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2024-10-09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共10篇)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篇1

0 引言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在校师生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其建筑设计水平能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品位。

笔者现以江苏大学新图书馆为例, 基于工作实践及调研体会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如下探讨。

1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选址

江苏大学新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 总占地80 hm2, 东侧紧邻老校区。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处于整个校区中心区域的核心位置, 它坐北朝南, 南面与新校区西大门遥遥相对, 北面与起伏的山丘园林景区对接, 东面是小湖群, 西面为校园主干道。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的选址是基于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的。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思路是:东西向形成教学轴、南北向形成生态轴, 教学建筑群、生活建筑群沿着两条轴线展开, 由此形成“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 而新图书馆的基地位置就在教学建筑群的最中心位置和南北生态轴的最前端, 该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是通过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的穿插融合、地形高差的灵活处理, 形成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规则与自由交替的图书馆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体系, 并通过“多中心”的景观设计手法, 带给读者步移景异、难以忘怀的空间体验与感受。建筑总平面采用矩形布局, 形式简练。入口朝南, 整个建筑以“巨著”体块寓意图书馆为知识的殿堂。

2 建筑设计原则

对于建筑师来讲, 怎样用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进行图书馆的设计, 以及设计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是建筑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设计时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

1) 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原则。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颁布的对新建图书馆建筑物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 也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遵守相关标准规范是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场地规划阶段,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考虑地形特点, 建筑布局与湖岸、道路有机结合。紧密融合了具体的地形地貌, 灵活布局, 并使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 从而使读者能够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中读书和思考;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 在家居的材质选择、布置方式以及建筑色彩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因素, 以提高实体空间品质;另外在各楼层休息区设立了一些交往空间和讨论室, 同时为这些空间预留了网线接口等。

3) 尊重自然, 环境优先原则。

建筑所处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可以通过感官在感知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学习, 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能结合地形条件合理确定主要出入口, 建筑主入口处景观小品尺度感把握准确。建筑与东侧小湖群结合紧密, 东侧的室外空间伸向湖水中央构成亲水平台来暗示与“水”的内在联系, 使得建筑的亲水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建筑前面的喷泉更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

4) 考虑发展的原则。

在近几年, 随着高校生源的增加, 高校规模日益扩大,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新区建设潮流的涌现, 而图书馆建筑作为新区建设的核心建筑, 其规模也要考虑发展的需要。江苏大学也不例外,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贯彻了这项设计原则,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于2010年初建成, 建筑面积达43 969 m2, 阅览座位为4 000个, 学习环境优美、舒适, 设施完备先进, 是集“藏、借、阅、查、咨、育”六种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图书馆。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刚好能满足在校6万师生的读书需求。但随着该校新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学科数量的增加, 图书馆建筑势必要扩建, 而在目前新建的图书馆北面和南面都留有大面积草坪和小游园等景观, 这些外部集中景观就可以作为后扩建用地之需。

3 建筑造型设计

3.1 高校图书馆造型设计手法

高校图书馆建筑作为展示一座高校风采, 联系读者与图书的“桥梁”, 其造型设计的优劣对在校师生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不同的。赋予时代感的、突出校园历史特色的造型能使读者愿意到图书馆接受知识的洗礼。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造型手法有以下几种:

1) 虚实结合, 凹凸有序。

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文曾经讲过“形式追随功能”一句话。意思是什么样的建筑功能决定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同样, 由于图书馆建筑功能包括大量大开间的需要采光的阅览室, 这就决定了其建筑形式一定是在建筑立面连续开窗以满足采光需要, 而大面积的玻璃窗就构成立面“虚”的部分;建筑中的“墙、垛、柱”反映在立面上就构成“实”的部分。这样的虚实结合、相互陪衬, 使得建筑外观既轻巧通透又坚实有力。由于图书馆建筑对光线要求特殊, 立面处理时, 常用凹凸的处理手法。凹凸的处理手法能够避免阳光直射对眼睛的刺激, 又能丰富立面效果。

2) 比例适中。

体量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 在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要处理好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 和谐的比例关系对形成良好的建筑造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色彩与质感处理。

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色彩一般与校园文化的主色调相关联。所谓校园文化主色调是指尊重学校历史与地域特色, 重视色彩协调统一和色彩分区, 突出校园特色的原则, 根据校园的具体功能与历史特征, 选择一种或一个系列的主色调取得协调。

4) 象征与隐喻。

图书馆是颇具精神性的场所, 所以建筑造型多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使其富有某种含义。

3.2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造型设计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是一所现代化综合型图书馆, 是整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大楼呈长方形, 地上共7层, 主入口设在2层, 门厅为5层高的贯通空间, 门厅的拔高体量处理, 给该建筑增添了一份知识殿堂的庄严感。两侧为展览空间, 整个大厅空间通透。建筑立面虚实结合:南立面东侧为灰色干挂花岗岩实体墙, 凸显高校图书馆的内敛、沉稳;西侧为灰色玻璃幕墙, 凸显图书馆明亮通透;而东侧的实体墙面内部的书库部分与西侧玻璃幕墙内部的阅览部分能让读者在步入图书馆之前, 便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致分布;东、西立面上根据内部功能开竖向连窗, 从而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之余眺望馆外的优美景色。整座建筑以新颖的玻璃、金属材料作表皮, 又表现出建筑的时代感。

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有适应它的建筑色彩。灰色系建筑能够体现文化积淀和学术氛围,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江苏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主色调是偏重素雅的灰色系, 因此作为核心建筑的图书馆主立面的色彩也采用浅灰色, 图书馆大楼主立面的灰色调配合金属玻璃条框使建筑看上去很雅致。而为了使整个建筑不枯燥, 在建筑的北立面采用的是偏暗的山红色彩来装饰混凝土墙面, 以显示该建筑的朴素、大气。

4 结语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是国内高校新区图书馆建设中较为典型的案例。这类图书馆往往位于新校区的中心位置, 用地宽裕, 环境优越, 并且在创作方面有条件融入以人为本、建筑与环境结合等新的理念, 能给建筑师以充分的空间去创作, 这类成功案例对于国内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摘要:以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建筑设计为例, 主要从建筑选址、设计原则、造型等几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方法和过程, 对国内各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设计,造型

参考文献

[1]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35-37.

[2]袁维坤.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论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图书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J].中外建筑, 2010 (2) :39-40.

