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

2024-07-16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共9篇)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 篇1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服务山区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涵税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县域经济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点税源企业,日益成为地方税源经济快速提升的重要源泉,为南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税源建设,是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XX地税在壮大产业发展,服务山区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突出“一个重点”,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

XX是全国XX县、全国XX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又是中国XX之乡、XX之乡、XX之乡,有X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XX国家地质公园和XX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国”字品牌。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林产品资源、矿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省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XX万亩金银花核心示范片、XX50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XX农产品高科技园区、XX产业园和以XX为主的林下养殖,因地制宜打造的特色农业,其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以上;以XX等骨干企业

为支撑的XX中小企业园区、XX产业园区和XX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增长30%;加快景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提升配套设施,精品景点构建了以X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中心的山水休闲旅游产业,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以此为契机,XX地税着眼于税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寻找组织收入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认真履行税收财政职能、全面完成收入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财力保障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坚持把“依法治税营造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工作主线和根本任务,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为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大力扶持发展含税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有力促进了经济税收的协调增长,同步扩大了税收规模。截止8月底,我局共组织入库地方各项收入XX万元,占省局计划数XX万元的XX,较上年全年入库增收XX万元,提前XX完成全年收入计划。

二、立足“三个坚持”,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良好的税收环境,促进和保护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切实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执行XX县受损严重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把促产增收、培源税源的主要精力放在向企业广泛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控取向发展生产、-2-

开展经营上;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严防“跑、冒、滴、漏”,特别强化对农产品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应税行为的严格管控,确保发展环境的真正公平。

二是坚持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点对点”的与企业、项目开展结对联络,紧密围绕地税管理工作特性服务社会民生。在与XX乡结对帮扶工作中,我局主动跟踪服务XX马铃薯种薯基地项目的经营管理状况,充分运用行业管理的信息优势,加强与劳动部门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衔接,协调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事宜;辅导合作社和农户依法进行财务核算,建立健全账簿凭证,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入帐;促进增强农户的农牧保险意识,协调保险机构与农户的联系。同时,针对农民反映临时占地青苗补偿的征税和开票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处理,维护了农户利益,划解了执法风险。确保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我们的协调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坚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工作信息灵通、联系面广、政策熟悉的优势,准确提供政策、信息服务,积极配合开展招商引资,为党政领导的科学决策当好参谋。自2009年以来,每逢项目引进,在正式洽谈前,由税务机关向县委、政府提供一份《税收分析预测报告》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报告所反映的对相关政策的归纳和解释,可能带动哪些行业的发展,税收收入规模的增减,-3-

具体税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等信息,都直接、客观的为领导的决策和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对税收的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税收的直接影响,地税机关都有较大分量的话语权,不仅有利于涵养地方税源,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更能充分发挥地税机关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和空间。

三、落实“四项措施”,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宣传,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充分利用机构分布在基层,人员集中在一线的优势,积极开展“税法知识进农家”活动,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急需的书籍及惠民税收政策宣传资料册主动送上门,组织园区管理骨干和基地农民工到税务所进行税收政策集中讲座,努力为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民工创造创业条件,增强创业信心。

二是完善制度,推行优质服务方式。我们以落实“三个主动”--主动向纳税人打招呼、主动宣传税收政策、主动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叫响“三个声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保持“三种心态”--接待纳税人热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的“三个三”活动开展为契机,努力为纳税人提供“零距离、全天候、超时空”的优质服务。充分利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电视(报刊)专题(栏),以及地税内外网,对各项税收政策、办税服务流程及要求、以及纳税人关心的税收热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拓展宣传空间和纳税人了解税收政策的渠道。

三是规范行为,统一执法服务流程。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把重点放到后续管理和对企业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和服务中。制定“咨询辅导-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后服务”紧密相连的纳税服务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严格实行“领导坐班制”,切实加强地税窗口建设。

四是公开政务,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坚持和完善公开办税制度,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制和“三问”责任制,对政策执行、税额核定、收费标准、违章处罚以及工作状态等事项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围绕服务大局,强化工作执行,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确保“三个必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在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县委、政府是领导核心和主导力量,地税部门必须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有力保证中心任务持续增长,税务事业持续发展。

