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估

2024-09-27

绿色建筑评估(共12篇)

绿色建筑评估 篇1

绿色建筑更科学的称谓是可持续建筑, 应该从它的环境效益、经济收益、社会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缺一不可。

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 创立于1990年。

BRE环境评估方法采用独立的评估方式, 它并不是由英国建筑院直接来评定一个建筑, 而是由其认证的、具有专业资格的评估师来对绿色建筑开展评估, 评估后向英国建筑研究院提交评估报告, 和其他支撑评估报告的证据, 交到英国建筑研究院后, 对它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了后, 才会完成认证过程。

BREEAM的评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为预认证, 预认证阶段评估师会根据设计方案, 以及相关配套的证明文件对建筑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签署一个预认证证书, 而后在建筑项目竣工以后, 会结合预认证的结果进行一个判定, 看是否严格按照预认证设计方案来施工, 如果最后施工某些方面没有结合初期的施工方案, 要进行调整, 调整以后进行一个最终的竣工评估, 竣工评估以后签署最后的证书。

作为一套评估方法, BREEAM在技术层面其实是一套指导方法, 让建筑在品质、安全性、内部舒适性, 以及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等这些多重方面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如果单方面追求某一项的极值可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利益。因为BREEAM评估的权威性在全球的影响力, 取得了BREEAM评级的建筑让消费者、开发商非常信赖, 同时也刺激了市场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对于具体的用户来说, 它创造了一个低碳和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 它的健康和舒适度, 同时因为它降低了能耗, 支出运行成本得以降低。对开发商和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而言, 它是市场认可的价格增值。

BREEAM的评估一共包括九个方面。分别是管理、能源、水、土地利用和生态健康、舒适、交通、材料、垃圾、污染,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项是管理, 其实建筑很大的耗能产生于最后的投入与使用之中。管理就是使用一些建筑的智能管理系统, 比如电梯, 作为一个建筑主要耗能的构建, 如何让电梯的运行更合理, 该体系就是负载情况预期进行测算, 然后设定一个比较有效的电梯运营管理模式。

目前在国内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 可能存在比较典型的几个误区:第一是普遍认为绿色建筑一定是高成本、高标准、高技术的建筑, 这个误区的产生背景是有一些项目的开发确实成本很高, 高出之前预计的建筑总成本甚至达到25%, 其实并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做国内一些评估, 是把设计全部完成之后, 让第三方的工程咨询公司来做这个评估, 评估结果对设计没有影响, 只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让评估方、工程咨询方跟设计方、开发商紧密的合作, 让评估成果不断地反馈到设计过程中, 比如说以能耗模拟、采光这些指标影响设计, 让建筑最终真正成为一个绿色的建筑, 是一个低耗能, 低排放的建筑, 而不是说为了取得一个认证而去拿一个认证。但如果在建筑方案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想要取得一个评级, 当然就是靠高投入、花更多的钱, 成本不划算。

第二, 绿色建筑只是概念炒作, 客户不会为此买单, 这是一个误区。绿色建筑如果只是停留在概念炒作, 没有把它最后一步一步做到施工图, 没有把它从一个施工图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 客户肯定不会认同。如果一步一步都落实的话, 客户哪怕不懂建筑, 根本不知道建筑上的概念, 也会自己在住宅使用体验上有明显的感觉。

第三个误区就是零碳建筑就是绿色建筑。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零碳只是建筑开发中的一个系统, 只是它的能源系统, 如果为了一味地满足零碳使成本更高, 购买更多的设备, 这些设备生产环节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 并未真正实现零碳。

国际上关于零碳建筑在学术上有一个分类, 一个是纯零碳或者真零碳, 就是指这个建筑的能源系统可以完全靠自给自足, 甚至产生二氧化碳为负, 就是它的输出能源, 电力电网这是真零碳, 但是对真零碳建筑其实有很多先天性的缺陷, 比方在背景功能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一味地追求零碳, 其实得不偿失, 所以零碳建筑不是绿色建筑, 不能简单地把零碳建筑等同于绿色建筑, 单方面在能源系统上去追求它的极值。

绿色建筑开发之路的方向在哪?就是实现可持续。可持续有两个根本点, 第一就是把绿色建筑的开发转变为企业的竞争力。第二, 把绿色建筑的品质转变为支撑高房价的支点。

绿色建筑评估 篇2

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绿色是它的主色调,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技术正深入人心,而作为培养未来“绿色世纪”主人的“绿色学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情和青睐。“绿色学校”是“环境教育”的荣誉称号,它既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等硬环境,更包括观念、管理、氛围等软环境、内环境。“绿色学校”的标志是校园清洁优美,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环境意识较高;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

丽水中学作为百年老校,省一级重点中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近几年来,学校更是高度重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把环境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引导师生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意义,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绿色学校”的创建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创建“绿色学校”将有利于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二是明确创建“绿色学校”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也是推进高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明确创建“绿色学校”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可持续战略是我们国家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发展战略,通过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保证。四是明确自己在创建“绿色学校”中的地位、作用,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人人有责,每一位师生都要成为创建“绿色学校”的主力军。逐渐形成了立足于学校,渗透于课堂,服务于社会的环境建设特色。全校师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学校环境建设有了新的进展,环境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各方面成绩显著。

一、渗透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也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向学生讲授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意义,使学生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从而认识环境保护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教务处每学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教案进行统一检查,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听取大家对环境教育的意见,不断改善教学。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着眼,向学生传播有关的环境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认识环境伦理,道德问题。做到传播知识有机、有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二、寄寓于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开展环境教育、促进“创绿”活动的有效载体,学校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环保宣传,环保实践,社会调查,深入社区参与环境建设活动。

(1)组织环保实践活动。我校在2002年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丽中——富岭乡”远足活动,历程23公里,收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在丽水创办卫生城市的契机,我校学生会以“我是丽水市民,更是丽水美容师”为口号,自发地组织学生走街串巷,为创办卫生城市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刮洗街面上的牛皮癣,擦洗街道的栏杆等。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结合“非典”的形势,为了更好保护好丽水饮用水资源,科学抗击非典,我校的环保协会和丽水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抗击非典,保护水源”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对黄村水库沿边进行了清洁,并对沿边村民进行了诸如发相关知识传单、出黑板报、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2001年4月上街进行无磷洗衣粉咨询活动。团委多次带领全校团员参加全市“创卫”工作,打扫中山街,大洋路等,清除校内外乱贴的广告;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大洋小区进行卫生打扫,打扫烈士陵园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环保实践活动,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

(2)组织环境教育主题活动。在2002年6月第一周开展“绿色活动周”活动;“抗非典,保水源” 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03年10月组织学生参加“丽水市„移动杯‟生态示范区建设知识竞赛”活动;环保漫画作品大赛;03年10月13日——27日,学校史地教研组和浙师大地理实习组联合举办了《“爱地球、爱生命、爱自我”丽中地理文化节》活动,内容包括地理知识讲座、竞赛以及海报广播宣传等。此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保护环境的兴趣,受到全校上下的强烈反响。在浙师大实习组的联系下,丽水市气象局和丽水中学结对,在丽中中心花坛处建立小型气象站,由学生自行实地观测、读取数据、公布结果。此项活动不但使全校师生了解了天气情况,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开展环境教育社会调查。我校有关教师引导了学生进行“母亲河——瓯江丽水段的旅游现状调查及规划设想”的研究性课题,学生自主展开相关调查,并查阅了有关丽水旅游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相关能力

三、熏陶于环境

一所学校环境优美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欣赏美、追求美的思想水平。丽水中学结合百年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素材,致力于创建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科学景观为一体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布局合理,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四大区:一为教学区,二为运动区,三为生活区,四为环境文化教育区。98年学校重新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规划面积88085.71平方千米,其中绿化用地面积30830平方千米,绿地率占35%。在中心花坛种植乔木和四季花卉,校园中已有98多种花卉树木,在03年扩建后,新增花卉植物40余种,到目前为止总计140余种。学校并对一些珍稀植物进行挂牌归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责任感。学校还发出号召,每班在每学期认养花卉、植物,并为各个办公室配置若干盆花卉,要求每个班级都有一片绿意。用不锈钢制作了各种标语牌,这些标语时时警示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爱护环境,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自96年以来,我校每届毕业生在离校之前组织“毕业班种植纪念树”的活动,此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训练于习惯

学校对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丽水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就一个合格的丽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行为素质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学生在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方面应养成的习惯,《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不留长发,不穿奇装怪服,不许在饮食区外吃东西,值日同学要提前到校清扫室内外卫生,做到每天两小扫,一周一大扫。做到窗明几净,桌凳摆设整齐、地面无纸屑,墙面无脚印,在教室、公共场所放置垃圾箱、痰盂等卫生设施,并对垃圾分类处理。全体学生要做好卫生保洁工作,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废纸果壳等弃物,看到废弃物时应随手捡起,不在门窗、桌凳、墙壁上乱画,养成爱护公物,随手关灯、关电扇、关窗、关水龙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向上具体环保意识的现代生活方式。

近年来,在教育、环境、卫生等部门的正确领导、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具体来说,我校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师生的环境意识显著增强,爱护环境已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二是学生的环保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能够就本地区环境资源的开发、保护等选择特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报告;三是影响、服务于社会,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影响学校周围的社区,教育了广大的群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四是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有了提高,创建“绿色学校”工作也推动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地提高,全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丽水中学学生辩论队在03年浙江省第二届重点中学电视辩论赛中过关斩将勇夺冠军宝座。

