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观测(精选6篇)
地基观测 篇1
一、工程概况
建设中某高速公路的最南段。该路线起于某枢纽立交, 终点暂定省界某隧道北口, 全长约50公里。全线大于15米的高填方路段, 主要分布在路基HC-08标, 为了保证高填方路基施工安全, 配合路基施工技术咨询工作, 西安公路研究院与管理处、施工单位沟通协商后, 计划在K349+270~K349+435和K350+195~+225两处高填方路段进行地基应力及沉降观测工作。
二、观测依据
(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2006) ;
(2)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
(3)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 (第二分册路基工程)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
三、观测方法
K349+270~K349+435段高填方, 路基中心最大填高23.3m, 边坡高度24.4m, K350+195~K350+225段高填方, 路基中心最大填高23.3m, 边坡高度24.4m。高填方路基施工要求基底清表结束后, 采用强夯置换法加固地基, 置换材料采用坚硬粗颗粒的开山石渣, 且粒径大于30cm的含量重量比不得超过30%;地基加固完成达到复合地基承载力大于260KPa要求, 以后路基每填筑4米, 压路机压实达到设计压实度再进行强夯, 强夯3遍, 每隔4米的强夯完成路基整平填土前, 铺设一层高强度钢塑土工格栅。
在高填方路基基底埋设GYH-3型分离式土压力计, 在高填方路堤中埋设XBHV-10型分层沉降仪, 分别用来观测高填方路基基底应力变化和填方路基分层变形情况, 用于工后沉降监控, 预测工后沉降趋势, 确定路面施工时间。
GYH-3型分离式土压力计承压薄板与传感器分离的结构, 是按照土压力测试理论的要求而设计的, 匹配特性比较好, 测点应力场畸变小, 能大大降低土压计埋设位置上土应力集中的现象, 保证了测量精度, 适合于土中应力的测定。等效弹性模量的提高, 能保证边界土压力的测量精度, 所以也适合于边界土压力的测定。
分辨率:<0.2%F.S;综合误差:<1.5%F.S;
尺寸:承压板Φ140×9 (mm) 总长410 (mm)
测量范围:0~0.1、0.2、0.3、0.4、0.5、0.6、0.8、1.0、2.0 (MPa) ;
GPC-3型手持式读数仪用于振弦式传感器信号的测量。可显示频率、模数、温度值;可存储1000组测量数据;可与电脑实现数据通讯, 并通过EXCEL平台进行数据编辑和处理。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可靠耐用。
测量范围:频率450~4500Hz;温度-30~100℃;
分辨率:频率-0.1Hz, 温度-0.1℃;精度:频率-0.5Hz, 温度-0.5℃
尺寸:200*100*30; 重量:100g
1、现场测量
现场测量时, 拧松绕线盘后面的螺丝, 让绕线盘转动自由后, 按下电源按钮 (电源指示灯亮) , 把测头放入导管内, 手拿钢尺电缆, 让测头缓慢地向下移动, 当测头接触到土层是中的磁环时, 接收系统的音响器便会发出连续不断的蜂鸣声, 此时读写出钢尺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度尺寸, 这样一点一点地测量到孔底, 称为进程测读, 用字母Ji表示, 当然在该导管内收回测量电缆时, 也能通过土层中的磁环, 接收系统的音响器发出音响。
2、仪器维护
1) 因电池容量有限, 每当测量完毕后, 应立即关闭电源开关, 更换电池时, 须拧掉前面板上的两只M4自攻螺钉, 把钢尺电缆从绕线盘上全部放下来, 取下前面板, 便可更换新电池。
2) 测头工作时要求密封, 绝对禁止拆卸, 以免损坏。
3) 测量后必须把钢尺电缆整齐地绕在绕线盘上, 并将测头及钢尺电缆等擦拭干净, 然后放置于箱柜中。
4) 发现测头有故障时, 应立即送厂检修。
5) 测头应轻放、轻拿, 切忌剧烈震动。
6) 测量电缆切忌弯折, 特别是靠近测头端部, 以免断裂和损坏。
4、土体分层沉降管的安装方法
1) 用Φ108钻头钻孔, 为了使测管顺利地放到孔底, 一般需要比安装深度深一些, 它的原则是20米+l米, 10米+0.5米以次类推。
2) 清孔: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 不要立即提钻, 需把泥浆泵接在清水里向下灌清水, 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水为止, 再提钻后安装测管。
3) 安装管子的联接采用外接头, 一边下管子一边向管子内注入水 (管了浮力太大时) 。
根据现场情况, 本次共埋设土压力计0.6MPa量级15个, 0.4MPa量级5个, 分别在各段高填方路基基底施工完成后进行埋设。其中:
K349+367高填方断面基底埋设8个0.6MPa量级, 压力盒间距12m, 填石路基填高21.44~31.44m, 埋设压力盒断面基底斜坡长度113m, 压力盒测线电缆测头埋设于左幅路基坡脚处, 所需测线长分别为130m、118m、106m、94m、82m、70m、58m、46m, 合计704m测线。
K350+212.5高填方断面基底埋设5个0.4MPa量级, 压力盒间距6m, 填石路基填高12.31~16.10m, 埋设压力盒断面基底斜坡长度43m, 压力盒测线电缆测头埋设于左幅路基坡脚处, 测线长分别为60m、54m、48m、42m、36m, 合计240m测线。
四、观测频率
1、高填方地基应力观测
(1) 路基填筑施工期间, 根据施工要求, 每完成4m填筑施工观测一次地基应力, 直至填方路堤施工结束;
(2) 路堤施工结束后, 前三个月, 每周观测一次, 雨季期间加密观测;三个月后每月观测一次。
2、高填方路堤分层沉降量观测
(1) 施工结束后前三个月, 每周观测一次, 雨季期间加密;
(2) 三个月后每月观测一次。
五、结论
