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开发

2024-09-24

山区开发(精选12篇)

山区开发 篇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是重点,校本课程特色化是热点。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学校以优越的智力、财力、政策环境为支撑, 成为课改先驱者,引领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课改革命,研发了许多“适合的、有层次的、可供选择的、促进个性发展的、提供不同学习经历的”校本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绝大多数西部农村山区学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课程改革总体水平堪忧。作为一所西部农村山区小学,如何因地制宜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踏实地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一、科学开展校情SWOT分析

金山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农村山区小学,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腹地。学校1200余名学生,生均使用面积约有6米2,生均1. 5米2的泥土操场经常尘土飞扬,教学辅助用房极其缺乏, 没有单设的功能室和先进的设施设备,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3岁,音乐、体育、科技等学科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学生90% 来自农村,40% 来自高山、高寒地方,50% 属于全留守或半留守儿童,30% 属于贫困儿童; 70% 的家长属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教育观念落后,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 培养艺术修养,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相当迫切,片面追求语数成绩,60% 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觉有压力,差生、特差生约占10% 。山区学校经费紧张,日常办公勉强可以维持,用于课程改革的经费严重不足。

这样的起点,多数领导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困难重重,压力巨大,和上海、江浙一带的学校相比,如同实际距离一样遥不可及,害怕收不到场、合不拢口。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校本课程必须开发,困难变成了责任,压力变成了渴望。

二、提炼特色教育理念和课程哲学

学校教育思想是校本课程的实际指导,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校经过多次考察、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提出颇具特色的“春笋教育”笋竹文化特色,确立“天天向上节节高”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乡土根、民族茎、全球眼”三大层次培养目标,建立以下课程哲学。

课程即生活。关注生活,尊重环境,构建适合的课程。提供多样化课程资源,丰富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启智、宏德、健康、向美的多种学习经历,促进艺术熏陶与技能训练,具有感恩向善、热爱自己、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思想品德,逐步形成“乡土根”。

课程即经验。关注生命,尊重差异,构建选择的课程。注重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运动练习、诚信交往的过程,初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逐渐茁壮“民族茎”。

课程即成长。关注生长,尊重个性,构建自主的课程。改变教学形式, 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实践与创新,体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热心公益事务,形成社会态度,初步具有“全球眼”。

这样的课程哲学帮助教师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反思教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为课程开发的创造空间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三、三“因”举措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课程资源,体现本校的教育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特点。我校通过对学生需求、家长需求、学校需求进行科学而综合的评估和分析,对地方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特长为方向,以地方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乡土体育文化资源三大着力点为开发途径,不断发展,不断充实。

1.因地制宜,彰地方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成功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在深入了解金山镇区域特点和细致分析学校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打闹”,并把它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和亮点进行开发打造。

“金佛山打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极高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历史悠久,起源于盛唐时期,原是地主阶级为压榨当地群众劳动价值而采取的手段,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劳动人民在播种、栽秧、除草、收割、采笋等劳作期间,为消除疲劳、促进生产、庆贺丰收而进行的嬉闹活动。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几近失传,后经过当地文化站的收集整理,使得这种原生态的、纯地方的文化在2010年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内容丰富,采用平声和尖声的唱腔,以说唱、对白、盘歌、盘鼓、对唱的表现形式,配以铜锣、皮鼓的打击节奏,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即兴创编内容演唱。

“金山打闹”就是得天独厚的校本课程资源,值得研究和挖掘、传承和发扬,这是让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生动内容,是让学生艺术萌芽、个性成长的肥沃土壤,对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弘扬有着深远意义。我们收集“金山打闹”纸质、音像资源,深入山乡僻野走访多位尚在人世的非遗传承人,反复调研论证形成“金山打闹”校本课程方案,2014年上期正式启动这一校本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课任教,选拔优秀学生成立“金山打闹”表演团,并逐步探索独唱、合唱、表演唱、集体舞蹈的表演形式,逐步创编符合时代特点歌唱内容。

2.因循传承,扬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根据学校条件、家庭条件、学生特点,我们开发了竹韵诗词、传统诗词经典、童诗童谣、陶笛( 民族音乐) 、 校园剧等课程。我们采用分年段、分层次的形式,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自主选择与优秀选拔相结合,基础掌握与特长培养相结合,成立“笋娃”话剧社、 陶笛乐团、合唱团、诗歌社。

“竹竿舞”原是黎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又称为“跳柴”,被外国游客赞作“世界罕见的健身舞”。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能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舞动中体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本土融入度愈高的校本课程愈具生命力,更容易形成特色。金山小学四面环山,遍地竹林,尤以方竹盛名,所产方竹笋畅销海内外,笋竹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凸显“春笋教育”特色,我们着力开发与笋竹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竹竿舞”在2014年上期成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采用分班教学的形式学习基本节奏和动作,再进行花样练习,2014年下期融入大课间活动,成立“竹竿舞”表演社团,明快的律动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继“竹竿舞”课程之后,我们还开发了竹编、竹雕、竹蹴鞠、竹节绳、竹类种植和研究等校本课程。

3.因陋就简,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土壤和亲和力,具有竞争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能使参与者达到心里和生理的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促进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立足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和方法,发展空间感知能力, 体验传统文化快乐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有条件达到的项目设置课程,开发了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六子棋、象棋、竹蹴鞠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今后,我们还将逐步增设滚铁环、扔沙包、斗鸡等课程。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些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兼具独特的风格,寓民族精神内核于健身、趣味、娱乐之中,学生获得了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个个乐此不疲。

两年多的探索,我们洒下一路艰辛一路汗水,也收获一路芬芳一路阳光,学生气质实现重建,教师角色实现重构,学校形象实现重塑,教育品牌逐渐闪亮。2014年以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实践得到北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专家教授的肯定,得到国家和市区多个媒体的关注,学校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西部农村山区学校课程改革之路。

山区开发 篇2

农发办课题组

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对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发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课题在调查分析丽水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更大程度上惠及山区百姓,作些探讨。

一、山区资源与经济状况

㈠耕地分布垂直差异大,低产田原因多样性。丽水市有耕地面积133.8万亩,其中水田121.1万亩、旱地12.7万亩。耕地从海拔6米到1400米都有分布,海拔高程250米以下、250-500米之间、500米以上耕地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耕地按坡度分,6度以下、6-15度、15-25度、25度以上大体各占四分之一。同一高程不同坡度耕地所占比例差异明显(表一所示)。由于丽水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垂直差异非常明显,客观条件决定山区农田低产原因多样性。主要表现:盆地耕性差,受侧渗水浸渍危害,土层浅薄,漏水漏肥。高丘低山区为抗旱能力弱,“靠天田”面积大。中低山区为冷水浸渍,灌溉水温低,土壤通透性差。

㈡小流域涉及面广,数量多。丽水市有瓯江、钱塘江、闽江、福安江、飞云江、椒江六大水系,溪流纵横,源短流急,纵向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属典型山溪性河流。据调查:瓯江流域涉及近80%的乡(镇、街道),约三分之一的农村、乡镇居民住在这些小流域中。而小流域多数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上游山区,自然环境恶劣,防洪能力低,20-100平方公里小流域有189条,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只有20%左右小流域防洪能力达到5年一遇,形成小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年年遇灾现象。有处州粮仓美称的松阳县20-100平方公里小流域16条,其耕地面积8.2万亩,占全县51%,人口9.13万人,占全县40%,集雨面积78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6%。遂昌县5-20平方公里小流域有55条,368公里,涉及全县90%的乡(镇)。由于山区小流域面广量大,水土流失严重,丽水山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5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4.84%,而疏林地水土流失面积达2217平方公里,占总水土流失面积86.36%。

㈢小型水库山塘多,病险库比例高。丽水市有小型水库山塘1558座,其中小㈠型水库49座,小㈡型水库203座,1-10万立方米山塘1306座。小型水库山塘100座以上有6个县(区),缙云县高达470座,占全市30%。丽水市小型水库山塘多数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大多为土坝,经多年运行已老化严重,绝大部分存有各种隐患,小型水库中病险库占

53%,山塘中病险库占60%以上。山塘水库病险原因有:坝体填筑土料质量差,造成渗漏;坝体设计,施工不够规范,坝坡不稳定不安全;溢洪道防洪标准不足;坝内涵管损坏;启闭设备损坏;内坝坡风浪侵蚀严重;白蚁危害等。

㈣经济林面积大,基础设施差。2004年丽水市有水果面积52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4.4亿元;茶叶面积27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4.7亿元;毛竹面积174万亩,其中笋竹两用林面积100万亩,毛竹采伐2300万支,产笋26万吨,产值5.2亿元。茶叶、水果、竹笋产值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2%。由于经济林基地建设投入少,标准低,路、水、电等设施建设差。据调查:松阳县水果面积7.6万亩,有机耕路的不到30%,有水利设施的不到20%,有输变电线路配套的不到10%。松阳县茶园面积7.8万亩,水利条件较好的只有1万亩。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竹林面积2万亩,需改造面积占90%。

㈤经济欠发达。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谓之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占全省六分之一。全市有九个县(市、区),19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250.66万人,农村人口194万人。2004年全市GDP264.57亿元,人均GDP10582元,不到全省人均GDP半数,有三分之二的县(市)人均GDP在万元以下,人均GDP最低的县只有6721元。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6.3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1.8%,尚有财政总收入不到亿元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21元,只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半数,不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半数的县占三分之二,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只有2735元。

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践

㈠基本情况。丽水市1996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至今整10年,由初期的5个国家级开发县发展到全市各县(市、区),现有6个国家级开发县,3个省级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从临时到常设,人员从少到多,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全市现有农业综合开发干部职工62人,其中专职人员43人。1996年-2004年丽水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4.6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投入2.96亿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1.64亿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87个,治理面积69.42万亩,新建修建山塘水库391座,新建修建溪流护岸46公里,新建灌排渠道1878公里,埋设地下管道78公里,建设渠系建筑物11640处,新建修建机耕路1408公里,建设良种基地1.6万亩,造林6.5万亩,园地改造1.4万亩。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25个,其中种养项目10个,加工项目13个,市场流通项目2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36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

㈡主要特点。一是开发内容不断调整。1996年丽水市以建设30万亩旱粮基地项目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1997年提出开垦宜荒地和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1998年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2001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200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转到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为重点,2004年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二是单项工程造价高。据5县(市、区)调查:新建溪流护岸每米单价658元,最高1112元。修建山塘水库每增加1立方米水单价8.6元,最高11.3元。新建机耕路每公里单价14.8万元,最高21.5万元。新建灌排渠每米单价106元,新建排渠每米单价最高703元。新建路渠结合型的每米单价214元,最高231.6元。且单项工程投资比例高。松阳县2000年樟溪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改造面积1.5万亩,其中新建2.3公里大型排渠,流量15.66m/S,投入资金136.2万元,占财政资金50.44%;龙泉市2003年源底溪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面积0.5万亩,其中新建修建溪流护岸10.5公里,投入资金214万元,占财政资金77.54%。三是库容越小造价越高。为考虑人工工资、原材料价格因素,将下表

