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共9篇)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 篇1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扩展。物联网是一次新的信息产业革命, 它的相关技术已经推广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因此, 物联网必然会对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发展与应用, 未来图书馆发展趋势将会有更科学创新的新模式。
1 物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1.1 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这个概念, 顾名思义,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 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1]。因此,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1.2 物联网的特征
与传统的互联网不同, 物联网具有以下特征。
(1) 物联网广泛使用了各种感知技术。物联网上使用了大量的各种类型传感器, 每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均作为一个信息源来捕获各种信息, 传感器类型不同, 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也不同。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和连续性, 对环境信息的采集是按照一定的频率周期, 并将数据不断更新。
(2) 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虽有别于互联网, 但其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 传感器要将采集到的物体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必须借助网络传输, 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在传输过程中, 为了保障数据的准确和及时, 它还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3) 物联网本身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 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 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大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 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2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当今的图书馆普遍存在着藏书多、信息量大、人工操作繁琐、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物联网技术 (RFID) 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图书馆资源共享
借助先进的物联网通信设备, 利用物联网多种内部及外部信息交换手段, 可以构成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通信智慧系统。在图书馆内, 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不同图书馆之间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 使图书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2 图书馆管理智能化
运用物联网技术, 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内部管理的效率, 如自动编目可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 减少人为误差, 提高准确率;新书到馆后, 分编和验收人员使用读取器直接读取RFID标签数据, 系统自动批量生成每册书的业务注记并写入RFID标签;借助RFID阅读器, 还可轻松完成藏书的清点工作, 并能检测出乱架图书信息。
2.3 图书馆服务智能化
有了物联网技术, 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实现24h的服务, 提供服务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 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读者在书目检索时, 可借助智能查找系统, 对目标书目的存放位置一目了然, 提高了查找效率;在借还图书时, 使用RFID磁条, 只要在阅读器的探测范围内, 不论什么角度都可以批量扫描, 自动更改图书状态, 简化了借还流程, 减轻工作量;在使用电子资源和音视频资源课件时, 不仅局限于图书馆内部, 也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进行在线浏览或者下载。
2.4 图书馆建筑智慧化
对图书馆建筑内的各种机器设备进行智慧化程序控制及综合管理, 构成一个建筑物智慧系统。它的消防与保卫系统具备智慧化, 空调系统能监测出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含量, 能自动通风和消毒, 从而确保馆内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它还能对温度、湿度、照明度加以智慧调节, 控制背景噪音, 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当舒适的环境。同时, 智慧系统能使图书馆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保养、维护更趋智慧化, 从而优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配置, 达到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目的。
3 我国图书馆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及现状
2009年8月7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 要早一点谋划未来, 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明确指示, 至少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 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 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此后,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5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2006-2020年) 》中把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与通信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2006年“射频识别 (RFID) 技术与应用”作为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该技术已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作为有海量信息需处理的图书馆行业更是很早就采用了物联网技术。早在2006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二期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数等在图书馆管理中就引入了RFID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 即无线射频识别, 俗称电子标签) 系统, 与国家“863”计划同步。目前, 我国图书馆在应用物联网技术方面主要集中于智能馆藏管理系统, 其主要使用RFID系统。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 (Reader) 与电子标签 (TAG) 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 (Transponder) 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分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是R F I D—E P 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Savant系统。智能馆藏管理系统能实现自助借还书、智能查找、智能盘点、安全检测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功能。
深圳市2008年4月推出的“城市街区24h自助图书馆系统”, 是我国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一个新的突破。在世界图书馆领域率先实现无人值守、24h营业、方便广大读者借阅的图书馆。该系统主要由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图书馆监控中心和物流管理系统等三部分构成。该图书管理网络遍布城市大街小巷, 读者可在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办理借书卡、自助借还书、预约需要的图书等服务, 大大方便了广大读者的需求。此后, 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市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24h自助图书馆系统。
我国图书馆管理虽然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全国分布很不均匀, 采用这项技术的大多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 和一些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这主要是受两个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成本高。由于图书馆一般都有大量的藏书和文献资料, 光是使用RFID电子标签的数量就是非常巨大的, 稍微有点规模的图书馆, 仅这一项的开支就会超过数百万元 (RFID电子标签目前报价在USD0.6~0.85之间) , 这还不算组建庞大网络需要的系统和设备等投资, 这是一般图书馆所不能承受的;其次是我国目前物联网的技术标准不统一, 这大大阻碍了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RFID系统是以RFID标签技术为基础, 而我国大多数的图书馆现有的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是以条码技术和磁条技术为基础的, 二者需要在通信协议、接口、数据格式等方面进行整合, 其整合难度较大。这两个制约因素大大阻碍了我国普及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图书馆管理的进程。
4 物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智慧图书馆
现阶段我国在图书馆管理引入物联网技术上基本还停留在智能 (Intelligent) 阶段, 而这只是“智慧图书馆 (Smart Library) ”的初级阶段。“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这一理念和雏形率先出现在本世纪初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 发展至今已近10年了。虽然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智慧图书馆”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陈鸿鹄在“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一文中指出:“智能图书馆 (Intelligent Library, 简称IL) 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 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 是在二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应同时具备两者的设计思想、基本要求、特征和功能。”严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提出:“智慧图书馆 (Smarter Library) 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 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 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模式。它由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化设备、元件等组成。它可以带来更高的服务管理质量、更具魅力的公共文化环境和更大的信息共享空间。“智慧图书馆”将为图书馆界注入新的活力, 带来新的愿景和新的希冀。
5 结语
当今的物联网时代能把新一代IT技术运用到图书馆中来, 这势必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 就更需要我们图书馆界人士积极主动思考构建图书馆物联网的可行策略, 让图书馆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进行管理, 使“智慧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真正迈向未来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尽管物联网应用在图书馆中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人们对物联网认识的不断加深, 物联网终将带领图书馆迈向新的一次飞跃。
摘要:通过介绍物联网的概念、特征, 提出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分析归纳我国图书馆目前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及现状, 同时展望物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RFID,智慧图书馆
参考文献
[1]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EB/OL].http://labs.chinamobile.com.2010-01-02.
