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类报纸

2024-08-17

老年类报纸(精选7篇)

老年类报纸 篇1

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到近年的盛极而衰, 生存环境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 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 一些老年纸媒从业者的判断发生了偏差, 因此, 进行系统的战略性考量, 才能让我们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 做出正确判断, 明确行动方向。

一、符合市场细分原则, 拥有独特社会价值就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医疗条件的改善、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 使老龄化浪潮正在积聚成银发海啸, 席卷中国。到2014年底,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突破2.12亿, 到2020年, 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老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 规模如此之大, 造就了老年文化产业的光明前景。目前全国仅有25家国家级和省级老年类报纸, 数量少、规模小, 相对于老年人口绝对值, 其比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 目前只有《老年日报》《中老年时报》两份日报, 其他大多为每周两期;能够真正实现全国发行的, 只有《老年日报》《中国老年报》《快乐老人报》三家。

因此, 随着低年龄、高文化、高消费的老年人群快速增加, 针对老年人群、符合市场细分原则的老年类报纸,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 前景可期。

二、坚守与创新并重, 不断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

(一) 移动互联时代, 必须用互联网思维办报

移动互联时代, 许多刚刚进入老年行列的人, 懂电脑、会上网、会用移动终端。如果不具备独特的核心价值, 没有个性化服务, 老年类报纸势必呈现“高龄化读者一批批走了、新的读者却没有接续上”的凄凉局面。

所以, 互联网思维是时代的命题, 也是老年类报纸工作者的必修课。

互联网思维要求以用户为中心, 为用户提供极致体验。用户是谁?他们是60岁以上的人群, 是体能和智力都出现下降的人群。当都市类报纸强调信息量和版式效果的时候, 作为中国最早创刊的老年类报纸之一, 《老年日报》却将正文字号改为大五号。因为老年读者眼睛花了、干涩了。许多老年人开信箱、取报纸, 戴上花镜喝茶、看报, 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 许多老年报却仍是一周两期。《老年日报》根据老年人的意愿, 从2016年开始实施“七天全彩不涨价”, 即变周六刊为周七刊, 彩色印刷、天天出版、价格不变, 受到读者一致认可。

互联网思维要求快速迭代、不间断地微创新。老年日报编委会提出天天是创新舞台, 有新思路就立刻实施, 不等到统一改版。为了使报相更好看, 他们取消头版和尾版之间中缝, 版面看上去大气、整洁;为了提高报纸平整度, 他们将叼针孔由一版挪至尾版;为了增加信息量, 他们适当减少版面四周的留白, 每天增加1072字信息量……这些微创新, 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互联网时代还是一个大数据时代, 强调平台与流量。面对新媒体浪潮, 老年类报纸应该大搞媒体融合, 提供多元平台, 黏着读者, 吸引流量。《老年日报》一方面开办“一对一, 手把手, 老年日报教你免费学微信”活动, 一方面建立——“通讯员群”“保健养生群”“文学园地群”“老年旅游俱乐部”等6大微信群, 群里大家畅所欲言, 编读倾情互动。《辽宁老年报》还开办老年大学、老年之家, 搭建老年文化产业平台。《老年生活报》开办康康网上商城, 为老人提供细致入微的电商服务。

(二) 互联网时代, 行之有效的传统精粹不能丢

在节奏飞快的当今社会, 许多媒体人浮躁起来, 传统的东西丢了, 新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又找不到, 读者流失, 经营下滑, 整日唉声叹气。

《老年日报》却将传统报人的许多优秀做法继承下来。2014年始, 他们重整通讯员队伍, 到2016年初, 已在全国正式发展505名通讯员, 遍布全国的通联队伍使该报新闻触角得以延伸。报纸发行期, 这些通讯员手持通讯员证, 走进公园、广场、社区和熟悉的党政部门, 发放宣传单, 推荐报纸, 对稳定发行起到巨大作用;2014年, 该报还开展了数十场读者日活动, “上街头、进社区, 走近你、温暖你……”编采人员放弃节假日, 组织老年义务宣传队表演、医疗机构义诊, 数万人亲身感受到媒体的温度;2015年, 该报还在全国发起14场“健康大讲堂公益讲座”, 邀请医学专家为群众免费开办专题讲座, 普及养生保健医疗知识, 直接受益群众近万人。此外, 像中老年相亲大会、重阳敬老、全国老年人诗书画摄影大赛、厨艺大赛, 这些传统报人擅长的公益活动、征文活动, 数不胜数。虽然耗时费力, 但大量的线下接触, 产生巨大的流量——在平媒景气指数下滑的今天, 该报订阅量不降反升, 到2016年, 连续9年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100强。

