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沉降观测方案(共10篇)
广场沉降观测方案 篇1
荆
州
万
达
广
场
沉 降 观 测 技 术 方 案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荆州万达广场主体结构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编 写:
校 核:
审 核:
批 准: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 4
二、沉降观测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基准点埋设 ············································································ 4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 ···································································· 5
(三)精密水准测量 ········································································ 5
(四)资料整理与提交 ···································································· 8
附图:
一、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三、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荆州市荆沙路和武德路交汇处西北侧。新拟建万达广场建设用地121818平方米,共分酒店、大商业及住宅3个部分,其中酒店、大商业设地下室2层,酒店部分上托1栋17层、1栋7层写字楼及商铺,大商业上托1栋28层、1栋29层及商铺;住宅部分设地下室1层,上托A、B、C三个区住宅楼及商铺,住宅楼共11栋,均32层。采用桩基础,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为了解新建建筑楼在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沉降情况,达到优化设计、确保安全及指导施工的目的,在建筑楼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建筑楼主体结构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我司所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负责编制本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二、沉降观测方案
本项目沉降观测工作分为四个部分:基准点埋设,观测点埋设,精密水准测量和资料整理与提交。如果观测期间发现沉降异常,则要对建筑物进行水平位移和楼体倾斜的监测。
(一)基准点埋设
基准点是检验和直接测定观测点的依据,要求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稳定不变。故须埋设在稳定的地方,且离开被测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便于校核,以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数目应不少于三个。
基准点的具体埋设位置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根据本项工程的实际情况,拟埋设五个深式永久水准点BM1、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BM2、BM3、BM4及BM5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其埋设方法采用钻探成孔法,用钻机钻至中风化基岩面或原状土层,孔径为110mm,把ф40mm的镀锌水管插入孔底,清孔、锤实,用导管浇灌1:1水泥砂浆。管头露出所浇注水泥面2~3cm,顶部焊接预制铜标芯作为观测立尺点,然后设置保护箱盖。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
观测点是固定在待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埋设位置应保证施工期间和建筑物竣工后一段时期内能顺利进行观测,并能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布设在首层或负一层的承力柱或剪力墙上,应选择在既便于观测又不易受碰撞破坏的位置埋设。根据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拟布设沉降观测点酒店部分32个(编号为JC01至JC08、XC01至XC24)、商业部分56个(编号为SC01至SC56)、住宅部分121个(编号ZA#1-01至ZC#6-05)。具体详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观测点采用Ф16mm的圆钢预制,一端加工成圆头打磨平滑作为观测立尺点。采用冲击钻钻孔置入法埋设,观测点设在首层或负一层指定柱上高出地坪面20~40cm处。
基准点及观测点埋置好后,应注意保护,严防碰动和破坏。
(三)精密水准测量
1、仪器:①使用EL302A型电子水准仪配合条形码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测量精度为电子读数±0.7mm,人工读数±1.5mm。
②使用苏光DS05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加GPM3光学测微器配合铟钢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2.0mm,观测时精读至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0.1mm,估读数取至0.01mm,仪器及标尺均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观测作业由具专业职称的工程师施测,为保证观测精度,在观测过程中遵循三固定的原则,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
2、采用规范及依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及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3、技术要求及精度分析: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若Hg≤24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4Hg,若24m<Hg≤60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3Hg,其中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4.8的有关规定,二等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nm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mm,前后视距累计差≤3m。
4、观测时的注意事项:
(1)每次观测,均要对基准点进行高差检测校核,验证其点位稳定可用后,才对沉降点进行观测。
(2)应尽量避免在卷扬机、搅拌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5、观测周期:
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以后的建设期每增加两层观测一次(约15天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年。若沉降达到稳定指标,即最后半年内所测各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4mm/天,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即可停止观测。若沉降仍不稳定,以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预计观测总次数为23次,观测过程总历时约两年。
观测中如突然发生大量沉降、各测点沉降量严重不均匀或建筑物出现较大裂缝等异常情况,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并在观测记录中注明这些情况,及时向甲方和设计方汇报。
具体的观测时间,以双方的约定为准,封顶后的观测可根据施工及装修进度作适当调整。
6、施测方法:(1)建立水准控制网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①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3个以上水准点,其间距不大于100米;
