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2024-08-25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精选12篇)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1

1 建筑面积的概念

建筑面积亦称建筑展开面积, 是指建筑物各层面积之和。建筑面积包括使用面积、辅助面积和结构面积。使用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 可直接为生产或生活使用的净面积之和。居室净面积在民用建筑中, 亦称“居住面积”。辅助面积, 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为辅助生产或生活所占净面积总和, 使用面积与辅助面积的总和称为“有效面积”。结构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的墙体、柱、垃圾道、通风道、附属烟囱等结构所占面积的总和。

2 建筑面积的作用

建筑面积在编制工程建设概算时, 是计算工程量的基础, 如计算出建筑面积之后, 利用这个基数, 就可以计算地面抹灰、室内填土、地面垫层平整场地等项目的工程量及其价值。

建筑面积的计算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投标报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配备施工力量、成本核算及物资供应等, 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与规则的比较

3.1 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计算

《规范》规定: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m及以上者计算全面积, 高度不足2.2m者计算1/2面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净高超过2.1 m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m~2.1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

规则规定:单层建筑物不论其高度均按一层计算, 其建筑面积按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并未明确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规范比规则更加突出了高度在建筑面积计算中的控制作用 (高度在2.2m以上者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 m者计算1/2面积) , 还有很多部位的建筑面积均是依据其净高分3类 (净高超过2.1m的部位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 m~2.1 m的部位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 m时不计算面积) 进行计算, 如多层建筑坡屋顶内、场馆看台下等。

3.2 多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计算

《规范》规定:多层建筑物首层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外围水平面计算二层及以上楼层应按其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 m者应计算1/2面积。

规则规定:多层建筑物建筑面积按各层建筑面积之和计算, 其首层建筑面积按外墙勒脚以上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二层及二层以上按外墙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由比较可见, 《规范》将多层建筑物按其层高, 以2.2m为界分两类进行计算, 而规则并没有突出层高高度在计算建筑面积中的作用。

另外, 《规范》中, 以高度2.2m为界分两类进行计算建筑面积的还有:单层建筑物内局部楼层;建于坡地的建筑物吊脚架空层, 设计加以利用并有围护结构的深基础架空层地下室、半地下室、回廊, 有围护结构的架空走廊、落地橱窗、门斗、挑廊、檐廊、眺望门, 不垂直于水平面而走出底板外沿的建筑物;舞台灯光控制室;建筑物顶部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等。

3.3 立体书库和立体仓库与立体车库的计算

《规范》规定:立体书库、立体车库、立体仓库, 无结构层的应按一层计算, 有结构层的应按其结构层面积分别计算。层高在2.2m及以上者应计算分面积;层高不足2.2m者应计算1/2面积。规则规定:书库、立体仓库设有结构层的, 按结构层计算建筑面积;没有结构层的, 按承重书架层或货架层计算建筑面积。

3.4 阳台的计算

《规范》规定:建筑物的阳台 (不论封闭与否) 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规则规定:封闭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凹阳台、挑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显而易见, 规范的此条规定解决了阳台建筑面积在以往房屋买卖中出现的很多争议。

3.5 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的计算

《规范》规定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 应按建筑物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而规则规定室外楼梯, 按自然层投影面积之和计算建筑面积。

3.6 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车棚和货棚等以及雨篷的计

《规范》规定:

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车棚、货棚、站台、加油站、收费站、场馆看台等, 应按其顶盖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规范》规定:雨篷结构的外边线至外墙结构外边线的宽度超过2.1m者, 按雨篷结构板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规则规定:有柱的雨篷、车棚、货棚、站台等, 按柱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独立柱的雨篷、单排柱的车棚、货棚、站台等, 按其顶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规范》计算建筑面积更加简便, 取消了有无柱的说明, 改变为按顶盖和结构板的水平投影面积考虑。

3.7 建筑物通道的计算

《规范》明确规定建筑物的通道, 指楼层部分跨在人行道上的临街楼房的底层和有道路穿过建筑空间的楼层, 不计算建筑面积;而规则规定可计算建筑面积。

4 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优点

1) 《规范》更加细化。例如, 在计算单层建筑物和多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时, 更多的地方都用到了层高高度或净高, 并分为3个界限:计算全部建筑面积;计算1/2建筑面积;不计算建筑面积。

2) 《规范》更加简便、明确。例如:计算雨篷、车棚、货棚、站台等建筑面积时, 取消了有柱与无柱的界限, 使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3) 《规范》更加合理。例如:阳台的计算, 不论其设置形式如何, 一律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避免了以往的许多争端。

5 结语

建筑面积的计算绝不是单纯的计算工作, 它不仅为编制概预算、拨款、与贷款提供指标, 同时, 对建筑面积的合理利用, 合理进行平面布局, 充分利用建筑空间, 不断促进设计部门、施工企业及建设单位加强科学管理, 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投资经济效果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介绍了建筑面积的概念和作用, 并对计算工程建筑面积的新《规范》与旧规则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规范,规则

参考文献

[1]李慧民, 贾宏俊.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2]熊清源, 苟永学, 赵雪灵.建筑面积计算的新规范与旧规则比较[J].山西建筑, 2006.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2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建筑工程业的发展,人们对节能这个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要求建筑单位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中。文章通过介绍目前建筑能源的消耗情况,然后提出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从施工材料到施工技术等方面实现对建筑的节能,让节能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节能技术;建筑工程;环保材料

1建筑能源消耗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和建筑部门管理人员为了节省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省去了节能减排的设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这是众多企业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人员自身创新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虽添加了部分技能技术的应用,但是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建筑能耗仍然在各项工业中占据比较大的比重,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建筑能源消耗在冬季和夏季能耗明显增加,北方到了冬季,供暖的能耗随之增加;南方到了夏季,空调的能耗更加多,电量也随之显著攀升,住宅用电的比重也在各项消耗中占据16%。如今我国的绿色节能建筑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其使用质量仍不尽如人意。分布推广的范围也相对狭窄,能够满足节能设计要求的建筑也屈指可数。我国正处于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初步阶段,设计人员也缺乏对此项设计理论的研究,在设计费用上也比较高,材料使用的成本居高不下;房地产开发商也因为成本、选址的问题,投资额居高不下,多种复杂因素制约了其发展,比例相对比较低,能耗也相对较高,节能效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这就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所面对的一些现状,诸多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2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仍有所欠缺,进展比较缓慢。其推广应用所面临的阻力也相当大,因此能源的使用恶化程度有所加深。我国面临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为了应对这一环境能源问题,必须加强建筑工程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降低工业能源的消耗量。国家要对下达的绿色建筑节能推广应用的相关政策进行贯彻实施,强制建筑工程企业对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建筑设计人员要积极进行节能技术的设计,提升建筑设计质量,提高对节能技术研究的效率,将其广泛应用,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3建筑节能技术分析和运用

建筑节能技术的实现需要多方的努力,从建筑围护结构到室内装修、节水设计、灯光照明灯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应用,来扩大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和应用范围,实现其价值。