3划分为2000-2001年、2003-2004年二个时段,下表说明新建山塘水库随库容增加造价减少。

四是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路渠造价高于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松阳县2003年湖溪畈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湖溪至白角外横路,路长526米,宽6米,造价7.28万元,每米单价138.4元,而2003年清源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泮村环开发山路,路长961米、宽5米,造价18.16万元,每米单价189元,单价对比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比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高36.56%。松阳县2004年望松畈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鸟井机井灌渠,40×50U型渠,长616米,造价3.8万元,每米单价61.7元,而2003年清源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黄坑源至岩西灌渠,40×50U型渠,长1690米,造价16.2万元,每米单价95.9元,单价对比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比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高55.43%。五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比重大。如丽水市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428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542万元,有偿资金738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占全市省补农业资金58.68%。㈢困难和问题。第一,补助标准偏低。新建溪流护岸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450元。新建山塘2000年每立方米库容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3.6元,按照现在人工工资、原材料价格,每立方米库容单价比补助标准至少高出10元;修建山塘水库增加每立方米水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5.6元。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耕地治理补助标准偏低。园地改造投入资金远高于补助标准。第二,工程建设存在缺位。如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民技术培训、扶持农技服务组织等科技措施不够到位,且科技投入少,全市2000-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投入只占财政资金4.9%。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园地改造有差距。近年来,山区冷浸田改造没有很好实施,土壤改良流于形式多,灌溉衬砌渠道6米以上难实现。第三,项目没有充分整合。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建成标准农田,2000-2002年全省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71.88万亩,而丽水市只有1.4万亩,占1.95%。2000-2002年丽水市土地整理面积25.16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9.88万亩,而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建成标准农田为1.9万亩,占9.51%。第四,总量规模小。据统计:2000-2004年全市6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市、区),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1.34亿元,占全省5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6.83%,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02亿元,占全省7.79%;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0.32亿元,占全省4.92%,均不到全省平均数。2000-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20个,只占全省7.52%,平均单个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扶持160万元,比全省少84.7万元,且全市没有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重点项目。第五,现行政策没有用足。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小流域治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沟道治理、小型蓄排水工程、成片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沼气池等工程。目前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对封山育林、沼气池建设工程未制定补助标准。第六,工作经费不足。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工程布局分散,立项调研,规划设计,踏勘测量等工作

量大,施工图设计编制量大、图多,且山区县市财政困难,安排事业费少,全省执行统一的管理费和设计承包费,对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其提取比例偏低。

三、思考与建议

㈠加大山区小流域治理力度。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丽水山区特点,必须加大山区小流域治理力度。强化规划。遵循防洪与抗旱并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各小流域调查研究,分析其自然环境条件,找出问题,明确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扩大治理范围。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必须开展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和全流域的开发性治理。因此,实施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不应受目前规定的流域范围20平方公里以下、单个项目治理面积5000亩的限制,应以条为单位,立足规划,全面治理,如果流域大,投资多,可一个规划分年分步治理。深化治理内容。要根治小流域洪涝灾害,提高抗旱能力,发挥小流域治理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治理内容上做好三个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加强中下游治水工程和上游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改田与改园相结合,加强田间工程和园地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加强现有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和村容村貌改善。

㈡着力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根据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结合丽水山区实际,为推进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水平,要重视农业措施,加强科技推广,强化支农项目整合。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孔塑料波纹管改造山区冷浸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善山区土壤理化性能。通过委托业务部门,邀请专家,结合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开展讲座、现场示范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业务部门签订合同或科技招投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试验示范,加快项目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通过经费补助,配备仪器设备,扶持农技服务组织和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更好地为项目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山区管道输水技术应用。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工程等项目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与省政府确定的100条小流域治理项目相结合,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水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

㈢拓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外延。丽水山区山多田少、发挥山区优势,挖掘山区潜力,关键要做好山上文章,促进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建议园地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果、茶叶、笋竹两用林是丽水山区农业支柱产业,面积大,涉及农户数量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这些经济林大部分在山上,基础设施建设差,效益不高,依靠农民自己改造园地,其经济能力难以承受。目前虽然园地改造已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内容,由于受山区小流域治理范围,面积限制,园地布局影响,丽水山区大部分园地没有得到改造。因此,从山区实际出发,将水果、茶叶、笋竹两用林等园地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利于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议封山育林和沼气池建设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危害性大,将封山育林和沼气池建设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内容,通过以管促封和以改促封做好封山育林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生存条件。实施封山育林,建议每个封育区面积在500亩以上,封山时间5年,封山育林每亩补助财政资金50元,其中护林员工资每亩补助15元,农户每亩补助25元,林业部门管理费每亩补助10元。农村能源生态

建设,松阳、遂昌、庆元三县普遍开展,取得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推广猪、沼、果(茶、菜、鱼)模式,推动“一池三改”工作(户用沼气池建成8-10立方米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对全面建设生态家园,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小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建议每个沼气池补助财政资金1500元。

㈣大力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是新形势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树立发展意识,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财政有偿资金风险大,回收难,少发展不发展的观念,创新择优选项机制,选准选好项目,多报做大项目。突出发展重点。要围绕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流通项目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优良种子、种苗、种禽补助或赊销,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通过定单农业回收农产品,企业产生效益实行二次分配,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强化管理。既要积极报好项目,又要认真管好项目,在项目建设中,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帮助业主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保质保量尽快建成,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

㈤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提高补助标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性,施工条件差,交通不便,人工二次搬运费用高等原因,造成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造价高。为确保各项工程保质保量实施到位,促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上水平,必须提高补助标准。建议:新建溪流护岸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米补助200元提高到400元。新建1-10万立方米库容山塘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立方米库容补助5元提高到10元,新建10-20万立方米库容小㈡型水库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立方米库容补助5元提高到8元;修建山塘水库补助标准,从现在每增加1立方米水补助3元提高到6元,耕地治理补助标准应继续提高,且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应比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高出20%,园地改造补助标准,从现在每亩补助300元提高到400元。降低山区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比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省财政厅非常重视和支持丽水山区的发展,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补专项资金增加,对减轻当地财政支出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对丽水山区也实行低配套,但丽水山区经济欠发达,又都是革命老区,财政收入总量非常小,因此,为争取加大对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又不增加市县财政资金配套,建议继续降低丽水山区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比例,由目前的20%降到10%,同时,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费,为做好、做深、做实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工作,配齐、配好办公设施,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应提高山区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承包费和管理费比例。

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认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效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同时,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又是我市支农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和作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关心、支持、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作用。要经常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加强部门之间沟通、配合、协调,形成合力,多报、报好、做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合支农项目,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更多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宣传。发挥有关部门、乡镇村干部作用,通过多种方法宣传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理解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充分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干部职工服务意识;要不断学习,加强培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水平;要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与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相适应。

关于山区林业发展的建设与开发 篇3

关键词:山区 林业 建设

山区的林业建设应本着从实际出发,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本进行开发。随着近些年不断的退耕还林、营造人工林以及一些保留的自然林业保护区项目的开展,为山区的林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区林业的建设不仅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营造了自然的人工生态保护系统,可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根据全面分析,山区林业建设的现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在山区林业的建设中,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山区林业的现状

1、由于山区经济的普遍落后,人民的收入水品也较低。在山区虽然有许多的林业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经营或经营粗放而导致山区的林业经济根本无发展。由于传统的观念引导中,其占有的资源并未达到有效的开发,致使占有的资源与经济的收入不能成正比。这样,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致使山区的经济发展不上来。使长期的收入水平处于地下状态。

2、林业产业发展滞后。资源与产业链缺乏有机整合,“大资源,小产业”的特点十分明显,林业企业和林副产品加工等十分薄弱,结构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具有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名、优、特产品开发滞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3、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还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现行山区林业管理模式与现代林业产业构建尚存在差距,现有林地产权制度制约产业开发,山区林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林业生产要素流转不畅通,投入不足,投入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山区基础设施较差,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4、观念、技术和信息相对落后。山区农民占有林地面积较大,但只注重木材的价值,忽视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由于大多受教育文化程度低,致使思想观念陈旧,新技术掌握应用困难,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低。林业技术人才缺乏,林农组织化程度低,各类专业协会和民间合作组织刚刚起步,作用尚未得到真正发挥,林业科技支撑力量不够,政府投入不足,限制了林业附加值的提高。

5、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与产业配置有待提高与调整。全区林地及森林面积所占比重高,但林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低效林占有较大比重,山区森林资源配置比较单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林地利用率低,资源对产业开发的支撑力度较弱。

6、森林生态功能与作用较弱。生态公益林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防护功能较佳的生态屏障体系还未完全形成,森林生态功能整体不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较严重。

二、山区林业建设解决的对策

要促进山区林业的建设,就要打破常规的以木材为主要生产项目的经营模式。在建设神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多下功夫。现代的林业经济与传统的大不相同,所以在建设中,就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的林业发展理念,深入了解林业发展中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结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的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建设道路。

1、理清思路,科学规划,以政策指导方向。首先我们立足于要发展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林农增收、林区稳定的林业产业,就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形成了“林业发展林优为先,林优产业加工为先,加工产品特色为先,生态保护防火为先”的林业开发思路,提出把仁化打造成生态体系完备、产业体系发达、林业文化先进的现代林业强县战略目标。

2、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坚持林工结合。积极探索适应山区林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通过分类经营和“一本账”管理,实行“管死”与“放活”相结合,发展大型的精细加工工厂,把精细加工作为仁化主要特色产业进行发展,让大量的、主要的、优良的商品材用于精细加工,提高竹木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精细加工产品市场,并依托旅游景区,充分研发可以利用自用材、间伐材、竹木剩余物加工木制工艺品的技术,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林特林副产品加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3、科学规划生态林,大力保护生态林,积极争取推进碳汇造林,开辟改善环境的新途径。要根据各乡镇地形、发展方向,科学的规划生态林,让生态林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生态林管护区,要禁止放牧毁林和乱挖乱采、乱砍滥伐等破坏林木资源的行为;要对林木、矿业等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依法实施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遏制矿山非法开采及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要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引导放牧人员加入生态林管护行列或从事其他工作,使这些人员弃牧转岗后仍有就业渠道和致富保障;要继续强化网格化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确保生态安全。

