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报纸

2024-11-25

当前报纸(共3篇)

当前报纸 篇1

报纸编辑角色是指在报纸生产流程中, 分布在各个环节负责报纸产品整体和产品细节的策划、把关、信息资源组合开发的行为主体, 具有确定报纸风格和规模设计、进行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选择使用新闻稿件、配置版面内容等权利, 并为报纸的受众接受程度负责。

报纸编辑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一样, 在报纸生产系统工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负责采访写作的记者、负责广告发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组成报纸生产主体, 可以说报纸编辑的角色定位是以社会信息需求为根本、以记者的采访写作为基础、以读者接受为主旨、以广告发行工作为依靠来通盘考虑自己的工作的。

如果说角色指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的权利与义务时, 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 那么角色意识则可概括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 对自己所从事的特定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等的认识和理解。角色意识强, 对自己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认识深刻, 履行义务的效果就好。报纸编辑作为编辑角色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角色意识的强弱与所编报纸质量的高低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总编与副总编要对报纸生产进行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把握, 编辑部主任和责任编辑主要负责新闻报道、稿件编辑、版面安排等微观层面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家报社编辑整体的角色意识决定了这张报纸的质量。

既然编辑和编辑的角色意识对报纸的质量至关重要, 那么要想提高报纸的质量, 就一定不能忽视报纸编辑角色意识的强化。而强化编辑角色意识的前提, 则是对编辑角色特征的正确认识和认同。

相比较其他类型的媒体而言, 报纸编辑在操作过程中有自己的角色特点, 而且随着受众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报业的发展, 报纸编辑角色特点不断被时代充实进新的内涵。就目前报纸的发展状况, 报纸编辑角色有如下特点:

规定性与开放性并存

规定性强调的是报纸编辑角色的权利义务在总体上是很明确的, 报纸编辑们要对报纸生产过程中的相应环节负责, 对报纸的静态产品展示、动态接受效果负责, 而且这一规定不是条文式的, 而是一种“软规定”, 是潜在报纸生产规律中的“硬道理”——它是由报纸的定位、核心受众群的信息需求决定的;开放性特点大概说来就是可以将个人的风格特点、个人的意志在尊重报纸产品整体要求的框架内加以发挥, 得以实现。

以2007年10月25日对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报道为例, 《华商报》、《南方都市报》的编辑在当日报纸的报道策划、内容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全国甚至全球关注热点, 选择关于嫦娥一号发射情况的新闻信息为核心内容形成版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家报纸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相同, 编辑可以对“规定的”内容进行各具特色的表达。《华商报》“嫦娥探月”系列版面以《“嫦娥”飞天%陕西专家建奇功》、《“陕造相机”将拍首张月球照》、《嫦娥“耳朵”烙上陕西印》等文章及相应图片突出强调了嫦娥一号研制发射过程中陕西的“痕迹”。《南方都市报》则以长稿《中国探月%举世瞩目》为版面头条, 而在右下版以不足八分之一的版面刊载《我卖的是月球背面土地》这样一篇稿件, 与头条庄谐结合, 轻描淡写的一笔便从容地用科学击碎了妄想, 两报编辑在实际运作中都恰到好处地实现了编辑角色的“规定性与开放性并存”这一特征。

两报版面都以自己的内容与风格吸引了受众, 这就是对编辑角色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遵循——“风格虽是编辑主体的活动创造, 但风格的认定却是客观外界对编辑作品的审美评价。因此, 风格不能自封, 只能以连续不断的创造, 反复表现出特定个性的编辑成果摆在广大受众面前, 从而使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形成一种公认的审美评价” (1) 。

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

在报纸生产过程中, 每个环节的编辑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而“独立空间”越到“基层”越相对狭小。总编辑可以“随时指导编辑部人员 (包括编辑、记者、评论员、资料员等) 的工作”, 编辑部主任可以“拟定本部门报道规划并组织和调控报道”, 版面主编则“设计版面的报道内容与形式、配置版面的内容、设计版面”, 编辑“审读、初选和修改稿件、制作标题”。每个环节的编辑都有属于自己的发挥空间, 而不完全是“执行”角色。当然, 个性的发挥也有整体框架的限制, 必须在符合报纸的定位、总体风格设计之下进行。

