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重点与难点(精选11篇)
浅析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重点与难点 篇1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测量技术探讨论文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不断提高。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沉降防控是重要一方面,而且从建筑整体质量和安全要求角度来讲,做好建筑工程沉降测量工作势在必行,在专业化的观测仪器利用下,可以真实观测到工程的详细施工状况,并记录精确的沉降信息,这些信息记录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它的利用状况直接关系着后期施工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对于工程单位来说,就必须要重点把控,做好这方面工作。
1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的布设
1.1观测点的布设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总体沉降观测记录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工程所在地的详细信息,结合工程自身的构造特点,采取合理的观测方案,确保可以反映出工程施工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沉降速度等,这就需要保证在观测点的确定上,科学合理。在进行布设时,一方面需要具有很好的通视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的布设在建筑的角部位,例如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等等。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构造形式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布设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设,保证和建筑构造相一致,例如有些地区就将其布设在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等位置。
1.2基准点的布设
相对于观测点来说,基准点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会变动,是永久性的,基于它的这种特性,就必须要做好它的稳定性管理工作,不能受到破坏。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施工范围内是不允许布设水基准点的,也不能布设在建筑工程周围原有的旧建筑物之上,要在建筑物周围另行选择基准点布设位置,在具体布设时要按照文件要求,一个观测点所对应的基准点要在3个以上,不能低于这个数量,而且基准点和观测对象之间的距离空间也要控制在30m-50m之间,这是最佳的观测视野距,不能超出这一标准。在基准点埋设完成之后,在确保稳定之后再进行观测分析,埋深稳定时间至少是15天。
2测量技术所涉及到的要素分析
2.1测量设施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构造的稳定性,而且对于地基基础也有严格的密实性要求,这就内在的需要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精确无误,进而就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设备,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性,所测量的误差值就要低于变形值的1/10-1/20,而且在观测设备的确定上也要优先选择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或者是数字水准仪等。需要注意的是,观测仪器设备受到的环境和温度差牵制较为显著,对此就需要在开始利用之前对观测仪器进行细致检查,通过检查来随时了解测量的精度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的信息来进行适当调整,满足测量高精度的要求。除此之外,不同仪器设备在测量上的差异也要考虑到,要尽可能的保证观测仪器的统一和固定。
2.2操作人员
对于观测测量人员来说,必须要拥有足够专业的技能,对测量仪器设备可以熟练操作,可以根据测量中的突发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在测量过程中还要对所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除了这方面内容外,在对观测人员的选择上,也要尽可能以固定人员为主,不能随意进行更换,保持人员的专一性,这样可以防止因为人员变动而出现的错误测量问题。
3沉降观测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流程
3.1水基准控制网
一般来说,在建筑基坑进行开挖施工前,就需要观测人员在事前布设水基准点位置,布设完成之后再由此建立一个独立的水基准控制体系,这样可以保证高程初始值的水准测量工作顺利展开,在观测过程中还要保证水基准点至少是在3个以上,相邻之间的点间距也要控制在100m以上,对于后视水基准点也要保证在两个以上,以便于后期闭合检验工作的进行,减少失误问题的发生。
3.2仪器测站
在精密水准测量的文件规定下,仪器测站在观测的前后视野上,必须要按照标准进行设定,经过实际观测可知,在第一等级距离要控制在0.5m以内,第二等级上要控制在1m以下。对于仪器测站的`位置设定也要依据观测的视线长度来决定,不能超出视线长度,大多数情况下是立足于观测精确度,如果是同一个仪器测站,则可以观测到的沉降点越多就越能保证数据的精确无误,这样也就为后期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还需要观测人员注意的是,必须要保证前后视线距离的精确合理,与此同时,对于观测仪器的i角也要控制到趋于零的状态,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观测精确度,避免出现较大的误差。另外,观测人员按照要求在结束首次沉降观测之后,需要依据观测的结果对仪器测站进行标记,标记的目的是为了给后期观测工作提供参考,方便仪器设备位置的合理布设。
3.3具体作业
上述提到仪器测站的位置设定有严格要求,同样与其相关的精密水准测量在奇、偶站上也有较高要求,对于观测人员来说,经过观测所记录的数据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分析之后计算得到前后视线的距离高差,在确定高差之后可以有效控制观测时间,进而防止误差出现。在工程实际观测中,大多数情况下观测的水基准点和观测点的位置时相对较为合理的,对于时间问题所造成的数据偏差也不会过于严重,在确保观测精度无大碍的情况下,能够结合实际对观测的具体操作进行优化完善。
3.4观测信息的处理
观测人员在每一次的测量结束之后,还要把测量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对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进行分析,确认无误,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平差程序,以此来完成对所有观测点高程信息的分析,在分析计算的同时还要对存在的误差进行合理分配,并得到具体的沉降信息,包括沉降量多少。结合观测点的观测操作特点,在保证第一次观测数据科学无误之后,将其作为基准来看,并在此基础上对后期的每一次按没测量闭合路线重新测量的数据进行闭合差的核算,之后再对观测成果表进行填写。详细步骤如下:
(1)对各个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进行计算,即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到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到的高程;
(2)对累积沉降量的计算,即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3)对沉降速率曲线进行绘制,即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4)对等值线示意图进行绘制,即依据总的沉降量,来准确绘制出等值线示意图。
4总结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量的增多,使得工程沉降点观测测量工作重要性不断凸显,它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良好,提高建筑整体稳固性的重要手段。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沉降观测时,采用合适的观测技术,加强对观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并对观测点和基准点进行合理布设,在观测过程中还要遵循相关原则,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作者:吴志有 黄文后 单位:浮梁县规划测绘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杨小培.沉降测量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房地产导刊,(6).
