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财政资金清理工作总结(共8篇)
扶贫办财政资金清理工作总结 篇1
,全市财政部门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着力在进的工作基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积极服务“项目建设年”的实施和“三城”同创、“四大工程”建设,推进福清海港新城开放开发。
一、着眼长远、以财生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着力稳定经济增长。一是出台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系列政策,采取新增用电量奖励、参展费补助、政府优先采购等措施,鼓励企业多生产。二是实施工业企业、外贸流通性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即征即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技术改造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三是安排1000万元,建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和金融机构共建风险资金池,分担贷款风险,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推动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实行出口增量贴息、外贸专项补助等政策,支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五是采取财政奖励办法,扶持企业做好用工服务,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难题。
促进产业调整提升。一是实施扩大内需财税政策,市财政统筹预算内基建投资、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国投公司债券等各类资金,有效带动民间资本,支持综合交通体系、工业区、港口、保障性住房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努力完善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及时拨付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3288万元。二是切实将促进三维对接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财税措施,积极推动招商引资。三是继续实施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切实减轻企业税负,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出台财税奖励政策,促进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提升发展。四是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统筹海域使用金,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五是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推动旅游业发展。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支持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将科技支出预算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从1.5%提高到2%,全面落实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支出434万元,支持企业实施专利战略、争创品牌。三是出台高层次人才、驻融央企人才奖励办法,实行优惠财税政策,支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从财政体制、收入返还、资金投入等方面,重点支持融侨、江阴、元洪、出口加工区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承载功能,促进园区经济稳步发展。筹集2.5亿元,推进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开发建设。出台优惠的财税政策,促进海峡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继续对小城镇试点镇新增地方级收入实行全留,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
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保障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需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提高政策性渔业保险财政补贴水平。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支持设施农业、现代渔业和水产业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百十一”工程,推进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
二、依法依规、有效聚财,狠抓财政增收节支工作
对内挖掘增收潜力。一是强化征管保增收。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密切跟踪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税种的发展变化,加强税源监控、税收征管工作,确保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平稳较快增长,全力稳固存量财源。二是协调运作保增收。落实优惠财税政策,及时兑现奖励资金,促进工业企业缴纳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以及外出经营和外地来融建筑企业在我市缴纳税收;协调解决福州下移企业税收归属,促进属地管征,确保我市既得财力。三是挖掘潜力保增收。
建立健全城区范围内私房租赁税收委托代征机制,加大小税源的征管力度,促进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同时,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推进镇街非税收入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充分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将厉行节约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推进厉行节约财政财务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公务接待费预警机制、加强因公出国(境)经费控制、加强公车控购管理等措施,严格控制“三公经费”,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有限的财力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向上积极争取支持。实时关注上级政策走向,及时向上级反映我市财政困难、区域发展等工作情况,在市领导的亲力亲为带动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上级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力度,收到了较好成效。尤其是上级对我市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新增长区域、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建设等方面的补助资金呈现较大增长。
三、改善民生、合理用财,民生事业得到有力保障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提高城市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并实现城乡统一;推进校安工程建设,支持教育薄弱校和中小学、幼儿园扩容改造,实施营养改善和校车安全工程;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范围,完善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提高公办学校缺编代课教师代课金补助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水平从年人均260元提高到3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补助标准从年人均25元提高到30元;继续落实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和“三核一补”政策;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等得到加强。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加大就业困难群体扶持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市。继续实施被征地用海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保障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及时下达中央专项资金,并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支持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基层政法部门业务办案和业务装备保障力度,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人口和计生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补助标准和独生子女父母、“二女结扎”户一次性奖励金标准。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投入,完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支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造林绿化,推进“四绿”工程。加大环境卫生保洁力度,建立城乡垃圾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整合饮用水源保护、家园清洁行动、矿山“青山挂白”治理、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专项资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四、注重绩效、科学理财,财政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加强预算管理。继续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和实物费用定额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推行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对10家预算单位、35个项目实行绩效监控试点,实行绩效目标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启动公务卡制度改革,将市本级10家预算单位纳入改革试点。
着力盘活存量资金。制定出台《福清市财政专项资金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意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逐步建立起“立项科学、管理规范、注重绩效”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制定部门预算支出指标调整标准,清理、压缩结余结转资金,加大结余资金统筹调剂使用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完善政府投融资机制。研究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逐步构建功能明确、职责落实、运作规范的投融资体系。公开发行国投公司债券,募集资金10亿元;采用PPP模式引入央企、民营企业投资城区开发建设,通过BT方式引入民资投向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将政府性债务纳入财政基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范畴,强化对政府性债务规模、结构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机制,将债务本息列入预算管理,维护我市良好债务信誉,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扶贫办财政资金清理工作总结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有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团场 (以下简称各地)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帮助提高收入水平, 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专项资金。
本办法所指扶贫对象是指根据中央扶贫标准、地方扶贫标准识别认定的农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口。
第三条 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使用方向分为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第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的以工代赈资金依照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有关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依照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有关“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和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的管理, 由财政部分别会同国家民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根据资金用途的特点, 依据本办法另行规定。
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管理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根据资金用途的特点, 依据本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章 资金预算与分配