当然, 在实际运作中, 某些报纸由于统筹工作出现失误, 版面编辑的整体意识较弱, 在各版编辑保持相对独立性时, 也出现了同期异版重稿的情况。

报纸编辑角色特征的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还体现在报纸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每一份报纸, 只有到了读者手中, 其承载的信息为读者所接受, 才能真正实现其终端价值, 而接受者越多, 其价值越大。而在报业市场环境中, 报纸所凝聚受众的数量、所凝聚受众的社会地位、消费能力等诸因素又决定该报纸是否受广告主青睐, “报纸编辑每天的共同任务, 就是用最好的新闻和专版内容, 去填满报纸版面上广告剩下来的每一个洞, 为此忙得不可开交。洞的大小和形状每天在变, 原因是每天报纸可卖出多少广告版面, 掌握在喜怒无常的商品市场手里。这样, ‘新闻洞’的变化和报纸编辑的应变, 实际上最终控制在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下” (2) 。虽然这一陈述主要是针对西方报纸编辑而言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所有市场经济环境中报纸编辑的角色特点——在考虑相对独立的业务操作的同时, 还要考虑事关报纸生存发展的、提升报纸的社会接触率的发行环节。

“收料”与“加工”兼做

一般来讲, 编辑是报纸编辑方针的执行者, 是报纸版面的制作者, 对版面的质量负责。编辑一般不采写稿件, 无论是各版组的负责人 (主编) , 还是版组内特定的版面负责人 (执行主编) , 或者版组内特定版面的具体操作者 (编辑) , 都不得在所主持的版面上刊发自己的稿件, 这是在采编分离制度下的通常要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仅仅是“收料者”——接收各路记者各种类型的稿件、配置各角度的新闻信息, 他们同时还是“加工者”——除了根据报纸定位、版面统筹情况及稿件质量负责修改稿件, 还要最大限度地丰富版面语言, 力争实现1+1﹥2的版面表达效果。

“指向”与“收关”共担

进入21世纪以来, “采编分离”制度逐渐为各家报社所采用, 在这一制度下, 编辑不准写稿, 记者不能编版。在业务上, 编辑有权通过各种途径指挥相关的记者, 同时对记者的稿件负责, 用或不用均要有所交代。在形式上表现为严格的采编分离, 编辑、记者分属两个不同的中心、部门, 岗位分离, 职责分离, 避免了工作的交叉;内在机制上表现为确立了编辑的业务主导地位, 突出了“版面质量”这一价值判断核心。无论是指挥还是主导, 都旨在实现与记者采访工作方向达成一致, 这是当今时代编辑必须承担的工作角色。不仅如此, 编辑确定一定的方向将记者“指”出去, 还要将记者“收”回来, 从报纸生产流程来说, 编辑既要“找绳头”, 还要“结绳扣”, 也就是既要给记者提供线索、布置采访角度, 还要负责最终的“结扣”工作——主要是“收”其稿件, 对稿件进行把关——查真假, 审行文, 辨主题, 量轻重, 校正误, 稿件合格后再入版面, 直至审核完毕的版面付印, 才算“收关”工作结束。就如《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编辑室主编周询在没有更好的选题时, 想到了“光棍节”。看起来比较八卦的选题, 分量不足, 但事实上却可以反映出大的社会问题。在操作这个选题时, 将它放到近年来年轻人相亲越来越多的背景之下去做, 它就不再是一个八卦问题, 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为横向的相关报道已经不少了, 编辑给记者进行“指向”, 要求记者从纵向上进行梳理, 找专家聊, 了解历史上大龄青年问题, 因为很少有人做相关方面的专门研究, 采访得比较辛苦, 最后还是编辑进行“收关”梳理, 成就了《第三次单身危机袭扰中国社会》的文章, 报道出来后转载很多, 阅读率不错。 (3)

