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建筑的愿景

2024-10-08

人文建筑的愿景(共8篇)

人文建筑的愿景 篇1

引言

目前, 人类面临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问题, 而这两者又紧密联系, 由此带来的环境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巨大挑战之一。根据世行报告 (2007) , 中国污染的经济损失达到了5.8%GDP。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二千八百三十亿元人民币, 其中, 仅水污染一项, 估计一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五百亿元。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二百亿元, 由于城市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死气污染, 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在城市上空, 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 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百分之三十, 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也等于二百亿元。

而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二千亿元, 森林覆盖率由四九年的三成左右, 现已下降至不足一成四, 草原的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面积达一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六。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 耗费了地球约50%的资源, 建筑业已成为最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在今后50年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中, 还将有大量的建筑维系着过去5000年的模式, 因此, 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绿色建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 绿色建筑

1.1 绿色建筑定义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 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 指建筑对环境无害, 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 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 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1.2 绿色建筑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20世纪60年代, 国际上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70年代, 石油危机的爆发, 使人们意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80年代, 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 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 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 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 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2001年始,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 (试行稿) , 同时《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和《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也陆续推出。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成果,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 也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和应用实践。例如北京的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锋尚国际公寓, 广州的汇景新城, 上海的万科朗润园等。以“上海生态世博”和“北京绿色奥运”为背景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和“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等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业已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 成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展示、教育基地和后续研发平台。

2 人文情怀

人文就是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人性的各种合理要求, 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充分创造一个适合人发展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形态, 是一种意识觉醒, 存在于人居精神和物质空间的各个角落, 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一个人居空间有了独特的人文环境, 这个人居空间就有了深厚的内动力。同时人文环境又需要一些物质的因素来支撑, 才能更好的去构建这种更好的人文环境。而应运产生的绿色建筑就成了完成这个人环境的载体。

3 绿色建筑与人文情怀

绿色建筑是近几十年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和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安全、健康、舒适性有求越来越高而产生的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人居建筑。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就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其设计理念分析其人文情怀。

首先绿色建筑的节约能源的这个理念就是要求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 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减少温室效应发生的可能性, 防止过多CO2的产生使得全球变暖, 更好地保护了人们生存的环境。而且绿色建筑因为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源, 减少了在建造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材料、人工、机械等费用的支出, 大大降低了建造的成本。在中国, 老百姓的收入不高的情况下, 房价就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低造价的绿色建筑将成为老百姓购房的首选。绿色建筑的这种设计理念就充分体现了其人本主义的精神。

其次绿色建筑提倡回归自然, 要求建筑物要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同时也提倡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绿色建筑给人提供一个惬意的人居环境, 使得人在和大自然充分接近, 不但是人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陶冶了人的情操。让人感觉到一种舒适闲逸的感觉。同时绿色建筑的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 温、湿度适当, 使居住者感觉良好, 身心健康。这些接近自然的设计和室内的人文主义关怀, 是绿色建筑关怀人性的充分体现。

再次绿色建筑的定位不是在在高端、贵族化, 而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的人居建筑。绿色建筑不是把职能化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 而是在信息时代中, 多用信息, 少用能源。比如采用的智能开关, 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 冬天走的时候, 就把供热开关关掉, 下班之前半个小时, 手机一按, 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既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而且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化, 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

最后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据建设部统计, 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近些年来在一些既有的老建筑中开始应用。比如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 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个计量表, 成本低, 非常适合我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 是严格计量的, 是可以调控的。这就为使那些冬天用暖较少的家庭以及根本不需要供暖的家庭提供了方便, 既节省了能源浪费, 又使这些家庭充分体会到了节能的绿色建筑给她们带来的便利, 这也是绿色建筑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4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绿色建筑以其特有的设计理念和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从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人本主义关怀的理念。这种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建筑, 将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人本主义的意义。有理由相信沿着人文主义道路的方向, 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聂梅生, 秦佑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聂梅生, 秦佑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建设部, 2006, 3.[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建设部, 2006, 3.

[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

人文建筑的愿景 篇2

为建设强盛通钢而共同奋斗

加快建设和谐通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职工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效保证。近年来,集团公司党委提出了“”的愿景目标,与首钢重组以后又构建了“学习首钢、融入首钢,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理念和“三创、四比”的目标要求,当前按照“我与企业共命运,扭亏增效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按排,在员工中开展“比愿景、比践诺、比贡献”活动中,如何提炼员工个人愿景,达到与通钢愿景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共赢,是我们当前需研究的课题,根据以往的工作实际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要则,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员工对“”这个共同愿景的认知

1、加强企业共同愿景的宣传。企业愿景是企业发展中的共同目标,是企业的灵魂。对共同愿景的宣传,应从领导做起,在实际上工作中要通过会议、谈话、员工培训等形式时时谈及,把它做为对员工的引领和激励,而不能做为一个口号高高挂起。同时对共同愿景的宣传也不能是简单的文字告知,而要从真诚告知入手,通过宣传、感召、测试、沟通“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直到企业上下一致认同并开始为实现一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2、让员工受益。我们制定企业共同愿景的目的就是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和给员工带来更多利益,但不会直接把员工的利益在其中进行具体的表达,所以我们要向员工宣传它的意义的同时还要将共同愿景给员工带来的好处予以逐步兑现。这样,员工才能真正相信和真切感受到共同愿景对自己的益处。否则,员工会认为有无共同愿景纯

粹是企业的事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大家通过从逐级实现企业愿景的过程中得到的价值、利益,从而使企业共同愿景成为员工认同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有效建立个人愿景

1、要激励和鼓动员工树立个人愿景,并形成氛围。个人愿景是指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种愿望,是个人持续行为的内在动力。我们要以当前开展的“我与企业共命运,扭亏增效做贡献”主题教育为契机,做好建立员工个人愿景的发动工作,鼓励员工谋划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发展愿景,员工个人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并会积极认真地去实现。

2、制定合理的个人愿景。员工制定个人愿景时,要给予指导,要保证科学合理,有超前性、引导性、有渐变性,这样才会让大家看到希望未来,能够看到自己的奉献。好的愿景,能鼓舞人心,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发自内心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使员工产生一种自豪感,一种激情与干劲,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三、实现“个人愿景”与“企业愿景的”有效结合“企业即人”,人是企业实现发展的根本,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愿景的实现过程其实也是个人愿景的实现过程。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应做到:

1、为员工搭设实现个人愿景的平台。一是搭建好员工自学成才平台。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大力开展“读书自学、周反思、先进经验示范推广”等活动,拓宽职工学习渠道。二是搭建好员工岗位成才平台。应结合岗位特点,围绕生产经营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名

师高徒结对、岗位练兵,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等,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三是搭建好高技能人才的成才平台。应继续鼓励一线优秀员工参加高级工和技师的考评,评选“技术明星”、“创新、创效标兵”,激励员工不断超越自我。只有企业的员工都具有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欲望,高于个人愿景之上的共同愿景才会有激励动力,才会产生万众一心的力量,实现企业和个人“双赢”。

2、注重员工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结合。

1)要大力开展以增强职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让职工确信积极参与企业发展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心情舒畅,干劲冲天。

2)逐步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要把员工的绩效考核、企业奖惩、晋升制度 ,薪酬福利制度的运作与共同愿景的实施密切结合起来 ,使员工真实地感受到企业向共同愿景迈进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多方面的益处。