②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2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③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基准点联测: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3)沉降观测:布设环形闭合网,尽量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计算环线闭合差并根据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点的高程。同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间的高程差,即为该点本次观测的沉降量。
(四)、资料整理与提交
每周期观测结束后,应对观测数据和计算资料及时进行整理验算,计算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填制观测成果表,并及时提交给甲方。
沉降观测竣工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基准点及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3、沉降曲线图;
4、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广场沉降观测方案 篇2
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 建筑物为湿陷性黄土地上的甲类建筑。
场地位于洛阳盆地两端, 洛阳盆地系于中生代末期形成的北东向断陷盆地, 控制其发育的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
2 施测的目的、任务及观测点的布置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 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 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 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内属正常现象, 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 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 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 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 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 发现问题, 采取措施, 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 参照设计图纸;2) 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3)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 建筑物沉降缝、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 共在一层外围及地下室的持力柱上布设了34个观测点。
3 测量执行规范
1)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
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
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91) 。
4 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1) 水准基准眯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定。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 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3~4个水准基准点, 并准确测量定其高程。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采用蔡司Ni002自动安平水准仪及其配套的2米铟钢水准尺, 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 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 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 按要求进行联测。
2) 观测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 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 最后再次后视水准基点, 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另外, 沉降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 (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 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3) 沉降观测站点的布设和观测。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施工方埋设,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 埋设于±0.0 (如±0.0与室外地平不一致, 则按室外地平) 以上约0.5m的位置。本次共布设34个沉降观测点 (详见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 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 主要技术要求
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
各次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 建筑物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来,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 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 精度严格遵行规范要示:
5 沉降观测周期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在建筑物一层浇注完后, 埋设好沉降观测标, 并进行初次观测。之后每上二层荷载观测一次直至封顶, 楼层31层, 总计17次。2)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建筑物竣工后半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以后每隔4~6个月观测一次, 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 预计共观测5次。当建筑物出现下沉、上浮, 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 或裂缝发展迅速, 应每日或数日连续观测。3) 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地基变形沉降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 中指出, 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 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聚会为0.04/d。
6 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
使用的仪器:本次沉降观测使用蔡司Ni002型水准仪, 测量精度达±0.2mm, 精确计数至0.1mm, 估读至0.5mm。水准尺使用铟钢水准尺。
人员组成:成立沉降观测组, 成员包括负责人一人, 观测员一人, 扶尺员二人。
对测量水准仪进行定期检验, 加强日常维护、使用和保管, 有检查记录。使用仪器时, 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仪器使用完毕, 需将仪器置于仪器柜内, 仪器必须干燥、无尘土, 经常擦拭保养仪器。
7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 整理原始记录。每次观测结束后, 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 精度是否合格, 然后, 调整高差闭合差, 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 并填入“沉降观测记录”中。2) 计算各沉降量。计算内容和方法如下:a.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上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b.计算总沉降量:总沉降量=本期沉降量+上次本期沉降量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总沉降量和观测日期等记入“沉降观测记录”中。