3.1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在冬夏两季体现明显。通过外墙和屋顶两个方面达到隔热和隔冷的能力,如果保温隔热能力差,采暖空调系统要保持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别值,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如何保持这一稳定的温差节省能量,就需要通过增大外墙和屋顶的热阻,需要研究开发既能承重又能保温的墙体材料。此技术路线是结构性材料和高效保温材料的有机结合,但是还要明确将两者的功能区分开,实现复合墙体的节能技术。在一些高档的CBD大楼设计上,窗户的设计很重要。因为窗户特别多,可以增加室内的光线强度,白天可以不用打开室内灯光,节省了电力费用。太阳的辐射热量不容小视,如果能够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提高遮阳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空调的负荷,窗框和墙框要使用新型的PVC型材达到隔热的目的,这样可以减轻电费的支出。合理的围护结构可以使墙体抵御风、太阳、雨水的侵蚀,不至于出现房顶漏水的现象,造成墙体开裂,对于建筑物的寿命延长有重要的作用,后期的维修频率也能得到降低。

3.2提升采暖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冬季民用建筑和商用CBD、工业建筑都要采用集中供暖,淘汰以往传统的供暖系统。民用建筑可以通过市政热水管道集中供暖,要做好对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减少热量在室内的损耗,管线保温要做好,可以减轻市政供暖的热量损失。商用CBD在对办公室进行供暖时,夜间如果无人上班,可以实现定点自动关闭大楼内的采暖空调系统,节约能耗。

3.3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

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对建筑节能的整体性起到决定作用。因此要减少水的浪费,提高其循环利用率是设计人员开始关注的问题。将生活污水和屋顶雨水管道分离开来,通过收集屋顶雨水管道的雨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的水汇集至一块,达到中水回用的目的。此部分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洗车店,公共厕所的冲洗水。另外卫生间的马桶设计要更加节水,减少水的使用量,控制污水的产生量。

3.4选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

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选择也相当重要,对于控制材料的成本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人员要注重对这两种材料的研究,开发出具有再生功能的材料,达到废物重新回收利用的目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方面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环境无污染,污染的程度相对低点,这对于环境治理也贡献了力量,能够进一步靠近节能减排的目标。

3.5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目前,太阳能技术应用在建筑节能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加热水,方便人们洗浴用,减少了电加热的使用量。利用太阳能发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应用,主要体现在供暖。风能的利用体现在室内的空气流通性,通过对房屋布局的合理设计,可以使室内人员保持愉悦,生存环境更加体现了宜居化。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加强对风能发电利用,通过合理布局,增加风能的利用率。另外一种可再生能源是地热源,冬季供暖采用地热水进行整个小区的供暖,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供暖的压力,减少天然气、煤炭的使用量,达到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目的。

4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节能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节能技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和装修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它是一门很有前景的技术。这种理念值得应用在各建筑领域中,对于大自然是一种益处,保护了我们生产的环境,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使生存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参考文献:

[1]龙惟定.试论建筑节能的新观念[J].中国住宅设施.(02).

[2]杨环.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

[3]许欢.现代建筑节能设计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4):64.

寻找建筑大国的建筑杰作 篇3

恭贺马岩松、华黎、李兴钢三位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青年建筑师,获得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D21中国青年建筑师大奖!

34年前,现代摩天大楼的摇篮——芝加哥的新建筑层出不穷,商人Jay A. Pritzker有感于建筑对城市和人的影响,产生了设立建筑评选的念头,想以此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激发建筑师更大的创造力,于是有了如今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获奖者们创造了惊人的建筑,也勾勒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影响广泛而深远。

放眼21世纪的中国,摩天大楼和高层建筑不断重新描绘着城市全景,天际线也在悄无声息地蜕变。十几年的时间里,城市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膨胀,商业地产开发促使设计市场扩张,大批设计院和私人建筑事务所竞相角逐,俨然成为设计界的高速发展时代。

城市现实中的活力呼喊着思想与智慧,一个个注定成为城市象征的新建筑相继落成。然而,在追求速度的时代熱情中,大跃进式的发展也催生了设计语言匮乏的山寨建筑。为了引起人们对建筑的重视,以及对建筑师的肯定,楼市传媒在中国近年大量涌现的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中,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品位建筑,发掘建筑本身与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如今,北京国际设计周作为已跻身全球顶级A类设计周,从今年开始正式与楼市传媒合作,在设计周中正式加入建筑单元板块,举办D21中国建筑和青年建筑师评选、论坛以及展览等系列活动,旨在关注中国日益壮大的建筑市场领域以及建筑领军人,推动中国建筑业主和设计师同步走向世界。

本期《楼市》杂志将获奖项目和入围的全部37个地产建筑名单进行公开发布,这份名单本身就已展示其沉甸甸份量,它们全部是中国房地产近年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在地产业内耳熟能详,在普遍的市场意义上也都散发着夺目光彩,更是已取得傲人的市场业绩。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4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产品,建筑生产

引言

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是建筑经济学中的两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关乎现实建筑建设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文章将对基于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建筑产品方面

(一)建筑产品定义特征概述

建筑产品,指建筑业通过建筑生产向社会提供的具有一定功能、可供人类使用的最终产品,是经过勘察设计、材料采购、建筑施工、构配件制作和设备安装等一系列建筑生产活动和建筑经济活动而最终形成的集外在形态和内在功能于一体的产物。

建筑产品从其功能角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通过建筑生产架设内部空间以供使用的房屋类;不具有内部空间或不具有可供人类活动的内部空间的公路烟囱类;为其他物品功能实现提供条件假设的管道线路安装类。

建筑产品的特征主要有:设计图纸丰富导致的多样性;地基固定导致的空间固定性,这也是一般工业产品与建筑产品的最大区别点;占据较大空间且建设成本高导致的体形巨大和价值巨大的特性;受经济或其他方面要求而建设导致的功能有限性;建筑设计时受地方特色人情风俗影响导致的地方特色性,也称社会性。同时,建筑产品还具有有别于一般工业产品的资本与资产特性,即建筑产品的外在实物和内在功能及建造价值。

(二)建筑产品的价值与消费

建筑经济学对建筑产品的研究中,价值与消费研究是一大要点,这一方面研究不单要求对其成本与消费市场进行探讨,还要求对税收利润消费心理等加以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建筑产品因为有使用价值,即凝结在产品中的满足人群需要的内在功能价值,而具有用于消费流通的交换价值和建筑商由此得到的收益价值。一般而言,价值由具体价格体现出来:使用价值由涉及价格、成本价格、功能价格等体现,即生产价格;交换价格则在生产价格的基础上加之市场需求消费心理等因素进行确定;收益价格则显然是交换价格和生产价格的相抵结果,因而交换价值也受生产商收益要求的影响。建筑产品的资本特性就是由其价格体现,而其资产特性也可参照其价格来评定。由于建筑产品社会性、价值巨大、体形巨大、功能特定等特点,建筑产品的交换价值设定也有别于一般商品,主要采用个别定价和双方直接定价的方式。

