报纸发展现状论文

2024-06-21

报纸发展现状论文(精选11篇)

报纸发展现状论文 篇1

版式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透过版式, 读者可以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 更能感受到报纸的特色和个性。

好的版式设计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营造版面视觉冲击力。由于多形态的媒体的共存, 使得报纸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强烈, 很多媒体都希望把自己的报纸作为一种品牌取得读者的认可, 版式已经成为报纸品牌的视觉识别信号。

在版式设计所涉及的诸多版面元素中, 模块形式 (即栏型) 和色彩语言对版面形象的影响最为直接, 最能体现出报纸的策略定位和风格诉求。一般来说, 以横列式为主的版面开张大气、现代活泼、冲击力强, 以竖列式为主的版面清劲修长、严肃冷静。色彩丰富则活泼, 色彩简约则严肃。其中头版稳定尤为重要。它是整份报纸的“门面”, 反映了报纸的基本风格和诉求, 其余各版都是头版版式的变式。

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 恰当的版面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 使报纸具有吸引、感染读者的独特魅力。但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 内容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用的, 一张报纸最终能否得到长期的稳定的市场认同, 根本还是在于它提供的内容能否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报纸的版面设计始终要为其宣传内容服务, 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映生辉。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 一些报纸过分夸大和强调“形式美”, 在缺乏理性思维和正确审美指导的情况下, 走入了版面设计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新闻性的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我国报纸也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 这是对读者已经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各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新闻照片凝固真实的瞬间, 以视觉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部分专业性强的科技、经济报道应用图表、图解, 使复杂又难懂的问题简单化, 易于被读者接受;更有报纸将漫画引入版面, 以艺术形式评价新闻内容, 其形象性、直观性远胜于传统的文字评论。

但是“厚图”不是泛用、滥用图片, “薄文”也决非以牺牲新闻的信息含金量为代价, 一些报纸在过分追求图片效应的同时, 也走入了新闻性缺失的误区。表现为图片篇幅过大、数量过多, 占用了新闻报道的空间。

导向性的缺失。在版面的编排过程中, 标题字号的大小、字体颜色的浓淡、图片的色调及内容等“版面语言”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编辑部的思想, 版面通过充分调动这些元素来“发言”, 往往可以传达文字不便传达和不易传达的信息, 鉴于版面的这种导向作用, 众多报纸开始注重通过对标题、字号、色彩、图片的特殊处理来营造版面强势, 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当前的热点问题上。但是一些报纸在版面编排中顾此失彼, 在片面追求版面视觉吸引力的同时走向了导向性缺失的误区。尤其是市场竞争压力下的一些都市报和大众化报纸, 不惜以浓重的色彩、猎奇的图片、夸张的标题等手段达到对读者的感官刺激, 走向庸俗与媚俗, 脱离报纸的宣传、教育和导向功能。一些报纸以为传统的黑、白、灰不如红、黄、蓝、绿等颜色“夺目”, 不分情况和场合大量使用“浓墨重彩”, 或给一个标题套上几种颜色, 或整版“姹紫嫣红”, 让读者分不清到底在表达什么感情, 以致在导向上出现了偏差。有的报纸在图片选择上欠慎重, 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 使一些格调不高、导向模糊的新闻照片堂而皇之地被放大登上版面的重要位置。

艺术性的缺失。一个成功的版面, 不仅能准确地能动地表现内容, 而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字符、图片、色彩、线条、底纹等要素在版面中的存在并非孤立, 也并非简单的叠加、排列、铺陈, 而是通过彼此的优化组合达到“1+1>2”的效果, “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个内在自足的境界” (1) , 利用局部的巧妙组合创造“整体美”, 在灵活的变化中求得“统一美”, 通过有秩序的安排达到“和谐美”, 真正具有艺术性的版面应该能够将这三种美融合在一起。强调版面的艺术性不仅是对读者阅读需要的满足, 也是对其审美需要的满足。但是有一些报纸在追求感官刺激、标新立异的同时走入了艺术性缺失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不顾各元素、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乱造视觉中心而导致版面无“中心”, 有的报纸乐此不疲地对读者进行“视觉轰炸”, 在一个版面上几乎所有的标题都用特大号加粗黑体字———“题大无度”、“字黑无边”、“线粗无比” (2) , 似乎满版“皆为重点”, 易造成污浊混乱的视觉效果。印刷技术的提高使版面更为鲜艳逼真, 但也造成了部分彩印报纸在颜色使用上毫无章法。有些报纸使用线条忽粗忽细、忽曲忽直, 使用花边与花角时任意错位和断裂, 用网纹作标题衬底时不考虑色彩间的对比反差效果, 有的编辑刻意求繁、求变, 试图在一个版面上调动所有的编排手段,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并不能让读者感到一丝美的享受。

风格与个性的缺失。每张报纸都有自己的个性, “个性不仅表现为内容的独特性, 也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版面的个性正是报纸内在个性的外在表现, 人们浏览报纸版面, 在看到形式上的独特性的同时, 也感受到内容的独特性” (3) 。综观我国深受读者喜爱的几种报纸, 都具有卓尔不群的风格以及鲜明突出的个性, 而且均能通过其版面明显地传达出来。

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报纸媒体意识到报纸作为卖给读者的产品, 它也有自身形象。认识到版式设计的重要性, 导入视觉设计概念于报纸。一张内容精彩、设计完美的报纸, 就如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女, 大大提高了回头率, 吸引着大量的读者群。

版面代表报纸的形象,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版面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 提倡改革和创新。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 进行理性的思考, 才能使我们新时期报业的版面设计工作走出误区, 走向成熟, 使版面真正成为向读者传达信息、与读者进行交流、为读者提供享受的平台。

参考文献

①宗白华:《艺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03页。

②沈兴耕:《报纸编辑学实务》,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59页。

③郑兴东、沈史明、陈仁风、包慧:《报纸编辑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第196页。

报纸发展现状论文 篇2

──上网的地区性和地方性报纸共213种,占全国此类报纸1842种的11.6%;其中,有独立域名的84个,占此类上网报纸的39.4%。

──上网的省级机关报14家,占省级机关报31家的45.2%;其中有独立域名的12家,占此类上网报纸的85.7%。

──上网的晚报28家,占全国晚报118家的23.7%,其中有独立域名的13家,占此类上网报纸的46.4%;

现代报纸发展的“四化”趋向 篇3

报摊上的争奇斗妍和版面上的五彩纷呈,掩映着各类报纸营销大战的浓浓硝烟。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育成熟和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报纸已开始走入多样化、个性化、厚报化、彩色化的时代。未来几年,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报纸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报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可以预见报纸产业会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尽管这一过程充满各种变数,但思考和把握现代报纸版面革新的趋向,对我们主动应对报业市场发展主流,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报纸类型多样化

1980年以后我国晚报的复兴,形成“小报促大报,晚报促日报”的局势,晚报的定位不同于机关报,版面风格也与机关报不同,其生动活泼的版面编排对日报影响很大,曾吸引了不少地方机关报的编辑人员到一些著名晚报考察和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专业性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问世,我国报纸版面进一步呈现多样化的风格,如1989年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就以其与众不同的版面设计引起了广泛注意。

90年代后,又有一大批新型的都市报纸兴起,这些报纸在继承晚报生动活泼的版面风格的基础上,对版面创新再一次起到推进作用,并且进一步推动了受众的市场化细分,如面向电脑爱好者创办的《电脑报》;面向体育爱好者的各种新型的体育类报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市,如《南方体育报》、《足球报》、《体坛周报》、《新民体育报》等;面向都市青年的时尚娱乐类报纸,如《上海一周》、《精品购物指南》等;另有国际形势类的报纸,如新华社主办的《环球时报》等。

报纸类型的多样化,所走的是一条“小众化”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社会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产权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接促进了一个相对自主性社会的形成,人群构成突破了原来平面划分的格局,越来越具有立体性、复合性、交叉性;“大众”不再是利益基本一律的大群体,而是由各个“小众”利益群组成的集合体,他们有着多元化的追求和需求。各类新型报纸的层出不穷,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一张报纸与所有受众全方位对接已成为历史。这也正好验证了市场营销学的一个观点:成熟的市场不是笼统的市场,而是具体的市场。

