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2024-09-21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共12篇)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篇1

摘要: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人们对于建筑需要的重要标准, 这两个方面的建筑也在逐渐增多。在现代化的建筑中,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观念逐渐应用到建筑设计中, 并采用智能化的建筑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绿色建筑,技术要点

在绿色建筑中, 其相关建设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实施运营管理来完成的。在绿色建筑中实施运营管理,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 在改进传统物业设施服务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手段, 达到建筑中节能环保的目标。

1 智能化建筑与绿色建筑

在建材生产、施工和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内, 建筑消耗了地球上50%的能源与材料、42%的水资源, 温室效应一半的原因可归咎与建筑, 其还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目前建筑行业的运营模式为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运营模式。在全寿命周期内, 如果最大限度节约能源资源,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减少污染, 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成为建筑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智能化建筑是把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有机结合气力啊, 以建筑物为平台, 通过综合利用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信息应用化系统和公用安全系统等, 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便捷的和高效的建筑环境, 同时实现建筑的健康、环保。智能化建筑的平台是建筑, 在节能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形势下, 建筑同样朝着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 而在发展过程中, 绿色建筑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

当前, 智能化建筑和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而其中的“绿色”是一种概念, “智能”是一种手段, 因此, 这就要求绿色建筑的规划采用绿色的方式和概念, 在应用智能技术的同时, 加大绿色生态设施、新能源管理与监控的应用。智能技术是智能建筑的一个技术要点, 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 要求通过智能技术来支撑系统与产品的开发, 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性能, 设置可有效满足用户功能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智能化系统。笔者在本文中, 即分析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及其技术要点, 主要分析的是两者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实际应用。

2 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分析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室外环境、水资源的利用与节水、能源利用与节能, 以及材料资源利用与节材、室内环境的质量与运营管理等6个指标。这6种不同的指标涵盖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可反映绿色建筑的基本性能。从上述这六个指标可以看出, 建筑智能化技术旨在促进绿色建筑指标的落实, 因此, 分析绿色建筑技术的要点也就有重要的意义, 可促进绿色建筑指标的落实。

3 绿色建筑技术的要点与智能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对于绿色建筑, 关注的应当是其全寿命周期, 即在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 均要考虑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其中, 在设计阶段考虑环境因素, 在施工阶段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而在运营管理阶段则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和无害的居住空间, 且拆除之后的材料确保可回收利用。绿色建筑的技术要点, 包括设计规划、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

3.1 设计规划的技术要点

绿色建筑的设计规划的要点主要包括室外环境与节地, 即建筑场地与节地,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绿化与交通等, 二是节能与能源利用, 旨在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水资源利用与节水, 旨在通过节水规划,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减少浪费, 四是材料资源与节材, 尽可能使用新型材料、环保材料, 最后是室内环境质量, 主要包括热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等。

对于室外环境的绿化, 智能灌溉系统可实时检测土壤的驶入, 并按照监测得到的结果进行灌溉, 同时满足绿化和节约水资源的要求。

在能源利用与节能中, 采用的节能措施主要是利用遮阳、智能空调与计量系统。电动百叶窗和智能遮阳板, 可满足室内采光, 同时可防止太阳光的直接照射, 增加室内空调的负荷, 从而实现节能。能耗的计量与监测是智能化建筑节能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节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能耗分项计量, 可了解建筑物各种负荷的能耗情况, 从而提高目标量化管理的针对性, 改变当前不合理的能耗现状, 从而可对建筑物实施科学的能耗管理,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在能源利用率方面, 通过设备监控系统, 对空调、给排水设备和照明等, 使这些设备的工作状态达到最佳, 根据其负荷的变化情况实现温度、流量和照度的自动调节, 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绿色建筑中, 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通过智能化监测技术, 有效利用和管理地热能、太阳能等各种新能源利用系统, 通过优化系统运行, 更好利用可再生能源, 减少建筑的能耗。

而对于水资源利用与节水, 其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雨污水的综合利用。利用中水回用监控系统, 实现对各种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从而可自动检测、显示设备的运行参数, 通过有效的调节, 使设备的运行状态始终最佳, 从而节约能源。

最后是室内环境质量的控制。智能化建筑的监控系统可对室内的空调、照明等设备进行监测与控制, 从而给人们创造一个健康与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光控制上, 利用自动控制反光板、集光装置和反光镜等, 有效调节室内的光分布, 从而降低对人们照明设备的依赖程度。其中的照明系统可采用“合成照度控制”与“预设置”等方式, 实现对不同时间、区域灯光与开关的控制, 确保照明系统实现运行的经济性, 减少运行管理的费用, 减少能源的消耗。

3.2 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

绿色建筑的施工要点主要包括场地环境、节能与节水, 以及材料资源与节材等。其中, 场地环境为施工场地、保护水文环境和降低环境负荷三方面;节水主要是提高用水效率, 而材料资源与节材为使用量绿色材料、节约材料等。

在建筑施工阶段, 建筑智能化技术在节水、节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施工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工程管理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等, 涉及多方面内容, 而施工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 可高效采集、加工与传递管理中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使管理活动科学化。

3.3 运营管理的技术要点

运营管理包括网络、资源、能耗、垃圾与绿化管理等。智能化技术在运营管理上的应用明显, 一是在信息设施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布线, 为运营管理提供网络平台, 可监测个环境的数据, 如果发现异常则报警, 二是可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 记录设备运行的回检, 按照数据来制定维护与保养计划等。

4 结语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方向为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和降低能源消耗, 其中的“绿色”为目的, 而“智能”为手段。智能化建筑通过绿色生态设施、新能源的监控与管理等, 把绿色生态设施和监控纳入到运营管理中, 从而增加能耗分项计量、分析与能源管理功能。本文即分析了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王娜.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J].专家视点, 2013 (09) .

[2]张珊珊.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J].科技信息, 2012 (03) .

[3]张龙.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J].主题寄语, 2012 (23) .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篇2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论文【1】

摘 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人们使用建筑时健康、舒适,达到文明、环保、人与自然和谐,使绿色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

目前,我国提倡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绿色建筑开始启动。

绿色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建筑物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资源循环利用,室内环境舒适,人们不再过分重视艺术形式,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 绿色建筑及其特点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资源,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人类建筑经历了掩蔽、舒适、健康三个阶段后,正逐步走向绿色建筑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强调能源节约和建材的循环使用,尽量减少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贯穿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绿色建筑注重与资源的和谐,包括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水体引入等的综合考虑,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空间,并对周边环境形成积极影响。

绿色建筑将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重点在建筑节能。

为了达到节能与环保的目标,绿色建筑在建筑选址、建筑造型、环保建材、绿化保水、环境控制、综合节能、智能化系统、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潮防霉、降噪减震等方面采用大量新型实用技术。

二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

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

3.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当,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三 城市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部分,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有关标准,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工艺 、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减少建筑物及用能系统的能耗。

目前城市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1.缺乏建筑节能意识。

由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至广大人民群众均缺乏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2.缺乏行政监管机制。

政府及主管部门未将建筑节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既缺乏由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建筑节能工作协调机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不健全,造成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在建筑节能的项目管理上,设计与验收相互脱节,生产和使用相互脱节。

同时,我国现行的建筑验收标准并没有把建筑节能纳入进去。

3.缺乏政策法规标准。

建筑节能不可能只由市场自发地去开展,必须通过政府出台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去规范约束甚至强制执行。

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但力度远远不够。

4.缺乏有力的激励政策。

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建筑节能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持。

国家及地方还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激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建筑节能的总体水平很低。

四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及其方向

1.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作机构。

推行建筑节能工作涉及面广,建议成立专项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协调小组。

主要负责督促贯彻有关建筑节能工作的法规、方针和政策;统一协调解决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地方性的有关政策措施,督促检查建筑节能工作执行情况,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建筑节能的具体管理工作,从发展方向和整体规划上加以把握项目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节能执行力问题。

2.推行安居房建筑节能示范标准工作。

政府主导,才能使建筑节能工作向良性发展。

建筑节能的推广不可能由市场自发地去开展,必须通过政府的引导 、约束甚至强制执行。

3.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为加快节能建设,使建筑节能得以有序发展,应编制建筑规划和实施计划。

在新建建筑物中,要严格执行国家《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实施办法》、《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等有关规定。

4.找准建筑节能发展方向。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而造成景观破坏、存在安全隐患、邻里纠纷等现象,太阳能热水器已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安装和验收,太阳能热水器已成为建筑的一个构配件,所有上下水管全部走管道井,既美观又便于日后维护,尤其是解决了居民用水的实际问题。

5.增加绿色建筑节能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带头示范,对新建建筑工程,特别是公共建筑要加以严格管理,在预算时增加用于绿色建筑节能的投资;对既有建筑的改造,需同步考虑用于节能的费用。

二是利用各种合作交流机会,争取民间资金的支持还可通过建筑节能研究开发项目培养、扶持若干企业,并使新产品开发与示范工程相结合,鼓励节能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绿色建筑虽然要求高,难度大,但对于建设生态城市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相继完善,绿色建筑开始在现代城市发展起来。

文明、环保、人与自然和谐会被人类重视起来,这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绿色建筑”倍受关注。

参考文献

[1]刘培琴.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J].煤气与热力,.