绿色建筑评估 篇3

(一)发行绿色债券的意义

自2013年以来,绿色债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365.9亿美元,2015年为418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已达28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作出显著贡献。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市场已发行贴标签绿色债券521.5亿元人民币,还有很多已经完成报批和认证工作、正在等待公告的绿色债券,预计还有2000亿元规模的绿色债券将在今年发行。因此,今年全球市场发行规模破千亿美元问题不大,中国市场占比将超过50%。现在全球已有23个币种的绿色债券实现发行,可以预期未来将有更多币种参与进来。

对于不同类型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的意义不尽相同。

对于金融机构发行人来说,一是绿色债券本身就是理想的金融创新产品;二是可以提升机构中长期资金投放能力;三是能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四是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定向刺激;五是可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关注人民币债券。

对于非金融机构发行人来说,一是可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二是能解决资金错配问题;三是可以吸引国内外绿色投资人;四是能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五是可以借此实施绿色项目,承担社会责任。

(二)绿色债券的政策制定

绿色债券在国际上有两个引导性的政策制定者,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和气候变化倡议组织。2014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发布了《绿色债券原则》,气候变化倡议组织发布了《气候债券标准》;2015年,气候变化倡议组织发布了《气候债券标准(第二版)》;2016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对《绿色债券原则》进行更新并颁布《绿色债券原则2016版本》。

国内政策方面,目前有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金融债券公告》(简称39号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本)》,以及201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业务试点的通知》。此外,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相关自律规则也将发布。如果6大规则都出台,可以说国内对于绿色债券政策制定之完善达到崭新高度,从来没有哪一个金融产品获得过如此大的关注度。

(三)绿色债券的认证

1.绿色债券认证的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认证?对于发行人来说,一是为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债券资金及项目管理体系;三是提升信息的披露透明度,吸引责任投资,为后续融资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提高发行人的社会知名度及品牌影响力;五是为获取相关扶持政策(如贴息、减税等)提供切实依据。对于投资人来说,一是投资绿色项目,可以体现投资人的社会责任;二是可以获得更具公信力的信息;三是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确保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四是有利于充分了解投资绿色项目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对于监管机构来说,通过认证,更易于掌握并确保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同时还易于判断绿色资产及项目的环境社会效益,为制定和执行配套利好政策提供数据基础。从国际市场来看,目前几乎90%的发行人都会聘请具有公信力的认证机构来出具认证报告,证明自己发行的债券一方面资金使用约定为绿色项目,另一方面项目具有可预期的环境效益。

2.绿色债券的认证重点

包含四大块内容。

首先是资金用途,必须确保是绿色的。对于金融机构发行人而言,绿色金融债本身是为发放绿色信贷,所以是要确保储备项目和未来新增项目是绿色行业、绿色类别;而对于非金融机构发行人而言,要确保募得资金投放项目是符合类别的。

其次是项目评估和筛选,主要看是否符合当前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原则上这个目录是一年一修订。此外,对于非金融机构发行人,发行说明书中约定的项目与之后的投放项目必须保持一致,如果有变更需要解释说明。

再次是资金管理,对于绿色金融债,按照39号公告,可以建立专项台账,也可以开立专户;而对于绿色企业债,则必须是专户,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措施。

最后是信息披露和报告,在不同市场发行,需对标不同的政策。例如绿色金融债对标39号公告,人民银行的要求是发行人应当按季度向市场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发行人还应当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年度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以及本年度第一季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并将上一年度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在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内,鼓励发行人按年度向市场披露由独立的专业评估或认证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对绿色金融债券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发展及其环境效益影响等实施持续跟踪评估。

3.绿色债券发行的认证流程

标准化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与认证计划制订、认证程序执行、认证报告编制三个阶段。风险评估与认证计划制订阶段主要完成选定范围、了解项目整体内部控制、评估错报风险、认定重大性水平及识别认证重点等工作,最后形成认证计划;认证程序执行阶段的工作包括提名项目审核、资金流向管理审核、信息披露审核及环境社会公平性审核等,最后形成认证报告底稿;认证报告编制阶段需总结认证发现、整改后关闭认证发现、编制认证报告初稿,经内部技术评审后,最终形成认证报告终稿。

4.绿色项目的审核关注点

不同类型绿色项目具有不同的审核关注点,原则上都需要一些基础性文件,如可研报告、可研批复、环评报告及环评批复等。此外,不同类型项目要求不同合规性文件。例如光伏发电项目的衰减率,因为有酸碱率、转化率等要求,除基础性文件以外,还需要看环境影响评价、温室气体减排量和掺烧比例等;污水处理项目,会关注温室气体减排量及其是否有甲烷回收装置等;绿色建筑项目,需关注保温材料、节能灯、屋顶反光材料使用情况,以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水电项目,大、中、小型不同水电项目有不同的认证要求,需特别考察、关注有没有移民安置等问题;清洁交通,包括高铁、城乡高速公路及城乡之间的公路等,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认证的一类项目;风电项目由于技术标准的国内外核算方法比较统一,因此从认证角度来说是非常清晰的。

nlc202309090201

5.存续期年度认证

在绿色债券存续期内,独立的专业认证机构对募得资金投放项目的发展及其环境效益影响实施持续跟踪评估,并按年度出具存续期年度认证报告。认证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效益、节能效益、减排效益及社会影响等。认证方法有文件审阅、现场勘查、入户调查、利益相关方访谈等。

6.发行后环境效益评估重点

污染防治类,主要看每年废水、废气、固废等减排量;能源节约类,主要评估节约的用电量、水资源量、土地资源量及建筑材料量等;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类,可以关注年处理电子垃圾和年处理尾矿量等;清洁交通类,主要考察每年节能量和减少的汽车尾气排放量等。

总之,绿色债券认证是可以帮助项目能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得到投资人和公众的认可,最终实现资本和环境的双赢。

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绿色债券业务副总监、

高级工程师陆文钦:

量化评估绿色项目环境效益是关键

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或者说判断绿色债券的核心标准是:募集资金最终投向是否为权威界定的绿色项目。绿色债券在现实中是以各种具体类型的债券形式体现的,即增加了绿色属性的各种债券。而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的本质即凭借第三方机构在产业领域和项目研究层面的专业优势,利用其专业能力和在专业领域的良好声誉,为绿色债券进行“背书”。其中是否量化评估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是体现第三方认证专业能力和提高公信力的关键。

(一)专业咨询机构参与绿色债券市场的角色和作用

主要在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标准,依托深入的产业研究,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具有广泛专业共识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具体到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虽然国际上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标准,但国内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发达经济体还是有一定差异。比较突出的是,在国际层面,发达国家已经度过了环境污染严重的阶段,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但是在国内,雾霾、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及资源紧缺等问题仍是面临的重要挑战。所以,中国需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出一套可以反映国内特点的绿色项目标准。

二是评价指标方面,研究绿色项目环境效益体现形式及评价指标,为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基础。

三是测算方法方面,构建服务于绿色项目、操作性强的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学体系,为绿色项目认证提供量化评估工具。

四是第三方服务方面,利用专业能力,为投资者、发行人等提供专业性的绿色项目识别、环境效益评价、绿色债券认证等第三方服务。

(二)绿色项目的界定和评价

在绿色项目标准和原则框架方面,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GBP)指向的绿色项目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效(节能)、可持续的废弃物处理、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包含可持续农林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清洁交通、可持续水处理(包含清洁水/饮用水项目)及气候变化适应等项目。气候变化倡议组织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CBI)从能源、建筑、工业、废物、污染控制和封存、交通、信息技术和通讯、农业和林业、气候适应等领域识别和界定绿色项目。此外,以挪威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ECIRO)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及以汇丰银行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在GBP原则下公布框架文件,对绿色(项目)债券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在国内,《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本)》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均对绿色项目的范围做出了规定。

无论国际标准还是国内标准,不同类型绿色项目在界定条件复杂性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最简单的是根据所属行业,其次附加特定技术条件,最后是根据标准对照判定。以CBI标准中能源项目之太阳能项目为例,CBI列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聚光太阳能发电、设施建造和设备制造及专门服务于太阳能发电的输电设施建设四个具体绿色项目分项,而每个分项下的解释和限定条件都非常清晰,这即是通过所属行业界定绿色项目。对于通过特定技术界定绿色项目的,可以热电联产作为示例:热电联产是国际上通用的、具有共识的一项节能减排技术,在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化解火电行业产能过剩的宏观背景下,该项技术得到国内产业政策鼓励。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将300兆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和背压式机组列入绿色项目,即是通过特定技术界定绿色项目的一个范例。至于通过标准界定项目,则是最为复杂的界定方法,需要项目能耗指标达到行业内先进值才符合绿色项目条件,该类项目的判定,一般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较为专业的分析识别。

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立充分考虑项目自身环境效益的体现形式和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指导目标,根据国家“十二五”纲要、“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等文件提出的目标,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评价中设立节能量、替代化石能源量、二氧化碳减排量、节水量、四项主要污染物消减量等一级环境效益指标。此外,根据项目环境效益的具体体现特点,又将一级指标细化为二级指标,以符合具体项目特点,上述指标在“十三五”期间国家绿色发展方面仍将起主要作用。

