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人文精神(精选11篇)
渗透人文精神 篇1
小学语文作业是教学的延伸环节, 是巩固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 是反馈教学和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参照。教师通过批改作业, 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能力发展的水平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习惯等, 能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以此来调节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通过对作业质量与规范的严格要求, 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批改方式单一,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佳。
大多数作业由教师布置, 学生遵命完成, 然后由教师全批全改, 做对的打“√”, 做错的打“×”, 再返给学生进行新一轮的作业。在这个形式单一的批改过程中, 学生只能根据作业本中的“√”“×”符号来认识自己的对与错, 但不知道错在哪里,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这样, 新课程倡导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理念难以实现。
2. 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大, 反馈矫正的有效性差。
作业批改方式的单一, 还造成了师生双方在作业中获得的信息不全和失偏。由于时间紧, 教师批改作业一般只根据题目的对错简单地画些批改符号, 很少写针对性的评语, 很少深入分析错误的真正原因, 也不知道是学生自己做对的还是抄来别人的, 更没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学生只能从教师简单的符号中得知自己作业的对错。这样, 师生双方在作业批改中得到的有用信息很少, 信息失真度较大, 学生很难从作业中吸取错误的教训。
3. 教师疲于批改, 对作业中渗透的人文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学生的作业多, 教师的批改量大, 教师除了备课、上课, 就是批改作业。调查表明,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任两个班, 那么其每天至少要花2个小时的时间批改作业, 尤其是批改作文, 要花更多的时间。于是, 教师无法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感受, 无法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渗透到作业批改的过程中, 也没有将语文教学所提倡的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等渗透到作业批改的符号、等第及文字之间。
二、在语文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精神
一项看似单一的工具性作业, 蕴含着一个学生无数的个性特征, 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只要善于及时发掘和利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在每一次作业批改时, 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点滴进步, 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范围,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育他们热爱生活, 鼓励他们勤奋学习, 关注他们思想变化, 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 分享他们学习的快乐, 指点他们错误的想法, 为他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等等,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学生在小小的作业本中, 也能得到教益, 学有指导, 情有分享, 疑有解答, 误有指正, 志有鞭策, 才有赏识, 德有教导。
三、在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原则
要在语文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作用, 需要合理选择符合学情和学生年龄特征的作业批改方式, 具体要体现以下原则:
1. 启发性原则。
20世纪30年代初, 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其理论核心是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 是一种准备水平, 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 需要经过启发和师生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完成。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原则, 帮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
所谓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要注意学生作业中的正误情况, 更要注意适当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 挖掘出学生的智力因素, 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开发潜能, 激活创新意识, 从而提高他们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蒲公英》一课的课后练习:
远处飘来一 () 小小的白云,
姐姐说:“那是一 () 会飞的蘑菇。”
弟弟说:“那是一 () 勇敢的小伞兵。”
近了, 近了!
啊, 原来是 ()
前半部分是量词题, 学生很容易就能根据学过的内容填出, 而后半部分是发散性填空, 参考答案是蒲公英或降落伞。对于答出的学生, 我会给学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并在作业旁边批上“你还有其他答案吗?你觉得蒲公英长得还像什么?”对于没答出的学生, 我同样会画上笑脸, 并且提示:“我们学过的《蒲公英》, 瞧!它长得像什么呀?”这样,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思维开放的环境,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教师的肯定, 激起了创造学习的动力。
2. 民主性原则。
所谓民主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着力创设一个师生双向互动, 并在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发展思维能力的教与学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质疑能力, 要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及合作的意识。民主性原则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原则。
如一位教师在博客中写道:“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中粘了两份折纸, 留言让我打开看看。原来是涂满黑糊糊铅笔印的纸片, 隐隐约约可以看出是两枚硬币的图案。这一下就使我联想起我童年时候的事情, 于是我就在作业本上写下了我的评语:‘看来, 你花了许多工夫, 很认真!’教师评语的可贵之处, 不是在于肯定性的终结评价, 还在于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联想或情感体验。我在后面又补充了一句:‘我小时候也这么做过, 不同的是, 我挨了老师的痛骂, 呜……’你猜, 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 会想些什么呢?第二天, 作业又交上来了。在我的评语后面多了一行小字:‘哦, 是吗?看来你比以前的老师好多了!’”这位教师在作业中与学生民主地交流, 就像朋友一样, 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人文精神。
3. 激励性原则。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过“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概念。“自我提高内驱力”从儿童入学开始就显得日益重要, 成为学生学业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而是把成就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属于外部动机。教师作业批改中出现的鼓励性词语, 恰恰能激起儿童这种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能使得儿童产生学习的动机, 不断地努力、进步。因此, 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学生作业的正误, 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上交上来的作业中观察他们的思维走向, 从而延续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如批改学生的硬笔习字册, 对写得很认真的学生我会给他们打一个五角星, 并写上评语:“你写字做到了神形兼备, 很精彩哦, 努力保持!”除此以外,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 胜利总会属于你”“只要全心全意, 什么事都难不倒你”, 这些话都给了学生很大的鼓舞, 也融洽了师生关系。而当学生写得比较潦草时, 我会写上:“这次作业不能体现你的真正实力, 期待你下一次的进步!”这样极其简短的一句话, 居然发生了奇特的作用, 后来学生写得一直都很清楚。
四、在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1. 从批改走向对话———让作业批改成为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框。
现代学生观认为,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应该是民主平等的, 教师批改作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学生对话、沟通的过程。请看一位教师批改的作业:
“你也为我祝福吗?”“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出色的班干部!”教师和学生就像朋友一样在交流。在这种氛围下, 教师能力强、威信高, 善于同学生交流, 能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兴趣广泛、独立思考, 和教师配合默契。学生做了作业, 不管优劣, 教师都要真诚地写上点评, 话不在多, 在于引起学生共鸣。在学生作业的字里行间, 跳动着学生热切的目光, 闪现着学生思维的火花, 折射着学生的情绪体验。
写上你的赞赏, 写上你的感受, 写上你的鼓励, 写上你的教诲, 写上你的批评……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对你也写上类似的话语。这时候的作业本, 就成了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生活、教学相长的工具。这时, 学生会每天都盼望着把作业本交给老师, 盼望着作业本早点发下来;老师也盼望着尽早地收到作业本, 尽快地把作业本发下去。在这样的氛围中, 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学生想着你, 也就会喜欢你教的学科。
2. 从批改走向互动———让作业批改成为教师和学生情感互动的桥梁。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教师应以特有的情感来塑造学生的灵魂。如果教师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不忘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那么平时自卑、害怕老师的学生也会因经常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而慢慢地自信起来, 并逐步地改变自己, 从而对老师产生尊敬、爱戴之情, 创造出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通过和学生的情感互动交流, 学生不但对我有了信任感, 而且由此生发了快乐感和自豪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让学生们对语文课有了兴趣, 进而喜欢上了语文, 并且学得轻松愉快。
3. 从批改走向欣赏———让作业批改成为教师欣赏学生的又一种形式。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发现美, 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才气、品德展现给学生, 成为他们的榜样。我们可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近学生, 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找寻学生身上闪光的表现。这样, 你每天的心灵总是会被惊喜、欣慰所填充, 如同为鲜花盛开而欢欣鼓舞, 每天都会被小小的成就感包围着。
盼望, 是一种美好的期待。不止是学生, 我们教师也同样愿意听到鼓励和赞扬的话, 进而开心地工作。所以, 我们不要吝啬表扬, 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赏赐, 而是要真诚地送去一份赞许。比如, 你发现学生把字写得工整了, 发现他又写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发现他句中用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一句赞语, 可以让学生欣喜很多天, 甚至回味很多年!
4. 从单一走向多维———让作业批改成为教师和学生提高合作效率的工具。
教师在语文作业批改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学生写的字笔画有没有错, 填空是否符合书本上的原意, 造句是否合情合理, 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及在作业中所流露出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一个闪烁鲜活灵动的句子, 一篇作文背后所表现出的生动真实的生活原貌及独特的思考角度……这些都应走进教师的批改视野, 甚至有时也可以扬其所长, 避而不谈其短, 让学生创造的过程与方法尽情地在作业中彰显!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应该坚持多元化评价, 一方面, 可以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 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 只要他们用心去做, 老师是会认可他们做作业的过程和态度的。因此, 这种在作业批改中坚持多元化评价的批改方式, 可以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作业批改方式, 体现了21世纪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是让作业批改跟上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一个方法。
总而言之, 渗透了人文精神的作业批改不再是传统的简单批改, 而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 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在人文精神的熏染中, 教师与学生是朋友, 互动、交流、沟通、合作, 在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中共同进步。此时, 你会发现, 批改作业是一件快乐的事, 师生之间没有一点距离, 学生也能够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 真正实现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和谐整合。
人文精神如何渗透高中语文教学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情境探究式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促进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宗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去提升自身的语言修养。在充分理解和深刻透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多为学生讲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心境,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把握人物角色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和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更多通过自主观察、寻找文章线索、归纳课文中心思想等教学方式,自行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内容,在分析、体会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行为、性格和生活状态的同时,学生将在老师的问题引导和暗示帮助下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正义、善良、勤奋、勇敢、坚强或者邪恶、贪婪、懒惰、懦弱有分辨是非的观念,并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力量,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做出对比,在辩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培养自身性格,坚定了信念并树立人生理想。高中的语文课文中也不同程度地讲述或者介绍了社会变革的经历、历史演变的进程、政治的腐败与战争的残酷、国家与民族的兴盛与衰落、人性的美好与丑恶、日常生活中的温情等等,从不同阶层、不同角度为学生介绍和展示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故事或者事例,培养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和民族、勇于实践梦想的新世纪主人公。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理想信念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和信念梦想。以基本教材和大纲教学语文学科知识点为基础,有条件地、适当地为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点相关的阅读资料,一方面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历,将阅读内容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记忆和理解,同时也从课外阅读资料中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感受学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阅读资料中听闻关于英雄伟人、各领域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的生平事迹和逸闻趣事,引以为鉴或者寻找确立学生心中的偶像,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积极远大的理念信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美好的情操品质,多为学生讲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性伦理,监督学生的行为操守是否积极乐观健康,如果发现学生有消极悲观的内心情绪或心理状态,要及时采取鼓励、开导、安慰、调整等沟通谈话方式,或者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语文学习集体活动、语文项目社会调查和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于他人接触并在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精神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学习方式结合适用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培养人文精神与教学方式手段结合适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知识内容与世界经济、文化、科技多领域资讯结合起来介绍给学生,安排学生主动自发去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并重新组织语言和知识结构在课堂上做简单演讲或者以作文、作品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