在互联网时代, 新思维、新主张不断涌现, 但老年媒体人既要有开拓精神, 又要有定力, 通过不断地坚守与创新, 才能在受众分化时代不被淘汰。

立足市场办好涉农类报纸 篇2

据诸多来自黑龙江省农村的调查显示, 在30个村农民自费订阅的诸多报刊中,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类居多;在回收的987份问卷中, 回答“你最喜欢看的是哪一类报纸”的答案看:喜欢党报的、文摘类报纸的均不到30%;喜欢农村报刊的占66.9%。这说明, 因城乡差异等原因, 农民偏好“三农”类报刊;因地域差异, 农民多订本地“三农”类报刊。所以, 一定要在内容上精之又精, 抓牢那些忠实的读者;同时, 也要吸引潜在读者。

精准定位:想农民之所想, 救农民之所急, 解农民之所需

涉农类报纸所面向的读者群是农民, 因此, 办报必须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精准定位, 对农民来说报纸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实用资讯, 而资讯的采集尤为重要。一些报纸之所以农民朋友不愿看, 在某种程度上, 是因为报纸所传达出来的观点或是信息, 离农民的生产生活太远, 造成了一种疏离感。同时一些报纸的内容一年四季没有变化, 缺乏新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可能是办报的记者编辑以一种想当然的方式来考虑安排报纸的内容, 缺少对读者需求的调查。应该说, 做到内容贴农, 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点, 不能总是局限在唱四季歌的框框里, 蹲在家门口等信息, 而是要研究农民的需求。版面不足, 那就要做足生产类文章, 并扩大舆论监督和民生宣传, 同时加大互动版面的力度, 真正做到贴近农民、让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 不断提升公信力, 尊重农民话语权。同时还要为农民提供一个“看政策、学技术、找商机、购好贷、快致富”的平台, 使农民朋友形成“有问题找《农村报》, 有新闻看《农村报》”的意识。

作为在全国涉农类报纸中创刊最早的《农村报》, 就是专为广大农民办的报纸, 是黑龙江省面向农村发行的党报。如今, 《农村报》确立了“传递民生民意, 助推新农经济, 共建和谐农村”的办报理念, 以满足农民读者对科技、信息、政策、法律、娱乐、健康等多方面的民生需求为办报方向, 注重实用性和贴近性。想农民之所想, 救农民之所急, 解农民之所需, 以此作为出版原则。

精确组稿:以读者为导向, 以客户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

涉农类报纸要求编辑在版面、栏目的设置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实用技术要遵循贴近性、权威性、服务性、实用性;市场信息要遵循实用性、准确性、指导性;价格行情要遵循时效性、准确性;致富经验要有典型性、互动性、实用性、贴近性;政策法规要遵循现实性、权威性、指导性;舆论监督要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必要性;连线则要有权威性、实用性等等。

同时, 在遵循一系列办报原则的基础上, 要求编辑实施“三精”编辑方法, 即精选、精编、精细, 从而达到精益求精。

精选是指要站在读者、市场的角度, 选择稿件。同时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农民需要什么, 我们奉献什么;二是编辑换位思考, 假如我是农民, 我想看到什么。三是选择同“三农”密切相关的稿件。四是要选准稿件。

精编即要求每期要出精品。其中要制作好的标题、写好的编者按、编好的内容、策划好的版式等等。另外要求编辑在编稿过程中切忌几点:首先是为了编版而编版, 把好稿留下。如果总是把好稿件留下, 那么报纸最好的总是在下期, 这样每一期报纸都不能让读者满意。其次是切忌平俗, 每一份报纸都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还有就是为照顾记者而不认真编发。这样会影响稿件的质量, 从而影响整张报纸的质量, 农民不爱看, 又如何能立足市场?

