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2024-09-23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共13篇)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1

关于人文情怀的名言

1、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明优薛瑄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5、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是劳动锻炼。没有劳动就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

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使用浓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

8、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9、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1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12、不能专己而非人不敢讳短而疾长。

13、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当是清白的,身体上是洁净的。---契科夫

14不要无事讨烦恼,不做无谓的希求,不做无端的伤感,而是要奋勉自强,保持自己的个性。---德莱赛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勤奋加智慧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郭沫若

1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美坡,雪楼

18、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19、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而成功的。---华罗庚

20、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再实现同样精确地设想,就使少年们变成聪明的思想者。

----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2

一、制定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注重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以明确的目标指导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将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同时,教师应结合教材中和人文精神有关的内容,积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件时,教师就可制定出尊重学生观点与想法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需求鼓励他们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与《鸦片战争》相关的故事分享给老师、同学,通过让学生在自由讲述与鸦片战争有关的民族英雄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增强其爱国热情,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人文性。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

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是人文知识最丰富的学科之一。人教版高中历史中收录的内容涵盖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经济与政治内容,而且还有艺术与思想内容,因此历史教材就是一种价值很高的人文知识载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很高价值。为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度挖掘教材中与人文精神有关的素材,缩小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知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待人接物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感与素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与北宋变法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从教材中节选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学生,并让他们讨论这种思想的深刻意义,为学生传播正能量,使他们都能树立远大理想,逐渐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充分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创新教学手段以高效培养人文精神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悖于新课改理念,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将先进的、高效的、新兴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最终高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情境教学培养人文精神。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是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再现历史情境,使得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真切感受历史事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高尚情操等人文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将其改编成情景剧,使得学生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更加真切地体会角色身份,揣摩角色心理,感受历史环境,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故事中的人文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二是可将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专题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专题讨论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而更加全面地获得事件中与人物身上的人文气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时,教师就可将其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搜集“百家争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比结局与过程。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李萍.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3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辩证统一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定义

通常我们会将科学精神定义为关于事实的知识,注重知识与事实相符合,它是一种求实求真,开拓进取,用于批判的精神,用于解决是否真假的问题,是我们进行实践探索,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精神,更是整个科学范畴中的关键部分。而人文精神我们则往往定义为关于价值的知识,注重行为要遵循道德,用以解决美丑善恶等等问题,不但是促进个人拓展完善自身的关键,是我们正确确立目标,信念,正确建立三观的重中之重。

两种精神看似差别很大,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却是互补共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实际上也就是真与善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如今我们所研究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最为关注的。无论是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它们都是组成完整的人类精神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这两种精神,人类才有实践探索,认识世界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两者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是科学化的人文,也是人文化的科学。除此之外,国家所倡导的科学文化,也绝不仅仅具备单一的内涵,必然是科学化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化的科学知识。最后,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本身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因为科学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其中所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过程

科学和人文从开始的分割、分裂到走向互补、交融,需要一个很漫长且艰难的过程。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分离是一个历史的现象,科学和人文发生分离存在着必然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经历了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化与发展。在古希腊时期,文学被划归为神学,严重压制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大力的倡导古希腊哲学的理性和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十日谈》强烈的抒发了对人性解放的需求,在这一时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获得了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同样也经历了分离与融合的过程。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