语文知识上的欠缺,并及时补漏提高,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听取、点评其他学生语文作品过程中,发现高效、优秀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借鉴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探究式教学和情境创设模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将学生按学习任务的不同分配成多个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人生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出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课堂,多开展实践应用活动,多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将课堂知识和生活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培养贯穿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在充分理解和深刻透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多为学生讲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心境,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和信念梦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培养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和民族、勇于实践梦想的新世纪主人公。
参考文献
[1]林萍.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5).
[2]朱佶芝.沐浴人文关怀 焕发生命之光——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张银朋.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2).
[4]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张秀兵.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赤子(中旬),2013(12).
立足语文教学 渗透人文精神 篇3
一、以生为本, 浸润人文精神
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主张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顺应学生的禀赋, 提升学生的潜能, 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 倾注人文关怀, 顺应人性需求, 是浸润人文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
1. 走出讲授, 走进合作, 走向差异。
德莫克利特说:“头脑不是一个被灌输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摒弃“师本位”的知识体系和“一言堂”、“满堂灌”等以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寻适合具有学生“生命温度的教育”, 让课堂成为彰显人性的舞台, 焕发人文的光彩、生命的活力。首先, 创设人文环境, 走进合作。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应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努力开辟人文教育的“土壤”, 营造教育的“情绪场”———构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性化课堂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求索。通过师生、生生有效的合作、互动、探究等, 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会协作, 学会分享;在交往体验中提高合作意识, 增强团队精神。人文精神的火花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不断点燃、绽放。其次, 要关注差异, 善待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用一颗灵动的心, 不时的去感受、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从以往的“标准划一, 关注少数”转向“面向全体, 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针对他们的智力、性格、爱好、特长等实施“差异教学”, 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轨迹上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生命绽放出异彩。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教育机智, 实际是“差异性教学”的最好体现,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2. 激励为主的赏识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的原则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赏识是一种渴望, 更是一种激励。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终结性评价, 加强学生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用赏识的眼光捕捉不足背后的“亮点”:读得不流畅, 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 但可能思路独特;写字不工整, 但可能内容具体……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及每次点滴进步, 并由衷地给予肯定、赞赏, 从而唤醒学生的灵性, 使其在激励中成功, 在赏识中远航。
二、依据教材, 渗透人文精神
教材是富有人文特色的载体, 更是人文精神得以渗透的重要途径。鲁迅曾说:“文学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培育着人们求真、从善、爱美的健康心理, 给人以精神的底蕴。
现今的语文教材选录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 其文质兼美,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具有: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正确的人生追求、美好的生命意识、人性美等。像《散步》、《背影》以及儒家学说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中的仁爱孝悌;“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不在舍”中获得良好教养和习惯养成的途径;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中的爱国精神, 忧患意识和非凡抱负;《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越苦难的精神……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散见于语文教材之中, 琳琅满目, 可通过了解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品味语言、剖析形象、拓展延伸、引导写作等形式进行有机渗透, 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生命意识的觉醒, 获得一种人情、人性、人格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在长期的熏陶渐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链接生活, 提升人文品味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也曾说:“不观于高崖, 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 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与海上, 何以知风波之患。”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加强实践, 这是内化课本知识, 领悟道理, 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 在课余, 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贴近生活实际、有丰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活动:谈家长理想———社会调查、学会感恩———主题班会、做推销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将观察与思考的视野扩展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实践体验中用心灵感悟那些高尚、高雅而不十分细腻的情感———关爱生活、珍爱生命、善待他人、感恩……直接深化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品味。
总之, 立足语文教学, 渗透人文精神, 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一份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教师必须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蕴育点”, 在教学中有效地加以渗透, 逐步唤醒心灵、启迪智慧, 为学生一生的和谐发展奠定精神的底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渗透人文精神 篇4
试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对刘备人格的渗透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儒学的.人文精神为参照体系来观照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120回毛本)中的人物刘备,把刘备的理想伦理人格的本体理解定位为儒学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心理及其现实意义.