“小众化”并未动摇大众传媒的根基,“大众化”是传媒的本质特征,讲求的是追求受众市场的最大化;而“小众化”是传媒的竞争策略,受众分层针对性明确,采取“分众化”读者定位,把特定人群锁定为目标读者(往往是既有文化又有购买力的“都市白领”或“办公室人群”最受青睐),根据目标读者群的信息需求和阅读爱好,“量身定做”提供新闻和资讯服务,有效地争取更多的读者,实现在一定空间内拥有属于自己的大众。“大众化”与“小众化”二者正是统一于受众的需求,只有首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受众市场,即以非大众化方式实现大众化目标。报纸类型的多样化对“大众”进行了有效细分,从而吸引形形色色的“小众”,“大众”也就自然包含其中了。

二、报纸风格个性化

我国报纸面向市场后,报纸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报都在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质量,以争取在报业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讲究版面编排是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环节,何况版面所具有的外显特点,对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具有直接的作用,因而如何改进版面编排,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提高自身质量的重要课题。而版面风格正是版面编排的高层次目标,因此,报纸在讲究版面编排时,总把构建鲜明的版面风格作为一种报纸理念加以追求。

版面风格是报纸个性化的标志,也是报纸成熟的一个标志。版面风格的形成可以使报纸版面在整体上而不是局部上、在长时间内而不是短时间内与其他报纸区别开来,因而有可能培养读者对报纸的定读习惯,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因此从经营角度看,版面风格是报纸的重要品牌,是报纸的重要无形资产。

在报纸的大花园中,版面风格应该多样化。也只有如此才能反映出报纸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报纸的版面只有一种风格,哪怕是很好的风格,对于读者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不幸。马克思在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令对作者的写作风格的扼杀时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的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说“给检察官指定一种脾气和给作家指定一种风格一样,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这里说的虽是写作风格,但对报纸版面风格也完全适用。我们应提倡版面风格的多样性。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一些报纸适应市场的需要,强调版面的“五步三秒”效应,强化视觉冲击力,这自然不失为一种风格。但群起而效之,就值得斟酌。因为面向市场的报纸的版面风格也可作其他选择。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是美国最具权威性的商业报纸,但版面长期采取垂直式的编排方式,很少用大标题、大图片,长期保持着一种稳定朴实的风格。这种版面风格是与它强调商业新闻的诚信可靠相吻合的。

报纸的个性特色是由报纸的性质、报道范围及内容决定的。它不仅表现为内容的独特性,而且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版面的个性特色,是一张报纸在版面上所特有的最精彩、最醒目、最吸引人的一种创意。而体现这种独特创意的连贯的、统一的风格,就是版面风格。版面风格的形成是一流报纸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报纸天天出,每个版面因稿件情况不同,“颜容”会有差异,但每个版面又蕴含着艺术的共性,这种艺术共性就是报纸个性特色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报纸的版面总体风格。它有一种“抢眼效果”,时间一长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烙印”,如《人民日报》的平实,《北京青年报》的雄浑,《新民晚报》的秀美,《都市快报》的明快。读者即使不看其报头,也可以从版面风格的个性特色中分辨出是哪一家报纸。

美国报业中,版面编排是十分受重视的一环。编辑们不仅着意新闻的内容,也注重新闻的表现方式。近年来,版面编排在美国已由“组合”进而为“设计”,成为一大学问。《纽约时报》简朴、严肃、优美而又有现代感的版面,自成风格,与其报道内容、报纸定位相得益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全国性报纸《美国今日》创刊,大量使用彩色网底、彩色照片、粗黑线框,吸引了很多读者,也引得许多美国报纸争相学习。《纽约时报》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风格,维持了时报版面的延续性。

三、版面规模厚报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报业高速成长的“跑马占地”时期来临,新报种大量涌现,报纸覆盖不到的“盲区”日益收缩,这一时期报纸规模的普遍偏小与报种的丰富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时代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把中国报业引入了以报纸之间规模竞争为特点的市场成熟阶段。靠创办能填补大众传播领域空白的报种而取胜几乎成为一种奢望,以规模化竞争为特点的质量盘整期已经到来。努力把自己的规模做大,成为许多报纸抢占先机的基本对策,“扩版增容”便是一种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的“异质要素”不断增加,个性化的读者对报纸的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它促使报纸这一传媒“投其所好”,不断地去开拓新闻资源,在“厚”上做文章。而社会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为报纸提供了丰厚的新闻资源,使其“厚”有了源头活水。

此外,从现代传媒的竞争格局来看,网络这一“第四媒体”又异军突起。我们的报纸如果仅限于消息的铺陈,就很难留住受众的“眼球”。不过传统媒体也并非“不堪一击”,上世纪90年代后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惑”,受众对新闻事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的报纸充分开掘新闻资源,把新闻素材做深、做透。“厚报”的产生是报纸这一传统的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抗衡的产物。

我国的主流报纸长期恪守着对开4版的格局,直到1987年《广州日报》率先扩为8版,一石激起千层浪,着实给了新闻界人士不小的震惊。十多个春秋已过,《广州日报》现在每日以40版~48版应市;南京报业市场的《周末》在报头位置赫然打出了“江苏固定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城市周报,1元52版”的醒目字眼;京城报界的《北京青年报》则以72版创下新高。以上列举的个案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我国报界在经历了“单报种时代”和“多报种时代”之后,开始步入“厚报时代”。

报纸加厚以后,各版的分工开始细化,专栏专版迅速增加,报纸头版在报道要闻的基础上增加了“导读”功能,而且多版化对整个报纸的易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报纸整体上看,多版的报纸开始分单元设计,这种按报道内容梳理出若干版组,实行新闻资源分流配置,以疏导受众的阅读路径的方式,使受众“选择性阅读”逐步替代了“扫描式阅读”。

四、版面语言色彩化

自1992年6月1日,《科技日报》首先使用方正系统出版彩色报纸以来,彩印技术日渐普及,彩印已成为报纸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彩印报纸因为色彩鲜艳、表现力丰富而更受读者的欢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9年对北京读者的调查发现,有61%的读者表示愿意多花点钱买那种印刷质量更好、版面风格更令人喜爱的报纸,而彩印与否是读者判断印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伦敦泰晤士报》虽然稿件质量上乘,却未能抵得住《每日电讯》的挑战,在发行总量上败下阵来。原因之一就是版面呆板,恰如《每日电讯》主编劳森所言:“我之胜于《泰》报者,唯色彩。”

报纸彩印也并不只是出于美感的需要。除了更真切地传递新闻信息外,彩印的目的还在于利用色彩所引起的心理反应,简洁有力地传达编辑意图。例如彩色图表因为色彩的多样化而使信息的表达更清晰。

电子彩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色彩,它使报纸的版面变得鲜艳生动富有活力。彩印的普及一方面说明报纸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色彩对读者的巨大吸引力。在版面诸多构成元素中色彩是最直接、最迅速、也是最敏感的因素,它往往先于文字和图形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在调动版面色彩方面的尝试令人称道。《中国青年报》采用浅色调,所有标题都是黑体字,不做任何装饰,像冬天一样疏落和平静;《北京青年报》则采用重色调,大部分标题都是黑反白形式,显示明显的强刺激黑块,像夏天一样浓郁和强烈。但两者在色彩上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舒适的,从而赢得了读者的信赖。这正是报纸版面编辑所刻意追求的效果。

注释:

①②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③徐耀魁主编:《世界传媒概览》第175页。

我国免费报纸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 篇4

免费报纸是指有特定刊号, 面向大众公开发行的, 无须付费即可获得, 以刊载新闻、广告等信息为主的报纸。免费报纸首先具有“报纸”这一概念的共性特点, 其次才是其“免费”的个性特点, 即无须付费即可获得, 这从根本上导致了其在发行方式、读者定位、内容定位、版面编排等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付费报纸。一般认为免费报纸具有获取的无偿性、流通的公共性、内容的普适性、获利的单一性、态度的中立性、采编的非独立性等特征。

世界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报纸——《地铁报》 (Metro) , 诞生于199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里。随后免费报纸在西方多个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并逐渐成为西方报业的增长点。相比之下, 我国免费报纸起步晚, 但在短短的近十年时间里就迅速发展起来, 经历了从最初由国外免费报纸在我国免费报纸市场“一枝独秀”的开启期, 到国内对免费报纸创办及发展模式的探索尝试期, 再到如今国内形成的颇具规模的以地铁报为主要形式的免费报纸市场的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在最初以“零元订报”为典型的免费发行模式探索失败之后, 我国免费报纸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报业市场发展的公共交通型免费报纸道路, 其表现就是我国多个城市地铁报的创办及发展。