[2]孔晓波.物联网感念和演进路径[S].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 (12) .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 篇2
摘要:图书馆常见于学校、社区、科研中心,方便人们查阅资料,扩充知识面。然而,传统设计的图书馆,有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要借的图书不在指定的书架上;借还书耗费时间长;图书类别多,管理繁琐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将在其影响下,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介绍新型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的技术、组成,将其充分的展现出来。
关键词: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物联网;RFID技术。
1绪论
1.1传统图书馆的现状
传统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大多采用二维码技术,需要人工扫描、分类、盘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大多数图书馆采用条码信息录入与磁条报警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图书在借阅和归还程序上,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服务,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扫描条形码,工作繁琐无创新。对于借阅人员,很难及时准确的找到所要的书册。1.2智能图书馆
智能图书馆亦称为智慧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是在二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应同时具备两者的设计思想、基本要求、特征和功能。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物联网+ 云计算+ 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本文认为智能图书馆是利用物联网等感知技术让图书馆的建筑环境、设备资产、文献资源以及读者等主要构成因素能够“说话”即: 能够实时主动地获取相关感知数据。并在对感知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之上,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智能化的管理平台,为读者提供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的服务环境。
传统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大多采用二维码技术,需要人工扫描、分类、盘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损耗,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图书管理技术应运而生.感知人员、感知环境、感知图书是智能图书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与传统的图书管理相比,智能图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人力资源,使图书管理更加智能化,并可对环境因素做出及时判断与反映,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近年来中国智能图书馆建设逐步发展,2011年中央财政将新增经费约1 8 亿投入公共图书馆等领域的建设,然而中国现有的图书馆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外图书馆建设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不能实现自助借还书业务、不能实时预警监控、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水平和图书流通效率普遍较低。
1.3 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虽然是最近几年才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但是由于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同重视,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物联网已在多个行业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是在工业自动控制、智能家电、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以工业领域的智能控制系统为例,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后,相对于传统的控制领域最本质的区别是在信息采集部分,由传统的单个信息采集点演变为由大量传感器节点所组成的网络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另外一个特点是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各个传感器节点所采集的信息,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的预处理和信息汇总功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不仅创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模式,而且实现了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人性化服务,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加强了图书藏、借阅一体化的功能,增强了图书馆的安全性、准确性、可靠性和扩展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物联网实现用户间的通信、用户与图书馆间的通信、用户与信息资源的通信以及信息资源间的通信。
物联网技术在当今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同样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并陆续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由于图书馆主要是以图书资源和读者信息为管理对象,更多时候他们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传统特性。而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就应用背景和需求条件而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图书馆领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思路。
1.4 智能图书馆中重要技术——RF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它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藕合来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 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
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 具有唯一电子编码的标签、能读取和写入标签信息的阅读器、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信号的天线。RFID系统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
RFID系统结构框图
将一个极小的IC 晶片贴在图书上。然后利用射频技术将IC 内储存之辨识资料传递至系统端作为追踪、统计、查询、整理、控制等用途。RFID 技术与条形码技术相比, 不仅具有条码的功能, 还因其非接触式读取信息的特点, 有着条码无法实现的新功能。因此RFID技术在理论上完全可以代替条码技术, 作为一种新兴的图书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中。如图6,就是应用于图书上的RFID电子标签。
RFID电子标签 智能图书馆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2.1 智能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目前,已经有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和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近100家机构在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中采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第一个实行了“射频识别”(RFID)系统,图书馆内的每本书上都有RFID标签。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借书和还书都是自助的,通过扫描装置,工作人员也能迅速知道书的类别和位置以进行分拣。在国内,2006年2月20日,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配套建设的“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也宣告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成为国内第一家建成的具有完善功能模块并进入实用阶段的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图书馆。2006年7月12日,深圳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采用法国TAGSYS公司的技术应用了RFID系统,通过RFID标签,实现了读者自助借还图书及对图书位置的精确定位;同时,还实现了图书自动分拣、自动整序排架、自助清点馆藏、智能图书车和射频防盗报警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功能。武汉图书馆是全国第三家采用全套RFID系统设备的图书馆。该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典藏管理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效率。国家图书馆二期数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北宜昌市图书馆一线部门也采用了RFID技术。陕西省图书馆于2009年8月份开始采用RFID技术,是西北5省区第一家采用RFID技术服务的省级公共图书馆。2.2 智能图书馆的应用前景
(一)智能图书馆建筑
建设馆舍智能型图书馆要以建筑物为平台,同步建设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读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智能化
RFID图书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包括: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智能查找系统、推车式硬携式盘点系统、智能分拣子系统、安全门检测系统。标签转换系统将RFID唯一识别码与图书条码号进行绑定,将书目信息写入RFID芯片中。自助借还系统结合射频识别、计算机、网络、软件以及触摸屏控制操作技术,实现对安装有电子标签的图书进行自助借还功能。智能查找系统可以检索到目标书目的详细信息(书名、索书号、作者、出版社等),或者是目标书目的地图信息(以二维地图的形式标注目标书目在馆内的具体位置,可以详细到楼层和架位),并由读者选择是否要对结果进行打印。智能盘点系统利用RFID技术完成远距离、快速、批量、准确的图书盘点工作,同时实现错架图书的整理,提高盘点效率,减轻由于图书搬运带来的工作量。智能分拣子系统主要由智能图书分拣机来完成,通过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中的信息,由RFIDACS服务器判断上架位置,最后由分拣机完成分拣工作。安全检测子系统针对安装有电子标签的图书进行侦测,通过安装的阅读器和自动侦测软件实现图书侦测防盗,对在两米范围内还处于未借出状态的图书实现声光报警功能。
(三)移动图书馆
以手机或PDA作为信息服务终端,与图书馆信息系统连接,通过短信、WAP和手机上网等多种形式,实现身份认证、账户维护、续借预借、视频播放、参考咨询、移动阅览,信息互动等服务。广大师生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查询、续借、预约等操作,同时新书到馆后,系统会以短信方式发送提醒通知,既方便了广大师生借阅,又提高了图书管理效率。除了利用手机对事务进行管理外,在校师生还可以申请在线阅读电子资源,只要手机客户端通过了身份认证,便可对馆内已购数据库资源进行检索和下载,实现实时阅读。馆员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完成现场采购查重、远程维护、课题跟踪等工作。智能图书馆的组成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包括门禁系统、自助借还书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快速查询系统、智能分拣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物联网强大的通信及计算能力,实现了高度融合,提高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水平及图书流通效率。3.1 门禁系统