[2]孟扬.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住宅,.

建筑遮阳对绿色建筑的贡献【2】

摘 要: 未来绿色建筑将越来越深入人心,其“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节能。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遮阳在建筑节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对建筑遮阳各种形式的应用和建筑遮阳技术的发展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建筑遮阳; 发展措施

1 引言

绿色建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尽管绿色建筑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其中最重要的主题莫过于建筑的节能对策。

建筑节能本应包括围护结构、空调、照明等,而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对于建筑在运行中的耗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能耗居高不下的关键在于窗户、露台与阳光房。

因此,建筑遮阳,对于建筑能耗的下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建筑遮阳与建筑外门窗的有机结合,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也体现了绿色建筑“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和对室内热环境以及视觉舒适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建筑遮阳对绿色建筑的贡献

2.1建筑遮阳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贡献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分析 篇3

【摘要】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明确关键特性,有利于我国在现有国情下推动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本文在总结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基础上,分析基本特性的自相关性,明确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关键特性。

【关键词】绿色;智能;建筑;特性お

The Analysi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Basic Characteristics

Tang Shao—wei,Yang Yuan—hua

(Chongqing C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Chongqing400015)

【Abstract】It is in favour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development by analysis of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to clear ke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leared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by aummarize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which self—correlation.

【Key words】Green;Intelligent;Building;Characteristicsお

1. 前言

智能建筑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单纯依靠智能系统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为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这一目标,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于此同时,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设备、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态等领域,有大量需要解决的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的课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不能完备的进行建筑物建设、运行与更新过程的信息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2]。可见,绿色是目的、方向、总纲,智能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3]。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正如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中所概括:“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绿色智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充分融合,产生了绿色智能建筑。英国De Montfort大学的Derek Clements—Croome教授认为绿色建筑是高效运行,具有高效绩效反馈和响应系统、灵活的自适应设计、主动环境控制、多重使用空间、高效运行管理,能够独立控制通风、空调、自然采光、噪声和隐私性的建筑,智能建筑是自动运行,非格式化的智能空间管理,具有主动智能、组织智能、使用者智能等特性的建筑,综合起来绿色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4]。南京工业大学的陆伟良教授认为现代绿色智能建筑除须具备传统住宅遮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的特殊功能[3]。有的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即是以“可持续”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5]。也有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高科技手段来建设低耗节能,与环境和谐相存的建筑物,是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完美结晶[1]。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把绿色智能建筑概括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

3. 绿色智能建筑内涵

所谓内涵,维基百科解释为:称呼给定的词所包含的意义或特征;汉语百科解释为: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其基本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结合文献[1],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1)智能化与绿色生态。绿色智能建筑首先应该是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手段,服务于绿色生态建设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活动污染防治、节水、能耗监测、节能管理、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做到现代高科技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智能化与健康环保。绿色智能建筑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新的思路来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智能化与低碳节能。绿色智能建筑必须是低碳节能的,并由此带给用户或业主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4)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标,产生最少或不产生废弃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策略。

4.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

特性是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殊的品性、品质,是事物内涵的外在体现。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内涵,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3][5],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的基本特性:

(1)开放性。绿色智能建筑在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放性,留给研究者和有关从业人员广泛的空间,去思考、拓展,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

(2)环保性。采用的是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生态性。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建造和维护。

(4)清洁性。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5)文化性。富有生态及艺术内涵,倡导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住者、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

(6)舒适性。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日照、通风和采光。

(7)健康性。能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求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不仅追求自然要素,还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格、喜好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8)安全性。具有预防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5.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的自相关分析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是内涵的外在表现,若建筑具有绿色智能建筑的各类基本特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建筑是绿色智能建筑。

通过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之间的自相关性发现:健康性是绿色智能建筑最关键特性,其次是生态性。其中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舒适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健康性目标的实现,而开放性、环保性、清洁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生态性目标(表1)。

表1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自相关分析

基本特征开放性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文化性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统计

开放性●○●○●○○○2

环保性○●●●○○○○2

生态性●●●●○○○○3

清洁性○●●●○○○○2

文化性●○○○●○○○1

舒适性○○○○○●●●2

健康性○●●●○●●○4

安全性○●○○○○○●1

注:●表示强相关性,○表示弱相关性。统计栏中数字表示从横向看除自相关的基本特性外,与该项基本特性强相关的其他基本特性数量。

6. 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前文分析,总结出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明确了健康性和生态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因此,在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要首先满足健康性和生态性要求。目前的智能工程技术比较好的体现了健康性基本特性,但是对生态性的技术支撑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根根 环境与绿色智能建筑 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 第102期.

[2]陈大章 刘刚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5年 第10期.

[3]陆伟良 丁玉林 杨军志 对我国现阶段以绿色智能建筑为综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城市建筑 2007年4期.

[4]D.J.Clements—croome,2006,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rchitecture in Harmony,ISBN 884—897,978—7—112—00507—9.

物联网与绿色智能建筑 篇4

2009年,美国IBM提出了实现“智慧地球”的三大要素[1]:Instrumented、Interconnected、Intelligent,即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通俗地讲,“智慧地球(Smart Earth)=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物联网、视联网+互联网+智能网”。

不仅国外对物联网提出了看法,进行了研究,我国在物联网建设方面也有相应的举措:(1)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总理指出抢占五大战略性产业的制高点,着力突破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的研发;(2)2010年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员会成立物联网联合组工作。

智慧地球与物联网备受关注,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以下从物联网的角度出发,阐述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以及智能建筑发展中涉及的关键问题。

2 物联网与视联网

2.1 物联网的定义、核心技术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是物(人、设备、传感器等)与物之间的互联网,从网络看,物联网=传感网(RFID,或有线)+互联网。物联网将是互联网后新一轮技术革命,是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物联网核心技术包括:(1)射频RFID、条码、GPS、红外激光等各类传感器技术及识别技术,解决物体定物、定位、定量(包括芯片研发)的数据采集;(2)传输技术:传感器网、视联网、互联网、智能网;(3)后台管理平台技术(云计算);(4)物联网与视联网融合技术。

物联网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面,公共技术不属于物联网技术某个特定层面,而是与三个层面都相关[2]。

2.2 视联网

视联网(VMS,Video Multi-Media System)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新,是互联网发展的里程碑,是互联网的更高级形态,是一个实时网络,能够实现目前互联网无法实现的全网高清视频实时传输,将众多的互联网应用推向高清视频化,高清面对面。最终将实现世界无距离,实现全球范围内人与人的距离只是一个屏幕的距离。

VMS视联网技术采用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实时高清视频交换技术,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将任何所需的服务[3],如高清视频会议、视频监控、智能化监控分析、应急指挥、数字广播电视、延时电视、网络教学、现场直播、VOD点播、电视邮件、个性录制(PVR)、内网(自办)频道、智能化视频播控、信息发布等数十种视频、语音、图片、文字、通讯、数据等服务全部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通过电视或电脑实现高清品质视频播放。

视频网具有如下的技术优势:

