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战略

2024-10-23

农村扶贫战略(精选8篇)

农村扶贫战略 篇1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取得巨大的进步,以往比较贫穷的地区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新农村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扶贫战略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作出调整。尽管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一批地区的发展,但是我国仍然有很多地区处于贫困状态,又加上一些地区的自然灾害,使得农村扶贫战略开展起来步履维艰。所以,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提出改革的措施。

1 扶贫观念的改变

在上个世纪末,对于农村进行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巨大动力。农村扶贫政策基本措施就是对贫困人口进行扶持,不过这种扶持的行为根本调动不起来农民的工作积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扶贫的政策也做了调整,于是,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扶贫政策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只有一种方式进行扶贫,那就是“输血式”扶贫。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工作人员又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那就是整个国家都比较贫穷,老百姓尚未从温饱的边缘解放出来,如果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种做法无法调动老百姓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是治标不治本的,后来,基于此国家的政策作出相应地调整。

2 现在的扶贫政策存在的弊端

扶贫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额,而是全世界的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我国在扶贫问题上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扶贫的对象文化素质较低;第二,进行扶贫的时间大多在遭受自然灾害之后;第三,扶贫地区条件较差。就我国而言,由于领土面积较大,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地域性贫困问题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农村存在的政绩脱贫就对整个国家的扶贫政策造成极坏的影响。其次,我国通常会使用行政手段来加速扶贫政策的实施。最后,我国在实施扶贫政策的时候,通常只是注意在物质上扶持,而忽视了精神层次的扶持,生活在偏远农村的人,长期生活在贫困地区,一旦接受国家的物质资助,就容易在思想上形成好逸恶劳,对我国勤劳传统是一种亵渎。而对于农村扶贫工作是一项长远的政策,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配合完成。

3 实施农村扶贫战略的问题

3.1 扶贫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主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农村扶贫政策,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其效果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有经济增长快、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通常,要界定一个地区是否脱贫,判定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如果整个地区的经济都得到良好地发展,那么这个地区就得到脱贫。如果此地区的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复,那么国家还需要关注这个地区,还需再扶助,确保其能够真正地脱贫。而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评判标准的,主要是以人口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标准。而经济对于贫困地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通过改善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而改变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第二,给这个地区的老百姓多发福利。第三,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障这个地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综合上面的三点,评判一个地区是否脱贫,不能仅仅关注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还需要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所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任重而道远。

3.2 扶贫政策以可持续发展为主

就我国的扶贫过程而言,返贫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一定要将发展与贫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过,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如果该地区的老百姓还处于饥饿的状态,那么,我们国家的脱贫就只是一个口号,而没有真正地实施下去。提高贫困地区硬件素质和软件素质为可持续发展返贫的根本方法,该种方法主要是改善贫困地区的通讯、交通、邮电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技文化水平,进而使得贫困地区具备创新型人才,有效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现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在返贫中的工作重点为提高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并将扶贫工作中的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进而彻底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生活现状,提高生活质量。该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返贫治理制定相应的目标,其目标基础为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法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进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整体持续发展。

3.3 扶贫机制需要完善

随着扶贫政策在我国的逐渐开展,政府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那就是结合区域和定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区域扶贫,这个政策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而发展有重要作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要想真正的解决温饱问题仅仅依靠区域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特殊的救助和支持。在扶贫过程中,处理好关系,安排好地区扶贫资金和选择相应的扶贫目标,将其真正落实到位。落实到村并不是将扶贫金平均分给每家每户,而是应该根据扶贫项目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扶贫金。

3.4 反贫困法需要尽快制定

纵观我国三十年的扶贫路,其一直徘徊在贫困与反贫困上。当前,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的到长足地发展,值此有利时机,我国政府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研究如何才能反贫困,并制定有利于事情发展的法律,以保障扶贫的顺利进行。由于贪污现象在我国源源流长,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监督杜绝这个现象的发生。一方面需要老百姓与相关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更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

4 结语

新时期我国的农村扶贫工作依然严峻,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解决好农村扶贫战略中的治理问题,在当前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攻坚时期。在这么重要的事情,政府一定要始终坚持最初扶贫政策开展的宗旨,但是也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做出适当的调整,笔者就新时期下的扶贫政策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以期能够为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摘要: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展开了农村的扶贫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年了,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这项工作开展的进程,现在已经到攻坚时期,这种状况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并提出相应地建议和措施,以前能够给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扶贫战略,实施,治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娟.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J].商.2016(11).

[2]金则胤.新时期农村扶贫政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

农村扶贫战略 篇2

2月下旬到3月上旬,我先后两次到安定镇高坪村调查走访,一方面宣传中央的惠农政策,另一方面探讨如何走活扶贫攻坚的路子。通过接触部分群众,走访老党员、土改根子,召开村支两委和组长会议,结合实地察看,我深深地体!会到贫困村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和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同时

也鞭策我在任期内科学地确定扶贫思路,有效地促进贫困村整体稳定脱贫。[文章-http:///找范文,到]

一、基本情况

安定镇高坪村位于秋湖水库库区,全村共21个村民小组,482户,1862人。所辖范围内土地6442亩,其中旱土102亩,退耕还林80亩;水田1140亩,人平耕地面积仅0.6亩。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2名,50岁以上21名,40岁左右10名,30岁以下2名。五保幼保13个,特困生7个,特困户6户,困难户19户。有村级小学一所,学生152人,教职工8人。出外打工村民近500人。由于桃花、潭洞、操上等三个淹没组处于秋湖库区之内,村民210人无田可种,靠政府统销五定口粮生活。而黄牛、上栏、下栏等三个组都是衣斗笠田,耕作困难。特别是淹没组的学生读书,家长必须从水路送到水库堤上,而且坐船一个来回要4元,一个月仅坐船就需160元,负担沉重,百姓叫苦。另外,秋湖水源的季节性,使村民吃水困难,遇旱无水,遇洪水浊,直接影响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尽管在学校围墙的建设村级道路的拓宽、部分水渠的维修和村民事务的及时处理上,村支两委想了一些办法,做了一些实事,群众也比较满意,但党员干部普遍认为这个村是“穷摊子,事难办”。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定镇高坪村民风较为纯朴,社会较为稳定,但客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该村的发展。