在图书馆管理中,准确而有效地获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情况,精确统计一个时间段进馆人数、高峰期、识别进馆人员的身份等,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图书馆门禁系统,能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优化整合了图书馆资源。但是现有的图书馆门禁系统在智能化、信息量读取以及更新升级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射频识别卡(RFID)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非接触,因此完成识别工作时无须人工干预,适用于实现自动化且不易损坏,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卡,操作快捷方便。基于RFID的智能门禁系统,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3.2 自助借还书系统
R F I D 可以解决图书的自助借还,图书的快速盘点、查找、乱架图书的整理、图书环境监测、门禁、物流配送、查询等问题。并且能与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无缝衔接。借书时只要把身份证或借书卡插进读卡器里,再把要借的书在扫描器上放一下就可以了;还书过程更简单,只要把书投进还书口,传送设备就自动把书送到书库。采用RFID自助借还系统不需要像以前条形码那样,需打开图书扉页逐本扫描,就可以同时借还多本书,实现自动化的图书借还流程,解决了时间和精力,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此外,RFID自助借还系统可以建成24小时无人图书馆,大幅度提升了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水平和图书流通效率,实现图书馆的高效运转。3.3 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环境监测室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物联网自动、智能特点非常适合环境信息的监测。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将分布于图书馆多领域,不同类型传感网络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汇聚,即传感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初步结合,将采集到的数据,汇集至某一集中平台进行信息的处理与共享,提供较为简单的应用服务,实现图书馆各物体、各信息载体的互联互通。传感器网络可以监测出屋内的空气成分,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避免人工的灾难。同时通过传感器节点等感知设备,获取环境监测的信息,如温度、适度、光照度等。由于环境监测需要感知的地理范围比较大,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比较大,该层中的设备需要通过无线网络技术组成一个自治网络,采用协同工作的方式,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通过接入设备与互联网中的其他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互通,从而实现对温度、光照、照明度、适度、音量等实现监控与调节,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读书环境。3.4 智能分拣系统
传统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手工清点复杂容易出错,无法追溯这个使用过程中的的完整记录。引入物联网,工作人员能迅速知道书的类别和位置以进行分拣,因为在每本书的封底贴有一个RFID标签,标签里的金属线圈储存着图书的基本信息,扫描器会向线圈发送微弱的无线电波,线圈则将信息反馈给扫描器,这样瞬间就能完成信息交换和识别,这样可以迅速查找到书籍的相关信息,如库存、专家推荐、阅读人次等。3.5 快速查询系统
物联网通过R F I D 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互联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利用RFID的无线定位系统,可以迅速查找到图书在图书馆内的具体位置,避免按类别找错书架的问题。此外,传感器及RFID可以跟踪用户的行为、习惯及爱好等,对用户的访问内容,停留时间和频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用户访问行为和方式的普遍知识,根据关联规则就可以预先了解该用户在后面可能需要的图书,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此外,出版社可以根据RFID获取的读者数据制定决策,调控出版和推荐计划,提高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和高效性。智能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
(1)RFID技术标准问题,。
由于RFID 标准的不统一, 各个厂家推出的RFID 产品互不兼容。图书馆RFID 标准化问题是阻碍RFID 技术在图书馆中普及的重要瓶颈之一。
(2)RFID 标签的特性充分利用问题。
虽然RFID标签具有可反复读写的特性, 但为了避免误操作和恶意修改, 一些关键字段需在RFID 编目完成写标签操作后加锁, 以增强数据安全性。这使得RFID可反复使用的优点无法被充分利用。尤其对一些条码与RFID 标签并存的馆,一旦标签内的条码号写错该标签即废掉。
(3)健康影响的问题。
RFID 所使用的800-900MHz已经属于甚高频范围, 目前有很多人关心RFID 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是否对读者的身体健康有影响。
(4)设备干扰对安全门灵敏性的影响。
由于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藕合来传递信息。在安全门、自助借还书机及RFID 读写装置附近, 应避免各种干扰源, 否则会导致通信距离下降。
(5)图书损坏情况的检查。
使用自助借还后, 图书损坏情况无法及时控制。使用自助系统后, 工作人员不在第一时间与还回书籍接触, 很难判断书籍损坏是哪个读者所为。总结
智能图书馆的优势之处在于应用了物联网这个新技术,随着引入RFID技术,图书馆变得智能化了。我们能够自主的借还书;能够在街头巷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里查阅自己所喜爱的图书;能够在大型图书馆里快捷准确的找到我们的目标;能够通过手机访问图书馆,随时随地的扩充我们的视野。
智能图书馆方便了我们的学习生活,物联网技术使我们走进了智能社会。我们生活中的物逐渐构成了网络,加深了我们对社会技术的依赖性。每个人不再是单个的个体,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我们都通过这个网络与其他人发生了联系。可以说,物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在以后的时间里,物联网将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智能图书馆在物联网的作用下,必然走的更远,进而通过知识的传授,也将促进物联网的更大发展。
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创新技术服务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智能化;智能化设备;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们对信息获取的快捷性、实时性和动态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这些要求。图书馆自身管理迫切需要升级。
传统图书馆一直存在着查找操作繁琐、图书整理麻烦、馆藏资源受限、乱架图书众多等问题。作为收集、加工、整理并管理各种文献资源而开展业务活动,服务读者的图书馆,在信息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迫切需要应用现代智能技术拓展服务模式,为快节奏下的读者提供更为广泛便捷的服务。
智能图书馆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完美结合,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交互方式,使现代图书馆的各项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和实施,需要从图书馆的整体出发,既要兼顾馆内各功能的自动化,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本身管理的网络化与自动化。等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智能系统以无线方式接收图书馆服务的服务模式,方便、便捷、快速地进行图书订阅、续借、查找等服务。如下各智能技术设备将高校图书馆的现代智能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智能语音扫描仪(涉及适用于条码扫描领域)
传统条码扫描仪没有漏扫、错扫提示功能,有时漏扫、错扫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本智能语音扫描仪采用语音报读提示,在漏扫、错扫情况下及时提醒报读。使扫描仪实现智能化,方便快捷易于操作。
先进、实用性:本智能语音扫描仪可广泛应用于高校智能图书馆,必将会大幅提高扫描准确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错、漏扫造成的麻烦与误会。
二、隐藏式书架收缩台(涉及适用于图书馆实用领域)
普通书架最高层因为太高原因常常给读者与工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如下所述:读者取阅最高层图书往往要踮脚或借助凳子抽取图书,此情况极易影响读者的借阅心情;图书管理人员在上架图书时也不方便,借用凳子、梯子时会发出噪声影响读者阅读;凳子或梯子比较占用空间,书架走廊之间放置会影响读者自由走动。隐藏式书架收缩台在最底层设计夹层,将收缩台隐藏其中,不用时隐藏于书架最底端夹层不妨碍读者借阅图书,不影响藏书空间,用时只要轻触按钮即可触发收缩台实现便捷取阅。收缩台以优质材料制成,其材料有抗压、抗折、承重量大,材质轻等特点。操作方法简单、实用性强、不占用空间,使存放于书架各层图书都便于取阅,有效增加图书书架利用率,方便读者取阅高层图书。
先进、实用性:隐藏于书架最底层夹层,按钮在书架侧端用时只要轻触按钮收缩台即会弹出。收缩台以优质材料制成,两侧均有辅助支撑,踏步于上就可实现借阅高层图书。
三、多功能图书专用车(涉及适用于图书馆实用领域)
普通图书专用车功能单一,不能实现分类储存等多功能。
该多功能图书专用车设置分类储存隔断,能方便分类图书;设置便捷踏板,方便工作人员上下架高层图书。减少图书分类混乱现象,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先进、实用性:使图书分类区域更灵活,大小可设置,方便分类使用;踏板可隐藏,随车使用,需要时可打开踏板架,不需要时隐藏即可,方便实用不占用空间。
四、图书点数仪(涉及适用于高校图书馆数字统计领域)
传统图书清点数目均为人工点数,耗时费力容易出错,往往因为一个数据出错就要重新点数。本手持图书点数仪采用扫读式录入清点数据,并有数据记忆、统计、播报功能,使读书点查工作更加快捷精准,在架图书或库存图书快速录入输出数据,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提高工作效率。
先进、实用性:该新型图书点数仪轻便小巧,方便携带、操作简单;智能扫读、液晶显数准确率高,省时省力。
五、图书架位智能导航仪(涉及适用于图书馆信息资源查询领域)
普通图书查询借阅耗时费力,往往查询图书和查找图书两地进行,不方便读者了解在架图书信息,不能做到读者即时查询借阅。图书架位智能导航仪采用触屏式操作,使图书书架实现数字化,方便快捷易于操作。能使在架图书快速查询,解决读者找书难的问题;改变传统书架功能少,图书查询耗时费力的状况,能缩短查找时间,准确图书位置。
先进、实用性:该智能导航仪壁挂式悬挂,可直接悬挂于书架一侧;与现有数据库连接,可直接匹配数据库信息;有课时提醒功能,导入课时,设置提醒倒计时,不会因沉迷书海而误了课时;数字化时钟显时,界面简单大方,休眠模式下可以省电,高效简捷的服务于读者。
六、智能感应书架(涉及适用于图书馆图书储存领域)
普通图书架功能单一,不能实现多功能和智能储存。该智能感应书架位采用感应技术,能准确感应图书是否拿取和放置正确位置,具备语音提示功能,提示读者正确使用代书板借阅图书,减少图书乱放现象和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先进、实用性:结合代书板的使用能提示读者正确取阅图书。
七、触摸屏公共信息查询服务
触摸屏是现有的最直接简单的界面。我们可以在图书馆安装公共信息查询服务台,利用触摸屏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任意选择又可双向交流的信息服务,使图书馆网络中庞大的信息资源通过屏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以满足读者的个人需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将文字、图片、声音、录像、电子读物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成图书馆多媒体导读系统,这是一个将图书馆静态与动态的信息相结合,并能实时访问书目文献数据库的实用系统。系统中可设有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图书馆机构、服务项目、工作人员职责、读者制度、图书借还步骤、图书检索指南、工具书简介、书目检索等功能模块,利用触摸屏进行无障碍操作来解决图书馆的各类问题。