⑴覆盖全面:全球视频通讯服务号码体系——一个覆盖全球、覆盖每一个人的视联网。

视联网基于现有的互联网物理网络,通过协议层的技术升级将高清的视频(通讯)等服务覆盖到千家万户,覆盖到每一个人,最终实现网络和通讯技术的下一个里程碑,即高清视频(通讯)服务。

通过类似于电话的号码构架体系,不同的企业、不认识的人可以在一个平台上面对面沟通,实现大规模的实时高清视频交流,实现文字、数据和语音基础之上的视频沟通。

⑵高清高速:美国VMS视联网技术架构的高清视频网络(兼容IP)。

在我国已有成功案例(医院、学校、城市交通等)。VMS在全球范围内异地视频传输延迟仅为0.2秒,它支持各种终端(电视、手机、PDA、电脑、屏幕)兼容现有的IP网、局域网、互联网、3G网、电话网,突破IP或互联网流媒体技术瓶颈,实现高清(1080P)/超高清高品质的视频实时传输。VMS 100%通信保密性与信息存储安全性,不含有网络病毒、木马、黑客攻击、匿名访问和IP网络故障,具有国家广电级别的系统结构安全性,并已得到广电部的应用。

⑶稳定可靠:具备国家电信级别的稳定运行保证——“4个9”99.99%,高度的运行稳定性。

VMS平台具备国家电信级别的《4个9》持续服务能力,具备绝对的系统稳定性,保证正常和稳定运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VMS平台系统每年不超过1个小时的下机时间;

(2)系统断电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小于15秒;

(3)系统终端入网小于3秒;

(4)终端断电重新接入服务小于15秒。

高度智能化、自动化、高稳定的性能确保了VMS平台全部的视频、语音、通讯和数据服务的稳定和不间断性。

VMS无需庞大的网络技术队伍保障稳定运行,仅需1名技术人员即可对平台进行全面管理。

2.3 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应用的契机

⑴智能建筑的子系统,如布线、网络、安防、一卡通、智能家居,是物联网的基础;

⑵智能建筑中多网融合技术、智能会议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也是物联网、视联网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交互、处理、管理的平台;

⑶三网融合或四网融合(视联网)、光纤到户推动智能建筑发展,也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

3 智能建筑核心是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核心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是智能建筑的方向、重点、难点、亮点,它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系统优劣[4~6]。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系统集成包括安防集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集成、智能建筑总集成平台(IBMS)集成等。图2为智能建筑集成平台框图。

3.1 集成目标

智能建筑集成目标是:基于web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C/S+B/S计算模式,在以太网采用TCP/IP协议的三层分布式集成模式,达到子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

3.2 集成模式

集成模式不再沿用以往以BA为中心、不完全开放的集成模式,而是采用以BMS为中心的完全开放、与厂家产品无关的系统集成模式,遵循从集成出发,从上往下设计,从下往上实施回到集成的设计理念。

3.3 BMS所集成的子系统

BMS必须集成的子系统包括:BA、安防、火灾自动报警、公共广播及应急广播、智能照明控制等,它们是实现跨系统联动的必需。

根据项目特点,需要集成的子系统可以灵活加入。图3为智能建筑集成平台现场监控图。

4 智能建筑发展方向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图4所示为绿色建筑的图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是4个Savings:Save Energy(节能)、Save water(节水)、Save Land(节地)、Save Material(节材)。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IEQ,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指的是:IAQ(室内空气质量)、Thermal Comfort(热舒适)、Lighting Comfort(照明舒适)、Acoustic Comfort(声学舒适)[7]。

图5为实现绿色建筑的措施图,包括材料与资源、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水环境四个方面的措施。图6为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图。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推动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服务绿色建筑。

所以,对节约与环保而言,应是在保证环境健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能。

5 结论

物联网、视联网是实现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关键技术,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物联网、视联网的应用基础。

⑴物联网、视联网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1)物联网、视联网是一个国家级工程,甚至是世界级工程,首先需要标准。标准化的结构,标准化数据率,标准化接口协议、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统一的身份识别、编码系统,才能让建筑、城市、世界各地的物体接入网络,被世界识别、互联互通;(2)其次是各类信息的安全、传输的稳定性;(3)物联网、视联网是一个国家级产业,需要产业化,需要资金,政府投入,集体攻关。

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为物联网提供了物联网应用基础平台。(1)物联网、视联网、多网融合(包括语言、数据、图像)等关键技术,将推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纵深发展;(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已有计算机网络(包括外网、内网、总线网、语言网、智能专网、城域网连接)为物联网、视联网建立城域网平台(Smart City),进而实现到Smart Earth的网络应用基础平台。

(3)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系统集成(包括安防集成SMS楼宇集成管理系统BMS、信息总集成IBMS等)为物联网、视联网在建筑楼宇内的多网(三网或四网)融合、集成提供了集成应用基础平台,进而在城域网上实现Smart City。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R/OL].http://www-900.ibm.corn.2009,09.

[2]杨震.物联网及其技术发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1-8.

[3]VisionVera(视联动力)中国地区技术支持中心.VMS视联网技术架构及应用说明.2010.

[4]宋建锋等.智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7-190.

[5]Teich,T.;Zimmermann,M.;Franke,S.,et al.Intelligent Building Automation[C].Proceedings of the20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Robotics and Control Systems.2010:53-57.

[6]Ma Hui;Wang Jianting.Study on the economic externality of green building[C].2010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0,2475-2478.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联席会议汇报 篇5

深圳市建设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联席会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重点,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勇于创新,在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03年10月1日,国家《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标志了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正式起动。而2006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我市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的轨道,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日新月异,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领》和《关于打造 绿色建筑之都行动方案》,批准了《深圳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也发布了《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办法》、《建筑节能专项验收行政许可办法》以及《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13个规范性文件和标准。2008年,深圳市建设局将绿色建筑作为主题工作年,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的主要抓手,主要工作有:

1、完善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建筑节能条例》,加快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我局积极制订和编制相关配套文件和技术标准。已经发布实施了《深圳市民用建筑工程建筑节能专项验收行政许可办法》等5项文件,正在制订《绿色建筑认定办法》等5项;已经发布技术标准《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8项,正在编制《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等12项。以上10项政策法规和20项技术标准编制发布后,将初步形成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2、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监管。

根据《建筑节能条例》,2006年11月1日起组织实施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等制度,至今年11月底,全市共抽查施工图设计文件505项,涉及建筑面积2080万平方米,一次通过率为25%;建筑节能专项验收478项,建筑面积约2783万平方米,一次通过率为19%,整改投入 1011万元。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开展拉网式建筑节能大检查,共检查335个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250万平方米,涉及投资约580亿元。

3.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作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进一步扩大

截止目前,深圳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32个,涉及投资130亿,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10个,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获得国家财政补贴3700万元。现已竣工投产的项目8个,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示范作用明显。

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大力扶持太阳能产业发展,建立了四家太阳能产业基地,并给予财政补助。组建了深圳市建筑节能实验室和建筑节能检测评价中心,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进行研究和评价。通过梅山苑、侨香村、体育新城等示范项目的带动和《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实施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我市太阳能光热在建筑中的应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7%,使用太阳能热水的新建建筑面积64.6万平方米,全市太阳能热水用户达1.8万户。

4、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我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选为“十一五”期间 开展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节能改造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城市,要求在2010年前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简称大型公建)节能监管平台建设、600栋大型公建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900栋大型公建能源审计、能耗审计、能效公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国家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支持我市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第一批1137万元已经下达。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通知》及市政府有关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正在积极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经过各方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已完成大型公建节能监管平台一期建设,完成360栋大型公建的能耗审计和46栋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全市18345栋建筑基本情况和能耗情况的核实、530栋民用建筑能耗统计。

5、开展公共建筑执行空调温度26℃及用能管理情况大检查。

积极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用能行为的监管。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提倡科学用能、合理用能,2008年继续开展公共建筑执行空调温度26℃度大检查。共检查各类公共建筑401栋:354栋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符合标准,达标率为88.3%;47栋为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1.7%。检查结果刊登于深圳特区报,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组织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以及建筑节能宣传培训等各项活动。

