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职业教育(通用12篇)
涉农职业教育 篇1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节水农业改善生态政策的逐步推进和城镇集约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耕地面积也逐年压缩。以我市为例, 现在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不容乐观。一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尽管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现有近20所规模不等的各类公办和民办职业学校, 但是, 分布在农村的职业学校所占比例很小;二是面向农村的培养对象所占比例偏小, 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定位于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全日制工科学生的培养上, 涉农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还很低, 对农村成人的职业教育基本缺失;三是职业教育满足农业的需求十分欠缺, 几乎都是满足于非农领域的就业需求, 对涉农专业建设及务农需求十分欠缺;四是专门从事涉农专业教育的职业学校更是微乎其微。
二、以“一二三模式”引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所谓“一二三模式”, 是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当地的实际要做强一组涉农专业, 面向农村的两类教育对象及其三种深造就业的需求。涉农专业是指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教职成[2000]8号) 中的农林类所有专业;两类教育对象, 一是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未继续升学的16~20岁全日制学生, 二是2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三种就业需求, 一是对口升学继续学习, 二是“非农领域”就业, 三是“务农”。
纵观当前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无论是在专业设置、教育对象上, 还是在教育需求上都存在着缺失, 因为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只涉及对全日制这一个群体对“非农领域”这一个就业需求的培养教育上, 且满足率还较低, 其余群体和其他需求基本上是处于缺失状态。所以, 要真正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就应当立足这“一二三模式”来寻找差距, 谋求突破再续发展。
三、做大做强涉农专业, 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效突破
1. 明确专业设置, 加强专业建设。
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 以社会专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要为导向。以我县为例, 园艺、园林、养殖和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是办学的主方向。首先, 这些专业涉及领域广泛, 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生物技术应用、节水滴灌工程、草坪生产和养护、食用菌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社会需求对专业方向作出灵活调整;其次, 依据专业需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要尽量与相邻的国营农场、农业企业和种植农户合作, 租用其农业设施作为实习和实训场所。
2.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涉农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实际操作水平, 使其能掌握更多的实用农业技术, 并有效地传授给每一位学生, 使其成为农民致富的技术带头人;其次, 加强教学改革, 将中职教育资源送到乡村, 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 把实验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 变学生进城上学为学校“送教下乡”, 并开全课程, 开足课时, 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加强招生宣传, 落实国家政策。
广泛宣传涉农专业优惠政策、涉农专业内容和就业情况以及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措施。宣传的内容要结合涉农专业的特点, 依据地方经济情况和学生、家长的心理进行选定。宣传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 宣传地方农业经济所取得的成绩和经济结构调整后园艺、园林、养殖快速发展的巨大潜力; (2) 依据当地政府竭力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说明脱离农民身份并非发展唯一的选择; (3) 宣传涉农专业的教学内容、就业前景以及国家优惠政策, 提高涉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认知度; (4) 宣传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专业教学水平, 吸引学生在农村职业中专接受职业教育; (5) 宣传当地种养殖大户、中户以及有意朝这些方面奋斗努力的有想法的致富新农民, 用身边的事例现身说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现状分析,突破发展
涉农职业教育 篇2
“查办涉农案件,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郑赫南 刘沛 张红见
姚雯 漫画
“郑州市检察机关2012年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做得好,对农村干部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宋砦村党总支书记宋丰年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据悉,2012年以来,郑州市检察院深入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两级检察机关反贪部门注重惩防并举,共查办涉农案件48件,涉案80人,惠农领域涉案总金额达3600余万元。
追回“活命钱”
2012年,荥阳市检察院反贪局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案件线索。这个线索,来自该院控告申诉部门。
原来,该市崔庙镇群众联名举报该镇民政所副所长李某和两名村委会成员牛某、任某。村民们在举报信中表示,这三个人冒名领取他们的低保金,已经持续三年之久,涉及村民27户50人。
“平均到每一户,涉案金额虽然不多,但对低保户来说,低保金就是他们的‘活命钱’。”郑州市检察院反贪局长宁建海表示,该局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荥阳市检察院依法尽快查清案件事实,给村民一个说法。
荥阳市检察院反贪干警迅速展开侦查,调取了李某等从低保存折中取现的书证,调取了李某等伪造的27户低保申请,取得了“被领取低保金”的村民的证言。待“收网”时,3名犯罪嫌疑人面对扎实的证据,很快低下了头。经查证,2008年至2011年,李某等3人共计贪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万余元。李某等贪污的低保金被悉数追回。
2012年6月,荥阳市法院认定李某等3人犯有贪污罪,三人分别被判处十年至二年不 等的有期徒刑。郑州市中级法院二审维持了一审判决。随后,荥阳市反贪局干警将低保金送到村民手中。
“检察机关严肃查办惠农资金被侵吞案件,既保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也警示了干部。眼下,绝大多数村干部都树立起遵纪守法的观念,很少有村干部敢动惠农资金。”宋丰年代表认为,郑州市检察机关的反贪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发现挪用征地款“猫腻”
涉农领域的职务犯罪,较典型的还有涉及农村土地、矿产征用领域的职务犯罪。据郑州市检察院主管反贪工作的副检察长尚清霞介绍,2012年,郑州市检察院反贪局共查办农村土地、矿产征用领域贪污贿赂案件22件35人,涉案总金额2230余万元。
“2012年,郑州市高新区反贪局查办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600万元的挪用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款案。”尚清霞告诉记者,2012年2月至8月,高新区反贪局用5个多月时间调取500余份书证,查阅了400余本相关村组账本,最终查办了该市某开发区办事处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主任郭某挪用补偿款案。
郑州市检察院高度重视该案,进而开展了对征地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调研工作。该院发现,涉农职务犯罪多发主要有三个原因:对资金审批、管理过程监管不力;各级政府对相关惠农政策宣传不足,农民群众知情渠道不畅,更缺乏监督手段;一些村集体的土地、收入、账目等财务登记不全,权属不明。
在向村民发放征地、拆迁补偿款后,高新区反贪局还向有关单位、村镇提出了检察建议:要加强审计监察与考核,完善制度建设;搭建阳光政务平台,对涉农资金、征地补偿款以及土地附属物补贴等惠农款项使用、发放实行严格监督。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征地、拆迁补偿款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郑州市检察机关对征地拆迁过程中的犯罪行为依法加大查办力度很有必要,是执法到位的表现。”郑州市人大代表、新密市岳村镇乔沟村村支部书记郑松峰告诉记者,此项工作的开展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
惩防并举“一案一总结”
采访中,代表们对郑州市检察机关惩防并举、结合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开展法制宣传工作表示赞赏。
“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郑州市检察院对涉农职务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化解了社会矛盾。”郑州市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李向华说。
“村干部腐败,有个人素质的原因,也有平日里疏于学习、法律意识不强的原因。”宋丰年代表表示,金水区检察院的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该院做的宣传栏很受村民欢迎,该院的检察官也不定期来村里开展工作。
记者了解到,2012年,郑州市检察机关坚持把职务犯罪预防放在突出的位置,注重总结规律,找准切入点,努力减少职务犯罪,结合办案搞预防,提出职务犯罪预防建议147件,开展警示教育4万余人次;结合民生工程搞预防,保障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郑州市检察院2012年还通过“一案一总结”活动,向负有民生保障领域资金监管、惠民工程质量监理验收等不同职能的相关部门,分别发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检察建议。与此同时,该院与工商、税务、房产等14个政府职能部门会签了联席会议文件,建立了线索移送、专职联络等联防联治机制。
涉农职业教育 篇3
一、明确涉农专业培养目标,创新技能培养模式
涉农职业教育的办学主题应该是服务农业发展,因此,涉农专业建设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企业以及种养大户的合作,并适时地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讲究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什么专业的前景好,就办什么专业,专业设置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需而变。