1、农民收入渠道狭窄。该村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种田、打工,辅之茶、烟、果种植和猪、羊、鸡养殖。由于出外打工村民较多,青壮劳动力在家比例很小,导致相当一部分在家务农的农户缺少劳动力,给农业生产带来困难。虽然该村有25户在规模种养上迈出了尝试性的步伐,但也只占全村总户数的5。比许多农户经济基础差,想搞种养项目却没有流动资金,因而示范户比例小,带动性不大,村民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

2、村级债务包袱沉重。由于该村前些年进行的良种茶开发效果不佳,贷款无力归还,加上借款垫付上交任务和一些基本建设欠款,负债已达24万元。村支两委4年没有发工资,村级运转十分艰难。

3、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是灌渠破败不堪。该村赖以拼作的3条主干渠全长5800米,除已维修了的1000米外,其它都出现大面积渗漏;二是电路严重老化。因属自供区线路没有进行网改,线路不规范,且老化严重,损耗相当大,加之变压器年久失修,供应不足,群众用电难;三是交通相当不便。除抗洪抢险需要已争取到通往秋湖水库的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外,其他路段仍然是野鸡路、独木桥居多;四是校舍已成危房。建于80年代初期的两层教学楼,屋顶、模子断裂,下雨漏水,严重威胁师生安全;五是通讯尚不完善。只有一条通往秋湖水库的电话线经过该村全村21个村民小组中只有3个通了电话,群众信息互通和对外联络十分困难,信息渠道闭塞。

三、思考和建议

从安定镇高坪村的贫困状况来看,很多群众仍处于落后的生产和生活当中,确实让我感到很大的压力,不论是落实以人为本,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应当尽快地帮助这些贫困村、特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从该村的贫困原因来看,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又缺乏正确的带动和科学地促进,以至于经济徘徊不前。要加快这些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步伐,扶贫工作一定要创新模式,一改以往救济式扶贫的老路,必须注重项目带动,用项目来增强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自身造血功能。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以培训项目带动素质提高。一是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我县职教中心已被列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和培训力度,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每户有一个主要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非农致富技术。同时选择一批青年农民参加省里组织的实用技术和劳务技术培训,为农民提高闯市场的能力。二是在调整充实村级班子的基础上,办好贫困村村干部培训班,开阔村干部的思路,活跃村干部的思维,促使贫困村的领头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束缚,切实树立自力更生、科学发展的观念,提高指导和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

农村扶贫战略 篇3

整村推进:新机制推开致富门

礼县共辖4镇, 25个乡, 9个居委会, 568个行政村, 总人口51.8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8.87万人, 属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国列贫困县。进入新世纪以来, 礼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 突出工作重点, 积极实施整村推进,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加强科技培训力度, 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

2008年初,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礼县西汉水流域整体开发方案》的基础上, 经过调查摸底, 确定了2008年~2010年实施项目——龙昌公路沿线的23个扶贫工作重点村;规划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科技扶贫三大类40个子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2616万元, 现已完成2008年的各项投资, 今年的各项项目投资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在启动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工作方面, 为了抢抓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的最佳季节, 在省市扶贫部门还未审批下达项目资金的情况下, 礼县扶贫办提前启动了桥头乡蒋寺、白关乡水晶村、罗坝乡酒店等19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工作, 拆借相关资金, 为实施好其它项目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 完成了龙林乡杨寨村、肖良乡乔家等5村马铃薯新品种引进项目630亩, 投资10万元, 全县2009年扶贫项目正在有序、快速、优质、高效的实施当中。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 2008年, 礼县扶贫部门利用扶贫资金, 在全县24个乡 (镇) , 21个整村推进村和其它25个扶贫工作重点村扶持太阳灶6521个, 有效解决了贫困村3万多群众的能源短缺问题。

为全面掌握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的贫困现状、因震返贫情况, 准确了解新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 为今后扶贫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实行“大扶贫”理念, 探索整乡推进片区开发的新思路, 根据市政府安排, 市扶贫办组成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 赴礼县湫山乡开展专题调研。采取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和到项目现场察看, 填写农户调查表, 召开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讨论分析、征求意见等方式, 了解了农户和行政村的家庭、主要生产资料、收入、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地震受损和恢复重建扶持项目资金、需要扶持的项目等内容, 建立了农户扶贫的基本台账, 通过汇总, 基本摸清和掌握了农户、村和乡的基本情况,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经摸底调查, 初步规划扶持项目35项, 总投资4563.66万元,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11项, 2936万元, 占64%;增收产业项目16项, 1254.54万元, 占28%;公益事业和科技扶贫项目8项, 374.12万元, 占8%。

加强领导:新农村建设有保证

礼县新农村建设职能主要在县扶贫办。为此, 县扶贫办把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 扎实有序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县上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16个县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和试点村也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县为主导、乡为纽带、村为重点、户为核心”的工作机制, 把新农村建设任务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的主要内容认真安排部署, 严格考核, 兑现奖罚。县扶贫办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严把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派专人进驻建设工地, 聘请专业部门工程师作施工监理, 严把工程质量关。扶贫办实行不定期的深入新农村建设现场督查检查建设进度和质量, 现场解决存在问题, 指导施工, 自始至终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由于职责明确, 措施得力, 督促到位, 县、乡、村全力配合, 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社会帮扶:取得显著成效

