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沉降观测(通用12篇)
工程沉降观测 篇1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几点要求
1.1 仪器设备方面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应按照沉降观测级别有针对性的选择仪器设。比如在特级沉降观测时应选用DS05型号的水准仪, 选择因瓦合金水准标尺, 并采取光学测微法进行沉降观测。
1.2 人员素质方面
参与施工的人员务必检查专业培训和学习, 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测量理论, 能结合工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沉降观测办法, 且能独立分析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灵活运用计算平差的相关理论, 能全面、及时、精确、出色的完成观测任务。
1.3 观测点方面
1) 首先, 必须观测点必须位于沉降范围以外, 确保位置稳定且能长期保存, 并按照基准点所处方位的稳定情况进行定期复测, 施工期间通常一至两月进行一次复测, 带点位稳固方可半年或一季度复测一次。此外, 如果遇到沉降测量结果一样或者遭遇诸如地震、洪水等不可抗因素时, 应马上进行复测, 并对其可靠性和稳定进行认真分析;2) 其次, 确保标石和标识预埋结束再进行观测。在稳定期结合观测要求和地址条件进行测量, 通常半个月一次;3) 最后, 在特级沉降进行观测时, 至少应选取四个高程基点, 企业级别的不得低于三个, 工作基点则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并形成闭合环、附合水准路线或节电网。
1.4 观测时间和次数方面
观测时间和次数应结合工程进度、性质以及地质情况和基础荷载的增加频率和情况而确定。通常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和建成初期的观测次数要多一些, 施工期间的观测周期和频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一是建筑工程施工初始阶段按照施工进度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高层建筑的基础垫层和底部施工完成后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时间和次数应按照所增荷载和地基的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每加一到五层进行一次观测。二是施工阶段出现停工且时间较长时, 在停工与复工时应分别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停工期间应每隔一个月到三个月观测一次。三是如果基础四周的地面的荷载骤然增加, 并在周围积有污水或者周围大量挖方或者暴风雨之后, 必须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而判定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 只需按照沉降量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进行判定。若沉降速度低于0.01mm~0.04mm每天, 软土地区0.0.mm每天, 老土地区≤0.01mm每天, 则能认定为稳定阶段。
2 建筑工程中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一般步骤
建筑工程中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一般步骤:首先布设平面基准网点;再布设沉降点;再选择观测路线, 最后进行沉降观测。以下就具体实施步骤做出以下分析:
1) 平面基准网点的布设步骤
在制定建筑工程测量方案时, 应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布局特点而制定, 基准点由建设方提供, 根据建筑工程的测量方案和布网原则进行基准控制网的布设,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各级移位观测基准点应包括方位定向点, 且不得低于3个, 并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工作基点, 并确保基准点与工作基点有益于开展校核和检验工作。二是在应用GPS技术进行平面测量、三维测量时, 必须要确保基准点位置的适用性, 也就是不仅要有利于技术设备的摆放和操作, 还要确保视线之内的障碍物高度角不得高于15°。三是应注意四周的大功率无线电机展, 与它们的距离不得小于200m;注意四周的传输微波无线电信号的通道、高压输电线路, 与它们的距离不得小于50m, 且确保通风、可视度高, 并尽可能的确保观测站周围环境与所处区域的大环境基本一致, 以此降低因气象因素而造成观测误差。
2) 布设沉降点的一般步骤
在布设沉降点时, 首先, 必须确保观测点的牢固, 从而确保点位的安全, 更有利于长期的保存;其次, 尽量在建筑物转角大的地方与房外墙之间每相隔10m~15m埋设各沉降点;再次, 注意高低建筑物之间相交的两侧, 以及地质条件的差异上以及基础和机构不同分界点的处的布设, 最后, 观测点的上部必须处于明显之处。
3) 观测线路的选择
根据场区基准控制网、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 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 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尽量在不转站的情况下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 以保证精度;二是开工前要对仪器规范要求进行检验, 要检验校正并定期检测。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 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 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 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 直至竣工。
3 关于建筑工程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几点建议
严格按测量规范要求施测;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随时观测, 随时检核计算, 观测时要一气呵成;在雨季前后要联测, 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当建筑物每天24小时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 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总之, 建筑工程中沉降观测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因而在应用沉降观测方法进行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时, 必须明确应用这一技术的相关要求, 明确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一般步骤, 加大观测力度, 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助推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的增强, 建筑行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 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才能在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沉降观测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兴辉, 张东然.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1) .
[2]袁玉珠, 邹为彬.浅析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1) .
工程沉降观测 篇2
客运专线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
无碴轨道为保证线路的高度平顺性,通过对哈大客运专线八棵树特大桥的.沉降观测,分析桥梁的变化情况和提供无碴轨道的铺设时机以及为运营养护、维护提供依据,保障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 者:逄玉红 作者单位: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年,卷(期):“”(24)分类号:U4关键词:沉降观测 数据分析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与控制 篇3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控制
高速铁路是当代铁路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未来铁路的发展方向。高速铁路的主要特点就是速度快,追求的是舒适性和安全性,所以高速铁路对轨道的质量技术要求非常高,另外,它的维修和保养成本比普通铁路也高出很多,所以一旦出现沉降变形,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工作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铁未来的健康发展。
1、高速铁路沉降观测
1.1简要概述。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是铁路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属于铁路轨道日常维修与保养的一部分,做好轨道沉降观测,对于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建设以及运营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高速铁路运行速度非常快,一般铺设的是无砟轨道,这种铺设方法对工程竣工后轨道沉降的要求极其严格,一定要保证施工后轨道沉降不能于高15毫米;而对于路桥以及路隧结构物的过渡路段,要求其轨道不均匀的沉降差一定不能高于5毫米;其纵向变形折角要低于千分之一。另外,轨道铺设期间,一定要确保按照轨道设计的要求对其沉降进行全面系统的观测,以确保高铁轨道的铺设质量。
1.2观测方法。一般情况下,高速铁路在建设和运行阶段都会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其轨道的沉降进行观测,过程中,由于沉降观测的目标不太一致,所运用的沉降观测方法也不同,常用的几种观测方法有:运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测量;精密的三角高程测量;雷达干涉测量等等。
1.3沉降观测点的设计要求。沉降观测点一般分为变形观测点,基准观测点和工作基点。其中变形观测点最好选在已经发生变形的轨道上,要求观测点牢固,方便观测,外形美观,并且不能破坏其外观;基准观测点要选在可以长时间保存的位置,每个观测网至少设置三个以上稳定的基准观测点,并且每个观测点的间距要小于1千米;工作基点最好是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另外,这些基点在观测的过程中不能有变化,一般是200米左右的间距。
1.4观测仪器的使用及要求。高速铁路为了达到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已经不再使用精密光学水准仪进行轨道沉降观测,目前运用的是精密数字水准仪,这个改变不但减少了人为误差的产生,同时还提高了观测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考虑到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很容易受到外来的一些因素影响,沉降观测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观测的路线,观测的方法以及观测人员,另外,还要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完好。
2、沉降观测数据的管理
2.1前期工作安排。沉降观测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决定着未来该项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各相关的部门或单位要就此事组织一次会议,明确一下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以及具体分工事宜,并作出相应的工作文件报告。主要分析讨论的是:沉降观测工作的人员构成;对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的具体要求;对一些非常规数据的分析及应对方案;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案等等。
2.2辅助资料的整理。沉降观测要想做到程序化的管理,相关部门或单位要提交有关沉降观测的一次性文件,文件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的施工情况,以及一些观测点和观测控制网的相关情况。另外,设计单位或部门也要把其负责的相关工作做成文件,提交给其他相关单位。