8 资料提交
沉降观测报告 篇3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二.沉降观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范、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四.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内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和个数,并设计出沉降观测点的详图和做法、使用材料等。各观测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沉降观测资料必须附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六.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本次观测采用DS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S1光学平板测微器、N3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1mm/km。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等精度观测,最大限度减少误差。建议使用以下高精度水准仪:
A科力达DL07 电子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瓦条形码标尺
B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按几何法观测
C日本拓普康AT-G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同时水准测量专用的精密铟钢尺
D DS3型水准仪及2 钢尺
C 苏州一光DS2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配合2M精密铟钢尺
2观测级别及精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第3.0.4条及表3.0.4规定,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时,对应的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以其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3观测方法及精度分析: 在该测量工作中我们采用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定水准点、定观测日期、定观测方法、定观测线路等措施的观测方法,选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按几何法观测。基点与工作点按观测周期进行检验。观测点采用单程双测站的观测方法。观测精度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要求进行。
按照《国 家一、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规 范》GB/12897-2006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根据《建 筑 地 基 基 础 设 计 规 范》GB 50007-2002)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若Hg≤24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4Hg,若24m<Hg≤60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3Hg,其中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的有关规定,二等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合差≤±0.3nm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mm,前后视距累计差≤3m。观测时间,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在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设置观测点。建立第一次观测,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或增加一次静荷载观测一次。依照设计图纸观测要求进行观测。七.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整理沉降观测成果表 各观测点数据分析,最大沉降量,最小沉降量,最终沉降总量进行比较,汇总绘制《沉降观测成果数据表》 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层(荷载)的增加和沉降量的增加为对应发展关系,说明沉降量比较均匀,同时,在观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反常现象(即大的波动和反复),从沉降曲线的沉降趋势来看,XXXX年X月X日以后所有沉降曲线开始逐渐趋缓,表明建筑物在XXXX年X月XX日以后开始逐步进入稳定沉降阶段。详见附录3(P-T-S曲线图)。八.沉降数据评价
根据沉降数据分析表明,该建筑物沉降总体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最终百日降速率为0.004 mm/d,《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5.5.5项第四条规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根据本工程基础情况,取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3mm/d作为进入稳定阶段的标准,即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3mm/d时才能停止观测工作。同时倾斜度也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表5.3.4 规定的控制值3‰,满足设计要求。综合判定本栋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沉降阶段,按照规范规定可以停止沉降观测工作。九.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为X.XXXmm,最小沉降量为X.XXXmm,最大沉降速度X.XXXmm/d,累计沉降量为X.XXXmm,累计沉降速度为X.XXX/d,最大平均沉降速度为X.XXXmm/d.该建筑施工阶段沉降均匀。
2建议:
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按规范应继续进行沉JIA降观测。
附表和图
沉降观测成果表;参见资料软件沉降观测记录 表10-2沉降曲线图; 图10-3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表10-2沉降曲线图;
沉降量曲线
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沉降量(mm)
时间(天)
点号
通过对
*********** 楼施工阶段和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得出:
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篇4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 m,前后视距差≤1.0m,
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1.0mm,
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7、埋入墙体的观测点,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并稍离墙体,以便于置尺测量。
8、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二层观测一次,竣工后再观测一次。
9、水准点是对各观测点沉降的基准点,一定要选定相对固定的稳定的其他建筑物等适当部位,一般不少于2个。
10、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11、完成沉降观测工作,要先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次沉降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1)沉降观测示意图应画出建筑物的底层平面示意图,注明观测点的位置和编号,注明水准基点的位置、编号和标高及水准点与建筑物的距离。并在图上注明观测点所用材料、埋入墙体深度、离开墙体的距离。
(2)沉降观测的记录应采用建设部制定的统一表格。观测的数据必须经过严格核对无误,方可记录,不得任意更改。当各观测点第一次观测时,标高相同时要如实填写,其沉降量为零。以后每次的沉降量为本次标高与前次标高之差,累计沉降量则为各观测点本次标高与第一次标高之差。