上半年该县在开展社会帮扶工作中, 各级帮扶单位、帮扶领导及社会各界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38.7万元, 其中:天狮集团向白河镇捐助10万元, 职工捐款1万元, 共11万元;县国税局、县审计局分别向宽川乡捐助2000元, 共计4000元;马泉金矿给洮坪乡山河村新修公路1公里, 投资15万元;政府县长方新生向沙金乡见各梁村帮扶新品种马铃薯种子1万公斤, 折款2万元;团县委给肖良乡安坝村捐助文化体育器材1批, 折款8000元;县水电局、乡企局分别给永坪乡基层组织建设捐款3.5万元, 捐砖折资2.7万元;县水保局给祁山乡新修产业路11公里, 投资3万元;县政协办给祁山乡中王村重建点提供绿化树苗600株, 折款3000元。另外, 初步掌握意向性帮扶资金502万元。其中: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和中德财政合作甘肃灾后重建项目考察团拟定投资412万元, 援建永坪乡上石咀小学和冉城小学;深圳共进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大维计划捐资90万元, 修建石桥镇古泉小学。

发挥优势:整合资金建新村

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 礼县县委、县政府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全力整合有关部门建设资金, 发动群众参与建设, 筹措资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取得了显著成效。

永兴乡文家村位于礼县东部, 是该县苹果的优产区, 全村果园面积2560亩,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50元, 户均苹果产业收入6382元。该村苹果产业起步早, 群众经济条件好, 思想觉悟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乡乃至全县都遥遥领先, 在该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有较好的基础。目前, 按照群众意愿“统一规划, 统一施工, 统一修建, 分户使用”的要求, 目前已完成新村建设30亩用地的统征;新村建设地基工程全部完成;新二号楼、三号楼、四号楼、六号楼、十号楼完成二层封顶;新一号楼、五号楼、八号楼完成了二层墙体工程;新七号楼完成了一层封顶;完成了新村超市的主体工程;新村果库全面建成, 可储藏苹果225吨;硬化主杆型苹果园区道路2200米, 各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提高素质:科技先导抓培训

为了全面提高项目实施区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举办了劳务工输转培训班6期, 向北京、天津等城市输转劳务工778人;在全县20个灾后重建重点村举办了3期建筑工培训班, 培训建筑工3600人;印制了《沼气管理技术》、《核桃花椒栽培加工技术》、《中药材栽培技术》、《畜牧养殖技术》、《水果栽培技术》、《家政保洁员服务技能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等培训书籍4万余册。在全县农村党支部培训班上发放《新农村建设手册》615册、《灾后重建手册》615册, 共1230册。组织今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19个村的乡村干部, 参加了全省整村推进项目专题培训班。省上培训结束后, 又结合自身实际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管理培训班, 培训乡村干部58人, 发放科技培训手册500余册。召开了全县扶贫项目实施管理培训会议和扶贫项目建设暨世行回补资金回收工作座谈会;并发放科技培训教材500余册。撰写扶贫简报18期, 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 及时报道了扶贫开发的动态和成效。

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礼县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 该办按照市级试点单位的活动要求, 紧紧围绕党员领导受教育, 人民群众得实惠, 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总体目标, 立足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精心组织本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扶贫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破解工作难题, 经过扎实有序地学习实践, 取得了很好地活动效果。目前, 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两个阶段的工作已全部完成, 并形成了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分析检查报告。

灾后重建:集中力量显成效

5.12地震后, 滩坪乡刘河村被省扶贫办列为2008年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相结合试点村, 项目投资150万元, 同时, 该村是2008年整村推进村, 项目投资70万元, 截止2009年6月底, 已完成项目投资220万元。其中, 河堤800米68万元, 护村河堤500米20万元, 村护坡600米26万元, 一池三改70座24.5万元, 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15万元, 建村文化卫生培训设施1处5万元, 修建小学1所20万元, 整村重建地基垫方3.6万立方米26万元, 村道维修1200米14万元,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0人 (次) 1.5万元。整合部门配套项目资金272.2万元, 其中:国土局整治河滩地400亩15万元, 水电局建设人饮工程1处20万元, 农牧局建设沼气90座16.2万元, 交通局建设村组道路2.5公里18万元, 农机局购置农机具5台配套1万元, 重建办整合灾后恢复重建101户202万元。

在灾后重建的同时, 县扶贫工作人员及时送科技下乡, 帮助刘河村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 大部分农户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基本恢复自我发展信心, 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全乡平均水平, 村容村貌整洁, 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加强。

同时, 在全县抢险救灾转入重建阶段后, 礼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由扶贫办帮建草坪乡崖上村重建工作。草坪乡崖上村是5·12地震重灾村之一, 该村60户群众房屋全部倒塌。扶贫办全体干部职工不辱帮建使命, 深入受灾村调查灾情, 结合受灾实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重建规划方案, 成立帮建领导小组, 组建4个帮建工作队, 组织达15人的专业建筑队进驻崖上村, 自带生活用品、自搭帐篷、办起职工灶, 开展了近3个月的帮建工作。经过乡、村群众和帮建队员的共同努力, 崖上村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有效, 于2008年12月6日全面完成帮建任务并迎来了由县扶贫办组织的喜迁新居文艺、戏曲晚会,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科技下乡扶贫战略探析 篇4

关键词:科技扶贫,贫困人口,农村脱贫致富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也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消除和缓解贫困,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是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是农业大国,其贫困问题实为农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农村反贫困斗争中,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目前我国农村仍有8 249万人尚未脱贫,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扶贫作为我国政府缓解农村贫困、加快农村脱贫步伐的重要手段,是解决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科技人才极度缺乏的根本举措,是由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扶贫转变的重要标志,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是符合中国国情减缓农村贫困的必经之路。