一是必须做好规范执法的管理员。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只有依法治税,规范执法,把优质服务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把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宣传到户,营造和谐税收环境,才能为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正确引导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做好铺路搭桥的信息员。因管理性质所致,地税机

关的信息来源渠道广,税务人员政策接触面宽,在扶持企业发展工作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及时为纳税人传递沟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为企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信息帮扶,增加企业效益。

三是必须做好献计献策的参谋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税收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县委、政府的大局工作搞好对接,做好税收政策的宣传解释,当好党政领导的参谋助手,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充分发挥管理效益,确立地税地位,树立地税形象。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 篇2

下面以耿马县勐永镇新和村的实际调查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1 新和村发展核桃的基本条件

新和村属于少数民族村寨, 位于云南省耿马县的最北边, 与云县、永德县相毗邻, 距离临沧市区和“中国核桃之乡”凤庆县分别约为65km和100km, 省道羊耿线贯穿其内, 交通较为便捷, 素有“耿马北大门”之称。村域面积约67km2, 以山地为主, 森林植被丰富, 最高海拔1900m, 最低海拔900m,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雨量1100mm, 年平均气温19℃, 光照充足且光照强度大, 土壤类型多为砖红壤, 土质多为沙壤土, 疏松肥沃, 呈中性至微酸性。因此, 该村的交通和立地条件比较适宜种植核桃。

2 新和村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新和村核桃栽培历史悠久, 但以本地的乡土树种铁核桃为主, 且大多分散栽植于村民自家的房前屋后或零星种植于田间地头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的经济树种, 兼有绿化美化的功能。直到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 新和村才引种质优价贵的泡核桃, 开始在芒岗组和茶厂组小规模的扩大核桃种植的面积, 到2006年初核桃种植的面积达到67.5hm2左右。从2006年起, 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步伐, 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设20万hm2泡核桃基地, 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扶持措施和技术服务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促进了全村的林农种植核桃的积极性, 改变了过去那种零星分散的种植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开始在荒山荒地成片种植的模式, 核桃种植的科技含量逐年得到缓慢增加, 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势头初见端倪。新和村经过近4年较大规模的核桃种植, 全村核桃总面积现已增加到368hm2, 但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种植的核桃面积不足100hm2。

3 新和村核桃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3.1 村民思想观念滞后, 主动发展的意识不高

作为云南山区一个普通的欠发达村, 新和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对现代农业科技孤陋寡闻, 而核桃产业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多的特点, 虽然当地政府主动出击为核桃种植的农户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当地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态, 缺乏长远眼光, 得过且过, 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不高, 因此, 多数村民在核桃生产的过程中, 分散式栽植、封闭式管理、粗放型经营仍然根深蒂固, 所以难以形成合力, 把核桃产业从无到有做大做强。

3.2 核桃种植科技含量低, 核桃生产“三率”指标不合格

由于多数村民虽然接受了短暂的技术培训, 领到了政府免费提供的核桃苗, 但可能是一知半解, 在核桃栽植时仍然没有按要求进行科学规范统一的操作, 而且在核桃抚育管护阶段主要为了应付检查而走过场, 更没有按技术要领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灌溉、修剪和病虫的防治。因此, 新和村核桃种植的总面积虽然每年都在增长, 但由于科技含量较低, 核桃建设“三率”指标 (成活率、成长率和挂果率) 均不达标, 离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

3.3 硬软件配套建设不到位, 核桃产业化水平难以提升

目前新和村的硬软件配套设施相对薄弱, 一方面, 硬件配套设施不具备, 如核桃生产基地尚未建成相应的道路和沟渠设施, 所以运输核桃树苗、肥料和种子还得靠肩挑手提, 浇灌时还得从山脚下担水上来, 这会导致应对涝害、旱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另一方面, 软件配套建设不合理, 如当地村民没有接受过正规有效的科技培训, 缺少科技带头人, 无法掌握实用核桃种植技术, 仍然脱离不了传统的核桃生产方式, 只能被动地靠天吃饭。这两个方面严重制约了该村核桃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新和村核桃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4.1 统一规范核桃生产标准是核桃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前提