绿色项目评价的主要方面是项目环境效益的定性或定量评估。关于项目环境效益的测算方法,以节能量指标为例,对于不同领域、不同项目,测算的基准线和具体测算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工业节能设施建设运营项目,基准线为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准入值,测算方法采用差额对比法;对于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基准线为节能改造前工序/产品能耗指标,测算方法为前后对比法;对于绿色建筑项目,基准线为建筑能耗标准,测算方法采用差额对比法;对于余热余压回收及其他类项目,基准线通过无项目模拟假设,测算方法为将回收产出能源量折算为标准煤。在测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时,其减排量测算方法分为:节能项目(非节电)C02 减排量=节能量×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节电项目C02 减排量,以项目节电量为基数,乘以项目所在地区电网的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三)案例说明

最后,以一个实践案例具体说明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环境效益测算的具体实施过程。该案例是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时对绿色交通项目环境效益的评估,因现实中缺乏实际统计参数,同时金融机构不了解专业的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因此第三方机构对该项目环境效益的评估过程,无论对金融机构的项目自主评估还是第三方评估,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项目具体评估过程如下:

第一,项目内容:某公司申请某银行1.5亿元授信额度用于采购公交客车。

第二,项目识别和归类:依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采购公交客运客车项目属于绿色产业项目,归类于清洁交通一级分类、城乡公路运输公共客运二级分类下的车辆购置三级分类绿色产业项目。

第三,环境效益评估:一是设定基准线,相对于私人小客车、出租车客运,公共客运具有运输结构优化形成的节能减排环境效益,因此以相同运输工作量下私人小客车、出租车运输能耗作为节能减排测算的基准线。二是确定测算方法,在实际统计数据缺失的条件下,按如下步骤核算本项目的环境效益。

第一步,根据客车型号确定车辆额定载客人数及测算用载客人数缺省值。根据交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原则,在公交车辆实际载客量统计数据缺失时,按乘客满员率的80%确定单车载客人数;私人小客车和出租车实际载客量统计数据缺失时,平均载客人数缺省值按3人取值。

第二步,根据典型城市统计调查研究案例确定车辆年运营公里数的值。在实际研究案例中,不同城市公交车辆年运营里程会有所不同,从2万到2.5万里程不等,本项目所处城市为一个三线城市,因此本项目该数据按单车年运营里程2万公里取值。

第三步,根据行业统计研究文献资料,确定不同类型交通工具平均人公里能耗及平均人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缺省值。本项目参考数据来源于文献《交通能耗碳排放统计测算方法研究》。

第四步,计算得出购置车辆可承担的总运输工作量(单位:人公里)及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第五步,计算相同运量条件下,私人小客车等出行方式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第六步,将两者计算结果相减,差额即公交运输方式的节能减排环境效益。

责任编辑:罗邦敏 刘颖

全球八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概览 篇4

BREEAM利用以既定标准为基础的国际认可绩效措施来评估建筑物的特点、设计、施工和使用情况。这些措施代表一系列从能源到生态的类别和标准, 包括能源和水资源利用、内部环境 (健康和福利) 、污染、交通、材料、废弃物、生态和管理流程。

>美国LEED/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Green Globes/Build it Green/NAHBNGBS/IGCC/ENERGY STAR等, 其中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1996年颁布的LEED影响最大。

>中国绿色三星建筑认证, 其评价标准ESGB由建设部在2006年出台。

>日本CASBEE, 由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在2001年颁布。

>德国DGNB, 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在2008年颁布。

>法国HQE, 由巴黎高质量环境协会在1996年颁布。

>加拿大GBTool, 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 最初开发于1998年, 加拿大也采用LEED Canada以及Green Globes作为评估体系。

>澳大利亚NABERS, 由澳国家环境与遗产办公室于2003年正式实施。

大部分评估体系都是随着时间不断改良与发展的。比如, 2000年LEED就颁布了V2版 (市场上最常用的是V2.2) , 2009年开始应用V3, 2013年7月则出台了V4。

目前来说, 世界上影响最广的评估体系是美国的LEED, 约200个国家都有采用, 而认证建筑最多的则是BREEAM, 注册数量已经达到11万。我国的绿色三星标准早期也是LEED综合BREEAM翻译过来的, 现在除了一些政府示范工程, 我国大部分绿色建筑认证还是在采用LEED标准, 而且申请该认证的项目数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数十倍, 2012年才基本稳定。对于深圳、天津、上海、无锡、苏州等生态城, 绿色建筑都是基本拿地要求, 因此这块市场极具潜力。除去LEED、BREEAM等老牌子, 被称为第二代绿色评估体系的DGNB也在积极开展中国本土化的研发工作, 试图抢占这块市场。

在2015年1月1日将要实施的新版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原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 增加了“施工管理”。

绿色建筑评估 篇5

创建绿色腾辉 打造低碳幸福校园

——沙田腾辉学校创建东莞市绿色学校工作汇报

东莞市沙田腾辉学校是经东莞市教育局批准创办的一所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总投资三千多万元,经广东省建筑艺术设计院检查验收,达8.5级防震标准,学校的所有建筑都安装了防雷设施,是东莞市民办教育又一所新型的现代化学校,2011年秋季正式开办招生。

腾辉学校校园文化浓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绿草如茵。学校以“注重社会效益,着眼长远发展”为投资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为办学宗旨,秉持“修身、立德、成才、创新”的校训和“敬业、博爱、笃学、儒雅”的教风,大力开展感恩教育、绿色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注重特色发展,争创南粤名校。

学校的硬件设施均按市一级学校的标准配置,教学设施设备先进。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语音室、阅览室和实验室;有环境优雅的心理咨询室、卫生室、音乐舞蹈室和美术书法室;有多功能的团队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和生物地理园等。学校有标准的200米跑道环形塑胶运动场,有篮球场4个、排球场和羽毛球场各2个。学校走高端精品的发展之路,每间教室都配有先进的教学平台,教学手段先进,全力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董事会和沙田科教办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学校已有100余人在全国各级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被评为沙田镇少队室示范单位。

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工作。建校以来,董事会高瞻远瞩、精心规划,坚持“氛围塑人,环境育人”的原则,以“创建绿色腾辉,打造低碳幸福校园”为目标,对校园进行设施升级和绿化改造,不断完善校园环境,提升办学品位,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省市一级品牌的优质学校。

一、完善制度,实施绿色管理

1、建立领导机制。为了更好地开展创绿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彭大慰校长为组长的创绿领导小组,明确了环境教育的主管领导和各部门的职责,确保了创绿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

2、提供物质保障。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创绿领导小组从宏观上统筹环境教育的规划与实施,设立了环境教育专栏,建起了绿色文化长廊,购置了一批环保书刊等等,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保障环境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开展。

3、完善各项制度。为了保证校园的绿化、美化环境,我校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环保检查评比制度、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等,将学校的环保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文明班级和星级学生评比挂钩,促使环保教育得到落实。在养成教育的持续开展和严格的制度约束下,全校师生的环保自觉性已初步形成。

二、加强学习,明确创绿内涵

学校在宣传教育方面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学习和个人吸纳相结合,明确创绿活动的丰富内涵,深化师生员工的创绿意识。

1、校长牵头,全员参与。首先,彭大慰校长带领全体创绿成员学习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在法制副校长王国良警官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还学习了《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创绿小组还先后到沙田中心小学、一小、二小和鹏远学校参观学习,向他们学习创绿的方法和经验,对照标准找差距,想措施,再落实。为了使大家明确创绿的有关要求,学校邀请相关专家来我校作有关创建市绿色学校的专题讲座;其次,每一位创绿成员都要深入了解当前环境教育形势,不断自学有关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真正形成创建绿色学校的内驱力。

2、加强研讨,寓教于乐。在全校创绿动员大会上,彭校长向全体教师阐述了我校创绿的整体规划;教导处在全体老师中开展了《关于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和方法》的大讨论;政教处组织全体老师一起探讨如何将环境教育落实到养成教育中的方法。通过培训,教职工们明确了创建绿色学校的内涵,掌握了在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确立了养成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重要位置。

三、深入教育 实施绿色行为

“教育无小事,处处有联系”。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中,采用了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教育方法。

1、加强学科渗透,抓好课堂环境教育。学校各年级、各学科均将环境教育列入了学科工作计划,制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序列表》。例如,综合实践课时,老师给学生讲述我国的环境现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等等知识,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节能小窍门、废物利用小方法等,将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2、建设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校报、宣传栏等进行环保宣传,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保护地球》、《拯救地球母亲》等专题片。我校还成立了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向全校同学发出环保倡议。以颜旺、陈日明为代表的科学课题小组,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沙田垃圾填埋区等地实地调查水质、垃圾处理情况,制作了相应内容的专题节目,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3、积极开展环保主题活动。

我校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和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开展“增强环境意识,珍爱青青家园”等主题教育。例如,我校开辟了一块地专门作为学生的蔬菜种植基地;在“3.12植树节”开展 “我为家乡添绿色”活动;在“世界地球日”组织学生开展了“地球,我们的家园”主题班会、知识讲座和学生签名活动。少先队大队部还发出了《绿色环保倡议书》,制定了《腾辉学校环境保护公约》,定期组织学生清理社区街道的杂草、杂物和牛皮癣等。此外,我校师生参加了东莞市绿色环保行,参加了沙田“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环境日系列活动,还利用假期去深圳野生动物园、深圳海洋世界、东莞植物园、广州长鹿农庄感受绿色生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

4、以点带面,共建绿色家园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全社会的环保风气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校号召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植树护绿、环保宣传、环保小制作、环保口号征集等活动。我们还与泗州社区签定共创协议,制作了绿色环保宣传板报并进行环保演出。每逢“3.22世界水日”和“6.5世界环境日”,我校都在社区周边设立宣传站,派发倡议书,宣传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以小手拉大手,学校与社区的绿色共建,使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环保风气的形成,也促进了我校创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突出重点,彰显特色