商品通过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价值互换达成最终的经济目的,建筑产品同样如此。但建筑产品在消费流通中还存在一些有别于一般商品消费流通的特征:首先,建筑产品因其价值巨大的特性一般通过租赁和出售的消费形式在市场中流通;其次,建筑产品因其外形庞大、固定性和社会性的特性具有反复流通、地点一致的流通特征;再者,建筑产品因其使用的广泛性是以全体群众作为消费对象的,甚至部分建筑产品需要承担所有人群的使用需求(如公路),因而在建筑产品消费定位时还需考虑全民的消费水平收入变化,可见,建筑产品的消费具有普遍性、持久性、长期性的特点。

另外,建筑产品的消费同样存在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缺点:建筑产品的功能不能够如一般商品的功能一样直观明显地展现(如房屋消费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才可能显现其功能的缺陷),因此建筑产品常出现消费实现后的效益降低问题,这也是建筑产品后期维护保障行业的主要发展推动力。

(三)建筑产品的使用期限

一般来讲,建筑产品的使用期限是指从竣工到功能无法再实现即废除的时间段。显然这一指标受产品的质量影响最大,如内部结构老化、内部材料渗漏等原因导致的坍塌;当然也受经济需要的影响,如城市建设需要而进行的建筑爆破。

在建筑产品质量方面又包括了建筑材料问题和建筑技术问题(即建筑生产中的构造和功能建设),当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因建筑质量问题而出现的坍塌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提前准备的人为拆除所替代,人们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但保证建筑质量仍是建筑生产的重中之重。

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建筑产品使用期限受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大大缩短,即建筑产品在经济社会中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它本身理论上应有的质量寿命。因此在建筑经济角度来看,建筑生产将必然在经济需要、经济环境(地价、税率等)考虑更多。

二、建筑生产方面

(一)建筑生产的定义特征概述

建筑生产即建筑产品的建设过程,建筑经济学认为建筑生产包括以下生产要素: (1) 土地、土壤、河流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2) 货币资金、生产设备、人员住房等资本投入; (3) 生产人员的体力、智力劳动等劳动技能; (4) 生产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等企业能力。如果我们把产量设定为Q、劳力设为L、资本为K技术和管理为T,则建筑生产可用一个特定函数来表现:Q=f (L, K, T…),其中…代表生产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建筑生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受建筑工程量、工程风险、结款时长的影响形成的周期长特征;建筑产品设计与施工多样性导致的单件性特征;受生产环境、投资规模影响形成的生产过程的不均衡特性;产品用途固定性和城市相关规定限定导致的外部约束多。

(二)建筑生产的成本

建筑生产的成本计算包括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方面的成本共同构成建筑生产总成本,建筑产品的价值正是取决于这一综合成本:直观展示费用的会计成本 (包括生产投入的须由厂家支付的经济报酬,与产量同步变化的显现可变成本,随增加单位产出而增加的边际成本) ;无形中付出的机会成本;生产中厂家自己所有的隐性成本。

(三)建筑生产率

生产过程中产量与投入量的比率即生产率,生产率还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其中劳动生产率是建筑生产分析中的常用数值,劳动生产率又可有如下分类:

劳动生产率既反映了劳动人员的生产效率,又能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通过劳动积极性调动、生产管理改进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建筑生产发展。

(四)建筑生产的工业化与技术进步

我们将建筑业的大工业生产式改造为建筑生产的工业化,也称建筑生产社会化。即对建筑生产中的材料、设计、配件用具生产、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全面深入变革,这一改造有利于推动建筑生产从分散落后、个体手工方式向以技术建设为主的社会化集中大规模生产方式发展。

建筑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型企业以其高工业化水平的作业完成产值比重不断增大;建筑厂商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的工业化要求有更高的生产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地位。

在建筑技术的进步创新方面,首先应考虑市场的发展需求方向,在设计、材料、施工组织、监管、机具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探讨与学习吸收,化分析成果为实际的技术应用成果,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与建筑密切相关,为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产品,基于建筑经济分析不断改进建筑生产是重要措施,更是建筑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希望今后建筑技术人员能更多地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卢有杰.新建筑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汪士和.该咋看建筑业的产业定位[J].施工企业管理, 2011 (10) .

[3]杨季美, 陈晓新.建筑工程市场经济结构分析探讨[J].基建优化, 1998 (05) .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建筑作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就我国当前建筑行业来看,建筑行业有着浪费大、污染重,严重违背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当下,“绿色”已成为人们对现代生活的主要追求。对于建筑材料而言,在人口、经济、能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加大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有着长大意义。

1 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那种无公害、无污染。对人体身体健康有利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筑材料有着低消耗、低能耗、绿色、环保的特点,绿色建筑材料符合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筑作为一大能耗行业,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性能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整体性能;同时也关系到用户的人身安全,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绿色、环保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对于建筑材料,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十分必要。在现代社会里,绿色建筑是当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中应用绿色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

2 绿色建筑材料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材料作为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绿色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以及绿色装饰材料等,这些绿色建筑材料的出现给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1 生态水泥

水泥是建筑不可少的一种材料,同时水泥也是非常浪费矿物资源,并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针对水泥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生态水泥也被研制成功,生态水泥最大的特点就是节能,它以城市垃圾焚烧灰和下水道污泥作为主要原料,经过烧成粉磨形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生态水泥能够与环境相容,不会成为固体废弃物,与传统水泥相比,生态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30%~40%,节能可达25%以上。

2.2 绿色真空玻璃

与传统玻璃相比,绿色真空玻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传统玻璃隔热保温效果差,紫外线灯有害光线透射率比较高。而绿色真空玻璃使用寿命长、隔音保温效果好,在建筑物中应用绿色真空玻璃可以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

2.3 绿色墙体材料

墙体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结构,绿色墙体可以采用粉煤灰、矿渣灰以及混凝土空心砌块作为原料。绿色墙体材料有着自重轻、隔音效果好、经济适用的效果。

2.4 绿色装饰材料

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的变革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技术建筑能耗

中图分类号:TU18文献标识码:A

1 建筑能耗现状

建筑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舒适生活的追求,采暖范围日益扩大,空调走入百姓家,年人均用电量由1990年的123.3KW/h增到2000年的660KW/h,集中供热面积由2.13亿平方米增长到5.06亿平方米,建筑用能的急剧增长,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3倍,建筑节能在我国尤其重要。

2 绿色建筑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事实上,绿色建筑的社会经济效益巨大。以占我国城市建筑总面积约60%的住宅建筑为例,采暖地区城镇住宅面积约有40亿平方米,2000年的采暖季平均能耗约为25公斤标煤/平方米,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0.5亿吨标煤。空调是住宅能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住宅空调总量年增加约110万台,空调电耗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根据预测,今后10年我国城镇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民用建筑至少为每年8亿平方米,如果全部安装空调或采暖设备,则10年增加的用电设备负荷将超过1亿千瓦,约为我国2000年发电能力的1/30,如果我国大部分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建造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则可使空调负荷降低40%-70%,有些地区甚至不装空调也可保证夏季基本处于舒适范围。

3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但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不仅严重短缺,实际利用效率也偏低,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土地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所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节地:节地潜力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合理的选址和有效的规划为造就绿色建筑奠定了基础。绿色建筑在基地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避免破坏基地内的湿地、沼泽地。限制使用和淘汰实心黏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节能: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墙体与屋面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并注意施工的品质及气密性。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水平。