二、我国免费报纸现状分析

地铁报是目前我国免费报纸的唯一形式, 主要由大型报业集团创办或与城市地铁公司联合创办;其创办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众多、交通系统发达的大型城市, 并且一份地铁报往往只限于一个城市或地区发行, 没有全国性的或是大型区域性的地铁报问世;地铁报与城市地铁合作, 往往成为该城市或地区唯一发行的一份免费报纸, 所以目前有地铁报的城市基本上形成了“一城一地铁报”的格局。

(一) Strength——优势

独家的发行权是我国免费报纸的最大优势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个相对垄断的免费报纸市场, 避免了同类报纸在同一地区的竞争。这不仅为免费报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还使其获得了独家的发行渠道, 即在城市地铁的各个站点及地铁沿线各大商业活动中心、大型写字楼等设立报纸取阅点及发放点。这些地方不仅人口密度大, 而且人口流动性也很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报纸潜在读者群数量的可观性。

此外, 正是因为发行渠道上的独家性和优越性才使得地铁报有着不同于传统付费报纸的读者群。总的来说, 地铁报的读者群比传统报纸的读者群更年轻, 是对传统报纸受众的进一步细分, 而这种细分不仅为地铁报自身找到了准确的读者定位, 而且它扩大了传统报纸原有的受众范围, 使报纸的读者年轻化了。地铁报的目标读者群是城市中乘坐地铁的上班族, 他们大多比较年轻, 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并且多属于非经常性读报人群。正如上海《I时代报》对其核心读者群的描述:他们年龄多在20岁至35岁, 年轻, 职业, 有活力, 见解独立, 男女比例相等, 拥有巨大消费力和消费决策力, 他们中大部分没有阅读传统收费日报的习惯, 是正从传统媒体中流失的人群, 这些特征被广告商普遍看好。

(二) Weakness——劣势

“免费”二字意味着报纸完全放弃了依靠读者购买额 (零售) 来取得利润的这部分市场, 因此广告收入成为其最主要或唯一的经济来源。一方面, 免费报纸要想办法、出奇招吸引和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发行量是广告商选择报纸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但是一味地追求扩大发行量实际上给免费报纸带来的是成本增加的巨大压力。因此, 对于免费报纸来说, 控制成本, 找到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之间的盈亏平衡点, 实现报纸的最佳和有效发行比空有数字的“无效发行”更显重要。我国免费报纸在创刊初期基本上都处在亏损状态, 甚至有的免费报纸在发行几年后才实现盈利,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免费报纸要找到其“盈亏平衡点”、实现最终盈利是不易的并且需要不断探索。

另一方面, 报纸版面的编排中也要尽可能地保证有“足够多”的广告版面, 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盈利的最终目的。免费报纸出于成本及读者阅读环境和心理等方面的考虑, 不可能像传统商业报纸一样走“厚报”的发展之路。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上既保证足够的新闻报道和服务信息以吸引读者, 又保证有足够多的广告以实现经济效益, 这是目前我国免费报纸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传统报纸以新闻报道的全面深入取胜, 而免费报纸的新闻一般依赖各大通讯社和其“母报”的供稿, 新闻具有非原创性和滞后性;同时免费报纸以刊登大众化的新闻报道和服务资讯类信息为主, 内容普适、简明, 缺乏对新闻的核实、分析和综合, 具有“快餐式”新闻的特点。因此, 免费报纸缺乏内容上的竞争力, 这可能对报纸的后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报纸要追求内容上的质量, 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这对经营者来说是难以两全其美的事。

(三) Opportunity——机遇分析

目前, 我国多数城市为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正在投入或加大城市地铁建设, 逐步完善城市地铁线路交通网。据了解, 目前我国已被获批运营、开建、筹划地铁的城市多达30多个, 这其中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之外,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包括徐州、包头等在内的二线、三线城市加入地铁建设大军。未来, 已有地铁的城市将扩建地铁线路, 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完善, 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都将给免费报纸带来潜在的发展市场。以广州为例, 根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近日下发的《广东省2013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广州今年将投资123.6亿元用于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为免费报纸特别是地铁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四) Threat——威胁分析

以移动媒体端 (如手机、移动视频等) 、互联网络等为主的新兴媒体的竞争将给免费报纸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 如今人们不仅可以利用手机、i Pad等移动媒体端阅读电子报纸、电子书籍及期刊, 还可以上网浏览网页、收看视频等。在与免费报纸争夺年轻的受众群方面, 其实力不可小觑。另外, 如今地铁站内及地铁车厢内基本上都会安装移动视频端, 这些移动视频端连续不断地播放包括新闻、娱乐、生活服务等信息在内的各种节目及广告。一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会吸引一部分乘客的注意力, 使其放弃地铁报的阅读, 从而争夺地铁报的部分读者或潜在读者;另一方面, 它们也会与地铁报在广告客户的争取上形成激烈竞争。因此, 这些新兴媒体将给免费报纸带来争夺受众和广告客户的双重压力和挑战。

三、我国免费报纸发展策略探析

面对自身的劣势和来自新兴媒体的竞争威胁, 免费报纸想要长久地吸引读者的目光, 培养其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 关键在于增加报纸自身的信息量、注重报纸的内容质量和发挥渠道发行优势、寻求发行渠道的多样化。在内容定位方面, 一要尽可能贴近年轻上班族的生活, 契合他们接受信息的心理特征, 注重报纸版面和新闻内容中时尚元素的添加;二要满足“快速阅读”的条件, 新闻信息应篇幅短小, 语言简练, 注重图片新闻、图表和漫画等形式的运用。除此之外, 免费报纸发展策略还可参考以下几点:

(一) 广告市场的细分和再开拓

广告市场细分是基于市场上购买者对商品需求与欲望的不同以及购买习惯与购买行为上的差异, 运用求大同存小异的方法, 对整体市场需求差异进行识别, 即“同质市场”和“异质市场”过程。免费报纸要想发展得更好, 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对读者的准确定位, 进行正确的市场细分, 开拓新的广告市场, 增加广告收入。如《新城快报》将读者定位为21岁到45岁的拥有较强消费能力的白领人群, 那么广告市场的细分也应该根据这群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来确定。成都地铁传媒有限公司对此曾做过随机调查, 调查显示重度地铁乘客 (是指每周至少乘坐8次地铁的乘客) 未来预购的产品主要为护肤品 (化妆品) 、笔记本电脑、手机、轿车等。而目前, 《新城快报》的广告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家电等几个领域。其实, 目前我国免费报纸广告市场的“同质化”现象是存在的, 大多数免费报纸的广告市场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家电这几块, 对其他领域的广告市场的开拓还不足。广告收入是免费报纸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对广告市场的细分和再开拓是十分重要的。

(二) 广告与生活服务类信息内容的有机结合

新闻及服务类信息和广告在版面上的比配问题是免费报纸难以两全的问题。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一些服务类信息是可以和广告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软广告就是如此。免费报纸在一些生活服务类信息板块就可以适当地编排一些软广告, 因为软广告一方面能够将生活服务类的资讯和广告有机结合在一起, 既给读者提供了所需的生活服务信息又刊出了广告, 节省了版面空间;另一方面, 与硬广告相比, 它还具有隐蔽性特点, 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因此传播的效果也更好。以《新城快报》为例, 整张报纸除了有头条、读天下 (包括读成都、读中国、读世界) 、速读、热度等国内外新闻资讯版块外, 还有地铁乐享·健康、地铁风尚·购物、旅游、购物、读健康、财富、房产、数码、广告等服务类信息版块和广告专版。在这些生活服务类板块上除了可以刊登硬广告外, 其实选择刊登软广告更好。就笔者观察, 目前《新城快报》在这些生活服务类信息板块上, 有时就是采用的刊登信息类的软广告这种方式。免费报纸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广告的刊登形式, 并且软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采用并提倡的。

(三) 地铁媒体品牌的树立

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免费报纸才有可能得到更多读者和广告客户的青睐和信任。目前地铁媒体主要有地铁报纸和地铁移动视频端, 二者虽然也是竞争关系, 但因为共属一主也是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例如, 成都《新城快报》和成都地铁电视频道都是成都地铁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主要业务。其中《新城快报》主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发行, 而地铁电视频道业务则通过地铁里的站厅、站台、车厢LCD终端, 每天早7点到晚22点不间断为乘客提供各种信息资讯。二者联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垄断的地铁媒体信息服务市场。另外, 免费报纸可以依附其母报或报业集团甚至是与其合作的地铁公司的影响力树立品牌并扩大其影响力。如《羊城地铁报》依托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建立了自己的品牌LOGO, 以“创先 (Innovative) ·个性 (Individual) ·无可代替 (Irreplaceable) ”为品牌理念。许多免费报纸都开始注重自身品牌的树立, 有着各自独特的LOGO和品牌理念。

四、结语

在我国传统报纸“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免费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开创了我国报业市场的一片“蓝海”。当然, 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竞争将给免费报纸带来读者和广告商两个市场的巨大压力和威胁。免费报纸在未来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现阶段, 免费报纸发展的上升空间还比较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 免费报纸都将作为众多报纸形态中的一种, 它将不太可能取代传统付费报纸。只有克服了其自身的局限、解决好存在的问题, 免费报纸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静虹.试从免费报纸的生存空间谈传统报业的生存空间[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2]李仕权.免费小报:欧美报业新浪潮[J].中国报业, 2005 (7) .