地基应力及沉降观测对确保高填土路段的质量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单介绍了高填土路段的监测方法, 这些监测方法的技术手段较为成熟。对可能发生的危及周边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 让有关各方有时间做出反应, 避免事故的发生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速公路高填土段的地质结构等条件, 确定该路段的监测内容;论述了不同监测内容的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要点。
关键词:路基监测,土压力,分层沉降
地基观测 篇2
上铁建发„2007‟237号
关于发布《上海铁路局软土地基地质核查 管理暂行办法》等三个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合资铁路公司、工程指挥部:
为提高铁路软土路基施工质量,确保新建铁路按设计速度投入正常使用,实现路局提出“三个一”精品工程和建设一流客运专线总体目标,根据铁道部有关路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规范和相关建设管理法规、规定,现将《上海铁路局软土地基地质核查管理暂行办法》、《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试桩管理暂行办法》、《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附件:1.上海铁路局软土地基地质核查管理暂行办法
— 1 — 2.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试桩管理暂行办法 3.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管理暂行办法
—
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附件1:
上海铁路局软土地基地质核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软土路基施工管理,提高新建铁路路基施工质量,确保新开通运营线路行车安全平稳,根据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局管内新建、改建、扩建铁路路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
第三条 工程指挥部和在建合资公司(以下称“项目管理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具体,管理到位,在路基施工中严格执行本办法,确保路基工程质量达到设计使用寿命。
第四条 项目管理机构总经理(指挥长)是路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是软土地基核查的整体方案实施负责人,应组织建设单位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软土路基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规范和管理规定,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责任,提高路基施工管理水平。
第五条 项目管理机构工程部应加强软土路基地段地质检查的技术管理工作。项目开工前,应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软土区段地质资料的核查,对设计钻探布臵和钻探数量进行审查。工程部应建立软土路基管理台帐,路基专业工程师负
— 3 — 责管理,台帐应详细记录软土地基区段、地质状况、地基处理方式、地质核查情况、试桩情况、路基变形观测、开竣工时间,实行软土路基动态管理。
第六条 项目管理机构安质部应加强软土路基地质核查的质量控制工作。督促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面履行地质核查质量职责。结合路局《建设工程质量分级管理办法(暂行)》和“8554”管理工作要求,落实软土路基地质核查计划,对地质核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第七条 设计单位应对加强地质勘察管理工作。软土地区勘探应采用钻探、物探和原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对于勘察中存在的遗漏、差错等问题,勘察设计单位补充勘察,修改设计。勘察设计负责人应每月检查一次,并对地质勘察设计结果负责。
第八条 施工单位是软土地基地质核查的责任主体单位。在施工前应首先进行物探和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进行地质核查,核对设计地质条件,必要时采用钻探的方法进行核查。对地层结构复杂,土质不均匀,下卧硬层顶面坡度较大,有古河道、古牛轭湖、暗埋的塘渠等时,测试孔应适当加密。监理单位见证试验、勘察设计单位现场确认。
第九条 当地质检查过程中发现以下二种情况时,项目管理机构总工程师应组织设计总体、施工单位总工、监理单位总监进行会审,需改变方案的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设计变更手续。
— 4 — ①当施工单位在地质核查中发现地质情况复杂,与原勘察地质资料有明显变化,设计方案不能确保路基稳定、沉降要求时。
②通过试桩和大面积施工过程中,发现有电流急变的情况,地质资料对比有明显变化时。
第十条 施工单位要加强软土路基施工过程中地质核查。施工过程中的地质核查是软土地基地质核查最主要和关键的环节,施工中要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各类软土地基桩基处理地质情况进行核查或核实。施工单位带班人、作业人员应准确掌握核查标准、操作方法要领。施工单位应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和施工日志中如实反映核查结果。
