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共12篇)
报纸+ 篇1
摘要:近几年, 基于多种媒体的快速发展, 报纸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 其中数字化模式的开发成为讨论的主题之一。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报业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开始减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国家也政策性地支持数字化的发展模式, 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从1995年《中国贸易报》成为我国首家进入互联网的电子版报纸以来, 数字化电子报纸在我国已基本普及, 与此同时带给传统报纸以强有力的冲击。
关键词:数字报纸,媒体,竞争优势,冲击
现如今,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 很少有人会拿着一沓报纸, 一张接着一张的翻阅报纸, 还得忍受大量广告版面的轰炸, 所以便捷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起网络电子版的报纸, 手机报纸等。随着互联网和手机两大传播平台的高速发展, 电子报纸的可移植性相比传统纸质报纸而言, 就显得优越太多。成本方面也相对较低, 信息传递更快速, 传播效率也更高, 信息量更大更多, 更丰富。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逐年增加, 数字报纸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影响力, 开始得到体现, 加上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持, 配合传统报纸所无法实现的动态信息、多种媒体信息, 使得数字报纸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1数字报纸目前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表面上看, 似乎就是将纸质报纸电子化, 形成在计算机上能点击阅览的内容, 甚至有人认为它应该就是普通报纸的扫描版、缩印版。实际上, 数字报纸不仅在基于纸质报纸的内容和新闻发布, 在适当地进行编排, 添加了其他媒体形式的内容, 如可自动切换的新闻图片、相关报道的视频内容或音频采访。这也就是为什么数字报纸也被称之为“多媒体数字报纸”的原因,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 以鼠标点击新闻导航链接的方式, 代替了平常翻阅一大叠纸质报纸的过程, 在增添读者更多的阅读趣味的同时, 也方便了读者阅览。读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 选择浏览新闻的格式, 如Flash版、HTML版本, 还有pdf版本;当然还可以直接下载离线浏览版本, 在个人电脑上慢慢品读。所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势, 传播方式和载体, 使得当前数字报纸的发展极为迅速。
在数字报纸迅速发展的同时, 行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各个报业集团如何丰富自身的数字报纸的内容、导航方式、发行手段等, 由此也出现了数字报纸之间的不良竞争, 如何收回成本, 如何增加广告收入等, 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任何行业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有问题亟待解决, 这样才会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牵头研究之下, 行业内部进行了多方的商讨, 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针, 比如说,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倡导发起下, 成立了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 这至少给数字报纸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总体方向, 可以说, 在国家和行业机构的支持下, 集中多家报业集团的力量, 创建有效的良性发展办法, 已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
2对数字报纸研究的具体分析
(1) 竞争的优势:
数字报纸是传统报纸在互联网上的电子化再现, 它既传播了纸质报纸的基本内容, 又融合了互联网多样化互动和多媒体等特点, 以便捷的版面导航、丰富的阅读方式、快速的发布和低成本的运营方式, 赢得了业内人士的青睐, 在短短的时间里, 大量的报纸都采用这种形式。并且在数字式的新闻报道中的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可任意被引用, 例如南方都市报的摄影图片因为经典, 大量被转载于各大互联网媒体中。
另外数字报纸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特性, 挖掘数字报纸的内在价值, 是数字报纸探索价值体现和创新盈利模式的有效途径。比如说, 传统报纸在读者阅读之后, 通常很难得到大众的相关反馈信息, 不管是评论还是建议, 都不能有效而快速得体现。利用数字报纸的电子特性, 通过阅读率的统计分析和在线的阅读评论上传, 后台建立点击数据库, 统计新闻报道的阅读量和广告的点击率, 大大地增加了对读者需求的分析, 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报纸的编辑质量和竞争力。
数字报纸它的可移动性, 随时随地, 只要联网, 都能进行在线或下载的方式阅读, 如果是手机GPRS上网, 而且3G技术正逐步推广, 坐在公交车上, 也能随意地浏览报纸。数字报纸加载的本身纸质报纸的广告, 还可以附加后期制作的动态广告, 这点上, 是传统报纸所不能体现的。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报业集团中, 数字报纸的管理部门一般会是内部的技术部门, 他们的工作, 仅仅是负责数字化电子报纸的日常管理维护。换言之, 他们只需确保每天以纸媒体形式出版的报纸内容, 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挂到互联网上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全部工作。这样, 缺乏相应的数字报纸的技术开发和经营目标, 也就产生了数字报纸难以进步的消极因素。这种情况说明, 我国绝大多数数字化电子报纸只是传统纸媒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过去的数字化电子报纸并没有给报社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绝大多数报社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经营模式。
另外我国现有网民一亿多人, 其中一半以上是20岁左右的年青人, 这些人5~10年后将成为广告商眼中的黄金读者, 但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失去了阅读报纸的习惯, 不论是传统报纸还是数字报纸, 对他们来说, 不如去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去查看即时新闻。那么如何吸引和引导这些年轻人的新闻阅读方式, 也是数字报纸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 发展的机会:
现如今, 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的快速发展, 给数字报纸提供了重要的传播平台, 基于现有的媒介, 数字报纸的存在显得优越于传统报纸。而且在数字化时代, 报纸提供的新闻信息, 完全可以用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多种媒介的方式发布, 在具备了可读、可听、可视、可查、可说的特点之后, 已不同于原有的网络版或新闻门户网站的图文混排, 延伸进入多媒体数字时代, 成为一种区别于信息暴涨的网络媒体或版式单一的纸质媒体, 大众可以随时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可以接受到信号的角落, 及时了解最新的电子版资讯。这种多媒体化发展, 成为我国数字报纸目前发展的主流方向。
另外在对报纸品牌或者是报业集团的影响上, 有的时候, 读者对其的认知, 并不一定非要通过购买其纸质报纸的基础上, 最明显的是那些买不到所要看的纸质报纸时, 比如《南方周末》的海外读者买不到报纸但能在网上读到文章, 他们记住的往往不是哪个网站而是《南方周末》本身。这对报纸品牌影响力的贡献, 是传统的发行手段达不到、创造不来的。这样看来, 一个报纸品牌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数字报纸在网络或是手机平台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日]中马清福著, 崔保国, 艾勤径, 高扬译.报业的活路[M].北京:清华出版社, 2005, (7) :1.
[2]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载国际新闻界, 2006, (7) .
[3]季林, 王灿发, 侯欣洁.作为媒介的报纸生存抑或死亡[J].载传媒观察, 2006, (8) .
报纸+ 篇2
我是一份报纸,我的父母是报社的员工们。自从我一出生,就离开了他们,到千家万户去作客,给人们带来欢乐。
可是,我来到一个人的家,一个大人看完了我,就把我扔到一个纸箱里。我在,看到了我的兄弟,有些已经成了黄色的`了。他们看见我来,就把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原来他们的遭遇和我一样。小学生作文 wwW.
过了不久,一个小女孩把我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用一枝笔把我画成了大花猫,回到箱子里,又被兄弟们笑话。
终于有一天,那位大人把我们拿到废品站卖了,废品站把我送到废物利用站制成白纸,又把我送到日报社。作文
报社的爸爸妈妈把我印上字作文,我又要到千家万户作客了。
就这样过了九次,我被一个小男孩拿来烧,我变成灰,飘到风中玩耍。作文
报纸的故事 篇3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益世报》、《庸报》,都是不学无术的失意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通讯也好,有长江等人写的地方通讯,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她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的,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
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
“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我对书籍、报章,欣赏的起点很高,向来是取法乎上的。《小实报》是北平出版的一种低级市民小报,属于我不屑一顾之类。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
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
“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晌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
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我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来自取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
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只有一次,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
“有了吗?”
“有了什么?”
