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政策(通用11篇)
绿色建筑政策 篇1
产生经济的外部性问题是由于, 虽然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中, 绿色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外部效益, 但是并没有提供给生产者全部的外部效益。换句话说是生产者的内部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有了差距, 才有了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因为市场只能够反应生产者的内部效益, 因此决定产量的也是生产者的内部成本和收益, 但是现在并不能让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得到保证, 市场失灵现象出现。解决这种情况的通常办法都是通过政府干预。
1 发展绿色建筑的两种不同政策
发展绿色建筑的两种不同政策分别是:强制性政策、经济激励政策。
强制性政策就是利用各种硬性的法律文件、行业行为准则加上强制执行的手段来实现目标。虽然这种政策的效果迅速又明显, 但是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对每一个生产者都实行相同的标准, 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
经济激励政策就是通过市场解决问题来影响对象做出行为决策。该政策和强制性政策比较的话, 具有成本低和效率高两个明显特征。理论上来说, 经济激励政策只要设计得当并且得以实施, 只需要很低的社会成本就可以实现推广绿色建筑的目的。
作者在本文中就经济激励政协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运作原理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相应对策。
2 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的经济学原理分析
依照经济学原理来说, 没有过度的使用自然资源, 就不会出现自然垄断现象, 这样的话市场失灵情况也就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社会资源会在市场机制下得到最优配置。但实际的市场并不是这种理性状态, 会存在一些经济外部性问题来干预市场对社会资源有效分配的作用, 这就需要结合强制性政策, 即通过一定程度政府的干预, 市场就可以发挥它的经济作用。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经济有两种外部性问题, 一种是外部经济;另一种就是外部不经济。市场在通常情况下, 都会生产过量的外部不经济产品, 并且生产少量的外部经济产品。绿色建筑具有外部经济型, 而非绿色建筑产品又是外部不经济产品, 所以要想制定正确恰当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 就要结合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和非绿色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性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当绿色建筑产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时, 会产生一个对于的均衡产量和价格, 但是因为没有把绿色建筑生产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收益计算进来, 所以这个均衡还并不足以达到社会的最优产量。如果把外部收益计算进来就会产生一个较高的曲线, 此时, 全社会对绿色建筑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能够向社会生产的绿色建筑产品的供给达到均衡状态。这是的产量和价格才是最优的。
当外部经济性存在时, 是社会没有任何成本的分享了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收益, 使得绿色建筑产品的供给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造成社会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效应。要使绿色建筑产品的产量达到最优产量, 就需要政府干预来让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效益内部化。
2.2 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性分析
目前, 大多数的建筑产品都不是绿色建筑产品, 非绿色建筑产品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的特点, 具体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的体现为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消耗。其中环境污染又包括室内的甲醛气体对人体会产生危害、室外的粉尘噪音、地方性的酸雨和全球性的温室气体。
由于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性, 生产非绿色建筑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其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为了保证企业的产量能够达到社会最优产量, 政府同样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使生产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从而达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 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的提出
可以从两个反面进行分析, 来制定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一方面是怎样将非绿色建筑的不经济性消除;另一方面是怎样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更好发挥。可以增加生产非绿色建筑产品的缴税标准来降低其生产, 反之可以给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的企业适当经济补贴进行鼓励, 这样就可以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因此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就是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
3.1 补贴政策
首先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补贴,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热情, 从而增加生产能力, 扩大产业规模;其次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 这其实还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一种间接补贴;再次就是同时针对生产和使用绿色建筑产品的人群进行补贴, 该方法就是结合了前面两种方法, 也将前边所说的两种原理结合到了一起。
通过上述三种补贴方法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热情, 扩大生产量, 又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从而扩大了市场的需求, 最大程度的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
3.2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包括两种, 一种是税收优惠政策, 另一种是强制性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同补贴政策一样, 实际上是降低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但是不同的是减免税收不像补贴政策那样需要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 只是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且易于执行。
强制性税收政策就是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收费。政府可以对每单位产量的非绿色建筑产品征收定量税, 税的额度要帮助企业的产量恰巧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有利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方法很多, 文中提出的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 在实际情况中, 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还要全方面的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要分析现实中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绿色建筑政策 篇2
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有机结合,推动各项节能环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支持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金融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对象: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河北省分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河北省(石家庄)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北省分行,河北省农村信用联社,各城市商业银行;评估频率原则上为每2年一次,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
第三条 按照“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全省银
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等情况进行
评价。评价结果在及时通报各部门的同时,将作为考核和奖励金
融机构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组织形式
第四条 在河北环保联合会和河北环保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框架下开展评价工作,成立由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省环保厅主管领导为组长和副组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管领导为成员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评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评价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办公室主任由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货币信贷处处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河北环保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担任。办公室职责为:研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检查方案,组织进行综合评估,召开协调沟通会议以及其他日常管理等工作。各被评价对象也要指定具体部门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以确保全省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三章评价内容
第五条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及河北省各项节能环保信贷政策的情况。除组织、机制及制度办法的建设情况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不断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积极提供绿色贷款、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
2、对国家及省内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等给予了重点支持。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金融政策规定,积极进行了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生产所需 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
3、对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或产品,在符合信贷原则、具有还款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给予支持。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城市污水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燃煤电厂脱硫等环保工程给予重点支持。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项目和企业,坚持了区别对待和择优扶持。
4、对允许类项目,在提供信贷支持时充分考虑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素。
5、对于限制类的增量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于限制类的存量项目,在国家允许企业进行整改后,给予了必要的信贷支持。
6、对淘汰类项目,停止各类形式的授信,并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的贷款。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业和项目不准发放贷款,对过去已有贷款制定了清收计划限期收回。
7、严格控制了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不达标企业的信贷投入,对落后产能和工艺制定了具体的退出措施,加快了信贷退出步伐。
8、对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环境保护部门不予批准的项目,一律不发放贷款。
9、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环保工程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或没有进行环保工程建设的,坚决停止了贷款支持。对主体已完工而环保工程没有完工或没有进行环保工程建设的项目,不提供流动资金贷款。
10、在固定资产贷款中,对安排用于项目环保工程的贷款要做到专款专用。
11、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运行等违法行为,坚决不提供贷款支持。
12、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环保信息、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向企业发放贷款时,按规定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将查询结果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13、建立了差别定价机制,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实行了优惠利率。
14、针对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开展了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丰富和完善直接融资产品,多角度拓展节能环保企业的筹资渠道,建立了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评价方式
第六条 在评价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自我评价、核查评价、社会评价、新闻单位评价和网络评价五种方式进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整理汇总工作,对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进行综合量化评分定级工作。各金融机构基准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单位;80—90分为良好单位;70—80分为达标单位;70分以下为不达标单位。
第七条 等级评定结果在报评价领导小组专门会议审查后,先将评级结果书面告知各参评单位。参评单位对评级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书面告知之日起7日内,书面向评价领导小组提出复核要求,并提供有关说明依据资料。评价领导小组在接到复核要求意见l 0日内,对参评单位有关情况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参评单位。
第八条 各参评单位要充分认识绿色信贷评价的重要意义,明确具体管理部门和负责人员,实事求是进行自评,认真上报各类报告、报表及相关数据资料,不得提供虚假信息。及时反馈评价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客观、公正、公平。不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而造成等级评定下降的,自行负责;谎报、瞒报有关数据获取较高等级的,一经查实,取消原评定等级,重新进行评级;如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直接列为不达标单位。
第五章 奖惩办法
第九条 最终评价结果由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省环保厅联合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同时抄报各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及河北省政府。
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的,由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省环保厅联合授予绿色信贷优秀单位称号,并给予通报表扬;被评定为不达标等级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第十一条 评价领导小组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综合评价工作中,对业务工作创新和工作成绩显著的,要及时进行总结宣传和表彰,并通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及河北省政府。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二条 各市要参照成立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工作。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绿色建筑政策 篇3
政府采购的本质是公共采购,决定了一切从社会利益出发,它不仅仅是完成公共物品采购任务,节约财政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挥政策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公共目标。目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政府采购从公共利益出发,可以通过采购节能环保类产品,极大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这是由政府采购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责任和政策功能。
绿色采购初见成效
在制度上,《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类产品,不节能环保或者生产过程不环保的都不能采购。对于政府绿色采购,财政部与环保部共同协作,相继颁布《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及《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引导和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对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政府绿色采购已经初见成效。从财政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2009年政府采购规模为7413.2亿元,其中节能、节水、环保产品采购金额为157.2亿元,全国环保产品采购金额为144.9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74%左右。地方集采机构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政府采购节能产品金额为8.35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总金额的60%;环保产品采购金额为8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81%。
政府采购倡导绿色不仅体现了政府政策功能的发挥,更是对企业自身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绿色、环保,成立了独立的环保部门,致力于从产品研发上实现节能减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发展新商机,八成企业经营者表示,在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在追求获利的同时,很注重对环境的影响,86.4%的企业表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及减少污染来节约成本,75%的企业表示正在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商机。
日本绿色采购法
