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2024-11-25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共12篇)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篇1

摘要:童话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童话朗读, 在多种朗读中培养语感;组织童话表演, 在表演中获到情感体验;学会复述童话, 在语言复述中加深理解;重视课外阅读, 在阅读指导中扩充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中的重要体裁之一, 深受儿童的青睐, 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通过丰富的幻想、奇特的想象, 借助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曲折动人, 精彩离奇, 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 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陶冶儿童的情操,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施教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注重童话朗读, 在多种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学生理解语言, 体会思想情感, 培养语感, 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童话语言具有简洁活泼、自然明快、浅显易懂、富有音律美等特点, 它借助动物或人物之口进行表达, 与儿童自身的语言比较接近, 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朗读。因此, 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 可指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童话, 如配音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自由朗读以及指名朗读等,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童话的语言美,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 在朗读中有所感悟, 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如在教授《蘑菇该奖给谁》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分别读出小黑兔、小白兔、兔妈妈等角色的恰当语气, 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 配上相应的表情动作, 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 创造性地再现课文, 这样学生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积累了语感, 提高了朗读能力。

二、组织童话表演, 在表演中获得情感体验

与其他体裁相比, 童话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精彩离奇, 富有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 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童话表演, 即以表演的形式再现童话故事情节, 是童话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有通过表演, 才能使童话故事情节, 故事语言, 故事寓意得到内化。因此, 在进行童话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童话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组织学生进行童话表演, 满足学生爱玩的自然天性, 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 在感悟中表演, 进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三袋麦子》时, 教师可先准备好小猪、小牛、小猴、土地公公的头饰, 然后找几个学生分别戴上这些头饰扮演小猪、小牛、小猴、土地公公, 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进行表演, 表演结束后, 教师可要求台下同学进行评议, 选出最佳表演者, 并予以嘉奖。通过表演,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 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真实体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 同时有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学会复述童话, 在语言复述中加深理解

复述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的一项语文基本技能, 它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锻炼儿童记忆力, 同时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童话语言通俗简洁, 故事曲折有趣, 因此, 在进行童话教学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复述童话故事, 让学生在语言复述中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完《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后, 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听了狐狸的话, 开始时为什么默不做声, 后来为什么唱起歌来?狐狸想了什么办法骗走乌鸦嘴里的肉?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抓住狐狸三次对乌鸦说话时, 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的变化, “眼珠一转”、“亲爱的乌鸦, 你好吗?”、“赔着笑脸”、“亲爱的乌鸦, 您的孩子好吗?”、“摇着尾巴”、“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听”等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重视课外阅读, 在阅读指导中扩充知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实践, 仅靠课本中的文章是难以满足需要的, 还需借助课外阅读。因此,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外童话阅读指导, 在课外阅读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首先要推荐优秀的童话作品。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 应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选择儿童课外读物, 而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 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导向, 精选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富有情趣的童话作品。如学习了《狼和小羊》的故事, 教师可以推荐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学习了《小稻秧脱险记》, 可以推荐刘易斯·卡洛尔 (英国) 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埃·拉斯伯 (德国) 的《吹牛大王奇游记》、卡洛·科洛迪 (意大利) 的《木偶奇遇记》、赛·拉格洛夫 (瑞典) 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学习了《蜗牛的奖杯》,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王一梅的《木偶的森林》等。其次, 要开展班级读书会, 以班级为单位, 有计划地开展。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篇2

江西省萍乡市萍钢小学

冯宇芳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管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童话,怎样才能教好童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情趣‚提问‛,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要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改变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合作质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当同学们读到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时。老师借机而问:‚同学们读到这,你有问题要问吗?‛要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来发问,的确是一个尝试,可是这难不倒孩子们‚是

呀,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教师则相机评价‚会提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了,那么能否自己解决问题呢?课堂上我们见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七嘴八舌,自己打开了话匣子,这就是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要比教师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好得多。此时,作为教师要学会调控热闹非凡的场面,做到收放自如‚太美了,我也想要一幅画。哪匹小马来帮帮我?快踩两脚,帮我画幅梅花图。(不行?为什么?不愿帮我?)小鸭子来帮吧?那我该找谁呢?(一块说——小狗)‛‚我明白了,小动物们虽然有绝活,但只能画出和自己脚印形状相同的图案。但是不要紧,就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齐心协力画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咱们再读读这部分(教师引读: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此时教师的问答真是点睛之笔,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二、个性朗读,独特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是心智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读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成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便常常褒贬不一,我们更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同一的认识,课标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尊重并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有童心、童趣。

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中,教师在指导‚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这句话的朗读时提示学生,‚转来转去‛读得慢些,‚跳起来‛速度轻快,要读得快点。此处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过于牵强,新课标中指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当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时,他朗读的语气也会因人而宜,所以当狐狸吃不到葡萄在葡萄架下急得抓耳挠腮时,它可能会心急如焚,急得团团转,这时他应是焦急的,语气应稍快;而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狐狸边转边想办法如何去摘葡萄,这是在思考时动作应会比较慢,所以语气读得稍慢些。对课文的理解不同体会也就不同,朗读时的语气和语速也就会不同。而教师在上课时,只想到一种语气的读法,没有考虑学生们个体的不同感受,一味地强调‚转‛应读得慢,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及对文本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

