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共8篇)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1
发展山区经济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在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东阳市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各方面因素,东阳市山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平原乡镇相比,差异明显,且差距有不断拉大趋势。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努力发展山区经济,对东阳市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东阳市山区经济现状
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灵。综观发达的平原乡镇,起初都是依靠信息,掘到了改革开放的头一桶金,而当时的山区,还停留在农耕农作上,当山区农民认识到仅靠土地不能给自己带来致富时,而平原乡镇的建筑业主、商业主等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创业就容易多了。
2、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同时带来信息不灵和企业的成本提高,在原来东阳市的18个山区乡,几乎都办过企业,但成功的企业廖廖无几。
3、观念陈旧。①接受信息速度缓慢,有好的信息如果农民接受速度慢,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信息加速度就是金钱。龙井茶加工能使茶园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增值了十几倍,八十年代末与东阳市相邻的新昌、嵊州龙井茶加工搞得红红火火,东阳市原宅口乡依托集市(集市中有大量嵊州人流动),信息就率先传到该乡,办起了东阳市第一茶叶市场。而三单乡接受该信息的时间迟了整整四年,也就是说这里的茶农错过了四至五年的赚钱机会,信息传递接受速度之慢,简直是不可思议,难怪拥有一万亩茶园的三单乡其市场的兴旺程度还不如五千余亩茶园的原宅口乡。②部分群众思想惰性,容易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区农民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有的群众就满足了,陶醉了,“过去当皇帝都没有电灯亮,现在我们有电灯亮,生活比过去的皇帝还惬意了”,但他们忽视了时代在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他们对外界高质量的生活只是在电视画面上能看到,看到人家高质量的生活也不心动,反正摸不着,从而缺乏追求,出现了山区部分群众“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懒惰思想。③嫉妒性强。有的山区群众虽然自己不能致富,但当人家富起来时又会产生嫉妒心,“穷也要多个伴儿”。三单乡的青石业是该乡的特色工业,该行业一哄而上,现已拥有17家。但该行业的创始人现已停产近一年,引起停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嫉妒性所致也是原因之一。④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近几年出现的果(菜)贱伤农事件时有所闻,前几天三单乡前田村一农妇挑着香料烟叶到嵊州销售,由于价格贱,舍不得卖,却只能蹲在那里流泪……究其原因是当时种植时忽视了“供过于求价格就跌”这一经济规律。
4、政府扶持政策见效缓慢。市政府为了扶持山区经济,无论在资金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倾斜,但见效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即扶持不应流于形式上,应注重其效益。
5、未能有效地实施土地流转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户解决温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出现了规模种植者缺少田,不种田的荒着田,制约着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经营。
6、缺乏法律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叫合同经济,几年来实施的订单农业为发展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订单农业中,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近年来商贩在订单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最终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事件时有发生。
范文网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1、更新群众观念。一是扶贫先扶志,更新“温饱即安,满足于现状”的观念。二是淡化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
2、政府引导。①信息引导,山区经济落后最大的原因是信息迟到。抓住信息就是抓住金钱,如三单乡的龙井茶加工,为什么靠近新昌、嵊州的村率先搞得红火,为什么宅口的茶叶市场办得好,其主要原因是宅口每月有6个集市,集市上流动着大量的嵊州人,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对于信息传递缓慢的山区,政府部门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是加快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②培植特色农产品市场。东阳市各山区都盛产着特色的农产品,如虎鹿的香榧、马宅的药材、八达的蚕桑、佐村的食用笋、宅口及三单的茶叶等等,但这些特色农业到目前尚没有一个上档次的特色市场,似乎是“深藏闺秀无人知”的感觉,市场能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能起到传递技术的作用,三单乡善部坑村龙井茶的加工技术就是从新昌茶叶市场带来的,所以政府应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培育。③引导劳动力转移。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要使山区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加以引导,使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
这一点今年三单乡党委、政府可谓是抓到了点子上,该乡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建立了劳动输出信息窗等。4、政府扶持。①资金扶持。资金短缺是山区农民兴办特色农业的困难之一,需要政府资金扶持。近几年,通过政府扶持,涌现了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但据目前的情况看,扶持的社会效益不很明显。政府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使其能产出效益,要注重资金使用效益的回访,变现在的无偿拨款为有偿使用,以迫使经营户产出效益。②政策扶持。山区未能处理好土地流转是山区特色农业的又一制约因素,政府部门要制订一定的政策来制止抛荒和推动土地流转。
5、加快下山脱贫步伐。山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山区的经济,山区部分村居住在穷山僻壤,有的至今未通公路,生活之原始令人心酸,对这部分山区群众唯有把其搬下来,才能使其走向富裕。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2
1 边远山区农村蕴藏着巨大开发潜力
边远山区“四荒”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长期以来把农业的发展重点放在了耕地上, 忽视了耕地以外的资源开发。目前, 仅平定县除去耕地和有林地之外, 就有近5.33万hm2“四荒”资源亟待开发, 其中宜林地3.06万hm2, 天然牧坡地2.26万hm2。加之近年来种粮效益低, 农村人口向城镇大批转移和搬迁等种种原因, 致使一些山庄窝铺和边远地带的耕地大量弃耕、撂荒, 房屋、水井、家禽圈舍、水利设施等资产遗弃、闲置现象也十分严重。初步估算, 全县原有的600多个山庄窝铺中, 目前有将近一半以上荒无人烟, 弃耕、撂荒地在数万亩以上。
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不太景气, 下岗职工增多, 加之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原因, 致使农民就业门路变得越来越窄, 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据统计资料显示, 平定县农村总劳动力11.18万个, 其中在乡镇企业和其他从事二三产业的6.79万个, 在农业方面仍有4.21万个, 占到了全县总劳动力的37.70%。目前, 绝大多数农民处于“半年庄稼半年闲”的无事可干状态, 农村就业压力十分沉重。
农民开发“四荒”资源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农村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为农民承包 (购买) 、开发治理“四荒”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 加之一些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引导, 在农村又出现了购买、承包、开发治理“四荒”资源的热潮。调研中, 笔者看到了柏井镇里牌岭村耿黑眼治理的孟家掌, 柏井镇张家岭村张生治理的赵洪沟, 已显现出“庄园经济”雏形。实践证明, 开发“四荒”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 发展庄园经济是农民群众对开发“四荒”资源的有益探索
在购买“四荒”形式上, 一是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 出现了跨村、跨乡 (镇) , 甚至跨县购买的现象。二是打破了所有制界限, 允许不同经济主体购买“四荒”地使用权。从购买治理经营主体身份来看, 既有农户、企业职工, 还有下岗工人、医生等等。三是打破了购买 (或承包) “四荒”地使用期限, 使用期限有10年、20年、30年不等, 并且允许延长到100年不变。
在经营管理方式上, 一是独户购买, 独户治理。这是开发治理“四荒”, 发展“庄园经济”的主要形式, 完全符合中央关于“在坚持家庭承包经济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二是独户购买, 雇工开发。这种经营形式根据季节雇用劳力, 将企业用工制度、工资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引入了开发治理。三是联户购买, 股份开发。联合户数大多在2户~3户, 通过农户自愿组合, 形成联劳、联投入、联技术、联效益的利益共同体。
综合分析开发治理“四荒”资源, 发展“庄园经济”的几种模式, 可以看出, 所谓的山区农村“庄园经济”, 就是一种本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通过对大面积“四荒”资源的开发治理, 基本上达到了“规划合理科学、山水田林综合治理、水电路通讯配套、生产生活设施俱全、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的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新型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3 通过开发“四荒”资源, 发展山区农村“庄园经济”的前景十分看好
就平定县而言, 虽然耕地较少, 但包括荒山、荒坡、荒沟、荒地在内的非耕地数量远远超过耕地面积,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因此从长远来看, 农业生产的发展, 除了需要大幅度提高现有生产率外, 必须同时加速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 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必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重要基地。因此, 开发“四荒”资源, 发展“庄园经济”, 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开辟城镇下岗职工就业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发展“庄园经济”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结构的变化, 对肉、蛋、奶以及干鲜果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部分产品主要靠少量的耕地远远不能满足, 必须靠非耕地资源提供。特别是大部分边远山区尚未污染, 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适合生产绿色环保食品。
4 开发“四荒”资源, 发展山区“庄园经济”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开发治理“四荒”资源, 发展山区农村“庄园经济”, 虽然已开始起步, 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 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经营体制的改革, 没有党委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 还谈不上“庄园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提供必要保障制度, 同时在技术和资金上尽可能给予扶持, 才能使山区“庄园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广泛宣传, 形成共识。首先, 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确实把这项工作拿在手上。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对开发治理“四荒”资源, 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的重大意义, 典型人物事件要开展深入广泛的宣传活动。其次, 要采取典型引路、样板示范的办法, 在县、乡主要领导中建立包点责任制。通过树典型、搞示范, 带动千家万户, 发展千园万场, 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因地制宜, 搞好规划。开发“四荒”资源, 发展山区“庄园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县乡两级都要开展“四荒”资源普查,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规划要把开发、利用与治理, 近期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要把生态农业建设同小流域治理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小打小闹治理的开发方式, 坚持高标准规划, 大规模治理, 大面积开发, 农田建设、沟坡治理和植树种草三位一体, 基本上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山坡沟综合治理、乔灌草依地种植、农林牧副协调发展。”