科学精神就是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人类求实的一种自觉的意识。人文精神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尊重人、爱护人和促进社会发展。科学、艺术、人文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艺术、人文也逐渐的细化、专业化,这样就造成了科学、艺术、人文由原来的整体不断的分离。但是现在我们要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的完整,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既有理性、也有感性,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时一定要讲究辩证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统一的过程不是简单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全部放在一起,而是分别取其中的精华,对两者的问题要予以摒弃,以此在发展中不断融合。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辩证统一的重要性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是时代发展的需、也是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需要同样也是维护执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只依靠自然和社会科学社会发展难以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两者辩证统一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现今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科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科学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也在迅速扩大。科学教育受到了整个社会的重视,但是人文主义却渐渐落后于科学,致使科学与人文逐渐的分离。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的要求,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与人文精神。如果我们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割裂开来,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变成只追求学术而对其他人文要求无所顾忌的畸形社会。科学知识也是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如果没有了人文精神的协助,科学只能是盲目的;而如果只追求人文精神,忽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只能是虚妄的,并且整个社会发展也将停滞。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实践活动要想得到成功,就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这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平衡的保障。除此之外,我们想要正确的认识世界,二者的结合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所追求的价值和真理具有完整性。因此,对于个人而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对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进行实践活动或是认识活动,对于两种精神辩证统一关系的坚持也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顾宸,吴健.论科学精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4)

[2]李晓锦,戴雅娜.浅析“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当今意义——兼谈科学精神的新变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

关于精神力量的名言 篇4

2. 志不强者智不达。

3.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 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

5. 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关怀。

6.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

7.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8.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9.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 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 那就是成长的路。

10.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11.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12.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13.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14.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15.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警句 篇5

1.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诗人、历史学家

2.科学成就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华罗庚,数学家

3.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数学家 4.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全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俄国历史学家

5.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6.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萨迪,波斯诗人

7.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

8.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9.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梅契尼科夫 10.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

1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12.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契柯夫

13.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14.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卡皮察 15.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普朗克

16.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巴斯德

17.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萨尔顿

18.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二、1.有志者 事竟成。2.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3.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4.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5.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6.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7.决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8.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9.鸟有翅膀,人有理想。

10.有志飘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11.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12.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1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15.好儿女志在四方。

16.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17.人若无志,纯铁无钢。

18.没有铁锨挖洞难,没有志气进取难。19.不怕知浅,就怕志短。

20.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21.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三、1.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2.铁要打,人要练。3.老天不负勤苦人。4.艺高人胆大。

5.身经百战,浑身是胆。6.钢不压不成材。

7.有苦干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一半。8.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红梅梅更红。9.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10.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11.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12.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才能生长。13.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14.牡丹花好看,可没有菊花耐寒。

四、1.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爱迪生 2.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人才.-----江泽民 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斯宾塞 4.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5.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7.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罗夫

8.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罗夫 9.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 10.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11.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

关于团队精神的励志名言 篇6

2. 最伟大的力量是团队力量

3.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4. 团结拼搏,高效创收

5.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6. 村子团结力量大,家庭团结幸福多。——藏族谚语

7. 知道是知识,做到才智慧,多做少多说。

8. 创意是金钱,策划显业绩,思考才致富。

9.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奥斯特洛夫斯基

10.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11.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12. 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莎士比亚

13. 众志成城 飞越颠峰。

14.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列宁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7

一、高职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是最能直面人的生命, 体现生命关怀, 为提高人的生存意义而存在, 以人的生命展现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人格完善, 思维丰满, 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它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