第五条 中央财政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 依据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 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地方各级财政根据各地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 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并逐年加大投入规模。省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应达到中央补助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 有关资金投入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
第六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 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坚持向西部地区 (包括比照适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贫困地区)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和贫困革命老区倾斜。
第七条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资金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各地扶贫对象规模及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人均财力、贫困深度等客观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客观因素指标取值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政策性因素主要参考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中央对地方扶贫工作考核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情况等。
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 资金分配的因素及指标取值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三章 资金使用与拨付
第八条 各地应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要求, 结合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实际情况, 紧密围绕促进减贫的目标, 因地制宜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各地确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必须遵循如下基本方向:
(一) 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承接来料加工订单;使用农业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等。
(二) 围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支持修建小型公益性生产设施、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贫困村村组道路等, 支持扶贫对象实施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
(三) 围绕提高农村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 对其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给予补助。
(四) 围绕帮助农村扶贫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 支持贫困地区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对扶贫贷款实行贴息等。
(五) 围绕编制、审核扶贫项目规划, 实施和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而发生的项目管理费。
第九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 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
(二) 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 弥补企业亏损。
(四) 修建楼、堂、馆、所及贫困农场、林场棚户改造以外的职工住宅。
(五) 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六) 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
(七) 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
(八)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
(九) 企业担保金。
(十) 其他与本办法第八条使用规定不相符的支出。
第十条 中央财政根据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 (不含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 按照2%的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各地不得再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从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提取任何费用。
中央财政提取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 依据补助地方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 (不含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分配地方使用。其中安排到县级的比例不得低于90%。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实行分账管理, 专门用于扶贫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项目公告公示、报账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开支, 不得用于机构、人员开支等。
第十一条 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扶贫开发工作需要, 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 或者比照中央财政提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的比例, 从地方财政本级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安排或提取项目管理费的规模及具体比例、分配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十二条 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 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 加大整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各类资金的力度, 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三条 财政部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年度资金分配方案后, 及时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到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 上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指标。
财政部采取提前下达预算等方式, 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一定比例提前下达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
第十四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要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执行进度。收到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款文件后, 及时将资金下拨到县 (市、旗、区) , 同时将拨款文件报送财政部。
第十五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 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及时办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手续。
第四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 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根据以下职责分工履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职责。
(一) 财政部门负责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预算安排、拨付、管理和监督检查, 会同相关部门拟定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方案。
(二) 财政部商国务院扶贫办拟定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发展资金) 的分配方案。
发展改革委商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拟定以工代赈资金分配方案。
国务院扶贫办商财政部汇总平衡提出统一分配方案, 上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 同时抄送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 (局) 、发展改革委和扶贫办。发展改革委下达以工代赈计划, 财政部拨付资金。
(三) 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 扶贫、发展改革、民委、农业、林业、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要加强相关财政扶贫项目的管理, 确保项目实施进度, 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四) 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部、林业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应及时将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报送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农业部、林业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的报告同时抄送国务院扶贫办。
(五) 上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由财政部确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扶贫部门负责使用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扶贫、民委、农垦、林业、残联等部门分别会同财政部门, 根据国家、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部的有关要求, 制定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计划。由财政部门负责汇总, 并根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下达情况按规定时间上报财政部, 同时抄送国务院扶贫办。
中央财政上年度提前下达预算的所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须于本年度1月底前报送资金使用计划;本年度下达预算的有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须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后六十个工作日内报送资金使用计划。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使用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由兵团财务部门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后六十个工作日内将资金使用计划报送财政部。
第十九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计划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用款计划等内容, 并作为绩效评价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条 各地应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 逐步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
第二十一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的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制度, 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
第二十二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度使用计划、支持的项目和资金额度要进行公告、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扶贫对象给予补助, 在所在行政村进行公告、公示。
第二十三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 分账核算。负责报账的具体层级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自行确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形式公布, 并作为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参考依据。绩效评价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由财政部门商相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五条 中央财政在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根据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对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的绩效评价结果对有关省份给予奖励补助。
