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乡镇

2024-08-25

山区乡镇(共6篇)

山区乡镇 篇1

近些年, 景洪市景讷乡党委、政府坚持渔业发展方针, 重视和支持渔业发展, 推动了当地渔业发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 山区渔业也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 使得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养殖模式处在小农经济层面, 导致渔业发展和山区人们生活需求及当地经济发展相脱节。本文以景洪市景讷乡渔业发展状况为例, 就当地渔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以期对山区乡镇渔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景讷乡渔业发展优势分析

1.1 景讷乡具有适宜鱼类生长的光热资源。景讷乡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北部, 属南亚热带气候向北亚热带气候过度地带, 高温多雨, 有良好的光热条件, 年日照时数达1357.7h, 年平均温度20.4℃, 且无霜期较长, 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和鱼类的繁衍生长。

1.2 景讷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 水产养殖历史悠久, 现有鱼类资源丰富, 且优质品种在不断增加。同时, 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 特别是夜市、餐馆等对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使得景讷乡发展渔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1.3 景讷乡位于景洪市西北部, 距市政府78km, 东接普文镇和大渡岗乡, 南连勐养镇, 北与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相邻, 西以澜沧江为界与勐海县隔江相望, 全乡交通、通讯发达, 区位优势明显, 可作为水产品供应基地;同时, 山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相对完善, 水资源未受到工业污染, 水质优良, 可生产无公害的绿色水产品, 加之旅游资源丰富, 为实施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特色渔业和休闲观光渔业提供了有利基础。

2 景讷乡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生产成本高, 水产养殖品种单一, 市场竞争力低。山区渔业生产者在获取渔药、苗种和渔需物资时, 所承担的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和由此引发成活率降低的成本相对发达地区要高, 阻碍了规模养殖的扩大。同时, 渔业基础设施薄弱, 体现在渔技推广服务体系尚未普及, 良种繁殖培育配套体系落后, 鱼类病害防治体系不完善, 渔政执法装备不健全, 鱼药、苗种和饲料供应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2.2 水产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水面资源有限, 经营分散, 渔业难以长足发展。水产技术推广经费为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渔业执法人员的经费无法得到保障, 同时, 山区渔业水域存在形式主要是池塘和水库, 水域面积有限, 缺乏利于渔业发展的水域资源条件, 并且养殖观念传统, 养殖品种以罗非鱼、四大家鱼 (青、草、鲢、鳙) 为主, 且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缺少渔业企业, 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 难以提高养殖效益。

2.3 水产专业人才不足, 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有待加强。景讷乡当前水产专业挂靠畜牧兽医站, 无单独成立机构, 技术人员数量少, 长期无新的人才血液注入, 并且现有工作人员从事行政性事务工作, 无法满足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山区乡镇渔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渔技推广效率。同时, 渔民养殖水平有待提高, 渔业科技知识缺乏, 部分渔民“电、炸、毒鱼”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导致渔业资源逐步衰竭, 加之部分池塘受到香蕉地农药、生活污水及农田碱性水的流入而遭受污染, 致使鱼产量和鱼类品种减少。

3 景讷乡渔业发展对策建议

3.1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 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同水产养殖相关的基础设施改造和配套建设, 开发渔业物资和技术的网络在线服务, 搭建渔技推广电子商务平台, 旨在为渔药和渔需物资的代购提供便捷服务,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结合景讷乡气候、水质和市场需求等情况, 引进名特优水产品苗种, 建立名特优水产品种苗繁殖中心, 提高名特优水产品的所占比例, 加强市场竞争力。

3.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将水产技术推广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提高渔业执法人员福利待遇, 对于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从业者, 给予经费补助。加大招商引资, 拓宽融资渠道, 保障水产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同时, 改变传统养殖模式, 调整产业结构, 构建龙头企业, 建立健全适应山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创建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实行“专家组+渔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通过专家+指导员入户、现场指导示范户, 示范户带动辐射户, 大力提高基层渔业技术体系公共服务能力, 提高了水产养殖户健康养殖水平, 调动示范户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做到渔业增收、增效。

3.3 认真贯彻执行《渔业法》和省、州、市有关文件指示精神, 加强对渔业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繁殖保护, 在群众来往较多的交叉路口、河流沿岸村庄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宣传牌, 告之群众严禁从事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捕捞行为及其危害性、禁渔期时间以及举报电话。同时定期举办渔业新型农民培训会, 宣传池塘清理、饲料投喂、增氧机的使用以及稻田养鱼、养殖安全用药与鱼病防治等有关知识以及, 提升景讷乡水产养殖户的养殖技能水平和应对自然市场变化的能力。

山区乡镇 篇2

韩承金

青年干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山区乡镇能否抓好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它关系到山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山区和谐社会的推进。山区乡镇如何抓好青年干部的培养,笔者以为应该把重点放在“三个着力点”上。