[2]黄献芳,王炳伟.高层建筑沉降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数字化用户,(22).
[3]周志宇.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应用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3(08):118,120.
[4]林景芝.高层建筑沉降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2):59-61.
浅析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重点与难点 篇2
1.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 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1/10-1/20, 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 (S1或S05级) , 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冲下, 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人员素质的要求, 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 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 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1.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 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 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 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 (如:次/30天) 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 (或数层) 为一观测周期,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 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一30米为宜, 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 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1.4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
“五定”原则。所谓“五定”, 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 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 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 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1.5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 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 操作人员要相互配畲, 工作协调一致, 认真仔细, 做到步步有校核。
1.6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 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1.7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 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 依据正确, 严谨有序, 步步校核, 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2.1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 (或城市精密导线点) 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2.1.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 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2.1.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 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 以便闭合检校。2.1.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 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大于1.5米) 。根据工程特点, 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 与基准点联测, 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场区水准控制网, 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 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
制点与沉降观测占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 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3 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 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 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 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 (基础局边) 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 (临时的) , 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 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 其精度要求非常高, 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2.4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 进行平差计算, 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
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N表示某个观测点, I表示观测周期数 (I=1, 2, 3……) 且HI=H0累计沉降量:AC=∑A e (itl) , u表示观测点号。
2.5 统计表汇总。
2.5.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 列统计表, 进行汇总。2.5.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 横坐标为时间坐标, 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 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 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 连线, 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2.5.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 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 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I ACm-ACn l/Lmn, ACm, AC.a分别为m, n点的总沉降量, Lmn为m, n点的距离。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 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 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 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 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2.6 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2.6.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6.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2.6.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2.6.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2.6.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2.6.6随时观测, 随时检核计算, 观测时要一气阿成。2.6.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 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2.6.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 当建筑物每天 (24h) 连续沉降量超过lmm时应停止施工, 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3 探讨的两个问题
3.1 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
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 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 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要合理适宜, 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 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 (构) 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 (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 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 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 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3.2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 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 而是起伏状现象。
这就分析原因, 进行修正。a.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 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 若回升超过5mm时, 第一次观测作废, 若回升5mm内, 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b.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 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c.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 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 确定下沉重。
摘要:结合实际, 针对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浅析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重点与难点 篇3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建筑施工 沉降观测