从国外经验上看,日本在绿色采购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方面,日本赋予了环境省在绿色采购方面的极大权力。1994年日本滋贺县就制定了绿色采购方针,1996年日本政府与各产业团体联合成立了绿色采购网络,在2000年颁布了《绿色采购法》,其中规定了需要制定中央政府部门和独立行政法人采购环境商品的绿色消费基本方针由环境省制订方案。环境省会根据国家环境商品采购情况,制定基本方针,其中包括特定采购商品种类及判定标准。国家各部门也需参照环境省公布的方针制定各自的采购方针,按照方针采购,最终总结公布采购结果,并向环境大臣汇报。另一方面,环境省制定的基本方针中,特定采购商品的判定标准,会通过量化标准来进行界定。如优先购买复印纸就要求,旧纸使用率为100%,色度在70%以下。对于不能提出明确量化标准的商品,则会注意是否有助于减少环境负荷。
强制、优先谁更有效
借鉴日本相关做法,国内相关职能部门公布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其中对强制采购节能产品清单进行了扩容。政府强制和优先采购商品无疑是减少能源消耗的必要之举,对减少国家总体能源消耗量具有直接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不产生一些矛盾。举例来说
某企业对节能清单内的产品技术进行了创新,创新后的产品可能比原先更能发挥节能功能,但是创新后的产品并不在强制采购清单内,这就遗留了可能更具节能功效的产品不能被强制采购。在这种情况下,优先采购就能够采购这种商品,而强制采购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个情况就是强制采购比优先采购更强硬,要求相关采购部门必须采购节能产品,而优先采购相比之下就较为模糊,在这个时候,强制采购又比优先采购更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政府绿色采购方面,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这个两种政策功能。
三个建议
绿色建筑政策 篇4
建筑是全球主要资源消耗者与污染物排放者之一, 其消耗了50%土地矿石资源、40%的能源、70%木制品以及50%以上水资源, 同时, 人类活动40%的垃圾为建筑垃圾, 30%以上的空气污染物也源自建筑[1]。毫无疑问, 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势在必行。所谓绿色建筑是指, 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源自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发展并推广绿色建筑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编制的《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城镇及农村绿色建筑11亿m2, 对5.7亿m2建筑进行节能改造[2], 并从2017年起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还需要合理的政策支持, 绿色建筑政策理论在很大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一、国内绿色建筑政策理论成果梳理
(一) 激励政策
地产商愿意发展绿色建筑, 但他们更关心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 因此需要适当经济激励政策。在这方面,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 并取得一定成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以激发承包商积极性;财政部设立了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同财政部出台了以鼓励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节能体系的资金管理办法。在理论研究方面, 刘玉明分析北京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基础上, 提出增加政府对绿色建筑采购、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优惠、信贷优惠、价格优惠等五大主要政策原则[9]。闫瑾等人运用有限理性条件下进化博弈理论, 研究政府与开发商群体的非对称博弈问题, 建议政府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优势, 保持高度理性, 打造诚信政府[8]。金占勇建议中央政府采取以供给端为导向的、“胡萝卜+大棒”式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机制, 以及分阶段的经济激励方案[7]。
(二) 制定推广绿色建筑行业标准
合理科学的行业评价标准对于绿色建筑有着积极指导作用。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发布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等数十项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住建部还专门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 主要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但是, 基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 相对落后的客观事实, 这些标准还不够完善。刘晓娟、王建廷等人通过中外政策对比, 指出中国现阶段问题:设计标识多, 运营标识少, 很多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 但由于设计变更、施工质量低等问题, 无法实现最终效果[6]。另外, 中国还大量采用国外评价标准, 由于国情的特殊, 这些外来标准难免“水土不服”, 例如美国的LEED标准中对于可持续社区的评价涉及人口密度与人均资源这些指标, 鉴于中国是人口大国, 因此不能照搬美国标准。
(三) 强制性政策
推广绿色建筑必须严格整治“三高”工程项目, 需要借助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中国现阶段已经出台了大量相关法律:国家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这是为发展绿色建筑而制订的法律法规;住建部也先后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文件, 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对建筑的建设和运行提出要求。其中,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出台, 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法规依据。在此基础上, 刘晓天等人建议, 限制使用和淘汰落后产品, 并形成一种制度, 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5]。姜伟新在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提出, 要加强执法监督与可操作性, 中国已经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法律体系,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 并且存在可操作性低等弱点。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这一现象必然有所好转。
(四) 国外先进政策借鉴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发展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念, 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路线。袁镔等人系统梳理澳大利亚相关政策, 提出要加强政府的参与性与示范作用, 政府带头推广绿色建筑使用, 并且建议实现信息公开化, 促使开发商提交污染物及能耗相应报告[10]。张扬对纽约州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分析, 提出绿色建筑税收政策要符合业主及使用者利益, 与此同时, 要确保开发商受益的独立性[11]。清华大学方东平对美国绿色建筑主要政策法规进行了阐述, 介绍了美国现有绿色建筑先关法律、规范, 认为强制性标准与自愿性标准要同时建立、互相补充[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马欣伯研究了日本绿色建筑政策, 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场, 同时结合强制政策, 互相互补[13]。在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同时, 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 发展自身理论。
(五)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决定产业绩效, 相应的产业政策要科学合理, 这里的产业政策不仅仅包括建筑业也包括其相关行业。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步。刘晓娟、王建廷等人认为, 绿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用系统的观点制定绿色建筑产业政策, 注重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6]。闫振林通过研究绿色建材产业, 提出整合建材生产企业, 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形成绿色建材产品大规模生产, 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材料坚决整治、淘汰, 壮大绿色建筑产业[1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张建国等人认为, 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建材产业等密切相关, 发展绿色建筑, 必将拉动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节水等产业的发展, 不仅可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也有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增强产业竞争力, 增加就业岗位,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向低碳、节能、环保转型[16]。
二、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理论现状分析
通过对CNKI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研究, 分别以“绿色建筑政策”、“可持续建筑政策”、“节能建筑政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之后对文献进行筛选、梳理, 最终剔除两数据库重复文献, 共获得78篇绿色建筑政策相关文献。最后, 本文对所有文献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统计分析, 从文献数目时间序列、研究基金支持状况、主要研究刊物、研究层次、研究热点等五个维度分析中国现阶段绿色建筑政策理论研究状况。
(一) 文献数目时间序列分析
从文献总数分析两大中文期刊数据库仅78篇绿色建筑政策关文献, 系统性研究稀缺, 这说明中国现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远远不足。从文献数目时间序列分布图 (由于2013年尚未结束, 因此不将其纳入图中) 可以看出,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起始于2004年。这篇文献是于春普在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上发表的, 该文章提出通过加强宏观管理、宣传教育、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等政策来实现绿色建筑推广。从总体分布分析,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文献逐年递增, 2004—2009年这个时间段, 增长速度较慢, 2009—2012年增长速度加快。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相关研究会不断增加, 并且文献增加速度加快。
(二) 研究基金支持状况分析
科学研究需要合理的资金支持, 其主要来源于科研基金。全部78篇文献中, 仅有5篇得到了科研基金支持, 支持率为6.4%, 这说明中国这一领域研究基金支持明显不足, 有理由认为资金不足是造成现阶段研究落后的一个原因。当然, 科研基金获得与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有关, 但从绝对数目上可以看出, 现阶段国家对于绿色建筑政策研究重视不足。全部5项基金除两项为国家科研基金外全部为山东省地方性基金, 这一方面说明山东省对该领域研究较为重视,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他地区对其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存在区域性不均衡。
(三) 主要研究刊物、研究层次分析
对文献来源进行系统梳理后, 本文发现《建设科技》、《中国经济导报》两本出版物文献贡献数最多, 其中《建筑科技》是由建设部主管, 建设部科技司指导, 对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理论贡献最大。这些刊物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研究进步, 但其大部分属于新闻报道类刊物, 主要起到宣传作用, 理论研究深度不足, 学术类期刊较少, 这反映出中国现阶段研究处于概念理解阶段, 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全部研究有82.4%属于社会科学研究。从研究层次来分析, 18%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 9%属于工程技术研究, 63%是行业指导性研究, 比重最大, 这说明中国现阶段该领域研究旨在通过政策制定来指导建筑业主体行为。实现绿色建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良好的宣传以及政策导向也起到关键作用。
(四) 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文献系统梳理, 本文发现“激励” (15篇文献涉及) 与“可持续发展” (20篇文献涉及) 为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的热点。其中, “激励”研究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绿色建筑推广, 具体内容在上文有所介绍。而“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从中国宏观发展战略出发, 论证绿色建筑政策必要性。可见, 中国现阶段研究热点是:合理利用经济杠杆,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活力, 推广绿色建筑,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还梳理了影响力最强的研究文献, 这些文献被应用次数与下载次数很多, 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些文献大多是关于国外先进经验的介绍与引进, 在上文有详细介绍。
三、问题与建议
1.中国现阶段对于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 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可行性与监管力度不足。建议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 保证这些部门的独立性, 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2.大部分绿色建筑标准为设计标准, 缺少运营标准, 并且过于依赖国外标准 (中国为LEED标准世界第二大使用国) 。中国必须完善自身标准体系, 发展运营标准, 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同时结合国情, 保持自身独立性。
3.在产业布局上没能充分抑制高污染行业, 对于“三高”建筑治理不力。当然, 这与中国国情有关, 随着中央产业政策的实施, 这一局面有望好转。
4.对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足, 并且存在严重区域性不均衡, 具体体现在文献数目少、科研基金少。建议政府提高相关科研支持, 加强重视程度, 不断提高中国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水平。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现状;发展
绿色建筑已经是未来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节能减排也是各个国家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大多数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较模糊,认为这些绿色建筑离普通百姓生活比较远。绿色建筑是一种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也可以是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还可以是建筑外部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等。
1.绿色建筑的基本内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1.3绿色建筑的含义
所谓的“绿色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宽泛的理念,既包括建筑本身的“绿色”,又要求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应该是绿色的。对于建筑本身而言,需要实现与内外部的和谐。内部的和谐指的是应该不危害在其中居住的居民的健康,不应散发有害气体,有效阻断外界的有害物质的进入,营造良好的内部生态系统。与外部的和谐指的是建筑要与环境相和谐,应尽量减弱或避免产生外部性,不要向外部环境输出污染。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需要从开始施工、建造、使用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都与环境相和谐。这就要求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都要精心对待。需要评估设计的建筑是否能够与内外部环境相和谐,使用的材料是否“绿色”,建筑施工的过程能否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建筑废弃不用需要拆除时能否尽量恢复原有的自然环境,拆除的材料是否可以循环再利用。
1.4绿色建筑的理念
1.4.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護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1.4.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对于经受过非典SARS肆虐和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困扰的人们来说,对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
1.4.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1.5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1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
人们已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
2.2开发生产了一批“绿色建材”
通过引进、消化、借鉴,先后开发出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等装饰建材,如“防霉壁纸”是壁纸革命性的改变。“塑料金属复合管”,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刚开始的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为高密度聚乙烯,中层为铝,塑料与金属铝之间为两层胶,具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它有不会生锈,不使水质受污之优势,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
2.3重视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
目前建筑行业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噪声的排放、粉尘的排放(扬尘)、运输的遗撤、大量建筑垃圾的废弃、油漆、涂料以及化学品的泄露、资源能源的消耗如生产生活水电的消耗,装修过程中引起投诉较多的油漆、涂料、胶及含胶材料中甲苯、甲醛气味的排放等。一些企业已通过150l400l环境管理标准认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我国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包括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等在内的6个项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主办,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承办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指国家确认绿色建筑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评价活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两类,分别用于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有效期分别为2年和3年。
这次公布的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包括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过程研究中心办公楼、深圳市华侨城体育中心扩建工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等众多在建以及已建成的重点建筑。
2007年11月,原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就对绿色建筑作出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见绿色建筑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节能,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三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
[2]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报.2009(5).