第十一条 监理工程师应加强对核查过程的控制,校对地质变化情况,按规定时行旁站并详细记录核查监理日誌。
第十二条 对施工过程中核查发现局部、小范围地质变化,由项目管理机构总工(或工程部长)组织施工单位总工、监理单位总监、设计总体分析处理,需办理设计变更的根据变更类别尽快完成。
第十三条 项目管理机构总工程师应组织工程部和安质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对管内路基地质核查工作每月一次全面检查和总结。综合分析管内实际地质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软土路基地质核查。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工程部、安质部制订详细地质核查标准和实施方
— 5 — 案,监理单位签认,设计单位确认后组织实施。建立地质核查管理办法和分析总结制度,明确各管理层、作业层分工和职责。
第十五条 监理单位要加强现场地质核查管理,总监每月现场检查一次并组织召开地质核查分析会。监理工程师按规范要求,进行巡视和旁站。
第十六条 设计单位要认真分析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反映的地质变化情况,及时到现场勘查,研究地基处理办法,提供设计变更方案。负责确认地质条件和变更方案。
第十七条 本暂行办法由路局建设管理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6 — 附件2:
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试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软土地基基桩作为软土地基加固的主要方式,是工程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桩作为隐蔽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各单位要通过强化试桩管理、基桩施工过程控制和强化基桩检测工作来实现对基桩质量的有效控制。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局管内新建、改建、扩建铁路路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
第三条 项目管理机构总经理(指挥长)是路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是软土地基试桩整体方案实施负责人,应组织建设单位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软土路基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规范和管理规定,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责任,提高路基施工管理水平。
第四条 项目管理机构工程部在建设管理过程中,要发挥试桩质量控制的主导作用,做好工艺性试桩的组织管理、过程控制、结果审核工作,并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专业工程师要建立软土路基试桩台帐,对试桩的时间、地点、结果资料进行搜集整理。
第五条 项目管理机构安质部结合信誉评价工作,强有力推
— 7 — 进软土路基试桩质量控制,督促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面履行施工质量职责。结合路局《建设工程质量分级管理办法(暂行)》和“8554”管理工作要求,落实软土路基试桩检查计划,对试桩过程及结果全面进行检查。
第六条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地质条件和基桩特点,深入调查研究,确定试桩标准、工艺要求,详细编制工艺性试桩方案。施工单位试桩方案应报监理单位审核,项目管理机构备案。
第七条 项目管理机构组织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共同确定试桩检测方法,对成桩桩身完整性、均匀性、单桩承载力和无侧抗压强度试桩结果进行审查,避免由于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成桩质量。对复合地基处理,由项目管理机构选择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第八条 施工单位在各类软基处理的基桩施工前,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试验范围、内容、方法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试验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在场,共同对试桩处工程地质、成桩工艺和成桩质量进行签认。
第九条 路基单位工程试桩由监理工程师牵头组织,施工单位(分项目部)工程部、安质部有关人员参加,项目管理机构主管工程师、设计专业工程师到场,施工单位负责实施。
第十条 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试桩处的工程地质、成桩工艺和成桩质量进行确认,形成参建三方签认的完整试桩报告,— 8 — 最后由总监签认试桩报告报项目管理机构备案。大面积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组织施工技术交底,并交至作业层,施工单位带班人准确掌握基桩技术标准、作业人员掌握操作方法要领。
第十一条 项目管理机构分管领导组织对管内的软土路基的地基试桩情况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检查。专业工程师对各标段不同的基桩第一次试桩要全过程参加。