中图分类号:TU1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和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近年来,在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高层建筑物亦越来越多,楼层不断增高、荷重不断增大增强,建筑物的沉降量也必然会不断地增加。为了能够方便的全面的了解到建筑所在场地的土质情况,建筑工作者可以在高层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运用沉降观测技术在整个过程实施沉降观测,为了保障所有的建筑物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都能发挥其最大的使用功能,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显得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1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必要性
现今社会上,我国的高层建筑的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大型商业建筑、办公写字楼以及大部分的居民区的建设过程中普遍的运用到了基于沉降观测技术的高层建筑的建筑形式。在大部分的高层建筑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又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沉降观测技术的正确使用不仅关系到设计的高层建筑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中的使用安全和安全稳定,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工程地质测量的重要项目之一,这不得不引起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的高度重视。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过程中,普遍使用沉降观测技术,并不断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各个阶段的沉降观测技术的使用,高效及时的沉降观测不仅能为今后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提供准确有效可靠地技术指数和相关参数,而且能为设计部门提供详尽的地质资料,大富缩减以后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建筑主体结构损坏甚至于破坏或者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的可能性,使得建筑项目的安全性与使用年限符合国家相关检验标准。
为能保证高层建筑物结构的安全,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在高层建筑施建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增强对高层建筑建设各个阶段的沉降观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应引起高层建筑的设计者的高度重视。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对各项沉降参数进行周密的观测,并且还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项观测数据进行严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项目所在地的高层建筑发生沉降的原因,针对于各种可能原因及时制定恰当的控制措施,从而从建筑物的整体的高端提升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质量和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2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原因分析
通过建筑设计师和对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的工作人员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对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以及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的结果的研究和分析,高层建筑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均匀沉降的成因是多方面并且是十分复杂的;这既有来自外部的影响,也有其内在的原因;既可能是一种因素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许多的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总而言之,导致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设计、勘察、施工、规划、使用、自然灾害等不同方面的因素。
2.1 对具体地基的处理不当
第一,对软硬差异很大的地基上没有进行地基差别化处理,均以天然地基的标准来衡量,造成建成后的建筑物由于地基本身的差别而产生不均匀沉降。第二,并非所有的建筑地基的地基土都是单一质地的匀质地基,然而设计者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单纯的对其作了简化假定, 过于理想化,主要表现在压缩模量、密实度等方面,这必然使得计算与实际存在很大的误差。第三,由于地基的差别很多的地基的基岩可能会产生严重倾斜,在这种地基上建设的建筑物的基底下的压缩层很可能是一边较薄,而其他地方的地层却很厚,导致由于建筑场地的地基土的相对压缩量相差很大,在此地建设成的高层建筑物就极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2.2 施工过程出现问题
由于施工过程出现问题而导致基础沉降的事故也很多,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很复杂,但总体分类而言可以分为施工方案不符合相关规程、施工质量低劣、桩头处理欠妥、施工记录造假、配套设施影响、相邻基坑影响、对地基上保护不力以及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等各种问题。
2.3 建筑场地选址失误
建筑场地要选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应尽量避开断裂带、疏松的土坡边缘、陈旧的河道和极有可能塌方、滑坡等危险地段。建筑场地选择错误必将潜伏着严重的未知危险。
2.4 不恰当的建筑规划
规划部门对于软土地区进行建筑用地的批准许可时,建筑物与其他建筑间的距离过短,导致在相邻基础的地基情况下由于天然地基土的附加的引力会相互叠加到一起,容易引起高层建筑由于地心引力的差别导致地基松动产生高层建筑倾斜主要是彼此之间的倾斜尤为严重或者在邻近的几个的高层建筑在进行桩基施工时,地基土形成相对较大的扰动,导致建筑承载力严重不足。
2.5 高层建筑的基础方案设计错误
当高层建筑设计者同时设计高层建筑时对同一栋高层建筑却使用多种不同的基础形式时,对于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的欠妥,导致地基土所承受的附加压力严重不均匀,高层建筑基础刚度变化相对较大,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就极容易造成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致使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损。
3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3.1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和人员素质。参与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并且要求参与人员对于经常使用的仪器的操作规程要能熟练的掌握和使用。
(2)观测时间。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且在高层建筑施工的整个阶段都要求进行的定期的沉降观测,进一步更新数据。
(3)观测点和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应尽量埋设在便于观测和测量的地方。一般说来,高层建筑的设计图纸上要求明确表明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的位置。
(4)沉降观测过程遵循的原则。沉降观测过程中要遵循的主要原则即为“五定”原则,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布设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统一布设的沉降观测点,要求点位必须稳定且便于观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都要工作正常、使用起来要稳定.
(5)施测过程。熟悉和正确的使用和操作仪器及设备。而且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人员之间相互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每一步都进行校核。
(6)观测精度。对于观测精度,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要求,这要因物而定。但是总的来说如果对于建筑物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一般地,在按照设计图纸所进行的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通常使用普遍采用的二等水准测量的沉降观测方法。
(7)观测成果整理及相关计算。对于原始数据,一定确保其原汁原味、真实可靠,对于观测成果的整理和计算,应该要符合具体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要有正确的依据,做到严谨有序,并且每一步都做好校核,计算结果必须符合有效性原则,并且有效性原则应该要始终贯彻于整个成果整理及计算过程中。
3.2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实施步骤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实施步骤可简单的氛围一下五个方面:(1)建立水准控制网。(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3)沉降观测。(4)记录整理和计算。(5)统计表汇总。
4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
(1)布设沉降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时,要根据建筑物地基沉降特征并且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沉降观测点。
(2)布设基准点。统一布设的沉降观测点或者基准点所形成的观测网络以及一体化要求所形成的沉降观测监测方法更应该要能够体现沉降观测的整体效果以及有利于整体沉降观测的分析。第一、尽量在施工变形影响区域之外选设基准点,尽量避开松软地层和滑坡区,避开地下各种管道设施。为方便观测和保存基准点宜选设在位置固定的地方。第二、提前进行基准点的埋设,最好在沉降观测前一个月进行埋设。第三、保护好基准点及周围的保护标志,尽量避免碰撞。第四、所有的统一布设的观测点和基准点点位都应该要注意尽量避开障碍物,便于进行初次和定期的观测和长久保存。
(3)对建设好的高层建筑的进行定期沉降观测。在工作人员布设好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之后,应按照先前制订好的观测方案和观测周期实施沉降观测。对每一点的初期观测,最好进行两次观测,以确保初期数据的准确性;务必做到认真细致的进行每一次的观测和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的高程数据应由两次观测后的平均值来确定。
5 结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总结出如下结论,按照高层建筑设计者设计好的高层建筑图纸所进行的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以及整个阶段进行定期的沉降观测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地质勘探项目。同时在今后的沉降观测技术应用中,观测人员不仅要增强技术分析和创新,而且还要及时了解掌握新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技巧,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相关观测工作,及时为高层建筑施工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沉降参数。总体来说,对高层建筑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沉降观测,并且及时掌握其沉降规律,从中发现异常,及时准确的分析沉降原因,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这对保证桩基高层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投入运营后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柴君松.浅谈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商情[J].2010.
[2] 高亚民.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西部探矿工程[J].2008,(3).
[3] 谷娜.粘性土地基中混凝土灌注桩桩基检测及沉降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6.