稳定政策, 激励开发。开发“四荒”资源, 不要仅局限在农村、农民, 要同时鼓励农民、工人、机关干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购买或承包“四荒”资源, 发展“庄园经济”。这就需要制定明确的优惠政策。凡具有开发治理能力的农民、工人、国家机关干部及企事业单位都可购买、承包, 身份不限, 但当地农民购买优先。购买、承包“四荒”的个体或集体单位, 由县政府统一发给“四荒”使用证。拍卖、出租的“四荒”资源包括地表附属物, 不含地下矿藏资源;“四荒”治理后栽植的树木归治理者所有, 受益后十年内免征农林特产税;以治理区域为依托举办的养殖、加工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 给予税收优惠, 所用水电费一律按照农用标准计价、征收;对包而不治, 买而不治, 两年内不见效果的集体有权收回另行拍卖;坚持“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允许在承包期内继承、转让、地面建筑抵押、土地参与入股。承包、购买和租赁期限由双方协商, 经营使用权可以50年不变, 边远山区100年不变;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出租、“反租倒包”以及政府以必要区域调整等方式, 集中土地成片开发。凡是承包耕地弃耕、撂荒两年以上的, 村集体有权收回另行发包或拍卖。
增加投入, 改善条件。各级政府和乡村经济组织要确实加大对“庄园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是当前开发治理“四荒”资源, 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 要广辟资金来源渠道, 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积极培育扶持“庄园经济”的发展。积极引进县外、境外投资和贷款, 对引入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要给予所引资金数额的1%~2%进行奖励;国家下拨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的投资, 包括无偿投资及周转资金, 购买“四荒”发展“庄园经济”户可优先使用, 金融部门贷款时要向“庄园经济”户倾斜;县财政支农资金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发展项目的贷款贴息;市县扶贫工作队要重点扶持发展“庄园经济”。
优化服务, 科技先行。开发“四荒”资源实质是要把生产力诸要素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 通过优质社会化服务, 提高总的生产力水平。首先是要优化社会服务, 简化购买“四荒”、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的审批手续和办事程序。要实行一个批文、一个图章、一个单位负责, 在购买 (或承包) 者手续齐备的情况下, 快速发给“四荒”资源使用证。其次要科技先行。涉农部门要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开发“四荒”资源, 发展“庄园经济”项目的勘测、设计、规划、论证,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山庄窝铺开展技术、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鼓励科技人员承包“庄园经济”大户, 进行技术指导, 实行有偿服务。第三是对“庄园经济”户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优惠和照顾。同时对“庄园经济”户在法律上给予切实保护。
摘要:本文介绍了平定县开发治理“四荒”资源, 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的主要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稳定政策、激励开发、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优化服务、科技先行等解决办法。
发展社区林业 振兴山区经济 篇3
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首席专家,中国最早研究和实践社区林业的学者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从事农村发展与扶贫、农村社区林业、参与式发展、林农协会/林农合作社等三农问题的研究。经常深入农村和林区基层承担培训任务,推广参与式发展,探索出了适合贫困山区的社区林业发展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示范基地,为林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撰写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9部。
山区系山区、丘陵、高原的总称。
山区是地球上复杂且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类型,是水、能源和生物多样化的重要源泉,是生物多样化和濒于灭绝物种的宝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山区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直接为约1/10 的世界人口提供生存基础,为超过1/2 的世界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务。山区既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饶的地方,又比任何地方更多地分布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和遗产。
山区环境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十分重要,但是,山区却已成为全球经济的边缘地区。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地球上绝大部分山区的生态系统正受到水土流失、山崩和泥石流的严重影响,山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丧失,山区人民的生活普遍处在贫困的现实状况,近半数的世界人口直接受到山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此,立即采取行动,保护和管理好山区的自然资源,是促进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实施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农业大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山地面积为498.6万平方公里,占51.9%;山区总人口约6.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2100个县(市)有1500多个在山区。我国的山区,山多、林多、草多、矿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3万多种高等植物和4000多种脊椎动物分别占世界总种数的12%和10%以上。山区现有森林面积1.17亿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90%左右,森林蓄积量81.4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80%以上。
尽管山区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区环境不断恶化,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同时,由于科技教育落后,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致使山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影响着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因此,山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山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没有山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山区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山区的脱贫致富,全国就不可能实现富裕与文明。由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针对山区的现实状况,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扭转当前的落后局面,促进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于林业
山区的优势在山,希望在林。森林是山区生态系统的支柱,没有良好的森林,也就没有产业的良性发展。山区经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林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开发,这是由山区的林业优势所决定的。
从资源来看,山区是我国木材、木本粮油、果、茶、竹、药等的主要产区。我国森林面积的9O%和林木蓄积的80%,全国136个森工企业局和158个林业重点县全部在山区,75%以上的国有林场和90%以上的森林公园(风景林区)也分布在山区。山区发展林业的资源丰富多样,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适宜,潜力巨大。这些丰富的山地资源为山区综合开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为推动山区农村奔小康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从就业来看,山区林业开发是以活劳动投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具有路多面广、劳动力容量大、人人都能干的特点,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力水平,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随着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深入,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与闲置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盲目流动,既有利于保持山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又能减轻对城市发展的压力。
从经营来看,山区林业开发的领域宽、门路广,生产经营形式灵活多样。各地可根据开发目的、模式、要求和经营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经营方式。既可进行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又可进行千家万户、千沟万壑的分散经营。另外,山区群众千百年来有经营林业的传统,生产与组织经营的经验丰富,进行林业综合开发易被群众接受和掌握。
从发展来看,山区林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稳定持久的效益。各地名、特、优、新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市场容量大,森林游憩和森林保健等新兴服务业也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并且这种市场容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还会不断扩大。
社区林业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林业活动过去一直被纳入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林业活动的主体——社会行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林业活动既受自然力量的约束,又受社会力量的支配,只有实现这两
种力量的协调统一,尤其是取得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林业才能进行良性循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林业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乡村贫困,而发展中国家解决林业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无疑是把林业纳入乡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林业在乡村经济综合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林业只有融于乡村综合建设中,才能有良好的经营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林业正向着生态化、社会化、产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林业面临重大转折和严峻挑战的时代,传统林业发展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需要。人们通过对传统林业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要发展林业,不能不考虑森林与人的多角多层关系和人的因素,不能不顾及农民对森林的多种需求。在森林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如果林业只研究技术和自然方面显然是不够的。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用自然、生态、经济观点研究林业的同时,必须要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林业,研究社会行为和林业的关系。