第十二条 项目管理机构总工、工程部长、安质部长至少参加一次各施工单位的试桩过程,工程部专业工程师对试桩过程每月抽查一次。
第十三条 施工单位要制定工艺性试桩检查制度,项目经理(副经理)、总工程师对每个软土路基工点试桩检查不少于一次,工程、安质部长检查不少于二次,专业工程师检查三次。
第十四条 监理单位要加强软土地基试桩管理,总监每月应检查一次并组织召开试桩分析会。对工艺性参数未满足设计要求的要报告项目管理机构。
第十五条 本暂行办法由路局建设管理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3:
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软土、松软土地段及过渡段必须建立垂直沉降和侧向位移建立观测体系,进行沉降观测,对路堤填筑过程中的沉降观测要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满足动态设计、施工组织的需要,并作为控制工后沉降的依据。监理要定期对观测数据进行复核检算。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局管内新建、改建、扩建铁路路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
第三条 项目管理机构工程部要高度重视软土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建立沉降观测制度。,专业工程师要建立沉降观测台帐,包括基桩位臵、观测时间及周期、高程和位移,及时收集各施工单位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第四条 施工单位须按设计要求,严格制定软土路基位移沉降观测方案,执行地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制度。观测桩埋设位臵和稳定性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观测断面数量及每一断面观测点布设数量、观测频次和精度应符合设计和验收标准的要求。
— 10 — 第五条 施工单位沉降观测由测量工程师负责,观测人员应相对固定,第一测回应换手换仪器测量,观测方法一致。观测数据当天形成填土高度—时间—位移曲线图,进行动态管理。
第六条 路基填筑期间施工单位每周向监理报告一次观测成果,总监每月向项目管理机构报告一次。遇变形突变情况,应立即报告项目管理机构、监理单位。
第七条 填土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专业工程师应根据“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稳定性。软土路基地段填筑必须按设计要求及沉降观测情况控制填土速率。路基填筑至设计标高,应在路肩观测桩,与边桩同步观测,分析路肩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
第八条 施工单位发现沉降有突变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在原因未查明的情况下禁止施工。并及时向项目管理机构和监理报告,项目管理机构工程部组织参建四方认真调查研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九条 项目管理机构分管领导应每季度组织建设、设计、监理单位对沉降观测进行分析,形成沉降观测分析意见。铺轨前由设计、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参加的路基验评小组对路基工后沉降进行评定。项目管理机构安质部应对施工单位观测资料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第十条 施工单位总工程师组织工程、安质部有关人员每月
— 11 — 对观测资料检查分析一次,确保观测数据有效性。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对沉降观测按施工单位观测数量的5%的次数进行平行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测量结果及时签认。
第十二条 项目管理机构和设计单位主管工程师,每月对观测数据、图表进行检查分析,确保路基施工安全质量,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
第十三条 竣工验交时,沉降观测设备和观测资料与工程同时移交给工程接收单位。
第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由路局建设管理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基本建设
路基 管理办法
通知
--抄送:铁道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上海站,路局建设管理处。
地基观测 篇3
地基丧失稳定, 仍是地基基础中的严重现象, 它一般包括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丧失稳定和具有水平推力作用时丧失稳定两种情况。由于基础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 因此对地基基础事故的分析也就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 只有根据两方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一是地基基础在勘探、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的有关资料, 其二是地基基础沉降及其它变形造成的建筑物裂缝、倾斜等观测资料。
1 地基沉降因素
基础沉降的原因是地基土压塑性不均匀, 荷载分布差异过大和砌体结构处理不当等。因此砌体的沉降及裂缝常发生于下列情况:
1.1 地基土的压塑性有明显的差异处, 尤其是存在着局部软弱地基时。