精细则是指要注重整体和细节。其中包括要了解行业特点, 版式要和谐统一。尤其要注重细节, 哪怕是一个小的栏题、标题字号大小等等, 都需要认真思考检查。因为读者往往会从细节上感受到编者是否用心, 从而体现出一份报纸的质量。

与此同时, 对那些“三农”问题决策者和那些关心农村怎么进步和发展的人也是农村报的潜在读者, 设置他们关注的版面, 刊登他们关心的内容, 就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从而挖潜增量, 扩大订阅量和市场占有率。

文摘类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篇3

以“一张报纸就应当是有用的”为标准和规则, 表明文摘类报纸虽属文摘, 却不只是文字的堆积, 它要成为筛选机, 去芜存菁。《都市资讯报》版面由“头版”、“资讯”、“动态”、“服务”、“参考”、“都市”、“社会”、“财富”、“证券”、“生活”、“调查”、“军情”、“政界”、“快评”、“体坛”、“文娱”、“时尚”、“美容”、“保健”、“搜奇”、“探索”、“解密”、“旧闻”、“教育”、“丁香”、“广角”、“警事”、“利剑”, 以及4版“商刊”组成, 以其特有的方式降低了受众获取和甄别信息的时间和资源成本, 引导人们去思考和理解信息。

一家文摘类报纸的立场取决于该报读者的立场, 这也是在它选取和过滤信息时就已经暗含了的立足点, 正是因为这样, 文摘类报纸可以用读者的反馈和市场的反馈来检查自己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 检验自己的文摘是否更加条理化, 是否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作为文摘类报纸, 另一个显著特色是它突出的史料保存价值。从时效性上看, 大部分新闻作品都是易碎品, 有特殊的保鲜期, 因此《都市资讯报》在编辑过程中便可以选择和提炼出那些资料性强、抗压性强的信息, 在广度上进行综合、在深度上进行加工, 满足读者积累信息资料的需求。比如, “旧闻”、“保健”、“资讯”等板块就将大量信息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和刊出, 方便了读者的收集和保存, 特别是对那些政策法规类的信息, 文摘类报纸具有先天的整理、归类的特性, 这样的工作是其他原创报无法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

文摘类报纸在选择刊登资料性文章时也并不是随意和盲目的, 在重新组合知识信息的时候, 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必须要找准这些资料甚至是史料再开发、再利用的角度和时机, 在合适的时机发掘出“旧闻”的现实含义, 在合适的角度上解读史料所蕴涵的崭新意义。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正式召开, 同月, “旧闻”的《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世博会》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文章记录的虽然是第一次国际性的博览会, 内容却细致入微从具体的展品预见未来, 此时刊登意义无比深邃。

受众在使用文摘类报纸时具有特定的动机和目的。单从资料的收集整理这一方面来讲, 它满足了读者以下的心理需求:一、读者通过搜集文摘类报纸得到前所不知或者知之不详的知识, 以充实自己, “资讯”版便由此而来,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资讯内容。二、使中老年读者在阅读和整理文摘中获得文化享受, 如“养生”版面的“老人”专栏, 根据时令、具体天气情况、新近突发病症以及读者反馈等, 直面老年人应注意的各类问题。三、文摘类报纸披露了更加详细、完备的新闻背景资料, 使阅读者容易在周围人群中建立信息权威披露者的形象, 如“快评”作为事后报道, 在报道的时间上是滞后的, 但却恰好成全了它的时宜性, 使其可以在新闻报道的度上拥有更宽裕的回旋余地, 对于重大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议题, 还可以从容地进行汇总、整合, 而不必担心会出现原始报道中带有瑕疵的枝枝蔓蔓, 这样一来, 文摘类报纸就可以将其他报纸通过历时报道建构起来的议程用一个平面的形式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四是自我认知、自我确认的需要。文摘类报纸不拘时间、不拘地域的资料来源, 让读者在感知和理解外部信息环境以及多变的世界时, 从那些支离破碎的新闻信息中跳出来, 比较容易获得整体性的印象和基于全面信息之上的科学判断。

论提高医药健康类报纸的报道质量 篇4

突出重点, 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多年来, 《医药卫生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报道, 以此作为增强报道效果, 扩大报社影响力的突破口, 做大做强。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报社迅即行动, 先后派出5名记者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在灾区, 他们冒着余震不断, 滚石纷飞的危险, 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 共发回报道300多篇幅, 包括消息、特色、通讯、言论、图片等多种新闻体裁, 被国内媒体刊载转载800多篇次。前方记者冒死采写报道, 后方编辑精心组织版面。报社在第一时间调整版面, 推出专版报道抗震救灾, 实行统一调配编辑、统一报道主题、统一安排版面的“三统一”, 对前方稿件“即写即传, 即传即发”。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报道, 产生出报道的规模效应。