员工在实现个人愿景过程中找到与共同愿景的结合点,个体积极性就会高涨,团队创造力就会迸发。

3、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

1)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起每个员工建立与实现个人愿景的斗志,并能减少由于不公正的产生导致员工的怨言与挫折感;而给予员工在实现个人愿景方面的帮助则会大大增强其实现愿景的信心 ,同时也增加了员工实现个人愿景的可能性。如果员工都能为实现个人愿景全力以赴工作 ,这会产生强大的创造性张力,这种张力会同时加速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进程 ,而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又反过来会促进员工个人愿景的实现。

2)有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首先班子要团结,形成领导合力;其次要务实,要实实在在、勤勤恳恳的工作。要对员工、对企业有敬业精神;有超前正确的决策、超前的思维,不要停留在现状;要终身学习,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员工才能对你产生信任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否则不信任领导者,不信任企业,愿景实现之路自然是通畅不了。

四、通过员工个人愿景的实现推动企业愿景的实现

1、满足员工需要,为实现个人愿景提供保证。根据需求论人的需求:一是提供的合理的薪金、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制度,满面足员工生理上的自然性需要;二是要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文体及娱乐活动,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要;三是建立建成全各种规章制度来满足员工对尊重需;四是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和发展规划等来充分满足员工对自我实现这一需要的需求。员工的需求论得到满足,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2、员工要实现个人愿景需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其它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拓展知识和视野,增加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注重养成。一是养成规范化的工作习惯,规范化的工作习惯是自我管理的基础。我们每一项工作时都要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反思。二是养成条理化的工作习惯。工作有计划性,能提前完成的决不推后,避免工作手忙脚乱,尽量做到有条不紊,确保各项工作的按时完成。三是养成精细化的工作习惯。工作树立零差错目标。

3)实现自我突破。一是在挑战中实现自我突破。工作中有责任感,勇挑重担。二是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突破。工作树立高目标,积极进取。三是在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在反思过程中,寻找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制定措施,迎头赶上。

公益性建筑的人文之美 篇3

1. 维多利亚177公益住房

项目方案试图避免延续封闭的环状结构的设计。事务所意在引入开放体块的精神, 使建筑直面、接近典型空间, 或与之重叠, 而不是封锁空间。项目目标是创造一个中央庭院, 向街道开放, 并融入其中, 以改善庭院和住宅内部的生活环境;使得在庭院内部更容易捕捉到地平线的视野片段。体块的上层部分是片段式的, 组成四个主体。三个线性棱镜结构和一个大楼依赖着三层的基座。每个主体用不同的颜色强化了由独立元素打造建筑的设计理念。南立面上有朝向街道的最大开口, 使阳光得以进入庭院。户外空间悄然进入中央庭院, 拥抱大楼。立面低层由陶瓷组件打造, 保证通风, 上层采用轻质面板。

2. 重庆桃源居公益中心

设计者希望在这个项目中呈现建筑空间、场地内部和周边的自然元素:天空、山、水、树木等之间最大程度地融合和渗透, 创造气韵空灵的场所气质。公益中心建筑整体呈环状, 保留中央现存的自然水体, 将其塑造为未来场所中重要的景观主体。同时, 清凉的水体可以形成冷反射, 调节局部微气候, 并为雨水收集创造有利条件。

建筑的屋顶绵延起伏, 配合周边的山体轮廓, 同时将其覆盖的三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功能在外观上连接成一个整体。建筑体量依山而建, 避免过大规模的山体挖掘。在远离道路的南端层层叠起, 起伏的屋顶层次和自然山体相呼应。建筑外墙大面积采用垂直绿化, 并在东西两侧面积较大的玻璃幕墙外侧设置竖向遮阳系统。整体屋顶为覆土绿植。这些措施不仅使该建筑最大程度地融入周边自然环境, 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内部的主要公共空间设置高耸的天窗, 将自然光充分引入到建筑内部。同时可开启的天窗可以发挥类似“烟筒效应”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室内自然通风。在这个建筑中, 我们还应用了一系列的环保节能措施, 例如雨水收集、渗透景观铺装、生态水体及堤岸等。

3. 特拉萨公益住房

项目位于Can Colomer, 紧邻从特拉萨到雷利纳尔斯的道路。该公益住房是L型的建筑, 两个长度与深度都截然不同的体块决定了建筑类型。较浅体块的立面为南北朝向, 每个单元都设计有两个立面;垂直立面为东西走向, 每一侧都设计有入口, 纵向走廊庭院提供了穿堂风。

立面上阳台片段式的布局使项目看上去不像集体住宅, 突出了每个独立家庭的特色。北立面包含局部封闭的公共画廊, 结合不同的纹理和色彩最充分地定义了项目的公众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形象。

4. 塞特港71私人住宅

Colboc Franzen&Associés设计了位于法国南部的三栋公寓——塞特港71私人住宅位于étang de Thau和Mediterranean Sea的陆地中间, 临近商业港口和大型工业区。

塞特港71私人住宅是基于一个三栋的公寓楼建设的, 总共包括四部分:16栋不同的公益公寓、55个公寓、商店以及停车场。在塞特港71理事会私人住宅的中心是一个6层的公营公寓。建筑由一排矮墙连接, 下面是停车库。两栋八层的公寓是私人住宅, 另外一栋6层的用作社交中心。街道的拐角就是老城区的入口, 在那还可以看到整个的商业中心以及工业区。

在这些停车场和公园后面还有一些街区, 他们是按照地中海风格建筑的, 有效的缓解了炎热, 极具当地特色。在这些街区的建筑上一般还配有阳台和走廊。沿着阳台上面布置了一个巨大的钢板屏幕用来隔热。这样居住者可以在不打扰到别人的情况下, 既可以享受家居的温暖, 又可以观赏城中景色。有效运用城市不同的坡度, 在道路上铺以石灰岩, 与原有的石面和植物相映衬, 停车场形成了一个花园式风景区。

5. 常梦关爱中心小食堂

常梦关爱中心是一个收养了十余名智障儿童和孤儿的慈善机构, 旧食堂因漏水成为危房被拆除, 在捐助者的筹资帮助下, 新食堂得以开始建设。

设计将建筑主要空间以长餐桌为核心作为主要的活动场所, 孩子们可以在此用餐或学习游戏。西侧面向庭院的柱廊成为一个看向中间院子的过渡空间, 兼起遮阳作用。建筑抬起形成可坐的平台, 以强调中间院子的围合感。后面的两个小餐室提供了独立活动的区域, 而餐室间的小庭院将室外引入建筑内部使室内空间更富有生机。由于预算非常有限, 设计必须采用最经济的和易操作的方式来建造:砖墙承重、轻型钢屋架、波纹金属屋面。

坡屋顶角度变化是为更好地排雨且不设檐沟;玻璃直接固定于墙体中, 省去了隔热的窗框, 只对应于视线的要求;而可开启的木窗用于通风的功能, 建筑元素因之还原为最单纯和基本的意义。这是一个建筑回到自己、回到起点的尝试。纯粹、安静、诗意是它的本质。

6. KAIROS展馆

KAIROS是由建筑师João Quintela与Tim Simon于2012年合作创建, 利用该公司的预制混凝土Gracifer, 并受到里斯本建筑三年展支持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为抑制性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及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答案, 以空间中心主题, 目的在于鼓励, 生产和展示特定地点的装置。

这是一个非营利项目, 展馆的目的在于接受来自建筑师或艺术家的方案。展出日期总是会在受邀方案期以及公开征集选定方案期之间改变。向KAIROS展馆提交方案的邀请对所有建筑, 绘画, 表演, 话剧, 音乐以及其他艺术语言开放。这些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参与者觉得能够适合这个概念, 这对接近创作者以及公众都很有帮助。

