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物的沉降分析

2024-08-19

工程建筑物的沉降分析(精选9篇)

工程建筑物的沉降分析 篇1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几点要求

1.1 仪器设备方面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应按照沉降观测级别有针对性的选择仪器设。比如在特级沉降观测时应选用DS05型号的水准仪, 选择因瓦合金水准标尺, 并采取光学测微法进行沉降观测。

1.2 人员素质方面

参与施工的人员务必检查专业培训和学习, 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测量理论, 能结合工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沉降观测办法, 且能独立分析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灵活运用计算平差的相关理论, 能全面、及时、精确、出色的完成观测任务。

1.3 观测点方面

1) 首先, 必须观测点必须位于沉降范围以外, 确保位置稳定且能长期保存, 并按照基准点所处方位的稳定情况进行定期复测, 施工期间通常一至两月进行一次复测, 带点位稳固方可半年或一季度复测一次。此外, 如果遇到沉降测量结果一样或者遭遇诸如地震、洪水等不可抗因素时, 应马上进行复测, 并对其可靠性和稳定进行认真分析;2) 其次, 确保标石和标识预埋结束再进行观测。在稳定期结合观测要求和地址条件进行测量, 通常半个月一次;3) 最后, 在特级沉降进行观测时, 至少应选取四个高程基点, 企业级别的不得低于三个, 工作基点则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并形成闭合环、附合水准路线或节电网。

1.4 观测时间和次数方面

观测时间和次数应结合工程进度、性质以及地质情况和基础荷载的增加频率和情况而确定。通常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和建成初期的观测次数要多一些, 施工期间的观测周期和频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一是建筑工程施工初始阶段按照施工进度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高层建筑的基础垫层和底部施工完成后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时间和次数应按照所增荷载和地基的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每加一到五层进行一次观测。二是施工阶段出现停工且时间较长时, 在停工与复工时应分别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停工期间应每隔一个月到三个月观测一次。三是如果基础四周的地面的荷载骤然增加, 并在周围积有污水或者周围大量挖方或者暴风雨之后, 必须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而判定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 只需按照沉降量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进行判定。若沉降速度低于0.01mm~0.04mm每天, 软土地区0.0.mm每天, 老土地区≤0.01mm每天, 则能认定为稳定阶段。

2 建筑工程中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一般步骤

建筑工程中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一般步骤:首先布设平面基准网点;再布设沉降点;再选择观测路线, 最后进行沉降观测。以下就具体实施步骤做出以下分析:

1) 平面基准网点的布设步骤

在制定建筑工程测量方案时, 应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布局特点而制定, 基准点由建设方提供, 根据建筑工程的测量方案和布网原则进行基准控制网的布设,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各级移位观测基准点应包括方位定向点, 且不得低于3个, 并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工作基点, 并确保基准点与工作基点有益于开展校核和检验工作。二是在应用GPS技术进行平面测量、三维测量时, 必须要确保基准点位置的适用性, 也就是不仅要有利于技术设备的摆放和操作, 还要确保视线之内的障碍物高度角不得高于15°。三是应注意四周的大功率无线电机展, 与它们的距离不得小于200m;注意四周的传输微波无线电信号的通道、高压输电线路, 与它们的距离不得小于50m, 且确保通风、可视度高, 并尽可能的确保观测站周围环境与所处区域的大环境基本一致, 以此降低因气象因素而造成观测误差。

2) 布设沉降点的一般步骤

在布设沉降点时, 首先, 必须确保观测点的牢固, 从而确保点位的安全, 更有利于长期的保存;其次, 尽量在建筑物转角大的地方与房外墙之间每相隔10m~15m埋设各沉降点;再次, 注意高低建筑物之间相交的两侧, 以及地质条件的差异上以及基础和机构不同分界点的处的布设, 最后, 观测点的上部必须处于明显之处。

3) 观测线路的选择

根据场区基准控制网、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 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 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尽量在不转站的情况下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 以保证精度;二是开工前要对仪器规范要求进行检验, 要检验校正并定期检测。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 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 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 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 直至竣工。

3 关于建筑工程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几点建议

严格按测量规范要求施测;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随时观测, 随时检核计算, 观测时要一气呵成;在雨季前后要联测, 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当建筑物每天24小时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 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总之, 建筑工程中沉降观测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因而在应用沉降观测方法进行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时, 必须明确应用这一技术的相关要求, 明确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一般步骤, 加大观测力度, 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助推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的增强, 建筑行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 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才能在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沉降观测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兴辉, 张东然.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1) .

[2]袁玉珠, 邹为彬.浅析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1) .