奖励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检查, 配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做好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七条 乡镇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 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巡视、检查, 发现违规问题及时制止并报告上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 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有关规定处理、处罚、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根据本办法,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并报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备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并报财政部备案。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 须进一步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具体用途、资金申报资格和程序、资金补助方式、资金使用与拨付程序、监督管理规定等内容。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2000年5月30日印发的《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财农字[2000]18号) 同时废止。
浅谈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 篇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的逐渐加大,社会各界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日趋关注,如何科学评价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扶贫人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就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省级如何搞好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的内涵和意义
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属于政府绩效评估的范畴,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扶贫和财政部门使用管理财政扶贫资金绩效水平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和划分等级。
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是强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激励机制和问责制度的基本前提;是鼓励探索创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新模式的根本保障;是加快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的有效动力;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党的宗旨和贫困群众的意愿,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体系
(一)考评组织
省级负责对全省各地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水平进行综合评判,重点评定各设区市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绩效水平。省级考评工作由省扶贫和财政部门共同组织,省扶贫部门牵头。省扶贫部门负责拟定考评方案和先进单位评选办法,搜集汇总考评数据和资料,组织开展考评培训和交叉考评;省财政部门负责提供相关的考评数据和资料,参与制定考评方案和评选办法,参与考评培训和交叉考评。
(二)考评程序
绩效考评应体现民主与集中的原则,采取逐级自评与自上而下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具体步骤和做法如下:
1部署阶段。每年年初,省应根据上年考评工作开展情况和当年扶贫工作实际,修订完善本年度考评方案和评选办法,部署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开展自评和考评。
2自评阶段。各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上年度全县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自评,并将绩效自评报告及总结材料报设区市,其中重点县同时报省。各设区市对所辖各县的自评情况进行全面核查、评分,于规定时间前将绩效自评报告及总结材料报省。
3交叉考评阶段。省抽调设区市、重点县扶贫和财政部门的分管领导及业务骨干组成交叉考评组,经过省统一培训后,对各设区市、重点县和部分非重点县分片进行交叉考评。考评组对各考评对象的资金绩效情况形成书面考评报告,并根据省定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后报省。
4汇报考评阶段。省召开交叉考评工作汇报会,由各考评组汇报考评情况和考评结果,交流考评经验,反映考评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讨论进一步改进考评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5评选先进阶段。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充分体现评选的参与性和透明性,绩效先进单位由省扶贫、财政部门和考评组共同评出。评分是将各设区市、重点县的自评分、检查组的评分、省扶贫和财政部门评分加权平均后得出,从高到低评出先进单位。
(三)考评指标
考评指标是绩效考评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绩效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指标设置科学合理,则能反映出资金使用管理的实际水平,否则很难反映出真实的绩效水平。因此,指标设置是搞好绩效考评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做好的环节。财政扶贫资金绩效是扶贫和财政部门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使用管理一定扶贫资金所表现出的工作行为和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多因性、多维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因此,根据绩效的特点,在设置绩效考评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如设置各级政府财政资金配套任务完成指标,此指标既可反映当地党政对扶贫开发的重视程度,又可增加扶贫投入。
2操作性原则。指标设置不可繁杂,不可面面俱到,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一些数据和信息易获取、易验证、能全面反映真实绩效水平的指标,切记指标数量要少而精,而不是多而全。
3客观性原则。尽量选择不易被人为因素干扰的客观性指标,体现公平、公正,便于对被考评单位的工作和结果进行公正的评判。考评指标数据来源最好能从财政扶贫资金信息监测系统、各级下达的相关文件、工作总结或资金账户、项目台账等渠道中直接提取。
4契合性原则。设置指标时,反映财政扶贫资金产出和成果类指标、资金使用管理类指标应占绝大多数,如贫困群众满意度、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创新度、项目完工合格率等;而反映财政扶贫资金影响类指标如贫困人口减少进度、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等应仅设置一、二个。
5一致性原则。考核指标应表述明确,含义清楚,解释统一,不能设置有歧义或易混淆的指标,从而有利于不同考评者统一考评标准,也有利于公正地横向比较不同被考评单位的绩效情况。切忌考评者根据个人理解随意更改指标定义,得出不真实的考评意见。
6发展性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指标要保持相对稳定,但同时也要根据扶贫开发工作形势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指标。
(四)考评成果运用和反馈
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真正发挥绩效考评扬先鞭后的作用,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先进单位安排扶贫项目或用于绩效考评相关工作开支,由省财政和扶贫部门联合发文在全省通报考评结果;并在资金项目的分配安排上导入绩效因素,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年度分配安排资金项目的依据之一。同时,对考评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完善制度,专项整改;对考评中反映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考评指标和分值进行调整修订。
三、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产生的积极影响
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提升了各级政府和财政、扶贫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可以极大地调动各地加强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积极性,有效激发探索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新模式的创新能动性,明显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进而有力推动扶贫开发进程。
1显著改善地方特别是设区市、县政府配套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江西省将各设区市、县落实省下达配套任务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量化指标,增强了各设区市、县落实配套任务的紧迫性和积极性。
2明显加快资金拨付进度,逐步提高项目年度完工率。通过对重点工作分项设置资金拨付进度、项目年度完工率等考评指标,有效地加快了重点工作的资金运转速度和项目实施进度。如实施绩效考评前,江西省资金拨付时长约为2个月,现在一般为1个月;原来项目完工率约为85%,现在超过92%。
3大大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监测信息系统录入质量。财政扶贫资金监测信息系统是加强扶贫资金项目动态监测的良好平台,具有适时性、客观性、便捷性等特点,应充分利用监测系统的优势,将系统反
映的数据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如江西省每年在同一天截取监测系统中各设区市和重点县的数据,与各地上报的绩效自评报告中的基础数据核对,有效地促进了各级扶贫、财政部门及时将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录入监测系统,使省级能更好地全面、动态地获取各地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
4不断优化和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由于充分利用了绩效考评成果,将考评制度与奖惩机制有机结合,对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奖励和资金分配倾斜,各地必将高度重视绩效考评工作,将考评作为加强资金监管、规范操作和完善创新机制的助推剂。如江西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绩效考评先进单位,并逐年提高奖励资金,不断加大奖励力度,极大地激发了各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积极性。赣州市扶贫办印发了《赣州市扶贫资金管理工作手册》3000份,发至1047个重点村。并在全市建立了市、县、村三级财政项目管理台账和扶贫到户贷款贴息项目电脑管理台账;九江市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九江市2008—2010年“雨露计划”实施意见》,探索开展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模式;重点县赣州市宁都县通过为贫困户和扶贫龙头企业开展融资担保、扶持成立扶贫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等途径,探索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新机制;重点县吉安市遂川县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与扶贫到户贷款紧密结合,探索保障贫困户受益的新机制等等。
四、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应重点避免的误区
绩效考评的宗旨是总结经验,扬先鞭后,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实际考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非正常的干扰因素,影响考评结果,所以,必须采取措施绕开黑洞,力避四个误区:
一是避免受到错误意识观念的干扰。中国人好面子,讲人情,不愿出头或得罪人,特别在交叉考评或对所辖单位考评时,普遍存在求同心理,体现到考评中,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考评分不相上下,分不清谁优谁劣。
二是避免考评过程不民主。考评过程要公开透明,不要暗箱操作。要让被考评单位、被考评单位的直接上级部门、横向同级部门或上级部门、被考评单位的服务对象等都参与进来。
三是避免将考评等同于考察。考评与考察,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去甚远。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手段、内容表述和结果表现形式上。考评应更全面、细致、深入,综合采取座谈、实地检查、上户访谈、查看资金账户、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并对绩效情况出具详细的书面报告和评分。
四是避免将考评结果束之高阁。要充分利用考评成果,使考评结果成为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提高绩效的引擎,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加大考评结果的使用力度。
总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意义重大,作用积极,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在考评体系的安排、指标的设置、成果的运用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地方,笔者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钱薇,女,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处长。
