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论文

2024-05-12

家暴论文(精选11篇)

家暴论文 篇1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和特征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曾指出:“自从有人类所记载的文字开始, 家庭一直是其成员进行暴力的舞台。”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暴力, 通常是男性对妇女即丈夫对妻子实行的身体暴力或情感暴力。妇女先天的在身体上处于弱势地位, 在生活中其权利最易受到侵犯。当代的家庭模式有所改变,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伴随着性解放和女权主义的发展, 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单亲家庭;随着性观念、性取向潮流的改变, 同性结合也不再那么神秘和隐晦。这些所谓的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内的暴力, 很难被认可并进入传统家庭暴力的内涵之中。我国现行的《反家暴法》, 其施行的背景仍是基于传统的家庭关系, 遵循的仍是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中国法治事业的发展, 其内涵一定会更加丰富。

家庭暴力有着以下几个特征:对象的亲密性、力量的差距性、施暴的隐蔽性、行为的多发性。对象的亲密性, 是指家庭暴力是发生在亲密关系间的不法侵害, 也只有具有相当的亲密关系才可能发生家庭暴力;力量的差距性是指, 家暴中男女“力量”的失衡, 这里的“力量”并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身体力量, 还包括诸如权力、控制力、资源等广义的“力量”;施暴的隐蔽性, 是指家庭暴力的行为, 通常发生在具有私密性和封闭性的关系中, 外人一般是无法察觉的, 因此一旦发生, 外人难以施以援手;行为的多发性是指, 暴力行为具有持续性或经常性的特点, 施暴者一般不会主动停止暴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若是家庭不和谐, 整个社会一定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因此在家国相通、家国一体的中国, 维持家庭的正常秩序, 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

二、中国家庭暴力的缘由

(一) 强调国家本位的古代, 忽视妇女权利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此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三纲五常”是古代君王用以统治国家的思想工具, 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来奴化人民, 以达到统治的目的。应正确的理解为: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 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 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这才是儒家思想的应有之义, 但后来加以扭曲, 臣下应当服从君主, 儿子应当服从父亲, 妻子应当服从丈夫, 变成这样一个服从的上下级关系。从这样的一个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

(二) 维护宗法家长制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的贵族的政治特权, 法律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中, “礼”与“法”一直贯穿其中, “礼法合一”是后人对其的总结。“礼”要求人们按礼的规则行事, 这种法律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反映在受害妇女观念上是“从一而终”、“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这样的观念使得妇女不得不被迫接受男性的暴力, 在那样的社会中, 维护妇女合法权利的观念淡薄, 且没有维护的途径。

(三) 重视等级, 男尊女卑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男性为中心, 就是在当代也不例外。这使得男女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极不平等。女性基于自然分工远离了自然关系, 并未参与公共关系中法律的建设, 致使其男女平等的夙愿在公共领域中难以表达, 不能在家庭中体现。同时, 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强调等级和秩序,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就是反应了这个道理, 身处哪个等级, 就只能做这个等级所允许做的事。这使得妇女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愈发被掩盖和合法化了。

三、反家暴法施行的及时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23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 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 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以法条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妇女救济的途径。而在以前, 家庭暴力在我国不是违法行为, 也没有什么救济途径, 人们总以“法不入家门”、“清官难断家务事”诸如此类的说法将家暴问题引向社会伦理方向, 这样从根本上排除了受害者救济的途径, 只要没达到犯罪的程度, 法不会介入的。长期以来家庭暴力不是法律术语、法律没有明确的禁止, 这是造成家暴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蒋姗姗.我国反家暴立法法理分析[D].苏州大学, 2014.4.

[2]罗杰.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以民事法律规制为中心[D].西北政法大学, 2012.3.