1 科技下乡扶贫在扶贫战略中的地位

科技扶贫是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战略举措,其宗旨是通过先进技术的普及,改变农村小农经济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村,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提高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而作为治国兴农之策的科技下乡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通过发动行政力量开展送科技下乡,发动社会力量深入农村做科普宣传等形式坚持不懈地对农村进行科技启蒙和教育,后日渐深入并延续至今,对农村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获取财富的能力依赖于对于农业科技的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可改写农民对生活的渴望,这种科技渴望与科技下乡相对接,是当前农村科技脱贫最重要的实践功用。

2 科技下乡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的历史变革

纵观我国科技服务方式的历史变革,不难发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随着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农业科技供给者与农业生产主体使农业科技和生产实际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表1)。农民是农业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协调者,因此有效地开展科技下乡,促进科技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由单一农户向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大户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科技化方式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向综合性多功能方式转变。这些变化对新时期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实现途径需加以重新认识、有效把握。

2.2 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受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改革开放以,在扶贫攻坚的征途上,我国砥砺前行,不遗余力开展科技下乡扶贫,农村扶贫开发扎实推进,科技下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全国农村共有1 650万人脱贫。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效益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得到明显加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6亿多亩,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2.3 农业科技及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攻关计划从基础研究、品种引进、产业化示范、科技成果推广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同时,国家加大在农村科技方面的投入和研究,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科技下乡服务是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2.4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扶贫的关键是要对贫困地区进行科学定位,深入了解其发展状况及致贫原因,并制定合适的帮扶发展政策措施,政府可通过选派专业科技人员进驻农村,开展多方面的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国家探索解决“三农”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我国现代化农业进程中重要的革新和历史产物,是目前农村科技扩散体系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自2002年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科技以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向全国铺开,推进了农村科技下乡服务体系的建设,促动了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2]。①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并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实用技术通过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带给农民,弥补了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足,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农技推广工作的症结。②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村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将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③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农民获得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的交易费用降低。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区)的1 000多个县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队伍超过72万人[3]。其中,全国有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3.87万家,形成利益共同体5.14万个,创办企业1.59万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5万项,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1.6万多个,服务农民6 000万人,创业实现利润400多亿元[4]。

2.5 农村科学技术普及深化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科技下乡服务深入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在新技术推广普及上,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并通过配套实施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项目,培育新型农民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效提高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2.6 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但是,受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影响,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困扰贫困群众民生难等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全球耕地面积中,我国耕地仅占8%,却要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我国农民用1hm2地养活12.22人,而美国1hm2只养活1.91个人。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 000多万亩,为世界第一,但平均亩产960kg,单产水平仅列93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t左右)。我国的单产水平低,因为我们的农业科学技术不如人家。我们的地少,产量还低,我们的贫困人口多,目前全国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分布在832个贫困县,12.9万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问题程度深,到2013年底还有8 249万农村贫困人口,减贫之责,任重道远。

2.6.1 农村基层农技服务人才短缺

当前农村基层严重缺乏农技服务,而广大农村和农民又特别需要农技服务工作。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才,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有40名[5],人才断层,后继乏人,是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加之某些农技人员服务观念淡化,缺乏实效性,仅停留在嘴上喊喊、材料散散,很难服务到千家万户、服务到田间地头。此外,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偏少,服务内容单一,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差甚远。现有的技术推广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趋向规模化、多样化情况下,无法满足农村、农业、农民对技术和信息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1]。

2.6.2 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偏低,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不能做到及时跟进

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甚至不足20%。科技下乡与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相互脱节,农业科技服务运作效率有待提高。科技下乡主要针对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农民实用技术缺乏的状况提出的扶贫方式。这些地方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素质低下,脱贫难度加大,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不能做到及时跟进。

2.6.3 科技文化落后,农民科技素质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而贫困地区对教育投入不足,文化教育极端落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9%;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6.5年,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阻碍了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有效需求的形成,农业科技受众推广能力弱,制约生产力水平高低。加之小农意识浓厚,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形势脱节影响到择业、从业的能力和范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身的收入水平。

3 科技下乡扶贫战略的实施重点

3.1 推进成果转化,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①产业科技含量是衡量其市场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而我国目前这一指标仅为3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只有20%~30%。因此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及推广普及,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新技术。从过去的人拉畜耕到机械种植,从露地栽培到设施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农业焕然一新。生物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培育,高效节能的栽培管理制度,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更健康的产品。②生物技术的更新更深层次的发展,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精简化技术,都需要我们去研发去推广普及。如今,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占43%的份额,杀虫杀菌及调节作物生长的化学药剂的过多的施用也会以带来负面效果。因此,我们更应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节能减排低碳的种植方式,要研发低毒低残留的高效的药剂来支持农业发展,与栽培技术有机融合,要采用节水节地节肥节药技术、设施化的技术来提升种植标准。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以色列农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节水技术和品种技术,通过资源调配、废水利用、创新灌溉等,推进我国水肥一体化的利用。

3.2 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生物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生物技术的应用,是保障农业安全的迫切需求,必将成为维护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在作物改良上要加强品种的抗病抗虫抗逆性及营养高效利用等研究。近年来,拟南芥、水稻、辣椒等植物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并展开了大规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通过种质资源研究、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相结合的途径,培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种。

3.3 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反贫困意识能力

贫困地区农民素质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这就要增强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紧迫感,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农民突破资源的限制,促进农民自发性组建农业合作组织等集合农民创新思维的组织载体,使农村反贫困的潜力得以发挥。第一,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培训,同时结合所培训内容,实施实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创新科技扶贫工作机制,培育壮大农业技术队伍,使他们在农技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以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第三,抓好科技园区建设,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四,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扩大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实用新技术脱贫。

