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2024-07-16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共11篇)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篇1

重庆市秦巴山片区辖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有贫困村555个, 占该地区行政村总数的33%;2011年底有贫困人口90万人, 贫困发生率达29%。片区内有44万人生活在不宜人居的高山峡谷地带, 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片区之一。秦巴山片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等问题还很突出, 农业、农村问题仍然是制约秦巴山片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受秦巴山片区多高山峡谷地带、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换信息不畅以及农民心理、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制约, 农业科技在当地的推广与应用相对滞后。

科技进步是贫困地区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1]。科技创业扶贫是利用独特领先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手段使贫困地区众多的人迅速创业有成[2], 其中, 科技扶贫是国家科委于1986年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战略措施, 是我国政府开发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而创业扶贫是充分发掘贫困地区发展潜力, 实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的途径。将科技扶贫与创业扶贫很好结合起来的科技创业扶贫能更好地、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造血式扶贫目标, 实现扶贫事业的科技化、企业化发展。

1 重庆秦巴山片区科技创业扶贫现状

2 0 1 2年,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有关文件精神, 发挥科技在脱贫致富中的作用, 重庆市科委实施了科技创业扶贫专项工作。专项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科技扶贫工作深度融合, 以支持返乡农民工科技创业为主线, 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对一”进行帮扶, 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带动脱贫, 探索“造血式”科技创业扶贫新机制。其中, 每个返乡农民工科技创业项目资助5万元, 每个特派员2年资助服务费3万元。2012年, 共支持11个区县、51个贫困村的98个返乡农民工开展科技创业, 并选派了4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与他们建立了“一对一”科技帮扶对子。依靠科技进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不仅提高秦巴山片区的科学技术水平, 增强秦巴山片区贫困人口素质, 而且加速秦巴山片区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促进秦巴山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快秦巴山片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 秦巴山片区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分类及典型案例

2.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科技创业扶贫专项活动通过支持农村创业人员开发或者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开展创业, 成功设立了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主要形式是在贫困农村成功培育了一批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 使其成为依靠科技成功创业脱贫的示范。通过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作用, 促进农民掌握新技术和调整种植结构,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典型代表有奉节晚熟脐橙核心示范园等。“奉节晚橙”是奉节县选育出的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晚熟脐橙新品种, 为推广这一品种, 奉节县科技特派员刘文华在大树镇建立了20 hm2“奉节晚橙”示范片, 在县农综办土地治理科技推广项目支持下, 依靠“国令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五统一分”管理模式, 探索果园土地流转方式。通过2年时间, 将定植的幼树变成了成年丰产园, 2011年总产值达到100万元。创业的同时, 示范园年培训实用技术3000人次以上, 指导带动蜀东门等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 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2.2 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扶贫活动中由企业占主导地位, 通过龙头带动, 把扶贫政策与企业的运作、企业对贫困户的帮扶结合起来, 拉长特色产业链, 增强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促增收的能力[4]。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与推广, 通过龙头企业建立的产业基地, 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还为农户提供产前和产后的技术、资金、市场服务, 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缓解农民小规模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典型代表有城口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山地鸡产业等。从2010年开始, 城口县引进市农投集团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 投资2亿元开发城口山地鸡产业, 建成3万套城口山地鸡种繁场, 年加工1000万只和1000 t冷储物流体系即将投入使用, 与重庆千厮餐饮公司合作开发的城口山地鸡美食产品已经投放市场。目前, 城口县已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8个, 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龙头企业11个, 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8个, 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3.5亿元。

2.3 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

重庆市科委以支持返乡农民工科技创业为主线, 通过支持创业人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开展创业, 并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帮一”技术帮扶, 以创业带动就业和脱贫, 形成了科技创业扶贫的开发新机制。截至目前, 累计培养科技创业人才500余人, 引导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村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460个, 培育科技特派员创业连34个, 建成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促进34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带动农民就业6.1万人。

典型代表有市级科技特派员丁诗华在巫溪县开展对口帮扶创业扶贫合作等。通过与巫溪县人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 丁诗华帮助该公司突破进口鱼卵孵化育苗中取运鱼卵及孵化器温度控制和育苗场的疫病监测防控两大关键技术, 依托公司的生产设施条件, 先后引进推广丹麦金樽、虹鳟2个新品种, 解决技术难题2个, 培育这家创业企业进入发展上升期, 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初步解决进口鲑鳟鱼卵的孵化技术问题, 实现了新品种的推广引进和配套技术的熟化应用, 促进了正常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2.4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这种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 以科技专家为核心, 以农民为直接服务对象, 扎根农村一线, 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咨询及人才培训等服务。这些专家大院作为农业科技集成、成果转化及示范的载体, 已成为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的重要基地, 不仅促进了秦巴山片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 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同时,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 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收。

典型代表有巫溪大宁河鸡科技专家大院等。大宁河鸡科技专家大院对于大宁河土鸡选育、孵化有科学的管理, 同时对于专家的选择、专家合作模式以及大院运行机制都有严格的程序, 并拥有完整的设备设施, 如实验室、培训室、视频监控室、鸡苗孵化室和种鸡养殖基地。在专家技术支持下, “大宁河”土鸡通过国家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品种认定, 并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专家大院依托单位重庆腾展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渝陕鄂唯一的“大宁河鸡”鸡苗供应中心和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 年生产种鸡10万套、育雏禽1500万羽, 年产有机鸡5万只, 年销售收入上亿元。

3 各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特点分析

3.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

3.1.1 运行机制

政府依据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生产技术需求, 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或外商投资兴建, 以企业化的方式运作, 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 以项目为支撑, 建立新技术、新成果、新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 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如图1所示。

3.1.2 特点

(1) “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科技含量高, 示范效果好, 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 培育一批农村新兴产业, 以示范园区/基地为载体, 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展现出来, 弥补原来农业推广技术不够直观的不足, 通过“示范+带动”,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

(2) “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在科技与政府、企业、科教单位与农户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形成了政府、企业、科教单位和社会相关机构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机制。“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农业低效封闭的格局, 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部分园区/基地的投资主体单一, 对政府的依赖性大;部分园区/基地的运行机制不灵活, 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

3.2 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3.2.1 运行机制

根据政府制订的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 企业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 通过“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广大农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双向受益, 有效地推动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农户”模式就是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参与, 自己提供资金技术, 农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 达成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就是龙头企业把扶贫政策与企业的运作结合起来, 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农户脱贫致富。如图2所示。

3.2.2 特点

(1) 龙头企业作为主导, 立足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相关的政策激励, 面对科技需求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寻求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实现企业利润的技术资源, 因此解决了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及适销等一系列问题, 在技术资源的配置上是高效的, 使投资风险变小。

(2) “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都注重贫困农户是农村扶贫主体的重要参与者。涉农企业主导模式在将农户的风险大大降低的同时, 也培养了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使贫困农户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提高他们参与生产, 获取资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同时使他们在参与竞争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并由此分享由自身努力参与而带来的扶贫开发利益。

(3) 由于企业是以获取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在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时, 自主经营, 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所以比较注重经济效益。为了帮助企业与农户顺利组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要进行相关的监督机制约束和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3.3 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

3.3.1 运行机制

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经一定程序选派科技特派员至基层,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技术指导、创业、农村流通、农业信息等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模式是以扶贫开发为宗旨, 以科技为先导, 以科技特派员为依托, 以创业为主题, 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帮一”支持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 创业促脱贫, 探索“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新机制, 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如图3所示。

3.3.2 特点

(1) 科技特派员通过示范、推广具有高收益的新技术、新品种, 把科技、知识、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 构成以科技为原动力的农业生产、发展体系, 指导、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2) “一对一”帮扶使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 有利于科技特派员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提升农民素质, 提高产值, 帮助农民申报微型企业。

(3)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质是把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有效导入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5], 这种制度有利于形成农村资源优势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和城市科技资源带动农村、反哺农业的“扩散”机制, 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