[3]赵晓红, 杨云.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兼论反家庭暴力法制观念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12) :123.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 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家暴论文 篇2

《反家庭暴力法》出台:旗帜鲜明地反对家庭暴力

时间:

2015-12-28 09:00:00 地点: 人民网 简介:

12月28日9时,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反家庭暴力法》出台:旗帜鲜明地反对家庭暴力”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

欢迎宋书记的到来。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昨天《反家庭暴力法》出台了,我们妇联在推动这部《反家庭暴力法》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想此刻您的心里一定是非常欣慰的,能不能跟我们网友分享一下您的感受,您认为这部法律出台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宋秀岩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反家庭暴力法》。

大家知道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行为,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危害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而且也破坏家庭和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应该说它是人性之恶、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患、文明之殇,反对家庭暴力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正是顺应了这样一个要求,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应该说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进一步彰显了党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反对家庭暴力的坚定立场和一贯的主张。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家庭成员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反对家庭暴力。早在1934年中央苏区的时候就制定了婚姻法,确立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我们国家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在这之后制定的刑法、民法通则等等这样一些重要法律,也都有反对暴力、保障家庭成员权益的相关内容。2001年婚姻法修改,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此后,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以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这样一些法律,都针对家庭暴力作出了相关的规定。我们国家的人权行动计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也都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也确定了相应的策略措施。

另外,我们国家还加入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这样一些国际人权公约。历史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们国家又专门制定了《反家庭暴力法》这样一部专门的法律,应该说这是我们反家暴立法进程的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我想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也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一个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就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的决定,这部《反家庭暴力法》正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国家出台的一部涉及老百姓生活的社会法,这部法律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国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引导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态度和决心,集中地彰显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可以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我想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方面,今年出台《反家庭暴力法》还有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大家知道2015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20周年,今年9月27日,中国和联合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了全球妇女峰会,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立足中国经验、回应国际期待,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妇女发展观,就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提出了中国主张,并且宣布了重要的举措。习主席在讲话当中呼吁世界各国积极保障妇女权益,把保障妇女权益系统地纳入法律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内化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暴力,包括家庭暴力,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我想也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切实举措和重要成果,它也进一步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对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责任担当。

主持人

谢谢宋书记的详细解读,不管是您刚才提到的这部法律的出台彰显了我们国家尊重人权也好,还是保障和落实依法治国这样的战略也好,我想它对于万千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谈到与家庭息息相关而言,您认为这部法律的出台对每个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

宋秀岩:

你问的非常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确实和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大家都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尽管它是家,但是我认为它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因为它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家庭当中生活,所以大家也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家和万事兴”的优良文化传统。

应该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总书记在今年春节的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当中,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总书记也强调“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也对家庭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觉得落实这些要求,需要紧紧依靠我们所有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没有暴力,平等沟通的家庭环境,也需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家庭关系。《反家庭暴力法》就是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同时,也引导教育每一个家庭成员,从我做起、反对暴力、珍爱家庭、善待家人、履行好自己在家庭当中的责任,所以这就对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注重”“四个促进”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消除家庭暴力,实现家庭和睦,我想这也是大家共同的期待。如果我们全国4亿多家庭都能平等和睦、文明和谐、充满温馨、美满、向上的氛围,就一定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主持人 谢谢宋书记,您刚才谈得非常好,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您说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们访谈之前也谈到,说全国妇联在推动《反家庭暴力法》这部法律的出台,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您看来妇联为何如此重视这项工作,我们都开展哪些工作来推动这部法律出台呢?

宋秀岩

大家都知道妇联特别关注《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家庭暴力当中的受害人不仅仅是女性,它可能涉及到家庭所有的成员,比如有父母对孩子的暴力,有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其实也有妻子对丈夫的暴力,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暴力。但是很多的调查研究证明,妇女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很多的调查资料都能够充分的证明这一点。

每年我们各级妇联组织,特别是基层的妇联组织都会收到大量的有关婚姻家庭的信访和投诉,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家庭暴力。我们也看到有的妇女因为家暴致伤致残,不堪凌辱,也有的孩子甚至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打伤甚至打死,有的老人、残疾人在家庭当中也饱受虐待。家庭暴力对受害人造成的身心伤害,对家庭关系的严重破坏,我们妇联干部见得最多、感受也最深。从这些案件当中也使我们认识到,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更不是小事,它是一个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说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应对。