建筑希望把两个明显不可调和的时间放到对话之中。自从远古时期以来, 建筑便通过能够抵御时间的空间性和物质性来追求“永恒”。完全由天然石头建造而成的伟大寺庙和教堂, 就能够一直与当代性共存。混凝土建筑无疑代表了现代性的传统, 并且也在追求永恒的象征性概念。这种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对垒是值得我们通过一个总体的观点, 并用上所有时间能来研究的东西。这种预制解决方案能够同时处理这两个方面, 因为这样我们便能够通过模数化的结构和简易的安装或拆卸, 使用耐久的材料与连续的时间对话。

KAIROS是作为一个对空间研究的结果出现的。这个空间研究参考了历史上对物质, 光和时间的使用。混凝土的物质, 太阳的光以及建于这两者的时间。这是一个关于比例的研究, 也是一个关于小尺度的孤立模数和在文脉中的大尺度的建筑物本身之间关系的研究。空间由一个非常简单和原始的利用材料重叠和结合构件的结构系统建成的, 这个结构利用了材料自身的重量而没有使用任何胶水或者螺丝钉。在这个方形平面的内部还建有一个方形的内廷。因此, 在一条同时上层及下层同时延伸的路径的周围存在着一个外围边界, 这产生了两个相似的空间, 却拥有是完全相反的气氛。一个是覆盖着的黑暗空间, 另一个是户外的明亮空间。内庭是由镜面一般的水面划分出来的。水面反射着天空和倒影, 从而复制了空间。这成为了中心元素, 不能接触却发人深省, 能冻结时间, 建立起一个深刻的时空与过去进行对话。这个最重要的空间因为其无法征服而获得了象征意义。

7. 西班牙塞维利亚社会公益服务大楼

大学校园建筑的人文精神探讨 篇4

现代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直接影响现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形态, 使其表现出日渐浓厚的人文趋向。通常校园建筑的构成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和建筑的文脉。

1.1 建筑空间

建筑的空间通常以其内部私密性为核心按层次排列, 这种“私密性层次在所有的文化状态中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大学校园建筑空间的构成应该和大学人的交往需求相符合, 是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建筑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外部的聚集空间, 如校园的广场、公共草坪;建筑内部的聚集空间, 如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内外交接处的空间如门厅、走廊等。

1.2 校园建筑形态

传统校园建筑群体往往讲究布局规整, 过分强调轴线和对称布置, 形状也比较刻板, 再加上建筑较为封闭, 室内外难以交融, 这样的环境很难满足学生充满朝气的心理需求和现代教育强调双向互动的要求。现代校园的布局讲究构图的艺术性和形式美, 它是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这种张弛有致,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构图变化带来了空间效果的改变, 使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而这往往能更多地诱发学生思想灵感和智能的火花。学校有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景观布置、建筑设施、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给人以美的欣赏与陶冶, 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共同组成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1.3 校园建筑文脉的延续

建筑的文脉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人与建筑, 建筑与所在环境, 整体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校园建筑也需要对校园文化和文脉的承袭, 这是由一定的行为准则、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决定的。

大学的发展在于继承过去、开创未来, 对历史传统的继承,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对大学所在地域特征的体现, 以及对悠久校园传统的延续。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 、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 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大学建筑的设计是以熟悉高等教育规律, 熟悉学校发展的历史为基础的, 大学建筑应该用合适的符号和语言来表达深沉的校园文化底蕴。

2 校园建筑中人文精神的特征

现代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殿堂, 除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外, 还有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 有其内在的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 其实质是文化传承、科学精神、求善唯美。

2.1 文化传承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所有大学的精气所在。人文精神作为人文文化有机的一部分, 是社会性的遗产, 也同文化一样代代相传, 从而形成人文精神的历史。

一所个性鲜明、富有影响力的大学, 肯定会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砌构, 以及稳定的价值观和理想。

对大学的要求和大学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是求真的精神, 即科学精神。大学培养人才, 一方面应该是传授知识, 使学生接受和承认真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是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2.2 求善唯美

求善唯美不仅体现在追求外表的漂亮, 更体现在追求外表与内在的统一, 即追求完美。完美的精神既是一种艺术的精神, 也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而艺术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艺术的本质是在科学找出世界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后表现世界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 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要表现真实, 唯一的办法是认真、严谨、实事求是,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因此艺术的精神是对大学的要求和由大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3 人文精神和校园建筑的关系

建筑的人文精神是指建筑文化要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 尊重人, 体现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万物之本, 为万物的原型, 以人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衡量万物的价值。建筑作为人的创造成果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变化, 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一部分在建筑中得以体现。

3.1 建筑体现人的生命价值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的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而设计的, 当人的这些使用目的得到实现时候, 他们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 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和尊严。当建筑的设计更加舒适化、细致化的时候, 这种满足的程度就随之加深, 人文精神在建筑中的体现就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

从建筑这个角度来说, 体现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和维护, 体现人的尊严价值的最重要的方式就创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人性化的建筑空间的创造要从符合人的需求, 而人对建筑的需求最原始的是使用的需求, 然后发展到了精神的需求, 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的, 当物质需求没有建立时, 精神需求就失去了它所依托的基础。

3.2 建筑人文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文化与建筑本身是不能等同的, 文化的覆盖面是很广泛的, 所面对的是极广的人类现象, 而建筑的类型不管丰富到什么程度, 它永远只能属于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 建筑是物质, 是能为人所见、所触摸的形式;而文化是抽象的概念, 它只是以定义的形式存在, 人们只能从它的作用、表现和产物中才能看到。所以建筑的文化性, 应该是人为加入的因素, 是人的思想观念认识发生改变之后在建筑中产生的影响。

3.3 建筑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

大学的发展在于继承过去、开创未来。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对悠久的校园传统的延续, 体现了校园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 、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 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每个大学都有充满回忆和个性化的历史, 大学校园历史、场所、文脉、精神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它能带给大学生情感上的归宿和文化认同。

4 结语

大学作为社会领域中学术和文化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 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创新科技文化的任务, 是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理性、智慧、思想的航向标。所以大学校园有着承载过去、开拓未来的文化的任务,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神必须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大学建筑作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份, 应当全方位地体现当代人文的精华。在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 如何实现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和谐统一, 将是校园建筑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我国新世纪大学校园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5.

人文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 篇5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 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压力越来越大, 使得人们追求舒适居住环境以释放自身压力的欲望增加。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 这不仅体现在对自身住房单体的要求上, 而且也体现在对其所在居住小区整体环境的要求上。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 人文小区孕育而生。

本文简要介绍对人文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思考。

1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规划布局

在小区规划布局上,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 协调好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小区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朝向、间距、周边环境等因素, 运用建筑空间构图原理, 合理安排住宅、公共建筑、道路、建筑小区等的相对位置, 使它们组成一个并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例如, 强调小区的中轴线为核心的布局;或者强调景观轴;或者突出小区中庭空间, 或者展示天际线视觉效果。园区内依据不同的建筑属性、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氛围, 将楼盘划分为多个居住组团, 增添园区生活趣味性, 小区中心广场水景及景观小品穿插布局, 沿水系布置别墅和联排别墅组团, 享有自然水幕景观, 让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如图1, 图2所示) 。

小区的规划设计当中, 道路交通组织手法多样, 常见的有立体式交通, 复合式交通, 为了解决地面交通空间占地问题, 通过车行入口, 直接进入架空地下室, 有效地提高了行车效率, 通过楼、电梯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家门。地下车库通过各车库入口直按坡度高差形成自然采光, 结合天井形成“阳光车库”。