新和村10个村民小组拥有的核桃种植山地面积分布很广泛, 只有按照“适地适树、整村推进”的原则进行总体规划布局, 并统一相关的生产标准, 才能实现该村核桃的规模化种植, 为核桃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下, 在村委会、村民小组和各农户大力配合下, 林业技术部门要提前深入到每一个造林地块实地勘察分析, 并规划出相应的水、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布局, 并提出森林防火、水土保持等措施, 尽量集中成片一步到位设计。在此基础上, 有关部门还应为每个核桃种植农户统一提供合格的核桃种子、树苗以及质量有保证的核桃专用肥料、农药、除草剂等物资。除此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规范和统一全村核桃栽植与管护的时间和标准, 而且每年核桃栽植或抚育后, 林业部门应组织技术骨干及时上山逐一检查, 对达不到统一要求的地块要做好统计并通报当地政府部门, 由政府部门督促其返工直至达标。

4.2 注重科技培训与应用是提升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和村大部分的核桃种植农户能否基本掌握并运用核桃生产实用技术必然成为提升当地核桃产业化发展关键因素之一。现在临沧市虽已形成县、乡、村三级核桃培训体系, 但要使文化程度低的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核桃种植技术, 就必须结合实际, 注重实用, 讲究实效,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当地政府部门可通过村委会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科技致富的重要性, 使绝大部分村民能够理解并支持在本村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核桃产业; (2) 林业技术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编写一套图文并茂的核桃种植实用技术小册子或VCD光盘, 及时发放到每个核桃种植农户的手中, 并进行现场示范操作, 使绝大部分村民能够学以致用; (3) 在核桃栽植和抚育期间, 政府部门要为每个村至少派驻一名有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熟练掌握核桃生产技术的指导员, 逐个小组对村民进行手把手的培训, 并落实到每个种植地块; (4) 对每个村小组中的核桃种植大户, 要进行重点培训与指导, 以培养当地的核桃种植能手, 并帮其建立起核桃种植示范点, 以便附近的村民能随时向他们学习借鉴; (5) 有关部门应适时组织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到核桃种植科技含量较高的凤庆县去参观学习, 对提高该村村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3 建立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是确保核桃产业化发展的重点

新和村核桃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正面临着许多农户自身无法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上下联动建立起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 走“镇政府+林业站+村委会+农户+协会+企业”的联合发展之路。镇政府要持之以恒地给予新和村核桃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方面的倾斜, 为申请相关的项目牵线搭桥, 并力所能及地增加资金投入, 逐步完善核桃基地水、路等设施建设;林业站要经常深入到核桃基地和田间地头, 主动热情地为广大林农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尤其在核桃抚育管护阶段多帮助林农搞好核桃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并及时提供一些良种、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村委会要结合本村实际做好宣传发动和解疑释惑工作, 通过村民大会公决制定了新和村核桃管护办法, 统一了栽植管护内容, 统一了检查验收标准, 统一了奖惩措施;农户要按照统一部署和有关技术要领, 加强合作, 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划好的造林地块内, 把核桃种植和管护落实到位;核桃生产协会可以在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的前提下, 经过有关部门的精心帮助及时成立, 协会可以方便地为全村的村民提供各种致富信息, 举办核桃种植技术培训, 培育当地的核桃品牌, 开辟核桃销售渠道, 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一般每个村需要因地制宜建立一个专门的企业来从事核桃的贮藏、加工和销售工作, 以形成该村核桃生产的产业链。

4.4 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是新和村核桃产业化发展的中心

新和村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周期需要8年以上的时间, 但当地村民每年都大量的投工投劳, 仍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 更延缓了村民致富的步伐。因此, 为了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让在核桃挂果前的村民也能得到一些经济收入就需要建立林下产品与核桃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 即以短养长, 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核桃栽植的株行距较大, 新造核桃地2~7年内间种农作物, 以豆类、玉米等为好, 当年就有收成, 还能以耕代抚, 减少了水土流失, 农作物收获后, 农作物秸杆等杂物可翻埋于土中, 又给核桃增加了有机肥料。同时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投入一定资金, 对那些核桃生产贫困户可以纳入国家“低保”资助范围, 对那些核桃生产大户可以给予适当资金补贴, 对那些核桃生产模范户可以给予适当资金奖励。一旦8年后, 核桃成林挂果, 村民开始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经济收入时, 林农套种就应逐步停止, 政府的资金投入就可以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杨源, 云南核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

[2]杨光照, 浅议云南核桃产业发展[J].林业调查规划, 2007, 32 (1) :99-102.