“你写的那个。”
“还没有。”我说。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
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
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们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
“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块数来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
我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浆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
这样,在天气晴朗,或是下雨刮风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报纸+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广告业也突飞猛进发展, 报纸广告的数量、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可以说, 随着社会由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 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已经渗透到了广告传播活动中每个环节。根据1985至2005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 报纸的广告内容由公司广告为主逐渐演变成以产品广告为主, 品牌广告的数量逐年上升, 广告的内涵越来越呈现多样化, 从单纯的广告宣传转变到引导受众的情绪, 品牌的塑造成为了广告的最大目的;就报纸广告的表现形式来讲, 由曾经以文字为主的广告形式转变成了以图案为主的形式, 这一趋势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视觉化的表现方式更具有视觉吸引力, 使其更接近受众的内心情感, 使其接触的一瞬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并且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更加深了大众对这类高视觉冲击力的广告设计充满期待, 为了更加成功的推广产品、服务或是品牌, 广告主将进一步加大广告的视觉冲击力, 但是由于报纸广告相对于其他媒介的广告形式具有还原性差、内容过多、重点难以突出等局限性, 因此, 这些缺陷给报纸广告提出更高的要求。
广告效果是指通过广告媒体传播之后所产生的影响, 或者说媒体受众对广告效果的结果性反应。2具体来讲, 就广告的经济效果而言, 这是企业所预期的最直接的效果, 也是测评广告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具体来讲在评判中可以进行实地的考察、广告与非广告销售地区对比测定以及专业的统计学计算方法。同时这种经济效果还是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因为广告因素只是销售额的增长影响因素之一;就广告的心理效果来讲, 具体包括广告在受众的心理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其的认知、行为等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 由广告所树立的品牌形象是否会促成交易的形成, 具体在评判中可以通过广告投放前后的数据差异来分析产品或服务的美誉度、消费者的购买意图等方面的变化。简单来讲, 就是感知—影响—行为的过程, 因此, 企业或个人在广告中不仅仅是谋求传播商品的信息更要重视维护商品的可信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使商品与消费者之间能够达成心理上的合意;就广告的社会效果而言, 这种效果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 它是通过广告宣传长期积累形成的, 涉及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等, 就中国的社会国情来讲, 商品的描述要符合实际, 不得损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要遵守社会功德和企业操守, 任何含有淫秽、暴力和民族、性别歧视的广告内容都是必须予以禁止的。具体针对报纸广告而言, 因为文字性的特点显著, 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在图片和版面上进行改革:在风格设计上要与产品或服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色彩的选取上要考虑效果, 特别是印刷效果与设计效果可能会存在差异;在版面设计上要根据不同广告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分门别类的排版, 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房地产的广告适合整版广告, 而一般的招工启事则适用通栏广告, 这样才会使得报纸广告的效果显著。以北京青年报为例, 曾经就将一个二分之一的广告分为两个四分之一的广告放在不同的版面, 在前版的广告上提醒读者惊喜就在后面, 形式富有创意。3
二、广告效果中的游离因素——公信力
随着广告的深入发展, 单纯“广而告之”的理念被逐渐弱化, 现代广告更倾向于渲染感情、吸引眼球, 但在过分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正在失去正确对待社会价值的标准。人们在感受广告所带来的丰富信息的同时, 也越来越感觉到在海量的信息中无法分辨真假, 广告的公信力逐渐被销蚀。另一方面,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报纸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在成本压力、同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生存压力骤增。同时大多数报纸媒体仍单纯依靠广告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 导致有些媒体刊出放松了对广告刊发的审查, 加之监管的缺失, 最终导致了一些违法、违规的广告登上了报纸, 从而误导读者和消费者的信息来源, 使消费者逐渐对报纸广告产生怀疑, 进而也对刊登广告的报纸产生了怀疑, 最终的结果使广告和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的损害。
所谓广告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广告的信任度, 包括对于广告发布媒介、广告表现形式、广告发布内容等诸方面的信任度。4在广告业的发展中, 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产品本身的讯息量和讯息内容开始淡化, 广告的事实信息不断下降, 甚至出现只有一个产品名称, 而产品用途只字未提的广告, 但是随着市场分工越来越细, 广告的事实性内容介绍只会越来越重要, 这是消费者在面对更多选择时的重要信息依据, 而广告的发展路径却是背道而驰, 这就决定了当消费者仅凭借“一面之词”的广告作出选择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过程使该广告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例如, 曾经反复出现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大报纸等媒体上的哈药集团的补品广告, 广告语中产品的具体的功效就被弱化, 而是通过反复的宣传提高其影响力。又如, 脑白金的广告词, “送礼就送脑白金”, 其产品具体的功效在广告中也是一字未提。此外, 在广告中商家也会不遗余力的强调其商品的高品质, 尽量的传达一种正面的、美好的信息, 达到渲染受众情绪的目的, 在这种反复的渲染下, 消费者往往容易趋之若鹜, 但是一旦当商品的缺点暴露之后, 消费者就会意识到广告的不真实性, 从而影响其对整体广告产品和品牌的印象, 削弱广告的公信力。更为严重的就是出现虚假广告的情况, 严重损害了报纸广告的公信力, 例如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 5《北京人才》刊登的招聘启事中存在虚假广告, 最终导致读者受骗, 财产受损。可以说, 广告效果与公信力之间就是一种博弈的关系, 虚张声势的广告必然会出现公信力受损的情况, 而要想维护广告的公信力就必须真实客观。
同时, 在公信力的研究中, 不能一概而论的强调广告主的虚夸, 在公信力的本质、公信力的评判、消费者的理性与感性之间都存在影响因素。首先, 公信力存在天然缺失的表象, 在市场
谈新闻作品评析的原则
宋歌 (大连金宏建设集团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评析新闻作品只有坚持必要的原则才能达到评析的目的及效果。主要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坚持注重特点的原则和坚持评析自由的原则。
关键词:新闻;作品;评析;原则
新闻作品评析的原则是指进行新闻作品评析应该遵循的一般规范, 用来调整和处理评析者和评析对象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开展新闻作品评析,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新闻作品评析的原则一般有如下几条: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根本方法和精髓。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 都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产物。在新闻作品评析中坚持实事求是, 就是在对新闻作品及相关现象要进行具体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评价, 一是一, 二是二, 有好即说好, 有坏即说坏。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首先要确立公正无私的评析态度。出于狭窄的心胸, 个人的私利, 在评析中采取断章取义, 无限上纲的恶劣行为是应当坚决反对的。出于关系交往, 有求于人等方面的需要, 在评析中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吹大擂, 阿谀奉承的庸俗作风也是应当予以摒弃的。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其次要确立一分为二的评析观念, 杜绝绝对化的情况出现。被公认为不好的新闻作品中也会有可取的地方, 受到高度赞赏的新闻作品也会存在这样, 那样或者是严
交易中, 买卖双方对商品信息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 在有限的广告中必然会对商品的信息进行筛选, 同时也会进行掩饰, 导致的结果就是受众接触到是经过二次筛选过的不完整信息, 而这种不完整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广告存在天然的疑虑, 公信力在本源上就存在缺陷。其次, 广告的中介性决定其虚拟性, 因此公信力只是一个表象的概念, 其具体的评判标准很难确立, 在目前的情况下引入第三方的评判也很难成行, 哪种程度的广告会损害公信力, 哪种又是在允许的范围内, 都决定了公信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最后, 在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之间, 消费者容易陷入一种感性的漩涡之中, 经广告的诱导未经核实就出现不理性的购买需求, 在意识清醒之后, 往往更多是埋怨, 对广告的公信力自然会产生怀疑。
针对上述公信力缺失的分析, 在报纸广告中应该针对报纸的直观性和纸质性提出整合性的营销策略, 对于简单化的广告进行改善, 在丰富而有序的环境下调整消费者的接受心理, 使得对广告的心理诉求接近本源诉求, 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对广告的信任, 消费者在获取充分信息后中进行自主的判断, 而不是在广告的影响下盲目的进行选择, 最终使广告效果与公信力之间不再游离。
重败笔的地方。对此, 评析者应进行全面地、辩证的分析, 采取以理服人的态度进行商榷, 以使评析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石长顺主编的《电视文本解读》书中有一个案例: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专题片《是谁让我坠入黑暗》, 剖析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问题, 评析则者认为该报道有三个特点:一是充分占有材料, 用事实来为主体服务, 二是恰到好处的评说, 用事实讲话, 不强加于人, 三是抓细节, 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同时在评析文章结尾处指出这件报道如果加进医院的回答和申辩就会更好。目前类似这样坚持两分法的评析文章实在太少, 对优秀作品的评析大多是一片赞扬声, 完美无缺。对不好的作品也很少有人公开批评。这类现象很值得注意和纠正。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再次要坚持科学性。新闻作品评析的科学性指对新闻作品及其相关现象的判断、评价要符合他们的实际, 客观公正, 深刻而富有创见。评析活动不仅对新闻作品进行说明、解释, 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而且还要通过范例, 总结经验, 探讨规律, 发展理论。也就是说, 它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对新闻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 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全国好新闻评选中就出现过评出的获奖新闻是假新闻的事例, 其原因之一就是评析上缺乏科学性, 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二、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
我国古典文论中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知人论世”。在新闻
三、结语