1.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帮助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华文学宝库中不乏彰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篇章, 这些使人奋发向上, 豪情万丈的诗篇每每感染教育着无数人, 让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而奋斗。但在今天, 市场经济日益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的时代, 一些人迷惘了, 徘徊了, 甚至有人高喊“爱国主义过时了”, 把“爱国者”称为“爱国贼”, 还有人祭出了“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陈词滥调, 为自己的极端个人主义彰目。面对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面对思想混乱、价值多元的冲击, 高职语文课堂更应高擎爱国主义的旗帜, 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中接受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涵养, 让志士仁人的爱国精神、坚定信念、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感染、洗礼学生, 使他们深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使之认识到肩负的民族振兴和祖国强盛的历史责任, 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一曲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一首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李白笔下蜀道的险峻、庐山的壮美, 杜甫笔下泰山的博大、长江的雄浑, 无不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 从而从心底升腾起一股民族的自豪感, 读岳飞的《满江红》, 让那“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歌, 让他那忠君爱国, 奋勇抗金, 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再一次教育激励年轻一代。我们还可从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诗句“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那甘愿为祖国奉献自己血肉之躯的深情呼唤中受到感染, 并有意识地结合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培养他们立志为祖国建功立业的美好道德情操。学习屈原的《招魂》, 让学生体悟屈原那不随流俗沉浮的高洁品行, 感受他那敢于以死明志的巨大人格力量。作为21世纪的高职学生, 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更应该拥有屈原那一份良心、道义和凛然正气。结合当前“反腐倡廉”“讲正气”的时代主旋律, 培养学生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 敢于见义勇为的品质,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追求, 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健康美好情感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 学习生活压力大, 再加上对商业化的过度追求,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情趣缺乏, 情感冷漠, 他们对生活、对美的事物缺少发现和感动, 因而也无法欣赏美, 创造美。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人文教育,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分析作品, 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事物, 欣赏美的德行, 激发起其心灵中美好情感的浪花, 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与美的享受, 帮助他们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提高其审美能力和美的操行。当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 才会在当今这个科技综合, 情感荒漠的时代用语言去润色自己的生活, 让身边的生活重新泛起诗意的涟漪。比如, 学习《春江花月夜》《荷塘月色》让他们感受自然景色幽美秀丽,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又领略了祖国江山的雄伟壮阔, 而学习《背影》《爸爸的花落了》, 我们又从浓郁的父子亲情中读出了人性美、人情美。只有心中有了美, 有了爱, 才会珍惜自己, 关爱他人, 才不会对别人的痛苦熟视无睹。如读《祝福》时, 我们不会再嘲笑祥林嫂“我真傻, ……”的唠叨, 而是会深深同情她人生的不幸, 我们不再将孔乙己挨打急着分辨“窃书不算偷……”停留在嘲讽、挖苦的层面, 简单的将繁漪看成一个乱伦, 不守妇道的女人, 而是站在人性人情的角度, 表达我们的人文关怀, 并让人性美的光辉深藏学生的心间, 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美好情感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对他们的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

近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 层出不穷的校园自杀事件, 绷紧了人们的神经, 给家庭和社会, 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高职院校的学生亦是如此。学生们害怕困难, 情感脆弱, 经受不住打击的情况普遍存在, 而且大都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而实施人文教育, 走进中华文化的文学宝库, 可以让学生从志士仁人的语言和行动中得到启示, 增添勇气和力量, 从而走出心理困扰。使他们更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并努力去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 达到对现实, 对人生, 既执着深情, 又豁达超脱的理想状态。比如, 走近孔子, 了解他为民请命, “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表现出的博大胸怀和坚韧态度,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所传达出的不畏挫折、百折不挠的意志与精神, 读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可以引导学生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如何善待生命才不枉此生。再如宋代文学大家苏轼, 他的人生起起落落, 倍受挫折和打击, 但他面对磨难, 仍处之泰然, 豪不为所困, 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被发配岭南时, 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等诗句, 这种进退自如, 宠辱不惊的人格情怀和胸襟气度, 足以为后人学习的楷模。通过人文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旅途, 难免会遇上暴风骤雨, 急流险滩, 甚至灭顶之灾, 但只要不自暴自弃, 并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之抗争, 把挫折看成人生的洗礼, 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形成健全人格, 拥有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品质。

二、高职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

人文精神的培养靠训练是无法实现的, 灌输、说教对强调个性, 具有叛逆精神的新一代来说, 更是徒劳, 只能通过不露痕迹地、巧妙地融人文教育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进行渗透,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 经由语文课堂教学, 培养人文精神