大家都知道,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同时妇联组织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向党和政府如实地反映和推动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我觉得是我们妇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多年来妇联组织非常重视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也可以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各级妇联组织恪尽职守、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回顾我们妇联组织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工作,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提高全社会反家暴的意识当中,我们妇联是大力的倡导者。

比如我们抓住每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11.25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还有12.4国家宪法日等等这样一些重要的节点,向社会、家庭来宣传法律、宣传反家暴的知识,这是一个方面。

再比如我们立足城乡、社区和家庭,通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好家风好家训的展示活动,还有最美家庭的故事演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大力地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这样一些家庭美德,推动建立平等、和谐、文明的家庭关系。

再比如我们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反复地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提高全社会反家暴的意识,为反家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这个我想是一个方面,就是在引导全社会增强反家暴意识当中我们妇联做的一些工作。

其次,我们推动各个部门合作开展反家暴工作,在这个当中妇联组织是积极的促进者。

2008年,我们联合国家六个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相关部门反家暴工作的职责。

再比如,我们在基层反家暴的实践当中,推动基层公安机关建立家庭暴力110接处警制度,探索对轻微家庭暴力的告诫制度。

再比如,我们推动基层法院建立了涉及家暴案件的审理制度,配合法院开展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试点工作。

再比如,我们推动基层民政部门建立受家暴妇女的救助制度,为家暴的受害人提供临时的庇护。

再比如,我们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婚姻家庭纠纷的调解工作,建立受暴妇女的法律援助制度。

另外,我们还利用妇联组织自己的六级信访投诉受理网络、12338维权服务热线,还有城乡社区的70多万个基层妇女之家,来直接为受暴妇女提供维权的服务。

应该说基层的这些工作实践和探索,为《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我想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方面,在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专门立法当中,妇联组织是全力的推动者。

一是推动形成共识。我们应该说从2008年起,连续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提出制定反家暴法的立法建议,也积极地参与全国人大内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政协社法委关于反家暴法的调研工作,就是在推动形成共识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发挥了一些作用。

二是促进地方立法,我们指导全国省一级的妇联组织推动地方出台反家暴相关的法规,在全国专门立法出台之前,已经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的反家庭暴力的法规或者是相关的意见、文件,这些都为国家的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广泛地开展调研论证工作。我们组织专家并且发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家暴问题的研究,收集并且整理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反家庭暴力的相关资料,对反家暴立法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分析,针对立法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向立法机关提交我们的调研论证报告,应该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四是积极推动国家的立法进程。在推动《反家庭暴力法》纳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并且确定国务院作为提请审议的单位以后,我们及时和国务院法制办进行沟通,加快了《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工作进度。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反复修改完善,起草上报了《反家庭暴力法(草案)》(送审稿)。

在立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之后,我们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立法工作的相关机构就草案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第一次审议之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时候,我们又积极地组织基层的妇联和广大妇女对法律草案进行学习,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应该说这部法律有大量的实践基础,也有基层的成功经验,加上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进入立法程序以后进展得很顺利,二审就通过了这部法律,就是昨天人大常委会刚刚通过的这部法律。应该说《反家庭暴力法》得以顺利的出台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也令我们比较欣慰的是,在这中间妇联还是尽到了我们应尽的责任,也发挥了我们应该发挥的作用,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主持人

正如您所说的促进地方立法和实践探索,还有进行大量论证,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我们确实看出了妇联在促进《反家庭暴力法》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昨天《反家庭暴力法》出台以后,很多网友都非常关注,但是对于这个政策网友是浮于表面,不能很深入的了解,所以接下来请宋书记为我们网友介绍一下这部《反家庭暴力法》在您看来它有怎样的特点和亮点,我们能否先从特点来说起?

