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生态景观

2024-10-21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共12篇)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 篇1

1 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新课题

当人们热衷于城市建设而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发现, 真正体现本质需要的不只是建筑面积和使用功能, 更重要的还在于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功能, 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物化反映。建设一个环境整洁优美, 有一定格调的环境艺术特色和文化品味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已提了出来。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广场环境、城市风貌特色有机结合, 成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的典范。不少城市, 不少居住小区都开始把目光投向建筑与城市环境建设上来, “打环境牌”成了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的热门话题。在城市美化形象工程的认识上也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美化有四个发展阶段。

绿化阶段:即达到一定水平的绿化率, 规划上该绿化的地方都栽上树, 种上草, 环境绿化有了基础。

彩化阶段:即光有绿色还不够, 还必须使大地添彩, 铺满锦绣。在绿化园林中培植各种花木, 五彩缤纷, 四季有花。这在园林绿化的经营管理和城市文明建设方面将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艺术化阶段:即城市的格调、特色有一定的艺术质量。一条街、一个片区, 要用城市设计的综合观点, 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乔、灌、花、草和城市雕塑、小品等环境要协调有致, 相得益彰, 步移景异, 无不成画。

生态化阶段:即人与自然统一、协调, 不仅是植物花草而且与山水环境, 与各类动物生灵相处和谐, 生态良好。总之, 这种生态美好的城市环境的追求正在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目标。这样的目标, 这样的城市环境必须是以先进发达, 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的。

2 建筑发展与绿色景观相和谐

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可以说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 建筑物总是和周围环境一起成为人们的认知对象, 两者的和谐统一可以形成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境界, 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与其他艺术类的重要特征。

2.1 建筑与景观环境相互和谐统一

绿化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环境中成为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 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造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不同的室外绿化环境往往带给建筑迥异的视觉效果, 使建筑室外环境和建筑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建筑的外部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 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一旦离开了特定的环境, 建筑往往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审美价值。

2.2 绿化植物在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作用

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 夏季蓬勃的盛绿, 秋季灿烂的金红, 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拥有时刻变换的生动表情, 带给人们时刻新鲜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植物凭借其绚丽斑斓的季节性变化给建筑室外空间带来层出不穷的变化和惊喜。

现代城市中到处充斥着体型庞大, 色彩和质感单一的建筑, 绿色景观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和色彩感, 对于杂乱的临街建筑, 绿色景观起到一定的遮掩作用, 对于烦躁的都市生活, 植物的绿色还能舒缓人们的心情, 使人在舒适安逸的同时, 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3 建筑与景观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逐渐有意识的改变环境的过程中, 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 是对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 但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 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 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和人之间的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 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 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 经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4 绿色生态景观发展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绿色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 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 绿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 扮演着生态要素的重要角色。

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 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 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 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更为突出, 更受关注, 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生态景观。尊重自然发展过程,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 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 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 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更大的转变, 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 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 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 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 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论。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 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但具体到每个设计, 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 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与这些原则, 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5 景观设计在建筑中的地位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他们相互间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 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群广泛的使用需要。如今在住宅建筑中, 景观越来越成为房地产销售中的亮点, 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素。通过对道路、植物、水及构筑物的组织, 给居住者提供了舒适的室外环境。现如今人们对建筑物要求不单一的追求功能, 而对景观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 两者相辅相承。总的来说, 一个成功的景观塑造, 需要各种因素的相互配合, 只有在细节上都认真考虑, 仔细推敲, 才能够有效地引导人流, 使人们行走于其中而不觉突兀, 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 给人们提供愉悦感, 又能够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 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效延伸, 为人们构筑舒适而愉悦的生活环境。

摘要:由于城市的盲目扩展、房地产过热, 城市用地十分紧张, 超强度开发、建筑密度过大, 旧城核心人口密度不降反升, 加上城市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 尤其大城市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故城市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

关键词:建筑发展,绿色景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二版) 第一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学报.2008~2009.

[3]世界建筑.2008~2009.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 篇2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节能绿色建筑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节能绿色建筑论文1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能源的50%都消耗在建筑物的施工建设与使用过程中。而绿色建筑则转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让建筑设计施工朝着低耗能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能源消耗的自给自足。目前国内建筑的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单位建筑内的耗能是很多国家的2倍左右,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中的绿色二字,并不是简单的指建筑立体绿化或者屋顶花园的设计,而是代表了一种象征,指的是建筑物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和危害,建筑自身可以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它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所建造的建筑物,又常常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建筑以及自然建筑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包含了六种指标,从上到下依次分成三星,二星以及一星。我国住建部正式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属于国家标准,给予编号GB/T50378—20xx,20xx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原有的GB/T50378—20xx正式废止。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而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指标包含了节地和室外环境、节能和能源利用、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以及施工运行管理等七种类型指标。20xx年11月22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住宅新趋势高峰论坛上,我国城市科研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提出: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一星级绿色建筑未来必然会成为强制性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原则

1)和谐原则。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不单单要符合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也应该与自然、社会相协调。绿色建筑抛弃了过去那种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它根据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逐渐朝着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基于舒适与健康出发,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带给人们高品质的生活,所以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必须遵循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三者的和谐原则。

2)适地原则。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其设计建设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相符合。其设计不单单要考虑到场地的特殊性,同时还必须和附近的环境相协调,所以一般绿色建筑设计都有其侧重点。比如说北方偏向于采暖节能,南方则是墙体隔热与遮阳设计。只有坚持适地原则才能够将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经济原则。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指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增强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已经提出了“四节一环保”(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以及环境保护)的口号,对于传统建筑能耗高的实际情况,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必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尽可能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建筑费用支出,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

4)高效原则。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不同,它不会以牺牲使用者的安全健康为代价,而是让使用者的安全、健康与绿色建筑中的各项生态节能功能相协调,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和使用者的需求。绿色建筑应适合消费者,抵制过度的浪费,所以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融入到现代绿色建筑系统之中,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的原则。

3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1)建筑体形与空间组织设计。科学合理的对建筑外观体型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与外部环境进行的热量交换。如果外部环境相同,建筑物体型系数(建筑外表面积与外表面积所包体积比)会直接影响其能耗,且这一数值越大,单位面积散热量就越大,其能耗越高。从节能降耗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把建筑的体型系数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线上,而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和建筑造型、平面布局设计以及采光通风等因素直接相关。当我们保证建筑物各项功能都可以正常使用之后,才能够对其空间组织进行设计,对建筑物平面作横竖两向分离,进而有效改善建筑物室内环境,最终达到绿色节能的目标。

2)建筑门窗节能设计。在建筑物所有的结构中,隔热保温性能最差的便是门窗结构,而门窗结构的缝隙常常是冷热空气进出的通道,因此我们必须要科学的设计建筑物的门窗,这也是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内容。通常来说应该综合以下几方面条件来进行门窗设计:采暖耗热值会随着建筑物窗墙面积比的提升而不断增加,因此可以在室内采光通风条件允许时,设计合理的窗墙面积比;另外还必须认真考虑门窗位置,设计科学的开启方式,从而阻止穿堂风通过;设计能够自动调节的活动遮阳棚、窗帘等,避免夏季阳光直射;进一步提升门窗制作质量,如果是金属窗框则应做好断热处理,加装密封条来保证门窗气密性,使用高质量的门窗材料以及幕墙技术,合理选择窗户玻璃品种,吸收和降低热辐射。

3)建筑墙体节能设计。如果墙体的保暖效果较好,则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损耗来节能。墙体保温主要分为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类,而一般来说外保温是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的最佳选择。墙体外保温的节能设计通常来说首选节能材料,把保温隔热能力较好的材料填充到墙体之中,提高墙体的热阻,从而降低室外气候环境变化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还能够有效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有助于减少冷热桥对建筑墙体结构造成的影响。另外,墙体节能设计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气候环境,做好保温、防潮措施,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也是绿色建筑墙体节能设计的重点。

4)建筑屋顶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直接和室外环境相接触的部分,因为阳光的照射以及大气长波辐射的影响,普通的建筑在冬季时,其屋顶的保温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夏季时又会因为热辐射吸收过多而造成室内温度的升高。对于屋顶的生态节能设计来说,首先应该让其具备冬保温、夏隔热的良好性能,其设计要点主要是:a.可以设计架空屋顶、浅色屋顶、种植屋顶以及蓄水屋顶等,有效隔离太阳辐射热,避免阳光直射;b.可以选择保温隔热材料覆盖于屋顶上,同时通过其他辅助性隔热保温措施来降低能量传递;c.可以选择在建筑物屋顶涂抹一层反射率较高的特殊涂料,从而减少夏季屋顶对阳光热量的吸收,以满足减少空调冷负荷的节能目的。

4结语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环保节能建筑受到现代人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同时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整个建筑行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大力支持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建造,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实际要求,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建筑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生态节能绿色建筑论文2

1.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理念

实施绿色生态节能建筑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绿色生态节能建筑中,人是中心思想,自然生态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建筑是既满足人们的需求又符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连接条件。所以说,实施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绿色生态节能建筑不单单是一个生态产品,而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特征的、复杂的、系统的、庞大的、与人文相关的事物。