总之,在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武装自己,实现服务和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尊重读者阅读习惯的发展与变迁,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这样既提升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服务读者,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探究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篇4
1 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以及管理
1.1 管理系统分析
首先,资源管理,智能化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主要采用RFID系统,其主要由读写器、电子标签以及管理系统等构成,该套系统可以给每一个光盘以及文献附上射频识别码,不但优化了检索、典藏、排架等程序,而且充分体现多样化管理方式。应用这套系统,体现了图书馆的智能化。其次,综合管理,全数字化图书馆是大势所趋,图书馆将逐渐向无纸化转变,虽然目前难以达到无纸化的技术高度,但是图书馆操作正在向全智能的方式转变。智能化图书馆包含的业务具有多样性,都经过计算机加以处理。只有计算机或是设备故障才需要人工进行修复,因此,不但安全快捷,而且节约了人力、物力。依托先进的技术,图书馆将逐渐现代化、数字化。
1.2 管理队伍建设
智能图书馆建设,不但需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因此,应当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优秀的智能化图书馆管理队伍。首先,管理人员应当熟悉管理系统以及图书馆结构,对于异常问题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就要求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其次,不但要求图书馆管理员熟悉与图书馆的相关学问,而且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从而提升整个图书馆的专业水平以及外在形象。最后,图书馆的高层应当具有足够远见,可以对图书馆发展进行良好的预见。管理层的决策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对人才方面,需要管理层进行合理预算以及管理。
1.3 体制管理分析
首先,智能化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方面,不应当墨守成规,而是应当大胆创新,从而充分体现出图书馆的智能化。整个图书馆的建设以及管理,应当发挥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全面地进行改革以及创新。其次,由于各个区域的人文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图书馆的改革以及创新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进行有效的改革以及创新。促使管理不断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此外,由于智能化图书馆需要电子技术的支持,而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并不断进行改进以及革新,因此,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以及及时的更新。智能化图书馆不但要体现出规范化以及现代化的特点,而且要更多体现智能图书馆个性化以及人性化的特点。
2 智能图书馆建设以及管理注意事项
图书馆的智能化,是一个新的课题,不论是系统改革,还是技术研究,都需要不断创新以及尝试,在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图书馆应当建立完善以及标准化体系,构建一个软件研发以及经验交流的平台,促使图书馆智能化以及标准化。其次,应当提高核心技术以及压低成本,并且保障信息安全性等。最后,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推广智能化图书馆的管理经验,通过经验交流以及群策群力,不断促进图书馆智能化以及现代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以及管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读书积极性,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不但提高了管理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减轻了管理员工作负担。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以及管理,不但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变革以及创新,而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管理层应当建立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但加强人才队伍管理,而且进行体制管理,从而促使图书馆智能化以及现代化。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机械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办公领域,智能化正在迅猛发展,图书馆对于人们获得知识以及提高自身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上应当大力开展人们读书活动,促使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为了保障人们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提高全民的素质,有必要对图书馆智能化进行深入研究,智能化改革对于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以及管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智能化,图书馆,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邱利.对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的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08:73-74.
[2]毛刚.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伍革新.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与服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谢岱.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知识库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5]范国渠.高校数字化校园整体构建策略与实施[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建筑智能化设计论文 篇5
1 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由于目前建筑行业对于智能建筑的标准尚无准确的定位,这就使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弄虚作假或以偏概全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声誉受到破坏,所以需要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先将智能建筑的标准进行准确而权威的定义,智能建筑的标准需要参考我国国内对于智能建筑的具体使用需求以及国内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进行设计,还要针对具体建筑的具体建设规模等作为参考内容。通常来说,当建筑的建设规模超过0m2时,设计成智能建筑可以得到更加经济、便捷的效果。
对智能建筑的使用目的上我们能够看出,智能建筑是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加舒适。方便、安全的居住、工作环境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始终保证设计的宗旨是为了获得更加舒适便捷的使用目的。在设计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设计核心,设计的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温度、光线、空气流通情况以及建筑的安全性、便捷性,独立的工作、生活空间,以人为本的办公器具,适当的休息场所,建筑之外的景观设计和私密性的隔断等。在这些体现现代舒适便捷的设计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建筑设计的精巧性和独创性。同时在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要注意的是进深的控制,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智能建筑的进深不应该太过大,以保持在十米距离为佳,要尽量使办公空间或居住空间的阳光充足,也要使建筑外的景观环境能够体现时代的特点。此外,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将建筑的外墙规划成凹凸的外观形式,再在其基础上建立corner office的概念建筑,会使智能建筑的设计更加的充满舒适性和时代性。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智能建筑如果作为办公建筑,就要在建筑的内部,也就是办公区域增加适当的休息空间,同时也要注意休息空间不能过于死板和呆滞,应力图将休息空间设置的更加符合自然气息,外窗的设计也要尽量防止设计出固定扇的形式。
对不同的结构对其应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在当中对其应用框架结构以及框剪结构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正常情况下九米的柱网对停车,以及在空间的划分上都相对合理。因为智能化的建筑对其里面的舒适程度较高,因此在安装设备中,就要求对管线等进行包裹,不可裸露在外,并要对中央空调的管道进行布线的考虑。在对空调的排水等方面,这就要求建筑物的层高要大过三点六米,能够确保办公区域净空不少于二点六米,廊道的净空不少于二点三米。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2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2.1 地面
在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中,对其对面均可运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进行布线极其方便,通常容量都比较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2.2 墙面
墙面是建筑的重要部分之一,建筑的墙面与其中的人员关系连接十分紧密。建筑墙面的外观不仅关系到整体的美感还涉及到实用性和智能性的关键点,因此在墙面的处理措施中,除了要对墙面进行具体而适当的隔断处理外还要对墙面进行出线口的`处理,除此以外智能建筑墙面还要为智能传感以及控制设备等设计出合理的布局。因此,设计怎样才能达到美感和实用性的兼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2.3 天花板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同样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心血进行设计的部分,因为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天花板的设计上不仅要承担普通建筑天花板需要承担的作用,还要额外添加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3 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4 屋顶的设计
在对于工程建筑的屋顶的很大程度上的与自然进行融合的空间,在其对建筑的屋顶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中,会对其进行很多先进设备的运用,进而这也就需要在对其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对其相关设备的布置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达到所设计的协调统一。在设计中同时也要考虑室内和室外的环境变化,以及对太阳能等充分利用问题,并且还涉及到下雨的雨水进行收集等相关设计考虑,还要综合考虑设计中的因为外界自然因素作用而导致的破坏,以及在设备在运作的同时引发的震动、噪音等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在其电线等线路在屋面穿行中要有效的预防其的漏水等事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
[2] 董倍琛.建筑智能化(弱电)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D].浙江大学, .