3.4 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区域农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要做好科技下乡服务就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当地农业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增强科技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科技下乡服务的项目要围绕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来设置,以项目的技术突破来促成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促进产业的延伸和产业的集聚。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根源研究,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并与企业搭桥,提升产业价值。如目前武陵山片区湘西自治州猕猴桃、椪柑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发展为当地支柱产业。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具有高含金量的产业。

3.5 增强农业科研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科技人才是宣传和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主力军,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者、携带者和传播者。科研人员要与农民打成一片,要吃在农村,住在农村,服务于农村,要有奉献三农和开拓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本地资源,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入手,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重大项目,强化农业科技培训与技术指导,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3.6 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特点,建科技扶贫示范乡、示范村

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特点,充分调动乡土资源,提高科技扶贫效率,如建立科技扶贫示范乡、示范村,实施具体的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应尽量配套实施该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这样就使培训建立在示范、推广上,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示范带动性。发挥他们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扎根农村,热心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在实用科技示范推广中言传身教的聚合、辐射作用,最终达到“以能人示范带动实用技术推广,以实用技术致富一方百姓”的科技扶贫目的。

3.7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服务农业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6]。加强科企合作是科研单位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企业的有效途径,是科技人员施展才华,实现互利双赢、持续推进科技下乡服务的重要举措。

3.8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提供满足市场和农民真正需要的技术、科研成果是成功实施科技下乡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农业生产、农村科技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一方面,科技成果不断被鉴定,科技成果总量膨胀;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满足,农业科研机构的供给意愿与农业企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发生偏差”[5]。

3.9 提高对科技下乡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下乡是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举措,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与科技下乡在我国是一种具有政治性的实践,科技下乡是一种生产性行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动员。送科技下乡是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应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推进形成大联合、大推广的新局面。农业人才短缺与闲置并存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而我国农业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6]。为此迫切需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培养农业科技综合型人才,建立科技下乡服务的长效机制。

4 结语

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数大,相对资源严重匮乏是我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2]。尽管我国在探索科技下乡扶贫工作中,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入手,实现了扶贫与发展并进的格局,也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我国农业缺少自发的技术创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农民没有生长出适应现代科技创新意识,农民赖以安身立业的农业总体上仍然缺乏“经营式农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的依靠,与我国的资源禀赋相结合。现阶段我们更应加强农业技术科技下乡服务的推广和运用,坚持“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送科技下乡工作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丛林.福建省科技扶贫工作回顾、成效与建议[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1):113-118.

[2]李华香.新形势下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路[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0(4):8-9.

[3]榆林科技编辑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J].榆林科技,2014,37(1):1.

[4]廖西元,申红芳,朱述斌,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推广行为和绩效影响的实证——基于中国14省42县的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31-138.

[5]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3.

农村扶贫战略 篇5

蚕桑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 是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脱贫重要项目。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有关专家研究编制“十三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 “十三五”期间, 蚕桑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全省扶贫攻坚战略,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基地建设为抓手, 以培育新型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社会化服务为重点, 突出龙头带动, 加快蚕桑转型发展步伐, 着力构建规模化、设施化、多元化、绿色化的新型产业模式, 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优质蚕桑基地, 使全省桑园面积达到200万亩 (13.3万hm2) , 生产蚕茧8.5万吨, 生产桑果20万吨, 蚕桑综合产值在“十二五”基础上有较大增长, 实现由蚕桑大省向蚕桑强省跨越。

农村扶贫战略 篇6

旅游扶贫Pro-poor Tourism (PPT, 即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 是由英国国籍发展局 (DFID) 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 英国认为旅游发展与脱贫致富有直接关系, 并强调了旅游扶贫是一种能够消除贫困的旅游发展方式。在PPT的框架中, 贫困和贫困人口是核心, 因此PPT需要做的是为贫困人口提供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发展机会, 最大限度地利用贫困地区劳动力、商品和服务, 扩大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联, 创造政策框架与规划背景来解决贫困人口和居民的需求。

2 中国旅游扶贫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旅游扶贫”发展战略于1996年提出, 提倡将旅游扶贫作为帮助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方式。至今已过去整整20年, 在旅游扶贫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也使一些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从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贵州安顺的黄果树、四川巫山的小三峡、黑龙江宁安的瀑布村等, 都是旅游扶贫战略实施的成功典范。

2016年8月, 国家旅游局在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上发布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从报告中可看出, 自2015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会以来,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发展势头良好, 成效显著, 潜力巨大, 大有作为, 已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主力军。

根据“十二五”时期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通过旅游扶贫带动了10%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完成了旅游脱贫的人数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 (2000) 为例, 旅游扶贫的战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据资料显示, 2013年固原市旅游接待量219.8万人次, 实现旅游社会收入达到了8.98亿元。当地有2万多名农户通过发展农家乐、采摘、手工艺品和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 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年收入甚至超过了10万元。以湘西州旅游扶贫为例, 旅游扶贫的发展直接改善了当地的基本生存条件, 交通设施条件改善成果非常显著。2014年公路通车里程12572km, 其中, 高速公路303km, 国道413km, 省道2259km, 县道1752km, 乡道7844km, 旅客周转量37.12亿人km。

尽管我国的旅游扶贫工作取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依然有很多贫困地区的人口在贫困生活中挣扎, 因此, 我们的旅游扶贫工作还需继续, 并且需要各行各业的聚力汇智, 肩负起社会责任, 共同在旅游扶贫这一工作中积极作为。