地址:日照市岚山区岚山中路19号(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局) 邮编:276807
电话:13562386119收件人:葛传增
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理论的几点思考 篇4
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理论的几点思考
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由多层向高层发展,沉降物观测的应用也随之得到普及.沉降物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沉降观测是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乃至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技术资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建筑质量,更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但在日常施工或使用中,却往往被忽视.为此,根据工程建设经验,对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积累,仅供同行们参考.
作 者:刘振和 作者单位:大庆筑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大庆,163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5)分类号:关键词:沉降观测 要求 问题 对策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篇5
1、一般路段纵向每 100m 设一个观测断面,仅在路堤中心布设 1 个观测点;在跨 度超过 30m 的桩基结构物的两端设置一观测断面,跨度小于 30m 时仅在一段设置;路 堤高度大于 4.0m 及软弱土层横向有倾斜的软弱土路段纵向每 50m 设一个观测断面,在 路堤中心及两侧路肩布设 3 个观点。
2、观测点底板设于 90 区,并在观测点地面平铺宽 40cm,长 40cm,厚 20cm 的黄 沙,整平压实;
3、将沉降板平放在沙内,保证板面水平,并回填砂整平压实,沉降板底座采用 400 mm×400 mm×10 mm 的 A3 钢板,沉降管外套内经φ 70 mm 保护钢管,钢管用套丝接 长;
4、将套管垂直套进沉降板竖杆上,随填土加高,测杆和套管相应接高,每节长度 不宜超过 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 5280 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 50cm;
浅析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重点与难点 篇6
一、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引人注目的亮点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
[1][2]下一页
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教育评价换尺度。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改革固有的评价机制,评分、评估、评语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摒弃以考试为唯一尺度的做法和唯分数论的评价。努力使语文教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客观化。
第五,标准本身欠精度。新《课程标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又如:什么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本身就是实践课。“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纰漏,不一而足,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 篇7
1 高层建筑物沉降的原因分析
在应用沉降观测技术之前,首先必须对高层建筑物沉降的原因有一个全面了解。高层建筑物发生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外部因素。由于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大气温度和土壤性质的不同,高层建筑物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出现变形,其中沉降就是变形的一种表现;二是自身因素。高层建筑物本身需要荷载,会受到外力作用,再加上建筑物结构不合理,也会出现沉降。
2 沉降观测的特点概述
2.1 精度高
沉降观测的精度高低直接关系到高层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响到对沉降规律的把握和控制。在实际操作中,沉降观测要求高精度,必须满足在该高层建筑物允许的沉降值范围,一般来讲,沉降观测的精确度应小于允许沉降值的110~120,但是为了更加详细全面的研究沉降过程,对于观测精度要求还要更高。
2.2 频率高
建筑物产生沉降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在计算高层建筑物沉降过程中需要对同一点不同时间的坐标差和高程差进行一定时间周期的重复观测计算。所以,沉降观测的频率高,往往取决于观测的预计沉降量以及沉降的速率,沉降观测必须能够反馈出沉降变化的规律。
2.3 难度大
建筑物本身沉降的精度特别小,计算量大,要求严格。同时,沉降观测所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量特别大,需要从大量数据中采用严密的数据处理办法去获取沉降信息,可以说沉降观测数据处理的过程也是分析沉降规律和预报的过程。
3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基本要求
3.1 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仪器一般需要使用精密水准仪及铟瓦合金的水准标尺。我国目前常用的水准仪是国产的S1、S05水准仪,同时现在的数字化电子水准仪也逐渐开始推广应用,比如莱卡DNA03等。
3.2 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是指要测量的高层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一般采用20mm的螺纹钢。沉降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必须严格按照测量规范标准要求、地质状况以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设置,应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沉降情况。高层建筑物在设置沉降观测点时通常采用纵横向对称的方式,观测点之间距离需要分布均匀,保持在15~30m为宜。
3.3 沉降观测精度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精度必须能够反映出建筑物不同变化的沉降量。《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要求沉降观测需要采用二级水准测量方法,视线长度在50m以内,前后视距差在2m以内,累差也不能超过三米,视线应在高度应在0.3m以上,基辅分划读数差应在0.5mm以内,往返较差及附和或环线闭合之差在1.0√n(n为检测站个数)以内,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在1.5√n以内。
3.4 沉降观测时间
沉降观测时间一般在方案中都需要详细规定,必须严格要求观测时间,否则会造成观测数据的不真实,最终影响沉降观测的质量。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各个阶段都必须严格安装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杜绝漏测或补测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沉降规律。在实际施工中,建在砂类土层与粘土类土层上的建筑物沉降周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粘土类沙层建筑物施工期间的沉降量是整个沉降量的一部分,需要观测频率大,可以根据实际地基、层数和荷载来确定观测周期。如果遇到停工情况,需要在停工时和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掌握停工期建筑物沉降变化情况。竣工后,沉降观测频率可以相对小一些,一般根据地基类型与沉降速度可以设置为一个月至一年等不同周期。最后,通过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来判断沉降是否进入稳定期,如果建筑物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时,基本就可以认为进入了沉降稳定阶段,当然具体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建筑物地基土的压缩性等情况而定。
3.5 沉降观测方法
在沉降观测中通常观测人员会采用闭合水准测量的方式。通过高程基准点对观测点进行测量,然后组成闭合水准路线,在观测高程基准点时通常采用往返偶数站观测的办法,高程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标准使用闭合水准路线观测。