1.通过语文课堂上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的阅读欣赏获取人文知识

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荟萃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其丰富的情感, 深邃的思想, 无不表现出鲜明的人文色彩, 其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无不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动人的情感, 引领着学生对美的认识、理解、发现和欣赏, 激发起学生心灵中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 获得美的享受。如《礼记·礼运》篇《大同》中孔子对人类社会理想的宏大叙述, 屈原的《渔父》中表现的忠贞为国、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 霍金的《我们的宇宙图像》对科学问题的生动阐发, 《长恨歌》中杨贵妃与唐明皇天上人间、至死不渝的深刻爱情, 《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的幽美意境, 都让学生领略到人文世界的无穷魅力, 让他们获取了无尽的精神营养, 受益终身。

2.通过课本剧排演等方式, 感悟人文精神

课本剧中栩栩如生的人物, 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诙谐幽默的语言, 无不吸引着朝气蓬勃、热情好动的高职学生。比如学生们像模像样地排演《欧也妮·葛朗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对课本里面所蕴含的道理和精神理解的也更加透彻, 一些学生甚至还自己改编或创作课本剧, 如《粉红女郎》《非诚勿扰》, 等等, 在排演过程中营造出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人文精神, 使中外优秀文化像春风春雨一样润泽心田,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通过文章写作, 弘扬人文精神

写作是一种综合化的精神活动, 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人生志趣、个性价值、为人处世, 等等。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将人文性渗透其中, 弘扬人文精神。

第一, 扩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身边事、身边情到天地万物, 尽情抒写, 打破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限制, 无论是爱国情, 还是亲情、友情、爱情, 只要是健康向上的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题。第二, 鼓励学生写真情、写实感。文章应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倾诉, 是心灵泉水的自然叮咚, 学生的文字应该是飘在晴空的一抹云彩, 它美丽多姿的, 又洋溢着个性色彩, 是人和文的融合, 因此, 我们应提倡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心实情。第三, 作文评语中渗透人文性。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劳动, 给他们以真诚的肯定与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因成就感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完美的人格。

(二) 在语文活动中, 弘扬人文精神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 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礼仪交际能力等,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聘请院外名人、学者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讲座, 让他们深邃的思想, 智慧的火花, 启迪学生的心灵, 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以举行板报比赛、举办英模报告会,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辩论赛、朗诵会等不拘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另外, 在课外还应该多举行些走访、参观、游览等活动, 并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 让学生投身大自然, 直面现实, 走进生活, 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篇佳作, 另一方面还可激发其家乡情、报国志, 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 人文气氛的创设, 渗透人文精神

创设人文气氛与社会、媒体都有关系, 但课堂人文气氛的创设无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老师上课, 都会很注重营造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同学;用慈爱的目光与他们交流, 用言语和行动拉近与他们的关系。一方面, 教师要从人格上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回答,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尊重学生的权益。另一方面, 我们要善于给予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比如肯定学生发言中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各抒己见, 从中汲取精髓, 这无疑是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课堂人文气氛的创设当然不是单方面的,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场景的布置, 音乐的配合, 等等。积极、乐观、活跃的课堂气氛, 能使教学活动更为顺畅, 能把语文课堂变成营造学生幸福感的天堂, 养育学生人生诗意的乐园。

社会和媒体等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气氛的创设也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社会和媒体都来关注人文教育, 支持人文教育的发展, 在全社会范围内创设人文教育的气氛, 高等院校,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 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 积极实践。也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热情参与。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才能使语文教学闪耀着人文之光, 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

[1]谢丹.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文理渗透.试论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赤峰学院学报, 2008, (10) .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8

关键词:《开坛》;画面空间;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47-01

以“人文天下,陕耀中华”为基本传播理念的陕西卫视,是陕西辐射全球的电视传播平台。通过近几年的体制改革和包装方式变革,陕西卫视形成了公司化、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创造性的建立了独立制片人、独立策划人制度。卫视分为新闻综合频道、都市青春频道、家庭生活频道等八套各具特色的电视频道。《开坛》是陕西卫视一档大型人文类谈话节目,在当下电视节目呈现低俗化、泛娱乐化的大洪流中,《开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高品位的话题成为陕西卫视一档强势节目。节目定位在“人文精神的张扬之地,知识才俊的精神大餐”,目的是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为观众和社会提供建设性的批评、真诚的讨论和忧患的呼唤。