三、总结

在人口剧增、消费不断上涨的社会发展中,林业的生态系统,简单的靠自身的生产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在供求之间不断的越拉越大,使这种矛盾日益尖锐。为加速社会的发展,需要林业系统为人们提供日益变多的功能。林业的市场是十分广阔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开发与研究,以便发挥其在环境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山区林业的发展在于其综合的开发与利用,在林业的建设方面要综合其多角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加上政府的指导,减小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山区林业合理快速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山区扶贫开发的生态经济路径研究 篇4

1 区域生态优势明显

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涉及54个县市,总人口约占全省总数的1/2,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84%,自然条件差异大。但其共同特点是人均土地较多、林业资源丰富。“三山地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省天然林保护区,森林面积占全省的80%, 活立木蓄积量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批建有龙峪湾、甘山、宝天曼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 伏牛山区的嵩县,全县林地面积321万亩,天然林293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89万亩,森林覆盖率62.9%,活立木蓄积量1 063万立方米;一个县就建成白云山、天池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木札岭、卧龙谷等3个省级森林旅游区。白云山森林公园位于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佳休闲胜地,开发了白云峰、玉皇顶、鸡角曼、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和白云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园、留侯祠、芦花谷五大休闲区。 南阳市五朵山景区森林覆盖率在96%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过2万个,是一座“天然氧吧”[2]。

2 生态经济是山区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和资源环境容量之内的经济模式,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经济形态,体现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属于低碳经济范畴。其核心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河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山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3。山区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全省的扶贫开发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

发展生态经济有利于在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条件下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增强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区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兴林富民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繁荣山区经济的重要举措,是实施《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2014-2020年)》,实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栾川县是林业重点县,森林覆盖率达82.4%,林业用地地面积31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0亩林,有林地面积是耕地的20倍,山多地少是县情,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宝贵的财富;该县念好“山”字经、做好“林”字文,变林业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打造“全景栾川”, 按照“林中游、林下养、林间种”的思路,发展苗木花卉、经济林果、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等产业,拓宽林农增收渠道, 逐步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化、经济发展生态化,2014年林业产值增加到35亿元,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3]。

3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的主要思路

“三山地区”经过持续的政策扶持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状况不断改善,但是与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差距还较大,扶贫开发的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扶贫开发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河南山区的优势在生态环境、出路在特色产业。加快河南省“三山地区”扶贫开发步伐, 应当坚持以《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为总蓝图[4],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有效途径,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握以下措施:

3.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和美丽河南建设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三山地区”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淅川、西峡等6县市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的必要条件,意义格外重大。“三山地区”生态环境总体上较好,但还脆弱, 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5]。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的思想,把绿色化作为指针,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加强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营造,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三山地区”自然条件好、工业污染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处。南阳市提出了保粮食、保生态,并明确了 “生产有机农产品、建设有机农业大市、有机蔬菜进京津” 的农业发展思路。张会果是嵩县车村镇陈楼村人,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磨过豆腐,跑过运输,开过矿石,如今在生态农业上找到了乐趣和归属感。2006年,张会果从河北农业大学买到了4 000棵核桃苗,流转土地100多亩,栽上核桃后,进行林下养鸡,每年散养土鸡上万只、猪上千头;利用环境优势,搞了个农家乐,一个旅游旺季可赚7万多元。发展生态农业要因地制宜、用好生态条件,注意标准化,重视绿色认证,保障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

3.3 着力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以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论思想组织工业生产,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所需的原料,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产业系统。淅川、栾川、伊川等县工业基础较好,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积极推行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污染防控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按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求,加快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生态化改造,挖掘山区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生态受保护的山区工业化道路。

3.4 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绿色富民产业涉及木本粮油、木本药材、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竹藤、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加快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是山区增加绿色资产、创造绿色就业、推动绿色增长的潜力所在,也是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总人口45万“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林业大县,林业用地面积4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5%, 有林地面积396万亩,森林覆盖率76.8%。近年来,该县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围绕“资源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果、药、菌和生态旅游产业;猕猴桃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3.6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山茱萸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量2 000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1/2,成为全国山茱萸生产第一县。食用菌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的1/10,年产值15亿元以上;2014年,该县林业总产值达34.7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的80% 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林业。因此,扶贫开发、绿色富民产业不可替代,要按照山区功能定位,以林为主、分区施策,做大做强木本粮油、森林旅游、特色经济林等绿色富民产业。

3.5 融合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

山区开发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南方丘陵地区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比较的区位优势及形成这种地理位置区位优势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本区农业气候、生物、土地和水资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有优势可以开发,有问题需要开发。

3、使学生了解本区在利用农业资的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从而警示我们在开发利用南方丘陵低的过程中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1、本区成为“北回归线上绿洲”的原因这是南方地丘陵之所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本区农业资开发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是本区农业资综合开发的基础。

3、本区农业资开发利用中一个重要生态建设的任务。

教学方法:

讲述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配以挂图和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首先用挂图或用电脑投影 显示世界气候类型,由老师提问导入新。

1、我国东南部地处副热高气压带控制下与同纬度大陆中西部气候特点和类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用挂图或电脑显示,我国南方地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问: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生物和土壤各有什么特征。

一、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1、什么是绿洲?绿洲是指沙漠地区由于地下水丰富(或有灌溉水)而形成水草丰盛之地,如同沙海中的一块绿色岛屿。

2、理解标题“绿洲”的含义,本中的“绿洲”是借用绿洲的概念说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在回归沙漠自然带中的特殊景观。

3、我国南方丘陵地区为什么能成为“绿洲”

(小结)显示表格

回归沙漠带(大陆中西部部地区)南方低丘陵区

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干燥,沙漠或干旱草原景观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环境

形成原因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极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背靠亚欧大陆,东南面濒临太平洋,深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4、南方丘陵地区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人地关系矛盾的凸现,二是自然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电脑显示)“南方丘陵区人地关系示意图”,学生据图表述。

(小结)南方低丘陵区地域广阔,资丰富,物产多样,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一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地形上丘比重大,可耕地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负载量日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商品经济相对落后,自然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资的优势和问题

开发南方丘陵低有很多农业资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气候资

优势:光、热、水资丰富且配合较好,如夏季高温期与多雨.

期一致,使农作物在生长旺盛时也获得大量的水分条。

(电脑显示)“优越的气候资表”

气候要数具体内容优势

日照在1400~2300小时之间光合作用潜力强大

热量年均气温14.5~22℃,生长期长一年二至三熟

水分年降水量1000~2000mm,且地表水丰富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思考:①据表概述本区气候资的优势。

②这些优势主要得益于什么因素?

问题:①每年春季容易受到低温、阴雨影响,对早稻播种不利。原因:本区农事活动较早而冷空气势力有时很强。

②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春季低温多雨,盛夏高温少雨,都对水稻播种与生长不利。

措施:① 调整农作物种植顺序

②发展水利,建立防护林等

2、生物资

优势: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出产能力。

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有:油菜籽、松香、竹子、茶叶、水稻等。

问题:主要是利用和开发方面

1、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济林木主要是茶、果、竹、木等。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油菜籽。

2、没有充分开发本区资优势,本区、丘陵、低面积广大但却没有充分开发,如对次生林的抚育,草地的管理投入太少而导致自然资的闲置和浪费,没有把生物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土地和土壤资

a.本地土地和土壤资的特点

※ 低、丘陵面积广大,约占本区面积的76%。

※ 红壤(含黄壤)分布广泛,酸性较强,缺乏有机质

※ 由于多地加上气候、生物的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异比较明显,因此土地类型多样

b.优势

①由于地丘陵多,因此很多地方是良好的林业用地和茶园。

②丘陵之间的平地可发展水稻种植业。

c.问题:

①该地区开发早,人口稠密,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易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

②地区红壤分布面积广大,而红壤又是一种酸性土壤,缺乏有机质,土质粘重,是一种低产土壤。

红壤的形成和改良,和改良。

4、水资

由于本区是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条湿热,降水多且集中

优势:降水丰富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的生长,

问题:本区、丘、盆、谷交错分布,加上植被破坏大,在雨季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原因:

a.人口多

1、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b.耕地少

c.能短缺

d.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该地区多为较薄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地,一旦表层被剥蚀,岩石裸露,难以恢复。

3、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对该地区工农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小结:南方丘陵低农业资的优势和问题

农业资优势问题

气象资光热水资丰富,配合好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

生物资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

土地资

土壤资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

家业布局呈立体化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低产的红壤分布广

水资水资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流水侵蚀强烈,增加开发利用难度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资源]课本、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电视、报刊、图片、录像资料等。

[探究活动1]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图2-2-1),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BCD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更要追求;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

为目的,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

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作、技术人员③铁矿石、煤炭④土地、水、空气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⑥钢材⑦工业“三废”⑧生活垃圾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要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

(1)完成知识联系图,理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制约因素、实现的首要条件和目标。

山区开发 篇6

关键词:承德山区;野菜资源;种类;利用

中图分类号:S60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2.021

Investigation of Species of Wild-vegetable in Chende Mountain Area and Its Utilization

HAN Chen-xia,ZHAO Xu-yang,ZHENG Hong-juan, ZHANG Shu-yuan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Shijiazhuang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China)

Abstract: The resources of wild-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in mountainous area. The resources of wild- vegetable are rich in Chende mountain area.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statistics,there are 127 species of wild-vegetable edible belonging to 48 families, being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such as root vegetables, stem-leaf vegetables, underground stem vegetables, flower vegetables and fruit vegetab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ploitation and use on wild-vegetable in Chende mountain area we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further reasonably export and utilize wild-vegetable resourc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ende mountain area; wild-vegetable resources;species;utilization

野菜是指没有经过人为栽培的野生可食植物,具有鲜、绿、野的外形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药食两用的特点,可大大丰富人们的餐桌[1-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对野菜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野菜尚未被开发利用,开发利用野菜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6]。

承德市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市,环绕京津,是北京的绿色屏障。承德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具有较为丰富的野菜资源。大力开发和研究承德山区野菜资源,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升人们饮食标准,对发展山区生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重点对承德山区野菜资源的种类、可食用部位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承德山区的野菜资源、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自然概况和调查方法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部,东经115°~119°,北纬40°~42°之间[7],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既有海拔2 000 m以上的高峰,又有低山丘陵。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适于多种植物的生长。据统计,承德山区野生植物有1 100多种,其中,可作为野菜食用的种类较丰富。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在居民点附近与居民访谈等方式,对承德山区野菜资源进行了调查。重点选取承德兴隆县以及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作了详细调研。

2 承德山区野菜资源的种类

承德山区可食用野菜资源较为丰富,常见的高等食用野菜有48科127种,根据野菜的主要食用部位,可进一步划分为根菜类、茎叶菜类、地下茎菜类、花菜类及果菜类5类(表1)[8-10]。

2.1 根菜类

根菜类野菜的食用部位一般为地下肥大的肉质根,如牛蒡(Arctium lappa)属于典型的根菜。牛蒡的肉质根味道鲜美,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质营养,是药食两用的野生蔬菜。承德的根菜类野菜较少,只有3种。