以建立青年干部学习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山区乡镇青年干部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政策法规理论的学习,乡俗民风的学习和农村工作经验的学习。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系列学习与训练,达成青年干部热爱山区,更热爱在山区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升政治修养和领导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创新办事效率。

湖北夷陵黄花乡党委、政府在这方面乐于实践。2009年4月中旬,黄花乡党委、政府召集政府机关和乡直单位青年干部举行新闻宣传写作培训,黄花乡党委书记、政府乡长郭先友为培训班通讯员当辅导员。培训会上,郭先友宣讲了乡镇经济建设中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怎样撰写新闻进行了专题讲座,并拟定新闻报道试题,与会人员当场写作,郭先友当场评点。正因为黄花乡党委、政府、人大高度重视基层新闻宣传工作,截止四月底,黄花乡已在中央党报上发表了2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国家级多种媒体上报道新闻50多篇和调研文章30多篇,省、市、区报刊和网站上发表了新闻、调研文章200多篇。

以实施青年干部与村干部互动学习交流为着力点。分派年轻干部经常下村或者进驻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中心村,帮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访村民,掌握村情、了解民意,学习农村工作经验;同时,也向农村干部传递现代农村工作管理的新信息、新要求。

湖北夷陵黄花乡党委、政府经常安排机关年轻干部下村,参与村级各项建设与管理活动。如2008年村级“两委”换届选举时,黄花乡党委安排部分机关年轻干部到高山区刘家坪村参与换届选举组织工作。日常工作事务中,要求他们多接触农村工作,多思考农村工作,多写一点农村工作有价值的调研文章。

以培养年轻干部掌握“三农”建设本领为着力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这一发展趋势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黄花乡党委、政府、人大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以培养机关年轻干部掌握“三农”建设本领为着力点,以期年轻干部尽快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组织机关年轻干部到夷陵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黄花乡军田坝村围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中,一是要求他们了解本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村级管理现状,二是要求他们与该村“两委”设计后期发展规划,三是以村级建设和管理中的难点、疑点为案例,要求他们作出判断与处理。黄花乡党委、政府、人大坚持从农村工作实际出发,一手抓“传、帮、带”,一手抓“训、学、研”,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提高机关年轻干部农村工作能力。

山区乡镇 篇3

一、村镇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本底特征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使中国村镇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2千多个县城、2万多个乡镇也完成了重新“排队”。从1978年到2011年, 中国经济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近10%, 同期城镇化率由17.9%攀升到51.3%, 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 大中城市,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是城市化舞台的绝对主角, 引导着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流动和集聚。从城乡景观断面的演变特征来看, 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农居点转变为城市社区或城中村;从劳动力角色转换的分异性来看, 虽然以前都是种地的农民, 但城市化发生地的农民转身成为私营企业主、靠房屋或土地租金生活的“房主或地主”, 而工业化吸引来的外地人则成为就业和居住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 (有些地方客气地称之为“新市民”) ;从干部群众的心理情结和相关政策的具体指向来看, 社会区域已经分化成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 (一些政府文件称为“欠发达地区”) 两种形态。

目前,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 大中型城市的结构体系和空间格局基本定型, 大型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 或已做出规划;另一方面, 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已经充分显现, 在改变城乡空间结构和城市面貌的同时, 成为资源、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副主席提出改革开放是未来发展的最大红利, 李克强副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 中国未来城乡规划的出发点也将从GDP导向的投资主导规划和圈地型设计, 向生态经济发展和社会功能保障的协作式规划和公共政策转变, 村镇规划的对象除少数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区位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将继续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而成长为小城市之外, 大量小城镇的主体功能依然是服务三农, 而绝大多数山区乡镇的规划目标将是“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和休闲旅游服务地, 无论是发展方案编制, 还是规划措施落实, 社会公众将起到越来越大以至决定性作用。

二、山区乡镇的生态优势及其发展机遇

上张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 地处浙江省中部,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是红十三军活动的主要地区, 也是仙居县委旧址所在地。全境平均海拔460米, 与平原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地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 森林覆盖率达85.1%, 乡域总人口1.3万人, 散布在32个行政村 (148个自然村) , 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属经济欠发达乡镇。2005年, 上张乡在全国乡镇级第一个完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查明矿泉水水源地3处、可开发利用页岩和玄武岩储量180万立方、富硒富锗山地3.6万亩。境内山峦重叠, 竹木苍翠,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土壤洁净, 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本底特征。

(一) 总体发展目标明确, 突破口选择关系重大

作为城乡统筹的基层节点, 山区乡镇发展目标的确定既要落实区划规划的内容, 也应尊重自身的基础条件。从台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来看, 沿海产业带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从仙居县域体系结构来看, 三大城镇组群各具特色。仙居县城定位为生态之城、休闲之城、宜居之城、文化名城, 未来发展目标是山水文化旅游胜地和生态产业基地。上张乡农贸型小集镇的主体功能定位是明确的, 即高山农林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市场。生态化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 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通过规模化经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实力。但首要的问题是选准突破口, 即积极申报绿色产品基地。上张乡有条件发挥“提供丰富的绿色农林产品”这一当前大众关注的社会功能, 而且提供这一功能对自身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

