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种植

2024-09-29

山区种植(精选10篇)

山区种植 篇1

本地种植春油菜, 由于抗旱能力强, 加之近年采用的大粒品种产量较高,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1 生长过程

本地油菜生育期为80d, 一生经历出苗期、苗期、蕾薹期、开花期和成熟5个阶段。蕾薹期至开花期时需水、肥临界, 生产上要特别加强这一段时期的肥水管理。

2 合理轮作

菜籽主根粗大, 生命力强, 具有抗旱、耐贫瘠、抗倒伏能力强的特性, 适于各种耕地种植, 实行合理轮作, 可以减少病虫害, 菜籽是耗地作物, 前茬应为谷茬、黍茬、莜麦茬等禾本科耗地较少作物, 以充分发挥土地潜力, 后茬应为山药蛋茬等肥茬作物, 以补充地力, 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要远离白菜、茴子白、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 不能同它们轮作, 因为它们有相同的病害;也不能同胡麻、大豆轮作, 因为它们都是油料作物, 消耗相同的养分。

3 精细整地

菜籽根系粗大, 入土较深, 大部分根集中于表土下20~30cm以内, 为了让根系得到发育, 向土壤深层发展, 充分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料。在不破坏犁低层土壤的前提下进行秋深耕、耙、耱使表土疏松细碎平整, 水气协调, 春季土壤解冻时要耱地以保墒, 为迅速出苗、苗全、苗齐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4 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 能使幼苗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若基肥不足则营养不良, 根系发育不好, 即使后期大量追肥, 也难以补救, 底肥应以农家肥为主, 它可改良土壤, 保肥保水, 有利于根系发育。

如果在不施肥的条件下产量为50kg, 则预期产量为150kg时, 应施农家肥1500kg、过磷酸钙40kg或磷酸二胺7kg (过磷酸钙含硫, 菜籽喜硫, 所以施用过磷酸钙效果较好) 、碳铵40kg或13.5kg尿素;如果预期产量为100kg, 各种肥料还可以减半。如果干旱薄地保肥保水能力差, 可以将其中的7.5kg尿素作为追肥。上年的农家肥可以抵相同数量的农家肥, 每500kg农家肥折合10kg碳铵和10kg过磷酸钙。

5 选择良种

在海拔1300~1500m之间的山区旱地要选择耐旱、抗寒、抗病、抗倒伏、高产、生育期为100d以下的品种, 为了改进菜籽饼的品质, 还要选择低芥酸型的品种, 以减少毒性, 提高饲用价值。大粒品种适应山区, 省高寒研究所培育的高油88荚角宽大, 为3室, 每荚24粒, 籽粒圆大, 品质好, 是低芥酸型的品种, 经过多年种植, 证明它适应性强, 除了卡脖旱外, 没有其他毛病, 产量在100kg以上, 高于小粒窄荚品种。菜籽种子存放时间越长颜色越深, 所以要选择颜色黄绿的种子或稍发浅红的2a、3a以内的种子。杂交种子只能利用1代。由于菜籽是异花授粉作物, 花期长, 容易同白菜、野菜籽等杂交退化, 籽粒变小, 所以要2~3a换1次种, 或不断选优复壮。

6 种子处理

要选种、晒种, 播前晒种1~2d, 每天晒3~4h, 注意不要放在铁片上或水泥地上, 以防烫伤种子, 然后除去杂质和不饱满的种子, 以提高发芽率, 提早出苗。

7 适时播种

在土壤温度10℃以上, 4月下旬谷雨时节播种, 150g/667m2左右, 留苗1~1.5万株。行距30cm左右, 株距20cm左右, 深度3cm左右, 做好有干细土拌种, 播后镇压。

8 苗期管理

苗期时间为40d, 菜籽常因播种不匀造成幼苗拥挤、缺苗断垄现象, 所以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间苗、定苗、补苗的工作, 要结合锄地早进行间苗、定苗, 拔除弱苗、病苗和拥挤的苗, 以减少水、肥的争夺。第1次在第1~3片叶子时间苗, 第2次在4~5片叶子时定苗、补苗, 第1次锄地要浅, 第2次锄地要深, 起到除草、松土, 促进扎根的作用。

9 中期管理

包括从现蕾到开花结束约40d, 前半期主要是现蕾和抽薹, 当主节高达10cm时, 主茎节间开始伸长, 称为抽薹期, 同时开始现蕾, 这一时期是菜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时期, 主茎迅速伸长增粗, 分枝不断出现, 短柄叶和无柄叶都在这个时期出现, 叶面积迅速扩大, 花蕾不断分化长大, 花器数迅猛增加, 这个时期要在菜籽封垄时锄地培土, 旱薄地要结合追肥, 达到根强、秆壮、枝多, 为后期荚多、粒多、粒重奠定基础。后半期主要是花期, 菜籽大量开花, 形成荚果, 而根、茎、叶停止生长, 转入以籽粒为主的生殖生长时期, 这一时期如果遇到大旱, 有条件的浇水, 以防胎里旱和卡脖旱而造成减产。

1 0 后期管理

从终花至菜籽成熟, 荚果不断增大, 籽粒不断增大充实而成熟, 适时收获是菜籽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收获过早, 籽粒成熟度低, 含油率低, 种子不饱满, 品质差, 产量低;收获过迟, 荚果容易炸裂籽粒落地严重, 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菜籽要在黄熟期收获, 黄熟期的标志是:主茎呈淡绿色, 叶子脱落, 大部分菜荚呈黄色, 中上分枝小部分菜荚呈黄绿色, 籽粒饱满、硬化。菜籽的收获在上午露水未干时进行, 菜荚不容易崩裂。

收获后把菜籽堆成宽2~3m、高2~4m、长度不等的垛子, 进行后熟5~7d, 菜籽收获后种子的成熟过程仍未停止, 茎和荚皮中的营养物质仍在继续向种子转运, 经过充分后熟的种子粒大饱满, 品质和产量都能提高。后熟时, 要随时防止发霉。脱粒时要在早晨散垛, 均匀摊晒, 上午翻拌1~2次后, 用石磙碾压, 随碾随翻。菜籽含水量在9%以下能安全贮藏, 脱粒后的种子含水量高, 要趁晴天晒干, 防止发霉。当用手抓一把菜籽, 菜籽从指缝中向外流出, 或用手搓菜籽发出沙沙的响声, 表明菜籽已经晒干。

1 1 蚜虫防治

蚜虫即油汗, 天气干旱时, 菜籽地容易起蚜虫, 严重危害菜籽的生长, 还会传染病毒, 要及早观察, 清除病株, 可用劈蚜雾水粉散剂、功夫乳剂、速灭丁乳剂、敌杀死乳剂等按说明书兑水, 对准蚜虫聚集的菜叶背、芽心、花序上喷撒。

摘要:菜籽主根粗大, 生命力强, 具有抗旱、耐贫瘠、抗倒伏能力强的特性, 适于各种耕地种植。为了改进菜籽饼的品质, 还要选择低芥酸型的品种, 以减少毒性, 提高饲用价值。播前晒种1~2d, 在土壤温度10℃以上, 4月下旬谷雨时节播种, 150g/667m2左右, 留苗1~1.5万株。前半期主要是现蕾和抽薹, 后半期主要是花期, 菜籽大量开花, 形成荚果, 而根、茎、叶停止生长, 从终花至菜籽成熟, 荚果不断增大, 籽粒不断增大充实而成熟。

关键词:管理,种子,菜籽

参考文献

[1]卢良恕.现代农业新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

[2]曹春英, 丁雪珍.农业生物技术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9.