涉农专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持续性和综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往往有脱节现象。据此,我们可以把涉农专业的三年学制更改为不间断的“生产过程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三年制的园林技术专业可以建立“生产体验——技能培训——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学年采取生产体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第二学年以教学内容为目标重点开展综合实践,第三学年到大型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样的模式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把产教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生产流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涉农专业课程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才,更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会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用性、技术性、综合性人才。然而,目前很多涉农的职业学校还是按照以前的传统设置课程,导致理论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涉农专业课所占比例却不足,偏离了涉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课程改革应该首先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突出,使课程满足不同职业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农业发展优势,坚持“教学实用原则”,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生产过程灵活安排教学实习课,使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了解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将实践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使教学内容有明显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程改革,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吸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为企业、农村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和综合型人才。
三、开展多层次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复合型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就要以“面向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为着眼点,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设置专业,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使学生学得好、用得上。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1.采取“公司”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校根据各专业产业现代化的目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校、园林示范场、畜牧场、花卉市场等校内外实习基地,以此为依靠设立“公司”。“公司”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师生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践计划,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产经营项目。管理上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教师、技术人员和学生承担项目的实施,组织上依靠实习基地,实行生产、教学、经营一体化,教师既传授知识,又能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从生产经营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合格职业能力的目标。
2.推荐学生到企业或农户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一方面企业或农民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只要给企业或农民提供技术,他们就能够把理论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懂知识但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空间。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既能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训练,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考试型”向“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企业或农民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又获得了先进的理论知识,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参与相关专业的课题研究,包括教研活动的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分析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科研动态,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供新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彰显出党对教育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更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作为职业教育的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加快教学改革进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涉农职业教育中 篇4
安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众多, 但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远远不够农业生产需求。然而农业生产方式仍是以传统粗放方式为主, 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 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氮、磷、钾的缺失, 大量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 新兴的温室农业产生的塑料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等。这类污染由于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并疏于治理, 已给农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亮起了红灯。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生源的比重不断加大, 这些受到教育惠农、职教免费的广大农村学生及青年将能从根本上逐渐改善农村人口素质, 更是一项促进和改变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的重要战略, 对我国农村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将起到要作用。所以在涉农专业职业教育中应重视农业环保意识的培养, 应注意涉农职业教育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中职教学中做到如下几点:
(一) 、在教材中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 资源的持续利用;
以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见我省农业的现状和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和谐发展的实例, 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 揭示人与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教学上, 积极采取课堂授课和“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尽量聘请农艺师、种田能手展开辅助教学。学果林专业的学生到林场、果园去, 学养殖专业的学生到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去, 学电工专业的学生到村变电站去, 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上课, 让学生学到真技术。
(二) 、德育意识培养。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 但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 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 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 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 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 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树立“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涉农专业的教育时, 培养学生不用化肥、少用化肥, 尽可能地用一些生物链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 保持土壤的肥沃。
(三) 、行为教育。
要求学生每一件小事都与环境有关, 爱护环境从小做起, 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讲究环境卫生, 节约用水用电, 收集废纸废铁, 爱护花草树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主动参加农业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投身于环保事业。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干净, 整洁, 四处覆盖着树木草坪的国家, 德国人喜欢在大自然中度过自己的休闲时光, 同时德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也是发自内心的。德国的垃圾分类是最细致, 最严格的。无论是学校的餐厅里, 市中心的马路上, 还是住宅区门口, 垃圾箱都会被分成不同的部分, 有专门投放废纸的, 有专门投放可回收包装的, 还有专门投放剩饭剩菜的。
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条件, 也是我们一切赖以发展的根基。当前, 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中国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56%, 水资源、土地资源都与农民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农民在农业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涉农专业的中职生一旦拥有了思想和行为上的环保意识, 必将在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的农业会将成为天蓝水清的花园似农业。
我们中职师生应从身边做起做一名环保自愿者, 确实做到: (1) 随时关上水龙头, 别让水空流; (2) 尽量用肥皂, 减少水污染, 让水重复使用; (3) 随手关灯节省每度电, 使用节能灯, 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 (4) 交流捐赠多余物品, 增加物品的利用度; (5) 回收废纸、生物垃圾、各种废弃物, 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 (6) 做动植物的朋友, 善待生命, 与万物共存。让我们的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无论在校园还是在家庭生活都有一个低碳的生活方式, 爱自己、爱家人、更要爱地球、不用塑料袋、不穿皮草、废物回收循环利用、缓慢生活、崇尚纯棉制品、享受精致的生活。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庞大的国家, 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一大关键, 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涉农职业教育, 必须面向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把农业与环保相结合, 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 调整办学理念, 培养农业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 才能真正办出特色。千百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青年, 他们渴求知识技术、渴求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渴求农村的经济致富。使他们在未来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也是涉农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责任。由此可见, 广大农村青年是二十一世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理所当然是涉农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