工程建筑物的沉降分析 篇2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不断提高。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沉降防控是重要一方面,而且从建筑整体质量和安全要求角度来讲,做好建筑工程沉降测量工作势在必行,在专业化的观测仪器利用下,可以真实观测到工程的详细施工状况,并记录精确的沉降信息,这些信息记录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它的利用状况直接关系着后期施工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对于工程单位来说,就必须要重点把控,做好这方面工作。

1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的布设

1.1观测点的布设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总体沉降观测记录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工程所在地的详细信息,结合工程自身的构造特点,采取合理的观测方案,确保可以反映出工程施工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沉降速度等,这就需要保证在观测点的确定上,科学合理。在进行布设时,一方面需要具有很好的通视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的布设在建筑的角部位,例如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等等。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构造形式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布设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设,保证和建筑构造相一致,例如有些地区就将其布设在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等位置。

1.2基准点的布设

相对于观测点来说,基准点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会变动,是永久性的,基于它的这种特性,就必须要做好它的稳定性管理工作,不能受到破坏。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施工范围内是不允许布设水基准点的,也不能布设在建筑工程周围原有的旧建筑物之上,要在建筑物周围另行选择基准点布设位置,在具体布设时要按照文件要求,一个观测点所对应的基准点要在3个以上,不能低于这个数量,而且基准点和观测对象之间的距离空间也要控制在30m-50m之间,这是最佳的观测视野距,不能超出这一标准。在基准点埋设完成之后,在确保稳定之后再进行观测分析,埋深稳定时间至少是15天。

2测量技术所涉及到的要素分析

2.1测量设施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构造的稳定性,而且对于地基基础也有严格的密实性要求,这就内在的需要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精确无误,进而就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设备,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性,所测量的误差值就要低于变形值的1/10-1/20,而且在观测设备的确定上也要优先选择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或者是数字水准仪等。需要注意的是,观测仪器设备受到的环境和温度差牵制较为显著,对此就需要在开始利用之前对观测仪器进行细致检查,通过检查来随时了解测量的精度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的信息来进行适当调整,满足测量高精度的要求。除此之外,不同仪器设备在测量上的差异也要考虑到,要尽可能的保证观测仪器的统一和固定。

2.2操作人员

对于观测测量人员来说,必须要拥有足够专业的技能,对测量仪器设备可以熟练操作,可以根据测量中的突发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在测量过程中还要对所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除了这方面内容外,在对观测人员的选择上,也要尽可能以固定人员为主,不能随意进行更换,保持人员的专一性,这样可以防止因为人员变动而出现的错误测量问题。

3沉降观测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流程

3.1水基准控制网

一般来说,在建筑基坑进行开挖施工前,就需要观测人员在事前布设水基准点位置,布设完成之后再由此建立一个独立的水基准控制体系,这样可以保证高程初始值的水准测量工作顺利展开,在观测过程中还要保证水基准点至少是在3个以上,相邻之间的点间距也要控制在100m以上,对于后视水基准点也要保证在两个以上,以便于后期闭合检验工作的进行,减少失误问题的发生。

3.2仪器测站

在精密水准测量的文件规定下,仪器测站在观测的前后视野上,必须要按照标准进行设定,经过实际观测可知,在第一等级距离要控制在0.5m以内,第二等级上要控制在1m以下。对于仪器测站的`位置设定也要依据观测的视线长度来决定,不能超出视线长度,大多数情况下是立足于观测精确度,如果是同一个仪器测站,则可以观测到的沉降点越多就越能保证数据的精确无误,这样也就为后期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还需要观测人员注意的是,必须要保证前后视线距离的精确合理,与此同时,对于观测仪器的i角也要控制到趋于零的状态,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观测精确度,避免出现较大的误差。另外,观测人员按照要求在结束首次沉降观测之后,需要依据观测的结果对仪器测站进行标记,标记的目的是为了给后期观测工作提供参考,方便仪器设备位置的合理布设。

3.3具体作业

上述提到仪器测站的位置设定有严格要求,同样与其相关的精密水准测量在奇、偶站上也有较高要求,对于观测人员来说,经过观测所记录的数据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分析之后计算得到前后视线的距离高差,在确定高差之后可以有效控制观测时间,进而防止误差出现。在工程实际观测中,大多数情况下观测的水基准点和观测点的位置时相对较为合理的,对于时间问题所造成的数据偏差也不会过于严重,在确保观测精度无大碍的情况下,能够结合实际对观测的具体操作进行优化完善。

3.4观测信息的处理

观测人员在每一次的测量结束之后,还要把测量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对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进行分析,确认无误,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平差程序,以此来完成对所有观测点高程信息的分析,在分析计算的同时还要对存在的误差进行合理分配,并得到具体的沉降信息,包括沉降量多少。结合观测点的观测操作特点,在保证第一次观测数据科学无误之后,将其作为基准来看,并在此基础上对后期的每一次按没测量闭合路线重新测量的数据进行闭合差的核算,之后再对观测成果表进行填写。详细步骤如下:

(1)对各个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进行计算,即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到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到的高程;

(2)对累积沉降量的计算,即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3)对沉降速率曲线进行绘制,即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4)对等值线示意图进行绘制,即依据总的沉降量,来准确绘制出等值线示意图。

4总结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量的增多,使得工程沉降点观测测量工作重要性不断凸显,它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良好,提高建筑整体稳固性的重要手段。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沉降观测时,采用合适的观测技术,加强对观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并对观测点和基准点进行合理布设,在观测过程中还要遵循相关原则,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作者:吴志有 黄文后 单位:浮梁县规划测绘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杨小培.沉降测量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房地产导刊,(6).

[2]黄献芳,王炳伟.高层建筑沉降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数字化用户,(22).

[3]周志宇.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应用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3(08):118,120.