2.3监督管理。沉降观测工作开始前,相关施工单位要配合项目监理部门的审查,审查内容一般主要有:沉降观测控制网的设置;观测仪器的置备以及观测标志的设定等等。除此之外,监理部门还要审查外业沉降观测人员的相关工作资质以及观测仪器的相关证书,并做好沉降观测的审查报告。在正式开展沉降观测工作的过程中监理部门还要组织好专业人员对其它相关施工单位进行站立式现场监督与管理。
3、观测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
3.1常规检查必不可少。沉降观测数据信息在入库和生产的过程中,常规检查是数据质量控制的首要工作。在沉降观测工作开始前,一定要仔细现场检查沉降观测各个观测点的布置情况,必须确定每个观测网点的布置都能符合沉降观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沉降观测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确定每位沉降观测人员都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观测,监理部门有必要在实施过程中,派相关人员对观测的整个过程进行站立式管理与监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时做现场指导;相关监督管理人员要在对沉降观测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打包入库时,进行严格审查监督,以保证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也能保证所有程序都能规范化进行,不受任何人为原因的打扰。
3.2设置监测试验段。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并且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系统化工程项目,涉及到很多高新技术领域,所以国家要求承接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相关施工单位,一定要提前分析研究高速铁路建设要用到的一些核心技术。那么,沉降观测工作也要这样,需要先设置沉降观测的试验路段,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实施,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汇总问题,并充分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全面的观测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3建立优化数据质量的知识库。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广,而其中的沉降观测工作也需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和相关经验,人们很难全部掌握,因此把这些复杂的行业准则,技术规范和专家的经验汇聚在一起,建立优化数据质量的知识库有利于更好的控制沉降观测工作,从而优化沉降观测的数据质量。沉降观测信息数据非常巨大,只靠人工控制和管理没有办法完成数据的审查工作,必须运用电脑进行操作管理,如果把现有的识别异常数据的经验,转变成电脑可以识别的知识库,就可以有效的帮助观测工作人员对观测数据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沉降观测的监测工作,关系到整个高速铁路建设这个大项目的未来发展。所以从主观层面讲,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对此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并且要有极强的工作责任感;从客观层面讲,沉降观测人员是获得准确观测数据的主要力量,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要求全面掌握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技能,还应考取从事该工作的相应资质。
4、结语
总之,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随之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实现高速铁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其长期的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中国铁路部门时刻都不能放松对高铁轨道沉降的观测,并要随时反馈监测的数据信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吴大勇,杨宇鹏,胡晓军.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数据管理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7(2)8:9-92.
[2]陈善雄,宋剑等.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京津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 篇4
京津城际铁路连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 设计时速300~350km/h, 是我国建设中的第一条高速城际铁路工程。施工线路全长113.544km, 其中正线桥梁长度101km, 占线路总长的89%;路基长度12.544km, 占线路总长度的11%, 均为软土或松软地基路堤;除天津站外, 其余线路均铺设无碴轨道。本分部起讫里程为DK21+454.97~DK43+600, 其中桥梁 (包括凉水河特大桥和漷小路大桥) 全长21.677 km;路基全长0.468 km。路基为扶壁式挡墙路基, 路基本体高度8~9m。
2 沉降观测的目的
由于铺设的是II型板式无碴轨道, 其300~350km/h的设计时速决定了对梁顶的平整度要求很高, 达到3mm/4m, 才能保证列车在高速行驶下的平稳度和舒适度。铁路通过地区均处于软土、松软土和地震可液化层等不良地质地区, 每年都有不均匀的沉降。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 随着地基承受的荷载不断加大, 对桥梁和路基进行沉降观测就非常必要。
3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方案和技术要求
3.1 控制网和水准基点的引测
水准控制网是由铁三院提供的施工控制应急网, 其等级为二等水准, 点间距200~500m。通过同等精度复测后, 相邻两水准点间高差均能满足≤±4√L mm (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距离, 单位km) 的规范要求, 因此, 用应急网作为全线沉降观测的基准点是可行的。
沉降观测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 引测前对引用的水准基点进行检核, 检核采用复测与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的方法进行, 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4√L mm (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距离, 单位km) 时, 可认为引测的水准基点是稳固的, 否则应进一步复测, 查明原因, 消除问题后再进行引测。
3.2 沉降观测方法及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从邻近的水准基点直接测至沉降观测点的支路线法, 也可采用从邻近的一个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 再闭合至邻近的另一个水准基点的附合水准路线法。
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91) 有关规定执行。
4 桥梁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4.1 观测标志的设置
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不足4.0m时, 桥墩观测标可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埋设。
4.2 桥梁沉降观测
(1)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布置, 在水准基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 保证各次观测路线的统一。
(2) 首次测量。根据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 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装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测量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 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值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确定。
(3) 观测时间和周期表 (见表1) 。
4.3 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和成果整理
按照观测时间的要求, 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 每月末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绘出沉降曲线图, 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设计单位。
5 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5.1 沉降观测内容
(1)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3) 过渡段沉降观测。
5.2 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方法
(1) 剖面沉降管。在桩顶混凝土板或加筋垫层施工完毕后, 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 开槽宽度20~30cm, 开槽深度至混凝土板顶或碎石垫层顶面, 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 于槽内敷设沉降管 (沉降管及管接头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钢丝绳) , 其上夯填中粗砂至碾压面。沉降管埋设位置处的挡土墙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 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 C15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 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 断面采用0.5m×0.5m×1.0m。
(2) 沉降板。于预压土施工前设置, 预压土卸载时随预压土一起撤除。沉降板由底板、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底板采用50cm×50cm×3cm C15混凝土预制或采用50cm×50cm×0.5cm钢板, 测杆采用Φ40mm钢管, 与底板垂直固定, 其端部应与混凝土板内的钢筋网或钢板焊接上。保护管采用塑料套管, 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为宜。随着填土的增高, 测杆和套管逐节接高, 每节长不超过50cm。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 套管顶用顶帽封住管口, 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 测杆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5.3 沉降观测方法
(1) 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每次观测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标顶面高程以确定管口高程, 通过预置于横剖面管内的钢丝绳拉动传感器, 采用横剖仪测读并记录。
(2) 沉降板观测方法。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 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接高测杆和测量高程的时间相隔不超过3h。
5.4 沉降观测测量精度及频度
(1) 观测精度。高程测量按Ⅱ等水准要求测量, 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大于0.1mm, 剖面沉降管沿横断面方向每1.0m设置一个测点。
(2) 观测频度。施工期间一般每填筑一层进行一次观测, 如果两次填筑时间间隔较长时, 应保证每天观测一次。路堤填筑完成后前3个月每5天观测1次, 3个月后每7~15天观测一次, 半年后一个月观测1次, 以后可根据观测情况调整观测周期, 随着观测工作的进展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