车库顶为小区的花园绿地, 以主导性为主的道路尽量直达, 以提高园林绿化的的完整体, 进入地下车库的入口设置在小区主干道上, 中心景观带也是人行观景步道, 在小区中部景观带也是人行观景步道, 在小区中部景观绿地相对的集中的位置由水系环绕的别墅区相对独立。

2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的营造上, 要进行人性化设计, 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的要求。尽可能地利用住宅区地面作为景观用地, 考虑住宅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 给小区带来生气, 增添小区的生活气息, 创造真正具有较好生态效果的住区环境。有条件的小区应配备园林、喷泉、休闲广场、游泳池、健身会所等, 创造一种自由漫步式的家园模式。景观设计中, 还应结合地形特点, 与空间布局, 在加强各组团相互连贯与便利内外交通的同时, 创造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道路设计与住区内城市设计相结合, 强调对景与转折, 以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 同时宅间道路与步行道路有机结合, 使二者自成体系。区内道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 能够杜绝穿越性交通。另外, 可以通过多个主题式景观庭院, 利用植物不同种类和属性的造景手段以及景观泳池, 拉膜广场及中心溪流等观赏性水景与可参与性水景有机的结合, 使居住环境返朴归真。还可以结合架空层加大园林的延伸性, 让绿化延伸入建筑中, 也是对古典造园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使雨天的户外活动变为可能, 廊架同时重新分割了空间, 回归了近人的尺度, 使环境显的更为平和, 创造赏心悦目的休息空间。抓住人车分流之后产生的自由性, 将步行系统和空间景观紧密地结合。可以在中心绿地作一个环形的处理, 使之成为统领全社区的构图要素 (如图3, 图4所示) 。在基地两侧保留绿地的设计中, 顺应中心圆构图的设计, 自由曲线形式的休闲带, 把整个小区的空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体系。

3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生活的配套

小区配套做为人文小区必备的生活配套设施, 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衡量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便捷的交通、金融、购物、学校等等使居住区居民归属感增强。小区除了配套社区服务用房、物管用房基本设施外, 有条件的可配套幼儿园、泛会所等场所。

4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建筑的设计

小区居住建筑设计的手法多样, 关键在于小区应与城市整体设计相协调。建筑密度、容积率以及基本配套指标都直观地反应了小区的生活品质。建筑风格、构成、色调、材料都应考虑当地人文特色。例如在建筑设计当中, 采用简洁大方的现代形式, 通过阳台、凸窗、屋面、构件等丰富细部处理, 形成自身的建筑风格。利用阳台来增加住宅的外轮廊变化, 北向生活阳台设计为封闭式, 南向生活阳台设计为开敝式, 虚实对比, 既实用又美观, 使每户居住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同时可以考虑在造型上采用弧形阳台, 与方形阳台的变化处理, 使建筑立面生动活泼并在统一过程中求变化。屋顶的设计或采用现代构架形式, 或者坡屋顶形式, 可以创造丰富的立面效果, 同时可以改善顶层住宅的居住环境。立面细部的设计上可以充分配合整体建筑风格, 凸窗、挑板、坡顶, 别致入口等节点加之素面粉刷、红砖贴面等手法营造素雅的简约建筑风格。

在户型设计上, 应该重点考虑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的格局, 户内动静分离, 交通流线避免干扰。每户进户区结合储藏室空间设置入口, 避免开门见厅, 营造良好的空间层次效果。

单元式住宅户型设计上引进入户花园的模式, 形成高层景观洋房 (如图5, 图6) , 板式高层住宅电梯左右开门, 为业主营造私家电梯大堂的归属感;户型设计还可导入带西餐厅厨房“双厨房”概念, 户型还可引入阳光室, 步入式衣帽间、洗衣房、多功能房等功能, 突出现代、闲适、文化、优雅的独特格调。室内装饰上可采用开敞式厨房, 提供可自由组合并可随意分隔的DIY家居移动空间, 体现浪漫、经典、时尚、个性的住宅风格。

5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节能的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低碳生活的社会, 人们对节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小区道路也是小区的风道, 道路布局应充分结合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 应有利于小区的通风, 并结合小区绿地空间, 尽可能地把绿地中的新鲜空气引入小区, 以提高小区空气质量, 改善小区环境。良好的居住区绿化, 不仅能美化小区环境, 而且对于住宅建筑节能有重要作用。在炎热的夏季, 浓密的树冠能够将35%的太阳辐射热吸收掉, 植被的蒸腾作用和其根部的保水作用有利于小区降温。小区绿化可以有效调节湿度、降低气温、改善通风质量, 从而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对小区的影响。提倡建设节约型住宅, 合理使用面积。其次, 住宅室内平面布置应合理。合理布置卧室、起居室、餐厅、厨卫等功能空间, 考虑空间的紧凑性。再其次, 控制住宅层高, 一般住宅层高以2.9m为宜, 不宜超过3m。层高过高, 会增加建造成本;层高过低, 会减少室内的采光面积, 并使室内通风不畅, 最后控制合理的窗墙面积比。

另外建筑材料上, 用石英加气混疑土砌块代替传统的黏土砖, 大大提高外墙本身的保温隔热性能, 达到节能50%左右的相对指标。墙体采用自保温, 相对外保温更有利于外墙装饰材料的选择, 这样能使用优质的面砖, 让住宅更加美观。住宅厨房采用变压式排气道, 在控制厨房环境污梁方面充分利用空气动力学, 动压与静压的转换原理, 调整流通截面的大小, 依靠管道本身的结构性, 自动防止各楼层厨房间互相串烟, 串味, 能彻底排除厨房油烟污染。

6 打造特色小区

现代化的小区, 还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要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对小区进行准确定位, 通过多元化的组织手法和多样的居住空间创造方法, 结合小区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 建设特色小区。可以运用灵活的组织手法, 创造丰富的艺术生活空间。小区景观可以充分借用周围的景观, 并巧妙应用过渡、渗透、对比等丰富的组景手法, 打造主题鲜明、动静结合、软硬搭配的建筑结构空间, 提高整个小区的文化品位。日照、智能化、生态能、新型材料都体现了现代小区高品质生活的元素。

还应重视小区规划与当地的历史文脉相结合, 要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 使小区能够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 体现出文化传统的沉淀。

7 结语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及误区 篇6

“人文精神”是设计的灵魂, 好的设计师应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者、贯彻者, 在他的设计中体现对人的关爱和尊重, 通过设计改善、提高人的生存环境质量, 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 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建筑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

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宗旨, 其核心是“设计”, 其目的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在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人性化的设计方面, 就是要设计出更符合人性、使用更便利的室内、外环境, 这是现代社会中设计师的重要目标。信息社会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希望能够在公共空间里得到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回到家在私人的生活空间里得到最大的舒适和放松。另一重要方面, 国内建筑师还肩负着特殊的设计使命——将中国数千年来的人文成果渗透在设计中, 使设计充满中国人文特性, 创造一种中国人文境界, 以体现对中国人的精神关怀和尊重。设计中的人文含量越高, 其设计成果就越有特色, 越能发现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 使设计独具魅力, 使使用者身心愉悦, 在环境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设计中的人文内容越多, 其设计的成果就越能满足使用者的文化需求, 产生环境与人的积聚效应。设计中的人文渗透越深刻, 越能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 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其设计成果也同时彰显了设计师贯彻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能力。具体到下面的各项目设计上:

设计师在对使用对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空间功能要求、文化层次、心理需求、消费方式、对色彩、造型等的爱好) 做好设计定位, 并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设计、反复研究, 不仅解决好使用功能配置和空间整体设计, 而且重视细部设计。有人说“上帝在细部”是很有道理的。好的空间功能设计寓意于好的细部设计, 才会使使用者感到体贴入微的关怀。