建筑工程沉降监测工作的探讨 篇3

1 沉降监测方法

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范标准都规定, 建筑工程沉降监测应采用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但建筑工程沉降监测方法与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1 测站设置

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在设置测站时, 前后视距差对于一等不得超过0.5m, 对于二等不得超过1.0m。然而, 监测一幢建筑物时, 在视线长度要求范围内 (一等不超过30m, 二等不超过50m) , 往往在一个测站上同时可观测到多达4—5个沉降监测点, 若在这一个测站上测完这4—5个沉降点, 工作效率当然较高, 但前后视距差必然会超限。若严格按照前后视距差的要求, 则只得在两两沉降监测点之间均设置测站。一方面, 测站设置越多, 产生观测误差的机会也就越大, 这样有可能会因过分强调前后视距相等, 反而导致监测精度降低及工作效率下降;另一方面, 前后视距差的限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小因仪器i角 (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之间不平行所成的夹角) 而引起的误差, 但一般在观测之前, 仪器i角已严格校正到接近于零, 因此前后视距差即使较大, 也不会产生显著的i角误差。由此可见, 在监测之前, 只要仪器i角已严格检校, 那么这一前后视距差的规范要求对于建筑工程沉降监测可以放宽或不作要求。

1.2 观测程序

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程序, 对于奇站为:后 (上丝、下丝、中丝) 、前 (上丝、下丝、中丝) 、前 (辅助中丝) 、后 (辅助中丝) ;对于偶站为:前 (上丝、下丝、中丝) 、后 (上丝、下丝、中丝) 、后 (辅助中丝) 、前 (辅助中丝) 。每一测站观测8个数据, 然后再用这8个数据计算10个数据。这一观测程序对国家一、二等长水准路线的测量非常必要, 它可大大消除与观测时间的长短成比例的许多误差。

对于建筑工程沉降监测, 基准点离物上的沉降监测点较近 (通常不超过500m) , 与时间长短有关的误差 (如尺垫下沉、仪器下沉等) 并不显著, 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另外, 水准尺上丝、下丝观测的目的只是为了计算视距, 若按上述第1.1节探讨的结论放宽或取消视距差的规定, 则上、下丝的观测即为多余。故对于建筑工程的沉降监测, 在并不降低其监测精度的前提下, 每一测站上的观测程序可以简化为:后 (基本中丝) 、后 (辅助中丝) 、前 (基本中丝) 、前 (辅助中丝) 。

1.3 数据处理

按照水准测量的规范要求, 通常将测量路线布设成闭合路线, 并计算其闭合差, 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测量数据中是否存在错误或大的累积误差。另外, 若闭合差不超限, 则将其反号分配到路线中, 即对每一测段的高差进行修正。

然而, 建筑工程沉降监测有其特殊性:除第一次测量外, 其余每次都是重复测量, 由于每次都是重新测一遍, 因此避免了误差累积, 而且通过同一点两次高程值的比较, 还可得知测量中是否存在大的错误, 故将沉降监测路线布设成闭合状的意义不大。另外, 在一般情况下, 沉降点不会出现上升的现象, 即沉降点的高程值总是小于或等于前一次的高程值, 若按照水准测量的闭合路线布设及数据处理方法, 将闭合差分配到每一测段的高差中, 反而有可能扭曲沉降点的高程值, 出现沉降点上升的现象。

由此可见, 建筑工程沉降监测可不采用闭合水准测量路线, 其数据处理也不要进行闭合差分配。若前后两期监测数据通过对比发现某一沉降点的高程值异常, 则有以下两种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测量误差太大;第二是沉降确实出现了异常。因此, 若发现沉降点的高程值异常, 不要进行误差修正, 正确的作法应是无条件返工重测核实, 从而分辨出是测量误差太大, 还是确有异常的沉降。

2 监测点的布设

建筑工程沉降监测是从一基准点开始, 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得沉降点的高程, 根据前后两次所测同一沉降点的高程之差即可得知两次测量期间这一沉降点的沉降量, 即沉降监测的点分为基准点和沉降点两种, 下面探讨这两种点的布设情况。

2.1 基准点

建筑工程沉降监测所用的基准点, 往往设置在离工地较近的旧有建筑物外墙上, 且采用相对高程系统, 一旦基准点被破坏, 则监测工作将无法继续进行。对此, 有关规范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沉降监测所用的基准点必须是国家水准点, 或是与国家水准点联测的工作基点。为保证沉降监测工作的长期连续性, 设置在工地附近的工作基点最好能与市内较近的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 从而得到沉降监测点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高程值。这样, 即使工作基点和与之联测的基准点均遭破坏, 也仍可用市内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其他基准点恢复。

2.2 沉降点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应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 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来确定。从平面布置考虑, 沉降监测点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从纵向布置考虑, 沉降点一般布设在主体的±0.000以上0.5m左右的外墙上较合适, 这样监测时立尺、观测均较方便。但有时这样布设会遇到问题, 甚至使监测工作无法进行, 例如对于带裙房的高层建筑, 由于裙房将高层建筑主体的首层外墙包围, 其高层主体上的沉降监测点若布设在±0.000以上的首层外墙上, 则工程竣工后, 在裙房内的主体沉降点将难以观测到, 对于带裙房的建筑, 尤其是高层建筑, 可考虑将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地下室内。