3.4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3.4.1 运行机制

建立“激励与需求引导并重”的运行机制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长效运行的重点。具体讲, 可以归纳为坚持“政府引导, 企业化组织, 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推行“依托一个法人实体, 选聘一位首席专家,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 带动一个特色产业, 振兴一方经济”的“五个一”建设方针。如图4所示。

3.4.2 特点

(1) 有明确的依托实体。专家大院由创新型农业企业、农技协会、示范基地的合作社、村镇服务中心等与在渝涉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建设;实行企业化经营, 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机制。建设单位与高校院所签订共建协议书, 明确双方的权、责、利。

(2) 有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每个专家大院建立在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基地由一个或多个乡镇组成, 相对集中, 示范性强。基地范围内有一个主导产业, 并能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较强的内在需求, 基本形成了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体系。

(3) 有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制订出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 区域特色明显, 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工作、技术培训和信息支持等服务工作编制出客观详尽的实施方案。

4 针对各种科技创业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4.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属于宏观决策层面, 因此政策设计主要针对实践运用中风险高, 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1) 明确对政府角色的定位。政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政策出发点是期望引导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在园区建设中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孵化器。政府不能干预园区的经营, 更不能直接参与园区的经营。

(2) 明确“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产权, 使园区/基地的产权得到真正解决, 通过合作形式形成产权联系, 建成“利益共享、共担风险”的农业产业经营组织, 才是解决产业化经营参与全体利益合理分配的有效手段。

4.2 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科技型创业型企业主导模式通过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因此主要从制订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设计。

(1) 加大对创业人员的培育力度, 要明确培育内容, 构建培育体系, 突出重点、分类培训, 建立培训与劳动力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提高创业人员自我发展能力。

(2)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 利用院校的科技成果和人力资源, 结合秦巴山片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推动科技资源与秦巴山片区当地特色进行有效结合, 提高科技转化率。

(3) 利用科技延长产业链, 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 包括信息服务、产品供应、贮运加工、市场销售、社会融资等综合性服务, 提高科技扶贫效率。

(4) 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进一步构建促进涉农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环境, 努力解决涉农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加大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力度。

4.3 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

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相关机制不完善是影响扶贫实效的关键因素, 因此提出如下政策设计建议。

(1) 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稳定性建设, 加强对拟选聘特派员的业务水平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基层工作经验等要素的考查, 坚持把组织选派、实体创业、基层需要相结合, 双向选择。

(2) 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政策鼓励, 提高科技特派员的工资和相关待遇, 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扶贫工作。

(3) 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 进一步明确和提升科技特派员的任务和特色, 落实“三库一平台”的使用, 并严格执行相关奖惩制度。

(4) 加强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环境建设, 地方政府要加强与科技特派员的合作, 在“财政拨款支持、金融资金服务、人事关系协调、法律立法保障”等保障科技特派员制度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上下工夫。

4.4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政府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应尽量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合理制订政策, 促进其健康发展。

(1) 必须要有明确的依托实体, 几方共同建设, 实行企业化经营, 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机制, 明确双方的权、责、利。

(2) 选聘的必须是主导产业的相关专家, 在与本地主导产业相关的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具有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投入专家大院工作的时间保证。

(3) 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 基本满足专家工作和生活必需, 同时建设单位必须提供足够的匹配资金, 有一定规模且范围明确的试验示范基地, 才能具有足够显示度和明显示范带动作用。

(4) 要有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制订详尽的产业目标、实施内容、完成时间和可行措施等。

5 结语

科技创业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重庆市秦巴山片区科技创业扶贫的各种模式, 都强调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 注重先进、成熟以及使用的技术引进, 重视脱贫与扫盲相结合, 实现片区经济的长效发展。

在以上模式灵活运用的同时, 从宏观上还要加强对科技创业扶贫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科技创业扶贫相关政策及成果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丰硕成果, 让贫困农户看到开展科技创业扶贫带来的重大变化, 更多地知道和了解科技创业扶贫的相关政策, 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参与到其中去。同时对贫困农户进行创业辅导, 改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 从而提高当地生产力, 才能真正消除返贫诱因, 建立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摘要:科技创业扶贫是利用独特领先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手段使贫困地区众多的人迅速创业有成。总结重庆科技创业扶贫工作在秦巴山片区的开展模式 (“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 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及成效, 剖析各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提出相应的有利于模式运用的政策设计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业扶贫,扶贫模式,运行机制,政策设计建议,重庆市秦巴山区

参考文献

[1]张峭, 徐磊.中国科技扶贫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2) :82-86.

[2]佘远美.试论科技创业扶贫的内涵及发展对策[J].老区建设, 2007, (1) :11-13.

[3]李德新, 纪素兰.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9, (4) :39-42.

[4]赵昌文, 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 2000, (6) :65-72.

[5]柴剑峰.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创新探索——以四川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8) :1-4.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篇2

教学现状的分析

宣恩县长潭民族中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办学力度,提高了教育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的硬件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栋栋教学拔地而起;一批批教学设备突入使用……为振兴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看到了前景,看到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希望。我作为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者感到由衷的欣慰。然而,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往下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自己几年的观察了解及与许多农村教师谈论,其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教师年龄偏大。我对当地的农村完小作过调查(乡镇中心小学除外)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有的一超过了50岁。这些教师年龄大,身体差。他们评优表模基本无望。使得他们不愿花太多精力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得过且过,与世无争,好像教育与他们无关。他们无欲望,无追求,奖惩对他们无刺激。他们不违规,不违法,领导拿他们没办法。不但他们这样,他们的这种思想,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年龄较轻的同志。而且,这种思潮在不断蔓延。

第二 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学生。由爷爷奶奶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俨然一个个小皇帝。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往往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孩子们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因此,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就不爱读书。他们自我意识太强,只听得进顺耳的话。有些孩子根本无法接受正面的批评教育。而且许多家长还一味护着孩子,动不动就指责老师,甚至谩骂老师。老师只好对孩子听之任之。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第三,学校教师严重缺编。现在教师的分布状况是:县城教师超编,而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乡镇中学的教师往县城调,小学教师往乡镇中学调。农村学校的教师不足,特别是农村小学。绝大多数农村完小只有六七个教师。他们要完成六七个教学班的教育教学任务。他们把每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已是精疲力竭,根本没精力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第四,教师的待遇偏低。教师与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待遇相比,明显偏低。有的教师工作了十几年只有一千多元,有的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教师也只有两千多,他们没有任何津贴,福利。这点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买不起住房,有孩子读书的甚至要借外债。严重的挫伤了教师的工作激情。

第五,职称晋升有欠公平。由于受职称编制的限制,许多教师无法正常晋职。许多教师评了十多年,还得不到聘任。

职称得不到聘任,工资受到影响。严重的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得到的结果一样,因此,消极怠工,自保盐罐不生蛆。

第六,教师队伍中缺少新鲜血液。由于教师的地位偏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本地招聘教师的指标从未完成。而招进来的部分教师,也只是把它作为跳板。他们或改行进其他事业地位,或考进公务员,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进来的不多,缺编越来越严重。没有新鲜血液,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朝气,没有活力。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七,学生的异地流动。在择校的浪潮中,农村学校是受冲击最严重的地方。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都转到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县城就读。农村学校只剩下家庭较困难的学生和被县城学校不收或退回的学生。这些学生或调皮或不愿读书或成绩始终提不高。

要想巩固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已取得的成绩,并使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认为:一,要真真实实提高教师待遇。让老教师。新教师都愿意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职业,让教师吧教书育人当作自己应该而且必须去做的事情。二,要制定激励机制,让教师不断愿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愿意从事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三,要搭建让教师有正常晋职的平台,让教师看到真真切切的希望。四,要把优秀人才充实到

农村学校中来。只有这样,贫困山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希望。

作者单位: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名族中学

通讯地址: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名族中学

电话:

邮政编码:

山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篇3

关键词:教育资源;义务教育;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

国民素质与基础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还比较低。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山区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加大对山区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为山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推动山区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区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

当前,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山区孩子有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山区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教育资源匮乏,基础教学设施薄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山区小学教育的发展。