消费者与生产商、销售商之间的天然隔离决定了广告效果与公信力之间的博弈, 在这种你退我进的反复较量中, 要想最大化发挥广告的效果必然要求公信力的确立, 否则广告的发展在恶性循环中将最终失去吸引力和信任感。因此, 要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寻求一条广告效果与公信力平衡发展的路径。
摘要:本文试图从报纸媒体的广告效果视角阐释广告公信力的问题, 首先, 根据北京地区报纸广告的统计数据, 分析了报纸广告的效果;其次, 探析了广告效果与公信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出两者之间平衡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报纸广告,广告效果,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邱枫.报纸广告效果与公信力关系研究——基于20年报纸广告的内容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杨毅, 董大海, 宋晓兵.基于传播视角的广告效果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
[3].陈军.报纸广告:如何更有效?——以北京青年报为例[J].广告导报, 2001 (5)
[4].李竹子.新时期我国广告社会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报纸新闻通讯汇总 篇5
2012年迎新晚会精彩上演【219期】 本报讯(通讯员张衡宇)9月27日,“梦开始地地方”2012年迎新文艺晚会在会堂精彩上演。院长吴光林、副院长季翔、任留钦,学工处、宣传部、招就处、团委等职能部门领导及承担我校军训任务的73101部队官兵与2012级新生一同观看了表演。晚会开场前,舞台LED大频幕播放我校文化宣传片,声图并茂的视频展示使新生系统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和奋斗目标。晚会由青春旋律、民族风情、放飞梦想三个篇章组成。大学生舞蹈团奔放、激情的舞蹈《火热的青春》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新生表演的萨克斯演奏和吉他弹唱,展现了2012级新生的多才多艺和青春风采。舞蹈《雨巷情深》、《茉莉幽香》通过舞者轻盈舒展、婉转优美的舞姿,将民族风情与动感节奏完美演绎,给观众带去视觉的艺术享受。维吾尔族、藏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带来的歌舞表演,热情奔放、争奇斗艳,将晚会推向高潮。此外,青春励志的歌曲演唱,活力四射的街舞、现代舞,时尚新颖的魔术表演使现场观众充分领略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晚会现场,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拍摄的VCR和苏北计划志愿者的现场访谈,不仅使新生送上祝福和寄语,也使新生在入学之初学有目标、放飞理想。
精彩的节目和完善的演出引发出观众们阵阵的掌声和欢呼声,现场融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带着眷恋与不舍,满怀深情与感动,伴随着歌曲《相亲相爱》优美的旋律,2012年迎新文艺晚会在祥和、欢快的七分钟完美落幕。
第十二届诗文朗诵大赛“墨熠诗瑶”精彩呈现【224期】 本报讯(通讯员李闯)12月1日晚,“建院之声”校广播台第十二届诗文朗诵大赛“墨熠诗瑶”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在徐高校广播台代表担任比赛评委。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的十二组选手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在一段词赋悠长,隽语诗香的开场白中,活动拉开序幕。在精彩的开场视频和选手亮相环节“风起云飞初惊鸿”后,比赛第二环节抽题环节“破解八阵笑谈中”,每位选手挑选一道题目,并根据题目形式与内容现场发挥,选手出色的表现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比赛第三环节“侠骨柔肠彰本色”环节为选手自备环节,选手各自朗诵事先准备的诗文,十二组选手各显神通,凭其或激情或深沉的朗诵将本次比赛推向高潮。比赛尾声“锦鲤竟月化金龙”阶段,组合“那朵盛开的花”凭借雄厚的实力在四个阶段比赛中成绩遥遥领先,最终加冕桂冠。活动中间还贯穿了各大高校选送的节目。
本次活动不仅为我校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而且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同学们对诗歌的热情,更是让校园蒙上一层浓厚的书香气息。
第三届社会文化节闭幕式暨迎新年联欢晚会隆重举【225期】
【图片新闻】12月25日晚,会堂内流光溢彩、歌声笑语,我校第三届社会文化节闭幕式暨迎新年联欢晚会精彩上演。晚会在器乐合奏《青春舞曲》的欢快旋律中拉开帷幕。会上副院长任留钦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带为2012年度十佳学生社团、优秀社团团员和第三届社会文化节优秀社团活动颁奖。晚会现场动听的歌曲、婉转的舞姿、新颖的节目创意和台上台下的和谐互动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在歌声里大家共同祝福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学校和广大师生新年新气象,明天更美好。我校首届校园网络文化开幕【231期】
本报讯(通讯员崔莹)近日,有图书馆党支部信息管理服务中心主办的“我的梦”首届校园网络文化节拉开帷幕。本届网络文化节以“我的梦,我爱校园”为主题活动,通过“我爱校园”摄影作品征集大赛、“唱吧”个人风采展示、“微信公众平台(江苏建院我的梦)”互动有礼及“文明上网”签名等活动,从网络生活的教育、娱乐、交流、生活、个性等不同方面来阐释网络世界的创新、改变、时尚、科技。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倡导文明、和谐的校园生活的网络文化。
年代秀Show我们的风采【231期】
本报讯(通讯员面翰林)5月5日晚,由建院之声校广播台举办的“年代秀——年代风采大赛”在西阶梯拉开帷幕。
活动将八名选手分为四组,分别代表着70、80、90、00四个年代,活动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选手自我介绍,第二个环节是年代答题,第三个环节是年代加分秀。选手们的自我介绍可谓是多才多艺,70年代代表队则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入场,语言韵味十足。80代表队则以歌曲对唱的方式登台,博得了观众们的热烈的掌声。接着90代表队是以一段江南style的舞蹈开始,激情四射。最后上场的00代表队呈现了B-BOX与吉他的完美组合。
在紧张的答题阶段,可谓激情的碰撞,智慧的角逐。00年代选手在答题阶段尤为抢眼,无论是必答题还是抢答题正确率都很高,分数始终领先于其他三组。在活动高潮“年代加分秀”环节。70年代的激情朗诵,琵琶伴奏;80年代华丽的魔术,深情地歌曲演唱;90年代柔美的舞蹈与一首《清明雨上》相结合;00年代选手的B-OX出神入化,加上电吉他的精妙配合,再一次将现场引入高潮。最终毕军雷获得第一名。校园营销大赛为学生提供实战平台【231期】
本报讯(通讯员王彦)5月10日下午,由哇哈哈公司徐州办事处与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主办,营销11-12班、商学社与百度者营销协会承办的“哇哈哈激活杯”校园营销大赛举行启动仪式。大赛全程由经管学院学生组织策划,锻炼了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针对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专业学生,锻炼学生的营销策划、促销方案执行、实际推销、物流组织、仓储运输、会计结算等实际职业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锻炼的平台。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书记白海云、副院长唐文霞与娃哈哈徐州办事处主任吴巍参加了启动仪式。
全民记者你我参与【232期】
本报讯(记者张荣)5月23日中午,由我校党委宣传部主办,大学生记者团承办的大学生第一届采访大赛——“全民记者”的颁奖仪式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标志着此项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圆满结束。
比赛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8个采访小组,分别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信息搜集,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篇采访稿,采访主题包括:大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精彩活动、多彩校园,民族生帮扶,“五一元芳你做了什么?”等等。最终王永丰、吴义强、付海平荣获一等奖,赵新宇、薛意辉荣获二等奖等。通过本次比赛,不仅让同学们体验了记者的工作流程,也锻炼了学生的采访能力、写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参赛选手们表示,比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一个关注社会、表达思想、情感、信念的平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悠悠记者情寄语后来人【234期】 本报讯(记者张荣)6月21日下午3时,校党委宣传部在行政楼第二会议室,举办欢送2013届学生记者茶话会。宣传部副部长孙伟、院报编辑部副主任刘欣欣老师、李睿涵老师参加了本次茶话会。
孙老师代表宣传部对2013届学生记者团、广播台同学的工作表示肯定,询问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职场表现等,并对到场的学生记者们提供出了中肯的建议,他说:“希望广大学生要心中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学于圆梦,合理规划目标,并为了目标持之以恒的坚持,只有坚持并脚踏实地才能一步步的走向高处。”最后孙老师表示:修身立德,造福社会是你们在坐的每一位的基准,并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建设者。大三记者们还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了自己在职场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经验,希望大家利用好广播台、记者团的平台积极锻炼内功。
最后,刘老师代表院报编辑部对即将毕业的2013届毕业生们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和鼓励。茶话会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圆满落幕。会议期间还向2013届学生记者们赠送了纪念品。新闻图片【237期】
本报讯(通讯员相振伟)10月10日-16日,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高校部女子篮球决赛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我校代表队经过七天的激烈比赛,以七战六胜的比赛结果荣获江苏省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高校部乙组女子篮球决赛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被评为“运动道德风尚奖”运动队。
据悉,参加决赛的队伍由南京赛区前三名,苏南赛区前五名,苏中、苏北赛区前两名的共12所高校代表队组成。我校代表队在小组赛中,以小赛组五战全胜、小组第一的成绩出线。校报记者走基层服务三农做贡献【238期】
本报讯(本报讯张荣刘煜)10月16日上午,应徐州市高等院校报刊研究会邀请,我校校报编辑部学生记者代表一行3人在孙伟副部长的带领下,参加了江苏新沂瓦窑中学举办的“徐州市高校校报2013走基层·服务‘三农’做贡献”主题活动。” 开幕式上,新沂市副市长孙红、徐州市社科联副主席王彤以及徐州市高校宣传部长先后发言,徐州市高等院校报刊研究会向瓦窑中学赠送了科普图书。活动现场,我校的老师和大学生记者向瓦窑中学学生进行了校报发放、江苏建院招生咨询推介等互动交流活动。带去的近3000份报纸和招生简章被一抢而空,不少学生驻足在我校校报展台前仔细询问我校专业报考、校园文化等内容。下午,徐州各高校师生一同前往窑湾古镇欣赏乡土文化,参加徐州市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我的中国梦·我的校园梦”新闻采风活动。通过身体力行,贴近农村生活,深层次地了解了新沂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加深了对新沂农村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理解。我校学生连续参加徐州广播电台节目直播【239期】
本报讯(记者孔倩倩)十月以来,徐州广播电台调频89·6《上班那些事儿》每周一的节目直播里,一直活跃着我校学子的声音,参加节目直播聊聊求职招聘话题,得到了节目采编组和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
《上班那些事儿》每周一的节目话题定义为“职场菜鸟训练营”,邀请徐州各大高校的大三学生走进直播间,畅谈求职过程中的点滴故事、困惑与打算,并有专业职场顾问进行解答。至今,我校学生肖成龙、李琳、李灵、单雪融、王娣、李闯、庞文婷等先后参与5期节目的话题讨论,围绕职场菜鸟、就业与择业、我拿什么诱惑你、我的大学等主题,在节目中讲述了如何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的体会,分享了高职生生产认知实习环节中的把握要点,用建院学子的视角解读职场。节目支持人宇俐表示:“江苏建院的学生综合素质高,现场语言表现力强,很高兴能够与江苏建院的学生合作。”能够参与市级媒体的节目制作,对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展现风采的平台。收听和参与节目互动的同学也纷纷网上留言:节目减少了在求职中的茫然,为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把握了方向。参加市大学生记者风采大赛【241期】
本报讯(记者张家旺)12月8日,首届徐州市大学生记者文化节之记者风采大赛高校总决赛在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包括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和徐州医学院组成的共八个代表队参赛。比赛分为“团队风采”、“汉字大联想”、“新闻知识竞答”、“还原新闻现场”和最后的拉票环节。由祁小惠、郭翩、孟晓羽组成的记者团My girl队和郭建、王喆、吴祖楠组成的广播台875组合最终荣获三等奖。