学校创绿领导小组通过集中构思,认真组织,决定以开展“低碳幸福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低碳幸福宣传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到企业进行走访,派发环保宣传资料,邀请企业领导来校指导工作,联系企业环保教育活动进校园等。全校师生身体力行,得到了泗州社区和各企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成绩喜人,绿色教育显魅力

通过养成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持续开展,我们的校园更绿、更美了,大树有鸟巢,花草有“身份证”,全体学生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学校从2011年至今,水电费用均下降0.2个百分点。同时,创绿活动还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发展,我们出版了学生环境教育的作文专集、环保宣传画册、制定了《爱地球、如爱自已》的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班级还创立了环境天地宣传栏,征集环保标语200余条,出版环保版报100余版;教师撰写论文、教案100余篇。

六、创绿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通过自查自评,我们的工作还有些不足之处。首先,如何建立环保教育与学校的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环境教育如何克服外界的不良影响,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还将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的联系,探讨环保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高环保教育的成效。

绿色生活在身边,绿色生命在延续,腾辉学校的绿色教育正在深化,全校师生的绿色意识正在提升,展望未来,腾辉学校必将如乐园般令人开心,如家园般更加温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腾辉师生将高擎旗帜,勇于开拓,在“绿色和谐腾辉”的建设中,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东莞市沙田腾辉学校

浅谈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设计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升温,就要求设计者对什么是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的建造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节能环保、经济适宜、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绿色建筑设计是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的建筑;绿色建筑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噪音和电磁场辐射等因素的要求。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较,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尊重当地人文,适应当地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资源,如绿地、阳光、空气等,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与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较传统建筑的优势在于:(1)低碳环保,并且可回收利用性强。绿色建筑在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低碳环保性材料,与传统建筑相比,对人体危害程度大大降低。即使被拆除后的材料,也可以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2)拆除时及拆除后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可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原貌。。因绿色建筑所用材料为低碳环保性材料,拆除时所产生的粉尘及噪音等污染比较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原貌。如果需要在原址进行其他的工程时,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人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4、绿色建筑设计:

4.1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还应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建成后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应重点从建筑本身来做好节能设计,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状、进深、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因素,都与建筑的节能效果有很大关系。合理设计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也对建筑节能有着重大意义。

4.2合理利用资源

清洁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在建筑中可加强太阳能的利用,如设计并建造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电力墙和太阳能光电玻璃,将太阳能转化为建筑本身需要的电能和热能。此外,风能也是一种开发利用较为方更的一种清洁能源,除了建筑的自然通风外,还可以安装风力发电和风力致热设备,将风能转化为建筑内可直接使用的能源。充分、合理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并将其转化为建筑所需要的有效能源,是绿色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

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 ,加大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尽可能地降低能源和物质投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这是绿色建筑体系最重要的内在机制。可将建筑拆除过程中的建筑材料,如木地板、木制品、混凝土预制构件、铁器、钢材、砖石、保温材料等,经过加工和改造,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利用到新建筑中。

4.3 环境负荷最小化

降低环境负荷 。建筑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带来较高的环境污染。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而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因此,建筑师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应具备并增强生态和经济的意识,选择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小的材料,如生态水泥、绿化混凝土、高性能长寿建筑材料、家居舒适化和保健化建材等。以及使用预制模数构件来减少建筑垃圾,将对环境所造成的负荷降低到最小限度。

4.4设计手法多样化

采用灵活多适的设计手法 ,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应当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的投资成本要高很多,这也是其推广的最大障碍之一。其实从长远来看,如果加强绿色建筑的管理,采取综合性的设计,可大大降低建筑的建造和后期运行的费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减少传统建筑,加大绿色建筑面积及合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结束语: 总之,绿色建筑能提高使用的舒适性,节约资源和降低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并降低环境负荷,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解决能源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故建筑设计者应在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贯彻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

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报.2009(5).

黄宁.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建筑学报,2005(1).

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绿色建筑评估 篇7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承担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将美、英、德、加等国际上最具权威度和影响力的绿色建筑与住区评估体系与我国现行绿色建筑与住区评估体系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 充分考量我国房地产开发实际, 并在人居委近年正在运行的《规模住区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导则》, 获得了科技司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目前正在加大应用推广和试点建设。

一、绿色建筑与绿色住区的国际化趋向

经过30年来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绿色建筑的三个基本主题是:一是强调资源与能源利用最大化, 二是保护环境、减少地球环境的负荷, 三是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可以说, 绿色建筑或绿色住区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节省’, 也不等于单纯的绿色技术堆砌。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价值;实施垃圾减量;强调回用、复用和再生, 强调可持续发展;为居民创造健康舒适的品质生活环境。而不是以节约为前提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绿色建筑也不是单纯以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派”。目前业界普遍存在的措施型的纯技派的扩张, 很可能把绿色建筑运动引向歧路, 正确把握绿色建筑原则和方法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从美、英、德、加等国的绿色建筑与绿色住区评估体系的编制思路来看, 强调全寿命周期建筑能源资源的效用和节能减排, 强调绿色建筑与绿色住区的开发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体系的完善集合, 而是将之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谐住区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国现行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由于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等因素的制约, 把评估要素主要定位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这样朴素性要求上, 偏离了绿色建筑强调资源最大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和营造舒适健康环境的原则精神, 先进性、引领性的表达变得软弱而显得十分不完整, 属于“基础性、普及性”的做法。

应该强调的一点, 尽管各国和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进程不同, 但是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对绿色目标的追求应该是统一的。绿色建筑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样要求我们的研究目标、手段和各项评估指标体系应与国际水平趋同一致, 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国际目标联动起来, 带动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住区的高标准运行, 并实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因此, 制定一个切合地区实际且与国际绿色目标要求接轨的评价体系, 更有利于在提高的基础上快速带动行业的发展。

二、中国绿色建筑制约因素

当前,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

(1) 缺乏绿色建筑准确认识, 往往把绿色建筑技术看成割离的技术, 缺乏整体整合和注重过程行为的落地等更深层次的意识。绿色建筑的影响力未能发挥出来

(2) 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绿色建筑当前“叫好不叫座”, 开发商绿色建筑投入和产出效益主体分离, 主管各部门未能协同工作。

(3) 缺乏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缺乏及时、系统、广泛地建立与国际同行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 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推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尚未能表达绿色建筑注重社会性和突出过程行为实施性的本质特征。

总体上我国绿色建筑尚属起步阶段, 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交流还未全面展开。

造成这一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社会整体对接纳绿色建筑的认知度较差。相比之下, 美、英、德、加绿色建筑与住区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推广以市场为导向, 由民间自下而上发起。同时政府支持政策和激励力度极大。以美国加里福利亚州为例, 凡是政府投资的工程必须符合LEED标准, 同时从执行到运作都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机制贯彻的。政府机构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信, 却在绿色建筑推广和应用方面 (人才、机制) 显得力不从心、投入不足。一方面反映了包括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等企业和购买者缺乏迫切兴趣, 感受不到好处。另一方面在推广应用机制上存在不足, 在政策层面上无法保障这些基层企业和用户获得利益, 现行推广运营机制亟待调整和完善。

应从制度设计层面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 力争消除政府自上而下的被动局面,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团体组织的作用有积极的意义。行业组织性质介乎政府和基层企业之间, 有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成员往往来自相关领域不同职业的人群, 广泛地联系着民间组织和社会个人, 能代表广大社会心声, 可以动员社会和开展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和交流各种活动。如果能肩负行业规范标准建设工作, 将更加发挥行业组织的先锋作用, 引导中国绿色建筑向高度, 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绿色住区导则联动绿色生态新城

绿色建筑是终极完美的理念, 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解决能源危机和实现环境效益的完善方法论, 不仅集合大量绿色技术的优化和整合, 也包含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丰富的内容。因此, 单纯以单体绿色建筑为主发展很快发现它的局限性, 相比较, 绿色住区与绿色城市将能发挥更多、更强的力度。绿色地产的开发, 应更多地从绿色建筑有限性走出来, 向建筑群体、居住小区、甚至是一座新城、新区的范畴来推进将会有更大的收益。因为拥有规模较大的资源、能源、土地的住区级层面可更加容易综合统筹安排, 更加有利于完善城市机能,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更加有利于最大的发挥节地、节能效应, 更加有利于市民出行、购物、享受城市文明居住品质的提升,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 从住区这一层面切入, 更符合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现状, 有利于把握和操作。

《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导则》将研究和评价的领域从绿色建筑拓展至绿色住区, 以更适应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大规模开发的现状和挑战。主体内容包括:可持续建设场地、城市区域价值、住区交通效能、人文和谐住区、节能减排效用、健康舒适环境、全寿命住区保证七大章节。与一般绿色建筑和住区建设不同, 仅仅将绿色的“注脚”落在科技和节能技术的简单堆砌上, 致使当前的绿色建筑发展误入“注重外在表象、不注重内在效益”的歧途。《绿色住区导则》强调是绿色建筑的原则和综合整合资源的方法, 强调的是绿色社会与绿色行为的建立, 把绿色生活方式的营造作为首要的目标。因此, 《绿色住区导则》还涵盖了开放街区、步行交通、商业布点、地方文脉传承、保持住区的多样性以及提供就业, 促进社会公平等原则条文, 用大量硬件建设措施来支撑和保证市民生活在一个设施齐全、出行便捷、环境美好、品味多样的和谐社区中。