智能图书馆的建设 篇6
【关键词】图书馆;互联网;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掌上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等智能图书馆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等标志着我国正进入一个数字化发展时代。图书馆的发展,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在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政府部门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民间图书馆等也进行了智能化时代。本文将以建设智能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的一些局限进行论述。
一、智能图书馆发展现状
目前关于智能图书馆的发展愿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描述。从建筑智能化的角度:智能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建筑和管理智能化的有机结合和创新,由二者共同发展产生的,它应同时具备两者的设计思想、基本要求、特征和功能。从理论的角度:智能图书馆=图书馆+互联网+云计算,它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智能图书馆的发展应由三部分组成:
1.硬件方面的建设
消防系统、空调通风系统、动力系统、监控系统、办公系统、馆藏等子系统 ,既可以对图书馆内的环境、设备的运行状况、图书借阅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采集各处现场信息, 自动加以处理、并按预置程序和指令进行监控报警,能高效处理事务,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恶化。
2.软件方面的建设
数据采集智能化,利用互联网、移动可视化通讯设备进行连接,实现数据采集传输智能化,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储藏到智能图书馆的数据处理中心。
3.管理和服务
数据处理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存储在数据中心。为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平台,实现读者远程查阅、图书馆工作人员无纸化办公、数据采集高效。例如: 图书的借阅情况、馆藏情况通过手机、电脑连接网络远程查询,图书馆的安防管理系统自动监控、数字图书有权限的借阅等。
二、智能图书馆的建设
1.硬件建设
智能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新馆舍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它是由计算 机处理中心和智能化建筑组成。计算机处理中心由内部网络中心和外部网络(互联网)组成,本文主要叙述内部网络中心的建设。图书馆内部网络中由服务器和计算机组成,它是计算机处理中心的核心部分,数据采集传输都由它来完成。
在图书馆网络规划布局中楼层之间、楼宇之间的主干网络用光纤连接,保障可靠性和传输速度。从核心交换机到汇聚层交换机、集线器,到用户机整个局域网串联的级数不宜过多,因此交换机和集线器的位置应选在比较适中的地方,以免与用户机距离太远而增加串联级数。交换机是交换网络不可缺少的设备,图书馆局域网数据流量大,核心交换机普遍使用三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同时具有三层路由和二层交换功能,具有服务质量的控制功能、访问列表功能等。三层交换机还支持冗余通道,其背板带宽决定了它有很高的数据处理能力。
服务器承担传输和处理大量数据的任务,应具备高可伸缩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管理性。智能图书馆的局域网,其最大特点就是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因此数据库服务器对图书馆是非常重要的。
2.软件建设
软件方面由办公系统、网络系统、服务系统组成。办公系统由内网联接的网络系统,用户终端个人电脑,便可完成共享打印机、绘图仪、调制解调器和传真、查询数据资料、收发电子邮件,进入Internet等;采用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办公的无纸化、智能化,取代传统办公。通过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优化工作成果。网络系统能高速处理智能建筑内外各种图像、文字、数据之间的通信。实现传真通信、可视数据检索等图像通信、文字邮件、电视会议通信业务等等。
三、智能图书馆建设的困难
智能图书馆的建设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进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如成本高、网络安全等问题。
构建智能图书馆,智能建筑造价高。硬件设备价格高,维护成本大。软件系统更新较快,更新系统费用高。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项目,采用政府投资,收益低,运行维护资金大。目前智能图书馆因成本问题,多由政府、高校建设。
智能图书馆的信息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云服务的透明度也给了黑客的可乘之机,系统安全给智能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电脑、手机等终端的接入也提升病毒爆发性传播的可能性,甚至侵入计算机中心系统,造成智能图书馆的瘫痪。
参考文献:
[1]贾同振.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浅析.科学时代.2008年第1期
[2]郭文.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重庆高教研究.2005年4月
作者简介: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 篇7
1 智能化服务的内涵
智能化服务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类似于人的智能行为, 为不同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同传统信息服务相比, 先进的智能化服务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1) 具有高度的智能性, 即使在没有用户的干预下也能自主或交互地执行各种拟人任务;
(2) 根据用户使用习惯、爱好、背景和要求, 主动分析、预测用户需求, 为用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
(3) 集成了专家系统、机器学习、人机接口等功能, 能自我学习、自我调整, 加快知识库更新, 不断满足用户需求[1]。
可见, 智能化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系列操作过程, 而是由智能断定、获取、精练、开发创新、提供信息和信息应用效益评估等系统组成的有机统一体[2], 是一种源于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型信息服务, 具有智能性、主动性、针对性、交互性和预测性等特点。
2数字图书馆智能化服务的形式
网络环境下, 人工智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大提升了数字图书馆智能化水平, 为开展数字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2.1 智能检索服务
近几年, 智能检索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已得到了迅速发展, 特别是Agent技术与信息检索的结合, 极大地提高了检索技术的智能化, 使信息的收集、过滤、聚类和信息融合更加高效。智能检索改变了传统检索采用关键词匹配的局限性, 以检索词 (知识或概念) 的相关度为基础, 对检索词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 利用分词词典、同义词词典, 同音词词典等来改善用户的输入, 自动监视、跟踪用户的信息行为, 主动捕捉用户的兴趣和爱好, 将检索、加工的结果主动提供给用户[3]。这种服务具有很强的智能化、人性化特征, 使检索达到理想的效果。
2.2 智能推送服务
智能推送服务有效地融合了人工智能、信息推送等技术, 使系统能够自动分析、搜索、组织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常见的智能推送方式有: (1) 频道推送。将某些页面定义为浏览器中的频道 (收藏) , 供用户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信息频道”; (2) E-mail推送。主动将用户需求信息发送到用户指定的邮箱中, 这是最简单, 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信息推送方式; (3) 页面推送。利用特定的网页将相关信息动态地提供给各个用户; (4) 专用软件推送。运用专门的信息发送和接收软件, 将重要信息发给特定用户; (5) 触发式推送。当数据发生变化, 出现增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时, 系统将启动信息发送功能, 将新数据及时发送给特定用户[4]。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智能推送服务能根据用户需求或用户定制模式自动选择最佳的服务方式, 为用户查询和推送个性化信息。
2.3 智能咨询服务
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知识获取、知识推理等过程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 并通过友好的人机接口和解释系统, 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目前, 大多数图书馆非常重视智能咨询服务, 在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 努力做好基础咨询库 (如工具库、知识库、问题库和案例库等) 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合理而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 为智能咨询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随着智能专家咨询系统的日趋完善和合作虚拟咨询平台的不断成熟, 智能咨询必将在信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4 智能辅导服务