[3]吴佳丽.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以福州大学新校区图书馆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 :61-62.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社会化服务

图书馆常常被人比喻为“知识的海洋”。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为高校师生提供文化资源服务的工作,在高校的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而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及时跟进时代步伐,开拓创新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为高校的师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文化资源服务,以保证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1.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源,使读者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以最便捷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进行的。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为读者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务,图书馆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2.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类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各项文献资源种类越来越多,而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这一网络背景下,创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是当代图书馆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当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的途径

1.强化图书馆的服务理念。(1)加强服务意识。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的,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存在“重视收藏、轻视使用”等问题,使得图书馆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2)转变服务模式。由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读者来展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先进技术的使用,读者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图书馆应该改变自身的服务模式,注重各种网络资源的收集、存储、传递等工作,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而另一方面,图书馆在开展服务工作的时候,要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2.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高校图书管理员是高校图书馆直接面向高校师生服务的窗口,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整个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认识,鼓励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打破常规,创新服务理念,以科学的思想观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能够积极高效的帮助读者解决问题,从而做到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且优质的服务。

3.创建学科馆员。学科馆员的建立意义深远,学科馆员不同于普通的图书管理员,要求具有与服务对象相对应的专业文化知识,对各专业教师和学科研究员在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中所需的资料和信息,能够高效准确的提供服务。由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学科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馆员,如医学学科馆员、化工学科馆员、艺术学科馆员等等。学科馆员的服务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各学院的联络,随时了解各专业教师和科研学者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更新、收集信息,做到质量的信息资源服务。

4.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建设。(1)加强馆际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庞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将资源建设最大化,则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而加强多所高校的馆际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则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应加大数字化资源建设。比如,积极引用其他网络资源,自行建设网络资源以及和相关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大数字化资源建设。这些数字化资源,能够和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相互补充,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对高校的文化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影响。(2)做好图书馆内各类文化资源的优化整理工作。由于高校图书馆各类文化资源的馆藏比较丰富,一定程度上,对读者产生了选择性的干扰,因此,图书馆要注重对馆内的各项文化资源进行调整。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主要分为理科、工艺、文学、管理、经济、艺术这些类别,同时这些文献所包含的类别比较多,例如,图书、期刊、学术论文等等。高校图书馆要想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做好文化资源的整理,尽量细化、专业化,便于读者查找。

5.注重营造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师生的文化阵地,其阅读环境的美化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读者的心身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改善图书馆的服务环境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愉悦读者的心情,能起到提高读者的学习效率。改善阅读环境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大堂和较宽敞的走廊摆放一些绿色盆景,让读者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2)在岔口的墙面上挂一些帶有艺术性的路标,给读者带来亲切感;(3)在楼梯和走廊的墙面上挂一些古代学者的画像或书法;(4)阅读室可以以古代学者的名字命名或取些比较有文化气息的名字。如,孔子学府、诗歌小榭等等营造文化氛围。

三、对外有偿开放,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对外有偿开放,服务社会有其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因为要满足广大师生、学者的教学、学习和科研需求,在资源馆藏上比地方图书馆藏书更丰富、更全面,馆藏也要多于地方图书馆的诸多优势,高校图书馆实现对外开放服务社会化,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设立规范的对外开放服务制度,适当合理的收取费用,这些费用可以补充高校图书馆建设资金的不足,有了资金可以更加完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对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有着重要影响,适当的实行有偿服务可以形成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良性循环。

2002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第21条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 可见,随着这一规定的出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会是高校图书馆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一方面能够满足图书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服务理念的创新和落实,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动当代图书馆健康、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源.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14,31(5):94-97.

[2]王乃芹.论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与变革[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6):68-70.

浅谈当代图书馆的人才管理 篇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网络信息时代, 作为文献信息集散中心的图书馆已不再是一个个信息的孤岛。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的开展,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图书馆人才队伍是当代图书馆成长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 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心之一。

1 提高服务意识, 实现自我管理

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是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载体。服务, 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离开服务去谈图书馆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空谈。随着社会文明和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 服务危机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要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 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是关键。按照行为科学的理论, 人只有在做他喜好做的事情时, 才具有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工作适合他的个性特质, 才有可能最充分地发挥他所具有的能力。图书馆只有在充分了解馆员的特长个性情况下, 才能利用好馆员的能力。了解工作宜细致准确, 既要了解有事不张扬的员工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 更不要被善于弄虚作假的员工欺骗、蒙蔽。一旦了解的只是些表面现象, 工作积极性受挫的将是多数, 更难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

此外, 图书馆可以通过经常性的培训, 让员工具备成功者的素养。员工达到了一定的素养, 才能具备自我管理的条件, 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开发。一个想把工作做好的员工,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培训。他必须有向同事、老师、领导和书本学习的强烈愿望, 并要把这种愿望渗透到工作和管理之中, 从而提升个人的品质, 这也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保证。

2 提高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的若干措施

长期以来, 图书馆馆员从工作上局限于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从人际关系上习惯于简单的上下级和同事关系, 久而久之就缺少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这种状况对于团队的建设和个人的成长都极为不利。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 图书馆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1) 加强岗位培训, 定期评选“服务之星”。培训的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技能、创新能力等等, 通过培训强化图书馆员的敬业爱岗精神, 进而塑造其强烈的服务意识。

2) 加强图书馆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尽可能地减少图书馆员提供服务时所遇到的挫折感, 软件建设包括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团队精神建设、员工业务能力的提高等, 硬件建设包括购买最恰当的书籍及音像制品、数字化网络图书馆建设、宽敞舒适的借阅环境等。

3) 注重馆员的社会心理需求, 帮助解决各种困难, 使他们从情感上融入图书馆的大家庭中。

4)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馆情介绍, 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和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完成图书馆目标的过程, 也是实现个人目标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把个人追求融入图书馆的发展之中, 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吻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图书馆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5) 将图书馆员的服务绩效与经济收人挂钩, 为此需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考核标准, 并在讨论后被全体馆员所接受。

3 加强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

一名高素质的图书馆员, 他应是知识海洋中的“导航员”, 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咨询员”, 对知识信息进行疏理的“加工员”, 而我们现在的图书馆员显然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层次。当代图书馆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 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馆员, 必须不断地扩展知识, 更新知识, 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 就是为了全面提高馆员素质, 满足读者的服务需求。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和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语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 另外职业道德教育也很重要,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仅要通过继续教育使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 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工作职业道德。

继续教育是一种手段, 而并非目的。不断的继续教育, 从时间段来看, 取得的只是一种短期效益, 比如有的馆员会分类了, 有的会操作电脑了, 有的过了英语四级等等。而从长远来看, 一种学习特别是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 才具有巨大的扩张力。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意为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 而对知识经济的“千变万化”, 任何能力和知识都可能老化, 只有学习能力才是人类适应环境、世代延续的看家本领。继续教育的重点是让馆员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并培养一种持久的热情, 让馆员具有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让馆员“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态度。”

4 结语

知识服务的提供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 服务的一切内容和手段都必以用户为目标。它要达到的目的不是“我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信息”, 而是“是否通过我的服务解决了您的问题”。图书馆馆员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才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的馆风, 才有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综合绩效,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走向辉煌。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科学化时代的来临, 人们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培养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断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素质,提高,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武燕华.21世纪图书馆人才培养对策浅论[J].江西图书馆学刊, 1999 (4) .