绿色建筑评估 篇8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述

目前比较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有美国LEED、英国BREEAM、日本CASBEE和多国GBTool,其架构与运作成为其他国家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借鉴,如LEED的商业化运作经验、BREEAM的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CASBEE的效率评价以及GBTool的地域适应性特点等。几种评价体系都是基于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LEED的开发者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其余三者皆为政府推动,但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都强调舒适性和低环境影响,以及主动节能技术的使用,但LEED注重封闭空间的室内环境品质,BREEAM和CASBEE注重设备、 器具等的使用效率; 都以可持续为原则考察绿色建筑在某一期间的表现,但包含的长度不一,LEED止于规划设计,缺乏全寿命周期评价,而BREEAM则明确采用了全寿命周期的分析方法[1,2,3]。

我国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探索始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2001年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的制定,后在借鉴LEED、CASBEE等标准以及各地已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标准》( “三星” 标准)[4]。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评价体系包括美国LEED和 “三星”标准,自2003年LEED登陆中国至今,我国已注册和已认证LEED项目达1638项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LEED第二大认证国,而“三星”标准从2008年实施至今,共有1664个项目3取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两种评价体系均获得了迅速扩张,继而主导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但由于对运营和使用阶段后评估的忽视,使得大量绿色建筑并不“绿色”[5]。第一,LEED由非官方组织开发和推动,有着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受到开发商和建筑商的青睐,这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在评价内容设置上,并不具有较好的地域适应性,与 “三星”标准一样采用条目评价计分方式,但条目之间的计分可相互抵消,造成大量LEED项目在成本 - 效益比较下,往往以牺牲节能为代价,这也是众多LEED认证项目的节能绩效反而不如普通建筑的重要原因。而评价机制上的不足强化了申请认证项目的投机,一是LEED止于规划设计[6],并未涉及运营和使用阶段,造成认证项目重视室内环境品质,忽视外部环境质量; 二是设置“预认证”程序,在国内消费者不熟悉LEED认证制度的情形下,大量项目并不进行最终认证,而是把认证当做营销的噱头,我国LEED注册项目中仅有1 /3取得认证; 三是条目评分不考虑项目综合效率,造成许多LEED认证项目成为昂贵技术产品的叠加和堆砌,导致高投入、高能耗与高浪费[6]。第二,“三星”标准以我国国情为依托,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从2008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而强劲的发展势头,逐步形成了与LEED相抗衡的局面。但截止2013年底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1260个项目中,绝大部分为设计标识,运营标识项目仅有90个,占比7% , 而已取得设计标识并继续申请运营标识的比例过低( 2013年仅为6. 5%) 。“三星”评价体系虽然以全寿命周期为原则,但只及于竣工后一年,考虑到我国住宅等类型项目的闲置和装修等因素,所获得的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2绿色建筑后评估目标分析

如上所述,我国采用的LEED和“三星”标准皆弱于运营和使用阶段的后评估,对绿色建筑的评价缺乏完整性和全寿命周期性。开发商的建设行为难以受到长期效益目标的约束,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一方面将评价标识作为获取收益的工具,增加需求,提高价格,另一方面压低成本或转嫁成本于消费者,导致绿色建筑的生产效率较高,但绿色技术产品的应用效率低下,或者忽视外部环境质量。从市场实践看, 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其运营和使用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问题,致使绿色建筑市场效率缺失,消费者在绿色建筑的运营和使用中无法弥补私人消费价值的溢出,从而降低了对绿色建筑的选择意愿,并继而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开发量和资本投入,陷入恶性循环[5]。

因此必须以解决外部性、弥补市场失灵从而提高效率为目标,对绿色建筑的运营和使用阶段进行后评估。克服市场失灵、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可以由外部性内在化实现,通过明晰绿色价值的产权和降低绿色建筑的交易费用由市场机制实现内在化,或者通过政府对消费者溢出价值的补偿实现内在化。 绿色建筑的绿色价值体现于全寿命周期,尤其是长达几十年的运营和使用阶段,必须考虑绿色建筑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动态评价,由于外部性,绿色建筑表现出多重目标,不同目标在不同时点的重要程度不同,可以区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绿色建筑运营和使用最终体现为消费者和使用者的成本 - 收益核算,因此必须考虑绿色建筑的财务表现。

所以,可以将绿色建筑后评估目标划分为运行效率、转化效率和财务效率,并在全寿命周期原则下分析三种效率的相互关系。

1运行效率( OE) ,绿色建筑运营和使用阶段的运行效率与使用人对绿色建筑使用的熟练程度、对绿色建筑的维护管理以及不断积累的学习经验有关。假定边际报酬递减,在时间轴上,运行效率将不断提高,但增幅将不断递减,直至平稳。

2转化效率( TE) ,绿色建筑的外部性特征导致市场失灵,在外部性内在化原则下,通过市场内在化潜力和政策补偿程度衡量绿色建筑外部性内在化的转化情况,市场内在化潜力考察市场的自发机制通过明晰产权实现的交易费用的节约程度,政策补偿程度考察对消费者绿色价值溢出的抵补以实现利益均衡。通常,随着绿色建筑折旧程度的提高,转化效率将不断降低,但降低的速度递减,直至平稳。

3财务效率( FE) ,在运营和使用阶段,消费者需要考察从绿色建筑中获得的经济回报,包括与普通建筑相比得到的成本节约、获得的交易费用减少以及政府的政策补偿额度。 在运行效率和转化效率的约束作用下,绿色建筑的财务效率将表现先递减增加后递增递减直至为零,并退出市场。

( 来源: 《基于外部性视角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思路及路径选择》, 郑世刚,工程管理学报( 2014年第5期) )

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基于不同的变化特征,三个效率的相互关系反映于图1中,生成t1、t2、t3、t4四个节点,并将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至财务效率为零时止。可以看出在运营和使用阶段,第一、三阶段非常显著, 持续时间长,效率目标突出,因此应该注意这两个阶段的效率。在早期的第一阶段,转化效率至关重要,但是逐步递减, 并在后三个阶段中让位于运行效率,财务效率是第三阶段的次重要目标,在第一、二阶段中并不重要,在寿命周的第四阶段中,转化效率重新显示出重要性[5]。

3绿色建筑后评估指标体系设置

3. 1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3. 1. 1单级指标设置

LEED和“三星”体系均采用多级指标设置和条目打分评价方法,LEED体系分7大项,下设控制项和得分项,“三星”体系分8大项,下设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指标体系设置复杂,多级指标要求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数据,并且以绿色建筑的物质实体为评价指标,忽视消费者的需求评价。因此在运营和使用阶段,设置单级指标,对消费者的需求满足进行评价。

3. 1. 2三层目标设置

如上所述,绿色建筑后评估包括三个效率目标,在运营和使用阶段的重要程度不同,呈主次之分,因此在设置指标体系时,依三层目标分别设置,并赋予不同的重要程度。

3. 1. 3阶段—目标—指标设置

绿色建筑运营和使用分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对应不同重要程度的效率目标,并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因此绿色建筑的后评估可以 按照阶段—目标—指标的对 应关系设 置指标体系。

3. 2效率评价指标

3. 2. 1运行效率( OE) 评价指标

运行效率评价是从运行的角度衡量绿色建筑的运营和使用状况,可以设置使用人满意度、绿色达标率和专业化率等评价指标。

1使用人满意度,是后评估阶段内使用人正向反馈的比率,用以反映绿色建筑满足使用人需求的程度。

2绿色达标率,绿色建筑的内涵是“四节一环保”: 节能、 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设定每一方面的具体标准,将绿色建筑的统计数值与之比较,判断达标情况。

3专业化率,是绿色建筑的维修养护中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在所有人员、设备中的比例。

3. 2. 2转化效率( TE) 评价指标

转化效率评价是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补偿对外部性解决的角度衡量绿色建筑绿色价值的转化情况,可以设置市场化率、 政府补偿率以及经济转化率等评价指标。

1市场化率,考察绿色建筑市场的顺畅程度,体现为产权明晰和交易费用节省对市场的贡献,表示为绿色建筑市场交易收益与绿色建筑总收益的比值,两者的差值即为市场的效率损失。市场化率越高,绿色价值向使用人的转化程度越高。

2政府补偿率,考察政府干预对绿色建筑溢出价值的抵补程度,通过补偿提高绿色建筑价值的转化,表示为政府补偿及优惠额与绿色建筑建设成本或消费成本与绿色建筑效用差值的比值。政府补偿率越高,绿色建筑价值的转化程度越高。

3经济转化率,考察绿色建筑在运营和使用持续期内绿色效益的实现程度,表示为持续期内绿色建筑的年净租金收益与绿色建筑年均绿色效益价值的比值。设定市场标准,将绿色建筑的经济转化率与之相比较,判断项目的转化情况。

3. 2. 3财务效率( FE) 评价指标

财务效率指标是从成本节约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考察绿色建筑的经济表现,可以设置成本节约率和机会利润率等评价指标。

1成本节约率,考察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比较可实现的成本节约程度,表示为同等条件下绿色建筑和一般建筑的运行成本差与绿色建筑和一般建筑建设成本差的比值。

2机会利润率,考察绿色建筑的运营和使用可为使用人实现的机会利润情况,表示为绿色价值交易收益、节约成本、 政府补偿以及租金收益的总和与绿色建筑总成本的比值。

3. 3后评估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可将绿色建筑运营和使用寿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后评估的效率目标层次以及设置的评价指标的对应关系综合为表1。

