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人文解读(精选4篇)
绿色建筑的人文解读 篇1
引言
目前, 人类面临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问题, 而这两者又紧密联系, 由此带来的环境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巨大挑战之一。根据世行报告 (2007) , 中国污染的经济损失达到了5.8%GDP。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二千八百三十亿元人民币, 其中, 仅水污染一项, 估计一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五百亿元。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二百亿元, 由于城市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死气污染, 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在城市上空, 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 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百分之三十, 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也等于二百亿元。
而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二千亿元, 森林覆盖率由四九年的三成左右, 现已下降至不足一成四, 草原的严重退化, 水土流失面积达一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六。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 耗费了地球约50%的资源, 建筑业已成为最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在今后50年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中, 还将有大量的建筑维系着过去5000年的模式, 因此, 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绿色建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 绿色建筑
1.1 绿色建筑定义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 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 指建筑对环境无害, 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 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 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1.2 绿色建筑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20世纪60年代, 国际上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70年代, 石油危机的爆发, 使人们意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80年代, 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 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 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 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 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2001年始,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 (试行稿) , 同时《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和《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也陆续推出。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成果,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 也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和应用实践。例如北京的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锋尚国际公寓, 广州的汇景新城, 上海的万科朗润园等。以“上海生态世博”和“北京绿色奥运”为背景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和“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等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业已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 成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展示、教育基地和后续研发平台。
2 人文情怀
人文就是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人性的各种合理要求, 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充分创造一个适合人发展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形态, 是一种意识觉醒, 存在于人居精神和物质空间的各个角落, 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一个人居空间有了独特的人文环境, 这个人居空间就有了深厚的内动力。同时人文环境又需要一些物质的因素来支撑, 才能更好的去构建这种更好的人文环境。而应运产生的绿色建筑就成了完成这个人环境的载体。
3 绿色建筑与人文情怀
绿色建筑是近几十年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和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安全、健康、舒适性有求越来越高而产生的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人居建筑。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就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其设计理念分析其人文情怀。
首先绿色建筑的节约能源的这个理念就是要求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 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减少温室效应发生的可能性, 防止过多CO2的产生使得全球变暖, 更好地保护了人们生存的环境。而且绿色建筑因为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源, 减少了在建造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材料、人工、机械等费用的支出, 大大降低了建造的成本。在中国, 老百姓的收入不高的情况下, 房价就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低造价的绿色建筑将成为老百姓购房的首选。绿色建筑的这种设计理念就充分体现了其人本主义的精神。
其次绿色建筑提倡回归自然, 要求建筑物要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同时也提倡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绿色建筑给人提供一个惬意的人居环境, 使得人在和大自然充分接近, 不但是人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陶冶了人的情操。让人感觉到一种舒适闲逸的感觉。同时绿色建筑的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 温、湿度适当, 使居住者感觉良好, 身心健康。这些接近自然的设计和室内的人文主义关怀, 是绿色建筑关怀人性的充分体现。
再次绿色建筑的定位不是在在高端、贵族化, 而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的人居建筑。绿色建筑不是把职能化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 而是在信息时代中, 多用信息, 少用能源。比如采用的智能开关, 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 冬天走的时候, 就把供热开关关掉, 下班之前半个小时, 手机一按, 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既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而且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化, 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
最后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据建设部统计, 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近些年来在一些既有的老建筑中开始应用。比如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 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个计量表, 成本低, 非常适合我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 是严格计量的, 是可以调控的。这就为使那些冬天用暖较少的家庭以及根本不需要供暖的家庭提供了方便, 既节省了能源浪费, 又使这些家庭充分体会到了节能的绿色建筑给她们带来的便利, 这也是绿色建筑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4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绿色建筑以其特有的设计理念和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从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人本主义关怀的理念。这种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建筑, 将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人本主义的意义。有理由相信沿着人文主义道路的方向, 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聂梅生, 秦佑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聂梅生, 秦佑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建设部, 2006, 3.[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建设部, 2006, 3.