摘要:国家对中职教育中涉农专业的扶植不断加强, 针对我们安徽省农业现状中职教育教学中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到学生中, 使农业人才向现代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型转变, 农业生产注重环保的思想深入涉农专业学生的思想、行动上, 必将在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的农业会将成为天蓝水清的花园似农业。
关键词:涉农教育,职业教育,环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职业教育与科技推广》何云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版
[2]《农药应用大全》施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版
[3]《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4]《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黄育云农业出版社2005-12版
涉农职业教育 篇5
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我促进我校党风廉政建设,有效杜绝和减少教育系统涉农资金领域犯罪案件的发生,根据临泉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落实全市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的具体方案〉的通知》(临预发[2013]2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落实全市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的具体方案》的要求,成立以校长庞影为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完善制度,建立有效制约的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围绕教育系统涉农资金领域的重点,开展了预防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做好防范,提高预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确保领导班子成员清正廉洁。
学校结合实际,针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第开展预防工作。研究制定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办法措施,并抓好落实。
为切实抓好专项行动工作,2013年11月开始动员宣传阶段。我校加强对专项行动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警示活动。
2013年12月自查自纠阶段。认真摸排2010-2012年和正在实施的涉农资金、涉农项目,分析涉农资金和涉农项目管理状况、职务犯罪风险点及隐患、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第,深入开展自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坚决予以纠正,并对发现的资金和项目逐一按照资金和项目填写统计表,每月月底前,报送县教育系统涉农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迎接县教育系统涉农资金领域预防犯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本系统专项行动情况进行检查和督查,同时积极准备迎接省、市、县检查。检查和督查的主要内容为:自查自纠、日常预防、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及项目建设、廉政风险防控等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措施,及时完善制度,全面整改到位。学校总结专项行动工作,为今后常态化预防积累经验,强化措施,明确方向。切实提高认识涉农资金领域预防犯罪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维护教育系统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对开展专项行动重要性的认识。
为确保专项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学校成立教育系统涉农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专项行动的日常工作,加强对各阶段预防工作的领导、督查和组织协调,促进专项行动持久深入开展。
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原则,切实抓好我校教育系统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一专项行动为契机,全面履行《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的指导、督查和检查,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在专项活动中,针对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对涉农资金的使用未发现违规现象。
涉农资金整合县级样本 篇6
柞水县,这个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的农业小县,却在涉农资金整合上做了一篇大文章。作为陕西省集中连片贫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不足八分。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49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县,通过资金整合,2007年到2011年,人均纯收入由1620元提升至5358元,增长了2.3倍。建成了汇生源等6大农业示范园,七坪等三大流域万亩标准核桃园。建设了小山岭罗庄等10个新农村,完成20个扶贫开发村。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多次获得财政部、陕西省和商洛市的表彰,2007还被财政部确定列为国家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自主县。
它的实施经验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有权有位才能有为
为了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柞水县从上到下成立了三级管理链条。在县级层面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副书记、副县长(主管农业)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审计、监察等局局长任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在财政局成立由财政局长担任主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负责资金整合的日常工作;在整合项目区成立有乡镇长任组长的财政支农资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与农民的协调工作。
其中,财政部门以资金管理为主、涉农部门以项目管理为主、审计监察部门以监督检查为主,这样就形成了从上到下,从项目到监察的立体化管理网络,为整合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柞水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中,“柞水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县松散的、临时的组织不同,我县的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是固定的常设机构,有级别、有编制、有拨款。它的主要职能是编制整合资金年度计划和制定实施方案,审核论证申报项目,对整合项目进行管理、对项目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柞水县财政局农财股股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副主任陈敬宝介绍道。
为什么设立这个固定的机构?陈敬宝说,“有权有位才能有为,才能更好地开展和承接资金整合工作。”
谁的事归谁管
建立了涉农资金的常设管理机构,接下来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
众所周知,资金整合工作最大的难点不是资金量的多少,而是部门之间利益的协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资金整合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因为整合是在整合其他部门的利益,是动其他部门的“奶酪”。
陈敬宝介绍说,在整合之初就确定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部门利益不变,二是坚持项目管理主体不变。在这两个原则下,各涉农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是暂时存放在整合专户中,财政部门只有管理权没有使用权,使用权还在部门手中,没有损害部门利益,这就是谁的钱归谁用。同时,项目的招投标、监理、日常管理、后期维护的权限还在部门手中,这就是谁的事归谁管。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财政“夺权”问题。
“部门涉农资金和项目按规划投入到整合区域中,取得的效果比单独做项目强得多,而且容易出成绩,促使这些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都提高了,办事效率自然上升。”陈敬宝说。
创新整合方式
如何调节支农资金的供给总量,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陈敬宝介绍,柞水县主要在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一在整合领域上拓展。原先是财政部门的农业专项资金和涉农部门的简单捆绑,发展到现在的以上级资金为基础,地方配套资金为辅助,引导金融信贷,结合企业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新方式。扩大了三农资金投入总量,做大了支农资金的蛋糕。2011年,全县整合资金总量为29718万元,其中财政切块资金仅仅1400万元(包括中省奖励资金500万元,市奖励资金100万元,县配套800万元),整合其他单位项目资金11584万元,自筹资金16734万元(包括企业投入7910万元,银行贷款7200万元,群众自筹1624万元)。整合比高达1:20,在全国极为少见。
二是整合方法上把关。坚持“三整三不整”原则,对于救灾救济资金、民政优抚资金、农民直接补贴资金不整合,除此之外的产业类项目资金、基础设施类项目资金、培训类资金一律纳入整合范畴。
三是整合模式上延伸。从按内容延伸到按产业区域板块整合。最初的整合只是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后期根据全县经济发展要求开始向产业整合;根据自然条件开始区域整合;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向板块整合。带动“三农”的全方位发展与进步。
四是整合规划上统筹。县级每年编制年度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向社会公示,吸收社会意见。聘请有资质机构进行论证,组织专家评审。提请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这样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制度硬约束
用制度管人,用机制干事,是柞水资金整合一直遵循的不二法则。柞水将资金整合的主要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用制度方式固定下来,并编辑成册,发放到各涉农单位,作为其工作指南。柞水资金整合规范共有13个办法,涉及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绩效考评、项目组管理、资金报账管理和实施细则、工作考核、议事决策规则、资料管理、办公室职责(整合)、项目验收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资金整合工作所有方面。
柞水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工作人员高涛说,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具體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了约束激励措施后,可以更好激发整个工作的活力和干劲。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保证整合工作的规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
好的设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陈敬宝介绍说,一是建立整合考核机制。将项目效益、资金效益、带动作用等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年终统计出结果在电视上公示,接受群众质疑和监督。二是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从项目管理、工程管理、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审计结论等对整合项目进行评价。三是建立干部奖惩机制。县整合办对每个项目派驻项目管理组和财政联络员,这些人员的工作与项目实施情况挂钩,同考核奖罚挂钩。四是设立奖励基金。对完成任务的县政府给予奖励。对完成较好的,县政府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费。