[3]毛家明.地铁报:开启报纸产业的蓝海[J].中国报业, 2010 (7) .

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发展路径 篇5

新财经报纸的舆论监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财经报刊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目前我国新财经报纸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力比较大,其在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对较高。同时新财经报纸在对新闻和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其方式更加的倾向于利益、机会、方法以及趋势。

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基本功能。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作为现代化舆论监督的一种潜在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公开性的监督形式、及时性的监督时效、间接性的监督效应。

一是公开性的监督形式。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主要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的一种公开方式,是对公民利益相关社会问题的反映,并对公众意愿加以表达。二是及时性的监督时效。新财经报纸对于新闻事件曝光的速度相对较快,其信息的掌握有一定的实时性。三是间接性的监督效应。其事实依据的提供主要是对公开披露方式的采用,在对监督对象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强大舆论压力法的采用,间接性的监督效应主要有评价功能、导向功能、监测功能、调控功能以及价值整合功能。

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一方面借助于文字等形式准确地提供财经信息,建立权威性以及可信度,并对经济运行环境的公正公平以及公开加以保证;另一方面,通过深刻披露和发掘重大财经事件,预测和分析经济运行的整体趋势,将某些导致社会冲突的因素加以消除,并对良好的市场道德舆论氛围加以维护和营造。

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以及市场化运行的法制性。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而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更是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当下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转型阶段,各种各样的投资市场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促进多元化的发展,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可对我国各种投资市场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并通过多个角度对财经事件进行多方位以及多价值性的挖掘,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现状

随着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媒体市场不仅具备了相对较高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同时还有极其广泛的读者群。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时,对广大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利益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在现阶段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其现状仍然是不容乐观。

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新财经报纸是市场监督必不可少的力量之一,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主要是对我国经济变革现实的见证,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对经济趋势进行预测。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新财经报纸在实际报道过程中,主要倾向于关注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并对消费者的情绪进行安抚。

现在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实现,虽然新财经报纸对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的重视度,但是其对经济信息以及经济现象的报道并没达到及时性,报道的内容有一定欠缺。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财经报纸的舆论监督力度逐渐弱化,不仅仅缺少了积极性,比如三鹿奶粉事件,新财经报纸是在问题发现之后才给予报道,没有对问题及时发现,也缺少一定的预警监控机制。现阶段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不仅将就事论事的局面加以脱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越位监督和监督过度等现象。

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新财经报纸在实际舆论监督过程中,虽然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一定的保障,对市场经济健康有效运行有直接性的影响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是不专业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要有相对强大的新闻舆论监督,并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现阶段,新闻的报道不仅仅有事实掺假现象,同时其不准确的数据统计以及对新闻现象分析的失误,损害了媒体的声誉,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

二是缺乏主动积极性。就目前而言,如遇有重大问题被披露,在公众中存在一定的舆论时,国家相关的监管部门才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重视,进而对问题进行解决,而新财经报纸通过事件报道对问题及时分析。不过,其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力度逐渐减弱,并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就三鹿奶粉事件而言,新财经报纸对此事件并没有实质性的正面报道,只在事件真正曝光之后,新财经报纸才开始对其进行跟踪报道。

三是监督过度和越位监督。新财经报纸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监督过度现象,也存在一定的越位监督现象。比如2006年《第一财经日报》被富士康投诉,富士康集团认为其有较为不真实的报道。在此次事件曝光之后,公众的知情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新闻的舆论压力以至于新闻舆论监督就事论事的原则逐渐被偏离,以至于新财经报纸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被认为有过度监督和越位监督的现象。

四是忽略舆论监督成效的检验。新财经报纸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单向式的传播姿态,一旦新闻报道完之后,并没有实质性的追踪报道。对于报道在公众中产生的效果并没有关注,对公众舆论共识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注重形式化的报道,致使其新闻舆论监督价值大大减弱。

加强我国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相关对策

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不仅与整体社会经济活动有直接的关联,同时还是对公众切身利益的直接保障,要想从根本上正确地发挥我国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力量,就要立足于当前,及时地发现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新财经报纸应该提升记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拓宽记者知识面,提高记者的法律意识、丰富法律知识,增强记者对事件的判断能力增强。

第二,加强新财经报纸舆论监督的报道技巧。在对社会利益加以维护的过程中,更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舆论监督的过度和越位,正确把握其监督的最佳效果,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第三,新财经报纸更应加强与公共的互动,及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并将相关渠道加以提供,为公众意见反馈提供实质性的通道。在对公众互动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借助于调查问卷、电话访问以及网络平台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查,进而实现新闻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财经报纸更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并以建设性的主张加以解决,最大限度上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进而保障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

报纸发展现状论文 篇6

记得曾有位名人说编辑要默默无闻, 不在乎名声和地位, 悄悄的为人民为大众服务, 作为报纸编辑, 首先应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我们做编辑就应该沿着诸如鲁迅先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道路上严格要求自己, 兢兢业业的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当前, 有一些编辑缺乏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新闻编辑, 不管什么稿件, 都不认真的检验, 不去看作者新闻的价值, 敷衍了事, 不管稿件好坏都给搬到版面上。水矿集团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开工建设的原煤炭部直属企业, 作为内部报纸, 要求编辑能在报纸上充分展示水矿集团是集煤炭生产及加工、煤化工、焦化、机械制修、发电、建筑建材、医药卫生、房地产开发、物流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公司“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还要去展示综合性一流大型企业集团。这就更加要求报纸编辑的素养。作为企业舆论的重要载体, 内部报纸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通过图文并茂的鲜活版式、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老少皆宜的大众口味, 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传播企业文化理念, 进入新世纪, 水矿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以集团公司改制为标志, 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我们要用我们智慧的大脑在报纸的编辑上让矿区美起来, 让职工富起来, 让企业竞争力强起来。让“十年百亿”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能汇聚到创新管理、科学发展里, 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办报宗旨, 加快通联网络建设, 构建责任明确、运转有效、协调有力、考核到位的工作运行机制, 不断创新报纸编辑手段, 为职工提供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食粮。形成版面特色, 保持自身风格。特色鲜明、文风活泼是报纸的生命力所在。内部报纸必须遵循办报规律、深入读者心理, 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自身特色、与读者形成心灵默契。编辑人员在深层次上了解企业文化、准确判断新闻素材的可用性、大幅度熟悉读者群体、遵循报纸编排整合的规程上, 精心设计版面式样, 采用清晰明了的新闻和图片。对标题制作、文字字体、大小甚至粗细, 严格界定;制作图片新闻力求做到图片清新、有冲击力, 文字简约得体, 尽量满足读者快速阅览的要求和轻松读报的心理。每个版面必须有两张以上图片, 图片应以小博大, 从细微处感染读者。能让图片新闻吸引读者, 让自己独特的办报风格展现给读者。不厌其烦的倾听基层通讯员、社会大众和普通职工对报纸的评价和改善。在掌握的信息和提供的线索中, 根据反馈信息的性质, 迅速做出反应, 持续改进工作, 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我们的报纸服务基层, 及时反映生产一线闪光点。作为报纸编辑都应该把目光聚焦到煤矿、井口生产一线, 把更突出更真实的场面对准最普通的工人兄弟和埋头苦干的基层干部。编辑记者不应满足于打开电子信箱读取通讯员来稿略加修改进行编辑, 不应只对重大新闻感兴趣, 不应停留在打电话询问有无新闻稿件、对不清楚的新闻事实简单核实。要勤下基层, 要去跑新闻, 在深入调研、贴近群众中发现新闻线索和先进典型, 根据第一手资料认真思考、精心构思, 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文风, 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稿件, 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矿工本色的先进人物。只有通过深入生活、做好深度采访, 才能真正服务基层, 反映普通职工创造社会财富的火热生活, 推动企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如今水矿集团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员工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彻底改变煤矿陈旧形象, 使井下有安全感, 井上有舒适感, 发动员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构建和谐矿区。让职工富起来, 让企业竞争力强起来, 就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十年百亿”的发展目标, 把水矿建成贵州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前, 报纸编辑更不能沽名钓誉, 心理不平衡, 败坏自己的素养, 时刻对自己鞭策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树立新闻编辑的基本职业标准。报纸编辑的文化素养道德理念, 决定着编辑的道德品质和求索精神, 同时决定着编辑的工作态度。作为一个合格报纸编辑, 思想要解放、观念要改变, 勇于探索和创新, 尽快让新闻准确精美的步入快速编辑轨道, 实现报纸编辑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才是我们的最大希望和最完美的成就。