4绿色建筑后评估指标体系评价

4. 1后评估基础工作

第一,后评估的持续期为绿色建筑交付后的运营和使用阶段,以经济寿命期为计算依据。第二,每一效率下的指标值计0 - 100,即指标计算值乘以100。第三,按绿色建筑用途 ( 如居住、商业、工业等) 划分后评估类型,对应每一用途搜集一定数量( 3 - 5个) 的绿色建筑运营和使用资料,按年份计算三种效率的各个指标值,以时间为横轴,效率为纵轴,描绘在坐标系内,并使用计量经济方法( 如最小二乘法) 建立三种效率的拟合函数和拟合曲线。第四,结合各用途绿色建筑的平均经济寿命期,通过由效率函数和曲线划分经济寿命期的四个阶段,并确定节点对应的具体年数,除以平均经济寿命得到指数化节点t1、t2、t3、t4。第五,赋予每一阶段中首要目标、次要目标和其他目标的权重值j1> j2> j3( 如分别为0. 5、0. 3、0. 2) 。

4. 2确定待评估项目所处阶段

通过市场调查、专家打分等方法推算并确定待评估项目的经济寿命期,乘以四个阶段的节点指数,得到待评估项目的具体阶段数据。根据待评估项目的使用年限,确定其所处的阶段。

4. 3计算待评估项目的效率值

收集项目效率计算所需资料,计算出每一效率目标下的指标值,采用平均法得出对应效率目标的分值,根据不同层次目标的权重设置,计算待评估项目在其对应阶段下的效率值, 并可以根据事先制定的绿色建筑效率等级区间,确定待评估项目的等级和效率状态。

在该评价思路下,重点在于形成不同用途绿色建筑的评价基准,并划分出运营和使用的指数化阶段。待评估项目只需确定处于哪一阶段,根据自身的项目资料以及已确定的效率目标,就可以得出效率值,操作较为简单,并可实现动态评价。

5结束语

运营和使用阶段是绿色建筑寿命周期的核心部分和消费需求的利益所在,但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价缺少对该阶段的评估,造成大量的绿色建筑并不“绿色”,阻碍了绿色建筑的推行与发展。以效率为目标的绿色建筑后评估将评价体系划分为三种效率、四个阶段,通过待评估项目所处阶段的确定,加权计算项目的效率值,能够较好地评价项目的等级状态,并实现动态评价。

摘要:目前我国采用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LEED和“三星”标准,但两种评价体系都忽视运营和使用阶段的评价,使得绿色建筑并不“绿色”。绿色建筑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导致在运营和使用阶段存在市场失灵和绿色建筑市场效率缺失问题,因此必须以效率为目标进行绿色建筑后评估,并分为运行效率、转化效率和财务效率。基于其不同的变化特征,可以描绘出三种效率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阶段。根据效率的内涵,构筑不同效率目标的指标体系。通过建立不同用途绿色建筑的对照标准,应用于待评估项目,确定其所处阶段,计算所有评价指标的综合效率值,从而判断待评估项目的效率状态。

绿色建筑评估 篇9

关键词:欧洲评估准则,绿色评估,TEGOVA,EVS

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碳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受到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已开始构建适合本国的绿色评估准则或准则框架, 进而指导本国的评估实践。其中, 2012年欧洲评估师协会联合会 (TEGOVA) 发布的第七版《欧洲评估准则》 (EVS) 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EVS比较系统地构建了绿色评估的概念框架。

一、欧洲绿色评估准则的概况

1. 欧洲绿色评估准则的产生背景。

世界各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 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第一次给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个准确并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此后, 这个概念一直作为各国讨论有关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政治文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至国家, 小至各个行业都在积极参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历史性话题。

2. 欧洲评估准则简介。

《欧洲评估准则》是由TEGOVA制定的一部适合于欧洲地区的区域性评估准则, 也是当前国际评估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评估准则之一。目前, TEGOVA会员由26个国家的45个专业评估协会组成。第七版EVS相对第六版内容及架构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新版EVS主要分为欧洲评估准则和评估指南、欧洲联合法律和物业评估、其他技术文件三个部分。并且在“其他技术文件”第四部分的信息资料——可持续性与评估模块中, EVS提出了构建绿色评估考量, 以实现绿色评估理念。

TEGOVA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满足欧洲地区民众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 对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评估准则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在2012年发布的第七版EVS中, 首次制定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评估技术文件, 为世界各国进行绿色评估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欧洲绿色评估准则的基本架构

欧洲绿色评估准则模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前言、可持续发展及物业用户、发展适用于物业的绿色评估准则、评估和可持续发展。TEGOVA在这四个部分中对绿色评估准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 前言。

在前言中, TEGOVA重点阐述了实施绿色评估准则所面临的一些挑战。鉴于绿色评估准则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国家配套制定公众政策和法规, 而且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 即满足投资者投资的需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消费需求等。缺少任何一个, 绿色评估准则的推广都会遇到瓶颈。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决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疑惑。他认为, 环境破坏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成倒U形曲线关系, 即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环境质量先破坏后好转。也就是高速经济增长和低资源消耗可以共存。

2. 可持续发展及物业用户。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选择环保产品从一种个人的承诺到成本的减少;从遵守法律到将其视为企业的一种优势。同时, 可持续发展在欧洲已基本上建立了一种良性机制:客户希望企业得到更多有关环保的证明, 而企业也努力去满足顾客这方面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环保的认证, 而这些认证也为绿色评估提供了素材。这些证书主要包括: (1) 社会责任示范企业; (2) 碳减排承诺; (3) 符合ISO14001的国际标准环境管理认证体系, 主要包括环保政策、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和运作、检查和纠正措施以及管理评审五个部分; (4) 欧盟范围内的生态管理和审计计划 (EMAS) 。

3. 发展适用于物业的绿色评估准则。

受英国等传统评估业发达国家的影响, 特别是受到《欧洲公司法》以及相关会计改革规则的影响, 欧洲评估长期以来主要涉及不动产评估领域, 形成了早期以“固定资产评估”为主的特色。直至今日, 欧洲评估准则仍然带有浓厚的不动产评估色彩。2012年的第七版EVS也是以不动产为主体, 这部分准则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三个基本概念:

(1) 绿色建筑物 (Green Buildings) 。绿色建筑物是指通过创造性的结构和使用设计使整个建筑物在其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并节省资源。绿色建筑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对外部的影响, 二是对下一代的影响。EVS认为因为建筑物的设计、结构和用途的不同, 导致很难给绿色建筑物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 其应该符合以下九个基本特征: (1) 位置, 绿色建筑物的位置应该可以较大程度上利用公共交通; (2) 现有土地的发展, 其可能存在污染和水管理等问题; (3) 建筑物遭受洪水和地震的风险; (4) 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 包括预期寿命、能源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 (5) 工作环境, 包括对所有者健康和效率造成影响的通风和照明因素; (6) 能源效率和采购; (7) 水的利用效率; (8) 废物管理; (9) 能源、水和废品管理的成本上升的潜在可能性的大小。

(2) 绿色评级工具 (Green Rating Tools) 。鉴于绿色评估中“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的复杂性, 为了合理评估评估对象的价值, 各国相关机构都根据环保标准制定了适合于本国、本地区的建筑评级方法。他们的评估对象主要是一些新建的或巨资装修的建筑物。EVS主要提出了两种国际上主流的评价方法 (见表1) 。

(3) 绿色租赁 (Green Leases) 。目前在国际上, 绿色租赁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的准确定义, 但绿色租赁对评估值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 绿色租赁是指一种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高效利用框架下的租赁。这种框架内可能涉及能源效率标准、操作标准和能源性能测试的相关审计程序。在实践中, 往往根据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程度将绿色评估分为“浅绿色评估”和“深绿色评估”。浅绿色租赁是指在评估中一些业主可能会在租赁合同上规定一些基本的绿色责任, 如合作节能措施, 提供能源、水和废品的信息, 可持续材料的利用情况, 禁止任何损害建筑物能源的行为等。深绿色租赁是相对浅绿色租赁而言的, 它除了满足浅绿色评估的条件外, 还会设置能源、水、废品的使用目标, 包括单独的计量、报告和租金的审查、变动和恢复机制等。

4. 评估和可持续发展。

(1) 绿色价值 (Green Value) 。一个具有高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耗的建筑将会有一个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因此在第七版EVS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绿色价值”, 它是指建筑物“可持续”品质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这种绿色价值是依附于具体的建筑物之上的, 它并不能独立存在, 只是在理论的框架内可以分离出来的估值。同时, EVS也认为当我们进行绿色评估时, 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嵌入评估, 在评估工作中可以将其从基础资产 (underlying asset) 中分离出来, 像无形资产一样对其进行评估。而传统的三大评估方法——收益法、市场比较法、成本法都可以应用于绿色价值评估。

(2) 检查清单 (Towards Checklists) 。当进行绿色评估时, 评估师应当收集形成评估值的恰当信息, 并将其作为评估报告的一部分。鉴于“可持续”的概念十分宽广, 如何在考虑经济性的条件下, 收集到充分、恰当的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为解决这个问题, TEGOVA制作了一张检查清单 (见表2) 。

三、对构建我国绿色评估准则的启示

从前文相关分析来看, 第七版EVS的制定理念和评估实践对我国构建适合本国实际的绿色评估准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绿色评估准则的构建需要结合本国实际, 根置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之中, 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任何一国评估准则的制定都是各利益集团利益均衡的结果, 同样, 绿色评估准则的制定也需要解决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同时, 绿色评估准则的制定要以民众普遍提高的环保意识为基础。如果没有社会大众对绿色评估的需求, 那么评估准则也只是纸上谈兵, 没有实际意义。欧洲绿色评估准则的产生背景正说明了这一点。