[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
绿色建筑的人文解读 篇2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 B/T50378-2006,绿色建筑除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外,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详见表1和表2。
在绿色建筑的定义中,我们需要把握“全寿命周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几个关键词。我们需要认识到,绿色建筑并非由各种产品和技术堆砌而成,更不是高成本的代名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很多都是普遍、合理的设计原则。例如,要求根据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本就是基本的设计原则,从这条标准和原则中,我们应该知道,应尽量避免漫无目的地设计出体型奇异、东西朝向、大面积玻璃等违反基本设计原则的建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绿色建筑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建立绿色建筑观念,理解绿色建筑对建设事业的良性推动作用,继而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放任自流,避免出现阳奉阴违或弄虚作假的状况。
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从政策制定到立项、规划、设计,再到施工、运营等各个方面,每个环节紧密相连,要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而设计作为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的先头部队,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将根据《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关于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相关的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进行解读,分别从政策文件的制定、条文理解的疑问和设计实操的建议三个角度开展探讨,并对广州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住宅建筑
1. 政策文件制定的建议
(1)在“4.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项中,除4.1.4条外,满足其余项的要求并不难,而4.1.4条要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须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的相关要求。让我们看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5.0.2条对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广州为IV建筑气候区的大城市,应满足大寒日不少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以下简称《广州细则》),我们以建筑间距要求最高的密度3、4区为例,探讨建筑高度为100米的住宅建筑日照情况。广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大寒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约为51°,图1为大寒日正午广州日照情况示意,两栋建筑均为南北朝向,根据《广州细则》计算出南北建筑间距为71m,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正午,北面建筑依然有约12.3m左右的高度无法照射到阳光,即首层至四层住宅肯定无法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考虑到不同时段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密度1、2区更小的建筑间距等因素,则无法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住宅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上述情况将促使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重新审视《广州细则》的相关规定,否则将出现满足了《广州细则》,但不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的情况,对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产生不利影响。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广州属亚热带地区,气候夏热冬暖,对日照的要求远没有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迫切,是否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规定的3.2.2条,明确4.1.4条不参与评价,需要主管部门在制定本市绿色建筑技术指引、验收细则和评估标准时综合考虑。
(2)“4.5室内环境质量”的一般项4.5.7条规定,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表面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无结露现象,此条文是指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应采取措施解决内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广州地区冬季极少会出现结露现象,但在每年3、4月份暖湿气流加强时,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骤然增大,而建筑物墙体、地板的表面温度较低,极易凝结成水珠,也就是俗称的“回潮”或者“回南”。如果单纯从条文字面来看,广州绝大多数住宅建筑无法满足4.5.7条,但从条文所指的室内外温差情况来看,针对的是冬季室外冷、室内热的情况,又与广州“回潮”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何理解和执行此条文,需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加以考虑。
(3)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系丰富、水量充沛,广州地区以往并未重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系统的应用,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需加强对非传统水源利用的重视程度。广州地区年平均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雨水无疑是广州非传统水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主管部门可在综合比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后,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对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做出明确规定。