扶贫办财政资金清理工作总结 篇4
根据**区扶贫办隆扶发〔xx年〕34号文件及隆扶联发〔xx年〕27号文件精神,结合**乡实际,**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乡国家和各级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为进一步管理好和使用好扶贫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意义
国家和各级投入农村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主要是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对于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扶贫资金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真正把财政扶贫资金用在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上,使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为此**乡扶贫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切实明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重要作用,确保专款专用,把每一分钱都按规定花在刀刃上,力求发挥最大效益。
二、明确责任,强化管理
在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的管理上,**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有具体的财务管理和项目监管人员,每个项目的申报和实施,都是按扶贫开发规划和xx计划有序进行,在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上都是按专项资金的要求管理,即按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的要求进行管理,扶贫资金严格用于财政扶贫项目,及时拨付财政扶贫资金和进行项目报账,没有因为滞留资金而导致项目实施进度延缓和效益低下的情况发生,在自查自纠过程中,没有发现**乡违反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和扶贫项目立项、审批的程序,也没有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和骗取扶贫资金的现象。xx年年至xx年年间,国家和各级投入**乡重点扶持项目共有26个,资金3,900,000万元,共涉及12个村民委员会26个自然村。**乡财政扶贫资金由于管理完善、监控得力,确保了财政扶贫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三、强化服务意识、建廉政高效队伍
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是中央和地方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解决和巩固温饱成果,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财政扶贫资金自查报告 篇5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20xx年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涉及我乡的有晏如村5、7组环境提升工程,项目资金为30万。项目严格按照要求规定实施开展,目前项目已经验收完工,工程款已支付27万元,还有3万质量保证金未支付。
(二)贫困村产业扶持资金方面,根据《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产业扶贫基金存在问题对照检查和整改落实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乡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基金存在问题自查,并整改落实相关问题,现就存在问题和整改落实的.情况做如下报告。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上宣传不够到位。我乡没有把农业产业扶贫基金的相关使用管理办法及时完全的给贫困户宣传,导致部分贫困户对农业产业扶贫基金没有概念,不知道这个惠民政策。我乡农业产业扶贫资金使用范围超过方案规定的范围,直接将资金投入国资公司。
2、整改落实情况
在经过前一阶段的自查和对照检查后,及时的发现了我乡产业扶贫基金使用存在问题,并及时整改。(一)在政策宣传上加大力度,在贫困村中利用村村通广播不定时的给老百姓宣传相关惠民政策。
3、使用方面,及时与国资公司联系沟通,退还了全部的产业扶贫资金到贫困村的账户上。下一步要严格的按照《省贫困村农业产业扶贫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上的要求使用该资金。
(三)20xx年建档立卡贫困户D级危房补助资金使用方面,我乡本年度15户D级危房改造户目前已经验收完工,补助资金共计31.2万元已全数兑现给贫困户。
(四)20xx年建档立卡贫困户C级危房维修加固资金使用方面,我乡今年共计上报了131户C级危房改造贫困户,目前131户贫困户的C级危房维修加固已经验收完工,补助资金共计44万元整,目前已经按照工程造价兑付43.7932万元,剩余2068元正在协调用于比较困难的贫困户的维修加固费。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支出进度不到位。目前,我乡除D级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已经100%支付完外,C级危房维修加固资金和晏如5、7组环境提升工程款还未支付完全。
(二)票据管理不规范。我乡因财务人员有所变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票据管理上还没有完全按照要求规范化,C级危房维修加固资金和D级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缺少验收清单等档案资料。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晏如5、7组环境提升工程质量保证金在12月底前完成兑付。并做好结余资金管理工作。
(二)D级危房改造资金做好票据、验收资料的管理,按照要求规范化。
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分析 篇6
李小云 唐丽霞 张雪
[内容提要]财政扶贫资金的治理关系到扶贫效率和效果,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开始关注因为管理问题带来的扶贫资金投入效果不善,但对于扶贫资金治理中其他环节,如投入、分配、拨付和使用所产生的扶贫资金投入效果和效率的研究很少,但恰恰是这些环节中出现的制度上的缺陷更容易造成扶贫资金出现目标瞄准偏离,从而直接影响到贫困农户参与和受益于我国的扶贫投资。本文尝试全方位分析我国目前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情况和效果。[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瞄准,偏离,治理结构
财政扶贫资金的治理涉及到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分配、拨付和使用等各个方面,财政扶贫资金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合理、公平和公正,才能有效地提高其扶贫效率。虽然近些年有很多学者关注扶贫效果,并且对扶贫效果不善的原因进行了很多研究,但从资金治理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研究仍然是将讨论的焦点放在了资金的管理环节,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项目和资金管理问题也是我国政府扶贫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扶贫效果的重要因素。夏英(1994)的研究指出:由于项目管理方面制度不全、监控不力,导致大量资金的外溢;或者是由于甄别受益贫困户的工作不力或方法不当,导致了目标组认证错误,致使扶贫资金流向偏离目标,从而发生“目标转换”问题。康晓光(1995)认为,许多部委、部门参加意味着配套资金短缺变得更加突出,很多项目不能完成,项目资金过于分散,难以产生影响。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也变得更加复杂,有的项目资金被转移。汪三贵(1997)在研究中发现,1993年财政拨款55.4亿元,占扶贫资金的1/2。然而财政拨款的75.2%用于贫困县财政补贴、维持行政事业费开支和职工工资,即将近2/3的总扶贫资金没有落实到贫困户的生产与交换环节中。因此扶贫资金被贫困地方政府挪作他用,直接抵达贫困户比例低。李含琳等(1998)认为,同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相比较,20世纪90年代初反贫困的资本供给是比较充足的,但由于管理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十分理想。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机构庞大,手续繁杂,管理层次、环节多,扶贫资金经常被截留挪用,造成扶贫资金的低效率。扶贫资金的来源和管理分散,多头管理,并且在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平均分散使用,难以形成效益,大大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扶贫贷款的期限与生产周期不相适应、资金被用于非贫困户和地区、扶贫贷款财政化现象严重,都使其很难发挥脱贫的作用。吴国宝(1997)等指出,由于扶贫是由地方政府具体管理实施的,因而地方政府在目标上可能与中央政府设定的目标相冲突,加之体制的各种弊端、官僚主义、寻租腐败等,从而可能出现扶贫资金不用于扶贫的现象。
一、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及影响
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的典型特点是分项投入、多头管理。虽然说我国政府有组织的大规模的专项扶贫行动开始于1986年,但实际上早在1980年政府就设立了“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专门支持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缘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当年的资金规模为5亿元;1982年设立了“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每年投入资金2亿元;并且也开始以实物形式来进行以工代赈扶贫活动。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逐渐展开,经济增长对减缓贫困的影响日趋减弱,继续采用以往增长为主、辅以适当救济的反贫困战略已经很难有效地对减缓贫困发生积极的作用。基于这种形势,国家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开始了专项扶贫活动,所采取的扶贫模式为开发式扶贫。在财税政策方面,继续执行前述的各项资金扶持政策,并扩大了资金的规模。在“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国家又增设了“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同时将以工代赈资金原有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按比例承担改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并扩大了资金规模。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财政扶贫资金主要包括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二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以下简称“三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通常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统称为财政发展资金。
从总体上来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为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而设立的专项扶贫资金,但具体来看,每项资金的用途都有自己的投向重点(见表1)。资金的多部门管理虽然可以鼓励政府各部门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但是却带来资金管理成本的增加和效果的降低,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各部门在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和程序,从而造成了实际中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上的混乱,同时也给资金的监测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根据财政部统计数据,1986~2003年,我国政府共投入扶贫资金2383.6亿元,其中以以工代赈资金、财政发展资金、三西扶贫资金及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主的财政扶贫资金为1039.6亿元,占到扶贫资金总量的43.6%。虽然从绝对数量上看,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年都在增加,但从财政扶贫资金占全国GDP的比重波动图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强度间波动较大,1988~1990年投入强度最低,1994尽管是“八七”扶贫攻坚开始年,但1994~1996年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强度逐年下降,1996~2000年略有上升,而到了2000年以后又开始略下降。从整条波动曲线来看,我国政府的扶贫投入强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点:(1)官方报道的我国的贫困发生率以喜人的成绩逐年下降,国家扶贫资金的投入强度也就有可能相应地下降;(2)目前对实际扶贫资金的最佳需求量与规模还缺少科学的测算与估计,也就是说,政府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的客观依据还不存在。
二、我国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机制及影响