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负担重

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很难吸引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前来任教,现有的教师队伍年纪普遍偏大,而且学校老师的数量也非常少,往往一个老师要身兼数职,所以在教学质量上会大打折扣。此外,山区的经济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占绝大多数,他们忽视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把过多的教育责任推给了老师和学校,所以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加重了老师的教育负担。

2.教育资源匮乏,教学实施落后

“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教育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教学水平受限。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山区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但是很多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很难得到解决。由于资金的短缺,很多教育需求目前还得不到满足,绝大多数的山区小学还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没有能力建立学校图书馆,体育器材短缺,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师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3.学校缺乏系统的管理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校长管理能力差,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便只会停留于表面,毫无实际意义可言。这样的学校,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学质量自然上不去。

我国目前还有很多“麻雀”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刘沟小学就是典型的山区农村小学,这里就只有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这是一所非常小的学校,像这种“麻雀”学校在我国还有很多,如果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来进行要求,配置完整的教学设备等硬件的话,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麻雀”小学的存在成为山区小学快速“萎缩”的缩影。

二、促进山区小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1.增加教育资金投入

山区小学教育发展迟缓,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部门的教育资源投入少。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山区小学的资金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山区小学的教育条件,同时建立资金监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2.适当改善学校布局

当前,山区小学分布不均、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是山区教育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部分小学由于学生和教师数量较少,无法正常配备应有的教学实施,同一区域出现多个零散的山区小学。因此,政府应合理配置小学分布,撤销部分山区小学,采取整体划片的方式,将学生集合在一起,这样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3.强化山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山区小学未来教育的发展。政府应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因为山区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教师人才较为稀缺,所以我们要鼓励优秀教师支教山区,建立定期轮换制度,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山区教师队伍的发展。

4.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正规的教学秩序

“教风”和“学风”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在学校常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教师评价制度。通过教学评价的方式,引导老师钻研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山区小学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山区小学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当前,由于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山区小学的教学发展令人担忧。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山区小学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强化山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缩小与城市小学之间的差距,推动山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方展画.发展性、动态性、多样性:对教育的重新理解[J].教育研究,2002(10).

山区公路水害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4

1 山区公路水害的现状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 山地和丘陵地带在西部较多, 给山区公路的修建带来一定的难度, 受到山区经济条件的影响, 在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都存在一定问题, 特别是已建山区公路受水害影响比较严重。通过实地走访, 并查询相关的资料和规范, 山区公路的水害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1.1 设计不够重视

由于山区公路等级较低, 在设计上主要针对公路的路基路面进行设计, 但对排水设计不到位, 比如:排水沟设计较为粗略, 甚至一些等外公路没有考虑到排水附属物设计;在路基设计时对基层受水侵蚀考虑不周, 导致公路建成后随着时间推移, 侵蚀加强, 公路毁坏严重, 特别在贵州或广西偏远山区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尤为明显。

1.2 施工技术和方法不合理

在山区公路施工, 由于很多从业人员都是当地老百姓, 受到专业技术教育较少, 一般在施工时都是根据当地的经验或者是师傅手把手一代接一代积累下来的, 因此在施工时技术力量尤为薄弱, 导致在施工中技术和方法不合理。比如, 混凝土的配置中其配合比设计一般按照经验, 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或者不足, 其密实度不达标, 在雨水或地下水侵蚀下严重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和寿命。

1.3 后期养护匮乏

由于山区公路建设资金的匮乏和技术人员的缺乏, 很多偏僻山区的公路在建好后, 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维护, 导致排水沟、排水设置等出现堵塞、开裂甚至人为的破坏, 导致雨季到来, 公路不能正常排水, 雨水直接冲刷公路路面, 影响使用。

2 山区公路水害的原因

山区公路绝大部分都是在原来的大车道或便道的基础上, 通过历年整修而形成的低级公路。由于受资金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的限制, 致使公路线形弯曲纵坡大;在涵洞设置上, 存在该设置的路段没有涵洞, 用小桥替代涵洞, 涵洞的尺寸由大变小, 导致公路无法排水或者排水不利;普遍路基边坡坡度不适, 路基压实度不够, 边沟尺寸过小, 路拱坡度不适或没有路拱, 路基边沟淤塞。地表水漫延公路渗入路基使路基丧失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不断发生上坍下塌, 迫使公路中断交通;边坡上的树木常因其根部受雨水浸泡倒坍, 坍方数量不大, 但坍阻时间长, 清除困难, 危险性大。因此每年都要对危路进行一次认真检查和清砍, 以达到减灾保通的目的[1]。

2.1 重视主体, 忽略附属

只重视主体工程而忽视附属工程的倾向, 桥孔和塌治构造物, 涵洞洞身和进出口处理是形成完善排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过去安排投资偏重于满足主体工程, 洞身进出口处理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若要压缩投资金额, 首先削减附属工程, 这就导致附属工程因缺乏资金而使建设不到位, 因此应该将排水等附属工程提到主体工程的高度, 从源头保证附属工程的建设。

2.2 准备不足, 选择不当

对水文、地质缺乏确切判断和识别能力, 造成水文资料失实, 桥位选择不当, 跨径偏小, 基础埋置过浅, 加之工程质量低劣, 遇洪水易于损毁。水文地质对公路的设计和施工影响深远, 在建设之前应仔细阅读, 在施工中若遇到异常情况, 应协同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勘察方和施工方共同处理。

2.3 资金限制, 留设隐患

修建山区公路一般都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出资, 投资有限, 技术标准低, 技术薄弱, 施工草率, 遗留问题较大, 表现在:因投资不足, 而采取降低标准, 或省去必要的防护构造物, 留下隐患[2]。

2.4 认识不足, 变相处理

在设计施工中, 对调治构造物、防护工程、涵洞进出口处理工程、挡墙的布置、埋深以及抗滑稳定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分析表明:历年来的涵洞水毁大部分是进出口处理不当或没作处理以及尺寸过小, 质量低劣等所致[3]。

2.5 检修不及, 辨别不够

养护部门检查维修不及时, 未能掌握来水强度、到达时间和变化情况也无法借以判断其对公路的危害性。一般而言, 山区公路建好后, 很少继续维护或者维护不到位, 出现排水设施随坏或者堵塞现象, 导致雨水到来不能顺畅排水。

3 山区公路水害防治对策

按照山区公路排水设计的思想, 采取“拦、截、疏、排”的处理方法, 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 标本兼治,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是减少或避免公路水害发生的根本途径[1]。

3.1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

(1) 在公路沿线山坡上植树造林, 建立以防护林为主的生物治理, 并辅以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控制砍伐树木的数量, 由当地政府统一布置和严格执行, 加强造林防护的实施。

(2) 由于山区公路常开挖形成高大边坡, 对高大边坡应采取单元水土保持措施, 采取种植根系发达、传播速度快、生长较快的树木, 以及增加植被等措施实施生态保土, 增加水土涵养, 减小地面迳流对坡面的冲刷, 从而增加坡面稳定。

(3) 禁止在公路边坡开荒和毁林开荒, 保护好坡面植被, 增强山坡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对山区公路两旁应该划定一定的范围, 严禁毁林或毁坏植被, 预防并制止破坏性放牧, 杜绝种植庄稼, 同时加大宣传和教育, 保护山区公路人人有责。

(4) 对于公路附近生态薄弱地带或者水土严重流失的路段, 加强公路沿线以及沿线河流两岸坡耕地的治理, 采取坡改梯和退耕还林相结合的手段。同时, 要妥善安置附近百姓, 让退耕还林得以长期保持下去。

3.2 强抓设计和施工, 做好方案比选

3.2.1 设计方面

工程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使用性能, 因此, 首先必须加强设计队伍的选择和监管。其次, 应进行多方案比选和经济技术论证, 对软土地基、滑坡、泥石流频发等不良地质地段, 应尽量采取避绕措施, 确实无法避绕地段应有详尽处治设计, 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公路沿线桥涵布设一定要结合山区公路的设计,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地加以考虑。完善公路沿线挡土墙、护坡等人工构造物的设计。

3.2.2 施工方面

严格选择施工单位, 规范工程发包和承包行为,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实施工程监理, 建设工程实施监理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和有力措施。公路建设质量提高, 公路本身防灾抗灾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从而从根本上有效地减少公路水害的发生。

3.3 加强养护

改革现行养护机制, 充分调动养路职工的积极性, 搞好日常养护, 事前将各种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事后及时采取恢复措施, 有效保障公路畅通。

4 结论

综上, 对山区公路水害防治, 应采取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标本兼治的措施, 充分发动群众, 植树种草, 封山育林, 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崇尚科学,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公路维修养护部门的生产积极性, 防微杜渐, 把各种灾害消除在起始萌芽阶段。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 做到群防群治。只要措施有力、方法得当, 公路水害是能够得到有效防治的。

摘要:本文针对山区道路的水害现状做了归纳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山区公路水害的原因探讨, 最后针对这些原因给出了一些对策, 为一些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吉剑.山区公路水害调查[J].公路, 2000, (02) , 69~74.