3 浦北县的旅游概况及旅游扶贫现状

3.1 浦北县的旅游概况

浦北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位于广西南部地区, 其面积2520km2, 辖16个镇, 总人口约83万。该县城距离省会城市南宁市约有二百多km, 距离钦州市约有136km。浦北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还有各种文物古迹, 也有着覆盖遗址遗迹、水域人文景观、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全方位的旅游资源。如, 拥有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五皇山、公猪脊森林公园等。其中, 五皇山自然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 是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 具有山高林茂、草绿石奇、谷幽水秀、雾浓云美、民俗奇异的特点。浦北县还拥有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如浦北客家文化村、浦北大朗书院、文昌塔等。除此之外, 生态观光休闲农业资源也相当丰富, 旅游开发潜力很大。

3.2 浦北县的旅游扶贫现状

从2011年开始, 钦州市开始加大旅游扶贫开发力度, 成效显著, 成为浦北县贫困人口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 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于2016年在钦州市四届六次会议上被提出, 文件提到钦州市制定了旅游扶贫三年 (2016~2018年) 行动计划, 同时开展了科学引领旅游扶贫工作。其中, 49个贫困村 (包括浦北县域的贫困村) 全部启动旅游扶贫开发建设。2016年, 钦州市启动扶持26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的计划, 其中包括了浦北的“双良”, 即良田村和良江村。此外, 包括各个县域在内的整个钦州市的旅游企业就业安排脱贫人数达到2051人。钦州市主要是通过旅游资源入股, 投工投劳等运作模式带动创收扶贫。采取公司+农户、能人带农户, 能人吸纳或租凭贫困户的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资源合作参股, 共同建设等形式。引导、鼓励经营企业进行开发建设, 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

目前看来, 整个钦州市的扶贫开发基本上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现阶段的目标开始转为巩固温饱成果、加快实现脱贫致富, 此外还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

4 浦北县发展旅游扶贫遇到的问题

4.1 浦北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优势

4.1.1 区域优势。

浦北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地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 其中, 钦州市已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因此, 浦北也随之获益。此外, 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位优势显著, 贸易区活跃的经济氛围定能给浦北县带来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4.1.2 气候优势。

浦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 土地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依托着优良的气候优势, 浦北县拥有约0.73万hm2的天然次生红椎林, 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林区。此外, 全县的森林覆盖总面积达到了20亿m3。正是依托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 该县盛产香蕉、荔枝、龙眼、八角玉桂、木薯等, 其中香蕉的产量为每年25万t, 素有“中国蕉乡”之美誉。

4.2 浦北县发展旅游扶贫的劣势

4.2.1 旅游扶贫产品结构单一。

浦北县虽然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例如当地的茶叶种植合作社仅仅只是开发了较为低端的茶叶, 这就使得旅游产品的收入大大降低。可以通过宣传茶文化, 当地的蚕茶就是一个独特的卖点, 若是将蚕茶开发成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 这就更便于供应给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消费者。

4.2.2 旅游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当地政府财政资金匮乏, 缺乏对旅游扶贫的投入, 仅仅依靠企业投入是远远不足的。此外, 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居民收入不高, 贫富差距较大, 因此, 也导致了民间对旅游扶贫投入的资本太少。

4.2.3 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备。

浦北县交通基础薄弱, 这不仅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也制约了其贸易交往, 农产品的运输受到了极大地制约。俗话说得好, “要致富先修路”, 因此, 从整个县域角度来看,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5 钦州市旅游扶贫战略模式选择

5.1 政策性项目驱动模式

政策性项目驱动模式指的是通过当地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贫困地区投入旅游基金、建设旅游扶贫示范区等政策性项目, 解决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贫困人群收入, 从而使区域整体脱贫致富奔小康。

政府在实施富有成效的PPT (Pro-poor Tourism) 计划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旅游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治理、规范管理、项目融资、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 政府可以做很多指引的工作。近年来, 国务院扶贫办协同国家旅游局, 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 高度重视旅游业参与扶贫相关的工作, 在全国旅游资源富集的连片贫困地区, 通过财政资助、旅游项目策划、论证、指导、推广、教育培训等手段, 支持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浦北县的旅游扶贫开发应以政策性项目驱动模式为主导模式, 可借助于旅游扶贫项目驱动平台, 为旅游扶贫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浦北县还应该借助其他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成果经验, 申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 积极了解由政府组织的相关旅游扶贫项目, 克服浦北县的发展旅游扶贫的劣势, 进而提高旅游扶贫的成效。

5.2 非公企业党组织结对模式

浦北县于2016年8月与广西产业扶贫大讲堂上启动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结对帮扶贫困农村脱贫启动仪式。所谓非公企业党组织结对帮扶贫困农村, 号召全县非公企业参与贫困村扶贫攻坚工作, 主动联系帮扶贫困户, 力争让其早日脱贫。非公企业现场不仅需要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就学, 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户, 还要与贫困村代表签订产业帮扶协议, 力保贫困村完成脱贫目标。广西北部湾珠乡橄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清及浦北县石祖禅茶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叶忠胜在广西产业扶贫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帮扶贫困农村学生的同时, 还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打造了体验式橄榄园、集采茶烘茶售茶为一体的休闲茶园。

5.3 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指在政府的领导下, 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 合理有效地投资开发并经营当地旅游, 从而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的旅游产业, 不断增加旅游产业收入, 进而带动当地农工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该区域的脱贫致富。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然而将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为旅游产品, 继而推广宣传, 这一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这就势必需要依靠企业及强大的金融体系来支持。