重视对特殊人群的设计关怀。我们的设计既要考虑到为正常人提供便利、舒适、体贴的室内、外环境, 还要考虑到使用这些环境的特殊人群, 即过去常常被忽视的群体, 如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要在设计中考虑他们的特殊要求和消费心理,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一个蕴含人文关怀的住区环境, 会给人温馨、恬静、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人文关怀与其说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不如说是时代对建筑设计的召唤。建筑环境设计呼唤人文关怀, “无障碍设计”就是人文关怀在建筑设计中的充分体现。关爱弱势人群、构筑无障碍城市, 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及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城市的社会文明化水准。无障碍环境设计的目的在于确保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人群行动的自由, 扩大其行动范围, 使其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并充分回馈社会。

提高环境空间中文化语言、人文元素的含量, 从更多元化和更宽广的视野中提取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体现对人的精神层面上的更高层次的关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 单单靠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 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是体现设计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的设计里, 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设计师应当把设计一个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充分考虑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使设计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平, 同时反映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素养。

3筑设计中人文关怀的误区

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室外的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 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于残疾人士的人文关怀。住宅小区庭院的园林化配置, 建筑内部微气候的不断改善, 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的不断进化, 都标志着时代的进步, 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但是, 笔者通过多年的建筑设计的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发现, 许多的建设者抱着改善人居环境的良好出发点, 在一些问题的具体处理上却存在着误区。下面我们就一些细节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引起建设者和建筑师们的重视, 共同商榷,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1 建筑资源利用方面的误区

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其生存的自然环境,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目前, 笔者所接触和了解的一些建设项目, 其建设用地选在了原有的绿地, 甚至是优质的耕地和林地上, 这些用地原来的林木植被资源一旦破坏, 要想恢复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气力。这样的选择, 建设者的主要考虑就是, 这些用地距离城市中必区比较近, 建设项目所需的配套设施便于解决, 而且投入较少。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我国许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想要加快发展速度, 便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这是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一再提醒人们关注的问题。国家对此出台了许多宏观的经济政策, 对这些地区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但是在具体的建设实践活动中, 要想在细微处彻底解决问题, 则需要建筑师和建设者充分发挥自身和主观能动性,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使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或尽量减少发生。同时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 避免破坏环境, 资源浪费以及建材浪费。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来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其积极的建筑设计思路与建造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就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真切关怀。

3.2 对于外部环境处理的误区

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中, 人们越来越重视外部环境的布置。但是, 对于外部环境的处理, 存在着一个误区, 首先是不注意对原有树木的保护, 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硬地铺装, 点缀以纤弱的刚刚种植的草木, 这种看似整齐亮丽的处理, 弊端之一就是纤细的草木无论是景观效果还是静化空气的功效都无法同枝繁叶茂的大树相比。另外到处都是水泥或柏油路, 各种各样的广场砖铺地十分不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须知, 世间万物都需要得到土地的滋养, 方能得以繁衍生息, 人与泥土之间有着很强的亲和力。泥土地面因其硬度适宜, 非常适合人们的户外活动, 处理好泥土地面的排水, 保持其良好的湿度, 周边配以适当的绿化, 避免其扬尘。这样的泥土地面的户外活动场地, 必将成为城市住宅小区中一个别致新颖而经济的亮点。正如时尚健康的网球运动, 泥地和红土场地就象阳光一样是其不可或缺的。同时, 我们经常发现建设工地的沙堆上会自发地聚集很多的孩子在玩沙子, 并乐此不疲, 这是人类亲近土地的天性在小孩身上的自然表露。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 笔者认为应该在小区的户外活动场地设置一些沙坑、嘻水池等, 供儿童玩耍。近年来城市中出现很多陶吧、嘻水乐园等游艺设施, 经营得异常火爆, 但其消费水平很高。因此, 在小区户外设置沙坑、嘻水池等设施, 不仅能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孩子的活动要求, 还可以照顾到不同阶层人群的生存、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 体现更高层次上的人文关怀。

3.3 建造造型中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们的建设设计市场异常活跃, 新思潮、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建筑作品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日益丰富。于是在简直活动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误区:不考虑建筑的外部环境, 只考虑建筑自身的内部空间环境。结果出现了步行商业街两侧两三层的建筑中插进一幢极不协调的庞大高层建筑, 或者是一座比例协调、造型丰富的高层建筑, 却建在一条相对比较狭窄的街道旁, 不仅行人没有一个观赏的视觉和良好的视线, 同时还对街道和行人造成一种压迫感, 让人很不舒服。而一张张与现状不符的精美的建筑效果图在现实生活中都烟消云散, 其美感荡然无存。

在建筑的内部环境的处理上不注意尺度和比例, 只片面追求尺度上的堂皇庞大, 也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例如建筑的门厅和休息厅, 是一个水平和纵向的交通枢纽空间, 是人们集散和交流的场所, 如果尺度过大过高, 与人的身高形成几倍或几十倍的高差, 会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和卑微, 在精神上产生压迫和惶恐的感觉, 从而偏离了其正常的使用功能。教堂建筑的内部空间就是通过夸张的比例、巨型的石柱、高耸的穹顶、怪异的光线, 使教堂建筑本身成为神圣的载体, 使置身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受到震撼和洗涤, 让人置身其间无形中产生一种对神的顶礼膜拜, 建筑本身成为了控制人的精神状态的主体。但是, 一些以人的身心自由活动为主的公共建筑中, 例如写字楼旅店和商场等建筑, 若让人感觉如置身大空间的教堂之中, 那便是人和建筑之间关系的一种错位。建筑首先在为人们提供使用功能和适宜的温度等基本条件的同时, 应该进一步满足人们行为心理和精神上的要求。商业建筑内部空间和变化也体现了人们行为的变化。现在的商场, 中央都是很大的中庭, 上下贯通, 顾客在其中除了购物, 也能够充分的欣赏商品和人, 逛商店是一种休闲, 也是一种文化, 能很好地享受“人看人”的艺术。当人们购物的交易额度相对不大时, 互相贯通面纷乱吵杂的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并不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去商店的首要任务——购物, 这一最本质的主题就变得更突出, 对购物环境的要求更高,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于是应运而生的开架式售货, 单一品牌的精品屋等, 都使购物者成为主体, 享受良好的服务和环境, 同时使购物者个人行为的私密性得到保证。所以现代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应该更好地适应人们生活的新的要求。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 由原来的宽大堂皇, 变成如今的亲切和谐, 完成了行为主体由商店向顾客的转变, 同时避免了高、大、空, 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来说能使建筑更经济实用, 也是符合我国经济实用美观的基本设计原则的。因此, 空间尺度的处理是需要建筑师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去认真斟酌和思考的。

4结语

综上所述,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 单单靠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才能体现设计文化的精髓。在这样的设计里, 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延续。设计师应当把设计一个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使设计不仅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 同时又折射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 [ID:4535]

摘要:建筑设计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并且避免它的误区, 笔者针对此观点谈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人文建筑的愿景 篇7

云南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且为多民族聚居地, 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的多样化, 使得云南在漫长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殊的风俗习惯和审美习惯。建筑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时代特色的, 云南的民族建筑既表现了云南地区自然条件特点, 同时也反映了云南地区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内涵。本文基于云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对云南民族的建筑风格展开分析。