1978年以后,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贫困问题,农村贫困从广泛的普遍贫困状态过渡为特征性和结构性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在分布上更加集中,因此1986年开始的开发式扶贫开始以贫困县为瞄准单元来分配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由于在国家层面直接向贫困县分配资金缺乏可操作性,并且同时由于我国财政扶贫资金省级负责制的实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原则为:(1)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按照因素法分配到各个省区,考虑因素分别是贫困人口数、地方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四项指标数据和政策调整因素。(2)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全部直接用到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和各省区确定的贫困县(或贫困乡村),至少70%中央扶贫资金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规定无疑为规范我国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因素法使扶贫资金的分配方法更明确,按因素法分配财政扶贫资金是力图为扶贫资金的公平分配提供政策依据。但是财政扶贫资金的无偿性质使地方政府有获得无偿资金的巨大努力,同时也形成了地方政府为获得无偿资金的博弈行为。理论上讲,如果因素法依据的各因素的方法很明确、透明,那么地方政府的努力将会是无效的,博弈也是无结果的;反之就为地方政府的努力与博弈留有很大的空间与余地。但实际工作中,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公开、透明和可操作的基础数据的收集方法、具体标准、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使得因素法分配仍然停留在口号的层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方案,其作用也就很难真正发挥。
中央下达给各省区的扶贫资金必须全部用到贫困县的规定,试图从政策层面杜绝层层挪用财政扶贫资金的做法,减少扶贫资金目标偏离的机会。至少70%的扶贫资金要用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政策本身考虑了贫困人口在重点县和非重点县不平衡分布的实际情况,隐含的假定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与非重点县对财政扶贫资金的实际需求强烈程度比值为7:3。这一方面为更高程度地瞄准贫困人口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减少扶贫资金的层层挪用与流失、减少扶贫资金目标偏离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扶贫资金在重点县和非重点县之间的分配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2001~2003年的财政扶贫资金流向上看,大约只有60%的资金是流向重点县的(见表2)。
这种目标偏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解释:(1)假设“至少7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到重点县”的规定本身是合理的,那么这种偏离至少可以说明为保证财政扶贫资金准确瞄准的监管不力,财政资金使用的约束性不强,以及制度保证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扶贫资金层层下拨、层层管理所形成的多元化的权利资源可能会诱发项目寻租,从而导致目标偏离。(2)这一目标偏离至少从一定程度上暗示了“70%的扶贫资金用于重点县”的某种不合理性。如果以贫困人口分布作为决定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比重的主要依据,那么2001年重点县覆盖了全国61.9%的贫困人口,应该规定至少6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重点县。因此,如果按照70%的分配要求分配扶贫资金,会有许多分布在非重点县的贫困人口不能公平地受益于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
三、我国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机制及影响
在中央一级,资金的分配是从每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开始的。根据规定,财政扶贫资金必须在预算通过后的1个月内下拨到各省区财政厅。地方各级财政在收到上一级财政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后,应尽快与扶贫办、计委(以工代赈办)衔接项目计划,分批下达资金。首批下达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比例不得低于80%。当年计划的项目和资金应该在财政之前完成和拨付。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规定考虑了贫困人口需求项目生产的季节性与市场的变化性,从政策上限制了延迟拨付的可能。但实际中发现,从中央到省区的拨付都能按时,但从省再到市、县的拨付就有延迟的现象。2004年8月份笔者调查时,有的县2003年的资金还没有完全到位。迟到的资金影响了扶贫资金的及时有效使用,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政扶贫资金迟到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层层拨付的制度,使得经手机构实际上无形中把经手权变成了控制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权力资源。权力资源的利用会弱化资金分配的公平与合理性,也同时为县级单位最大化获取财政无偿扶贫资金的目标提供了博弈的机会,这也是各地出现“跑项目、争资金”的主要原因。跑项目、争资金不管是多么隐蔽的形式都增加了获得资金的交易成本,这一交易成本相当大,而这些成本最终都来自于扶贫资金,会极大地降低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据非正式调查,每年每个县扶贫办的非项目活动经费超出行政开支达3~8万元,如果按照3万元的最低数估算,全国592个重点县每年就会有1776万扶贫资金被“挪用”,占2002年重点县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0.5%;如果按照8万元的最高数估计,每年会有4736万元被“挪用”,占2002年重点县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1.3%。以上分析说明了:(1)目前保证财政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拨付方式缺乏高效率的技术措施;(2)目前的行政层层拨付资金方式本身效率很低且不合理。
四、我国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机制及影响
我国财政扶贫资金在使用上有几个特点:(1)明确规定了资金的投向,这种规定在实际中的反应就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向重点,从产业上看以农业为主,从项目类型上来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1998~2002年的5年间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平均投向,农业占40.8%,占22.5%,其中还有约6%左右是投向农副产品加工业,用于农村文教卫生和科技培训的社会服务约为5%,用于包括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约占22.8%,而用于其他方面的约占到9%。(2)资金使用上必须以项目为承载,即通常说的“资金跟着项目走”。中央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上的这两点规定的根本目的是想从制度层面上为扶贫资金不被挪用提供制度保证,从而降低扶贫资金的目标偏离。但是在实践中这种规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还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扶贫资金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贫困农户的需求,排斥了真正的贫困农户受益于扶贫干预。
由于中央对财政扶贫资金用途有严格的限制,地方政府则把这部分扶贫资金的用途限制在更小的范围内,如村路、沼气池—猪圈一改厕三位一体、人畜饮水、小水窖、灌溉小水窖及少量的技术培训。而实际上,我国农村贫困问题非常复杂,剩余贫困人口面临的生存环境差异巨大,贫困人口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省区间,即便在同一个县内也十分普遍,因此采取这种一刀切的扶贫方式很难适应贫困问题的多样性特点和满足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扶贫资金的使用偏离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从而也无形中降低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在某省2个县的8个贫困村农户扶贫需求与扶贫项目对接情况。村民的第一需求是道路修建,这和其大石山区的贫困特征密切相关,排在第二至九位的是提供盖房子方面的支持、养殖业、提供补助、发展沼气、解决人畜饮水、进行科技培训、解决通讯问题和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将农户需求与两县扶贫资金投向作比较,不难发现,农户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如道路建设、沼气池、人畜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但是对于住房改造、发展养殖业和教育补助等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特征的需求基本上没有涉及。
“资金跟着项目走”从制度设计上是为了避免财政扶贫资金被截留和挪用,从而保证财政扶贫资金的专款专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扶贫部门为了降低扶贫项目的实施成本和利于监测,从而在项目选择时考虑的重点是:(1)项目有一定的规模;(2)以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项目有一定的规模”的审批偏好,往往使多样性、分散性及小规模性的贫困人口需求因为不能满足这一偏好而被筛选掉,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扶贫资金的目标偏离。同时实际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多是更能使非贫困人口受益的项目,如大规模修建需要农产配套资金的沼气池多是把难以支付配套资金的最贫困的农户排除在外,更多受益者是有能力支付配套资金的相对富裕农产。而如果不需要配套资金,只是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来扶持真正的贫困户,让富裕农户自费修建沼气池,可能的结果是沼气池的规模(数量)短期内不会很大,达不到审批偏好的“有一定规模的项目”。“以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的项目审批偏好,考虑到了项目的覆盖度与受益范围,能使更多的人口得到扶贫资金的扶持,但是对商品生产程度低、收入来源缺乏的农产,有限的扶贫资金只便利了他们的生活,而不能增加其持续发展、摆脱贫困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说,扶贫资金的使用偏离了最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XX县6项扶贫项目覆盖贫困农户比重平均仅为18%,除了沼气池—猪圈—改厕三位一体项目覆盖51%的贫困户与贫困人口外,其他扶贫项目对贫困农户及贫困人口的覆盖度都很低,最低的易地开发项目只有6%。
利用参与式评价工具对一些到村的具体扶贫项目进行受益群体分析,其结果同样也表明贫困户受益比重要远远低于中等户和富裕户,贫困户受益比重仅为16%,中等户为51%,富裕农产为33%,详细情况见表6。出现这种情况的核心原因是一旦扶贫资金的投入转为项目机制以后就面临着项目成本与扶贫资金投入缺口的问题,地方政府往往会把不足的部分以农户提供配套资金的形式转嫁到目标群体身上。
五、简短结论
1.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类型多样,资金数量可观,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决心和努力,但是资金分散到各个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从而造成了扶贫资金管理上的不一致性和使用上的重复性,带来了扶贫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资金的有效监测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2.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根本上仍然遵循着以重点县为基本单元的县级瞄准,但实际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在重点县的投入比重远小于“至少70%”的目标规定,大约仅为60%左右。
3.财政扶贫资金在各层次的拨付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中央到省区的拨付都能按时到位,但从省到市、县的拨付就有延迟的现象,这种延迟势必导致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
4.依托项目进行日标瞄准长期以来受到了研究者的质疑。一方面,对扶贫项目的类型限制使得扶贫项目并不能适应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特点和农户需求的多样性,项目的选择受到了管理方便与农户需求分散这一矛盾的制约而无法做到准确瞄准,从而造成了我国扶贫资金不能准确瞄准穷人的结果;另一方面,对于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和技术要求也为排斥穷人受益、鼓励富人参与提供了合理性,从而造成了扶贫资源在目标群体瞄准上的偏离,研究表明,扶贫项目对贫困群体的覆盖率只有16%,而对中等户与富裕户的覆盖率分别为51%和33%。
扶贫办财政资金清理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一、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扶贫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人们普遍认为, 财政扶贫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贫困部门的资金需要, 为经济建设筹集和投入更大规模的资金, 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 而对财政扶贫支出资金的绩效重视不够。
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绩效和预算安排挂钩, 可以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 切实改变重分配, 轻监督, 轻绩效的现状, 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通过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现阶段尤其注重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 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权力约束, 衡量和判断财政支出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来体现各级领导机关及其办事机构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质量、效率水平。这项制度的建立, 有利于了解扶贫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总结项目管理经验,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提供参考。