2. 应当结合本国评估准则优势, 发展绿色评估。

EVS是以研究不动产评估为产生背景的,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其不动产评估的发展都相对比较成熟, 欧洲绿色评估也首先产生于不动产评估。因此, 根据欧洲经验, 我国绿色准则的框架构建也应该以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评估准则为突破点, 然后再向不动产评估等方面发展。目前, 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评估准则主要有《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等。有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实践过程, 引入绿色评估概念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也更利于准则的推广和实施。同时绿色评估准则的发展可以依托这些夯实的基础, 借力发展。

3. 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绿色评估准则的制定需要国与国以及各行业之间的合作。EVS是一部适用于欧洲地区的评估准则, 目前共有26个会员国在使用这一准则。要想使绿色评估准则在欧洲地区顺利实施, 就需要各个会员国家精诚合作, 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证绿色评估准则的顺利实施。同时, 因为绿色评估准则涉及很多关于环保的专业知识, 需要有较深的环保理论功底。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际评估工作中都需要其他行业专家的合作, 这样才能推进绿色评估事业的快速发展。

4. 欧洲对不动产的绿色评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包括绿色建筑物的概念框架的建设、绿色租赁、评估手段及绿色评级工具等的研究都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我国应该借鉴欧洲的成功经验, 取长补短, 以推动我国不动产绿色评估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The European Group of Valuers'Association.European Valuation Standards.http://www.tegova.org

天津移动:夯实绿色基站评估体系 篇10

根据中国移动天津公司 (以下简称天津移动) 网络发展规划和统计预测, 2010年, 天津公司全年耗电量将达到2亿多度, 其中基站耗电预计占比56%, 达到1.2亿多度。而且, 根据网络发展、业务发展、局房发展的规划, 基站耗电占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到2012年预计达到61%。与此同时, 话务量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 单爱尔兰话务量的基站耗电量有不降反升的趋势, 基站节能减排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通过基于基站绿色标准、评估体系、软件平台三者相结合的, 集绿色度指数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标识管理体系、规划设计体系及动态维护保持体系为一体的绿色基站评估体系建立, 天津移动可为下一阶段开展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基站系统化节能工作提供了科学、便利的手段。

基站节能面临四难题

随着基站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 节能指标与难度不断增大, 相同节能收益下的投资亦不断增加。做好基站节能减排工作需要从以下4个角度重新审视实施基站节能减排所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节能方式由外到内, 因需而定

天津移动第一阶段的基站节能主要通过产品引进与技术升级实现, 进入到第二阶段后, 盲目地引进新产品与新技术并不一定取得预期的效果。节能方式开始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过渡, 从引进外部技术产品转向分析内部作用机理, 并根据基站能耗模型与指标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整体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节能角度由分散 (控制) 到系统 (把握)

基站耗电量的影响因素众多, 包括话务量模型、载频数、空调配置容量、服务区域、围护结构、朝向、楼层、气候条件、基站环境设定、运行维护机制等, 而且各因素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运营商需要站在系统观的角度上, 从内部作用机理上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基站能耗标准库。

节能阶段由单一到全生命周期

基站节能减排工作已不再单单体现在运行维护阶段, 而是开始向规划设计、工程安装、设备与产品性能等整个产业的上下游不断延伸。运营商需要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上, 以绿色基站评估体系为指导, 规范规划设计、改造方案、工程实施、持续维护等各过程工作, 通过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和能效测评, 实现精细化的标识管理。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估与标准体系

业界一直在呼吁绿色基站、打造绿色基站, 但究竟什么是绿色基站、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得上绿色基站、如何综合评价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后的节能效果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以绿色基站为总体要求, 建立一套科学、全面、行之有效的绿色基站标准与评价体系, 成为将基站节能减排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的基点。

评估体系建立促“绿色基站”发展

从实现绿色基站的角度出发, 天津移动为解决现有基站节能减排方案存在的缺点, 与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提出集评估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标识管理体系、规划设计体系、动态维护保持体系“六维一体”的基于基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基站评估体系。

绿色基站评估体系的建立, 可以明确绿色基站建设中改造方案、工程实施、持续维护、检测方法、能效测评及标识管理等过程。运营商可以从关注外部新技术与新产品措施到关注基站自身位置、类型、设备配置入手, 不断挖掘节能潜力和空间, 实现其全生命周期内节能效果的最优。因此, 绿色基站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成为第二阶段基站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基点。

绿色基站评估体系建设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应以降低运营成本、满足环境属性, 促进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 延缓能源消耗进程, 同时提高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程度为目的;以技术、经济为基础, 环境、资源为依托, 降低能源消耗为目的进行通信基站的全方位评价;遵循“3R”原则 (即:Reduce、Reuse、Recycle) ,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实际应用价值巨大

为验证和完善评估体系, 天津移动与合作伙伴已对若干代表性基站进行了预评估和相应的节能改造。

以1161# (天津移动某基站编号) 为例, 天津移动通过绿色基站评估体系的应用、软件实现与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 使1161#基站在不引入任何新技术、新产品投资的前提下, 仅进行基站设备布局优化即实现空调节能16.7%、基站节能8.4%、绿色度指数从67上升到87.4的效果, 预计年节电量5342度。按天津移动3000个宏基站计算, 进行同类改造的全网等效的年节电效益预计为1602.70万元 (人民币) 。

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 篇11

紧凑、低碳、经济、和谐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准则

紧凑,即建设用地功能混合、适度的高密度,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市民的通勤距离,规定严格的城市用地扩展边界等。

低碳,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尊重自然,提倡公交优先、方便自行车或步行出行,推行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等。

经济,即提高经济活力与创新意识,生态城市必须发展经济可行的生态技术,降低发展的成本,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和谐,即以人为本、安居乐业,建立宜居、健康城市,扩大社会包容性与公平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状况

从全国来看,我们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积极性较高,对于城市发展转型,国家、各地政府乃至老百姓都非常重视。在全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指标。

生态城市建设可分为三类:既有城市生态化更新;新建生态新城新区;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镇。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我们已经有了如下的一些进展:

一是逐步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例如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都已编制了总体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全覆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不同的城市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三是试点推广生态低碳技术。例如深圳坪山和光明新区开始探索推进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天津、无锡新城开始引入地源热泵技术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例。

四是出台有关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无锡市就颁布了国内第一例生态城地方性法规,其他地方政府也针对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转型、环保、低碳节能新技术应用等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

五是探索生态城规划管理的方法和机制。

国家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举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积极和各地政府、企业等共同推动生态低碳城市的建设。

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工。

由城乡规划司牵头,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进行规划建设审查及批复工作;由城市建设司牵头,以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低碳、生态、绿色模式,加快城区环境改造,开展节水型城市、绿色交通城市、“无车日”等活动;由建筑节能和科技司牵头,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绿色、超低能耗建筑等的实施。

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起来,对各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进行一些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和补贴。

对太阳能光电在建筑中的应用每瓦补助10-15元;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财政将给予每个示范城市5000-8000万元的资金补助;北方地区建筑总面积仅占全国城镇建筑总量的10%,但是能耗却占全国建筑能耗的40%,国家财政对严寒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55元/m2;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三、关于绿色建筑,除了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外,提出了一些硬性目标、要求和指标。

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5年起直辖市和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等省新建房地产项目的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2016年起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二五”期间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千万平方米,在夏热冬冷(冬暖)地区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千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对超过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建筑以及二星以上绿色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引导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生态城区建设发展;奖励资金向公益性建筑倾斜。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

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人居的保护与完善;二是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对经济的促进;三是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制度。

首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更新。通过城市规划引导建筑、交通和循环系统的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有组织、有系统地引导城市实现发展转型。

其次,加大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技术和政策支持。发展紧凑型城市,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构筑多样性的交通体系和可步行城市;推广低冲击式的城市开发模式,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城市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风貌;全面推行绿色建筑。

再次,改革创新生态城市体制机制建设。精简机构,建立效能型政府,创造适合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软件”建设,建设服务性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培养市民的生态环保和节能意识;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发展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降低发展成本。

第四,规范生态城市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数量。印发《低碳生态城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增加生态新城新区试点;继续对生态新城新区试点进行考核。

最后,推广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在生态新城选址上,要重视生态新城新区与中心城市发展协调互动的关系;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尤其在设计与施工中采用新的低碳生态技术和方法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抓紧完善生态城市数据监测,使管理工作中方便统计、能够考核;逐步建立包括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在内的统一标准体系,使城市的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评价标准等达成一致。

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

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人居环境建设、社区建设、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出行方式等与绿色生态理念有机融合,通过绿色建筑单体向绿色生态城区尺度推进,实现低碳生态城市质的飞跃。

绿色建筑评估 篇12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由于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中国现有医院2万多家,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3 000多家医院(卫生部《中国卫生事业统计公报》,以每年约3%递增),随着全球绿色潮流以及中国政府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绿色医院”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医院的必然发展趋势。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绿色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力促进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社会意义。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分会主持编写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指出,绿色医院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医疗技术和绿色医院人文关怀为基石,以打造绿色医疗环境、具备绿色安全保障、实现绿色运行管理、提供绿色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医疗环境“零污染”、医患关系“零距离”、医疗保障“零风险”为发展模式的现代医院。该定义认为,绿色医院不仅仅是绿色建筑,还体现在医院的高效运行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国医院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能源消耗增加,运行成本上升、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和同业竞争的加剧,要解决以上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 德国绿色医院评估工具的介绍