三、利用插图,把握艺术形象。

童话课文大多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反映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了他们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激发想象,从而更准确的理解故事语言,把握童话中的艺术形象。如:在教《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描述一下铁罐的神态,之间学生站起来声情并貌,还加上

了自己的动作和神情‚挑着眉毛、斜着眼、噘着嘴,真是瞧不起陶罐啊。‛,这时教师相机点拨‚这幅图正是体现文中的一个词——轻蔑‛通过看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看图为了学文。教师正确的使用图画,发挥了图画对学文的作用。

四、学法指导,运用语言。

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因此在语言上采用了一些特殊手法。在教学这类童话时,要抓住特征,精讲其中的一段,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铁罐()说:‘等着瞧吧!总有一天,我会把你碰成碎片!’‛,教师请同学们想象当时会怎样说呢?在()里填上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这时学生口中的词语脱口而出,‚轻蔑、暴跳如雷、傲慢的说、大发雷霆、气急败坏、火冒三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目的是想通过添加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语句来表现此时铁罐的态度变化,更好的理解对话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运用了平日学生对于人物神情词语的积累,但课堂生成时,学生仍就用傲慢、轻蔑,此时教师及时点拨:比较看看,用哪个词语比较准确?让学生体会到由恼怒到大发雷霆的变化过程。一语道破天机。所以说语言教学很重要的一个职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是受益终生。

五、引导想象,再创续编。

童话虽然不是诗,但它的意境和语言都像诗一样美,一篇好的童话,具有饱满的情绪和深刻的思想,它色彩鲜明,音律和谐,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魅力。因此,童话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想象。孩子们是好奇的,他们富于想象,希望能到天上,到海底去漫游。在童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因此儿童从童话里能寻找到欢乐。他们喜欢读童话,听了都能记住。童话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结尾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间万物都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如果有一天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你们知道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吗?在学生们的作品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既超乎寻常,却又似乎合情合理,有的学生这样写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不易破碎的陶瓷制品,和不会腐蚀的铁罐,他们再也不会因为各自的弱点而瞧不起对方,可是陶罐秉性难移,在一次拍卖会上……‛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浅探 篇3

【摘 要】童话是一种美妙、神奇、幻想的虚构故事,它借助奇特的想像摆脱时空的束缚,将平凡的真实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灵发展非常重要,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丰富的心理意义,而且来自它的文学特性。童话作为儿童精神生命中主要的文学样式,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升华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强化童话朗读,组织童话表演,指导童话复述,有效利用多媒体,组织课外阅读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86-02

童话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体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借助想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段,为儿童编织了一个个曲折离奇、生动活泼、怪诞奇妙的故事,符合儿童好奇的特点,既可培养儿童想象思维,也可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通过对童话故事的教学设计,锻炼自己的想象思维及和学生对话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童话语感:强化童话朗读

童话具有轻快明丽的格调,语言轻松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童话故事反复性较强,象形词较多,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不同样式的方式来带动学生朗读学习,如配乐朗读、小组读、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获得极大的乐趣,也可以使其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受及体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学习童话故事《蘑菇该奖给谁》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孩子们扮演兔子妈妈、小白兔以及小黑兔等角色,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角色所说的语句,正确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佩戴一定的头饰,加上一定的动作与表情,再现文中情景。这样的朗读,学生会更乐意参与其中,既带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在朗读情境中感受到了童话的形式美和情感美,同时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增強学生情感体验:组织童话表演

与其他体裁相比,童话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精彩离奇,富有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可促进孩子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童话表演是童话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借助表演方式来灵活而巧妙地再现童话故事,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内化童话故事中生动语言、曲折情节,并通过语言与情节来发掘童话寓意。因而,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巧妙发挥童话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组织学生进行童话表演,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表演来获得情感体验,强化语言感知,深化文本理解。比如,在学习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时,就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把童话故事情节再现出来。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表演白雪公主、皇后、魔镜、七个小矮人及王子等故事人物,让他们通过语言、肢体动作、面部神态等表现方式来展现故事主人公在故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如皇后对白雪公主年轻貌美的嫉妒、王子见到冰棺里的白雪公主的惊艳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一起生活时其乐融融的温暖美好等。这样,通过自主表演,不仅可满足学生爱玩、好动天性,也可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感知、更深刻理解与把握课文内容。另外,通过表演活动,还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更有勇气大胆展示自我,从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交际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三、深化童话故事理解:指导童话复述

通常来说,童话都具有明白浅显、通俗易懂的特点。其主旨的体现及情感的表达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和认知水平的,但是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深入到文本内容,微言大义,以帮助学生从这些浅显的语言中去了解更为深刻的内涵,实际上,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背道而驰的。童话的阅读主体是未成年儿童,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角度去认知和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我们的角度去评判和认知事物,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和认识问题,带领他们走入童话的世界,而不是过多地做理性的讲述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一个引导教育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理解童话内涵。如教学童话《狐狸和乌鸦》后,语文教师可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自主复述,比如听了狐狸的话,乌鸦为何在最初时默不做声,但在后面乌鸦又唱起歌?狐狸想了什么办法骗走乌鸦嘴里中的肉?接着,教师可指导孩子们对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语句加以复述,尤其是狐狸与乌鸦的三次对话中,有关狐狸与乌鸦的语言、神态与动作的语句,譬如“眼珠一转”、“摇着尾巴”、“赔着笑脸”、 “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听”等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童话很好地导入语文课堂教学,而且贯穿于童话教学中使教学顺利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相对比较差,直接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教师应想办法将课文中的一些心理变化、情感、表情等比较抽象与静态的场景用图像、影像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正好多媒体技术有这样的一种功能,可以很好地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灵活转化,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内容,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推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效能的提高。例如在学习童话《丑小鸭》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大量童话图片与童话视频,在课堂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关注度,童话主要讲述了一个非常丑陋的鸭子最后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朗读课文,轻松愉快地学习文章。