社区林业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林业经营模式,也可以说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一种形式,是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在全球环境与发展的新形势下,林业学科的分化和综合的产物。社区林业是以广大农村为服务对象,以农民为参与主体,通过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支持,吸引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包括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利益分配和监测评估等全过程在内的森林经营管理的活动。它通过采用农林业等主要技术手段,旨在使农民直接受益,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综合、协调和持续发展。
社区林业起源于林业,而林业本身是贫困地区仅次于农业的支柱产业,是贫困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民不脱贫,农村得不到全面发展,森林资源就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林业也就得不到持续发展。社区林业强调依靠乡村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形式来协调树木、森林和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建立起一种自然、经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动态平衡。社区林业活动紧密地与其它相关部门相结合,在土地综合利用、流域综合治理、山区综合开发、荒漠化防治和乡村社会综合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社区林业活动中,通过自我组织、自我教育,使农民在自主、自觉的原则下,在生产中获得公平合理的分配,使乡村社会得以综合发展。
社会学理论是社区林业的理论基础之一,社区林业十分重视人与森林的关系,特别强调人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山区社区建设是山区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础,而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也充分体现了山区居民参与和改善山区发展的主动性。利用这种参与机制,充分考虑山区居民的需求,通过实施计划、监测与评估,实现山区的建设与开发。因此,开展社区林业后,林业部门的职能与作用要有所改变,要由制定政策、执行和监督林业生产活动等扩展为:与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非政府组织及农民社团之间的合作;从以前的单纯技术部门,演变成为既是管理部门,也是宣传部门和推广部门,兼有技术和做人的工作的综合部门。林业工作者的职能也相应地扩展了,更重要的是,社区林业的开展转变了林业工作者的工作作风,让官员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农民建立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4
(西昌农学院农学2009)李 奇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财政投入、政策制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在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为核心,提出了新阶段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幅度较小,稳定性好,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合理,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结构优化的空间较大。部分经济效益指标持续改善,但投资效率、工业效益等指标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我国政府把焦点聚集于广袤的农村,凸现了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着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以寻求更有效发展的政策路径。
一、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贫困山区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农村工业不发达,未能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增值;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西部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未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人不断增加。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2006-2010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5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1%、17.33%、17.58%、18.14%、18.33%、18.68%。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未完全实现东部与西部农村经济公平增长的目标,东西部差异仍明显存在。
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大,脱贫难度大,有相当多的地区返贫现象严重。数据表明,2008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分析认为,返贫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这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减缓农村贫困的难度。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数量上看,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12个省市(区)共有375个,占63.34%,表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非常广。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土地作为生存保障的西部山区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时,更容易陷入贫困和极度贫困。
二、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
贫困山区大多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多坡少平地,地多田少,相当一些地方属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人们的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多数乡村散落在大山的沟壑里,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道路不畅、缺水少电、信息封闭,客观上导致农业经济落后。农业水利设施陈旧、破损,甚至有些地方连简单的水利设施也没有,大多数地区的公路建设都停留在乡通公路上,村级公路的 1
改扩建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与庞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相比,不能够满足农村基础建设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手段落后
西部贫困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作技术、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80%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传统养殖业、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打工收人为补充,经济作物很少,没有重要产业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无论是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还是农村经济中的其他各产业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贫困山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难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没有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问题,这是至今仍然束缚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农技服务站和养殖业、种植业协会,不能真正为农民致富服务,农技站的服务内容仅仅停留在提供种子和农药的初级服务水平上,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增收无望。乡村干部是联结党和群众的桥梁及纽带,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排头兵。但一些农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市场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竞争的闯劲不足,甚至有极少数干部把部分农用物资和劳务费截为己用,侵吞村民救济物、扶贫款,致使干群关系非常紧张。再加上资源缺乏,集体经济薄弱,这样基层组织维持正常办公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教育科技落后。农民知识技能薄弱
贫困山区的农民为其地理环境所限,大都信息闭塞,文化教育滞后,科技普及不够,劳动者素质低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自然村落人口较少,教学设施较差,教学质量偏低,文盲半文盲占相当的比例。因为教育落后,人们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资本经营意识淡薄,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魄,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农业生产基本上靠经验与感觉,经济效益差。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很少得到推广和应用,致使农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在山区农村未能得到落实。
(五)生产投入资金不足。信息滞后
造成生产投资下降的原因:一是财政投资不够,信贷关系紧张,许多农民借钱无门,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农用物资成本有增无减;三是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缺乏进取观念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民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四是超前消费制约了生产投资,如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等。近几年,农村的信息和服务工作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仍然比较薄弱,农民缺乏靠自身力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财力,而政府很少提供有利于农民真实可靠的信息,导致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知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因此就很难依照市场供求情况来合理安排生产。
(六)农村主要劳动力分配失衡
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风险性大,部分农民难以靠庄稼收成维持生计,种田积极性大大下降。虽然农民缺乏职业技能,进城务工存在着盲目性,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农村家庭的主要