[3]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 2003.

种植金铃枣 山区奔小康等 篇2

金铃大枣包括金铃圆枣、金铃长枣,是我国新发现的耐寒、耐旱、特大果型鲜食枣新品种。

1.发展前景:鲜食枣的营养成分异常丰富,是21世纪我国能发展成为大产业的高档营养保健果品。世界鲜枣市场更是一块“处女地”,有待开发。十几年、几十年以后鲜食枣的价格会更高。“三北”低山丘陵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我国鲜食枣特产区,发展金铃大枣前景非常广阔。

2.投资预算:667平方米(1亩)栽55~110株,每株苗价6元,共需苗木款330~660元;栽植费每株1元,共需55~110元;每年田间管理费80~120元。三年投资合计465~890元。

3.效益分析:建金铃枣园是投资少、见效快、回报期长的项目。当年栽植,当年见果。第2年株产0.5公斤,可收回部分投资。按目前最低批发价每公斤10元计算,第3年株产5.9公斤,667平方米收入可达3014~6028元。第6年开始进入盛果期,平均株产14.1公斤,每667平方米收入可达7750~15510元。在没有浇水条件的干旱山地、坡地,因枣树没有大小年之分,667平方米产可稳定在500公斤左右,产值可达5000元左右。枣树是长寿果树,可持续丰产80年左右。(辽宁省朝阳市经济林研究所 张连增 邮码:122000 电话:0421-2611610)

养羊卖鲜奶财源滚滚来

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喝鲜奶强身健体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羊奶比牛奶营养更丰富,养奶羊,卖鲜奶是一条较好的致富门路。

2002年年初,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邮码:245300)青年农民汪云龙与胡小平共同出资1.8万元,从浙江省引进一组“萨波尔”成羊(1公5母),由于是成年羊,经短时间饲养后便开始产奶。这时,他俩便上门跑订单。周围的农户听说汪云龙送鲜奶上门,且价格便宜(小包装每100克才1元),都纷纷为自己的孩子预订鲜羊奶。

山区旱地莜麦种植技术 篇3

1 生物学特性

莜麦, 禾本科须根系植物, 根系扎得深, 范围广, 具有很强的水肥吸收能力, 杆茎软而粗。植株一般4~8节, 高度60~150cm。常见种子颜色有白色、褐色和黄色, 千粒重一般14~25g。20世纪30年代平均每667m2产35kg左右, 解放后单产可达到45kg左右, 80年代单产达到100kg以上。

莜麦喜凉、喜湿、喜阳光、不耐高温。种子发芽温度一般为2~3℃, 发芽较缓慢, 15℃是出苗到拔节期的最佳温度, 而拔节期到孕穗期这段时间的温度以20℃为最适温度。莜麦不耐严寒, 温度过高也会影响其生长。莜麦喜湿, 种子吸水量达到自重的2/3左右才会发芽, 比其他谷类要多。其喜湿性尤其体现在分蘖到抽穗期, 耗水量可达到全生育期总量的70%。苗期需水占9%, 后期20%, 相对较少。子粒灌浆期对水量的要求分外严格, 雨水不足会导致产量和品质的降低, 对莜麦产量影响最大的就是七月份的旱情。莜麦喜阳光, 每天要高达16h的光照而且是强光照, 光照不足会造成发育不良, 尤其是抽穗前两周左右若缺光照将影响花粉发育。

莜麦是喜氮作物, 也是燕麦的一种, 又叫裸燕麦, 是单生的, 专门作为粮食用或秸秆牧草用, 而外国的燕麦是丛生的, 籽实品质也差, 是喂牲口吃的。

2 轮作倒茬

莜麦不适合连作, 连作容易引发大面积黑穗病, 且杂草较多。而且连作消耗同种养分, 易造成土壤养分结构失调。莜麦比较适合的前茬有豌豆、马铃薯及胡麻。因莜麦喜湿、喜凉, 故山区环境比较适合种植。

3 整地

秋深耕以接纳雨水, 在薄地春季浅耕, 耕后耙地保墒。莜麦是须根作物, 穿土能力差, 大多数根系分布在20~30cm的耕层里, 所以秋耕深度要超过根的深度。二阴地、下湿地土质粘, 土坷垃多要结合耱地、镇压作业, 在地质松散的坡地要以耱为主;在一些风大的地方, 耕后不耱, 保住表土和积雪, 第2年春季惊蛰解冻时顶凌耱地, 对保墒有利。

4 施肥

莜麦根系比较发达, 吸收能力较强, 以施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 化肥为辅。预期产量175kg, 则施农家肥1000kg并过磷酸钙20kg或磷酸二铵3.5kg、碳铵30kg或尿素10kg;预期产量125kg则各种肥料用量减半。如果是薄廋地, 可将其中的尿素在拔节时作追肥。

5 品种

莜麦异交率低, 一般在4%以下, 大同地区出现过的品种有30多个, 像大莜麦、小花莜麦、三分三、铁杆莜麦等。农家品种主要分两种, 一种叫小莜麦, 生育期短, 夏季收获, 又叫夏莜麦;一种叫大莜麦, 生育期长, 秋季收获, 又叫秋莜麦。当前抗病抗倒伏品种中比较优秀的有右玉县的坝莜1号、雁红10号等, 此外还有丰镇等县的农家品种。

6 播种期

莜麦相对较抗寒, 幼苗和分蘖期最低成活温度低至-2℃, 如果土壤含水率合适, 低温3~4℃时即可播种, 4~d即发芽, 一般两周出土;若地温在10℃时, 播种后8~9d即可出土。高海拔地区 (h>1300m) 属于秋莜麦区, 应在5月20号以后, 小满前后播种;二秋莜麦应在4月20号以后, 谷雨前后播种。应使莜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赶在雨季内以满足其需水量。

7 种子处理

调换的种子应在阳光下晒3d左右, 摊晒厚度3cm左右, 为保证发芽率, 切忌在水泥地或铁板上摊晒。为保证种子质量, 保证苗齐苗壮, 需要对种子进行精选, 可用筛子或簸箕除去杂质、秕子及瘦粒;为防止黑霉病, 以3‰的比例拌种。

8 密度和深度

中肥地的播量为5~6kg/667m2, 旱薄地为4kg左右, 如果播种期在推迟的情况下应增加0.75~1kg/667m2。 (密度既要适合高产又要适合通风, 因为夏天如果遇到阴雨后烈日暴晒, 地面温度高, 水分的蒸腾作用强烈就会造成生理性干旱, 出现火烧现象, 使莜麦减产) 。

密度要适中, 应保证能够高产, 又要考虑到夏天如有阴雨后烈日暴晒时, 这种情况若通风情况不良, 会导致地面温度过高而造成水分蒸腾作用强烈, 最终会出现火烧现象即生理性干旱。播种过稠或过稀都会导致莜麦产量低。

播种适深度为3~4cm, 若过深, 出苗率低且消耗养分多, 反之, 若土壤保水情况差则会造成种子落干而不出苗。

9 苗期管理

从出苗到3叶末, 需水较少, 只要黄墒即可出苗, 这一阶段主要是生长根系, 适当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 主要措施是早锄、浅锄松土杂草, 提高地温, 减少水分蒸发。

10 中期管理

在出苗后约20d时是3叶末分蘖到5叶的拔节抽穗。分蘖期追施氮肥能延长叶片寿命, 提高光合作用功效, 促进小穗分化, 减少空铃, 是分蘖有效转化为收成, 可提高30%左右收成。追施尿素或硫胺14kg以下的, 为增加植株抗倒伏能力, 可结合追肥深锄, 此举可以拉断地面毛跟, 促进老根向下深扎新根生长, 除抗倒伏外还能扩大根系吸水能力。若遇干旱气候, 为防止干热风及蚜虫危害, 需进行及时灌溉。