[2]王培凤, 邓洁屹.对21世纪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4) .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篇4

【关键词】信息资源;情报学;发展

“情报学是一门研究情报的性质和特点、影响情报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报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中国学者们认为: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它使人们正确认识情报自身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拓宽和提高,情报学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一部分。

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在人类可以到达的宇宙空间范围内,可以开发利用的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不可共享的;而且,对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其开发利用会大大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人类和地球所在的宇宙在其存在的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内,生成了海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在其存在的有限时间和有限空间内,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能源,也生成了大量的信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其他资源的节约、替代作用,可以降低材料、能量等资源消耗,可以改善其他资源的配置,大幅度提高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信息流代替人流和物流,降低经济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活动在地域上的束缚,节省人们在时间资源方面的花费。各类自然资源的节约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更好的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研究现状

在情报学领域,教师们对情报学理论、方法及其在信息经济、知识管理、网络资源等领域中的应用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研究中国当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向,在重建情报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网上信息资源类型分析、网络经济测度理论、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和检索软件评价、传统文献资源向数字化、智能化资源方向转化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其主要成果有《科技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理论与实践》、《电子信息资源检索》、《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研究》、《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

权和隐私权保护研究》、《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导论》等论著和200多篇论文。其次,通过为政府、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和培训教育,充实情报学理论、方法,使情报学研究更贴近于实际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报搜集方法、行业竞争环境监测、竞争情报系统建立、信息咨询方法等,不仅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第三,针对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知识产权等问题所开展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研究,包括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许可问题、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主权问题以及相应的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网上有害信息防范、信息伦理、商业秘密保护、信息政策制定和立法的保障体制等,在信息法规研究领域

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三、信息资源推动当代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兴行业如联机检索、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信息咨询服务等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由于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传统的信息服务业也得到了新发展,图书情报部门信息存贮与检索的媒体形式、信息处理与服务的技术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对图书馆员和从事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各自发展,也使这些学科更加具有共同的技术手段和相似的横断面,使它们集成化的时机日益成熟。由于情报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情报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情报学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社会化的程度将日益提高,传统情报系统的观念也将发生大的变化,情报工作将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情报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不仅由每个有情报意识的人脑来承载,而且需要“世界大脑”来承载。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置,将促使对情报经济问题研究深化。在研究方法上,情报学将从定性的研究过渡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并将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创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从而给本学科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将紧紧地与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实的学科体系与研究规范,将揭示未来信息社会中人们情报活动的规律性.以及情报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情报学要顺应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原有学科结构和成分的重大变化,重新思考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加强知识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科体系。

四、结论

为了使人们随时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报,就要在情报学的研究中注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光盘、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人工智能系统等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将获巨大发展和应用。情报学除了会在情报产生、加工、传播等环节上继续加深外,情报交流全过程的研究将会发展,情报利用问题将会突出出来。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情报学的综合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会出现更多的分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

[2]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当代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5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资源检索,数字化

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是传统图书馆管理体制面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大量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汇聚地,拥有大量复杂的数据化信息资源,这是其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必然需求和最大优势。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服务等手段,不断提高自身地位和话语权。因此,图书馆这一古老的社会资源服务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具体的现实问题。

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目前,中国现存投入使用的信息中心千余家,同时拥有四万多个信息资源管理机构。随着社会咨询服务管理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果传统图书馆不进行服务创新,改变以往的单一化管理体制,就将在信息时代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传统图书馆机构要想在信息化社会中立足,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创新,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心从原来的单一依靠信息资源进行服务管理和信息检索转移到主动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咨询服务工作上来,并由此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市场化以及和信息资源产业的相互融合渗透。

新的社会条件下,信息资源不断膨胀,读者不会被动接受相关信息,而是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帮助读者明确信息需求,主动和社会机构相联系进行相关信息研究和分析工作,提供更精细化需求的信息资源检索服务。同时,图书馆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适应社会变化带来的读者兴趣和体验服务的变化,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管理服务的信任度和好感,加强自身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一切条件开发出更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根据图书馆自身条件,立足于当前具备优化建设条件的资源、技术,结合网络优势制定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具体目标,形成分层次多对象的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资源网络。明确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具体发展方向和目标,贯彻实施以整体规划为主导,多需求多标准服务为主线的指导原则,分层实施,需求牵引,结合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情况提高网络资源条件下的公共图书馆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同时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改进图书馆资源管理,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和服务支出,加强图书馆和外部配套资源的信息传递,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职能。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坚持开放分享的指导原则,避免在信息化网络环境下进行重复建设。加强内外资源信息共享,联合不同系统在不同单位和机构间进行信息传递,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效能和信息共享[1]。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观念的变革,否则巨资建设的各个图书馆和单位的信息化系统还是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重复,没有进行流程和思路的创新仅仅是工作手段的更新,无法做到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不能实现在更广的平台上进行信息资源共享,这样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远远无法满足当前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必须强调资源信息共建共享,联合各系统、各单位的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

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1. 管理标准化。

图书馆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改变当前图书馆管理水平较低、内部信息交换不畅的现状,必须逐步改变经营管理手段以加强图书馆的自身竞争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与当前图书馆管理标准化阶段相对应的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能力和发展程度也较低。图书馆管理标准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服务效能严重缺失,数字化应用程度较低。

当前图书馆内部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知识不足,缺少甚至没有配套设施。因此,图书馆与外界难以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此阶段,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将目标设定为建立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否则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知识膨胀的社会环境[2]。因此,管理标准化阶段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应该是建立较为基础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并经由独立的数字化管理部门对图书馆员工或管理人员进行基础培训,可以采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对于较为重要的图书馆内部管理部门引入相关计算系统,同时结合一定的数据存储要求利用相关设施确保图书馆重要的数据信息安全。

2. 资源数字化。

在这一阶段图书馆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市场服务效能和效益,但是相关管理地位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冲击。当前图书馆管理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服务架构,各部门之间已经完成了内部基础数字化设施建设,在各部门内部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有效共享和传递。但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限制,图书馆内部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容易形成各种管理信息孤岛,例如生产、销售、财务及人事等[3]。

这一阶段的图书馆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应该基于已经建立的较完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图书馆内部资源局域网,不断促进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完备性,加强信息交流传递和资源共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往往难以实现。同时一旦引入大型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对于图书馆机构的内部员工和相关业务管理流程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这样的成本往往很难被图书馆管理机构接受。

3. 综合信息化。

在这一阶段图书馆的内部数字化应用水平大大提高,但仅限于办公自动化程度,仅能完成简单的信息服务咨询和信息预测工作。从图书馆整体市场表现分析,图书馆当前管理程度在现有的市场化服务背景下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对饱和的程度,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创新或者结合固有的市场发展布局,利用自身优势加以扩大和完善。从图书馆的内部管理程度上看,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和系统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同时自身内部的局域网管理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改变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引入更丰富的大型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适应外部发展需求,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和信息化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般情况下,图书馆的信息化需求应包含信息化基础结构、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等。

1. 信息化基础结构。

信息化基础结构包含网络条件、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及数据库等方面。

网络条件。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是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大量数据的应用。因此,当代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当前自身条件,建立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超高速以太网以及数据双备份和负载相互平衡,确保图书馆内部资源网络的稳定、高效。同时,图书馆网络系统还需要结合现场条件与外部网络通过光纤直接连接,确保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部直接实现访问网络和其他数据库,实现图书馆网站相关配套服务、数据检索、数据备份以及信息发布等各种功能。

硬件设施。图书馆的相关硬件设施包含数字图书馆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和相关存储设备等。数字图书馆服务器的相关组织安排必须考虑系统安全性以及扩充性。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对于数据的灾难备份以及恢复[4]。同时在进行设备选型时,必须考虑相关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参考独立第三方评测和推荐机构对于大量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相关结论和建议。