劳动力仍大量外出打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缓解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是却造成了许多地方留守家里的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更是严重下降,在耕作上种而少管,粗放经营,产量下降,且撂荒、半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现在也开始补贴农业,有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但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补贴还不够多,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仍不太高。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逐渐使农业生产维持在合理的收益水平,才能调动农民惜地养地的热情,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对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等。中国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除具一般路径外,还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加快移民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核实,将自然条件恶劣、生存困难、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近实施整体搬迁,移民并村。也可以撤减合村,根据发展目标和相邻行政村的历史、习俗等情况将人口在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建制撤消,能合则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村合成一个大村。这样可减少管理人员,节约管理成本,实现利益趋同、资源共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在贫困地区,要重点投资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电力通讯设施等改善生存型设施。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加重农民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快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步伐,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加大农业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投资,铺设小口径水管道,及时满足农民对生产用水的需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和管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使农村基础设施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二)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在山区农村,首先要由农业部门聘请专家根据当地的地理、土地、气候、生态等条件和种植、养殖习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研究提出该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开发战略,根据项目开发建设形成特色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要调整产品结构,压缩单
一、生产过剩、没有销路的产业和产品。其次,按照“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行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探索创新农业发展与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流通业,形成一种“市县办企业,乡村建基地,农户齐参与”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积极探索农业股份制经营路子,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
目前多数地方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比较薄弱,集体经济发展不快,甚至有些地方几乎没有。目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有其弊端:一家一户种田缺乏规模效益,也不利于大型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一些重体力农活的开展。因此,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走联合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可以统一支配的财力和物力,稳定和发展集体经济。根据二、三产业发展给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创造的条件,制定必要的政策,适时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消除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粗放经营、撂荒、半撂荒等负面影响。至于土地集
约化经营及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还需专门进行研究。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既包含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也包含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于原有的乡镇企业,凡有发展前景但效益不佳的,要通过加强管理,转换机制,完善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对于“死火”企业,可用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加以改造,有的可以转产,有的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有的可通过技术改造。总之,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其走出困境。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础上,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知识技能水平
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奇缺,是农村贫困的根源之一。要转变农民传统观念,让他们用新的思想观念投身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要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狠抓上来,整体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对务工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各级政府应加大山区基础教育的投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使他们安心教育事业,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具有直接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可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建筑、烹饪、理发、家政服务等。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配合农业研究部门、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地理特征、产业状况等编写出学以致用的教材,其知识点不需整齐划一。首先聘请专业人才对山区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然后教师利用地方课和寒暑假时间并通过实地观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和选派一定数量的职业学院大中专毕业生到山区农村去创业、去发展,并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建立健全惠农政策与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近年来,很多支农、富农的政策相继出台,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还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对农村各产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税收、资金、消费等方面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让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使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拥有一个活跃的空间。
制度建设主要包括:(1)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合理地建房用地,防止政府和企业非法强占或不合理购买农民的土地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包括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制度。严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应对农资生产流通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财政予以适当补贴,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止搭车涨价和哄抬物价等行为的发生。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农业生产成本以及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制定合理的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防止农副产品收购中的压级压价现象。对市场调节价格的农产品,要建立引导、控制机制,具体就是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建立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保证农业生产有利可图。(3)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金制约,要强化对信贷部门支农投入的硬性约束,促使其放宽农村信贷条件,减少审批环节。同时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农民贷款专项担保基金或从国家无偿投入的扶贫资金中切块安排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同时制定贷款贴息政策,化解支农信贷风险,提高信贷部门放贷的积极性。(4)农村扶贫开发制度。主要应创新扶贫资金的筹措制度和管理制度、扶贫项目的决策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扶贫资金来源充足、管理科学、运用规范高效。我国多年的扶贫开发解决了农村许多问题,但是,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着重上了一些“短、平、快”项目,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完全重视,使得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很不稳固。因此有必要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办法,转变地方政府的扶贫行为方式,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避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五)充分发挥农村干部致富引领作用
农村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工作方方面面。国家要改善基层干部生活待遇,建设一支稳定、得力的农村干部队伍。目前,贫困山区急需一批懂科技、会管理、信息灵的农村干部。这就要求乡镇村组干部强化责任感,努力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基本农技知识,做到懂政策、懂管理、懂技术,能够为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排优解难,特别要引导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各产业中合理分布。应对特贫户提供咨询和民政、信贷、物资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帮助这部分特贫户尽快走出困境。乡村干部还应着力培养和利用一批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领头作用的农民,让他们和乡村干部一起共同引领农民致富。当然,作为贫困山区乡村干部,更不得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扶贫款项、贪图小利、侵占集体财物,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
乡村干部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领作用。要利用农村各“站”、“所”扩大市场信息量,对农民进行政策、信息宣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对众多信息筛选后,将价值高、实用性强的信息,通过会议、报纸、电话等方式迅速地传递给农民,减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损失。拓宽渠道增加信息来源,发挥本地在外工作人员的作用,将外地信息及时传回本地。严厉打击传播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六)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
山区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5
一、目前经济发展状况