一个煤炭企业的发展, 需要编辑全面系统地掌握熟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自己编辑报纸、运用素材、使用文章以及紧密排列和熟悉校对等工作程序心中有数。还要仔细推敲整版的格式制作, 报沿花边处理、新闻比重安排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 精心策划、合理安排。不但这样, 报纸编辑不光自身文学素养熟练也掌握众多的的知识、根底扎实的文学功底与风格雅俗共赏的写作水平外, 对文学语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思维逻辑知识也要不失时机的显示出来。报纸结构和外在形象也是相当重要的。报纸版面的设计, 报纸专栏的决策, 新闻稿件的采用, 新闻标题的处理, 图片新闻的设置, 这些无不让报纸编辑开动智慧的头脑去勾勒富有创造性、富有思想性、哲理性、全新规划下不断提高质量, 自己的报纸才会产生万花丛中一点红的大好局面, 更好地吸引住读者眼球, 赢得更多的大众。在组织稿件的日常工作中, 编辑面对形形色色的、式样百出的、类型多变的大量稿件, 精心挑选, 精心处置, 根据稿件的形式色彩严格剔除需淘汰的, 没有有新闻价值的更要求编辑高标准的稿件组织能力, 要用慧眼去判断去鉴别、要确定判断新闻稿件的价值, 合理设计亮眼版面, 组织重量级可读性的新闻报道。近年来, 随着报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报纸编辑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了大幅度的变化。要想尽快进入角色, 快速适应这一要求, 编辑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 除了应具备最基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以外, 还要特别着力提升新闻辨别判断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先进设备的使用能力。除了对新闻的准确性进行判断, 编辑还需要对新闻的重要性进行判断。一篇稿件, 是强化处理还是弱化处理, 一张图片, 是突出刊发还是只当点缀, 在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个有心人。这样, 工作之中才能准确地对新闻价值进行定位, 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时下, 各种报纸编辑, 各类报社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编辑系统, 各类高层次高速度高效率的传播方式也广泛采用。报纸编辑也无须用笔一点点的进行修改, 进行处理, 而是以计算机为代笔工具。计算机网络传输也成为编辑获取信息的最新工具, 各种电子版式报纸也相继问世。这些充分说明, 掌握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操作也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更快的进入到时局的状态中。现代科学技术突飞锰进, 知识经济日新月异, 报刊竞争也随着办报体制的改革而日趋激烈, 面对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深刻认识到, 报刊编辑的素养, 不仅事关报刊质量的高低与读者的认可度, 更是涉及出版队伍的实力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工作要求, 始终把握准确及时的办刊方向, 报纸编辑要以忘我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严格标准的工作态度和具有创新意识的、阶梯并进的、时代进步的创新精神, 内部报纸会在我们这一代报纸编辑的充分准备大胆创新下创办成领导满意、职工群众喜欢、相互交流经验的纽带, 对内部报纸认真进行梳理, 既要立足于当前工作实际, 又要着眼于长远, 切实把“十二五”规划的六大板块工作运作好, 让水矿集团的报纸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力求报纸质量细化、量化、不断增加知识的积累,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针对性地进行修养, 扬长避短集各种素质的优点于一身, 只有学用结合, 企业内部报纸的编辑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 报纸的可读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香港免费报纸的发展与策略 篇7

2002年, 瑞典的免费报纸《Metro》登陆香港, 随后在同年4月, 其母公司地铁国际和香港地铁联手, 首度在香港创办了《都市日报》, 并通过垄断在地铁站派发的渠道, 在运作仅14个月以后, 就取得了盈利, 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随后, 在2005年香港又出现了另外两份免费报纸:一份是由星岛日报集团所创办的《头条日报》, 另一份是由香港中原地产董事局主席施永青创办的《AM730》。

香港免费报纸的现状及特点

存在一定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上述三份报纸目前每天的派发量一共在110万份左右, 而在香港其他十几份收费报纸的发行总量也不过是120万份左右。

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免费日报的报纸公信力排名在不少传统报纸的前面。《都市日报》排第8名, 比第9名的《东方日报》高, 《头条日报》排第11名, 《AM730》排第12名。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创新模式, 在短短几年内就可以在受众市场分得这么大一杯羹, 可见免费报纸在吸引受众方面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

有较稳定的读者群。虽说报纸是以一种免费的形式发放, 但并不代表其受众贪图小利、经济文化水平不高。相反, 这些报纸往往是派送到一些白领、商务人士或是其他中高级知识分子手中。他们的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平在香港社会处于中上层, 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和购买力。以《AM730》为例, 它在选择报纸派发地点时, 颇具慧眼地选择了八大大专院校的入口处、一些学术机构及特选Pizza Hut店内。这些地方都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 有很强的传播力以及传播效果。同时, 这些受众的鉴赏力和购买力属于中上层, 对报纸吸引广告商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此作用将会在下面作浅析。

目标定位较高, 广告版面比重大。香港的免费报纸, 通常格调相对一般收费报纸要更加高雅。另外, 免费报纸一般也不会有马经版、风月版、副刊等, 取而代之的是相对集中的广告。对于免费报纸来说, 广告是它的唯一商业模式。因此, 一份免费报纸的广告版面占较大比重不足为奇。由于免费报纸的受众定位主要是社会上的中高层人士, 如之前分析, 他们的鉴赏力和购买力必然可以吸引广告商的注意。当免费报纸很好地吸引到了这样一群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时, 睿智的广告商当然愿意把广告投放在免费报纸上。

区别于传统报纸。对于传统的收费报纸, 它的盈利模式是二次售卖。从它的经济意义考虑, 不仅仅是获取报纸的销售收入, 更重要的是“实现报纸的传播功能以及度量报纸的传播效能”, 是一种“为了获取更多广告资源做出的必要牺牲”。新闻媒体的内容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是读者在报纸内容上所消费的时间, 另一方面就是买下报纸内容所需要的金钱。不难看出, 我们的传统报业就是存在这样的双重市场, 而免费报纸只具有单一市场。而在香港免费报纸的盛行自然反映了报业市场从双重市场向单一市场的过渡。

香港免费报纸的预测与展望

市场过于饱和, 免费报纸的内部与外部竞争。就已有的三份报纸而言, 《AM730》由于是个人创办的, 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商业运作模式上都无法和另两家报纸抗衡。所以, 尽管业界对该报纸评价良好, 可是长此以往, 《AM730》的生命力显然也会受到重创。对于香港而言, 其报纸和人口比本身过于密集, 报刊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传统报业为了能够在与免费报纸的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纷纷采用减价、抽奖或者赠送专题性、区域性报纸的手段, 这些对于免费报纸行业着实也有一定的影响。

寻求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法。《AM730》的创始人施永青曾经在香港树仁大学作演讲时强调, 如果要更好地发展免费报纸事业,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应该更加注重两个方面:其一是公司的盈利应该和工作者一同分享;其二是应该给予工作者较为自由的空间。当然, 管理方法多样, 找到适合免费报纸发展的方法也将成为其良性发展的切入点。

重塑自我。从报纸本身内容而言, 虽然免费报纸强调与传统报纸相比要有高格调, 可是过多的竞争, 难免出现报纸内容同质化现象。所以免费报纸应该再次考虑能够有何出众的地方。比如可以学习英国的免费报纸《THELONDONPA-PER》在设计的风格上作一定的转变。寻找一种更现代、更清晰、更亲和、更纯净的风格, 表达出一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展现出香港免费报纸所独有的风格。

新媒体对其的冲击, 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无论是免费报纸还是收费报纸, 都是纸质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对于纸质媒体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对于年轻人, 他们接触的更多新闻媒体是手机、网络而非报纸, 这无疑是一种崭新的新闻消费模式, 而这样的消费模式必然会对报业发展造成影响。笔者认为, 报纸这样的一种纸质媒体也有新媒体无法替代的一些作用, 而这时候也是免费报纸的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如果能够利用其相对收费报纸的优势, 并且通过与新媒体寻找创新的合作方式, 抓住青年受众群, 也许这将会是免费报纸的一个商业新机。