2.绿色生态节能技术的分类

在绿色生态节能技术中有四点是需要我们了解关注的:第一点,建筑围护结构在节能建筑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消耗的能源量在整个建筑运行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占有很高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五十,这也就是说,若想将建筑能源的消耗量降低,就一定要设计好建筑围护结构。将围护结构设计成节能形式的,最主要的就是应用好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可以选择保暖性能和隔热性能优良的建筑复合材料,其次,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施工技术和节能手段。第二点,建筑能源设备系统绿色节能技术设计的领域很广,它涵盖了楼宇式热电冷联供技术、输配系统节能技术和空调冷热能源节能技术等多个方面。第三点,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绿色节能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包括绿色照明、自然通风和空调末端节能技术,它将自然环境和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第四点,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生态节能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包含了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多项可再生能源,它为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更长远的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

3.进行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3.1地域和建筑功能

我国占地面积辽阔,跨越了多个气候带。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等多个因素,从而将建筑的形式、体貌、功能与当地的环境进行良好的融合。

3.2将多方位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应用

在进行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思量。工作人员不仅要计算好建设的初始投入情况,还要计算出在整个建筑的可使用周期内,企业要在该项建筑的维修和运行上所做的投入情况,从而找到一个最佳的投入方式,使其有一个最佳方式来进行节能环保。

3.3能耗的指标计算

一个合理有效的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是可以以数字方式呈现的,就是说,工作人员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整个建筑的能源消耗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投资的数额和收回成本的最贱年限。这些数据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它是管理人员在做出决策前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在施工结束后,检查人员在对建筑进行审核时的验收标准。

3.4建筑艺术要与建筑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是一项包含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工程。其中,技术性能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进行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结构特点,根据其功能和结构决定建筑的形式,然后再用艺术化的手段将建筑设计出来。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不单单加强了建筑的视觉效果,还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功能性与适用性,使广大居民住起来更加舒适、更加安心。

3.5可以很好的平衡舒适与节约这两个性能

如今,我国提倡建设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建筑行业也在积极的响应这个号召。一个好的建筑设计是能够很好的平衡舒适和节约这两个性能的,它既不过度的追求舒适奢侈,又不能单一的考虑节约低耗,而是将舒适与节约这两个性能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这样,既符合了人们的居住需求,又满足国家低能低耗的规定。

4.有关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实例

4.1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太阳能电池应用在屋顶建筑中

太阳能电池也被称为光伏电池,它的优点有很多,如:它的燃料是免费的,也很容易维护,可以在多个地方进行安装,对生活环境无污染、无噪音,太阳能电池还可以在较为边远的地区和农村进行应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电池已经被应用到建筑的外表皮设计中,这种设计不单单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还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性。如加利福尼亚圣莫妮卡的科罗拉多州法院就是应用了这种太阳能系统与屋面相结合的技术,解决了人们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4.2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玻璃幕墙运用

在外墙建筑设计中,可以在外墙上安装玻璃幕墙,值得注意的是玻璃幕墙要与建筑的内层留有一定的空气空间,以便于形成空气缓冲层。而且,在玻璃幕墙和内部墙体要有不同的开口分割方式,这样建筑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通风情况。在进行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中,还要考虑到阳光对屋体的辐射情况,设计人员可以在空气间隔之间加上隔热、防辐射的措施,这样,人们的生活空间会更加舒适、清凉。

5.结语

现代绿色生态节能建筑设计这条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也是非常曲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分析,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才能找出一条适合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生态节能化道路。在不久之后,以“建筑节能”为主题的时代将会取代如今的“建设”时代。总而言之,将节能改造和生态化策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是必然为之的,因为,它对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生态节能绿色建筑论文3

摘 要:当前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反应,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关键在于发展质量,建筑的质量对于经济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细致讨论了一些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创新相关办法,并且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论文

摘要:当前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反应,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关键在于发展质量,建筑的质量对于经济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细致讨论了一些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创新相关办法,并且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节能技术

一、将节能技术的应用融入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当中

绿色生态建筑在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的同时要巧妙将节能技术应用考虑在建筑的设计施工整体当中,因此必须要做到将节能技术应用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建筑设计时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完成设计思路的创新。由于当前的建筑设计的理念普遍粗放化,这和节能理念不相符合,由于绿色生态施工的理念要求建筑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做到集约化的施工管理,减少资源能耗的浪费。设计人员应当注意将绿色生态建筑中的节能技术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当中,从建筑的单体选址到设计,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到建筑的通风、采光、能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都需要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通过将节能、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合来实现促进环境、建筑、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进而以创造性、技术性来支持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技术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节能技术应用的发散空间很大,但是也需要通过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设计规范,从而有效提升施工的效率。建筑不可否认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降低能耗是当代建筑设计必然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既要注重节能设计,同时也要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深度的考虑。

1.结合建筑选址、规划和设计,开发节能应用

建筑设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了选址、规划和设计等,围绕绿色生态理念,建筑的选址要经过专业的测量和评估,需要考虑的三个主要条件是日照、遮阳、通风。建筑师对这三个要素要格外重视,全面地做好设计规划工作,与负责建筑结构、设备安置、环境设计的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选址工作的基本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建筑的选址要注意气候环境、经济人文、能源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要保证好设计工作的科学性以及能否实现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第二,增加建筑辅助的社区环境设计,如建筑所在的社区建设一些公园,利用植被、水域来缓解热岛效应,增加一些气候的功能,达到降低建筑内耗的目的。第三点,建筑形态设计要尽量满足采光、通风等基本的要求,不仅满足建筑宜居性,建筑的耗能也会大大降低。

2.建筑的体型设计

设计好建筑的节能体型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很多地方的冬季气温、太阳辐射强度等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建筑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及局部风环境等,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需要仔细合理对于建筑得热和失热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有效优化组合。如果建筑的体型系数越大,那么建筑的单位空间所需要分担的散热面积就会越大,需要消耗的能源量就会越大,有专家的实验数据得到的统计结果表明了,如果建筑的体形系数增加0.01,那么建筑的耗热量指标就可能大约增加2.5%。控制好建筑的体型系数的有效方法,如增加建筑的体量,增加建筑的长度,建筑的体型变化不能太大是越小越好,尽量保持建筑物的规整;合理对于建筑的层数和层高进行科学的设定。

3、注重提升建筑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

(一)应用新能源技术

现代新能源技术已经发展逐渐逐渐成熟,比如利用较多的是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地热能等。太阳能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如今太阳能热水器进入了千家万户,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较低的生产成本已经给建筑的太阳能应用设施的使用降低了门槛。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应用,帮助广大居民缓解了面对能源价格的上升带来的生活成本提高的困局。现代绿色生态建筑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绿色节能科技,实现对于自然资源无污染的开发应用,减少建筑的耗能,这就是现代绿色生态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水循环系统的开发应用

建筑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系统,人类对于水资源的消耗以及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排放都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节能技术时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以追求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作为绿色生态建筑应用节能科技应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性的内容。鉴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开发水循环系统得到等量的生活可用水,以此可以卓有成效地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处理压力。另外,一些经过系统处理的水资源比如雨水、生活废水,可以应用于生态景观水景规划当中,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生,不仅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的目的,还能丰富建筑周边的景观水体美感,开放的水景也能起到对生态系统环境的一个调节功能。

(三)风压和热压相结合实现自然通风

建筑中产生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压和热压的作用有强有弱所以产生的通风效果是不稳定的。因为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众多的因素的显著作用。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的通风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周围的风压与热压的共同作用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要在科学测试、评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对于风压和热压发生的相互作用进行补充,从而可以实现风压的配合使用,并且有效地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有效提高建筑居住的舒适性。

结束语:

建筑业是个高能耗产业,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中要有效将节能技术的应用融入建筑施工当中。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布局,并且实现高效的持续能源转化系统的构建,最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建筑中节能技术的可持续化发展,不仅节约了能源,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 篇3

【摘 要】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涉及景观专业,同时更需要掌握各类生态技术、低碳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本文探讨了绿色建筑居住区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举例说明了某绿色建筑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水景观设计以及绿色文明的主题小品设计实践,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长整个居住区的生命周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居住区

近年来,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绿色建筑居住区的低碳、环保、节能等等要求早就已经不再是简单而空洞的口号,推动建筑业的改革对于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绿色建筑居住区是多学科交叉、多专业配合、多领域共同合作的结果。而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涉及景观专业,还需要将交通规划、生态学、水文学、植物学、环境行为学等多项理论融入其中,同时更需要掌握各类生态技术、低碳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

一、绿色建筑居住区对景观设计的要求

(一)居住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把各类建筑按其使用性质分为了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大类,分别设立了(1)节地与室外环境,包括土地利用和室外环境对建筑的影响问题;(2)节能与能源利用,包括建筑本体节能和建筑对于能源的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包括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对建筑能耗进行分析;(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包括建造过程中对于材料的节约;(5)室内环境质量,包括建筑室内环境对人的影响问题;(5)运营管理,包括对于建筑完成后使用过程中的绿色措施等六个部分。

(二)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念

家是人的精神港湾,根据以上居住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景观环境设计师引导使用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让使用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景观设计要应用绿色、环保、生态的设计理念,要考虑充足的绿地需求与沐浴阳光的需求,打造局地绿色小气候,营造绿意盎然的景观氛围,为居住区提供一个天然氧吧。在强调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康生活的引导,通过景观元素的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小区健身的热潮,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也逐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崇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融合了综合探索与应用各种生态环保技术的方法,设计师通过合理利用当地不同的绿色、生态技术、环保材料,可以有效的推广大家的低碳意识和环保理念,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居住区景观设计带给我们城市生活的改善,对于倡导绿色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某绿色建筑居住区绿色景观设计实践