软件环境。完备的图书馆建设解决方案的软件环境平台应包含制作系统、发布系统以及应用环境等。制作系统可以实现将原始的数据资料进行数字化,发布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是将制作系统数字化后得到的相关数据发布到数字图书馆之中,供用户以及读者查阅。应用环境对于读者而言是进入数字化图书馆的接口,可以为相关用户提供使用环境和界面,并将相关网站管理系统和阅读环境集成,提供给读者和用户服务。

数据库。在选用数据库时应考虑的是数据库的易维护性、易升级性、开发性以及可靠性的相关性能。由于自行开发数据库的价格往往较低,因此,大多被图书馆管理机构采用,但由于其维护性以及通用性较差,因此不建议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用,目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应首先考虑的是选用性价比较高的大型数据库,例如Oracle、Sybase等[5]。

2. 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就不会有需求和可靠访问来源。因此,即使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服务设施和设备,没有合理有效的信息资源也是枉然。只有具备合理、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才能更好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服务。目前,图书馆应积极进行相关新型专利和文献的采集和利用,有选择性地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开辟信息发布平台和资源获取渠道,将传统文献信息和网络数字化资源相结合,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才可以满足信息社会的数字化需求。

努力建设与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情况相适应的各种资源数据库。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应考虑的是地方文献数据资源库、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建设所必须的资源数据库等资源建设,引进或联合引进一定数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尤其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建立资源合理分布的数据资源信息中心,通过购买相应资源许可的模式为网络用户提供数字资源检索和信息文献服务。通过资源的信息共享,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资源分布式建设。

3. 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从过去的单用户、多用户发展到局域网、广域网的不同阶段,图书馆管理建设中的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模式都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目前,图书馆管理机构和人员的任务主要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工作进程,扩展面向读者服务的各种功能,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逐步强化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和职能。

加强服务人员的相关信息管理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信息生存教育方式。因此,这要求图书馆的专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数字化技术的适应能力和技术认知,达到熟练操作信息技术服务的水平,例如熟练操作电脑、各种软硬件设备等,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数据制作能力,防范网络攻击和计算机病毒等。

在当代信息化社会中,图书馆必须打破固有的传统,紧跟时代步伐。目前,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必然趋势,面向未来的几年,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信息观念,逐步建立信息化系统,进行相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信息管理服务和咨询能力,逐步走向信息市场,完善信息网络化服务,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培养协调思维模式,努力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朱红.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化[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

[2]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张复元.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工作[J].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9(2).

[4]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3).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篇6

关键词:图书馆,现代营销,非营利组织

一、图书馆营销回顾

营销理论最早源于工商企业界, 是经济学概念, 并广泛应用于营利机构之中, 直至美国的“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教程》 (第六版) 中对“产品”定义展开了延伸, 从此营销理念也在非营利组织中开展运用。

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出现以来, 历经数百年之久, 服务方式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几经变迁。近年来, 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 充分体现了主动服务、营销服务、知识服务的主要特征。国际上公共图书馆营销理论在上世纪70年形成并得以快速发展, 而我国公共图书馆营销发展较晚, 直至90年代, 在北京召开《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营销政策国际讨论会》, 我国才真正开始接触到公共图书馆营销理念。

二、当代我国公共图书馆营销现状

对于当代我国公共图书馆来说, 营销环境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即用户、资助机构、竞争对手。

1. 用户。

用户是图书馆营销的最终目的, 图书馆营销也就是不断地满足日趋多样化的用户群体需求, 用户需求的变化, 直接影响到图书馆营销方式及营销策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 信息在全球经济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图书馆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搜寻、加工、传播等工作。图书馆应经常调查用户需求, 迅速获取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 整合图书馆内部资源, 作出相应的反馈, 并以此为据, 开展最新的营销活动。例如图书馆应对用户信息获取以网络查找为主的发展趋势, 就要从网络上积极开展相关网络营销活动。

2. 资助机构。

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都属于非营利性机构, 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与否是该图书馆发展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 普遍存在着政府领导对公共图书馆不重视、基本维持现状等现象, 资金、政策、项目的争取, 较为困难。除了政府就是各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协会等的捐赠。当代我国, 各种对社会的捐赠主要集中在大中小学教育上, 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 资金主要用于校舍建造上。鲜有大额捐赠公共图书馆的例子, 可以说, 缺少资金的公共图书馆发展举步维艰, 这也让公共图书馆营销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3. 竞争对手。

在当今信息为王的时代, 信息市场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大量涌现, 它们以现代化的服务、营销方式为用户快捷地提供所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商业活动, 为客户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迅速抢占有利商机, 以获取高额利润, 但这也对图书馆的营销开展构成了挑战。伴随着网络的普及, 电脑、智能手机也占了一部分原属于图书馆的用户空间。因资金投入有限, 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用户难以在图书馆找到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多用户都是通过网络来解决自己所需资料及信息问题。因此, 图书馆要积极争取资金, 改善现有环境, 开展多样的营销活动, 以避免用户不满意度增加。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现代营销的应对建议

建立营销团队, 加强人才培养。对于开展任何工作, 团队与人才的建设培养都是最为基本的保障。公共图书馆的营销既要借鉴最新的现代营销模式, 也要体现出图书馆自身的传统与特征, 不要将营销视为短期的行为和活动, 图书馆营销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长期开展图书馆营销工作, 首先需要设立相对稳定的业务部门, 配置长期的、合适的工作人员。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障公共图书馆营销的顺利地、长期地、有效地展开。

寻求经费保障。目前图书馆营销工作中最为掣肘的一个因素就是经费问题, 特别是区、县级图书馆资金匮乏严重, 图书馆营销工作无从谈起。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 让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尝试建设图书馆基金会, 募集社会善款, 以支持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发展和运作。

媒体宣传。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媒体, 大力宣传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馆藏与服务, 吸引社会公众对图书馆营销活动的关注与参与。公共图书馆营销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 媒体中展现的图书馆应突出其公益性, 公共图书馆的营销旨在传播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社会发展, 让更多的公众对图书馆有更全面与深入的了解。

网络宣传。在网络日益发达的全球化背景下, 图书馆要积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发挥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 积极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根据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 图书馆的网络宣传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宣传两种方式。静态宣传, 指图书馆单方面为用户提供的单向信息的推广, 如在图书馆网站发布各种公告、信息, 利用网络广告、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营销服务推介等。动态宣传, 是指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站, 通过与用户互动沟通, 有针对性地了解用户需求, 继而开展推广图书馆品牌、服务的营销活动。图书馆网络宣传成本低、受众广、不受时空的限制, 还可以与用户互动, 使用户更为全面地了解该图书馆馆藏与服务。同时还可以帮助图书馆迅速、准确地获得用户的需求信息, 进而调整图书馆营销策略。图书馆的网络宣传不能仅局限于本馆网站, 如能与知名的门户网站合作, 将会取得更好的宣传、营销效果。

结语

公共图书馆现代营销, 从理论上讲是图书馆学与市场营销学的交叉学科, 在实践上是以图书馆与社会共建、共融、共享的主要载体。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现代营销, 是面向图书馆读者用户群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营销, 仅仅依靠公共图书馆的能力, 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树立社会开放性的精神, 积极开展与各界的合作, 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公共图书馆现代营销工作。