[3]黄宁.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建筑学报,2005(1).
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经济政策研究 篇6
一直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走的是一条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的“三高”发展道路, 是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较大的行业。努力发展绿色建材、生态建材、环保建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建材工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生产方式, 把产业自身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21世纪我国建材工业的战略目标,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绿色建材也称生态建材, 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物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应在原料选择、生产过程、产品使用、三废处理以及回收循环使用等方面对地球的负荷最小, 对环境最为友好。
1995年, 沧浪牌丙烯酸酯合成树脂乳胶涂料和大禹牌DC-818水性多彩涂料成为我国第一批实行环境标志的产品, 标志着我们绿色建材的开发研究的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在绿色建材的研究、生产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绩,
一、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起步较晚, 绿色建材在整个建材市场占的比重很小。目前, 我国的绿色建材产品占建材产品的比重不超过5%,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 建材产品达到“绿色”标准的已超过建材产品总量的90%。
2.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弱。虽然绿色建材市场潜在需求巨大, 理论界、环境保护部门都积极呼唤建材工业要走绿色建材的发展道路, 广大消费者也企盼着绿色建材产品能进入家庭, 但事实上, 真正投身到绿色建材产品生产中去的生产企业并不多。许多大型的、有实力的企业往往是专业产品生产部门, 一时难以转产经营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灵活度高、易于转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较早进入绿色建材产品的行业。但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小,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绿色产品生产管理经验, 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不能取得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 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畅, 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 阻碍了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的不断发展, 不断壮大, 从而影响了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3.绿色建材应用范围小, 使用比例低。科研开发与生产相互脱节的状况比较严重, 是制约我国绿色建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又一主要障碍, 目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时效”, 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同时绿色建材产品的使用率太低, 例如, 我国的墙体材料改革已进行了20多年,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 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 但代表墙体材料现代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 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l%。
4.绿色建材产品和普通建材相比售价较高。产品售价高是阻碍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之一。尽管绿色建材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污染少、维护成本低、寿命长等优点, 然而高售价使消费者看到绿色建材产品的优势时所用周期较长, 因此绿色建材产品短时间内很难被市场接受。
二、我国现有的绿色建材产业经济政策分析
发展绿色建材产业的意义已超出了这个行业的本身范畴, 所以要完成这项事业, 仅仅靠建材行业本身努力是不行的, 必须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通力合作。近年来, 我国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制定了包括税收、财政信贷、生态环保和政府绿色采购等绿色建筑材料经济政策。据统计, 从1992年到2008年间, 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近50项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
这些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1.建材行业利用废弃物利用量逐年提高, 现已成为综合利用废弃物最多的行业之一。
2.随着建材行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节能技术的逐步推广以及高耗能生产工艺的淘汰, 建材工业能耗增速低于生产量的增长率, 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降低。
3.建材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烟粉尘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
4.我国已经开展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相关材料的研究, 取得了一些成果, 某些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绿色建筑材料产品已深入人心, 人们的绿色意识已显著提高。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的绿色建筑已经遍布国内。2004年起建设部颁布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 规定自2005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至今已有76个项目 (缺少2009年数据) 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三、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经济政策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强有力的支持政策, 而且这些政策已初见成效。但是无论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 还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来比, 都存在着不小差距, 借鉴先进国家的相关政策,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绿色建材产业扶持:
1.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民众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认识,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2.整合建材生产企业, 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形成绿色建材产品大规模生产, 降低单位产品的价格,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绿色建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尽快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加大对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的扶持, 继续保持已有的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免征收优惠政策。同时由于当前有一些优惠政策属于暂时性的, 建议保持现有这些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建议对排污企业开征环境税;对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补贴。
4.加大对绿色建材的研发、推广的资助, 建立专项扶持基金,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建材研发的科技投入,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提升产品档次。
5.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法律法规, 建议政府部门实行绿色采购, 在进行政府采购时, 优先选择绿色建材产品。通过对购买绿色建材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鼓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 优先选择绿色建材产品。
我国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脱离依靠投资增量扩张和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产品种类、档次、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存在着较大差距, 中低档产品较多, 技术含量相对低、效益比较差。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建材工业不仅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 而且逐渐成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 是人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环境和健康功能的世纪。绿色建材产业代表着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向, 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顾真安, 姚燕, 颜碧兰.发展绿色建材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新材料产业, 2010 (3)
[2].李莉.浅析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环境与机遇[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8)
[3].张玉祥.国内外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J].21世纪新型建材绿色建材论文集
[4].张明清.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建筑, 2008 (5)
[5].李慧芳.推进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的政策思考[J].21世纪建筑材料, 2010 (6)
[6].周鸿锦.2006年建材工业快速稳定发展[J].建材发展导向, 2007 (1)
绿色建筑政策 篇7
一、澳大利亚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
2007年澳大利亚推行“全国温室气体以及能源行动法案”, 该法案提供了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监控的框架, 企业据此可报告自2008年6月1日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能源消费和产出。该行动规定能源生产、消费或者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一定阈值的公司必须注册并报告。2009年8月, 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案”, 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目标 (RET) , 期望在2020年澳大利亚20%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
2010年7月澳大利亚《商业建筑信息公开 (CBD) 》法案生效, 要求绝大多数2000m2或以上的办公建筑在出售或者出租之前, 应当公开其最新的建筑能源效率认证 (BEEC) 。政府部门计划从2012年起将这个法案推广应用到其他的建筑类型, 每份BEEC的有效期为12个月, 且能被公众查询。2010年版的“澳大利亚建筑规范 (BCA) ”明确了能源效率要求, 提高了建筑在能源效率方面的规定。2010年6月, 澳大利亚议会对“可再生能源法案”进行修订, 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 将RET分割为两个部分:大额可再生能源目标 (LRET) 以及小额可再生能源计划 (SRES) , 这次改变的目的在于给居住建筑、大额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小额再生能源系统的投资者更多的信心。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涉及经济激励、政府以身作则、教育培训支持等方面。
经济激励政策主要有对绿色建筑进行减税、创立“绿色建筑基金”、“国家太阳能学校项目”以及“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太阳能热水补贴”。从2011年7月1日起对绿色建筑进行减税, 减税措施将促进现有建筑 (从2星级到4星级或更高级) 进行节能方面的改造, 一次性减免的税收金额能够达到改造投资的50%。“绿色建筑 (商业) 基金”项目计划从2009年至2013年, 为已建成商业办公建筑提供9千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使其进行节能改造。“国家太阳能学校 (小学和中学) ”项目将对符合标准的学校提供多达5万甚至1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太阳能热水补贴”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住宅业主或租户对现有电热水器更换为太阳能或地缘热泵式热水系统。
澳大利亚政府“以身作则”体现在建筑的运行能源效率 (EEGO) 上, 其涉及政府拥有和租用的建筑。该规定最早在2006年就要求各机构提供年度能源效率报告, 并规定了它们的最低能效标准。此外,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在做出采购决定时, 环保采购指南与清单能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指导。
教育和培训工作由始建于2010年1月1日的国家绿色工作联合会完成。该联合会两年内投资7960万美元针对澳大利亚境内17岁到24岁之间的青年求职者, 进行26周的环境培训, 以保证他们在不断发展的绿色以及气候变化产业面前做好就业准备。
在澳大利亚, 目前已有400多万平米的建筑通过了“绿色之星”的评价, 将来还会有800万平米的建筑参加“绿色之星”的评价。
二、美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
1975年出台的《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案》为能源利用、节能减排提供了法律依据;1978年颁布《节能政策法和能源税法》, 主要规定了民用节能投资和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税收优惠是15% (最多不超过300美元) 。这一阶段处于节能工作开展的初期, 侧重于对建筑采取节能措施的激励;1988年颁布《国家能源管理改进法》;1992年制定了《国家能源政策法》并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 将以前的“目标”转换为“要求”, 实现了节能标准从规范性要求到强制性要求的转变。2001年颁布《税收激励政策-2001安全法 (H.R.4) 》, 主要规定了对2001至2003年期间新建的住宅, 比国际普遍采用的标准节能30%或50%以上的, 每套住宅减免1000或2000美元的税收等经济激励的措施;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成为现阶段美国实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法律依据之一, 提倡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源效率、能源供应多样化、开发替代能源等;2007年美国发布《能源独立安全草案 (EISA) 》, 主要是提升电器、器材、照明的能源标准及其照明能效标准;奥巴马2009年10月签署总统令, 要求联邦政府的所有新办公楼设计从2020年起贯彻2030年实现零能耗建筑的要求, 2015年回收50%的垃圾, 2020年节水26%。