全世界的医院都致力于向患者提供高水准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也考虑环境对其的影响(据统计,德国医院的能耗占整个社会能源消耗的3%)。医院在保持适当盈利和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外,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确保医疗机构良性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及国内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绿色医院的研究,许多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在绿色医院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已有一些评估体系对社会机构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如: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DGNB ( Deutsches Gutesiegel Fur Nachhaltiges Bauen, Germany), BUND(Energiesparendes Krankenhaus, Germany), 还有一些评估体系对医院的质量方面进行评估 ,如: KTO( Kooperation fur Transparenaz und Qulaitat im Gesundheitswesen GmbH Germany),JCI (JCAHO, Joint Commission on the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但是,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一家机构或评估体系能够从环保,质量和效率等3个方面对医院进行全面的评估。

2.1 德国绿色医院估工具的具体内容

2010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全球健康咨询与临床医疗能力研究中心(CRMHC)”研发了绿色医院评估工具,这是一个全面评估医院能源消耗、质量管理和高效运行的工具。该研究中心认为,医院作为社会机构,不仅要承担人们防病、治病、维持和促进健康的任务,还要兼备承担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医学人才的培养、科研项目研究等社会职责和义务,仅仅用节能环保来评价医院是不全面的。只有在保证医疗质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潜能的基础上,才是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只有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医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医院。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念,该评估工具从绿色、质量和效率3个纬度,36个典型的医院运营领域(如建筑节能、病床使用和医院转诊等),101个关键点(如楼宇自动化、平均住院时间、转诊满意度等),254个细节(如设计标准、平均住院时间发展趋势、转诊满意度发展趋势等)出发,对医院的能源消耗、质量管理和高效运行进行全面的评估。

2.2 评估方法

利用评估工具对医院进行评估时,首先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并结合医院现场调研和关键人物的访谈,参照工具中的数据库,对每一评估项进行评分,然后将评分输入至评估工具计算模型,计算出医院可持续发展得分,根据可持续发展得分,并参照采集的原始数据,分别从环保、质量和效率3个维度对医院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将评估结果和医院自己进行纵向对比,观察发展趋势,并和国内外的标准进行横向对比,观察医院的优势和劣势,再根据双方进一步的研究和合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或流程再造,并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

2.3 特点

绿色医院评估工具与目前相关医院评级标准等比较,具有以下3方面特点。

2.3.1 全面性

评估面比较广,多个角度对医院进行评估,不仅仅针对节能环保,还包括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率,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且相互促进,其核心是对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结果更加有效和可靠。

2.3.2 客观性

数据库庞大,工具的数据库不仅仅来自于国家卫生部的统计,还来自德国的数据,欧洲的数据和西门子独有的研究数据,评分更加量化,更加客观,保证评估结果客观公正。

2.3.3 可操作性

工具采用独有的评分体系和计算模型,最终得到可持续发展力评分。

2.4 在德国开展评估的情况

德国绿色医院评估工具已经在欧洲的十几家医院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利用该工具对德国不莱梅一家医院(700张床)进行了绿色医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该医院进行了能源改造,每年节省费用25%,减少碳排放量约4 130吨,并因此获得了当年“节能医院”的奖项。

该工具对德国埃尔兰根某医院进行了评估发现临床路径中部分低效的工作流程,造成高占床率和等待时间过长,通过帮助医院发展临床路径和优化结算流程,并引入家庭医生,成功地将“采用逆行胰胆管造影路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从45小时缩减到26个小时。

3 德国绿色医院评估工具在中国的实践

为了探索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评估标准,客观评估中国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力,同时也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绿色医院理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引入了德国的绿色医院评估工具,并在上海3家三级综合医院进行了试评估。

3.1 上海3家试评估医院基本情况

为了体现评估工具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体现评估工具对医院的作用,我们分别挑选了2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和1家专科医院进行评估。

3.1.1 A医院基本情况

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为946张,建筑面积为8.7万m2,2010年平均年门急诊量为2 234 637人/次,医师人数为1 014人,年平均每床用电为11 679kwh,年平均每床用水量为557t,年平均每床的天然气用量为1 190m3(注:1m3油当量=1 000m3天然气)。A医院相关统计数据见表1。

3.1.2 B医院的基本情况

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为1 650张,建筑面积为20.5万m2,2010年平均年门急诊量为2 376 908人/次,医师人数为1 086人,年平均每床用电为12 006kwh,年平均每床用水量为543.7t,年平均每床的天然气用量为1 505m3。B医院相关统计数据见表2。

3.1.3 C医院的基本情况

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为1 400张,建筑面积为8.86万m2,2010年平均年门急诊量为1 803 026人/次,医师人数为1 381人,年平均每床用电为9 335kwh,年平均每床用水量为385t,年平均每床的天然气用量为2 186m3。C医院相关统计数据见表3。

3.2 评估过程

为了做好评估工作,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与西门子公司成立了绿色医院评估小组,与医院相关人员召开绿色医院研讨会,介绍西门子绿色医院理论、绿色医院评估工具和绿色医院评估流程,医院相关人员填写绿色医院评估表,评估小组进行现场的调查并对医院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收集医院的数据。根据收集到的医院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评分,各项评分输入专用计算工具,得出可持续发展力评分,并获得各维度的雷达图。通过对雷达图的分析,编写绿色医院评估报告初稿,分析医院的优势并提出初步的绿色医院建议,并与医院管理层共同讨论和分析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医院在行业内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哪些业务领域需要进一步分析。绿色医院评估小组最后向医院提供评估终稿。

3.3 评估结果分析

3.3.1 A医院

3.3.1.1 A医院的评估结果见图1。

3.3.1.2 A医院的评估分析。

(1)医院的优势:①是上海第一家建立节能监控平台的医院, 医院能耗能够按区域、按用途分项统计, 节能数据有统计有分析, 并有节能的改进措施;②节能理念深入人心, 并且节能降耗与工作绩效挂钩,实行节能激励制度;③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发展中医特色(如膏方等)。(2)绿色建议:①继续整合后勤智能化管理系统, 建议将IT能耗、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等纳入统一管理平台, 在下一步发展中,持续强化自动控制和能效分析等功能;②搭建更高的IT平台, 整合信息资源, 建立统一的医院数据运行中心,优化医生的诊疗流程和病人的就医环境, 提高医疗质量和诊疗流程的效率,体现中医优势;③建议医院建立IT支持下无纸化战略, 为已到来的电子病历时代做准备,节省资源消耗;④按照不同的需求打造不同的病人环境。

3.3.2 B医院

3.3.2.1 B医院的评估结果见图2。

3.3.2.2 B医院的评估分析。

(1)医院优势:①推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诊疗质量和诊疗效率;②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国家级重点学科让医院在众多医疗领域站在中国的前沿位置;③ 完善先进的IT系统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为患者提供了高效的就医环境;④根据中国国情,对医院的管理积极探索,对高风险手术引入“第三方谈话”(行政谈话),极大降低了医患纠纷,效果显著。(2)绿色建议:①建立能源监控节能平台,建议对能源消耗能够按区域, 按用途进行统计,分析和实施改进计划, 并建议更多采用太阳能, 风能等绿色能源;② 建议搭建统一的IT平台和通讯平台, 推行“移动查房(掌上电脑查房)”和“一体化通讯系统”;③心血管病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建议规划建设复合手术室, 提高心血管手术的质量和效率。

3.3.3 C医院

3.3.3.1 C医院的评估结果见图3。

3.3.3.2 C医院的评估分析。

(1)医院优势:①在布局设计和流程设计方面大胆地积极探索,并在新建大楼中积极尝试“大科室”, “标准化”等新学科架构, 以患者需求和学科整合进行科室的划分和流程设计;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目标, 积极开展人性化诊疗(夜间门诊, 日间手术等);③建立了一套“C院特色”的管理办法,医疗效率指标高。(2)绿色建议:①医院的能耗不能按区域按用途分项统计, 建议建立能源监控节能平台和更多采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和对能源消耗能够统计,分析和实施改进计划, 天然气消耗高于平均水平, 建议改造锅炉;②建议搭建统一的信息技术(IT)和通讯平台, 建立完善的数据中心,打造数字化医院;③建议规划和建设复合手术室,满足医院未来发展的需求(大科室整合需求)。

4 思考和建议

绿色医院不仅强调节能环保,更强调医疗质量和运行效率,通过绿色医院的评估,为医院带来了全新的绿色医院理念。一个评估工具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发展性,如何发展工具,如果让该工具更加具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运行中不断思考和探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如下。

一是通过评估,各医院都认为评估工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评估结果也客观地反应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力的状况,对评估结果表示接受,认为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各医院认为,评估方式较为简便,主要是收集数据,现场调查和关键人员访谈,不会干扰医院的正常运营。评分有工具自动生成,避免了主观性,另外,通过和医院的管理层讨论评估结果,也能更加深层次地发掘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是由于中、德两国国情不同,特别是医疗体制方面存在的差异,该工具也有一些项目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医疗体制和保险制度等,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此外,由于中国国内部分城市医院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在医疗领域新技术应用已经超过了欧洲的一些医院,如A医院的节能监控平台等,工具的一些条目也需要补充和更新。通过评估工具的实践运用,我们认为,应该让该评价工具更加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的医改方向,所以本地化是该工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散文鉴赏教学下一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