这次比赛很好地加强了高校大学生记者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不同高校高校记者团之间的协作,展示了各校学生记者的独特风采。对于我们的选手来说:从腼腆到外向、从陌生到熟稔、从万分紧张到安然自若,从比赛前的辛苦排练到赛场紧张刺激的唇枪舌剑,无一不表达他们对新闻、记者职业的热爱。荣誉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从对手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闪光点,发挥优势,弥补弱势,拓宽视野,提高建院记者团的整体实力。诗文朗诵大赛精彩上演【241期】
本报讯(记者苗翰林)近日,校广播台第十三届诗文朗诵大赛“贝海诗隅”在学术报告厅精彩上演。
在闪亮登场环节中,选手别出心裁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给观众和评委耳目一新的感觉;随后的即兴朗诵环节,选手们向观众展示了扎实的朗诵功底;最吸引眼球的自主朗诵环节,选手自备朗诵题目,搭配精美的PPT展示及表演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2号选手来自矿业学院苏腾飞的朗诵《母亲,请等我20年》最为震撼,深情地朗诵让现场的氛围仿佛融入到那位军人老母亲的故事里,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给出了最好的回报。当朗诵达到高潮时,2号选手深情地“母亲,请等我20年”让现场再次爆发了热烈的掌声,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最终,苏腾飞凭借扎实的功底、精彩的演绎获得了本场比赛的第一名。
本次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传承了古文朗诵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民族文化,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我校学生73件作品获奖【243期】 徐州市首届大学生记者文化节落幕 本报讯(记者陈超群)历时2个月的徐州市首届大学生记者文化节伴随着各项比赛结果的出炉于近日圆满落幕。
据悉,徐州市大学生记者文化节由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校联合举办,本届比赛形式包括:《最···》为题的半命题征文赛、“我以我眼观世界”主题摄影赛、大学生记者协会会徽设计赛、记者风采赛等四项赛事。大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我校共收集380余件作品,包括:征文137件、摄影160件、会徽设计83件。作品经校内初评、推荐,并交由大学生记者协会理事评奖,最终我校有73件作品获奖。分别是:陈博宇的《最美的童年》等53件作品获得征文一二三等奖;祁小惠的《那一瞬间的永恒》等10件摄影作品获奖;吴楠的《记者协会会徽》等10件作品荣获会徽设计奖。由祁小惠、郭翩、孟晓羽、郭健、王喆、吴祖楠组成的My girl队和875队荣获大学生记者风采大赛三等奖。
本次文化节活动扩大了大学生记者团的在校影响力,提高了大学生记者的专业水平,加强了徐州市个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我校大学生新闻记者更好的服务我校新闻工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成长不忘诚信,受助常怀感恩 张荣
2013年6月7日晚,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分团委在多厅二举办了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团课。7日晚,团课在:奏团歌中拉开了帷幕,并通过PPT播放----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视频《贫困山区的真实写照》让同学们心底里了解到国家对每一位学子的深切关怀。接着通过一系列的节目:诗文朗诵《相信未来》、歌曲《怒放的生命》、相声、视频《感恩心语录》、歌曲《感恩的心》+手语等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后通过受资助者宣誓,活动圆满落幕。本次经管学院的公开团课旨在,通过团课的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学会用感恩与诚信的心去看国家的资助,引导同学们用实际行动树立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让同学们要学会用实际行动去感恩,而且踏踏实实的去做得更好,并时常怀着一份诚实之心去行动。
第一届采访大赛“全民记者”精彩奉献 张荣
5月23号中午,校记者团第一届采访大赛“全民记者”颁奖仪式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比赛,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8组采访小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并各自交上了一篇完整的采访稿,《大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采访小组凭借完备的采访稿格式,优美的文采,颇有深度的内涵荣获一等奖、《精彩活动,多彩校园》采访活动荣获二等奖、《民族生帮扶:心心相连》荣获三等奖、《五一,元芳你做了什么?》荣获优秀奖。
探求报纸生存之路 篇6
热词:报业 电子报纸 转载收费 媒介融合
如今报纸到了寒冷的冬季已是不容置疑之事,因为我们的报纸实在是太多了。
我国共有报纸一千多家,期刊近万家,在广告被互联网媒体大幅度分流的今天,效益普遍偏差。即使按照一城一报来计算,我国也仅能支撑几百张报纸生存,而三分之二乃至四分之三的报纸都是过剩的。因此,从美国近些年来已经有近300家报纸停刊的事实来看,我国本就过多的、过于同质化的报纸也必将迎来休刊大潮。
既然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那么,怎么才能不被淘汰,才能胜出?很多媒体人都在一边思考,一边探索,一边总结。
第一,发行电子报纸
大家都知道,纸质报纸要经过印刷和发行环节才能到达用户手中,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费用支出,这在报纸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大,而电子报纸就不存在占用这两笔固定费用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子报纸在信息传递速度上还有着突出的优势。传统报纸在编校完毕后,还要通过印刷和投递程序,才能到达用户手中,而电子报纸只要编校完成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上传到网络上,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点击浏览。《人民日报》电子版就有先于纸质报纸出版的特点。在纸质报纸到达用户手中之前,受众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对《人民日报》电子报纸进行阅读。
目前的电子报纸存在着收费和免费两种。从媒体的操作实际看,免费的比较普遍。收费电子报纸需要订阅,通过注册登录来进行相应的阅读或浏览。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很少有人去花钱订阅,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免费的电子报纸。报纸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电子报纸的出现可以拥有更多读者,实际上是增强了报纸对广告的吸引力。
对于电子报纸的订阅收费的探索,国外同行走在了前面。
默多克旗下的新闻国际集团的《金融时报》是提出阅读收费的领头羊。《金融时报》网站作为全世界访问量最高的网站之一,2002年起开始对读者收费。想要访问《金融时报》的所有内容,每年需缴纳299美元的年费,由于费率的提高,《金融时报》的阅读订阅费收入也在不断攀升。在他们的报纸网站,非付费用户每月可免费阅读10篇《金融时报》网站上的文章,超过10篇则会被要求付费。新的支付模式,如针对单篇文章开发的微型支付模式,也已投入使用。有数据说明,到2012年底,美国1/5的报纸对数字访问收费。《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名气大、专业性强的报纸早已开始对在线内容收费,而这种趋势已经逐渐蔓延到美国的一些地方报纸上。
日本报社不仅推出了收费的终端版网络新闻服务,如应用程序“朝日新闻Digital”和面向iPad推出的“产经新闻HD”,还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检索媒体,建立数据库供用户查阅。
数字报刊收费能成功吗?我们先来看一看美国的数字化传媒业。2011年3月,《纽约时报》的网络阅读权限收费,迄今为止,该报已有38万网络版付费订户,相当于其日发行量的一半。《纽约时报》曾宣称,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广告主变成了订户——而这当中贡献最大的当属电子版用户。由此可见,在美国,数字报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国内,2010年1月,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和人民日报宣布实行订阅收费,前者并没有对旗下的所有报纸收费,收费阅读的《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只是当天报纸收费,往期内容依然能检索、查看到。《人民日报》数字版一年的订阅费用是28元,是纸质版的1/10。物美而价廉,如此一来个人订户大幅度上升。
第二,新闻转载收费
百度新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新闻搜索平台,每天发布众多条新闻,据其公布,新闻源包括500多个权威网站。什么网站?大多是来自报纸,少数来自电视台的视频。有人点击某天的搜狐新闻,分析出这样的数据:报纸作为材料来源占到了86.7%。也就是说,报纸作为网站素材提供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上没有免费的蛋糕,可是为什么报纸的记者编辑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就可被众多网站免费转载?网络转载报刊作品是否需要付费?
国家版权局版权司曾对媒体表示,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报刊上已经发表的作品,只要作者不做“不能使用”的声明,网络可不经作者同意转载作品,但同时要支付报酬。
因而,网站随意转载报刊稿件并不付费的时代,该结束了。如果继续容忍网站无偿随意转载报刊稿件,报刊花费代价获得的成果都会从这个豁口流失,从而把报纸的路挤压的越来越窄。
中国的几大超级门户网站都不收费,是免费阅读的。它们的首页每天的浏览量均过了一亿人次。通过早期的免费转载纸媒报纸内容等方法,他们成为某种程度上蚕食中国报刊业所创造财富的“寄生蟹”。
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依法执法的力度,来保障报纸的这块利益。完善转载报纸新闻收费制度,无疑给报纸的生存增加了一个空间。
第三,媒介融合之路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然成为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报纸只有与时俱进,学习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与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虽然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手段来看,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但是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相比,在报道的深度和权威性上依然是有差距的。
考虑报纸和网络的各自优势,可以推动“报网互动”的资源整合。建立报纸、网络、手机等全方位的新闻报道体系,实现新闻信息报道的实时滚动发布。如,新华网与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联合,推出《新华手机报》,以免费赠阅的形式发送到手机用户的手中,既扩大了报纸新闻的受众面,也改变了报纸新闻的编辑方式和传播方式。
尤其是要推进各种媒介的多元化互动,形成传播合力。如今流行的是全媒体的概念,不仅包括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还包含互联网、卫星通讯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最适合的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2014年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11月17日,澎湃新闻2.0版上线。“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有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对此,一位资深媒体人说的好:“澎湃”有点理想,冲一冲总是好的。无论成败,对中国媒体转型都是一种有益尝试。所谓,勇气大于失败。
报纸+ 篇7
1 报纸微博概述
1.1 报纸微博概念
报纸微博是指报纸媒体通过开通微博, 把报纸内容通过发微博的形式传输出来, 供读者阅读。这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是对报纸传播平台的延伸, 通过微博发布新闻信息不但具有快捷、方便的优势, 而且为大众消费带来了便利, 与传统的读报方式不同, 人们只需拿出手机就可了解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1.2 报纸微博的优点
报纸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运营模式具有传统报纸不能比拟的优点, 其优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实时把握新闻动态
双方微博关注称为“互粉”, 当用户互粉后就成为对方的粉丝, 就能关注对方动态, 第一时间了解对方发布的消息。同时, 微博具有点赞、评论和转发的功能, 只要报纸微博发布消息, 个人用户就能立马进行评论和转发, 同时, 新闻媒体也可以根据新闻评论和转发的数量得知新闻的关注度。报社编辑可以根据新闻的关注度, 对新闻进行处理和把握, 以此来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价值。