蚜虫 (油汗) 防治:携带病害的害虫主要是长管蚜和二叉蚜两中蚜虫, 两者能危害莜麦的整个生长期, 以孕穗期和抽穗期最甚, 叶被害部位最开始出现黄色斑点, 此时需及时用80%敌敌畏50m L加150kg水进行喷雾以防治病情恶化, 若不处理, 严重时叶片会变枯黄且皱缩卷曲乃至全株枯死造成空穗。

11 后期管理

后期虽然穗数和穗的大小已经定型, 但是仍然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从开花到成熟大约40d左右, 这时植株的跟功能已经减弱, 籽粒干物质的累积主要靠叶片的光合作用, 最上边两片叶子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段时期在瘦地可以进行叶面追肥, 可用半斤磷酸二氢钾兑水100kg或过磷酸钙5kg兑水200kg, 分几次进行叶面喷洒, 可对增加产量起到很大作用。如果这段时期气候干旱需勤浇水以抗旱。对于有黑穗病等病害的要及时将植株拔出烧毁以防传染。

12 收获

莜麦的成熟很不一致, 一般成熟是从穗的上部小穗开始向下熟, 同一个小穗上又是基部第一朵花先熟, 因此在成熟的过程中, 会形成穗部颜色不一样的花铃期, 花铃期过后, 在下部小穗进入黄熟、全穗3/4的小穗成熟时收获为宜

13 青莜麦播种

莜麦质地柔软, 叶多茎少, 叶片宽长, 柔嫩多汁, 适口性强, 是好青饲料, 性凉, 适于夏季天热时喂, 不上火, 也能够鲜喂。播种量为7.5~10kg/667m2种子, 莜麦可以与豌豆混播, 混播通常以莜麦为主, 在混播的种量中占1/4~1/3。即莜麦5~7kg, 豌豆5~3.5kg。田间管理与上面相同。青割莜麦:可根据需要在拔节至开花期割, 莜麦再生能力强, 可分2次去割, 1次要适当提前, 留茬5~10cm, 30d后割第2次;延迟的, 抽穗后只能割1次, 割2次与割1次产量都为1000~1500kg, 但质量有所提高。与豌豆混播质量更好。

摘要:莜麦是禾本科植物, 含蛋白质15.6%, 性喜凉、不耐严寒、怕高温。莜麦也是燕麦的一种, 又叫裸燕麦, 比较抗寒, 地温3~4℃时即可开始播种, 从出苗到3叶末, 需水较少, 从3叶末分蘖到4、5叶的拔节、抽穗。从开花到成熟约40d左右, 莜麦的成熟很不一致, 一般成熟是从穗的上部小穗开始向下熟, 播种量为7.5~10kg/667m2种子, 莜麦可以与豌豆混播, 混播通常以莜麦为。

关键词:旱地种子,管理播种

参考文献

[1]卢良恕.现代农业新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

[2]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 2003.

烟草种植对西南山区扶贫的意义 篇4

关键词 烟草种植;扶贫;农民增收;西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46

全国13亿多人口的全面小康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扶贫是我国政府和老百姓的一项重要工作。西南山区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是典型的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1]。因此,对于西南山区的扶贫,主要应发展农业,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产业。烟草种植是我国政府重点控制的产业,既要发展烟草种植产业,又要适当控制其规模;国家对烟草的种植一般都进行保护,价格具有一定的保障[2]。西南山区的土壤疏松、营养丰富、易于排水,加上当地的气候雨水充沛,是适合种植烟草的区域。基于此,本文将阐述西南山区种植烟草、开展该区域扶贫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1 西南山区扶贫现状

我国西南地区除成都平原外,其他区域基本是以山区为主,特别是川西南和云贵高原地区,是典型的高山区域。西南山区是我国相对贫穷的区域,人均GDP水平远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该区域的扶贫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缺少较为突出的产业,基本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虽然经过了历届政府的不断努力,鉴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和山区气候特点,但产业发展仍然不是特别理想,大部分农民仍然处于较为贫困的现状[2]。

在西南山区的扶贫工作中,根据其地理位置特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方针,开展了畜牧业养殖、玉米种植和特色中草药种植等方面的农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其局限性,在该区域的扶贫中效果都不是特别的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畜牧业养殖。畜牧业养殖在西南山区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以小规模的养殖为主,特别是重点发展牛羊养殖产业。此外,畜禽养殖疫病风险较大,在扶贫工作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对于贫困户来讲难以开展,高投入成本和高风险导致畜禽养殖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难度较大。二是玉米种植。玉米种植也是西南山区的一项重要特色农业产业,玉米具有耐旱不耐水的特点,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但玉米种植的效益相对较低,对当地扶贫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完全依靠该产业。三是种植特色中草药。特色中草药在西南山区具有一定的扶贫效果,但特色中草药种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结构单一。

2 烟草种植在西南山区的适应性

烟草种植是我国烟草供应的前提,其发展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限制,具有一定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西南山区烟草种植一直是当地的传统,近年来该区域的烟草种植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西南山区种植烟草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和特色也使得烟草种植在当地一直是其重要的产业[3],这些优势具体如下:一是西南山区土壤以黑色或红色土壤为主,土壤疏松、排水性能好,当地的山区气候特点雨水充足,且山区的排水结构又较为理想,这些气候和地理特点很适合种植烟草。二是西南山区劳动力充足,烟草种植是需要较多劳动力的一项农业生产。三是西南山区能够满足烟草加工中烤烟所需的能源,该地区大量的木材和木炭资源使得当地的烤烟能够降低其成本;同时,当地也有一定的煤炭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烟草加工中烤制烟叶所需的木炭资源。西南山区具备的这些独特资源和气候土壤特点以及当地的产业发展传统、劳动力优势等,使得烟草种植在西南山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对于利用烟草种植来开展当地区域的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3 烟草种植对西南山区扶贫的意义

3.1 增加农民收入

西南山区种植烟草对当地区域的扶贫具有重要意义,能明显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这是一项重要的扶贫产业。从整个大农业产业的发展来看,烟草种植產生的效益和利润在某些时候可能不及畜禽养殖业和其他产业,但其对于西南山区的扶贫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烟草种植在西南山区农民增收中具有一定的条件[4]。烟草种植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具备的特色包括:一是烟草种植的成本具有优势。与其他区域的烟草种植相比,西南山区在成本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当地木炭资源丰富,在烟草种植中烟叶的烘烤基本上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无需耗费资金购置烟草加工所需的能源;同时,当地的劳动力较多,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二是烟草的价格受到国家的保护,市场的风险很小,基本能够保障农民的最低种烟收入。与玉米种植、畜禽养殖相比,烟农基本不用担心市场波动导致烟叶价格太低的情况;而畜禽养殖中畜禽的加工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农户对市场风险的抗风险能力较低。三是烟草的品质较高,具有较高的品质优势。西南山区的气候特点和地理土壤结构使当地生产的烟草品质较高,当地烟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起点;西南山区在利用烟草扶贫中可以打造当地的烟草品牌,增加当地烟草的购置价格。