3 监测周期

建筑工程的沉降监测周期主要依据沉降速率的大小来安排, 而影响沉降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荷载。建筑工程在主体封顶前大量增加荷载, 主体封顶后则荷载增加得少而慢。因此, 在安排建筑工程沉降监测的周期时, 可分主体封顶前和主体封顶后2个阶段来考虑。

3.1 主体封顶前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1次。由于建筑工程在主体封顶前的施工阶段荷载增加很快, 沉降量也较大, 因此建议有关规范标准明确规定每加高一层观测一次, 这样可以及时掌握沉降量与荷载的关系, 尽早发现不均匀沉降, 必要时调整施工方案。

3.2 主体封顶后

建筑工程主体封顶后至工程竣工的这一时期为装修期, 有关的规范标准对这一阶段的监测周期未作明确规定。在装修期间, 工程也会因抹灰、进设备而增加荷载, 但这时荷载的增加因资金、配套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无时间规律, 沉降速率也时大时小, 对此, 可在考虑沉降速率、施工进度等因素的基础上, 将装修期的监测周期定为每1—2月监测一次。

建筑工程竣工至沉降稳定, 这一阶段的沉降速率越来越小, 但时间较长。为了适应这一情况, 若竣工后同一建筑物上各沉降点的下沉较均匀, 且沉降速率已明显减缓, 则可按每季度或半年观测一次, 直至沉降基本稳定 (日均沉降量小于或等于0.01mm) 后为止。

建筑物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篇4

金泰华城一期D区2#楼工程位于临沂市工业大道与北园路交汇处路北,本工程层数为9+1层,总建筑面积,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于2011年月日设置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共设置12个沉降观测点,观测日期为,经过基础、主体、装饰、竣工、竣工后一周的共15次观测,建筑物沉降已趋于稳定状态,沉降观测分析如下:

一、建筑物最大沉降数值为3mm;

二、建筑物最小沉降数值为0mm;

三、在100天 的沉降观测中,最大沉降差值为1mm,每日沉降量为0.01mm/d,小于规范规定的0.02mm/d。

经分析,本工程 建筑物沉降量正常,已趋于稳定状态。

观测单位:天元一公司

工程建筑物的沉降分析 篇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进步, 建筑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全安要求越来越高, 工程沉降观测作为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监控手段, 通过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的精确测量, 准确掌握建筑工程的沉降参数, 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合理的组织施工, 保证建筑工程不因沉降变形, 尤其沉降不均匀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全安问题。

一、工程沉降观测对象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 应进行工程沉降观测的建筑工程范围如下: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2)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3) 基础工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后经加固处理的工程和加层、扩建的工程; (4)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5) 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分析的工程; (6) 地基基础工程未及时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质量事故的; (7) 桩基、地基基础或主体结构工程的验收未经质监站监督的或使用期间因周边设施的施工可能会造成影响, 或房屋外观有严重缺陷 (如倾斜、开裂) 的已使用工程。

二、基准点与观测点布设要求

1. 基准点布设

基准点的设置一般是永久性的, 为了基准点不受到破坏, 保证观测的长期连续进行, 水基准点不应布置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范围内, 也不宜设置在建筑工程附近的旧有建筑物上, 应在建筑工程附近另行选地设置基准点, 并按相关规定每个沉降观测区域的基准点不少于3个。为保证观测精度, 基准点与被观测的建筑工程的距离在30~50 m之间为宜或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3倍基坑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基准点埋设后, 应达到稳定后方可观测, 标准埋石稳定期不宜小于15天。

2. 观测点布设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要求, 工程沉降观测需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反映建筑工程的沉降量、沉降差和沉降速度。工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达到良好的通视要求, 通常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沿外墙每10~15 m处或每隔2~3根立柱的柱基上以及主体的±0.00以上0.5 m左右的外墙上。如需要也要在附近有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也需要布设。

3. 变形观测的标志要求

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 采用墙 (柱) 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藏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 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 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 (柱) 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 可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相关规定执行。

三、仪器设备与人员素质

1. 仪器设备

工程沉降观测的仪器设备对观测精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精确掌握建筑工程的沉降情况, 按规定, 测量的误差值需小于变形值的1/10~1/20, 为保证测量精度, 一般工程沉降观测采用沉降观测使用DS1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或使用数字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钢数码水准尺。因仪器设备受环境和温差变化的影响, 在每次使用之前应对仪器设备测量精度进行检查, 以掌握仪器设备设测量精度的变化情况, 及时对仪器设备的测量精度进行验校, 以确保测量能达到施工精度要求。此外, 因不同的仪器设备可能会存在差异, 为避免因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引起的测量误差, 每个建筑工程应配备固定的仪器备设。

2. 工作人员

测量人员应有相关的专业技能, 具有测量理论专业知识, 熟知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 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 正确记录测量数据并加以分析计算, 及时应对施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 固测量人员间的素质问题, 观测测量工作应由固定的测量人员进行操作, 避免因测量人员的更换过渡期, 测量人员对工程的熟悉情况引起的施测时间延误或测量失误造成的测量问题。