例如, 《央视新闻》在2014年7月17日发布了一则题为《马来西亚载295人客机在乌坠毁》的新闻报道。一架载有约280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的马来西亚波音777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 这则新闻一经报出, 约有一万多条评论和近7万的转发量, 随即央视新闻对这则重大新闻进行追踪报导, 每日都有动态更新, 读者能从每日的报道中得知最新的消息, 并对消息进行链接转发, 以此形成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1.2.2 深入群众、切实报导、感知人间冷暖
报纸微博深入人民群众, 对老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报导, 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苦难, 这样一来, 就可以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例如, 2014年7月24日, 《武汉晚报》有一则题为《农村女孩高考640分进名校, 贫困父亲:不希望她考这么好》的新闻报道, 报导指出:吉林延吉的女孩刘倩, 通过刻苦努力学习, 高考取得了640分的优异成绩, 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 但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 小倩的学费成了难题。家中有患病的奶奶和读研的哥哥, 一时凑不出那么多钱。这则报道一经播出,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响, 好心人纷纷向刘倩伸出了援助之手, 最终, 刘倩在大家的帮助下, 解决了学费问题, 她的大学梦也将得到实现。
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事情很多, 但由于缺乏报道, 社会各界也就无从知道。无可否认, 报纸微博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沟通、互动平台, 在这里, 我们可以尽情感知人间冷暖, 感受人间真情。
1.2.3 追踪报导、澄清事实
开放性和交互性是微博的显著特征, 也使得它成为了新闻的传播地, 只要微博上有新闻动态, 社会大众便会立马知道、并进行传播。粉丝们也会不断对新闻动态进行关注, 以求了解事情的真相。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所有报纸微博的工作宗旨, 只有本着这样的信念, 它们才能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价值。提供新闻报道并对其进行求证是每个报纸微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 各家报纸微博必须要进行身份验证, 确保其身份的真实性。经过认证过的报纸微博能够以真实的姿态面对广大读者, 这也是报纸自信和自尊的体现。
其次, 在报纸微博进行新闻报道中, 一定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切不可误导读者。2013年7月23日, 《央视新闻》微博有一则题为《“夏打盹”补点钾》的新闻报道:夏季天气炎热, 人体出汗较多, 人体内的钾元素随着汗液排出, 但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因此, 会出现疲劳倦怠现象。与此同时, 此新闻还给出了温馨提示:适当补充钾元素可使人体的钾钠保持平衡, 防止人出现夏乏的现象, 一些食物, 如玉米、香蕉、莴苣、菠菜等都含有丰富的钾元素, 可适当食用。像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是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求真报道, 在进行求真的同时, 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可见报纸微博的人性化之处。
1.2.4 新颖的报道方式扩大了新闻消费群体
报纸是一种古老的新闻传播媒介, 是文字与图片的融合。但新的报纸微博打破了这一格局, 将音频、视频等都引入到微博新闻之中, 读者面对的不再只是单调的文字和图片, 而是可以感知的视频。这一报道方式在丰富新闻内容的同时, 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群体, 例如, 不爱看报的青年学生也都纷纷关注报纸微博。
此外, 报纸印刷和阅读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每份报纸都需要在发行之前进行印刷, 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 每天拿一份报纸阅读对于繁忙的上班族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翻看报纸。但是, 报纸微博的出现却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状况, 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在微博上获取新闻, 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可以在休息时间看看微博, 进行适当放松对上班族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2.5 与读者互动往来
与传统报纸不同, 报纸微博在进行新闻报道后, 可以收到读者的评论, 并跟他们进行互动往来。一方面, 微博上一条动态的字数基本限制在140字以内, 要想获得更多的消息, 通过与编辑的互动就可以轻松实现。另一方面, 有时候, 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最新的消息动态, 但新闻报道的有些细节可能并未披露, 要想对新闻进行深入了解, 和新闻编辑者进行互动、交流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
2报纸与微博的融合
报纸与微博融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 报纸微博相当于是报纸的延伸, 它很好地对报纸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报纸是一种长期的、有效的新闻报道和传播方式, 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魅力, 会而且将长期存在。但是, 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 报纸必须得借助微博这一全新的网络媒体工具。利用微博, 报纸可以有效地进行“取长补短”, 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力量。
2.1 利用微博获取新闻线索
由于出版和发行所需的工程量较大, 所以传统的报纸媒体很难与新兴媒体相对抗。但是, 借助微博这一平台, 报纸的功能得到显著加强和改善, 这样一来, 越来越多的粉丝将会被报纸微博所吸引, 报纸媒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就会显著提升, 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会相应增强。
微博是最快捷的新闻播报方式之一, 其效率是传统报纸所无法比拟的。前段时间发生的“马航”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马航飞机失事后, 新浪、腾讯等各大微博平台对其进行争相报道, 将事件的动态第一时间展现在大众面前, 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报纸微博这一平台, 充分了解和实时把握事件的动态。
2.2 利用微博进行深入报道
微博有其具有的独特优势, 但也有不足, 每条微博必须限制在140字之内, 这在体现了其迅速、精炼的特点的同时, 也暴露了自己的不足。网民们只能了解事件的大概信息, 而抓不到细枝末节。在这一点上, 报纸微博又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将报纸和微博进行有效结合, 首先, 利用短小精悍的标题吸引读者, 随即利用网络链接对新闻进行细致报导, 这一种形式极大地弥补了报纸和微博的不足, 打造了功能强大的报纸微博。
2.3 利用微博增强与读者的互动
传统报纸无法与读者进行互动, 读者只能阅读报纸上印刷的内容, 而不能对其进行评论。但报纸微博的出现就有效地弥补了这一遗憾, 能与读者互动是报纸微博的显著特点之一, 不管报纸微博发布怎么样的信息, 用户都可以对其进行自由点评, 这极大地促进了报纸微博与读者的互动, 显著增强了新闻播报的效果和报纸媒体的公信力。
3 报纸微博是报纸新闻生产机制的创新与变革
报纸使用微博这一新兴网络平台, 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巨大的, 它不仅要面临来自新闻媒体的压力, 也要承受众多名人微博、普通大众微博的竞争压力。在很多方面, 如技术特征、发布方式上, 报纸微博和个人微博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 报纸微博并不占优势。但尽管如此, 报纸微博还是为传统报纸的新闻生产机制带来了变革和创新。
3.1 进行“话语释放”
传统的报纸新闻, 由于版面有限, 导致其必须对内容进行严格控制和删减, 这就使得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被埋没。但报纸微博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一定程度地释放了报纸的话语, 不仅对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进行报道, 而且也将记者的零星感受融入到报导中。报纸微博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成本低、受众广、传播快。只要微博上有新闻出现, 社会大众就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到新闻动态。
3.2“话题圈”的再中心化和再权威化
报纸是比较专业的、权威的新闻报道平台, 其内容必定经过反复精简、思量。报纸微博的内容相对较丰富, 这样一来, 编辑记者就可以利用报纸微博进行报道选题的预测和集纳, 在微博上看大众的反响, 然后把有价值的新闻在报纸上报道出来, 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 又可以实现报纸微博内容的再中心化和再权威化。
3.3 全新的“聚合、扩散”传播机制
微博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意见的大集合, 在这里, 可以看到不同大众的意见、看法, 这使得信息传播出现零散化的趋势。但是, 报纸微博的出现却有效地改变了这一趋势。报纸微博可以把微博内容聚拢, 让新闻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形成了一种双向的新闻生产模式。
4 报纸微博有助于提升报纸新闻的竞争力
报纸微博是报纸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网络竞争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虽然它可能改变新闻传播的格局, 但是, 它有助于提升报纸新闻的竞争力这一事实是无可否认的。
4.1 报纸微博为报纸开辟了新的新闻传播路径
严肃、死板是传统报纸留给大众的印象, 但是报纸微博的开通却可以很好的改善报纸在大众心中一贯的形象。报纸微博不仅内容丰富, 如生活小常识、星闻八卦、科技创新等, 而且报道形式多样, 完全不局限于文字、图片等方式。
4.2 报纸微博注重新闻的同步性
报纸报道新闻缺乏时效性是报纸一直存在的弊端和弱点, 对当时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及时报道, 在第二天报纸印刷、发行之后大众才可以了解到新闻动态, 这极大地降低了新闻的同步性。但报纸微博却不一样, 它可以对新闻进行实时报道, 只要一有新闻事件, 报纸微博就可以立马发布博文进行报道, 这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市场竞争力。
4.3 报纸微博新闻播报的特色性
现代社会, 新闻传播的形式日益增多, 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大众, 各大报纸媒体可谓绞尽脑汁。报纸微博的出现使各大报纸媒体又看到了希望, 报纸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传播方式, 不仅内容丰富多样, 而且形式多姿多彩。不仅可以进行视频报导, 也可以与社会大众亲情互动, 这极大地吸引了新一代的消费者, 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愿意而且乐意成为报纸微博的粉丝和消费者。
5 结论
报纸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媒介, 具有传播快、内容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它具有传统报纸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跟其他各类微博相比, 报纸微博更可靠、更权威。各大报纸媒体利用微博平台, 开通报纸微博, 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和正确的选择。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和高效率的传播方式使得报纸的基本面貌发生了改变, 报纸微博是对报纸新闻生产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也显著提升了报纸新闻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 我们要看到, 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报纸微博,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 我们相信, 虽然道路是曲折的, 但前途是光明的, 所以困难也是暂时的, 只要报纸微博本着不放弃的精神继续前行, 不断进行革新, 就一定能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报纸微博:对报纸新闻生产机制及竞争力的影响[J].新闻界, 2011 (4) .
[2]刘西平.纸媒微博的价值与定位--基于新浪平台30家报纸微博的实证分析[J].中国记者, 2013 (10) .
[3]何江.我国报纸微博趋势探析[J].新闻知识, 2013 (5) .