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等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对开发绿色建筑以及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激励, 这些财政税收激励措施主要有节能基金、现金补贴 (主要有贴息补助与直接补贴两种形式) 、税收抵免、抵押贷款、加速折旧制度、低收入家庭节能计划等。
在美国, 除经济激励政策外, 较有效和普及的绿色建筑激励策略之一是通过组织措施激励市场。组织激励就是对实施绿色建筑的开发商给予额外的建筑密度、高度的奖励或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申请程序的奖励。此外, 美国还比较注重对绿色建筑进行技术培训、免费检测等形式的技术支持, 某些城市也提供免费的绿色建筑开发计划编制或认证培训工作。
美国绿色建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积极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各评价体系中都有不同的经济激励手段及措施。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主要是第三方的验证和认证, 保证了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形成了政府、市场、第三方机构共同推进绿色建筑实施的有效机制。
三、日本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
日本于1 9 7 9年制定了“节能法”, 与节能基本方针、节能判断基准结合, 强化了企业计划性和自主性的能源管理, 规范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用能管理关系和节能行为, 是日本开展节能管理的工作基础。2008年修订的最新版《节能法》主要针对温室气体的减排, 要求对大型建筑物 (建筑面积2000m2以上, 称作“第一种特定建筑物”) 除必须提交建筑节能报告书外, 如果节能措施明显不完善、且不听从进行改善的要求, 管理部门将进行公示, 并责令其进行整改;同时要求新建独立住宅应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提高节能性能。此外, 要求中小规模的建筑物 (建筑面积300m2~2000m2, 称作“第二种特定建筑物”) 必须在新建与改建时向管理部门提交节能报告, 以及节能设备维护保养的相关报告。此外, 日本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还有1998年颁布的《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法》和2000年颁布的《促进住宅品质保证法》。
日本出台的经济激励政策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
(1) 为促进住宅、建筑物的CO2减排, 2009年安排70亿日元的预算 (约合5.6亿元人民币) 鼓励有助于CO2减排技术普及、研发的先进住宅或建筑物的建设。同时, 为促进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事业, 鼓励有助于提高住宅、建筑物的节能改造, 2009年度第一次预算也为70亿日元。
(2) 实施住宅环保积分制度, 对环保翻修或新建环保住宅给予可交换各种商品的生态积分。环保积分可用于兑换商品券、预付卡, 有助于地区具有杰出节能环保性能的商品出售、新建住宅或节能改造工程施工方追加工程等。在此方面, 2009年投入1000亿日元 (约合80亿元人民币) , 实际增加到2400亿日元 (约合192亿元人民币) 。
(3) 实行鼓励购置优质住宅的制度。在住宅金融支援机构的证券化支持框架下, 对购置性能优异的住宅, 将在一定期间内下调贷款利率。鼓励的对象包括:节能性、抗震性、无障碍性、耐久性、可变性等任一性能优异的建筑, 以及具有一定节能性或无障碍性的既有住宅, 2009年度第二次修订预算4000亿日元的一部分用于鼓励购置优质住宅。
(4) 实施促进节能改造事业的制度。在激励节能改造市场的同时, 鼓励提高住宅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鼓励CO2减排技术 (隔热、设备、自然能源等) 普及开发的先进项目。在促进住宅改造、促进建设长久优质住宅、促进住宅CO2减排方面给予补贴, 2010年度预算330亿日元 (约合26.4亿元人民币) 。
此外, 日本政府还采取免除住宅节能改造相关所得税、免除住宅节能改造相关固定资产税、促进能源供求结构改革投资税制 (购买节能设备等时, 享受法人税、所得税方面的优惠税率) 等激励政策。
日本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相当繁多, 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日本对于绿色建筑的推广既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又有大量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与补贴制度, 无论是对建造者还是对业主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四、新加坡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
新加坡建设局修订了《建筑控制法》 (Building ControlAct) , 并且实施了《建筑控制条例》, 规定了最低限度的可持续标准, 新的《建筑控制条例》从2008年4月15日开始实施。
新加坡政府准备于2013年出台节能法 (Energy Conservation Act) , 该法的制定是为了帮助新加坡完成从2005年到2030年降低35%的能源消耗目标, 改善公司的能源效率, 以提升全球竞争力, 完善既有计划、开发既有建设项目的节能潜力, 为公司在节能领域投资提供支持。目前的节能措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才能实现, 在操作层面有很大困难。新的能源法合并了各领域所有与能源效率相关的法律, 为评价能源效率提供了更好的协调方式。
为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 新加坡政府从2006年12月15日起每年提供2000万新元作为奖励资金, 用来奖励那些在绿色建筑认证评价中达到黄金级及以上等级的建筑。达到黄金级的建筑每平方米给予3新元奖励, 黄金+级的每平方米给予5新元奖励, 白金级的建筑每平方米奖励6新元。
为了保持建筑节能改造的快速发展, 新加坡建设局正在推行第二阶段绿色建筑规划, 这项计划主要针对既有建筑。新加坡建设局推出了1亿新元的“既有建筑绿色标识激励计划 (GMIS-EB) ”, 用来鼓励那些建筑所有者对建筑进行的节能升级改造。这项计划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的资金支持最高占节能设备开销的35%, 上限至150万新元。
新加坡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规定公共服务部门扮演绿色建筑实施的领导角色, 政府在绿色建筑新建、改造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国家所属建筑均强制性率先达到绿色建筑评价入门级标准。通过一系列强制性和激励性政策的实施, 使得绿色建筑评价从公共建筑推广至民用建筑, 从自愿认证推广至强制认证, 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五、英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
英国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由国际条约和国内法两部分构成。国际条约包括全球性条约 (如《京都议定书》等有关协定) 和欧盟法令, 如《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2002/91/E C等) ;国内法由基本法案、行政管理法规以及专门法规和技术导则三个层次组成。基本法案主要包括《建筑法案 (1984) 》, 适用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建筑节能减排;《家庭节能法案 (1995) 》, 要求当地政府为居民家庭节能提供帮助;《气候变化法案 (2008) 》规定政府必须致力于削减C O2以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 到2050年减排80%;《可持续和安全建筑法案 (2004) 》赋予《建筑法规》更多的权利, 包括能源、用水、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住宅法 (2004) 》规定了英国住宅在出售之前要申请能效证书;以及《环境保护法案》、《能源法》等十余部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国家法案。英格兰政府、北爱尔兰行政院、苏格兰政府专门制定了《工程设计和管理法规 (1994) 》、《建筑法规 (2001) 》、《建筑能效法规 (能源证书和检查制度2010) 》、《建筑材料法规》等基本法规。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制定了《能源白皮书 (2003) 》、《可持续住宅规范 (2006) 》、《零碳建筑标准》等标准和规范。
根据出台的《建筑能效法规 (能源证书和检查制度) 》E n e r g 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Certificates and Inspections) Regulation, 对建筑能效证书制度实行强制推行, 要求所有的建筑在施工期, 对建筑的能效性能进行评价, 或者每十年更新时进行重新评价。建筑能效证书包括住宅建筑能效证书 (EPCs) 、公共建筑展示能效证书 (DECs) 两种。EPCs主要是为潜在的买家或者租户提供该栋建筑的能效性能和其它建筑相关信息;而DEC主要是为超过1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提供建筑和相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性能评价和评估报告。
在英国, 所有用户的电费中都包含有化石燃料税, 税率为2.2%, 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由英国政府资助的节能信托基金主要为住宅节能改造计划提供补助、鼓励企业和家庭购买带有“Energy Saving Trust Recommended”标志的产品、帮助企业和家庭自主发电, 并对节能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贴息贷款或免 (低) 息贷款两种, 以促进建筑节能减排。英国还制定了节能设备目录, 如果购买目录中的设备, 就可以对该设备一年内加速折旧, 相当于抵免了7%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还包括:凡高于国家标准的节能建筑, 将享受40%的印花税优惠, 而零碳建筑则免征印花税。同时, 英国各地政府还实施了对住宅节能改造或者购买节能产品的居民予以补贴的计划。
英国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政府强制实行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根据英国的相关规定, 自2008年6月开始, 每幢公共建筑的节能情况将划分等级并颁发展示能效证书, 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大型建筑的能耗情况被要求张榜公布。英国政府动用行政力量, 从政府办公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强制性节能入手, 有效地推动本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六、香港、台湾地区绿色建筑政策法规
香港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主要由环境局和发展局下设的机电工程署主导, 主要集中在制定环保法例、可持续能源及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限制能源供应商的碳排放, 鼓励各机构加入碳审计行列, 以及推广以提高建筑设备和电器能效为主的节能减排措施。而与建筑和城市发展更为相关的部门如屋宇署、建筑署、规划署则相对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起到辅助的作用。香港主要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有1995年7月颁布《建筑物 (能源效率) 规例》, 规定从1998年到2003年实施自愿性框架下的《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 包含了空调、照明、电力、升降机及自动梯装置能源效益守则;规定从2005年起对政府建筑强制实施;2008年7月24日颁布自愿性的《香港建筑物 (商业、住宅或公共用途) 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审计和报告指引》;2009年11月9日实施强制性的《能源效益 (产品标签) 条例》, 并计划2012年全面实施强制性框架下的《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 (以自愿性框架下的《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为蓝本) , 上述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为香港的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保障。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在1981年出台《能源审计制度》, 1983年制定《建筑技术规则——建筑节约能源规范草案》, 使台湾建筑节能跨出一大步。1990年起, 台湾内政部建筑研究所每年借助举办“建筑节约能源优良作品的评选及奖励活动”, 大力宣传报导并推广建筑节约能源观念。1995年内政部营建署颁布《建筑外围护结构节约能源设计标准 (ENVLOAD) 》, 主要对办公类、百货商场类、旅馆类、医院类、住宿类、其它类建筑且最低地面以上楼层的总建筑面积合计超过2000m2的建筑进行管制。1999年内政部建筑研究所颁布《绿色建筑标识推动使用作业要点》, 主要对取得使用执照或既有合法建筑物进行绿色建筑标识以及对取得建造执照但尚未完工领取使用执照的新建建筑物进行候选绿色建筑证书的认证。2001年推出《绿色建筑推动方案》, 全面加速公有、私有建筑物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在2003年更将部分绿色建筑设计规定纳入建筑技术规则, 逐步落实绿色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推动方案”下, 台湾内政部建筑研究所特别设立“绿色厅舍改善计划”与“绿色空调改善计化”, 每年预算2~3亿元新台币, 针对政府所属机关与大专院校既有建筑物进行绿色建筑改造, 以及针对空调主机、冰水泵浦及空气侧设备等三大部分进行节能改造工程, 以作为既有建筑物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为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台湾地区于2004年实施了绿色建材标识制度, 接受“生态绿色建材”、“健康绿色建材”等四种绿色建材的认证, 同时在《建筑技术规则》中, 强制规定最低绿色建材使用比例。2009年变更建筑节能设计, 对屋顶、窗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绿色建筑政策中, 有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制度, 如规定对于政府投入经费二分之一以上、且工程造价在新台币五千万元以上的公有新建建筑物, 强制要求进行绿色建筑标章认证审查。
香港特区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的发展道路有其独特之处, 即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两条主线同时发展, 彼此之间相互独立, 也相互影响。其中政府机构主要开展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非政府机构主要开展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台湾比较重视绿色建筑实施的政府管制, 目前, 每年78%的新建建筑受到建筑节能法规的管制。台湾在第一期 (2003~2007) 绿色建筑推动方案, 已建立了良好的绿色建筑政策基础。2008年起决定扩大绿色建筑进入生态都市的范畴, 现阶段推出了生态都市绿色建筑推动方案 (2007~2011) 。特别是为了鼓励整体开发高质量的乡村小区, 吸引都市移民的进驻, 台湾经建会提出田园小区开发方案, 引进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成功经验, 建立“生态小区评估系统”。2011年即将实施“低碳城市推动方案”,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此外, 台湾绿色建筑政策以及评价体系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适用了亚热带气候特征。
七、总结与启示
(一) 政府领导与表率
在政府领导与推动绿色建筑作用方面, 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等政府在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 高度重视, 制订了“节能优先”的战略, 并在政府机构建筑项目中率先达到绿色建筑相关法规或者评价标准要求的最低级别或较高级别。如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推出政策, 鼓励企业和家庭减少碳排放, 创造新的所谓“绿领”职业。同时,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以身作则”的政策规定, 保证了政府的建设行为首先是绿色建筑的行为, 其榜样的作用意义深远。
(二) 完善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