宋秀岩

好的,因为这部法律是昨天通过的,其实我们也都在学习、理解的过程当中。因为我们参与了立法的全过程,所以从昨天通过的《反家庭暴力法》,我们感觉到它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我自己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这部法律坚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法律开篇就提出了立法的目的是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这个就表明了我国反对家庭暴力的鲜明态度。长期以来,应该说根深蒂固的不平等观念是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的人认为,打老婆、打孩子好像是家务事,施暴了还理直气壮;比如有的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把孩子打伤了、打残了,还认为是为孩子好;还有的家庭成员无视法律赋予的家庭责任,对老年人忘恩负义、虐待老人,这样一些现象都是存在的,那么这些现象由于发生在家庭当中,所以常常被看成是家务事,也就掩盖了他的违法性和劣根性。这次立法明确提出了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所以这就让老百姓明确的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之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这样既有利于引领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推动良好家庭关系的形成,也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想这是我体会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这部法律坚持法律的宣示性和有效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相结合。《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反对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家庭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体现了法律的宣示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处理家暴问题上,法律从家庭暴力的预防、处置,到受害人的人身安全保护,再到法律责任,都制定了明确的具体的措施,设计了可操作性的法制程序制度。比如说强制报告制度,比如说公安告诫制度,再比如说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等等。一旦出现家庭暴力就有相应的部门介入和及时制止,这样就将法律的宣示性和有效解决家暴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宣示教育引导,一方面又有法律的处罚,法律责任的追究,所以我觉得它是把法律的宣示性和很好地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结合起来了。这是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家庭暴力的问题能否得到根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解决,需要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的同时,加强家庭道德文明建设。反家暴立法专章规定了家庭暴力的预防,要求国家、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包括大众媒体,都要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关系指导、家庭暴力预防知识的教育服务等等,同时也要求人民调解组织依法调解家庭纠纷,等等这样一些要求,都是注重从正面引导家庭成员相互关爱,促进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它也切实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

主持人 谢谢宋书记,您在第二个特点里谈到这回法律对具体措施有一个规定,我们谈到具体内容上,您觉得这部法律的出台有怎样的亮点,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关注呢?

宋秀岩

应该说《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它是一个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过程,一个产物。如果说亮点的话,我自己感觉有这么几个亮点:

一是它结合中国的实际,给出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和法律适用的范围。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对身体的侵害,精神暴力,比如说经常的谩骂、恐吓等等,也是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这次《反家庭暴力法》对于家庭暴力的定义也讲到了这些内容。另外,《反家庭暴力法》的适用范围,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外,还把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的暴力行为也规定参照本法来执行。这个我想是一方面的亮点。

第二方面亮点,规定了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强制报告制度。这部法律充分地考虑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比如说未成年人,他是需要家长来监护的。也包括精神病人。充分考虑这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殊情况,法律规定了相关单位和个人强制报告责任,就是有关的部门,发现了家庭暴力的问题之后,就要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这就体现了对弱势人群的关注,及时地发现和制止对弱势人群的家庭暴力行为,所以它还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就是规定了强制报告的制度。

第三是创设了公安告诫制度。过去处理轻微家庭暴力案件的情况常常是警察到现场调解,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现在法律规定,警察出警,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就会出具告诫书,这个告诫书是以法律的强制力明确禁止施暴人的再行施暴,同时公安机关还要将告诫书送到村居委会,由公安派出所和村居委会加强监督。公安告诫制度我觉得既是地方实践的成功总结,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家暴的制度设计,在司法实践当中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是这部法律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也就是说,当事人在遭受家暴或者面临家暴的现实危险的时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就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如果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保护令制度将事后的惩罚施暴者转变为事先保护受害人,这样就开启了国家介入家庭暴力防治的新途径,应该说也彰显了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重大进步。

主持人

确实可以看到这回《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措施得以细化,感觉家庭受害者有了盾甲一般,有了一个保护伞在支撑着,我们知道《反家庭暴力法》即便出台了,但是真正能够得到落实,落到实处也并不能仅仅指望它单兵作战,还需要各部门协同落实,共同来协调,您作为全国妇联的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在您看来我们妇联今后应该开展怎样的工作来促进《反家庭暴力法》的进一步的落实呢?