作 者:马济萍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连云港 22 刊 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文化 人文精神 刘备 理想人格渗透人文精神 篇5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思想 巧妙渗透 课堂增值
思想品德课程在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促进人格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精神作为课程的隐性内容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如何巧妙在课堂渗透人文精神,引领学生深入教材,从而实现课堂的增值?
一、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人文精神,让课程学习更感性
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是大的,学生的叛逆期会随着升学压力而逐渐走向理性。升入初三后,学校会在开学初通过各种教育渠道让学生产生竞爭意识,这为教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机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想状态巧妙融入学科教育,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教材理解有更多的感性认知,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如苏教版“理想伴我成长”一课,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理想?这对初三学生并非陌生的课题,而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学生的理想会随着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变化而变化,而理想实现的渠道却是同样的,就是奋斗。思想品德课程既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又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既有双重属性。初三阶段的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影响下,紧迫感会无形中而产生,这些真实的生活状态将是学生学习教材重要感性材料,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学生对理想的认知逐渐理性,他们会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并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学生内化教材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对理想有了较强的理性认识后,教材接下来安排的“艰苦奋斗 走向成功”就会在前期的铺垫下更好的得以探究,抽象的理念会因此而变得感性,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二、结合时事政治渗透人文精神,让课程学习更灵性
关注时事政治是初三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中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但我们在研究初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加上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的时事政治获取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与当前时事政治的联系,巧妙为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打开一个绿色窗口,使学生感受到关注时事的趣味性,进而以积极心态去了解时事,讨论时事,并将自己置于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感受新生代中国人必备的人文素养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如“走向世界的中国”,当前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重要,不少学生对经济话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此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领学生去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特别是学生熟悉的民族企业将会是学生课后喜欢关注的话题,教师可以由此打开时事政治的窗口,使学生对时事政治产生兴趣。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学生会想到苹果、三星等国际名牌,而近年来,中国华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华为的专利、研发能力也是走在世界的前沿,这些都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例证。当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被引进课堂时,教师再趁机引导学生课后去了解时事政治就非难事,因为学生会主动去搜集时事政治,了解国际发生的大事,从而对走向世界的中国有一个更理性的认知。在政治课堂,教师还可以开展比赛,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时事话题,然后在课堂上设计讨论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时事政治思维,促使学生更好的关注时事,并与时俱进,形成较好的政治学习能力。可以说,时事政治为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打开了窗口,而作为未来的主人公,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这其实就是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策略。
三、结合课堂讨论渗透人文思想,让课程学习更人性
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而这种力量则来自人文关怀底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接触的范围比较广,有政治、经济和哲学等领域,而人文精神则是教材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升入初三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叛逆逐渐走向了理性的阶段。教师要紧扣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向学生渗透人文思想。
如在学习苏教版《成长在社会》一课时,教师引用了新华网的一段话,即“他们是一群活泼的轻松人,在父辈的庇护下快乐成长,集全家几代人关爱于一身,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讨论80后和90后是否为垮掉的一代?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又播放2008汶川地震中坚强成长的80后和90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
总之,初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提升而不断变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人文精神能让学生感受到教材感性的一面,感受到教师浓浓的人文关怀,它会引领学生更好地深入教材,更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达到借人文精神实现课堂的增值。
【参考文献】
[1] 张新萍. 中学政治教学彰显人文精神的途径[J]. 吉林教育,2010(07).
[2] 张玉玲. 试析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 新课程(教研),2010(02).