4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施测步骤
4.1 建立水准控制网
在分析工程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布局结构基础上,水准控制网可以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者城市精密水准点或者测绘人员自己建立的水准点来进行设置。水准控制网中的水准点也可以称为基准点,水准点必须设在沉降区、震动区以及开挖区范围以外,并且根据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确定水准基点的开挖深度,并确保标石深度大于相连建筑物基础的深度。三个间距在100m以内的水准基点可以组成闭合路线,可以根据它们的闭合差来检验精准度。在架设水准仪时必须能够后视到两个以上的水准基点。
4.2 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路线
具体布设工作需要布点人员使用专门仪器根据沉降点位进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首先,在建筑物墙体上将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标示出来,然后使用工具进行打眼和固定,为了防止掉落可以在标示上涂抹植筋胶。最后,当布设好沉降观测点后,就需要在沉降点和水准基点之间建立观测路线,测绘人员需要做好编号和记录工作,将建立好的观测路线确定下来。
4.3 实施沉降观测
以上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开始观测闭合线路。首次观测特别重要,必须采用偶数站往返两次观测,并且同一个沉降点往测和返测要设立不同水准标尺。首次观测沉降点的高程值是后面计算沉降量的重要依据,所以,必须确保观测的精确度,可能需要数次重复观测,往返观测的沉降点的两个高程值相差必须小于1mm,然后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首次沉降点的高程值。后面的观测就可以通过闭合差来检验测量精度,一般闭合差需小于允许值的一半。如果首次沉降点沉降量为零,就可以根据两次观测的高程值之差计算沉降点位的沉降量和总的沉降量。
5 几点建议
在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中由于人为、仪器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干扰,难免会出现误差。为此,在实际沉降观测中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定期检验水准仪i角误差,确保其在规定标准范围内;二是选择合适的观测时间。遇到太热或太冷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时不要观测,并且观测前需要将水准仪放到阴凉处,确保水准仪与外界温度一致;三是注意沉降观测步骤。严格按照施测程序进行,尤其注意要在观测点与基准点稳定后方可进行观测。此外,沉降观测仪器在不断更新换代,我们采用更先进的仪器,会让观测方法更加完善、精确,减少作业强度,提高观测效率。
参考文献
[1]蔡顺.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运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
[2]祁志涛.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及其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4(15).
[3]卢建利.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8).
[4]赵海林,陈旭.谈对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2).
[5]苑晓薪,李喜民.谈在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8(08).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 篇8
关键词: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点 高层 建筑 建筑物 水准点 水准控制网
1 沉降观测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建筑施工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规模不断拓展,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矛盾。建筑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开发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来缓解用地压力。为确保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结构安全耐用,并为日后的勘察设计和沉降观测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开展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2.1 观测仪器、人员水平的要求。采用S1级或S05级精密水准仪配合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开展沉降观测。若缺少铝合金水准尺,可采用一般塔尺的第一段标尺施测。要求观测人员一律培训上岗,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达标,能够根据工程特点,结合现场条件采用科学的观测方法,并且能够针对观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为全面的观点,能够灵活运用误差理论计算平差,确保每一次观测准确、高效。
2.2 观测时间的要求。通常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为一个观测周期。必须根据观测方案所规定的时限设定观测周期。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通常是30天一周期,或参考建筑物加荷条件每升高一层或每升高数层设一观测周期。
2.3 观测点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时须遵循两点原则,一是便于观测,二是最能反映沉降特征。按照常规,应该在建筑物上纵横对称设置观测点,相邻点间隔15~30m,均匀地分布于建筑物附近。另外,还应该按照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选定观测点的位置,要避免在装饰装修环节观测点被墙或柱饰面掩盖而影响到连续施测的计划。
2.4 观测始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准点、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观测仪和配套设备要稳定;每一次的施测路线、施测方法以及所采用的镜位和流程基本固定;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人员要稳定。坚持“五定”原则有助于规避测量误差,确保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能够保证每一次复测与首次观测的结果都有可比性,从而提高沉降观测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2.5 观测要求。观测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沉降观测方法、观测流程以及观测仪和配套设备的操作方法。首次观测要校正仪器设备,如有必要可报送计量单位计量检定。仪器设备连续使用3~6个月后重新检定。观测时,现场人员必须有序组织,密切配合,认真负责,做到步步有校核。
2.6 观测精度的要求。高层建筑物施工通常均采用二等水准观测标准。以下是相关观测指标:①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为测站数。(或△h=∑a-∑b≤1.0■, L为观测路线距离)。②前后视距:≤30m。③前后视距差:≤1.0m。④前后视距累积差:≤3.0m。⑤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⑥水准仪的精度至少达到N2级
2.7 观测数据整理及计算要求。观测过程中实时记录测得的数据,按照测量规程规定流程、技术手段进行测量计算,确保流程完整有序,而且要逐步校核,确保结果真实有效。
3 施测流程
3.1 构建水准控制网。①一般高层建筑物附近按照≤100m的间距要求所布设的水准点要超过3个。②在能够后视2个水准点的位置布设观测仪,同时确保测区内各水准点可以形成便于闭合校验的闭合图形。③宜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震动区范围以外布设各水准点,结合工程特点以及二等水准施测要求(大于1.5米)设定水准点的埋设深度,构建水准控制网和基准点联测,继而进行平差计算,统计出所有水准点的高程。
3.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测区水准控制网,参考沉降观测点设计图,或结合观测点埋设的深度要求布设观测点。观测点与控制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且将提示施测路线的标记桩设在观测仪与转点处,确保每一次施测所采用的观测路线基本固定。