1 与自然环境契合的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各民族对自然环境各自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对待方式, 但是所有的民族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契合自然环境, 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看, 虽然云南不同地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各有不同, 但大多都是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比如云南南部地区炎热多雨, 竹木繁茂, 该地区的民族建筑多是用竹木搭建而成的, 当地人居住的竹楼就是典型的竹木建筑。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 这种凉爽、防湿的竹楼很适合居住。而在云南的大理和丽江等温带地区, 这里的民族建筑则是以重檐式瓦房和印章式房屋为主, 这两种建筑比较保暖, 并可防风防震, 适合当地人居住。

从建筑的排布风格上来看, 云南各民族的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可能各有不同, 但是每个民族的建筑都表现出强烈的对自然的依附性和契合性。以哈尼族为例, 他们的居住地临山近水, 因此他们借助山水的优势, 在村寨下方开辟出层层的梯田, 并在梯田中建起一座座蘑菇房, 远远看上去显得十分的恬静和谐, 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再以德昂族为例, 他们的村寨中的水资源充足, 村寨内种植有不少的大青树, 这些大青树可以说是德昂族村寨的一种特色和标志。此外也有一些民族的村寨是建立在平坝、河谷、山坡或者高山陡地之上的。所有的民族的村寨根据自身居住环境的自然特点, 充分利用所处地区的自然优势, 使民族建筑与自然高度融合。

2 与人文环境契合的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云南民族建筑风格除了与自然环境契合, 同时也与人文环境相契合。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在宗教文化方面。云南的民族建筑风格受当地宗教文化和影响, 在建筑的建构行为、屋内设计以及相关的禁忌上都充分体现出云南民族建筑风格中的宗教色彩。以傣族为例, 他们在建造新房之前会请族里的祭祀进行占卜, 预测地基的吉凶, 并会祈求神灵驱赶鬼邪, 同时也会请风水先生帮着相看房子的朝向, 新房男主人在慎重地选出作为中柱的大树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当这些都完成后才可以动土建房。以景颇族为例, 受宗教习俗和文化的影响, 他们的竹楼一般都会设有三道门, 分别供人、鬼和天神进出, 而这种类似的行为在金平的傣族中也有, 竹楼设有前后门, 并且设有双楼梯, 分别供人、鬼出入, 以体现人鬼殊途的文化意识。而建筑房屋内的中柱在云南民族人家也富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比如彝族屋内的中柱就是人神之间交往的通道, 而藏族屋内的中柱就蕴含着顶天立地、吉祥如意的意思, 此外也有不少云南少数民族家中设有火塘, 体现对火塘神的崇拜和信奉。最后, 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在云南的建筑中也设有诸多的禁忌, 比如傣族人不允许除男主人以外的人靠在中柱上, 同时也不允许任何人跨越和挪动竹楼中的火塘, 且火塘之中的火不能熄灭, 也不得在火塘中焚烧任何不洁之物, 每次添柴必须从固定的方向添加, 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矩坐在火塘旁。再比如, 阿昌族的妇女是不被允许坐在堂屋门槛上的、德昂族不允许任何人横穿自家室内的通道。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是多元并存的, 因此云南民族建筑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建筑融合了几种宗教的特色, 比如丽江的启文寺, 正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寺庙, 在建筑风格上也充分融合了三教的特色。

其二是在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民族审美文化方面。云南民族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突出表现出一种严谨的家庭伦理秩序, 即不论是父系氏族还是母系氏族, 他们都会在空间上做严格的规划, 突出一家之主的崇高地位, 同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十分看重家庭的尊卑有序, 因此有些民族的建筑内的布局遵循以左为尊的原则来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房。这其中彝族表现得最为突出, 比如父母的卧室置于左边的厢房, 长子卧室在左次间, 而次子卧室在右次间。云南民族的民居建筑方面深刻得体现出一种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家庭和社会伦理制度和思想, 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住宅文化的具体表现。同样受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生存环境的影响, 云南各少数民族建筑风格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文化。比如彝族的土掌房交层叠错向水平方向延伸, 是彝族人们热情坚韧的象征;而傣族的竹楼出檐深远, 紧密相邻, 表现出傣族人的谦虚内敛, 同时傣族的寺庙也多是建于村寨旁, 在绿树之间忽隐忽现, 表达出一种佛与世俗相亲近的感觉, 且建筑周围的环境也给人一种安逸宁静之感。

3 立足传统, 融合时代元素的当代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而云南民族的建筑风格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使得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融为一体, 充分体现了建筑作为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思想文化表现者的实际价值和效用。

云南民族的现代建筑艺术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云南建筑创作, 深受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 直到60年代初, 建筑大师饶维纯借用富有云南特色的山茶花和孔雀形象作为云南艺术剧院的门廊装饰, 这一行为引起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强烈关注,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注重地域建筑中的文化特色。云南玉溪的聂耳公园、大理的高原明珠塔、泸西阿庐古洞洞口的景观建筑、丽江古城木府的重建, 这些都是我国著名建筑师顾奇伟在不同时期, 依据云南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设计出来的富有云南特色的建筑, 这些建筑体现的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粗犷绮丽、浪漫淳朴, 与典雅雄浑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云南当地的建筑中这种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色彩显得愈加的浓厚, 同时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也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比如芒市、丽江以及昆明等地的机场建筑在保留当地乡土建筑文化特色的同时, 也融入了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元素。

立足传统, 融入时代的元素从而推动当代云南民族建筑风格的进一步发展。时代变迁社会发展, 云南的民族建筑风格也需要适当地“推陈出新”。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象征铜鼓文化的保山博物馆、由彝族土掌房演化而来的楚雄彝族博物馆、粗犷绮丽的云南民族博物馆以及藏有“滇中极品”的大理国经幢等, 这些建筑设计既彰显了传统的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又表现出符合现代文化特点的时代元素, 也更为现代民族建筑的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4 结语

综上所述, 云南民族建筑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影响下, 其建筑风格深刻展现了云南民族的地域特色, 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点, 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是我国建筑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地依山傍水, 亲近自然, 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突出与自然环境的契合性;另一方面, 受云南多元的人文环境影响, 云南民族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伦理道德文化与民族审美文化特点, 突出云南民族建筑与人文环境的高度契合。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代云南民族建筑要立足传统, 融合时代元素, 建造出符合时代和社会特征的民族建筑, 使云南民族的建筑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永久地延续下去。

摘要:本文从云南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契合点出发, 分析云南民族建筑风格的特点, 并对当代云南民族建筑风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自然,人文,云南民族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吴艳.丙中洛不同民族聚居地典型宗教建筑对比研究[J].建筑学报, 2012 (S2) .

[2]单军, 吴艳.云南怒江州多民族聚居地田野调查——不同民族聚居地区建筑调研与思考[J].住区, 2012 (01) .