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原则
(一) 公益性原则
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让大多人受益, 对于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项目, 如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以无偿性资金支持为主, 对于自身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涉农项目, 财政更多的以有偿的周转性资金予以扶持。
(二) 公开化原则
对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分配原则, 凡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 要向社会公布、公开招标竞标, 规范程序, 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三) 市场化原则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向直接关系民生的方面倾斜的同时, 充分发挥市场在原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特别是在支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
(四) 安全性原则
让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上, 避免被变相侵占、挪用或截留。
三、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方法
一般委托中介机构来进行, 中介机构接受任务委托后, 制定工作方法, 主要采用自评与抽查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和打分法, 利用书面评价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指数法是指在各指标计算的基础上, 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打分法就是指由相关人员按规定的指标按历史经验或行业标准等进行判断确定评分。书面评价是根据项目实施单位或部门提供的书面自查自评材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抽查, 综合形成评价报告。
四、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
(一) 评价重点是资金管理、项目管理、任务完成等情况
1.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包括项目从立项到监督检查全过程的规范化, 程序化建设, 项目组织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建设情况等方面。
2.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项目资金 (含地方自筹资金) 的到位情况、使用情况及财务管理情况等方面。
3.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任务完成的数量;二是完成任务的质量;三是项目完成的及时性。
4.对效益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是对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能源、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情况等方面评价。
(二)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其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目的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对应关系, 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绩效考评的内容可分为项目考评和财务考评, 项目考评指标应包括项目规划的科学性, 可行性, 创新性, 项目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 立项目标完成情况, 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项目的政策效应, 项目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等内容, 财务考评指标应包括财务计划的科学性, 资金配套落实情况, 实际支出情况, 财务信息质量, 财务管理状况等内容。当然, 财政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围绕是否让农民受益, 是否为农民增收这一目标, 如果项目运行有成效, 带动农民增收明显, 就应集中投入, 重点倾斜, 以最大限度体现绩效考评的结果。
(三) 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过程监控
扶贫资金是专项资金, 过程的监控显得极为重要。一是在立项阶段, 做好支农项目预算, 进行事前控制, 财政与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规定, 对支农项目的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 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 组织论证、筛选, 严把入口关;二是在执行阶段, 做好支农项目的事中监督。
五、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 扶贫政策被市场弱化或瓦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价格的放开, 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贫困地区实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已失去了发生作用的基础, 由此而日益弱化甚至不复存在。如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减免农业税、减免扶贫企业税等政策, 早已因为财政分级包干体制的出现而不再管用;每年国家专项安排的各项计划内扶贫物资因资金短缺不能按时发放;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 使贫困地区每年大量调进的口粮由于不再享受中间补贴而负担过重。
(二) 道义号召和行政手段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部门、各社会团体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自身利益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部门扶贫积极性下降, 很难再像前些年那样以大批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援扶贫开发工作。更有甚者, 个别涉农部门受利益驱动, 以“服务”为名, 明里暗里伸手向农民抓一把, 把负担转嫁给贫困地区农民。
(三) 贫困地区资金吸引能力进一步恶化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进一步显示, 越是收入低下, 越是贫困的农户, 其生产效率和投资报酬率越低。从而陷入收入水平低→积累、投资少→经济增长慢→收入水平低的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不幸的是, 中国目前从整体社会机制上, 正促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在陷入这种循环。
(四) 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贫困地区本身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方方面面都需要扶持, 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问题, 仅仅投入几万元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 贫困地区绝大多数是在边远, 交通不便地区, 实施的项目不仅材料成本高, 而且运费高, 国家补助低, 投入不足, 加大了项目实施的难度。
(五) 扶贫工作重点不突出
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我们在扶贫工作上过多地重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而忽视了如何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 也就是在产业扶贫建设上力度不够, 投入较少, 致使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不足, 经济得不到有效增收, 解决贫困速度依然缓慢。扶贫开发工作步履维艰。
(六) 直接解决贫困解决温饱的项目偏少
由于资金整合力度差, 对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入不足, 致使在建设工作中, 大量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 而与贫困群众解决温饱直接相关的农田基本建设, 产业开发等项目投入偏少。从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 用于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占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总投入比重较大;而用于与解决温饱直接相关的农田基本建设、产业开发项目所占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偏少。
六、建议
(一) 科学合理划分和确定项目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远低于发达地区, 经济能力较弱, 财政能力有限, 财政资金应有间接拉动和协调引导的功能。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 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尊重群众的意愿, 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与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关系最密切的项目上, 用在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上。在此基础上, 制订并逐级上报整村推进计划显得尤其重要。严格执行整村推进计划在申报审批、组织实施等过程中的程序, 根据村级规划, 建好项目库, 统筹安排好扶贫资金, 整合扶贫资源, 按计划项目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
(二) 加强对扶贫财政支出资金的管理
财政扶贫资金单项目的金额虽然有限, 但被用于安居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产业开发、道路工程、通电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及社会事业建设等多方面,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比较复杂。因此对于资金的使用, 项目的申报、审批、使用、验收等管理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法法规和制度执行;严格执行县级报帐制, 规范会计信息, 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 财政支农资金对产业化扶贫进行倾斜
财政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贫困人口,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因此, 基础设施的改善虽然也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面貌, 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开发扶贫, 可以带动农民摆脱贫穷, 增加收入, 巩固贫困地区的扶贫成果。
(四) 增加财政扶贫补助资金总量和单个项目村的财政补助资金
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 贫困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多。因此, 有必要加大扶贫的力度, 继续对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倾斜。同时, 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落后, 交通非常不便, 目前单个项目村的财政补助资金偏低且实行统一的标准, 不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
(五) 发挥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 鼓励不同途径的资金整合
贫困地区经济能力较弱, 财政能力有限, 完全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绩效扶贫开发存在较大的困难, 积极发挥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协调作用, 各地可以鼓励不同途径, 不同性质的的社会资金整合和捆绑, 以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加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
(六) 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
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 并贯穿于预算编制, 执行和绩效评价过程中。按绩效完成情况拨付预算资金, 即既要提交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和拨款申请表, 同时还要提交项目绩效情况。对于项目绩效未完成或完成不好的, 主管部门要说明详细原因, 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 方可拨款, 没有理由的, 可以在预算中相应扣减预算经费。并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执行反馈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碧玉, 李树吉.财政扶贫资金效益评价模型的构造及其应用研究[S].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2]汤全荣, 张蓉.扶贫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S].审计文摘, 2007, (3) :19-21.