[2]李军, 田广安.秦岭山区公路水害分析及防治[J].科技咨询, 2006, (30) , 159~160.

中国女性创业现状分析1 篇5

女性投资创业指南 创业“她时代”到来

中国女性创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等带来的经济环境的转变,中国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女性逐渐从精神、经济等方面独立起来,并在社会财富创造方面表现出女性独有的天赋。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加入到投资创业者的队伍中,她们用自己的勤恳与坚韧实现着女性特有的精彩人生!女性投资(本辑内容中特指实业投资),女性创业成为时下中国经济中的一股时尚潮流,并在社会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女性创业和女企业家在财富创造及就业机会中所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据相关调研数据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经营者的队伍迅速崛起。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女企业家约就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所有女企业家总数的41%。近十年来,中国妇女创业的进程明显加快。据2009年《2008-2009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妇女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了27.96%,占比全国男女总创业人数的1/4有多。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一定的增幅。种种的迹象表明,中国女性正步入创业的“春天”。

从女性投资创业的年龄层次来看,中国女企业家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充满创业的激情与活力。统计表明,有80%的女企业家年龄在30岁至50岁,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女企业家约占女企业家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女企业家所从事的领域多在服务业,占到45%左右。

从女性投资创业的行业领域来看,女性投资创业者可选的经营项目面广,从涉及日常生活的吃喝玩乐到科技含量很高的通信、教育、科技等无一不可。目前,女性投资创业的主营阵地多集中在第三产业。从事零售商业的女性投资创业者人数最多,占38.1%,纺织服装占19%,餐饮占14.29%。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善于合作,更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情商更高,所以女性创业者大多把自己的眼光放在了专门与人打交道的服务业。较于男性,从女性创业者的项目类别来看,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明显高于男企业家,多16.6个百分点;从事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女企业家比重也高于男企业家,分别多3.4和2.2个百分点;而从事其他各行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低于男企业家,其中制造业低9个百分点。同时,女性在相较男性,心思更细、韧性更强、心理负担小,因此,在一些中小项目上优势更为明显。

从女性投资创业的盈利情况来看,个体与私营经济中女企业家的整体赢利面在96%以上。女企业家经营的企业亏损面仅有2%,女性投资经营的赢利企业比重比男企业家的企业相较多了7.8个百分点,持平企业也多4.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则少12.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女性创业者一旦开始项目运作,就会兢兢业业地完成它,尽可能地使项目赢利。这与女性谨小慎微的心理和出色的理财能力分不开。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篇6

关键字:农村小学 发展现状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1前言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仍长期困扰着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影响了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小学生源流失严重

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教学质量的追求,贵州山区各乡镇下属行政村的小学生大量转入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导致各镇中心小学学生数量明显增长。这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镇中心小学出现了超大班现象,致使这些原本规模就不够大的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加紧缺。二是由于学生人口的向外流动,导致各乡镇下属行政村小学的学生减少,出现了超小班现象,相对而言,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就存在很大的浪费。

2.2师资力量差、人才流失严重

不可否认,当前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师资队伍老化严重和新生力量不足等情况。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院校大专毕业以上的教师比例比较少,部分教师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正之后,继续工作在教师岗位上。尽管许多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方式取得了专科、本科学位,但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小,对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也很有限,僅仅是为了取得学位而已,教学质量并没有实质上的进步。在农村小学里,年龄偏大的教师依旧占大部分,这使得农村小学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因贵州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加上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城乡教师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非常严重。因此,贵州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一些地处偏僻、条件差的学校教师非常紧缺,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2.3小学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贵州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小学经济收入和运转经费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就非常紧张。因此,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电化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十分有限,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农村小学根本不可能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根本不可能接受现代化的信息,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的办学硬件条件跟不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3.1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小学教学点

从贵州山区农村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撤销一些行政村的农村小学,节约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农村小学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学生就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便利服务各村庄等问题。农村小学建成之后,接送小学生的交通设施和小学生住宿的生活辅导要及时跟进,师资力量的整合要及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新建小学的作用。

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师资力量

贵州省已经实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5年时间,偏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30多万农村教师,特岗教师达3万多人,占农村教师十分之一,部分乡镇学校,特岗教师比例可达80%。以后,我们应该加大该计划的实施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任教。

对于偏远山区农村的小学教师,不但要做到引进来,还要做到留得住,从而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素质,增强教育力量。政府应大力实施“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小学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表率。调整师资结构,制定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城乡教师跨校兼课、兼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3.3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在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时,注重发挥乡级政府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作用,以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建立和完善教育资金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克服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挪用的现象。应当借鉴国外把学校教育经费与教育行政经费分开的做法,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把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各级学校,从而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的需要,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我们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深化小学教育的体制改革,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去偏远山村农村。同时采用远程教育等辅助手段, 改善和发展好山区农村小学教育,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贵州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福昌.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仲惟岳.从失衡看农村小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3] 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篇7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偏远山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与有力的支持下,通过全国大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不断的调整与改革中,大学英语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偏远山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因素限制,即有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共同特点,又有其独特性,其变化可以归纳如下:

1. 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大学英语乎是从零开始(从“文革”结束时算起)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2.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世纪开端后一批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体系、内容甚至在版式和立体化程度等方面均体现了新的观点和特色,引进的原版程进一步丰富了外语教学园地(张文霞、罗立胜,2004)。

3. 英语学习软件及课件,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等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偏远山区高校在网络外语学习体系及个性化自主学习方面相对滞后,有些学校几乎还没有开始这方面的建设。以地处湖南西部的怀化学院为例,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网络外语学习体系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90%安排在没有任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的普通教室,有一半以上的老师所有精读课程被安排在普通教室,粉笔和黑板仍然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媒介,有很多新生都抱怨道:“怎么大学的教学设备还比不上我们中学的教学设备。”确实,这样的教学条件根本达不到《课程要求》中“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的要求。这种比较单一的授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随着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相信也会加快偏远山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

4.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随着这些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数量迅速增加且一批英语专业硕士及博士毕业生也加入到了教师队伍,并逐渐成为英语教学骨干力量。从下表格反映了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队伍的变化: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在短短8年里数量上迅速增长了两倍多,是大学英语教学部自成立以来发展壮大最迅速的阶段。在教师学历结构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大学英语一线教学的教师学历从2002年92.86%本科学历到2009年以研究生硕士为主要教学力量的转变是怀化学院大学英语部一个华丽的转身。但师资力量相对年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经验不足。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项目偏少,项目改革研究完成的质量不高,值得推广的项目不多,反映出教学改革不系统、不深入,停留在表层,触及深层次的教学内容的改革显得力不从心。研究略显肤浅,所做的工作多半是个人行为,没有形成集体力量,因此大的有影响的项目少,其成果往往只是以完成几篇论文为标志,可留给后来者的操作性成果不多。

5. 偏远山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还表现在特色、品牌意识淡薄,不能结合地域、民族及应用等方面的特点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来凝炼特色、凸现特色,并创建出自己的品牌。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偏远山区高校有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挑战。因为面对今天的知识经济,我们不能游离于社会的边缘,而要以新的姿态步入经济社会的中心;但现实的发展状况与人们的期望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给偏远山区新生本科院校增添了巨大的压力;我们既没有区域优势,又没有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加上我们的吸收和辐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具备跟研究型大学竞争的实力,但我们有理由在全国193所新升本科院校中脱颖而出,创造同层次、同类型中的一流(宋克慧,2005)。早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新升本科院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高教司司长张尧学、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他们都坚定地一致强调:质量是生命线,而深化改革、科学定位、找准特色是这场21世纪高等教育残酷竞争中的制胜法宝,谁若还在竞争中急功近利随大流,找不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谁就将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我们要众志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改革中找特色,在特色中塑品牌,在品牌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霞, 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 2004, (3) .