问题待解
尽管柞水资金整合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陈敬宝并不掩饰。他说,目前主要有几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项目主管单位只注重项目建设,不注重后续管护,致使建成后的项目效益大打折扣。二是基层财政单位只注重资金监管,忽视质量监督,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三是地方财力有限,上级奖补资金总量偏小,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对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延缓了三农建设步伐。四是有些项目与“三农”的贴合度太低,没能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实际需求,建成后农民受益有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效益与公平的问题。柞水县农业局副局长刘显珠接受采访时说,上级批项目时要求,只有具备了基本条件,才有获得审批的希望。柞水縣水务局副局长王春生也表示,整合工作只能因地制宜,如果条件不具备,这就限制了一些地区的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柞水县财政局主管农业的副局长周成蛟认为,一是延伸现有项目产业链。他说,“当年之所以要整合资金主要是为了改变‘便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财力办大事。现在我们虽然对资金进行了整合,集中投放。但对项目的后续开发,不论是管理还是资金都严重不足,无法保证这个项目长期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继续在一个项目上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才能不断把这个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果一个项目没完善就改做其他项目,势必形成第二次‘撒胡椒面’现象。”
二是继续做大资金整合这块“蛋糕”。各单位要加大向中省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同时,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纳入整合范畴,增加整合资金总量。
三是完善资金拨付管理。使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挂钩,变为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项目管理、工程质量同时挂钩。以资金手段来约束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改事后监管为事中监管。
四是提升验收水平。增加项目验收组中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提升绩效评价的水平,使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出资金整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坚持效益优先的同时兼顾公平。政府要通盘考虑,根据不同地域发展不同的产业。以此来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
六是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调查研究。工作人员要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开展调研,切实了解广大农民的需求。
涉农职业教育 篇7
(一)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城乡差距大,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大多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根本不愿意让孩子学习和农业有关的专业。子女也深受其影响,对涉农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哪些专业学了以后,能够去大城市从事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就业。国家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涉农专业,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的政策,这对涉农专业招生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职涉农教育还是没有受到涉农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及家长的充分认可,他们大多数心理上还在排斥涉农专业,从近几年中职学校招生情况看,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呈下降的趋势。可见,传统观念导致中职涉农专业招生难,严重束缚了涉农专业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缺乏活力。
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一直困扰着设有涉农专业的中职学校。由于多年来涉农专业人数少,开办的班级十分有限,导致学校对涉农类专业重视不够,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实验基地等方面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专业建设缺乏活力,成为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些关键要素的缺失都严重制约了中职涉农专业的发展。受其影响,教师教改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改革意识不强,重理论、轻实践,加上教师本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造成涉农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社会对中职涉农专业办学情况认可度不高。
(三)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许多学生认为涉农事业属艰苦行业,就业单位一般位于偏远的农村,工作环境差,薪酬不高,地位低,所以对所学涉农专业兴趣淡漠,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学农而不爱农,属于被动式学习。基于这种学习态度,从学生本身来讲,专业基础薄弱,加之实习期间,企业从自身的经济效益考虑,对实习学生缺乏热情,不能提供完整的实习流程,所以学生得不到全面的专业训练,应用技能水平不高,经验极少,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同时,因为就业观念的影响,有的毕业生为了能留在城市工作,宁愿到电子企业上流水线、在服务行业从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不愿去专业对口的涉农企业工作,造成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农村急需农业专业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加强中职涉农教育的对策
(一)改变“轻农”思想,提升涉农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农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支持中职涉农教育的发展,为农业的现代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改变社会上的“轻农”思想,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转变传统观念对涉农专业的认识偏差,使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涉农专业的发展,提升涉农专业的社会地位,增强涉农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鼓励更多有志青年选择涉农专业,确保涉农专业有稳定的生源,解决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使我国农业后继有人。
(二)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办学主题是服务“三农”,这也是涉农专业赖以生存之源。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传统生产方式已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对涉农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切实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涉农人才的需求,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1. 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由于涉农专业开设的科目多,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影响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讲求实用性,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置课程,开发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 增加教学设备、实验基地等方面投入,为学生实践活动、技能训练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
一是增加校内实习基地教学设备,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场所;二是实行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支农活动和社会服务等,组织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 强化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首选的重要条件,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有先进的埋念、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不仅是教学的能手,还要成为精通生产,熟悉销售的行家里手,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1. 政府应对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出台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
要加大对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帮助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就业、创业。如把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回乡创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给予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结合起来,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回乡创业。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实行一体化规模生产,为涉农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2. 中职学校应加强学生就业工作,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学校一是要通过德育专题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培养良好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抛弃陈旧观念,树立专业信心,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二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向学生讲授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政策,明确专业的就业方向,让学生关注农业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知晓农业产业化产业链中的不同岗位,指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就业综合能力,正确进行择业定位,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2)建立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学校就业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广泛进行市场调研,摸清当地乃至全国可能接纳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建立涉农企业档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举办校内招聘会,提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签约率,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总之,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量会逐步增长,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是关键。中职涉农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政府和中职学校共同努力。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国富民强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目前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生活迈进,农村产业结构由分散向集中、由单一向特色产业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必然要依靠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农业人才。而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正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专业,所以加强中职学校涉农教育势在必行。