5.5 沉降观测要求
(1) 为观测统计线下工程各部位的总沉降量, 路基工程的观测要求从填土施工时开始。
(2) 沉降设备的埋设于施工过程中进行, 填筑施工与设备埋设应整体协调安排、互不干扰, 确保观测设施不影响路基填筑施工质量。
5.6 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和成果整理
观测数据按照设计院统一格式填写, 每月将采集的数据及时进行整理, 按规定时间要求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提交设计单位。
6 沉降观测过程中注意事项
(1) 由于线路较长, 观测时应避免测量误差的积累。每个沉降观测标应后视固定的水准基点。
(2) 严格保持测站前后视距差小于1m。
(3) 注意对水准基点的保护, 定期对水准基点进行复测, 如出现沉降及时更正。
7 结束语
线下施工单位将沉降观测的原始数据报设计单位后, 设计单位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沉降趋势预测, 对工程进行稳定性评估, 为无碴轨道铺设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GB12897-9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沉降观测记录 篇5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1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1.221 1.219 2 2 1.218 1 3 1.217 1 4 1.217 0 4 2 1.252 1.250 2 2 1.248 2 4 1.247 1 5 1.246 1 6 3 1.322 1.319 3 3 1.318 1 4 1.318 0 4 1.318 0 4 4 1.347 1.344 3 3 1.343 1 4 1.342 1 5 1.341 1 6 5 1.246 1.244 2 2 1.243 1 3 1.242 1 4 1.242 0 4 6 1.265 1.263 2 2 1.262 1 3 1.261 1 4 1.260 1 5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材料库及车库)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2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1.321 1.318 3 3 1.317 1 4 1.317 0 4 1.316 1 5 2 1.352 1.350 2 2 1.347 3 5 1.346 1 6 1.345 1 7 3 1.322 1.319 3 3 1.318 1 4 1.316 2 6 1.316 0 6 4 1.347 1.345 2 2 1.342 3 5 1.341 1 6 1.341 0 6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G SVG 室)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3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0.221 0.219 2 2 0.218 1 3 0.217 1 4 0.217 0 4 2 0.252 0.250 2 2 0.248 2 4 0.247 1 5 0.246 1 6 3 0.322 0.319 3 3 0.318 1 4 0.318 0 4 0.318 0 4 4 0.347 0.344 3 3 0.343 1 4 0.342 1 5 0.341 1 6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V 35KV 配电室)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4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1.322 1.319 3 3 1.318 1 4 1.317 1 5 1.317 0 5 2 1.352 1.350 2 2 1.348 2 4 1.347 1 5 1.346 1 6 3 1.323 1.319 4 4 1.318 1 5 1.318 0 5 1.318 0 5 4 1.347 1.344 3 3 1.343 1 4 1.342 1 5 1.341 1 6 5 1.346 1.344 2 2 1.343 1 3 1.342 1 4 1.342 0 4 6 1.365 1.363 2 2 1.362 1 3 1.361 1 4 1.360 1 5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V 110KV 户外装置)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架构与独立避雷针)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5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1.241-1.243 2 2-1.244 1 3-1.245 1 4-1.245 0 4 2-1.252-1.254 2 2-1.256 2 4-1.247 1 5-1.248 1 6 3-1.322-1.325 3 3-1.326 1 4-1.326 0 4-1.326 0 4 4-1.347-1.350 3 3-1.351 1 4-1.352 1 5-1.353 1 6 5-1.246-1.248 2 2-1.249 1 3-1.250 1 4-1.251 0 4 6-1.265-1.267 2 2-1.268 1 3-1.269 1 4-1.270 1 5 7-1.275-1.277 2 2-1.278 1 3-1.279 1 4-1.280 1 5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主变压器、架构及设备支架)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主变压器、架构、主变油池与事故油池)
工程名称:上蔡县鑫光新能源 150MWp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编号:GSGH-006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1.251 1.249 2 2 1.248 1 3 1.247 1 4 1.247 0 4 2 1.252 1.250 2 2 1.248 2 4 1.247 1 5 1.246 1 6 3 1.326 1.323 3 3 1.322 1 4 1.322 0 4 1.321 1 5 4 1.347 1.344 3 3 1.343 1 4 1.342 1 5 1.341 1 6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邹力
升压站建筑(附属设施)
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污水处理一体化、室外电缆沟、围墙与围栏、道路篮球场、挡土墙)
表号:A12-85 项目名称:盂县牛村镇 50MW 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编号:
测点 测点 相对 标高(m)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实测 标高(m)本次 沉降(mm)累计 沉降(mm)1 0.221 0.219 2 2 0.218 1 3 0.217 1 4 0.217 0 4 2 1.252 1.250 2 2 1.248 2 4 1.247 1 5 1.246 1 6 3 1.322 1.319 3 3 1.318 1 4 1.318 0 4 1.318 0 4 4-1.347-1.350 3 3-1.351 1 4-1.352 1 5-1.353 1 6 5 1.246 1.244 2 2 1.243 1 3 1.242 1 4 1.242 0 4 6 0.265 1.263 2 2 0.262 1 3 0.261 1 4 0.260 1 5 7 1.256 1.254 2 2 1.253 1 3 1.252 1 4 1.250 2 6 8 1.765 1.763 2 2 1.762 1 3 1.761 1 4 1.760 1 5
工程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设备状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仪器型号编号
观测人 高山 高山
高山
高山
校核人 邹力 邹力
邹力
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篇6
关键词:高大建筑 沉降观测 水准测量
1、引言
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地面资源,楼房建设正向空间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物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沉降观测已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同时也是建筑物施工必不可少的环节。
2、高大建筑物沉降的因素
高大建筑物沉降的因素很多,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基岩性特征都可能影响建筑物的沉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引起的变形:
①合理变形:建筑物自身的构筑形态造成荷载分布不均衡使建筑物发生变形,这种变形一般小于允许变形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这种变形对建筑物是不会造成较大危害的。
②施工误差变形:由于施工误差而造在荷载分布和预计分布不符,从而造成建筑物变形,这种变形对局部来讲一般很小。但考虑从下部到上部的整体累积变形间的相互影响时,它是建筑物达到危险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外部因素引起的变形:
①基础变形:由于建筑物的重量,使基础上的土壤被压实,引起建筑物沉降。
②其它因素引起的变形:由于基础的地质构造不均匀,季节性和周期性的温度和地下水的变化引起以及受风力引起的摆动等。
3、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及分析
水准点是作为比较观测点沉降量的依据,因此要求必须以永久性水准点为根据来精确测定。测定应往返进行观测,并检查有无变动。对重要厂房、高层建筑物重要设备基础的观测,要能反映出1—2mm 的沉降量。因此,必须以S1以上的精密水准仪与精密水准尺进行观测,其闭合差不得超过±mm(n为测站数),观测应在目标清晰、稳定的时间段进行。
沉降水准网的观测可以分段进行,每段往返高差不符值不得超过M限=±4M(M为所采用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的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L 是测段长度,以公里计)。采用附合或者闭合线路水准测量,其闭合差不得超过M限=±2MW(MW为所采用的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数的权中误差,L是附合或闭合线路的长度,以公里计)。
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根据具体建筑物预计的允许变形值的大小与进行观测的目的来定。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规定: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其观测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精度高,那就要尽量的提高观测精度。下面是估算一座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精度的例子:
西安某酒店是28层楼,两沉降点的距离 L=8m,其差异沉降最大容许值A=(1/2000)L,其沉降中误差为:
A=×8×105=16mm
取1/10为沉降观测的容许误差:f=A/10=1.6mm
由于差异沉降可以直接由亮点高差求得,所以取两倍中误差为容许误差,则沉降观测中误差:
M沉=f=±0.8mm
4、沉降观测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建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沉降特点。
基准点的布设,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期限一般较长,例如对于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工程,其沉降观测的期限约为10年,因此基准点的长久稳固不动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沉降观测工作的长期连续性,设置在工地附近的基准点只能作为工作基点,且必须与市内较近的水准点进行联测,从而得到沉降观测点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高程值。这样,即使工作基点和与之联测的基准点都遭破坏,也仍可用市内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其他基准点恢复。测的基准点都遭破坏,也仍可用市内国家统一高程。