xxx乡位于xx东南边缘,总面积9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8万,是个人均一亩田、五亩山的纯山区农业乡。受位于太河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地的限制,乡内的工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第二产业除利用水资源进行开发的13家水厂外无其他工业项目。为此,乡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着重抓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近年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已初步形成了以黄烟、林果、中草药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布局,群众在一产的收益约计人均1000元。今年全乡共种植黄烟13000亩,中草药种植6100亩,林果产量达到1000万斤。由于今年黄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下降,全乡仅交售烟叶47万斤,销售收入105万元。受黄烟产业的影响,今年的人均纯收入较往年将会有大幅度的下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依托乡内良好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乡党委、政府把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2001年,由齐鲁艺校投资开发的瀑布群风景区正式开放,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标志着我乡旅游业发展的开始,并经过实践论证,证明我乡的旅游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经过3年的运作,已逐步形成了云明山、三佛山、瀑布群等景区,景区知名度、收益和规模连年提升,旅游业已真正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新的着力点,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乡内餐饮业、农副产品销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拓宽山区群众致富的途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乡的群众收入主要以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目前,全乡在外的务工人员将计2500人,占全乡劳动力的35%。乡财政收入主要靠上级拨付资金维持正常的人员工资等支出,预算外收入往年主要以黄烟特产税返还为主,今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黄烟欠收,预算外收入将会有大幅降低,正常的办公经费缺口很大,根据目前的财政体制,依靠财政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难度很大。
二、发展山区经济的经验做法
在特色农业发展上,我乡根据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把黄烟、林果、中草药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力争用几年的时间,培育成为xxx的支柱产业。一是宣传引导,增强群众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通过广播、闭路电视、张贴标语等形式,加大对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力度。为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乡政府出资分别组织村两委成员、群众代表到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同时,组织乡内种烟大户巡回现身说法,并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重抓了专业村、示范小区、重点户建设,用种植大户的良好经济效益激发群众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群众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乡政府在黄烟、林果、中草药种植和水利设施建设上分别制定了奖励扶持政策,并作为对村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产业效益和补助措施的激励下,提高了群众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三是通过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各村发展任务,对各村进行严格的考核奖惩等措施,使黄烟、林果、中草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四是加强服务与指导,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坚持向科学要效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综合服务网络。乡农科站、烟办、林业站全年向群众提供全程的技术跟踪服务,做到产前到村巡回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到户,并统一供应种苗,产中加强技术指导,搞好大田管理,同时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以适应市场需要。为解决产后销售问题,我们在资金、人才、政策上积极扶持市级龙头企业四季青公司的发展和个体私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引导建立了9处农产品购销网点,保证了农产品的及时销售。
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我们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对深厚的文化底蕴,确定了“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综合开发,逐步建成集休闲渡假、美术写生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乡的主导产业。一是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旅游业的更快发展。我们先后举办过杏花节、梨花节和山楂采摘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宣传xxx、增强了xxx的在外知名度的目的。建立了xxx旅游网站,全方位地介绍xxx、宣传xxx。通过宣传xxx,促进招商引资,推进xxx的旅游开发。二是抓好林木管护,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乱牧牛羊和乱砍滥伐给农业结构调整和旅游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乡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林地保护 做好封山禁牧工作的规定》,并成立了封山禁牧工作领导小组,分片治理,由各片长和包村干部负责,对全乡的乱牧牛羊进行了集中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乡政府出资,成立了60人的专职护林员队伍,增强了林木管护力度,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由于市场和气候变幻莫测,农业主导产业所承受的风险系数也随之加大,而当前尚未出台农业入保的政策,致使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存有过多担心和疑虑,影响调整信心和积极性。
二是受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位居太河上游工业项目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乡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生产上明显处于弱势,直接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是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大的投入,根据目前的财政体制,乡财力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发展的难度较大,而招商引资受外部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大环境的影响,又存有一定难度,虽然我乡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要把旅游业培植成富裕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还须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见证。
四是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满足于现状,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发展欲望还不够强烈,捕捉市场和有利信息的能力还不够敏感。
四、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今后,我们将立足xxx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立乡、旅游富乡的总体思路,着重抓好服务与引导,做大做强黄烟、林果和中草药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做活旅游产业,尽快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兴乡富民产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1、以提高效益为重点,加快农业调整步伐
实践证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已真正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和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在种植品种和优化布局上下功夫。一是积极稳妥的抓好黄烟生产。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我乡群众在黄烟生产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针对今年重茬地片多灾多病,黄烟几近绝产的形势,今后必须更换新品种,转移种植烟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挖掘黄烟空白村和黄烟小村的潜力,在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新植烟区的扶持力度,逐村逐户做好宣传发动,重点培植新村、新户。同时,对老烟区实施轮茬换种,待条件成熟再发展黄烟种植。根据黄烟市场的需求和收购政策的变化,加强对黄烟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以优质求效益、稳市场。二是切实抓好林业和林果业生产。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目标,积极引进名、优、新、特品种,强化管育结合,提升仁用杏基地建设成果和经济林的产出效益,同时加大陡坡开荒、乱砍滥伐、乱牧牛羊的治理力度,确保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巩固绿化成果。三是积极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积极引进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品种。加强与大型制药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拓宽销售渠道,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四是抓好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抓好农产品销售,确保产得出、销的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群众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四季青公司“一个绿色、三个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着力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基地建设,靠品牌占领市场。
2、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增加非农收入
xxx乡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今后我们将一手抓结构调整,一手抓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渐壮大矿泉水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写生基地建设,以此带动全乡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务工经营和服务业,增加非农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健全完善乡村两级劳务输出机构,加强管理服务,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
3、坚持环境建设与保护并重,大力培植旅游产业