参考文献

[1]潘立勇.我国公共图书馆营销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浅析数字化图书馆在当代的构建 篇7

一、数字化图书馆的内涵

目前, 理论界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有些学者认为, 数字化图书馆就是提供信息的收集、管理、检索等一系列服务的系统。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实现数字化的过程。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收集, 并将这一作业过程最终实现计算机化。数字化图书馆是由英文单词digital library翻译过来的, 简称“DL”, 它与虚拟图书馆 (Virtual Library, 简称VL) 和电子图书馆 (Electronic Library, 简称EL) 的概念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是指运用二进制编码的数字方式对各种历史文献、外文文献等文本、软件、声像、图像、科学数据等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技术加工、系统研究、储存等过程, 然后在广域网上提供各种各样高速跨库链接的的电子服务。

现代的数字化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模式进行根本的改变, 并逐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引领着当代图书馆的发展潮流, 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热爱。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点

数字化图书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模式: (1) 服务主导型模式 (SOA) , 用统一的界面向读者提供本馆的数字化特种馆藏; (2) 特种馆藏型模式, 将本馆SQL的珍藏资源数字化, 提供网上共享; (3) 商用文献型模式、商用文献型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有其自身的特点, 体现在以下几点:

1、资源丰富。

图书馆文献资源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 利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 对文献信息进行高速的、有效的数字化处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个体文献信息和整体文献信息的数字化, 通过采用各种信息识别、转换、压缩、储存以及保护技术等来促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数字化。

2、资源共享。

现代社会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数字化图书馆也不外如此。数字化图书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各种文献资源的最大共享化, 将信息资源配送到各个需要信息的领域。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就是要力促馆藏资源的共享化。

3、信息网络化。

数字化图书馆将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文献资源里面, 既能提高文献资源的运行效率, 又能保证资源的快速更新和传播, 便于人们进行网上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文献, 进行论文撰写、远程教学、自教自学等多个方面。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以及资源传播的网络化是数字化图书馆的鲜明特色之一。

此外, 信息的虚拟化, 信息工作的产业化、信息人员的专家化、信息提供的智能化等等也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点, 它们都体现了数字化图书馆的丰富内涵。

三、数字化图书馆在当代的构建

数字化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也是改变传统图书馆运行模式的方式之一, 我国有必要构建数字化图书馆, 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数字化图书馆。

1、高效管理。

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 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科学的管理是重中之重。首先是知识管理方面, 管理员要对数字化图书馆里面所储存的各种智力资本进行开发、组织和运营, 将知识创新理念运用到知识繁殖和知识传播的过程。对知识进行服务管理、组织管理、资本管理等等, 及时发布最新知识。其次是用户管理方面, 保证用户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又能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 用户在使用数字化图书馆时也要保证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这样, 数字化图书馆才能健康发展。最后是信息资源管理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 对数字化图书馆加强管理, 对各种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版权保护。

由于数字化图书馆也属于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同时,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保证作者的著作权得到保护, 又能让人们享受到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时候, 可以对核心的、具有技术秘密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密处理, 实现标准化的有效管理。读者在下载或者复印馆藏资源的时候, 有必要进行登记和汇报, 在使用下载的文献资源时, 也要注明作者和文章出处, 保护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而对破坏数字化图书正常运行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保障数字化图书馆的良好运行环境。

3、资源服务。

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可以采购电子文献, 对各种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完善网络技术设施, 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和网上知识服务体系, 提供人性化的资源服务。通过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 方便、快捷, 用户还以快速查询资料。同时, 图书馆的管理员也要提高自身的素养, 为读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 向读者介绍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教会读者如何正确地使用数字化图书馆, 发挥图书馆管理员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引路人作用。

四、结语

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发展任务, 数字化图书馆对于完善我国教育改革, 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特别是高校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对于大学生进行科研创作、学术创新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重视并发展数字化图书馆也是我们长期的发展目标, 值得我们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李真真, 孙媛.关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2期.

[2]刘军.建设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之我见[J].沧桑, 2008年第1期.

[3]尚向平.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完善[J].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503期.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篇8

关键词:图书馆,质量评价,核心使命

一、美国律师协会法律图书馆评价标准

1921年, 美国律师协会 (ABA) 要求各法学院“成立一个为学生使用的充分的图书馆”。后来又增加了更具体的两项指标:藏书规模和重点预算。在纸质图书是信息储存主要介质的年代, 藏书量是评价图书馆质量的最佳标准——“越大越好”。这种以藏书量作为首要评价标准的模式通常被称为纸质范本模式。

ABA (美国律师协会) 法律图书馆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每年通过强制调查问卷表收集具体藏书量的数据。调查问卷表中大多数问题涉及法律图书馆资源的数量, 最重要的两项就是藏书总量和预算数额。时至今日, 调查问卷表仍然收集量化数据, 只是涵盖范围涉及其他方面的投入, 诸如馆际互借流通数据、图书馆员工数量、座位量以及场馆面积等。由于藏书量最容易统计且能够用于图书馆间的比较和排位, 因而比其他统计数据更重要。有趣的是, 有助于提高法律图书馆在《美国新闻》上排名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藏书量。以藏书量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激励图书馆积极地收集和保存大量权威纸质资源, 使图书馆能够提供广泛而公平的信息获取渠道。在大多数信息都记载于书籍和其他有形物体的时代, 纸质范本模式可以作为评定质量的风向标。然而, 时至今日, 纸质范本模式已经不能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不能仅仅作为大量图书仓库而存在。传统质量标准本身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大量的藏书并不能保证更有效地提供更多的信息。大量的藏书还会导致使用繁杂和让人无所适从。过度关注藏书量会减少人们对其他质量标准的考量, 而且, 过度关注高藏书量还会导致图书馆预算膨胀。

现代信息技术对美国法律图书馆评价标准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渠道改变了法律图书馆, 这是一把双刃剑。电子信息渠道比传统书籍和期刊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数字资源可以进行迅速的网上全文搜索, 甚至以“大海捞针”的方式搜索一个词语。输入一些词汇后不再需要使用文摘或索引, 剩下的工作主要由搜索引擎来完成。由于在网上很快就能找到所需的资料, 研究人员可以自行掌控自己的科研工作和信息资源, 无需等待图书馆工作人员查找。电子资源不会关闭, 每周7天, 每天24小时开放, 根本不存在没上架或丢失的图书。用户可以远程便捷地获得信息资源而无需亲临图书馆。此外, 电子信息无需宽大的建筑空间存放书架和纸质图书。