渗透人文精神的工科力学教学浅谈 篇6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细分的今天, 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令人担忧, 具体表现如人文知识贫乏、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耐挫能力差……究其原因, 首先, 多年来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导致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其次, 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人文社会科学与经济效益明显的工程技术科学相比似乎显得“无足轻重”, 导致工科领域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 都表现出明显的重理工轻人文。学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偏重所谓“骨干课程”, 教师往往更注重高质量的专业教学成果, 而工科大学生则更是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课程, 课余忙着补习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技能, 以求“一技之长”。种种因素造成了当今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其整体素质下降。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 是工科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力学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桥梁, 是连接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纽带。与其它大学课程相比, 工科力学课程在渗透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 工科力学课程的开设范围仅次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 几乎绝大多数工科专业都要开设1~2门工科力学课程。另一方面, 工科力学课程和大学生接触的时间又与高数等公共基础课不同, 它学习任务重、时间长, 往往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一般持续2~3学期, 部分专业甚至从大二开始直至大学毕业, 乃至研究生阶段, 几乎每个学期都要学不同的力学课。工科力学课程这种独一无二的普遍性和长期性, 决定了它是渗透人文精神的优良载体。在工科力学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培育, 可以系统、深入、持久地培养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其整体素养。本文作者结合工科力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探索了在工科力学教学全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培育的方法。
工科力学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方法探索
在工科力学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 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以人文精神培育促进工科力学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上的更新与改革, 形成比较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科力学教学体系。
1. 在教学理念上树立人文教育观。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 把专科课教学看成是包含知识、方法、思维、能力、精神等因素的统一体, 用这种思想指导专业课教学, 通过人文精神培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 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观念。
2.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史料。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史都是科学和人文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在工科力学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只有结合知识的产生、发展历史和应用背景, 才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力学不仅仅是单调的公式和图表, 几乎大部分知识点后面都有古今中外的人物、工程及故事等大量文史资料, 蕴涵着力学的美。深入挖掘这些人文因素并融入教学内容中,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 可以融入力学发展史, 让枯燥的力学公式绽放人类文明之光;其次, 融入力学与工程技术进步的紧密联系, 让力学理论渗透浓浓的强国意识;第三, 融入力学史上杰出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让“学知识”与“学做人”融为一体。例如在讲授拱时, 可以介绍中国古代拱桥 (如赵州桥) 及国外建筑师的赞誉, 提及我国现代高拱坝 (如二滩拱坝) 及我国学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艰辛历程等, 使学生在有兴趣地学习力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3. 在教学方法上增强人文交流。
要在完成专业知识和方法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 就需要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方法。首先, 要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 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启迪学生科学地思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坚持以学生为本, 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和课后答疑、作业;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 鼓励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价值。其次, 应注意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开展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吸引学生参与问题探究、锻炼科学思维;展开自由辩论, 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建立与工科力学课程课件紧密链接的人文史料库, 形成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 渗入人文精神。此外, 可以将自然界和工程界中的力学问题整理、归类, 在适当的教学时机提出来,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结合生活实例吸引学生进行问题式、探究式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 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人文特色。
应注意借助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两方面得到培养。可以以传统的笔试为基础, 增加考核学生在课堂和作业中的表现、在讨论式教学、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交流能力、合作意识, 适当增加辩论、答辩和人文科技小论文等拓展性学习成果评价。对于讨论问题积极、课程小论文优秀、答辩表现优异的给予适当加分。
5. 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科学素养。
教师自身的科技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加强讲授课程、学科相关人文史料的学习, 将专业知识点与人文史料融会贯通, 能在恰当的教学时机适时融入人文史料,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讲座报告, 结合随堂听课、视频观摩、参加研讨会等加强学习;可以加强同一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 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可以邀请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不同的同学进行谈心, 提高教学艺术。此外, 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引导, 督促、激励专业课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科技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玉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教育探索, 2006, 12:89-90.
[2]张文凯.工科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59-62
浅论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 篇7
一、挖掘教学中的人文教学素材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很多篇章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文本,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教学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教学素材,并且在这些内容的剖析中有效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本中有很多古诗词以及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都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这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这些蕴含人文价值的教学素材展开更深入的剖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与熏陶。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毛泽东的 《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时候,要让学生明白毛泽东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要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又如,通过对杜甫诗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 以及 《三别》 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劳动人民疾苦,让学生领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胸襟。这些都是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教学过程,透过对于教学文本中这些精华内容的吸收,这将会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很好的得到构建。