3.2 丰富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西南山区开展烟草种植,有助于丰富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增收的来源,拓展农民的农业产业结构,对当地的扶贫具有重要意义。单纯依靠同一产业进行扶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该产业处于低潮期或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时,农民的收入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突然间会从脱贫回到贫穷阶段[5]。因此,西南山区的扶贫应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西南山区的传统扶贫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种植业和中草药种植等产业,这些产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展烟草种植产业,可丰富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畜牧业、种植业和中草药种植处于不景气的时候,利用烟草种植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不同的地域可以采取不同的扶贫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烟草种植还可以根据一年中不同的季节调整种植,结合水稻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3.3 充分发挥当地的土地结构特点,做大做强烟草产业

西南山区种植烟草对于当地的扶贫意义不仅在于农民增收,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壤结构特点,最大化利用当地的土壤价值,同时又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西南山区优质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特点易于优质烟草的种植,该地区通过引进优质的烟草品种,利用当地农民对烟草种植技术的熟练度,可做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烟草种植产业,这对于带动西南山区的烟草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烟草品质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西南地区烟草种植对当地的扶贫意义还在于有针对性地利用当地的土壤特点,运用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生产优质的烟草,做大做强烟草种植产业,为农民提供长期的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扶贫的目的。

4 结语

烟草种植对西南山区扶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还在于使农民持续增收,丰富当地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地理和气候特点,是一项对西南山区脱贫致富的前景产业。

参考文献

[1]靳拥军.重庆市农村科技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吕怀玉.边疆民族地区减贫战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3]朱俊峰.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

[4]何建国.宜宾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5]苏新宏.技术创新与烟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9(5):34-36.

山区谷子旱作种植经验及技术 篇5

1 基本情况

壶关县晋庄镇平均海拔1 250 m, 年1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3 246℃, 年降雨量500~550 mm, 无霜期140 d, 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谷子是当地种植的重要作物之一, 生产中的“旱、薄、粗”是制约谷子生产的主要问题。即, 旱地种植谷子主要靠天下雨, 种植时常处于干旱时节;谷地土壤瘠薄、耕作层浅, 管理粗放, 整地粗糙, 保墒差, 缺苗断垄较多;施肥不足, 籽粒不饱满, 产量低。针对谷子生产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当地把传统农作经验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摸索出了一套抗旱保墒、夺取谷子高产、稳产的旱地耕作管理技术。多年来, 当地谷子平均单产始终保持在6 000 kg/hm2左右, 最高达到8 805 kg/hm2的高产纪录。

2 种植经验和耕作技术

2.1 持续农田基本建设是基础

多年来, 该镇结合农业项目, 坚持因地制宜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采取平地大搞深翻来加厚活土层, 沟坡地修边垒堰、里切外垫、起高垫低、平田整地, 以及沟坝地和滩地打坝闸谷坊、栽植固土树种等措施, 从而改变了土地状况, 使支离破碎、高低不平的耕地, 变成了边高、里低、中间平的梯田和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 达到了24 h降水50 mm而土不流失、水不出地、肥不出田的标准。

2.2 秋耕壮垡和“三墒整地”旱作技术是关键

秋耕壮垡和“三墒整地”法有效解决了播种季节缺雨干旱出苗难的问题。

2.2.1 秋深耕

旱地谷子播种出苗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上一年。因此, 贮墒保墒、秋雨春用是保全苗的关键。秋耕趁墒施肥壮垡, 可使土壤疏松, 既能保住伏雨、秋雨, 又能更多接纳秋雨、冬雪, 达到伏雨、秋雨春用, 春旱秋抗的目的。同时, 施秋耕土壤有机肥料时, 土肥相融, 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和输导, 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肥料秋施还能避免春翻地跑墒, 防止春施干肥的“争墒”现象。秋冬深耕要尽早进行, 使土壤有充分时间风化、熟化, 接纳雨雪, 积蓄水分。深耕深度一般以25~30 cm为宜。深耕一次, 一般可维持三四年后效, 因此每四五年深翻1次即可。秋深耕后, 一般都要耙耱, 既碎土块, 又利保墒。

2.2.2“三墒整地”

谷子籽粒小, 不宜深播, 表土极易干燥, 加之当地春季干旱多风、降雨量少、蒸发量大, 因此作好春季整地保墒, 对保谷子全苗至关重要, 是谷子栽培成败的关键。春季整地, 主要是在谷子秋耕施肥壮垈的基础上搞好“三墒整地”, 可减少土壤水分损失的40%。“三墒整地”主要是: (1) 耙耢保墒。当地表刚化冻时就要顶凌耙地, 切断土层土壤毛细管, 耙碎坷垃, 弥合地表裂缝,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每次雨后也要及时耙耱, 既碎土块、又保墒。 (2) 浅耕踏墒。在播种前6~10 d, 用去掉犁镜的犁浅耕1次, 耕深8~10 cm, 主要目的是活土除草、消灭坷垃、增施肥料、促苗早发。 (3) 镇压提墒。一般镇压后, 土壤5~10 cm土层含水量可提高3%左右, 提高出苗率5.5%~20.8%。农谚说:“不怕谷子小, 就怕圪垃咬”。谷子籽粒小, 特别要求土壤细碎, 圪垃多时, 除需多耙耱外, 要尽早用石磙 (或镇压器) 镇压, 以碎圪垃、填补裂缝、缩小蒸发面, 利于保墒和解冻后的耕作;在严重春旱的情况下也要镇压, 以减少大空隙, 削弱气态水的扩散损耗;播种前, 若土壤干土层厚度超过8 cm或土壤表层含水量在12%以下时, 必须镇压, 使表土坚实, 减少土壤中水气的扩散, 促使它热凝结, 增加土壤毛细管作用, 使下层水上升到播种层, 利于种子发芽出苗, 同时保证幼苗生长。

春季土壤耕作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 土壤干旱严重, 就要多耙耱镇压, 不浅耕;如果雨水多、地湿, 就不需要耙耱镇压, 而要耕翻放墒, 以提高地温。总之, 要通过秋耕壮垡和“三墒整地”, 使土壤达到上虚、下实、无坷垃, 地面平整无根茬、无杂草的标准, 这样即使一春无雨, 地表深处也是湿润的, 有利于保谷子全苗、壮苗。

2.3 合理施肥最必要

山地土壤瘠薄, 合理施肥是解决谷子营养最必要的环节。

2.3.1 施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同时配施适量氮磷化肥。基肥在播种前结合深耕整地、翻地或起垄时一次施入土中。施肥量为优质农家肥2 500~4 000 kg/0.067 hm2。秋深耕时施入基肥, 能解决施肥与跑墒、肥料吸水与谷子需水的矛盾;若春施基肥, 必须结合早春浅犁时施入, 以提高肥效。

2.3.2 施种肥

种肥在谷子生产中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而广泛使用, 一般每0.067 hm2谷田要施磷酸二铵10 kg, 氮肥5 kg作种肥, 可促谷苗早生快发, 满足谷子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

2.3.3 施追肥

追肥增产作用最大的时期是抽穗前15~20 d的孕穗阶段。谷苗高30~50 cm时, 距苗眼6 cm左右, 用锄头或镐开10 cm深的沟, 每0.067 hm2谷田均匀撒施氮肥35 kg左右, 然后埋土。深施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在谷苗生育后期, 必要时可叶面喷施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 以促进开花结实和籽粒灌浆。

2.4 科学管理是保证

2.4.1 攻壮苗, 促进谷苗根系发育

通过施种肥、“过四砘”、早间苗来攻壮苗。“过四砘”就是: (1) 随耧砘, 即跟着播种耧砘, 提墒增水, 种子吸水快; (2) 清垄砘, 在播种后4~5 d压实播种沟内的虚土和坷垃, 利于出苗整齐; (3) 压青砘, 在谷子一叶一心时砘压; (4) 三叶砘, 在三叶期砘压, 后两次以上午1时到下午4时进行为好。