四、观测时间周期

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 制订合理的观测时间周期, 准确掌握建筑工程的沉降变化情况和规律。普通建筑工程可在完成基础后开始观测, 高层建筑工程应在基础垫层时设置临时观测点开始观测。观测周期根据地质条件和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 从加荷情况来考虑应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 由于地质条件对建筑工程沉降的影响, 有时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并未完成, 应根据地质条件对观测周期进行调整, 加大观测周期的频率。如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沉降不均匀时, 应及时进行沉降观测, 加强建筑工程沉降变化的监控以指导调整施工。因建筑工程的生产周期长, 不可避免出现暂停施工的情况, 这时候就需要在停工时以及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 如果停工时间长, 应根据停工时间在停工期间进行观测, 以掌握建筑工程在停工期间的沉降变化情况。

五、沉降观测施测程序

1. 水基准控制网

通常建筑工程在基坑开挖前就已在施工区域外设置好水基准观测点, 建立独立的水基准控制网, 进行工程高程初始值的水准测量, 根据相关规定要求, 建筑工程周围的水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且间距不大于100 m, 架设仪器观测时后视水基准点不少于2个, 且便于闭合验校。

2. 仪器测站

根据精密水准测量相关规范, 对仪器测站有严格的要求, 前后视距差必须保证在规定的范围内, 即一等不超过0.5 m, 二等不超过1 m。根据工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情况, 在视线长度要求的范围内设置仪器测站, 通常从观测精确的角度出发, 在同一仪器测站上观测的沉降观测点越多越好, 如果在同一个仪器测站上完成越多的沉降观测点测量, 不仅能保证观测精度, 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前后视距差在合理的范围内, 且仪器i角严格校验校正到接近于零, 避免因前后视距差和仪器i角的问题导致观测产生误差以及观测精度的降低。此外还应注意, 在完成第一次沉降观测点测量后, 对仪器测站进行标记, 在以后的沉降观测点测量中, 均按此仪器测站架设仪器。

3. 观测操作

仪器测站上的观测程序相关的精密水准测量规范对奇、偶站都有相关的规定, 通过对测量参数的分析并计算出前后视基辅平均高差, 可有效控制因观测时间问题而产生的误差。

但在实际操作程序上较为复杂, 对于奇、偶站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水基准点与观测点处在合理的位置, 对观测时间长短引起的误差仍在可控的范围内, 并在保证工程沉降观测测量精度的情况下, 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程序做出合理的调整。

4. 数据处理

在每次测量完成后, 将测量数据记录好并加以分析测量所得数据是否准确以及精度是否合格后, 采用平差程序解算各个观测点的高程。并进行误差分配和计算沉降量, 根据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的特点, 在保证第一次沉降观测点测量得出准确的测量数据情况下, 以此数据作为基准, 将以后的每次按没测量闭合路线重新测量的数据进行闭合差计算, 以检查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积累误差, 认真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 计算沉降量, 主要步骤:

(1) 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

(2) 计算累积沉降量: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3) 绘制沉降速率曲线: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4) 绘制等值线示意图:根据总沉降量, 绘制等值线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沉降观测点一般不会出现上升的情况, 如测量的数据出现沉降观测点上升的情况, 不应强制进行误差分配, 这样会使得沉降点高程值扭曲, 应先检查测量操作是否规范, 仪器设备是否达到精度要求, 如果出现测量误差应重新测量。

六、结语

建筑工程从施工一开始就在不断的变化, 而工程的沉降变化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 对建筑工程进行沉降观测显得十分的重要。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工作中, 应按照严格的要求执行相关的规定, 合理的设计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遵遁仪器设备固定、测量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等原则。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 建筑工程的沉降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建筑工程的沉降进行观测, 是工程施工组织中重要组成部份, 沉降点作为建筑工程沉降变化的重要依据。本文重点阐述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在工程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就工程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的应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程沉降,沉降观测点,测量技术,施测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JGJ8-200/J719-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工程建筑物的沉降分析 篇6

1 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要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同时, 我国人民对建筑物抗灾性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视, 国家还逐步将建筑物抗灾当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实施, 对建筑企业的生产测试技术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要求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必须要具有实用、可靠、安全以及准确等等特征, 在这一个重要的原则基础之上, 我们将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应用到了生产过程中, 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其最根本的好处就是可以使沉降变形观测的工作人员将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 使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实施的原则与方式能够成为工作人员自身灵活发挥手段、丰富自身的方法以及提升自身素质最为根本的渠道, 工作人员能够自主学习, 积极探究以及大胆质疑, 因此, 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要在以人为本这一个原则和理念之下进行, 必须要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作为实现的原则与方式, 促使人们将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很好的实施, 并且要将此作为根本的依据, 来调整施工企业的相关原则与方式管理制度。

2 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要控制成本

近些年来, 我国的经济和建筑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现代建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严格和精湛的施工技术, 目前形势下, 我国的国内诸多企业所施工的相关建筑仍然是过去那种小规模的没有安全意识作为基础的建筑项目, 所以, 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了施工之中。要想将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进行很好的应用, 都必须要建立起一定的规章和制度, 这些制度不仅仅能够对企业人员进行管理, 更能够保证建筑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来对施工进行辅助, 在这些设备里面, 有一部分设备必须要从外部的市场里面进行租用, 在企业租用设备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考虑机械设备技术的性能, 考虑其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 对承租的价格进行合理的分析, 并且和出租人员签订一个合同, 对于企业需要长期使用的机械, 我们必须要多找几家机械出租的单位, 俗话说, 货比三家, 我们要承租那些价格对企业最有利的机械, 对于自有的机械更要充分的使用, 合理的进行任务的安排, 配备一名合格操作的人员, 健全和建立设备的保养、维护以及使用的规章和制度, 对操作人员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教育, 使其能够对机械设备进行爱护, 这样也就能够将机械设备使用的寿命进行提高,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必须要遵循目标管理原则