节水: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水量。另外可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或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我国多数的水景、人工湖采用城市管网的自来水,人工湖使用自来水是对城市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节材:节材是重点走研究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具体包括发展轻集料及轻集料混凝土,减少自重,节约原材料,积极发展化学建材,节能、节木、节钢。在建筑中采用轻型钢结构体系,减少木材、水泥和黏土砖用量,保护环境,选择循环再利用材料、加强施工废料的管理,推行就地取材原则。

4 建筑技术的变革是建筑绿色革命的保证

绿色建筑不仅是指建筑物本身,也包括了整个建造过程。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需要进行以下的变革。

4.1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技术变革

将生态工程学原理用于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多样性,赋予建筑以生命活力,这一可持续的设计理论指引着设计走向新的形式和新的领域。从技术上说,绿色建筑绝不仅仅是指绿色建筑物,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建筑细节。 建筑师根据不同的地理与自然条件,用适宜的技术,自觉地创造出生态的、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设计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再是建筑设计本身,整个建造过程都必须纳入到可持续设计元素中。设计方案中要尽可能利用再循环原料和材料,建筑构件和材料的使用要考虑来源的可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景观设计要考虑易维护性、和当地环境的亲和性、适应性等。

4.2结构设计与理论方面的技术变革

在结构设计与理论研究方面,与生态建筑形态相适应的可持续结构设计理论是新的研究方向,以保温节能、减轻建筑物自重、构件模块化、循环再生材料利用、生态性新型建筑部件使用、利于快速清洁施工、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等為目的的新型结构体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4.3相关其他专业设计的技术变革

其他与建筑相关专业工程设计与研究也发生研究格局的变化。 生活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研究和设施设计、大小便分离管网和卫生设备技术与设计、可升级的智能化系统设计、以及经济性太阳能供热、制冷及动力系统等将来是未来重点的研究领域。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7

在传统住宅开发模式中,数千平方米建筑投影区域地下室空间没有被合理利用,而是大量闲置或被低效使用。上海中城仓储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中城)长期致力于社区自存仓的研发与实践,推出了“利用住宅建筑投影区域地下室空间建设社区自存仓”的创新模式,可以帮助开发企业在建筑面积、建筑成本零增加,开发进度完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利用建筑投影区域地下室建设出高端、时尚和安全的社区自存仓。如图1所示。

一、社区自存仓能为房地产项目带来功能性溢价

1.对于生活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的家庭来说,如何能够获得额外的存储空间,释放住宅空间压力,几乎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强烈渴望。对于那些户型面积较小的住宅项目来说,社区自存仓作为生活空间的重要延伸,正好可以弥补户型面积较小的不足。

2.现代时尚社区应该增加建筑物新的存储功能,满足购房者日常存储需要,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提高购房者生活质量,打造现代居住文化,为项目增添差异化竞争优势。

3.住宅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对营销工作是一个巨大挑战,差异化竞争必须要有“独门武器”。“送面积”永远都是最能博取产品高溢价的有效策略之一。社区自存仓是一种能让购房者广泛参与的、普惠绝大多数购房者的实实在在的“送面积”。

二、要在建筑面积零增加情况下建设社区自存仓

1.高容积率住宅项目需要配备大量停车位,使得地下空间很紧张,很难划拨出多余的停车位来建设独立的社区自存仓。

2.中国大都市车位价格高昂,有些产权车位售价可达数十万元左右。划拨车位来做社区自存仓不利于开发企业快速回笼资金。

3.通过新增地下建筑面积来开发建设社区自存仓,势必增加项目建筑成本,显然不经济。

4.开发企业完全可以在项目建筑面积(包括地下建筑面积)零增加的情况下,利用原本就有却未能有效利用的地下空间建设社区自存仓。

三、利用建筑投影区域地下室空间建设社区自存仓

1.住宅建筑投影区域地下室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动辄几千平米,甚至上万平米。其中大量空间被长期闲置或低效使用。用这部分空间建设社区自存仓可以增加建筑物新的存储功能,消化闲置、低效使用的地下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如图2所示。

2.住宅项目地下建筑投影结构比较复杂,不符合绝大多数业态经营的使用要求。而自存仓由大小不等的各类存储单元所组成,是分割面积最小且最为灵活的业态,这就弥补了住宅建筑地下投影区域结构复杂的弊端。

3.住宅项目地下建筑投影空间多数都会存在水淹、发霉、返潮等隐患,严重影响使用功能。而社区自存仓具有严格的消防、通风、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等成熟经验,如果规划得当,预防在先,可以规避隐患。

四、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社区自存仓需要专业支撑

1.理解客户需求要专业化。上海中城能够科学合理确定社区自存仓的库型配比,富有远见地构建自存仓环境,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自存仓管理服务。

2.打造自存仓“硬环境”要专业化。上海中城谙熟自存仓硬件环境要求,能够在住宅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到未来社区自存仓在消防、通风、除湿等方面的需要,做到预先考虑到位。

3.打造自存仓“软环境”要专业化。作为高端时尚配套产品,社区自存仓需要标准的视觉识别系统,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同时还要注入国际化的高端时尚自存仓文化和理念。

4.自存仓后期经营管理要专业化。对于绝大多数物业管理公司来说,社区自存仓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物业管理公司需要接受系统培训,才能掌握社区自存仓的经营管理技术。

五、上海中城能为开发企业建设社区自存仓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

1.全程顾问服务

社区自存仓VI设计顾问

上海中城拥有一套完善的自存仓视觉识别系统,能够帮助开发企业节约成本、俭省时间,打造出高标准、新潮时尚、人性化的自存仓硬件和软件环境,确保能让购房者产生最佳的审美体验感。

社区自存仓设备配置顾问

社区自存仓位于地下一层,地下封闭式空间决定了其将不可避免地存在潮湿、霉味和安全隐患。上海中城将对社区自存仓中不同功能存储单元的温度、湿度、通风和监控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保障社区业主及其储存物品获得最好的感官体验与安全环境。

社区自存仓库型配比顾问

上海中城通过自身深谙不同家庭各种存储需求的专业优势,利用住宅建筑投影区域地下室空间规划设计满足社区业主不同存储需要的大小不等、功能繁多的最佳库型配比。

社区自存仓消防顾问

社区自存仓位于住宅建筑投影区域地下室空间,消防管理是重点与难点。上海中城对于设置烟雾报警器、温控喷头、消防灭火设备、自动排烟闸门等消防要求和报批手续有深刻认识,凭借自身专业优势,指导社区自存仓消防验收,确保业主及其私人财产安全。

社区自存仓供方管理顾问

社区自存仓涉及大量专业设备和器材,上海中城做好供方选择的关键在于充分整合自存仓行业的优质资源,做好供方资源调查,并根据需要选择招标、竞争性谈判或直接委托等方式,最终甄选出最佳设备供应商和仓体制造商,准确高效完成供方选择工作。

社区自存仓管理系统顾问

大型住宅社区动辄容纳近千的社区业主。社区自存仓管理系统是物业管理公司每日管理业主物品存储工作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上海中城拥有先进的自存仓管理系统,使用该系统将帮助开发企业节省管理系统开发的时间与资金,自存仓管理系统将帮助物业管理公司更好地对社区自存仓进行专业管理。