[3]姜爱华.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S].宏观经济研究, 2007, (6) .
[4]张季.中外扶贫资金管理研究 (一) [S].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28-30.
[5]刘烈平, 关圣章.山里有路山外有海——南涧县扶贫攻坚调查[S].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 2007, (2) :17-19.
[6]作者不详.南涧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S].云南农村经济, 2006, (3) .
[7]孟春.中国财政扶贫研究[F].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185-190.
扶贫办财政资金清理工作总结 篇8
(扶贫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下达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计划的通知》(新扶贫领字【2018】17号)要求,上级安排我县2018新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发展)9952.5万元。为切实用好管好扶贫资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县扶贫办结合《疏勒县2018年脱贫攻坚项目计划》,按照上级下达2018脱贫任务,依据各乡镇脱贫指标任务,在遵循贫困户发展意愿的基础上,参照2018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发展)项目库计划,编制疏勒县2018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培训)项目8个,资金105.01万元。其中:实用技术培训项目2个,资金9.25万元;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项目6个,培训资金95.76万元。为确保当年项目当年完成、当年见效,贫困户当年受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及任务
2018年我县新增财政扶贫培训编制项目8个,资金安排共计105.01万元,培训1458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2个,资金9.25万元,培训740人次;转移就业技能培训6个,安排资金95.76万元,培训718人次。
二、培训对象
具有自愿学习,思想端正,身体健康,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需要就业,有意愿参加工作和创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二、扶贫培训项目实施内容及职责分工
(一)实用技术培训
1、蔬菜种植培训:项目资金共计6.38万元,培训人数510人,培训5天。
培训内容:蔬菜种植技术相关内容。
培训地点:罕南力克镇、塔孜洪乡、艾尔木东乡。培训时间:2018年7月-2018年12月,按实际情况确定培训项目期数,每期5天。
具体培训人数:510人;其中:罕南力克镇50人;塔孜洪乡260人;艾尔木东乡200人。
培训费用:25元*510人*5天=6.375万元(包括学员伙食费、资料费、讲课费)
培训承办单位:罕南力克镇、塔孜洪乡、艾尔木东乡乡政府。
项目管理: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中的督查,项目执行后验收、报账等各项工作。
资金管理:实施方案下发后,各乡镇在一周内上报资金拨付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拨付申请报告、提款审批单)至县扶贫办,经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全部培训资金。项目实施完成后,各乡镇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自行发放培训费用。项目乡镇责任: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培训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在册贫困人口)的确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自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资金有效运行。
项目验收:项目乡镇(承办单位)培训项目结束前首先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县扶贫办组成验收小组对参训人数的20%进行随机抽验。培训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成员在项目验收鉴定表上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进行认定。
项目报账:培训项目实施、验收后,项目实施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相关资料提交工作(报账资料含提款审批单、验收单、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相关表格[表1-3]、培训学员考勤表、课程表、教材(讲义)、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影像资料、票据)的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三份),县扶贫办将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后提交相关部门存档。
项目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罕南力克乡、塔孜洪乡、艾尔木东乡
项目责任人:李淑芳、蔡万明、魏春强、查东来、罗旭。
2、大棚种植技术:项目资金共计2.875万元,培训人数230人,培训5天。
培训内容:大棚种植相关内容。
培训地点:洋大曼乡、亚曼牙乡。
培训时间:2018年7月—2018年12月,按实际情况确定培训项目期数,每期5天。
具体培训人数:230人;其中:洋大曼50人;亚曼牙乡180人。
培训费用:25元*230人*5天=2.875万元。(包括学员 伙食费、资料费、讲课费)
项目承办单位:洋大曼乡、亚曼牙乡政府。
项目管理: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中的督查,项目执行后验收、报账等各项工作。
资金管理:实施方案下发后,各乡镇在一周内上报资金拨付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拨付申请报告、提款审批单)至县扶贫办,经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全部培训资金。项目实施完成后,各乡镇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自行发放培训费用。
项目乡镇责任: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培训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在册贫困人口)的确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自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资金有效运行。
项目验收:项目乡镇(承办单位)培训项目结束前首先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县扶贫办组成验收小组对参训人数的20%进行随机抽验。培训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成员在项目验收鉴定表上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进行认定。
项目报账:培训项目实施、验收后,项目实施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相关资料提交工作(报账资料含提款审批单、验收单、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相关表格[表1-3]、培训学员考勤表、课程表、教材(讲义)、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影像资料、票据)的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三份),县扶贫办将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后提交相关部门存档。
项目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洋大曼乡、亚曼牙乡。项目责任人:李淑芳、蔡万明、杨唐文、朱红彬。
三、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1、缝纫技术培训:项目资金共计20.52万元,培训人数171人,培训30天。
培训内容:缝纫相关操作技能。
培训地点:罕南力克镇、塔孜洪乡、亚曼牙乡。培训时间:2018年7月-2018年12月
具体培训人数:171人;其中:罕南力克镇100人;塔孜洪乡40人;亚曼牙乡31人。
培训费用:40元*171人*30天=20.52万元。
项目承办单位:罕南力克镇、塔孜洪乡、亚曼牙乡政府。(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资质的培训学校或企业承办)。
项目管理: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中的督查,项目执行后验收、报账等各项工作。
资金管理:实施方案下发后,各乡镇在一周内上报资金拨付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拨付申请报告、提款审批单)至县扶贫办,经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50%培训资金。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项目乡镇责任: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培训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在册贫困人口)的确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自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资金有效运行。
项目验收:项目乡镇(承办单位)培训项目结束前首先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县扶贫办组成验收小组对参训人数的30%进行随机抽验。培训项目验 收合格后,由参加验收单位工作人员在项目验收鉴定表上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进行认定。
项目报账:培训项目实施、验收后,项目实施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相关资料提交工作(报账资料含提款审批单、验收单、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相关表格[表1-4]、培训学员考勤表、课程表、教材(讲义)、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影像资料、票据)的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三份),县扶贫办将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剩余培训资金。
项目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罕南力克乡、塔孜洪乡、亚曼牙乡。
项目责任人:李淑芳、蔡万明、魏春强、查东来、朱红彬。
2、刺绣技术培训:项目资金共计3.72万元,培训人数31人,培训30天。
培训内容:刺绣相关操作技能。培训地点:亚曼牙乡。
培训时间:2018年7月-2018年12月 具体培训人数:亚曼牙乡31人。培训费用:40元*31人*30天=3.72万元。
项目承办单位:亚曼牙乡政府。(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资质的培训学校或企业承办)。
项目管理: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中的督查,项目执行后验收、报账等各项工作。
资金管理:实施方案下发后,各乡镇在一周内上报资金拨付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拨付申请报告、提款审批单)至县扶贫办,经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50%培训资金。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项目乡镇责任: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培训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在册贫困人口)的确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自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资金有效运行。
项目验收:项目乡镇(承办单位)培训项目结束前首先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县扶贫办组成验收小组对参训人数的30%进行随机抽验。培训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成员在项目验收鉴定表上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进行认定。