人文建筑的愿景 篇8

建筑的产生和演变是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技术条件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柳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与建筑元素符号。柳州地区多山多水、温暖湿润, 并有众多民族聚居于此, 形成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柳州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样式及细部元素。本文将从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两大影响因素的角度, 解析柳州传统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 柳州地区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形式

2.1 地形特征

柳州地区处于广西中北部与云贵高原东部相交的丘陵地带, 地形复杂, 地貌多样, 山岭连绵起伏。整体地势走向为西北高、东南低, 以低中山和丘陵、盆地、谷地为主, 呈现大丘陵地貌。

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不同的建筑型制。柳州的北部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 为保留少量平坦耕地, 人们多利用坡地建房;为使房屋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 人们建造和发展与地形相适应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或悬挑, 或垒台, 或架空, 或按地形层层后缩等处理手法, 都是在利用陡坎、急坡等特殊地形中创造出来的。另外, 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高, 林木资源丰富, 盛产的杉树、毛竹、松树等为干栏式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设材料。其中, 杉木产量高、质量好, 树干笔直, 生长迅速, 防腐性强, 是干栏建筑的优良栋材。

柳州中南部地区, 大小相杂的盆地较多, 平地面积较广, 河流交错, 因此人们多居住在平地、河边, 以地居建筑为主。这里的木材产量不及山地丰富, 人们便因地制宜, 采用泥、土、石料、木料相结合的方式来建造不同于干栏的房屋。

2.2 气候特征

柳州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多热而少寒, 雨量充沛, 夏长冬短、雨热同季。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多样性, 地区内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北部各县多山地丘陵, 具有较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山区中水源丰富, 土地湿润, 植被茂密。山林中的落叶经过日晒雨淋产生一种瘴气, 四处弥漫, 严重威胁着人的健康。人们之所以要营建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建筑, 除了为适应坡地地形外, 也是因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干栏式建筑架空离开地面, 使空气随架空层自由流通, 便可解决潮湿和瘴气危害的问题。由于雨量大, 为防止雨水侵蚀, 干栏建筑的屋面通常做成约30度的小青瓦坡顶。建筑或出檐很多, 或层层外挑, 或分层设腰檐、重檐, 以保护墙体和建筑构架不受雨淋, 延长使用寿命。为了应对多热少寒的气候特征, 干栏式建筑主要以满足夏季气候条件而修建, 室内外空间相互贯通, 前厅多为大开敞空间, 底层与顶层也较开阔, 通风散热良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冬季防寒设施较简单, 通常采用卧室开小窗的方式来减少冷空气侵入, 从而达到防寒目的。

柳州市在柳州地区南部, 亚热带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尤为明显。20世纪初在柳州城出现的骑楼式商业建筑, 开间小、进深大, 其前部为带覆盖的通道敞廊。这一建筑样式, 一方面满足了亚热带地区减少太阳辐射的气候需要;另一方面为行人、商户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

3 柳州地区人文环境与传统建筑元素

3.1 少数民族文化

柳州的居民民族构成主要有壮族、汉族、苗族、侗族、瑶族等48个民族。其中, 壮族、侗族是世居民族, 源自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民族;汉族在秦汉时由于政治、军事等原因, 开始迁入柳州;瑶族、苗族则从隋唐至明代之间, 分别来自周边地区。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它们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式及立面造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1.1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 反映的是社会的结构和特征, 展示了居民的集体状况和意识, 它使聚落成为一个长久的、稳固的群体和组织系统。

侗族有“款”组织。古代侗寨相对分散, 力量也弱小, 为维护村落和民族的集体利益, 便建立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款”组织。因为“款”组织的存在, 侗族人的许多社交活动都在家庭以外进行, 这种社交特征促使侗族村寨建立起包括鼓楼、风雨桥、戏台、凉亭等庞大的公共建筑系统。其中, 鼓楼是“款”组织的象征, 它既是“款”集会议事的场所, 也是公共休憩、娱乐的场地。鼓楼往往位于村寨中心, 民居均围绕鼓楼而建, 在布局上呈现出内聚向心的特征。

壮族和瑶族注重家庭层面的社交, 许多活动都集中在家庭内进行, 表现出内聚社交特征。因此民居中的厅堂在平面和空间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相应地, 因为社交活动集中在家庭中, 民居之间的联系就相对松散。于是村寨布局以自由分散式居多, 居屋往往形成若干组团, 组团内每家每栋木楼独立, 较少联排。组团之间随地势的起伏或溪涧的相隔而保持一定距离。

3.1.2 图腾崇拜

历史上, 柳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 而是流行多神崇拜。“万物有灵”的意识在各民族中普遍存在, 并流传至今, 日、月、人物、动物、植物等, 都被视为神灵。在这种多神观念的支配下, 柳州先民在建村立宅时, 往往将这些文化意识反映在建筑上。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细部装饰成为表达崇拜文化的载体。

(1) 狗崇拜。狗受到壮族、苗族、瑶族的普遍崇拜。在壮族人观念中, 狗具有镇邪驱恶的功能。所以壮族人在住宅门口或者寨门前立石狗雕像, 用以辟邪、寄托平安。苗族和瑶族神话认为, 名为盘瓠的神犬是民族的创世始祖, 因此将狗 (盘瓠) 作为崇拜对象。在苗族、瑶族村寨中, 普遍建设有庙、祠、庵等宗教建筑来供奉和祭祀神犬盘瓠及其妻子辛女。

(2) 太阳崇拜。太阳崇拜在侗族和瑶族地区较为流行。在侗族文化中, 太阳是万物之源, 是人民生存最重要的依托, 因此广受尊敬与崇拜。瑶族有日月成亲生瑶人的神话, 因此也对太阳加以崇拜。鼓楼广场是侗寨最重要的户外公共空间, 其地坪常用鹅卵石铺设成太阳的图像, 并依照太阳光的放射状来排布鹅卵石的走向。

(3) 龙、凤崇拜。龙、凤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的崇拜对象。龙被认为是民族保护神, 凤象征和平祥瑞。柳州地区的传统建筑, 常以具象或抽象的龙凤形象加以装饰。在侗族村寨中, 龙、凤是最重要的建筑装饰图像之一。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常以具象的龙、凤形象装饰屋脊。此外, 也多用彩绘的形式给建筑饰以纹身。少数民族民居的龙凤装饰相对简单且抽象, 如民居屋脊上倾斜排列的瓦片装饰即为卧龙的抽象表达。

(4) 葫芦崇拜。葫芦崇拜主要流行于侗族地区。侗族人认为葫芦能趋吉避凶、保人平安, 且葫芦在侗族方言中的发音与“福禄”相近, 寓意吉祥, 因此受到喜爱与崇拜。葫芦图腾作为装饰图像, 被广泛应用在鼓楼、风雨桥、寨门以及民居建筑中, 其表现形态多样, 制作形式有泥塑、彩绘、金属等。

(5) 蜘蛛崇拜。古代神话中, 蜘蛛曾助越王勾践逃过死劫。侗族人自认为是越王子孙, 于是将为越王解困的蜘蛛视为吉祥物。侗族对蜘蛛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抽象意义的仿生应用上。如程阳岩寨鼓楼, 当站在其内部底层中心仰望, 可见其内部结构是以四边形楼阁为基础, 层层向上逐层缩进, 酷似一张硕大的蜘蛛网。 (见图1)

(6) 萨崇拜。萨是侗族至高无上的女性祖先, 能主宰世间万物、驱鬼镇宅、保境安民、兴旺村寨。因此侗族村寨中都专门设坛建祠, 称为“萨堂”或是“祖母堂”“圣母祠”, 以祭祀并祈祷萨的英灵能保寨安民。

(7) 鱼崇拜。鱼是柳州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产之一。鱼的繁殖能力强, 寓意多子多孙, 家族兴旺;鱼又与余谐音, 寓意年年有余。因此侗族和苗族均视其为崇拜对象。鱼熟水性, 且鱼与雨谐音。而少数民族村寨里多为木构建筑, 为避火灾, 人们在建筑山墙饰以鱼形悬鱼, 以作镇邪避火灾的吉祥物。公共建筑的鱼形装饰, 以具象形态为主, 有彩绘、石刻、泥塑、木雕等多种表现材料。民居建筑中的鱼装饰则多表现为简单、抽象化的菱形纹、波形纹等。