二、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
对于有些教学文本,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领会文章的含义, 教师更要引导大家透过文字来对于文本展开深层次剖析。要让学生领会到文章所要传达的那种情感与情怀,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想要抒发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的获知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和文章有更深入的接触,这也是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形成的基础所在。
教师在注重对语文知识讲解的同时,也要把课文中渗透出来的正确思想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屈原的 《离骚》 时,不仅要让学生对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写作技巧与其中精美的语言文字有良好的吸收,也要把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屈原思想的影响,树立起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良好的构建的同时, 自身的人文情怀也一点点得到深化。
三、丰富知识教学的形式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选篇在文体上十分丰富,学生们会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丰富知识教学的形式,要结合文本的特征创设更多有意思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这也会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更加投入。此外,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好地走入文字中,更好地进入文章中所营造的情境或者是文章所创设的人物性格中。这些都会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体会,并且能够让学生内心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得到深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汉卿的 《窦娥冤》、曹禺的 《雷雨》 以及莎士比亚的 《哈姆莱特》 等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将其编制成话剧在课堂中表演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中的气氛,学生通过人物的扮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知识教学的形式,透过这样的活动过程也会让学生们对于戏剧这种文学形态有更深的感悟。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会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接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意。
结语
渗透人文精神 篇8
人和学习松族传统。可是当前通过笔者调美德更应该大力宣扬文于存在着升查经历发现:学率的压力很多高中学, 在高校由精政治水平中政治教, 大力让学生掌握政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神对学生人文精治学基础知识, 神教育的渗透可是往往缺乏,
短期内虽然效果较佳, 可是从学生高中几年的学习和生活来看, 效果却背道而驰。因为深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涉及的人文精神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是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动力, 是学生素质提升的精神源泉。
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背景
所谓人文精神, 就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自从人类诞生以来, 就在不断探索着神、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 人类对于自身的价值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一) 教育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 可见为高中政治课程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提供了难以掩饰的发展机遇。把人文精神渗透到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通过政治课程教学, 让学生学会从政治的角度看待问题, 利用辩证发展的思维去思考及认识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从政治事件及知识中领会相关人文精神, 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社会背景
我国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转变成日渐成熟的市场经济, 不少人价值观、社会观, 价值取向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对应的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 网络信息化使得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社会工作竞争、学校学生升学等的竞争使得学校教学容易忽视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 造成民族精神丢失的危机。然而, 人文主义是人类极有价值的思想遗产, 而社会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人才恰恰是人文社会的基本要素。时代呼唤着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方法的探究
(一) 加强政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 讲授对象是高中学生, 如果要在政治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 假如作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都达不到要求, 谈何给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因此, 首先加强政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前提, 作为一线教师, 是开发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者,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灌输起到主导性作用。因此笔者从相关资料与经历出发,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政治教师自身人文素养:首先加强政治专业知识的进修与培养, 提高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水平。其次, 作为一线教师, 应该在课堂上努力塑造自身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蓬勃的朝气、浩然正气的人;做一个坚强毅力、面对困难具有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勇气的强者, 做一个温文而雅、个性鲜明、具备良好师德的人。再次, 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努力激发人文精神方面的意识, 更新往常教学理念, 提倡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 借政治历史事件渗透人文精神
例如在讲授政治内容的矛盾的斗争性时候, 就可以引述日本侵华政治事件。让学生回想种种有关日本侵华的电视电影题材, 一则让学生勿忘国耻, 针对现在时间推移使得年轻一代容易忘记那段不堪入目的历史政治事件, 明确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 体会他们把自身的生死荣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价值观, 旨在使学生能自觉地把这种高贵的民族精神内化为和平年代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二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时也印证了只有通过斗争的手段才能够争取民族和自身的自由, 可以升华为遇到困难就必须坚强面对, 通过与其作出斗争才能够克服困难。
(三)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打造创新教育模式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政治教学中是一个学生从基本知识的认知到本质认识的过程, 亦是从现象感知、知识积累、现象理解、本质掌握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政治课程教学中, 应该改变以为只是掌握基本知识的模式, 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以创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人文精神渗透, 开拓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四) 重点渗透高尚情操等人文精神
渗透人文精神 篇9
1 巧妙的评语———温情的交流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最基本的是根源于语言本质属性, 即语言的人性———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基本根据, 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 (评语) 的特性, 使得作业中的人文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媒介。
1.1 赞扬的评语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时, 如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赞赏和表扬, 无疑是莫大的快乐。而这又何尝不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呢?这时, 我经常会说“你真棒!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这句话写得太美了, 老师自叹不如!”“成千上万的人看到苹果落在地上都不以为然, 只有牛顿去问为什么。而你也做到了这一点, 真不容易!”……简短的评语, 老师的认可, 激起了学生对求异创新无限的兴趣。
1.2 批评的评语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作业批改过程中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 然而, 有时有些学生并不能完全领会这份苦心。他们马虎对待, 有的敷衍了事, 有的照抄他人作业, 有的书写杂乱……这时, 我的作业评语就要严厉一些:“敷衍, 受害的只是自己!”“近来, 你学习有些马虎, 望深思慎行!”“你这个句子写得太不完整, 请重写!”实事求是的批评, 尽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达到预期效果。
1.3 持续的评语