(二) 生态景观相对较优, 融合性发展有机可乘

生态环境是山区乡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托。上张乡生态环境本底良好, 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火山岩生态景观和绿色农林产品既是未来发展最可依托的资源要素, 也是改善山区人居环境和民生服务的重要依托, 但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山区村庄, 地形复杂坡度大, 综合改造难度增加。但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 因而出现了新老建筑混杂、环境设施不足、传统乡土景观消失等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上张开发生态旅游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既要统筹区域农林产业发展, 又必须与仙居县大旅游体系相融合, 尤其要利用神仙居景区的知名度, 最好能形成一定的互补性。围绕生态经济形成良好的资源与资本互动协调机制, 可以充分利用上张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市场信息和投资愿望。

(三) 集镇建设重在服务, 结构性调整顺势而为

乡集镇是山区乡镇生态产业发展的集聚点和示范区。上张乡集镇本质上是一个带状布局的山区小集镇, 基本上是在一个村 (上张村) 的范围内布置了一些必需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 农民建房是主要的建筑景观, 向西南延伸与姚岸村 (乡域范围内的第3大村) 连成一体。工业地块规模小且分散, 集中居住小区建设还是空白。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的规模效益, 尤其是现状建房严重破坏依山临水的生态景观特色, 集镇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农民住房更新、下山移民建房、农产品加工物流、公共服务设施调整等各类用地需求, 优化道路交通结构、基础设施布局、排水景观河网等廊道的规划管理, 深入推进低缓坡地利用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加快农民住房集中改造建设, 促进集镇空间调整和用地结构优化。

三、支撑美丽中国的山区乡镇规划模式

规划在为山区乡镇描绘未来发展蓝图的同时, 应着重强化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 尤其是规划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 乡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衔接

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乡镇发展的两大空间规划, 二者关联度很高, 都属法定规划 (依照法定程序编制、审批和实施) , 但在目标设定、编制时间、实际效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冲突。建设规划以空间布局优化为目标, 注重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和建设用地的结构性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落实为基础, 强调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稳定和空间落实。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基于上位规划调整、相关政策实施、地方领导变化、区域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引发的外部发展条件, 调整周期较为灵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垂直管理, 基本是10年一个调整周期, 规划的刚性很强。

强化乡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衔接, 能有效破解规划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针对建设项目选址的矛盾冲突。乡镇以往发展过程中的GDP导向思维模式决定了需求导向的建设规划编制结构:借用一组新鲜的名词来描绘乡镇发展目标, 夸大人口增长因素以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忽视建成环境简化出“点—轴—区”空间结构, 机械地绘制市政工程管线走向等, 远远超出可利用建设用地指标控制的建设规划。面向美丽中国的总体建设目标, 山区乡镇的建设规划必须切实转变编制思维, 首要的就是落实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建设用地总量上的衔接, 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案, 尤其是与省级、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指标差距较大的用地类型落实。

(二) 乡镇建设规划与生态环保规划的指标衔接

创建生态示范乡镇是山区乡镇近期正在实施或今后必须开展的一项重点工程, 编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是创建生态示范乡镇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条件。2003年初, 浙江省被列为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 按照生态省建设规划和相关考核要求, 全省80%以上的地级以上 (含地级) 城市要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考核目标。同理, 生态县 (市、区) 、生态乡镇 (街道) 和生态村都有相应的创建等级要求和具体考核指标。为此, 浙江省根据“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 (试行) ”的相关要求, 制定出台了“浙江省省级生态乡镇 (街道) 创建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 (乡) 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要求各地编制乡镇建设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落实生态功能分区管制、相应环保措施和具体工程用地。

“自然景观优美、人居环境落后”是山区乡镇的总体特征。在创建生态示范乡镇过程中的优势主要是绿化覆盖率高、工业企业少、绿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条件好, 但受山区地形条件、建设用地指标和政府财力影响, 建成区公共绿地少、饮用水管网铺设滞后、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薄弱是主要缺陷。通常在乡镇总体规划的用地配置中,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能达到7平方米已经非常难得, 但国家生态示范乡镇的最低标准为人均12平方米。当前山区乡镇农民建房以院落式独立住宅为主, 许多民房临河修筑, 没有相应的排污管道, 使得建成区主要河道绿化匮乏、公共空间缺乏、防洪排涝风险增加、水环境质量下降。在修编乡镇建设规划时, 应适当放弃假想的招商引资经营性用地, 充分考虑人居环境优化的空间落实。