2.2 茎叶菜类

茎菜类野菜的食用部位一般为嫩茎叶或芽,如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香椿(Toona sinensis)、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um)、马兰头(Kalimeris indica)、山莴苣(Lactuca indica)等。承德的茎叶菜类野菜最多,有90种,其中的蕨菜、香椿、苋菜、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苦菜(Ixeris chinensi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等是深受当地居民喜欢的种类。

2.3 地下茎菜类

地下茎菜类野菜的食用部位是位于地下的变态茎,变态茎的类型主要有根状茎、鳞茎、球茎等。承德的地下茎菜类较少,共6种,其中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芦苇(Phragmites austrslis)、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的食用部分为根状茎,有斑百合(Lilium concolor var. pulchellum)、毛百合(Lilium dauricum)的食用部位为鳞茎,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主要食用的是球茎。

2.4 花菜类

花菜类野菜的主要食用部位为鲜花或花芽,承德花菜类野菜有10种,其中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野韭(Allium ramosum)、山韭(Allium senescens)等是常见的花菜。薤白(Allium macrostemon)、长梗韭(Allium neriniflorum)、野韭、山韭、华北鸦葱(Scorzonera albicaulis)除了花可食用外,其嫩茎叶也可食用。

2.5 果菜类

果菜类野菜的主要采食部位为果实或种子,可采鲜果(种子)直接食用,或加工制成菜肴食用。承德果菜类野菜有20种,其中,山楂叶悬钩子(Rubus crataegifolius)、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龙葵(Solanum nigrum) 等的鲜果味美且营养丰富,可直接鲜食;枸杞(ycium chinense)的果实可鲜食,也可加工成菜肴;榆(Ulmus pumila)的嫩果可加工制成菜肴食用;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的种子可食用。

3 承德山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承德山区丰富的野菜资源蕴藏着较大的市场机会。目前,不少野菜除了在民间普遍食用外,已上市销售,在宾馆、餐馆,特别是在旅游点,作为特种风味的菜肴上了餐桌。野菜收入已是当地某些山区无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采摘并出售野菜成为其农闲时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区的农民在自家菜园开始种植一些山野菜,政府也因势利导,组织科技人员攻关来保证山野菜保持原有的成分和特性,不少农户因此而发家致富。但目前,承德对其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深入,存在开发利用率低,缺乏精深加工,研究薄弱,有破坏现象等问题。

针对承德山区在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 精深加工,提高野菜经济含量

利用科技手段对野菜进行各种形式的深加工, 提高野菜产品的品质,从而提高野菜产品的附加值。在精深加工过程中,注意保持其独特的食用风味,因为独特的食用风味是各种野菜食用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3.2 加强野菜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建议在对当地野菜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野菜营养价值、医疗保健价值、食用安全性以及保鲜、深加工技术等的研究。在研发新型可食野菜品种的同时,还应对具有营养价值高、味佳、产量高、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显著而天然产量不足的野菜种类,进行人工繁殖和引种驯化研究。在开发利用时还应注意具有本地特色的野菜品种的开发与推广,以形成特色野菜种植产业,在承德地区形成规模,形成集群,真正地为农民带来效益。开展人工引种培植,适应批量生产需求,有条件时生产反季野菜,打出品牌,做出特色。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野菜受农药、化肥的污染,保持野菜的天然无公害性。

3.3 加强对野菜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未来的野菜开发利用中,要重视对野菜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保护,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野菜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此,各地要加强领导, 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科学地指导野菜的开发利用工作,避免盲目性和资源浪费。政府可宏观调控,调整种植结构,提高野菜的种植面积,还可尝试发展以野菜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在识别、采摘、品尝野菜的同时,普及环保知识。

3.4 发展野菜生态旅游,开发特色菜肴

承德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可结合丰富的野菜资源,开发以野菜为主题内容的生态旅游。现在,以品尝乡野土特产为主要目的农家美食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越来越流行,与之相随,农家饭、农家特色菜也渐渐走红。应抓住机会,进行野菜的特色菜肴开发,让旅游者识别野菜、采摘野菜、品尝野菜,使野菜更多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进行采摘野菜的休闲旅游之后,品尝一道自己采摘野菜做出的独特菜肴,更能使游客身心愉悦。

参考文献:

[1] 刘奇,刘刚.我国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 2011(4):102-104.

[2] 吴旭.试论我国野菜产业的发展及野菜文化遗产承传——以武当山“仙山野菜”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0-153.

[3] 许丽环.五种常见野菜Vc含量的测定[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26(3):155-157.

[4] 王力川,唐伟斌,胡章记,等.冀南山区主要野菜植物营养成分的测定[J].河南农业科学, 2005(8):76-78.

[5] 唐伟斌 ,胡章记 ,王力川 ,等.北方山区常见12种野菜植物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J].北方园艺, 2005, 25(1):25.

[6] 韩晨霞,沈洪国,郑艳侠,等.河北省野菜资源种类及利用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 555-9 559.

[7] 赵敬东.承德北部高海拔冷凉地区优质切花百合种球繁育技术[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17(22):124-126.

[8] 左茹娟,王铭裕,卫振华,等.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菜资源利用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6):26-28.

[9] 梁金花,刘美善,江萍.长白山区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保护与利用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1):42-44.

[10]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河北植物志[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地下茎菜类野菜的食用部位是位于地下的变态茎,变态茎的类型主要有根状茎、鳞茎、球茎等。承德的地下茎菜类较少,共6种,其中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芦苇(Phragmites austrslis)、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的食用部分为根状茎,有斑百合(Lilium concolor var. pulchellum)、毛百合(Lilium dauricum)的食用部位为鳞茎,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主要食用的是球茎。

2.4 花菜类

花菜类野菜的主要食用部位为鲜花或花芽,承德花菜类野菜有10种,其中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野韭(Allium ramosum)、山韭(Allium senescens)等是常见的花菜。薤白(Allium macrostemon)、长梗韭(Allium neriniflorum)、野韭、山韭、华北鸦葱(Scorzonera albicaulis)除了花可食用外,其嫩茎叶也可食用。

2.5 果菜类

果菜类野菜的主要采食部位为果实或种子,可采鲜果(种子)直接食用,或加工制成菜肴食用。承德果菜类野菜有20种,其中,山楂叶悬钩子(Rubus crataegifolius)、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龙葵(Solanum nigrum) 等的鲜果味美且营养丰富,可直接鲜食;枸杞(ycium chinense)的果实可鲜食,也可加工成菜肴;榆(Ulmus pumila)的嫩果可加工制成菜肴食用;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的种子可食用。

3 承德山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承德山区丰富的野菜资源蕴藏着较大的市场机会。目前,不少野菜除了在民间普遍食用外,已上市销售,在宾馆、餐馆,特别是在旅游点,作为特种风味的菜肴上了餐桌。野菜收入已是当地某些山区无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采摘并出售野菜成为其农闲时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区的农民在自家菜园开始种植一些山野菜,政府也因势利导,组织科技人员攻关来保证山野菜保持原有的成分和特性,不少农户因此而发家致富。但目前,承德对其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深入,存在开发利用率低,缺乏精深加工,研究薄弱,有破坏现象等问题。

针对承德山区在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 精深加工,提高野菜经济含量

利用科技手段对野菜进行各种形式的深加工, 提高野菜产品的品质,从而提高野菜产品的附加值。在精深加工过程中,注意保持其独特的食用风味,因为独特的食用风味是各种野菜食用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3.2 加强野菜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建议在对当地野菜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野菜营养价值、医疗保健价值、食用安全性以及保鲜、深加工技术等的研究。在研发新型可食野菜品种的同时,还应对具有营养价值高、味佳、产量高、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显著而天然产量不足的野菜种类,进行人工繁殖和引种驯化研究。在开发利用时还应注意具有本地特色的野菜品种的开发与推广,以形成特色野菜种植产业,在承德地区形成规模,形成集群,真正地为农民带来效益。开展人工引种培植,适应批量生产需求,有条件时生产反季野菜,打出品牌,做出特色。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野菜受农药、化肥的污染,保持野菜的天然无公害性。

3.3 加强对野菜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未来的野菜开发利用中,要重视对野菜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保护,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野菜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此,各地要加强领导, 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科学地指导野菜的开发利用工作,避免盲目性和资源浪费。政府可宏观调控,调整种植结构,提高野菜的种植面积,还可尝试发展以野菜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在识别、采摘、品尝野菜的同时,普及环保知识。

3.4 发展野菜生态旅游,开发特色菜肴

承德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可结合丰富的野菜资源,开发以野菜为主题内容的生态旅游。现在,以品尝乡野土特产为主要目的农家美食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越来越流行,与之相随,农家饭、农家特色菜也渐渐走红。应抓住机会,进行野菜的特色菜肴开发,让旅游者识别野菜、采摘野菜、品尝野菜,使野菜更多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进行采摘野菜的休闲旅游之后,品尝一道自己采摘野菜做出的独特菜肴,更能使游客身心愉悦。

参考文献:

[1] 刘奇,刘刚.我国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 2011(4):102-104.

[2] 吴旭.试论我国野菜产业的发展及野菜文化遗产承传——以武当山“仙山野菜”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0-153.

[3] 许丽环.五种常见野菜Vc含量的测定[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26(3):155-157.

[4] 王力川,唐伟斌,胡章记,等.冀南山区主要野菜植物营养成分的测定[J].河南农业科学, 2005(8):76-78.

[5] 唐伟斌 ,胡章记 ,王力川 ,等.北方山区常见12种野菜植物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J].北方园艺, 2005, 25(1):25.

[6] 韩晨霞,沈洪国,郑艳侠,等.河北省野菜资源种类及利用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 555-9 559.

[7] 赵敬东.承德北部高海拔冷凉地区优质切花百合种球繁育技术[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17(22):124-126.

[8] 左茹娟,王铭裕,卫振华,等.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菜资源利用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6):26-28.

[9] 梁金花,刘美善,江萍.长白山区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保护与利用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1):42-44.