2. 标准条文理解的疑问
“4.5室内环境质量”一般项的4.5.9条关于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的规定,由于广州住宅建筑较少采用集中空调,条文中所指空调系统(设备)是否包括分体空调?若包括,则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是可以实现的,即满足条文要求;若不包括,当住宅采用分体空调时,则4.5.9条不参与评价。
3. 设计实操的建议
(1)在“4.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一般项中,4.1.9公共服务设施、4.1.13住区风环境、4.1.14植物栽植要求和4.1.15住区出入口要求在正常情况下较容易实现,满足此四项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若需达到二星级,则可考虑实现4.1.16透水地面面积比,增加透水地面面积,不但可以改善环境小气候,还可以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另外三项中的可利用的旧建筑、住区环境噪声控制、日平均热岛强度等受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影响较大,并非每个项目都能具备。
(2)“4.2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控制项中,4.2.1建筑节能标准对广州市而言,与《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的要求是一致的,理应满足,另外两条是关于集中空调的规定,广州住宅建筑较少采用集中空调,通常较高端的住宅建筑才会采用,若采用,满足这两条也是理所应当的。一般项中,若采用集中空调,则满足4.2.4合理设计、4.2.5选用高效设备和4.2.7高效照明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若不采用集中空调,则4.2.6和4.2.8不参与评价,根据比例,满足4.2.4和4.2.7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3)“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控制项中,要求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也就是说,只要有景观用水,就必须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或者中水系统。一般项中,4.3.6雨水径流渗透和4.3.8高效节水灌溉较易实现,但达到一星级标准需满足三项,达到二星级标准需满足四项,换句话说,若不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或者中水系统,则连一星级的标准都无法达到。结合控制项的要求,可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景观、绿化等室外用水,则可满足4.3.7采用非传统水源和4.3.1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要求,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4)“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控制项中,要求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装饰性构件的定义在条文解释中有明确阐述,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女儿墙高度不能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一般项中,由于广州地区已明确要求使用预拌混凝土,以及C50以上高性能混凝土和HRB400级钢筋的广泛应用,所以满足4.4.3、4.4.4、4.4.5条,达到一星级的标准是不难的,若再满足4.4.8条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装修交楼,即可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5)“4.5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中,4.5.1日照标准与“4.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的4.1.4条要求相近,不再赘述,其余条文中关于采光、通风的要求理应满足,需要特别关注的是4.5.3隔声减噪要求和4.5.5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在住宅建筑中,隔声减噪的重要环节通常为临主要街道的窗户、楼板由于撞击产生的噪音,以及电梯运行所产生的噪音,为满足4.5.3条要求,必要时需在上述部位采用中空玻璃及隔声减震材料;在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的项目中,须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装修材料,包括石材、板材、胶合剂等,以满足4.5.5条关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胶合剂,采用低辐射的石材和E1级以上的板材已经是广大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识,但往往容易忽略对胶合剂的要求,事实上,劣质胶合剂中含有大量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会严重污染室内空气。一般项中,4.5.6居住空间要求和4.5.8外墙内表面温度要求理应满足,即可达到一星级的标准;是否满足二星级标准,将视主管部门对4.5.7条和4.5.9条的具体规定而定(前文已述)。
(6)“4.6运营管理”主要为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要求,但其中也有与设计密切相关的条文,如控制项的4.6.2分户分类计量、一般项的4.6.5垃圾站(间)要求、4.6.11设备及管道设置要求、优选项的4.6.12垃圾收集处理用房要求等,在设计时需加以关注和实施。
(7)一星级标准对优选项没有要求,二星级标准要求至少满足三个优选项,在目前的条件下,4.1.17、4.2.10、4.6.12三条关于地下空间利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垃圾收集处理的优选项可以实现,可考虑在满足二星级标准时实施。将来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功能材料等逐步走进我们的设计和生活中,设计、建造和运营更高绿色建筑等级住宅的目标,必将实现。
二、公共建筑
1. 政策文件制定的建议
“5.1节地与室外环境”的优选项中,若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可分别满足优选项5.1.12和5.1.13条的要求,但若场地本身非废弃场地,而且没有可使用的旧建筑,则5.1.12和5.1.13条是否不参与评价,需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技术指引时进一步明确,若如此,则优选项总数减少至12条,根据比例,满足五个优选项则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2. 标准条文理解的疑问