目前,我市既有建筑面积达2.4亿平方米,其中90%为非节能建筑,每年浪费大量的常规能源,节能潜力巨大。截止2008年11月底,我市先后对市检察院、市政协、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等19家政府及财政支持单位办公建筑的用能系统(主要照明、空调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选择建设集团办公楼、招商三洋厂房作为节能改造试点,其中三洋厂房的改造包括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和节水、立体绿化、旧建筑材料利用等,总节能率达到66%。建设集团办公楼则为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节能效果明显,单空调的节电量每月在1.2万元以上。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我局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工作,采用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先后完成深圳飞通光电大厦、新一佳超市、深圳彭年酒店等多个项目的节能工作,改造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空调节电率在20.7~43.5%,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

2008年,是我局绿色建筑主题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北京绿色建筑大会、全国推广应用散装水泥50周年成果展览、节能宣传周、深圳生活科技博览会、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外绿色地产论坛等大型活动,展示和演讲的内容引人瞩目,报纸、电台、电视、网络 通等各类公共媒体对深圳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报道量大幅增加。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意识深入人心。

7、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将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推进到发展绿色建筑的新阶段。

今年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了“关于光明新区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市建设局与美国能源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合作备忘录”,共同将深圳打造成绿色建筑之都。受宗衡市长的委派,我局组团参加韩国釜山建筑文化节,专题考察学习韩国和日本的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与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联合召开第二届中法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同时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等组织进行了长期的技术交流。通过国际国内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了我市建筑节能的发展。

8、建立健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协调机制 为了协调解决开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成立了“市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为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确定了方向,破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另外,建筑节能和墙改管理处、市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市绿色建筑协会等机构相继获准成立。领导重视和机构的确立为我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9.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全市新建建筑全面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迈上新台阶,可再生能源利用逐步扩大,建筑工业化研究取得积极成果,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先导效应,建筑节能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11月1日《建筑节能条例》实施至今,我市民用建筑符合节能标准率从不到10%提高到100%(全国符合节能标准率为71%);累计节能总量达到61.7万吨标准煤,累计节省用电16.2亿kwh,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64.1万吨,其中新建建筑通过实施节能标准,减缓能耗增长实现节能51.5万吨标准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节能8.2万吨标准煤;应用可再生能源实行节能2.0万吨标准煤。2008年,节能总量达到40.8万吨标准煤,占我市当年节能减排目标82.5万吨的49%。预计到2015年,当年节能总量将达到347万吨标准煤,节省用电91亿kwh,减排二氧化碳923万吨。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期望相比、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包括:

(一)全社会建筑节能意识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建筑节能验收、施工图设计抽查和日常监督 及专项检查,发现社会对建筑节能工作还不够重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建筑节能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市编委对建筑节能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批准设立建筑节能和墙改管理处并增加公务员编制1人、雇员编制1人。但是,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法规的起草工作,仅靠增加2个编制远远无法满足要求。目前的我局也只能依靠借聘人员应付日常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和专项验收,难以确保建筑节能各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的实施,已经严重影响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政府投入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去年,建设部对我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时指出:深圳市政府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经济激励政策缺乏,这与深圳市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市人大执法检查组提出《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尚未设立。

(四)大型公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涉及不同的业主和产权单位,现行的能源消费政策不利工作的开展,对政府投资项目来说,由于能源费用支出是实报实销,节能与否跟建筑物使用单位没有利益关系;对商业办公建筑来说,能源费用是分摊给各分租业主,节能与否跟建筑物产权所有人也没有直接关系,制约了工作推进。

(五)部分配套制度需要尽快制定和实施。

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设立了16项制度,其中11项已实施,5项制度尚未实施。已实施的制度有:

1.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第八条); 2.编制建筑节能标准(第九条);

3.发布推广限制、禁止目录(第十一条);

4.施工图设计建筑节能专项抽查制度(第二十条); 5.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制度(第二十三条); 6.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度(第二十五条)。; 7.建筑能耗统计制度(第二十七条);

8.安设空调分户用冷计量制度(第三十二条); 9.空调废热回收制度(第三十三条); 10.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制度(第三十四条); 11.建筑节能行政处罚实施标准(第五十二条); 未实施的制度有:

1.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第十五条);; 2.用电超定额征收用电附加费制度(第三十条); 3.建筑物屋顶实施绿化制度(第十三条); 4.建筑物能效标识制度(第十四条)

5.推广应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制度(第三十五条)。除了我局正在起草的《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外,尚有《建筑物能效标识制度》等4项规范性文件尚未着手起草。

三、2009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和我局各项工作部署,继续完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和行政监管体系,建立全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强化既有建筑的用能管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强化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的日常监督与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散装水泥和预拌砂浆事业发展,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努力开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新型墙材改革的新局面。

1.全面贯彻实施“一法三条例”,确保新建建筑符合节能设计标准。在严格执行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基础上,积极与规划、房地产管理部门,落实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规划审查阶段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实施审查和房屋销售阶段的建筑节能措施明示告知制度。

2.确保完成2009年既有建筑改造任务。根据建筑节能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10万平方米住宅节能改造。

3.全面推进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2009年在建筑能耗监测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面建设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全面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 示工作。确保按照建设部要求完成250栋大型公建安装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建立和健全建筑能耗统计制度。

4.扎实做好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各项工作。推进建筑工业化,推动万科建筑工业化基地和建筑工业化标准建设,探索通过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和现场装配,实现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5.强化建筑节能和建材监管的力度。强化建设工程参与方的节能材料采购责任制、招标投标制、进场验收制、见证取样检验制等制度,会同工商、质检部门加强对钢材、混凝土、建筑门窗、扣件、节水器具、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粘土砖、粘土陶粒等重点建筑材料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完善重点建筑材料供应单位备案信息,实施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材料在内的重要材料的采购备案试点,建立可追溯的建材、采购单位的信息库,加强生产、流通使用领域建材监管信息的共享联动。

6.进一步加快开发和推广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以节能减排、施工安全为重点,加快新体系、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推广使用,促进建筑材料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推进施工现代化和建筑工业化。加大在建工程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力度,确保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按要求全部使用预拌砂浆;以建筑部品配送和预拌砂浆物流两个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

四、提交联席会议审议的几个问题:

根据市人大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执法检查情况和我局在建筑节能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将我市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报联席会议审议:

(一)关于市人大《建筑节能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整改有关问题

今年8月,市人大组织对《建筑节能条例》实施一年后的执法检查,并将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函告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在充分肯定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基础上,对存在的政府有关部门还须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沟通和协调;人力、财力投入有待加大;《建筑节能条例》规定的一些制度和内容尚未落实;既有公共建筑的高能耗情况比较普遍;宣传发动和教育培训工作有待加强;市场机制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六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针对人大提出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逐条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方案(见附件),制订了责任分工表,由市府办公厅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相关部门已基本反馈意见,基本同意整改方案,我局将对整改方案调整后报市府办公厅答复市人大。其中涉及部分主要问题在下面将作专题的请示。

(二)关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问题

我市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的数据显示,我市现有既有建筑约2.4亿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早期的建筑属于高耗能 建筑,每年浪费大量的常规能源,节能改造潜力巨大。根据《深圳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我市须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不少于110万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任务,其中公共建筑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和居住建筑不少于10万平方米。据初步测算,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约为250元/平方米,居住建筑约为150元/平方米,加上制度建设、标准编制、软件开发和其他管理费用,总费用约为2.94亿元。改造后每年可节约用电2000~2600万kWh,总投资回收期为8年,可行性强,项目改造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建议:

1.请市发改局将11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和2.94亿元的投资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该项目进行一次性立项,一次性报建,分步实施。

2.考虑到11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工程分散、子项分项众多,为加强统筹和管理,建议委托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作为建设单位统一组织实施,从总投资中提取3%-5%作为项目管理费。

3.为落实建筑节能政府带头的理念,改造的建筑为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中单位面积能耗排在前列的市直各部门办公建筑、各区和封闭管理区政府办公楼。

4、我局起草了《深圳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并征求了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后进行了修改完善,建议市政府 予以印发。