2.营销互动服务

社区自存仓是住宅项目中实现空间延伸和功能创新的重要举措。相对于未建设自存仓的周边竞品住宅项目而言,建设有自存仓的住宅项目具有强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上海中城凭籍自身深谙不同家庭各式存储需求的专业优势,为住宅项目开盘售楼过程提供全程营销互动服务,制定社区自存仓推广策略意见、建议及指引,针对客户定位来确立营销目标,策划适当的组合营销方案。

3.开业前培训服务

上海中城负责在社区自存仓开业前向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系统管理培训,确保物业管理公司能够熟练掌握社区自存仓的经营管理技术,保证社区业主能够享受到高端化、人性化的社区自存仓专业服务。上海中城的系统培训服务旨在帮助开发企业打造出高标准的社区自存仓“软服务”。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8

建筑概况: (1) 建筑物性质:公共建筑; (2) 建筑地点:中国广州, 夏热冬暖地区; (3) 建筑面积:地上7665m2; (4) 建筑层数:地上6层; (5) 建筑高度:25.1m; (6) 架空层:无; (7) 屋顶花园:无; (8) 建筑轮廓及朝向示意图:见图1。

1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建筑节能的关键 (表1、表2)

以上数据均由T H-B E C S 2 0 0 8软件得出。

由于该设计不满足节能规定性指标, 需要进行权衡判定。当设计建筑空调年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空调年能耗, 满足节能性能化指标, 符合节能标准要求。材料的传热系数是节能计算的关键参数, 各部位的导热系数、传热系数越小对节能越有利。该建筑窗墙面积比小于0.4,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中4.2.4条规定, 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 而Low-E玻璃则价格较高, 因此该建筑较优的主要保温隔热材料组合是:屋面:30厚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墙: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窗:6mm中等透光热反射玻璃塑钢窗。

数据来源:《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

材料的选择对节能很关键, 选择不当有可能达不到节能要求, 或为达到节能要求可能需要增加成本, 不符合经济原则。

2建筑外观形式直接影响节能效果

从建筑轮廓及朝向示意图 (图1) 可以看出, 建筑平面为弧形, 虽然是正南北向, 也不一定位于北面的外围护结构就属于北向的外围护结构。不同朝向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要求有所不同, 节能隔热验算也要求建筑东、西向外墙的温度不能超过35.6℃。

根据表2, 该建筑较优的主要保温隔热材料组合得出的设计建筑空调年能耗与参照建筑空调年能耗相差1.8kWh/m 2, 理论上应该还有优化空间。试把加气混凝土砌块200厚改为190厚, 得出设计建筑空调年能耗为133.03kWh/m2, 参照建筑空调年能耗为134.45kWh/m2, 设计建筑空调年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空调年能耗, 似乎也符合节能标准要求。但选用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后, 东向外墙温度达35.67℃, 高于节能要求的35.6℃, 不能通过外墙隔热验算。如果只从经济角度考虑, 把建筑外形设计为规则的矩形, 可以准确区分各向外墙, 当东向外墙不能通过隔热验算, 只把东向外墙改为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其余不变, 或许就能通过隔热验算, 满足节能要求。但该建筑外形为弧形, 保留建筑设计现状, 则难以区分各向外墙, 只能把全部外墙均改为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把该建筑外形由弧形改为矩形的艺术效果差异) 。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 除了满足自身的实用性外, 还存在美观性, 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设计上我们不能只考虑建筑的经济与实用性, 而忽略其美观艺术性, 在当今日益受人们重视的建筑节能面前, 更不可牺牲建筑的艺术价值。每一个物体都存在其多面性, 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 我们不可顾此失彼, 要在矛盾中找平衡点, 使建筑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摘要:节能课题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筑艺术与建筑节能相互矛盾又密不可分, 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 既满足节能要求, 又遵循建筑设计“经济、美观、实用”三大原则, 成为新的焦点及难点。本文拟抛砖引玉, 以一弧形建筑节能设计为例, 浅探建筑材料、建筑艺术与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节能,公共建筑,弧形建筑,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涂逢祥.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建议[J].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9

1 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当前建筑工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方向发展, 而这个趋势给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特点。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载荷, 这就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以及墙体来支撑, 给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与此同时, 建筑的构件还需要承受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 而且这些载荷都属于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载荷, 而且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1]。以地震载荷为例, 就层数较低的建筑而言, 考虑这些建筑的荷载时一般只需要考虑恒定载荷以及部分动载荷, 而对于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 一般不会予以严格控制, 其他构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 对应的这些构件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 对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 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没有提出特殊承载要求的时候, 不需要对柱体以及梁的尺寸加大, 只需要增加板就能达到对应的要求。

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问题

2.1 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 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 主要包括:选择的焊条规格、型号不对;钢筋焊接接头存在偏心弯折问题;箍筋具体尺寸不能满足要求等。在框架施工的过程中, 这些问题都需要予以妥善解决, 否则将对框架整体质量造成影响。而在钢筋加工完成之后, 在钢筋的板扎以及成品的保护过程中存在对应的质量问题, 诸如钢筋的类型和数量等没有达到要求、钢筋垫块不充分或者是没有提前稳固, 一旦在对钢筋验收通过之后将造成后续施工的质量问题, 诸如混凝土浇筑移位等, 将造成实际施工材料的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 对建筑框的整体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 在对钢筋结构进行再焊接的过程中, 对框架结构的整体形状等都会造成改变, 给框架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2]。

2.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1) 充分的材料准备

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 要在绑扎固定之后, 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 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对于在地面堆放的材料, 应该做好对应的安全管理工作, 防止其滑落造成伤害;在上面覆盖油布时还应该在油布上层压上重物, 并在端部加以固定。

(2) 做好焊接施工准备

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 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同时做好取样力学试验工作, 在自检的基础之上还要对焊接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抽查, 尤其要对那些由疑问的钢筋做重点抽查, 且需要对于各个试验和检查人员都应该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

(3) 放样与下料施工

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 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 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 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 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虽然其收缩和变形量将与其他各种因素相关, 但是结合施工实践以及具体的实验来讲, 通常需要考虑的收缩量一般是:当受弯构件的总长不超过24m时, 放样余量在5mm左右, 当总长在24m以上时, 放样余量则取8mm。

3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1 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新浇筑的楼层重力载荷以及施工载荷都是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来承担的, 然后再由模板支架体系将载荷传递给楼层的楼板。但是, 在施工的过程中, 由于施工时间较短, 这些楼层的楼板依然处于养护期, 其承受载荷的能力有限。这就导致施工载荷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部分甚至将超过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所承受的设计载荷。

3.2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2.1 基础模板安装

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 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 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 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 确保安装模板的过程中, 完全按照各个控制边线将材料支柱固定,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模板的硬度以及稳固性, 可以提高模板承受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负载以及施工载荷。

3.2.2 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 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 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 保证其不会被压垮。否则, 不仅下层楼板结构的支撑体系不能逐层拿掉, 而且一旦上下支柱在同一个垂线上时, 整个结构体系将不能正常施工。加之整个支模工序都是按照对应的程序进行的, 在没有对之进行完全固定之前, 下一道工序是不能进行的。