五、有效扩充课堂教学:组织课外阅读

在迅速发展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课外阅读的作用不只限于语文能力的提高。知识的快速累积与替代更新大大超过以往,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收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落伍。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实践,仅靠教材中的课文,无法满足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外阅读,为学生推选或者提供一定的童话作品,并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课文自主阅读活动中拓宽知识面,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习能力。当然,在选择语文课外阅读作品时,教师注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导向,精选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富有情趣的童话作品,而不是以教师喜好来选择儿童课外读物。如学习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可选择《笨狼的故事》等课外读物;再如学习《小稻秧脱险记》后,《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都是不错的课外读物;学习了《蜗牛的奖杯》,可指导学生课后阅读《宝葫芦的秘密》等。此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读书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与体会,相互推荐课外读物,以拓宽视野,扩充知识。

六、小结

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客观积极作用,拓展童话形象,丰富童话教学内容,着重发挥童话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菲.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10).

[2]林桂清.小学生童话教学之我见[J]理论探索,2013-07

[3]王桂香.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施教策略[J].教材教法,2013(3).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篇4

但令人遗憾的是, 语文课堂中童话阅读对儿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这样?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 童话教学存在着误区, 需要改进。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1. 说教流失了童话本真

对于童话的教学, 一些教师偏重了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 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 这样只会失去童话的本真。儿童在童话中寻找的是乐趣, 寻找的是生命的印证, 寻找的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爱抚, 而非生硬的“道理”。

案例一《两只小狮子》

师:同学们, 学完了《两只小狮子》,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学习勤劳的狮子, 只有勤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生:只有勤劳, 以后才能赚大钱。

过重地追求道理, 使得美好的童话黯然失色, 美妙的童心遭到破坏。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 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 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的丰富性, 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失去了童话的本真。

教材编写也出现类似问题。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文后安排了一个拓展题: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样的编排直接把童话指向于知识的传授功能上;《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让动物们“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当上了“万兽之王”, 故事本身的逻辑与现实世界对接不起来, 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童话阅读的方式应该是想象的, 不能一味地往理性分析的道路上走, 童话教学要让孩子沉浸在想象的境界里, 让孩子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故事。不要轻易地把童话蕴含的“道理”拎出来让学生生硬地嚼。

2. 求实淡化了审美情趣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在儿童眼里, 宇宙万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看见天上的月亮会联想一个传奇, 听到女巫会联系一种神奇。如果你告诉他这不是真的, 用“科学”来解释, 他们不一定听得懂, 也没有兴趣听。是儿童的精神世界造就了童话, 而童话又成为儿童的精神“乳汁”, 它润泽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给了童年成长的力量。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故事, 它虽然是富有幻想的, 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性”导致了很多教师过分地“求实”, 而忽视了童话应有的审美价值和儿童天生的想象本性。

案例二《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 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

生:我们放鞭炮, 还有包饺子。

生: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然后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 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 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将童话与现实牢牢对接起来, 课堂一开始, 学生的体验就围绕小女孩的可怜而展开。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 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这样忽视儿童想象的天性, 过分地求实, 把形美、意美、音美的童话文本变成了冷冰冰的现实, 置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于不顾, 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 背离了童话的审美情趣。

3. 牵强剥夺了儿童体验

儿童在童话欣赏中, 往往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 一起爱来一起恨, 这本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 但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 当孩子正读得投入而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时, 有的教师却强硬地打断他们, 用成人的讲解和剖析代替儿童天真的欣赏, 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下去。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 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水罐变化的次数是不是重点?笔者以为, 这篇童话的重点是故事的整体、故事的神奇和曲折, 还有背后蕴藏的内涵。课堂中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 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 完全把学生牵引到一条“认知”的道路上。固然, 在教师的干预和引导下, 学生也领悟了“水罐是会变的, 变得很神奇, 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主旨, 可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和单独的词的意思, 难以有心灵的触动, 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情趣。教学始终徘徊于情节与内涵的边缘, 未能通过感知体验、拓展延伸等方式把学生的心灵引向美与善的美妙境界。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 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 教师要蹲下来,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 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 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 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

二、童话教学的几个策略

1. 释放童心, 引发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的灵魂,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童年与童话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学《从现在开始》, 可以从两个场面的想象中去体悟动物的形象。

片段一: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 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片段二:话音刚落, 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两个片段中隐藏着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个片段中, 可以引导学生对动物们“叫苦连天”场面的想象, 用句式:“狮王啊, 我是, 自从猫头鹰当了大王, ”想象说话。

第二个片段, 可以引导学生对“欢呼”场面的想象去体会动物对猴子的拥护, 用句式“老狮王啊, 我是, 小猴子当上万兽之王后, 我又可以”想象说话。

两个句式训练, 通过鲜明的对比, 活化并丰富了故事形象, 让学生尽情徜徉于童话的世界里, 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通过想象, 既进行了言语训练, 又巧妙地联结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水到渠成。