伴随着这些令人激动的优越性的是并没有被清楚认识的副作用。例如, 电子资源臭名昭著的短命, 电子资源和网上定点连接有时会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纸质图书一旦购买即可永久保存并随时查找, 而付费电子资源必须每年重新购买, 还经常将未付费用户包括毕业生、公众甚至是本校师生排除在外。电子资源的奇迹伴随着高昂的隐性成本, 威胁着图书馆核心使命的实现。新信息环境———既有纸质文本又有越来越多的电子资源, 产生了混血图书馆。很多评论者相信评估模式转变已如暗流涌动, 电子资源终将完全取代纸质资源。无论这一趋势导致图书馆只拥有电子资源或者两者兼有, 电子资源在图书馆资源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由于不存在计算数字化信息的计量单位, 传统图书馆评价方式诸如藏书量等无法衡量无形的信息。在评价电子资源量时, 图书馆建筑面积以及书架高度、行数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在数字化年代, 法律图书馆采购纸质和电子资源两种形式的相同信息导致经济上的巨大浪费。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使命也不能通过数字来统计。传统上, 通过统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岗时间来衡量图书馆的服务。电子资源要求更高的服务质量而不在于馆员是否在场。图书馆领导们首要关注的问题是电子资源的高成本;其次关注的就是法律信息的保存、电子资源的获取渠道、法律资源的质量和权威性以及技术对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影响问题, 却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图书馆的核心使命正面临着消亡。美国学者法律图书馆质量评价标准的重构建议, 在现代信息时代, 法律图书馆质量评价标准必须能够衡量法律图书馆核心使命的实现程度。法律图书馆将法律信息、法学教育和读者服务视为核心使命, 这些核心使命在数字化时代受到严峻的考验。为了使质量标准能真正评价法律图书馆, 很多法律图书馆业内专家建议围绕法律图书馆的核心使命科学设计新的质量标准。

1. 法律信息使命。

法律信息使命要求法律图书馆能够持续公平获得并保存高质量和权威性的法律信息。法律图书馆自身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量, 图书馆不能期望将馆际互借作为自己的免费午餐。如果每个图书馆都依靠馆际互借来支持自己的藏书, 那么馆际互借系统将会垮掉。如果所有的图书馆都不致力于获取和保存法律信息, 那么法律信息将无以为继。法律图书馆应当始终不渝致力于信息获取与保存的工作。Gorman要求图书馆朝着“内部合作、外部协作、共存和平发展”的方向努力。在协作性藏书发展过程中, 每个图书馆收集特定主题的书籍并依靠其他成员对其他相关主题图书的收集。这样, 每个图书馆都可以有效地利用其购书款, 而且各成员都能获得更大的共享藏书量。法律信息是民主的核心。从美国宪法到地方立法和司法判决, 法律信息是政府公开原则的基础, 公民因此才有免费的信息渠道。评价法律信息使命实现程度的考核方式可以适用ABA年度调查表。调查表中的问题应当关注法律图书馆对文献信息收集和保存的努力程度。关于法律信息保存方面可以调查:在家使用LOCKSS软件的情况, 以及OCLC数字档案或大学存书库的使用情况等。应当通过问卷表调查图书馆是否是LIPA的成员 (该组织特别关注法律信息的保存问题) , 还可以调查图书馆为公共法律信息服务所作的努力, 包括该法律图书馆是否允许公众使用该图书馆, 为监狱囚犯提供法律信息, 服务社会团体, 或非营利机构或参与面向读者的协作性参考服务。哪些人可以使用本馆纸质藏书?通过严格的许可证, 哪种电子资源可以广泛获得而不是严格受限?

2. 法学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机构的一部分, 学术性的法律图书馆应直接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评估应当考虑法律图书馆馆员本身提供的授课数量和类型以及对教学活动提供的支持。随着资源复杂程度的提高, 以及信息检索技能培训课程的减少, 法学院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会深刻感受到法律信息检索技能的缺乏是其职业生涯的瓶颈。《ABA标准》第302条第 (1) 款要求法学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实质性的法律信息检索技能培训”。在律考中加入信息检索技能的测试进一步强调了该项义务。专业的法律图书馆馆员最适合教授这方面的技能。很多法律图书馆馆员已经在JD第一学年就做了大量的教学工作, 包括高级法律信息检索课程、新用户指导课程以及个性化的信息检索技能培训等。但是ABA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培训以及投入宝贵时间的价值, 当前年度调查问卷表没有涉及法律图书馆馆员的教学工作。问卷表应当涉及法律图书馆馆员这种不同的教授方式, 包括实施教学工作的法律图书馆馆员人数、教学课时以及课题。如果被采纳, 律考中对法律信息检索能力的考试结果可以作为考核法律图书馆完成教学使命的优劣程度。法律图书馆馆员除了教授法律信息检索技能外, 还应当教授学生必备的信息识别技能, 使学生能够从网上那些鱼目混杂甚至是扭曲的信息中识别可靠的、权威的信息, 严格地进行评估并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年度调查问卷表应当调查法律图书馆馆员是否以及如何提供信息识别技能教授工作, 包括图书馆馆员参与教学工作的人数及课时量等。

3. 读者服务使命。

对图书馆用户来说服务是核心, 因此, 新的质量评价标准还应当评价读者的满意程度。调查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也可以利用Digi Qual来衡量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对参考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的设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表的方式,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有多少人知道图书馆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收到多少问题?咨询者对回答感到满意的比例有多大?除了一些简单问题外, 图书馆应收集图书馆打算回答的问题的数据。一个充分的评估还应将图书馆不打算回答的问题进行分类, 例如缺乏必要的资源, 缺乏经验或政策原因。法律图书馆还应当统计问题得到解答的平均时间。对那些不向图书馆馆员请求帮助的读者进行调查更有用。很多法律图书馆已经定期向老师和学生调查其满意度。这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和调查行为可以扩大并予以标准化。

美国法律图书馆专家在设计更能反映真实情况的质量评价标准方面越来越能发挥积极作用, 他们倡议的围绕使命设计法律图书馆评估标准对我国法律图书馆或其他图书馆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Glen-Peter Ahlers, The History of Law School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From Laboratory to Cyberspace.P.88 (2002) .[M]

[2]Arturo Flores, Volume Count:A Survey of Practice and Opinion from Academc Law Libraries, 79Law Bibr.J.[J]

[3]See R ichard M.Dougherty, Needed:User-R esponsive R esearch Libraries, Libr.J.Jan.1991, at59.[J]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图书馆;采编部;业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G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20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向现代化的工作和服务方式转变,尤其是图书馆的传统核心部门采编部的业务更是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网络化联机编目的开展使传统图书馆原始编目的工作任务有所减轻,但就高校图书馆而言,教学科研的信息咨询服务与特色化馆藏资源的建设等任务却大大加强,高校采编部若要为师生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与建设适合自己发展的馆藏资源,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信息挑选、加工、整理及其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上。而为了将人力资源做到最优化的配置利用,采编部应该逐步将一些非核心工作实现业务外包,充分发挥其专长和优势,而将其非核心业务转交给图书供应商或相关企业完成。

1现代化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统筹规划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新兴业务的拓展,使图书馆人力资源颇为紧张,尤其是高素质人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引入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后,新搭建的工作平台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管理手段均有大幅改变,服务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随之带来是后台工作人员不但没有节省,反而有所增加的局面,加之新增业务的用人需求,使管理者们在享受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得不为旺盛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图书馆自身人力资源容量之间的矛盾而烦恼。