在我们进行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的过程中, 也就是建筑企业提出监测项目管理原则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使得目标分解的十分得当, 决策也十分科学, 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方法, 我们要对先进管理的制度进行利用, 采用一个网络规划时间优化的方法, 还要加强建筑企业施工基地工程项目的管理, 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进度的计划, 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实施的质量进行很好的保证, 能够对建筑企业所施工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进行确保, 最终将建筑企业的工程监测成本大大降低,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做好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工作。

4 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注意事项

建筑物的沉降变形监测中的外业观测主要采用一种二等水准的测量方法来进行数据的采集, 要求我们在作业的过程中对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遵从, 使得我们所观测的建筑物沉降变形量更加可靠和真实,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从始至终都遵循五定的原则, 所谓的五定原则主要包括: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路线、方法、程序、立尺位固定;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条件环境固定;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所使用设备、仪器固定;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人员固定;监测点和基准点固定。在每一次监测完成以后, 我们都应该要及时的对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的数据进行处理, 我们除了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外, 还要进行十分严格水准网平差, 因为在我们进行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的时候, 水准路线并不长, 闭合差能够按照观测站数进行平均的分配。建筑物的沉降变形监测要求我们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但是经过仔细观察以后不难发现, 大多数的观测点都符合建筑物的沉降变化的规律, 但是, 我们不能够对监测工作抱有一种懈怠的心情, 必须要认真进行监测。

5 结论

本文者主要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要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要控制成本、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必须要遵循目标管理原则以及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注意事项这四个方面对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的实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摘要: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观测主要包括裂缝观测、倾斜观测以及沉降观测, 其中, 变形观测重点就是沉降观测, 在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来选择一种最适合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中, 笔者对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探讨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观测问题, 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

参考文献

[1]陈本富, 郭先春, 邹自力.基于误差方程常数项的变权迭代法在核电测量中的运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 .

[2]肖文, 范志平, 蔡仁澜, 肖潇.灰色系统GM (1, 1) 模型在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0 (2) .

海河流域水工建筑物沉降分析 篇7

1 沉降分析

1.1 分析资料来源

本次沉降分析资料,来源于3个阶段海河流域大规模高程测量成果,以国家一等点为起算。

第1阶段是1985—1989年期间,在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基础上,建立了海河流域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精度高程控制网系统。

第2阶段是2000—2002年布测的海河流域京津沉降区及漳卫南运河系高程控制网。

第3阶段是2009—2010年布测的海河流域二等水准高程控制网复测。它包含了部分1985—1989年及2000—2002年布测的水准路线。

经过3个阶段的高程测量,完善了海河流域各河系和水工建筑物的高程资料,丰富了沉降分析的比对资料。

1.2 分析资料范围

对海河流域主要水工建筑物的基准点、监测点和引据点进行沉降分析,包括流域内水情敏感区、沉降加速区的国家一等水准点,及该特殊区域的水利设施建筑物的基准点、监测点进行分析。

1.3 水工建筑物的沉降分析

1.3.1 国家一等水准点的沉降分析

对3个阶段水准测量资料分析比较,发现海河流域地面沉降非常严重,许多原有国家一等点也随着地面一同沉降,由于各地区地面沉降不均匀,导致重要水工建筑物引据点的高程不准确。

分布在区域内的国家一等点的沉降变化量不一致。在1989—2010年期间最大年沉降量45mm,平均年沉降量15 mm。2002—2010年最大年沉降量47 mm,平均年沉降量29 mm。个别地区有明显的下沉加速趋势。

1.3.2 海河流域地面沉降分析

海河流域河系沉降统计见表1。

从表1按河流分析,发现海河流域地面沉降非常严重,通过9条河系中的95个相同点比对,按河道沉降变化量比例统计年均沉降量超过20mm的河道占78.6%,按水准路线沉降变化量所占比例统计年均沉降量超过20 mm占66.6%,特别是河北的沧州(南运河段)、廊坊地区(永定河段),山东的德州地区(南运河段上游),天津(永定新河)等区域存在明显漏斗状沉降区。

无论是区域性的地面下沉还是水工建筑物的局部沉降,都是通过基准点、监测点、引据点的观测得以证明。通过水准测量成果分析,这些基准点、监测点、引据点也同样随着某一地域的地面沉降变化而变化。从而无法真实地反应水工建筑物的沉降变化量。

