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市场

2024-05-22

报纸市场(通用4篇)

报纸市场 篇1

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极其缺少新的资讯和新的文化产品支撑新农村基础文化建设, 因而涉农类报纸担负起服务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不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在电视网络媒体的冲击下, 在都市类报刊强势占有市场的威胁中, 涉农类报纸该如何承担责任, 如何冲出重围, 谋求更大的发展呢?我们认为, 要在办好报上下真功夫。在办报方向上要精准定位, 在报纸编辑过程中要精确组稿, 同时要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和整体实力, 这样才能办出一份农民买得起、读得懂、信得过、用得上、喜欢读的优质报纸, 才能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据诸多来自黑龙江省农村的调查显示, 在30个村农民自费订阅的诸多报刊中,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类居多;在回收的987份问卷中, 回答“你最喜欢看的是哪一类报纸”的答案看:喜欢党报的、文摘类报纸的均不到30%;喜欢农村报刊的占66.9%。这说明, 因城乡差异等原因, 农民偏好“三农”类报刊;因地域差异, 农民多订本地“三农”类报刊。所以, 一定要在内容上精之又精, 抓牢那些忠实的读者;同时, 也要吸引潜在读者。

精准定位:想农民之所想, 救农民之所急, 解农民之所需

涉农类报纸所面向的读者群是农民, 因此, 办报必须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精准定位, 对农民来说报纸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实用资讯, 而资讯的采集尤为重要。一些报纸之所以农民朋友不愿看, 在某种程度上, 是因为报纸所传达出来的观点或是信息, 离农民的生产生活太远, 造成了一种疏离感。同时一些报纸的内容一年四季没有变化, 缺乏新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可能是办报的记者编辑以一种想当然的方式来考虑安排报纸的内容, 缺少对读者需求的调查。应该说, 做到内容贴农, 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点, 不能总是局限在唱四季歌的框框里, 蹲在家门口等信息, 而是要研究农民的需求。版面不足, 那就要做足生产类文章, 并扩大舆论监督和民生宣传, 同时加大互动版面的力度, 真正做到贴近农民、让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 不断提升公信力, 尊重农民话语权。同时还要为农民提供一个“看政策、学技术、找商机、购好贷、快致富”的平台, 使农民朋友形成“有问题找《农村报》, 有新闻看《农村报》”的意识。

作为在全国涉农类报纸中创刊最早的《农村报》, 就是专为广大农民办的报纸, 是黑龙江省面向农村发行的党报。如今, 《农村报》确立了“传递民生民意, 助推新农经济, 共建和谐农村”的办报理念, 以满足农民读者对科技、信息、政策、法律、娱乐、健康等多方面的民生需求为办报方向, 注重实用性和贴近性。想农民之所想, 救农民之所急, 解农民之所需, 以此作为出版原则。

精确组稿:以读者为导向, 以客户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

涉农类报纸要求编辑在版面、栏目的设置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实用技术要遵循贴近性、权威性、服务性、实用性;市场信息要遵循实用性、准确性、指导性;价格行情要遵循时效性、准确性;致富经验要有典型性、互动性、实用性、贴近性;政策法规要遵循现实性、权威性、指导性;舆论监督要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必要性;连线则要有权威性、实用性等等。

同时, 在遵循一系列办报原则的基础上, 要求编辑实施“三精”编辑方法, 即精选、精编、精细, 从而达到精益求精。

精选是指要站在读者、市场的角度, 选择稿件。同时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农民需要什么, 我们奉献什么;二是编辑换位思考, 假如我是农民, 我想看到什么。三是选择同“三农”密切相关的稿件。四是要选准稿件。

精编即要求每期要出精品。其中要制作好的标题、写好的编者按、编好的内容、策划好的版式等等。另外要求编辑在编稿过程中切忌几点:首先是为了编版而编版, 把好稿留下。如果总是把好稿件留下, 那么报纸最好的总是在下期, 这样每一期报纸都不能让读者满意。其次是切忌平俗, 每一份报纸都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还有就是为照顾记者而不认真编发。这样会影响稿件的质量, 从而影响整张报纸的质量, 农民不爱看, 又如何能立足市场?