宋秀岩

你说得非常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落实应该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部法律也强调反对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因此,可以说反家庭暴力是一项综合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当然,作为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的妇联组织,我们也会一如既往,根据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积极地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地做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落实工作。我想我们可能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反家庭暴力法》,引导家庭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部法律的实施首先要让老百姓知道这部法律,了解这部法律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要引导我们群众敬畏法律,要遵守法律。我们家庭成员如果能够真正的遵守这部法律,那家庭暴力就不可能发生。还应该让我们公民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用法。所以妇联组织在家庭当中,在家庭成员当中,应该大力地宣传这部法律,让我们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够知道这部法律,就是我们讲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在普法工作当中,妇联组织按照国家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开始第七个五年普法规划了,我们妇联也把《反家庭暴力法》列入我们普法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我们正在开展的“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这样的活动,来面向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大家宣传这部法律,组织大家学习这部法律,同时也动员我们一些女法官、女律师,包括女新闻工作者,能够深入到社区、家庭,深入到我们社区的妇女之家,来向大家宣传法律、解释法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够认真学习这部法律,自觉地遵守这部法律,而且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向家庭暴力说“不”,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就会真正地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如何大力宣传,让广大的家庭成员都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二,我们通过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来引导家庭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家风。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之后,我们全国妇联在全国的城乡社区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这项活动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响应,因为我们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城乡社区,通过讲家庭故事,谈自己的良好家风,畅谈自己的家庭梦想。通过这些方面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当中接受教育,这项活动应该说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也是我们全国妇联开展家庭文明建设非常有效的载体,实际它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的开展好“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大力地宣传好家风、好家训,组织更多的“最美家庭”来讲自己的家庭故事,通过这些在家庭和家庭成员当中弘扬夫妻和睦、科学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谐这样一些家庭美德。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平等了、和谐了、文明了,那么就会远离家庭暴力,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第三,我们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调解化解工作。妇联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着婚姻家庭纠纷的调解工作,一方面我们做这个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与法院、司法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建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参与婚姻家庭案件的调解,配合婚姻登记部门开展婚姻家庭辅导等等。比如说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个母婴健康一千天的行动,就是向家庭宣传婚期、孕期、育期的知识,让家庭成员能够一开始就有很好的家庭观念,知道自己应该履行的家庭责任,能够知道怎么样有效地、科学地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我想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来帮助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让每个人在家庭当中都能够很好地履行好自己的家庭责任。同时,也通过和谐文明的家庭生活,在投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当中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主持人

谢谢宋书记,其实刚才谈到今后的工作,我最近也在咱们网站上也注意到第二期的反家暴基层骨干项目也进行启动了,而且我相信通过您刚才谈到的,比如说大力宣传反家庭暴力立法,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等等这样一系列的措施,我相信我们全社会对反家暴的意识一定会有更加强化的认识,也对法律会有更加坚定的认识,会有更多的人对家庭暴力说“不”,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感谢宋书记的解读,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访谈的全部内容,再见。

如何应对家暴 篇3

如何防止家暴?如何面对家暴?出现家暴时应如何处理?下面的一些真实案例相信可以给读者不少启发。

把主妇看作职业,防家暴于未然

钱小芳,25岁,来自安徽农村一个有名的保姆乡。因为贫困,她高中毕业后,带着遗憾步入了打工行列。在南京一家保姆市场,伶俐的她很快被一户人家选上。雇主是一名40岁的离婚男人陈海波,因车祸骨折卧床在家。钱小芳不顾一个女孩的害羞,悉心照顾他。

等陈海波身体完全恢复,两人吃告别酒时,忽然有了依依不舍的感觉。借着酒劲,陈海波干脆求了婚。

婚后,钱小芳依然在家做家务,不同的是不再领取保姆工资,反而把積蓄贴补家用。她想得很简单,都不分你我了,用谁的钱都一样。

不久,钱母得了急病,急需3000元治疗费。钱小芳的钱不够,就向陈海波开口要。不料他很反感,“我负责养你,还负责帮你老娘看病啊!”经钱小芳哀求,他虽然给了钱,但从此再没好脸色。

有宽裕时间的钱小芳又想起了大学梦。这个梦可以通过在职学习的形式去实现,然而费用不菲。她又一次向陈海波开口了。可他坚决拒绝,还笑话她做白日梦。精神歧视深深地伤害了钱小芳,她想不通,做保姆时,拿着工资,还能得到感激和尊重,做了妻子,家务不比以前少,反而没钱又没地位了。