本次实践的某绿色建筑居住区的绿地和建筑的关系采用邻里花园与社区中心花园形成“指状渗透”的模式,对建筑单体进行围合,使得住户离开住宅到小区出口的途中,在不同的公共空间和绿地花园中前进,实现绿地的景观和生态效益均最大化。除北区最北侧的高层建筑前以条带状农田景观示范区为主,其余建筑单体均由密林围合,享有一致的景观均好性。北区高层建筑俯瞰而下,能够对农田景观的大地艺术效果一览无余,形成别样不同的景观感受,更能对高密度的居住空间的景观系统进行弥补。宅间的绿地的形态采用比较自由的线型,以微地形堆砌的种植岛和大量运用曲线元素,凸显现代感,与水岸线相映成趣。整体绿地除了景观地形堆岛以外,均比铺装面层低30mm以上,便于收集降水。树种以地方长势非常好的银中杨作为骨干树种,整体模拟区域自然乡土植被,采用乔木密植+观赏草的“2层式”种植模式,除了节点景观外,尽量减少小乔木和灌木的栽种(图1)。

乔木密植成林,本身可以使植物的生态性最大化,但是中间层的光照和水分因子会受到影响,因此按照传统模式栽种小乔木和整形绿篱等灌木层会增加养护成本,同时景观效果过于封闭,形成视线遮挡。建筑之间采用隐形消防车道,将人活动的场地最大化,通透的林下视廊一则不不影响3层以下的住户采光,二则便于通过阳台和落地窗户等对在宅间游戏场内活动的儿童和老人进行监护,三则乔木不需要进行频繁的修剪,只需要常规养护,能够显著地降低养护成本,因此该种绿地模式存在着积极的意义,符合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管理需求,在生态性、经济性、景观性、实用性等方面达到了很好的平衡,有效地践行了低碳景观的设计理念。在近人尺度,采用色彩、姿态、花色多变的多年生观赏草乃至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造景,同样拥有丰富的景观性。而镶嵌在整个绿地系统中的集水稳定塘是对绿地系统的强化和补充,根据功能需要,按照常规雨水花园的植物构成来设置耐水湿的乡土植物品种:乔木层选用钻天杨、白蜡、早柳、楝树等,灌木层选用木模、海棠、紫穗槐、怪柳等,地被和花卉类则选用莎草、蕾香蓟、半枝莲、莺尾、首草、马蔺、芦苇、蛇鞭菊、金光菊和景天类。大的生态基底架构建立以后,各趣味性景观和集水稳定塘等功能性元素均镶嵌其间,共同形成风格统一细节丰富的室外景观。

为了强调景观的参与和互动性,本案在北区建筑层高最高,居民最集中的区域对室外景观进行優化,将北区建筑南侧14325平方米的景观用地更改为生产性绿地一一都市农业示范区,采用分包租用的方式,供居民划片种植蔬菜,由物监督,居民自由管理。一方面可以增强都市居民与土地和作物直接的交流,给忙碌的城市生活一片绿洲,为小区内的儿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居民之间互通有无,邻里交流的室外平台(图2)。

三、基于M绿色建筑居住区水景观设计实践

(一)降雨的收集及再利用设计

在商业裙房的建筑屋顶上设置景天科植物为主的屋顶绿化层,用于收集和滞留雨水,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商业店铺的小气候,降低空调等设施的使用,节省能源。住宅屋顶设置了光伏板等需要定期养护的新能源设备,不适宜做屋顶花园,只充当集水垫面,通过建筑雨水管就近排向宅间绿地。少量降水可以通过绿地集水吸收,大量集中降水则通过整个街区的雨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透水铺装下垫面引导整个居住区的建筑物面集水和庭院的雨水渗入地下,经过排水沟进入水渠,经过过滤后储存在地下或补充中心湖区的水体。同时在绿地中设置7010平方米的集水稳定塘。

集水稳定塘是集合雨水收集、雨水处理等雨水回收利用技術的复合功能型生态景观绿地,同时也具备人工湿地的景观特质。通过将场地降水收集后通过地形和管渠的引导排向特定的洼地,雨水在稳定塘中滞留数小时,渗透和补充地下水,如果短时间内收集到的雨水超过存储和渗透量,则通过溢流管排向市政管网,稳定塘中的土壤和特定的植物可以对污染物和有机物进行过滤。

(二)停车场雨水花园设计

停车场雨水花园地块为现状市政绿地,本规划将其纳入整个奥林匹克花园的景观系统中,作为开放式公园绿地进行设计开发,并承载了部分地上停车功能,弥补了本案因提高绿地率而降低的地面停车的便利性。整个停车场雨水花园分为11组环形阵列的停车位,中心为雨水收集点和风机发电装置,按照1:30的比例设置快速充电桩,形成具备居民游憩、新能源展示及应用、机动车停放的复合功能开放绿地空间(图3)。

四、倡导居住区绿色文明的主题小品

低碳和绿色是深入人心的环保概念主题,也是本案所承载和传达的概念主题,设计中就以象征低碳节能的荧光绿色为景观构筑物的基调色,以绿色植物的藤叶花蕊等元素作为设计符号,设置钢结构结合张拉膜、玻璃钢等现代材料的景观构筑物,共5组,沿北区水轴分布设置。以艳丽的色彩、现代的造型体现现代科技气息,以绿色植物的形象体现本案低碳节能主题。

(一)花藤主题滨水健身广场一一位于正对北区西入口的公共广场中央,具备亮丽的颜色,可以成为小区居民集中健身休闲的中心所在。与小区的入口大门形成对景呼应。

(二)群芳主题张拉膜阳伞儿童游戏场一一位于中心湖区东侧,与花蕊主题灯柱阵滨水健身广场遥遥相对,彩色的伞廊下设置色彩明快高低起伏的塑胶儿童游戏场,位于周边几栋建筑的视线交汇处,家长可以在游戏场周边陪伴等候玩耍的孩童,也可以在建筑内的阳台和厨房对自己孩子的玩耍动向进行监控(图4)。

(三)太阳能发电、柔性LED灯具发光座椅

位于儿童游戏场和健身广场中,点状设置。由环形的遮阳棚和条形座椅拼合而成。环形遮阳棚顶部设置弧形太阳能光伏板,内侧设有柔性带状LED灯带照明耗电。座椅的材质为再生木浆做成的纸质结构,可自然降解。符合本案绿色可持续化的主题。条形座椅高度变化,可以随意倚靠坐卧,便于各年龄段的业主使用(图5)。

参考文献:

[1]刘瑾.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J].住宅科技,2012(8).

[2]赵洋.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J].大众文艺,2014(24).

[3]吴文卉.绿色建筑视域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究[J].绿色科技,2015(5).

城市绿色景观廊道的生态化建设 篇4

1 绿色廊道建设的背景

随着目前国内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 城市周边的环境污染、破坏越来越严重, 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 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人们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很多, 如: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等等, 这些污染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景观廊道的建设将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绿色景观廊道的重要作用

2.1 绿色景观廊道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城市的绿色景观廊道是紧紧与人们生活的空间相互依存的, 同时也承担了人们户外活动场地的作用, 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对生态、大自然环境向往的愿望, 而且可以满足城市人们的休闲、锻炼、娱乐等活动的功能。绿色景观廊道已成为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素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2.2 绿色景观廊道可以调节城市暖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地球的空气质量在变差, 这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植物对整个环境的改善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而且这样改善环境的方式将会造福后世。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2.3 绿色廊道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景观建设

绿色廊道建设最初的目标是提升人们与环境的协调性, 但绿色廊道的建设目前的现状已经不仅仅是完成它的基础使命, 时代赋予它更高的要求和作用, 它不仅可以优化环境功能而且还能丰富城市文化和艺术内涵, 目前我国绿色廊道在规划与建设时需与城市周边的环境相融洽、和谐, 营造具有地方特色、时代使命感的绿色廊道文化, 丰富整个城市的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

3 绿色景观廊道研究方法

3.1 绿色廊道的分类

一般一个城市的城市廊道分为:灰色廊道, 即城市各等级硬化交通道路;绿色廊道, 即以各类植被为主的廊道;蓝色廊道, 即仅指河流的河道部分。绿色廊道和蓝色廊道都为生态型廊道, 而绿色廊道包括:道路绿色廊道、河流绿色廊道、绿带廊道等。

3.2 数据的获取

绿色廊道的建设首先要对现状有充分的了解, 了解现状主要信息源可采用摄像、摄影技术, 同时还可以结合百度、GOOGLE网络信息、地形图勘测等等技术, 形成完整现场调研文件。选择在CAD中将研究区直接从图像上描绘出, 利用摄像、摄影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同时通过电脑软件中EDITOR工具确定廊道的类型, 编辑绘制廊道信息分布图。最后, 利用模块在属性要素表中统计廊道长度、廊道面积、节点数和廊道连接线数, 最后导入EXCEL表格中进行系统地统计和计算。

3.3 绿色廊道的分析

利用现状图和绿色廊道算出相关的数据, 分析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 比较不同类型廊道的结构特点、现状需求、规划目标、建设标准等等, 提出符合现状条件的建设目标和手法, 应用现状情况比较好的生态环境 ( 及绿心) 来构建合理化的城市绿色廊道。