涉农职业教育 篇8
关键词: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必要性,对策
良好的职业规划, 能够推进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优秀的职业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进入学生的内心中, 成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自律的规范。职业规划也是一种学生自我精神激励的特殊形式,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们在职业规划的规范中, 强化着自身的文化学习与技能掌握的能力, 促进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围绕“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问题展开讨论, 期待本文的探讨能对相关人士起到启示与借鉴的意义。
一、职业规划与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概述
我们要讨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 就有必要首先厘清“职业规划”“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的内涵。
所谓“职业规划”, 一般指的是个体对其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预期与计划。职业规划具有阶段性, 随着个体的职业发展, 个人会不断变化自己的职业定位, 对自己职业的理解也不断地加深。而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 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的农业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计划。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毕业之后, 将有不少继续从事于农业相关的职业, 因而对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很有必要, 可以让他们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 坚定职业发展信心, 剔除职业发展“偏见”, 在农业相关专业领域取得成果。这将对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及其必要, 对促进高校的农业人才培养工作也有促进的作用。
二、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当前, 涉农专业学生大多数都是调剂生, 专业思想极其不稳定。因此, 做好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对涉农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职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第一, 职业规划具有指向功能, 能够让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提前做好职业发展准备。据相关调查显示, 当前仅有23.7%的学生对自身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明确规划, 大多数学生的求职意向非常模糊,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对自身适合职位缺乏必要的了解。制定职业规划的过程, 其实就是学生对未来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 通过职业规划的制定, 可以提高同学们规划意识, 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让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提前做好职业发展准备。第二, 职业规划的运作, 能够让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强化自我约束控制,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良好的职业规划, 能够激励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自我约束控制,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涉农专业的学生受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产生学农不爱农等消极思想, 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缺失, 对学生职业成长极为不利。做好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 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专业信心,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三、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规划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对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关注度
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 促进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开展, 就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关注度。我们从促进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高度, 来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 这也要求高校管理者以及学生辅导员对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职业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 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推进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 可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开展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相关主题活动, 或者是通过涉农学生职业规划比赛的形式, 促进涉农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水准的提升,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 做到未雨绸缪,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计划推进工作。
2.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交流
以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 专注于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需要我们积极开展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交流工作。引导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我们也要打开视野, 关注国内先进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的现状, 不能“闭门造车”, 要通过“拿来”与创新的方式, 不断提升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效度。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 要树立一批专业过硬、职业发展良好的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模范, 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提高职业发展水准树立新的标杆。
当前, 高校是培养高校涉农专业学生人员的“主战场”, 我们在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 也可以考虑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相关职业规划的制定, 并在落实中实行“订单化”培养模式, 为提升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进高校涉农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
3.重视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化培养模式
高校涉农专业的学生的培养中, 要走出只重视理论培养, 忽视学生职业培养的误区, 要学以致用, 将理论学习融入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当中。一方面, 我们要狠抓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 制定好相应的规划后, 我们要督促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当中。
另一方面, 我国的高校专业老师要在涉农专业学生学习阶段中的大一大二期间, 即开展相应了农学相关的专业技能培养活动, 让涉农专业学生及早地进入职业培养当中, 让他们做好职业准备, 为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技能培养准备工作。我们的高校教学活动要服务于的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发展, 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 不能偏离这个导向。我们要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提供先进、有效的职业发展管理模式, 引领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工作, 稳步向前推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落实, 能够激励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专业学习之中, 明确学习目标, 强化职业技能的培训,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良好职业规划的落实, 能够促使高校涉农专业学生乐于进行涉农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发挥各自的潜能, 利于学生自身的就业, 实现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云飞, 方绪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1, (01) .
[2]中国在线网:大学生在校期间, 应早做职业规划[N].
[3]黄书丹, 朱小爽, 曹立.内隐与外显职业兴趣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2) .
[4]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4) .
[5]张辉.浅论如何加强高校就业指导[J].才智, 2011, (18) .