1.2 分批建造房屋新旧交接处。
1.3 建筑物的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1.4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1.5 建筑平面的转角部位。
1.6 建筑物使用维护不当, 如地面大量堆集材料及地下水大量侵入地基等。
在不同的条件下, 建筑物的地基沉降数值、速度、发展趋势等特征差异较大, 在沉降的数值上, 良好的地基最终沉降值仅有数毫米, 而软弱地基最终沉降值可达数十厘米以上, 在沉降速度上, 对于砂类土等良好的地基土, 施工期间, 沉降发展有时就基本完成, 对于低压塑性砂类地基土, 在施工期可完成最终沉降的50%~80%, 对于中压塑性的粘性土为30%~50%, 对于高压塑性的粘性土仅为10%~30%, 在沉降发展趋势上, 正常的沉降速度是随着时间逐渐降低直至稳定。
2 地基沉降观测的意义
地基的沉降可以计算和观测这两条渠道来加以判断, 它的计算准确性与岩土勘察及计算理论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对建筑物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 可以及时正确地掌握基础和结构的沉降情况。它除了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验证有关理论的作用, 在设计施工上具有检查设计、施工质量的意义外, 而且在对建筑结构修缮处理或扩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沉降与时间关系的观测, 可以预计沉降是否有稳定的趋势, 估计未来一段时间的沉降值和沉降稳定时间及最终沉降值,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得到及时正确进行处理。
3 地基沉降观测的方法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 为使基准点地基不受建筑材料沉降的影响, 并考虑到基准点自身的校核条件, 结合现场情况, 确定埋设二点基点标志。利用国家测量司埋设的BM水准点高程, 作为起始高程依据。完成主体当年开始进行沉降观测。
地基的沉降、基础的沉降、上部结构的沉降, 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 这些特性是相近的, 但并不是等同的。因此, 进行沉降观测时, 一般将沉降观测点设在基础的顶面, 随着观测目的的不同, 必要时也有在上部结构上社沉降观测点。对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房屋和结构物, 或使用上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工程, 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要点如下:
3.1 房屋和结构物沉降观测的每一个区域, 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水准点, 最少不应少于两个, 观测点的高程测量误差不超过1mm。
3.2 水准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或浅埋式两种。
3.3 不同结构物用不同的观测点, 砖墙承重房屋的观测点的不
设, 一般可沿墙长度10米左右设置一处, 应选择在转角处, 纵横墙交接处, 及纵横墙中央。对设计有沉降缝的两侧也应设观测点。对烟囱、水塔, 可沿周边对称设置。框架式结构建筑物, 在柱基设观测点。
3.4 沉降观测宜用高精密水准仪及钢水准尺进行。
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 其误差应符合二等水准测量为±0.4√n mm (n为测站数) 。
至于测量沉降的时间间隔, 应视沉降量的大小和沉降速度而定。正常情况下, 竣工后第一年观测4次, 第二年观测两次, 以后每年观测一次, 直至沉降稳定为止。观测的稳定时间一般大致为:砂类地基土为2年, 粘性土地基为5年, 软土地基为10年, 除了定期的观测外, 在特殊情况下, 应增加观测次数, 如沉降速度很快或结构接近危险状态时, 应逐日进行观测。
观测结果的整理, 应根据有关要求绘制沉降在平面上的分布图, 沉降、荷载与时间关系曲线, 计算地基基础的平均沉降量和相对沉降量, 相对变曲和相对倾斜等。地基变形的分析评定, 一般以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值为参数, 或根据实际存在危害和预计未来沉降产生的危害程度为标准。一般情况下, 沉降值小于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数值, 则认为沉降变形是正常的。如大于这个值, 则应进一步具体分析实际存在危害, 并预计未来沉降可能产生的危害, 从而及时采取对地基基础进行必要的维护或加固。当然地基变形对建筑物的实际危害, 还需根据具体情况作深入调查了解, 适当估计对建筑物危害。根据地基条件、基础形式、上部结构的适应能力, 使用上的要求等不同的具体条件具体分析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安全承载方面的影响。
4 结论
由于地基基础加固一般比较困难, 所以进行沉降观测预防地基基础事故就很重要。只有在必要时才能对地基基础的缺陷进行处理和加固。当然首先还应考虑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 对建筑物使用、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上部结构整体性、安全性、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 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值、发展速度和地基基础缺陷处理, 加固的可能性和经济性等综合因素, 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从而选用合理的方案。而这些方案的选择必须建立在沉降观测的基础上。