2.4.2 早间苗, 定好苗

“谷间寸, 如上粪”。当苗高3 cm时开始间苗, 苗高5~6 cm时进行定苗。

2.4.3 中耕除草, 防谷苗倒伏

高培土谷子的中耕管理大多在幼苗期、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 一般中耕二三次。第1次中耕结合间苗和定苗进行, 应掌握浅锄、细碎土块、清除杂草技术;第2次中耕在拔节期进行, 一般结合追肥进行, 中耕深约7~10 cm, 同时进行培土;第3次中耕在封行前进行, 中耕深度一般以4~5 cm为宜。中耕除松土除草外, 同时进行高培土, 以促进谷苗根系发育, 防止其倒伏。

2.4.4 防病害, 治虫害

谷子生育期要及时防治黏虫、土蝗、玉米螟;干旱时注意防治红蜘蛛;生育后期若多雨高湿, 应及时防治锈病。

2.5 配套措施很重要

2.5.1 选用优种和处理种子

选育了一批适宜当地种植的晋谷21等品种。播前进行晒种、浸种、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处理, 以增强种子活力, 有效防治谷子黑穗病、地下害虫等。

2.5.2 实施轮作倒茬栽培

谷子与当地主要作物玉米、豆类合理轮作, 利用了土壤肥力, 减轻了病虫杂草为害, 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 有效利用了土壤养分, 改变了农田生态条件。

2.5.3 适时收获

在谷子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应及时收获, 此时谷子植株下部叶变黄, 上部叶呈黄绿色, 茎秆略带韧性, 谷粒坚硬, 出米率高, 谷子产量和品质最好。

2.6 提升技术水平是方向

晋庄镇旱作谷子种植经验与技术虽有一定增产成效, 但操作费时误工, 使经济效果大打折扣, 是影响谷子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因素, 因此必须大力提升谷子种植管理技术。现阶段应推行化控种植技术和机械化耕作管理技术, 以减少人工投入, 提高种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介绍了山区旱地谷子高产、稳产种植管理技术。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山区谷子种植的干旱和瘠薄问题。

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改进分析 篇6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种植类型。在对其具体进行种植时, 种植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玉米的产量以及生产质量产生影响。对于我国山区来说, 其在具体种植的环境、技术上都同普通地区的玉米种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 就需要我们能够通过针对性种植技术的提升与改进优化山区玉米种植。

2 山区玉米种植存在问题

2.1 自然资源限制

玉米的生长离不开水资源以及养分, 而在山区中,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 山区土地资源较为缺乏, 不仅有效土地资源较小, 且其条件也相对较差, 土壤贫瘠的现象较为严重;第二, 水资源也是山区玉米种植的一大限制, 由于山区灌溉条件不便, 如果雨水量较少, 就会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

2.2 忽视种植技术

在山区地区, 由于地形限制的原因, 人民群众在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存在着较为落后的情况, 所具有的种植观念较为落后, 不仅具有非常强的传统意识, 对于玉米新技术、新品种也缺乏良好的接纳能力。而在管理方式上, 也更多的是以粗放的方式对玉米种植进行管理。这部分情况的存在, 都会玉米种植的产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 基础设施落后

同普通地区相比, 山区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慢, 并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较为落后的情况。在基础水利设施方面, 其无论是建设情况还是管理力度都相对落后。由于山区耕地较为分散, 小型水库水塘以及引水沟渠建设的实际距离相对较远, 水利设施建设难度系数大、资金投入大以及投入产出比较小, 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较高收益。同时, 山区玉米机耕道路覆盖率较小, 农机具的实际数量少, 主要还是靠传统的人力方式种植, 也会因此对玉米种植的效果、效率产生较大的阻碍。

3 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改进方式

3.1 育苗移栽技术

在山区玉米种植的过程中, 往往会由于受到山区土壤条件的限制而在播种方式存在着不统一的情况, 很难对玉米的出苗整齐度以及出苗率作出保证。对此, 我们可以通过育苗移栽方式的应用保证玉米苗能够具有更齐、更全的特点, 以此使其能够更为健壮的生长。对于不同山区, 则可以根据其土壤类型的不同对不同的育苗移栽进行选择, 如营养钵、软盘以及方格育苗等, 以此保证其在生长期所需要的营养、光照等都能够得到稳定的供应。在该方式中, 则能够保证玉米在播种、出苗以及幼苗期都能够一直在苗床中进行管理, 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控制, 且能够避免在干旱天气中受到影响。而在具体对该技术进行应用时, 也可以根据周围种植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对移栽方式进行安排, 避免其同其他作物出现共生现象, 并避免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过于强烈的对于水、肥料资源的争夺, 在提升其抗倒伏能力的同时保障其能够稳定、顺利的生长。

3.2 种植密度改进

在我国很多山区中, 在对玉米进行种植时往往会受到肥力、气候环境、土壤以及管理水平扥各方面的影响。其中, 玉米的种植密度可以说是实际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能够充分引起重视的一项因素, 需要在种植中能够在对山区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手段进行种植。一般来说, 对于玉米密度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对单位面积下玉米穗数的生长问题进行解决, 而在对该种植密度进行确定时, 则需要对种植过程中的品种因素以及水分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我们所种植的为早熟的玉米品种, 主要以矮状植株为主时, 则需要对玉米种植的密度进行适当的增加。如果该山区玉米种植环境所具有的水资源相对丰富, 也可以对玉米种植的密度进行适当的增加。相反, 如果目标山区玉米种植环境灌溉条件较差、旱地比例较多, 则需要对其种植密度进行适当的降低, 以此保证其种植质量以及种植产量能够满足要求。

3.3 配方技术改进

在山区玉米种植过程中, 施肥技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施肥的方式、时间、数量以及配比都会对施肥效果产生影响, 也会关系到肥料在具体应用中是否会出现浪费现象。对此, 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玉米种植区域土壤所具有的营养成分合理的施肥配比、方式等进行确定, 并根据玉米生长期的不同对其施加不同类型的肥料, 以此对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比例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 也需要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肥料的种类、量进行科学的控制。据研究显示, 山区玉米在幼苗以及抽穗期对于氮肥需求较少, 而在孕穗以及籽粒形成期对于氮肥则具有更高的需求。对此, 在实际施肥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此种特点科学制定肥料配比, 更好的满足山区玉米的生长需求。

4 结束语

在上文中, 我们对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改进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可以说, 该项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能够联系地区实际, 以针对性方式的运用逐渐获得种植技术的改造、提升。

摘要:玉米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类型, 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我国部分山区, 在玉米种植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并因此对玉米的种植质量、产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 将就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改进方式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改进

参考文献

[1]熊泽洪, 王榜列, 黄丽.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2) :33.

[2]冯春福, 王黎明, 杜世凯.武陵山区玉米低产原因及关键增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7) :177-178.