4 城市绿色廊道景观构建

一般城市绿色廊道的现状分析主要以百度、GOOGLE网络信息为主要现状数据源, 利用现状绿化树冠的覆盖面积来分析绿色生态廊道的现状面积, 这是一种常规上以绿化覆盖宽度来定义的绿色生态廊道, 这种绿色廊道的宽度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够满足周边生物的活动与生存需求, 还要看廊道的密度与高度等等, 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以及后期管理养护方式。

一般城市的绿色廊道在构建形式上主要的缺点为:每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性、整体的结构形式过于简单;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贯通性较低, 说明廊道建设中整体的规划考虑还不够完整。这些现状直接的影响到绿色廊道中节点的实用性、生物的迁移、生态功能最大效率的发挥等。

绿色廊道绿心 ( 附着节点) 是一个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重要节点大多为一些大型的城市公园, 展示城市的风貌, 完善城市的生态网络结构, 这是绿色廊道规划的重要特点, 其意义在于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功能。

针对国内目前绿色廊道规划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1) 加大国内一些大中小城市绿色廊道建设的力度, 整体规划, 提高绿化率、增加一些节点的建设。 ( 2) 在绿色廊道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有预见性, 满足后期植物生长的需求、生物迁徙的需求、绿色廊道的使用率等等, 从而起到增强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暖气候的作用。 ( 3) 在廊道规划的过程当中就注重结构的合理化, 提高廊道的连通性、合理性、生态性、畅通性, 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为城市的人们提供更合理的生存环境。 ( 4) 绿色廊道的规划、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廊道的走向及城市交通的流量, 与整个城市的建设风格保持统一并更好地彰显城市的风貌, 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影响。

5 结束语

在当前城市化发展极其迅速的情况下, 自然景观与城市周边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真正地关系到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发展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运用基本的景观生态廊道建设的原理, 对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性、绿色廊道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使城市建设发展得到全面的提升。

摘要: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大背景下, 将城市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共同打造合理的城市绿色景观廊道。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景观廊道,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马东跃, 刘颂, 等.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城市森林———以无锡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 2008 (3) .

[2]汪芳, 廉华.线型空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华中建筑, 2007 (7) .

[3]朱永峰, 李二军, 何国景.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研究[J].河南农业, 2011 (12) .

[4]王肖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5]李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廊道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6.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研究 篇5

2000年在荷兰举行的《SB2000》可持续发展大会和健康建筑研讨会,提出全球共同开创未来的地球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舒适居住条件的时代。从1987年2000年,世界各国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各国从最先面临的省能省资源出发,逐渐了解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转而为生态绿化,最后回归到人类生活基本条件舒适与健康。

专业解释低能耗:是指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能源,而是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物进行采暖和制冷。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应主要体现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及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三个方面,因此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必须同时协调好这三个系统的关系。武汉地区三个系统发展现状调查

1.1 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性能的保障

建筑是用来为人类生活、工作提供服务的,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建筑的舒适健康性。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及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的追求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精益建造、和谐建造的长远之计。

此系统主要是对武汉市目前已建建筑的舒适健康性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武汉市建筑发展对生活、办公质量的贡献度。

开展方式:建立以人、环境和建筑为核心的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方案,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与大众评价结合、相关专业机构评价与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评定。

量化指标:人居环境的自然亲和性(景观文化、绿地)、健康性(空气质量、水质、阳光充足、噪音)、舒适性(温度、湿度、最低面积控制指标、美观)、安全私密性、使用便利性及耐久性六大指标。

判别因素举例:①不使用有毒的建筑装饰材料装修房屋,如含高挥发性有机物、甲醛、放射性的材料;②室内C02浓度低于1000PPM,粉尘浓度低于0.15mg/m3;⑧室内气温保持在17℃~27℃,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④噪音级小于50dB;⑤一天的日照要确保在3小时以上;⑥有足够高度的照明设备,有良好的换气设备;⑦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⑧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⑨住宅要便于护理老人和残疾人。

成果预期:形成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价技术文件与管理文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价分析对武汉市各类建筑的健康舒适性进行分等级鉴别,为后期评价管理技术与对策建议打好基础。

1.2 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满足舒适健康的前提下首先应追求自然资源的最低消耗。最低消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弃之有利”。1.2.1 “取之有道”——建筑建设时对自然资源的摄取渠道与量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节材、节水、节电、低污染、低排放。

量化要点:对建筑建设使用中的主要材料如木材、钢筋、混凝土、水、电、石材、保温材料、隔热材料、高强度材料、砖瓦、玻璃、工程塑料、油漆、各色瓷砖、防具材料等材料的获取渠道和用量比例、一次性能源的使用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估算,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及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建设中对自然资源的摄取量及用能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对此方面目前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2.2 “用之有节”——建筑运营中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程度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摄取排放渠道及量,在使用上的节约主要依托三个子系统——智能维护结构子系统、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及能源设备子系统。 智能维护结构子系统

量化要点:对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的维护结构的主要部品部件如玻璃幕墙、墙体门窗、屋面楼面板的用材种类、功能(保温、隔声、通风、采光、视野、遮阳)水平、能耗水平、经济水平、适用条件进行比较评价,相关支持政策法规及管理技术操作等进行考察分析。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对各类结构选材的种类、使用功能水平、理论耗冷耗热量、价格水平、经济性等,采取相关部门机构实际数据记录与科研院校研究成果相结合,市场询价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智能维护结构的市场用材种类及强度、能耗水平、经济水平、节能贡献度等有清楚的量化认识,对各种节能措施的适用条件有清楚认识,防止“堆砌”现象的发生,为后期制定相关评价管理技术打好基础,指导节能建筑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 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

量化要点:对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内容进行量化评价,主要包括自然采光(采光井、折光板)、自然采风(通风井、通风烟囱)、湿度调节等情况、相关管理技术操作进行调查。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内容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利用比例及效果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的利用程度反映了对非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从反面反映了建筑使用中对稀缺能源的节约程度。 能源设备子系统 量化要点:考察目前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对不同节能设备(空调、照明、电梯、供热、热水、通风等设备)在使用类别、使用比例、使用效益上的平均水平,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操作进行调查。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能源设备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利用比例及效果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能源设备子系统的使用类别与使用效益反映了对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利用量与利用效率,反映了稀缺性能源的节约利用程度。 建筑整体节能水平

量化要点:不同类型建筑的年耗电、耗水、耗气水平,不同季节、最冷最热时期的温度湿度情况及耗电、耗水、耗气水平。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相关数据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从整体上认识武汉市不同建筑的节能水平。1.2.3 “弃之有利”——建筑拆除后相关材料设备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建筑报废拆除后对建筑产品相关材料、建筑模块、设备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程度及对环境污染程度。

量化要点:对建筑报废拆除后的主要材料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及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跟踪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报废拆除中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程度有直观的认识,对此方面目前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3 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考虑能源节约利用的情况下还要关注其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对周边环境可持续改造的限制等。1.3.1 对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

量化要点:(1)不同类型建筑在其建设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2)对其使用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3)对其拆除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不同阶段的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量化认识,对相关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1.3.2 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

量化要点:根据建筑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程度依次设定四个等级,按照严重程度分别设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弱,并对每个等级进行界定。对抽样的不同类别建筑进行影响等级鉴定。

开展方式:按照不同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鉴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

成果预期:判别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融合度,对各类建筑对环境整体特性由感性认识迈入理性认识,对未来建筑的全面考核打下基础。1.3.3 对周边环境可持续改造的限制

量化要点:根据建筑的建设属性鉴别已建建筑自身的可持续改造能力及对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改造限制度,按限制程度依次设定四个等级,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弱,并对每个等级进行界定。对抽样的不同类别建筑进行影响等级鉴定。

开展方式:按照不同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鉴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成果预期:判别建筑方案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改造影响程度,由感性认识迈入理性认识,对未来建筑的全面考核打下基础。武汉地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评价管理技术

此评价管理技术主要针对以上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及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集成系统平台。此系统主要包括低能耗绿色生态项目流程管理子系统、实际节能效果的评价考核导入子系统、能耗性能标识及政府奖励子系统、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示范项目申请及考核子系统、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子系统 五大子系统。各个系统主要以相应的制度体系、规范标准等作为支撑性文件。

2.1 低能耗绿色生态项目流程管理子系统

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及办法,将建筑节能纳入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形成从项目报建、设计招标、初步设计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核、建筑节能告知性备案、施工过程监管,直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全过程监管模式;各管理部门严格把关,凡未按要求实施的,一律不得进入下一环节。

2.2 实际节能效果的评价考核导入子系统

建立机制及系统便于对建筑运行使用阶段的实际节能效果进行跟踪考核,注重实际效果调查数据的搜集,让节能效果标识依据实际效果而非理论效果。

2.3 能耗性能标识及政府奖励子系统的导入

该系统主要分能耗检测、能耗评定及能耗标识三个部分,其中能耗标准的评定最关键,建议以实际效果作为评价基础依据,设定超能耗建筑、中能耗建筑、低能耗建筑及微(零)能耗建筑四个等级(可以以节能的百分比或单方每年能耗总量划定),达到低能耗水平的政府给予相应奖励,再设定低能耗铜奖、低能耗银奖、低能耗金奖。

2.4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示范项目申请及考核子系统导入

主要是关于示范项目的申请程序、要求及考核要点、体制的系统设置。

2.5 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子系统导入 主要由技术文件与管理文件组成。技术文件包括健康住宅建设要点(指导性、规范怀、标准性文本)、健康住宅评估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健康住宅评估方法标准、健康住宅监测设备标准及现场测量方法标准;管理文件包括健康住宅实施管理办法,健康住宅专家委员会组织,健康住宅承诺书和保证书。武汉地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制度与政策建议