学生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他们往往因受到批语的激励而将其转化为兴趣, 但这种兴趣往往不能保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只要碰到解题障碍, 就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 导致作业时好时差。此时, 我就根据学生进步情况, 坚持积极引导。例如:“爱迪生说, 成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只要你坚持, 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成绩的提高, 源于持之以恒的毅力”……
1.4 反思的评语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 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 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 更加透彻,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因此, 我写过这样的评语:“这篇阅读很有价值, 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 请你课后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 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某某同学, 这道题错了, 是粗心还是不会?注意掌握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啊”……
2 符号与颜色———幽默的提醒
2.1 符号批改
我在批改作业时, 尽量不用“×”, 而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 学生写错的字用“O”圈出来, 作业中发现了病句用“~~~”表示出来, 看不懂的地方用“?”表示, 当学生拿到作业本看到这些符号就会自觉地、细心地检查, 发现错误重新订正。订正正确后老师仍然打“√”并加上等级“优”。另外还经常用不同图案来表示, 如:“星”级鼓励, “脸谱”的变化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并养成积极思考, 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此外, 我还巧妙用各种表情批改:用甜甜笑脸、平淡表情的脸、愁苦的脸、愤怒的脸评定学生的作业, 以期学生领悟到老师批改自己作业时的表情, 收效还不错。
2.2 颜色批改
学生们曾告诉我:在各种颜色中, 红色热烈, 令人喜爱;绿色和平, 使人舒坦;黑色阴沉, 让人讨厌。于是, 在学生作业本上, 我尝试用各种颜色去批改, 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学生作业认真多了, 错误也减少了。
3 多样的批改———巧妙的引导
3.1 笔批
这是作业批改最常用的方式。如果老师当众指出学生的错误, 好强的中学生会觉得老师让自己在一件很小的事上丢面子, 从而与老师对着干。
3.2 面批
师生一起讨论作业中的问题。因为是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批改, 学生对于教师在批改过程中所进行的无论是知识性的教育还是人文性的教育都会更加铭记于心。所以这种批改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拿回办公室进行全批全改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人文教育的渗透。
3.3 自批
具体做法是当学生做完课堂作业后, 由教师或科代表公布答案, 学生自己评价、分析错误原因, 找到改错的方法, 把错误改正过来。这种方法必须是在课堂内进行, 教师给予方法上的具体指导, 如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师生之间可以共同讨论。这种批改方式, 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地了解错误的原因, 加深印象。同时在人文教育方面上,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和谐的课堂气氛,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3.4 互批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讨论答案后, 再互相批改, 这种方式适用于单元测试或作文等。具体做法是:在批改作业之前, 教师提出批改作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然后学生之间相互批改, 最后由教师公布答案。下课后, 教师收齐学生批改后的作业, 进行检阅, 即对学生互批作业进行验收和质量分析。这种做法的长处是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补互助。因为学生对取得批改别人作业的“资格”很感兴趣, 在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的支配下, 学生会很认真地对待, 并迫使自己反复思索, 认真检查而不负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就这样的一种作业批改方式, 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人文教育在悄无声息中进行了。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学期间我和学生经常在作业本上有这样的对话:徐某某:“我粗心大意的毛病怎么就改不掉呢?”师:“下决心, 相信你会改掉的。”张某某:“我的字写得太差, 而且不细心, 这次考试也没考好, 真没脸见人。”师:“不要自卑, 自信+恒心=成功。”从和学生的情感互动交流中, 我体验到了他们对我信任的快乐,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让学生们对语文课有了兴趣, 喜欢语文并且学得轻松愉快。
几年作业批改的新尝试, 我收获很多:中学语文作业批改不仅是注意字有没有错, 阅读答题是否脱离文本, 作文谴词造句是否合情合理, 更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及作业中所流露出的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一句闪烁鲜活灵动的比喻句, 一篇作文背后所发现的孩子生动真实的生活原貌及独特的思考角度……这些都应走进教师的批改视野, 这是让作业批改跟上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一个方法。
总之, 渗透了人文精神的作业批改不再是简单的批-改-讲-订-交, 教师与学生是朋友, 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是一件快乐的事。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情谊融融, 真正让师生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人文成熟的和谐整合。
摘要:传统的作业批改存在一定的弊端, 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新的作业批改方式既符合学情和学生年龄特征, 又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 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 篇10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精神 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1-055-01
0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其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心灵追求和真善美追求,它不仅仅体现在精神文明上,还体现在物质文明上。提升人文精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不断树立正确价值观、健全人格、完善自身的过程。人文精神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文化精神,为将来学生更好地投入国家建设做准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发展,而人文精神原本就属于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为人师表,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外,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自我的知识系统,多阅读书籍来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多总结工作经验,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教师良好的人文素质,能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言传身教对学生既有说服力,又能使学生向老师看齐。
例如,教师在讲解《师说》的过程中,可向学生提问“教师如何才能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对学生请教就是对《师说》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最好诠释,既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又传递了教师虚心向学的态度,使人文精神能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过多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教学工具,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绑架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答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常常被局限在课堂之中,教师对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未过多关注。古今中外的贤达人士都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首要原则,只有“德能”兼备,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教师首先应该把育德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将优秀的道德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
例如,教师在讲解《诗经·氓》过程中,让学生对诗经里出现的男女不平等地位进行反思,并对男主人公喜新厌旧的行为进行评价。针对学生见解偏离工具答案的现象,不可一味否决,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就《诗经·氓》里的爱情故事与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探讨早恋问题,对于已有早恋倾向的学生,要改变传统上盲目指责和批评的观念,要尊重、平等地与其进行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生活上,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生活,传递美好的品质,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的人文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学生的人文精神自然会受到熏陶。在课堂上,教师可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人文精神得以升华。
例如,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前,可播放“枉凝眉”音乐使学生进入到一种古典的文化氛围中。对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景进行模拟,让学生分别扮演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将文章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加同学、师生的情谊。情景模拟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讨论对人物把握恰到好处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人文精神。