为争取学习机会,钱小芳多次和陈海波商量,每次都大吵一场,激动中的陈海波甚至挥起了蒲扇般的大手。

钱小芳终于明白,如果一直过着伸手的生活,她在这个家永远没地位。她提出外出工作。陈海波说自己收入较高,足够养活两个人;同时自己每天工作比较辛苦,需要人做好后勤。钱小芳义正词严地说:“既然如此,你得给我发工资,专职主妇也是项职业。”经过多次沟通,陈海波终于认可了她的说法。

有了名正言顺的收入,钱小芳挺直了腰杆。攒足钱时,她立即去报了在职学习,圆了大学梦。陈海波也不由对她刮目相看。

提醒:女性权益的享有与保护,要靠自己争取。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水平,掌握生存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自尊、自信,认识到自身优势,正确地自我评价,不轻易为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摆布。最后,努力掌握家庭经济的主动权,是预防家暴的关键。

受虐女性综合症,以暴治暴

马惠是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祁连山水泥厂职工,自1987年和许风平结婚以来,许风平就暴露出偏激、暴虐的本性。许风平每天喝酒,每喝必醉,酒后不是与人打架,就是回家虐待殴打马惠、孩子和老人,甚至将邻居及马惠的同事也当成施虐对象。家中的锤子、擀面杖、炉钩、板凳、菜刀等都成了施暴工具。

马惠曾无数次跑回娘家避难,多次找单位,也去派出所报过案,都没能最终解决问题。

一天晚上,许风平又暴打了马惠。马惠逃跑后在许风平无数次电话骚扰下,无奈答应第二天与其见面。结果见面时又被许风平在大街上搂住脖子殴打。马惠感受到巨大的屈辱和痛苦,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拿出刀向许风平刺去。

许风平倒下后,马惠突然意识到了严重性,立即拨打120请求救治,然而已无济于事。马惠同时拨打了报警电话,投案自首。

事发后,马惠工作单位、社区居民及亲属一百八十多人,先后多次联名向包头市政法机关、市妇联等部门反映马惠长期受虐情况,强烈要求量刑从轻。在市妇联的协调努力下,包头市昆都仑区法院做出了人性化的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惠有期徒刑3年,缓期5年执行。

马惠的这一犯罪举动被称为“受虐女性综合症”,即受虐女性长期受暴后,强化了内心的无助感,变得逆来顺受,直到家暴严重程度超过了个体承受能力,她们在极度恐惧中,有可能把施暴者杀死。

提醒:家暴已成为诱发女性犯罪的两大主因之一。这些女性长期受丈夫虐待、殴打,一部分人求助无门,另一部分人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独自忍受。不被制止的家暴,终使女性在积愤难消的情况下,走向疯狂报复。社会应设立更多的援助机构,帮助受害女性寻求合法手段保护权益。受害女性要克服爱面子的思想,敢于向社会寻求帮助或进行心理咨询,避免陷入极端的个人情绪。

受暴留证据,打赢官司获赔偿

扬州市的卞丽、严冬1999年结婚后,因生活琐事时有争吵,不仅争吵,严冬还常于酒后殴打卞丽。2004年2月,严冬出具书面保证书,主要内容有:保证在家一人不喝酒,不在外面玩,家务共同做,不提以前任何不愉快的事,不再打卞丽,不再胡闹。

但保证书写过后,他依然我行我素、恶习不改。2006年2月6日凌晨,严冬殴打卞丽致其轻伤,卞丽报警处理。次日,卞丽愤而回娘家居住,再也没有回自己的小家。这年5月,严冬又两次冲到卞家殴打卞丽,致卞丽多处受伤,后经报警平息。

卞丽向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认为严冬多次实施家暴,符合离婚条件,请求判令离婚,婚生女归原告抚养,依法分割共同财产,被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万元。

她还提供了下列证据:2004年2月严冬书写的保证书; 2006年2月、5月由扬州市公安局出具的法医学损伤检验报告书;2006年2月、5月接处警登记;2006年2月和5月两次门诊病历记录。