(三) 村镇体系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用地支持

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具有一定范围的管制区域, 除乡镇政府所在的小城镇以外, 辖区村庄的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村镇体系规划是传统乡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目标是对村庄未来发展实行分类指导, 基本思路是迁村并点、规模化集聚, 即按村庄现状人口规模和区位条件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级, 分别实施集中建设、环境整治和拆迁还耕 (林) 。在城乡体系演变过程中, 虽然总体趋势是农村人口通过非农化就业, 逐步向城镇集中, 但受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宅基地供给制度的影响, 村庄的消亡过程是缓慢进行的, 除非是受到地质灾害移民、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移民和脱贫性移民等惠民政策的强力影响。近期引起社会广泛争论的中小学生就读难、上学远问题, 可以说是山区乡镇强化迁村并点、规模化经营的结果。

城乡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利益调整策略, 空间资源配置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土地开发权利的转移和经济收益预期的增减。山区乡镇的总体优势是自然环境优美, 尤其是一些小山村, 山清水秀、清洁宁静, 充分展示出自然和谐之美, 是未来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的理想之地, 所缺乏的就是公共服务和市政处理设施。在传统的村镇规划思维中, 这类村庄由于人口规模小, 常划入拆并之列, 归入禁止建设区。近年来在旅游部门和农业发展部门支持下, 有的山区小村出现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农家乐”, 但在规划、管理和实践中多数是违法建筑、违法用地。在生态经济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 山区村庄既是绿色产品生产的重要节点, 也是开展休闲旅游的可选驿站, 相关的建设用地需求必须纳入乡镇的总体规划。

(四) 详细规划对改善农民住房目标的统筹安排

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农民住房更新需求、安排适当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公共空间是新时期乡镇规划的三大基本任务。相对于乡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中小学等有明确建设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公共服务设施而言, 针对农民住房更新和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的用地安排和实施措施具有更大的争议。首先, 山区乡镇规划中的居住用地本质上是集体土地所有制产权约束下的农民宅基地, 一户一宅制度、宅基地面积标准, 以及原有宅基地的四邻关系影响深远;其次, 山区乡镇的农民建房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行为, 与城市住宅小区的市场化开发截然不同, 公共停车、绿化景观、市政设施难以一次性完成;第三, 与城市规划实施相比, 乡镇层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非常有限, 拆旧建新的政策规定导致规划难以实施。

先规划后建设是城乡建设的基本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行政审批的基本依据, 山区乡镇规划目标能否落实关键在于制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实践表明, 以地块划分和指标设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与集体土地和农户自主的零散建设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 农户不可能像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主体 (开发商) 一样, 在地块控制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建设方案。现行规划体系的解决办法是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 , 但多数山区乡镇很难提供相应的经费。目前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规划设计单位在编制详细规划的时候, 尤其是在地块划分、指标确定、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山区乡镇居住用地的本质特征。

四、规划设计单位的观念转变与服务转型

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 我国的规划设计行业迅速壮大, 目前从业人员达10万人之多, 规划设计的行政性引导和市场化竞争不断增强。虽然从2000年开始实行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但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行业地位和实际作用尚不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规划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规划设计的市场认同。如果说“千城一面”是城市建设的结果, 那么“通用制图”则是乡镇建设规划的写照, 这既受中国转型发展过程中制度缺陷的客观影响, 也是规划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观念不转、态度不良、方法不当的直接后果,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强化规划成果评审和拓展公众参与途径的近切性。

规划成果失效问题已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针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也成为城乡规划法的重要内容, 但针对山区乡镇而言, 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真实有效对提高规划的实施效力意义更为重大。对社会大众而言, 城乡规划依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活, 他们可能看不懂地形图和空间结构的真实对应, 也不明白用地色块和数字指标的实际意义, 这就需要规划师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 而更多地选择能有效引导公众参与的对白语言和表达方法。比如说, 用照片、影像来代替工程图纸, 以展现规划前后生活场景的变化;用工作模型、动画和效果图代替规划理念和指标数字, 来说明规划的分析过程和方案比较。这样做, 短期内可能会增加规划设计成本, 但长远来看, 确能增强规划的公众认同和行业价值。

摘要:山区乡镇在过去3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总体处于“欠发达”状态, 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并未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山区乡镇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统筹对象, 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环节, 编制山区乡镇的建设规划应放弃过去GDP导向的土地供给模式, 以生态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为目标, 积极处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体现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住房改善的用地需求, 规划过程充分考虑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农民看得懂、能接受是评价规划成果科学有效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山区乡镇,发展转型,规划

参考文献

[1]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5) :1-13.

[2]吴一洲, 王琳.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J].规划师, 2012 (9) :65-70.

[3]顾浩, 陈勇.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2) :106-111.

[4]王雷, 张尧.苏南地区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分析[J].城市规划, 2012 (2) :73-81.

[5]程联涛.贵州小城镇建设的六个主要问题探究[J].小城镇建设, 2012 (8) :26-31.

[6]邝祁芳.完善与优化小城镇开发控制规划体系的思考[J].中外建筑, 2010 (8) :116-117.

[7]黄明华, 郑晓伟.效率和公平视角下的小城镇开发强度分析研究——以陕西洛川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9 (3) :71-74.