3.2.3 模板的拆除

模板在拆除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一般是在后续支立的先拆, 而最先支立的则最后拆;不承重、少承重的先拆, 承重、承重大的最后拆掉;支撑部分先拆, 方木模板最后拆。同时还应该将拆下的东西及时的运到安全场所, 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4 混凝土工程技术

4.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对于所有进场的材料都应该有材料的质量保证书, 混凝土尤其重要。同时, 混凝土还需要包括各个不同类型的具体强度级别、包装以及出厂日期等, 这些项目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选用合格的混凝土, 在使用中控制好混凝土的用量, 并按照相关规定配比好混凝土的比重, 是从混凝土的角度解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问题, 通过这三个途径还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2 配合比和合理控制

通过合理的控制配合比可以达到提高水泥强度以及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目的。但是, 对应的造价自然会增加, 且会造成混凝土体积的变化率以及用水量发生变化。所以, 还应该对掺入的水泥量进行控制, 水泥用量应该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4.3 混凝土浇筑过程

通常而言, 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方案是需要通过审批的, 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及策略才能保证最佳的计算结果。同时, 在浇筑之前还应该对模板的位置、截面尺寸以及标高等来进行控制, 保证与设计相吻合, 且支撑足够牢固。

5 结论

在建设施工设计中, 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设计是比较基础的设计, 建筑结构工程师进行科学的框架结构设计,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更要引起重视, 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处理, 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建筑。

摘要:在建筑建设过程中混凝土和钢筋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很多优点, 比如抗水平作用力高、承载力高等等, 有效的保障了建筑质量和建筑稳定性。所以,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工程框架结构的设计, 合理选用相关的施工技术, 这样才能确保建筑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结构框架,技术分析

参考文献

[1]勾向海.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7 (03) :183.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10

1 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当前建筑工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方向发展, 而这个趋势给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特点。 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载荷, 这就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以及墙体来支撑, 给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 与此同时, 建筑的构件还需要承受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 而且这些载荷都属于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载荷, 而且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1]。 以地震载荷为例, 就层数较低的建筑而言, 考虑这些建筑的荷载时一般只需要考虑恒定载荷以及部分动载荷, 而对于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 一般不会予以严格控制, 其他构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 对应的这些构件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同时, 对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 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没有提出特殊承载要求的时候, 不需要对柱体以及梁的尺寸加大, 只需要增加板就能达到对应的要求。

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问题

2.1 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 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 主要包括:选择的焊条规格、型号不对;钢筋焊接接头存在偏心弯折问题;箍筋具体尺寸不能满足要求等。 在框架施工的过程中, 这些问题都需要予以妥善解决, 否则将对框架整体质量造成影响。 而在钢筋加工完成之后, 在钢筋的板扎以及成品的保护过程中存在对应的质量问题, 诸如钢筋的类型和数量等没有达到要求、钢筋垫块不充分或者是没有提前稳固, 一旦在对钢筋验收通过之后将造成后续施工的质量问题, 诸如混凝土浇筑移位等, 将造成实际施工材料的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 对建筑框的整体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 在对钢筋结构进行再焊接的过程中, 对框架结构的整体形状等都会造成改变, 给框架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2]。

2.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2.2.1 充分的材料准备。 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 要在绑扎固定之后, 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 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 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对于在地面堆放的材料, 应该做好对应的安全管理工作, 防止其滑落造成伤害;在上面覆盖油布时还应该在油布上层压上重物, 并在端部加以固定。

2.2.2 做好焊接施工准备。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 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 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 同时做好取样力学试验工作, 在自检的基础之上还要对焊接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抽查, 尤其要对那些有疑问的钢筋做重点抽查, 且需要对于各个试验和检查人员都应该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

2.2.3 放样与下料施工。 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 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 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 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 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 虽然其收缩和变形量将与其他各种因素相关, 但是结合施工实践以及具体的实验来讲, 通常需要考虑的收缩量一般是:当受弯构件的总长不超过24m时, 放样余量在5mm左右, 当总长在24m以上时, 放样余量则取8mm[3]。

3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1 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新浇筑的楼层重力载荷以及施工载荷都是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来承担的, 然后再由模板支架体系将载荷传递给楼层的楼板。 但是, 在施工的过程中, 由于施工时间比较短, 这些楼层的楼板依然处于养护期, 其承受载荷的能力有限。 这就导致施工载荷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部分甚至将超过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所承受的设计载荷。

3.2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2.1 基础模板安装。 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 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 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 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 确保安装模板的过程中, 完全按照各个控制边线将材料支柱固定,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模板的硬度以及稳固性, 可以提高模板承受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负载以及施工载荷。

3.2.2 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 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 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 保证其不会被压垮。 否则, 不仅下层楼板结构的支撑体系不能逐层拿掉, 而且一旦上下支柱在同一个垂线上时, 整个结构体系将不能正常施工。 加之整个支模工序都是按照对应的程序进行的, 在没有对之进行完全固定之前, 下一道工序是不能进行的。

3.2.3 模板的拆除。 模板在拆除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一般是在后续支立的先拆, 而最先支立的则最后拆;不承重、少承重的先拆, 承重、承重大的最后拆掉;支撑部分先拆, 方木模板最后拆。 同时还应该将拆下的东西及时的运到安全场所, 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4 混凝土工程技术

4.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对于所有进场的材料都应该有材料的质量保证书, 混凝土尤其重要。 同时, 混凝土还需要包括各个不同类型的具体强度级别、 包装以及出厂日期等, 这些项目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选用合格的混凝土, 在使用中控制好混凝土的用量, 并按照相关规定配比好混凝土的比重, 是从混凝土的角度解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问题, 通过这三个途径还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2 配合比和合理控制。 通过合理的控制配合比可以达到提高水泥强度以及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目的。 但是, 对应的造价自然会增加, 且会造成混凝土体积的变化率以及用水量发生变化。 所以, 还应该对掺入的水泥量进行控制, 水泥用量应该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4.3 混凝土浇筑过程。 通常而言, 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方案是需要通过审批的, 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及策略才能保证最佳的计算结果。 同时, 在浇筑之前还应该对模板的位置、截面尺寸以及标高等来进行控制, 保证与设计相吻合, 且支撑足够牢固。

5 结论

在建设施工设计中, 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设计是比较基础的设计, 建筑结构工程师进行科学的框架结构设计,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更要引起重视, 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处理, 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建筑。

摘要:现如今建筑工程中大多采用了框架结构的方式, 建筑框架结构对于提高建筑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框架结构的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施工特点以及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来详细说明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勾向海.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7 (3) :183.

[2]陈丽艳.浅谈建筑工程中棍架结构构造与设计[J].价值工程, 2011, 14 (18) :64-67.