美国、英国、日本及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步入了相对成熟的实施阶段, 建立健全了以“法律+行政管理法规+规范性文件”为形式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为绿色建筑的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前提, 这对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 多角度的经济激励政策
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方面起步较早,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并结合技术方面不断进步,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美国、英国等国家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主要有现金补贴、税收减免、抵押贷款、基金扶持、特别折旧等多种形式。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 日本有以下方面值得我国借鉴参考:一是政府引导和经济扶持, 二是电力公司等的优惠政策 (包括电力公司的峰谷电价、银行的信贷优惠等) 。与绿色建筑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相关激励政策还远远不够, 激励政策种类还有待深入研究, 应继续深入研究和吸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尽快制定出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四) 大力宣传绿色建筑理念
新加坡政府深入细致、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工作, 在社区每星期都安排有绿色、生态环保方面的主题讲座;在参观展厅设立多媒体游戏, 让民众在娱乐中受到绿色建筑启发和教育, 甚至从幼儿园起, 就进行了绿色建筑潜移默化的教育, 绿色生态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美国通过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绿色建筑政策的宣传、引导的举措也值得我们借鉴。
(五) 分步实施绿色建筑政策
在绿色建筑实施方面, 国外政府实行分类推进, 先是公共建筑, 然后是民用建筑;先是自愿认证, 给予奖励, 然后逐渐过渡到部分建筑强制认证。通过一系列强制和经济激励政策的结合, 使绿色建筑得到逐步推广, 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台湾绿色建筑实施具有前瞻性, 由点到面地发展绿色建筑。不仅在绿色建筑推动方案中重视和管制单体绿色建筑, 而且是扩大绿色建筑进入生态都市的范畴, 建立了“生态小区评估系统”, 实施“低碳城市推动方案”, 把绿色建筑实施与城市建设密切结合, 把绿色建筑发展定位到新的高度, 对于绿色建筑即将进入大力推广阶段的中国来说借鉴意义重大。
(六) 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科研发展
绿色建筑政策 篇8
关键词:激励政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发展背景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现有建筑的总面积约为500亿m2, 每年新增20~30亿m2。建筑需用大量的土地, 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也要消耗大量能源。据测算, 目前建筑直接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约为27.5%, 用水占城市用水量的47%, 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 水泥占全国水泥用量的25%。在环境总体污染中, 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垃圾总量的40%。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 建筑能耗一般要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0%以上。由此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总量将不断增加, 建筑能耗总量和占全社会能耗比例都将持续增加。我国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因此,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是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的重要举措, 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更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2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绿色建筑概念, 从2001年开始探索性了解、研究和推广应用, 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先后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GB/T50640-2010)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 等国家和行业标准, 启动了“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截至2012年12月, 全国共评出742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总建筑面积近7066万m2。尤其可喜的是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也扩展到工业建筑领域, 2012年底有3个工业建筑获得了评价标识。可以说, 绿色建筑在我国已经从理论转化为实践, 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 通过对实践的总结, 我们也发现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理论认可者多, 付诸实践者少
近年来, 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两大问题日益突出, 发展绿色建筑,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 着力采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方式。但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标准体系不完善, 法规制度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难以有效引导和约束绿色建筑实践工作, 绿色建筑占总建筑的比例依然较低, 尚不足1%。
2.2 形象展示工程多, 普通民居建筑少
一些地方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 提升城市形象, 也建造了一些绿色建筑, 希望通过项目展示引导开发商的投资方向, 并起到宣传作用。但是由于绿色建筑技术先进, 造价相对传统建筑较高, 加上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各地的绿色建筑大多集中在城市的公共建筑和高档商业建筑领域, 普通民居建筑应用较少, 绿色建筑走向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取得设计标识的多, 获得运营标志的少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 设计标识是在建筑物设计完成后, 根据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 检验建筑物的设计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授予的标识;运营标识是指建筑物竣工验收合格并实际运行满1年之后, 现场审核实际运行效果达标而授予的标识。一个建设项目可能在设计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但由于设计变更、施工质量不高, 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一定能够实现“四节一环保”的预期效果, 有的实际运行效果甚至违背了绿色建筑的初衷。截至2012年12月, 全国共评出742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其中设计项目有694项, 占总数的93.5%, 建筑面积7066万m2, 运营项目仅有48项, 占总数的6.5%, 建筑面积只有515万m2。
2.4 采用主动技术的多, 采用被动技术的少
主动技术是指通过附加的建筑部品达到绿色效果的技术, 比如:活动式遮阳、导光筒、温湿度独立空调、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风力发电、保温材料、节能灯具等。被动技术是指通过建筑本身的形态和结构设计, 实现节能环保, 达到绿色效果的技术, 比如:建筑体型系数适合节能、朝向适合通风、阳光房设计、卵石墙蓄能、固定式遮阳、太阳能拔风井、自然采光等。我国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倡导被动技术优先, 主动技术优化, 使用的被动式技术多于主动式技术的绿色建筑可以简称为被动式绿色建筑。目前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多采用主动技术, 靠技术的堆砌来实现, 成本较高。
2.5 传统建筑产业资金投入多, 绿色建筑相关产业投入少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产业链相同, 包含设计、材料、施工、管理、销售等环节, 目前绿色建筑相关产业获得的资金投入较少, 基础还很薄弱, 具体表现在为以下方面。
(1) 绿色建筑设计行业缺乏资金扶持, 缺少激励措施, 造成从事绿色建筑设计的人员较少, 这是因为传统的设计取费办法一般是以工程总造价为基数计算设计费, 采用绿色设计方案将减少能耗、降低设备总造价, 同时也会造成设计人员收入减少, 设计人员积极性不高。
(2) 绿色建筑材料发展滞后。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 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 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其生产工艺和能源选用都与传统方式不同。因此, 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就要淘汰落后产能, 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没有资金扶持和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材料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3) 绿色施工难以开展。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我国虽然已经发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但由于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定额, 施工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所以绿色施工很难得到推广。
3 我国现行的激励政策及其意义
为了解决现阶段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2012年4月财政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提出要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 对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中央财政奖励, 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m2 (建筑面积, 下同) , 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m2。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在中央财政激励政策引导下, 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地方性的奖励政策, 进一步加大了激励力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 根据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同, 上海市政府将给予60~250元/m2不等的补贴, 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600万元, 而保障性住房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补贴;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工作的通知》, 规定市民在购买具有“绿色建筑”标识的住宅时, 同样享受财政补贴, 省财政对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 分别为每平方米10元、15元、20元, 政府奖励可直接抵房款。各级政府的激励政策, 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意义重大。
3.1 经济激励作用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对2012年评价的148个项目进行的统计, 一、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别是23元、70元和131元, 低于先前行业内统计的数据, 这是因为之前增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不统一, 申报单位提出的数据不够专业。另外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 绿色建筑零增量成本、低增量成本技术运用得越来越多, 使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呈下降不断趋势。以二星级绿色建筑为例, 中央财政奖励占到了增量成本的64%, 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 绿色建筑的成本基本与传统建筑持平, 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项目申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一共评出38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总面积达到了4000万m2。这些项目的数量和面积, 超过了前几年评出的所有的绿色建筑的总和, 激励政策的推动效果显著。
3.2 指引方向作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标准规范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完善、奖励资金的使用、绿色建筑规模化、绿色建筑科技进步等方面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引导, 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1) 针对目前绿色建筑的工程建设标准大多集中在评价方面, 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的技术标准与评价标准配套性不强, 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等问题, 提出要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 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 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
(2) 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的奖励标准, 并提出要研究制定使购房者受益的奖励制度, 为激励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 指出了绿色建筑优先发展的对象, 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 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4) 对绿色建筑的技术进步提出目标, 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
4 国外激励政策研究
国外发达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早, 且不乏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参与, 这些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和革新, 并采取一些经济激励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激励政策的研究, 我们发现了其共有的一些特点。