[4]苏浩军.报纸微博的媒介价值与运作方式[J].新闻实践, 2010 (9) .
[5]张韬.报纸微博的媒介价值与运营方式[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23) .
报纸+ 篇8
记得曾有位名人说编辑要默默无闻, 不在乎名声和地位, 悄悄的为人民为大众服务, 作为报纸编辑, 首先应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我们做编辑就应该沿着诸如鲁迅先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道路上严格要求自己, 兢兢业业的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当前, 有一些编辑缺乏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新闻编辑, 不管什么稿件, 都不认真的检验, 不去看作者新闻的价值, 敷衍了事, 不管稿件好坏都给搬到版面上。水矿集团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开工建设的原煤炭部直属企业, 作为内部报纸, 要求编辑能在报纸上充分展示水矿集团是集煤炭生产及加工、煤化工、焦化、机械制修、发电、建筑建材、医药卫生、房地产开发、物流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公司“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还要去展示综合性一流大型企业集团。这就更加要求报纸编辑的素养。作为企业舆论的重要载体, 内部报纸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通过图文并茂的鲜活版式、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老少皆宜的大众口味, 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传播企业文化理念, 进入新世纪, 水矿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以集团公司改制为标志, 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我们要用我们智慧的大脑在报纸的编辑上让矿区美起来, 让职工富起来, 让企业竞争力强起来。让“十年百亿”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能汇聚到创新管理、科学发展里, 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办报宗旨, 加快通联网络建设, 构建责任明确、运转有效、协调有力、考核到位的工作运行机制, 不断创新报纸编辑手段, 为职工提供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食粮。形成版面特色, 保持自身风格。特色鲜明、文风活泼是报纸的生命力所在。内部报纸必须遵循办报规律、深入读者心理, 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自身特色、与读者形成心灵默契。编辑人员在深层次上了解企业文化、准确判断新闻素材的可用性、大幅度熟悉读者群体、遵循报纸编排整合的规程上, 精心设计版面式样, 采用清晰明了的新闻和图片。对标题制作、文字字体、大小甚至粗细, 严格界定;制作图片新闻力求做到图片清新、有冲击力, 文字简约得体, 尽量满足读者快速阅览的要求和轻松读报的心理。每个版面必须有两张以上图片, 图片应以小博大, 从细微处感染读者。能让图片新闻吸引读者, 让自己独特的办报风格展现给读者。不厌其烦的倾听基层通讯员、社会大众和普通职工对报纸的评价和改善。在掌握的信息和提供的线索中, 根据反馈信息的性质, 迅速做出反应, 持续改进工作, 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我们的报纸服务基层, 及时反映生产一线闪光点。作为报纸编辑都应该把目光聚焦到煤矿、井口生产一线, 把更突出更真实的场面对准最普通的工人兄弟和埋头苦干的基层干部。编辑记者不应满足于打开电子信箱读取通讯员来稿略加修改进行编辑, 不应只对重大新闻感兴趣, 不应停留在打电话询问有无新闻稿件、对不清楚的新闻事实简单核实。要勤下基层, 要去跑新闻, 在深入调研、贴近群众中发现新闻线索和先进典型, 根据第一手资料认真思考、精心构思, 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文风, 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稿件, 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矿工本色的先进人物。只有通过深入生活、做好深度采访, 才能真正服务基层, 反映普通职工创造社会财富的火热生活, 推动企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如今水矿集团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员工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彻底改变煤矿陈旧形象, 使井下有安全感, 井上有舒适感, 发动员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构建和谐矿区。让职工富起来, 让企业竞争力强起来, 就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十年百亿”的发展目标, 把水矿建成贵州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前, 报纸编辑更不能沽名钓誉, 心理不平衡, 败坏自己的素养, 时刻对自己鞭策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树立新闻编辑的基本职业标准。报纸编辑的文化素养道德理念, 决定着编辑的道德品质和求索精神, 同时决定着编辑的工作态度。作为一个合格报纸编辑, 思想要解放、观念要改变, 勇于探索和创新, 尽快让新闻准确精美的步入快速编辑轨道, 实现报纸编辑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才是我们的最大希望和最完美的成就。
一个煤炭企业的发展, 需要编辑全面系统地掌握熟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自己编辑报纸、运用素材、使用文章以及紧密排列和熟悉校对等工作程序心中有数。还要仔细推敲整版的格式制作, 报沿花边处理、新闻比重安排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 精心策划、合理安排。不但这样, 报纸编辑不光自身文学素养熟练也掌握众多的的知识、根底扎实的文学功底与风格雅俗共赏的写作水平外, 对文学语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思维逻辑知识也要不失时机的显示出来。报纸结构和外在形象也是相当重要的。报纸版面的设计, 报纸专栏的决策, 新闻稿件的采用, 新闻标题的处理, 图片新闻的设置, 这些无不让报纸编辑开动智慧的头脑去勾勒富有创造性、富有思想性、哲理性、全新规划下不断提高质量, 自己的报纸才会产生万花丛中一点红的大好局面, 更好地吸引住读者眼球, 赢得更多的大众。在组织稿件的日常工作中, 编辑面对形形色色的、式样百出的、类型多变的大量稿件, 精心挑选, 精心处置, 根据稿件的形式色彩严格剔除需淘汰的, 没有有新闻价值的更要求编辑高标准的稿件组织能力, 要用慧眼去判断去鉴别、要确定判断新闻稿件的价值, 合理设计亮眼版面, 组织重量级可读性的新闻报道。近年来, 随着报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报纸编辑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了大幅度的变化。要想尽快进入角色, 快速适应这一要求, 编辑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 除了应具备最基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以外, 还要特别着力提升新闻辨别判断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先进设备的使用能力。除了对新闻的准确性进行判断, 编辑还需要对新闻的重要性进行判断。一篇稿件, 是强化处理还是弱化处理, 一张图片, 是突出刊发还是只当点缀, 在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个有心人。这样, 工作之中才能准确地对新闻价值进行定位, 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时下, 各种报纸编辑, 各类报社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编辑系统, 各类高层次高速度高效率的传播方式也广泛采用。报纸编辑也无须用笔一点点的进行修改, 进行处理, 而是以计算机为代笔工具。计算机网络传输也成为编辑获取信息的最新工具, 各种电子版式报纸也相继问世。这些充分说明, 掌握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操作也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更快的进入到时局的状态中。现代科学技术突飞锰进, 知识经济日新月异, 报刊竞争也随着办报体制的改革而日趋激烈, 面对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深刻认识到, 报刊编辑的素养, 不仅事关报刊质量的高低与读者的认可度, 更是涉及出版队伍的实力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工作要求, 始终把握准确及时的办刊方向, 报纸编辑要以忘我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严格标准的工作态度和具有创新意识的、阶梯并进的、时代进步的创新精神, 内部报纸会在我们这一代报纸编辑的充分准备大胆创新下创办成领导满意、职工群众喜欢、相互交流经验的纽带, 对内部报纸认真进行梳理, 既要立足于当前工作实际, 又要着眼于长远, 切实把“十二五”规划的六大板块工作运作好, 让水矿集团的报纸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力求报纸质量细化、量化、不断增加知识的积累,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针对性地进行修养, 扬长避短集各种素质的优点于一身, 只有学用结合, 企业内部报纸的编辑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 报纸的可读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报纸+ 篇9
一、联合出报:战时报纸联合经营的有益尝试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 报纸联合版出现较为集中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关于报纸联合版创办的原因, 陈涤群 (1948) 认为:“除特殊情形外, 不外物价的飞涨、纸张的节约以及劳资的纠纷而形成联合版的。 ”[1]论及报纸联合版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主要是战局紧张导致经济萧条, 进而引发物价飞涨, 报纸印刷、发行等所需的物资材料的流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报馆无法继续正常出版, 时常出现两家以上报纸联合经营的情况。
早在1937年10月, 日本进攻上海, 受战事的影响, 上海的很多民营小报纷纷停刊, 《大晶报》《上海报》《小日报》《金刚钻》《东方日报》 等10家民营小报联合起来, 共同出版一份报纸, 报名为《战时日报》, 共同克服困难, 开展战时宣传工作。 1939年4月15日, 重庆的 《全面抗战》《世界知识》《读书月报》《妇女生活》《战时教育》《文艺阵地》《理论与现实》等7家期刊联合出版《国民精神总动员》特刊, 体现了战时文化宣传领域不畏强敌、共赴国难的斗志。 这种因战局原因导致的报业合作现象在战时传播中具有典范作用, 对处于困局之中、 遭受敌人摧残的民营报业来说,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全国各地联合出版报纸的现象就有24家 (见表1) 。 其中, 大多数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而联合在一起的。2尤其在一些大型战役过后, 部分报馆受到较大摧残, 甚至丧失继续出报的能力, 为了在信息传播不畅的情况下继续引导舆论, 一些报纸合作出版联合版。 这种联合经营行为, 是特殊时期条件下的报业协调行为, 是中国报业经营的宝贵财富, 其合作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抗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 多家报纸合作创办联合版的现象时常出现, 这种联合经营模式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本文以重庆大轰炸期间的《重庆各报联合版》为例, 分析联合版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路径, 以期再现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报纸联合经营模式。
二、搁置争议:参与各方合作的基石
全面抗战开始之后,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 重庆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很多报纸纷纷迁到重庆出版, 这里成为当时报业集中地。 1939年5月3日, 日军对重庆市中心进行惨无人道的轰炸。 《西南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新蜀报》和 《新华日报》等报馆在敌机的轰炸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5月4日, 《大公报》发表题为《血火中奋斗》的社评, 表达了新闻界同仁与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抗战到底的决心。 同时, 也可以看出, 在国难当头之际, 各家报纸体现出了互相帮助、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大公报》报馆被炸毁之后, “同业《新华日报》 《新民报》《商务日报》, 都有多数同仁来为本报抢救器材……我们的编辑部及工场已不能工作, 承《国民公报》社借予一切工具及便利, 使本报得不间断、照常为国家社会服务”[2]。 可以看出, 尽管各家报纸在新闻、发行、广告等方面存在竞争, 但是在抗战这一大背景下, 报界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这是报界能够精诚合作的基础。