发展蓖麻产业 促进山区脱贫 篇3

影响蓖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产销脱节。蓖麻产品一直没有正常的收购渠道。蓖麻籽是工业原料,如卖不出去,农民又不能自销,造成积压。销路的不稳定增加了农民的种植风险,挫伤积极性,导致种植面积下滑。

种植零星分散。受传统意识束缚,多数产区总是在中上等土地种植粮食、棉花,蓖麻则被安置在荒坡、荒地上,或被点缀在田边、地头。种植分散,形不成大面积、规模化生产,给收购和加工带来一定困难。

品种老化。品种更新换代慢,农民长年自留种子,品种的退化造成单产低、效益低,影响发展。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和购销企业是带动基地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而各省一般没有专门从事蓖麻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蓖麻产业效益降低。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产业扶贫工委会于1999年成立了蓖麻产业协作办公室。联合各主要厂家和制种科研单位,以有偿提供杂交良种、技术指导,按保护价收购蓖麻籽(油)的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山区产业扶贫试点工作。2000年已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协议的形式,在海南、江西、山西、北京怀柔县北部山区,安排种植面积五万亩,当年就可使农民增收2500万元。

与种旱粮相比,蓖麻种植优势有四:

投入少、产出多。生产成本约100元,仅蓖麻籽一项,亩均产出500~700元,亩均收入400~600元。如经过加工,亩均还可增值200元。

管理粗放。山坡、丘陵、荒滩、四旁地均可种植。

市场有保障。按订单生产,增产即增收。

生态效益显著。蓖麻根系发达,有利水土保持;蓖麻茎粗叶大,可减少地表蒸发、阳光曝晒,有利于天然野生植被恢复;蓖麻秆作薪材,可减少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 篇4

科技创新分项资金

科技金融贴息资助计划操作规程

一、政策内容

进一步降低区内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对纳入南山区科技金融项目支持的区内中小科技企业在贷款过程中产生的利息给予补贴。

利息补贴比例不超过企业实际支付利息的70%,对单个企业支持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二、设定依据

1、《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2、《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分项资金实施细则(试行)》

三、申报对象和条件

申报对象:获得科技金融支持,并按期还本付息的中小科技企业。

申报条件:

1、在南山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企业;

2、经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http:///),在线填写《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分项资金科技金融贴息资助计划资金申请书》;

2、新版“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原件彩色扫描成PDF文件上传);

3、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正反面加盖单位公章彩色扫描成PDF文件上传);

4、由税务部门(国税、地税)开具的单位上完税证明(税务申报系统下载后上传,事业单位除外);

5、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工商统一格式)、贷款卡正反面(加盖单位公章,原件彩色扫描成PDF文件上传);

6、企业借款凭证:包括借款借据、综合授信合同、借款合同、抵质押合同、担保合同等(原件彩色扫描成PDF文件上传);

7、《企业贷款结清证明》(格式参照南山区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申报系统,原件彩色扫描成PDF上传)

8、要求提交的其它资料。

以上材料按照要求在线填写或采用附件形式在线提交。接到提交纸质材料通知后将上述材料按顺序装订,一式一份,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胶装成册(不能装订)并按要求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及骑缝章提交,所需材料中扫描件均需核验原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除外)。

八、附则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 篇5

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项目操作规程(2018版)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商力度,根据《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及《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经济发展分项资金实施细则》,制定本操作规程。

一、资助政策

对属于我市产业链薄弱环节且投资额超过2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我区,并已经获得市有关部门奖励的,给予市奖励额50%、最高150万元的叠加奖励。

二、资助方式

本资助项目属于审核类,资助资金的安排使用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科学决策和绩效评估的管理制度,采取无偿资助方式和事后补贴制,受资助项目无需验收。

三、资助标准

(一)每个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项目给予最高15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二)本项目受《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三条第(五)款“每家单位同一获得的资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其上一形成的区级地方财力贡献”限制。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本项资金资助的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在南山辖区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履行统计数据申报义务、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有规范健全的财务制度;