涉农职业教育 篇9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人才培养作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关键力量,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新要素”。作为以培养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涉农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涉农职业技术技能,保证“用得上”,更需要对农业具有深厚的感情,甘愿服务于现代农业,既能“下得去”,也能“留得住”。而“下得去”和“留得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农业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和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表现,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信念和态度,是主体对各种职业的认知、情感与选择。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也决定着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农业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职业价值观在涉农职业认知上的反映,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和认知与现代农业相关职业的特点,养成对其的认同与期望,达成对其的自主选择,以其作为职业发展目标,并内化在个体内心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国家价值的综合体。
随着时代的变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当前,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强,矛盾突出,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与农业职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相距甚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进行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二、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涉农职业对高职人才的现实要求
从我国国情来看,虽然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具有多元价值与公益性等属性,近些年来也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是艰苦行业,弱质产业。一方面,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人才无限渴求。另一方面,在新的就业体制下,艰苦职业环境的现实又无法对高素质人才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导致花大成本培养的涉农专业人才流向其他行业,制缚着产业发展。因此,当前涉农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专业技能,更要求能树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想抱负,具有乐于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毅力和勇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与农民同甘共苦的思想准备[1]。所以,高职涉农专业必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将大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现代农业。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5年)中第8条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有利于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培养理解、判断和分析事物及发表意见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不能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源泉,而且要成为发展的中心和终极目标[2]。”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全面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人的教育[3]。因此,无论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性质和目的,还是实现方式与评价手段,职业价值观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向之一。可以说,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一直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缺少了职业价值观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职业教育[4]。
(三)是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学习期间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具有不稳定与开放性,因缺乏足够的经验与阅历,难以在面对社会现实的纷繁复杂与职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现实生活中,他们在考虑、选择未来工作与职业时日趋现实。这种现实主义倾向对他们学习、工作的态度和成效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他们大部分在报考、选择专业时或是因为盲目,或是因为分数过低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专业认同度一般比较低。即使其中怀着一腔报效农业理想而选择的部分学生,也会在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将来就业现实的挤压下,难以把握住正确的方向,理想慢慢磨灭,对专业的兴趣与信心也逐渐消退。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专业学习和将来工作态度,使丧失自信,迷失方向,缺乏斗志。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高职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主性的绝大部分维度与职业价值观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其自身价值观的调节与支配,学生的职业价值成为其在校专业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主要动因;另一方面,学生在校专业学习与将来工作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与获得期望的职业价值。因此,实施培育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涉农职业,理解现代农业独特的职业魅力,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其提高精神动力,激发职业情感,开发想象力,创造潜能,最终使其能自觉行动,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工作中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实现职业价值目标的努力中,更加严格地规范自我,从而无形中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达到自我完善。同时,培育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和生活观,能较理性地、清醒地看待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四)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必然选择
近年来,一方面在某些地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工作难求;另一方面,在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一些艰苦行业,却面临着大学生难觅,人才匮乏的状况。造成这种“就业与招工两难”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过于片面,过于看重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等职业的“外在因素”与“保健因素”。坚守“宁在北京没张床,也不愿在其他地方有间房”、“在大城市讨饭也比回农村强”等择业观的大学生相当普遍。不愿下基层,不愿去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从而人为地缩小就业范围。进行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使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从内心深处欣赏、喜欢自己的职业,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他们到能更好地发挥个人专长、发展人生事业,到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去贡献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仅能更好地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每位学生的社会价值。
三、结语
高职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虽然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等多因素的影响,但关键还在于学校的正确培育。当前,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进行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使其正确地认知现代农业职业价值、转变观念、化解内心矛盾、激发理想,不仅是对学生的自我成长,还是对我国现化农业的发展都显得十分必要。
个体价值观念一般都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形成发展过程。因此,学生涉农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与其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才能取得更明显的教育实效。因此,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在构建以“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基础上,通过唤醒学生尊严感,激发成就动机,设计以专业课程为主导的价值观综合教育体系,强化专业认知教育、农业职业体验教育、农业职业身份与价值认同教育等手段,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来引导、培育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以保证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能“用得上”,也能“下得去”,更能“留得住”。
摘要:当前,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强,矛盾性出,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与涉农职业要求相距甚远。高职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加强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使其正确地认知现代农业职业价值、转变观念、化解内心矛盾、激发理想,这不仅是涉农职业对高职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
涉农职业教育 篇10
一、涉农专业办学方针、路线、目标的确定
(一) 方针:因地制宜, 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要从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 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这样做, 可以实现学校与政府“双赢”:一方面, 当地经济因为本地职业院校的创新和改革而获得人才和智力支持, 促进当地经济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另一方面, 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由于培养的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受用人单位欢迎, 就业不愁, 因此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就可形成良性循环。
(二) 路线:把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涉农专业办学看作三位一体, 用联系和发展的目光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和总方针。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农业问题, 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 核心是实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充分就业, 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 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 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建设与发展, 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角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可以从精神文化层面、经营理念层面以及专业技术层面等三个层面, 有效解决当前农民素质普遍较差的问题。各地职业院校要建立系统思维, 把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涉农专业办学看作三位一体, 用联系和发展的目光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搞关门办学。
(三) 目标: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 造就现代农民。
综合考量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办学的使命, 无非有两个维度:一是培养农业技术专业人才, 二是培养市场经营人才。也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工商一体化, 二是产供销一条龙。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五化”:即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 造就大批现代农民, 是涉农职业院校的天职。
1.规模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
所谓规模化, 就是组织农民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降低成本, 提高收益。通过组建“联营——协作”经营模式 (即公司+农户, 中介组织+农户) , 股份合作经营模式、股份公司经营模式、农科工贸一体化经营模式, 实现资源、信息、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 产生规模效应。培养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最主要的是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组织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开拓能力等。不单纯培养“书生”型人才。
2.集约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