法院审理后认为:严冬的保证书具有证明力,能证明他曾有过打卞丽一事;一连串的证据也足以证明严冬加害了卞丽,且卞丽损伤面积广。综合上述两点可见,严冬的暴力行为给卞丽身心造成了一定伤害。离婚请求应予支持。同时,卞丽作为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鉴于原被告未能达成调解协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判决准予两人离婚;严冬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卞丽5000元。

提醒: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把防家暴纳入法制化轨道,是预防和制止家暴的根本方向。遭受家暴时,受害者应注意保留证据,如果被殴打,一定要立刻到指定医院就医,通过有关诊断提供鉴定依据,然后到所在居委会、派出所申请调解。如果情节比较严重,需要打110电话报警,由警方做笔录。一旦婚姻破裂,受害者提出离婚诉讼,法院可追究过错方责任。

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规制探究 篇4

我国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和《反家暴法》都有对未成年人家暴问题进行相关规制。201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反家暴法》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家庭暴力进行规定的法律。该法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反家暴法》中对未成年人的直接规定内容仅有5条, 未全面考虑未成年人自身的特殊情况。其次, 对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未纳入法律范围进行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属不属于家暴范围。有学者认为,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仅仅目睹家暴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因此不属于未成年人家暴范围。也有专家认为, 未成年人虽然没有直接遭受家暴, 但亲眼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之后, 仍然会对其心理上或精神上产生很大刺激, 应该列入家暴范围。笔者认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应该从未成年人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 即使是目睹家暴也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 应把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也归入对未成年人家暴范围。所以, 通过研究学习域外先进立法经验, 尤其是在保护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方面, 完善我国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法律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一、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现状及危害

(一) 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 人们都直接关注于家暴中的直接受害者, 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却鲜少被关注和保护。《联合国研究暴力侵害儿童行为问题独立专家报告》中指出, “世界各地每年有1.33亿至2.75亿儿童目睹家庭暴力”。 (2)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超过3百万儿童目睹父母间暴力, 还有调查发现13-27%的成年人在儿童期目睹过父母间躯体冲突。 (3) 根据笔者在邯郸地区随机对300名10-14岁未成年人调查发现, 85%以上未成人目睹过父母之间的身体或精神暴力。所以, 我国反家暴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站在未成年人角度, 对其进行全面保护, 使其免受家暴伤害。

(二) 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危害

1. 身体上危害

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虽然并未直接遭受暴力, 但仍有许多研究发现, 目睹家暴的确会对未成年人身体产生危害。日本与美国联合研究表明, 未成年人经常目睹家暴会造成未成年人右脑视觉皮层部位将萎缩五分之一左右。澳大利亚也有专家指出, 经常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小脑的发育要比直接挨打的孩子小脑小, 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更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

2. 精神上危害

长期目睹家暴未成年人大多会对身边事物充满恐惧, 缺乏安全感, 导致他们很难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也有的因为感到自卑而不愿融入社会, 这种状况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美国也有研究表明, 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相对于未目睹家暴未成年更容易产生人格上的障碍。

3. 暴力的代际传递

暴力的代际传递现象最早是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被班杜拉所提出的。他认为, 暴力的代际传递是通过未成年人在遭受家暴或者目睹家暴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研究表明:暴力行为具有代际遗传的规律, 在未成年时期遭受家暴或是目睹家暴, 成年后成为施暴人的概率远远高于在没有遭受或目睹家暴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因此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必须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制。

二、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规制的不足

我国目前相关法律都未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况进行规制, 对未成年人家暴的规制主要制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和《反家暴法》, 但都未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进行规制。

(一) 我国现有的立法规定没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问题的, 缺少针对性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该立法不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问题的, 缺少针对性。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是我国内地第一部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 其中有很多条文是直接关于家庭暴力的规定。但立法未专门站在未成年人方面, 2016年3月1日实施的, 该法关注的主要是配偶间的家庭暴力, 缺乏未成年人角度, 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规定较少, 没有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概念、类型等进行界定。