制度与政策建议主要在以上两大章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主要从加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加快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展开。

其亮点将体现在:政策制定方向指引、用能结构的调整(可再生能源)计划、重点示范项目开展(以示范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计划、标准规范更新速度、政府优惠政策激励、市场化推广运作等。

典范:德国低能耗建筑开发整套系统

锋尚国际公寓:我国首例大面积应用高舒适度低能耗健康建筑技术设计与施工的高档公寓建筑

从绿色建筑到生态城市 篇6

丹麦绿色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

丹麦丹佛斯中国区副总裁 车巍

丹麦在节能减排方面走在全世界的前面。

40年前,丹麦也经历了能源危机。当时丹麦的石油100%地靠进口,其整个能耗的结构跟中国比较接近,以煤为基础,所以当时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制裁,丹麦是首当其冲,可说是灭顶之灾。但是,丹麦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经济上做出了一个奇迹,经济总量增加近80%,但是能耗增长几乎是零,全民的生活水平还在持续地提高,经济总量跟能耗完全脱钩,更有意思的是碳排放还在下降,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能做到的。加州是美国最富的城市之一,加州每年人均耗电是要12000度,丹麦人均耗电仅6000度,

丹麦一年到头都有供暖,它的整个供热面积在持续地增加,但在过去的40年当中,不管是单位能耗,还是平均能耗,还是总能耗都在下降,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实际上就是几个方面,包括从门窗、墙体保温的节能,集中供热,区域供热,计量收费等。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在丹麦是做的最好的。做到这些,我理解是丹麦实现了两次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这次革命有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即到2050年完全摆脱化石能源,完全不烧煤,而且这个能源结构里面还没有用核能。因此,我认为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地球村,我觉得在地球村的那一角,丹麦这块小地方给我们看到了人类未来能源的一种希望,应该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

在丹麦南部的一个小城市——松德堡市现在在推行一个零碳项目,要实现零碳排放,实现完全达到摆脱化石能源,到2029年就要达到。这个城市虽然不是特别大,仅有8万人,从2007年实施零排放项目至今,降耗已经接近40%,无论是区域供热,还是垃圾焚烧,还有地缘热泵都用上了。垃圾焚烧系统做得非常好,他们开玩笑说,丹麦不需要多长时间,垃圾就不够用了。丹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实际上也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结果,一方面有政府的政策和立法的引导,另一个是有全民的参与。欧盟的目标是2020年新能源在整个能耗结构中达到20%,丹麦现在已经做到了。丹麦的风能、太阳能,还有生物质能都做的很好,也催生了一大批绿色产业。

在以上的几个领域里,都有丹佛斯的身影。丹佛斯原本是一家农民企业,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在100多个国家有业务,到中国已经17年了。我们国家最早用的雪花牌便是用的丹佛斯的压缩机。丹佛斯的业务分成三大块:一是冷链,叫做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涉及食物储运的全过程,我们都有解决方案。二是热链,包括整个城市的供热系统,在北京牛街就有我们的供热项目。2012年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哥本哈根时签署了一批商业合同,丹佛斯跟鞍山市签了一个供热的项目,通过丹佛斯的解决方案,帮助鞍山市把整个城市的供热能耗降到最优化,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同时利用鞍钢的工业余热供应城市的生活用水,所以是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三是变频器,除了建筑,还有所有的工业生产线上,各行各业都有应用。

丹佛斯的这三大业务都跟节能减排有关系,而且是跟建设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有关系。

绿色交通建筑的设计与探索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刘京

20年前,我理解绿色建筑就是绿颜色的建筑,后来我才理解绿色建筑涵盖的空间和理念非常宽泛。

绿色建筑之所以要研究,是因为我们现在建筑能耗占据了整个城市能耗相当大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这些都需要我们发展绿色交通建筑。交通建筑包括很多种类,如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站、机场和地铁站等。在我国,交通建筑建设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因此,需要我们走上绿色化的进程,而不是建这么多以后难拆除,为我们的子孙添麻烦。2013年6月1日开始,北京要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现在出台了住宅和公建的评价标准、设计标准,但是我们看到其实绿色交通建筑跟其他的公共建筑有区别,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讨。

首先从建筑设计的范畴来看,一个建筑除了个体属性,它的城市属性非常重要,包括和周围建筑的衔接和连通,跟城市重要的空间领域的衔接。从个体属性来说,现在的绿色标准是“四节能一环保”,但是交通建筑跟普通的建筑最重要的区别是能耗的权重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所要控制的重点不一样,办公建筑装空调能耗是最大的,轨道交通建筑的电力系统能耗是最大的。

绿色交通现在面临什么问题呢?首先是交通建筑的能耗巨大;其次是交通建筑占地面积非常大;第三是过分装修,交通建筑有框架,结构一层皮,外装是一层皮,内部一层皮,这三层皮其实做了很多无用的装修,所以我们可以从装修入手来简化,是不是有材料可以做到一层皮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还体现结构美。还有就是环境噪音,这也是近些年来很多居民投诉的一个重点。

从城市的属性来看,因为交通建筑占地面积很大,所以已经不符合城市现有路网的体系,截断了生态化城市的路网结构,而且各个交通体系衔接不是很流畅,这是因为不同交通方式分属的管理单位不同,所以在交界的过程当中不是很融洽。基于此,我想首先应该开拓创新,建立一个好的思维模式,应该考虑到更复杂的层面。从交通设施来说,具体的措施包括交通效率、节约土地资源、优化能源控制、使用自然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和善用模拟手段。例如,如果我们在一个交通体系里换乘每个人能节省5-10分钟,那对社会效率的贡献是很大的。我们做的苹果园立体交通枢纽,把地铁、城际列车、公交汽车、社会汽车和自行车都进行了整合,管理整合是一个重点,设计整合是我们的手段。这对城市的贡献是相当大的。还有,在设计阶段做很多自然模拟的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模拟,然后再调整方案。对于交通建筑来说,我们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建立体系化的研究,才能真正推行绿色交通建筑。

nlc202309031954

申都大厦的旧房绿色改造技术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田炜

2012年底,现代设计集团申都大厦改建工程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专家评审组充分肯定了申都大厦在垂直绿化、能效监管、雨水回用、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结构加固等方面的前瞻性技术,认为该项目在旧房的绿色生态化改造方面具有极强的推广和示范意义。该项目同时被列入上海市立体绿化示范项目名单。申都大厦位于上海市西藏南路,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原为现代设计集团办公楼。

近年来,现代设计集团围绕城市旧建筑功能提升和绿色低碳两大课题,大力发展既有建筑改造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并于2008年将申都大厦作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建实验楼,通过改造前后的全方位能耗检测,大力推进既有建筑和绿色建筑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和比选,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申都大厦实验楼在绿色策划方面坚持发展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低成本、高产出”技术,更多地利用建筑本身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建筑保温等技术,实现资源集约、低碳高效,相关既有建筑和绿色建筑技术将在集团的建筑咨询项目中转化应用。

首先,前期的诊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我们策划的依据,是整个建筑功能的定位。在功能策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绿色技术或者绿色理念真正地体现出来。从建筑的布局,到空间的再造,以及基建设计的增设,都与我们的内容息息相关,都是一个相互的限制和呼应的过程。

其次,空间设计,整个大楼在居民区里面,南北间距非常近,只有10米,如何解决视线干扰和建筑本身采光的问题,减少中庭的效果,引入边庭,特别是在弯角的时候,把风吸进来,不要只在中庭的周围有新风的出现,我们要在更大的区域里面实现自然通风的效果。这样的好处,一是增加了室内过渡空间,二是解决了楼间距的问题。

另外,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控制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初期的投资概算700多万,通过技术招标仅用了380万就完成了整个项目。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3.65米;应用了30余项绿色建筑前瞻性技术,建筑节能率达到61.15%,采用地缘热泵负责部分空调采暖,光伏发电提供2.04%的建筑用电量,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41.1%,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15.0%,是一次低成本绿色建筑设计的成功尝试,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室内污染是看不见的杀手

香港室内空气处理专家 黄劲松

香港与北京、上海一样都很漂亮,我们伟大的建筑师设计了很多漂亮的建筑,并且里面的设计也很漂亮。然而,我们对建筑物内部的污染关注很少。我想重点介绍3个方面:一是室内氧气;二是室内温度;三是室内空气的流动。

室内氧气够不够,我们主要看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室外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在300ppm(ppm表示百万分之一)左右。但是,我们在香港的一家医院二氧化碳浓度是7352ppm,这时候人在室内会感觉很累。这就是这家医院为什么经常发生医疗事故的原因,医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做手术时经常会丢三落四。一个内地的人到香港后很奇怪,每个月都要病一次,经常吃药,原来他在国内身体非常好,主要是他生活的室内氧气不够。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里二氧化碳浓度太高,超过1000ppm以后就会想睡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举个例子,有个很出名的建筑师,设计了好多漂亮的建筑,很有钱,但他的儿子和儿女一出生就一直病,是呼吸系统的病,医生说可能跟空气污染有关。他请我去量了一下他房间内的污染情况,测量后非常惊人。他爱人一听就哭了,他说不管用多少钱,要把这个室内设计重新做一下。