去年春季, 阜阳突发手足口病疫情, 河南组派了医疗救治队赴安徽, 报社及时派出记者随队采访;北京奥运会期间, 河南派出卫生监督人员赴北京保障奥运, 报社选派记者随队现场报道;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 报社派出大批记者深入一线, 全面、准确、及时报道了筛查救治工作。

对突发事件卓有成效的报道, 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也受到了同行的尊重。一名记者因此荣获“河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光荣称号, 成为历年来河南近20家专业媒体中唯一获此殊荣的记者;一名记者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报社曾荣获河南省反“法轮功”邪教组织、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关注热点, 增强报道的影响力

热点问题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作为专业媒体, 《医药卫生报》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医药卫生行业, 把群众关注的健康问题作为报道重点。近年来, 把认真搞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卫生机构建设、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发展、医院管理年、行风建设等报道放在重要的、突出的位置, 精心组织, 精心安排。

对热点问题、重点工作, 开辟专栏、专版, 采取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 不遗余力地宣传报道。去年报社开辟专版, 举办了“辉煌三十年———河南卫生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活动, 在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 组织版面80多个, 全面反映了全省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医疗卫生单位发生的新变化、新成效。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 开辟专栏, 及时宣传报道医药卫生系统开展情况,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对医院管理年的报道中, 开辟了“三优一满意”专栏, 采取系列报道的形式, 大力报道医院的新措施、新变化、新面貌, 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 还就医患关系、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农村卫生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采取专题报道的形式, 采写了《寻找医患和谐的创新点》、《居民健康档案有点儿难》、《还原公众的卫生监督权力》、《以“闹”维权得不偿失》等近百篇深度报道。这些报道角度新、立意深, 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为弘扬先进典型, 近年来, 报社还推出了河南卫生系统十余个先进典型, 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典型, 绝大多数是我们首先发现的, 全部是我们率先报道的。像“人民健康好卫士”郭春园、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的“全国模范乡村医生”马文芳、受到李长春同志批示的“人民好医生”张菊新、受到吴仪同志接见的“坚守山村30年”的乡村医生郭广俊等, 抗非典英模魏保周, 还有疾控医生靳鸿建, 优秀护士孟玲玲, 优秀医师牛希华、刘恒亮等。

找准位点, 增强报道的凝聚力

专业媒体的优势在于专业。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 《医药卫生报》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把报纸的读者定位为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 提出了“办医务人员喜欢的报纸”这一响亮口号。

按照“三贴近”要求, 我们不断对版面和栏目设置进行调整与重组, 增加了一批实用、可读的栏目, 减少会议及一般性工作报道, 强化解释性新闻和深度报道, 增强指导性和实用性;深入读者中征求意见, 提高了读者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同时, 下大力气抓版面设计, 在传统版式的基础上, 吸收、借鉴现代新潮报纸的整体观、条理感以及插图的协调、美化功能, 并以字形、字体、字号, 变化标题, 美化版面, 使读者在获取信息、知识的同时, 得到美的享受。

本着提高报纸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宗旨, 力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版面风格和栏目语言, 增强报道的凝聚力。医药卫生报社在创办《医药卫生报·文摘版》的基础上, 去年年底, 又对各个版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重组:一、二版为要闻、综合新闻版;三版为深度报道, 每期一个主题;四版为“悬壶百味”副刊, 反映医务人员的酸甜苦辣, 每周增设了“临床荟萃”、“乡村医生”两个专版, 在贴近读者, 发挥专业媒体优势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系列措施的推行, 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报道质量进一步提高, 版面设置进一步美化, 宣传内容进一步贴近, 受欢迎程度进一步提升, 《医药卫生报》跻身全国医药健康类报纸十佳行列。同时, 也进一步促进了报纸的发行和广告工作, 今年的发行数量和去年的广告收入均同比增长了20%, 报社步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作者为医药卫生报社新闻部主任, 河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考察和思考 篇5

一、灵魂: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地位与作用——感召力

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读书栏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灵魂之一。读书栏目是一个重要的看点, 从而也是一个重要的卖点。读书栏目不仅仅是对相关图书的简单介绍, 也是对有关作者及其书籍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思想是读书栏目的核心所在。《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的《阅读周刊》及《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是这类报纸中的一个样板。出色的读书栏目是一张报纸感召力的体现, 既是一家媒体文化品格的体现, 更是吸引读者的有效途径。