[8]唐晓岚, 张汉祥, 卞桃华.关于小城镇规划修编中若干问题的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61-63.

山区农村乡镇关工委工作调查报告 篇4

山区农村乡镇关工委工作调查报告

山区农村乡镇关工委工作调查报告

山区农村乡镇老干部少,力量薄弱,这些地区的关工工作抓什么,怎么抓?为此,最近我们进行了调查。仁化县镇关工委以出色的工作回答了这个问题,提供了好经验。

镇关工委成立于底,全镇10位退休干部,有9位参加了关工委工作。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和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上级关工委关于开展“十个一”活动的部署,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好成绩。

被群众称赞为有“爱心、热心、关心”的关工委。

镇位于粤湘两省交界处,距仁化县城38公里,是一个山多地少的边远山区。全镇现辖9个村委会,总面积322平方公里,总人口9158人,其中青少年约占40%。常年在校初中毕业班学生170人左右,近年升学率逐步提高,但仍有60多人落榜回乡。由于农村还比较落后,青少年往往只看到城乡差别,不懂得当今农村比以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没有看清前进的方向,认为在农村无出息,做工无渠道,务农无本领,引伸为“读书无用”等等。为了改变这“四无”思想状态,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镇关工委实行以贯彻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读好书和创新业为重点,贴近实际,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做到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引导措施有可操作性。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办好创业培训班,教育和引导青年致富奔康。

今年以来,全镇举办了18期创业培训班,606人次接受了培训。其中镇级办了5期、210人次,村级13期、396人次。恩村抓得比较好,办了5期,295人次,基本覆盖了全村青年。创业培训班,抓好“三个结合”,办得相当成功。

一是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伟大目标,运用典型引路,引导青年树立致富奔康的雄心壮志。他们认真总结和宣扬当地青年蒙新珍这个创业成功典型。蒙新珍是现年27岁的女青年、共青团员。1993年初中毕业回乡,曾摆摊经营成衣。199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政策扶持下,她转向从事扳鸭加工,通过到华农大学学技术、引设备,聘请华农大专家和江西南康县师傅作指导,办起了美食加工厂。经过几年的奋斗,发展到扳鸭、鸭五件。腊肠、腊肉等10多个产品系列,打响了“古秦城”腊味品牌,产品供不应求。前年,生产扳鸭2万多只,腊肠、腊肉3万多斤,营业额80多万元,利润20万元以上。随着企业的发展,蒙

新珍还与当地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先付定金给农户作成本,按合同收购鸭子,带动了全镇养鸭业的兴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镇党委、政府及群众的赞扬和好评。去年,蒙新珍光荣地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蒙新珍的事迹,使青年一扫消极、沉闷的情绪,激发了创业的热情和志气。二是结合镇党委、政府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的决策,向青年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帮助青年找到创业的结合点。培训班围绕全镇提倡并为农户所接受的种植业或养殖业上技术课,先后传授了辣椒、红皮香芋、白菜夏季遮阳网、苦瓜反季节等栽培技术和快速养猪法。帮助青年提高技能并直接用到生产实践,使创业有了依托。恩村青年罗华聪前年种红皮香芋一亩,去年扩大到9亩;蒙聪梯前年养猪20多头,去年上半年就发展到40多头。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前年的7:3,去年

调整到5:5。仅红皮香芋,由前年3ho亩,扩大到去年3op亩,每亩比种水稻增收约lop元,仅此一项全镇增收3to万元。生猪得到大发展,饲养量由前年2万多头发展到去年3万多头。这样,既使青年创业具体化,又促进了镇党委、政府决策的实施。

三是结合农事活动特点,实行短期、多次、一期一事的方法进行培训。每期班突出讲一个专题,一般只用半天。事前做好调查,做到生产出题目,课堂作技术讲解,使各项技术容易懂、记得牢、用得着,而且办班内容常办常新,对青年有吸引力,有积极性和自觉性。镇级办班,请县农业局派技术员上课,村级办班上课,由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这种培训班,少花钱,多办事,投入少,成效大。

通过举办培训班,能够把青年集中起来进行再教育,引导青年致富奔康与自身创业结合起来,把青年引入到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二、办好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帮助青年外出就业。镇关工委在抓好引导青年在当地创业的同时,还从农村劳力富余的实际出发,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为青年外出就业牵线搭桥。对上加强与县劳动服务公司联系,收集各种工作岗位信息,对下把收集到的工作岗位信息发向各村关工小组,通过村务公开栏发布招工信息,并负责对应招青年的报名和分工种登记,报镇关工委,再由镇关工委汇总报县劳动服务公司向招工单位推荐。近几年,全镇已推荐外出就业的青年达400多人。而且镇关工委还做好踪服务,凡征兵工作,对外出的适龄青年,则及时告诉家长,通知回来应征。每逢春节,镇、村两级都分别组织外出回乡的青年开座谈会,通报镇、村的新发展和新目标,教育青年不仅要做工,更要讲做人。要关心家乡建设,有能力的要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让他们感受到镇党委、政府的温暖和支持,保持密切的联系。