所谓集约化经营, 就是采用先进的农技和装备,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并用科学的经营方法, 成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收益。集约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 是掌握高、精、尖端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术, 使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集群效应。
3.专业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
所谓专业化, 就是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生产环节, 在地区之间、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 向专门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如畜牧生产, 有的专门从事种畜、种禽、种蛋、肉鸡、蛋鸡的生产, 有的则专门从事育肥、育雏、孵化、饲料加工、运输、库存、销售等工作。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重点, 在于培养他们过硬的专业本领、分工协作的组织能力、预测和识别市场风险能力, 抗击市场风险的心态。
4.企业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
企业化就是以企业为载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 运用现代企业理念和运行机制搞现代农业。农业企业化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可以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朝着某个市场目标捆绑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 农业企业化可以将农民纳入市场经济的活动范畴, 改变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 为农民致富奔小康铺路。企业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有三个:一要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责任心;二要有市场经济意识, 懂企业经营管理;三要有过硬的农技能力。
5.社会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
社会化经营是农业分工协作发展的必然, 主要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由公共服务体系、合作服务体系、经营服务体系组成。三大体系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 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社会安定问题。农业社会化经营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市场开拓、社会协作、为人民服务的才干与意识。
二、拓宽办学资源, 探索有效办学模式
(一) 与农户挂点服务模式。
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 有选择地开设与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由于千家万户都在从事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 譬如水稻、油菜、甘蔗、生猪、肉鸡、肉牛或其他果业类生产, 学校可以与当地农户联络, 安排经过一定理论学习的学生与农户挂点帮扶, 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承包辅导一户或多户农民生产, 免费提供咨询服务。这样, 农户免费得到了理论技术指导, 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机会, 甚至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一个可以取得“双赢”的模式, 也节省了学校花大钱去办实习基地的费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很好。
(二) 租赁或购买场地举办实习基地。
利用学校的理论和专业技术等优势, 去租赁或购买当地现成的公办或民办的效益不好或经营不善的农场、林场、畜禽场、水产场、良种场、花圃、果园、苗木基地等, 利用其现有的员工、技术、土地、设备、信息、市场等社会资源, 去办学校的实习基地, 这样可以少花钱办大事, 事半功倍。也可以成片租赁农民的光地办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实行公司化管理, 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给予一定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这样给学生两重身份: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 在实习期间是员工或准员工。学校与专业老师合股办实习基地, 实行公司化管理, 学校、老师是股东, 实习学生充当职工,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司制实习基地。这样的实习基地容易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效益。
(三) 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解决毕业生“出口”问题, 涉农职业院校应当以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 走订单办学之路。目前吉安农校以 “订单办学”为形式, 与温氏畜禽集团、井冈园林公司、吉安烟草公司合作, 这些企业每月给予学生100~300元生活费, 学生寒暑假到企业实习, 发给一定的工资福利, 协议毕业后到企业工作。校企联合办学, 培养企业所急需的人才, 可以实现办学者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双赢, 使学校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四) 牵头组建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职业院校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专业技术, 牵头组建或主动加入到某些农民合作社, 帮助其发展和壮大, 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进而以合作社为依托, 选派大批学生到合作社对口实习, 培养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专业化、社会化专门人才。通过参与合作社运作的模式, 来培养具有现代农业观念和技能的专门人才, 不失为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桂珍, 邓文雯.对农业类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魏明.德国农业职业教育[J].农民文摘, 2010
涉农企业如何抱团发展 篇11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种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又出现了一次发展高峰,企业之间纷纷自由结合、抱团发展,甚至利用微信群、私募、众筹等各种新型合作模式,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涉农协会之河南经验
企业如何发展?面对普遍低迷的经济现状和风云突变的国内外市场,这是每一个企业家都异常关心的问题。特别对于“周期长、见效慢、低收益”的涉农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为了降低风险,提高自身抵御能力,也为了开拓市场,强大自己,抱团发展成了企业不谋而合的一致选择。而行业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正好是将各个企业聚集在一起的最佳载体。
在林林总总的社会组织中,不管是联盟还是行业协会,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基本是一致的。而经历30多年发展的行業协会,在社会中受到的关注度自然更高一些,其功能也较为齐全和强大。
如今,行业协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变化当中的新生主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能够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企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往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协会,往往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有的甚至成为解决本部门离退休老领导待遇的一种途径,与现代化治理的行业自律南辕北辙,工作中作用发挥很小,运行也缺乏规范,有的甚至变相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那么,涉农行业协会应该如何袪除积弊,更好地给企业提供服务,让他们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呢?在这方面,河南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近两年,随着全国上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渐重视,涉农行业协会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对于涉农行业协会,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河南食品点多、线长、面广,去年5月以来,政府就不失时机地努力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培育市场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做一些突破。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新型协会的建设,引导和扶持一批活跃在政、企业、社会之间的中介力量,它们不带官方色彩,可以一行多会,互相竞争,逐步改变以往官气十足的变味儿的协会,真正在政府、企业、消费者间架桥铺路,在同业同行中推进自律,维权代言,共荣共赢。”河南省食安办副主任张红林告诉记者。
他表示,目前,河南力争用3年时间在食品领域建成多个行业协会,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消费者五个轮子同转,五力齐发的健康发展态势。可以预想,随着社会力量以各形式组织起来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更多的人从批评、抱怨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者、建设者,河南的食品安全监管将会为之面貌一新。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正在积极筹措经费,抓制度设计,抓典型试点,抓指导培育,已经出现诸如芽菜协会、腐竹协会、天然联盟等新型行业协会雏形,虽还是星星之火,但一定能够燎原。”张红林说。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企媒合作试验田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前,全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作为中小企业,“抱团发展”肯定胜过“单打独斗”。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受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在这种困境下,如果这些企业继续各自为战,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恶性竞争只会自取灭亡。只有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才能使中小企业团结互助,共同开拓市场,迎来发展的春天。
鉴于此,许多企业便以联盟的形式活跃在市场之中,扮演着和协会同样重要的角色。2014年10月,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等多家媒体联合涉农企业发起的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堪称全国农产品行业的试验田,一开始就吸引了雏鹰农牧集团、河南瑞阳集团、河南奈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民权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新郑市佳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100多家颇有影响力企业的参与。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总编辑、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秘书长杨秋意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的‘三农期刊,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联合广大涉农企业发起成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共同树立农产品安全品牌形象,架起了一座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成立联盟的目的,就是通过行业自律,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只有从源头上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这点上讲,中原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盟的成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我们要通过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使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成为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
在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筹备会上,雏鹰农牧集团副董事长、首席质量官侯五群被推选为联盟首任会长。他认为,成立联盟首要是体现出“好”和“善”。好在哪里?对消费者来讲,要把安全的理念灌输给大家;对做农产品的企业来说,联盟要成为一个好的组织,把企业展示出来,把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好的品质宣传出去,联盟企业遇到问题,可以有好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得到有效解决。“河南是粮食大省,农产品品类多、数量大,如果通过联盟把河南的农产品推向全国,贡献将是巨大的。”
杨秋意表示,安全联盟要统筹规划,打造一个互相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出一批河南优秀涉农品牌企业,邀请有信誉、重质量的农业企业和科研、规划等行业精英加盟,使联盟的服务功能增大。
路在何方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民间团体组织,目前尚未在民政部门注册,也没有任何行政职能。
如何发展?如何吸引更多的农企加入到组织中来?这是摆在杨秋意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在没有任何行政职能的前提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服务好涉农企业,才是联盟的魅力所在。”杨秋意说,“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与推广前提下,融资和产品销售是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大问题,这也是联盟努力的方向。”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成立后,在中原大地上接连又出现河南健康食品安全联盟、河南涉农诚信企业联盟等。
“对于联盟的未来,我很看好!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的将来,会像一些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一样,架起企业同政府沟通的桥梁,为成员企业共同发展贡献力量。”杨秋意说。
张红林也对这一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权威专业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智力和信息等优势,联合农产品领域既有战略合作伙伴,牵头组织农产品安全联盟,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在这里,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如果运作规范,就能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彰显社会责任,对新老客户做深度服务,拥有更加稳固的会员单位和固定的读者群;而加盟的各涉农企业也能抱团发展,抱团维权,严格自律,从而加快形成行业自治,形成农产品安全與发展相互促进、期刊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格局。