而实际操作层面上, 有的人谈到读书栏目读者范围大小的问题。因为读书栏目相对于其它栏目来说是个小众栏目, 不具备大众化的条件。而更深的原因在于一家媒体的文化品格如何与读者或观众的群体口味相接合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 也是新闻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 这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从小处看是怎么做的问题, 从大处讲是为谁做的问题。从报纸的职责来讲, 报纸不管是都市类还是其他类, 报纸应该具有公共性的特性。报纸关注社会不仅仅是通过监督权的实施, 更重要的是报纸担当着社会启蒙的作用。这是目前报纸所欠缺的。《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是两整版, 多为引领性文章, 大家评大家。报纸首先要有社会启蒙的意识, 读书栏目在这方面地位和作用不可轻视或忽视。

二、精髓: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定位与特色——吸引力

都市类报纸周末版实际上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因为它更加灵活多变, 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也就更加吸引读者眼球。定位和特色是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首要问题。准确的定位和突出的特色是办好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前提, 这也是增强都市类报纸吸引力的杀手锏。

其他报纸的成功经验未必就适合自身报纸的实际情况, 如果一味的盲目复制, 最后就是一败涂地。从实际出发,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 才能有效地实现读书栏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借鉴, 而不是复制。如兰州的《读者》、银川的《看天下》以及哈尔滨的《格言》, 这些文摘类刊物最初都是在相对北上广等地有差别的地区创办的, 但一直很“阳光”。读书栏目最好首先从都市类报纸的最大读者群和受众去定位。读者群为四五十岁甚至更大岁数这个序列时, 这些读者现实生活中可能在健康保健、法律法规以及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以这块领域为基础, 吸引他们阅读周末报纸。在此基础上, 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领域进行扩展。这个领域目前受电子媒介的控制比较高, 读书栏目需要采取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操作, 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他们喜欢的方式, 话题要贴近他们的需求, 如旅游、考研、公务员等, 从而达到拓展读者群的目的。

三、圈子: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作者与读者——扩张力

目前, 许多都市类报纸的读书栏目, 都冠以“悦读”等鲜亮的名字。但是, 读书栏目的大部分内容甚至全部内容都来自网络。事实已经证明, 定位好、有特色的读书栏目的文章都是由专门的写作者撰写的。并且, 在某张都市类报纸的读书栏目中首先形成了一个作者圈子。他们是这些栏目的“精神制造者”。这个圈子的质量和素质与报纸的生命力息息相关。在《南方都市报》的《阅读周刊》中, 胡文辉开设“拟管锥篇”专栏达三年之久。这些文章多属于“读书札记”, 融入了随笔或杂文的写法, “杂糅古今”。还如长沙的彭国梁在《长沙晚报》的“彭胡子吊书袋”专栏, 等等。

读者是衣食父母, 这是一个大圈子。都市类报纸读书栏目的“好菜”仅仅是一个前提条件, 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读者群的“口味”。读书栏目还要根据读者的不同“口味”进行调和。虽然说众口难调, 但是在某个时期或某个事件上大趋势应是一致的。例如对韩寒现象的评价, 老中青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表达。小圈子的作者要与大圈子的读者有沟通, 小圈子不能脱离大圈子。大圈子接受度高了, 会日益膨胀。两者的互动, 有益于读书栏目的生长。

都市类报纸的读书栏目是一张报纸的亮点之一。办好这个栏目, 可以点亮一个群体, 照亮一个社会。这样, 都市类报纸也会真正具备公共性, 亦确实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从而, 让一个开化、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更加完善和完美。

摘要:都市类报纸周末版是报纸改革的试验田。读书栏目是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灵魂之一。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品牌意识、社会职能意识等是办好报纸的重要因素。办好读书栏目有助于提高报纸质量、提升报纸声誉, 进而扩大报纸阅读面和拓宽报纸阅读群体。