室内温度的多少以人的舒服为前提,太冷太热其实都是不节能的。温度和湿度都要控制,北京是干燥的,所以我们要加湿,香港是比较潮湿的,所以要干燥。如果空气温度过高,会使人频频出汗,烦躁难忍,造成人体内部热量不能及时散出;温度过低,又使人体热量散出过多,人体时常通过出汗散热来调节体温。适宜的湿度是创造理想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适当的空气湿度能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在正常温度下,办公室的理想的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在这个湿度范同内工作,人会感觉清凉、爽快、精神振作。更换室内的空气是通过空气流动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在室温为22℃左右的情况下。空气的流速在0.25米/秒时,人体能保持正常的散热。并有一种微风拂面之感,感到舒适。空气流动过快或过慢,都会引起人的身体上的不适。正常的通风标准是每个人每小时约需2000立方米的空气。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 篇7

1 项目概况

沪昆专线东边从湘黔省界为起始点, 途中经过富源-曲靖-马龙-崇明-昆明, 其正线总长度为747.312km, 包括云南境内全长185.96km。

云桂线设在云南和广西的境内, 油昆明南新客站往东边经玉溪-红河-文山-百色-南宁, 总长709.518km。包括云南境内全长442.268km。此线路是西南与华南地域客货运输的重要线路, 也是西南地区主要出海通道之一。

2 设计依据

项目实施前期的考察是指导后期设计展开的依据。在设计进行之前, 先对沪昆客专浙江地段、湖南地段以及一些既有线路绿色通道的建立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经昆明、富源、曲靖、崇明对沪昆客专云南地段进行了调查。主要调查线路路基主要工点、桥梁、隧道洞口等。并同时查看铁路既有线、城市绿化等情况;查看沿线自然环境中植物分布情况, 采集当地本土植物, 并进行观测;访问林场等种植基地, 掌握苗源及其对应价格;通过拍照、询问、网上搜集资料等形式集齐了大量一手资料。

3 沿线环境概况

3.1 云桂铁路

云桂铁路 (云南段) 坐落于云桂高原地貌地域, 高原地貌是由丘陵、低中山、溶原、高原盆地构成。本线所经地段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 直接接受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水汽补充。气候特性是温暖湿润, 雨水充足, 夏季炎热而漫长, 冬季会偶遇奇寒, 干湿两季区分明显。该沿线土壤大多是赤红壤、紫壤以及红壤。大部分土地瘠薄, 有机质含量不高。现场边坡挖开的土壤大多是红黏土以及膨胀土, 土壤具有容易板结成块状的特性, 对植物生长不利。

3.2 沪昆客专

沪昆客专 (云南段) 是热带高原型的气候, 垂直变化明显, 气候温暖潮湿, 雨水充足, 冬季干燥而寒冷。该沿线大部分地区土地瘠薄, 有机质含量同样不高, 以红壤为主, 昆明市边缘地区沿线高原盆地经长时间的耕作, 土壤已变成肥力较低的水稻土。

4 绿色通道设计方案原则

改善铁路周围的生态环境, 创建铁路沿线环保生态廊道体系, 充分缓解修筑铁路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程度。绿色通道设计可分为三方面:①路基边坡;②路基边坡外至用地界;③桥梁梁下用地范围内绿化。

4.1 路基边坡方面

路基边坡宜选用灌草相互结合的立体栽种模式。因边坡大多具备土壤贫瘠、存水存肥性差的特征, 这要求所选植物在耐干旱、耐贫瘠、根系生长较发达、覆盖性好、易于成长、便于打理、兼顾景观效应方面效果突出。应根据不同的环境状况因地制宜, 考虑相异的施工工艺, 还要以不同的比例来搭配植物。路基边坡应洒满草籽, 草籽比例约15~20g/m2, 草籽宜选用冷暖季型草一起撒播, 冷暖草交替长出, 促使边坡四季常青, 同时点播豆科植被固氮肥地。本线采用草籽配置比例为:豆科植物, 比如紫花苜蓿和白三叶等;暖季型草, 比如百喜草与狗牙根等;冷季型草, 比如高羊茅与紫羊茅等。较单一的草本护坡因在初期有较高的面积覆盖率, 能较少雨水对坡面形成的面蚀, 但生态群落单调, 没有层次结构, 对于恶劣天气抵抗能力较差, 容易引起大范围退化。而灌木拥有根系深、生长期较长、覆盖率较高、叶片不集体凋落的特性, 灌木护坡在长时间护坡效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 选用灌草结合的形式护坡, 能充分利用草本植被速生、覆盖率更高及灌木植物较高、灌幅较大、根系较深的特点, 形成混合植被护坡结构。在边坡长草之后, 还应以不同颜色的灌木品种搭配以及地被植物等组合对边坡进行点缀种植, 形成多种色泽、图案的边坡景致效果。

4.2 铁路路基边坡外至用地界

设计路基边坡外至用地界的绿化理念, 主要是考虑对线路的景观起到美化效果, 采用乔灌草花互相结合的方式恢复生物群落植物覆盖层。绿化景观一般通过所选树种的颜色、花型、花的色泽以及灌木造型来表达。本线选用绿化模式为:水沟内侧以颜色不同的小灌木搭配绿篱, 其间用带花小乔木或大灌木丛点缀, 对乔灌种植后的裸露表层采用地被植物、草本花等遮盖;水沟外侧主要种植乔木, 使铁路具有隔离林带, 常绿乔木、开花乔木、落叶乔木等混合栽植, 乔木下还可种植灌木绿篱、组团装饰, 裸露地表予以草坪覆盖。本线预计使用苗木品种有:草本, 如沿阶草、地被菊、葱兰等;灌木, 如小叶女贞、红花继木、茶花等;乔木, 如广玉兰、银杏、栾树等。草本花种植密度是20~25棵/m2, 小灌木绿篱以及组团栽植密度是16~20棵/m2, 花灌木种植密度是每穴1~3m, 乔木种植密度为每棵2~3m。

4.3 桥梁

桥梁锥坡:其锥坡参考路基边坡绿化计划, 骨架内洒满草籽, 并穴种植灌木, 混撒草籽密度是15~20g/m2。同时, 沿着锥坡坡脚种植一排两行攀爬植被。桥下地段:梁体投影范围内, 以种植耐荫植物为主。投影边缘至用地界要和路基边坡外至用地界所选树种保持一致性。桥墩:对一些跨越公路与城镇的桥段, 应在桥墩周围设种植槽位, 栽植凌霄、爬山虎等攀缘植被。桥身地段:可通过在桥梁的遮挡板上悬吊种植槽, 在槽内种植景观植被及垂吊性植被, 从而遮挡混凝土桥身。

4.4 隧道

针对经过大型城镇、重要景点的隧道洞口, 考虑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自然风情、采用浅浮雕、装修等办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洞口景观设计。充分结合隧道洞口现状及洞口周围环境情况, 对隧道边仰坡运用草灌结合的形式进行景观绿化, 将花灌木进行点缀, 减少隧道修建改变山体结构的痕迹。

5 绿色通道设计技术要点

5.1 优选植物品种及配置方式

依据铁路边坡土壤贫瘠的特征, 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发芽率高、覆盖良好的植物, 并依据植物生长的高度及速度进行合理搭配, 达到植被群落丰富的效果。

5.2 依据立地条件选择多变的绿化方案

铁路边坡的历程较长, 边坡立地条件难免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过程中, 参考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 灵活确定植物栽种方案以及工艺。

5.3 将不同季节植物混合种植

将不同结节开花植物混合搭配种植, 更突出的是将不同季节草种混合播撒, 使铁路沿线花开四季, 草木长青。

6 结束语

铁路绿色通道景观生态工程设计需要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才能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 铁路沿线的景观布置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 该项目的实施需要考虑到沿线不同路段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等情况,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栽种, 才能取得良好的改善环境与美化景观的效果。

摘要:铁路运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沟通, 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改善铁路生态环境, 建设绿色通道是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云桂铁路 (云南段) 、沪昆客专 (云南段) 沿线地理、水文、气候等现状进行分析, 加强了对沿线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情况的了解, 并综合实地考察情况进行全面整理归纳, 为全线景观段的划分作出指引。

关键词:植被,绿化,搭配种植,铁路沿线

参考文献

[1]费文燕.龙口至烟台铁路绿色通道设计研究[J].铁道勘察, 2015 (2) :86~88.