(三)关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项目建议书已于5月份报市发改局,市政府投资评审中心已经评审,市发改局近期已经批复并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C类。建议:

1.请市发改局将此项目列入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C类改为A类。

2.作为既有建筑改造能效测评的需要,市直各部门办公建筑、各区和封闭管理区政府办公楼2009年应完成建筑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安装。

3.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土房产局和各区政府、各封闭管理区管委会应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确保工作任务完成。

(四)关于北京第五届绿色建筑大会参展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部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于2009年3月27日-29日在北京举办“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第五届绿色建筑大会”)。

我市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亲自率团,以“深圳市人 民政府”名义组团参加了第二、三、四届大会,充分展示了我市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以及建筑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成果,受到了国家、省、部级领导和媒体的高度评价,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展示深圳“绿色之都”的建设成就,建议:

1.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名义组团参会,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任参展代表团团长,市建设局、科信局、发改局、贸工局、环保局、财政局联合承办,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市绿色建筑协会、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协办。

2.上届我市参展团费用为130多万,建议本届参展展位规模与上届基本相同,进一步增加参展内容,扩大宣传力度,预算费用约需150万元,由市财政专项拨款解决。

(五)关于设立建筑节能专项基金问题

近两年来,市财政对建筑节能工作增加了行政经费开支,墙改基金也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建筑节能工作,但条例规定的“设立建筑节能专项发展资金”制度尚未落实。经与市财政部门沟通,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应在市财政立项,并经市政府批准。为此,建议由市财政部门牵头,与市建设部门专题研究,简化审批程序,在2009年6月30前完成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

论述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

0.引言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逐日出现,并且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于建筑设计,要求其既要满足人们对其基本建筑物功能的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了。绿色节能建筑是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依据是绿色节能建筑。只有将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建筑设计生态化这一新时代的任务。

1.绿色节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周边环境零污染,适合现实生态环境条件的一种建筑模式。绿色建筑的特征是人、建筑和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绿色建筑的优势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绿色节能建筑实施的基本方式是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工方法来创造宜人的居住场所。

2.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思想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基本的内容就是在保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基础上,对生态原理及相关方法加以利用,将建筑、自然和人三者间的关系统一协调,以此为基础展开生态建筑环境实现的设计方法,实现自然与人工之间美的结合。绿色建筑设计作为生态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来说既是基础环节也是关键内容。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前提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应为设计建筑形象的简洁性、开放性、动态性、流畅性、亲切性及端庄朴实等。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从建筑的选址到格局布置,从建筑的朝向到风向的确定,从平面布置到立面布置,从间距确定到界面选取,从单体建筑到群体建筑,都要对天然能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同时,还要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对阳光感、体量感及流动感加以重视,注意将生态环保建筑中的相关技术准确地在其中加以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即是绿色节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利用资源效率的最大化,需要对建筑中的各项资源加以充分而高效的利用,同时要对能源尽可能地节约使用。其中,资源是指土地、水、能源及其他建筑资源。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在建筑中杜绝空气、土壤及水污染的发生。在建筑材料选取上,要尽量选本地建材,保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同时,也可降低运输过程给环境造成的负担。同时,可循环使用的建材是最优选择,在使用完毕后拆除的建筑材料还可以进行循环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1合理利用能源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是节能环保、平衡生态的最佳方法之一。太阳能已经被众多领域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当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太阳能资源。例如,合理设计室内采光,保持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减少对供暖的需求,减少煤炭燃烧,降低环境污染,减弱温室效应。再如,合理设计室内通风,保持通风流畅,减少电扇、空调等的使以节约能源。

2.2资源的有效节约

不管是在建造或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均应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充分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而节约水、电等。

2.3自然的回归

绿色建筑理念首先要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相一致,相和谐。做到融洽一致,还要能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内部设计方面,不能采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设计的繁杂不合理不行。要使住户感到舒适温馨、采光透亮,空气清新。绿色建筑应该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天然材料。一般采用的木材、竹材、石灰、油漆等要做到无公害、无污染,有相关部分的检测报告。

绿色建筑还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太阳能采暖、发电等装置,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1系统一致性原则

绿色建筑与外界环境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它可以实现高效、最大合理化的实施。绿色建筑也是与其他科学交叉结合,跨多领域多范围,涉及众多科目的系统工程。

3.2地区性原则

绿色建筑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人为地理、居民经济状况等条件。全面分析、考察这些指标,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规划出与绿色建筑相匹配的对策和方法。

3.3利用率原则

应充分利用好资源与能源,尽量减小对土地、水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垃圾及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可采用高利用率、绿色环保的材料与装备。

3.4自然保护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外部环境的保护,尽可能降低其破坏性。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友好相处。

3.5经济健康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为人类生存营造良好的环境。选材取于自然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还要兼顾建筑成本,建筑成本远远高出人民消费,不利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4.绿色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的关系

4.1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绿色节能建筑是顺应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筑趋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对于建筑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在目前的绿色节能建筑中,节能主要体现在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室内的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等方面。节能是绿色建筑最为核心的内容,随着绿色节能建筑自身的发展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其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导向及市场导向下,绿色建筑设计必定会不断进行自我改革与更新,极大地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4.2绿色建筑设计是保证绿色节能建筑对于资源高效利用的强力措施

现阶段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共同关注的主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极为有利。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的使用可以使节能建筑中对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中对于环境的设计、水资源、生态规划和绿色植物等可以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使建筑中对空间进行净化、增强空气流通的建设大幅减少,从而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另外,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可以降低节能建筑中建材的消耗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3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协同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在建筑的整体设计、配套工程设计和工艺等方面实现环保理念上的发展目标相同。在相同的发展理念中,二者具有相同的本质,需要进行协同合作,使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有机融合,设计出更加环保、更为新型、更适应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建筑物。二者可以协同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融合共生的。

5.结语

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建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大绿色节能建筑的科研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其他物种的原则,创新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共同创建“中国梦”。 [科]

【参考文献】

[1]李辉.环保节能建筑浅论[J].科技信息,2011(18).

[2]李瑞研.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办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0(7).

浅谈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 篇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的恶化,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对环境的巨大影响,由此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高潮。与此同时,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新一代智能建筑系统,帮助人类建设一个智能化的、绿色环保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我们的重要责任,而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物中,在其内部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综合网络通信系统,使建筑智能化,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运行。

1 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仅只是除了外观漂亮、内部宽敞,更多的是讲究环境的健康、建筑的智能化和环保节能等。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如下:所谓智能建筑(IB)是指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80年代末,智能建筑刚刚进入我国,由于受到当时经济状况和网络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大力发展。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据统计,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3000多幢,其中一些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建筑能耗占到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5%,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建筑垃圾占了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因能耗巨大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恶劣,据此,有关专家呼吁我国尽快实施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战略,以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建筑智能化决不仅仅是运用新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身份,建筑物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建筑智能化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前提和最重要的条件。

2 绿色节能建筑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能源资源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从基本国情考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这一概念,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与建筑节能相比,绿色建筑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涵了节能、节地、减少污染等内容,指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节能与绿色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且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经济合理,保证了生活环境的质量。

3 智能建筑的绿色节能

3.1 何为智能建筑的节能技术

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个系统工程,不同的是,智能建筑的节能问题比一般建筑的节能更复杂,既要考虑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又要考虑建筑智能化系统的IT节能,同时还面临建筑智能化中各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的问题。因此,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课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探讨,寻找解决办法。目前建筑节能的主要关注点在材料、设备、水电气等方面,而智能建筑的节能,眼光要更开阔一些,应该有综合的宏观考虑,如果仅仅局限在水电气等单一层面的节能,将会走进误区,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同样应该引起关注,这正是智能建筑节能不应该忽视的重要内容。

3.2 绿色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目前,绿色智能建筑正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国内很多智能建筑项目设计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技术也很先进,完全达到了5A标准。但在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开通率很低,智能化系统的实际应用程度也很低,有些子系统实际上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有些系统的功能由于操作不熟练,索性由物业管理人员手工代替。