几乎每一篇童话都为我们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点, 我们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九色鹿》这篇童话, 课文中对国王斥责调达, 下令收兵说的话没有写, 是文章的空白点, 抓住文本的这一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大胆想象;《称赞》, 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张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 体会“称赞”的必要性;教学《去年的树》, 想象鸟儿寻找时的“眼神”, 对话时的“眼神”, 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

2. 感受形象, 呵护体验

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启迪, 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 把握童话的形象, 要千方百计地让童话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丰厚起来, 在形象体悟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幸福是什么》末尾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教师很容易以这句话为发力点, 统整全文, 深究幸福的概念。其实四年级的学生对幸福的认识还是较表层的, 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局限, 即使能用言语表达出幸福的理解, 也是浮光掠影般的虚化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情节想象和人物形象的构建上做文章。

情节一:“过了十年……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 还看得清人走过的脚印, 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周围的沙地上还有小鸟的爪印, 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 井给树苗、人、小鸟、鹿、兔子带来了“幸福”, 那么他们怎么取水?会说些什么?用描述性的语言 (如:井挖好后, 来了一只小鸟……) 说说这一个个场面。在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在心目中有了三个牧童的形象, 也就自然地感悟“什么是幸福”这个抽象道理。

情节二:三个青年谈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引导学生想象练笔:他们三个人, 是怎么创造幸福的?怎么做的?选择其中一个, 写下来。学生想象得到驰骋, 体验得到彰显, 青年的形象得到树立, 深刻道理也具体化、形象化了。

仅仅记住“学会付出”“懂得谦虚”“珍惜时间”等道理并无多大意义, 如何把童话的情节和形象植入儿童的心中, 产生对童话形象与内心持久的共鸣, 才是重要的。就像《幸福是什么》这个童话, 儿童一旦想到幸福, 脑海就浮现出了三个牧童挖井、三个青年付出的情节和形象, 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3. 多样训练, 顺应天性

儿童与成人不同, 由于他们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 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 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 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 用儿童喜爱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以顺应儿童的天性, 感受文学的美妙。

(1) 朗读。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 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 读出狐狸的狡猾, 大灰狼的凶狠, 小白兔的活泼, 老牛的善良。例如《小马过河》, 文中共有九句问话, 其中有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如果能把这些问句的语气通过角色朗读表达出来, 他们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有的童话语言很有节奏感, 富于音乐性, 通过有滋有味的朗读,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2) 听讲。童话的教学要整体关照, 出于整体、入于整体。听童话和讲童话是进入童话和走出童话较好的教学策略。

从童话的起源上讲, 最早流传于民间的童话就是成人为儿童编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这种口耳相传的传递方式, 正顺应他们的天性——哪一个儿童不喜欢依偎在妈妈身旁有滋有味地听故事呢?

童话故事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 而且大多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情节又离奇曲折, 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 培养他们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比如《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说的“让大家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这句话, 已经直接道出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本身就有说教的意味, 不符合儿童的语系特点。为避免空洞的说教, 有教师请学生在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这四个形象中选择一个, 以选择对象的身份讲述故事, 通过这样的复述来丰富儿童心中的童话形象, 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思想的启迪。

(3) 表演。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 (卢梭) , 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 “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 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 把握形象, 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 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 并学会欣赏自己, 感受成功。

(4) 改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 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比如, 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其次, 还可以让学生续编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的练习可以把“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一问题改成“又一只小壁虎断尾了, 它会去跟哪些动物借尾巴, 动物们会怎么回答它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再次进行想象改写, 这样, 童话的味道就浓了。

童话教学的缺失, 实质上是教育的儿童精神的缺失, 是教师的童心的缺失。童话教学, 要求我们教师有一颗童心, 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 还学生一个天然的、纯净的阅读童话环境, 把童话教成童话, 让儿童的童话阅读真的像“童话”般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孙建江.飞翔的灵魂安徒生经典童话导读[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2]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3]李如密, 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9) :37-40.

试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论文 篇5

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

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 《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形式表演化

小学童话体寓言教学策略 篇6

一、绘声绘色地读

“读”本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面对一个个生动的童话体寓言故事,教师更要带领学生绘声绘色地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内心世界。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不管何种形式的“读”,都要抓住“情”这根主线,才能在读中感受故事的语言美和语言的情感美,达到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的目的。教师不仅要身体力行地范读,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在《陶罐和铁罐》这一故事中,朗读要抓住“人物”对话,体现出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话朗读,学生便能把“人物”性格特征“读”出来。

二、入情入境地想

童话体寓言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就像彼得·潘,孩子们都愿意跟着他飞。怎么飞?已有的生活经验是羽毛,想象和联想便是翅膀。孩子们只有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文中的语言文字,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飞入童话体寓言中那五彩斑斓的世界。

《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简洁生动,留白处很多。教师要抓住这些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将学生带入童话的情境。比如:“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这段话说明陶罐、铁罐的处境发生了变化。但宫殿倒塌时,它们各自是什么表现?会说些什么?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它们又会怎么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可以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找到想象的钥匙,通过入情入境的联想,看到一幅幅文本之外的画面,在想象中深化对陶罐和铁罐个性特征的认知。