精细则是指要注重整体和细节。其中包括要了解行业特点, 版式要和谐统一。尤其要注重细节, 哪怕是一个小的栏题、标题字号大小等等, 都需要认真思考检查。因为读者往往会从细节上感受到编者是否用心, 从而体现出一份报纸的质量。

与此同时, 对那些“三农”问题决策者和那些关心农村怎么进步和发展的人也是农村报的潜在读者, 设置他们关注的版面, 刊登他们关心的内容, 就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从而挖潜增量, 扩大订阅量和市场占有率。

总而言之, 涉农类报刊只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市场化之路, 不断创新, 才能日益强大,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报纸市场 篇2

报纸行业分析,今后还有发展机会和市场?

1月~10月,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广告同比增长4.4%,其中电视增长6.2%,期刊增长8.3%,广播增长10.5%,户外增长2.4%,除报纸下降8%,其他各类媒体仍处于小幅上升区间。相对而言,期刊和广播的状态继续好于其他媒体,电视增长继续超过市场平均水平。1月~10月,广告投放前20位报纸中有14家广告刊登额同比下降,上升的仅有6家。下降幅度最大的达到28%,而上升幅度最大的则超过30%。同时,1月~10月前20家报纸广告投放平均下降了5%,而其他报纸平均下降了9.2%。“很明显,优势媒体抗跌的能力要强于一般媒体。这表明马太效应仍然在发挥作用,在衰退期间广告仍向强势媒体集中。除户外广告有所增长外,其他媒体都在下降;除西南地区增长9.7%外,全国各个区域传统媒体广告都在下降;主要广告行业对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也是降多升少――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和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近日发布的《1~3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简称《报告》)指出,一季度传统媒体广告市场整体处在不振的状态之中。报纸广告下滑趋势的分析:1、广告持续下滑≠报纸没前途20开局报纸广告近三成的降幅,对于本就处于寒冬之中的报业而言,毫无疑问又是一盆冷水。四面楚歌的报业是否真的没救了?在央视市场研究资深顾问姚林和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主任梁勤俭看来,造成报纸广告持续下滑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受外部经济因素影响及新媒体冲击等客观原因,也有报业应对变化准备不足、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主观因素。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报纸广告的下滑?姚林和梁勤俭不约而同指出,不能把报纸广告不振跟报纸没前途简单画等号。分析报纸前景,业界有待厘清几大误区。2、报纸广告≠报社经营自以来,报纸广告一直呈现持续、全面下降的趋势,而且降幅还在扩大。作为报纸营收的支柱,广告的困境不免让人担忧,报纸未来还有戏吗?广告并不是报纸的全部经营额,报纸的经营跟报业的经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姚林指出,看一个报社的经营状况,不能仅仅看它的广告收入;而看广告收入,又不能仅仅看纸面上的广告收入。“广告部的活动、地面营销、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都有收入。特别是报纸转型至今,跨界经营已成为报社的重要经营思路。”现在很多报社的总收入中,报纸广告所占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70%~80%降到50%甚至更低。报纸广告在报业经营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在姚林看来是一个好现象。“随着报纸广告份额的不断降低,通过多元化经营拉动报社收入将成为一个趋势。”姚林说。3、报纸发行量≠用户到达率在唱衰报纸的论调中,有一个声音尤为突出,那就是报纸虽在,但读者没了。没有发行量报纸何谈影响力?“的确,从报刊阅读率来看,跟前相比,读者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如果我们把其他渠道都加起来会发现,平面媒体的受众规模比过去扩大了很多。”报纸广告的发展前景分析:1、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广告的的发展应该利用自身的媒体特点优势,比如,报纸发行的地区明确,商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适合广告的.地区做以选择;报纸的信息持久性比较好;报纸通过视觉传达信息,信息比较准确,记忆较深刻,印象保留时间较长;由于读者的选择性强,读者对广告的逆反心理没有电视那么强;报纸版面大,篇幅多,版面安排灵活,媒体计划选择余地较大;可以对广告讯息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2、新媒体的发展,对报纸这种传统媒体的发展虽有挑战但是也可以合作实现双赢,可以对报纸进行“数字化”升级,依照网络空间的特性来改造自身,打造全新的以纸质报纸资源为依托的新媒体。东营电视周刊正在努力筹划报网联合之路。3、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必须辩证地审视自己,充分发挥在大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争取在更多广告份额中占据关键位置。只有这样,报纸广告的发展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全国报业在开发新媒体这一块的投入远远不止1亿了,但是我们在这中间有很多的开发是分散经营各自为阵,有些今天开发出来明天就被淘汰,浪费的现象很普遍,因为达不到技术的要求。现在网络媒体也是一样,明天的网络和今天网络绝对不是一回事,可能再过两、三年有更好的媒体更新的媒体代替网络媒体。所以报业这一块不要过于恐慌和紧张,不要觉得报纸马上就是末日来了,报业一定要提高对新媒体的掌控和对新媒体的运用。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