智能辅导服务就是将智能代理、专家系统等技术应用到网络教育之中, 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智能辅导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学习与培训的机会, 用户也可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 有效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很好地融合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与教育职能。图书馆应根据用户需求有重点地选择辅导与培训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基本知识、信息利用技能、数据库介绍等, 实力雄厚的馆还可以开设其他方面的知识, 如人文知识、科普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所设栏目要灵活多样, 方便不同用户使用, 如视频学习、网上讲座、在线答疑等。
2.5 智能决策服务
服务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挖掘功能, 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分析手段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和知识, 为图书馆改进服务措施, 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决策支持[6]。如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从图书馆借阅记录中发现规律, 为图书采访、优化馆藏结构提供参考;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图书馆流通数据库或者Web日志进行挖掘, 找出图书流通规律, 以便科学安排各部门的服务工作;利用分类模式挖掘方法对图书馆用户管理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进行挖掘, 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和细分群体的偏向爱好, 以便开展个性化服务。
2.6 智能Web站点
智能站点是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窗口, 也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的重要门户。它主要利用挖掘技术从Web日志中分析、发现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行为特征, 包括频繁访问栏目、频繁访问信息、页面聚类、用户聚类等, 并根据这些信息自动改进站点结构和表现形式, 不断地满足用户需求[7]。理想的智能Web站点应集成信息检索、信息推荐、信息咨询、信息导航和个性化网页定制等功能, 使其成为用户的智能助手。
3 数字图书馆开展智能化服务的对策
开展智能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追求的重要目标。图书馆应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 加强智能化系统建设, 改进信息服务工作, 不断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
3.1 加强智能化服务宣传与推广
科学的宣传能有效提升图书馆形象, 更好地展示智能化服务。图书馆要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 利用网络、广播、橱窗、讲座等多种渠道, 大力宣传和推广智能化服务, 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这项服务的特点和功能, 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智能化服务的好处。在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同时, 要重视读者信息利用能力的辅导与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和应用
先进的技术是开展智能化服务的重要保证。目前, 智能化服务涉及到智能代理、数据挖掘、资源整合、信息过滤和信息推送等诸多先进技术。因此,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 要自觉地以科学方法为指导, 密切关注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状况, 不断探索、引进和应用智能化技术, 促进智能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同时, 也要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补充、完善、拓展相关技术, 推进智能技术与信息服务的融合, 使智能化服务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3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智能化服务的重要基础。目前,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类型多样, 包括网上虚拟资源、光盘数据库资源、馆藏书目资源和自建数据库等。很多信息所采用的组织体系与结构各不相同, 资源处于分散无序、相对独立的状态, 严重地影响了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资源共享。因此, 图书馆应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实现所有资源之间的无缝链接, 逐步建立一个系统化、智能化的信息资源体系。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应拥有统一的对外接口, 能把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到用户桌面, 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8]
3.4 加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 智能化服务同样面临着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一方面, 智能服务系统极易受到病毒感染、黑客攻击或其他恶意行为的破坏。系统一旦受到攻击或破坏, 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另一方面为了加强读者管理、了解读者需求, 系统又会自动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信息。这难免要涉及到读者隐私问题, 如果对这些信息管理不当, 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或被他人恶意使用。对此, 图书馆要高度重视, 不断增强主动防范意识, 逐步建立融技术、管理、人才、制度等为一体的多层次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有效地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权。
3.5 加强信息反馈机制建设
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 他们对智能化服务的各种评价、意见或建议直接反映了智能化服务的效果和水平。图书馆要认识到信息反馈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与读者沟通, 积极拓宽信息反馈渠道, 不断完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E-mail、留言簿、论坛、座谈会等途径广泛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 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及时改进和完善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使服务更加贴近用户实际需要。
3.6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读者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 仅凭一馆资源和服务已很难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要树立大局意识, 不断加强同其他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的联系, 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如组建数字图书馆服务联盟区域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等, 共同研究和探索智能化服务的理念、技术和方法, 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周到服务。
4 结语
智能化服务为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模式, 大大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进一步拓展了信息服务空间。但我国数字图书馆智能化服务还处于初始阶段, 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人才、技术、资金、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此, 图书馆应有清醒的认识。面对数字化潮流, 图书馆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力, 在智能化服务方面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程风刚.数字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及其关键技术探析[J].图书馆界, 2010 (3) :16-17.
[2]张安珍.论网络环境下的智能信息服务[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 (6) :659-660.
[3]李志义, 池爽.基于Agent的智能检索综述[J].情报科学, 2009 (7) :1035-1036.
[4]王建文.数字化图书与数字图书馆应用研究[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97-98.
[5]陈丕庞.图书馆智能咨询系统的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4) :11-12.
[6]朱立红.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与用户研究[J].图书馆, 2008 (6) :39-40.