浦北县良田村的企业家梁帮财于2015年3月成立浦北县帮财番石榴专业合作社, 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帮良”, 其寓意就是帮扶良田村脱贫致富。梁帮财在2014年开始带领农户种植番石榴, 其模式是指引农户分开种植, 由合作社集中管理并销售。目前, 良田村番石榴种植基地已达到了70hm2, 其中每667m2的产值约有1.56万元, 该番石榴种植基地已经成为浦北县重要的特色农业 (核心) 示范区之一。随着番石榴产业的良好发展, 良田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8000多元, 脱贫致富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

此外, 浦北县帮财石榴专业合作社还与全国各地的需求市场和需求单位建立起沟通网络平台, 为的就是保证市场信息的及时沟通交流。良田村番石榴主要有传统批发, 旅游采摘, 电商销售, 目前传统批发最为普遍, 但是该合作社已经把目标放在了旅游采摘上, 目的是可以带动其他旅游收入, 如旅游住宿和旅游餐饮等。该企业还带动村民修建鱼池荷塘, 盖上农家乐。让游客能休闲观光, 体验摘榴, 赏荷采莲。目前, 该村已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当前的主要目标, 朝着特色农业、观光旅游、生态乡村三合一的目标不断努力。

6 结语

旅游扶贫, 不仅要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做到稳步前进, 更要在扶贫工作中做到突飞猛进的效果。我们面临的是扶贫任务繁重, 扶贫时间紧迫的严峻形势, 因此在旅游扶贫工作中, 不管是浦北县还是其他贫困地区都应该肩负起即保证老百姓脱贫又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的社会责任。相信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撑以及各行业的聚力汇智, 旅游扶贫这项工作一定能带来卓有成效的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窦文章.扶贫与旅游扶贫的一些思考[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6.

[2]韦善豪.广西钦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 2000 (06) .

[3]张铁军.宁夏六盘山区旅游扶贫战略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 2015 (5) .

[4]李志伟.旅游扶贫战略模式分析——以太行山区旅游扶贫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 (12) .

[5]丰志美.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四川应用的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8.

[6]黄远林.钦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突破点”研究[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4) .

农村扶贫战略 篇7

1 国外三类扶贫模式概述

1.1 农村扶贫的特点

1) “发展极”模式基本上是在不发达农村地区资源贫乏状况下和非均衡经济发展规律下, 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 能够对周围产生吸进和辐射作用, 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2) “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基本上是“从把经济增长作为通过就业和再分配衡量发展的主要标准到基本需求的演进, 从抽象目标到具体目标, 重视手段到重新认识结果, 以及从双重否定 (即减少失业) 到肯定 (满足基本需求) 的演进”。

3) “社会保障方案”模式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手段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方案, 政府对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营养、基本的卫生和教育保障及其他生活补助, 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家庭生活需要。

1.2 国外农村扶贫三类模式的作用

1) “发展极”模式主要通过极化或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并以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贫困人口自下而上的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缓解区域性贫困状况。

2) “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主要是对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商品和服务、食物、水和卫生设施、健康服务、初级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及住房等。

3) “社会保障方案”模式, 主要是对改变收入差异和种族经济差异的政策;为妇女提供平等就业和收入机会及经济地位方面的政策;为保持老年人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

2 国外农村扶贫的进展状况

2.1 巴西采用“发展极”扶贫模式

采用“发展极”模式的除以巴西扶贫为代表的国家外, 还有墨西哥、智利、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笔者以巴西为例, 巴西贫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掠夺与统治, 区域发展不平衡, 教育水平低下, 收入的分配不公, 盲目追求经济飞速增长等。巴西扶贫主要采取反贫困计划, 并制定一系列政策, 主要包括:建立专门开发机构指导, 组织、实施落后地区开发计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体系;制定推行各种落后地区开发计划;实行各项鼓励政策, 促进“发展极”建设。同时采取农村土地改革, 北部农业发展计划和全国一体化计划, 迁都巴西利亚, 最低保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1]。

2.2 印度采用“满足基本需求”扶贫模式

采用“满足基本需求”扶贫模式的代表国家为印度。印度贫困原因有以下几点: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的贫困程度在不断下降, 90年代以后贫困程度又有所加剧;农村贫困程度受农业欠收制约;贫困程度受到非组织部门就业机会的制约;贫困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贫困人数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等。印度扶贫主要采取反贫困计划, 并制定一系列政策, 主要包括:投资重点由工业转向农业, 推行“绿色革命”, 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农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同时实施多项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医疗、农村道路、农村供水、农村电力等社会经济基础设施, 以缓解印度贫困的程度[2]。

2.3 美国采用“社会保障方案”扶贫模式

采用“社会保障方案”模式的代表国家为美国。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 因此贫困面较少。“社会保障方案”模式作为一种福利制度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反贫困措施。反贫困具体做法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评判”。表现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渠道通畅, 扶贫减困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贫困救助体系较健全, 各类扶贫减困项目可以得到较好的实施[3]。

3 中国农村扶贫的演变及“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

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5个阶段:1) 1978—1985年间我国扶贫工作用以工代赈取代传统的直接救济的扶贫政策。2) 1986—1993年间实施给予贫困人口专项扶贫基金, 鼓励贫困人口开发置业。3) 1994—2000年间实施信贷扶贫政策, 鼓励贫困人口创业, 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4) 2001—2010年间实施了减税、增贴的举措直接给予贫困人口减负并增加补贴, 并筹措资金开展合作医疗工作。5) 2011—2020年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公布实施, 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之一———建立“精准扶贫”创新机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5年1月份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 更加有力的举措, 更加有效的行动,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 扶到点上、根上, 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紧接着2015年6月份, 习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 又强调说:“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同时又特别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地方政府的有力举措下, “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3.1 我国“精准扶贫”的含义