[10]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河北植物志[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地下茎菜类野菜的食用部位是位于地下的变态茎,变态茎的类型主要有根状茎、鳞茎、球茎等。承德的地下茎菜类较少,共6种,其中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芦苇(Phragmites austrslis)、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的食用部分为根状茎,有斑百合(Lilium concolor var. pulchellum)、毛百合(Lilium dauricum)的食用部位为鳞茎,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主要食用的是球茎。

2.4 花菜类

花菜类野菜的主要食用部位为鲜花或花芽,承德花菜类野菜有10种,其中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野韭(Allium ramosum)、山韭(Allium senescens)等是常见的花菜。薤白(Allium macrostemon)、长梗韭(Allium neriniflorum)、野韭、山韭、华北鸦葱(Scorzonera albicaulis)除了花可食用外,其嫩茎叶也可食用。

2.5 果菜类

果菜类野菜的主要采食部位为果实或种子,可采鲜果(种子)直接食用,或加工制成菜肴食用。承德果菜类野菜有20种,其中,山楂叶悬钩子(Rubus crataegifolius)、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龙葵(Solanum nigrum) 等的鲜果味美且营养丰富,可直接鲜食;枸杞(ycium chinense)的果实可鲜食,也可加工成菜肴;榆(Ulmus pumila)的嫩果可加工制成菜肴食用;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的种子可食用。

3 承德山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承德山区丰富的野菜资源蕴藏着较大的市场机会。目前,不少野菜除了在民间普遍食用外,已上市销售,在宾馆、餐馆,特别是在旅游点,作为特种风味的菜肴上了餐桌。野菜收入已是当地某些山区无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采摘并出售野菜成为其农闲时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区的农民在自家菜园开始种植一些山野菜,政府也因势利导,组织科技人员攻关来保证山野菜保持原有的成分和特性,不少农户因此而发家致富。但目前,承德对其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深入,存在开发利用率低,缺乏精深加工,研究薄弱,有破坏现象等问题。

针对承德山区在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 精深加工,提高野菜经济含量

利用科技手段对野菜进行各种形式的深加工, 提高野菜产品的品质,从而提高野菜产品的附加值。在精深加工过程中,注意保持其独特的食用风味,因为独特的食用风味是各种野菜食用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3.2 加强野菜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建议在对当地野菜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野菜营养价值、医疗保健价值、食用安全性以及保鲜、深加工技术等的研究。在研发新型可食野菜品种的同时,还应对具有营养价值高、味佳、产量高、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显著而天然产量不足的野菜种类,进行人工繁殖和引种驯化研究。在开发利用时还应注意具有本地特色的野菜品种的开发与推广,以形成特色野菜种植产业,在承德地区形成规模,形成集群,真正地为农民带来效益。开展人工引种培植,适应批量生产需求,有条件时生产反季野菜,打出品牌,做出特色。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野菜受农药、化肥的污染,保持野菜的天然无公害性。

3.3 加强对野菜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未来的野菜开发利用中,要重视对野菜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保护,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野菜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此,各地要加强领导, 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科学地指导野菜的开发利用工作,避免盲目性和资源浪费。政府可宏观调控,调整种植结构,提高野菜的种植面积,还可尝试发展以野菜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在识别、采摘、品尝野菜的同时,普及环保知识。

3.4 发展野菜生态旅游,开发特色菜肴

承德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可结合丰富的野菜资源,开发以野菜为主题内容的生态旅游。现在,以品尝乡野土特产为主要目的农家美食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越来越流行,与之相随,农家饭、农家特色菜也渐渐走红。应抓住机会,进行野菜的特色菜肴开发,让旅游者识别野菜、采摘野菜、品尝野菜,使野菜更多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进行采摘野菜的休闲旅游之后,品尝一道自己采摘野菜做出的独特菜肴,更能使游客身心愉悦。

参考文献:

[1] 刘奇,刘刚.我国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 2011(4):102-104.

[2] 吴旭.试论我国野菜产业的发展及野菜文化遗产承传——以武当山“仙山野菜”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0-153.

[3] 许丽环.五种常见野菜Vc含量的测定[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26(3):155-157.

[4] 王力川,唐伟斌,胡章记,等.冀南山区主要野菜植物营养成分的测定[J].河南农业科学, 2005(8):76-78.

[5] 唐伟斌 ,胡章记 ,王力川 ,等.北方山区常见12种野菜植物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J].北方园艺, 2005, 25(1):25.

[6] 韩晨霞,沈洪国,郑艳侠,等.河北省野菜资源种类及利用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 555-9 559.

[7] 赵敬东.承德北部高海拔冷凉地区优质切花百合种球繁育技术[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17(22):124-126.

[8] 左茹娟,王铭裕,卫振华,等.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菜资源利用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6):26-28.

[9] 梁金花,刘美善,江萍.长白山区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保护与利用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1):42-44.

山区开发 篇7

1 基本情况

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国土总面积35.10万hm2,占秦皇岛市总面积的46.7%,总人口52.6万人,辖25个乡镇、396个行政村。200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7.3亿元,财政收入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8元。

青龙满族自治县1997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一直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自1996年实施农业开发项目以来,全县共开发治理面积0.94万hm2,改造中低产田0.92万hm2,其中,包括1996年实施青龙河上游中低产田改造治理面积0.027万hm2。1998~2002年实施世行二期项目改造中低产田面积0.8万hm2,2003~2005年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治理面积0.09万hm2。到2006年在八道河乡八道河村,青龙镇肖杖子村、五道沟村,尝试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00hm2,总投资25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8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72万元。修建了一批水利、农业、林业工程,包括打大口井、建蓄水池、铺设地下输水管道、架设农电线路、整修农路、植树造林等等,取得了一定经济社会效益。在2007年5月份,旱情十分严重,也正是各种果树、农作物扬花吐穗的时候,项目区的田块、果树通上了电,用上了水,基本上缓解了旱情,降低了因干旱而造成的损失。农田道路的整修,农民可直接将四轮车、三轮车开到作业区,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田间耕作。栽植的核桃成活率在95%以上。工程的建设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2 主要做法

2.1 明确指导思想,确定主攻方向

前几年,随着农业开发工作的深入,我们感觉到青龙作为“八分山”的山区县,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不在“一分田”上,而在山上,而且开发潜力巨大。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07万hm2,坡耕地占一半以上,梯田状的果园3万hm2,宜进行生态保护山场13万hm2。根据这些资源特点,我们应该在山上作文章。而山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然、经济、地域单元,发展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其特点是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环境相对独立,气候垂直变化,林业是主导产业等。针对这一特点,遵循保护山区生态环境这一宗旨,2006年我们制定山区开发指导思想是:以一个小流域为单元,以优化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水电路为主的基本设施建设,开发与保护并存,促进区域内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一是治水。即根据溪河走向,流域面积、通过打井、建蓄水池、埋地下管道、架电等工程措施,扩大项目区灌溉面积。二是修路。即通过整修农田道路,方便农民田间作业和运输。三是植树。即项目区内广泛栽植生态保护林,以取得经济、生态效益。

2.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山区小流域农业开发的规划设计不同于平川地的规划设计,小流域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一溪构成一个小流域,两条以上的溪流构成一个较大的流域。耕地呈阶梯型分布流域两侧。小流域规划设计具有平川地不具备的复杂性、多样性。因此我们加大了科学规划设计,一是因地制宜。根据省市规划原则、本地自然经济资源特点,通过有关技术员和干部农民面对面座谈了解以及实地考察,设计规划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二是突出重点。在区域布局上,我们把开发效益突显的坡地作为开发重点,坡地板栗树基本已进入结果期,栗园浇上水,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是科学安排工程。井、管道、蓄水池布局根据地势而行,突出实效,并尽量少占耕地,保护有限耕地资源。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不搞大规模的土地平整,以防生态再次遭到破坏,确保农业开发取得预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3 狠抓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为了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达到了工程质量标准。我们狠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即县农开办根据批复年度项目计划,以及单项工程的质量标准要求,由县农开办委托项目村,由项目村组织,统一进行招投标。八道河村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招投标领导小组。招标时,小组成员每人拟定一个工程标的,然后得到平均数作为最终标的,投标人每标预交5000元作为押金,方可有资格投标,当日投标,当日计算,投标金与标的接近者为中标者,中标后签订施工合同,合同中明确双方责权利和违约责任。对于农电线路,采取了议标形式,由电力部门施工。二是工程建设实行监理制。在项目施工中,县农开办作为业主,聘请工程监理人员1名,指导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如施工中发现质量问题,首先追究监理人员责任,扣发监理人员的工资或解聘。三是县农开办领导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深入项目区,检查指导项目施工情况,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存在问题,并根据施工单位提出的阶段验收申请,及时组织进行验收,确保工程如期竣工。四是调动村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八道河村专门抽调2名村干部专抓农业开发项目建设,村干部负责协调工程建设的征占、工程质量的监管等有关问题。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今春,举办了多起果树栽培、工程建设培训班,参加人员达100人次,使项目区每户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2.4 部门互相配合,确保工作顺利

县及项目乡镇成立农业开发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开办主任为副组长,水务、电力、农业、林业、审计等部门为项目实施协作单位,形成“政府引导、农开办牵头、部门参加、各司其职、社会参与”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格局。

2.5 加大资金管理力度,使资金发挥最佳效益

为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去年我县加大了资金管理力度,在继续坚持“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原则,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从抓资金的到位率入手,每年上级批复在6月份,项目财政资金拨付10~11月份到位。但工程建设必须先实施。因此,我们采取向县财政拆借、自筹部分工程启动资金,再由施工单位垫付部分资金等方式,使工程先开工。其次,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资金管理程序进行。对经验收合格的工程由承包者出具合法凭证和手续,经审核无误,由领导签字后方可拨付工程款。对工程所需物资实行政府采购,购进质优价低物资。同时,自觉接受审计、财政和项目区干群的监督。2007年春,邀请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部门出具了审计报告,使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2.6 加大宣传、组织领导力度

为营造良好的开发氛围,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农业开发建设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向群众讲清、讲透,使项目区群众真正明白农业开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实现“要我开发到我要开发”转变,发挥其主观能力性和创造性,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层次和水平。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项目建设,把农业开发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研究布置,并深入项目区,听取开发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支持项目建设。乡镇村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验收等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定了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年度任务完成。

3 存在问题

3.1 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综合开发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年度投资有限,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缓慢。我县现有经济林面积4.47万hm2,而2006年进行治理面积200hm2,2007年进行治理面积166.67hm2,项目区以外的大部分区域没有得到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据此需增加投资规模。

3.2 是土地经营分散,影响了农业开发效益发挥

项目工程实施前,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工程建设常因少数农户反对而难以实施。项目治理中,由于农业综合开发着眼于整体利益,时常与一家一户的局部利益发生冲突,造成了项目工程实施难度加大,治理成本增加,这样也导致农民在结构调整、科技应用上积极性不高。