近几年,我乡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瀑布群、云明山、三佛山三个景区。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旅游业必将成为支撑xxx经济发展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严格保护、分布开发”的方针,大力发展旅游业,尽快培植成为兴乡富民产业。一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夯实发展旅游的基础。充分利用国债防护林建设项目和部门包荒山绿化的有利时机,抓好环境绿化,并把绿化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提高绿化水平。二是抓好以经济林开发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双赢。林果业是生态、生产及景观三效合一的产业,对xxx来讲,抓好经济林开发,不仅是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绿化xxx、美化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群众逐步压缩粮田面积,发展林果种植,同时,把经济林建设与美化环境、发展旅游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林开发与旅游开发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增加。三是加强管理与保护。荒山绿化种是基础,管是关键。前段时间,我们集中开展了禁牧集中整治,拿出专项资金,成立了60人的林木管护队伍,并拿出专人,专职长年抓林木管护工作,今后我们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按照建设生态旅游乡的要求,重新进行乡村建设规划,并加大对乱搭乱建的打击力度,维护好景区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写生基地的管理,加强对古街、古民居和古树名木的保护,保证旅游资源和写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四是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制作专题网页、办会办节、出版专题画册、录制旅游光盘、制作《xxx风光》专题片等形式,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在外知名度;充分发挥旅游网站的作用,不断充实、改进新的内容,积极参加各种招商洽谈会,大力招商引资,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我乡的旅游资源、矿泉水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优势。但由于我乡民资匮乏,经济薄弱,靠自身发展壮大有一定难度。要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最有效途径就是实行招商引资。一是加大对外宣传,积极参加各种招商引资洽谈会,利用各种媒体介绍xxx的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xxx旅游网站的作用,宣传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捕捉商机和引资信息,实行全方位招商。通过广泛有力的宣传,进一步提升在外知名度,吸引投资者来我乡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矿泉水等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二是优化投资环境,着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力制止乱牧牛羊、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大力进行植树造林。通过落实各项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为实现旅游招商、生态环境招商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优化服务。对于投资者,在项目建设方面提供全程优质的服务,积极帮助协调项目建设方面的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对已开工项目,积极督促投资方加大资金投入,加紧施工,保证工程进度,使项目早日投产达效,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五、建议
1、农村结构调整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已由示范带动逐步替代了行政干预,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农业示范园区和种植大户的奖励扶持力度。
2、挖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山区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上级统盘考虑我乡周边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6
一、我国农村初等教育的基本状况
1.农村小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实行了三级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应该是每一所学校至少都应该开设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除了镇中心小学以外,其他小学都不能很好地实施,大多数小学只开设了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计算机课在3所完小勉强都有开设,而在9所单人校中,计算机、英语、艺术和体育都没有开设或形同虚设。一般情况下,在单人校中,几乎不开设除语文、数学外的课程,一个教师在单人校中兼任所有课程(语文和数学)。在农村小学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几乎无人问津。
2.农村小学参加课改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课改实验工作在乡村小学已经开始铺开。但是,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上这次改革来得比较迅猛,学校、家庭与社会都缺少足够的准备。我国师范教育也进行了改革,原来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中师学校都纷纷与高校合并,或者改为高中和职专等,而新时期大学所培养的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还比较少,大多数还没有毕业。而在农村小学中,现有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他们接受新课改的理念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特别是许多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更是如此。这一矛盾给新课改在农村小学中的推行带来很大的阻力和不便。
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大多数农村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据了解,许多教师都没有参加过地区以上的进修学习,甚至没有到外县或外市听过课,对于新课改的培训,大多数采取学校选派代表参加的形式,由一所学校选派一两名代表到县城参加新课改培训(参加过课改培训的教师仅占24%),这些教师培训后,回校传达培训精神,但是,往往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这就使得新课改的培训没有达到予期的效果。
二、我国农村初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小学布点多,各校生源严重不足
上世纪7O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贯彻实施、逐步深入,近年来,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小学新人学儿童数逐年减少。如福建长汀县馆前镇的9个单人校原本都为完小,随着学生数的减少,逐步转化为单人校,其中一些单人校也逐步被取消。从调查情况看,一是农村小学布点过多的问题相当突出。长汀县馆前镇只有一所中心小学,接收该镇的大部分儿童,其余小学均由一各个小村庄单独办校,除乡镇中心小学规模较大外,其余学校一般规模较小,甚至面临关闭。二是各校生源严重短缺,由于学校太多,造成生源短缺,除了乡镇中心小学外,其余各学校一般设6个年级,每个年级仅一个班,一所学校共有6个班,学生人数在100—150人之间,今后几年各校都将面临学生人数严重不足的状况。乡镇中心小学也是如此。
2.农村小学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比较落后
农村小学由于布点多、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很大。农村小学教学资源贫乏,缺少必要的教学设备。目前,农村小学只有极少数学校建有语音室,更不用说有录像机、幻灯机等电教设备。学校电脑也是屈指可数。另外,由于这些学校规模小、经费有限,教师的配备也受到限制,没有专业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这些课程一般都是由语、数、外的教师兼职,有一些学校若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教师无人能兼体育、音乐、美术课程,那么在上这些课时就只能让学生自习或自由活动。
3.农村小学复式班的教学,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学生人数少,有些学校,特别是单人校,一、二年级学生加起来才十几人,于是便让两个年级的学生坐在一个班上课,让一年级学生上自习,给二年级学生讲课,由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学生的素质也无法全面发展。
4.农村小学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师资流失严重,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年轻教师、有能力的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由于中学教师近几年的缺乏,于是一部分有能力的教师被调到中学任教,这就使得农村小学教育师资普遍较弱。
5.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调查中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 父母均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把儿童寄住在亲戚家或让爷爷、奶奶照顾,儿童常年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接受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或儿童在家无人看管。② 少数孩子成绩欠佳,学不好就逃学。③ 读书无用论有些抬头. 由于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等问题存在,学生读完书后未必考上大学,况且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村中全家人倾尽所有培养出的大学生未必能找到好的工作,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使得儿童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发展我国农村初等教育的几点建议
1.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县级政府应在改革后的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地市和各县(市)、区要设立农村教育专项经费,各级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乡镇政府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市县政府领导应改变观念,加大经费投入。现在的一些领导,还比较重视形象,希望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能有几所各级各类的示范性学校,而这些示范性学校往往就是中心校,所以,常常导致一切保“中心”、经费向“中心”倾斜、师资由“中心” 挑选的做法。其实,作为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中心小学需要发展,一般村级小学更需脱贫。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村级小学的投资力度,改善教学设备状况。
2.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完小校长队伍
农村小学的办学灵魂是校长,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未来。由于农村条件差,安心于农村教育的教师比较少,安心于农村当完小校长的更少。为此,更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小学校长,一方面,要大力表彰安心农村工作的完小校长,在政治上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生活上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在办学条件上、业务指导上、教师培训进修上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选拔一批有事业心、责任心、乐于农村教育的教师担任小学校长,经常组织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或者组织拜师学艺,采取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完小校长,逐步提高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
师资分配时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均衡发展,切忌将老弱病残的教师发配到村级
小学去消化。村级小学学生数少,教师编制紧,更要求教师多才多艺、能胜任各类学科的教学任务;鼓励村级小学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历提高培训班,以提高学历层次;在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建设,开展热爱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学生、热爱农村学校的教育活动,开展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素养。
4.建立一套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估标准
对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估要与城镇学校区分开来,标准制定得太高,许多农村小学做不到,就会使完小校长和教师丧失信心,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去,制定的评估标准要切合农村小学的实际,通过努力.可以逐步达到,能激发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加强对每所农村小学进行定期评估,进行校与校之问的比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比较,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对先进的农村小学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上给予倾斜,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5.对农村小学实行多校合并