1.1采编工作重心转移

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作范围不断扩展,采编业务已不再是图书馆惟一的工作重心,人员的紧张及编目成本的居高不下,使采编部门的压力随着经费紧张与编目高成本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在使用了联机编目自动化系统后,大量的数据共享并未节省人力,相反,对编目人员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而作为图书馆数据编制中心的编目部门,一方面既要兼顾数量、质量且及时地对新采购的资源进行编目,又要兼顾书目数据建设工作的“继承性”,对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跟踪维护,还需对读者服务部门的数据使用提供指导,工作内容逐渐增多,工作压力逐渐增大。

1.2业务外包缓解人力资源紧张

采编工作的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编目外包,要充分考虑本部门的人才结构、人员比例、馆内经费等相关问题,对相对于本馆核心业务的次要工作及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予以外包。如书标、磁条、条码的打印与张贴;部分数据资源的建设等工作。不但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还能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也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将采编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完成图书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書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节省了人工和材料费用,而节约的资金又用于再投入。

采编部门的工作使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所以外包业务不是图书馆对外界援助的简单寻求或被动接受,而是图书馆为了增强竞争力在战略上对业务活动的主动收缩与模式调整。充分考虑外包存在风险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外包的业务范围及业务外包操作流程,整个外包的要有系统的规划以及严格的验收工作。

2业务外包方案分析

2.1明确划分采编核心工作与次要工作

要明确采编部业务外包、范围、形式、成本、管理等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本部门的人才结构、人员比例馆内经费等相关问题,对相对于本馆核心业务的次要工作及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予以外包。出于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学术价值、特色化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考虑,不应提倡高校馆所有编目业务都进行整体外包的方法。大多数承包商为了尽可能的获取利益,在执行业务工作时常常配备一些非专业人员展开工作,自然无法对特色资源进行准确划分。馆藏数据中深度的标引还应由有具备专业素养的馆内编目工作人员来承担。

2.2选择优质图书供应商

图书馆选择承包商的业务水平是直接关系到外包活动成败的关键。图书馆选择承包商失误的原因主要包括: 过分强调承包的价格因素、业务外包市场不成熟等。对于承包商的选择,应该从图书馆外包业务的内容、承包商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过去的业绩、信誉、社会影响力以及图书馆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满足图书馆提出的质量与时间要求下能较好地履行协议规定义务,图书馆应结合外包业务内容选择在该方面有特色的承包商或者曾经有过该类外包业务内容的承包商。在审慎考虑外包商的各方面因素后,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

3业务外包具有风险性

图书馆把自身并非最擅长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外包企业完成,提高了业务工作效率,增强了业务竞争优势。但是,图书馆与外包企业在业务外包经营过程中均面临着明显的不确定性,业务外包活动始终处于风险环境之中。这些不确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给图书馆业务外包带来风险。

3.1人力资源重新调配可能引起工作热情下降

图书馆业务外包对人力资源造成了重大冲击,一方面它节省了人力资源,克服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但另一方面,它使相当一部分现有人力资源面临重新配置的风险,一些技术业务工作的外包(例如采访、编目等),使原来从事该项业务的馆员丧失了原有工作地位,丧失工作热情,造成图书馆服务质量下降。可以让其中的一些资深馆员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二次开发以及开展专题文献服务,甚至可将其中的一些人分流到馆内其他部门岗位工作中。图书馆采编人员一向是传统图书馆专家的代名词,而图书馆自动化人员则是现代图书馆的代表。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是图书馆业务外包后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风险。

3.2业务外包可能阻碍工作人员素质提高

图书馆的业务外包使图书馆对外包商的依赖增大,有可能削弱内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图书馆业务外包不仅包括事务性工作,还包含了部分传统的基础工作,业务外包将限制内部人员的实践机会,因而有可能阻碍内部人员不断学习的热情和意识,同时业务外包加大了图书馆的依赖性,降低了它创新的动力,从而削弱了图书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4面对大趋势高校图书馆的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校购书经费的逐年增长,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的发展与应用等因素都迫使高校采编人员应在本馆特色化馆藏结构、馆藏质量与比例等方面上狠下功夫使其更为科学合理。因此高校采编人员应利用更多的时间从事本校专业文献深层次的开发,以及建立适合自己读者群的特色化馆藏。现代化图书馆工作的先进手段,使本来相对分工的各个环节转变为相互依存,特别是咨询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常常涉及到图书馆各个工作内容,使现代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已不存在严格的部门界限。因此作为高校采编部人员,应该掌握图书馆各科室工作范围、工作流程,以及向各师生提供图书馆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馆馆藏内容、特色,检索技能、方法运用等各方面问题的解答与咨询服务。因此高校采编部人员只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在新时期下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实践证明,在我国进行图书编目及辅助加工业务的外包条件是最成熟的,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可以造就图书馆与承包商的双赢局面,采编业务外包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业务外包在实践中虽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其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图书馆对外包中出现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在外包的同时考虑解决应急问题的对策,实时关注采编工序与外包工作的衔接,及时、妥善解决外包前未预见到的问题,保证业务外包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业务外包促进图书馆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吉宇宽.图书采编业务外包风险控制研究[J].情报探索,2007,03.

[2]李明兰.浅谈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02.

[3]刘惠.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现状浅析[J].河北科技图苑,2006,01.

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篇10

1 从企业的人本管理到图书馆管理的人本理念

1.1 以企业为对象典型的人本管理理念

正如人本管理这一理念把人视为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充分利用, 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往往是在企业管理中产生的。企业人本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它把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 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 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 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 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1.2 图书馆管理人本理念的内涵

同企业一样, 图书馆馆员也是图书馆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最重要的资源, 但是, 高校图书馆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且, 高校图书馆工作最大的特点是为高校师生直接提供服务。因而, 对于图书馆管理来说, 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运用人本理念。一方面是对图书馆馆员进行人本管理。在这一点上, 图书馆的人本管理与上面所述的企业人本管理理念基本相同, 但是, 其直接目标不同, 前者的直接目标是为读者提供最高可能水平的服务, 后者的直接目标是盈利。另一方面要以读者为本。需要指出的是,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读者看作是图书馆的“顾客”, 但是, 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整体中的重要部分, 与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读者是“一家人”, 图书馆的读者与普通意义上的顾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此不做赘述) 。所以, 应该把读者看作是图书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否则, 图书馆管理是不完整的, 甚至会失去“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根本方向。这两者在图书馆管理的人本理念中缺一不可, 以读者为本即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 是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的使命, 对馆员进行人本管理是图书馆管理使命实现的途径。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必须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 把人本理念贯彻到图书馆管理和具体的工作中去。

2 当代高校图书馆对馆员角色的定位及能力素质要求

如果说人本理念是当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那么对馆员进行角色定位及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则是对馆员实行人本管理的基础依据。

2.1 当代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的定位

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 对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在信息数字化的新形势下, 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已不仅仅局限于文献借阅和封闭在藏书楼内, 而是在充分享受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方便。图书馆已转换成为一个全新概念的、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 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而且,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对象是多层次的, 他们查找文献的类型是多方面的, 需要提供的情报检索和文献信息服务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专业性强, 而且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图书馆员的服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借还, 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 转向了开放、多方位和主动, 因而, 馆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不太高的图书馆员, 他们既是图书馆员, 又是知识经济的参与者, 而要让自己真正担当起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总之, 当代高校图书馆馆员应该使自己从“图书保管员”变成“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