3.3 是群众筹资投劳难,农业开发具体政策性问题亟待解决

政策规定的工作措施与项目区实际有些脱节。如项目区打机井、建井房、建蓄水池、整修农路等工程,有移树占地问题,但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上不予补偿,这样导致工程实施中难以解决,也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另外,在资金投入中群众筹资投劳折资问题,按政策规定群众自筹资金占中央财政资金的60%,其比例偏大,标准偏高,而现实又是按照项目总投资来安排,批复工程规模,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减少工程内容,只有压低工程造价,甚至降低设计标准。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青龙满族自治县针对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开始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突出山区特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拓宽扶持渠道,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山区开发 篇8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是指为改变地块零散、插花状况, 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 而采取的一整套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 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多年的实践证明, 通过土地整理, 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田生产能力,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土地利用格局, 扩大经营规模,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 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 促进农村地区和谐发展。在新的形势下,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在丘陵山区必将大有可为。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通过鉴别和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效果质量, 对提高决策和投资管理水平, 避免和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 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南川区龙川江流域综合开发整理项目为例, 采用技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等多种指标, 对已经完成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论证, 以期为丘陵山区未来土地整理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重庆市南川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立体气候独特, 适宜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光、温、水、土等诸要素具备, 物种资源丰富, 南川区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优质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龙川江流经南川区, 两侧支流众多, 比降1%, 多年平均流量3.78 m2/s。南川区龙川江流域灌溉条件较好, 地势平坦, 是重庆种植水稻和粮经作物的主产区, 粮经作物产量较高。但因上游植被遭受破坏, 洪灾时有发生。为切实保护耕地,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土地资源, 2001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国家投资土地综合开发整理重点项目——重庆市南川区龙川江流域综合开发整理项目。

项目区距南川城区10~24 km, 东经106°51′~107°27′, 北纬28°46′~29°, 东接重庆市武隆县和贵州的道真县, 南邻贵州省正安县, 西连巴南区、万盛区, 北与涪陵区接壤。项目区土地面积892 hm2, 项目实施前共有耕地594.12 hm2, 水域面积83.92 hm2, 未利用地161.29 hm2, 其中田、土坎面积159.57 hm2;共涉及2个乡 (镇) 的13个行政村38个社, 农业人口10496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6℃, 常年降雨量139 mm, 常年日照时数1273 h, 全年无霜期308d, 相对湿度81%, 区内有龙川江及其支流流经其间, 水量充沛, 灌溉条件较好。

2 项目建设任务及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1176万元, 建设规模842 hm2, 新增耕地84 hm2。通过在项目区进行耕地平整、布置沟渠、铺设道路、复垦滩涂等综合整理, 历时4年整理土地84 hm2, 回填河道25 hm2, 开垦河滩地48 hm2, 修建沟渠26.05 km, 耕地道路15.8 km, 便民桥涵160处, 项目区已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沟渠通过、设施全、旱能灌、涝可排的新田园”。

2.1 土地平整工程

一是对农村废弃砖瓦窑地1.72 hm2加以复垦;二是对龙川江干支流河道整治后留下的旧河道和部分河滩地37.92 hm2及项目区的部分荒草地2.67 hm2加以开发利用;三是对项目区原有农田以及复垦、开发地进行农田平整, 大大减少田坎数量, 充分利用田间其它用地。共新增耕地84 hm2, 新增耕地率达10%。新增耕地面积情况见表1。

2.2 农田水利工程

新修田间各类型排灌沟渠55.8 km, 其中田间排洪排湿沟24.36 km, 排灌沟22.08 km, 田间灌溉渠道9.36 km, 见表2。

2.3 道路工程

新修机耕路14.45 km, 新修田间耕作道19.43 km, 便民人行路20 km, 见表3。

2.4 其它工程

河道防护林建设52 km, 每隔1.5 m栽树1株;路边防护林沿机耕道两侧布局, 干支流河道两侧荒山坡营造防护林233 hm2。

实行了工程建设“五项”制度, 建设单位负责资金筹措和管理, 施工过程中, 针对项目区涉及范围广、工程量大、需要当地农民投工投劳的特点, 项目实施尽量避开了农忙季节, 主要安排在冬春两季进行施工, 同时加强土地权属管理, 保护了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

3 项目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3.1.1 单位投资水平指标

通过土地整理, 耕地质量得以相应的提高, 新增耕地84 hm2, 项目区人均耕地由原来的726 hm2增加到现在的825hm2。项目单位面积投资7159.86元/hm2, 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14万元/hm2, 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0.071 hm2/万元;整理后耕地平均年收入10500~11250元/hm2, 比整理前增加1500~2250元/hm2;新增耕地年收益7500~8250元/hm2。

3.1.2 静态经济指标

项目区年新增净产值196.8万元, 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 静态投资收益率59.8%。

3.1.3 项目运营效果指标

河堤工程及整治渠堰工程完成后, 保灌面积可增加104100 hm2, 达到304200 hm2, 通过条田化改造项目区耕复种指数将由原137%提高到175%;新增养鱼面积10.7 hm2。项目受益区域新增产值1409.5万元, 纯收入1049.94万元。

综上所述, 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

3.2 社会效益

3.2.1 社会经济定量指标

新增耕地率达10%, 新增耕地可供养800人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187.5元/年;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率达80%以上。

3.2.2 社会环境定性指标

根治水患, 保护耕地。完成龙川江防洪堤52 km后, 缩短河道26 km, 可保护农田1352 hm2, 开发河滩地125 hm2, 保护集镇2个, 镇有中学2所, 乡镇企业9个;通过龙川江干、支流河道整治, 基本免除了洪水对项目实施区的侵袭, 保障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使河流两岸860.56 hm2良田得到保护。按工程未建前每年洪水淹没农田133 hm2计算, 每年产生减灾效益为150万元。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土地整理, 新修生产路14.45 km, 新修田间道19.43 km, 便民人行路20 km;新修田间各类型排灌沟渠55.8 km, 其中田间排洪排湿沟24.36 km, 排灌沟22.08 km, 田间灌溉渠道9.36 km;项目区内的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平整, 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权属, 保持社会稳定。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土地的合法、合理的权属调整, 减少了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 有利于保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3.3 生态效益

3.3.1 土地利用条件改善评价指标

基础设施占地率增加0.1%, 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 整理后, 抗洪能力增强, 项目区所有的农田建设为条田和梯田, 提高了项目区的抗灾能力, 旱涝灾率减少80%以上;土地平整率达到85%以上, 整理后的耕地已建设为标准农田, 更加适应农耕机具和专业户的农业生产, 也能实施新的农耕措施, 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修建河道20.3 km, 增强了河道排洪能力;通过干、支河流的改道、截弯取直和对河堤的整治, 田间排泄沟渠、道路的建设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工程的建设, 把项目区建成综合农田生态系统;同时, 建设河堤防护林52 km, 每隔1.5 m栽树1株;路边防护林沿机耕道两侧布局, 干支流河道两侧荒山坡营造防护林233.3 hm2, 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 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3.3.2 土地利用程度评价指标

土地利用率达91%, 土地垦殖率71.7%, 农业土地利用率86.7%;项目区耕地复种指数将由原137%提高到175%。

4 结束语

浅析山区综合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 篇9

1 国内森林资源开发现状

山区综合开发在保障山区经济水平方面有重要意义。分析和认清当前山区综合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做好相关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1 国内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开发力度不够

据权威数据显示国内现有森林总面积为13370万hm2。从森林资源面积来看位居世界第5位。但国内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均森林面积0.11hm2,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从森林资源分布的地区来看, 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林区、西南高山林区、南方山地林区。该四地的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84.5%, 其它地区森林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5.5%。国内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 由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在森林综合开发方面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全国有林业用地面为26713万hm2, 其中有林地占43.2%, 疏林地占6.4%, 灌木林占10.4%, 未成林造林地占21%, 无林地占37.9%。

1.2 国内森林综合经营管理粗放、林区质量较低

国内的人工林面积占全部森林面积的20%, 但其人工林的蓄积量只占总蓄积量的8%。根据第5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29.5万hm2, 森林面积15894.1万hm2, 森林覆盖率为16.55%;, 据国务院公布的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2009年森林面积达19545.22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20.36%, 虽然森林面积逐年上涨, 但低于世界平均生长率。与国内不断增长的林木需求相比, 这样的生长率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从森林管理的宜林地利用率来看, 国内的森林综合管理效率非常低。目前中国的森林宜林地利用率只有51%, 而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则已经达到95%和100%。国内森林的树种单纯, 结构不合理, 增加了森林综合开发的难度。中国东北分布的主要是寒带针叶林, 中国中部主要分布的是温带混交林, 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暖温带湿润林。而且国内森林病虫害严重, 地力衰退, 优质的森林资源越来越少。

2 山区综合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策略

国内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但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还是非常低。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山区综合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也看到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对提高山区综合开发水平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从事山区综合开发工作的经验, 对山区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应用科学开发山区, 实现经济效益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双重丰收

木材、香菇、木耳、中药材等是山区的主要物产。山区的综合开发一般是围绕这些具有经济价值的物产开展的。国内能出产较好木材的森林地区比较少, 主要集中在东北山区。国内大部分山区生产的林木的市场经济效益比较低, 而且因树木被砍伐造成的森林资源被破坏严重。20世纪90年代, 国内就因为滥砍滥伐对森林植被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政府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 才有效保护了山区自然环境。山区开发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原理, 对山区的物产及经济价值有科学评估, 重点发展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区生产香菇、木耳。该地区根据当地山区环境, 积极开展香菇、木耳种植技术攻关, 并在山区推广相关种植技术。在充分利用当地山区自然物料情况下当地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升, 同时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还有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 在山区开发方面将科学发挥到极致。

2.2 重视山区经济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

山区大多物产丰富, 但由于其交通闭塞, 很多山区出产的优质物质不能输出, 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为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负责单位, 要积极开展山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是通路和通电。统计国内山区经济开发做的较好的地区, 无不是交通便利的地区。近10a来, 中央财政先后拨款56亿元重点支持山区“改土、治水、植树、修路、办电”的项目建设。各个山区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科学用好这部分资金建好山区基础设施, 使物产能出的去、技术进得来。

2.3 发展特色经济, 不断创新山区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 人们对健康和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希望走出城市, 感受乡村和山区的新鲜空气。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山区经济开发呈现出许多经济模式。例如:生态旅游经济。在山区发展旅游业, 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 用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用于山区森林资源的保护。现代城市生活压力大, 有许多处于亚健康的白领层。走进自然, 自驾游、爬山、探险成为社会白领阶层比较热衷的旅游方式。发展生态旅游是山区经济开发的新方向。

3 结语

山区综合开发是实现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改善山区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破坏生态换来的经济效益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不利森林资源的保护。因此, 当前的山区综合开发必须实现森林生态资源有效保护, 同时山区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发展。森林资源有效保护是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要:山区综合开发是实现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国内森林资源的开发现状, 提出了当前国内山区综合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策略。

关键词:山区综合开发,森林,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余富国, 何远平.浅析山区综合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J].浙江林业科技, 1998 (04) .

[2]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07) .