当前,农村小学学校布点太多、校均学生人数太少、硬件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使农村小学教育越来越完善,撤点并校成为必然趋势。撤点并校后,可节约教师资源。并校后,师生比增加,可通过培训使一些有潜力的教师转教美术、音乐、体育,以解决音体美教师不足的问题。但对于剩余的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安置,对合并撤销的学校校舍也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
6.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创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7
1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在综合考虑县域生产力、县域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式、资源组合方式等因素的基础上而制定的, 因此, 各个不同类型的山区县应根据本县域的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禀性、县域优势等原则来选择最符合本县域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战略。
1.1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选择
经济发展战略是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制定的, 经济发展环境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山区县域在选择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时, 必须认清自己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实际状况, 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所具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 不能盲目复制, 只有这样, 才能走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1.2 根据县域优势进行选择
山区县域的基本情况差别很大, 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因此, 山区县域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 优势就是特色, 就是核心竞争力。山区县域的优势可以划分为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三种类型。具有区位优势的山区县域, 大多处于大中城市的周围或交通大动脉的沿线, 能从城市经济发展或者便利的交通中直接获得收益, 使其能比其它类型县域经济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产业优势的山区县域, 由于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化生产经验, 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及相关科研力量, 能够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因此在国家鼓励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具有资源优势的山区县域, 虽然大多地处边远贫困地区, 交通闭塞, 经济文化落后, 但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日趋紧缺的大背景下, 这类县域应依托本身资源, 获得超常规的发展。
2 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
长期以来, 我国的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加快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科学地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则是振兴山区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 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考虑的前提条件是在多角度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 如何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2.1 从综合的角度进行优势比较
进行综合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整合, 优势虽然是由单个有利条件组成的, 但它并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因此, 在比较与分析中要把自然资源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整合, 实现规模优势, 发挥聚集效应。
2.2 从横向的角度进行优势比较
优势是在比较中体现出来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山区县域的优势必须放到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 把本县域内拥有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种资源与其他县、市、省乃至全国进行横向的对比, 看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从中选出独特的优势, 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这种比较有利于对原有优势进行重新审视, 并挖掘出新的优势参与经济分工, 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从时空发展的角度进行优势比较
时空发展的比较是一种动态的比较与分析, 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时期, 优势也可能成为劣势, 劣势也可能成为优势。因此, 山区县域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以动态的观点审视自己的优劣势, 及时扑捉社会的消费动向, 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进行调整。
2.4 从互补的角度进行优势比较
从互补的角度进行比较, 其意义在于通过比较能从中发现并挖掘出自我优势, 实现互补。
3 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实施“特色”战略。山区县域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谋求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 以“特色”作为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特色”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突破的一条有效途径。实施“特色”战略, 必须把握好四个基本点:
(1) 实施“特色”战略, 构建具有个性化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选择能提供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产业, 使之赢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促进山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实施“特色”战略, 从一种特色产业入手, 集中各种优势资源, 实施重点突破, 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领先优势。
(3) 实施“特色”战略, 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全面提高成本优势和低成本运作能力, 争取在开发、服务、营销等多方面节约成本, 使特色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 获得成本领先地位。
(4) 实施“特色”战略, 必须稳步推进。“特色”战略的本质就是我有你无、与众不同, 因此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需要不断摸索, 稳步推进。
4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研究
发展山区县域经济,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 观念创新。首先要把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而不仅仅认为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权宜性做法。
第二, 制度创新。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不平衡, 部分原因是制度上的, 而不完全是由自然环境造成。我建议取消市管县的体制, 变为省直管县, 后者将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 同时使得省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在体制和制度创新方面, 实现全面省直管县可能做不到, 但是可以在财政体制上率先实行。
第三, 环境创新。这包括软硬两个环境的创新, 山区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 硬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交通、通讯, 还有自然环境, 软环境包括体制、政策和方法。
第四,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创新。经验是不能复制的, 对于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 要选择一个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路径, 县里本身要积极探索, 从本县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本地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发展山区县域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实现工业化, 更准确地说, 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提倡组织化和产业化。
理顺政府行为与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政策导向作用, 强化信息服务功能, 加速培养人才, 发掘人地, 重用人才,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发展点, 妥善处理人地关系, 洁净水源供给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发挥政府在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1) 政策保障。山区县域经济存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和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缺乏等问题, 所以要推动山区县域经济大发展, 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 环境保障。一是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树立“投资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二是要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 改革市场准入制度, 打破行政性、行业性垄断, 规范市场运行秩序。三是要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和减少行政审批。四是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依法治县, 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3) 资金保障。山区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和资金来源, 从目前情况来看, 资金缺口依然较大, 因此, 如何筹措发展资金已成为迫切要求。要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把解决资金短缺的重点建立在依靠自身发奋图强和开拓进取的基础上。
(1)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 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县域经济发展上来;
(2) 创造条件,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部资金, 靠外力激活内部的经济活力, 走“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的发展道路;
(3)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投入和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4) 人才保障。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在山区县域, 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发展山区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因此, 山区县域要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优秀人才到山区县域落户, 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满雄, 刘桂文.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6, (3) .