三、形象鲜明地演

童话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孩子们常常被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也会被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有时会幻想着自己就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幻想着故事里的事能在生活中再现。角色扮演便很好地实现了孩子们的愿望。《陶罐和铁罐》的情节简单,在语言、神态的描写中突显了陶罐、铁罐的性格特征。教师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揣摩、表现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的变化,促使学生主动地理解文本、把握形象,在特有的情境中进行生动的语言训练。

四、合情合理地编

在一个个童话寓言故事里,孩子们总会产生许许多多个“假设”“如果”,并在大脑里进行二次创作。在童话体寓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创编或续编故事。

《陶罐和铁罐》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原文中宫殿倒塌,陶罐有幸保存了下来,而铁罐却被氧化得一干二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编写:假如宫殿倒塌时,陶罐不幸破碎了,考古工作者把它挖掘出来,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又会怎么做?修复好的陶罐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在续编中,同学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世间万物包括人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但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五、旁征博引地覽

童话体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不是一个故事就能播撒进孩子心中的,它需要灌输、培养、内化。而这个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从故事走进生活,从故事走进故事,通过大量的体验得以感悟、深化、内化。阅读经验的整合或“主题”阅读的整合就能起到“触类旁通”“反三归一”的作用。在旁征博引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例如《陶罐和铁罐》可以整合《皮球和棉花》《四季吵架》《五官争功》《完美不可求》《绿叶与根》等进行阅读。学生在海量阅读中,自然明白一个共同的道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

童话和寓言是孩子们迈向世界看见的最美好的东西。教师要凭借“读、想、演、编、览”等策略,让孩子们在一个个童话体寓言里汲取养分,变得更加聪明、善良。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逸夫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童话教学 篇7

因此童话教学应该在全力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童话世界,体验童话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其生命,提升其文化。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体验,有些教学形式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如表演、游戏等教学手段,在目前的大班情境中总是显得“哗众取宠”,在热闹的外表下,缺乏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儿童深度的心灵交流。本文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新的童话教学的策略,以期对今后的童话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一、组织学生进行童话表演

由于童话这种文学题材极富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活泼,与其他体裁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时应发挥童话的特殊优势。表演作为童话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全班学生的参与性,让“表现自我”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为每一位学生营造表现自我的宽松的心理氛围,再加上班级教室桌椅的适时摆放、布置等等,也为表演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宽松的物理环境。在这样宽松的情境中进行童话表演,不但能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训练;而且学生在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中,能促进其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二、利用插图把握艺术形象

童话课文大多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反映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了他们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激发想象,从而更准确的理解故事语言,把握童话中的艺术形象。如:在教《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描述一下铁罐的神态,有位学生站起来声情并貌地描绘,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和神情“挑着眉毛、斜着眼、噘着嘴,真是瞧不起陶罐啊”,这时教师相机点拨“这幅图正是体现文中的一个词——轻蔑”,通过看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看图为了学文,教师正确地使用图画,发挥了图画对学文的作用。

三、多形式充分朗读课文

童话语言优美、明快、自然,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非常适合朗读的文学体裁之一。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为童话配音朗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在自我朗读中也会有所感悟,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感等各方面的培养。比如,在学习《三袋麦子》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小猪、小牛、小猴、土地公公等角色的恰当语气。让全班都参与进来,给每位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这样的朗读中,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童话语言的情感美和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教师在童话教学时要“深入深出”

童话语言具有通俗浅显、明白易懂的特点,可是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学生们走进童话世界,与他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学生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人与孩子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存在着不同那是在所难免的。童话中一些深刻的东西,可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体验中去品味,去思索。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学生对于童话的理解也有一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五、抓住童话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强化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兴趣和成效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每一组、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多给予肯定。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对童话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肯定中提高自信心,才会乐于读书,也会爱上读书,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篇8

一、明确童话教学的目标

(一)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儿童的心理世界不同于成人, 他们内心充满着各种奇妙的幻想和想象, 对各种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而童话正好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童话采用拟人、象征、夸张、荒诞的艺术手法, 将儿童常见的各种事物编织成绚烂多彩的童话世界, 带领着儿童在想象的世界里飞翔。儿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 文学教材中的童话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表现想象世界的艺术, 对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童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要利用童话的语言特点和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满足, 是体验语言魅力的源动力, 也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童话借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荒诞却又张弛有力的故事情节塑造着丰富审美情感的想象。童话通过这些真善美的形象化身表达着对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 会体验一种五彩斑斓、令人感动的美好。阅读葛翠林的童话, 学生会体验到生命的优美和和谐;阅读张天翼的童话, 学生在荒诞的人物事件中体验冷幽默的魅力。儿童在阅读过程会形成丰富的审美经验, 会使儿童对美好的感受日渐敏锐, 心灵逐渐丰盈。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在阅读童话过程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真善美的内涵, 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童话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三) 帮助儿童构建健全人格, 正确认识社会

现实社会生活是童话幻想的生活土壤, 童话世界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在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中, 我们往往会看到现实的影子, 童话里各式各样的童话人物形象引发我们对人和自然、人与人、美与丑、正义和邪恶的思考。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 还没有形成从道德层面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标准, 思考的层面相对简单。而优秀的童话能将荒诞的幻想和真实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让儿童形成对童话人物的审美体验, 逐步形成是非观念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从幻想到现实、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童话里的思想和情感做出正确的评判,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内容