资料来源:陈涤群.新闻纸联合版汇志[J].报学杂志, 1948年第1卷. 田大宪.《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的历史地位[J].当代传播, 2008 (2) . 注:联合出版天数不明的用“———”标出。 表中报刊书名号省略。
当时, 《中央日报》《时事新报》《大公报》《国民公报》等4家报纸集体倡议各报出版联合版。 这一倡议马上受到报界的肯定, 并承送当局批准。 在得到国民党当局的许可之后, 各家报纸积极做好筹备工作。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 由《中央日报》负责牵头组织这次由国民党、共产党的党报以及地方报纸、民营报纸共同出版联合版。 “渝地各报, 受损甚重, 基于事实需要并委座手谕, 渝市十大报纸, 自五月六日期发行联合版。 ”[3]尽管当时只有少数几家报馆受到损害, 但 “为便利疏散迁建计, 自非有统筹办法, 难期调整”, 于是, 从1939年5月6日起, 重庆的9家报纸发行《重庆各报联合版》 (以下简称联合版) , 这是民营报纸与政、 党、军和地方报纸联合克服困难的典型。 联合出刊的9家报纸分别为《中央日报》《扫荡报》《西南日报》《大公报》《新蜀报》《商务日报》《时事新报》《新民报》《国民公报》。[4]《新华日报》于1939年5月7日参加联合版, 这样, 《重庆各报联合版》就变成了10家报纸, 这10家报纸分别代表不同党派、团体和地区的利益。3联合版从1939年5月6日开始发行, 一直持续到当年8月12日, 共发行3个月零7天, 合计99期。 《重庆各报联合版》是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的创举, 体现了不同党派、不同政见的报纸在国难面前搁置争议、同仇敌忾、团结奋战的精神。 联合版在创办过程中也并非风平浪静, 联合经营也是暂时搁置争议的过程, 参与各方具有自己的诉求, 但为了战时新闻宣传, 最终统一步调。
(一) 国民党:借势而为, 统管言论
1937年2月, 国民党在五届三中全会发布的 《 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提出, 要彻底取消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停止赤化宣传和阶级斗争。[5]1938年4月, 蒋介石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进一步提出, 共产党“一定是要受本党的领导”, 并且要“消融于三民主义之下”[6]。 按照蒋介石的设想, 最终将国共两党“溶为一体”[7]。
在新闻舆论方面, 国民党当局一直采取各种办法限制共产党、民主党派以及民营报纸的言论。 《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 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威望, 该报出版后发行量直线上升, 很快达到3万份。 国民党对该报的新闻检查向来严格, 甚至采用非官方的手段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 包括殴打报童、买通报贩控制发行系统、盯梢、逮捕报人等。 尽管如此, 《新华日报》依然保持较大的发行量, 其影响力日渐扩大, 这是国民党当局不愿意看到的状况。 1938年10月底, 武汉沦陷, 《新华日报》迁移到重庆继续出版。 1939年5月, 日本对重庆实施惨绝人寰的大轰炸, 很多报馆的设施被炸毁, 严重影响到报纸的印刷与发行。 国民党借此机会, 想采取两全其美的办法统管各界舆论, 即以五三、五四大轰炸报馆遭到破坏为由, 将各家报纸联合起来, 办一份联合版, 通过联合版“熔化”共产党的主张。 同时, 也实现了对各家民营报纸的言论控制。 基于这样的目的, 国民党非常积极地推动重庆的10家报纸合作创办联合版, 以便国民党当局顺理成章地控制报界舆论。
(二) 共产党:刚柔相济, 服从大局
在各家报纸筹备创办联合版的时候, 共产党主管的《新华日报》最初表现得不太积极。 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华日报》在重庆大轰炸中损失不大, 报社完全有条件继续出版。 在大轰炸期间, 《新华日报》设置于巷坪街的印刷厂、编辑部以及营业部被日军炸坏。 与部分报纸相比, 《新华日报》的损失较小, 继续出报不存在问题。 二是国民党当时正在推行溶共反共政策, 通过联合版的形式更容易控制中国共产党的舆论, 并最终达到溶共的目的, 共产党对国民党的目的了如指掌。 三是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其既有的立场。 抗战时期, 每家报纸均有自己的立场, 尤其是政党报纸, 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鲜明。 由不同党派、不同利益群体办联合版, 报纸的报道倾向很难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 其结果往往是牺牲话语权较弱者的利益。
对于《新华日报》来说, 创办各报联合版是比较棘手的事情。 如果严词拒绝, 会给国民党、其他党派以及民营报纸以口实, 认为《新华日报》不以大局为重, 另立山头;如果参加联合版, 就会丧失话语自主权, 甚至最终被国民党以“联合”的手段予以“熔化”。 因此, 当重庆市各大报纸于1939年5月6日出版联合版的时候, 《新华日报》并没有参加, 而是采取“顶住” 与观望的办法。 国民党中宣部于5月7日发特函给《新华日报》, 指出重庆市9家报纸均按照国民党当局的要求出版联合版, 只有《新华日报》继续单独出版。 因此, 国民党中宣部命令《新华日报》“七日不得再行刊行, 否则事关通案, 当严予处分也”。 基于当时的情况, 《新华日报》经请示周恩来, 决定有限制地参与联合版。 社长潘梓年在复函中明确表示, 《新华日报》参与联合版是从大局出发, 放弃单独出版, 但参与联合版应该有个期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单独出版, 该报最迟1939年8月13日复刊。 上述表明, 作为共产党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做了较大的让步, 表现出良好的大局观。
(三) 民营报:顺应时局, 积极配合
从政治倾向的角度来讲, 国民党报纸和共产党报纸之间的政治差异最为明显, 民营报纸往往处于中间偏左或偏右的立场。 因此, 当国民党《中央日报》 带头提倡创办联合版的时候, 民营报纸基本上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而是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广大民营报纸对创办联合版的主观态度并非一致, 但是在实际表现中则是整齐划一的。 因为, 尽管有些报纸具备继续出版的条件, 但是国民党当局已经通过正规的函件要求各报放弃独立发行, 选择出版联合版, 如果采取抵抗态度, 最终将引火烧身。 更何况国民党当局可以为联合版大开绿灯, 提供各种物资供应, 为民营报纸节约了一部分办报成本。 对于部分报馆被炸毁的民营报纸, 已经不具备继续出版的条件, 这类报纸在主观上愿意出版联合版。 对于那些具备继续出版条件的民营报纸, 在抗战形势危急的情况下, 也不愿意特立独行, 以免引起当局不满。 因此, 从总体上来讲, 在国民党当局和部分民营报纸提倡出版联合版的时候, 民营报纸阵营基本上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而是顺应时局, 服从安排。
三、权力结构:集中与分散同时并存
《重庆各报联合版 》初创的时候, 报务活动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 1939年5月8日, 联合版成立重庆各报联合委员会, 设有联合委员会常务办事处, 其办公地点在《时事新报》报馆内, 联合版的编辑部也设在这里。 联合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中央日报》的程沧波、《大公报》的曹谷冰、《扫荡报》的丁文安、《时事新报》的崔唯吾、《国民公报》的康心如、《新蜀报》的周钦岳、《新华日报》的潘梓年、《新民报》的陈铭德、《商务日报》的高允斌、《西南日报》的汪观云等10人。[8]其中, 《中央日报》社长程沧波担任主任委员。 在重庆各报联合委员会之下, 又设立了编撰委员会、经理委员会、迁移委员会等3个专门委员会, 细化了采编、经营等工作。 上述3个委员会分别由王芸生、黄天鹏、崔唯吾担任主任委员, 各家报纸的总编辑与经理担任委员。 在3个专门委员会下面, 设有若干课科。 其中, 负责新闻采编业务的编撰委员会分为两个组, 每个组由5家报社的相关成员组成, 轮流执行采编权。 上述表明, 《重庆各报联合版》 与一般报纸的管理机构相差无几, 既有报纸采写编等新闻实务方面的编辑部门, 又有经营管理方面的经理委员会。 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乱格局, 联合版专门设立了迁移委员会。
从《重庆各报联合版》的管理体系可以看出, 其权力结构体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征。 重庆各报联合委员会是联合版的主要权力机构, 其主任委员由《中央日报》社长程沧波担任。因为联合版的主导权在国民党手里, 在重要的位置上必然安插国民党当局信得过的人员, 程沧波被“选”为主任委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编撰委员会的主任由《大公报》的总编辑王芸生担当, 《大公报》是民营报纸, 在当时的新闻界有较大的号召力, 其政治倾向保持中立, 在大是大非面前遵从国民党的意志。 因此, 对于国民党来说, 选择王芸生作为编撰委员会的主任, 既能够避开外界的批评与猜疑, 又便于控制当时的舆论。经理委员会、迁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黄天鹏和崔唯吾均属于《时事新报》的负责人, 当时的 《时事新报》名义上是民营报纸, 实际上已经被国民党收编。 由于当时联合版的办公地点设在《时事新报》报馆里, 经营管理与报社搬迁让该报负责显得合情合理。 这样, 《重庆各报联合版》 在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上均按照国民党当局的部署而设置, 体现了国民党的意志, 报纸的权力基本上集中于国民党当局手中。当然, 从表面上来看, 联合版的权力结构体现了分权的格局, 既有国民党的报纸, 又有共产党的报纸以及民营报纸, 联合委员会成员由多家报纸的负责人担任。 联合版的权力结构在报纸内容上也有所体现:联合版不发表社论, 以免引起争议, 也不刊发各报采写的新闻, 主要刊登国民党中央社发布的新闻。 编辑人员由10家报纸分组轮流担当, 每天报纸清样出来后, 编辑一起看, 并提出修改意见。 因此, 从总体上来讲, 联合版的权力结构体现出内在集中性和外在分散性相结合的特点。
四、经营结构:供需与收支双重失衡
《重庆各报联合版 》的经营结构出现了双重失衡的矛盾。 一方面, 发行与广告的需求量难以满足, 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 报纸的收支出现不平衡的状态, 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从一般的报纸经营常识来看, 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是比较罕见的。 因为既然发行与广告均有巨大的需求, 市场中又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 其经营绩效好、盈利空间大才符合常理, 但事实恰恰相反。
1938年10月25日, 武汉沦陷。 国民党新闻宣传机构纷纷迁往重庆, 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以及武汉、南京等大城市的报刊纷纷迁往重庆出版, 重庆一时间成为中国报业繁华的都市, 鼎盛时期报纸数量达到22家。 重庆大轰炸导致数家报馆被破坏, 无法正常发行。 伴随着《重庆各报联合版》发行, 重庆的新闻舆论主要由联合版引领。 《重庆各报联合版》的市场需求尤为旺盛,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由于当时战局混乱, 公众急需了解战事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信息, 阅读报纸成为人们获知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重庆各报联合版》是国民党、共产党以及民营机构合办的报纸, 其权威性和信息可靠性是最有保障的, 因此联合版的发行一直处于求过于供的状态。 其次, 重庆原本有20余家报纸, 突然减少了10家报纸, 读者不得不寻找替代品, 《重庆各报联合版》成为最佳选择。 参与联合版的这10家报纸是当时重庆最具影响力、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力的报纸, 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名列前茅, 平时的总发行量在20万份左右, 战时的需求有增无减, 而联合版的发行量在3万份左右, 两者存在巨大的差距。 再次, 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死亡伤病、流离失所的人剧增, 需要通过报纸刊登寻人启事、各类声明与广告的人不断增加。 而报纸的版面相对有限, 这构成了广告刊登方面的供需不平衡。
联合版初期的经营状况欠佳。 由表2可以看出, 从1939年5月到8月份的3个多月中, 联合版的发行总收入为90553元, 发行收入最高的月份为7月份, 总额达到31299元, 而每日平均发行收入呈逐月递增状态, 最高为8月份, 日均达到1205元。 联合版3个多月的广告总收入合计为93788元。 从每月的情况来看, 5月到7月份, 每月的广告额呈递增状态, 而8月份由于只有12天, 广告额少于其他几个月。 从日均广告额来看, 7月份日均广告额最高, 达到1156元, 因为当月的广告刊登量较大;8月份日均广告额最少, 其原因在于, “八月份每日平均收入尚视六月份为少, 则系广告登户递减之象”[9]。 从联合版的发行与广告经营额来判断, 联合版的经营状况不太理想, 盈利空间较小。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联合版在5月、6月、8月三个月均处于亏损状态, 只有7月份广告与发行经营出现盈余。 由于联合版的工作人员来自各报, “习例既殊, 管理难一……纸张困难, 达于极点, 发行亏赔, 经费拮据, 周转无方”[10]。 由此可见, 联合版出现明显的经营结构失衡状况, 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联合版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经营, 而在于引导战时舆论。 第二, 战时的物资供应链断裂, 纸张、印刷等物资供应不能及时跟上, 影响了报纸的版面扩张和发行量提升。 第三, 报贩垄断了报纸的发行市场, 严重影响了报纸的正常发行。
数据来源:黄天鹏.重庆各报发行联合版之经过 [J].新闻学季刊, 1940 (2) . 注:5月份只有26天, 8月份为12天。
数据来源:黄天鹏.重庆各报发行联合版之经过 [J].新闻学季刊, 1940 (2) .