“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国外的扶贫模式, 而是在“精准”上的实施。其主要内容:“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 实施对扶贫户的动态管理和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精准识别”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低于贫困线的家庭识别出来, 找准导致这些家庭贫困的原因, 因户、因人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消除贫困的关键因素和消除脱贫的关键障碍。“动态管理”对所有识别出的贫困家庭建立档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家庭主要成员基本信息, 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的详细信息, 根据贫困状况的变化情况, 建立脱贫标准, 将已经脱贫的家庭调整出来, 保证“精准扶贫”的有效性。“精准考核”是对“精准扶贫”效果的考核, 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有明确分工, 中央政府负责区域发展和片区开发, 地方政府负责“精准扶贫”工作。精准考核的目的是督促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4]。

3.2 创新“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运用“互联网+”技术, 这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化、技术化、系统化、精准化。“精准扶贫”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做到四个精准:1) 精准定位。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分析系统对贫困家庭精准定位, 可以做到不错一户, 不丢一户的效果。2) 精准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贫困家庭建立电子档案, 实现对贫困家庭的信息精细准确。3) 精准帮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数据分析系统, 分析贫困家庭的贫困状况, 因人而异做出适合帮扶的解决办法, 避免帮扶工作的统一模式。4) 精准考核。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扶贫绩效考核数据系统, 对扶贫工作的干部进行考核, 对扶贫工作效果进行考核, 把扶贫的全过程做到精准定位;此外,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扶贫电子档案, 对被扶贫家庭实行长期回访与长久的陪伴, 使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健康持久发展。

3.3“精准扶贫”重在地方政府有力举措

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有明确分工, 地方政府负责“精准扶贫”具体工作。河北省人民政府利用“互联网+扶贫”在扶贫领域与企业集团开展深入合作。2015年11月3日双方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扶贫”备忘录;河北省省委书记赵克志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共同商定在“互联网+扶贫”领域, 充分发挥阿里巴巴集团在互联网领域的立体化产业发展优势和影响力, 开展深入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建立高效、融合、安全的社会扶贫网络信息平台, 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安全、信用认证、支付、物流、网络、人才等服务体系, 深化应用“互联网+扶贫”。具体内容包括:推动贫困地区“一村一店”建设;同时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个人在阿里巴巴平台 (包括淘宝、天猫、1688、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站等) 开设网店或使用服务, 帮助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 将贫困村网店及特色农产品通过打标的形式在淘宝网上进行展示, 引导社会公众选择购买。培育河北省本地化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发展“千县万村+特色馆”立体扶贫。在河北省贫困地区选择2~3个试点县, 由阿里巴巴集团协助地方政府组建地方互联网商协会, 输出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模式和经验, 引进电子商务培训机构, 帮助当地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同时又选定1~2个贫困县, 每县选定1个行政村, 作为“淘宝村”试点。同时, 集团在河北省贫困地区支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 开展县服务中心及村服务站建设, 并且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商培训等多领域展开合作。通过互联网展示农产品, 推动农副畜产品、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产品网上销售, 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3.4“互联网+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推手

“精准扶贫”工作引入先进技术、先进经验,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及阿里巴巴集团的先进经验, 依托互联网强大支撑, 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等使“精准扶贫”工作可以做到精准定位、精准管理、精准考核, 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效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应借鉴国外扶贫中的经验教训, 避免走弯路、旧路。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绿色扶贫、永久脱贫。

4 结语

我国的扶贫目标已经确定,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扶贫思路已经非常明确,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政府的有力举措, 借鉴国外扶贫减困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定可以确保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的任务早日完成。

摘要:笔者探讨了国外农村扶贫的三类主要模式, 及这三类扶贫模式的基本特点、作用和效果。同时对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及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展扶贫工作, 做到科学化、技术化、系统化、精准化的管理的创新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国外,中国,“精准扶贫”,方式创新,“互联网+”,地方政府,举措

参考文献

[1]王俊文.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以发展中国家巴西为例[J].农业考古, 2009 (3) :209-213.

[2]杨文武.印度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 1997 (3) :58-68.

[3]王卓.中国贫困人口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农村扶贫战略 篇8

在战略上,一是要破除干部群众旧的思想观念,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引导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有“先飞”“先富”的意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思想,让干部群众有信心、有动力, 做到人穷志不能短的思想入心入脑。二是要把自力更生思想贯穿精准扶贫始终。“先富”“先飞” 不可能“一飞冲天”,精准扶贫靠的是脚踏实地,靠的是务实肯干,干部群众不能有穷自在、安贫乐道、等靠要的思想,要引导干部群众深深牢记只有“自力” 才能“更生”,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三是要乘势而上,抢抓国家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施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三送”、新农村建设、扶贫活动、重要节日走访等有利契机,加大扶贫帮扶力度, 同时,要争取全社会对精准扶贫的支持,开展技术扶贫、捐资助学扶贫、全民帮扶扶贫等活动, 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良好氛围。四是要全县干部上下一致“大合唱”,大合唱就是一个合唱团,要做到异口同声,讲究一个主旋律、一种节奏。 干部是推动扶贫攻坚的决定性因素,干部务实、求实、扎实,事业才能落实,要加大干部培训引导,突出扶真贫、真扶贫、求实效、群众得实惠,不搞“假把式、 花架子”。

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在战术上要区分对待、各个击破、先易后难、先弱后强。要对贫困人口类型的划分制定规定标准进行精准识别、精确分类, 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管理。把年老体弱、肢体智力、精神残疾、 家庭成员患大病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以及因灾因学返贫等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要纳入救助范畴,政府兜底,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及提供其他社会救助;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的贫困户,根据情况及个人意愿, 将其划分为“温饱巩固型”、“越温待哺型”和“成长发展型”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扶持,集中人财物,集中政府、市场、社会资源, 采取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帮扶措施,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做到帮扶、救助到位。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研究下一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