[2]谢邦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12) .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宝山区≥60岁的常住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先抽取上海市宝山区所辖3个街道、3个镇,涉及8个社区,然后在抽中的8个社区中各随机抽取1个居委,对抽中的居委中≥60岁的老年居民家庭进行调查,每户调查一位老年人(若该户有多位符合条件的老人,则抽取生日最靠近15日的1位)。

1.2.2 调查方法

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先开展60名老年人预调查,根据预调查情况对问卷进行修订。调查表主要内容为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慢性病患病情况、对社区居家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需求情况等。调查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完成。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调查当日,质控员抽取10%问卷进行现场质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根据资料的性质分别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625名老人最小年龄60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70.29±7.34)岁;行动能力、自理能力正常的均在90%以上;仅0.8%的老年人医疗付费方式为自费;有31.2%的老年人认为有一定或很重的医疗负担。见表1。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625名老年人中,患有慢性病433人,患病率为69.3%。其中街道263人,乡镇170人,患病率分别为72.9%和64.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P<0.05)。男女性患慢性病分别为178、255人,患病率分别为67.4%和70.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73,P>0.05)。60~69、70~79、≥80岁组慢性病患病人数分别为209、155、69人,患病率分别为64.3%、74.5%和7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P<0.05)。

老年人患1种疾病的200人,占46.19%;患2种疾病的150人,占34.64%;患3种及以上疾病的83人,占19.17%。

患病率位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高血压、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冠心病,分别为50.4%、20.2%、18.6%、17.0%和14.4%。

2.3 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

2.3.1 养老现状

625名老年人目前的养老方式以自我供养的有445人,占71.2%;以家庭养老的149人,占23.8%。56.3%老人愿意与子女同住。在子女探望的频次方面,56.2%的老人接受每周探望1次,15.0%接受每天、13.6%接受每15天、10.7%接受每1个月探望1次和4.5%不需要探望。

目前在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比例非常低,分别仅为2.1%和1.1%,家庭养老的人数随年龄增高比例增大,自我供养人数随年龄增高比例减少。不同养老方式老人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8,P<0.05)。见表2。

2.3.2 喜欢的养老方式

老人们喜欢家庭养老的比例最高,达42.1%;其次为自我供养,占27.7%;喜欢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较低。不同年龄组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9,P>0.05)。但随着年龄增大喜欢社区居家养老比例增高,而喜欢机构养老比例降低;高年龄组喜欢家庭养老比例最高,喜欢自我供养比例最低。见表3。

将老人们喜欢的养老方式和目前的养老方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χ2=14.77,P<0.05)。喜欢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明显升高,自我供养比例明显降低。

2.3.3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625名老人中认为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229人,占36.6%。其中60~79岁组105人,占该年龄组人数的32.3%;70~79岁组83人,占39.9%;≥80岁组41人,占44.6%。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比例增大,与喜欢的养老方式趋势一致。

根据目前上海市民政部门制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并结合社区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对229名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需求进行分析。位居前6位的需求依次是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居室整洁、上门送餐、物具清洁、上门洗涤、健康讲座。见表4。

注:经比较,χ2=16.18,P<0.05。

注:经比较,χ2=10.39,P>0.05。

进一步分析3个年龄组老人的需求表明,低年龄组老人在集中送洗需求方面的比例高于高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P<0.05);高年龄组在谈心交流需求方面的比例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

2.3.4 居家养老补贴

了解居家养老补贴的203人,占32.5%;成功申请过居家养老补贴的仅16人。未成功申请的原因主要是不符合条件,占52.2%(106人);其余为没有需求、手续麻烦等。

3 讨论

按照WHO提出新的年龄划分方法: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3]。本次调查的常住本区老年人70.6%的处于老年前期,与宝山区第6次人口普查该年龄组人群占所有老年人的比例(67.8%)[4]基本一致。调查显示,由于研究对象大多处于老年前期,行动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好,但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性疾病的比例也高,且随年龄增高患病率也增高。患慢性病前5位与徐嘉亿等[5]对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调查研究结果相类似,提示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应更多地向慢性病健康促进、行为干预措施拓展,以有效预防老年慢性病。

通过对老年人目前的养老方式和喜欢的养老方式对比发现,现状以自我供养为主,而最喜欢的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尤其在高年龄组表现突出;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愿意与子女同住,不愿意与子女同住的理由主要为不愿麻烦子女,分开住自由等;在子女探望的频次方面,半数以上的老人选择每周探望1次。综上说明老人们渴望依靠家庭、社区养老。而社区居家养老恰好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由政府、专业组织、家庭(子女)、社区对老年人照顾进行责任分担[6],是适合当代我国的养老模式。

本次调查显示,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仅占36.6%,首先与调查的人群处于老年前期有关;同时很多老人并不清楚居家养老政策,仅1/3不到的老人听说过居家养老补贴,但成功申请的仅2.6%。对229名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需求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家政服务和健康讲座方面。低年龄组老人在集中送洗需求上高于高年龄组,且年龄越低需求越高;高年龄组在谈心交流需求上高于低年龄组,且年龄越大需求越大。提示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需求不同,与文献[7]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

自1989年宝山县、吴淞区合并为宝山区以来,第6次人口普查发现宝山区户籍≥60岁人口已达22.12%,即老龄化严重[4]。本次研究发现,进入老龄化的这部分人口主要以有一二个子女的家庭为主,这些独生子女除了要承受工作压力之外,还要侍奉4个老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家里照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依赖于家庭。虽然老人们更喜欢家庭养老,但因不想增加子女负担而不得不采取自我供养的方式。因此要转变传统养儿防老、在家养老的观念,如何以家庭为核心,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试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03年开始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发放服务券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8,9]。虽然这项实事工程实行多年,但很多老年人甚至家人并不清楚什么是居家养老,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申请。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积极性缺乏,参与率不高,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公益广告等大力弘扬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让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的子女真正放下思想负担,借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对父母的关怀[10]。同时,政府可以用发放告知单、组织居委干部上门宣传的形式,让居民家庭真正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申报流程以及提供的服务项目,让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

目前,上海市提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主要为生活护理、助餐、助浴、助洁、洗涤、助行、代办、康复辅助、相谈、助医等10类21项。本次调查显示,老人们对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健康讲座的需求大,对于便捷就医、健康保健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再就业人群为主的社区助老服务队伍已经难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医务社会工作引入社区居家养老意义重大。卫生部门应与民政部门相互协作,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卫生健康服务资源和民政福利资源有效整合,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借助动态的个人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416-420.

[2]上海政务.上海市政府公布2014年度十件共28项实事项目[EB/O1].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40115/u1ai122455.html,2014-01-15.2014-01-15.

[3]段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

[4]李明珠,郭祖鹏,陈雪峰.适应人口变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策略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3):116-120.

[5]徐嘉亿,李玉敏,赵晓玲,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2):151-152.

[6]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7]孙泽宁.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1):98-101.

[8]张波.中国居家养老典型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J].江汉学术,2013,32(4):14-18.