《开坛》的播出时间为每周日晚23:10,每期时长约45分钟。选择这个时间段可以避开娱乐节目的喧嚣,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每期45分钟的时长不仅能够简单详实的表明嘉宾观点,又能有充足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主持人的开场白和对嘉宾的介绍引出本期节目的讨论话题,约1分半时间,嘉宾从主持人的话题开始说起,引入各自的分论点,每个论点的讨论时间约为3分钟,嘉宾各抒己见,中间穿插视频或介绍事件背景或提供历史资料或对嘉宾提及事物进行说明解释。视频根据需要时长不一,约占整期节目的四分之一。例如在2013.05.11期《娱乐节目里的里程碑:超级女声》中,多次加入许多娱乐节目的片段资料,起到帮助观众了解背景和引出讨论观点的作用。

《开坛》是一档访谈类节目,邀请与话题相关的专业人士,解读人文话题,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其创作理念:“传统话语当下化,人文话语传媒化,精英话语平民化”。节目的场景设置多变,但基本是主持人与嘉宾相对而坐。一档节目的空间是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总和,画内空间是镜头中的人说画面内的事,通过嘉宾和嘉宾的争辩,嘉宾和主持人的探讨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将观众引向画外空间。例如在2013.06.15期《穿在身上的历史》中,画内人物嘉宾与主持人共同探讨服装与人性格和民族情怀的关系,而观众的思绪会延伸到画面以为,会思考身边的人的着装与其性格的关系、古代着装与现代服装的异同等等。《开坛》通过富有时代性的话题和视频资料的加入引发观众共鸣从而构建一个画面以外的空间。

由于节目类型的限制,访谈类节目多为封闭式构图。画面中的人物与人物对话,画面中包含完整的视觉形象、具备明确的视觉信息。当谈话内容中出现需要解释说明的内容时,会用主持人解说或视频资料的方式给观众以解释。这种构图方式能够使观众专注于画内空间,不会造成视觉信息的暧昧感,观众能够在有限的画内空间内进行思考和品位,不会产生太大的跳跃性,有平静心情和思维的心理作用,符合谈话节目的的创作意图和《开坛》思辨性的节目定位。

节目的受众群体不同,思维方式也会产生多种样式。《开坛》的受众定位在知识分子、精英人群,就使节目充满了思辨性色彩。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当今社会,精英文化要在电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创新。虽然《开坛》邀请的嘉宾都是专业人士但是他们将精英文化大众化、通俗化,使得精英文化从殿堂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在2013.05.11期《娱乐节目里的里程碑:超级女声》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教授和著名电视策划人作为嘉宾,共同探讨选秀节目的现状及运作模式,使传统话语当下化,人文话语传媒化,精英话语平民化,正面表述对抗化,极具思辨性。

在《开坛》节目创作中有许多心理学概念,这些心理学的因素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情感和思想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升,今儿使人潜意识本能得到激活。首先是悬念和注意心理,节目以导视开头,用当下流行的话题和引人思考的问题制造悬念,例如在2013.06.15《穿在身上的历史》一期的开头提出“莫言领奖为什么不穿汉服,为什么不穿唐装,而是穿燕尾服”提出悬念,给观众留下问题,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其次是演播室背景的色彩设置体现色彩心理学的要素,2013.06.15之前的演播室采用黄色带有文字的背景,暖色背景给人以安全感和稳重感,适合节目知识性、思辨性、精英性的节目定位,加上文字的元素,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的内涵。最后,虽然《开坛》比娱乐节目更严肃,但它也不乏联想作用,通过讨论将个别现象联想到普遍的社会现象中,让观众思考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宽广。

《开坛》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从选题设置、嘉宾邀请,还是谈话过程中问题的引导,场上场下的提问互动都非常用心。它以精良的制作和创新的内容诠释了“人文精神的张扬之地,知识才俊的精神大餐”的节目定位。是一档值得品评的优秀谈话节目。