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对策 篇1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各地建筑也日新月异。人们可以通过利用电子控制技术建造智能建筑,不断提高生活及办公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度。在智能建筑的实际应用中,建筑设计是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环节,其智能化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建筑设计好坏的关键因素。本文探究了如何通过不断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加强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管理,以促进智能建筑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特点;功能;设计措施

随着电子科技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智能建筑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建筑业突破发展的新方向。现代智能建筑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砖石结合体,它使得建筑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普通建筑增添了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成分。在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为了进一步完善智能建筑的设计方法,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智能建筑的功能和设计特点。

1.智能建筑设计的特点

智能建筑与普通建筑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智能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相关理念决定的。智能建筑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原则,以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为主要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具体来说智能建筑的设计应当体现以下几点特征。

1.1节约性

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资源的消耗。主要来说应当避免或者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可以通过研发新能源或者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例如:可以通过对采光的优化设计来充分利用太阳能,改进建筑的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2人性化

智能建筑的设计旨在为用户构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因此,建筑设计应当配备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便调节建筑大厦的各种设施如室温,湿度,给排水等,保障良好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智能建筑的设计还应当注重提高大楼的整体工作效率,如配备良好的网络通信设施来保障商业的需要,同时加强各区域之间的沟通。

1.3适应性

智能建筑的设计应当能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这要求智能建筑能够在已有的环境中对使用功能和环境条件进行改变,同时在该过程中不会影响原有系统的工作,表现出适应性。

1.4安全性

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室内信息的外泄,有效保护室内信号系统免受干扰,智能建筑应当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促进设备使用率的提高。一旦系统出现故障,相应人员应当尽快排除故障,维护系统安全,尽可能减少因故障而导致的影响和危害。

2.智能建筑设计的主要功能

2.1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智能建筑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能力,其中的智能通信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在建筑内部的信息传递,而且可以实现室内与物业管理的信息沟通。

2.2统一的控制能力

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设备的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扩展设备空间。智能建筑所实现的统一控制不仅包括现有的电力空调,防灾防盗系统,而且包括未来可能加入的设备或系统,同时还能够实现以建筑物为最佳控制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

3.智能建筑的内部设计方法

3.1地面设计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以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具体环境来选择相应方法。其中,架空地面的优点在于布线方便而且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因此适用于旧楼改造,然而随之带来的地面高度差会影响人们的舒适度。

3.2墙面设计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不仅可以进行隔断,还可以在墙面上做出线口,在墙内空间中还可以配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措施。

3.3天花板设计

在智能建筑的天花板设计中,应当完善其照明,送风,出风,烟感以及相关的走线和出口任务。

3.4专用控制室的设计

关于专用控制室的设计方法,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央控制室。第二,电视会议室。 第三,咨询中心。

4.智能建筑的外部设计方法

为了突出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态特点,设计师需要综合应用各种设计手法,调动相应的设计建筑经验,以期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宜人的外部空间。具体来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在建筑设计中,内外空间是统一的,设计师应当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相互渗透和相互延伸的效果,为空间创造出连续的意境。具体可以参考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借景和对景

手法。

4.2空间的层次和序列

设计师在思考空间的层次设计时,应当采用空间导向来完成序列的高潮和过渡,最终实现丰富而有秩序的外部空间。

4.3建筑尺度的处理

建筑在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同时,还需要具备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

5.智能建筑融入途径的构建

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在智能建筑中,景观意识融入空间的具体途径。

5.1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空间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设计师应当借助建筑的限制与形状,在环境认知与场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最终实现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的结合以及形态上的协调。

5.2基于感知的空间体验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加强观察体验与设计实践的结合,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发现并了解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的关联,提高设计修养和设计能力。

6.总结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智能建筑作为高科技的体现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时,也对相关的设计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设计师应当统筹规划,在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后进行综合设计,最大限度地确保智能建筑相应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默.智能建筑的节能对策[J].民营科技,2013,(2):236,115.

[2]陈锐.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J].建材与装饰,2014,(27):116-117.

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 篇12

一、建筑是“容器”:我们该有怎样的容器?

建筑是什么?最简单易懂的解释是:它是保护人们不受严酷的气象条件和外敌侵害的“容器”。上古有巢氏带领人们在大树交叉的枝桠间搭建“巢居”,就是为了抵抗风雨,躲避野兽的袭击。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建筑这个“容器”的作用已经不单单是抵御严酷的气候与外敌了,它还应具备以下功能:

(一)为人创造“便利舒适的环境”

衡量建筑的首要标准是当人处在建筑物内部时,是否感觉到便利、舒适。勒·柯布西耶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就是说建筑应为人们居住的便利、舒适提供正确、迅速的服务,要像机器那样有效率。人们为了在这个“容器”中的生活更加方便与舒适,导入了抽水马桶、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空调、地暖等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还会有更多的新设备进入建筑,为人类创设便利、舒适的环境服务。

然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要使这些使得人在建筑内部感觉便利、舒适的设备启动,需要付出多大的能源与外部环境的代价?这些代价反过来是否又制约了人们享受便利、舒适的生活?日本建筑结构师松村秀一在《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一文中指出:在消耗能源这一点上,除了工业和运输交通消耗的能源之外,其他的能源全部都在建筑这个容器中消耗掉,拿日本的例子来说,室内的能源消费占最终消费总额的1/4以上,其中冷热空调占家庭能源消费的1/2以上,供应热水的能源消费占3/10之多。建筑成了消费大量能源和水并排出大量垃圾的末端机器似的东西。(1)因此,必须要在改善这种为了实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侵害外部环境的状态方面下一些工夫。

1. 使用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在墙壁和屋顶大量使用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减少外部环境对室内温热环境的影响。

2. 被动式Passive方法:

不设置机械装置,利用材料的本身特性单纯地利用自然能源。如白天从窗户和屋顶把太阳能吸收进来储存,到了晚上再把储蓄的能源放出来。

3. 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如想办法把用过的洗澡水引到厕所中再利用,或者设计时就安放把食物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的发酵器等等。

4. 延长建筑使用期限:尽量不让建筑拆除后变成垃圾。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材料将来的分解与再利用。

(二)给予人“乐在其中的场所”

勒·柯布西耶指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同时,也强调“住宅是为了沉思默想的重要且必需的场所”,他说“那里存在着美,能够给人们带来必不可少的心灵上的静逸。”确实,人除了温饱与安全的需求外,还有强烈的审美需求,建筑如果不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静逸”,终究是失败的建筑。

如何让建筑成为安放人们心灵的场所呢?

1. 善于发现“心情好”的场所

日本作家松山岩在《感受建筑·为了小小的场所》一文中向建筑师疾呼:请想一想,对你来说,感到心情好的、喜欢的场所是什么样的地方?他强调:设计建筑物的建筑师,规划街区的城市规划家们在考虑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发现自己喜欢的场所、心情好的场所,然后给这些场所以具体的素材、形式与尺寸。去发现心情好的场所,并把这个场所的秩序发掘出来,是建筑师必须经常返回的工作原点。(2)笔者认为,建筑师不仅要善于发现使自己心情好的场所,更要从建筑物的具体用途出发去发现让使用对象“心情好”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融合到设计的具象中去。

2. 借用“特殊的标准”

松山岩评判建筑的一个特殊标准是“光脚少女自由走动”。他说:我眺望建筑的时候,常常试着想象让光着脚的少女走进来,少女有时走,有时停,然后再走。如果少女光脚不能走的话,我就认为那个建筑有缺点,光脚的少女在建筑内部可以自由地奔跑的话,我就认为它是卓越的建筑。(3)“光脚少女自由走动”的意义在于“安全与自由”,而“安全与自由”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松山岩的另一特殊标准是“家中有没有供奉死者——自己祖先的佛堂的场所”。他反问:失去供奉死者的场所,不正是丧失了可以考虑比自己的一生更长久的时间的场所吗?(4)这个特殊标准的意义在于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对“意义”的思考大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分野吧。

笔者认为,不管建筑师借用的标准如何特殊,都离不开人的本质属性与心理层面的需要。只有符合人的本质属性与心理层面需要的建筑才能安放人的心灵。

二、建筑是“综合体”:建筑师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进行综合考虑?