四、拓展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各类优秀的书籍,增长其见识,丰富其内心,从而使学生人文精神得以升华,并提高其人格魅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前,可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使其对教材的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从而能更好地学习教材知识和人文精神。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看问题的局限性,深入地感受教材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教师还可由美国的种族文化引申到中国的民族文化上,使学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从而发扬爱国精神。课后让学生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梦想。
高中是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和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发挥高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促进其全面发展;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学生进入良性循环;对人文精神的拓展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文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
渗透人文精神 篇11
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语文成为我们日常交际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塑造人, 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吸收人文精神, 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极其丰富的, 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并通过课程讲授来渗透。高中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主要有:[1]哲学思维。即文章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理性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劝学》中展示了探索思辨的精神, 《论语十则》解释了为人处世的精神等等, 这些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高尚品质。即文章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质。比如, 曹操的《短歌行》中表达英雄的壮志豪情, 可使学生在文章中了解到人很可能遇到困境, 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不懈。又如,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给学生以启示。此外, 文章中关于亲情的温暖、生命的伟大等都在改善着学生的道德修养。 (3) 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教学中还能够加强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 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塑造积极的科学的人生态度。比如, 《老人与海》可以让学生看到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又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展现了作者激情澎湃的爱国热情。这些文章中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4) 审美情怀。语文课程中的教材都是国内外文学的精华, 具有语言美、人情美、意境美、诗意美。而且, 作者们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勾勒出了一个个幸福的世界, 让学生通过文章来感受美、认识美, 并创造美。
人文精神是丰富且宝贵的, 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必要且急需的, 不仅有利于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师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 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并未得到消减,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这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教育评价体制不科学。 尽管国家、 社会都在强调素质教育, 但是在“一考定终身”的环境中, 高考仍然是学生和教师重视的, 教学俨然成为高考的工具, 高考成为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这种特定的评价体制造成了教育界对于人文精神的不重视。
2.教师人文素养缺失。 部分高中教师认为, 能够提高学生成绩才是荣耀, 忽视了对于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 与此同时, 知识体系的陈旧也是造成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试想, 如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 又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呢?
3.学生受功利思想侵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了影响, 造成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偏差, 如“一切向钱看”。而这种思想也波及了校园, 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小的影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人文精神
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点造成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被漠视的原因, 我寻找到几点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健全人格, 提升精神境界。
1.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 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提高他们对于人文教育的认识, 才能够以身作则,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一,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知识, 思想要紧跟时代步伐, 同时还要源源不断加强对于历史文化、思想政治、社会道德等人文知识的学习。 第二,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要将人文教育看成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生角度出发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把学生培养成人格独立、思想开放、道德高尚的社会人才。第三, 教师要爱岗敬业, 增强对于语文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语文教育要充满热情, 要用自己的人文态度影响学生, 与学生共同进步。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体现在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中, 字里行间都彰显着人文精神, 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并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真正领悟。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陶冶情操, 以作者的感受来引发学生的共鸣。 对此, 教师在课程导入时可以设置情境,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 再通过文章的详细剖析, 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体验作品中的人文意蕴, 让学生充分吸收文化营养。 除此之外, 教师要与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意识。 学生也要尝试自我心灵对话, 与课文中的形象进行对比, 不断地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优化道德素质, 提升人文素养。
3.扩展教学课堂, 弘扬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尽可能地将书本中的场景、活动、情感具体化。比如将情节较强的课文改编成话剧,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使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同时更加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又如, 针对原著节选或者改编的课文,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原著进行对比, 甚至可以为学生播放根据原著制作而成的影视作品。再如, 对于对学生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有益的课文,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展开演讲比赛, 或者主题班会, 在无形中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总之, 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 能唤醒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学习, 使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 促进学生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从而在根本上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摘要:语文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的文学性以及人文性使得它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以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并指出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崔培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 201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