摘要:任何建筑物的地基都处在荷载作用之下, 地基沉降对于任何一个建筑物来说, 都是绝对要发生的, 在一定范围内是属于正常现象, 而超出一定范围时, 将对建筑物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 对建筑物定期和及时地做好地基沉降和其他变形的观测, 掌握其发展趋势, 分析地基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建筑物来说, 是很重要的。
地基观测 篇4
1 水准点及观测点的布设与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点在西跑道、B、C、D滑及绕滑道上每80延米布设一断面,每断面3个点,共布设186点;空侧站坪、货机坪及维修机坪采用100m*100m方格网进行布设,共布设91点。其中包括选择了能够全面反映地基处理成品沉降情况的沟(浜)塘及换填区域。
观测采用NA2自动安平水准仪, 按照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观测,观测周期为15天/次。
2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2.1 地基处理成品沉降量汇总
通过地基处理成品原始沉降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汇总了地基处理成品的累计平均沉降量与累计沉降量最大值,具体数据见表1、表2:
2.2 西跑道系统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根据西跑道系统沉降观测数据,绘制成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1:
通过图1,可以看出,西跑道系统地基处理成品,第一个月沉降速率为5mm/月,第二个月沉降速率为4mm/月,第三个月沉降速率为3mm/月,后期每个月有1~2mm的沉降量,沉降趋势渐缓。
2.3 空侧站坪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为了掌握空侧站坪在地基处理完成后的沉降趋势,选择了地基处理基本完成后的五个月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08年3月至10月的沉降数据,绘制的空侧站坪时间-沉降关系曲线图(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3月至5月空侧站坪平均沉降速率为2mm月。5月至10月,后期每月有1~2mm的沉降量;沉降量较小,出现缓和沉降趋势。
2.4 货运及维修机坪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根据货运及维修机坪地基处理基本完成后的5个半月的沉降观测数据,绘制了货运及维修机坪时间-沉降关系曲线图(图3、图4):
根据图3、图4维修机坪及货机坪在地基处理成品工后沉降观测共5个半月,第一个月沉降速率为4mm/月,第二个月沉降速率为3mm月,第三、四、五个月沉降速率为2mm/月。从时间-沉降关系曲线图上,可看出沉降仍将继续。
2.5 沟(浜)塘区域累计平均沉降量的数据分析
由于虹桥机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基处理时存在大量的沟(浜)塘区域。为了更好地全面反映地基处理的沉降情况,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大的沟(浜)塘区域进行沉降观测。通过沉降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有沟(浜)塘区域的累计平均沉降量较高于无沟(浜)塘区域2~4mm,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与图5:
从表2、图5的数据分析看出,有沟(浜)塘区域与无沟(浜)塘区域的沉降量存在差别,通过9、10月份的沉降数据分析,沉降速率为1~2mm/月,后期未出现明显的差异沉降。
2.6 跑道纵、横断面坡度分析
10月初实测的地基处理成品沉降后高程比设计高程偏高30mm左右。经计算,目前的跑道横坡i=15.1‰,仍保持跑道的设计横坡i=15‰,说明山皮石的抛高与沉降没有影响跑道横坡。具体可参见图6。
3结论
1)地基处理成品完成后,预留的工中沉降至10月初,西跑道系统平均完成19mm,空侧站坪工程平均完成23mm,货机坪及维修机坪工程平均完成11、12mm,但三块区域开始的时间沉降速率是一致的,都为4~5mm/月,一定时间后,都将保持同样的累计沉降量。
2)地基处理时,原沟(浜)塘区域累计沉降量高于无沟(浜)塘区域2~4mm,但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沉降。
3)目前地基处理成品高程比设计高30mm左右。
4)地基处理成品仍满足设计的纵、横坡度要求。
5)参考浦东机场三跑道沉降观测资料:两层水稳施工完放置2个月沉降12mm,道面砼三个月下沉20mm的沉降速率,预估虹桥机场两层水稳施工完后,放置3个月会有15~20mm的沉降量;道面完成后三个月估计可达到的15mm沉降量。
4建议
由于目前的地基处理成品的工中沉降尚未完成,根据地基处理沉降数据分析,建议如下:
1)基层施工完成后,建议放置3个月左右,使地基有相对较长的沉降稳定时间。
2)建议将水稳层的高程整体抬高2cm左右(施工参考值)。
3)道面施工高程与设计高程保持一致。
地基观测 篇5