北方晚报类报纸如何走进百姓生活 篇6

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 街边随处可见卖报摊, 1 块钱买上一沓能看半天。车站、地铁、饭店等公共场所翻阅报纸的人也比比皆是, 这种场景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北方小城里却难得一见, 不仅报亭很少见, 更很少有人会自掏腰包到报亭里买上一份报纸来读。暂且不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以及现象背后揭示的问题, 这起码说明一点, 那就是要想办好一份北方都市报, 使这份报纸不仅仅让机关办公人员爱读, 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可喜的是在北疆小城, 《呼伦贝尔晩报》 (现改版为呼伦贝尔日报百姓生活版) 正逐步被当地普通百姓所接受。如何让都市报走进百姓生活, 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首先, 要把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 并采取市场化经营的策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 所报道的内容就要接地气, 比如《呼伦贝尔晚报》近几年报道的内容就紧紧围绕市民关心的问题来进行采写和报道。正如我们每年都要关注的贫困家庭能否温暖过春节、居民暖气不热、门前雪清扫以及房价、菜价、物价等等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我们的记者热线全天候, 24 小时开通, 市民有事情反映、提供新闻线索可随时拨打热线电话。我们一是保证热线永远“热”, 二是保证只要是热线里反映的问题, 我们件件要有回声, 不仅要报道市民所反映的问题, 还要与相关部门联系, 力争解决问题。正因为十几年如一日, 所以《呼伦贝尔晚报》才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逢《呼伦贝尔晚报》见报之日, 大家争相阅读, 都想一睹为快, 一份报纸这个人还没看完, 那个人已经在等, 闲暇之余, 《呼伦贝尔晚报》上又报道了什么什么样的新闻, 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我想, 这样的报纸何愁没有读者, 这样的报纸就不会为发行量而挠头。以2013 年6 月25 日的《呼伦贝尔晚报》为例, 这一天的报纸发表了34 条新闻和服务性报道。 从版面安排来看, 服务性内容的版面所占比例很大。涉及经济、教育、卫生、天气等各领域的报道。其中对呼伦贝尔首府海拉尔区新桥市场南门占道经营垃圾遍地进行了后续跟踪报道, 市民反响特别好。其中还有一些服务性专题报道。如中考、高考期间考试分数的查寻、高考志愿的填报、中考注意事项的一些系列报道。34 条社会新闻的报道量, 对一张只有8 个版面的小报来讲实属不易。几年来, 《呼伦贝尔晚报》还运用大量篇幅集中报道过市民关注的呼伦贝尔新城区建设、改给水工程、海拉尔新火车站建设、道路的改扩建、楼市价格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 这些事件也是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不光普通市民关注, 同时也是政府官员关注的问题。

2 要在版面创新上下功夫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门面, 是一张报纸有别于另一张报纸的特殊记号。正如千人千面一样, 如果千人一面, 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状况?近年年, 报刊竞争日趋激烈, 报纸的内容与形式都在改革, 这就需要编辑把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贯穿于版式创作中。以前我们配备图片时总会有局限性, 不敢用大图片, 经过版面创新后, 我们大胆使用大图片以达到视觉冲击力。记得一个体育版, 我们用一个整版刊发了一张乔丹的图片, 配以一段简短的说明, 事实证明这样的版面的确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令好多读者过目不忘。版式创新, 不光形式上创新, 内容上也要创新。因为版面是为内容服务的, 鲜活的新闻, 不但广受读者的青睐与欢迎, 而且还能激发编辑创新版面的灵感火花。因此就需要采编人员对贴近老百姓的社会新闻报道进行精心策划。例如几年前, 呼伦贝尔的房地产火了起来, 老百姓非常关注此事, 于是《呼伦贝尔晚报》就策划了“房地产透视”专栏, 从《房地产市场火了》、到《房地产业还会热多久》、《住房贷款帮你圆住房梦》《如何购得称心房》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报道。好的内容加上编辑语言的烘托, 一张从内容到版面都受读者欢迎的报纸就诞生了。呼伦贝尔每年都举办那达慕大会, 报道的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 这就需要编辑在版式上创新, 以吸引读者。2009 年的那达慕大会报道, 我们就采用了大连版、大图片、大标题的版式, 满足了读图时代读者对图片更直接、直白的表现形式的需求心理。以前的全市“三干”会报道, 文字多, 不便于读者对会议精神的领悟。经过版式创新后, 我们下功夫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提炼, 采用数字化、图片化表现手法, 化繁杂为简单, 对去年工作的总结和新一年工作目标进行了高度概括, 一二三表现得非常清晰明了, 让读者一目了然。