1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
13、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14、观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另外,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15、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2.0 ×n 的开方mm(n测站数)。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1.0×n 的开方mm(n为测站数)。
16、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17、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整理原始记录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2)计算沉降量 计算内容和方法如下:
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
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
2)计算累积沉降量:
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荷载情况等记入“沉降观测表”中。
18、绘制沉降曲线 为沉降曲线图,沉降曲线分为两部分,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1)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首先,以沉降量s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然后,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沉降观测点号码,这样就绘制出了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地表沉降观测具体怎么做? 篇5
进行地表沉降观测,要在测区内选定适量的水准点作为地面观测点,并埋设标志,同时在沉降范围外的稳定处设置适量的基准点,为了缩短基准点到观测点的距离以减少观测点的高程误差,也可把基准点设在沉降范围内,但必须设法使基准点的高程不受地表沉降的影响。
例如采用深埋钢管标,它是把钢管底部锚固在基岩上,外面用套管保护; 或埋设双金属标,即用膨胀系数不同的两根金属芯管放在同一根套管中,根据两芯管顶端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高差变化,推算出每根芯管顶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高程改正数。在一个测区内至少要设置3个基准点,以便通过联测验证其稳定性,
从基准点出发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
水准线路常分两级敷设。首级水准线路用精密水准测量(见高程测量)方法施测,构成网形,并附合在基准点上。然后在首级点之间用稍低的精度敷设低一级的水准线路,用以测定其他观测点的高程。不同日期两次测得同一观测点的高程之差,即代表地面高程在这两次观测期间的变化。为便于分析,常把同一时期内各点沉降量标记在地形图上,并勾绘出等沉降曲线;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测点,则常绘制沉降量同时间的关系曲线。有了地表沉降观测的大量资料,就可以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沉降规律,预计沉降的发展趋势,分析沉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广场沉降观测方案 篇6
关键词:超载预压,沉降观测,次固结沉降量,次固结系数
0前言
大面积软基的主要问题是工后沉降[1], 即排水固结处理后软基仍可能发生较大的后期沉降而对上部结构物造成较大影响, 危害建筑安全性或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因此, 对于预压排水加固软弱地基的工程, 通常都会提出工后沉降限值要求。
由于长期沉降观测资料较难获得, 迄今为止对次固结沉降的估算方法、影响评估均缺乏足够的资料验证。大面积软基处理计算时关注的重点基本还是主固结沉降, 而对主固结完成后的次固结沉降量的估算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大。
本文基于深圳地区一个软基处理项目长达4年多的实测沉降资料, 获得了深厚淤泥的次固结沉降量, 探讨了淤泥层的总沉降量、主固结沉降量和次固结沉降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次固结沉降占总沉降量的比例, 推算了区域软土的次固结系数。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次固结沉降在量值上不可忽视, 有时会对后续工程产生重大影响;推算的次固结系数可供该地区软基处理工后沉降计算提供参数。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深圳蛇口港, 加固面积为7万平方米, 天然状态下的地层大致为:表层淤泥, 层厚平均约为17.4m, 泥面低于最低潮位;其下为性质良好的粘土层、粘土含砂砾层,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采用排水板预压加固淤泥层。加固前先以中粗砂铺填覆盖出水面, 再打设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排水板正方形布置, 板间距1.1m×1.1m。插板施工持续4个多月, 插板完工4个月后开始填砂, 堆填砂施工持续约6个月。由于其它原因, 堆填的压载砂在堆填完成后4年多才开始卸载, 卸载前的压载砂面标高为黄海高程5.1~7.3m, 比设计竣工面高出1.2~3.2m。施工期在加固区设置20多个沉降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满载后继续观测11个月, 在卸载前夕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 观测持续时间长达1700多天。
2沉降观测资料分析
本文选取位于加固区腹部的5个沉降观测点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较完整, 基本可以代表淤泥层加固的总体情况。图1分别为P2、P6、P11、P18和P21沉降观测点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随着荷载的增加, 沉降开始增加较快;当加载稳定后, 沉降继续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
3沉降计算分析
3.1 最终沉降量估算
根据实测曲线变化趋势, 采用指数曲线拟合法对曲线后段进行拟合, 估算软基的最终沉降量, 其相应的推算公式为:
加荷初期的瞬时沉降采用下式[3]计算:
依据上述公式和沉降曲线计算得到表2所示最终沉降估算值和瞬时沉降估算值。
3.2 主固结沉降计算
应用弹性理论计算地基中的竖向附加应力, 采用一维压缩试验确定的压缩模量, 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得到土层的固结沉降量为:
3.3 次固结沉降计算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表示为:
则次固结量沉降为:
根据式 (7) 计算得到各个沉降观测点的次固结沉降量结果, 见表3, 次固结沉降量与总沉降量之间的比值在4.7%~8.8%, 平均约为7.3%。
3.4 次固结系数计算
根据固结沉降计算得到不同预压时间的固结和沉降量, 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P2、P6、P11和P18、P21分别在时间745d和716d后, 固结度均达到99.9%, 在工程应用中可以认为主固结沉降已经完成[4], 其后发生的沉降应以次固结沉降为主。
次固结系数的定义为:
式中Δe可表示为:Δe=Δs (1+e0) /H1 (9)
将式 (9) 代入式 (8) 得:
而前述图1中次固结段对数曲线的斜率可表示为:
将式 (11) 代入式 (10) 得:
对各沉降观测点实测资料的次固结段进行曲线拟合如图2, 可获得次固结段对数曲线的斜率Cαh, 利用式 (12) 计算得到不同测点的次固结系数见表5。
本工程根据实测资料获得的次固结系数的平均值约为0.045, 比深圳地区前湾填海工程和深圳西部通道一线口岸工程室内试验得到的次固结系数稍大。
4结语
(1) 本预压加固工程沉降监测数据历时1700多天, 各沉降观测点数据规律基本一致, 监测数据完整可靠, 能客观反映地基工后沉降的发展规律;
(2) 本工程厚层淤泥在排水板预压荷载作用下, 次固结沉降量达0.141~0.352m, 约占估算总沉降量的4.7%~8.8%, 其绝对沉降量值超过了一般建筑物对地基的沉降控制要求, 可见对于此类软弱土地基, 加固设计时只考虑主固结沉降将偏于不安全;
(3) 通过对本工程实测沉降数据次固结段的分析, 推算出该区淤泥土层次固结系数平均值约为0.045, 可供该区软基处理设计估算工后沉降量计算参考。
参考文献
[1]赵维炳, 唐彤芝, 高长胜等.控制工后沉降处理深厚软土地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林本义.对由实测沉降过程线推算固结参量法的探讨[J].水运工程, 1992, (1) .