结语

免费报纸需要一个成熟的报业服务市场才能够长期生存。因此, 免费报纸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香港报业健康平衡的发展。它也需要很多元素成功结合, 例如创刊时机、独特观点、编辑部、广告商、受众群体等, 只有环环相扣, 才能达到良好的运营模式。

因此, 笔者认为, 免费报纸在香港的发展空间尚存, 但是如何处理好它与其他媒体的关系, 以及在竞争中突破并寻找新思维, 才是它成为个中翘楚之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昌凤:《香港报业十年回眸》, 《报海观潮》, 2007 (7) 。

[2].《回归十年——香港报业的变与不变》, 《报海观潮》, 2007 (7) 。

浅谈传统报纸未来发展趋势 篇8

随着现代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传统报纸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其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传统报纸必须及时转变观念, 取长补短, 合理确定发展方向, 才能突破困境, 开拓新的发展之路。

二、传统报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面对新媒体的威胁和世界整体经济下滑的影响, 传统报纸发展已陷入“四面楚歌”的经营困局之中,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报纸经营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1. 新闻采集发行成本过高。

在互联网兴起前, 传统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处于垄断地位, 其新闻一般通过记者新闻采集后, 经编辑排版制作最终形成纸质报刊, 整个过程成本耗费巨大。而互联网兴起后推翻了这种模式, 众多网民既是读者也可以是新闻的收集者, 大大拓宽了新闻的收集来源与范围, 有效填补传统新闻报道涵盖面不足的缺陷。另外, 互联网的新闻传播是靠电子数据, 有效简化了纸质报纸的发行过程, 大大节约了成本。

2. 新闻时效性相对滞后。

新闻信息具有很强时效性, 传统报纸由于传输渠道单一, 传播速度相对滞后的缺点, 使其与互联网相比不具任何优势。网络的出现有效突破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 时效性极强。刚发生的热点事件, 有可能几分钟后就已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这种时效性是传统报纸难以企及的。

3. 读者数量严重下滑。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使传统报纸的读者数量不断下降。据权威统计2013年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6亿, 是网络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很多读者愈加喜欢网络阅读模式, 纸质报纸已不再是唯一选择, 这使网络成为传统报纸的有力替代者。

(二) 传统报纸体制上存在严重弊端

1. 机构过于臃肿。

目前我国大部分传统报业都是政府管理下的事业单位, 机构人员组成上只有进, 没有出, 做不到新媒体人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人员组成还存在年龄偏大、数量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造成报纸缺乏竞争活力与创新动力。

2. 经营手段单一。

传统报业收入来源单一, 过分依赖政府补贴和广告收入。传统报纸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不断扩大规模和数量, 甚至低成本价发行, 只为抢占市场期待高额广告回报, 最终造成发行量越大, 亏损越大, 盈利模式面临严峻考验。此外, 由于传统报纸缺乏创新性, 随着新媒体快速崛起和其具有的巨大优势吸引了很多报纸的广告客户, 导致报纸收入越来越低, 影响报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内容设置不合理。

传统报纸受到商业利益驱动, 经营模式受很大制约。很多报纸为吸引不同读者, 设置各类信息版面偏多, 且报纸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 致使不同报纸新闻同质化过高;还有些报纸为迎合市场需求, 只重视新闻的趣味性而不是重要性和真实性, 煽情新闻、花边新闻泛滥;还有一些报纸广告经营活动开展过多, 缺乏新意, 甚至一些发布的广告内容缺少诚信, 严重导致了公信力的丧失, 造成读者大量流失。

三、传统报纸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提高核心竞争力, 塑造品牌形象

传统报纸想要生存和发展, 须不断提高公信力、信息实用性和可读性等核心竞争力, 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1. 建立现代化管理机构。

机构设置和组成人员精干,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现代管理制度, 同时配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服务体系, 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意识。

2. 塑造良好的品牌特色。

对报纸企业来讲, 既要有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报纸品牌的集聚效应能维持和培养读者的忠诚度, 拥有数量庞大、相对稳定和忠实的读者是对报纸品牌最大的认可。当报纸企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并以优质的新闻和良好的服务理念面对读者时, 自然而然就在读者群中形成了良好的公信力, 久而久之, 树立起主流品牌形象, 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具备了一流的核心竞争力。

(二) 树立行业规范, 提倡有序竞争

从我国报业体系发展来看, 我国报纸企业现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特别是在市场规范和市场竞争上相距甚远。目前, 国内很多报纸之间在发行和广告经营方面进行着无比混乱的恶性竞争, 严重损害了报业的整体形象和行业公信力, 制约了整个体系的有序发展。所以应在报纸行业体系中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准入标准和竞争规范, 充分发挥政府和协会的主导和监管作用, 维护好报业市场的竞争秩序。当一些报纸企业出现明显违背市场竞争规则时, 政府与行业协会要出面干涉和处理, 强制其退出行业市场, 从而使所有报纸企业都能够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公平、有序竞争。

(三) 促进新旧媒体融合, 迎接数字化时代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数字化已成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报纸应紧贴时代潮流不断发展, 让纸质报纸和网络报纸成为报纸发展的不同形态, 充分把握新闻信息的源头地位, 积极采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体系, 配合纸质报纸形成多种媒介形态报纸的开发和传播。报纸企业通过传统及有线、无线网络“全天候”“多平台”地向广大读者、网民和手机用户传播信息, 实现纸质报纸、网络报纸的完美融合, 不断提高报纸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同时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 为广告客户制定灵活的增值服务, 有效填补市场空白。

摘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革新, 互联网、视频、广播等新媒体的广泛兴起, 传统报纸媒体受到严重冲击。基于此, 从传统报纸发展现状出发, 探寻传统报纸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统报纸,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兵.互联网时代传统报纸的生存发展路径[J].新闻采编, 2012, (5) :34-36.

[2]黄洪斌.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8) :327.

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发展策略 篇9

一、新媒体对报纸的影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智能手机、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已经逐渐影响和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格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各种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在新媒体强大的冲击下, 报纸受到很大的影响。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 存在传播速度慢、缺乏互动性等问题。作为一个传播介质, 报纸是有边界的, 无法像新媒体那样, 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进行互动交流, 只能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 单向、静态的传播信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报纸很难和读者进行沟通, 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从而致使报纸行业生存艰难、发展缓慢。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发展策略

(一) 以受众为本, 努力塑造品牌形象

报纸的销售对象是受众, 因此报纸行业应该以受众为本, 根据受众的需要, 出版、制作相应的报纸, 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2]报纸行业应该认真研究受众的客观需求, 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 缩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 报纸行业应该注意倾听受众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增强与受众之间的感情, 以提高自身的关注度。另外, 报纸行业可以通过建立新闻热线、有奖新闻征集等形式, 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充分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扩大报纸行业的影响力。

(二) 加强沟通与交流, 做好媒体融合工作

媒体融合是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报纸行业应该加强与有关行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努力做好媒体融合工作, 以实现传统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报纸行业可以开设报纸电子版、网络专版, 及时更新信息, 以丰富的信息,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扩大影响力, 提高报纸行业的知名度。[3]同时, 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手机的优势, 积极抢占手机报纸市场, 利用手机便于携带的特点, 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增强报纸行业的整体实力。同时, 传统媒体应该加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利共赢的发展。

(三) 增强信息的权威性, 提高报纸的质量

报纸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其最大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传统媒体业应该重视报纸信息的权威性, 不断提高报纸的质量, 以增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量。真实性是新闻信息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一些网络新闻片面追求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数量, 经常出现虚假新闻。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 不惜制造假新闻, 以提高浏览率, 误导公众、混淆视听, 致使网络新闻的公信度大大降低, 而报纸媒体的信息来源比较权威, 每一条信息都会经过认真的核实, 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4]因此, 报纸媒体要继续坚持自身的优势, 切实维护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 以提高报纸的质量。

(四) 积极改进报道方式, 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虽然在新闻报道方面, 新媒体具有更新快、内容丰富、可以无限链接等优势, 但是报纸可以把网络作为信息来源, 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 通过采集、编辑、深加工、本土化等手段, 做好自己的报道工作。报纸行业可以筛选、加工网络新闻信息, 设立深度报道栏目, 吸引受众的眼球, 满足受众高层次的、理性认知的需求, 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同时, 报纸行业可以选择、鉴别信息, 提高信息的质量和价值, 为读者提供真实的信息, 促进自身的发展。

(五) 优化服务质量, 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报纸的服务性, 是报纸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报纸行业应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保证质量, 增加版面信息量, 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报纸行业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 结合实际情况, 合理设置报纸信息, 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全新信息, 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提高服务质量。同时, 报纸行业应该立足于受众的角度, 想受众所想, 帮助受众排忧解难, 扩大自身的影响力。[5]例如, 报纸行业可以根据消费者不同年龄的需要, 如为年轻人提供时尚、服饰等信息, 以满足年轻人的阅读需求。另外, 报纸行业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以增加报纸的阅读量。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报纸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 报纸行业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变化, 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莉.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发展之道[J].科技传播, 2010 (04) :31-33.