可以看到, 在这个过程中, 编辑帮助记者确定选题方向、采访思路, 最后还为稿件的最终定稿把关, 无论是该报道迈出的第一步, 还是稿件最终的句号画出, “放”与“收”都是由编辑在对事实和相关记者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来定夺的。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其社会功能在逐渐多样化, 受众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对报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报纸的信息表达质量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 所以对报纸生产的关键环节——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呈现多面性。另外, 对于报纸生产而言, 编辑工作也是核心环节。所以, 身为报纸编辑, 无论参与报纸生产流程中哪个细节的工作, 都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把握自身的角色特征,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

注释

1[1]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7年版。

2[2]赵鼎生著:《西方报纸编辑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3]蔡雯:《新闻整合、展示与增值——〈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的新闻配置》,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当前党报的报纸业务策略分析 篇2

关键词:党报,报纸业务,策略

1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党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种党报党刊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 都市类生活类报纸的异军突起和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 为党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读者群锐减, 发行量下降, 影响力降低……所有这些, 都为党报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

党报在当前所遭遇的困境, 究其成因, 既有外部产生的竞争, 也有内部固有的弊端。为了在当前中国的媒介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 或者说, 为了在将来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下去, 党报除了不失时机地研究和采用各种适合自身的策略外已别无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 结合当前各类党报为摆脱困境所进行的改革实践, 对新时期党报为了生存与发展已经和亟需采纳的主要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并创新,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必须的。

2 新闻和评论在改革中焕发生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快速报道, 由于我国党报的特殊地位和认识误区, 长久以来, 在党报上刊出的新闻报道常常发生过某种扭曲, 因而严重影响了党报新闻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个有趣的例子, 一次新闻学者展江在向一社会团体作报告时, 开玩笑说, 如果在座的有人自费订阅《人民日报》, 他将向其鞠三个躬, 遗憾的是在座的几百人中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党报的一个莫大的讽刺和悲哀。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闻信息, 是一块任何传播媒介都想争夺和占领的高地。党报要想摆脱过去形成的尴尬境地, 新闻报道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总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改革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是党报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许多方针政策大都要经过会议来传播, 会议新闻也就自然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定势, 会议新闻由于其报道内容上的枯燥乏味、报道方式上的陈旧呆板, 常常妨碍了其舆论引导功能的充分发挥。

可喜的是, 党报会议新闻的弊端已经日益引起了上级部门和党报自身的重视, 中宣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实施办法》, 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并要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抓实抓好”, “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大力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 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 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办法》的实施, 是我国会议新闻改革的里程碑, 并为以后改革工作提供了切实可循的规范。

2.2 发展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市民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社会性、人情味、可读性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近年来社会新闻以锐不可当之势大量出现在晚报、都市报等大众化报纸上, 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社会新闻对于党报来说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增强报纸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也是党报在新时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效手段。

但是长期以来, 党报的社会新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它们往往是策划单上的尾巴、编辑版面的填充。这种现象表明, 社会新闻在党报上至今仍在夹缝中生长。社会新闻在党报上相对于其他媒体的缺失将使党报对群众的覆盖面受到严重影响。

做大做活社会新闻已经成为党报在新形势下争夺受众、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必然需要, 这一点, 业已得到中国大多数党报的认可。在媒体竞争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报的社会新闻呢?主要应当做到: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与做好社会新闻结合起来;把正面报道与做好社会新闻结合起来。

3“共舞”副刊打造留客后花园

如果可以把报纸的新闻版比喻成吸引读者的前厅, 那么报纸的副刊理所当然地就是留住客人的后花园。这正吻合了那句“新闻招客, 副刊留客”的说法。新时期我们党报在办好新闻版的同时, 对副刊的工作同样要摆上事关报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 因为, 一个绚丽多姿的后花园, 同光彩夺目的前厅一样, 是党报招待客人、赖以竞争的法宝。