[3]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建筑物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篇7
金泰华城一期D区2#楼工程位于临沂市工业大道与北园路交汇处路北,本工程层数为9+1层,总建筑面积,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于2011年月日设置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共设置12个沉降观测点,观测日期为,经过基础、主体、装饰、竣工、竣工后一周的共15次观测,建筑物沉降已趋于稳定状态,沉降观测分析如下:
一、建筑物最大沉降数值为3mm;
二、建筑物最小沉降数值为0mm;
三、在100天 的沉降观测中,最大沉降差值为1mm,每日沉降量为0.01mm/d,小于规范规定的0.02mm/d。
经分析,本工程 建筑物沉降量正常,已趋于稳定状态。
观测单位:天元一公司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篇8
1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中对观测仪器、观测人员的要求
由于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较高的特点, 为精确地反映出建 (构) 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 同时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的仪器应采用经计量部门检验合格的仪器和水准尺进行。
作业人员的要求:观测时应固定测量人员, 并使用固定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在每次观测均需采用闭合水准线路或往返水准路线的测设方法当场检测。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观测点设置要求:砖墙承重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点一般应沿墙的长度每隔8米至10米设置一个, 并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墙转角处、纵墙与横墙的交接处及纵墙与横墙的中央、建筑物的沉降缝两侧。当建筑物宽度大于1米时, 内墙也应在适当位置设观测点;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设在每个桩基或部分柱基上部;具有浮筏基础的或箱形基础的高层建筑, 观测点应沿纵、横轴和基础周边位置;新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连接处的两边应设置;烟囱、水塔、油灌等其他类似的构筑物, 应沿周边对称设置;埋入墙体的观测点, 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 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 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 并稍离墙体, 以便于置尺测量。
观测时间的要求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首次对沉降观测必须按时、准确的进行, 因为首次观测结果将与其他各阶段复测结果形成一个参照来解算沉降量, 所以在首次测量的过程中不得漏测, 在复测过程中我们不得补测。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的反应沉降情况或规律。观测周期指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观测周期一般按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一定的时间段 (如:30天/次) 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 (或数层) , 采用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沉降测量中误差减小原则:测量工作中由于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是测量成果中不可避免的都带有误差在沉降测量的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的影响。所以在沉降观测过程中要做到测设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沉降观测仪器、观测设备要稳定;沉降观测的人员要固定;沉降观测时要选择良好的观测条件并且要保证观测的时间基本一致;沉降观测所采用的水准线路、仪器点位、观测的程序、观测的方法和原则要固定。为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 需要分析研究产生误差的原因, 并采取措施来消除或减小误差的影响。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 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具有真实。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在精度方面首先根据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一般高层建 (构) 筑物沉降观测常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精度就可以满足要求。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根据水准线路的布设形式进行水准线路的成果检核, 同时原始数据要真实记录下来, 在成果整理及计算的过程中要依据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
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2.1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提供的水准控制BM点 (或城市精密导线点) 结合工程的布局特点制定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具体如下:建筑物周围应布置3个以上的水准点, 根据水准仪望远镜放大率来适当选择两点间距;在沉降观测区内每一测站可后视到多个水准点, 以提高水准测量的精确度;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大于1.5米) 。根据现场环境特点, 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 与基准点联测, 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2 固定的观测路线的选择
由已建立好的水准控制网根据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分布要求, 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和水准控制网的关系建立起来后选择适宜的观测线路, 同时在测站点与转点位置作好标记桩, 以此来保证观测线路的固定统一性。
2.3 沉降观测
固定线路确定后根据首次观测周期的要求, 要保证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设置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应自地下基础开始, 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 (基础局边) 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 (临时的) , 待临时观测点稳固好, 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要对以后各复测值进行对比参照, 所以其施测精度要求相当高, 在施测时我们采用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应由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不断升高, 临时观测点也会随之升高我们要对每一层进行测量直到为十0.00米, 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 (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 。
2.4 计算检核