山区茶叶种植的管理策略探讨 篇7

传统的茶叶种植管理理念是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法,将不同品种的茶叶混杂在一起栽种,所有的茶叶都采用了同样的养护措施,由于茶叶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同,施加同样的肥料不但会使多余的营养成分白白流失,茶叶也会因吸收不到充足的营养而枯萎。

2 强化山区茶叶种植管理的策略

2.1 科学选种,合理施肥

要想提高山区茶叶的种植产量,茶农应做好环境调查工作,检测空气中的温湿度、土壤条件等等,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茶叶品种,为茶叶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提升茶叶种植水平

茶叶的产量与茶农的种植水平息息相关,要想让茶树健康、茁壮的生长,茶农就应积极学习茶叶种植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种植水平,以便灵活应对茶叶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山区容易出现土壤侵蚀,土质沙化的现象,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需要在施肥后进行深耕,将茶树苗栽种到挖好的土坑中,采用单行条栽的方法,种植密度保持在4000株/667m2。由于茶树苗的根系较弱,难以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袭,每栽种一棵茶苗,就要及时用土壤覆盖根部,浇水灌溉,还要将多余的枝叶剪除,防止枝叶上水分的过度蒸发导致茶苗失水死亡。茶树是亲水植物,土壤中的含水量要保持在80%以上,同时灌溉量又不能过大,以免山地积水引发根部的腐烂。

2.3 合理修剪

想要提高茶叶的质量和总产量,茶树需要科学合理的修剪,修剪方式主要包括定型管理、轻度修剪、重度修剪等。定型管理有助于确定树冠的基础,轻修剪方式能保障树冠调整到最佳生长状态,保障茶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重修剪则可以让茶树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再造树冠。茶农应根据茶树的生长态势选择合理的修剪方式,以促进茶树的茁壮生长。

2.4 防治茶树病虫害

在茶叶采摘之前,还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通过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使病虫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常见的虫害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长卷叶蛾等,病害有茶白星病、云纹叶枯病等,其中,茶树遭受虫害的几率要远远高于病害,所以下面以虫害为例,说明虫害高发季节茶树的防治策略。要将茶园内的杂草拔除,喷洒除草剂,减少害虫的滋生;投放适量的害虫天敌,喷洒低浓度的驱虫药物;在夜间悬挂驱虫灯,并加强对茶园的观测,以便在发现害虫时能够迅速的作出反应。如果采用以上措施茶树上仍然出现了害虫,要立即予以捕捉,将病叶剪除,在叶面上喷洒低浓度的克螨特或吡虫啉。

2.5 茶叶的采摘

对茶叶进行采摘也是一门学问,合理的采摘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所采茶叶的数量与质量,更有利于保证茶树的营养,促进茶树持续健康的生长发育,因此采摘茶叶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茶叶采摘的标准进行。采摘的时间也需要特别注意,春季、秋季与夏季、冬季的采摘时间不一致,如果要采摘的是春茶的话,就需要提前进行采摘,而且要从小开面开始,以中开面结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茶树正常健康的生长,才可以协调茶叶采摘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协调茶叶的采摘和茶树可持续生长之间的关系。

3 结语

科学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扩大消费者市场,使茶文化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所以茶农应重视山区茶叶的种植管理,提高自身的种植和管理水平,做好茶树的选种、施肥、灌溉、修剪、防治病虫害和采摘的各项工作,确保茶叶数量和质量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罗琼艳.试论如何搞好山区茶叶种植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3(18).

[2]白圣芹.强化山区茶叶种植管理成效的管理要点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7).

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改进分析 篇8

1 现阶段山区玉米种植中的常见问题

1.1 山区玉米种植中自然资源的条件限制

玉米种植过程中, 首先要满足种植区域玉米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以及水资源等, 但是山区玉米种植在生长环境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第一, 山区土地资源相对缺乏, 土地资源数量少并且土质条件较差, 玉米种植区域的旱地大多数为坡耕地, 存在土壤贫瘠以及种植土层较薄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区玉米的生长发育。第二, 山区玉米种植区域水资源制约。山区玉米种植由于灌溉条件不便利, 基本上是采用雨养旱作的方式进行管理, 若雨水量较少, 则直接影响到玉米的生长[1]。比如, 云南省大部分山区玉米种植过程中, 由于季风气候, 具有干湿两季较分明的特点, 季节性的干湿条件非常明显。在旱季时, 雨水量稀少, 旱灾的发生频率较高, 并且旱灾的持续时间较长, 导致玉米种植的水资源严重缺乏, 制约了山区玉米的正常生长。

1.2 山区人民对玉米的种植技术重视度不够

由于山区在交通方面以及信息交流方面相对闭塞, 山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基础文化水平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玉米种植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传统意识强, 对于玉米种植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以及新种植技术的接纳能力不够导致山区玉米种植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高。山区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资金供应不足, 玉米种植管理模式不科学, 采用粗放式的玉米种植管理模式, 直接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广种薄收的传统经营观念依然存在, 制约着玉米种植技术的提高。

1.3 山区玉米种植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基础设施也发展滞后。从根本上造成玉米种植的生产效益低下。山区玉米种植过程中, 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平较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一, 山区玉米种植的耕地改造力度不够, 土地整理方法不科学, 山区玉米种植区域存在水土流失较严重以及土壤贫瘠、土地的种植生产力较低的特点;第二, 山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力度较小, 山区玉米种植的耕地相对分散, 小型水库水塘以及引水沟渠建设的实际距离相对较远, 水利设施建设难度系数大、资金投入大以及投入产出比较小, 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较高收益[2], 山区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山区玉米种植的需要, 严重阻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第三, 山区玉米种植区域的机耕道路覆盖率较小, 农机具的实际数量少, 并且农机具的机械程度较低, 主要靠人力种植, 山区玉米的劳动生产力相对低下。

2 山区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

2.1 山区玉米种植采用育苗移栽技术

山区玉米种植由于受到土壤条件的限制, 玉米直接播种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 很难保证玉米的出苗率以及出苗整齐度。育苗移栽种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现苗全以及苗齐, 使玉米苗更加健壮。可以针对不同的山区土壤, 选择不同的育苗移栽技术包括软盘、方格育苗以及营养钵等种植技术, 可以确保玉米生长期内光热资源的供应充足, 尽量避开秋雨旱霜的自然灾害。通过玉米育苗, 使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播种、出苗以及玉米幼苗期的控制管理都可以在苗床中进行, 控制能力较强, 能够有效避免干旱。在育苗移栽过程中, 可以根据其他种植作物的生长情况合理安排移栽, 避免与其他作物出现共生现象, 缓解共同生长期过程中两者争抢肥料以及水资源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生长期间幼苗受到其他植株较大作物遮蔽的可能性, 提高山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2.2 山区玉米种植技术的种植密度技术改进

山区玉米种植密度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包括土壤条件、肥力条件、气候环境条件以及相关的种植土地管理水平高低等。因此, 山区玉米种植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种植, 确保山区玉米的高产、优质以及山区玉米的高效管理。一般情况下, 对山区玉米种植密度进行控制管理是为了解决单位面积内山区玉米种植中玉米穗数的生长问题, 在确定种植密度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山区玉米种植的水分因素以及玉米种植的品种因素等。比如, 当山区玉米种植的品种为早熟品种, 玉米的植株相对清秀, 主要以矮状植株为主时, 则可以适当增大山区玉米的种植密度。需要高度重视的是, 若对山区玉米进行直播时, 要确保玉米种植达到4 000株/667 m2以上, 同一品种玉米种植密度受到种植产量的影响[3]。山区玉米种植区域的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且雨水量较充足的情况下, 可以增大山区玉米种植的密度。相反, 若山区玉米种植的区域内雨水量不充足, 多为旱地, 灌溉条件差, 就要减小玉米的种植密度, 确保山区玉米种植的实际产量以及质量水平的提高。