4.1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欧盟从2003年1月起, 就颁布了建筑能效指令EPBD/91/EC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 作为强制性法律文件执行, 并在2006年1月过渡为各个成员国的强制性文件, EPBD确定了建筑能耗的计算方法, 规定了建筑最小能耗要求, 建立了建筑能耗证书制度, 建立了锅炉和空调系统的定期检查制度和独立的专家制度, 现在欧盟各成员国的建筑节能措施基本都在EPBD的框架下进行。除欧盟外, 英国的《建筑法规2000》 (Building Regulation 2000) 已经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美国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成为现阶段美国实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法律依据之一, 该法案提倡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源效率、能源供应多样化、开发替代能源等;2007年美国发布《能源独立安全草案 (EISA) 》, 提升电器、器材、照明的能源标准及其照明能效标准。
4.2 全面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
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涉及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运营、维护、拆除的各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关系到绿色建筑是否成功。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 并建立起全面的标准和规范。德国从2009年10月执行新的建筑节能规范ENEV2009, 其核心思想是从控制单项建筑围护结构 (如外墙、外窗、屋顶) 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 转化为对建筑物真正能量消耗量的控制, 从而达到严格有效的能耗控制, 可操作行极强。美国于2011年10月31日通过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 (National Green Building Standard) , 该标准是美国国内首个适用于全国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其适用对象为所有高度超过2层的新建及翻新的商业建筑及民用建筑。与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比, 该标准具有一定强制性, 它规定了建筑设计及施工中所有环节的强制性最低环保标准如建筑材料、土地利用率、能源及水资源利用率、室内空气质量等。
4.3 多样化、灵活的经济激励手段
合理、多样的经济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经济激励可以降低绿色建筑的开发成本, 调动绿色建筑建造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 扩大市场需求。加拿大实施了商业建筑激励计划CBIP (Commercial Buildings Incentive Program) , 规定建筑中有25%的设备满足建筑能源法示范的要求, 那么该计划将提供由此节约的能源费用的2倍作为奖励。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等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对开发绿色建筑以及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激励, 这些财政税收激励措施主要有节能基金、现金补贴 (主要有贴息补助与直接补贴两种形式) 、税收抵免、抵押贷款、加速折旧制度、低收入家庭节能计划等, 如:2009年康涅狄格州宣布了一项针对绿色建筑的税制:从2010年1月1日起, 申请LEED金奖认证的新建或大规模改造的商业建筑将得到8%的免税额度, 科罗拉多州朗蒙特市规定, 新建或扩建的商业建筑, 如果采用高于城市的建筑标准或申请LEED认证, 可申请最高30%的各种税费减免, 这些经济激励政策不仅在法律法规中, 而且也体现在能源之星、LEED等自愿性的评估认证体系中。除此之外, 美国还通过组织措施激励市场, 组织激励就是对实施绿色建筑的开发商给予额外的建筑密度、高度的奖励或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申请程序的奖励, 如旧金山市于2006年9月28日宣布, 将给予申请LEED金奖认证的新建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优先审批, 据称可将原需18个月的手续缩短到1~2个星期。激励政策对美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为止, 联邦政府有3535个项目申请LEED认证, 通过310项;州政府有2006个项目申请, 通过487项;地方政府有3208个项目申请, 通过732项。
4.4 权威的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制度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2002年推出绿色星级认证体系 (Green Star) , 实施以来, 已有超过500座建筑通过绿星认证, 总建筑面积超过800万m2。在澳大利亚, 超过200m2的任何建筑的销售和交易都必需先拿到“绿星”认证。根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 获得绿星绿色建筑评级的写字楼其租赁价格要比一般写字楼高5%, 销售价格高12%, 这意味着如果物业拥有绿星建筑评估, 将可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闲置率也可得到改善。新加坡于2005年1月开始推行绿色建筑标识认证计划 (Green Mark) , 根据评分高低分为认证级 (合格) 、金奖、超金奖、白金奖4个等级。新加坡政府规定2007年4月起, 所有新建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5000m2以上的, 必需进行强制认证, 2008年所有新建建筑, 建筑面积超过25000m2的, 必需进行强制认证, 2010年前既有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超过25000m2的, 必需进行强制认证。美国联邦政府很多部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对所属的新建建筑和较大规模的既有建筑改造, 以及租用建筑提出LEED认证要求, 各部门要求的建筑规模以及达到的LEED认证的级别各有不同, 如美国能源部于2008年2月29日由其部长Samuel Bodman签发一项备忘录, 要求所有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新建建筑都要通过LEED金奖, 同时要求新租的办公用场所也必需为LEED金奖。
5 国内外激励政策比较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激励政策的优势
5.1.1 发达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规范、激励措施等均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 不同的法律之间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并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调整和补充, 使得绿色建筑按照政府预期的目标发展。
5.1.2 激励手段灵活, 可操作性强
发达国家的政府根据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利益主体, 综合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低息贷款、建立基金、增加容积率等综合措施进行激励, 涵盖绿色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不断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注入动力, 而我国的激励政策还只局限于财政手段, 过于单一。
5.1.3 重视消费端的经济激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的需求是带动行业发展的最终动力。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消费需求, 制定了大量针对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措施, 如绿色建筑及节能产品的经济补贴和低息贷款等。我国的激励政策目前还只是集中在生产端, 难以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5.2 发达国家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应该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调控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 应该制定土地开发、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绿色施工等方面的强制性政策, 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简化程序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绿色建筑成本,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 要重视鼓励消费需求, 扩大激励范围, 唤起消费者的热情, 提升消费需求。最后, 还应该效仿发达国家, 完善各种标准, 提高可操作性。
6 我国绿色建筑研究激励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6.1 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
对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修订和补充, 在我国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中统筹考虑绿色建筑的有关规定, 为其他较低层次的法律提供上位法依据。对经济激励措施以法律形式予以确立, 保证激励政策的执行效率, 限制性政策与激励政策结合使用, 共同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6.2 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及时修订现有设计、施工、验收、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使之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配套;补充工程标准缺项, 尤其是尽快编制和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定额标准, 使之具备可操作性。
6.3 改进经济激励措施
国家应设立绿色建筑专项基金, 对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并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国家应加大对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服务业的扶持, 使绿色建筑成为设计方案的主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行政等多种手段, 在土地转让、项目审批、规划设计、绿色信贷、市场销售、运行维护等方面制定全方位的激励政策, 鼓励开发商投资的积极性, 同时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6.4 规范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制度
绿色建筑标识的认证应由专门组织机构独立进行, 接受第三方监控。政府应设立行业准入制度, 对于在评价中的舞弊行为, 要坚决取缔其评价资格, 并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于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 每三年应复查一次, 不合格的将予以撤销。
7 结语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同时又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 所以如何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发达国家在激励政策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目前阶段遇到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希望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J].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
[2]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财建[2012]167号) [R].北京: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
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篇9
1 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单一地追求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观一直主导着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传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对传统技术创新进行生态化改造,转向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充分考虑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和作用,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到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既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社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既讲究经济效率,又要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1]124。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绿色技术创新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活动。由于目前大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还处在初级阶段,导致企业自发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不足。此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大、风险高、短期收益相对较少,这些因素无论是从企业创新意识还是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方面都不能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驱动力。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向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使企业摆脱绿色技术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的困境。所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对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还未形成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严重影响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政府未能形成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动力机制和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资金支持体系。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推广的政策扶持与鼓励不够,缺乏对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扶持以及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支持,导致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政府并没有对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动力不足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措施,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强,手段单一;没有通过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来源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比率;没有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机制;没有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风险基金等。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用于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政策、税费征收政策、配套服务政策等不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上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在一些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上,往往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不注重环境效益。