1.3.3 水工建筑物自体的沉降

从测量成果数据表明,多年来水工建筑物自身的沉降速率与周边地面的下沉速率不一致。以本流域几个大型闸、站、库的高程比较为例,见表2。

从1989、2002、2010年三期闸、站、库沉降量比对分析统计表中看到,罗寨蓄水闸、鲁水文(水文站)两点的沉降量很小,21年间只沉降了135mm和75 mm,甚至在2002—2010年间还出现正值,这里面包括基准点、引据点自身沉降的因素,从而不能真实反应水工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在5个沉降大的闸站中,通过3个阶段数据比较统计(2002—1989年和2010—2002年),年平均沉降率为55.6 mm和59.3 mm。与前面两节中提到的国家一等点平均年沉降量29 mm和地面年沉降大于20mm的情况相比较,各大水库、闸站有明显加速下沉趋势。从海河流域整体沉降图层面分析,西河闸枢纽、独流减河进洪闸正好地处天津沉降漏斗区域中心,捷地分洪闸地处河北沧州沉降漏斗区,安陵枢纽地处山东德州沉降漏斗区域。

2 水工建筑物沉降的危害

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水工建筑物的变形、断裂、下沉、渗漏、河道淤积、行洪不畅等,大大降低水利设施的防洪泄洪能力及运行安全。

如2004年天津独流减河进洪闸,由于闸室沉降910 mm,在设计水位行洪条件下,即使弧门(弧门高度为4.5 m)全部提起,仍有0.74 m高度的闸门泡在水中,妨碍行洪,严重阻水。

2001年西河闸现状高程比原设计降低1.06 m,闸体挡水高度不足,不能满足防洪安全要求。

以上只是2个例举,其实沉降对水工建筑物的危害是一个普遍现象。

3 总结与建议

3.1 总结

地面沉降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是平原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通过对水工建筑物沉降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1)海河流域靠近沿海的平原地区,地面正以年平均20~30 mm的速率下沉。同一地区的一些大中型水工建筑物也正以每年50 mm左右的速率下沉并且有加速下沉趋势。

(2)建立在沉降区域地表的水工建筑物的观测基准点、引据点(国家一等点)本身有沉降,无法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规律。

(3)流域内的高程更新间隔时间过长,不能满足地面沉降、水工建筑物沉降监测的要求。

3.2 建议

(1)建立稳定可靠的高程基准网。要准确掌握水工建筑物的沉降情况,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网点,测定其它沉降点,这些基准网点应固定于深层基岩中。形成一个较稳定的基准网,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精确测定水工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统一沉降监测。根据以上分析,海河流域地面正以每年20~30 mm的速率下沉,在漏斗地区正以年平均50 mm左右速度下沉。建议定期对这些闸、站、库进行统一沉降监测,并对一些沉降加速区增加监测频率和增加检测工作基点。

(3)观测精度和观测频率。重点区域水准基点应连测二等水准路线,对水工建筑物的水准基点沉降观测频率应为1年,而一般的水准点观测频率可为5年。

摘要:根据海河流域3个阶段高等级水准测量成果及流域内的主要闸、站、库高程成果数据的比对, 分析了水工建筑物沉降情况并提出监测建议。

工程建筑物的沉降分析 篇8

1 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n)的建模及预测

1.1 建立模型

建模时首先将原始观测数据序列{(k)}(k=1,2,…,m;i=1,2,…,n)(n为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个数,m为相应的观测周期)进行累加生成处理,其一次累加生成序列为:(k)=,式中:,k=1,2,……,n。

考虑n个点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1,5],对此生成序列建立n元一阶常微分方程组:

写成矩阵形式:

式中:

由积分生成变换原理,对(2)式两边左乘得:

在区间[0,t]上积分,整理后有:

上式(4)就是生成序列模型的一般形式。

1.2 求解模型参数A和B的辨识值和

通过对式(4)离散化,得时间相应函数为:

式中:

并由最小二乘发得到估值,

式中:

其中:

从(7)式中可得

A和B的辨识值和A和B

1.3 预测模型

将式(5)(k)=作累减还原有:

当km时(k)为预测值。

1.4 模型的平均拟合精度

式中:

2 计算步骤

1)写出原始序列X(o);

2)求一次累加生成序列X(1);

3)按公式(8)计算一次累加均值序列(1);

4)按式(7)建立数据矩阵L及数据列阵Y;

5)由步骤(4)及公式(9)进行矩阵运算求得模型参数A和B;

6)按式(5)建立模型,计算和预测,按式(10)累减还原预测模型并计算;

7)计算残差向量Vi和精度评定。

3 预测建筑物基础沉降的工程实例

某公司办公楼为10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7 230m2,基础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因该地区缺乏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经验,所以本工程进行了严格的沉降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8个观测点(即变量个数n=8)对其沉降累计值进行建模并预测。观测资料以两周为一周期,采用8个周期的累计沉降值序列。其中前6个周期用来建模,后两个周期用来检验预测值的准确性。

观测点初始观测序列为:

其一次累加生成序列为:

计算一次累加均值序列可得出矩阵L和Y:

根据(7)式可得:

由此可得模型参数

计算一次累加序列预测值:

还原(k),求得多点变形的拟和值及预测值(0)(k),见表1。并计算残差如表2。

计算模型的拟和精度σ2=0.286 5,通过第7、8个周期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说明,所选的多变量模型预测的沉降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预测精度较高,故该方法可用于建筑物沉降预测。且本实例预测了在未来两个周期第9、10周期将要发生的沉降值(见表1第9行和第10行。

4 结论

1)由工程实例可看出,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其建模方法简单,同时该模型削弱了观测误差的影响,避免了单点建模的不足,提高了预测精度,是一种非线性预测模型。