3.3 对我国发展现代绿色智能建筑的建议

首先,发展现代绿色智能建筑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设计阶段就应当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进行定位,在建造过程中也应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在后期的应用和维护阶段要有科学的管理。其次,在智能建筑技术上的提高,其基本体系应包括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目前这些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主要还是依赖国内外厂家的产品,重大项目系统集成也主要由国外大公司承担,在技术、施工、运行、维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必须对节能装置和系统的运营进行科学的管理,对管理维护人员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还有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总体素质的提高,而我国智能化系统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相关法规。由此可见,在我国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智能化,仍需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4 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节能是全方位的、持久的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智能建筑的设计者必须对各种节能技术措施有全面的认识,并努力推动节能技术措施的实施和应用。同时,转变观念、对已投入运行的节能设施和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也是智能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高素萍.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节能技术措施.建筑节能,2007.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篇8

韩启德指出,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采取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的奋斗目标。

姜伟新在致辞中指出, 要从制定建筑节能规划、抓好建筑节能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意识、完善和落实建筑节能各项政策及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工作。

据了解, 本届大会分为研讨和展览两部分。根据目前国内国际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实际, 围绕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标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与节能服务市场、供热体制改革、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大会设置了1个综合论坛和14个分论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杜大伟博士、世界绿色建筑协会主席Tony Arnel等8位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在大会综合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展览会将持续3天, 共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160余个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研究机构就国内外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建筑节能和绿色建材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应用成果进行展示。

“国际智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每年召开一次。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前四届大会相比, 本届大会内容更加广泛, 学术水平更高, 参会嘉宾规模更大, 效果更好。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篇9

其中, 绿色建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点版块, 不仅拥有以往的培育与沉淀, 今年更是推出了三大举措, 促进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的共同发展。2014年, 共有77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相关的重点项目, 总经费需求约190亿元, 项目涵盖了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农房节能改造等多项内容, 其中重点项目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 共有4个。

◆政府鼎力支持, 共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版块, 在去年成功的基础上, 今年独立成专业展暨上海国际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展览会, 展览规模5000㎡。本次展会由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作为指导单位, 并受到了住建部节能与科技司的大力支持, 除共享同馆同期的上海智博会的政府、协会资源外, 主办方更将为企业邀请房地产开发商、项目总承包商、规划设计公司、经销商、代理商等各界人士到场采购。

◆实力买家组团到场, 与展商零距离互动

本次展会参展的VIP客户还将享受在展会现场与专业观众一对一的配对机会。展会方面还会组织海内外各地实力买家参观团到现场与各展商会面, 这些嘉宾主要来自政府、医院、学校、房地产、规划院、设计院所、酒店、物业、建材、服务等各个领域。同时, 现场专门设立规划设计展区及优秀园区展区, 满足所有绿色建筑行业相关的展商需求, 促成全产业链的互动。VIP客户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向目标客户展示、介绍自己的产品, 沟通客户的需求。

◆城市项目现场发布, 与企业面对面洽谈

上海智博会暨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博览会上, 主办方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将就193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工程项目进行发布, 尤其是将绿色建筑作为突破口的试点城市, 可直接在展会现场发布项目信息, 并寻找合适的承包商和供应商。上届展会诚邀南京、万宁、峨眉、寿光、辽源、乐从等城市官方代表团与展商进行了一对一商务配对, 主要针对建设智慧城市和绿色建筑发展方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促进城市方与企业方的项目合作。今年主办方将邀请到更多城市的代表与展商进行商务配对, 面对面洽谈, 更会开展围绕政府政策、智慧城市建设、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资金开发等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及专业论坛。VIP参展企业将在展会现场获取第一手的项目信息。

——关于智博会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篇10

绿色智能建筑是一个完整、精密的体系,而不仅仅是把房子造出来这么简单。智能建筑从立项、规划、设计、选材、建造、竣工、使用到几十年后的运维,还有使用者的习惯,都是环环相扣、层层影响的。

绿色智能建筑在保持传统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优化了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帮助其有效地安排时间、节约能源,实现电器控制、照明控制等,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在操作方面,它能够创造简便的使用方式、舒适的环境、经济实用的控制手段。

“智慧城市”是绿色智能建筑概念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扩展。可以设想,未来再将住宅、社区、写字楼、医院、银行、学校、超市、购物中心、火车站、港口、飞机场等各具特色的“智能服务建筑”、“智能小区”、“智能住宅”通过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加上市政公用领域的智能控制、城市管理领域的数字城管、城市交通领域的智能交通等,将更大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会将整个城市推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推进国家提出的“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绿色智能建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自然实至名归。这些正在实现的前景展现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领域。

绿色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产业,通常要通过智能化手段来实现,也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等特点的建筑物。兴得科技作为智能建筑行业的领头军,多年来投入大量研发力量,着力于开发绿色能耗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管理系统、基于物联技术的智能建筑运营平台等产品,这些产品系列已在多个客户案例中得到应用。

展望未来,我国绿色智能建筑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国家政策助推我国绿色智能建筑发展。近年来,财政部、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最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都在大张旗鼓地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尤其是当前国家极力推广绿色智能生态建筑,要求全面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和健康舒适要求,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筑模式必然是绿色、智能、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其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建筑节能改造。

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造型设计 篇11

摘要: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了建筑造型的创新,满足着当代人们的审美需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长期从事建设工作,本文主要论述绿色建筑技术概述和发现现状,以及造型创新的内容,以下内容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建筑造型;创新

一、前言

这是一个科技化信息化的产业领域都在涌现的时代。各种节能创新理念都在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中小型社区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耗费资源相当严重,建筑业已成为最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中小型社区绿色建筑建筑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中,还将有大量的建筑维系着去几千年的模式。因此,从长远考虑,探索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绿色建筑技术概述

从上世纪末开始类文明开始向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建筑以生态学为特征,其造型设计有别于传统,属于生态美学的生态建筑范畴。它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和内涵,对它的研究在建筑学和美学中都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意义。我们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绿色建筑,第一,“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第二,“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 “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认真地筹划,以求最大程度地节约建材与能源。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绿色建筑,它主要关注三个方面:自然的融合、能源的节约以及和人类的健康;第三,“绿色建筑”只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应贯穿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绿色建筑设计中要遵循很多原则,首先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应

当地气候,其次尽量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最小的能耗代价得到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提高建筑物的自养水平,最好能应用地方特色的、高效低能耗的、可回收重复利用的绿色建材。设计中还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体现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之能够健康舒适。从整体设计角度来说,要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使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对周围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最小。

三、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理念

(1)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在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在开展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国也正在全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验和成型产品,每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在开展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国也正在全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验和成型产品,每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

(2)绿色建筑技术存在的问题

很多房地产开发上利用绿色建筑作为宣传噱头,提高房屋价格,给社会造成绿色建筑技术价格高昂的假象。而且,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也会造成建筑造价增加。所以,绿色建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及其较高的建筑成本,投资成本收回时间较长等问题都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上造成一定的困难。但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对于节能材料、环保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目前我国这些产品的产业链并不是很完善,这就造成相关材料、产品成本增加,客观上造成推广困难。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正处于推进阶段,很多技术和相关产业并不成熟,客观上造成绿色建筑技术使用和推广困难,造价高,用户接受难等问题。

四、造型创新

1、节能技术影响下的造型创新

伦敦市政大厦节能技术及造型通过遮阳、减少建筑的散热面积及一些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不仅能达到节能目的,还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节能技术也造成了建筑造型形式的创新。伦敦行政大楼也是由福斯特事务所设计创作的另一座建筑,能够被视为应用节能技术对建筑造型形式创新的典范。从整体上来看伦敦行政大楼,像是个没有常规意义正面和背面的变形球体,高约 50m,共分10层。从动物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常通过缩成一团、减少体表散热面积来维持体温现象,福斯特获得了伦敦行政大楼的灵感。减少建筑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成为伦敦行政大楼造型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原理和法则。通过使用紧缩的变形球体减少建筑表面积的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夏季太阳直射于建筑的面积和热量的吸收,也可以减少冬季室内热量向室外的传播,这样可以优化能源的利用效率。伦敦行政大楼的形体设计也是通过实验计算和模拟对比的方法得出的結果。首先,通过对该地区日光全年的照射规律的模拟和分析得出建筑表面的全年的热量分布图,这样的热量分布图是建筑形体裁剪和变形的依据。通过对比计算,利用紧缩变形球体形态,相对于立方体相比,同体积建筑的外表面积能够减少四分之一。建筑外表积减少意味着对能源利用效率的优化。紧缩变形球体的造型也利用了一些主动和被动的遮光装置。建筑形体朝向日光直射的南向部位,采用各层楼板逐层悬挑伸出的方式使建筑表面的大部分能够处于上层的遮挡中,避免夏季强烈直射阳光。这也是此建筑造型形态的一个显著特点。伦敦行政大楼利用节能技术达到所需的节能效果,最影响的建筑造型形式及计算建筑表面热量分布的计算控制技术。