为保证水准测量的成果准确性, 做到步步有检核。在首次测量的记录数据和各复测阶段的数值进行计算检核, 确定结果无误后, 将数据进行平差计算, 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 以此来确定建筑物沉降量。
2.5 统计表汇总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 列统计表, 进行汇总。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 横坐标为时间坐标, 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 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 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 连线, 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 可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主管部门, 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对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 还可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 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 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 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2.6 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按测量水准线路的要求进行测量;前后视观测最好减小视距长度或用同一把水平尺;复测过程中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线路进行;观测时要应选择良好的观测环境进行观测;观测过程中要消除视差的影响;随时按观测周期进行观测, 随时进行计算检核或测站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进行联测, 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 当建筑物每天 (24h) 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 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综上所述, 沉降量观测的方法, 将直接为施工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使施工队伍在施工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沉降量观测与施工部门的结合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研.房屋建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广场沉降观测方案 篇9
该项目占地面积为67854.09m2,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基类型为桩基基础。建筑设计单位为西南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为成都建工5公司;设计用途为住宅,层数为25。
2.2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2.2.1观测点的.布设
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建筑物的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布设沉降观测点。市场营销毕业同时在高低建筑物、纵横墙交界处、建筑物裂缝或沉降缝两侧、框架结构建筑物部分基柱上设置观测点。间距大约15m,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质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片伐基础、箱型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中部位置设置观测点。
2.2.2沉降观测
采用天宝生产的DINI03电子水准仪及相应的铟瓦水准尺和尺垫按照二级水准观测精度,从基准点开始组成闭合、附合或结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2.2.3沉降观测的周期
施工过程中3#楼每3层观测1次,封顶后每2-3个月观测1次,在主体竣工验收(静荷载加载完毕)时如沉降数据达到《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的稳定标准,可停止观测,否则应继续进行观测工作,直至达到稳定标准为止。
3沉降观测数据综合分析
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即发生回升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初测精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施工区内降水变化引起的;如果是施工区内降水变化引起的,则属正常现象。
如果是因为初测精度不高所引起的,曲线回升超过5mm,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作废,而采用第二次观测成果作为首测成果,如曲线回升在5mm之内,则可调整初测标高与第二次观测标高一致。
曲线的波浪起伏现象。曲线在后期呈现波浪起伏现象,此现象在沉降观测中最常遇到,常常是测量误差所造成的。曲线在前期波浪起伏所以不突出,是因建筑物下沉量大于测量误差之故,但到后期,由于建筑物下沉极微或已接近稳定,因此在曲线上就出现测量误差比较突出的现象。处理这种现象时,应根据整个情况进行分析,决定自某点起,将波浪形曲线改成水平线。
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产生此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水准点下沉所致,水准点是逐渐下沉的,而且沉降较小,但建筑物初期沉降量较大,即当建筑物沉降量大于水准点沉降量时,曲线不发生回升,到了后期,建筑物下沉逐渐稳定,如水准点继续下沉,则曲线就会发生逐渐回升现象。因此在选择或埋设水准点时,特别在建筑物上设置水准点时,应保证其点位的稳定性,如已查明确系水准点下沉的原因,则应测出水准点的下沉量,以便修正观测点的标高。
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当水准点碰动后低于被碰动前的标高及观测点被碰动后高于被碰动前的标高时,才会出现回升现象的可能。由于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其外形必有损伤,比较容易发现对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合理的处理,其办法是:选择结构、荷重及地质等条件都相同的临近另一沉降观测点,取该点在同一期间内的沉降量,作为被碰动观测点的沉降量。此法虽不能真正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量,但如果选择适当,可得到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果。
4结论
沉降观测对高层建筑的施工以及运营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能够更加合理的指导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并及时向施工部门反馈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信息,避免造成因建筑体的沉降而导致其结构破坏进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在今后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作业中,我们应根据工程特点恰当的选择观测方式,高质高效的完成观测工程。
【参考文献】
[1]黄庆锋,张亚娟.水准测量技术在高层沉降观测上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2).
[2]罗渝.论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沉降测量技术[J].城市建设,(29).