[9]白岩岩,王裕明,蔡攻珠.上海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9(4):16-21.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篇9

关键词:烟叶生产,现状,建议

松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南部。总面积5618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3 万亩, 其中水浇地面积79 万亩。 整个地形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海拔500~700米, 地貌为低山丘陵类型。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5℃, 年降水量436.2 毫米, 年日照时数2750~3020 小时之间, 4~9 月份日照时数1550~1630小时之间, 无霜期145 天, 无霜期内≥10℃有效积温2900~3200℃。 土壤属于黑壤土、黄土和褐土土壤带, 主要土壤类型 (亚类) 有黄土、沙土、褐土、灰褐土、棕壤等。 全区总人口52.7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 是典型的农业大区。 松山区是内蒙烟叶主产区, 也是自治区唯一一家专业化烟叶分公司, 2015 年种植收购计划72800 担, 占自治区计划的62.1%。

一、松山区烟叶生产现状

1.烟叶种植规模现状

2011 年至2013 年, 松山区烟叶种植收购计划保持稳定, 维持在10 万担以上, 从2014 年开始, 由于全国工业企业库存压力增大, 国家对烟叶种植规模和收购计划进行宏观调控, 松山区烟叶种植规模逐年下降, 具体见表1。

2.烟叶质量现状

2011~2013 年, 松山区上等烟比例逐年下降, 尤其2013 年, 上等烟比例降低到了10%以下。 从2014 年开始, 国家烟叶价格进行了针对性调控, 中上等烟涨价、下低等烟降价, 利用这个有利政策, 松山区全面推广田间清理底脚叶和不适用烟叶, 并取得明显效果, 2014 年上等烟比例较2013 年上升3.03%, 中等烟比例上升2.33%, 而下低等烟比例则下降5.36%, 具体见表2。

3.烟叶配套基础设施现状

2005 ~2014 年, 烟草行业累计投入补贴资金3617.9 万元, 用于松山区烟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建设密集式烤房1198 座, 改造密集式烤房426 座, 投入补贴资金2813.6 万元; 建设密集式烤房群配套分级室3193.5 平方米, 投入补贴资金294 万元;建设机电井41 眼, 投入补贴资金279.5 万元;埋设管网5条、2700 米, 投入补贴资金8.1 万元;建设沟渠15 条、17005 米, 投入补贴资金156.1 万元; 购置烟用机械610 台套, 投入补贴资金66.6 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松山区的烟叶生产条件, 实现了100%密集式烘烤、100%基本烟田保灌, 翻地、起垄环节实现了100%机械化作业, 降低了烟农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提高了烤烟生产整体水平, 为烟农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做到了“建设一批项目, 配套一片烟田, 富裕一方烟农”。

4.烟叶生产技术队伍现状

松山区现有主业从业人员65 人, 其中农艺师1人、助理农艺师9 人, 烟叶分级技师6 人, 烟叶高级分级工14 人、中级工9 人、初级工15 人。近年来各烟站站长、主要技术员分期分批参加国家局举办的专项培训, 通过不断优化聘任上岗和招聘大中专毕业生, 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目前烟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上等烟比例偏低, 烟叶内在质量有待提升

与赤峰市临近的吉林省2014 年上等烟比例为44.04%, 福建省龙岩市2014 年的上等烟比例更是达到了59.8%, 而松山区的上等烟比例近三年维持在9%~13%左右,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等烟比例偏低严重影响烟农的种植收益以及烟叶的等级结构。

2.烟叶田间成熟度有待提高

部分烟区由于土质粘重、连作年限长或者施肥不当等原因, 烟叶田间成熟度不够, 造成中上部烟叶浮青现象较多。

3.烟叶生产用工多, 劳动强度大, 种烟成本高

从育苗、移栽、大田管理、打顶抹杈到采收烘烤分级, 几乎烟叶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会涉及到用工。 据统计, 赤峰市目前烟叶每亩用工约28 个, 其中家庭用工10 个, 雇工18 个, 近几年, 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 烟叶种植成本随之水涨船高。

4.烟农队伍老龄化严重

烟叶生产环节多, 劳动强度大, 技术含量高, 风险性大, 农村的年青技术力量大多出外打工, 不愿从事烤烟种植工作。 目前烟农队伍以中老年为主, 2015年松山区种烟农户748 户, 其中50 岁以上的烟农331 户, 占总种植户的44.3%, 而30 岁以下的烟农21户, 只占总种植户的2.8%, 烟农队伍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 不利于烟叶的长远稳定发展。

5.烟叶种植风险大

烟叶是使用叶片的植物,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每年都有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烟叶损失 (见表3) , 2015 年松山区户均种植面积19.5 亩, 若是一户烟农遇到自然灾害造成绝收, 则损失金额约9 万元, 直接成本损失约3 万元, 对于以种烟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 将对其一年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三、对松山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进精益烟叶生产, 促进烟叶生产提质增效

2014 年以来, 烟草行业大力推进精益烟叶生产, 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供应”为核心要求, 以流程优化设计、资源要素整合、人员协同配合为基本调节手段, 重点推进信息精确、技术精良、流程精益、作业精准、组织精密、队伍精干, 不断减少要素浪费,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烟叶质量和生产效益, 使烟叶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客户的有效需求, 从而实现减工降本增效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目标。

提高烟叶成熟度是提升烟叶质量、增加烟农种烟效益和满足工业企业需求的关键因素, 通过提高成熟度来增加桔色烟比例和上等烟比例是实现烟叶“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松山区应制定以下精益生产改善措施, 力争提高烟叶田间成熟度。

(1) 做好预留烟田准备工作。 有些烟田土壤板结, 结构质地偏粘, 耕层偏浅, 制约烟株根系的生长发育, 影响肥料的有效性和烟株对养分的吸收, 不利于烟株前期的早生快发和后期烟叶的正常成熟, 所以凡是预留烟田必须进行秋翻, 为提高烟叶成熟度打好基础。

(2) 全面推进精准施肥。 按片区选取土样进行化验, 取土方法合理、有代表性, 根据测定的土壤养分含量、前茬作物以及土壤质地的不同, 采用测土配方与经验施肥相结合的办法, 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案, 遵循“重施底肥、轻施口肥、适量追肥”的原则。

(3) 落实早移栽技术措施。 根据当地气候情况, 及早进行移栽, 延长烟株大田生育期。烟苗出棚前, 喷施防病药剂, 运输时轻拿轻放不伤苗。 采用机械移栽并配合人工作业, 移栽前, 苗、肥供应及时, 不误移栽;移栽后, 及时浇水、覆膜, 地膜压实无破损。

(4) 合理留叶。 根据地区土壤实际, 留叶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 留叶太多, 叶内营养物质大多用于生殖生长, 烟叶内含物不充实, 下部叶不能真正成熟;留叶太少, 容易披顶, 造成中部烟叶“上部化”, 中部烟叶身份过厚、僵硬, 成熟期推迟。

(5) 加强烟叶大田精细化管理。 一是适墒行间中耕, 不少于2~3 次, 行间无杂草危害, 地表无板结现象。二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根据常年烟田发病规律, 及时组织备好中国烟叶公司推荐目录农药, 重点进行药剂预防, 出现病情后做到对症下药, 提高防治效果, 试点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机制, 努力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确保用药安全和烟叶质量安全。

(6) 科学采烤和田间处理不适用烟叶。 要抓好成熟采收, 落实密集烘烤技术, 彻底解决“下部烟叶采晚、中部烟叶采快、上部烟叶采青”的突出问题, 全面推广田间清理底脚叶以及“两停一烤”技术措施, 完善密集烤房烘烤技术, 全面推行上部4~6 片叶充分成熟一次性采烤技术, 全面提高烟叶烘烤质量, 增加烟农种烟效益。

2.拓展合作社服务范围, 促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

2012 年11 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 《关于推进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烟叶公司印发《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指南及示范章程的通知》, 到2015 年全国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达到800 家, 优秀示范社达到80 家。 当前, 发展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烟叶生产减工降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既是行业的需要, 也是烟农的需求, 先进地区的合作社服务范围已经涉及到了育苗、机耕、植保、采收、烘烤、分级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 有的合作社延伸服务环节, 开展金融服务、物资供应等多元化经营模式。松山区现有综合服务型合作社1 个, 主要开展专业化育苗、农机作业、物资供应以及烟包运输作业, 服务范围窄、环节少, 应积极探索在烘烤、分级等主要用工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 切实解决烟农用工难、用工贵、效率低等问题。