三、抓好在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读好书,求上进,做“四有”新人。镇关工委根据学生普遍存在对旧社会不了解,对新社会认识不足,对未来模糊不清的实际,以中学为点,以当地的人和事为教材,开展“四项”教育: 一是历史教育。由中学退休老校长蒙书荣作《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的报告,系统、生动地讲述了新旧社会的对比,讲述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讲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采访前辈,结合报告写心得体会,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加深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防好的认识。二是革命传统教育。借助革命前辈谭甫仁将军是人的有利条件,每逢清明节,组织中、小学生为谭甫仁将军扫墓,每逢“五四”青年节,组织共青团新团员到谭甫仁将军墓前举行人团宣誓仪式。讲述谭甫仁将军的革命故事,增强学生的

爱国观念。

三是人生观教育。特别是去年,请了由江元森院长、谢奇峰教授带领的中山三院各科室有关人士到作抗“非典”事迹、特别是邓练贤烈士英雄事迹的报告。邓练贤烈士生前曾带领科室人员到扶贫助学,他本人长期资助两位贫困学生读书,深受镇群众的赞誉。学生们听了报告后,纷纷表示“要象邓练贤伯伯一样”,无私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奉献,要读好书,长大后,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四是法制教育。派出司法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法制副校长,每星期上一节法制教育课。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从小培养遵纪守法好风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以“我为祖国作贡献”为主题,组织学生演讲比赛,组织元旦汇报文艺演出等。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还办起了家长学校,开展“160”工程活动,引导学生过好节假日。通过上述形式,把理想信念寓于各项教育之中,收到“三大变化”的良好效果:

读书成绩上升。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由的45%提高到去年的64%;而且还有学生考上了县的重点中学,揭开了中学的新一页;校园环境变好。改变了过去时有发生的小偷小摸和逃学现象,读书氛围浓厚;学生操行提高,好人好事增多。中学有一位学生,以往成绩在全班最差、动辄打老师的学生变得尊敬老师,尊重同学,成绩也跃居全级第一名。即使毕业回乡的学生仍保持好的品德。去年11月中旬的一天23时左右,一辆湖南车途经时发生车祸,车辆掉到河里,刚好路过的三位青年,曾经是中学的学生,不顾深夜和天寒水冷,迅速跳入河里救人,还主动向120报警拯救。以上事迹,充分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四、建立扶贫助学机制,做到扶贫助学经常化、规范化。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会”。基金会设在中学专帐管理,由镇关工委提出“助学”计划,报镇党委、政府审批开支。基金的

来源,通过镇党委、政府发动党员带头捐款,同时开展社会募捐。社会赞助资金,除指定直接到人外,都通过基金会运作。为了助得准,用得好,每学期开学时,镇关工委都派人到各学校了解学生的人学情况,对未入学的学生,迅速到各户家庭调查,动员家长支持小孩读书,确有经济困难的,由基金会给予扶持,确保学生100%人学。几年来,募集到基金13000元,包括指定到人的共54200元。其中通过基金会拔出的5300元。先后资助了17名贫困学生读书,其中大学1人,高中11人,小学5人。助学效果很好。例如现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读书的邹伟强同学,其母早丧,他的父亲亦在他高考期间去世,使其成为孤儿,当他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时,手足无措,一片迷茫。就在这个时候,镇关工委伸出了援助之手,资助了7000元,镇政府也发给奖学金元,香港同胞李芳先生还专程从香港回来给他资助了元。镇关工委还协助镇党委、政府主动同校方联系,介绍这个学生的困难情况,得到学校大力支持,作出了妥善安排,免除了邹伟强的后顾之忧,安心求学。爱赞助的学生,个个都十分争气,品学兼优。受邓练贤资助的邹志雄和邓瑞凤,两人都考人了县重点中学。通过“爱心助学基金会”,使贫困家庭学生求助有门。使扶贫助学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镇关工委之所以取得好成绩,主要有三条经验:一是镇党委、政府重视,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人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镇党委书记黄付养和副书记刘世标讲得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委、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老同志是无私奉献。镇党委、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关工委工作。”为此,先后帮助镇。村、学校成立关工组织,切实加强领导,派出一位党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兼任镇关工委的主要领导。行政村、学校关工小组的领导,由党支部书记兼任;安排镇关工委同镇党委、政府同楼办公,关工委的活动经费,工作用车,由镇统一安排。镇关工

山区乡镇 篇5

1 超级稻生产能力低的主要原因

1.1 科技含量低, 影响生产力

在常规性耕地中, 全乡总水田面积中有65%是中低产量水田。然而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烂泥田、冷浸田改造收效甚微。另外, 落后的有机肥培育肥土壤和综合治理, 涝灾和旱灾频繁发生、土壤中有机质没有较高的含量和冷渍害这3方面影响, 使产量上无法进行突破。