[7]王丽娜.Web日志挖掘的智能化站点技术[J].河南科技, 2004 (4) :26-27.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 篇8
关键词:RFID,智能化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市民对文化需要的不断提高, 利用图书馆的读者量也在逐年增多。然而传统的图书馆由于技术和人员的配套落伍, 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卡片目录已被机读目录代替, 以用为主的新型复合图书馆理念也代替了以藏为主的旧理念。但图书馆的发展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同时资源信息的日益丰富和开架服务的大量采用, 反而加剧了流畅的文献信息渠道和凌乱馆藏位置之间的矛盾。总而言之有一种怪现象产生: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到世界遥远地方的信息咨询, 但近在咫尺的书籍资源却无从找起。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种问题, 图书馆智能化势在必行, 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探索智能化的模式, 关注相应的技术手段。
1 技术依托:RFID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的盛行, RFID技术逐渐今日人们视野。根据百度百科定义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兴起以及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图书馆智能化时代带来了新契机。
RFID技术是由标签和阅读器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核心的设计是电子标签, 这个标签的直径不超过2mm。阅读器可以读取储存在电子标签中的信息通过探测近到几毫米远到几米的无线电频率来获取物品, 工具或者标签所表示的个人信息。RFID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十大重要发明之一。自从美国国防部和沃尔玛超市开始使用这项技术时, 就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图书馆也开始使用这项新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条形码信息。传统的条形码系统需要图书馆员将条码贴到新加工的书本或其他阅读资料上再输入具体条码信息。书本和资料设有防盗磁条, 这样可以在书本或资料没有经过借阅拿出图书馆时发出警报声响。通过RFID技术, 书本资料在读者查找之前就附有了RFID标签, 同时防盗磁条也已装在其中, 因此无须再加装防盗磁条即可实现典藏防盗一体化。同时, RFID由于可以定位书本的最后使用位置, 所以比传统的条码系统更方便识别和存放书本资料。这样大大节约了排架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RFID技术不仅应用于自动借还书系统, 同时还丰富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手段和方法, 开创了集精确典藏、灵活排架、文献定位导航、自动寻址柜架、科学整架上架及典藏防盗一体功能为一体的RFID技术整合系统, 带动了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整体发展和实质提高。
2 成功案例
2.1 新加坡国立图书馆
早在1998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即开始了自动图书借还系统。在两年的实践中由于阅读读者增加, 自动借还系统凸显矛盾, 在经过改良之后, 2002年RFID技术已经非常成功的应用于自动借还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人员紧张和阅读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在2003年, 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倡议在第69届图书馆国际联盟会议上提出。RFID顿时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的成功范例让大家看到了这项技术的便捷和可行性。如今, 这项技术已经广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世界许多图书馆都开始采用, 比如说台湾的图书馆。
2.2 台北市立图书馆
自动借还系统的兴起引起了台北图书馆界不小的轰动, 大家都在担心图书馆员的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很多图书馆员担心自己会被机器所替代。在推行的过程中大家发现, 自动借还图书馆事实上不仅解决了人员缺乏的问题;同时把图书馆员从借书台上解放了出来, 他们可以直接的与读者交流, 更具体的了解读者的借阅需求, 同时指导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资源。
试行的顺利推动了自动智能图书馆的问世。台北市立图书馆与城市轨道交通联合推出了方便乘客借阅的智能图书馆系统, 这个图书馆建在最繁华的商业区出口即西门智能开放图书馆。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公共交通场所的图书馆, 位于台北地铁的西门站地下通道内, 与2006年5月开始正常运行。
西门智能图馆采用了Unicorn系统设立书本目录, 并开启了自动借还系统来方便借还。每一本图书馆内的书都有RFID标签。台北市立图书馆开发了RFID卡此卡不仅可以进入图书馆, 还可以便捷的乘坐地铁。在墙外设有自动还书箱, 读者可以不进入图书馆完成还书操作。门禁是电子感应门, 同时装有报警装置, 如果读者没有正确履行借阅手续而带书出门发出报警的同时, 门会自动关闭。图书馆内装有安保和视频摄像头, 如果读者有任何关于操作的问题, 他可以直接通过IP图像电话直接与管理员通话解决疑问。
此图书馆占地198平方英尺, 备受青少年的青睐。由于地处繁华商业区, 也成为孩子们休闲聚会的场所。为了迎合青少年的青睐, 馆内布局也体现这一需求, 图书的摆架不是按杜威十进制分类法而是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按照主题排放。同时书架的色彩斑斓和空间安排也着力吸引小读者。图书的种类不仅有普通的书籍还有网上小说汇编, 漫画书, 神话传说, 历史小说, 探险科幻类读物, 还有DIY图书等。台北市立图书馆共建类似的11个分馆, 与普通图书馆相比智能图书馆优势非常突出。
2.3 智能图书馆的优势
2.3.1 人员配置
公立图书馆最起码需求的有服务台, 并且最少要有三个馆员轮班上岗。智能图书馆, 不需要任何人员安排, 只需要一个兼职的图书馆员查收还来的书本查看书架。因此在人员消耗上, 智能图书馆每月至少可以节约2500美元的人员开支。
2.3.2 资本投资
一个公立图书馆所需要的资本投资包括建筑和场地的开支, 同时还有书桌, 书架, 以及其他阅读资料, 电脑, 服务台, 和其他设备的开销。大约开销1548387美元。而智能图书馆的开销包括内部设施, 自动借还系统, 安全识别门禁, 工作台, 以及书店的基本配置。大约开销145161美元。 (台北市立图书馆, 2009)
2.3.3 工作时间
市立图书馆运营时间从周二到周六早8:30到晚9:00, 周日和周一早9:00到晚5:00。所以总共开放78.5h。智能图书馆由于坐落在商场内或者地铁站内, 其运营时间与这些场所的运营时间相一致。西门智能图书馆运营时间是每天早上6:00到晚12:00。即每天运营18h, 一周合计126h。所以相比较而言, 智能图书馆可以更方便和快捷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3 走智能化图书馆之路
西门智能图书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地铁和公共交通线路建立智能图书馆的便捷和可能。以后无人操纵的智能图书馆将会遍及商场街道, 人们借书以后就像从自动提款机提款一样方便。从上述成功案例可见, 智能化图书馆将是未来图书馆必然的发展趋势。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创新是今后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也是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变和文献管理模式改革所依托的重要技术手段, 其成果和前景令人鼓舞。现在许多高校也都采用了RFID技术, 图书馆所面临的瓶颈和困难, 都有望在先进理念的统领下, 由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予以很好的解决。RFID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图书馆还需要探索和研究, 图书馆智能化之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推动。
参考文献
[1]许强.基于普适计算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 2006 (6) :58-60, 78.
[2]李国杰.新的信息科学革命会否兴起[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2009 (1) :17.
[3]贾宏.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综论[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 (2) :45.
[4]Taipei Public Library (2008) , The Patronage Statistics of theXimen Intelligent Library, System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Taipei Public Library, Taipei.
[5]Taipei Public Library (2009) , The Cost of the Intelligent Li-brary in Taipei Public, System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Taipei Public Library, Taipei.