(二)经深圳市投资推广署认定且确定给予资助的项目。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本项资金不予资助:

1、近三年内在税收、安全生产、环保、劳动等方面存在重大违法行为,受到有关部门行政处罚的;

2、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情况的;

3、近三年内企业及公司法人存在违规申报使用政府资金、商业贿赂、不良信用记录等情况的;

4、提出资助申请后,将企业注册地搬离南山和未按规定提交统计报表、在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填报相关数据的;

5、近三年内存在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不合格情况的。

五、办理流程

(一)申请单位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备齐资料,通过南山区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提出资助申请,并按要求将有关材料递交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窗口;

(二)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统一受理单位申请,对申请单位的资质和申报材料进行核查,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不予受理;资料不全的,一次性告知对方需补齐的资料;符合受理条件且资料齐备的,将企业申请材料分送资金主管部门;

(三)资金主管部门组织评审或进行核准;

(四)资金主管部门编制项目资助计划;

(五)区财政部门、区统计部门、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南山局分别对企业的地方财力贡献、在地统计开展情况和注册情况等进行核查;

(六)拟资助项目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

(七)区专项资金领导小组审定;

(八)资金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部门联合行文下达资金计划;

(九)资金主管部门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六、申请材料

(一)《项目申请书》(登录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平台 http://sfms.szns.gov.cn/在线填写,待初审通过后,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

(二)营业执照(三证合一新版,未换领三证合一新版营业执照的,提交原旧版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税务登记证书)(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验原件,网上原件彩色扫描上传);

(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验原件,网上原件彩色扫描上传);

(四)由税务部门开具的单位上完税证明(税务申报系统下载电子版打印并加盖企业公章,网上扫描上传税务申报系统下载的电子版);

(五)上一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网上原件彩色扫描上传);

(六)深圳市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项目获奖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向市投资推广署申请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 项目资助的所有材料、经市投资推广署认定且确定给予资助的公示文件、奖励资金到账收据证明等,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验原件,网上原件彩色扫描上传);

(七)承诺函(格式参见附件,需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企业公章,网上原件扫描上传);

(八)其他需要提供与项目有关的材料。

七、时限要求

区经济促进局每年安排1-2次集中受理企业申请(具体时间以发布的申报通知为准),资助计划下达1个月内受资助单位须办理资金拨付手续,逾期不办理者视为自动放弃。

八、其他事项

申请本项目资助的企业应保证其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并承担所提交的项目申报材料的相关法律责任,如有虚假或侵权等行为,该项目申请无效,如事后发现存在以上行为,本资金主管部门将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九、附则

本规程由南山区经济促进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承诺函

我公司承诺:

在获得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达到100万元后,三年内注册登记地址不迁出南山区;获得南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达到300万元后,五年内注册登记地址不迁出南山区。

同时,在上述期限内不改变在南山区的纳税义务和统计数据申报义务,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好社会责任。

特此承诺!

XXX公司(盖章)

法人签字: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 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今年以来,作为贫困山区的山东省泗水县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为泗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插上了翅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先发展农业机械化。那么,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如何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农机推广工作经历,及对贫困山区所作的调查研究,下面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加快贫困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边远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含量普遍较低,都是小型、轻便的农业作业机械。相对地讲,小型、轻便农业作业机械的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服役周期短,单位面积配套成本高等等,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不想办法、不采取措施,大中型、新型农用机械就无法进入山区。山区就不可能实现机械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边远贫困山区的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单一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等给农机化事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根据贫困山区的本地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行为参与、加强农机组织自身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科研、推广、生产有机结合等几个方面入手,在贫困山区营造一个适应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的农机作业环境,进一步推进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加大政府行为的参与,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机械化事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完全靠市场调节和农民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在贫困山区,更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等决定了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小,使用效率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再加上优惠政策没到位,政府引导和参与少,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很缓慢。各级政府应把发展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纳入到日常议程上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完善农机法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加快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2、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技术培训等主要是靠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但农机部门,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机部门经费一般十分紧张,很少有到外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健立健全贫困山区基层农机服务站,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组织开展一些流动的现场会,进行产品介绍,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对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武装和培训,进一步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进一步调动贫困山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服务热情和动力,以便推动山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得到正常发挥等都是与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田土改造(主要是小块改大块)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在山区营造一个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条件。这样,子孙后代受益,也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机作业的完全系数和机动性,能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明确条款,关键是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