张红林还特别提醒:农产品安全联盟在建立之初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把经念好,切不可搞花架子;要多做实事,善做善成,一步一步地把这种协作自治和合作协作功能体的各种功能释放出来,成为在全国农产品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企媒合作试验田;要在推进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在激励媒体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探索创新,提供更多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更大的发展舞台
7月初,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正式出台,这标志着讨论多年的协会“去行政化”终于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这对于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这样的社团无疑是个好政策。
其实,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行业协会“去行政化”都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政府可以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而企业也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
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实现政会分开。此次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就是厘清二者职能边界,实现协会“去行政化”的关键一步,将对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建立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的新体制产生积极作用。
方案明确,脱钩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与其主办、主管、联系、挂靠的行业协会商会。方案还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二是坚持法制化、非营利原则;三是坚持服务发展、释放市场活力;四是坚持试点先行、分步稳妥推进。
涉农职业教育 篇12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和创业教育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 原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根据彼得·德鲁克的观点, 创业能力是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的,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人才;大卫·伯奇则认为个人创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个人创业所需要的观念和技能, 使他们能够辨认出别人可能忽视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洞察力, 使他们采取可能迟疑的行动。罗宾斯 (Robbins, S.P.) 等学者在《管理学:原理与实践》一书中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客户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是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两个最重要的变革[1]。考虑到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 国内学者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 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2]。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注重校内外实践, 使学生认清自我和人生, 提升创新精神, 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最终达成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3]。
二、“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构建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 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创造岗位, 促进就业,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超过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半以上, 就业问题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教育全过程中, 激发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以创业带动就业[4]。
岳平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 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题中应有之义[5]邵作仁从精神层面、形式、结果等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思维, 使学生提高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将创新创业成为一项自觉行为;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创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创业技能;将创新精神和创业动力结合后, 强化学生技能的基础上, 转变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观,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6]。
因此,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 还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等重大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二) 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 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2]。李晓红认为,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目标定位模糊、与专业教育脱节、缺乏实践环节、辐射度和受益面不够、课程体系化程度和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4]。王涛则认为课程体系尚待规范、师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学生创业参与度、创业成功率低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7]。邵作仁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到位、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机制尚待完善、功利性驱使、评价指标的不统一等因素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态度冷热不匀、创新创业形式单一、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不甚理想、教材种类少, 且内容有待完善、管理滞后[6]。殷忠敏等学者认为, 学科定位模糊、内涵认识不正确、学校不重视、缺乏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化程度不足、没有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都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8]。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校内校外两个层面:学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与实践脱节, 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力量薄弱,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课程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社会层面实践平台短缺, 指导帮扶不到位。因此, 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 必须整合学校、社会等校内外各方力量, 例如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必须依靠社会上的实践平台和创业人才。
(三)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符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 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国内学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归纳, 在不同的视角下构建了多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见表1。
综上所述, 国内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另一类是开展理论研究, 从现有国内外创新创业成果中归纳总结。多数研究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需由高校、政府、企业等方面共同开展实施, 这符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将高校、政府、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 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符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四)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 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 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因为销售环节的渠道不畅、销售环节的市场饱和、生产环节的盲目生产和生产环节的亩产量增加等原因, 导致农产品滞销的问题[13], 农民收入减少。“互联网+农业”是传统农业的一个升级, 它将农业从生产到销售之间的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 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 提升农产品价值。在互联网提供的大平台下, 农户从生产者转型为卖家, 与消费者直接接触, 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 在交易地位上由被动变为主动[14], 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产品滞销在内的部分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目前“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 但还存在观念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商业模式不够完善、部分农村网络基础不足、通信设施薄弱、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素质偏低, 专业人才更为缺乏, 难以吸收、消化新技术、农业互联网难以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农业市场信息有限等问题亟待解决[15]。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学习掌握“互联网+农业”相关知识, 以农村创业的方式服务“三农”, 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真正深度融合的实现。因此, 涉农专业学生最有机会成为“互联网+农业”变革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但根据现有研究,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意识、动机、能力等方面, 与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服务“三农”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姚丰华以某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 采取问卷调研等方式, 发现当代涉农专业大学生缺乏服务“三农”择业观念, 大部分学生存在择业观念教育弱, 对服务“三农”的理性认知模糊、惠农政策解读少, 对服务“三农”的理解程度浅显、实践动手能力差, 对服务“三农”的自觉行为缺乏等诸多问题[16]。因此, 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 构建有效的以服务“三农”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对高校涉农专业是重大挑战。
三、“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构建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内现有创新创业体系研究, 本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依靠校内外多方力量, 且必须同时关注学生的意识、动机、能力三个维度, 只能提升其中一个或两个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完善的, 效果也将受到影响。比如学生仅有创业的意识, 但是没有创业的动机和能力, 创业是不可能真正落实的, 更加不可能成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融合高校、政府、行业的资源, 协同解决学生意识、动机、能力三个维度存在的问题。为了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本文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矩阵模型, 见图2。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提升的意识维度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和服务“三农”意识, 动机维度指农村创业动机, 能力维度主要包括创业能力、掌握相关互联网技术并运用于农业的能力。高校资源主要指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社团活动、创业园等[11]) , 政府资源包括鼓励政策 (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专项资金 (如大学生创业补贴) 、专门机构 (如创业教育指导中心) 、创业活动 (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 等, 行业资源主要包括与高校合作的平台 (“创业见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 、人才 (行业企业中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担任创业导师) 、资金 (对成熟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 等。
后续研究可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矩阵模型为框架,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行动研究等方式, 确定能够提升意识、动机、能力三个维度的高校、政府、行业的资源组合, 构建比较完善的“互联网+农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