3.1 打造党报副刊竞争的核心优势

党报副刊的最大优势与特点在于其知识的科学性、信息的权威性、思想的深刻性、形式的艺术性、语言的文学性,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读者群体。这些都是党报副刊区别于其他媒体副刊的最大底牌。在新时期的媒介竞争中, 党报副刊是否能利用和提升这些优势, 是其在与其他媒介的角逐中能否胜出的关键。

3.2 配合新闻版强化社会议题

党报副刊是党报的副刊, 在今天, 围绕宣传中心办副刊的思想不仅不能削弱, 而且还应加强。做到新闻性和文艺性统一的党报副刊, 才能起到单一的新闻或评论所无法取得的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在党报的新闻版突出的社会议题, 往往是社会大众最关注的新闻事件, 如果能够在副刊上得以强化, 不但可以更加圆满地完成党报的宣传任务, 还可以彰显党报副刊的新闻感、时代感和厚重感, 巩固和增加自身的受众群。

3.3 大众化、本土化、互动化

党报副刊为应对今天的媒介竞争还应当努力做到大众化、本土化、互动化。大众化要求党报副刊要尽力办成社会大众老少皆宜的精神盛宴, 既要有“阳春白雪”的高雅情调, 也要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作品;本土化要求党报副刊应主要与本地区的文化资源相结合, 以本地区的受众为主要服务对象, 用受众“接近性”的视角去挖掘和提炼素材;互动化要求党报副刊的编辑要切实和读者做好沟通和合作:一方面, 编辑要始终以读者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另一方面, 编辑还要引导读者有效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使之积极参与到副刊的编辑工作中去, 使副刊真正成为属于读者自己的乐园和天地。副刊是党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党报留住“客人”的后花园, 是编者与读者心灵交流、激情共舞的平台。美丽的花园需要传受双方共同来浇灌, 这样才能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4 党报改版一对崭新的翅膀

我国党报在过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很早就十分注重“改版”这种策略的运用。1942年的《解放日报》改版, 是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其实践经验和理论的总结, 为中共的办报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的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其提出的思路, 形成的理念, 采取的措施, 至今仍为党报工作者所借鉴。当前剧烈的媒介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又将党报推上了改革的浪尖。改版, 也日益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党报的生存与发展策略之一。近年来, 我国的各级党报都很重视改版这项策略在发展报业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厦门日报》在2001年进行的都市化改革取得巨大反响后, 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的基础上, 几乎每一年的十月都要进行一轮改版。这种做法, 使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 都上了新的台阶。

4.1 在保持鲜明党性的同时做到“和蔼可亲”

党报给人们传统的印象就是板着面孔说话, 是党的政令的严肃的发布者和解释者。但这种“严肃冷峻”的形象已经不适合新时期的媒介竞争了。所以在改版后的版面上, 党报应注意对版面的空间层次、主次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的逻辑联系进行较好的把握, 既妥善处理好版面内容的联系以保证版面重点突出, 又能注意报纸的节奏变化和整体风格的协调, 使整张党报具有生动流畅的韵律与“和蔼可亲”的面容。比如:如果能在版面的突出位置安排精彩的大幅图片, 其就宛如亮丽夺目的电视画面, 一下子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版面多的, 在头版的上方安排精致的“导读”, 就像互联网主页上的“导航条”, 令人情不自禁地产生点击的欲望;在内容上, 则应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增加读者参与的互动性内容, 使读者拥有阅读党报却似乎在与好友交谈的感觉。

4.2 增加信息量, 强化服务功能

读者阅读报纸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信息,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 哪个媒体能够向受众提供更快更多更好的信息, 它就等于赢得了受众。如今各种都市报、生活类报纸随着受众的需求应运而生, 以其版面多、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等特点成为报业市场中的新生力量, 对党报的发行和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扩充版面、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也应该成为党报在新时期竞争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 党报还应当优化栏目设置, 向读者提供“多、快、短、好”的新闻, 树立把传播新闻和提供服务相结合的办报理念。