报纸市场 篇3

黄金时期

奋勇拼搏,积淀雄厚基础

由于中闻南京印务的发展有着与其他报业印刷企业一样却又稍有差异的发展历程,因此,笔者首先介绍一下公司的发展历程。

1.老牌军工企业,涉足报纸印刷

中闻南京印务是一家创建于1940年的老军工公司,至今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公司曾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血与火”的考验,经过一代又一代印刷人的不懈奋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优良的军工传统培养出一支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公司从发展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为部队服务。从1948年印刷南京军区机关报—《人民前线报》起涉足报纸印刷,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闻南京印务承印的报纸印刷主要围绕为部队服务的宗旨,因此品种比较单一。

2.走向市场,借报纸印刷快速发展

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中闻南京印务开始适应社会变化,走向市场。公司管理者经过充分思考和市场论证,舍弃当时热门的包装装潢印刷市场,开始大规模承接当时相对冷清的报纸印刷业务。

幸运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报纸印刷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并开始了一个长达10余年的技术持续升级改造过程。从铅印、胶印、黑白套红到单彩、全彩,从单张印刷到多张套印,社会需求量和报纸印刷量都保持快速增长,报纸印刷也迎来了设备高速扩容、更新和技术持续改进的高速发展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也获得长足发展。彼时公司主要承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及现代快报等一些外地和本地的报纸印刷业务。2001年,公司在“军转地”过程中移交到人民日报社后,开始承印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公司管理者抓住此契机,整合资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极大地拓展了公司发展空间。

3.持续增长,谋求多元转型

经过多年发展,中闻南京印务现已成长为集报纸、期刊、图书、画册和密件印刷为主体的综合型印刷企业,现为江苏省暨南京市政府采购定点印刷单位和国家秘密载体印制定点单位。

公司还于2004年10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05年12月被评为首批全国诚信印刷企业,于2008年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作为优秀公司进行推介,2011年9月成为首批通过国家绿色环保认证的印刷企业。

而在报纸印刷方面,公司已连续多年保持报纸印刷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报纸印刷品种数也从当年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如今的近二十个品种,报纸印刷质量也一直稳中有升。虽然公司的报纸印刷规模与一些大型日报社印刷企业相比较小,但我们会连续引进、更新和改造设备,充分跟随市场变化,使公司一直处于良好发展态势。

数字时代

及时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

随着数字时代的逼近,报纸等传统媒体已受到来自数字媒体的各种挑战。尤其是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的冲击,报纸印刷进入了一个调整期,特别是都市类报纸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为此,中闻南京印务通过及时调整思路、有针对性地改变策略,从而将电子媒体冲击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1.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

针对当前形势,我们果断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利用工厂归属人民日报社管理并承印《人民日报》的这个品牌优势,扩大自身品牌的宣传,将报纸印刷的重点从都市类报纸向这类报纸转变,并将与这类报纸有冲突的部分本地都市类报纸进行了合理调整,以确保政府类和行业类报纸印刷出版的时效性,稳定了这类报纸印刷业务。