观测点体系,根据整个工程地理面貌和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网路原则建立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中的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能全面正确反映建筑物沉降的情况。一般来说,在民用建筑中,是沿房屋的周围每隔6—12m设立一点。另外,在房屋转角及沉降缝两侧也应布设观测点。当房屋宽度大于15m时,还应在房屋内部纵轴线上和楼梯间布置观测点。在工业厂房中,除承重墙及厂房转角处设立观测点外,在最容易沉降变形的地方,如设备基础、柱子基础、伸缩缝两旁、基础形式改变处、地质条件改变处等也应设立观测点。高大圆形烟囱、水塔等,可在其周围或轴线上布置观测点。固定的观测点应是完整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主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观测时间、周期
沉降观测时间和周期是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得出的原始数据将贯穿整个工程。因此,必须按时、按周期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表1 沉降量、沉降点密度与复测周期关系表
(3)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实质是根据水准点用精密水准仪定期進行水准测量[1-6],测出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其下沉量。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应用二等水准测量就能满足测量的精度。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时间内进行,同时应尽量在不转站的情况下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以便保证精度。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水准尺离仪器的距离不应超过50m,并用皮尺丈量,使之大致相等。测完观测点后,必须再次后视水准尺,先后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对一般厂房的基础或构筑物,同一后视点先后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2mm。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5、结论
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耗时长且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的工作,因此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的要求作业,尽量减小人为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误差,通过合理地布设基准点和沉降点,采用恰当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可靠的观测数据,最终就能够合理、科学、准确地反映、分析、预测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状况。
沉降观测是建筑物竣工验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营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除了应满足测量专业规定的精度要求外,还应接受建筑力学、土力学等相关学科的验证。因此,沉降观测的作业人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测量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具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可见建筑物沉降观测不仅仅是测量学科范围内的,也是一门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黄声享,尹晖,蒋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伟清.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及变形预测技术应用[J].基建优化,2005,26(4): 90—93
[3]张正禄.李广云,潘国荣。等.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吴子安.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数据处理I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5]吕忠刚.建筑物沉降变形测量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1):12-14
[6白迪谋.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和变形分析[P]. 西安:西安交通出版社,1987.
工程沉降观测 篇7
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的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小于变形值的1/10~1/20,所以要求使用精密水准仪器(精度不低于N2级别)。观测测量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的学习和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的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 水准控制网的要求
结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及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方案,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和布网原则建立水准控制网。
1)一般建筑物周围布置三个以上基准点,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80 m。2)在场地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基准点,并且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对。3)各基准点要设置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基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要求(>1.5 m)。4)根据工程现场情况,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高程。
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准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及便于观测的位置。观测点按设计文件进行设置,若设计文件未明确的,根据工程结构情况,我们要充分考虑观测点的实际应用和便于操作。一般情况下,要求建筑物上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观测点之间距离以15 m~30 m为宜,建筑物转角位置必设,伸缩缝(沉降缝)两边必设,观测点均匀设置在建筑物周围。观测点必须与工程结构可靠连接,观测点安装成型后及时编号并用防护罩进行临时保护。在装修阶段,由于装饰面的原因,会导致观测点隐蔽在装饰面内,无法进行观测。我们必须从可靠安装点进行有效的连接,接至装饰面外3 cm~5 cm,禁止在装饰面上直接做观测点。
4 观测时间的要求
1)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要求。首先是观测点安装成型固定后,进行一次测量,测量时,会同建设(监理)一起参加。一般高层建筑有一层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当浇筑基础底板时,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按设计好的位置安装沉降观测点(临时观测点)。2)到±0.000后,结构层每增加一层,测量一次,直到结构封顶。在装饰阶段,每两个月测量一次,直到工程竣工。工程竣工后,第一年每季度测量一次,第二年测量两次,第三年后每年测量一次,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5 沉降观测对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要求来选择沉降精度等级。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建筑物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就能满足要求,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1)往返交叉、附合或环线闭合差:Δh=∑a-∑b≤1√n,n表示测站数;2)前后视距:≤30m;3)前后视距差:≤1.0m;4)前后视距累计差:≤3.0m;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
6沉降观测结果数据统计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表统计进行汇总。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3)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的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4)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正确指导施工。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
7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现行的《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测量。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仪器并专人测量。3)选择较好的环境及天气进行测量,保证成像清晰,读数准确。4)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采取应急措施。
通过以上运作,建筑物沉降得到有序的控制。为更规范的做好沉降测量,我们还编制建筑物沉降测量专项方案,委托第三方权威的测量机构进行检测。通过实施,起到很好的效果,受到建设主管部门的好评。
摘要:通过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测量技术的管理和应用,准确的对建筑物沉降情况进行测量,指出相关要求,得出沉降观测科学、可靠的测量数值,以便在工程管理中提供指导。
关键词:沉降观测,测量技术,应用,要求
参考文献
工程沉降观测 篇8
为满足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需要, 铁道部相继颁布了大量的技术规范, 初步形成了客运专线的技术标准, 尤其是京津、郑西、武广、京沪等客运专线的成功建设为无砟轨道线下基础的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评估积累了宝贵经验[2~6], 但是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下高铁修建的关键技术仍存在一些尚需研究的问题。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作为我国在西北戈壁地区修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途经大风里程达到580km, 全线基本上都具有严寒、酷热、高温差的气候特点, 沿线戈壁土广泛分布,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差异性较大, 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控制问题较为突出。针对兰新二线特殊气候条件, 以保证大风区工程沉降变形控制质量为目标, 对大风区特殊气候条件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 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兰新二线建设, 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大风区气候及地质条件分析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全长1782km, 沿线地貌单元自东向西分为天山东脉北山南麓剥蚀丘陵区, 哈密、吐鲁番盆地北缘山前冲、洪积平原区, 东天山博格多山南坡低中山区和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冲、洪积平原区等四个大的地貌单元。兰新二线所经地区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 以气候干燥, 降雨量小, 冰冻期长, 昼夜温差变化较大, 春、秋多风, 夏季短促而炎热, 冬季漫长且严寒为其主要特征。