项目报账:培训项目实施、验收后,项目实施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相关资料提交工作(报账资料含提款审批单、验收单、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相关表格[表1-4]、培训学员考勤表、课程表、教材(讲义)、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影像资料、票据)的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三份),县扶贫办将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后提交相关部门存档。
项目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亚曼牙乡。项目责任人:李淑芳、蔡万明、朱红彬。
3、地毯编织技术:项目资金共计1.2万元,培训人数30人,培训10天。
培训内容:地毯编制技术。培训地点:塔孜洪乡。
培训时间:2018年7月—2018年12月。具体培训人数:塔孜洪乡30人。培训费用:40元*30人*30天=1.2万元。
项目承办单位:塔孜洪乡政府。(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资质的培训学校或企业承办)。
项目管理: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中的督查,项目执行后验收、报账等各项工作。
资金管理:实施方案下发后,各乡镇在一周内上报资金拨付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拨付申请报告、提款审批单)至县扶贫办,经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50%培训资金。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项目乡镇责任: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培训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在册贫困人口)的确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自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资金有效运行。
项目验收:项目乡镇(承办单位)培训项目结束前首先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县扶贫办组成验收小组对参训人数的30%进行随机抽验。培训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成员在项目验收鉴定表上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进行认定。
项目报账:培训项目实施、验收后,项目实施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相关资料提交工作(报账资料含提款审批单、验收单、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相关表格[表1-4]、培训学员考勤表、课程表、教材(讲义)、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影像资料、票据)的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三份),县扶贫办将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后提财政局拨付剩余培训资金。
项目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塔孜洪乡。项目责任人:李淑芳、蔡万明、查东来。
4、纺织袜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共计18万元,培训人数150人,培训30天。
培训内容:纺织袜技术。培训地点:阿拉甫乡。
培训时间:2018年7月—2018年12月。具体培训人数:阿拉甫乡150人。培训费用:40元*150人*30天=18万元。
项目承办单位:阿拉甫乡(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资质的培训学校或企业承办)。
项目管理: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中的督查,项目执行后验收、报账等各项工作。
资金管理:实施方案下发后,各乡镇在一周内上报资金拨付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拨付申请报告、提款审批单)至县扶贫办,经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50%培训资金。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项目乡镇责任: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培训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在册贫困人口)的确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自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资金有效运行。
项目验收:项目乡镇(承办单位)培训项目结束前首先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县扶贫办组成验收小组对参训人数的30%进行随机抽验。培训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成员在项目验收鉴定表上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进行认定。
项目报账:培训项目实施、验收后,项目实施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相关资料提交工作(报账资料含提款审 批单、验收单、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相关表格[表1-4]、培训学员考勤表、课程表、教材(讲义)、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影像资料、票据)的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三份),县扶贫办将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后提财政局拨付剩余培训资金。
项目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阿拉甫乡。项目责任人:李淑芳、蔡万明、黄忠强。
5、糕点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共计4.32万元,培训人数36人,培训30天。
培训内容:糕点制作技能。培训地点:阿拉力乡。
培训时间:2018年7月—2018年12月。具体培训人数:阿拉力乡36人。
培训费用:40元*36人*30天=4.32万元。
项目承办单位:阿拉力乡(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资质的培训学校或企业承办)。
项目管理: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中的督查,项目执行后验收、报账等各项工作。
资金管理:实施方案下发后,各乡镇在一周内上报资金拨付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拨付申请报告、提款审批单)至县扶贫办,经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50%培训资金。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项目乡镇责任: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培训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在册贫困人口)的确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自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资金有效运行。项目验收:项目乡镇(承办单位)培训项目结束前首先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县扶贫办组成验收小组对参训人数的30%进行随机抽验。培训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成员在项目验收鉴定表上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进行认定。
项目报账:培训项目实施、验收后,项目实施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相关资料提交工作(报账资料含提款审批单、验收单、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相关表格[表1-4]、培训学员考勤表、课程表、教材(讲义)、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影像资料、票据)的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三份),县扶贫办将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后提财政局拨付剩余培训资金。
项目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阿拉力乡。项目责任人:李淑芳、蔡万明、展邦助。
6、产业孵化工人培训:项目资金共计48万元,培训人数300人,培训40天。
培训内容:缝纫技能相关内容。培训地点:库木西力克乡。
培训时间:2018年7月—2018年12月。具体培训人数:库木西力克乡300人。培训费用:40元*300人*40天=48万元。
项目承办单位:库木西力克乡(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资质的培训学校或企业承办)。
项目管理: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中的督查,项目执行后验收、报账等各项工作。
资金管理:实施方案下发后,各乡镇在一周内上报资金 拨付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拨付申请报告、提款审批单)至县扶贫办,经审核后提交财政局拨付50%培训资金。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项目乡镇责任:项目乡镇负责做好培训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在册贫困人口)的确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项目乡镇自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资金有效运行。
项目验收:项目乡镇(承办单位)培训项目结束前首先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县扶贫办组成验收小组对参训人数的30%进行随机抽验。培训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验收小组成员在项目验收鉴定表上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进行认定。
项目报账:培训项目实施、验收后,项目实施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相关资料提交工作(报账资料含提款审批单、验收单、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相关表格[表1-4]、培训学员考勤表、课程表、教材(讲义)、培训工作总结、培训影像资料、票据)的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三份),县扶贫办将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后提财政局拨付剩余培训资金。
项目责任单位:扶贫办、财政局、库木西力克乡。项目责任人:李淑芳、蔡万明、张长庆。
四、培训项目工作要求与管理
一是高度重视,制定实施方案。请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好培训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培训时间。并于2018年7月24日前将培训实施方案、资金拨付报告、提款审批单上 报至县扶贫办并办理资金预付相关手续。
二是按照培训计划,落实培训任务。2018年新增技能培训由项目乡镇与所委托承办培训单位签订委托培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职业技能培训由培训学校、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实用技术培训由乡镇自行组织实施。承办单位按照计划表做好培训课程安排,采取理论+现场讲解+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蔬菜种植、大棚种植实用技术培训。
三是加强培训项目监察力度,确保培训项目质量。由县扶贫办牵头,会同县财政局对各培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实用技术培训随时开班,随时培训,随时跟踪检查,及时掌握解决培训存在的问题。
【扶贫办财政资金清理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财政扶贫资金07-02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12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10-17
财政专项资金扶贫01-06
财政扶贫资金如何检查10-17
关于完善财政扶贫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思考10-20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08-30
林西县2010财政扶贫资金10-14
隆林各族自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22
2022年度中央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方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