2.加强管理程序化、规范化

我们充分利用ISO9001∶2008管理体系的作用,将公司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解决了大多数公司管理层执行力偏弱的问题,明确各级分工和各环节的责任,且最高管理者会充分按照标准对各级管理者授权,使各级管理者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公司还按照标准,拓宽了内部沟通渠道,让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都按照标准程序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公司还针对报纸印刷时间短、政治性强的特点,专门对报纸印刷设立“第一读者”制度,对每天所承印的报纸从标题、文字、图片和版面等各方面全面把关,多次发现并避免了各类因其他原因产生的错误,既提高了报纸印刷质量,也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扬。此外,我们还按照标准文件控制采购程序,将进货渠道进行梳理、分类,确保了报纸印刷质量的稳定性。

3.大力引进新技术、新材料

我们经仔细分析、多方比较和论证,引进了多台CTP设备服务报纸印刷。CTP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已逐步趋于成熟,特别是近年来CTP版材价格的大幅下降,也为CTP技术的大量普及提供了条件。引进CTP设备,可以大大缩短报纸印刷工序的准备和调整时间,大幅减少了调校机器时产生的机头废报数量,提高了出纸率,而且报纸的印刷质量明显提高。利用CTP印版印刷的报纸,不仅套印准确、还原性好,还可节水减排,降低物料损耗,既提升了公司报纸的整体印刷质量,也降低了公司的成本。

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公司的工作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调整思路,由原先的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提升,由粗放经营向效益增强,由依靠资金、设备向利用高科技、高技能,由被动加工型向主动服务型不断转变。信息媒体的多元化选择,使纸质媒体的读者正在不断流失(特别是新生代读者的流失),现在读者需要的是价格更低、质量更好、服务更全、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纸质媒体。因而,报业印刷业一定要及时调整思路,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保持长久发展。

报纸市场 篇4

前段时间因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自2016年5月6日上映以来,豆瓣评分8.4分的高口碑却只有每日1%左右的低排片,以至于出品人方励下跪以争取排片。梳理近几年的电影,小成本电影占大多数,主演一定是卖点,再略施点营销手段,粉丝们自觉掏腰包。而相对于国内精心制作的影片,叫好不叫座时有发生。《爸爸去哪儿》400多万元的小投资,创造了7亿元的票房收入,真人秀节目中积累的“萌娃”粉贡献巨大。在“粉丝经济”的浪潮下,不得不承认人气就是票房,粉丝们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导演对演员的选择。

现代社会诞生了众多传播媒介,但人们长期都以“见不见报”来评判消息是否具有公信力。近些年,报纸面临与新媒体的较量,总体略占下风,但其中也有盛有衰:党报本身拥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其品牌影响力和可信度越来越高,所以发行连续多年都稳步增长,如《湖北日报》《辽宁日报》;而市场化的报纸,受它的传播方式局限,逐渐脱离了现阶段人群的行为习惯,亏损率较高。

2 失粉对于市场化报纸的冲击

在《2014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节选)》中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2014年全国报纸总印数463.9亿份,较2013年减少18.5亿份,降低3.8%;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97.8亿元,减少78.8亿元,降低10.2%;利润总额76.4亿元,减少11.2亿元,降低12.8%。46家报刊出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降低1%、利润总额降低16%,报业集团营业利润出现亏损情况相比2013年增加2家,有17家[2]。

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断崖式”下滑的广告收入

互联网时代,传统盈利模式被逐渐瓦解:信息传播道也占据着半壁江山,有好的内容,传播途径不正确,报纸也卖不出去,只能呈现死循环。所以近年来,作为报纸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广告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2)。例如地方类新闻,之前都会在晚报、都市报之类的报纸上刊登消息,但是有了“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的微博,充分实现了新闻的时效性,速度秒杀一切纸媒。

此外,下滑的表现不仅反映在单个报社的广告收入上,在整个媒体广告市场中,报纸广告所占得份额也在减少,可谓是报纸行业广告整体下滑。在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CTR)[3]。