2.3 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改进中配方施肥技术

科学的施肥技术是山区玉米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施肥的数量、管理方法以及施肥的时间都直接关系到施肥效果的发挥, 有效控制肥料养分的浪费。根据山区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壤实际营养成分进行合理施肥, 在山区玉米的不同生长期, 施加不同种类的肥料, 合理控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比例。比如, 景东县大部分土壤以紫色土壤、红色土壤以及黄色土壤为主, 景东县山区的玉米种植区域内, 土壤的营养成分中主要缺乏氮元素以及磷元素, 因此, 要有针对性的施加氮肥以及磷肥。此外, 要根据山区玉米各个生长期需要养分的种类, 进行控制管理。研究显示, 山区玉米在幼苗生长期以及抽穗开花期对于氮肥的需求较少, 在孕穗生长期以及玉米籽粒形成环节对氮肥的需求较多。山区玉米种植过程中, 要根据山区土壤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科学施肥, 施加的肥料包括五氧化二磷化学肥、氧化钾化学肥、三元复混肥以及纯氮肥等, 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

3 结语

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改进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以及复杂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从山区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包括山区玉米的品种选择环节、玉米的种植密度控制管理以及山区玉米的施肥管理环节等方面进行合理控制, 不断优化改进种植技术。在专业化山区玉米种植理论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利用先进的种植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山区玉米种植管理手段, 不断促进山区玉米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 增加山区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总产。

参考文献

[1]冯春福, 王黎明, 杜世凯.武陵山区玉米低产原因及关键增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7) :62-64, 68.

[2]侯越.内蒙古赤峰市玉米种植适宜性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2) :61-63, 52.

山区种植 篇9

【关键词】陆稻;二元种植;技术;推广

0.概述

陆稻又称旱稻、旱谷、山谷、地谷等,是一种喜温、耐湿、耐旱、耐瘠,适应于干旱或干旱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的特殊稻种。陆稻在普洱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边疆山区少数民族的主要食粮,是不可替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发展陆稻生产,是保障边疆山区少数民族粮食安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对维护边疆稳定、发展民族经济具有深远的意义。

1.项目提出的背景

普洱市陆稻种植,农民主要采用传统的休闲耕作方式。建国前,种陆稻采取砍森林烧荒,靠自然肥力及烧火滅杂草种源获取收成,砍烧一片种二、三年陆稻即丢荒,群众称为“头年吃火气,二年吃力气(薅草工),三年吃空气”。江城瑶族还有游耕的习惯,即迁居到深山,砍一片森林,种一片陆稻,几年后周围森林砍光了,又迁到另一处深山安家。1949年,播种面积39.8万亩,平均亩产61.3kg。

建国后,逐步停止毁林开荒,在开梯田、改台地、固定耕地的同时,农业技术人员和各族农民,创造了多种固定耕地的过渡形式。多采取第一年烧荒种陆稻,第二年种玉米,第三年种杂粮或有利于封闭除草的荞麦、绊牛豆等作物,再转回种陆稻。澜沧县东回乡还创造了间歇轮作,当地称为“霉地”,即播种陆稻后让土地休闲几年,在此期间,每年翻耕五六次,反复诱使草种萌发后翻耕消灭草种,同时促进土壤熟化和提高肥力。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陆稻 “一种两化”(良种、化肥、化除)、“陆稻科技扶贫”、“陆稻丰收计划”、“杂交稻旱种”等项目和栽培技术的推广,陆稻单产得到有效提高,项目区单产达到160kg/亩,但整个陆稻生产仍然处于低水平和不稳定的状态。并且,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迫使他们缩短休闲期,不断扩大种植区域到贫瘠的陡坡,侵占林地,导致林木被伐、土壤流失,山区陷入稻作产量低、生态环境恶化和贫穷依旧的恶性循环之中。

陆稻二元种植,就是陆稻玉米规格化套种,以陆稻为主,每隔2.5—3.5 米套种双行或单行玉米。陆稻和玉米规格化套种:一是高杆和矮杆作物套种能增加光合作用,充分利用地力,积累较多的干物质,提高产量;二是陆稻玉米规格化套种后,形成宽窄行带状种植,有利于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玉米产量高;三是玉米在陆稻地的规格化套种,可以适当密植,有利于增产。从示范情况看,该技术的推广,可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高边疆山区农民的科技意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

2008年,经普洱市农科所申请,由国家财政部列项扶持(云财农[2008]10号文件,“2130106-推广与培训”专项),在普洱市边疆三县(澜沧、西盟、孟连)实施陆稻二元种植示范推广10万亩,配套实施选用良种、规格化套种、科学施肥管理等技术。

2.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2.1目标任务

项目拟在澜沧、孟连、西盟三个边境县实施陆稻间种玉米二元结构栽培10万亩;达到每亩较传统单一种植陆稻增产粮食80kg,较2006年项目区陆稻平均单产增20%以上,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6元;在项目实施中培训农民8.5万人次。

2.2完成情况

项目在澜沧、孟连、西盟三县的19个乡79个行政村424个村民小组实施,覆盖4.25万户、14.88万人,共推广陆稻间种玉米二元种植技术10.17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1.7%, 开展技术培训9.13万人次。

3.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

3.1实行陆稻间种玉米

3.2选用良种

项目区全部采用良种,陆稻全部采用新育成良种“粳三”“竹露”、 “思陆选6号”、“云陆52”、等,玉米采用“会单4号”、“耕源早1号”等单交种。

3.3规格化种植

陆稻实行点、条播,规格18×15、21×12(cm)等,每亩播2~2.5万丛,基本苗12~15万,做到播种均匀,覆土深度3cm左右。同时,对厢宽大于3米的地每3米种2行玉米,厢宽2-3米的台地在上、下埂各种2行玉米,厢宽小于2米的台地只在外埂种2行玉米。

3.4合理施肥、科学管理

陆稻以“重施基肥,巧施追肥”为原则,每亩施用1吨优质农家肥,播种时每亩用20~30kg普钙作基肥,追肥视土壤肥力、苗情,每亩追尿素5~10kg,其中70%作苗肥、分蘖肥追施,30%作穗肥施用。玉米分苗期、大喇叭口期追肥两次,亩用尿素10公斤,结合施肥进行中耕。

3.5实施保健栽培

加强对病、虫、鼠情监测,实行统防统治。

4.项目实施的效益情况

4.1经济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每个实施村分好、中、差三个等级,每村各等级抽3户,每户1亩进行实收测产,累计进行711个点测产,结果最高单产达420kg/亩(陆稻328kg、玉米92kg),最低148kg/亩(陆稻108kg、玉米40kg),平均亩产260kg(陆稻212kg、玉米48kg),比2006年项目区平均陆稻单产175kg,亩增85kg,超计划5kg,增48.6%,新增总产864.45万kg,新增产值1642.45万元(稻谷、玉米价都以当年市场价1.9元/kg计,下同),使项目区人均增加粮食58kg,人均增收110元,超计划数84元。

4.2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土地产出,解决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减少陆稻的种植面积,把部份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3社会效益

4.3.1项目在实施中对9.13万人次的农民进行了培训,示范了一批良种,推广了一些技术,涌现了一批农民种植能手,达到了在边疆山区进行农业科技普及的目的。

4.3.2项目实施不仅让农民收到稻谷(口粮),且每亩多收了48kg左右的玉米,为养殖业提供了饲料,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区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新途经。

4.3.3项目推广改变了我市边境民族地区陆稻种植依靠扩大面积获得增产的粗放种植方式,让陆稻生产走上了依靠新品种、新技术的科技发展之路。项目实施后最根本的是人的观念变了,意识更新了。