2)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对某工程基础的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其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说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本文采用的多点预测模型,是单点灰色模型的拓展,实现了对多点变形的整体预测,尤其对一些整体性建筑或构筑物进行沉降变形预报十分有效,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经济价值。

摘要:采用多变量灰色模型对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工程实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说明多变量灰预测色模型的准确性,预测精度较高,尤其适用于多点变形的整体预测预报。满足工程需要,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观测,多变量灰色模型,灰色预测

参考文献

[1]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张仪萍,张士乔,龚晓南.沉降的灰色预测.工业建筑,1999,29(4):45-48

[3]多变量灰色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统计与决策,2003,9(9):23-25

[4]汪树玉,刘国华,李富强,何勇兵.观测数据分析中几种方法的探讨.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3,27(3):59-63

[5]潘国荣,刘大杰.顾及邻近点变形因素项的动态模型辨识与预测[J]测绘学报,2001,30(1):32-35

[6]易东云,王正明.多项式信号加自回归噪声模型的参数估计.电子学报,1995,23(6):84-87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形变分析 篇9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形变

当今时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导致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但高层建筑物容易产生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沉降轻者会使建筑物发倾斜或出现裂缝,重者则可能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安全事故。

因此,为了保障高层建筑物的安全,必须要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沉降观测技术来指导其合理施工、控制其质量水平。对此,笔者主要针对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形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特点

若想及时有效地观测到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一般需要在高层建筑物工程的基础施工阶段就布设好沉降观测点;而对于在基础施工阶段没有布设沉降观测点,又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则需临时布设。但在基础施工阶段布设沉降观测点时,有时无法顾及到沉降点周围。若前期施工现场混乱,杂物堆放物过多,则可能会压盖或碰撞到基础沉降点。其次,现场施工环境往往较乱,人员流通频繁,各个工序的施工人员也不尽相同,因此容易在交接协调过程中出现问题。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沉降的观测必须要及时,否则将会丢失某些沉降数据。

总体来说,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具有以下几项特点:观测环境复杂、沉降点点位易受破坏、观测工期较长、数据处理繁琐以及观测是实时和不可逆的。

二、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流程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流程一般为:准备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和材料-布设观测基准点-布设工作基点-布设沉降点-进行沉降观测-分析沉降数据。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在埋设沉降点之时需要特别认真和仔细,不要出现任何差错。

其次在进行沉降观测之时,通常需要先埋设基准点和永久沉降点,另外有时还可能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而布设基础沉降点、工作基点、联系点以及检查点等。沉降观测的起始控制点就是基准点,它的埋设必须要选择安全、稳定、可靠及方便的位置。基准点的具体埋设位置及数量的确定必须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而定,一般基准点的高程系统要与高层建筑物本身的高程系统相一致。

再者,在高层建筑物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布设基础沉降点及永久沉降点之时,也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规模、结果及当地地质条件等因素而确定点的个数。沉降点位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通视条件,尽量选择大转角、四角、承重墙、承重柱、裂缝两边、沉降缝两边、轴线上以及中心点等处,避免选择在转点、阳台上、非承重墙及承重柱的地方。

若要在地下室埋设永久沉降点,最好是先在地面上布设两个与永久沉降点位置相对应的工作基点,以作为地上基准点与地下沉降点之间的连接过渡点。

三、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案例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为地上15层、地下1层,桩基主要采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上部主要是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的结构类型。按照当地政府要求,根据设计图纸及沉降观测要求,参照有关规范,为该工程项目设计了一个沉降观测方案。

(二)观测精度要求

针对该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一级精度要求来实施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及2m铟瓦合金标尺,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实施观测。

(三)观测周期

对该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沉降观测,检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在工程施工期间,每施工完一个楼层就进行一次观测;第二个阶段是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封顶后的一年内,每隔两个月进行一次观测。若在最后一百天内发现建筑物的沉降速率<0.02mm/d,则可停止观测。

另外,若在施工阶段的观测中发生了沉降异常状况,或出现了地震、大降雨等情况,则应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四)形变分析

在施工期间的第三次和第五次观测中发现,部分观测点出现了较大的不均匀沉降,第三次观测中的ZL07和ZL08两个观测点尤为明显,第五次观测中的各个观测点都比较明显;而在之后的观测中,各个点的沉降量都比较稳定,没有再发现较大沉降。

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封顶后一年内的观测中发现,第一次出现了最大幅度的沉降,而在其后的观测中各点沉降量逐渐趋于稳定。在最后一百天内的观测中,发现建筑物的沉降速率均<0.02mm/d,认为该建筑物符合沉降要求。

四、结语

高层建筑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但是施工难度与一般建筑相比,要大很多,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尤其是高层建筑物的沉降问题。为了保障高层建筑物的安全,必须要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沉降观测技术来指导其合理施工、控制其质量水平。

现如今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而鉴于高层建筑物容易发生沉降问题,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其的沉降观测,认真分析数据和形变,以保障高层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包雍卿,崔马军,黄岳林,高浩.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形变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11:220-222.

[2]钟晓霞,许武成,刘承栩.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及数据分析探讨[J].科技视界,2016,10:195-196.

[3]刘国平,刘莉君.高层建筑物中沉降观测技术应用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02(23).

上一篇:坚持就是力量下一篇:音乐带给我们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