参考文献:

[1]《文艺心理学概论》,金开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科学精神名人名言 篇9

2)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

3) 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美好的和最需要的东西。契诃夫

4)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 李四光

5) 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 —— 格罗夫

6)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7)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亚里士多德

8)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 居里夫人

9)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那种“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 —— 爱因斯坦

10) 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 ——赫胥黎

11) 在科学的世界里,谬误如同泡沫,很快就会消失,真理则是永存的。 ——寺田寅彦

12) 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普朗克

13)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14) 科学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写真。――列宁

15)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

16) 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 ——赫尔岑

17)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18)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丰收的。――赫尔岑

19) 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剂。 —— 史密斯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10

在医院深化改革中,医 院应一切从患者的需求去思考问题,建立关心人、尊 重人的服务理念。这个理念与南丁格尔所创立的现 代护理学的真正内涵一护理是科学、艺术和爱心的 结合相一致,由此产生了整体护理的理念。整体护理 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和要 求为中心,把患者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 等各种需要的整体人,它是对患者进行系统、全方位 的护理81。整体护理在关注患者疾病和康复功能护 理的同时,更注重维护患者的利益,关注患者所处的 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整体护理是新的健康观和在此基础上 形成的现代医学模式的最完整的实践和应用。整体 护理的人本观、整体观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护理模式的 最鲜明和最重要的特征。

2.2整体护理与人文精神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 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的石头瓦块,而是有血有肉的 患者,护士不但要有爱心,而且还要有一双愿意工作 的手,护理工作是爱心和科学完美结合的艺术”。这 说明护理工作有非常高的伦理道德要求。整体护理 是人性化、人道化的服务,其在具体护理工作中的有 效实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 神既可体现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 可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它是一种对护理真 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因此,人文精神与整 体护理在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上显 示出高度一致性。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 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具体的实践和应用。

人道的尊重包括尊重患者的生命、维护患者的人 格和尊严、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权利等内容9。护理 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护理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 尊重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精神。整体护理的本 2.3培养护理的人文精神2.3.1关注整体护理中的伦理问题临床护士对伦 理问题相对忽视,影响了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重视 整体护理中的伦理问题,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因对有关 的伦理问题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而致的护理失误、对 患者造成伤害而引起护理纠纷,还可有效地解决整体 护理中患者的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当前,重点要研 究和讨论的是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尊重患者权利,尤其 是尊重患者自主权的问题。患者医疗护理参与权、患 者的知情权和选择决定权、患者对医护费用合理性情 况了解、患者保密要求的合理性分析、患者拒绝治疗 和护理的行为、患者家属决定的放弃治疗或继续无效 治疗的合理性判断等都是常见的护理伦理学问题,都 需要临床护士时时予以关注和研究。

2.3.2在护理程序中融入人文精神

护理程序是整 体护理实施的基础和核心。其在应用现代护理知识 和技术服务于患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以人为本 的人道和人性化服务真正具体地贯彻到护理评估、诊 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

在护理程序中,护理诊断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国 基本上是引进北美护理诊断标准,其中有部分心理、社会诊断内容11(11。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制定 或增加一些符合我国社会、心理、文化方面特点的护 理诊断标准和内容,尤其是伦理学方面内容。许多患 者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需要用护理伦理方法来解 决。护士在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面临的问题始终要 运用明确的伦理观念去分析、评判,使自己的护理行 为符合科学和伦理学的要求。