另外, 个个村屯都有种子销售点, 在种子经销者中, 只是销售种子, 并没有考虑种子到土地中的成效。超级种子种类繁多, 由于农民购买种子具有盲目性, 因此没有占幅较大的主推品种。由于种子种类繁多, 再加上山区小气候原因, 部分种子不适宜在当地种植, 制约着超级稻种子的增产潜力[2]。

此外, 乡政府没有建立健全化学农药销售准入制度, 村屯无证经营农药随处可见, 对于禁用、限用的农药没有相关规定, 奖罚制度不明确, 致使农民没有绿肥生产的积极性, 仍旧是以农药、化肥、化学除草剂来治理稻田, 尤其是农民滥用化学药品, 这不仅会对土壤、空气、水源造成污染, 还最终导致稻谷质量下降, 降低了市场竞争度。

1.2 种植制度不全面, 管理水平差

近年来, 大多数村屯青壮年出门打工, 种植水稻的任务全部落在妇女和老年人的身上, 加上山区梯田且单门单户的分散性种植, 所以不方便进行机插、机耕、机灌溉、机排水、机收割、机脱粒、保优栽培和技术指导, 没有相关科学种田和机械化种田为依托, 所以无法提高绿色超级稻的质量以及生产规模。

一直以来, 由于山区水稻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 农民对粮食商品化的认识还不深, 相关农业活动没有落实到位, 再加之没有充足的经费进行农技培训和推广, 未构建超级稻谷开发, 未认证绿色稻田和认定无公害稻田, 政府扶持政策不足和奖励机制不完善, 致使超级稻田成为自发性生产格局, 特别是有一部分村屯群众还没有引进超级稻种植, 制约了稻田产量的提升。

2 提高超级稻生产能力的基本策略

2.1 生产指导

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和高效经济作物连作配套种植模式节省大量人力, 使粮食的增产、高产、增效较为明显。农业活动需要依照相关指令和方针实施工作, 不断完善超级稻的种植制度。在进行超级稻示范田的种植及超级稻的推广工作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各地区不同的农作制度和习惯, 合理种植超级稻。

2.2 政府辅助生产, 提供安全生产环境

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超级稻的种植, 并且将该项目纳入到乡镇“粮食增收工程”和提升到产业增收工程中去, 加以贯彻落实。成立有关组织, 负责区域分管;同时, 对各村屯实行不同的农作激励制度。

国家农田水利、乡镇农田水利需要给予充分的配置资金来辅助地区农耕活动顺利进行。政府还需将主要重心放在综合治理超级稻耕种用地的污染源上, 不断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维护固牢现有的排水渠道, 对排水灌溉设施进行兴建和保养, 使排水灌溉功能得到提升。

2.3 提升劳动者栽培技术水平

根据不同地区的状况实行分类指导, 将农民的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和品种结构加以调整。将主推组合例如中浙优系列和两优系列等的超级稻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大, 向优良品种利用率达到九成的目标迈进。高度关注节约成本、保优、超高产、增效、增产和提升质量的科学技术攻关, 为提升超级稻生产提供理论基础。逐层建设保优高产的超级稻示范区, 使农民群众看到科技成果展示台的实际成果, 激发农民种植超级稻的积极性, 使农民更加信赖配套栽培技术, 从而达到增收、增效的目的。

3 超级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3.1 多蘖壮秧培育技术

适时播种, 根据本地气侯条件, 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较适宜, 经田间观察, 同一个品种, 4月10日前播种, 稻田稻曲病发生占总穂数的1.13%;4月25日以后播种, 稻田稻曲病发生占总穂数的10.7%。前期播种较后期播种可减少喷施农药2次以上, 降低生产成本。

在进行播种过程, 需要将种子浸泡在特定的溶液里, 使其生长出芽。根据本地实际, 每667 m2秧田播种量10 kg。对于秧田的选择也十分讲究, 如果不能做到及时灌水, 无法滋润田地, 给禾苗提供基本生存环境。在播种后需要在上层铺上一层低拱膜, 每个低拱间距1 m左右, 进行田间保温。如果发现苗已经出现青绿色并成1叶1心时, 则需要对田地进行通风揭膜。此外, 为了防止病虫害, 还需要喷洒适量的调制溶液;为了使秧苗能够正常生长, 并保证移栽工作的顺利进行, 需要喷洒适当的溶液防止立枯病等病害。

3.2 合理密植移栽技术

整个移栽大田宽行为26.5 cm, 保持株与株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使田间的植株的光照充足, 温度适宜, 从而更好地生长下去。移栽过程中, 需要合理插种, 顺着泥土拔秧, 并在后阶段不断观察稻田, 进行调整, 确保每一株禾苗都能正常发育。