广场沉降观测方案 篇10
上铁建发„2007‟237号
关于发布《上海铁路局软土地基地质核查 管理暂行办法》等三个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合资铁路公司、工程指挥部:
为提高铁路软土路基施工质量,确保新建铁路按设计速度投入正常使用,实现路局提出“三个一”精品工程和建设一流客运专线总体目标,根据铁道部有关路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规范和相关建设管理法规、规定,现将《上海铁路局软土地基地质核查管理暂行办法》、《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试桩管理暂行办法》、《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附件:1.上海铁路局软土地基地质核查管理暂行办法
— 1 — 2.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试桩管理暂行办法 3.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管理暂行办法
—
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附件1:
上海铁路局软土地基地质核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软土路基施工管理,提高新建铁路路基施工质量,确保新开通运营线路行车安全平稳,根据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局管内新建、改建、扩建铁路路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
第三条 工程指挥部和在建合资公司(以下称“项目管理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具体,管理到位,在路基施工中严格执行本办法,确保路基工程质量达到设计使用寿命。
第四条 项目管理机构总经理(指挥长)是路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是软土地基核查的整体方案实施负责人,应组织建设单位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软土路基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规范和管理规定,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责任,提高路基施工管理水平。
第五条 项目管理机构工程部应加强软土路基地段地质检查的技术管理工作。项目开工前,应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软土区段地质资料的核查,对设计钻探布臵和钻探数量进行审查。工程部应建立软土路基管理台帐,路基专业工程师负
— 3 — 责管理,台帐应详细记录软土地基区段、地质状况、地基处理方式、地质核查情况、试桩情况、路基变形观测、开竣工时间,实行软土路基动态管理。
第六条 项目管理机构安质部应加强软土路基地质核查的质量控制工作。督促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面履行地质核查质量职责。结合路局《建设工程质量分级管理办法(暂行)》和“8554”管理工作要求,落实软土路基地质核查计划,对地质核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第七条 设计单位应对加强地质勘察管理工作。软土地区勘探应采用钻探、物探和原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对于勘察中存在的遗漏、差错等问题,勘察设计单位补充勘察,修改设计。勘察设计负责人应每月检查一次,并对地质勘察设计结果负责。
第八条 施工单位是软土地基地质核查的责任主体单位。在施工前应首先进行物探和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进行地质核查,核对设计地质条件,必要时采用钻探的方法进行核查。对地层结构复杂,土质不均匀,下卧硬层顶面坡度较大,有古河道、古牛轭湖、暗埋的塘渠等时,测试孔应适当加密。监理单位见证试验、勘察设计单位现场确认。
第九条 当地质检查过程中发现以下二种情况时,项目管理机构总工程师应组织设计总体、施工单位总工、监理单位总监进行会审,需改变方案的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设计变更手续。
— 4 — ①当施工单位在地质核查中发现地质情况复杂,与原勘察地质资料有明显变化,设计方案不能确保路基稳定、沉降要求时。
②通过试桩和大面积施工过程中,发现有电流急变的情况,地质资料对比有明显变化时。
第十条 施工单位要加强软土路基施工过程中地质核查。施工过程中的地质核查是软土地基地质核查最主要和关键的环节,施工中要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各类软土地基桩基处理地质情况进行核查或核实。施工单位带班人、作业人员应准确掌握核查标准、操作方法要领。施工单位应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和施工日志中如实反映核查结果。
第十一条 监理工程师应加强对核查过程的控制,校对地质变化情况,按规定时行旁站并详细记录核查监理日誌。
第十二条 对施工过程中核查发现局部、小范围地质变化,由项目管理机构总工(或工程部长)组织施工单位总工、监理单位总监、设计总体分析处理,需办理设计变更的根据变更类别尽快完成。
第十三条 项目管理机构总工程师应组织工程部和安质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对管内路基地质核查工作每月一次全面检查和总结。综合分析管内实际地质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软土路基地质核查。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工程部、安质部制订详细地质核查标准和实施方
— 5 — 案,监理单位签认,设计单位确认后组织实施。建立地质核查管理办法和分析总结制度,明确各管理层、作业层分工和职责。
第十五条 监理单位要加强现场地质核查管理,总监每月现场检查一次并组织召开地质核查分析会。监理工程师按规范要求,进行巡视和旁站。
第十六条 设计单位要认真分析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反映的地质变化情况,及时到现场勘查,研究地基处理办法,提供设计变更方案。负责确认地质条件和变更方案。
第十七条 本暂行办法由路局建设管理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6 — 附件2:
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试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软土地基基桩作为软土地基加固的主要方式,是工程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桩作为隐蔽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各单位要通过强化试桩管理、基桩施工过程控制和强化基桩检测工作来实现对基桩质量的有效控制。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局管内新建、改建、扩建铁路路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
第三条 项目管理机构总经理(指挥长)是路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是软土地基试桩整体方案实施负责人,应组织建设单位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软土路基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规范和管理规定,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责任,提高路基施工管理水平。