(8) 杉树崇拜。杉树主要为侗族所崇拜。侗族地区盛产杉树, 其木质优良, 生长迅速, 外观挺拔秀丽。侗族人十分推崇杉树的这些特性, 并进而赋予杉树能保村寨安定、人丁兴旺的含义。于是, 侗族人建造鼓楼, 并赋予鼓楼以杉树的象征意义, 寄寓鼓楼的兴盛能保村寨的安定、繁荣。

(9) 鸟崇拜。侗族、苗族都以鸟作为本民族的图腾。融水地区苗族村寨的芦笙坪中央, 都竖立高达数丈的芦笙柱, 柱的顶端常安置一个巨大的鸟形木雕, 具有徽号作用。侗寨鼓楼、戏台等公共建筑的檐角也常以鸟形象作装饰。檐角上栩栩如生的鸟形象使体量庞大的建筑更显活泼、灵动。 (见图2)

(10) 牛崇拜。牛崇拜在壮、侗、苗族文化中普遍存在。壮、侗、苗都是稻作民族, 农耕生产离不开牛。以牛作为图腾, 表达了稻耕民族对牛的依赖和尊敬。苗族吊脚楼的堂屋中常安放牛角用以祭祖。苗、壮、侗村寨的民居与公共建筑, 以牛角造型来做檐角装饰和屋顶脊饰, 随处可见。

3.1.3 民俗节庆文化

少数民族的节庆、仪式特别多, 主要是庆祝生产丰收及制定规约, 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闲暇时光。这就促使少数民族村寨建立起各种相应的公共建筑, 为这些节庆、仪式提供活动空间。

柳州侗族村寨里戏台特别多, 供村民举行侗戏表演及其他娱乐活动, 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侗族还喜欢以歌舞形式庆祝节日, 侗寨鼓楼前的广场空间, 成为侗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主要场所。

壮年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民居中的火塘则是家庭庆祝新年最重要的空间。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后, 人们便围坐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来, 是为守岁。火塘也是新年里家族聚会的重要场所。

芦笙节是苗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融水地区的苗族村寨均有宽阔的芦笙广场。每逢芦笙节, 苗族人民便欢聚于芦笙广场, 举行隆重的赛芦笙活动, 形成一道壮观的民俗风景线。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盘王庙即为供奉盘王而设, 是瑶寨中重要的宗教建筑。每逢盘王节, 瑶族人民便在盘王庙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盘王。

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节庆场景作为题材和表达内容, 也常出现在建筑的细部装饰图案中。如三江鼓楼外立面的基座部分均以石板雕刻作装饰。这些石刻图案表现侗族的民俗、节日以及生活画面, 包含着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丰富信息。

3.2 汉族及其他外来文化

3.2.1 儒家文化

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柳州的传播, 主要是通过来柳州任职的汉族朝廷官员的积极推动来实现的。其中, 柳宗元对儒家文化在柳州的广泛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儒家思想在汉族院落建筑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 尤其是在体现封建统治意志的官方建筑中,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尤为突出。

汉族院落以纵向中轴线为准, 对称布置。院落中最重要的堂屋布置在中轴线上, 堂屋过门墙壁的正中安放神位, 家中的礼仪活动主要在堂屋进行;院落中除堂屋之外的其他房屋, 按照对称的原则分布在堂屋左右;多进式院落, 以中轴线贯穿前后, 纵向排列, 层层递进。为纪念柳宗元而建的柳侯祠, 是儒家文化影响下柳州汉族院落建筑的代表, 其空间布局规整且层层推进, 是传统儒教社会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法在建筑空间上的体现。

3.2.2 客家文化

清代, 大批汉族移民迁入柳州。这些移民当中以客家人最多, 主要迁自广东地区, 入柳后散居在柳州城。随着这些广东客家人到此经商办学、兴建豪宅, 柳州地区的地居式民居形制逐渐被客家系民居建筑所同化。

客家民居多为俗称的“两厅两横”式或“三厅两横”式, 其中又以“两厅两横”式较为常见。进了大门, 沿中轴线走, 依次是下厅堂、矩形天井、上厅堂。天井两旁有马颈廊通向横屋, 横屋数十间在厅堂两侧次第排开, 形成侧翼。横屋各间依小天井、小厅、巷道而作合理安排。两横屋的小天井在厅堂之间的大天井两侧, 呈对称之势。两边横屋的小巷门与厅堂大门, 方向相同。民居内的住房, 则按辈分高低来安排, 这样的客家民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有的横屋后端上设有炮楼, 炮楼高耸挺拔, 高处有枪炮眼, 两侧横屋的炮楼相呼应, 自成防御体系。

在客家建筑文化与柳州本土建筑文化相碰撞、糅融的过程中, 柳州的客家建筑形式出现了改变, 使其不同于粤式客家建筑原型, 也有别于柳州本土民居。与梅州围龙屋不同的是, 供奉祖先的上厅堂后面不能再起房子, 以为祖宗后面背房子, 受压, 不吉利。与非客家地居式民居不同的是, 厅堂门口也不许再起房子, 以为有碍风水。与干栏建筑不同的是, 客家民居中的厕所、牛栏、粪屋, 均远离厅堂和居室, 人畜绝对不能混居。

3.2.3 广府、南洋文化

清代到民国时期, 柳州发展成为地区性的贸易中心, 商业较为发达。随着大量的广东移民入柳经商, 这些广东商人也带来了新的商业建筑形式——骑楼。骑楼式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后随欧洲的殖民扩张传入东南亚, 与东南亚的当地建筑融合后, 形成了所谓的“南洋风格”。20世纪初, 融合了南洋风格与广府文化的骑楼建筑, 逐步从广州向岭南地区传播开来, 并盛行一时。柳州也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这一外来的全新建筑形式。骑楼建筑以沿街下层铺面设置带覆盖的通道敞廊为特征, 反映了岭南商业文化与居住文化的地域特色。建筑立面通常带有浓厚的洋式造型, 以底层柱廊、楼层和檐部女儿墙组成三段式构图, 中西合璧, 表现出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3.2.4 西洋文化

因晚清中法战争、广西仇视外教活动等原因, 西洋文化传入柳州的时间较晚。一直到清末民初, 西洋文化才开始对柳州建筑产生一定影响。民国时期, 柳州城内采用西洋风格的建筑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 仕官阶层的私人宅邸, 以及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民国22年基督教在柳州建立了两个教堂, 20世纪30年代末天主教堂在柳江南岸驾鹤东路设立。廖磊公馆是一座20世纪30年代初期兴建的中西合璧的私家独立庭院, 高楼深院、围墙环绕、建筑细部充满西洋文化符号, 是柳州现存为数不多的仿西式宅邸建筑。这些都是西洋文化传入柳州在建筑上的体现。 (见图3)

4 结语

柳州复杂多样的丘陵地貌及丰富的林木资源催生出干栏建筑形制。绚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创造出鼓楼、风雨桥、芦笙坪、戏台、祠庙等庞大的公共建筑体系和多种民居样式, 并在建筑细部元素上, 如门窗、屋脊、檐角、柱础、垂花、悬鱼等, 淋漓尽致地赋以图腾崇拜、民俗传统等民族文化内涵。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和文化碰撞中, 柳州又吸收了儒学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南洋及西洋文化, 引入了院落民居、西式宅邸、骑楼、教堂等多种有别于本土原生的建筑类型与样式, 并使原有地居式建筑因受到文化影响而逐渐演变。

至此, 柳州在其独特的山水空间条件下和多元文化发展、糅融、沉淀的历史进程中, 发展形成了地域特色显著、内容丰富的传统建筑体系。

参考文献

[1]雷翔.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陈一凡.侗寨传统建筑装饰图像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3.

上一篇:启发训练下一篇: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