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绿色技术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或者是国际机构的贷款或捐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银行贷款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改造和绿色科技型项目的政策倾斜也不明显。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地理位置封闭,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地区本身而言在技术创新价值观上还是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唯一衡量标准,还未形成绿色技术创新价值观,不注重环境效益,因此,直接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导致外来投资少,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就更加紧缺。第二,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不完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手段主要体现在排污收费和税收上,其刺激效果取决于实际收费额及相应法规措施等各种因素。现有的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有环境税、差别税收等[2]。差别税收是指对不同的征收对象,采用不同的税率或不同的起征点。差别税收本应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差别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能在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排污收费方面也明显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主要表现是收费力度不够,很多企业在权衡排污收费额和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创造的经济效益后,宁愿接受排污收费也不愿意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还有的地区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是当地的支柱型企业,一旦对这些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短期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收入,使当地政府处于两难的境地[3]。
3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3.1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就要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上,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第一,政府要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力度。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开发和推广不仅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而且具有高风险,因此在资金筹集上有很大的困难,需要政府在投资上的支持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政府应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绿色技术创新给予优惠政策。税收已经日益成为国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之一,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能合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这种激励性税收优惠尤其适合鼓励企业推行绿色技术创新,因为它能合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可以说目前税收工具几乎就是国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4]。
第二,政府要通过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手段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通过市场而起作用,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刺激效果取决于实际收费额及相应法规措施等各种因素。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很低,有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收费低,大大削弱了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应调整有关政策,对污染严重的产业、企业和工艺系统实行生产工艺排污许可证制度,以促进严重污染工艺的改造及老化设备的淘汰。应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那些生产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产品的厂家无利可图,迫使其开展绿色技术创新[1]。
3.2 健全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3.2.1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着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等特点,而常规的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或不敢贷款,企业因缺乏资金没有创新的动力。资金短缺是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机制是把社会大量的分散资金聚集起来实现资本化,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是一种动态投资行为,它既能满足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又能参与到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中来,注重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从而加大了绿色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3.2.2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协调机制
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协调机制。金融政策主要有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绿色技术创新基金等。财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投入、财政贴息、补贴、税收优惠等,它们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上、政策目标上、政策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必须进行协调配合。资金短缺是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又需要风险投资、科技贷款、创新基金等金融政策间接引导。因此,要协调好财政、金融政策在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中的协调配合。除了政策本身的协调一致外,还要加强政策主体之间的协调性。中央银行是金融政策制定的主体,金融监管主体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而财政政策制定主体的是财政部。为了提高政策效果,需要相关政策主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能只重视单一部门的调控效果,忽视国家绿色技术创新政策的总目标[3]31。
3.3 政府要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和咨询服务,一般由政府提供经费资助,中介机构提供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进行节能环保宣传,向企业提供有效快捷的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加快企业对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获知速度,以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对策,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服务体系。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绿色需求,引导绿色消费。要引导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开发生产适合市场的绿色产品,建立绿色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淘汰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品,大力发展低消耗、无污染、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整合环保部门、产业界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以资金、技术、咨询、人才、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服务机构,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咨询服务和人才、技术培训等,为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服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政府要加快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项目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的主导力量决定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要的类型和范围。政府要整合市场现有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并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市场,鼓励与国际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对接,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开发方和需求方提供技术信息。
3.4 政府要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
技术创新对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国家应当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广项目,对于成熟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组织、引导和扶持等手段鼓励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政府要引导资本、人才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流动,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政府要鼓励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推进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交流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合作,并在引进国外先进绿色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3.5 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比一般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要差,因此,依靠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自然发展,速度必然缓慢。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措施之一是成立绿色技术服务和示范中心,集咨询、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甚至风险投资等职能于一身,这样的组织可由环保部门、产业界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主要进行环保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研究,污染严重工艺的改造,国外先进适用环保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以及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成为绿色技术的培育示范基地和扩散中心。还应建立高效的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及时了解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最新发展动态[5]。对于环保部门而言,不仅要加强法规、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而且也要积极起到中介、协调和服务的作用,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
3.6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进程
政府在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政策引导,而且还承担着资金、人力、技术等市场要素方面的开发与优化配置的任务。政府要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创新主体的有机联系,对企业、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绿色技术创新政策体系[6]。在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从事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开发及传播知识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需要,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究开发的目标更具针对性。但是在我国,由于企业大多技术力量薄弱,研究开发能力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开发的技术。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能够加快绿色技术创新进程。我国应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通过产学研的最佳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7],能够加速绿色技术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实现。
摘要:绿色技术创新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技术创新。我国用于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税收激励政策不完善。政府应通过完善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政府,政策
参考文献
[1]秦书生.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绿色技术创新[J].科学.经济.社会,2010(2).
[2]庞淑萍.论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J].生产力研究,1999(21).
[3]刘泊.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经济政策支撑[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张海涛.R&D税收激励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2009(3).
[5]秦书生,等.辽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宏观对策[J].辽宁行政学报,2004(2).
[6]吕俊杰.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0(17).