市场化报纸传递的信息不像党报带有方向性,而是贴近于大众、能迅速实现其新闻价值的身边事。在此环境下呈现的事实是,受众人群中的潜力人群(只要会使用网络的人),大都已经习惯通过订阅号、App、网页等互联网方式浏览资讯等信息,而后这类人群滚雪球般的带动很多有条件的报纸读者间接加入。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变了,再将一份崭新的、即使是他很感兴趣报纸放在面前,他也会觉得信息量很小。当了多年的“粉丝”,而现在正好有一个平台能让读者体验“被粉”的机会。网络既免费又自由,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人们既是受者也是传者:网络平台为之前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报纸读者,保留其获取各种信息的权利,同时为赋予其及时发表意见的福利。无名小卒成为意见领袖,大批认同自己观点的粉丝让其在虚拟环境中获得了名誉和威望。这种体验,是报纸无法给予的。另一方面,未受互联网洗礼的一代人逐渐老龄化,新生的一代人又是伴随网络的熏陶长大,没有新鲜粉丝的补给,市场化报纸怎么活下去?

由此看来,粉丝的力量对于这种市场化的传统报纸是显而易见,不容小觑的。

3 视新媒体为“突破口”,助推集粉

3.1 把握第一批粉丝

不少报纸在现阶段都运营了公众号,但在推广方面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第一批入驻粉丝从哪里来?最好的答案来自于另一个疑问:是否应当取消纸媒,采取文化知识全数字化来迎合时代发展。纸媒这种内容工整规范,知识搭载丰富的载体就是传媒第一批读者的“入口”。这个概念就是,假设我们有一份晚报,日发行量10万,那么明天购买我们纸媒的读者,就是我们移动端线上平台的第一批入驻读者。不完全依赖于成本高昂的广告和线下活动,实现低成本、热启动。而随着新媒体面市,逐渐转向浏览PC端的一部分读者,则是转向我们自有平台的第二批入驻读者来源。

3.2 变同质化内容为个性化推送

对于新闻类信息,在网络的世界里好像并没有给与它什么优势。以前哪家报纸最先去到现场新闻则最先出来,读者优先阅读的选择权则仅限于这一家;如今一条新闻出来我们可以接收到从各大网站、客户端上弹出的新闻。但是点进去一看,大都转载同一家媒体的新闻。如《兰州晨报》和《西部商报》,在2012年8月份就有18天将同一新闻事件、同一篇报道作为头版头条或次头条[4]。新媒体平台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到受众面前,给受众以视觉审美愉悦感。那么针对用户体验习惯,可将其分为“文字控”(喜欢各式字体的人)、“图片控”(喜欢欣赏名家作品的人)“视频控”(喜欢看看书法名家背后的故事的人)……在后期推送时更容易精准定位,快速集粉。

3.3 衍生资源情感引导产生“粉丝经济”

纸媒作为最先接触终端用户的产品,是我们收集第一批终端用户的根本。在加快转型的同时,不能一味地将纸质版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移动终端这类新媒体平台上,更要针对报纸自身特色产生相应内容:如果报纸是标题型,那么线上应当为背景展开、同比推荐、图片音视频资源;如果报纸是故事型、连载型,那么线上应当为第二结局、下期部分内容、本期内容中有冲突、值得争论的点的展开,通过情感引导用户进入其中之后,继而可以进行衍生产品的销售。由此形成一套“信息+互动+服务”的理想模式。

综上,若想要通过粉丝效应带来粉丝经济,必须有一个较好的“粉丝”群体来打地基,有资本才能用新型材料来建筑(开发新的平台渠道),从而提高建筑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增加“粉丝”的粘度、夯实“粉丝”群),实现圈子回流。对于市场化的报纸来说,“马太效应”下如此良性循环,发挥的空间会越来越大,“粉丝经济”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

[2]魏玉山,张晓斌,赵彦华,等.2014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节选)[J].出版发行研究,2015(9):5-9.

[3]周志懿.忧:报业徘徊在十字路口[J].传媒,2009(11):8.

[4]陶莹.谁创造了我们的新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J].金田(励志),2012(8):237.

上一篇:全国大中城市下一篇:Ⅱ、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