2、通风技术影响下的造型创新

运用风能是应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内容,建筑设计人员应基于对自然环境的顺应、风能的合理运用,创造的建筑造型具有鲜明特征。诺曼·福斯特事物所创作的伦敦传统城区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便主要是在考虑气流有序流动和自然通风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鲜明的建筑造型的典例。伦敦传统城区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就是基于对自然通风和气流有序流动的考虑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建筑造型。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的整体造型形态主要是出于风能利用的以下两主要方面来考虑的。一是采用子弹状的流线形态也是为了避免强烈下旋气流和强风的产生。通常气流在遇到高大建筑形体而受到阻碍时,建筑周边及下部就会产生强烈的下旋风和气流。二是为使建筑引导周围气流,使其在建筑表面和缓经过,整体采用子弹头型曲线形式造型,这不仅能使气流建筑表面缓慢流过,还能在流经表面时能被表面捕风窗“捕获”,进而使室内实现自然通风。福斯特通过电脑模拟及风洞试验,依据气流运动的本身特点,趋利避害地选择了大楼子弹流线型的标志性形态。

五、结语

绿色建筑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但能够达到了综合的生态和节能目的。还可以在绿色建筑技术的综合使用中,以解决通风、保温节能及自然采光等某一方面的问题为中心,突出该种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也能实现建筑造型形式的创新,这是应该引起建筑创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齐怡,以建筑节能为视角浅谈绿色建筑的营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0.

[2]董岩,建筑创新与技术创新— — —以中国水利博物馆项目为例.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绿色公共建筑的智能化 篇12

公共建筑依据业态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办公建筑:政府行政办公楼、机构专用办公楼、商务办公楼等;

◆商业服务建筑:商场、超市、宾馆、餐厅、银行、邮政厅等;

◆教育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

◆文娱建筑: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影院、游乐场、歌舞厅等;

◆科研建筑:实验室、研究院、天文台等;

◆体育建筑:体育场、体育馆、健身房等;

◆医疗建筑:医院、社区医疗所、急救中心、疗养院等;

◆交通建筑:交通客运站、航站楼、停车库等;

◆政法建筑: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派出所、监狱等;

◆园林建筑: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

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同属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合称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公共建筑的面积日趋扩大, 目前既有公共建筑约40亿平方米, 每年城镇新建公共建筑约3亿~4亿平方米, 。据部分大中型城市的能耗实测资料显示, 特大型高档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约为城镇普通居住建筑能耗的10~15倍, 一般公共建筑的能耗也为普通居住建筑能耗的5倍。公共建筑用能量巨大, 浪费严重。

2 绿色公共建筑的设备及设施系统

从2005年我国开始编制绿色建筑标准发展至今, 尽管当初相关细则还未出台, 但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已然明确,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 在适宜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和适用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结合公共建筑的特点, 可见建设绿色公共建筑的目标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

◆低碳、节能和降低人工成本;

◆建立先进和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

针对这样的目标, 下文简要介绍绿色公共建筑的设备和设施系统。

2.1 总体设计思路

针对公共建筑在绿色节能方面的需求和措施, 营建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智能楼宇能源管理体系EMB (Energy-Saving Management For Public Buildings) 便应运而生。

EMB的管理平台可以将环境控制、照明节能、电 (自动) 扶梯节能、暖通循环水泵节能、暖通空调风机节能、电力需量控制等多功能整合在一起, 通过统一的监控平台和可靠的能量管理系统, 实现对能源的综合管理;通过分析、共享各种数据, 加强对用能设备的监管, 指导各项节能工作有效的展开, 最终创造绿色、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

EMS能源管理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监控及辅助决策中, 如图1所示。主要特点包括:

(1) 解决能源分散管理, 实现能源消耗的集中监控及管理。

(2) 解决能源计量体系不完整、能耗统计机制不健全的状态, 提供从自动化采集、计量、统计核算的系列功能。

(3) 解决节能方向不明确、节能措施不系统的问题, 提供能耗分析功能和能耗异常预警提示。

(4) 建立多部门协助下的能源平衡机制, 使整体电机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实现工作成员有效沟通和高效协作, 为能源管理与审计各方提供全局性的功能。

依据各企业不同的架构、组织, EMB主要分成SC (总控中心) 、SS (区域中心) 、SU (采集单元) 三部分, 三部分可依据各企业的实际运营模式和管理办法, 灵活选择组成模块。采用基于广域网的Browse/Server (B/S) 模式进行组网, 形成树状阶层分布式网络结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分开传输, 解决了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问题。

2.2 暖通空调节能

暖通空调能耗占公共建筑总能耗的40%~60%, 因此暖通空调节能是公共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 是打造绿色公共建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目前暖通空调运行情况来看, 普遍存在“大马拉小车”的情况, 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目前针对暖通空调节能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有:

(1) 冷冻机组的智能控制

采用末端控制优先的原理, 其主要策略是:根据供回水温差来判断末端能量的需求, 通过自动切投冷机的运行台数, 以使冷机工作在最佳能效比曲线段, 减少冷机低效运行造成无谓的能耗, 提高冷机能效比, 可实现主机设备节能10%~15%。

(2) 水泵变频

运用变频和PID控制技术, 通过对冷冻水流量的模糊预期控制、冷却水的自适应模糊优化控制和冷冻主机系统的间接控制, 实现空调冷媒流量跟随负荷的变化而动态调节, 确保整个空调系统始终保持高效运行,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3) 变风量 (VAV) 系统

大型公共建筑为人群极为密集的场所, 空调运行时除裙房外其他楼层门窗较为密闭, 从而使室内自然换气次数极小。需要依靠空调系统输送新风到室内, 同时排风系统需要将与新风量相同的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以满足人群卫生的要求。由于夏季排风温度较低而新风温度较高, 让新风与排风进行热交换, 以降低新风的进风温度, 可以节省制冷机大量的冷量, 同时, 加强了室内外的通风换气, 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最有效方法。

2.3 照明节能设计

公共建筑中照明能耗通常仅次于中央空调, 但是照明的节能改造必须在保证建筑内照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会造成建筑内人员不舒适。针对绿色建筑对照明的要求, 主要的解决方案有:更换高效节能灯具、使用LED灯、安装照明省电器及照明自动控制系统。

(1) 更换高效节能灯具

目前公共建筑中使用的灯多数是T8型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或者用于突出商品和建筑特点而使用的金卤灯、卤钨灯等。大型商场由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安装特点, 灯具更换难度较大, 但是在大型超市、写字楼、医院以及商业建筑大型的地下停车场内普遍使用的是T8荧光灯, 照明时间也很长。专业数据显示, 节能灯如稀土三基色节能灯比白炽灯节电80%, 寿命是白炽灯的5倍, 光效是白炽灯的3.5倍。尽管成本要高出几倍, 但价格的差距可以在随后的使用中节省出来。

实践证明, 在不影响照明效果的前提下, 更换节能光源和灯具是最行之有效的照明节能措施。但是目前节能灯具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选择更换时要选取优质的产品。

(2) 使用LED节能灯

使用LED灯是今后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LED灯相比较其他类型的灯具, 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如表1所示。

是白炽灯的1/8, 日光灯的1/3;

◆LED灯的寿命至少是白炽灯的12倍, 节能灯的4倍, 日光灯的5倍, 光衰到70%的标准寿命可达50000小时;