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 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 通过朗读,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中年级学段的学生, 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概括文章的大意, 能够读重要段落进行正确的品读, 感受童话的语言魅力;高年级学段的学生, 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理解童话的深层内涵, 体验童话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和情感美。要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设置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 教材编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眼光, 为儿童选编优秀的童话作品, 使之适应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要求。

在选择合适的童话作品的基础之上, 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通过对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达、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 从教材中选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 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按照删繁就简的原则, 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并有选择地对重点内容进行整合, 力求满足学生的情感、求知需求。

以一篇传统的童话《狐狸和乌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课) 为例, 可教的内容很多, 教师在完成字词教学、理解课文、朗读训练、故事复述等任务后,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表演;为童话故事进行续写;评评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等活动。尤其是评评故事人物活动, 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狐狸狡猾 (贬) 或聪明 (褒) 做出评价, 还可做出乌鸦的不同评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事物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三、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不同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师应根据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为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 低年级学段的学生重在讲故事和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较弱, 他们比较倾向于老师讲故事。讲故事是一门艺术, 需要注意运用技巧。首先, 做好恰当的停顿,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 让学生处在一个戏剧性的氛围中, 保持注意力;最后, 注意结尾, 给学生创造意犹未尽之感。童话的语言优美、明快、自然、节奏感强, 非常适合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童话朗读时, 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和饱含情感的语言为学生范读,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挑选出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

(二) 中高年级重在指导学生表演, 引发学生思考

童话人物表演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进行分角色人物表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寻找合适的时机指导学生表演。表演需要学生认真理解阅读, 要学生在研读文本、推敲语言的过程中, 体验情感。

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进一步开阔, 学习的思路渐渐清晰。教师可以在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中, 设计开放的话题, 建立起学生和童话内容之间的练习。在学生讲故事、表演的基础之上,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童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教师要搞好童话教学, 要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 童话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 把课堂教学延伸至社会生活上, 不断的探求新方法, 推进童话教学的质量。

摘要:童话是儿童最喜欢的文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认为, 在童话教学中要根据需要选择性说教教学内容, 并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研究 篇9

一、通过童话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想象思维

童话的故事情节生动离奇、引人入胜并丰富多彩, 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并加以想象, 契合了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因此, 在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想象, 使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够得到有力的开发;教师应大力加强童话教学的力度, 让小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自主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

比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时,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让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小学生进行想象:“狐狸对乌鸦嘴里的肉垂涎三尺, 但是乌鸦一开始并不张开嘴巴, 想象一下, 假如你们是这只狐狸, 碰到了这只乌鸦, 你们会想什么办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或者“假如你们是这只乌鸦, 该怎么对付油腔滑调想要骗你们嘴巴里的肉的狐狸呢?”通过这样的假设问题, 将小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到实际中来, 让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想象及探索, 能够从这篇童话课文进行思考:在面对别人的花言巧语时,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冷静地思考, 不要轻易相信和盲从。同时, 也能够让小学生明白“骄傲使人失败”的道理, 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 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

二、通过童话教学提高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其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童话故事时, 会产生出想要去表演、模仿的冲动, 这也源于童话故事中主人翁的鲜明形象、语言的生动活泼以及情节的奇妙等。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加入角色扮演的教程, 让小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义。

比如在学习《三袋麦子》这个童话故事时, 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别扮演送给小动物一口袋麦子的土地爷爷, 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食品的憨厚的小猪, 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的懂得节约的小牛和把麦子全种下地里的聪明的小猴, 同时, 还应选择几位学生作为发表议论、交代剧情的旁白者。在对课文内容展开表演的过程中, 小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和淋漓尽致的表演,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明白了什么是憨厚、什么是节约以及什么是聪明能干。然后, 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故事中小动物对麦子的处理方法进行思考:“小猪的麦子吃完了之后该怎么办?”“从哪里看出小牛很节俭?从小牛的回答中体会到什么?”“土地爷爷为什么只夸奖了小猴聪明能干?”表演之后的思考, 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使其学会了在面对问题和处理事情时应该首先冷静地思考, 然后再作出决定, 同时能够明白“劳动的人最可爱”, 只有付出才能够有收获、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等课堂之外的知识。

三、通过童话教学加强小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童话故事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一直以来都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通过对童话故事进行阅读, 有利于小学生进入到故事人物塑造的情感世界中。因此, 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课文的阅读, 使其把握住人物的形象特点, 深入到课文表达的情感意义中去。同时, 阅读还有助于小学生能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特点, 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九色鹿》这个童话故事时, 教师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然后让小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进行阅读。如教师可以提出:“九色鹿是怎么救调达的?”然后让小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九色鹿救调达的过程并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突然, 耳边传来‘救命啊, 救命!’的呼喊, 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或提出“调达看了皇榜之后, 一心想着的是什么?忘却的是什么?”再让小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调达看皇榜的过程:“调达看了看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 就进宫告密。”并在熟读的基础上, 让小学生分析出调达是在金钱的面前, 忘却了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如此类推, 教师通过分段阅读, 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小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思考, 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还累积了小学生的词汇量, 增强了其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 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进而实现小学语文中童话教学的最终目的, 使小学生在和谐、有趣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并能够通过童话教学加强小学生对善恶、好坏和美丑的理解, 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11 (15) :59-60.

[2]王丹琴.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 64 (10) :34.