关键词: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沉降变形,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地铁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现代交通方式, 因为地铁具有速度快、运输量大、准时、耗能少、低环境污染等特征, 逐渐在我国大、中城市被投入使用。但是城市地铁工程项目的隧道挖掘操作多是在岩土体内部展开的, 从深度和大小等方面来看, 在挖掘过程中会带动地下岩土体层是整个建筑施工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也会因此失去固有的平衡点, 所以需要寻找新的平衡点或是向其他的平衡状态转移, 这样就加大了施工工作量, 在软土地基上开挖或导致更大的破坏。
1 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沉降现象的相关内容
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沉降现象的基本概念:造成地表沉降变形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了地表层的变形和位移, 其中地表层位移包括了地表层的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在分析实际情况与地表变形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不难发现不均匀的上地表与下地表沉降和不均匀水平的左位移与右位移都会导致地表层倾斜与地表曲率变形等现象的出现[1]。
2 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沉降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一, 地下水较多。通常情况下, 地铁隧道区域都是建筑在地下水位线以下的区域, 在竣工并完成排水工作后, 会出现多条渗水通道, 容易导致地层的持续失水。此外, 因为地下水压差也会导致渗出现象的出现, 节理裂隙与土层之间空隙的不稳定性固结手术, 也会导致地表层、和地下层产生大面积的土体变形、位移问题。例如:我国东地区因为淤泥质黏土分布比较广泛, 以及地下水埋深浅, 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是盾构法和顶管法进行施工。而适合淤泥质地层的“浅埋暗挖”施工法起步比较晚。其二, 加强地层应力的释放。随着地表层的不断位移, 通过对地层收敛约束特征的分析, 发现地层上覆表层施加在隧道构造上面的负载会不断减小, 多孔介质土体且具有潜在坍塌面的地层, 会随着地表层的下沉而不断将地层应力释放出来, 而坍塌面也会不断形成, 并伴有大面积的地表下沉现象。通常情况下, 施工人员需要通过应用地表层预加固、支护以及及时封闭环等多种技术方式, 加强地层应力的释放。其三, 控制施工的进度。地表层沉降、变形问题通常是因为时间因素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 时间越长, 地表层沉降、变形的总量值也就会越大。同时施工速度越快, 隧道开挖面的暴露时间就会更短, 发生沉降、变形的时间也就越短, 所以导致的沉降量也就会不断减少。其五, 地铁隧道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工程实例的分析发现, 对于没有衬砌的地铁隧道, 假设在两个隧道的中心线距是5d的情况下, 就不需要考虑地铁隧道相互作用;假设在两个隧道的中心线距在3d以上的情况下, 就需要分析地铁隧道相互作用[2]。
3 控制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沉降变形的有效措施
3.1 坚持“十八字”方针
在地铁的实际施工过程中, 应该充分贯彻“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并遵循“强支护”、“短开挖”、“管朝前”、“研注浆”、“快封闭”以及“勤测量”这“十八字”方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和地质结构的不同特征灵活运用这“十八字”策略。在建设初期, 应该及时进行支护, 并充分把握建筑物的强度和刚度, 在合适的围岩变形速度内, 掌握好支护施工的具体时间和施工进程。此外, 施工初期, 支护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加快封闭成环的时间, 对开挖部分与全开断面进行及时封闭;尽可能加大地表层沉降、变形位移的测量密度, 以便于及时地掌握地表变形的实际情况, 从而采取科学措施来控制沉降、变形量。
3.2 改善地体性质
对地体性质进行改善需要由内向外对地铁隧道开挖周边的外土体进行加固处理。 (1) 施工人员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地铁隧道开挖后自然拱道的形成。 (2) 施工人员还需要对土体的基础性质进行改善, 以此使土体能够朝着好的趋势不断转化。科学实践证明, 利用超前注浆和深层注浆技术能够达到加固深层土体构造的目的, 还可以起到改善深层土体性质的作用。
例如:我国北京长安街上的十条过街通道, 位于第四纪沉积和人工回填和黏性土、砂土中, 所覆土的厚度大约为0.75m。主要利用的是三块6六的CRD工法进行开挖, 其中超前支护主要利用的是注浆小导管。竣工后, 最大地层面沉降、变形只在26mm左右。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地铁施工进程的不断变化, 使得软土地基隧道工程项目的开挖问题得到了更好解决。此外, 由于造成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沉降变形的因素较多, 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坚持“十八字”方针, 并不断改善地体性质, 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的沉降与变形情况。
参考文献
[1]祁彦科.岳阳松阳湖港区软土地基沉降观测及沉降预测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11, 01 (05) :130-135.