山区开发 篇10

如何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扎实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直是摆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思路, 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 我省明确了以木本油料产业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真正实现兴林富民。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林业部门真抓实干, 广大林农积极参与。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省以核桃、油茶、膏桐等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正成为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木本油料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形成了十分难得的大好局面。

一、我省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成效明显

(一) 基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2008年, 全省以核桃、油茶、膏桐、油橄榄等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面积达到2 000万亩, 其中:核桃1 750万亩、膏桐120万亩、油橄榄1.33万亩、澳洲坚果5万亩。楚雄、大理、保山、临沧等地已成为我省核桃的主产区和加工销售集散地;文山州、保山市、德宏州的油料等木本油料规模不断扩大, 产量逐年上升。

(二) 产业效益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核桃、油茶、膏桐、澳洲坚果等木本油料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木本油料产业从过去山区农民家庭的副业转变成了增收致富的主业。“十五”末, 农民年人均木本油料收入340元, 比“九五”末提高230元。大理州2008年核桃总产值达6亿多元, 仅核桃一项就使山区群众人均增收402元, 部分核桃种植大户的收入已超过5万元。漾濞、永平、昌宁、凤庆、南华、大姚、景东等县农民每年核桃收入都在1 000万元以上, 核桃系列产品已成为当地新兴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45万亩, 核桃产量达6 000多吨, 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800多元, 约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宾川县拉乌乡总人口1万多人, 人均拥有核桃8亩以上, 农民人均年收入4 000多元, 来自核桃的收入就达2 800元, 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70%。

(三) 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优化

2008年底, 全省木本油料面积由“九五”末的1300多万亩增加到2 000万亩, 增长了53.8%;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4%提高到18.7%, 提高了7.3%。全省以核桃、膏桐、油茶、澳洲坚果、油橄榄等干果为主的木本油料总产量超过1 200万吨, 总产值近90亿元, 其中核桃产量达到30多万吨, 产值66亿元, 其它如油茶、澳洲坚果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和增长潜力大的木本油料发展迅速, 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

(四) 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目前, 全省各类木本油料产品贮藏、加工企业发展到160多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已有34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有力地带动了我省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楚雄州大姚县已建成以核桃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和商贸企业5家, 以核桃加工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初具规模。丽江市永胜县林辰绿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引进铁核桃生产工艺, 用当地的铁核桃榨油, 使全县每年近2 000吨的铁核桃得到加工利用, 引发了当地新一轮的核桃种植热潮, 林农仅核桃收入就超过了1 000万元。核桃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延长了核桃产业链, 增加了核桃产品附加值。此外, 一批新兴的木本油料加工企业迅速崛起, 加快了我省木本油料发展的产业化进程。云南云澳达坚果开发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以来, 已带动德宏、临沧、红河、怒江、保山、思茅等地区1.2万农户发展种植澳洲坚果2万多亩, 并在德宏州潞西市建成了年处理能力300吨的出口加工厂。

(五) 产品品牌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 我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实现了零的突破, 云南香格里拉野生核桃和香格里拉野生核桃油已相继获得全国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我省栽培的优良核桃品种、品系, 如漾濞核桃、大姚三台核桃、细香核桃等, 在座果率、单株产量、亩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均高于普通核桃, 加工的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粉、核桃胶囊等产品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深受消费者欢迎, 成为具有云南特色的全国经济林名优商品。丽江得一公司、大理洱宝公司等许多企业在省内外设立专卖店, 把货真价实的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既体现了企业对品牌的自信, 也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

(六) 产业发展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各地在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进一步深化改革, 努力创新激励机制, 相继制定出台了加快木本油料发展的扶持政策, 激发了企业和广大群众参与发展木本油料的积极性。大理州、保山市等地实施以奖代补政策, 新种植的核桃管理至第二年经验收合格后由州财政每亩兑现30元种苗补助。保山市规定, 凡是种植核桃的农户, 县 (区) 政府将无偿提供种苗、化肥、地膜, 按13.5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县、乡、村三级样板林, 县 (区) 政府按8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采穗圃建设按10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大理州鼓励发展加工业, 延长产业链。规定全州各县 (市) 每建一个工业产值达5 000万元、税收达500万元以上的木本油料加工企业, 州对县 (市) 奖励10万元。同时, 为提高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质量, 各地制定了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检查验收办法, 使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 加强领导, 科学规划

一是加强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 多次进行深入调研, 明确要求以木本油料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山区经济。2008年9月6日, 省政府在临沧市召开了全省山区综合开发现场会。为加强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全省各级林业部门先后成立由主要政府领导任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木本油料建设领导小组, 切实把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作为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二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木本油料发展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我省编制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核桃等其它经济林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木本油料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提出了加快新时期木本油料产业建设的对策和具体措施。根据全省木本油料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及布局重点, 结合各地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情况, 各州市、县积极开展并完成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二) 政策扶持, 机制创新

2008年12月11日, 国家林业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共建云南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明确提出, 将加大对云南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力争到2012年将云南省建设成为我国首个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区。我省各地在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中, 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努力创新建设、投入和发展机制, 激发了企业和群众的投资积极性, 推动了木本油料产业的长足发展。大理州强化政策驱动, 制定出台一系列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红河、楚雄、临沧、保山、怒江、曲靖等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木本油料发展的实施意见, 使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 依靠科技, 优化品种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木本油料产业要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在科技。近几年来, 我省积极实施林业科技创新工程,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取得较大的突破。省林科院经过多年的努力, 培育出5个早实杂交核桃新品种, 在部分州市、县推广试种后, 反映良好, 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部分地方引种的美国山核桃、澳洲坚果等木本油林新品种, 改变了我省高价值木本油料品种单一、质量不高的状况。此外, 各地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 并对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果农实行补助和贴息贷款, 有效推广了实用技术, 实现了产量和产值的双增长。

(四) 项目支撑, 合力推进

“十五”以来, 各地依托国家和省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护林工程、干果经济林基地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 并结合农业部门实施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利部门开展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扶贫部门组织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等, 因地制宜, 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木本油料, 加快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进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 各地种植以核桃、板栗、花椒、八角等为主的木本油料261.2万亩, 涉及农户139万户, 579.2万人, 农民户均发展木本油料1.88亩, 为山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 龙头带动, 精深加工

各地在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过程中, 因地制宜, 选准重点, 大力培植和引进重点加工企业, 促进了木本油料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如临沧市凤庆县依托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和加工业, 形成了年加工处理核桃仁5 000吨, 生产核桃油2 500吨, 核桃粉400吨的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大理州漾濞县积极鼓励企业和当地农户开展核桃初深加工。目前, 全县核桃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5个, 其中年加工销售核桃仁500吨以上的5个, 100—500吨的10个。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种植基地整体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传统分户零星种植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 造成一些木本油料种植基地种植不规范, 管理不到位, 结果晚、单产低、质量参差不齐, 平均单位面积效益低, 良种的丰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二) 产业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

目前, 我省木本油料产业重种植基地建设、轻产品加工, 产业链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种植环节, 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 总体上处在以出售原料为主的低级阶段。尽管也开展了深加工, 但加工企业少、规模小, 加工增值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三)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我省从事木本油料产业经营加工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的状态, 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价值提升。

(四) 产品交易市场不完善

全省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木本油料产品交易市场, 没有相对畅通、稳定的流通渠道, 产品的销售大多是贩运户从各家各户和集市上零星收购, 再卖给加工企业或销往异地, 市场波动较大, 这些都制约着我省做大做强木本油料产业。

四、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 抓好基地建设, 推动规模化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各地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 科学制定当地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制定的规划, 坚持以农户为主体、企业为龙头, 整合项目、资金, 引进重点企业和战略合作伙伴,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模式, 大力加强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 促进木本油料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鼓励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植大户和科技工作者通过与林农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 推动木本油料林建设形成规模、提高档次。结合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 为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对利用低效林地和疏林地、灌木林地建设木本油料基地的, 优先安排专项采伐指标, 给予切实支持。

(二) 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发展木本油料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原则。所需投资主要采取农户投工投劳、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 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在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的同时, 省、州 (市) 、县等各级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 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的扶持力度。省级财政在现有1.5亿元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逐年加大专项扶持资金, 用于发展以核桃、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同时积极整合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支撑以及扶贫等项目和资金, 采取种苗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 对林农、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给予扶持, 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等, 开发符合木本油料生产特点的信贷产品, 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实施林权抵押贷款, 采取农户联保、信用贷款、小额贷款等形式, 切实解决抵押担保难、贷款难等问题。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油料植物保险业务, 政府通过给予保费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投保,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木本油料龙头企业发行债券, 拓宽筹资渠道, 增强发展能力。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把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向金融机构推荐, 并运用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投向。三是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优化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环境, 在项目立项等方面简化程序, 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按照国家现行的税法和我省有关政策, 对从事木本油料生产的企业和个人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 培育龙头企业, 促进产业化经营

按照“扶大、扶强、扶优、外引、内联、育新”的原则, 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引进和培育扶持一批带动面广、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木本油料龙头企业, 拉长产业链。除税收优惠政策外, 对龙头企业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给予贷款贴息。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承担相关科研项目的, 相关部门要在科研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制定木本油料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 促进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四) 强化科技支撑, 转变发展方式

增加科技支撑专项经费投入, 有效整合科研单位、技术推广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技力量, 大力开展木本油料良种选育、集约化栽培、新工艺、新产品等关键技术攻关和质量标准研制,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立科技示范点、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承包、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等形式,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特色品牌;鼓励各类农林院校结合我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需要, 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 培养造就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为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 扶持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山区开发 篇11

高海拔山区具有光照较弱、漫射光比例大,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夏季光、热、水资源较协调等有利于茶叶生长的优点;也存在气温低、生长季节短、霜冻灾害多等不利于茶叶生长的缺点。针对这种高海拔山区的气候特点,开发高山名优茶产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1. 科学选地

在高海拔山区种植茶树,宜选择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1200米以下,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地。

2. 建立高标准茶园

高海拔山区种植茶树,应提高建园标准,达到保肥、保水、保土的“三保”目的。为此,要坚持“头戴帽、脚

穿鞋、边防护”方针,在5度坡度以上的坡地,必须修筑等高梯台,梯壁倾斜度以70~80度为宜,梯层高不超过2米,外沿构筑土埂,内侧挖掘能蓄水的“竹节沟”,做到梯面外高内低,并构筑合理的交通及水利系统。

3. 选种优良绿茶和乌龙茶品种

高海拔山区气候有利于茶氨基酸、蛋白质等含氮物质及鲜爽、芳香物质的合成与积聚,也有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可选择种植以下茶树优良品种:①适制绿茶的优良品种,如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福云6号和7号等。②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如铁观音、本山、黄旦、毛蟹、水仙等。此外,还需对茶树品种进行早、中、晚芽种的搭配,以错开茶叶采摘高峰期。