1.1 风害特征
风沙、风蚀、风害是兰新线特别的灾害问题, 风沙是主要不良地质现象, 主要分布于红柳河至哈密段。风沙现象主要为地表积沙, 部分地段表现为固定、半固定、流动沙地、沙丘。线路多处地段属于半荒漠、荒漠地区, 受气候条件及植被发育程度的影响, 在部分地表形成风积沙地貌。风蚀主要分布在沿线经过四个大风区, 风力强劲, 地表细颗粒土被风蚀搬运, 使表层残留2~5cm厚中粗砾砂或卵砾石薄层, 部分地段形风蚀槽。既有线路基路肩迎风侧可见有吹蚀槽痕。全线主要风蚀段集中在烟墩风区、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区。风害是危害铁路设施和行车安全的主要问题。风害严重地段主要发生在新疆境内的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区, 区段内风速高 (最大风速达60m/s) 、风期长 (局部地段大于8级风天数已超过200d) 、风向稳定。沿线风区按风速、地形、历史风害情况可分为5个等级, 其中Ⅳ区 (大风易发区) 和V区 (大风频繁区)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受大风影响最大, 常规的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方案难以满足该区域观测精度和观测频次的要求。
1.2 大风区地质条件分析
大风Ⅳ区 (大风易发区) 主要位于百里风区西侧、达坂城风区, 线路里程:DK1507+900~DK1525+000 (长17.1km) 、DK1741+000~DK1794+000 (长53.0km) ;V区 (大风频繁区) 主要位于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区, 线路里程:DK1418+000~DK1507+900 (长89.9km) 、DK1711+000~DK1741+000 (长30.0km) 。
勘测结果表明, 大风区路基工点的工程地质情况较好, 路基基底基本为基岩和承载力较高的戈壁土细、粗圆砾以及细角砾等地层, 如表1所示。
大风区桥梁工点的工程地质情况较好, 除达坂城湿地大桥外, 持力层一般为基岩或者承载力较好的戈壁细、粗圆砾土, 见表2。
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众多特殊气候因素当中, 大风是影响沉降变形观测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制定应对特殊气候影响的原则和措施时, 重点考虑的也是大风的影响。大风区路基、桥梁地质勘探结果表明大风区整体地质良好, 施工期大风区工程沉降观测可适当加大观测断面的间距, 简化观测断面的设置。
2 大风区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2.1 方案编制技术路线
兰新第二双线大风区线下工程沉降变形方案应在参考既有客运专线沉降监测方案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兰新铁路第二双线 (新疆段) 大风、严寒、酷热、高温差的气候特点以及工程地质特性、地基处理方式和结构物特点等因素, 以保证测试数据充分有效、满足评估要求为前提, 遵循“保证精度、节约成本”的原则, 合理进行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设。观测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2 大风区路基沉降观测
2.2.1 观测点及断面布置
前期在大风区进行了水准测量定位观测试验, 以掌握特殊气候条件下水准测量精度变化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 在大风Ⅳ区、V区采用传统水准测量难以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强风区线下结构工程沉降观测应以自动化监测手段 (沉降仪或静力水准仪) 为主, 辅以水准测量。
大风区路堤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100m。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变化较大路段应适当加密, 一般间距不大于50m, 在变化点附近增设观测断面。路堑沉降观测断面布设 (含石质路堑和砾石土路堑) ,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100m。一个沉降观测单元 (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 布设断面不得少于2个。
大风区路基工点的地层分为四种类型:基岩出露地段, 粗圆砾、细圆砾路段, 细角砾路段, 以及表层出露细圆砾、细角砾, 下伏基岩路段。典型路堤观测断面如图2所示, 该观测断面共设4个观测点, 分别位于路基中心处基床表层的底面和基底, 以及左右线中心外3.3m处的基床表层底面, 共设3组分层沉降仪, 智能化测试。典型路堑沉降观测断面如图3所示, 设3个观测点, 分别位于路基中心处、左右线中心外3.3m处基床表层的底面, 采用分层沉降仪, 智能化测试。
2.2.2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基床底层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所有元器件埋设后须测试初始读数, 并在路堤填筑前必须进行复测, 作为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详见表3。
注:架桥机 (运梁车) 通过时观测要求:1次/3d, 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连续3次;以后1次/2周。
实际工作进行时, 观测时间的间隔应根据地基沉降值和沉降速率进行适当调整。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基中心沉降测点的沉降量, 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d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d、竖向位移大于10mm/d时, 应停止填筑施工, 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 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2.3 大风区桥涵沉降观测
2.3.1 观测断面及观测标布置
一般情况下, 为满足桥涵变形观测的需要, 应对每个桥梁墩台、每个涵洞进行观测, 并对每孔预应力混凝土梁、连续梁、刚结构梁等进行徐变变形观测。兰新铁路第二双线 (新疆段) 沿线恶劣的气候条件, 对桥涵沉降变形的精确测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结合现场桥型、气候特征、地质条件制定以下规定:
1) 单孔桥桥台沉降变形观测:应进行逐孔观测。
2) 多孔桥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1) 嵌岩桩:观测数量不宜小于墩台总数量的50%, 在连续岩层路段选择代表性墩台进行观测, 在线路纵向岩层变化段进行逐孔观测, 在连续梁桥墩台路段进行逐孔观测, 在桩径、桩长变化路段进行逐孔观测。
(2) 摩擦桩:应进行逐孔观测。
3) 涵洞沉降变形观测:应进行逐涵观测。
4) 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1)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 前3孔梁逐孔观测, 以后每30孔梁可选择1孔进行观测 (不足30孔应按30孔计) , 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 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2)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 对前6孔梁进行重点观测, 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 可每10孔梁选择1孔梁进行观测 (不足10孔应按10孔计) , 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 逐孔进行观测。
(3) 连续混凝土预应力梁和连续刚构梁进行逐梁观测。
桥墩墩身观测标布置:当墩身全高>14m时 (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碇) , 埋设2个观测标, 位于墩身两侧 (如图4 (a) 所示) ;当墩身全高≤14m时, 埋设1个观测标, 位于墩身迎风侧 (且设于观测通视处, 如图4 (b) 所示) 。墩身观测标一般布设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 (如图4 (c) 所示) 。当墩身较矮, 梁底距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 墩身观测标可设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 确定相应的位置。
梁体观测标布置: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 分别位于梁体两侧支点及跨中。观测标设在两侧腹板上 (见图5 (a) 所示) 。为准确观测架梁后梁体徐变值, 当开始铺板时, 为避免铺轨干扰, 将观测标转移至防撞墙内侧10cm处 (图5 (b) ) 。
涵洞观测标布置:涵洞自身沉降观测需要在涵洞边墙两侧布置沉降观测标, 在涵洞进出口两侧及涵洞中心两侧分别布设, 每座涵洞观测标数量为6个 (如图6 (a) 所示) 。涵洞较高时观测标可埋设在涵内;涵洞较矮无法立尺时埋设在涵外, 数量为4个, 涵外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 当路涵过渡段填筑时, 观测标可从涵外边墙移至帽石上, 涵外边墙观测标处的沉降量随即引致帽石观测标处 (如图6 (b) 所示) 。
2.3.2 大风区桥涵沉降观测的特殊要求
大风区桥梁墩台、涵洞沉降变形观测当风力为6~8级时, 桥梁墩台、涵洞沉降变形观测若采用水准测量现场需安放挡风屏进行防风;当风力大于8级时应停止观测。当采用人工水准观测受特殊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或条件允许时, 可布设多点静力水准仪进行自动化观测。梁体徐变观测, 当风力小于6级时 (依据高空作业要求) , 梁体徐变采用便携式静力水准仪进行观测。当风力大于6级时需停止观测。
3 结语
大风区线下工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应在既有客运专线沉降监测方案优化基础上, 考虑工程地质特性、地基处理方式和结构物特点等因素, 并保证测试数据充分有效、满足评估要求, 合理、精准进行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设, 减少观测工作量:
1) 大风区路基沉降观测采用智能化测试手段, 大风区桥涵、隧道的沉降变形以人工水准测量为主, 为提高测量精度, 在测点布设、测量方法等方面做相应的改进;一般风区路基、桥涵、隧道的沉降变形观测仍然以人工水准测量为主。
2) 大风区路基工点的地层共分为四种类型:基岩出露地段, 粗圆砾、细圆砾路段, 细角砾路段, 以及表层出露细圆砾、细角砾、下伏基岩路段, 工程地质情况较好, 路基基底基本为基岩和承载力较高的戈壁土细、粗圆砾以及细角砾等地层, 施工期的路基沉降观测可以适当加大观测断面的间距, 简化观测断面的设置, 在地势平坦、地层均匀处可放大至100m;取消剖面沉降管、孔隙水压力计等仪器的埋设;根据沉降观测结果, 动态调整观测断面数量或测试频次。
3) 大风区桥梁工点的地层大致有以下4种类型:粗圆砾、细圆砾路段, 表层为细圆砾、细角砾、下伏基岩路段, 表层为粉砂、下伏细、粗圆砾土路段, 表层为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下伏细、粗、砾砂路段, 工程地质情况较好。在地质条件较好区段, 可隔墩进行观测;充分利用规范, 墩身高度小于14m的仅设1个观测桩;将桥梁沉降观测点设在背风一侧;在固定测站处预设基础, 采用移动式挡风屏法进行观测;采用便携式静力水准仪进行梁体徐变观测。
摘要: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是保障无砟轨道顺利铺设的先决条件。大风、严寒、酷热的恶劣气候是兰新第二双线新疆段路桥涵沉降观测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以兰新二线大风区线下结构物沉降观测为工程实例, 针对严酷的气候特征, 充分考虑工程地质特性、地基处理方式及构造物特点, 分析了特殊气候条件下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应对措施、工作流程、测量精度与频次、观测断面布置等关键技术,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风,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测试精度与频次,测试断面布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铁建设[2006]158) [R].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2]李明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 2009 (1) :48-59.