2.3.3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人文与社会 科学知识是整体护理必需的背景知识,是人文精神在 为患者护理服务中得以体现的必备条件和工具。很 难想象,一个虽已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但缺乏社 会、心理、伦理等基本知识的护士在整体护理中会有 所作为。但是,在医学院中人文教育常常被忽视。美 国著名的医学人文学家卡森批评说:“在过去50年 中,美国的医学教育几乎只注重生物医学和技术结 果医学院培养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在医学理论和治疗 技术上出类拔萃,但他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的研究上却捉襟见肘。”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院 长玛莎等有关专家也强调,护理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精 神的培养。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 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课程由自然科 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3部分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 课程占学时比例以美国、德国最多,达20% ~ 25 %[ 111。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林菊英指出:“比 较而言,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显 然偏低了,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将人文、社会心理科学与医学科学统一起来,重视学生人文精 神的培养,我国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而对于在职人员,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在职学习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护理学会、医院护理部社会科学知识课程的比例。在临床实践中收集一些 典型的护理案例,进行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的综合 讨论分析,这是提高护士认识和应用这些知识能力的 行之有效的方法。

2.3.4营造人文氛围,促进护患沟通护理

人文关爱的实践121,医院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 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 人文环境。如在称呼上不叫患者床号,而改为特定的 尊称。在书写住院须知时一改过去那种生硬的语言, 冰冷的条款,而是从关怀、尊重患者的角度去书写。 营造这种氛围最重要的是每名护士需具有人文情感 和伦理道德意识。同时,临床医生的参与和支持、医 护双方对此在认识与行为上协调一致也同样重要。 此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环境的设计和设施布置应尽 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舒适和便利。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11

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追求。

以麦哲伦环球航海的生命历程传递给学生作为航海家的先驱,把梦想、生命之帆塑成一 座丰碑,耸起一个民族精神高度,仅凭几艘船,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勇敢和无畏精神,使得当时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都“无与匹敌”。通过生动的例子感染学生,铸造学生灵魂。

二、敏锐的观察力,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大陆漂移说”与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是地理科学家魏格纳凭着对科学事业的执着,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创思辨能力而发现,为了证明其科学的正确性,广泛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来补填自己的知识不足,为证实观点正确寻找理论依据,并三进格陵兰岛进行科学探索以找实证,最后,不幸生命殒落在冰天雪地里,魏格纳不惜以生命之躯换来了科学的永恒,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三、严谨慎密、实事求是

以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为例,要学生严格按照步骤,作图规范来进行。对学生绘制过程中立柱粗细不等,与月份不对应,数轴不垂直,文学不简洁,严格提出更正、重作。又例对“气温的测定”,防止学生出现误差,视线、呼吸、手动、灯具放置都要认真规范,要按规定时间、人员、场地进行,不能随意敷衍了事,培养学生慎严治学的态度,观察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写下观察记录,切不可能走过场。

四、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学习《聚落与文化》时,以“重塑丽江”为题,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址?”“文化遗址”对现代人有何意义?或以当地合浦汉墓博物馆的建成,珠海路、中山路、文蔚坊路的“骑楼”保护,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文化凝聚人类智慧,见证历史发展轨道,是祖先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现化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于历史长河之上的。假如没有这些历史遗物,那么我们人类的心灵是何等荒凉,不同地域的文化、民族特色折射本地区的风俗、习惯、文明程度。优秀文化给人以美的熏陶、启谛。催发人的前进方向与动力,使人类向更高文明前进。

五、和谐共存的思想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要让学生理解其真义。其实际内核体现中国人几千年来思想行为准则,遵循万物均衡,“天人合人”和阴阳互补的价值观,中国几千年文明能够唯独延续至今也是固守这一原则的(余秋雨先生意)。现今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同出一源。因此,中国能够稳定地发展,对于世界和平,人类共同进步,贡献是巨大的。也可以反举:二次大战造成几百万人消失,人类文明千疮百孔,二战后相对和谐,世界文明光辉灿烂。去年、今年暴发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经济滑坡,主要根源归结于供求关系的极端不平衡。因此,社会和谐,人类和平,解决就业困难,缩小贫富差距,维持人口与土地资源的适当比例,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这是一种“均衡”,而人口的剧增,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这种均衡,则会遭到灭亡,所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是地球人的共识和责任,培养学生这种观念意义是巨大的。