3.3 沉降观测。基于沉降观测方案和施测周期,宜在观测点安稳固后进行首次观测。一般高层建筑都设有地下结构,应从基础开始进行首次观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参考提前设计的位置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稳固好临时观测点后开展首次观测。
除首次观测以外的每一次观测的高程值都根据首次观测确定的观测点高程而定。因此,首次观测在测量精度上要求较为严格。按常规使用N2级或N3级精密水准仪施测。除此以外,要求在2次同期观测后确定所有观测点的首次高程。
建筑结构上的观测点随着楼层的升高逐渐上移,当观测值达到+0.00时再确定永久观测点的位置。随后在竣工后沉降基本稳定之前的每一层都要复测。
3.4 确认所有观测记录无误后计算平差,得出各观测点每次观测的高程,继而得出沉降量。
3.5 统计表汇总。①列表统计沉降量,并进行汇总。②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构建下沉曲线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上、下两部分分别是荷载值以及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在坐标体系中绘制各观测点测得的沉降量及其对应的荷载值,连线得到与荷载值相对应的沉降曲线。③基于以上两个步骤对建筑物沉降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向上级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施工决策。有的重要建筑物所在地基沉陷性较大,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前必须进行沉降观测。
3.6 观测阶段的注意事项:①观测方法、观测流程和技术要求必须符合测量规范;②使用同一水平尺进行前后视观测;③每次的观测路线保持一致;④每次施测现场环境一致,且避免阳光直射;⑤读数时必须保证成像稳定、清晰;⑥坚持不定时观测、持续观测,勤于检核计算;⑦在雨季前后联测沉降量,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一致;⑧实时向关联部门通报沉降观测数据,全天候观测沉降量大于1mm时立即施工整顿。
4 探讨的两个问题
4.1 选择科学的沉降观测精度。现阶段,建筑行业沉降观测规程尚不完善,观测标准尚未明确,使得施工单位在设定精度标准时掺杂了过多主观的成分,而观测精度与沉降观测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密切相关。所设定的沉降观测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获得准确的观测结果,因此观测精度要根据沉降观测规程及工程特点而定,尽量在保证观测结果客观准确的前提下避免资源浪费。按笔者的观点,一般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首次观测时宜采用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并且使用高级水准仪配合铝合金尺施测,在±0.00以上部分用S2、S3级水准仪施测,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度达标。
4.2 观测建筑物沉降情况时,施测时间与沉降量所形成的是起伏的关系曲线,而非单边下行光滑曲线,需要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行修正。①二次观测时曲线回升,之后呈下降走势。这是因为首次观测精度要求不严格,如果回升大于5mm,则首次观测结果作废;如果回升不超过5mm,则二次观测与首次观测调整标高一致。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后,致使观测点标高抬高,或水准点标高降低。处理措施:取相邻观测点的相同观测周期的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水准点下沉。处理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参考文献:
[1]李小勇,张鹏,何耀邦,李伟.浅谈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J].科技信息,2011(08).
[2]吴伟,汤远亮.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03).
沉降观测验收标准 篇9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沉降观测的对象
沉降观测的对象包括: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加层、扩建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及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不小于30~50米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局部沉降特点。
三、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等级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米,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
四、观测周期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施工期间一般在基础或地下室完成后开始观测,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沉降速度≥2.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如施工过程暂停,则在停工及重新开工时应各测一次,停工期间2~3个月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后二个月时),第二年测2~3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稳定。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五、稳定标准
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或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0.01mm/d为稳定标准。若施工过程中沉降大于2.0mm/d则应采取有效措施。
六、验收标准
建筑物竣工验收标准为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
万达广场沉降观测方案 篇10
州
万
达
广
场
沉 降 观 测 技 术 方 案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荆州万达广场主体结构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编 写:
校 核:
审 核:
批 准: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 4
二、沉降观测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基准点埋设 ············································································ 4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 ···································································· 5
(三)精密水准测量 ········································································ 5
(四)资料整理与提交 ···································································· 8
附图:
一、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三、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荆州市荆沙路和武德路交汇处西北侧。新拟建万达广场建设用地121818平方米,共分酒店、大商业及住宅3个部分,其中酒店、大商业设地下室2层,酒店部分上托1栋17层、1栋7层写字楼及商铺,大商业上托1栋28层、1栋29层及商铺;住宅部分设地下室1层,上托A、B、C三个区住宅楼及商铺,住宅楼共11栋,均32层。采用桩基础,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为了解新建建筑楼在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沉降情况,达到优化设计、确保安全及指导施工的目的,在建筑楼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建筑楼主体结构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我司所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负责编制本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二、沉降观测方案
本项目沉降观测工作分为四个部分:基准点埋设,观测点埋设,精密水准测量和资料整理与提交。如果观测期间发现沉降异常,则要对建筑物进行水平位移和楼体倾斜的监测。
(一)基准点埋设