[3]邢波.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综合控制技术[J].路基工程, 2010 (2) :186-188.
[4]杨林浩.郑西客运专线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方案[J].铁道工程学报, 2006 (4) :10-13.
[5]许兴旺, 李肖伦.湿陷性黄土地区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分析[J].岩土力学, 2010 (1) :233-236.
路基土方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方法 篇9
在南分路布设1个基准点 (国家二等三角点) 、沿线布设2~3个工作基点 (约5~8 km一个工作基点) , 基准点、工作基点线路分布示意图;根据具体断面情况适当加密测量控制点。
基点控制采用GPS相对静态方法, 按国家GPS B级网点观测和精度要求, 观测并连测GPS B级网点和国家一、二等三角点观测, 通过观测数据基线向量外业数据质量检核、GPS网平差计算等数据处理建立位移平面基准控制网。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 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和精度要求并连测国家一等水准点, 通过观测量的各项改正、概算和平差计算建立沉降高程基准控制网。基准控制网建立之后在位移和沉降观测期间, 对基准控制网按位移和沉降观测的方法完成不少于三次的检核观测, 若发现变化应对期间的观测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正。
横向位移观测, 以工作基点 (精度控制在0.5 mm以内) 为起算点, 采用国家GPSC级网点 (国家三等三角点) 观测;采用仪器标称精度不低于2″, 且测距精度≤5mm的全站仪;施测精度可达到1mm要求。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以工作基点为起算点, 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和精度要求, 采用符合水准路线观测沉降板的沉降量。
以填土高、观测时间、沉降量/位移为要素, 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位移关系曲线图”。
2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埋设
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应选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的稳定位置或相对稳定位置。基准点、工作基点距路肩距离。
用于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应建造观测墩和强制对中装置, 对中误差≤0.1 mm。用于沉降基准点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院桩。位移、沉降两类基准点、工作基点共用一个观测墩。
3 沉降板的埋设及保护
沉降板由一根直杆 (直径=20~30 mm的钢管或自来水管) 和600 mm×600 mm×9 mm的沉降钢板组成。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上, 沉降板埋设在路基的底面或砂垫层下。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 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30 mm, 两端有螺纹接头与空心管紧绞连接。
为了不使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 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 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 圆管的直径略大于水准尺的宽度。套管顶面盖上一个圆盖板, 盖板中心穿一段红布线条, 以便下次测量找出沉降点位。当路基面填至需要埋设沉降板标高以上30 cm时, 用全站仪放出沉降板埋设的位置, 在埋设处挖土坑, 深度35 cm, 铺上5 cm左右的砂垫层, 层面要水平, 将沉降板放在砂垫层上, 套上第一节外保护管, 然后回填土, 用小型夯机夯实。夯实后要求内、外管均垂直水平面, 不得歪斜, 并且内外管之间的间隙要均匀。最后用水准仪测出内沉降管的标高, 作为该沉降管的初始读数。
内外管要随填土高度用管箍接长, 使管口始终高于填土地面。上下两节管要接触紧密, 避免内管下沉时卡在外管上, 并防止沉降管被偷盗。接管前后均要用水准仪测一次内管标高, 以求出所接管实际长度。每层填土前, 应先用小车推土将沉降板周围填高, 防止大型机械撞到沉降管。沉降管周围填土要求用小型夯机夯实, 以免被压路机撞坏。万一不幸撞外, 要及时卸下被撞坏的沉降管, 接上新的沉降管, 并立即测出标高。
4 位移桩的设置
位移桩长度为100~200 cm, 断面为10 cm×10 cm的木方桩打入地基内。桩的入土深度是随土基软硬程度不同而异, 以不被踩动为原则。位移桩从路堤坡脚起, 在垂直于路中心线方向两侧各布设2个位移桩, 用经纬仪定线方法使4个桩在一条直线上, 最后用小钉在木桩上标定桩位。
5 路基面观测桩的设置
级配碎石填筑完成以后, 埋设路基面观测桩, 桩用砖围砌, 以防机械压坏。桩的长度为100~200 cm, 断面为10 cm×10 cm的木方桩 (中部钉入¢8的圆钢作为观测点) 。
6 位移、沉降量的测量
6.1 沉降控制测量
沉降观测板的每段接管的顶面应有相邻两期的观测标高。观测时, 第一段接管埋好后, 随即测量管顶标高, 作为第一期观测值。待填筑一层土后, 先在原顶管面处观测标高, 作为第二期观测值。随即接上第二段接管, 观测管顶标高。这样, 循序逐节升高, 计算出每期观测的沉降量。
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埋设路基面观测桩, 开始3个月按照每5天1次的观测频率测量桩顶 (圆钢) 标高, 3个月后每15天1次观测一次, 直至沉降稳定方可停止观测工作。根据相邻两次观测的标高差值计算对应位置的沉降量。工后沉降的观测次数应不少于12次, 持续时间不少于180天。
6.2 位移控制测量
为了观测水平位移, 在位移桩的延长线上设置二个固定桩A、B (AB为20~30 m) 。每次观测时, 安置经纬仪于A点, 后视B点, 倒转望远镜观测2个桩是否在一直线上, 否则量出偏出直线的垂距 (即横向位移) 。用钢尺丈量固定点A到各位移的距离, 两期观测的距离差为纵向位移。钢尺丈量时要记上气温, 以便进行温度改正。用水准仪测量位移桩的垂直位移, 用首次观测的标高减去第i次观测的标高即为垂直位移。规定“正”号为下沉;“负”号为上升, 如上升到一定量级, 则表示地基有破坏的趋向, 应及时上报, 以便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恒新.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桥头软基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工程沉降观测 篇10
关键词:超载预压,沉降观测,次固结沉降量,次固结系数
0前言
大面积软基的主要问题是工后沉降[1], 即排水固结处理后软基仍可能发生较大的后期沉降而对上部结构物造成较大影响, 危害建筑安全性或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因此, 对于预压排水加固软弱地基的工程, 通常都会提出工后沉降限值要求。
由于长期沉降观测资料较难获得, 迄今为止对次固结沉降的估算方法、影响评估均缺乏足够的资料验证。大面积软基处理计算时关注的重点基本还是主固结沉降, 而对主固结完成后的次固结沉降量的估算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大。
本文基于深圳地区一个软基处理项目长达4年多的实测沉降资料, 获得了深厚淤泥的次固结沉降量, 探讨了淤泥层的总沉降量、主固结沉降量和次固结沉降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次固结沉降占总沉降量的比例, 推算了区域软土的次固结系数。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次固结沉降在量值上不可忽视, 有时会对后续工程产生重大影响;推算的次固结系数可供该地区软基处理工后沉降计算提供参数。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深圳蛇口港, 加固面积为7万平方米, 天然状态下的地层大致为:表层淤泥, 层厚平均约为17.4m, 泥面低于最低潮位;其下为性质良好的粘土层、粘土含砂砾层,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采用排水板预压加固淤泥层。加固前先以中粗砂铺填覆盖出水面, 再打设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排水板正方形布置, 板间距1.1m×1.1m。插板施工持续4个多月, 插板完工4个月后开始填砂, 堆填砂施工持续约6个月。由于其它原因, 堆填的压载砂在堆填完成后4年多才开始卸载, 卸载前的压载砂面标高为黄海高程5.1~7.3m, 比设计竣工面高出1.2~3.2m。施工期在加固区设置20多个沉降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满载后继续观测11个月, 在卸载前夕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 观测持续时间长达1700多天。