二、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创新,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仅靠农民自发的力量和市场的导向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树立好的样板,以人为本,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在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组建以村支“两委”牵头的农机作业协会(或服务队),或者以农机户自愿组成的联合服务体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服务组织。这是新形式下贫困山区规避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需要,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发挥农机效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品种差异等,再加上田地带的不连片,农户的土地纠纷等不利于机械的连片作业。所以,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期待土地的规模经营,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让大块田给种植能手集中管理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形成种植大户。这样有利于土地步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进农艺及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有利于优化配备农业机械和配置劳动力,可以推进农机化的进程,提高农机的作业效力,转移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三、拓展农机服务领域。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劳动力流转发生重大变化,农机服务领域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贫困山区的园林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发展速度很快,但这方面的机械投入和引进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工具的出现,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开发和拓展农机的服务领域。

四、加大培训力度。针对贫困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有关职能部门应利用自已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好包括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工、车工等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和引导,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五、加强信息综合和技术反馈工作。科研、推广、生产分属于不同的三个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三个部门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性差、责任心不强,受经济利益约束等。在科研方面存在着成果技术性差,适用性不强,转化率低,不配套等;在推广方面存在着无目的,无选择,推广的方向受政府及单位领导的偏好所左右,推广结果的好坏与其它单位无关;在生产方面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售后跟踪服务不到位等。三个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营,很难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相互之间各种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沟通,从而给农机具的开发,创新及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所以,政府应该充当一个很好的连接器,使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把最终的使用性能,适应性能,技术效果等综合信息反馈给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再进行综合开发,进行技术革新,指导生产部门开发新产品,新机具,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合格的新产品。把新型的合格产品再推向市场,形成如此的良性循环,不断研制和生产出适应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 篇7

1 竹产业发展现状

1.1 竹林资源现状

毛竹是龙泉传统森林资源, 全市毛竹林分布广泛, 毛竹林面积名列浙江省第二, 是浙江省竹产区。根据2007年龙泉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 竹林面积3.671万hm2, 其中:毛竹林面积3.637万hm2, 占竹林面积的99.1%, 立竹量6 916.3万株 (平均立竹量1 905株/hm2) , 其中:幼龄竹342.5万株, 壮龄竹6 478.08万株, 老龄竹95.66万株。在现有的毛竹林中, 逢双年份为大年的面积占27.5%, 逢单年为大年的占71.3%。

竹林面积从1992年的2.463万hm2增加到2007年的3.671万hm2, 年均增加800 hm2, 立竹量从1992年的3 509.9万株增加到2007年的6 916.3万株, 增加了3 406.4万株, 翻了一番。毛竹林面积增加较快的原因:一是随着毛竹林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人工造毛竹林增多;二是大量以乔木为优势的竹木混交林经采伐变为毛竹林;三是毛竹通过鞭根诱导扩大了竹林面积[1,2,3,4]。

1.2 毛竹经营现状

2005年龙泉市为加大毛竹这一短期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确定竹产业为农业主导产业, 制定了《龙泉市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立了竹产业发展中心。相继出台了毛竹基地建设、竹木精深加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近年来, 通过竹林结构管理、冬笋促成栽培技术、笋竹林高效培育技术、绿色竹笋生产技术、毛竹生态林保育技术等和春—冬-鞭笋型定向培育技术体系、低效林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技术体系等2套综合经营技术体系的技术推广, 截至目前为止, 全市提升改造毛竹低产低效竹林逾1.33万hm2, 建成定向高效培育基地1.10万hm2, 进一步完善5个毛竹现代园区建设, 竹林整体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益显著提高。

2 毛竹林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毛竹林管理

毛竹林面积虽然逐年扩大, 但竹林质量不高, 效益低, 经营管理粗放。根据2007年调查, 在全市毛竹林中年施肥次数为1次的只占总面积的19.4%, 不施肥的占80.6%;年劈灌次数为1次的占45.2%, 2次的占0.4%, 不劈灌的占54.4%;年铲山次数为1次的占34.5%, 不铲山的占65.5%。大部分毛竹林由于留笋养竹和采伐不科学, 单位面积立竹株数较少, 立竹株数在1 515~2 250株/hm2的占72.1%, 立竹株数在2 250株/hm2以上的仅占12.4%。