3 晚报要培养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

这些年来, 传统媒体受到网络的冲击很大。但笔者认为, 网络固然有它的优势, 但晚报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点点滴滴的草原小事、百姓的身边事等等民生新闻、社会新闻都是晚报报道的重要内容。与网络相比, 报纸有可以留传, 便于查阅, 新闻真实性和可信程度更高等诸多优点, 所以网络不是能够彻底取代报纸的。这就要求记者们应该放开手脚, 真实报道身边的民生新闻, 尤其是加大曝光新闻的份量。曝光不是为了批评谁, 遣责谁, 是为了起到新闻媒体对社会更好的监督作用。报社还应注重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 让记者编辑真正深入到百姓中去, 与百姓打成一片, 如果做到一提起XX报社的XX记者, 读者能说出其一二三, 那么这个记者就成功了。而且一张成功的报纸, 必须有自己的一批名编辑、名记者。我们《呼伦贝尔晚报》就培养出这样一位记者, 每天在单位看不到她的人影, 她却是全社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个, 每天拿着相机走街串巷, 用记者的职业敏感捕捉着最有看点的新闻。为了采访到一个有价值的新闻, 她曾有过一天不吃饭、被曝光对象追打等等经历。正因为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 她也成了全报社写好稿件数最多的一个记者, 成了一个被老百姓最认可的“无冕之王”。直到她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 还一直奋战在新闻第一线, 采写的稿件被广大读者首肯。很多人不认识她的人, 却都熟悉她的名字, 有事请找XX, 她的名字常被老百姓挂在嘴边。试想, 一个报社, 如果有几个这样的名记者, 那么这张报纸何愁没有内容, 何愁没有读者呢!所以说真正的读者在民间。要让北方都市报真正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须臾不可离, 编辑记者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北方地区因为人们在消费观念、阅读习惯等的不同, 报纸的发行与销售与南方地区存在很大差别。如何让北方地区办的晚报类报纸走近更多的百姓生活中?正确定位都市报纸的办报宗旨, 增强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力。

关键词:晚报,定位,竞争力,读者

参考文献

[1]刘梓良, 郑保卫, 马飞, 孙菲.新闻采编综合素质培训教材, 689-710.

老年类报纸 篇7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是一种真实的文体形式, 不像是小说可以有虚构和虚伪的成分, 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和价值, 因此在撰写新闻故事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真实性, 这就要求在采访过程中得到真实的新闻消息。首先就是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否则在采访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错误。

1.1必须准备与采访相关的资料

一般情况下, 当我们遇到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访谈时, 会感到特别兴奋, 以至于在采访前沉浸在访谈的喜悦中, 没有及时的做好准备工作, 所以, 一旦到了采访的现场, 遇到自己要采访的对象, 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 在访谈的过程中会没有重点, 问问题也问不到点子上, 甚至会被采访对象怀疑, 反被访谈对象采访。同时还会在采访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素材, 这样, 即使访谈结束也没有可写的新闻, 访谈就是一个失败的访谈。

而对于一些著名的中外记者来说, 他们之所以可以在媒体行业做得风生水起,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 他们在采访前都很重视采访资料的准备工作。比如, 在外出做采访前, 首先要了解地区的风土人情, 搜集或者调查当地的地方志或者史书。让自己对于这个地方又一个充分的了解, 这样在采访中也会注意到当地人的一些忌讳, 并且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的面对采访对象。其次, 在做一些重要人物的访谈时, 要实现提前几个星期开始准备被采访者的背景, 以及他的一些经历。如果采访者有著名的作品, 也要拜读或者欣赏, 让自己更加了解采访对象的深刻内涵。阅读与采访者相关的材料和报刊, 并且做一些阅读笔记和研究心得。这也充分证实了, 访谈成功与是否充分的准备资料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访谈之前需要准备的材料类型就是文字资料。而这种文字资料也有着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两种。所谓的直接材料就是由被采访对象自己愿意提供的与被采访对象本人有着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比如采访者发表过的文章, 以及采访者本人的回忆录等。如果采访对象不是个人, 而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单位的某个部门, 那就应该搜集一些与所要做的报道相关的材料, 诸如采访单位内部会议材料、会议记录以及档案记录等。而所谓间接的材料, 一般就是指与被采访对象有关的一切的文字材料, 采访个人, 就搜集被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或者成就, 如果采访一个地方, 就要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 地理条件, 经济状况和历史背景等, 搜集到这些材料不仅仅对于访谈有很大的帮助, 对日后访谈内容的撰写也会有所裨益。如果要是调查一个工程项目或者生产企业, 就可以查阅企业所属的专业类型, 并且翻看一些与此相关的专业书籍。避免出现一些与行业本身无关的外行话, 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 就很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