关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实践 篇10

一、运用情景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

童话通过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大自然中的一些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对话进行描写, 这使学生感到好奇。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触过不少的童话故事, 所以他们对童话的喜爱程度毋庸置疑。传统的童话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 使教学效果低下。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方式, 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就能够身临其境地想象自己在童话故事中, 进而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 (下册) 第八组第22课“猴子种果树”这部分知识点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猴子种果树”这篇童话故事, 讲述的是猴子因为在栽种果树上缺乏耐心, 最终导致一棵果树也没有养活。文中涉及到猴子、乌鸦和喜鹊等动物,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和该篇童话相关的情景,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 体会每一只动物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通过体会对话中的语气变化, 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童话阅读的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鼓励学生进行朗读, 体会童话的丰富情感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 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之外, 还应该让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朗读。由于童话的文字较为简单, 语言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十分贴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学生通过朗读便能对其进行体会。传统的童话教学中, 虽然也会涉及到朗读这个环节, 但教师对朗读不太注重, 实际上已经轮回一种形式, 收到的效果较低;加之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胆怯, 不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朗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朗读, 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丰富情感。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 (下册) 第四组第10课“青蛙看海”这部分知识点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该篇课文进行朗读。教师首先应该说明该篇文章的学习目的, 然后让学生先阅读一遍。“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青蛙克服了重重险阻, 最后成功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故事。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朗读, 让学生读懂文章背后所要传达的深层含意, 从而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刚开始朗读时, 用自己的语气表现出青蛙那种失落的情绪, 然后再试着表达松鼠的鼓励, 最后将青蛙那种不畏艰难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能够体会童话的丰富情感。

三、分析童话重点情节,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童话故事看似简单, 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于童话故事中的重点情节, 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弄懂该部分所要传达的意思。传统的童话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于童话故事中的重点情节部分没有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 使部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所要表达的含义模糊不清。因此, 教师应该在童话阅读教学中, 着重分析童话的重点情节, 使学生真正弄懂童话内容。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 (下册) 第七组第19课“蚂蚁和蝈蝈”这部分知识点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对文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讲述的是蚂蚁因为自己的辛勤劳动而能够安然地度过冬天, 但是蝈蝈却因为自己的懒惰而导致它在冬天又冷又饿。虽然故事很简单, 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蚂蚁”和“蝈蝈”进行对比, 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在炎热的夏天, “蚂蚁”勤劳, 而“蝈蝈”懒惰;在寒冷的冬天, “蚂蚁”安然过冬, 而“蝈蝈”却又冷又饿。根据对比, 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童话背后的深意,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童话 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童话是一种美妙、神奇、幻想的虚构故事,它借助奇特的想像摆脱时空的束缚,将平凡的真实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灵发展非常重要,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丰富的心理意义,而且来自它的文学特性。童话作为儿童精神生命中主要的文学样式,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升华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中外小学童话教学比较及思考

首先是课程目标层面上,我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对童话有所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增加了童话选文,可从数量远不及韩国的多,另我国的课程目标虽然提及童话的阅读,但不如韩国叙述得具体,比较起来,韩国有关童话的课程目标更具体,操作性强,对童话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材中童话作品的选择方面,韩国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加大童话选文的数量,小学阶段有145篇,这与我国的43篇童话较大差别,当然产生这种差别,除了对童话作品重视程度的不同,还和各国的语言和文学特点有关。我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状况,改变一些形式,适度增加童话选文,如既有把整个童话作品收入到教材中,又可把篇幅长的童话故事的片断收入教材中,不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而是设置了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设想出一个故事的结局,做法是自己说出来,或是写出来。这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好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的好方法。童话选文除了篇数的多少,还有就是篇幅的长短问题,从日本教材中《信》的例子可以看出,他们选的童话作品字数远远多于我们,甚至我国小学高年级也没有这么长的选文。这是由于我国的童话多放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认字有困难,不易学习太长的课文,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加高年级的童话选文,打破固有的两课时学一篇课文的教学安排,这样就能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些优秀的、原创的童话作品,让学生尽早进入社会化阅读阶段。

最后,是关于教师对于童话文本的认识与处理,“即使是最好的课本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好课本,而是以课本为工具去教会学生。”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在教名家精品时,总是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总是怕把握不住文本的“原意”,总是怕把握不住作者写作的初衷,总是怕读“经典”。因为我们总是觉得经典只能有一种解读。因此,在教《灰姑娘》这样家喻户晓、享誉世界的经典童话时,我们首先是翻阅“教学参考”等书籍,寻找或出自于专家或流传于民间的己成定论的主流解读,然后把这些解读“搬运”给学生。因此,这么多年来,这么多学子想起《灰姑娘》,无非就是“做人要真诚、善良”,其中一点点的个性化理解,都有可能被视作“误读”。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减少道德教化,增强童话选文的趣味性

回顾我国的语文教育发展史,我们就会知道其实我国语文教育一直承担着“德”的教育。因此,当我们拿起教科书的同时总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沉甸甸的思想包袱,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机械的道德教化中变得麻木变得冷漠。儿童好幻想,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相对发展得比较迟缓。在选文的过程中,如果过多的选择那些缺少想象和幻想的道德教化的作品,那么首先他们会没有兴趣,再次他们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其实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注重儿童的情趣,选取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好奇心的作品,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我国的教材编著者在尽力改变现状,新课程标淮配套教材就比大纲修订本好,但与课外的童话繁荣局面相比,教材选文仍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大量文学性强、有趣味的童话没有进入教材。