“5.2节能与能源利用”一般项的5.2.8条关于建筑外窗的气密性标准,条文中引述的《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已于2008年由《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替代,气密性能分级由原来的5级变为8级,原标准中的4级在新标准中应为6级。
3. 设计实操的建议
(1)“5.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中5.1.3条的要求,除了有类似4.1.4条的规定外,还提出了控制光污染的要求。以往公共建筑的玻璃幕墙采用镜面玻璃的不在少数,但近年来,随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不断深化实施,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玻璃幕墙采用可见光反射率更低、更节能的双层中空Low-E玻璃,有效解决了玻璃幕墙的光污染问题,如珠江新城的广州西塔、林和西路的耀中广场等。在一般项中,满足5.1.9绿化物种选择、5.1.10场地交通组织、5.1.11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即可达到一星级的标准,若要达到二星级的标准,可考虑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满足5.1.8条要求。另外两项中的场地环境噪声和周边风速受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影响,并非每个项目都能具备。
(2)“5.2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控制项属常规设计内容,理应满足。一般项中,5.2.6总平面设计要求、5.2.7外窗可开启面积要求、5.2.8外窗气密性要求、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也属常规设计内容,满足后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在达到一星级标准的基础上,再满足5.2.10~5.2.12三项关于集中空调要求的其中两项,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3)“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中虽然没有必须利用非传统水源的规定,但在一般项的要求中,出现了和住宅建筑类似的情况,5.3.8高效节水灌溉和5.3.10按用途设置水表较易实现,但达到一星级标准需满足三项,达到二星级标准需满足四项,而其余各项都是关于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要求。故可考虑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景观、绿化等室外用水,则可满足5.3.6雨水积蓄处理利用和5.3.7采用非传统水源的要求,达到二星级的标准。
(4)“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的要求和住宅建筑完全相同,在以往的设计中,公共建筑加高女儿墙,或者在顶部设标志性的大型构件是很常见的,在将来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大量应用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一般项中,满足5.4.3就近选用材料、5.4.4采用预拌混凝土、5.4.5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及高强度钢、5.4.6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不难,但满足5.4.6条需施工单位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工作;而5.4.8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旅馆建筑可以做到,但办公和商场类建筑则存在较大困难,故办公和商场类建筑只能选择满足5.4.9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如轻钢龙骨隔墙、复合墙板等,至此可满足五项,达到一星级标准。剩下的两项分别是关于可再循环材料的使用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使用方面的要求,必须满足其中一项,方能达到二星级标准。
(5)“5.5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中,对节能、空气质量、噪声标准、照明标准等方面,根据相关规范作出了具体规定。一般项中,办公和旅馆类建筑满足5.5.8空调末端要求、5.5.10减少噪声干扰、5.5.12无障碍设施要求即可达到一星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满足5.5.11室内采光系数标准,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商场建筑由于5.5.9和5.5.11条不参与评价,故满足前述三项,即可达到二星级标准。
(6)“5.6运营管理”中与设计密切相关的条文,有控制项的5.6.2废气废水达标、一般项的5.6.6设备及管道设置要求、5.6.8智能化系统要求、5.6.9设备自动监控系统要求、5.6.10办公商场类建筑分类计量收费等。
(7)一星级标准对优选项没有要求,二星级标准要求至少满足六个优选项,在目前的条件下,5.1.14透水地面面积比、5.2.16建筑节能标准、5.2.19照明功率密度、5.5.14空气质量监控、5.6.11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五条优选项可以实现。另外,可考虑实现5.4.12条,要实现此项,需在满足一般项5.4.6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的基础上,事先计算使用可再利用材料的重量和工程建筑材料总重量之比,满足大于5%的要求,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及在工程决算材料清单中详细列明相关材料的使用数量。
在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阶段目标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从设计源头对绿色建筑这个系统工程进行控制、引导,为实现绿色建筑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先天不足的设计,会导致将来花费巨额的补救措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本质而言,是与绿色建筑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大纲中明确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结合现阶段的技术经济水平,在规划、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等各个阶段验证设计是否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切忌产品堆砌和技术冷拼,避免“只有高成本,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的畸形发展。另外,由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一定数量的条文为定性而非定量条文,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人理解不同的影响,建议将来在修订标准或制定技术指引和细则时,尽可能明确定量标准,以利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和执行。