4. 高海拔种植,低海拔加工

高海拔山区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低,湿度大,在加工乌龙茶时,由于做青叶走水慢,不利于发酵,所以做青工艺技术难掌握。根据我们多年实践和借鉴各地经验,高海拔山区开发茶叶产业应采用高海拔种植,低海拔加工制造的办法。

5. 抓好夏季茶叶生产,提高茶园单产

高海拔山区盛夏如春,适宜茶树生长,新梢生长快而较壮实,产量高,肉质也佳,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抓好夏茶的栽培管理,尤其是要加强肥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工作,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6. 做好防寒防冻,确保茶园安全越冬

茶树封园后,应进行科学修剪,加强肥水管理和培土工作,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尤其要抓好根际培土,行间铺草,种植绿肥等措施,以有效防止茶树冻害的发生。

山区开发 篇12

自1996年起, 江苏省开始对丘陵山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 加大对丘陵山区开发的力度。到2008年6月, 全省丘陵山区已综合开发开发利用面积13.079万hm2, 占可开发利用面积66.29万hm2的19.7%。其中, 中低产田占有较大的比例, 尚有很大的开发空间。2004年以来,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资56亿元, 吸引社会资本118亿元。改造农田58.067万hm2。其中, 建设各类高效农业基地24万hm2, 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86个, 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7.65亿kg, 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431元。农业综合开发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丘陵山区是江苏省难得的土地后备资源, 而且是近期开发条件比较成熟的农业大区。也是江苏省主要工业产业、城镇居民生活和大水体环境保护的重要生态屏障, 是“长三角”现代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最佳地区之一。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不仅关系到当地农村、农民“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 也直接关系到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江苏省丘陵山区开发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目前尚无一套量化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用以评价丘陵山区的开发成效, 考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遵循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 针对丘陵山区的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和市场潜力等诸多因素综合评价, 建立了江苏省丘陵山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资源利用、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评价江苏省丘陵开发, 扬长避短, 更好的加快丘陵山区开发, 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

针对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 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丘陵开发具有代表性的5个县市进行调研 (表1) , 可以看出, 江苏省不同区域丘陵开发中各指标值差别比较大, 其中苏南地区的溧水和溧阳开发指标值较高, 其次是苏中地区的仪征, 苏北地区, 盱眙的开发指标值高于赣榆。

2 丘陵山区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思路

2.1 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思路

2.1.1 参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决策和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连续出台的四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 都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几年来,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 并就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做了重要指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指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 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1.2 结合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和“两个率先”的目标的要求2008年11月召开的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 实行规模开发、科技开发、产业开发、多元开发,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创新农业开发体制机制, 提高农业开发综合效益,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1.3 结合国内外丘陵开发的经验各国因国情的不同丘陵开发途径和手段并不完全相同, 实现程度也并不相同, 但归纳起来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特征。主要是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高、农田的设施水平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促进程度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程度高。

2.1.4 结合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现状和借鉴丘陵开发实践丘陵山区的综合开发必须注重效率、效益、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开发方向主要是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以此为标准筛选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

2.2 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原则

2.2.1 有效激励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指标的选取和标准值的确定, 既充分体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力求设定较高的参照标准, 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又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现阶段江苏省省情特点和各地实际出发, 不提不合实际的过高标准, 保证工作有基础, 目标有信心。

2.2.2 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指标体系既要具有前瞻性, 又是对农业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程度的评估与测定, 是实施路径乃至相关政策的勾划, 主要目的是付诸实施, 具有现实性。因此, 在保证指标的综合性强、涵盖面广的前提下, 力求数据便于获得, 易于测算。

2.2.3 提高效益与科技领先相结合

坚持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先进管理方法应用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点支撑,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 把有限的投资向开发效益好的项目倾斜, 把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提高开发效益紧密结合, 通过科技应用将单位面积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2.2.4 目标进度与“两个率先”要求相结合

按照省委、省政府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 既努力在实现进程上与“两个率先”的要求相衔接, 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相衔接;又充分考虑江苏省丘陵山区开发相对薄弱的基础和现状, 在进度要求上留有一定的余地。

2.3 指标体系的框架

指标体系从土地产出、资源利用、科技贡献、环境保护和农民就业与增收五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评价对象, 具体分析时将一级指标细分为二级指标, 共5个一级指标, 下设16个二级指标。

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选择依据

构建任何一种评价指标体系都必须有理论上的依据。江苏省丘陵山区开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根据农业本身的性质和丘陵山区的特点构建。丘陵山区的开发必须讲求效率, 同时要以科技创新为灵魂, 以可持续发展为开发原则, 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根据这些原则, 选择以下五个方面为江苏省丘陵开发的一级指标:土地产出、资源利用、科技贡献、环境保护、农民就业与增收。

3.2 指标的选取和目标值的确定

3.2.1 土地产出

土地产出率是GDP与土地面积之比, 反映单位面积的产出情况, 主要包括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幅度、单位面积效益提高幅度、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

根据调研结果和江苏省现状, 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科技应用力度等途径, 丘陵山区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幅度可达到5~7%, 单位面积效益可提高15~20%, 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约为1:1.75~1:3。近期目标定在范围值的最大值。

3.2.2 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率是指开发区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包括耕地面积占区域面积比例、高效农业面积比例、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

全省丘陵山区中耕地面积所占比例是46.8%, 以此为现值, 根据调研的结果, 丘陵区耕地面积每年增加的百分比一般在3~5%, 据此确定近期目标值为55%。目前, 江苏省高效农业的标准为亩均效益在2000元以上, 2007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27%, 根据调研现状和达到小康的标准, 确定该指标的目标值为55%。全省丘陵山区规模经营的比例是30%, 根据现有的比例, 近期目标定为40%。

3.2.3 科技贡献

该指标表示农业科技在丘陵山区开发中的作用及创造的效益, 具体指标用新品种覆盖率、新技术普及率、科技培训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和农业科技贡献率表示。

新品种覆盖率是指使用新品种的面积占丘陵山区总面积的比例, 新技术普及率是指使用新技术的面积占丘陵山区总面积的比例。据调研, 江苏省丘陵山区新品种覆盖率在60~90%之间, 结合江苏省现状近期目标值确定为90%;新技术普及率在45%到80%之间, 近期目标值确定为80%;科技培训人员占丘陵开发区域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22~32.8%, 近期目标值定为35%;发达国家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为70~80%。2006年, 江苏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7%, 全国为48%左右, 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结合江苏省现状, 确定该指标的目标值为60%。

3.2.4 环境保护

该指标表示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 用来衡量开发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性。具体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土壤改良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化学投入品减少比例。

绿化覆盖率是指常年种植绿化作物的面积占丘陵山区总面积的比例, 土壤改良面积比例是值已改良的土壤面积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比例, 化学投入品减少比例是指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减少的百分比。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确定“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 丘陵山区属于宜林地区, 绿化率应该高于全省水平, 根据调研结果, 江苏省丘陵山区的绿化覆盖率目标值定在45%;江苏省丘陵山区土壤改良面积比例在13~31%之间, 结合江苏省现状, 近期目标确定为31%;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在30~66%,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科技的发展, 该指标将越来越大, 近期目标值定为60%。生物药肥与化学药肥施用面积比例为10~42.9%, 结合各地区现状, 近期目标值定为45%。

3.2.5 农民就业与增收

农民就业与增收是丘陵山区开发的终极目标, 是评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包括农民就业率提高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

根据调研结果, 农民就业率提高比例8%;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 即: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2年突破1万元, 比全国提前8年以上;力争到2017年实现比2008年翻一番, 比全国提前3年左右”。2007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61元, 按照2012年农民纯收入过万的要求, 近期目标值应达到8000元。根据以上指标的选取和指标值, 指标体系如表2。

3.3 指标权重的分配

采用专家评价法, 将一级指标赋予一定值的权重, 按照百分比分配到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见表3。

4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价

4.1 评价方法

用调研所得的2000年、2005年、2007年的现值除以近期目标值, 得到现值所占近期目标值的百分比, 从3年的时间段上分析江苏省丘陵山区开发的进展, 分析哪些方面的开发进展较慢。用百分比乘以权重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 可以得出以三年的时间段上江苏省丘陵山区开发总体水平的进展。评价值的最大值是100, 表示已达到近期目标, 最小值是0表示该指标值的内容尚未开发, 指标值越大离目标越近。

4.2 绩效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显示, 2000年江苏省丘陵山区开发处于开始阶段, 开发现状值占目标值的比例大多在60%以下, 相当一部分指标值显示, 开发程度处于目标值的30%左右, 总体开发水平达到目标值的39.4%。到2005年, 开发程度有了较大的进步, 大多数指标值都达到了目标值的50%以上, 有一半的指标达到了60%以上, 总体开发水平达到了60.6%。

2007年全省丘陵山区的开发程度达到了76.7%, 除科技培训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以外其它指标均超过指标值的60%, 为近期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7年的开发状况看, 比较薄弱的有3个指标, 分别是:高效农业面积占种植业例 (66分) 、科技培训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 (58分) 、农民就业率提高比例 (63分) ;需要加强的也有3个指标, 分别是:土壤改良面积 (70分) 、节水灌溉面积 (70分) 、农民人均纯收入 (71分) 。

5 对策建议

5.1 加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有待更大的资金支持, 数据显示, 已综合开发开发利用面积仅占可开发利用面积的19.7%。目前丘陵山区开发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难度大, 单位面积资金投入比中低产田要求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不能只依靠财政资金的投入, 在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积极引导“三资”加盟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使工商企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投资经营主体。

5.2 加强科技培训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 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中显得犹为重要。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普及、高效农业模式、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设施技术控制, 均为现代农业技术, 绝非仅掌握传统农业技术者所能充分运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取得更大成效, 必须加强多层次、多形式科技培训, 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常年和季节性科技培训, 要讲究培训实效。技术要先进适用, 讲课要通俗易懂, 大力普及推广新技术。

5.3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丘陵山区属于缺水地区, 为节约水资源, 应大力改善丘陵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节约水资源的又能保障丘陵山区的农业用水。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要求之一, 也是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 丘陵综合开发要通过农机研发基地建设和农机教育培训工程, 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健全农机服务体系, 并加大对推广农机的财政投入, 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丘陵山区交通、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俗语说“要想富, 先修路”, 农业综合开发还要重点建设道路实现“村村通”。

5.4 保护生态环境

丘陵山区开发中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好, 具备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优良条件。在开发过程中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充分发挥丘陵山区的资源优势, 坚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适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实行节水灌溉, 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摘要:基于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县市 (溧阳、溧水、仪征、赣榆、盱眙) 开发情况的调研基础数据, 结合国家和省委和省政府对丘陵山区开发的目标和要求, 形成江苏省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绩效评价综合 (指标) 体系, 通过专家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确定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指标体系,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开切眼弯曲下一篇:持续蓝光照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