五、控制市场:困境与矛盾双重破解
由于战事连连, 办报的物质条件受到严重的影响, 报纸经营面临较大的困境。 联合版的发行定价较低, 导致报纸日益亏损, 没办法弥补, 也无法从银行借贷。 在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 一些报贩控制了报纸的发行领域, 使报纸价格飙升。 另外, 由于战时物资短缺, 纸张供应困难, 报纸版面受到限制, 而普通公众刊登各类广告的需求不断增加, 急需联合版增加版面。 面对这些困境和矛盾, 联合版通过各种途径控制市场, 以便暂时度过危机。
联合版的发行价格原本较低, 每份5分钱, 批发价3分3厘, 但是由于报纸发行量较小, 报贩肆意抬高报价, 普通老百姓不满意。 随着报价提升以及读者需求的不断增加, 民众对报纸发行数量较少的责难也随之出现。 最初, 联合版每天发行2万余份, 后来增加到3万余份。 由于纸张供应有限, 不得不对发行数量加以限制, 最高发行3万份。 后因纸张锐减, 发行量再次受到限制, 最高发行2万多份。 此后, 经理委员会在经营上采取了两个举措: 一是函请宪警制止报贩加价, 控制发行环节, 让老百姓能够按照报馆的定价购得报纸。 二是适度提高报价, 从1939年7月1日起, 将定价从5分 (批发价3分3厘) 提高到6分 (批发价4分3厘) , 由于采取了较为妥当的办法, 报纸的发行量和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发行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这是联合版扭亏为盈的重要举措。 在广告方面, 因为联合版是在大轰炸之后创办的, 重庆受轰炸破坏与影响的人很多, “故遗失声明之类广告, 倍极拥挤, 当时情形, 几于无法应付”[11]。 受报纸的纸张与篇幅所限, 无法刊登那么多的广告。 开始阶段, 经理委员会规定每日出版两版新闻、两版广告, 遇到特殊情况, 再酌情变通。 如敌机轰炸引发断电现象、印刷机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印报等等, 即可改出一张报纸, 新闻和广告均减半。 5月份的广告价格为:长行 (80字) 2元, 短行 (40字) 1元, 40字以内的小广告1元2角。 按照实际字数收取广告费, 没有折扣, 报纸的广告营业额也比以前有所提升。 这样, 联合版一方面控制住了报纸的发行量、发行价格和广告刊登等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也使联合版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得到缓解。
在联合版经营的3个多月的时间内, 由于后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 严格控制了报纸的发行、 广告市场, 联合版的总体收支基本平衡。 联合委员会于8月15日召开最后一次 (第十五次) 会议, 并成立办事处, 解决后续事宜, 向各报还清了借纸、押款。 “重庆各报联合版自五月六日发刊以来, 已三月有余。 顷因各报疏建工作大体就绪, 故定于八月十三日起仍由各报分别出版。联合版之发行至八月十二日为止云。”[12]从总体上来看, 联合版的经营略有盈余, 多余的现金1.6万余元移交给联合会第二届大会, 作为基金和经费。
六、结论与讨论
《重庆各报联合版 》 是在国民党的督促下创办的, 这份报纸的参加者既有国民党党报, 又有共产党党报, 还有一部分影响力较大的民营报纸。 各类报纸的政治态度不一, 对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在日寇侵略的不利条件下各家报纸以大局为重, 摒弃矛盾与冲突, 合作办报, 共赴国难, 体现了报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实际操作中, 因为报纸的政见不一, 联合版的新闻业务有不少困难。 报纸本来是观点纸,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 各家报纸的政治立场往往体现得比较明显, 多家报纸合作办报, 报纸必须采取一种让各家报纸都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来叙事, 报纸的政治态度也相对缓和, 为各个派别所认同。 联合版的经营管理留给我们较多的思考:
第一, 联合版的参与各方保持适当的张力, 这是联合版能够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为了避免争端, 体现合作精神, 联合版淡化观点和言论, 不发社论, 只提供官方消息。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参与各方的政治分歧, 是联合版能够顺利发展下去的基础。 第二, 国民党当局积极推动联合版发行工作, 共产党做了较大让步, 这是联合版发展较为顺利的重要原因。 在联合版的参与各方中,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利益上做了最大的牺牲, 其话语权被严重挤压, 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顾全大局, 积极支持联合版的发展。 第三, 联合版控制市场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多重矛盾, 对报业经营与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但是, 联合版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参与各方的政治分歧。 第四, 盈利不是联合版的主要目的, 其最终目的是传播新闻信息, 引导社会舆论。 因社会需求量大, 联合版的发行与广告经营基本无须报社推动, 其经营和管理模式在民国时期具有不可复制性。 第五, 参加联合版的这些报纸背景不同, 立场悬殊, 但是在日军残暴的侵略行径下, 抛弃成见, 以大局为重, 精诚合作, 奏出了战时合作的最强音, 展现了各家报馆不畏困难、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涤群.新闻纸联合版汇志[J].报学杂志, 1948 (3) .
[2]血火中的奋斗[J].大公报, 1939-05-04.
[3]五三五四轰炸后渝各报出联合版[J].新闻学季刊, 1939年创刊号.
[4]五三五四轰炸后渝各报出联合版[J].新闻学季刊, 1939年创刊号.
[5]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下)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5:435.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政治” (1)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418.
[7]李勇, 张仲田.蒋介石年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262-263.
[8]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2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652.
[9]黄天鹏.重庆各报发行联合版之经过[J].新闻学季刊, 1940 (2) .
[10]黄天鹏.重庆各报发行联合版之经过[J].新闻学季刊, 1940 (2) .
[11]黄天鹏.重庆各报发行联合版之经过[J].新闻学季刊, 1940 (2) .
带电的报纸 篇10
我心想: 这怎么可能呢? 我决定照着方法做这个实验。
材料很简单, 只需要一支铅笔和一张报纸。我找出一张废报纸, 然后展开, 平铺在墙上, 最后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 在报纸上 摩擦几下 后。我有点不放心地慢慢松开手, 退后一步, 报纸竟然真的贴在了墙上! 我瞪大了双眼, 怎么也不肯相信。我用手扇了扇, 居然还没有掉下来。我侧着脑袋, 对着报纸鼓起嘴吹了一口气, 还没有掉下来, 真是太让人惊奇了! 我怕是凑巧出现的情况, 于是, 我又拿过几张报纸实验起来, 没想到报 纸还是贴 在了墙上。 由于对实验结果感到疑惑, 我觉得有必要上网一探究竟。
原来, 这是两个物体的摩擦, 其中一个会丢失电子, 谁丢失, 谁得到, 就要看物质本身了。当我们拿正电荷靠近负电荷时就会相互吸引, 靠得越近, 它们之间的吸力就越大, 当这个力超过物体本身的重力, 就会产生吸附的效果。简单地说, 这就是静电的表现。
哦, 原来是这样! 带电的报纸真神奇!
点评:
社区报纸前景看好 篇11
许多大的日报发行量都下降了。但如果诺博•加内特(Norb Garrett)的经验有所启示,社区报纸这一细分市场对于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来说是个好消息。
2006年3月,45岁的加内特在南加州小镇创办了一份周报——《圣克莱门特时报》(San Clemente Times)。创办资金一部分由米勒出版社(Miller Publishing)提供,加内特在那里有一份全职工作。这份有些饶舌的“大报”在社区报纸模式方面创建了崭新的模式,既有深度报道,也有富有生活特色的大众话题,比如本地最热门新闻每周排行榜。加内特说,“想法就是要让读者觉得有趣、有意思、有品质、有新闻感,值得阅读。”
感觉到这种想法会成功,加内特又买下了圣璜卡皮斯川诺(San Juan Capistrano)附近的另一家报纸,并重新设计了样式,上个月他又新创了第三份报纸《丹纳顶尖时报》(Dana Point Times)。这三份自由报纸都依靠广告收入,综合发行量达到41,000份,加内特预计年中收入可达到130万美元。
社区报纸近年发展得欣欣向荣,布赖恩•斯蒂芬斯(Brian Steffens)说。他是国家报业联合会(National Newspaper Association,“NNA”)的执行理事。根据NNA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006年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从1950年以后日报的数量缩减了200多份,而非日报的数量则增加到约8,000份。
斯蒂芬斯说很难得到确切的数字,但行业内估计许多社区报纸的利润率都在20%以上。斯蒂芬斯还估测认为,只有40%左右的小镇报纸隶属于大型连锁报业集团。
与报纸一起运动 篇12
设计理念:《课标》中健康领域目标指出:“让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要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开发设计新颖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效果显而易见。小班化地实施更利于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交流的频率加大, 更利于按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从而保障每个学生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报纸运动会”一课, 选用旧报纸为原料制作教学器材, 设计了几个学生没有玩过的活动形式, 选择在小班化的二年级进行教学, 努力实现在小班化教学中以新颖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喜欢体育的理念。
过程描述:课始, 学生们拿出自己带来的旧报纸, 在教师指导与鼓励下, 学生运用新颖的创意和灵活的双手自己制作体育比赛器材。要求以小队为单位, 项目必须有跑、跳、投、打、踢等内容。先让他们进行自我制作练习, 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队, 让每个小队运动员轮流尝试本队队员设计器材的妙用方法, 并选出一种最新颖实用的作为运动会比赛器材。经过一番动手动脑活动, 设计出的器材有:接力棒、垒球、排球、足球, 还有设计成做跳跃练习的障碍栏杆。由于把各种体育动作都编排在一个情节之中, 小队员们对“报纸运动会”的各项内容兴趣盎然,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与报纸一起运动”。设计制作垒球这一项目的小队, 在小队长的带领下进行投掷PK赛, 设计接力棒的小队把报纸卷成接力棒练习30米接力交、接棒动作;设计制作排球的小队, 模仿中国女排队员的发球和传球动作;设计障碍栏杆的小队, 进行并脚连续跳跃动作练习。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地准备, 一面争取本小队在自己设计制作器材的项目中获胜, 同时争取赢得其他小队设计制作器材的项目比赛的胜利。在活动比赛的组织过程中, 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积极观察发现孩子探索组织过程的闪光点, 及时予以肯定, 更好地鼓励其他的队员去探索和发掘。运动会中, 教师还善于观察, 调控和安排, 使每个队员都有同等的机会来充分进行锻炼, 得到表现能力的机会, 多给他们创造机会, 促使全体队员的共同提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 在自由、自主、轻松的运动会环境中练习“跑、跳、拍、踢”等动作, 学生们练得开心, 玩得尽兴, 锻炼体能, 体验成功的愉悦。
反思评析:首先,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 我充分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取既适合学生动作发展水平、学生又感兴趣的活动。小学低年级教学基本都是以游戏为主, 让学生在游戏中接触和掌握一些体育基本动作和技能。把报纸设计成运动器材, 既安全又一物多用,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
其次, 体育游戏的实质是学生与环境、器材及同伴自由互动。体育游戏中, 师生间的互动要能达到积极、有效, 不仅要处理好活动内容选择、形式设计、教师的引导语言和教态, 还要充分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器材的投放, 使环境、器材因素为师生间积极的隐性互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当一位教师与众多学生发生互动行为时, 要想避免因忽视或不能顾及个别学生等引起的消极互动, 就要充分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投放的材料, 要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激励, 甚至教师的活动目的、要求渗透在环境中, 让学生主动与环境、材料互动。而“报纸运动会”就很好地达到此效果, 从而也引发了学生间的互动, 这就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加积极色彩。同时也显示出良好师生互动的积极与有效。
再次,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这样教师的激励、引导、鼓励、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并唤起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此次活动中, 个别学生的表现脱离活动预设目标, 我并没有强求他们一定要按照我的动作要求去和报纸交朋友, 而是应在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适度发展的空间, 允许他们用任何动作, 这就在情感上给他们适当的满足, 使之愿意回应老师发起的互动要求, 这就为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