2沉降观测资料分析
本文选取位于加固区腹部的5个沉降观测点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较完整, 基本可以代表淤泥层加固的总体情况。图1分别为P2、P6、P11、P18和P21沉降观测点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随着荷载的增加, 沉降开始增加较快;当加载稳定后, 沉降继续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
3沉降计算分析
3.1 最终沉降量估算
根据实测曲线变化趋势, 采用指数曲线拟合法对曲线后段进行拟合, 估算软基的最终沉降量, 其相应的推算公式为:
加荷初期的瞬时沉降采用下式[3]计算:
依据上述公式和沉降曲线计算得到表2所示最终沉降估算值和瞬时沉降估算值。
3.2 主固结沉降计算
应用弹性理论计算地基中的竖向附加应力, 采用一维压缩试验确定的压缩模量, 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得到土层的固结沉降量为:
3.3 次固结沉降计算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表示为:
则次固结量沉降为:
根据式 (7) 计算得到各个沉降观测点的次固结沉降量结果, 见表3, 次固结沉降量与总沉降量之间的比值在4.7%~8.8%, 平均约为7.3%。
3.4 次固结系数计算
根据固结沉降计算得到不同预压时间的固结和沉降量, 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P2、P6、P11和P18、P21分别在时间745d和716d后, 固结度均达到99.9%, 在工程应用中可以认为主固结沉降已经完成[4], 其后发生的沉降应以次固结沉降为主。
次固结系数的定义为:
式中Δe可表示为:Δe=Δs (1+e0) /H1 (9)
将式 (9) 代入式 (8) 得:
而前述图1中次固结段对数曲线的斜率可表示为:
将式 (11) 代入式 (10) 得:
对各沉降观测点实测资料的次固结段进行曲线拟合如图2, 可获得次固结段对数曲线的斜率Cαh, 利用式 (12) 计算得到不同测点的次固结系数见表5。
本工程根据实测资料获得的次固结系数的平均值约为0.045, 比深圳地区前湾填海工程和深圳西部通道一线口岸工程室内试验得到的次固结系数稍大。
4结语
(1) 本预压加固工程沉降监测数据历时1700多天, 各沉降观测点数据规律基本一致, 监测数据完整可靠, 能客观反映地基工后沉降的发展规律;
(2) 本工程厚层淤泥在排水板预压荷载作用下, 次固结沉降量达0.141~0.352m, 约占估算总沉降量的4.7%~8.8%, 其绝对沉降量值超过了一般建筑物对地基的沉降控制要求, 可见对于此类软弱土地基, 加固设计时只考虑主固结沉降将偏于不安全;
(3) 通过对本工程实测沉降数据次固结段的分析, 推算出该区淤泥土层次固结系数平均值约为0.045, 可供该区软基处理设计估算工后沉降量计算参考。
参考文献
[1]赵维炳, 唐彤芝, 高长胜等.控制工后沉降处理深厚软土地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林本义.对由实测沉降过程线推算固结参量法的探讨[J].水运工程, 1992, (1) .
[3]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及实例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
随着对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认识的逐渐加深,沉降观测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将有效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确保其安全性。所以,勘察设计施工资料的可靠性以及沉降参数等对高层建筑拥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层建筑沉降问题观察
(一)建立水准控制网
一般情况下,要建立水准控制网,高层建筑物周围有2个以上的水准点布置,水准点之间的间距不得超过100m。在场地内部,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都要后视2个水准点,另外,在场地内还应该将各个水准点构成闭合的图形,这样方便后续的闭合检校。同时,水准点应设置在建筑物地面沉降、开挖以及振动区之外,并且埋深还应该满足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根据高层建筑特点,与基准点联测,通过平差就可以将各个水准点的高程计算出来[1]。
(二)建立固定的沉降观测路线
路线定位要根据场地内的观测水准控制网进行,根据每一个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就可以将各个观测点的位置信息确定下来。在各个沉降观测和控制点之间,保证有一套固定的观测路线,然后架设仪器,同时做好转点处和站点等标记处理,以便沿着统一的路线进行后续的观测活动,为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提供保障。
(三)开展沉降的观测
沉降观测要在规定点位上进行。高层建筑物中都包含了至少一层的地面结构。因此,首次建筑观测时,应从基础部分开始,在建筑物的基础横轴线和基础纵轴线上埋设观测点,待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开始首次观测。首次观测所得的高程值将作为基础值用于后续观测活动的比较。因此,首次观测精度要求很高。此外,任何观测点高程都要以同期观测后的结果为依据。
(四)做好统计表的汇总
根据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做好统计和汇总。首先通过建立坐标系(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上半部分为荷载值,下半部分为观测周期之内的沉降量)绘制观测点下沉曲线。再根据统计表与曲线图对沉降趋势进行预测,最后将预测的沉陷情况反馈到相关部门,用于指导后续工作开展。
二、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实例
本文以位于某景观大道的某高层住宅区的1#、2#为沉降观测实例,住宅区为11+1的两幢高层框剪结构建筑物,建筑基础为筏板。为了立足观测的实际,将从以下几方面掌握第一手观测资料,用于后续的施工操作。
(一)具体的沉降观测方法步骤
第一,仪器设备与检测。根据本工程对建筑物的变形测量规范标准,选择与建筑物结构相符合的水准仪以及相配套的铟瓦水准尺;在进行观测之前,检测仪器的各项指标,做好仪器的精度校正。对于连续使用超过6个月的仪器,要重新检校,以确保其精度。
第二,在作业规范中,本工程的工程测量要满足GB50026-2007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要满足JGJ/T8-2007规范、水准测量则满足GB/T 12897-2006规范[2]。
第三,开展沉降观测应坚持的原则。沉降观测中,确保观测人员、仪器、测量线路及标志杆的固定。观测之前,进行30min的晾仪器和标尺处理,并每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校正检测。
第四,布设沉降水准控制网和观测点。在1#和2#总共布置27个沉降点,其中,地基上布设24个监测点,在湫水大道、滨海大道及朝晖路上布设3个基准点。
第五,设计沉降的观测精度。按照沉降观测的相应规范,本工程选择二级沉降观测精度。二级精度主要是在引测部分和基准点之间进行测量,按照规范要求,本工程进行了前后4次沉降观测,其限差数据如表1所示。
第六,观测的作业周期。在外业观测时段,建筑物已经开始第五层的施工。第一周期内的外业观测的精度指标和高差环闭合差都符合三级水准测量要求,测量结果统计表见表2所示。
(二)觀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累计沉降量偏小,沉降速率低,沉降均匀,无异常情况,满足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从沉降速率与沉降量来看,在最后的100d之内,最大沉降速率为0.11mm/d,满足0.01~0.04mm/d中测量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变化平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施工中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认真审查并核实沉降数据。通过规范化、标准化采集,从而做好高层建筑沉降的预警监督管理工作,弥补沉降技术上的不足,保证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安全、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籍滨.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162.