[2]相毅.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发展策略[J].记者摇篮, 2011 (11) :32+19.

[3]朱金平.新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和发展策略[J].军事记者, 2011 (03) :4-6.

[4]周南焱.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危机与出路[J].赤子 (中) , 2013 (10) :235-236.

对数字时代下报纸发展问题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数字时代;报纸;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6-0104-02

信息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挑战。作为传统纸质媒介的报纸,也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不断探寻新的发展形态,完善自身,从而获得一种长久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报纸、手机报纸以及电子报纸等新兴媒体,探讨报纸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1传统报纸媒体发展潜能分析

回顾媒介的发展史,在广播以及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预言说报纸要走向灭亡了,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这种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声音又出现了。但是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优势,有着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因素和理由。一年一度的日本“报纸周”期间,《读卖新闻》公布了一项舆论调查,93 %的日本人表示“需要报纸”或“相比电视而言,更爱报纸”。该报社据此认为,即使在网络时代,日本民众还是很重视纸媒体,把它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的确,报纸不但没有消亡,并且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我们可以列举很多报纸的优势,诸如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场合阅读、比较其他媒体更便于收藏以及反复品味等等,但最不容忽视的,是报纸的公信力。这一特质,恰恰是曾被认为将极大冲击纸媒市场的网络媒体所欠缺的。相对于网络的种种不实信息,报纸以其社会责任得到民众信任。事实上,报纸与新兴媒体各有优势,完全可以互补。也许这样的观点更为准确——我们不必夸大新兴媒体的冲击以及强调传统媒体的优势,纸媒体的权威性与新兴媒体的活跃特质是互为补充的。而且,无论是纸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还有很大的发展上升空间。

2数字时代下的报纸演变

2.1数字报纸

纸质报纸在互联网上原汁原味的再现,既传承了纸质报纸的版面信息和阅读体验,又融合了互联网快速互动和多媒体等特点。它以方便的版面导航、丰富的阅读体验、快捷的发布时效和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发展飞速。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创办自己的网络版,开始了报纸的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进程。数字报纸突破了传统报纸只能用文字和图片表达的局限,可以方便地插入视频、音频或动画,同时图片的观感和质量也大大提升,让新闻报道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数字报纸还实现了读者与报纸的全面互动,读者可以在线评论,在线订阅、网上投稿,还可以参加各种网上调查等。读者的阅读感受、体会、意见,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报社,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2手机报纸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传播信息的功能趋向成

熟。自2004年有了手机报后,现全国各家报社纷纷推出了手机报业务,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读者可以随身携带,所以,手机报编辑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节省了读者接触媒介的时间。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报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并且手机报所发送的新闻,不是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而是一个多媒体数据包,包含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读者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更深刻地理解新闻。手机报纸将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迎来新的高潮。

2.3电子报纸

电子报纸成为中国报业新技术应用的又一亮点。2006年全球第一张电子报纸显示着《解放日报》的报头字样在中国诞生。这种电子报纸阅读器轻薄小巧,读者可以把某份报纸的所有版面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互联网下载到显示屏上,只要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翻阅不同的报纸版面,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无纸化阅读。就读者阅读舒适度来说,看这种电子报,比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屏幕上看东西更轻松。因为它与现有液晶显示屏使用的背光技术不同,在自然反射光条件下就可以进行阅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读者对屏幕阅读的顾虑。此外,由于页面图像一旦形成便会保持原样,因此阅读时不需要开启开关,这使得电子报纸节能省电。这种新型的电子报纸,可以随时随地获知信息,并对内容进行评论,加强了互动性,而且可以实现多媒体、多媒介的融合,是报纸未来的新形态。

3传统报纸迎接挑战的应对策略

3.1深度成就品牌

“编辑的品质和财政上的成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是1974年美国报纸《Syndicate Leader》创始者的话。要产生一种报纸的效力,需从有益性、言论性、影响性三方面来增加报纸的效力,增强信息的品质。因此,报纸在内容上应更多采取深度报道的方式。如《南方周末》以“深度、厚度、广度”为办报理念,给读者提供一种深度新闻的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让读者对该品牌产生一种忠诚度、信任度。可以在报纸上创办固定的专栏,请专家学者主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多角度分析研究,长此以往可以达到“名栏目+名主持”的品牌效应,这样会养成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报纸要善于分析读者的心理需求,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在这一点上,网络上的海量简短新闻远远不能与报纸相比。

3.2互动成就影响力

报网互动是一种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报纸和网站的优势共享,联合行动,将会产生空前的传播优势。网络为报纸开辟了对外传播的新渠道,报纸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网络无边无界,报纸内容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及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网民的反馈信息,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提高了传播效能,大大缩短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体会到双向互动性。假如能够成功整合網络传输信息的优势,报纸将成为具有统治力的媒体。除了互联网、手机可轻易实现报纸与受众实时互动,获得动态的即时反馈外,也可以依附电信技术,通过一个特服号码,向读者和客户提供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站访问等多种手段接入的相应服务。

3.3免费报纸的推出

要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可以采取降价以及推出免费报纸等手段,价格大战是报界扩大其发行量的常用手段。而免费报纸正在全球蔓延,广告收入更是急剧增加。我国的免费报纸也已经在2004年3月问世,由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为“上班族通勤路上获得资讯的报纸”——《时代报》在上海地铁沿线免费发行,以刊载新闻为主,其核心读者群是年龄在20岁~35岁的见解独立的职业男女。他们拥有巨大的消费力和消费决策力,但他们中大部分没有阅读收费报纸的习惯,是正从传统媒体中流失的人群,而免费报纸正好把这些潜在读者群召唤回来,为报纸的生存发现了一个新方向。

一切形式的传播都紧紧交织于人类传播系统的结构之中,而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彼此独立存在。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它就会长年累月地、程度不同地影响一切其他现存形式的发展,共同生存与共同演进,而不是相互取代。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已经数次遇到生存的挑战,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但不会取代传统的媒体,反而会使传统媒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更好的利用自身媒体的特性,适应新的环境,并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完善。因此,报纸不会消亡,只是报纸媒介要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自身媒介特性的生存和发展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童 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

2 胡正强.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具体化.新闻爱好者,2003(7)

3 陈中原.信誉咋不断下降——来自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报告.国际新闻界,1999(4)

4 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长春出版社,1999:130

Ponders the Digital Age the Newspaper Development Question

Ren Jizhong

Abstract:Along with Digital Age’s arrival, the traditional newspaper media receives attacks greatly, whether the paper media can greet the challenge, is desalinated gradually along with Digital Age’s development, how does it deal, is which this article needs to discuss key.