1.2采访工作的重要环节就是必要的知识准备

在当代社会中, 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层出不穷, 而在学校里学到的的课本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都处于初级阶段, 记者的知识结构毕竟有限, 所以不能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 当记者要采访某个陌生的领域时, 就会临时去学习相关领域的一些知识, 虽然不能全面的了解, 但是对于采访来说已经足够了, 所以, 一旦确定某个采访的的目标, 作为记者就要立即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充分准备。

当然, 作为一个记者而言, 仅仅靠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一个记者的文化知识素养更多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 最主要的就是多读书, 多多涉猎更多学科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对陌生事物及时了解, 为更多的机会做准备, 这样才能避免面对新事物采访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只有平时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才能对突发性的采访任务应付自如。

2.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

作为一名记者, 工作核心和基础就是采访,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传递, 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 做一个高水平的访谈对于一个记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体现记者的专业水准, 而且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采访不仅仅是一个对话那么简单, 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工作, 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所以, 记者提问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直截了当的切入正题, 所以记者的问题必须准确、具体、鲜明, 这样才能把采访者的谈话引入正题, 达到访谈的目的。

2.1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群众关心, 想了解的情况

这样才能使采访受到群众的关心, 和观众引起共鸣, 所以, 从既定的目标问题出发, 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出发, 这才是一个记者提问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基本依据。因此, 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站在群众的角度, 想观众所想, 为观众所需。

2.2记者提问要灵活, 拒绝死板

有些记者因为之前做过一些准备, 以至于在采访现场只是按照剧本一样的采访, 这样的采访没有一点激情, 也不会让被采访者感兴趣。所以, 采访就是要随机应变, 围绕工作主题, 根据采访者的实际情况, 改变提问方式或者提问的问题。同时也要察言观色, 如果发现被采访者的情绪低落, 可以换一种问题或者访问方式, 如果发现被采访者的兴趣大增, 也可以适当的问一些不会使受访者方反感的问题。这就要求记者自身的能力。

2.3问题具有逻辑性, 按部就班, 由表面到实质层层推进

首先就是要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 问问题要有逻辑性, 不能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这样会使访问脱离中心, 要根据题材的主题, 可以适当的改变, 到是一定不可以脱离中心。即便是在访谈中遇到突发状况, 也不要忘记初衷, 时刻把握访问重心。

2.4提问简洁明了, 切中要害, 了解采访者本身

提问陷入空洞往往是由对新闻事件不了解导致的, 所以, 一定事先对要采访的对象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在访问中切中要害, 简洁明了, 没有其他的废话, 让访谈进入一个顺利平稳的状态, 这样简洁的提问不仅仅会真正达到访谈的目的, 还能给访谈者带来更多的信息, 并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

2.5提问寻找情感的根源, 通过提问体现

在采访时要找到被采访者的情感来源, 并且通过提问引发被访问者的情感共鸣, 调动采访者的积极思维, 使之在回忆中回答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使作品更加全面具体。所以说, 访问绝对不是简单的交流, 而是一个情感的互动, 做好这点才能展现人物特点, 使采访事半功倍。

结语

综上所述主要是对于采访前所需要的准备进行分析阐述, 在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被采访者的认识和了解。尽量减少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使每名记者都可以在访谈过程中得到有价值的资料。掌握采访的技巧, 不仅仅可以得到所需的新闻素材, 也会让记者的访谈风格得到肯定, 让被采访者的情绪受到记者的影响, 发挥出具有更高新闻价值的信息, 只要在采访过程中, 慢慢积累揣摩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自己成为行业翘楚。

摘要:在诸多的报纸相关的所有业务中, 采访最为重要, 因此, 笔者就从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和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两方面来初步的探讨关于采访技巧的分析。

关键词:采访技巧,知识准备,访前工作

参考文献

[1]裴丽.倾心倾情倾力——新时期国企人物采访感受[J].新闻传播.2002 (05)

[2]李冰.做足准备平起平坐写出性格——谈人物访谈的采访技巧[J].新闻与写作.2009 (08)

上一篇:社会资本与个人发展下一篇: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