4.3 瞄准销售市场, 贴近生活, 走进都市

报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商品, 需要受众的购买和消费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 党报在办报的同时还要盯稳销售市场, 锁定并扩大自身的受众群。报纸的发行一般在城市, 因而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适当地生活化和都市化, 是党报在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兴的生活报、都市报在这一方面相对于党报来说占有先天优势, 它们的发行靠的主要还是读者的自费订阅和零售市场。如何有效地提高党报的自费订阅率, 如何以生活性贴近性赢取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值得党报工作者在改版时深思。让党报的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使党报的形式更加符合都市受众阅读的倾向和喜好, 无疑是唯一的答案。近年来我国党报为生存发展纷纷进行的改版, 犹如在新时期为党报插上的一对崭新的翅膀。这种改版, 只要能坚持和创新下去, 我国党报在新世纪的再度腾飞就值得期待。

5 结束语

新时期中国传媒业的风起云涌, 将“生存与发展”这个严肃的话题, 再次摆到了党报的面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传媒结构的重新洗牌, 新兴媒介的异军突起……所有这些, 都给党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尽管我国党报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办报历程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是在面对这些和新世纪一起走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的时候, 党报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一切都只能从实践中去探索, 一切都只能在与新时代浪潮的相互搏击中去总结。

新的世纪迫切呼唤党报不失时机地研究和采纳各种适合自身的策略, 以应对时代浪潮的冲击, 这是党报在新形势下迎接竞争和挑战的需要, 进一步来说, 更是关系党报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值得欣慰的是, 在新时期生存发展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上, 党报已经上路了, 并经过几年的努力, 开始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周爱群, 胡翼青.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2]高福安, 孙江华.媒体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3]何振红.中国报业集团化发展瓶颈分析[J].青年记者, 2005, (7) :26-27.

[4]吴志民.党报面临的压力和矛盾[J].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2007, (4) :22-23.

[5]李懿.党报广告经营特性及对策[J].新闻前哨, 2005, (7) :31-32.

当前报纸 篇3

1 数字报纸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又被称作电子报, 是杂志期刊的采、编、发三者完美合为一体的解决方案平台软件, 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不得不提到搜索引擎的正面影响和巨大帮忙。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演进, 网络信息时代对我们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 我们对各类新闻资讯的需求也愈加强烈。

在这一段时间里, 据莫测数字报纸已逐步覆盖了传统报纸业的一半之多, 并且数量还在不断攀升, 标志着“数字报纸”这一新型概念已被相关行业广泛采纳和肯定。据专家示言, 数字报纸的诞生和发展尊重了读者阅读新闻和接受信息的习惯, 传统式的电子版在网络的呈现方式过于零散和单一, 与传统的阅读习惯无法深度结合与完美融合。也有的专家认为, 在传统报纸和数字报纸这两者的共同努力下, 将利于促进传统报纸经营模式的平稳转移, 实现传统报刊媒体行业的优化升级。

不可否认的是, 当今数字报纸的问世也逐渐成为传媒领域发展和变革的重点, 只有对数字报纸明确方向, 才能把握发展重点、确定定位, 从而真正有效地推动数字报纸的跨越变革, 以实现传统报纸行业乃至传媒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2 当今数字报纸的优势与局限

2.1 数字报纸的优势

仅在具体内容传输这一方面, 数字报纸具有与印刷报纸和电视台等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之下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如今的数字报纸已逐渐摆脱了传统广大读者认为的印刷报纸的缩短版本, 现在已经有很多报社建立了专门针对数字报纸的与其他部门区别开来的独立部门, 主要负责人有专业编辑员和设计人员等。除此之外, 数字报纸的内容已摆脱了传统的以天数来对新闻进行更新的计算单位, 取而代之的是实时更新, 只要一有新的资讯就能够立刻在网络发布和传播开来。而通过网络页面上的超链接功能, 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查询到该事件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新闻报道内容等, 因此数字报纸在内容传输这一方面上已经能够满足绝对数量的读者。