除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外,政府主管部门也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除了处罚性的措施外,也可考虑激励性的引导措施。例如,美国旧金山市规划局在2006年出台了一项政策,如果新建或改建的项目符合LEED金奖(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能源暨环境领先设计评估准则”,从5个环保角度对建筑进行评估,根据得分建筑可被定为基本级、银奖、金奖、白金奖4个级别),规划局将提前6个月通过审批,以鼓励开发商们修建绿色建筑。投资额巨大的工程,提前6个月开工意味着资金能够尽快周转,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旧金山有44座绿色建筑获得LEED的认证,跻身“美国十大绿色之城”。由此可见,通过引导、激励和处罚等措施,使有关各方建立绿色建筑观念,理解和关注绿色建筑,为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而努力,是实现绿色建筑发展阶段目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穗建技函[2010]2047号关于印发《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的函.广州,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北京,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主编.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广州,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JGJ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20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环保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解读 篇3
关键词:建筑环保设计,绿色建筑理念,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下,建筑行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其不断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行业发展的可持续。基于此种发展状态,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地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活动中,以有效缓解当前发展下的能源枯竭问题,以全新的途径为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全新的途径,在最根本的环节起到环保和节能的效果,以在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下提升建筑物的质量和应用的高效性[1]。
1绿色环保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特征
1.1设计原则。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要求下,将建筑环保设计理念融入绿色建筑理念时需要重视能源的高效适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有效提升现有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在技术的支撑下需要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当然,在具体的能源应用和开发过程中要重视环境效益的建设。
于自然环境而言,建筑环境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建筑环保设计中需要体现出对自然环境充分的尊重,以有效促进自然环境同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发挥出最大的环境效益。另外,还要确保建筑的舒适度,在现代化的发展设计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具体建设中强化对建筑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优化,进而加强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并有效提升建筑外部的生态效应,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1.2设计特征
1.2.1节能。在不断的发展下,能耗问题一直阻碍着建筑行业的快速有效发展,在现代化的绿色建筑理念下,体现了对于能耗的高度重视性,在建筑设计和应用中广泛应用节能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比如在对建筑平面布局进行优化时,应用双侧墙开口设计,以有效改善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并且在屋面节能系统和墙自保温系统的应用下,有效减少了建筑内热能的消耗问题,也可以在玻璃幕墙的应用下强化室内照明效果等。
1.2.2环保。环保是绿色建筑理念的核心,所以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强化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并在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的基础上,以有效增强建筑的生态性能。另外,在建筑施工中,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地影响和危害,进而产生环境污染,在现代化的绿色建筑设计中,污染处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体现,污水排放设计和消除噪音设计是常见的处理方式[2]。
2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环保设计中的体现
2.1节能设计。在绿色建筑理念的要求和引导下,重视环保设计中的节能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并在建筑设计中有极为明显的体现。
2.1.1建筑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于建筑物的整体而言,围护结构是其构成主体,主要表现为内围护结构和外围护结构两种不同的形式,节能设计主要体现在外围护结构的优化方面,包括有门窗、地面、外墙、屋面等四个部分,通过对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等进行优化,进而合理有效的提高整体结构的人工性能。
2.1.2对通风、供暖、空调等进行优化。在开展具体优化时,需要实现冷却塔免费供冷、全新风供冷等技术的充分应用,以确保过渡季节公共建筑制冷的有效性,减少电动冷机的开启时间。另外,对空调进行优化时,需要对其系统内的风机和水泵等进行变频控制,或者也可以在主要功能区域进行独立系统的设计,以有效降低建筑过程中系统能耗的载荷。