地基观测 篇6
地基沉降是高程建筑施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地基失稳所造成的后果对高层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来说是不堪设想的。从实质性保障角度来看,地基检测决定了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就技术角度来看,针对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检测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
1.1对地基沉降基准点位置的确定
如果是单体高层建筑,它的基准点应该有三个,而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群体高层建筑,它的基准点则采用的是分区设置模式,此时需要为高层建筑群设立监测网,检测基准点实际位置,并稳定点位。另外,建立此监测网的目的也是为了确保以后沉降监测更加方便。在确定高层建筑基准点位时,应该首先保持点位与建筑物之间距离在40m左右,通常会采用水准尺来进行测量,将基准点定位在距离建筑标准参照物接近的位置或建筑物墙根位置,这也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地基沉降基准点的观测误差。
1.2对沉降数据的科学性分析
对地基沉降数据的分析要本着科学性原则,同时记录好观测结果,对比每次观测结果之间的差距,计算累积沉降量,并正确对沉降量作出相应分析,最大限度避免误差发生。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在实际施工中多少都会存在地基沉降现象,但一般不会出现线性等速下降趋势。如果发生等速下降现象,就证明高层建筑已经陷入失稳状态,此时的高层建筑应该定义为危楼,必须作出相应处理,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1]。
2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相关技术
2.1沉降观测技术的基本要求分析
沉降观测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它为建筑提供安全性保障并能够有效延长其寿命。在实际的沉降观测技术应用中,一定要按照建筑设计者所提供的勘察参考资料与沉降参数来明确观测相关事宜,例如观测时间、观测点以及施测沉降观测精度要求等等。1观测时间的确定。观测时间应该根据施测方案来确定,一般首次观测都设定在工程初期,然后根据工程进展进行定时复测,并将两次沉降观测视为是一个观测周期;2观测点,沉降观测点应该围绕建筑结构及其功能进行布设,普遍布设特征都是横纵向对称布设,相邻两点距离为15~30m左右。另外,沉降观测点应该在建筑周围均匀分布,具体分布位置要参考施工设计图纸;3施测技术的确定,在首次观测前要对全部检测仪器进行指标校验,一般都会采用高精度计量单位来实施检定过程。表1为沉降观测点的指标要求。
按照表1数据和上述内容来看,沉降观测的施测步骤主要要遵循以下:建立水准控制网络→建立观测路线→沉降观测→整理归纳观测记录→统计表制作与汇总。
3地基检测与沉降观测技术应用分析
以张家口市某高层建筑为例,工程中要对该建筑首先进行地基检测与沉降观测,它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3.1建立水准控制网及观测路线
1按照该工程高度来进行工程布局,并根据施工现场环境来编制测量施测方案,根据建设方所设定图纸来明确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实施方案与布网方案,围绕这些基础来构建水准控制网。2建立观测路线,依据工程沉降点布点图来选择在哪一位置来埋设沉降观测点,再找准位置将沉降观测点与控制点相连接构成整条观测路线,并通过仪器来假设观测点与站点位置,设置标记桩,这样做就可以完全统一观测线路。
3.2沉降观测技术分析
该工程根据施测方案来制定观测周期,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沉降观测。由于项目高层设计了地下结构,所以第一次观测要围绕工程基础展开,将横纵轴埋设于临时沉降观测点上,通过这些布点来确保观测技术稳定发挥。在观测之后,对观测获取数据进行检查整理,确认数据无误后就可以展开平差计算,求出每一个观测点的每一次高程值,进而获得每一个观测点的沉降量。本次工程采用函数计算方法,来计算某一观测点累计沉降量,它的计算公式为:
在以上计算公式中,就代表了某一观测点的每一次周期沉降量,表示观测点号。
3.3统计数据汇总分析
依据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分析,列表分析汇总数据有两个步骤:(1)建立函数,横轴为时间、纵轴为荷载值。同时,标示每一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然后再建立沉降观测点的下沉曲线坐标,对应坐标中所标注出的每一观测点,根据沉降量与荷载值进行对应连线,最后描绘出荷载值的沉降曲线。(2)按照沉降曲线图与沉降量来制作统计表。同时,预测该项目中建筑的沉降发展趋势,在统计推理后按需要调整施工计划。另外,该工程还依据沉降曲线来计算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所导致的建筑倾斜度,它的计算公式为:
在该算式中,表示所设计沉降点m的总沉降量,表示n的总沉降量,而则表示从m到n点的实际距离[2]。
4结束语
文章从地基检测和沉降观测两方面,探讨了当前高层建筑的安全施工技术实践应用,证明了它们不可或缺。总体来看,高层建筑施工还应该综合考虑问题,并严格按照前期施测方案来展开设计和施工,做到重视施测精度控制,提高检测结果校验与参考机制,围绕安全稳定原则来展开一系列施工环节。
参考文献
[1]叶东伟,吴学林.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检测与沉降观测技术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