3.加强队伍建设, 培育职业烟农

(1) 加强技术员人员队伍建设。 要以提高专业素质为核心, 加强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建立多层次、多种类的技术培训机制, 着重对在职技术人员有关烟叶种植、烘烤、收购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培训, 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2) 加强烟农队伍建设, 培育职业烟农。在调研中发现, 烟农种烟、烤烟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烟农种烟的经济效益。 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烟农技术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烟叶生产持续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要以技术培训为中心, 以会种、会烤、会分级的“三会”为目标, 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办法, 完善培训手段, 丰富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效果, 普及烟叶种植、栽培管理、烘烤、分级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 使烟农真正掌握烟叶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提高技术水平。可探索对烟农实行差异化管理, 提供个性化服务, 缩小烟农间掌握种植技术的差异, 稳定对烟叶有较高依赖度和忠诚度的烟农, 逐步建立起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烟农队伍。

4.探索烟叶风险保障制度

为规范烟叶生产灾害救助工作, 降低烟叶种植风险, 2014 年10 月, 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发烟叶生产灾害救助工作办法 (试行) , 办法就救助对象及标准、烟叶种植农业保险、烟叶生产受灾专项救助以及财务管理与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办法提出可按照行业引导、市场运作、烟农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 由烟草公司、地方人民政府及烟农三方通过协商, 确定各自承担的保险费用, 积极开展烟叶种植农业保险, 健全完善农业保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的烟叶生产灾害救助机制。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健康第一已经成为人们对生活的最高要求。因为健康是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条件和保证。而健康作为人类的最高要求, 必然促使人们考虑并关注保持健康的方法和方式。社区体育正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适应是社会生活的能力、保持与增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 并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服务的一项活动, 是实施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活动的重要途径, 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 所以对社区体育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社区体育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的变迁过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 社区越来越显示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益阳市区作为益阳社区的缩影, 研究其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益阳社区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益阳赫山区体育的调查, 亦在为研究现阶段益阳新型社区体育发展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做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益阳市赫山区范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200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对在赫山区内参加体育锻炼的部分居民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吉首大学图书馆和体育学院资料室、网络以及期刊网上查阅有关社区体育的资料文章10余篇以及相关的著作, 基本把握国内的研究概况, 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随机抽取了2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其中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185份, 回收率为92.50%, 有效问卷180份, 占回收问卷的97.29%。

1.2.3 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 利用excel对各类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作为分析的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龄群体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调查分析

从表1中的调查结果表明, 益阳市赫山区56岁以上人群的每周锻炼次数最多, 每次锻炼的时间也最长, 这些人群多以退休人员为主, 相比较其他调查对象他们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 在这个年龄段又是以保养身体为主;从调查对象的36~55岁年龄段中可知, 这个年龄段由于工作较为繁忙, 空闲时间相对较少, 每周只能保持较少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在18~35岁年龄段主要是青年人, 他们比较愿意运动, 在调查的锻炼时间和次数也占有较高比例。

从数据上可看出, 现阶段社区体育参与状况呈现出:“两头热, 中间冷”的现象, 即青年人、老年人比较热衷于体育锻炼, 而中年人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投入社区体育中去,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时间问题中年人由于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工作忙、家务重、往往是他们的主要特征。所以留给自己可支配的业余时间实在是有限。 (2) 观念问题中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于体育健身活动缺乏一定的认识, 也未能体会到其重要性, 将之视为浪费时间, 但又总觉得自己的身体不需要锻炼就很健康, 孰不知其实自己就处在亚健康状态。以上两个主要原因直接导致社区体育那种不正常的现象。

从表2中可看出, 每周根本不参加锻炼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0%, 比例之高充分显示社区体育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即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较差。说明还未形成合理和有规律的健身氛围。

从表3中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上看, 早上参加活动的比例占到31.25%, 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时间区域,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一时段, 而晚上6点以后的为16.25%, 多以中老年为主, 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 把锻炼人群组织起来, 有指导性地进行科学锻炼。

2.2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

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200名人中, 选择项目依次为:健身跑为42.5%, 太极拳为32.3%, 广场舞为24.8%, 羽毛球为33.2%。其中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健身项目和内容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青年人选择的健身项目较多, 而且强度较大, 以对抗性的项目为主, 而且对健身项目要求高。老年人选择的健身项目少、强度小, 以休闲非对抗性项目为主。中年人选择项目不像老年人那么集中而明显。

2.3 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情况

调查发现, 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主要在5种场所进行, 其中在社区辖区周围的社区活动场所活动的人占总人数的41.00%。其次分别为:在广场活动的占28%, 在公园活动的占22.9%, 在学校活动的占19.9%, 而在自己家中活动的人最少, 仅占2.2%。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活动的基础, 但是且前的社区体育活动设施非常有限。居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为:不满意占81.6%, 一般的占12.6%, 满意的仅占6.8%, 这表明益阳市赫山区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的严峻现实。

2.4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健身目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从表6中可知, 益阳市赫山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83.75%的人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这与现阶段我们所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大相迎合。自建国以来, 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至今, 增强体质仍是社会体育开展的最大动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健康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引导生活、享受生活, 而社区则为人们创造了更便捷的健身途径, 提供了更完善的场地与设施, 使人们能更好地锻炼身体, 融入到社区体育的浪潮中。这是社区体育特有的魅力, 它的功能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社区体育也必将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

此调查过程中, 为了减肥、健美为锻炼目的的为36.20%, 将近半数。由此可见, 在物质生活日趋完善的今天, 由于营养过剩、缺乏锻炼, 体形肥胖以成为人们的大忌, 人们对自己的形态美、外表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区体育的开展无疑为人们的锻炼需求又增添了新的选择。在调查过程中, 对于锻炼目的是休闲娱乐的为42.5%, 此选项被选率之高出乎本人意料。经过再次对居民的访谈后, 得知现在人们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正在升华, 人们对参与社区体育不再是仅仅出于锻炼身体, 而是对社区体育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 由于社会工作的繁忙, 人们也把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作为了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社区体育不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同样也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功能。

社交一直是人们交往的纽带, 此次调查中有25%的人选择了此项。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讲, 由于工作繁忙, 人与人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 但人们还是需要必要的社会交往, 参加社区体育则给人们再次创造了交流、沟通的机会, 拉近了人于人之间的距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内容多为一般性项目。城市公共体育活动场地不足, 社虽有可供体育锻炼的健身器械, 但数量不多, 而且缺乏专门的体育指导员的指导, 健身器械的利用率较低, 客观上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开展效果。

3.1.2社区健身器械配件地点应充分考虑居民锻炼的习惯, 有针对性地选择。

3.1.3益阳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正确的, 基本以自发组织和个人的形式参加体育锻炼, 健身习惯和能力有待培养。老年群体的体育意识较强, 但大部分中年人特别是中年男子参与健身的意识还需加强。

3.1.4影响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是:缺乏参加健身活动的习惯和能力, 元人组织和指导;工作、学习紧张, 没有时间;活动场地、设施、器械不足;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等。

3.2 建议

3.2.1举办形式灵活多样的运动会和各类比赛社区可根据各自的具体实际, 结合社区健身器材的特点, 举办不同年龄群体、不同规模、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运动会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激发居民的体育兴趣, 提高健身器材的利用率, 推广符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与体质状况, 易于普及的健身活动项目, 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健身项目, 使社区体育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

3.2.2结合社区健身器械的特点, 每年进行不同分格的健身比赛, 对于增强居民的体育兴趣, 提高健身器械的利用率, 推广符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与体质状况, 易于普及的健身活动项目, 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健身项目, 使社区体育开展真正落到实处。

3.2.3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使社区体育工作真正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 建立职能部门一把手负责制, 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 完善社区体育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 举办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的培训班, 让领导干部了解社区体育活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治军.山东省小城镇社区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26-28, 39.