我国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新趋势 篇11

一、都市类报纸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都市类报纸的状况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静。

2004年是我国都市类报纸发展的分界线。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晚报创办发展高峰期, 上世纪90年代是都市报创办发展高峰期, 世纪之交报业集团内第二份都市报出现, 随后晚报纷纷改为早上出版。可以说, 2004年之前的都市类报纸创办此起彼伏, 发展风起云涌, 报业竞争硝烟弥漫。2004年之后, 少见新办都市报, 只有《渤海早报》等寥寥几家。

1. 报道内容成熟稳定, 呈静止状态。

都市报诞生以来, 高举“新主流媒体”的旗帜, 颠覆传统办报理念, 办报风格逐渐成熟。如, 杂志化的版式:分叠、导读、大图片、封面、厚报;模块式的结构:相同内容的文字和图片整合在一起、版面分割清晰;大容量的策划:对“9·11”事件、南联盟使馆轰炸、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多版面集中报道;悦读性的操作:重大主题报道的民众化切入、经济报道功能实用化演绎、会议新闻的事件化解读、社会新闻的主流化操作、热线新闻的服务功能强化, 等等。大江南北的都市类报纸互相学习, 同城报纸出现同质化现象。

近几年, 都市类报纸的报道内容没有重大的创新举措, 只是在时评和深度报道方面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力度, 以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2. 报纸发行相安无事, 呈安静状态。

报纸增多必然引发竞争, 都市类报纸发展高峰期也是报业竞争的激烈期。前些年, 报纸发行大战屡屡出现:南京都市报售价一家比一家低, 深圳封杀攻城略地的南方都市报, 杭州都市报争相给订户送米送油。如今, 同城报纸和平共处, 相安无事。

3. 广告经营难以突破, 呈平静状态。

伴随着都市报的迅猛发展, 广告经营屡创新高, 许多都市报成为党报集团的经营支柱。随着广告资源的被最大化挖掘, 新的增长点难以出现, 广告经营碰到天花板。

二、制约都市类报纸发展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都市类报纸发展停滞的原因既有传媒业大环境的因素, 也有其自身的因素。

从传媒业大环境看, 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 使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传媒生态的裂变不断冲击着媒体生存秩序, 传媒业态被重新描绘。2004年前后, 专家提出了报业发展“拐点论”、“寒冬论”, 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前景甚至生存基础表示担忧。支撑“寒冬论”的重要依据是率先在香港上市的《北京青年报》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虽然这是个偶然性因素, 但新媒体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以后, 轰轰烈烈发展的都市类报纸逐渐被网络媒体抢了风头, 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媒体受伤也最重, 其背后是读者和广告的双重流失。都市类报纸的主要竞争对手从同城同类媒体转向新媒体。

从自身因素看,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 都市类报纸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日臻成熟, 无论报道内容, 还是报纸发行、广告经营, 似乎都被演绎得完美无缺。越是发展到极致, 创新的余地越小, 创新激情也在消褪, 迷茫的情绪在上升。而经过数年竞争, 同城报纸的市场地位也逐渐固化。

由此可见, 我国都市类报纸发展进入瓶颈, 表面看是平静稳定, 实际上陷入内忧外患、多边竞争的境地。

三、都市类报纸转型发展的主流途径

都市类报纸如何发展?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包括都市类报纸在内的我国报业提出了全媒体发展的思路, 这是当前报业发展的主流思路, 包括“媒体融合”、“全媒体记者”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 但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虽然同为报纸, 但都市报又有别于党报、专业报, 应该有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目前, 我国都市类报纸发展的主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数字化

在中国内地, 全媒体战略非南方报业首倡, 但因为南方报业在行业内独特的影响力而备受关注。

2010年5月, 在暨南大学的一个研讨会上, 《南方都市报》总编曹轲在致辞中说, 《南方都市报》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战略的试点, 在2009年就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在构建全媒体集群的过程中, 南都强调跳出媒介融合、站在三网融合的格局下来谈全媒体集群。在对外合作方面, 南都积极寻求与广电、运营商、平台商、终端硬件制造商、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在内部的准备上, 南都构建了以智能手机和固定电脑为终端的智能业务信息交互网, 并不断进行采编人员的全媒体转型培训。

早在2005年, 南都便开始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以及探索报网互动, 开启跨区域、跨形态运作多个子品牌时代, 缔造全媒体集群, 先后创建并培育出了奥一网、南都网、番茄网、南方365电子商务网等新媒体, 全面形成南都的网络传播;2007年, 南都在全国独家每日早、中、晚滚动推出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等专版城市手机报和南都娱乐周刊手机报、南都漫画手机报、南都时评手机报;2009年, 观点型新闻谈话节目《南都视点·直播广东》开播, 整合了南都和广东电台新闻台的资源, 以流媒体的方式记录新闻。

2. 以《楚天都市报》为代表的主流化

2007年6月, 《楚天都市报》实施“主流化转型”战略, 通过全新改版, 做强做细时政和经济新闻, 强化深度思维, 不断丰富“大事看楚天、信息看楚天、深度看楚天、监督看楚天、服务看楚天”的品牌内涵, 朝向“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受人尊敬”全新目标迅速迈进。

纵观2007年开始的三年《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 涵盖了内容转型、报纸的品质转型、办报的理念转型方方面面。挑战的是纸质媒体, 特别是都市报媒体所谓的小报、娱乐报、非主流报的传统概念。着眼民生大主题, 胸怀时代大背景、聚焦社会大变化, 彰显的是都市报自觉的责任担当, 正确的价值取向, 崇高的职业精神。

2010年7月14日, 中国记协国内部、湖北省记协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联合主办“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学术研讨会”。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讲话中表示, 《楚天都市报》通过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不但拥有最广泛的受众, 实现了有效传播, 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主流价值, 充分运用好了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这三大武器, 自觉地、成功地实现了主流化转型, 值得全国都市类媒体学习、借鉴。

3. 以《辽沈晚报》为代表的报系化

近年来, 强势报纸异地扩张, 但不少半途而废。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辽沈晚报·铁岭版》的创办可称得上是又一次异地办报高潮来临的体现, 其特色是省级都市类报纸与地市报合作。2009年3月2日, 《楚天都市报·襄樊版》创刊, 成为继2008年5月12日《铁岭日报》更名为《辽沈晚报·铁岭版》之后, 全国第二个具有独立刊号的报纸地方版, 再一次引发了异地办报的热情。

都市报与地市报的合作包括许多生产要素方面的合作, 如:设备、技术、资金、人才、内容、广告、渠道、品牌, 甚至是人际关系。对于地市报来说, 资金、设备、市内渠道、人际关系它都不缺, 所缺少的是人才、技术、内容、广告和品牌, 而这些方面正是都市报的长项。

4. 以《都市快报》为代表的产业化

依托《都市快报》而创办的杭州十九楼网络传媒有限公司2006年10月正式成立, 是《都市快报》转型发展的标志性举措。公司的核心产品是19楼空间, 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化网络媒体之一, 正在向“做中国最大的城市社区网站”的目标迈进。截至2011年2月, 网站拥有的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 其中, 杭州本地用户占2/3, 活跃用户超过了100万。2010年, 19楼的净利润接近2000万。

19楼最初是《都市快报》报网互动产品。当网站人气日趋兴旺、盈利模式日渐清晰时, 报社抓住时机, 利用报纸的影响力, 在《金》周刊上展开高密度、大容量的互动宣传活动, 提高网站在读者中的知名度, 成功地将报纸读者迁移至网站, 成为网络用户。

近几年, 从19楼网站中尝到甜头的《都市快报》有意识地复制其模式, 推出系列化的网站:

快抱网:融合电子商务与店铺销售于一体的团购网站;

快学网:从事教育培训业务的专业网站;

快房网:结合房地产新闻报道、房产销售、房产广告营销的专业;

……

此外, 与杭州华数数字电视公司合作推出“只报好消息”的“快报时间”电视节目。所有这些项目的推出, 《都市快报》都不惜利用报纸的影响力极力推广。除19楼再也不需要报纸做宣传外, 其他尚在培育中的网站基本上都以每天一个版的规模推广宣传。

这几年, 《都市快报》经营模式的创新多于报道内容的创新, 报纸的文化产业属性日渐浓厚, 内容产品的商业化利用得到了重视。

四、都市类报纸转型发展的共性特点

1. 从内容提供到信息运营

信息运营商是信息的集大成者, 它不但是信息孵化器, 更是信息营销者, 是内容提供商的升级版。相比内容提供商, 信息运营商的内涵和外延要宽泛得多, 既要采集新闻信息, 又要采集非新闻信息;既要提供大众化信息, 又要提供个性化信息;既要加工信息合成品, 又要生产信息衍生品。许多都市类报纸转型发展中更加重视信息传播效果, 实现从专业性的新闻内容提供商到全业务的综合信息运营商转型。如《南方都市报》在推广数字化战略中, 深度开发信息载体, 特别是移动载体, 拓展信息价值渠道, 满足不同信息消费终端的客户需求。异地扩张的都市类报纸实质上市重视内容产业版权经营, 通过对内容授权, 售卖内容所负载的知识和智力而获得收益。《都市快报》的产业化策略则超越“内容为王”的单一视野, 把内容、服务和社区结合起来, 利用专刊资源扩大读者规模, 构建读者和报纸的牢固关系, 用宣传资源置换产品销售, 发展电子商务。

由此可见, 都市类报纸要想实现从专业性的新闻内容提供商到全业务的综合信息运营商转型, 必须要在强化内容制造的基础上, 更新理念, 在开发信息载体、推动信息多元增值、拉长信息传播链条、开展信息营销等方面拓展路径。

2. 品牌影响力是转型发展的基础

上一篇:情报创新下一篇:企业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