◆LED的光谱几乎全部集中于可见光频率, 效率可达80%~90%, 白炽灯的可见光效率仅为10%~20%;

◆LED灯的响应时间是纳秒级, 可以频繁开关, 无级调节照度。

(3) 安装照明省电器

省电装置是根据照明灯具及电器最佳工况的特点, 利用电压自耦信息的反馈和叠加原理, 采用高新技术制作的高磁导材料和专利的绕线技术研发而成的自耦式节电装置, 使二次测的功率 (视在功率kVA, 有功功率kW, 功率因数PF) 得到改善, 从而提供用电设备最稳定、最经济的工作电压, 实现节电和节能的目的。节能效率可达10% (降低5V) , 同时亦有效延长灯管及电器寿命1.5~2.8倍。

安装照明省电器可以起到稳压、滤波、提高功率因数的作用, 达到节能与延长灯具使用寿命的结果。

(4) 建设照明智能控制系统

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照明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可以和BA自控系统的联网, 实现远程监视、设备自动控制、自动抄表和计费以及自动报表。

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灵活地进行场景控制, 根据照度或人员进入情况控制照明;可以计算机统一控制管理, 提高效率;可以遥控控制。但系统复杂, 需要较高水平的运行维护人员;该系统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主, 节能为辅, 节能量有限。

2.4 电扶梯节能

电扶梯作为公共建筑物的主要耗电设备, 存在着较大的节能空间。可采用变频技术, 在动力具有富余量的情况下, 降低电动机的运行频率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并具备可双向转换、自动起停、缓停缓起、流量统计等功能。主要特点有:

(1) 在不影响对负载的前提下, 调整供应电压, 使耗电量减少。

(2) 对负载提供相对较稳定的工作电压, 提升供电品质。

(3) 减少机器设备发热, 降低设备故障率, 延长使用寿命。

(4) 对大部分设备可提升功率因数 (约4%~6%) , 节省电费。

2.5 新能源的利用

在建筑中, 绿色能源已被广泛采用, 光伏发电已成为绿色建筑的应用太阳能的重要手段。

光伏建筑 (BMPV, 即Building Mounted PV) 是指“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 我国把光伏建筑分为安装型 (BAPV) 和构件型 (BIPV) 。相对于较狭义的BIPV来说, 光伏系统附在建筑上的BAPV则更多的被使用在目前的绿色建筑中, 其中在屋顶上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

(1) 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

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即Building Integrated PV) 就是将光伏发电系统和建筑幕墙、屋顶等维护结构系统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结构, 不但具有维护结构的功能, 同时又能产生电能, 供建筑使用。

光伏建筑一体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化设计, 光伏电池成为建筑物的的组成部分, 节省了光伏电池的建设成本;

◆有效地利用了阳光照射的空间, 高效地利用太阳辐射, 这对于人口密集、土地昂贵的城市建筑尤为重要;

◆一体化设计的光伏发电量首先为本建筑物使用, 即可原地发电、原地使用, 省去了电网建设的投资, 减少输电、分电的损耗 (5%~10%) ;

◆在夏季用电高峰时, BIPV正好吸收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并转换成制冷设备所需的电能, 从而舒缓电力需求高峰时期的供需矛盾,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使用新型建筑围护材料, 降低了建筑物的整体造价, 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具魅力;

◆减少了由燃料发电所带来的污染量, 对于环保要求更高的今天和未来极为重要;

◆光伏建筑一体化产生的电力可用于建筑物内公共设施, 降低建筑运行能耗费。

(2) 屋顶光伏发电设计

BAPV系统可按照最佳或接近最佳角度设计, 可采用性能好、成本低的标准光伏组件, 系统安装简单高效, 可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 成为光伏投资商的最佳选择。而且新建筑的增长速度远没有光伏发展快, 因此现有建筑成为最主要的选择对象, 从而使BAPV成为当前的主要市场。

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通常采用并网型AC供电系统。太阳能发出的电能与市电供电线路并联, 给负载供电。当市电停电时, 直/交流电力转换器会自动停止输出, 以防止太阳能供电系统过载损坏。当负载需要的电能少于太阳能发电系统输出的电能时, 太阳能系统在给负载供电的同时, 将多余的电力送往市电。当太阳能系统电能不足以给负载供电时, 太阳能电能全部提供给负载, 不足部分由市电补充。

对于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 当建设空间受限或场地成本较高时, 优先选用标准的、效率高的、单晶硅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

3 绿色公共建筑中的智能化应用

最近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 高质量的办公环境可使工作效率提高18%, 为公司带来巨大效益。目前在美国一般水平的空调设备花费约10~15美元/ft2, 而高级空调的花费约只增加10美元/ft2。然而, 因环境不良引起的职员怠工所造成的损失约为5%, 相当于每年损失15美元/ft2。因此优良空调、优良工作环境的设计, 不但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 对人们的工作、健康及节约能源也有莫大好处。

绿色建筑不但可以减少对地球环境50%以上的伤害, 也可以使其中的人员少生病, 具有更长寿、更健康的人生。

但如何有效的提供健康、舒适、环保、节能的工作环境, 不但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设备和设施系统, 还需要搭建智能化的控制平台, 将智能化的控制应用于绿色建筑中, 依据实际负荷情况, 通过组合不同的自动控制策略调节系统, 以达到最佳化运行, 实现建筑物节能、延长系统使用寿命。通过对绿色建筑内各类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 达到环保、节能、安全、可靠和集中管理的目的。

3.1 智能化控制应用范围

(1) 根据绿色建筑实时的负荷调整冷热源主机和其他空调设备, 在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节约能源。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包含冷热源 (制冷主机、锅炉等) 的控制、水泵 (冷冻泵、冷却泵、热水泵、补水泵等) 控制、冷却设备 (冷却塔、冷却井) 控制、末端设备 (新风机组、组合式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等) 的控制, 以及各种风机、阀门等的控制。

(2) 实现对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可以对大型绿色建筑灯光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灵活的启停控制及调光, 在保证照度的同时尽可能地使灯光系统更节能以及具有更为艺术化的表现能力。具体包括:自动定时开闭灯光、根据照度自动开闭、根据照度自动调光、变换预设的场景亮灯模式。

(3) 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智能控制。包括改善电力品质、自动扶梯节能控制等。

3.2 自动控制策略

温度控制策略:《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中规定: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一般房间温度为25℃, 相对湿度为40%~65%, 为了提倡节能, 国家发改委要求公共建筑夏季温度设计为27℃。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要求, 冬季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 夏季采用24℃~27℃。依据以上要求, 采用的温度控制模式有:温度跟踪模式, 根据室外温度智能调节室内温度的目标值, 实现室内目标温度随室外温度变化的动态调整, 选择最佳运行参数, 达到最佳控温效果;温度固定模式, 依据用户设定的温度作为控制目标来进行室内温度控制。

新风控制策略:新风控制类似于过渡季节温度控制。设立空调新风系统主要是为建筑物内的使用人群提供舒适的环境, 但在追求舒适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夏季, 人们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19℃~24℃, 冬季是17℃~22℃。人体感觉舒适的湿度, 一般在20%~60%RH。因此在室外温湿度良好的情况下, 大量引进新风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对空调主机的节能效果也相当显著。但在室外温度低于5℃和高于32℃时不建议引进新风调节。

预冷预热策略:夏季在凌晨2点开启空调机组半个小时, 实现新鲜空气与建筑内内污浊空气置换。

CO2控制策略:CO2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为了在节能的同时提供健康的环境, 需对CO2进行监测与调节。人类生活的大气中的O2含量为21%, CO2含量为0.03% (300ppm) 。当空气中CO2含量大于1000ppm时, 人们就会感觉疲倦、注意力低下;当室内CO2含量在1000~1500ppm时, 人们就会胸闷不适。要提供一个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环境, 就要求中央空调对室内温度、CO2含量进行准确、合理控制。通过公共建筑不同区域布置的CO2传感器采集的CO2浓度值调整新风阀门开度引进不同新风量, 将室内CO2浓度控制在设定标准内 (1000ppm) 。

上一篇:让学生学好数学下一篇:《教学技能应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