[2]蔡达菲.关于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07, (9) .
[3]张行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 2008, (1) .
[4]马培华.坚持城乡统筹, 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界, 2008, (6) .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对策;黄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81-02
1 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复合经营活动。自2013年黄山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来,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林旅、林药、林菌、林茶、林粮、林油、林菜、林果、林禽、林牧等多种经营模式。目前全区已有1.4万人从事林下经济,经营面积0.8万hm2,林下经济发展大户100余户,2012年全区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5亿元。黄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取得成效,得益于抓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一是抓林权管理,解决了“地”的问题。林改后,黄山区集体山林均已明晰产权、确权发证,林权流转也平稳有序进行,为林下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是抓主体培育,解决了“人”的问题。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能人”带动,通过积极培育,黄山区涌现了一批林业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和林业龙头企业,这些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各自优势,参于林下经济开发,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在此基础上,黄山区已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25个,示范面积约667hm2,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做用已逐步显现。三是抓金融创新,解决了“钱”的问题。为发展林业和林下经济,黄山区区不断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完善财政贴息政策,落实政策性森林保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助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2 黄山区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黄山区的林下经济正在由“散、乱、小”的自然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林下经济总体规模及效益与黄山区的资源优势相比仍不匹配,还存在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糊、产业化水平低、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收益不高等问题。
2.1 生态保护问题 生态良好是黄山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一定要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如果不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过量、无序的发展林下经济,就有可能本末倒置,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从长远上影响到黄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林下经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林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对策和预防、控制负面影响的措施。比如,在国省道沿线、急险陡坡林地、饮用水水源涵养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就不宜进行林下养殖种植,以避免重点地区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引发水土流失或化肥、农药、禽蓄粪便污染水系。在能够发展林下经济的商品林区也要注意保护林地内的原有植被,林下种植时要合理选择对原生植被影响较小的模式,如林药、林菌;林下养殖时要合理投放养殖动物的密度,避免环境过载。
2.2 经营风险问题 发展林下经济的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林下经济的技术含量较高,农户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还不太熟悉,还未真正掌握林下产品种养、加工的技术和方法。同时,黄山区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也缺乏有市场影响力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在没有龙头带动的情况下,信息闭塞、不懂营销的农民现阶段还很难靠自己去开拓市场,一旦在技术上、市场上出现失误,极有可能使农民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就此丧失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3 基础设施问题 黄山区每年都实施不少林业建设项目,但这些项目资金大部分都是用于森林的营造和培育,直接补助给林农,可用于林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则严重不足,落后的林区基础设施必将对今后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明显制约。特别是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时,因零散经营和财力的限制,靠自身修建与林下经济配套的林区基础设施基本上无法实现。
3 提升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3.1 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首先,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黄山区森林资源生态承载能力,林下经济产品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容量进行深入研究,合理确定符合区情、林情的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式和发展重点。笔者认为,发展森林旅游、林茶、林药、林菌能充分发挥黄山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可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同时大力发展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林药、林菌模式,适度发展林茶和林下养殖,并促进生态旅游与林下种养的融合发展。其次,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制定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林下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发展模式、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林下经济发展与营造林、农业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美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招商引资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以完善的规领引导黄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再次,严格规划执行,切实做到规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按规划的要求推进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特别要避免盲目发展,求大求全,过度开发,确保林下经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得到最佳结合。
3.2 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资金方面,要整合发改、农业、林业、畜牧科技、扶贫等相关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林下经济基础设施、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金融政策方面,应将林下经济发展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进一步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加强林下经济担保体系建设。对林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林农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贷款,优先给予政策性贴息。土地政策方面,对林下经济龙头企业所需建设用地指标予以重点保障,对建设道路、棚舍、生产管理用房等直接服务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用地,可研究作为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或农用设施地范围进行审批。同时,考虑一些林农对林地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急于将林地转让变现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实际情况,还要积极引导农民以林地入股龙头企业或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发展林下经济,让农民仍当“地主”又可当“雇工”,以此让参与林下经济的各方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3.3 健全组织,加强服务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提供各个层面的组织保障,除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外,还要加快培育林下经济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要继续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林下经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继续优化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林下经济基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同时,要立足防范风险,做好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技术服务方面,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做好林下经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机制;整合区内外技术资源,抓好技术培训,重点对示范户和骨干户进行专业培训和技难培训,帮助林农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市场服务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探索建立产品交易市场,确保林下种养产品有市场、有销路;适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黄山区林下经济专门网站,搞好产销衔接,提供息发布,市场营销等服务。主动帮助企业开展林下经济产品的绿色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原产地保护认证,切实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07-16
边远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发展的调查思考12-25
山区农村经济12-10
山区农村中学06-21
山区农村产业07-08
山区农村初中08-18
山区农村家庭09-12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12-06
山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调研报告05-17
5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情况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