六、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思想工作。可以根据教材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创业史,奋斗史及爱国情怀事例来激励教育学生,华人华侨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以祖国共宋辱、共命运。孙中山先生说,华人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抗战时期,出钱出人共同抗敌。建设时期、在国内兴办企业、不计利润,为国内捐资办学,我校的前身华侨中学即是有力明证。通过华人华侨的爱国思想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深刻教育。

七、国际化,全球化是时代的潮流

中国近三十年经济迅猛发展,引起世界之嘱目,然而,名列全球前十位的跨国公司却设有一间是中国的!据统计,跨国公司贸易总额占全球60%以上。作为现代人,如果没有时代意识,开放意识融入世界潮流,吸取他民族先进文化与先进科技,乃至优秀政治管理机制,差距会越来越大,淘汰是不可避免的。回望历史工业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市场,“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市场”的开拓都是全球化经济文化融合过程加入WTO,与俄反恐演练合作,护舰戈游亚丁湾等,强烈表明中国已然大踏步跨入世界洪流中,不论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初露锋芒,所以,教育学生,我国作为地球一员,应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努力发展祖国,从而对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12

第一, 教育是爱的教育,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教师职业的选择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 对待教育事业有着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 不计得失, 不逐名利;具有乐业精神, 秉承热爱教育的信念;具有敬业精神, 奉行严谨执教的态度;具有进取精神, 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人格境界”, 教师要发展自己道德智慧的感染力, 真正做到敬业爱岗、为人师表, 才能爱一行, 干好一行。同时, 教师要热爱学生。小学生的心理细微变化十分敏感, 会因为教师对其的喜欢而回报以教师自己的爱, 且因为爱教师, 从而对教师讲授的课程感兴趣, 以饱满的热情学好它。教师点滴的爱, 都会使学生的心灵漾起愉快幸福的涟漪。因而教师何不以宽广的胸怀, 去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在爱的涟漪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第二, 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教师要自觉养成“独立人格”。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善于模仿, 他们的眼睛能够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能正其身, 如何正人?”在几十双甚至成百上千双眼睛的监督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经得起推敲, 谨言慎行, 严于律己, 构筑起师德灵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不畏世俗权威, 心如止水, 有着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第三, 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教师要始终尊重人的价值, 珍视人的完整性。小学生首先是“人”, 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思想个性, 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去评价,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质。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人格, 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不给学生贴标签,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鼓励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地诲人不倦, 把爱真正播撒给每一个孩子。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 善于去挖掘潜能, 激发起创造力和能动性, 发挥其个性优势, 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 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成为快乐成长的陪伴者。

第四, 教育是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教育, 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语文课程也处在不断地更新之中, 这促使教师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其素养高低, 关乎所引导出来的课堂效果。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维持对学习的热情, 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而新一代的小学生, 无论在知识面、个人胆识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于从前, 教师素养不足, 必然影响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 一个具有人文精神感染力的教师, 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教学, 将教学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 深入浅出, 才能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 以更广阔的视角引导学生, 和学生一同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从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因此教师应在专业精深的道路上狠下工夫, 在博览群书中积累沉淀, 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中不断更新思想, 始终保持源源不断的“活水”。

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 篇13

摘要: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体性与严格自由主义的统一。具体而言,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实质正义、个别正义的追求,对人格权的关注以及对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则的修正与限制。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对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扬弃,是人类朝着纯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是对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辩证法的色彩,必将极大推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自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民法以其自身逻辑获得发展。总的来说,依据一些学者的看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经过16、17、18世纪的发展,于19世纪西欧各国编纂民法典而获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则、制度、理论和思想的体系,在范围上包括法、德、奥、日本及旧中国民法等大陆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现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纪的发展与修正,与近代民法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结构基础之上,对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则进行修正、发展的结果。[1]本文阐述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并力争指出这一发展背后的力量和启示。

上一篇:新款空白简历表格下一篇:趣味运动会报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