[6]Shu-hsien Tseng, Green library design and evaluation:theTaipei Public Library, Taiwan[J].New Library World, 2008 (109) :321-336.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 篇9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化工程;安全;质量问题
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是现代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及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上述两项工程直接影响到了建筑施工的功能和安全性,如果其整体质量发生问题,则会危及到建筑使用寿命;如果施工过程中忽视安全管理,则同样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近年来,我国电气及智能化工程系统失灵、火灾及设备损坏现象、施工中的触电、火灾及高处坠落等事故时有发生,必须要妥善处理好电气及智能化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问题,防止今后出现类似事故。同时,一些建筑承包单位不顾及工程质量,重基础和主体、轻安装和配套,难以解决电气和智能化工程低劣质量情况和改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工程的质量影响着建筑和使用者的安全,而安全管理又影响着施工人员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因此,消除工程安全及质量事故还应提高施工现场和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
1.建筑电气及智能化工程安全和质量问题
1.1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1.1.1安全责任落实方面的问题
事实证明,凡是安全事故大多都与安全责任制没有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没有贯彻落实、安全培训不及时、安全检查不彻底有关。而在此基础上,安全技术交底是指导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必要程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安全技术交底往往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并未根据每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交底和培训,这就导致了施工人员对施工中的安全控制要素不明确,处理现场意外情况的能力不足或方法错误,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1.1.2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疏于对现场的管控,加之施工人员放松对施工安全相关制度标准的执行,造成麻痹,有的在施工中甚至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在智能化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往往认为这个是“弱电”施工,认为不会发生事故,从而放松了对安全的要求,这也为工程安全事故埋下了祸根。
1.2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1.2.1管路敷设及线缆布放方面
管路敷设过程中,有些施工人员工作懒惰,不熟悉或不遵循相关规范执行。常会出现多层管路重叠、管口渗水漏水、弯曲处管线开裂或压扁等现象;管路接入配电箱后,箱内管口露出过长、管口长短不一或没有安装护口;螺纹连接处于中间接线盒没有合理焊接;管路敷设距离与配电箱开孔距离不统一而导致的错位现象也十分普遍。线缆布放过程中,多条导线接入一个接线端时,不使用压铜接线端子或按标准进行导线的合并绕线和锡封和绝缘防潮处理,而直接与插座、开关、配电箱接线端连接,导致端子上有多根导线;导线的火线、零线和接地线色标混淆;布放导线时金属管口的毛刺没有处理;管路中的导线存在接头;智能化工程的导线与BNC头没有焊接;线缆没有编号。
1.2.2箱体及箱体内设备安装方面
箱体(配电箱、智能箱、设备箱)最主要的问题是箱体安装标高和嵌入墙体的深度不满足规范,造成箱体位置和深度不统一,影响美观和盖板安装;安装时保护不够,引起箱体变形;有时未有效清理好配电箱中的垃圾和进行防腐处理,造成管路堵塞或严重损坏箱体。外挂箱体和墙面不够紧密、安装不牢固;箱体内没有回路编号,导致布线排列混乱。在设备与导线连接时,经常存在导线与设备连接不牢固导致短路、导线相序或顺序接错导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或烧毁设备、箱体内未设置特定接地螺栓而无法实现有效接地的情况。在进行调试时,未全面检查各个环节便开始盲目送电,导致设备烧毁或火灾及触电事故。
1.2.3防雷接地方面
防雷系统实际安装时主要会存在避雷网焊接、钢质避雷针安装不符合要求;防雷引下线、接地母线焊接不符合要求;接地极安装不符合要求;等电位连接不到位、接地电阻超标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和使用者的安全。特别是在智能化工程中,等電位连接不到位已经成为机房及前端设备烧毁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接地极钉入地下时,由于交底不准确,损坏地下管线也是很重要的安全质量问题。
1.2.4前后端设备安装方面
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前、后端设备安装的不美观、不整齐、不牢固。如安装插座面板和开关时不够平整,同类面板高度不一致、线序错误;灯具、监控摄像机、传感器等安装不牢固、标高不一致、角度不正确;设备附件及螺栓不齐全;机柜内设备陈列不整齐、固定不牢靠;户外设备无防水措施等,这些问题除了会影响工程形象外,在运行中还会影响使用功能或者引发设备损毁和安全事故。
2.建筑电气及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管理
2.1.1落实安全责任度,严格遵守安全工作程序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建筑工程施工中,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落实各施工岗位的安全责任是安全工作的前提,在全面贯彻质量和环境保护体系基础上,要重视置业安全健康体系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必须履行正常的安全工作程序,强化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隐患,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奖惩制度,实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1.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和能力
必须坚持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根据国家安监和相关部门的要求,严格实行三级教育和班前班后安全会议相结合,必须坚持特殊岗位的持证上岗制度,通过严格的教育培训和考核,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危险条件下的处置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2.1.3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会影响到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必须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这就要求必须要不断地、循序渐进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相关技术的培训,建筑电气及智能化工程施工时,质量检查需依据质量检验、操作规范和验收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和预防对电气工程质量有影响的各个环节。管理人员需将质量管理归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内,加强现场检查,制定好责任制度、检验方法和汇报、讲评、奖惩制度。
2.2加强施工技术和工艺的管理
2.2.1管路敷设和线缆布放
管路敷设时,厚壁镀锌钢管必须在焊接时增加套管,并保证焊缝的密实度和饱满度,焊口要进行防腐处理;薄壁钢管必须保证锁扣连接牢固;穿线前要对管口进行临时封堵,防止杂物和水汽入内而堵塞管路或使电线绝缘层发生老化;安装线缆桥架时应当保证连接固定牢固,并在桥架连接处安装接地跨接线。进行线缆敷设前要清理打磨掉管线、桥架的毛刺,多股线缆必须保持平行,不得缠绕;在施工中一旦发现线缆绝缘层破损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多股导线安装在同一接线端时,要使用压铜接线端子,并使用与导线颜色相同的绝缘胶布或热缩套管进行包扎。施工人员要分清导线的色标并防止线序连接错误。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视频线连接BNC头时必须进行焊接;绝对禁止将设备自带的接线端子废弃而进行线缆直连;线缆编号必须清晰准确,绑扎整齐。
2.2.2箱体及箱内设备安装
箱体安装前必须确定标高和坐标等数据,潜入墙体的箱体必须采取支撑保护措施,防止变形;管线埋进箱体时必须进行护口处理;箱体内设备应安装整齐,位置合理,固定牢靠,方便线缆连接和拆卸维修;开关回路等应做明显标识,特别是建筑智能化施工中,线缆必须进行准确编号;箱体内线缆要绑扎整齐;保证连接正确、牢固。施工完毕后,必须经过检验合格方可送电。
2.2.3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施工中,防雷网、避雷针、防雷引下线、均压环、接地母线、接地极避雷带等需要焊接处必须焊接饱满,将残渣清理干净,饱满等缺陷。防雷网上的焊接处要进行防锈处理。在直接利用丝扣或对焊的主钢筋作防雷引下线时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设备和电源的接地装置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在进行接地极施工时,钉入接地极前必须掌握地下管线情况,不得盲目施工,这一点尤其在建筑智能化施工中尤为重要,在户外监控杆防雷接地施工时,与户外管线碰头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电力和燃气管线,一旦损坏很可能酿成安全事故,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2.2.4前后端设备安装
设备安装前必须严格检查外观,详细阅读安装说明书。设备需要在墙体、棚顶、地面固定的,安装前应该进放线,保证同一区域同类设备的安装位置、高度相对一致,已达到美观效果。如在建筑物走廊中,灯具要成为一条直纵向线,地下停车库中,监控摄像机的高度要一致等;设备安装要牢固,保证安全及方向准确;户外设备必须保证防水功能良好;机柜内的设备陈列应当整齐,固定牢靠,间距应满足设备散热和检修要求。设备安装后应当先进行复查检验,确认线路连接正确后方可通电。
2.3做好工程检验管理
工程检验能够保障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检验人员应当每日巡回检验,以拉网式的方式不定期检查工程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确保质量管理贯穿于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全过程。严格把握好工程验收关,并将管路預埋、线缆连接等隐蔽工程及箱体、设备安装等形象工程作为重要的验收项目。
3.结语
建筑电气及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和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有联系,而且和建筑工程组织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质量问题中,施工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管路敷设和线缆布放、箱体及内部设备安装、防雷接地、前后端设备安装方面的问题最为常见。应当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严控安全及施工技术管理,并做好工程检验管理。加强建筑电气及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力度,能够杜绝减少施工时出现的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提高建筑电气及智能化工程的安全和整体质量,为业主提供优质工程。 [科]
【参考文献】
[1]巫利雄.探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相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18-21.
[2]高延波,蔡栋栋,年玉桂,王永超.浅析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J].华人时刊(中外教育),2011(11):23-26.
[3]李占庆.关于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的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56-58.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推荐阅读:
智能手机图书馆07-14
图书馆智能机器人06-18
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06-29
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12-03
图书馆建筑环境05-25
图书馆建筑选址08-01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10-09
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08-12
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09-12
学校图书馆配图书现状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