基准点是检验和直接测定观测点的依据,要求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稳定不变。故须埋设在稳定的地方,且离开被测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便于校核,以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数目应不少于三个。
基准点的具体埋设位置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根据本项工程的实际情况,拟埋设五个深式永久水准点BM1、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BM2、BM3、BM4及BM5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其埋设方法采用钻探成孔法,用钻机钻至中风化基岩面或原状土层,孔径为110mm,把ф40mm的镀锌水管插入孔底,清孔、锤实,用导管浇灌1:1水泥砂浆。管头露出所浇注水泥面2~3cm,顶部焊接预制铜标芯作为观测立尺点,然后设置保护箱盖。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
观测点是固定在待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埋设位置应保证施工期间和建筑物竣工后一段时期内能顺利进行观测,并能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布设在首层或负一层的承力柱或剪力墙上,应选择在既便于观测又不易受碰撞破坏的位置埋设。根据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拟布设沉降观测点酒店部分32个(编号为JC01至JC08、XC01至XC24)、商业部分56个(编号为SC01至SC56)、住宅部分121个(编号ZA#1-01至ZC#6-05)。具体详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观测点采用Ф16mm的圆钢预制,一端加工成圆头打磨平滑作为观测立尺点。采用冲击钻钻孔置入法埋设,观测点设在首层或负一层指定柱上高出地坪面20~40cm处。
基准点及观测点埋置好后,应注意保护,严防碰动和破坏。
(三)精密水准测量
1、仪器:①使用EL302A型电子水准仪配合条形码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测量精度为电子读数±0.7mm,人工读数±1.5mm。
②使用苏光DS05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加GPM3光学测微器配合铟钢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2.0mm,观测时精读至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0.1mm,估读数取至0.01mm,仪器及标尺均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观测作业由具专业职称的工程师施测,为保证观测精度,在观测过程中遵循三固定的原则,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
2、采用规范及依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及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3、技术要求及精度分析: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若Hg≤24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4Hg,若24m<Hg≤60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3Hg,其中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4.8的有关规定,二等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nm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mm,前后视距累计差≤3m。
4、观测时的注意事项:
(1)每次观测,均要对基准点进行高差检测校核,验证其点位稳定可用后,才对沉降点进行观测。
(2)应尽量避免在卷扬机、搅拌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5、观测周期:
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以后的建设期每增加两层观测一次(约15天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年。若沉降达到稳定指标,即最后半年内所测各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4mm/天,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即可停止观测。若沉降仍不稳定,以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预计观测总次数为23次,观测过程总历时约两年。
观测中如突然发生大量沉降、各测点沉降量严重不均匀或建筑物出现较大裂缝等异常情况,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并在观测记录中注明这些情况,及时向甲方和设计方汇报。
具体的观测时间,以双方的约定为准,封顶后的观测可根据施工及装修进度作适当调整。
6、施测方法:(1)建立水准控制网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①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3个以上水准点,其间距不大于100米;
②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2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③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基准点联测: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3)沉降观测:布设环形闭合网,尽量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计算环线闭合差并根据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点的高程。同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间的高程差,即为该点本次观测的沉降量。
(四)、资料整理与提交
每周期观测结束后,应对观测数据和计算资料及时进行整理验算,计算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填制观测成果表,并及时提交给甲方。
沉降观测竣工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基准点及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3、沉降曲线图;
4、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方法探讨 篇11
摘要: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首先应当做好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其局部不均匀的沉降可能会引起建筑物的结构变化,以及局部应力集中的情况出现。对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地基的变化进行变形监测能够保障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本文就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方法做详细的分析,为讨论同类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建筑物变形监测中一项重要的监测内容。在许多规范中又被称为“垂直位移监测”,沉降观测主要突出了垂直方向上的变形特征和过程。建筑物沉降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有:地基土力学性质、地基处理方式、基础设计以及上部结构形式。由于建筑物形式多样化,楼层高度不断攀升,结构设计复杂;因此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越来越重要。沉降观测是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通过对沉降监测点定期监测高程,由被监测点的高程变化计算累计沉降量、沉降差、沉降速率,据此推断沉降变形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程度,为建筑物整体稳定性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报。沉降观测方法有多种,目前以精密水准测量为主。沉降观测时,将沉降监测点设置在能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位置,沉降观測所用的水准基准点一般选址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由水准基准点定期对沉降监测点进行观测,通过观测点高程变化分析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1.建筑物产生沉降的原因