[2]曲海涛.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05):158-161.
鹤壁矿区铁路沉降观测 篇12
1 沉降观测区概况
鹤大铁路K0+000 m~K3+800 m段近4 km的线路处于采煤沉陷区。因沉陷区线路较长, 采煤沉陷影响时间久, 最大下沉值达2.5 m, 造成该段线路的轨距、水平频繁超限, 线路弯曲变形, 严重危及铁路行车安全。为保证铁路安全运行, 势必导致大量的起垫施工, 起垫工程量计量数据繁杂。
2 沉降观测桩布设
根据煤矿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布置、铁路现场环境条件及开采下沉量预计等选定施测路线和布置观测点 (桩) , 从沉陷区铁路两侧的已知水准控制点, 按照布点原则、铁路线路起垫施工要求等, 在沉陷区内的铁路线路钢轨和路基上设置沉降观测点 (桩) , 具体要求及布置如图1所示。
(1) 在沉陷区铁路K0+000 m~K3+800 m段的路基上设置沉降观测桩, 并借助路基范围内的建筑物、通信线杆、线路标志等比较固定的物体标记观测点, 在线路外侧路基上从L1到L40依次布点建立路基观测线, 各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为50 m, 根据需要及现场情况在沉降量大的地段增设观测点, 可将观测点的间距缩小至25 m。
(2) 在0铁路线与路基观测桩L1—L40相对应的钢轨上, 标记观测点G1—G40, 建立轨道观测线。
(3) 在设置观测桩时, 要求路基观测点至钢轨的距离尽可能小, 但必须设在铁路建筑限界以外, 并需考虑在线路起垫施工及整修时应预留的距离, 不至于路基观测桩被埋没而无法定期观测。
3 线路沉降观测方法
按照上述事项设置了合理的观测点后, 采用附合测法从已知水准控制点BM.A开始, 沿路基观测桩L1—L40及轨道观测点G1—G40测出各观测点间的高差, 然后联测到另一端的已知水准控制点BM.B。路基观测桩L1—L40与轨道观测点G1—G40相对应的各观测点 (桩) 的观测时间间隔尽可能缩短。根据铁路线路观测精度要求, 观测仪器采用S3型水准仪即可满足, 观测周期通常为30 d, 若处于下沉活跃期, 则需缩短观测周期, 通常为20 d观测1次。
在对沉陷区线路起垫施工之前, 为掌握线路下沉变化情况, 必须及时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观测点的高程值是以后施工期内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根据铁路测量的有关规定, 水准点的高程测量2次测得的闭合差或与国家水准点联测的闭合差, 其允许值undefinedmm, 即每次对L1—L40和G1—G40测量的闭合差应在±50.20 mm限差要求范围内。
在沉降观测的同时对线路进行横向、纵向移动观测, 便于施工中拨正线路方向, 控制铁路中线。
4 测量数据分析
4.1 计算整理
根据设置的轨道和路基观测点 (桩) 进行周期观测, 并将各次观测的记录结果检查无误后, 进行闭合差调整, 得出各测点 (桩) 的高程, 然后计算各观测点 (桩) 的下沉量, 结合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开采情况, 分下沉活跃期 (或半活跃期) 和微沉期等施工时的测量, 根据其下沉活跃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施工起道量, 具体分2种情况:
(1) 铁路已下沉且不再发生下沉 (趋于稳定或微沉) 。在此情况下对线路进行抬道施工, 线路各观测点每周期的下沉量为该点前后2次测量绝对高程的差。线路起垫施工抬高量为施工后测量路基观测线G1—G40各点的绝对高程值与该点施工前测量的绝对高程值的差。
(2) 铁路下沉处于活跃期且持续时间较长。此时应及时了解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布置和开采情况。为保证铁路线路安全畅通, 线路起垫抬高施工随下沉分次进行。因此, 轨道测点G1—G40就处于不断的下沉和随各次施工而又不断升高这一相对变化中, 而路基观测桩处只是绝对高程在不断下沉, 不存在起垫抬高问题。在此情况下, 计算轨道观测点G1—G40各点每周期的下沉量和施工抬高量须结合路基观测桩L1—L40各观测高程值计算。
假设测量轨道观测点G1—G40与路基观测桩L1—L40某次线路起垫施工前测量的绝对高程分别为A1, A2, …, A40和a1, a2, …, a40, 起垫施工后实测绝对高程分别为B1, B2, …, B40和b1, b2, …, b40, 考虑G1与L1距离较近, 两点的下沉量的差异忽略不计, 可近似为相同, 则轨道观测点G1点该周期的下沉量应为a1-b1的差值, 抬道量为B1-A1+ (a1-b1) , 依次类推即可得出各观测点周期内的下沉量和线路施工抬高量。
4.2 绘制线路下沉曲线
依据各点下沉量绘出线路下沉曲线 (即对前后两次观测数据绘制的线路纵断面进行比较) , 以掌握线路下沉状况, 指导线路的抬高施工和整修。
5 沉降观测施工具体要求
(1) 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有效, 要固定测量人员、仪器设备, 使观测的环境条件一致, 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做到按时、快速、准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 沉降观测的时间要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首次观测必须及时进行, 以后每次观测也必须按时进行。否则, 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起不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3) 沉降观测点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和便于观测的位置, 符合施工及维修要求, 保证测点的连续观测。在下沉活跃期, 对下沉量较大的地点应增加观测次数。
(4) 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即能满足观测精度要求, 往返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undefinedmm。其中, L为附合水准线路的长度或水准线路的单程长度, km。
(5) 测量成果的整理和计算应按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
6 结语
鹤大铁路K0+000 m~K3+800 m段依据上述沉降观测方法及时获得了准确的沉降观测数据和施工抬高量, 指导了下沉线路的起垫和整修, 保证了该段铁路的行车安全, 为同类或相近工程的沉降观测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摘要:依据设置在铁路路基及其钢轨上的观测点, 对处于煤矿沉陷区内的铁路下沉变化情况进行观测, 利用2条观测线的相对高差计算线路抬高量, 为沉陷区铁路的起垫与整修及工程量确定提供指导, 确保了沉陷区铁路整修施工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