要增加童话选文的趣味性,就得有童话的审美无功利性,它是指作家和读者在创作和阅读过程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祈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美国小学母语教材小的童话作品审美无功利性较为显著。一般都将对诚实、善良、勤分、勇敢、自信等美德的宣扬包孕在事物形象之中,并倾注作者的真挚情感。还有一部分“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儿童在阅读这类文学作品时,凭借直觉就能获得审美感情形态,享受真切的情感体验、领悟其中的审关意蕴。

2、增加高年级的童话选文

童话因为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为儿童所特别喜欢,它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阅读体裁,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文学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在韩国,五六年级是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充实阶段”,课程目标中对包括童话在内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作品的理解、对自己阅读后的观点和感想的表达、对作品情境、人物性格及对话的想象,以及对文章教育和美的情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我国,从新课标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选文的分配可以看到,整个五六年级只有一篇童话,其他版本的选文情况也都大致相同。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可能是我国从课程目标层面对童话的价值不够重视,认为童话只不过是个例子,是学生们认字读文的载体,没有看清其文学教育的价值。另方面,也许是由于到了高年级,选文不能太简单,而根据我国的教材现状,又不可安排太长的作品,所以舍弃了那些有趣味、有文学价值,但文章过长的童话。其实这些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把童话故事的片断收入教材中,不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而是设置了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设想出一个故事的结局,做法是自己说出来,或是写出来。这既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力,也是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的好方。或者也可以打破常规,选入一些长篇的童话,借鉴日本多课时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适应长篇的学习,以尽早进入社会化阅读。

【参考文献】

[1]朱瑛《<风娃娃>教学设想》载《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九期12页

论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篇12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视域

教师始终以主体自居实施教学活动,通常表现为教师被教学大纲所束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更有甚者,教师完全忽略“儿童视域”。

1.“儿童本位”意识缺席

当前的语文教学,多从教师的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教学预设。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未从儿童的身心、心理成长需求出发。这样的教学集中表现为“教学成功学”:判断课堂效果以教学顺畅、配合默契为唯一标准。教学中大多热衷于“教过”,漠视“教会”。若以成人的视角教育学生,即使反馈良好,学生也会提早进入“成熟”状态,称之为“完全引导式”,学生享受不到平等交流,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怡情作用。

2.“伪儿童化”的泛滥

所谓“伪儿童化”,即表面儿童化,看似从儿童视域出发,实则是让儿童配合教师。最为明显的体现为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在无知状态下被点名,并未进行严密思考,匆忙应付课堂需求。诸如此类“伪儿童化”的现象不胜枚举。看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造成教学标准化的困境。此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教师的过分自信与极度不信,自信于知识结构相对学生的完善,却囿于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儿童视域”教学,并不是完全按学生的思维去实践,而是思维模式的结合与转换。结合感性方式(学生之思)与经过长期教育累积的理性逻辑(教师之思)的融合,充分体现精细的学科划分。教师也需转换思考模式,接纳学生的新奇想法,获取新知。

二、儿童视域下的童话教学

1. 童话教学的内涵

童话教学具有双重内涵:其一,以童话文体为教学内容;其二,教师借助童话辅助教学。“童话”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以童话的方式教学,以儿童视域解读:

(1)从小学生自身学习特点解读童话教学的变化性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在学习动机、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中高年级学生批判之思开始发展,对教学过程产生怀疑,童话教学的选文逐渐具有挑战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低年级的童话教学较多地应用朗读方式,配以直观的图画、动画等。到了中年级,则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童话的能力。高年级之后就要求学生深入分析童话主旨、理清复杂脉络。可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处于变化之中,童话教学也应形成发展态势,不同阶段学生的童话选材不同,教学方式随之不同。

(2)童话教学的情境性带动“儿童视域”的形成

小学童话教学无论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具有生动的情境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儿童的自觉性发挥极大作用,童话正符合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辅之以相应的语调、面部表情和手势。低年级学生可依靠机械记忆,中年级学生可分析概括完成扼要复述,高年级学生需要借助抽象逻辑思维完成创造性复述。因此,教师的“儿童视域”以理性的方式引导,达到“成人视角”与“儿童视域”的相互配合。

2.“儿童视域”在童话教学中的实施

现行的小学语文童话教材多在低年级投入大量童话课文,而到中高年级篇目减少甚至出现断层,因此会在教学线性过程中弱化教师的“儿童视域”的一贯性保持。

(1)适当增加童话文体知识的教学

作为一种文体教学,童话文体知识应当成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一部分,但要弱化童话作为“文体”的文艺理论特征,更多注重文本解读;同时适度把握童话教学中的思想引导,不能一味地进行道德说教。具体而言,学生除了要学习童话人物美好的道德,还应当体会其中所包含的童真情感,使学生逐渐成为具备完整人格情感的“人”。

(2)结合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童话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等都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低年级学生适合表演法、朗读法;中年级应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高年级可采用自主探究法。就童话教学内容而言,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如童话想象力培养适合感悟法;童话阅读技能培养适合默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童话口语、作文教学则适用引导法、对话法等。

自由的语文教学,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的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同时,教师也要给自己浪费时间的机会,去体验一种完全的“儿童视域”。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上一篇:当前报纸下一篇:农村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