2.2 市场竞争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 竹农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观念落后, 抗市场风险能力低。部分地方虽然建立毛竹专业合作社, 但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 入社的竹农只占从事毛竹经营竹农的极少部分, 影响力、带动力不强。现在的合作社大多是在产品销售方面发挥作用, 没有产前服务、科技推广、集约化、精细化生产方面的合作社。

2.3 竹产品加工

由于种种原因, 龙泉市的毛竹资源利用简单粗放, 初级产品和低档次产品多, 精细深加工产品少, 竹子自用率低, 经济效益差。竹产品加工的滞后, 缺乏产品技术含量高、辐射力强、上规模的龙头企业, 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5,6,7]。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宣传, 强化服务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服务意识, 把发展竹产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部门、各乡镇 (街道) 在组织上要加强领导, 要大力宣传竹产业发展好的先进县 (市) 的成功经验, 提高广大群众对竹产业的认识;充分发挥竹产业发展中心、竹产业协会、毛竹专业合作社等机构的作用, 及时传递市场信息, 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为政府反馈产业发展动态, 为完善竹业发展政策服务, 为竹农生产和产品销售服务[4,5]。

3.2 加大科技投入, 实行科学管理

3.2.1 采用科学培育, 提高竹林效益。

采取改善竹林交通条件、建设灌溉设施和应用高产高效竹林生产技术等综合措施培育高效笋用林;采取改善竹林交通设施和应用高产高效竹林生产技术等配套措施, 培育高效笋竹两用丰产林;采取应用高产高效竹林生产技术等措施, 培育高效毛竹材用林。

3.2.2 加快科技示范网络建设。

以示范园区、示范点、示范户为载体, 推广毛竹高产技术, 引导竹农进行高效笋用林、高效笋竹两用林建设和高效材用林建设, 全面提高龙泉市竹林的整体经营水平。

3.2.3 深入乡村搞好毛竹高产技术培训。

培养技术人员队伍, 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站的技术推广作用, 将毛竹高产技术培训阵地前移到农村, 在示范点、示范基地现场进行讲课培训, 与竹农面对面的交流, 将先进实用的竹林高效经营技术带到千家万户。

3.3 完善投入机制, 创新经营体制

创新经营机制, 加大对竹产业的投入, 建立竹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在稳定竹林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 在“自愿、合法、有偿”的前提下, 提倡通过毛竹林使用权流转, 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在竹农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 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实行以奖代补, 充分发挥竹农的投资主体作用, 鼓励竹农自筹资金或投工投劳开发竹林资源。按照产业化建设要求, 将龙头企业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户组成专业合作社, 走“公司+农户”的模式, 实行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和信息优势, 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3.4 加快竹加工产业升级, 提高效益

建立发达的加工业, 促进竹加工产业升级, 提高竹农育林的积极性和竹林效益, 是推动竹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 重点要在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上进行突破。首先要合理布局产品结构, 培育龙头企业, 带动中小型协作配套加工企业的发展, 促使加工产业体系高产、成规模;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竹子加工利用水平, 开发和引进新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其次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学习先进的管理、生产和营销经验, 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4,5]。

3.5 加大对笋竹市场的培育, 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政府牵头构筑由外贸企业、笋竹加工企业、营销大户、自产自销户组成的竹业营销网络, 解决农民卖竹卖笋难的问题;创建毛竹专业合作组织, 强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加强市场信息的采集和沟通, 根据市场需求, 生产适销产品;建立和规范本地笋竹市场, 采取多方联合、多方投资的方式, 在原有市场环境较好的重点竹区或交通干线旁的乡镇投资建立笋竹专业市场[4,5]。

摘要:通过对龙泉市毛竹产业的调查, 毛竹生长周期短, 管理简单, 大力发展竹产业, 是促进龙泉农民增收的一个经济亮点、是提高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和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该文通过分析龙泉市毛竹资源现状、分布情况、发展现状以及竹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子, 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龙泉市竹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毛竹资源,竹产业,发展现状,对策,浙江龙泉

参考文献

[1]龙泉市林业局.龙泉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通过专家评审[EB/OL]. (2008-07-25) [2014-05-06].http://www.lsly.gov.cn/detail-5344.htmL.