在建筑物施工初期,基坑开挖时表面荷重卸除,使基底产生回弹;随着建筑物施工进展,荷载不断增加,又使地基产生沉降,由于外界温度变化,建筑物本身在垂直方面上亦有伸缩。可见建筑物沉降观测在基坑开挖开始进行,而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并继续到建成后若干年,直到沉降现象基本停止。
2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程序和步骤
2.1基准点埋石与监测点标志
采用精密水准测量进行沉降观测,沉降监测的测量点分为水准基点和监测点两种。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要求,对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和观测点进行埋设。对于施工现场来说,可以就地取材,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基准点埋石。其中深埋钢管水准基点埋石。如图1所示。沉降监测点应埋设在建筑物重要结构位置,如承重柱或承重墙基础位置。所埋设监测点标志规格。如图2所示。基准点要设在沉降影响之外,一般会避开地基开挖处、地而沉降区和震动区,基准点埋深至少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要求。
2.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现代建筑物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堆料及施工人员容易干扰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因此固定优化的观测路线尤其重要。根据施工现场条件以及基准点、监测点布设位置制定出水准观测路线。规范要求在高层建筑物周围至少应布设三个基准点,间距不应大于100 m;在观测过程中,区域内架设仪器应能后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水准点,场区内闭合水准路线优于其他形式,多选择闭合水准路线以便检校。为保证各次观测质量均沿统一路线,因此在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标记好仪器站点和转折点。
2.3沉降观测的外业实施
沉降观测一般是周期性的观测,整个周期大约维持3年-4年;根据监测的建筑物施工阶段,观测周期也不同。在建筑物基础开始时应进行首次观测,对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埋设好的沉降观测点进行监测。首次监测的结果是整个沉降观测的关键,后期的所有观测数据都要与首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直至整个过程结束。因此,首期观测精度要求较高,一般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一般同期观测2次一3次后确定。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结构每升高一层,沉降观测尽量紧跟观测一次。若建筑物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 %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若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个月~3个月观测一次。
2.4数据分析统计
沉降观测过程中记录各次观测值,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以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作为最终结果。若使用电子精密水准仪,可以利用电子仪器自动记录的功能进行保存原始数据,每测一次导出数据进行保存。电子精密水准仪数据可以通过平差软件进行结果输出,使效率大大提高,避免人为计算误差。通过平差后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报,规范要求最终应提交时间一荷载一沉降量曲线图和等沉降曲线图,这两幅图应根据各观测点的沉降J清况绘出;基础数据是汇总各点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然后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对建筑物的沉降趋势进行分析,将建筑物的沉降预计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负责部门。
3.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保障条件
1)精密的测量仪器。沉降观测属于高精度观测,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加载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0.05~0.1,故规范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现代电子水准仪可以满足以上需要,例如天宝的DINI03,徕卡的DNA都是高精度电子水准仪,每千米往返中误差可达±0.3 mm,水准尺也应使用标准配套的高精度锢合金条码水准尺。在首次观测前要对仪器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包括轴系、成像各方而要求。测绘管理条例要求高精度仪器每年应经计量单位鉴定。日常使用仪器应由专人保管并负责定期检校。
2)专业的测量人员。测量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主要测量人员应取得测量员资格证书。测量人员能熟练掌握仪器,熟悉测量理论;有一定的现场观测经验,明白各施工阶段的内容,能针对不同施工阶段的需求,合理安排观测时间及观测程序。
3)合理的观测时间。高层建筑物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首次观测是整个观测过程的重点,首次观测结果将会影响整个沉降过程甚至导致整个观测无效。建筑物的各阶段的复测也根据施工情况定时进行,合理安排观测时间才能准确的反映沉降情况。另外,观测周期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周期约为每月1次;或按建筑物的加载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
4.建筑物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现代建筑物施工过程周期长,而且工程繁琐;因此对沉降观测提出较高的要求:1)合理规划沉降观测工作,制定明确的观测方案和计划;2)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合理布设基准点和监测点;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过程中固定测量人员和仪器设备,设备做定期检查和检校;5)电子仪器设备应由相对应的监测数据存档,数据为原始数据不可更改;6)相关分析软件应有专业数据分析厂商提供,分析结果应及时汇报相关部门。
5.结束语
1)建筑物沉降观测是一项特殊测量工作,工作特点是过程繁琐、要求精密、连续性较强、要求认真对待,另外,沉降观测要求高精度测量仪器、熟练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的施测程序。沉降观测数据是施工及后期阶段实际沉降量的汇总,能够反映建筑物各阶段沉降变化情况并预计沉降趋势。虽然沉降观测设计与实施阶段都做了相应要求,但是实际观测量与提供的理论预留沉降量有偏差,其主要原因是理论计算假设条件较为理想,很多时候与施工条件相差较大,施测阶段各种不可预计的因素导致偏差较大。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仪器设备在沉降观测中得到推广应用。口前,在许多重要建筑物中已应用了静力水准仪、垂直位移监测传感器等,另外,还有全站仪、GPS等设备在这方而的应用研究。这些设备的应用虽然可以减少劳动强度,也为现代建筑物沉降观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考虑到设备投入维护费用,以及精度稳定性等方而的影响,以上方法仍在研究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丁立岩.高层建筑物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建筑设计与管理,2014,02:21-82.
[2]曹艳.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方法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05:141-142.
【浅析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重点与难点】推荐阅读:
构筑物沉降观测技术05-08
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11-04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论文08-17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要点11-09
浅析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难点与多样化策略07-31
浅析建筑中的文化现象11-14
浅析当今建筑企业形势05-18
浅析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