2.1.3照明节能控制。对该环节进行优化时,需要针对建筑内的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分区性的照明设计,比如对于门厅、楼梯、地下停车场等公共性的区域采取感应节能、定时等措施。通过对光亮和声音等要素开展传感设计,在传感器的作用下进行自动控制。另外,还可以在优化中将照明功率的密度进行降低,可以通过高效灯具的应用或者在进行灯具安装过程中进行高度的适当降低等方式来实现照明效果的增强[3]。
2.2节地设计。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下,建筑用地的规模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所以在就爱那个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环保设计中进行融入时,需要实现具体应用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节约。在进行节地设计时,需要实现集约土地利用的节约,根据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的相关要求对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用地面积进行确定,以确保建筑设计的整体科学合理性。另外,还需要对绿化用地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仅需要根据规范化的要求保证设计过程中的公共绿化面积,还要确保整体的建筑绿化率,并实现人工化的绿化环境同自然生态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后,还需要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基本设计和建设中,需要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在实现地下空间开发的基础前提下,使空间利用率得到大范围的提升,比如进行地下商场和地下车库等的建设,有效提升建筑设计的节地效能,进而体现出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2.3节材设计。在建筑环保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导下,所选用的建筑材料需要体现出环保和节能的特点,多应用可循环和可再利用的材料,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要求下严禁适用性能差和污染高的建筑材料。在融入绿色建筑理念的建筑环保设计中需要体现出建筑造型的要素简约化风格,在减少大量装饰性构件应用的基础上体现出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并且选用的建筑材料尽量的选用本地生产,以有效减少建筑运费。另外,在现代化的理念引导下,可以采用高强的建筑结构,比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等[4]。
2.4室内环境质量。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对于室内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实际建设中确保建筑物能够满足室内光、声、空气质量和湿热等各项指标的要求。在体现出环保设计时,需要对室内进行隔音墙的设计,实现对噪声的有效控制,并在隔音墙的隔振、隔音效果的保障修啊,最大化的消除室内的噪音污染。另外,可以对建筑门窗类型、房间表面的分析精度和反射比等进行分析,以实现对房间采光参数的合理有效控制,并在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下充分利用采光隔板、光导纤维、棱镜窗等的利用,以实现对天然光的利用与控制,充分体现出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结束语
建筑环保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当下时代发展和环境的基本需求,是可持续发展下建筑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在建筑设计体现出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需要在充分体现出环保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并在遵循基本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开展综合分析,在实现建筑设计的节能、节地、节材的前提下,加快环境效益和建筑经济的快速健康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融于建筑设计的绿色建筑理念[J].江西建材,2016,6:58.
[2]吕贺.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学,2014,5:189.
[3]朱琴美,黄军山,曾庆东.基于节能理念下的建筑环保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3,17:283.
绿色建筑的人文解读 篇4
五、《导则》之施工与质量控制
精细化施工是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重要保障。超低能耗建筑的施工不同于传统做法, 施工工艺更加复杂, 对施工程序和质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 应选择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专业队伍承担;在施工前要对建设、监理、施工人员进行性能原理、施工技术措施、操作细节方面的强制培训, 对施工次序的合理安排和全过程控制, 强调精细化施工, 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气密性检测, 保证气密性性能达标。
六、《导则》之验收评价
为保证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质量, 推动其健康发展, 超低能耗建筑建造完成后, 应对其是否达到超低能耗建筑的要求给予评价。评价应以单栋建筑为对象, 对设计中以户或单元为设计单位的建筑, 可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 以户或单元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价工作贯穿整个设计与建造过程, 包括设计和施工两部分。
七、《导则》之运行管理
超低能耗建筑应针对其在建筑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系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维护和管理。针对对象为物业单位和业主, 关键环节为日常运行和二次装修。物业管理单位应提供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特点的用户手册和用户注意事项。
【绿色建筑的人文解读】推荐阅读:
解读绿色建筑设计要素10-03
绿色建筑中的建筑节能09-23
南非的绿色建筑05-14
建筑施工中的绿色建筑06-18
绿色建筑的构成分析05-18
绿色建筑的文化认识07-04
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09-28
绿色建筑的屋顶设计10-12
绿色建筑的发展论文08-30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展望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