2.2 当代图书馆对馆员能力素质的要求

一旦图书馆对读者不友好、不便利, 无法提供读者正常需要的服务, 或者提供打折扣的服务时, 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低位或者重要程度就会下降, 图书馆的功能就得到限制, 从而间接地影响大学生这一主要阅读群体地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间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工作。而且, 如果馆员业务素质的提高跟不上图书馆发展的脚步, 馆员的业务素质就相对的下降。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职能,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做好各项工作, 馆员必须具有诸多的能力素质。

2.2.1 基础业务技能素质

业务技能素质包括计算机技能、图书情报技能、外语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等。第一, 计算机技能。计算机已成为图书馆为读者进行信息服务的最基本工具, 图书馆员不仅要学会计算机编目、标引、数据库建立、光盘检索、联机检索, 还要熟悉相关的软件, 指引读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第二, 图书情报专业技能。图书情报专业是建立在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分类学、目录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 图书馆员只有具备和精通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 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第三, 外语技能。随着我国各个高校与海外高校、教育及出版等机构交流的日益频繁, 高校图书馆在大量的引进外文图书和资料, 外语技能尤其是英语技能已成为馆员必备的业务技能, 并能熟练编译报道文献资料, 以准确地为国际信息交流服务, 准确无误地引进在相关领域内优秀的外文图书, 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研工作。第四, 相关学科知识。当代高校图书馆馆员除了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较全面的、系统的文化、理论、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掌握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情况, 扩展自己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进而增强和提高有关信息的搜集、处理、综合评价和准确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能力。

2.2.2 综合信息能力素质

信息能力素质建立在业务技能素质的基础上, 是指人们在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及其评价、鉴定能力和较娴熟的应用信息处理图书馆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图书馆员对网络信息应有识别能力, 有选择地筛选、加工适用于读者的信息, 成为读者使用信息资源的导航员。因此, 要求馆员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和运作纸质资源, 充分发挥发现信息、筛选信息、阐释信息的能动性, 根据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需求的特征, 对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搜集、评估、储存、加工, 开发新型图书产品, 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围绕读者的具体需求, 提为服务对象提供电子与纸质相结合的专题性服务和咨询服务。

2.2.3创新能力素质

当代的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工作中要勤奋思考、善动脑筋、有所创新、勇于开拓, 适应信息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新方式, 努力掌握信息服务的新方式, 新知识, 新技能, 勇于探索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机制、新领域, 成为具有新观念、掌握新技术、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业绩的创新型人才。

3 对图书馆馆员的人本管理途径

3.1 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决定行动。程焕文先生曾将图书馆的精神总结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使图书馆员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以优秀人物为榜样, 对读者富有耐心和爱心, 对工作富有责任心, 发扬奉献精神, 忠诚图书馆事业,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3.2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 图书馆管理机制上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如职工岗位长期固定不变;人员缺乏合理的流动和竞争;职称、职务晋升存在着人为因素或论资排辈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 影响着馆员的积极性, 由此导致馆员队伍业务素质下降或相对下降, 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态度冷淡, 也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图书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和阻碍。因此, 建立健全合理的用人机制、育人机制、竞争机制、流动机制、决策机制, 对图书馆馆员来说, 是最好的以人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 而且, 摒弃传统图书馆管理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是进行其他管理改善和变革的基础。

3.3 实行人性化管理, 激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能只局限在图书馆馆员的“奉献”精神上, 要对馆员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一, 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为馆员着想, 从馆员利益出发, 关心馆员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各方面为他们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二, 要充分信任馆员, 尊重他们的人格、人品, 相信他们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馆员, 尊重馆员的劳动。第三, 要针对不同馆员的个体差异, 调动每个馆员的积极性, 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用其所长, 避其所短,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第四, 要以人为本地制订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工作计划, 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发展空间, 为他们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鼓励和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工作目标和人生价值, 进一步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五, 实行民主化管理, 让馆员参与管理, 在制定目标和计划时, 应广泛征求馆员的意见, 使决策取得广大馆员的认可, 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4 完善与学科馆员制度相结合的培训制度

“学科馆员”制度即馆员专业化制度, 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 主动为各学科读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服务。这种对知识信息深层次的主动性的开发利用, 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无疑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和文献保障作用。而培训则是提高馆员各项技能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在这里强调的是与学科馆员制度相结合的培训制度, 培训应有侧重、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 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和个人所学专业的不同, 进行不同的培训。要给馆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通过岗位培训、短期培训、考察学习、脱产进修等措施, 让他们不断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不断地迎接新知识的挑战。

3.5 引导馆员更新学习观念

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席卷全球每个角落, 要引导馆员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参加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持续参加继续教育, 才能使人的价值观念、文化知识、生存能力等适应社会变化的节奏, 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增强自身素质, 提高工作能力。而且, 图书馆员除了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外, 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包括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 要引导馆员树立多元学习理念, 使更多的图书馆员一专多能, 学以致用, 成为多面手。

4 图书馆环境和文化管理中的人本理念

图书馆管理除了需要对人进行管理, 还包括对环境即有形的物的管理和对无形的图书馆文化的管理。环境和文化的管理更能直接体现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理念。从环境角度来说, 图书馆既是馆员的工作场所又是读者的学习场所, 其环境氛围也直接影响着馆员的工作情绪和读者的阅读心理与阅读行为。一个明快、清新、幽雅、整洁的阅读环境可以陶冶人、净化人、感染人, 使管者和读者都能感到心情舒畅, 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 一方面可以增进馆员的工作热情, 改善馆员的工作态度, 另一方面间接增进读者的读书效果。

而且, 图书馆环境就必须要体现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一方面, 图书馆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其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起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除了为读者提供图书馆各种应有的服务外, 图书馆还应充分利用各种便利条件, 通过多种方式和形式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 陶冶学生的情操, 鼓舞学生奋进, 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比如墙壁上的名言警句, 伟人画像, 丰富多彩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和知识讲座, 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等等。

5 结语

人本理念在当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 它不是也不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其贯彻和实施是一项实际具体的工程, 要把握其内涵, 既要重视馆员的人本管理, 注重馆员的开发以及馆员的需求和发展, 实现和增强图书馆各项功能, 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把各项工作统一到“以读者为本”这个中心上来, 涉及到图书馆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以及图书馆环境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摘要:在当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实施人本理念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把握图书馆管理人本理念的内涵, 一方面要借鉴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的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图书馆的性质和使命, 通过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为人本管理创造基础条件, 既要重视馆员的人本管理, 注重馆员的开发以及馆员的需求和发展, 注重图书馆的环境文化建设, 全面实现和增强图书馆各项功能, 又要把各项工作统一到“以读者为本”这个中心上来。

关键词:当代高校,图书馆管理,馆员,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2]孙继林.图书馆改革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D].图书馆论坛, 2002.

[3]赵秀婷.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员[J].现代情报, 2002.

[4]包斯琴.馆员素质是创建和谐型高校图书馆的关键[J].前沿, 2007 (11) :241-243.

[5]毛为忠.论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 :68-70.

上一篇: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下一篇:原则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