日本建筑师松村秀一认为:建筑是把对人类来说重要的诸类东西联结起来的物体。(5)在他看来,这种附着在建筑上的联结关系才是最有价值的。

(一)从产业联结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建筑的联结首先体现在产业上:木匠、泥水匠、五金匠、油漆匠、瓦匠、排水工、配电工、煤气工等等,不同的工种通过建筑联结在一起;而木匠使用的柱、梁等木材又是经林业人员之手栽种的,泥水匠使用的混凝土又来自水泥行业……因此,建造一栋建筑实际上需要众多产业的支撑,它们有时会跨越国境发生联系。建筑师在开始一个新项目时,应大胆自由地去构想“这次的项目让哪个产业的哪种技术来给我们作哪个部件,其优势是什么?

比如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在1928年构想的“Dymaxion居住机器”(Dymaxion是富勒创造出来的词,是“dynamic maximum tension”的缩写),设想借助美国先进的航空工业用铝合金来制造住宅部件,然后把这些小尺寸的部件打捆包装,用飞机向全世界运送。富勒将航空工业与住宅“联结”在一起的设想给人类创造了梦想。

(二)从功能转换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建筑物功能的转换已是常见的现象。比如,本世纪初,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周围的金融企业把办公楼迁移到虽然偏远但环境好、建筑面积宽敞的地方,致使华尔街附近写字楼的空房间越来越多,最终,纽约市下决心将这些写字楼转换成高级出租公寓。

在我国,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学校面临合并(关门),而供老年人居住的福利设施又大量紧缺。因此,快速的时代变迁要求建筑前瞻性地拥有多重功能。

(三)从技术与艺术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一书中写道:“它(建筑物)所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对复杂的建筑问题持浮浅的观点,才会把这个整体分划为互相分离的技术方面与艺术方面。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6)

如何做才能使建筑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非技术加艺术的分离状“怪物”呢?

1. 要追求技术的完美

即合于工学的构造。建筑形态合于工学的构造,就是要求力学的机能与建筑的基本样式保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力学的机能便可在建筑上显示一种特殊的美。因此,追求技术的完美是走向艺术顶峰的必由之路,正如密斯所说:“当技术达到完美之时,就升华为艺术。”密斯在建筑实践中一直把建筑艺术看作是建造之美。

2. 要注重建筑的实用性

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谈建筑艺术时指出:“美的建筑,就是实用性浓厚的建筑,工厂建筑在前代不列入美术中,现在成了建筑美术中的一大题目。”他说:“凡徒事外观美而不适实用的建筑,都没有美术的价值,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丑恶的。过去的建筑,常牺牲实用性而夸耀外观美,都是不合理的。现代建筑大多数是目的建筑,故首重平面图(房室支配),次重侧面图(房屋的外观),即以实用为第一义,以美为第二义。(7)

3. 要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色

古代建筑用石材,当表现出石材特有的美。现今建筑用铁,用玻璃,亦必发挥铁和玻璃所固有的材料美,如半透明玻璃的夜光的效果。用石材的建筑,柱是必要的,但是现代铁材建筑上没有柱的必要,就应当撤去。无用的装饰反而有损于建筑的美。

鉴于当代因使用不当的建筑材料导致“致病屋”现象频发的事实,早稻田大学教授、建筑环境学者田边新一重申“诚实的建筑”的概念。即使用木材、砖块、铁等“诚实的”材料依据“诚实的结构”建成的住宅。他认为,和食品一样,使用“诚实的材料”的想法在建筑上是必要的。

三、建筑是“具体化的时代相”:通过建筑,我们这个时代当自省什么?

丰子恺认为:艺术之中,为社会政策宣传最有力的,要算建筑。我们看各时代或各地方的建筑,可以从它们的样式上窥知当时当地人的思想与生活。故建筑可以说是具体化的时代相。(8)

我们可以从埃及金字塔的大而“笨”窥知上古君主专权时代帝王的绝对权威与人智的未开化状态;从希腊神殿力学的均整与视觉的协调窥知希腊时代人们自由自治的精神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从教堂建筑“高”而“尖”的特色窥知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基督教的勃兴与教徒们向上超升的渴望;从十七世纪华丽的宫室建筑,窥知“王权中心时代”的奢华浮夸;从现代新奇的高层建筑窥知商业的繁荣与资本的势力……

那么,若干年以后,后人亦可以通过当代建筑来分析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相。因此,当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时,应该自省。

(一)我们的建筑经济吗?

清华大学季元振教授在《建筑是什么》一书中引用了川口卫先生发表在2008年12月日本《新建筑》杂志上的对“鸟巢”工程的批评:“像‘鸟巢’这样的浪费性构筑物,作为代表现代奥林匹克的主要设施,是与奥林匹克精神不相符合的。”川口卫先生认为:“该方案(鸟巢)无论是四周还是开口部分的形状,采用的都是封闭的连续曲线,因此,采用更加合理的空间的轴力杆件系统就足以满足需求。而硬要采用巨大的刚性框架群来修建,只能说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很不经济的结构。”(9)

事实上,一方面,我们很多政府的办公楼、形象工程造得堪比宫殿,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蜗居”现象并非个例。因此,我们更要考虑建筑的经济性,不能让建筑成为哗众取宠的工具。

(二)我们的建筑面向平民吗?

勒·柯布西耶曾向社会发出严重警告:“要么建筑革命,要么社会革命。”因为居住的保障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居住的不舒服是生活上莫大的一种苦痛。如果一方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得不到保障,另一方却占有大量的高档居住资源的话,矛盾终将会以最激烈的方式爆发。所以,住宅的供给是抚慰低收入群体、维持社会稳定的特别重要的条件。

(三)我们的建筑强韧吗?

建筑是人类身体与心灵的庇护所。哲学家阿兰《关于艺术的二十讲》中谈到:“建筑在自然中,顺应着自然而建造。可以说那是第二个自然,更坚固、更忠实、更明确的自然……这些建筑必须要比人强……它们是优秀的坚固的,在这块大地上最坚固的物体……”

当我们的建筑以楼薄薄、楼脆脆、楼水水的形象出现时,我们怎么能不质疑:我们的建筑到底牢固吗?是什么使我们的建筑成为薄薄、脆脆?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日]安藤忠雄等.“建筑学”的教科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⑥[意]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⑦⑧丰子恺.丰子恺谈建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上一篇:矿井通风机系统设计下一篇:旅游资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