浅谈建筑绿色景观 篇8

1 绿色植物与人类

1.1 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 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 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1) 四季更迭的形与影。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 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 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 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 绚丽变幻的色彩。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 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 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 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1.2 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 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 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 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 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 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2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 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环境的一种意识, 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它物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 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 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 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服从意识, 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 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 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 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 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帮助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 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 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 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19世纪80年代, 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对上100万m2的绿色屋顶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绿色植物对CO的抑制而释放出更多的O, 城市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 所谓的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 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在日本山口县最近建成的“未来住宅”中, 色彩绚丽的屋顶植物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 创造了与环境共生的建筑立体景观。绿化屋顶良好的保水性不仅同该地区雨水丰沛的气候特点相呼应, 有效保证了地域的保水机能, 而且其较好的蓄热性也使空调负荷得以降低, 减轻了环境负荷。立体绿化系统, 作为建筑有效组成部分, 确保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延续。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 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 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安藤忠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000年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

3 结语

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作是环境的添加物, 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环境发展;绿化从建筑外部空间的广场布置, 发展到灰空间和室内园林绿化, 甚至发展成为建筑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 这显然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 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使得绿化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宋健, 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 篇9

1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重视的问题

1.1 要对景观生态进行整体性把握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是通过一系列生态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区域受到破坏, 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其本身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景观载体, 要想实现整个系统的有机管理, 那么就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加上我国目前的行政边界的规划与自然生态景观的地理单元很不一致, 因此在对各个城市的边缘地区进行规划时应该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 既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局部的利益, 同时也要考虑到整个生态景区的利益, 进而才能做到统筹兼顾, 使得设计出的生态景观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去, 从而也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态建设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连接。

1.2 要深刻认识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由于城市边缘地区所处位置的特殊性, 在进行城市边缘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时一定要注重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因为只有所设计的景区生态多样化越高, 其内部的生态系统就会越复杂, 那么就会减少外界环境对其本身的影响, 从而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自我修复的能力, 因此要深刻认识到景观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作用。而如果所设计的生态景观层次比较单一的话, 就会使生态的空间层次有明显的缺失感, 那么相应的就会使原本的生态景观功能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进而很容易遭受到外部环境的破坏。由此可以看出, 为了使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态景观建设更加稳定与正常, 就要充分重视起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那么就要充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到的景观要素来促进城市边缘生态景观的平衡发展。

1.3 城市景观生态要素与乡村景观生态要素的有机结合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是整个城市景观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个区域中, 不管是进行景观生态的建设, 还是对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开发与利用, 都会对整个城市的景观生态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时对乡村的景观生态规划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绿色生态景观的改变对城市以及乡村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要严禁一些城市中的建筑物对边缘地区的盲目扩张, 将城市建设与乡村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而建造出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舒适环境, 从而在美化了城市边缘生态景区的绿色空间的同时, 使人与生态环境能够友好、协调地发展。

2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内容

景观生态学中指出:通过景观的空间格局可以实现对地区生态景观过程的控制与影响, 从而可以通过改变生态景观格局的方式来促进和维持生态景观功能的安全性与健康性。因此可以通过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一定调整与重新构建的方式来对日益遭受破坏的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景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与正常性, 使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相处与影响导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那么在具体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规划。

2.1 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 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

对于城市边缘地区的景观建设, 会受到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巨大影响, 而就实际情况而言, 现今的城市发展与建设过于重视一些现代化设施与现代化建筑的建设, 从而不断对生态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进而忽略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当地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那么就会造成整个城市建筑同化的状态, 也使得整个城市的景观空间缺少一定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那么相应的就会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美观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乡村景观的建设上来讲, 应该充分考虑景观的整体规划, 并且以保护环境为主, 从而为人类建造出一个健康与舒适的生态环境。

具体的对于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应该对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历史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进而来组织乡村的空间, 进而使乡村生态景观的各个要素能够合理地能够进行合理的布局, 从而也使得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有所体现与保护。

2.2 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在经济发展上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却还在不断地扩大, 因此对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来讲, 如何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其乡村的发展, 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城市与乡村两者之间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缺点, 那么就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使得城市与农村进行充分的优势互补, 才能够从根本上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从而消除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

2.3 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 发展城郊生态旅游

乡村的一些自然资源大多数都是未被加工与处理过得, 也正因为如此, 乡村的一些绿色景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再加上乡村景观类型具有多样性、乡村景观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以及乡村景观的一些休闲功能等都使得将乡村景观开发为旅游资源成为可能。因此, 可以在保证乡村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与特色性的前提下, 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 将旅游资源与当地的独特文化与风土人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建造一些农家乐、果蔬采摘园以及周末游等在给当地村民带来一定利益的同时, 也促进了乡村环境的美化以及生态的完整性等优点。

2.4 绿色景观建设

对于城市绿色景观的建设, 城市边缘绿色景观建设使其主要的内容之一, 因此要对其进行相对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从而使促进整个城市的绿色景观质量, 具体的应该包括建设绿地、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等方面, 绿地、绿化隔离带和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是整个城市的绿色屏障, 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与调节的作用, 进而使得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那么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进行城市绿色景观的建设, 通过制定详细的规划以及合理的植被布局, 进而来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防护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建设对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整个城市的绿色景观生态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相关人员就要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行合理而又详细的规划来加强整个城市的绿色景观的美观性与生态防护作用。

摘要:城市的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结合带, 城市需要建设, 那么就避免不了会对环境造成的一定的破坏, 而乡村的内部建设虽然不是很发达, 但是会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城市的边缘区属于一个城市环保冲突的区域, 因此要对城市边缘区的合理规划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以及其具体规划内容。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乡村景观规划,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明远, 孔令强.关于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分析[J].河南科技, 2014 (17) :182.

[2]王思元.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研究及规划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 2012, 28 (6) :118-121.

[3]王红绪.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 (上) , 2014 (7) :155-155, 156.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 篇10

生态居住区与生态住宅已成时尚。生态居住区与生态住宅是21世纪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 国家有关部门拟订了相关的技术守则与技术要点, 但业界对此的理解尚需深化。生态是一个区域概念, 一个居住区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有相当的困难, 它在这个循环链中由于居民的生活活动成为污染源, 对于居住区和住宅的生态概念是要求它自身少产业污染, 并采用相应措施治理这些污染。生态居住区和生态住宅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通过对住宅建筑设计上采取的措施, 实现住宅生态, 通过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实现区域的生态, 共同构建出生态居住区。要求设计人员掌握运用生态学原理, 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采用系统工程和优选原则去设计生态居住区和生态建筑。在住宅区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原生态改善环境

一个居住区的规划必须与基地的原生态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注意建筑外簷与邻近大多数建筑的协调, 注意小区布局每栋建筑的日照、通风条件, 注意植物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营造小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要注意各栋建筑、各户位置的均好布局。

2 能环保高效低耗

尽量采用可循环转换的物质、能源, 以实现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 创造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采取节能、节水、节能的设施并坚持以住宅的使用功能为主导方向, 反对扩大户型浪费有限的资源, 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每户以100m2~120m2左右比较好。这里强调的是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对居住区环保的理解与支持。

3 完善居住区的配套治理污染

居住区的配套也有资源利用和节约的问题, 如周边已具备某些适用的配套项目, 不应再要求新建居住重复建设居住区的配套项目, 应以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居住区应设置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设施, 有条件的做到污物不出居住区是对该地域生态环境的最大贡献。

4 室内环境清新无污染

保障室内环境的设计应从规划开始、首先要具备通风采光的条件, 并设计好住宅的声、光、热环境。建设住宅的建材及填加剂选用环保无污染型, 装修及家具选用绿色建材、材料, 防止室内环境的污染。

5 居住区及庭院景观遵从生态原则

除充分保护原生态外, 居住区景观以多软景观 (绿化) 少硬景观 (建筑小品) 为好, 建材与植物材料以本土产为好, 少雕琢多自然形态为好。

6 生态居住区和生态住宅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

设计人员要掌握建设科技动态, 适时适地地选用新技术, 对地热、太阳能、风能等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发达国利用范围已很大, 我们做为发展中国家更应效仿并发展这些新技术。住宅的智能化已提上建设日程, 但应用效果需注意总结, 促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服务于居民。

7 居住安全要常抓不懈

居住安全包括多方面, 如防盗防暴、水电煤气、高空堕落、水景防护、交通组织、防病防灾等等, 这些因素设计伊始就应采取措施, 防患于未然。

8 居住区的人文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个生态居住区应该是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社区,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实现这些美好理想的前提条件, 这既需要居民的共建, 也需项目策划中的关注、规划中设计出的交往条件。

景观不是生态但要反映生态。景观设计是将居住环境由室内向室外的延伸, 为居民提供“闹中取静”的休闲空间, 让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的清新, 感受阳光、清风、细雨、飘雪、水流、绿化的自然美。景观并不代表生态环境, 但在设计中应充分尊重生态环境, 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景观设计要遵循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尊重历史、反映地域性和本土文化的原则, 要以规划设计为基础, 统筹好规划、建筑、景观、装修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切忌盲目追求“大手笔”, 用城市规划的手法去规划居住区、用公园的设计手法去设计居住区景观, 这些年来此类败笔浪费了巨额的社会资产, 可悲的是一些设计人并不觉悟反而自诩。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居住区规划出大型园广场、放射性的道路、对称的轴线, 俨然一座城池, 一些居住区辟以开阔的公共广场、竖起巨型雕塑、配以大型音乐喷泉, 建筑密度却很大, 失去居住区“闹中取静”的基本要求;一些居住区景观设计抄袭公园设计手法, 大绿地失去了功能可看不可用, 大量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挤占了有限空间, 要明确居住区不是公园;近年来, 一些居住区大做水景文章, 居住区建设基地傍水保持原生态, 完善景观, 无疑是睿智的选择。如上种种, 在不断总结近年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 反思我们在设计上的浮燥情绪, 应提倡精心设计、精密设计, 实现住区均好的理想。

9 结语

总之,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 (提高或保持) 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破坏, 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首先, 设计应重点考虑地域性。地域性包含了传统乡土文化、土地资源等要素。无论是自然生态资源还是人文资源, 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 设计应重点考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开发利用的过程就是资源减少的过程,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可再生资源的效能。其次, 设计应以顺应自然资源的循环为出发点, 任何对自然资源的断章取义的设计手段都是对生态的破坏, 设计应符合生态群落的自我调节功能。生态设计是使环境走向生态化并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 生态设计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才能创造宜人的人居与游憩环境。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住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与此同时, 城市扩大和人口剧增使环境受到污染, 导致生态系统失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因此, 现在住宅小区特别注重生态景观的设计。文章就将对住宅区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绿色生态,景观设计,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1]王晓亮.生态园林的功能、生态习性与建设类型[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9) .