[2]陈有全, 金爱武, 吕德木.浙江省龙泉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EB/OL]. (2008-07-25) [2014-05-06].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MxZMXzjMdlranpWCcLasUbLxmrTbCFEkA1B_i_NMaL333YGmEucG发bzKJlTf36l2TRMFbsHAdvcJdH-Nqkrn41G_hzfaj8Ld8W8FVxgc287.

[3]吴炳生.竹类资源利用与发展趋势[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9 (5) :351-356.

[4]阳昌明.广西兴安县毛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 2010 (3) :171-172.

[5]余盛宽.龙泉市毛竹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2.

[6]储琴.青阳县竹产业化建设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1) :247-248.

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 篇8

一是要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要牢牢把握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从山区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非农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黄山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又具有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更有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等丰富的物产资源,构成了黄山市以发展特色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条件。要进一步发挥好黄山旅游品牌效应,围绕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六要素”配套,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积极搞好农田高效作物和特种养殖开发,扩大香菇、茶叶、菊花、蕨菜等山野食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培育一批根雕、竹刻、花卉、盆景生产大户和加工企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市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条件,以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年”活动为契机,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尽快使乡村旅游成为黄山旅游又一响亮品牌。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战略,进一步抓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贡菊、祁门红茶等名优农产品的宣传和原产地保护,倾心打造好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三大行业品牌,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知名度。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努力把黄山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长三角地区,推向广州、北京等重要市场,提高黄山农业的比较效益。

二是要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山区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任,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新农村建设成效。紧紧抓住安徽省被列为国家生态试点的机遇,全面启动黄山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切实保护好我市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坚持以治山兴林为本、治水防洪为要,加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步伐,搞好新安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抓好沼气、立体种养和秆杆还田等资源利用技术的推广。广泛开展以争创绿色村镇、绿色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黄山”系列活动,努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生态景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深入开展厉行节约教育,努力建设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增强广大农民绿色消费观念。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山区休养生息政策,制订出台反哺山区、反哺上游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和促进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投入,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巩固扩大生态市建设的社会基础,确保山区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三是要与山区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贫困山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更要扎实稳步推进。当前要下力气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要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因地制宜创新山区扶贫方式,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持为工作重点,提高山区扶贫开发效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快山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池四改”,尽快改变村容村貌;积极探索易地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少数居住分散、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通过加快建设一批移民新村,逐步把深山区、高山区的农民迁移出来。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农村特困户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困有所靠的问题。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篇9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安村基本概况:

新安村位于木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267人,劳力190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稻谷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00亩,稻谷种植面积4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是我乡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新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新安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区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安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新安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油菜、乌梅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够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4年到2013年,油菜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油菜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稻谷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乌梅、油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油菜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传统油菜生产中播种量大、田间管理成本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低、亟待提升种植油菜的补贴水平,如何科学种田、精心管理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乌梅,提升油菜,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新安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乌梅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乌梅产业,抓住乌梅发展的机遇,切实加强新安村乌梅产业在全区乌梅产业中的比重,我们对该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乌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乌梅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乌梅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乌梅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乌梅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乌梅发展比好的乡镇学习参观通过乌梅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乌梅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乌梅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乌梅建园示范户以及乌梅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乌梅商品化。依托我区在全国乌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乌梅产业,使乌梅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乌梅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区知名的乌梅产业基地。

(二)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菜种植经济效益。

1、选择品质优良的油菜品种,对提高种植效益十分重要。种植的品种都是经过多方考察论证,适宜当地土壤、气候及种植水平的优良品种,主要品种有“2-4-3”、“花油5号”、“花油7号”、“花油8号”。

2、加强管理,提高产量,病虫害防治要做到及时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喷药时注意用量,防止漏喷,尽量避免重喷。

3、力争实现最大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降低油菜种植的生产成本 技术指导过程中,指导示范户合理种植,尽量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村和“实用+实效”的原则,尽可能节约种植投入资金;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上一篇:《张孝基仁爱》文言文翻译下一篇:初中美丽的香港为话题的游记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