3.3 平衡配方施肥技术

各种肥料的用量进行科学合理配置, 以达到符合水稻成长需求。氮肥在撒施时, 应当撒施25 kg/hm2, 在不同生长期的水稻, 应当注意要合理配比磷肥、氮肥、钾肥的量。隔3 d对秧苗的状况视察一次, 部分水稻长势差就需要撒施肥料, 来维持全部稻田成长平衡。此外, 在撒施肥料时, 一定要适量适时。需要注意的是, 为了给禾苗成长创造好的土壤, 水稻种植时要将底肥补足。蘖肥要提早施肥, 促进分蘖;对穗肥要注重, 促进稻谷大穗的形成, 保证稻谷茁壮成长,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本着预防为主体, 将预防和治疗想接着的原则, 有效防治种植水稻过程中的各种病虫害, 提供水稻优良的生长环境。在水稻培育过程中, 育苗期主要防治稻蓟马, 大田期主要预防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大螟、稻瘟病和稻飞虱等。在高群体和高肥的环境下, 还应当对稻飞虱和纹枯病进行高度防治使用。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 提高防治病虫害效果。针对病虫害防治, 应当因生长期的不同而宜, 创造优良的环境为水稻的成长奠定基础, 确保水稻增产、增收。

4 结语

运用高产栽培技术之外, 还应当注意土地改良、品种改良、温度、光照、土质等因素。在未来种植超级稻的过程中, 应当科学的栽培技术为基础, 将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利用起来, 从而达到培育高产水稻的目的。

摘要:目前, 超级稻栽培技术虽然在理论上已有坚实基础, 但是很多水稻种植者对其栽培技术掌握并不纯熟, 造成超级稻生产力不高。基于此, 首先论述超级稻生产力不高的原因, 然后提出提高超级稻生产能力的主要技术路线, 最后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高寒山区

参考文献

[1]邹应斌, 周上游, 唐起源.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 (1) :8-9.

山区乡镇 篇6

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山区乡镇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出台有力有效的举措,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原因影响, 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尚未带动山区乡镇的经济腾飞。目前, 绍兴市柯桥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劳动力资源不足, 成本较高

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收获季节时间短。而我国大部分山区乡镇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采摘方式, 需要大量劳动力。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产品如茶叶、竹笋等收获至今仍依赖人工采摘挖掘, 而当地的主要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进入城市务工, 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农产品收获季节明显劳动力不足。而雇佣外来劳动力成本过高, 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导致特色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1,2]。

1.2 产业化程度较低, 技术落后

山区乡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规模较小、经营分散, 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生产链, 加上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 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特色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新技术人员大多进入城市工作, 鲜少留在山区乡镇, 导致特色农业创新和技术水平不足[3,4]。南部山区乡镇产业基本上为个人性质或者家庭性质, 没有成型的企业, 大多为小型的企业, 且经营比较散漫, 时而开工时而停业。特色农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家庭生产单位产能较低, 如家庭茶叶制作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 抗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能力弱。

1.3 信息化渠道较少, 产销滞后

山区乡镇地理位置特殊, 一般远离城区, 交通不便。特色农业农产品虽然受到市场的欢迎, 却苦于没有好的运输和销售渠道。如今信息化发展迅速, 南部山区乡镇镇政府虽然在着力培育提升农产品产业, 如在农产品产业方面完成了普通商标注册、产业发展调研和电子商务销售培训等工作, 但大部分农户尚缺乏好的展销渠道, 茶叶等农产品仍然多是通过传统方式宣传出去, 而极少采用现代信息化的销售方式。特色农业产品要打响更高的知名度, 仍然需要打通互联网线上线下两条道路。

2 山区乡镇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快技术创新, 推动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势, 因此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山区乡镇应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加快技术创新。同时, 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改革传统的生产培育和自然开发方式, 由劳动密集型、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形式向技术密集型、精耕细作、精品优质的方式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种植业结构, 大力发展优质的本地特色农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 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 改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 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 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发展。

2.2 注重品牌建设, 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新时代形势下, 区域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山区乡镇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 通过整合资源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打造成大型的知名品牌, 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发挥桥梁推动作用, 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优势, 两方联动, 双管齐下,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 注重品牌管理, 抓好重点产品的品牌建设, 优化产品质量, 强化市场规划和品牌运营,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宣传推介, 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 山区乡镇应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带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开发。

2.3 加强信息联动, 降低特色农业劳动力和销售成本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 信息化社会也给当地便利农业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山区乡镇应加强信息联动, 加强和周边乡镇的协调沟通, 有组织地输入劳动力, 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 建设互联网信息平台, 加快开发新兴的网络销售渠道如淘宝、微商等, 通过C2C (个人与个人) 、B2C (企业与个人) 甚至B2B (企业与企业) 等新型电子商务形式打开市场, 减少交通等不利因素影响, 降低销售成本, 从而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

参考文献

[1]韩萍.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368.

[2]王立华, 李春山, 梁淑芬.山区特色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5 (2) :32-36.

[3]徐秀英, 闫伟伟, 凌申坤.浙江山区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73 (1) :28-34.

[4]尹静, 王金霞.浅谈如何发展山区特色农业[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21) :139.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机智下一篇:地基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