[2]韩坤, 于可红.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其创新构想:以杭州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 :317-320.

[3]罗汉礼, 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 2004 (1) :36-37.

[4]顾渊彦.2l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5 (8) :88-89.

山区县创业现状分析 篇11

按照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北部山区镇教育帮扶工作的通知》 (穗教办[2011]126号) 文件精神, 为了有效帮扶我市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工作,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摸清我市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发现存在问题, 了解实际需求, 为切实有效地推进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的帮扶工作提供依据, 我们组织开展了广州市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现状与需求调研, 对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实际需求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二、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座谈相结合的形式, 主要调研的内容包括:北部山区镇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学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情况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情况、学校对教育信息资源以及相关服务的需求情况、学校对校际网络帮扶的认同度和需求、区、县级市教育部门对本次帮扶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等等。

调查对象是花都、从化、增城3个区 (县级市) 8个北部山区镇的63所中小学的各学科教师, 问卷回收数量2608份, 其中有效问卷2521份。

三、统计结果

1. 现状分析

(1)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注:由于花都的三所学校正在进行校安工程, 所以目前多媒体平台进教室数较低, 但这是暂时情况, 校安工程结束后将按1:1的比例配置平台。

其他设备情况如表2所示:

网络环境建设情况:建有校园网的学校占60.3%, 有带宽接入的学校占96.8%, 其中有4兆以上宽带的学校占47.6%, 与市、县 (区) 教育专网连接或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占50.8%。有公网IP帐号的占28.6%, 有教科网网内IP的占54%。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资源建设情况如表4所示:

(2)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

关于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 64.4%和28.5%的老师认为很重要和重要;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50.1%和41.3%的老师认为很好和较好。

(3)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1) 教育技术应用技能

经调查, 能使用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行政人员比率和教师能开展信息化教学比率如图1、2所示:

经调查, 有73.2%的老师能自己制作课件, 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工具如图3所示:

网络管理人员参加《广州市中小学校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岗位》并持证上岗的比例:

(2) 对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

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能够做到从网络上寻找资源, 并且下载或收藏, 教师使用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是:

教师日常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主要行为方式是:

(4)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通过对是否经常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进行问卷分析, 得出图6如下:

2. 需求分析

(1) 信息化环境建设需求

各区镇的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平台的配置、教师办公电脑的配置、电脑室的设备更新。

(2) 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北部山区学校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和教师经常下载的资源情况如图7、8所示。

(3) 对培训的需求

(1) 培训内容

经过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 山区教师希望开设的课程情况如图9所示:

(2) 培训方式

四、分析与讨论

从统计数据看, 三个区、县级市对北部山区镇的硬件配置、网络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主要体现在: (1) 各级各类北部山区学校的网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2) 多数教师在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冲击下, 有主动学习和应用技术于教学中的意识和愿望; (3) 大多数学校的领导都比较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这些都为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 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网络环境的缺陷仍然是制约北部山区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 现在北部山区镇的所有中学和小学在2012年底借助广州市教育局第五期教科网光纤接入工程已将所有学校接入教科网, 基本解决了学校联入互联网的问题。但网络环境仍不够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 多数课室和功能场室没有信息点, 无法联入网络。

(2) 校内存在多个独立的局域网, 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网络不相连互通。

(3) 校园网内网络设备较简陋、稳定性较低, 影响了网速和网络应用的推广使用。因此, 造成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应用有较大难度, 网络管理及安全意识还有待加强。

2. 硬件设备的老化和不足是制约北部山区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1) 设备数量还远未满足教师需求

据调查, 教育创强期间, 各区 (县级市) 已为所有学校配备了一定的信息化设备以满足学校基本开课需求, 达到当时的教育信息化设备配置最低标准。但随着有关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和设备的破损老化, 现有的设备逐渐不能满足学校的使用需求和有关标准规定, 不少学校的电脑室电脑是2004年以前配置的, 淘汰更新和维修问题非常迫切。另外教师电脑数量和进班级的平台数量严重不足, 部分学校教师机存在老化、配置低、上网速度慢的问题, 教育技术装备与城区学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另外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 许多信息化设备的配套设施如空调严重不足, 大部分电脑室没有空调, 更增加了电脑设备的损耗率。

(2) 维护资金匮乏

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维修经费是很可观的, 由于没有设备维护专项经费, 多数山区学校都感到难以承受。特别是实行教育收费“一费制”和义务教育免学费之后, 这种矛盾尤为突出, 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

3. 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山区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调查了解到, 北部山区学校真正是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 不少网管和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 而且懂得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维修人才严重缺乏。因此, 人才的匮乏也是影响北部山区地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

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一半学校建立了校本资源库, 但地区差异较大, 增城、花都的大部分学校还未建立校本资源库, 而且在已建立校本资源库的学校中, 大部分采用最简单的文件夹共享方式, 教师查找资源很不方便。另外, 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数字化教学资源, 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学校中绝大部分只有少量、个别学科的教学资源, 因此,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是阻碍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来自互联网, 其次是市、区资源库, 很少自主开发。因此要加大市、区资源库的建设力度和应用推广力度。

调查结果显示, 在各区镇经费预算中, 绝大部分是硬件经费预算, 软件经费预算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等均未列入。这种情况说明:“重硬件轻软件, 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5. 学生信息素养较差

据了解, 部分北部山区镇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 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 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经常无法完成, 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和广度。

五、对策与建议

1. 因地制宜, 加强北部山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1) 加快实施北部山区中小学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工程, 使北部山区地区学校能共享广州“数字教育城”建设成果, 使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育应用成为可能;

(2) 按照“培优、扶弱”的原则, 划拨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北部山区镇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同时, 引导和指导各区、县级市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对口帮扶工作, 以区域之间的和谐包容、开放整合促进均衡发展;

(3) 建立教师软件制作室, 让需要制作课件的教师集中使用;或者开放学生电脑室供教师使用, 以解决教师电脑数不足的问题;

(4) 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中心组, 组织区域学校各学科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成立区域教育信息化中心组, 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解决信息化设备维护资金不足和维修人才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发挥组织、培训、评估和研发的作用;

(5) 由各区 (县级市) 划拨专项经费, 实施区域统筹运维服务, 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的运维服务, 从而减轻学校负担, 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6) 指导学校制订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办法, 做到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物尽其用。

2. 加大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推广的力度, 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加大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推广的力度, 通过“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化项目”的实施, 到2013年年底, 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同时, 制定和颁布《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和《广州“数字教育城”信息标准规范》,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共建、高度共享”的原则, 基本建立起市、区 (县级市) 、校三级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此外, 依据北部山区学校的环境条件, 指导学校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也十分重要。首先, 指导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 对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需要, 自主探索、开发的课堂教学软件, 教师建立的个人网站和博客, 学科题库以及学生的电脑作品等, 都可以作为学校教学资源库收集的对象, 这样, 就可以做到因地制宜地建设和共享校本信息资源。

3.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山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执行力提升工程, 使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学校领导更新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重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形成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帮扶, 有针对性地强化北部山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内容上, 要更有针对性, 在培训的方式上, 采用集中培训、网上学习、网上观摩与研讨、构建校际协作联盟实施帮扶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方式, 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 这样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4. 加强互动交流, 促进区域现代教育技术的协调发展

北部山区镇的信息化环境相对较差, 信息相对闭塞, 能够引领教师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太少, 因此, 我们建议通过构建区域的校际协作联盟, 并由教研部门、教育技术部门的研究人员参与, 通过结对帮扶、校际联盟、名师工作站、名校长工作站等方式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网络, 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如教师博客、一课两讲、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协同科研、网络专题研讨、在线讲座等, 使参与者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追求的“协同效应”。

摘要:本调查报告对广州市北部山区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存在问题, 并从网络环境、设备维护、资源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解决对策。

上一篇:历史教学与健康人格下一篇:建议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