[2]陈群.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趋势[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3]袁尊, 王宁.绿色生态社区规划基本要素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三卷) [C].2009.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 篇1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人们选择一个住址首先考察的就是住宅附近的生态环境,在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就要求进行城建的设计者将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考虑在内。生态环境的设计要与景观的设计互相配合,不能孤立其中任何一方而独自进行设计工作。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景观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追求的是更高质量的景观设计。设计者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周边生态环境有足够了解,这样设计出的景观才被人们所接受。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设计

在自然界中生态环境的概念非常广泛,我们身边的植物、流淌的河水,地球上复杂多样的地形等,这些都包括在生态环境中,这些物质组成了我们的地域空间。生态环境中的植物与建筑相结合,使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以在建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设计,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参照环境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性,要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要利用好空间环境所构成的天然景观,在其的方位、形状、色彩方面进行适当调节,让设计出的生态景观给观赏它的人一种美的享受,人们通过观赏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而从中得到关于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

景观设计的内涵

在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前提下人们才有更多心思来进行景观设计,以此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符合生态园林的设计原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加入人们的艺术手法,人们可将所有的聪敏才智都用于如何创造出符合人类美学的景观设计。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将会在人们所设计的景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永恒不变的主题将赋予人类更多的灵感,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对生态园林进行再次加工。自然界的脾气是变幻莫测的,人们要想使建筑与景观看起来是浑然一体的效果,就必须了解植物与地形、土壤气候之间的关系。只有达到这种深层次理念,园林所富含的美学才能在景观设计中展现出来。景观设计就是将聚集在一起的植物进行规划、修剪以及适当的造景,以展现植物壮观的整体美。进行景观设计的设计人员要密切关注景观的动态,为以后的建筑规划住宅区设计出多姿多彩的动态景观效果而做准备。

建筑生态环境与景观设计注意事项

1.要推行绿色生态建筑

建筑规划的高层次要求就是使生态循环系统以优良的方式继续发展下去,推行“绿色规划,绿色建筑”。设计者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学习建筑规划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全新概念的建筑体系,将人与自然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推行绿色建筑,就要将建筑、人与自然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和谐相处。推行绿色生态建筑,就要采用全新的建筑理念,将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建筑中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情况下就能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城市的建筑规划以及开发不能超过当地的承载量,要对建筑总量加以控制,对绿色建筑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宣传绿色建筑理念,并将之推广出去。这在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对当地环境进行开发,节约了生态资源和社会资源,也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一个作用,当地经济也在稳步发展。

2.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周围环境

景观的设计要与当地环境状况相符合,外界很多因素制约着的景观设计。在中国一个有着很浓厚传统文化的地区,就不能设计出充满着强烈西方色彩的景观文化。地理因素也是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让人一看就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风貌。当地环境特有的资源我们应将其积极利用起来,优美的风景适当进行设计就会更加吸引人。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能够大大降低景观设计成本,也能够让设计者对数量众多的植物进行艺术的加工,将人类的灵感赋予到这些景观上。

3.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建立在彼此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人们在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时,必须处理好建筑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要尊重自然界发展规律,不能强行按照人们意愿进行随意破坏,对自然界的改造要控制好一个度,将人们对自然的改动降低到最小。景观设计也要尊重自然界的生物,在进行设计后的景观不能改变生物原有生存条件,各种生物之间都有密切联系,一旦破坏其中一种生物,其他生物就很难生存下去,甚至严重的将导致生物灭种。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生物之间的联系,维系好各种生物,使它们能够延续生存。建筑规划必须遵循大自然规律,使人类和自然很好的相处。

结束语

在建筑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将城市生态环境放在一边,建筑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相统一。景观设计让生态环境看起来更加舒适,同时它也给了住宅新的生活氛围,赋予了生态环境新的寓意。人们必须要更加了解建筑规划生态环境与景观设计这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景观设计要与人们居住环境融合在一起,不能设计出与居住环境相突兀的景观。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校园建筑之景观生态观 篇12

关键词:校园规划,建筑,目标,建筑环境形态

1 现代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

校园规划是一种时刻变化的过程。面临社会、经济、技术、科教发展的不可预知性和时刻变化, 对校园规划的深层次研究已显得必要。我们正处在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 学校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已经不够了。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从小培养, 并且注重整个培养过程, 重点培养、训练他们的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学校的规划设计也要为这种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各专业之间的交往、交流, 这样可以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贯通, 相互补充, 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因此现代校园规划、建筑设计都需要为此创造条件。

学校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目前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第二提高用地的利用率;第三重视处理气候以及自然条件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获得良好的环境。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就涉及到一些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概念的转变以及需要深入讨论、研究的问题。

首先, 校园的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 由只重视教书育人, 单纯传授知识的概念, 转变到还要重视人与人以及环境、学校与社会等相互关系的概念。即要创造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室内外空间, 还要注意学校环境的使用功能, 以及学校还要方便与校外各方面联系。

其次是提高用地的利用率, 校园的布局向多层次发展。课间活动场地或部分“第二课堂”的空间, 可以布置在天台、平台、廊道或架空层中。天台或平台可以作为活动场地, 在多层建筑中, 天台、屋面平台等位置加以绿化, 对建筑还起遮阳、隔热的作用。这样既丰富了活动环境, 又提高了建筑及场地的利用率。

第三是对连廊、架空层的功能的转变。以前普遍认为连廊太多不经济, 浪费了使用空间。但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 使这些空间有了新的使用功能。连廊除交通功能外, 还可以作为交往交流的空间, 也可以做学术报道的空间。架空层同样是交流的空间, 也有利于建筑群的通风排热, 也符合了现在节能的设计理念。同时, 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 丰富了室外景观。

第四是充分利用绿化的潜力、作用。以前只重视美化作用, 或用于防噪音及视线干扰, 遮阳、降温的作用。其实还可以用绿化划分空间, 选用相应的树种来降低某种性质的空气污染程度;利用绿色植物装饰建筑的屋面和墙面, 即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创造出宁静的坏境。更有一个新的课题, 利用绿化可以改变人的思维能力。

2 校园景观生态的规划目标

校园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校园景观结构, 增强校园景观景观功能, 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现代校园建筑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建筑设计需要向生态建筑方向发展。

3 校园建筑与景观生态

校园建筑中景观生态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 以校园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建立校园景观生态系统。要求在校园建筑规划选址时, 应考虑场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从而合理利用、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社会的进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 新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个大课题, 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应该走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道路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 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虽然现在绿色生态建筑只是一种设计理念, 但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这种理念, 利用已有的技术创作出符合时代的生态建筑。

3.1.1 发掘利用好地域文化, 创作出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3.1.2 根据地域的气候条件, 采用新技术, 创作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

3.1.3 树立建筑材料可再利用的意识, 尽量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

筑材料, 不使用产生危害的建筑材料, 既不破坏环境, 也不影响人的活动。

3.1.4 运用新技术的发展, 结合建筑功能要求, 采用合理的新技术。

3.1.5 增强建筑空间使用的多变功能, 以减少建设所需的资源。

3.1.6 减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破坏, 减少资源的浪费, 减少建材的浪费。

3.2 结构形式以框架结构为主

现在大部分多层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 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 受到施工限制, 作业量大, 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建筑结构体系采用框架结构优点很多, 可以利用新型建筑材料, 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 增强了空间的自由性, 丰富建筑立面造型, 提高建筑使用面积系数, 减少了建筑的自重。框架结构是建筑设计主要采用的结构形式。

3.3 延长建筑的寿命, 出现超耐久性建筑

目前, 建筑的一般设计使用年限50年, 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发展很快, 使混凝土的耐久性将达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超耐久型混凝土的使用大大的提高建筑的耐久性,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很明显的。

3.4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 就是要求在建筑创

作中, 从传统形态中选取可用的, 结合当代建筑科技特点和需求, 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 以寻求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 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 有形的或无形的, 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建筑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 并使之与时代同步。

4 景观生态学与校园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与社会三个方面, 三者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设计中不能缺少任何一方面。因此, 景观生态学观点应该指导和贯穿校园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校园空间是密不可分的。校园规划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4.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更新观念注重生态建筑文明, 尊重使用地块的原有地形, 地貌, 尊重环境的原有特点。

4.2 有一个科学的校园环境建设规划, 整体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4.3 增强校园内的建筑园林艺术性,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校园应回归自然。

4.4 设计过程的多学科融会贯通

一个全新校园建设必然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同时, 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校园亦对校园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对校园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 把握生态原则, 使资源-环境-景观-生态达到充分交融, 实现功能与效益的统一。在校园建筑、校园道路、校园设施、校园环境等建筑工程中都要注重生态建筑文明, 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统一规划, 有序地分批分项实施。既重视建筑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又重视各种自然的环境景观, 最终做到校园生态化。校园为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还可以设计一些人造园林、小品等建筑景观。这些自然形成和人为营造的环境景观, 都会对校园产生效应, 周围环境景观形成的空间、朝向、色彩等都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 在校园规划中, 既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效应, 也要研究校园建筑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目前对于校园景观生态学只是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于校园的规划过程应结合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理念, 使校园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好的融合。不断发展新技术, 完善新理念, 规划设计出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校园。生态理念的发展使校园规划要进入全新的生态校园时代。

参考文献

[1]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海外财务公司的运作下一篇:结构性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