第四条 项目管理机构工程部在建设管理过程中,要发挥试桩质量控制的主导作用,做好工艺性试桩的组织管理、过程控制、结果审核工作,并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专业工程师要建立软土路基试桩台帐,对试桩的时间、地点、结果资料进行搜集整理。
第五条 项目管理机构安质部结合信誉评价工作,强有力推
— 7 — 进软土路基试桩质量控制,督促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面履行施工质量职责。结合路局《建设工程质量分级管理办法(暂行)》和“8554”管理工作要求,落实软土路基试桩检查计划,对试桩过程及结果全面进行检查。
第六条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地质条件和基桩特点,深入调查研究,确定试桩标准、工艺要求,详细编制工艺性试桩方案。施工单位试桩方案应报监理单位审核,项目管理机构备案。
第七条 项目管理机构组织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共同确定试桩检测方法,对成桩桩身完整性、均匀性、单桩承载力和无侧抗压强度试桩结果进行审查,避免由于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成桩质量。对复合地基处理,由项目管理机构选择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第八条 施工单位在各类软基处理的基桩施工前,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试验范围、内容、方法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试验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在场,共同对试桩处工程地质、成桩工艺和成桩质量进行签认。
第九条 路基单位工程试桩由监理工程师牵头组织,施工单位(分项目部)工程部、安质部有关人员参加,项目管理机构主管工程师、设计专业工程师到场,施工单位负责实施。
第十条 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试桩处的工程地质、成桩工艺和成桩质量进行确认,形成参建三方签认的完整试桩报告,— 8 — 最后由总监签认试桩报告报项目管理机构备案。大面积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组织施工技术交底,并交至作业层,施工单位带班人准确掌握基桩技术标准、作业人员掌握操作方法要领。
第十一条 项目管理机构分管领导组织对管内的软土路基的地基试桩情况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检查。专业工程师对各标段不同的基桩第一次试桩要全过程参加。
第十二条 项目管理机构总工、工程部长、安质部长至少参加一次各施工单位的试桩过程,工程部专业工程师对试桩过程每月抽查一次。
第十三条 施工单位要制定工艺性试桩检查制度,项目经理(副经理)、总工程师对每个软土路基工点试桩检查不少于一次,工程、安质部长检查不少于二次,专业工程师检查三次。
第十四条 监理单位要加强软土地基试桩管理,总监每月应检查一次并组织召开试桩分析会。对工艺性参数未满足设计要求的要报告项目管理机构。
第十五条 本暂行办法由路局建设管理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3:
上海铁路局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软土、松软土地段及过渡段必须建立垂直沉降和侧向位移建立观测体系,进行沉降观测,对路堤填筑过程中的沉降观测要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满足动态设计、施工组织的需要,并作为控制工后沉降的依据。监理要定期对观测数据进行复核检算。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局管内新建、改建、扩建铁路路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
第三条 项目管理机构工程部要高度重视软土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建立沉降观测制度。,专业工程师要建立沉降观测台帐,包括基桩位臵、观测时间及周期、高程和位移,及时收集各施工单位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第四条 施工单位须按设计要求,严格制定软土路基位移沉降观测方案,执行地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制度。观测桩埋设位臵和稳定性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观测断面数量及每一断面观测点布设数量、观测频次和精度应符合设计和验收标准的要求。
— 10 — 第五条 施工单位沉降观测由测量工程师负责,观测人员应相对固定,第一测回应换手换仪器测量,观测方法一致。观测数据当天形成填土高度—时间—位移曲线图,进行动态管理。
第六条 路基填筑期间施工单位每周向监理报告一次观测成果,总监每月向项目管理机构报告一次。遇变形突变情况,应立即报告项目管理机构、监理单位。
第七条 填土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专业工程师应根据“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稳定性。软土路基地段填筑必须按设计要求及沉降观测情况控制填土速率。路基填筑至设计标高,应在路肩观测桩,与边桩同步观测,分析路肩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
第八条 施工单位发现沉降有突变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在原因未查明的情况下禁止施工。并及时向项目管理机构和监理报告,项目管理机构工程部组织参建四方认真调查研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九条 项目管理机构分管领导应每季度组织建设、设计、监理单位对沉降观测进行分析,形成沉降观测分析意见。铺轨前由设计、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参加的路基验评小组对路基工后沉降进行评定。项目管理机构安质部应对施工单位观测资料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第十条 施工单位总工程师组织工程、安质部有关人员每月
— 11 — 对观测资料检查分析一次,确保观测数据有效性。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对沉降观测按施工单位观测数量的5%的次数进行平行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测量结果及时签认。
第十二条 项目管理机构和设计单位主管工程师,每月对观测数据、图表进行检查分析,确保路基施工安全质量,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
第十三条 竣工验交时,沉降观测设备和观测资料与工程同时移交给工程接收单位。
第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由路局建设管理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基本建设
路基 管理办法
通知
--抄送:铁道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上海站,路局建设管理处。
【广场沉降观测方案】推荐阅读:
位移沉降观测施工方案05-21
工程沉降观测06-15
沉降观测方法06-19
沉降观测精度07-02
沉降观测要求07-08
沉降观测点10-15
沉降分析及观测05-16
沉降和位移观测06-01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报告08-19
构筑物沉降观测技术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