5.项目的评价

(1)项目共推广陆稻间种玉米二元种植技术10.17万亩,新增总产864.45万kg,新增产值1642.45万元,使项目区人均增加粮食58kg,人均增收110元,超计划数84元。项目于2009年1月通过普洱市农业专家组的鉴定验收,同年5月获云南省农业厅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2010年云南省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普洱市也经历了八十年一遇的严重旱情,陆稻二元种植技术推广作为普洱市政府提出的主要抗旱救灾项目之一,起到了重要的增产增收作用。

(2)在项目实施中,组织了三个县、9个点、270个农户参与对项目评价,在回答“你认为二元结构种植比单种陆稻是好还是差?”时,有262户回答“好”,占97%;在回答“你认为陆稻间种玉米总产量比单种陆稻高还是低?”时,有265户回答“陆稻间种玉米产量(下转第257页)(上接第295页)高”,占98%;在回答“你认为哪种种植方式好?”时,有256户回答“间种”,占94.8%。充分说明农民对陆稻二元种植技术推广是接受的,增产、增收效果是明显的。

(3)从三个县、9个点、5个处理的试验情况看,亩产以净种玉米的410.6kg为高,依次是:3.5米间二行玉米360.6kg,2.5米间二行玉米350.5kg,三米间二行玉米337.2kg,净种陆稻为最低237.1kg。这也充分表明:不是因为陆稻产量高才种陆稻,也不是因为间种产量高才间种,之所以种陆稻是因为边境山区农民生活离不开陆稻,间种是因为能获得增产、增收。

6.推广应用前景及措施

陆稻二元种植技术,可以在陆稻生产区推广应用,特别在我市西南边缘澜沧、孟连、西盟等陆稻主产区,推广陆稻二元种植技术,一是增产明显,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二是收获的玉米作为饲料用于养殖业,带动养殖业发展,可以解决农民的吃肉问题。因此,农民迫切需要这项技术的推广普及,这一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面积将逐步扩大。

措施:

(1)做好宣传培训,扩大影响,增加覆盖面,使陆稻二元种植技术在边疆山区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2)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进一步做好陆稻二元种植技术的总结、完善和提高,使之更加符合边疆农业发展的需要。

山区种植 篇10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国内种植分布面积广泛。为了实现高产粮食工程, 广大科学家孜孜不倦, 不断改良玉米品种, 更新种植农艺技术, 最大限度提升玉米栽培亩产量。就国内农业体制状况而言, 农艺与农机科研人员交流甚少, 双方实验成果存在严重不融合问题。投入市场使用的农机产品, 少则需要2~3年探索改进, 多则需要10几年的时间才能适应地方农艺农作。有的甚至从农艺操作的角度, 根本就满足不了农机作业的需求, 造成了科研研究的浪费。由此, 文章从山区农机农艺融合的紧迫性入手, 就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相关技术进行阐述,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山区农机农艺融合的紧迫性

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机现代化的进程, 如何将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 成为当前山区农业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农机发展化历程中, 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科学化, 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文件中指出: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 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 建立重点作物的农机化实验室。

同时,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把农机农艺结合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 并以文件通知的形式就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足以可见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3.1 农机农艺融合三阶段

国内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生产力, 实现农机为农艺种植需求服务;第二阶段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 实现共同发展、相互融合, 目的在于保证田间作业质量, 提升作业效率;第三阶段为农业机械化, 所有农业技术的发展均以工程技术为实施手段, 农艺研发出发点在于服务田间作业机械化。

3.2 山区玉米种植农艺与农机的融合

目前, 山区玉米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脱轨现象较为突出。就目前形势而言, 国内山区玉米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 机械化作业明显受制于农艺栽培技术, 探索发现适合种植与收获技术相协调的玉米生产农机技术体系, 已经成为当前山区玉米栽培机械化作业的迫切需要。

近些年来, 玉米机械化作业得到普及, 当前已经到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实现山区玉米农机与农艺技术相融合, 不仅可实现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突破, 也关系到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更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由此, 在十二五期间, 必须要从有利于玉米收获机械作业的目的出发, 合理规范玉米种植技术, 重点解决品种选择机农艺配套技术, 实现玉米种植的机械化, 大幅度提升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4 山区玉米种植农艺方式类别

山区玉米种植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增加种植密度。扩大群体容量, 由此, 必须要通过改变种植方式、调整个体分布状况, 实现密植栽培获得高产目的。常用的栽培方式有常规种植、大垄密植、大垄双行、偏垄宽窄行、大小垄、双株、二比空等。

玉米大垄双行技术是一项通过耕作制度改革, 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的先进栽培技术。具有保墒、保肥、保温等功效, 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特点。有两种种植方式, 一种是将过去的两垄 (垄距60~65cm) 合成一大垄, 在垄上种两行玉米, 小行间距40cm, 大行间距80cm或090cm;第二种方式, 将过去的三垄合成两大垄, 在每大垄上种两行玉米, 即由过去的三行变四行, 小行间距40cm, 大行间距60cm或67.5cm。

偏垄宽窄行是在原有垄作条件下, 播种时不在垄上中央而是偏向一侧开沟下种, 每两垄为1对, 每垄在相邻的内侧垄上开偏沟, 偏离垄上中心的距离各为5cm,

即相邻两垄的播种沟相互靠近 (或拉开) 共10cm, 出苗后形成宽行距、窄行距交替的田间布局。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核心是偏开沟播种, 出苗后形成宽窄行。

“二比空”栽培新技术即玉米“双株紧靠”栽培, 即在小垄 (原垄) 的条件下种两垄空一垄, 亩密度在4000株以上。它是玉米栽培技术的重大改进, 能够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 极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 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 一般增产20%以上。

5 山区玉米种植新农艺与之配套的农机技术

就目前农机买卖市场, 除了适应玉米常规种植的各类机械, 像是整地起垄机、玉米精量播种施肥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等之外, 还逐渐涌现了诸如大垄双行等等农艺要求的配套农机,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山区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从过去几年的农机农艺融合历程来看, 本地整地起垄机和玉米精量播种施肥机已经实现了与山地玉米种植的完美融合。然而, 玉米联合收割机要想实现与农艺融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其原因分析在于玉米联合收割机制作工艺复杂, 产品研发设计周期时间长, 所需资金投入巨大, 而山地玉米种植地缘环境复杂, 研发设计很难及时有效地跟上农艺改进的步伐。这些年来, 陕西农垦系统在参考借鉴国外先进玉米联合收割机制作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实现了不对行收获的目的, 很好地解决了新农艺与老农机之间的矛盾。但是, 在不对行收获配套割台研发方面, 仍处于探索阶段, 并不是很成熟。国内有科研单位加大对不对行收获先进割台的研发力度, 以满足新农艺生产需要。

摘要:国内农业体制现状, 造成农艺与农机科研人员交流甚少, 双方实验成果存在严重不融合问题。有的甚至从农艺操作的角度, 根本就满足不了农机作业的需求, 造成了科研研究的浪费。本文着手实际, 就山区农机农艺融合的紧迫性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就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相关技术进行阐述,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机,农艺,玉米栽培

参考文献

[1]孙百惠, 靳晓燕, 吴京文, 等.黑龙江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3, (12) :1-2.

[2]赵学观, 徐丽明, 崔涛, 等.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机械化收获影响的试验研究——基于黄淮海地区[J].农机化研究, 2013, (9) :181-185.

【山区种植】推荐阅读:

山区推广07-19

山区稻田05-18

东部山区05-24

山区测绘05-25

山区地段05-28

山区养羊06-05

贵州山区07-02

山区果树07-02

南方山区07-11

山区特点07-12

上一篇:公允价值获取方法下一篇:动漫中的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