绿色建筑政策 篇10
[摘要]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环境随之破坏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节能减排是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绿色建筑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由于受到人们已有的观念和现有技术水平的限制,绿色建筑的实施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但是相信随着人们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绿色建筑必将成为建筑产业的核心。
[关键词]节能;可再生;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49-01
前言
随着冰川融化、气候变暖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危机。建筑产业作为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必须对其实施改革。绿色建筑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就是减少建筑耗能,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必然性做简要讨论。
1 绿色建筑的含义及设计策略
1.1 绿色建筑的含义
自然与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无法言喻的,它是人类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诸多生产活动中,建筑活动是对生态环境和能源消耗影响最大的,因此对建筑的改革势在必行。
绿色建筑是一种社会需求,是阻止生态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手段。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物最终投用的整个过程中,降低化石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建筑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绿色建筑中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具有耗能低、污染小、寿命长、并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诸如太阳光、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绿色植物遮阳、雨水等。
1.2 绿色建筑设计的总策略
房地产建筑行业是我们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量排放最大的产业。绿色建筑设计是要针对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绿色建筑上常采用设计有:种植屋面、自然通风及采光井、自洁净玻璃、自然通风烟囱、太阳能夜景照明、中空双玻玻璃幕墙、铝合金断热内开窗、地下室太阳光采光、轻质保温墙体等,其核心的设计理念就是,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建筑、人类、社会与经济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3 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施工中所使用到的材料、管材等的生产过程会发生很多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多数建材都会对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混凝土会散发氡气、人造板材有大量甲醛挥发等。在目前的房地产建筑中,多数仍然是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恰恰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建筑材料之一,而且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后还会留下很多难以处理的废弃物。因此,绿色设计理念下,要选用可再生、循环利用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1.4 绿色遮阳设计
建筑物的遮阳设计有很多种:窗户外遮阳、窗户内遮阳、中空玻璃夹百叶遮阳、利用植物、建筑物之间相互遮挡遮阳、利用透光材料白遮阳等等。遮阳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建筑物的热工性。选择合理的遮阳方式,有利于加强建筑表面对外部气候资源的利用,为室内提供良好的气温环境。
1.5 水资源的回用
选用节水器具,采用雨污水处理系统来处理回用全部建筑污水和雨水,如冲厕、绿化浇灌、景观水池用水、清洁道路和夏季中庭玻璃天窗的水幕降温等。
1.6 开发利用节能系统
受气候、地区的差异性影响,建筑耗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天然能源的利用方式,以构建科学、适宜的节能系统。例如:寒冷的北方,冬季采暖所消耗的能源巨大,耗能排放的二氧化碳又严重的污染了环境,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加强墙体的保温设计,同时开发新的绿色能源,减少碳的排放。炎热的南方,夏季降暑所消耗的能源也是非常大,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要加强隔热、遮阳、自然通风设计,以降低对电能的损耗。使用清洁能源,是绿色建筑下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目前被开发利用的自然节能系统有: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太阳能制热和制冷系统、家庭太阳能发电系统等,除太阳能外,风能、生物能、地热能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节能系统中。总之,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建筑绿色化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2 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的中心思想是节约资源、减少能耗,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绿色建筑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节能技术与节能建材发展的还不成熟,绿色建筑配套施工技术也比较复杂,但是,由于绿色建筑遵循的观念是可持续发展,重在强调建筑行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绿色建筑必将是新世纪建筑的发展主旋律。
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为了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平衡,促进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高,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新世纪建筑的主题,绿色建筑将占领建筑产业的整个舞台,虽然现存状况下,绿色建筑还没有深入人心,实施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阻碍,但随着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绿色建筑终将被人们认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绿色建筑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靖欣,张希晨,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J],时代建筑,1999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5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江亿,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途经分析[J],新建筑,2008
[4]田蕾,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蔡丽蓉,浅谈绿色建筑的环境及绿色建筑应用技术问题[J],山西建筑,2008,34(12)
绿色企业税收减负政策及其应用 篇11
一、绿色企业税收减负政策的内容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税收政策支持两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我国现行税制体系已设立了一些侧重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绿色企业税收减负政策, 绿色企业税收优惠的前景值得期待。
2008年8月29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 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七章、五十八条, 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该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 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 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
2008年12月12日,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 从2009年1月1日起扩大享受增值税优惠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范围, 其中包括再生水等10多类产品。此外,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分类整合为4类, 即“免征增值税”、“增值税即征即退”、“增值税即征即退50%”和“增值税先征后退”。
2008年12月15日, 财政部又发布了调整和完善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政策, 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税收减免, 其中对再生水、污水处理等给予了免征增值税的优惠。
以下是绿色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内容:
(1) 增值税减免税规定。对再生水、污水处理等免征增值税。
(2) 投资抵免。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3) 加速折旧。对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政策。
(4) 税项扣除。技术开发费扣除。
(5) 减免企业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将享受“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 即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的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6) 减记收入计算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九条规定, 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 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 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7) 减免企业营业税。技术转让收入免税, 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绿色企业税收减负政策的积极效应
1. 积极协调税收政策与环境政策———增强互补性。
鉴于我国目前的税收环境尚不够优化, 如何使税收政策与环境政策不仅相互协调而且相互加强,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税收的角度出发, 用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引入新的、与环境有关的税收;另一种则是调整现行的财政税收结构, 使之与环境目的相符。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降耗20%、污染排放量降低10%的目标。目前在中央节能减排文件的指导下, 我国环保行业陆陆续续推行有关税收政策, 但到目前为止, 环保行业的税收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比如还没有开征环境保护税, 包括燃油税。在税制改革过程中, 要求建立我国生态环境税收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依据未来发展趋势, 环保行业的税收体系的快速建立是有希望的。
2. 有效实施鼓励投资战略———对投资的激励作用。
我国通过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措施, 鼓励企业投资于国家急需发展的行业和地区, 吸引了大量外资, 引导了投资方向, 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 绿色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领域的广阔前景, 但是它们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可行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 可以由政府出资, 成立中小绿色企业节能减排的引导基金、担保基金, 或者成立专业的担保机构, 以协助和推动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 同时对于中小节能绿色企业在融资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3. 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 其核心是“三大创新”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实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 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或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 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不仅不给予税收政策支持, 还应当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予以坚决制止, 同时剔除现行税制中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规定。我们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在部分地区征收相应的环境税费, 促使污染企业加大对治理污染的投入力度或通过较重的税费迫使污染企业、污染项目停产下马。
4. 重视和支持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从治理型转为预防型。
新税法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 实行减记收入的优惠政策;对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 实行税收抵免的减负政策;对企业依法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实行全额扣除的优惠政策。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绿色制造的重视和支持, 也为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例如, 考虑到国内能源消耗结构的特殊性, 率先推动的节能减排汽车先行, 政策助力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措施, 既体现了通过税收手段推动小排量车型的销售, 又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 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防止废弃物的过量排放。当前我国企业的绿化过程正处在“转攻为守”的阶段, 即从治理型转为预防型, 以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5.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2 830亿元。2009年我国政府在扩大内需新增4万亿元投资中,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高达2 100亿元, 占总投资的5.25%, 这意味着我国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开始转向大规模的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 把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也预示着人类开始摈弃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即“利润最大化”, 转而形成基于绿色经济的全新价值观即“福利最大化”。近年来, 社会上不断呼吁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企业为改善自身形象, 也频频打出社会责任这面大旗。到底什么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呢?人们普遍认为, 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创造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固然正确, 因为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企业首先应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利润,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还有一些人认为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开展慈善活动, 目前人们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也多半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但针对目前我国国情, 笔者认为环境保护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正如企业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样, 也是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换言之, 自然生态也具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因此, 产权自由的企业, 在自由行使产权的同时也应当尊重自然生态的生存权, 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保护了自然环境, 也就维护了人的权利和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现代企业而言, 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应是同等重要的。美国《幸福》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中, 大多数企业均以环境效益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 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兼得,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注重环境效益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绿色企业税收减负政策应用例解
以企业所得税为例, 绿色企业可以享受的所得税减负政策主要体现在减免企业所得税、减记收入计算所得税以及投资抵免政策等方面。
1. 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应用。
例1:A企业于2008年注册, 是一家从事公共垃圾处理的环保企业。该企业于当年3月投产, 取得了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 2008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800万元, 2009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1 100万元。根据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 该企业2008、2009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多少?
分析:A企业2008年3月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 按税法可以享受“三免三减半”政策, 因此2008、2009、2010年为免税期, 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以后三年减半缴纳, 所得税税率为25%。
应当指出, 企业在应用减免所得税政策时要注意的问题是, 减免税政策的对象必须为环保项目所得。从对享受减免税优惠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细化解释来看, 减免税的对象定位于企业从事某些项目的所得, 而不是企业的全部所得。这样, 即使企业的主业不在优惠范围之内, 但其从事了本条规定的优惠项目, 因此也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例2:B企业2009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 200万元, 其中包括从事公共污水处理项目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380万元。
分析:如果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那么B企业在2009年能够享受减免税优惠的只能是从事公共污水处理项目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380万元, 而不是企业2009年的应纳税所得额1 200万元。
2. 减记收入计算所得税政策的应用。
例3:某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粮食壳皮、玉米芯等生产代木产品、电力、热力及燃气, 其生产活动包含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规定范围内, 原材料占生产产品材料的比例为75%, 不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标准。而且该企业生产的代木产品可作为家居建材, 余热发电产品直接提供给周围企业及居民取暖。该企业2009年取得代木产品及供暖收入共1 500万元, 计入企业收入。
分析:该粮食加工企业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粮食壳皮、玉米芯等生产代木产品、电力、热力及燃气业务属于资源综合利用, 可以享受减记收入计算所得税政策, 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即可享受1 350万元计入收入总额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3. 投资抵免政策的应用。
例4:浙江省某粮油脂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地沟油”定点回收企业, 目前已与县内多家酒店、大型食堂、食品生产企业等签订了“地沟油”回收协议, 由公司组织专门人员定点定时上门回收“地沟油”。该公司2009年5月自筹资金投资兴建“地沟油”综合利用环保项目完工投产, 购置用于这一项目生产的专用设备已经税务机关审批, 确认符合投资抵免所得税优惠条件。环保专用设备720万元、增值税122.4万元, 价税合计842.4万元, 购置设备时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当月认证已抵扣, 运费及安装费40万元。2009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3 500万元。
分析: (1) 应纳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5%=3 500×25%=875 (万元) 。
(2) 确认环保专用设备投资额为720万元, 其投资为自筹资金, 符合抵免条件, 但投资额中不应包括抵扣的进项税额、运费及安装费。
(3) 环保专用设备投资额抵免限额=720×10%=72 (万元) 。
(4) 准予抵免的投资额为72万元, 应纳所得税税额为875万元 (大于72万元) , 可予以抵免72万元。
(5) 2009年该公司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875-72=803 (万元) 。
例5:C公司2009年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分别花费150万元、260万元、190万元, 当年公司应纳税额为50万元。
分析: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 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C公司发生的应抵免投资额=600×10%=60 (万元) 。2009年可抵免的投资额为50万元, 当年不用缴纳所得税, 其余10万元结转以后5个纳税年度继续抵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允许在税额中抵免投资额的专用设备不再仅限于国产设备。
例6:D企业2009年应纳所得税税额为350万元 (1 400×25%) 。该企业当年利用银行贷款从国外进口了一套从事公共污水处理的专用设备, 设备符合《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有关规定, 投资额累计为1 200万元。
分析: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所得税税额350万元中抵免, 即D企业2009年应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230万元 (350-1200×10%) 。
参考文献
[1].李晶.最新企业所得税疑难解答.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