数字报纸有一个与传统报纸相比独一无二的特点, 即反馈及时性, 具有很高的交互性。传统报纸的更新周期为天, 不管多么紧急的新闻资讯, 都只能从第二天的报纸获取信息。而数字报纸不仅能够实时更新资讯, 更重要的是读者能够及时反馈,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甚至反馈对该报纸传输新闻的当下感受。

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方面, 数字报纸区别于传统报纸的单一文字性, 取而代之的是将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集合在一起。而有了现代科技的支持, 无须等到第二天报纸的出版, 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任何自己想要的新闻资讯或各类八卦消息, 而且操作简单, 省去了传统报纸的人工成本和印刷费。因此如果要对比新闻传播的速度, 数字报纸当居榜首。

2.2 数字报纸的发展局限性

数字报纸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 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的报纸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虽然数字报纸的优势十分明显, 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必须在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数字报纸鉴于受网络裁体推介的缺失, 可能一直深陷在网络庞大的信息之中不为受众群体所发现。在首张数字报纸诞生到目前已经过去许多年了, 终究没有被挖掘出的首要因素可能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的推动和媒体本身的宣传, 还有就是现如今许多传统报纸行业并没有将它作为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变革期, 仍旧停留在对传统电子报纸的认识层面上步履滞止。

数字报纸固然有一定的优势, 毕竟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但是有关行业部门仍未在政策管理层面上大力支持, 以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监管力度上还不够硬朗、监管政策上还不够透明, 不过我们也从一些重要出台的对报纸出版业的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中可以知晓, 对现今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报纸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政策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准则。

3 数字报纸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信息更新与报网互动

为使数字报纸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信息更新与报网互动。现如今数字报纸大多数都是对传统纸质报纸的内容原搬照抄, 缺乏自己的思考与创新, 只是在操作上增加了部分传统报刊行业缺少的功能, 给读者的感觉较为单一和呆板。因此我国可以对国外一些相关的成功经验加以研究和借鉴, 使传统报纸的时效性能够更好地体现在数字报纸上。

各大传统报刊集团在开办数字报纸的过程中应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主报新闻资源以及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做好所在城市的动态新闻播报作为发展的重难点, 积极促进传统报纸与新型网络技术的互动和结合, 最大程度地培育数字报纸的未来读者群。

3.2 实现高科技背景下的资源整合

从整体看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面临变革冲击的除报纸行业外还包括许多其他相关领域。数字电视、数字化教育和数字影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而从各领域上来看, 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难处和局限性, 它们的自身资源也有限。但这也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只要相信科学技术, 数字报纸将会成为能够共享网络技术和视频等各类新型现代科技的一个多种模式信息集合的最佳载体。

4 结论

数字报纸的诞生与发展, 是这个变革时代的特殊产物。虽然传统报纸行业依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数字报纸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时效性。它的出现有了现时代的特定价值和创新意义, 架起了通往新媒体时代的桥梁。时代不断新陈代谢, 这座桥梁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它将承担起历史跨越的重任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肖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J].南京大学, 2013 (7) .

[2]李小明.成都地区都市报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四川大学, 2007 (6) .

[3]胡美会.重庆市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 2009 (11) .

[4]王玲.武汉都市圈报纸媒体现状与发展对策——基于武汉报纸媒体读者调查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 2014 (5) .

[5]郑晓华.数字报纸——传统媒体应对数字化挑战的优化途径——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例[J].复旦大学, 2012 (9) .

【当前报纸】推荐阅读:

报纸出版10-16

报纸策划05-18

报纸变革05-19

报纸市场05-22

体育报纸06-08

报纸质量06-25

报纸+07-24

报纸服务08-04

科技报纸10-31

报纸竞争10-31

上一篇:差别报告下一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