(二) 我国现有立法未定义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 对家庭暴力规定的范围窄

《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对未成年人家暴进行详细规定, 对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形尚未进行规定。《婚姻法》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规定较原则, 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反家暴法》对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未进行规定, 不利于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等。

三、域外对未成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域外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规制

域外的立法也对未成年人家暴问题多有涉及, 但规定也不尽相同, 始终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1. 国际社会

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情况非常普遍, 国际社会对此非常重视, 各国都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了多部专门的法律去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家庭暴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儿童的家庭暴力界定不仅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 而且把忽视与漠视、早婚、有害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儿童目睹监护人之间的暴力也都囊括其中, 任何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都被法律所规制, 真正体现了儿童利益最大化基本原则。

日本在2000年颁布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防止虐待儿童法》, 2004年修正案同时将目睹家暴纳入到儿童忽视的考察范围。

多年来美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如《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儿童虐待和疏忽报告法》和《儿童虐待预防及执行法》等。

2. 台湾地区

在我国台湾地区不仅对未成年人进行了专门的立法, 即《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障法》。而且为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提供专门的服务热线, 并且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对目睹家暴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和法律上的帮助与救济。

从域外研究可以看出, 对于家庭暴力的范围比我国大。同时, 对于目睹家暴未成年人都制定相关法律措施去救济,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从而对我国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进行法律规制。

(二) 启示

1. 学习域外的先进经验, 完善针对未成人目睹家暴的相关立法

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目睹家暴未成年人进行了专门立法, 如台湾地区制定《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障法》;日本的《防治虐待儿童法》;美国多年来陆续制定通过的《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儿童虐待和疏忽报告法》和《儿童虐待预防及执行法》等。我国应该借鉴域外的一些先进立法经验, 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形进行专门立法。

2. 扩大《反家暴法》的保护范围至未成年人目睹家暴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司法经验从而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建设。纵观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法律都明确将未成年人目睹家庭暴力归为家庭暴力的范围。我国《反家暴法》并未将目睹家暴列为未成年人家暴的范围, 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立法、司法解释的途径扩大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保护。

3. 加强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法律救济途径

我国长期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仅包括事前的预防与事中惩治, 事后救济也尤为重要。为目睹家暴未成年人提供积极的法律救助, 是弥补法律规制存在不足的一种手段。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救济, 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我国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救济不仅需要法律规定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 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学校的老师、社会工作者等应积极跨学科合作, 联合建立一个针对目睹家暴未成年人的健全康复系统。

四、结语

我国法律在对未成年人目睹家庭暴力方面规定的缺失, 必然会使该部分未成年人权利得不到及时救助。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比较成熟的做法, 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法律, 逐步做好针对未成年人的目睹家暴的预防、救助和处理工作。如何实现各部分联合共同保护目睹家暴未成年人的权利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经济文化地区目睹家暴未成年人进行保护仍有待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蓉.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2]吴鹏飞.我国儿童虐待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学杂志, 2012 (10) .

[3]夏吟兰主编.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度性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4]管燕燕.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及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10.

11.25家暴 篇5

活动向群众派发《反对家庭暴力倡议书》,倡议群众要善待家人、尊重妇女、爱护儿童,争当守法、用法的好公民,积极参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行动,为消除家庭暴力尽一份责任。活动还向群众进行《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暴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接待受暴妇女的咨询,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并就家庭暴力发生后妇女自救的方法、途径进行讲解说明,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妇女群众对反家暴知识的认知程度,增强了她们与家庭暴力抗争的意识和能力。活动印发了6000余份宣传资料,接待咨询群众50余人次,3000人参与活动。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反家暴宣传活动,增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意识,营造了浓烈的反家暴社会氛围,对维护妇女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石排起到了促进作用。

农三师托云牧场妇联

美国男人不敢家暴 篇6

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女性。帮女人拉门、拉椅子等都是男人该为女人做的。我看到即便打扮很叛逆很酷的美国男人,跟女人说话也很礼貌。美国男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能对女人动手。第二,在美国,家庭暴力的立法和执法都有严格的程序,对施家暴者的处罚很重,有可能金钱、前途、家庭面面俱损。

在中国大陆,如果家庭成员间吵架或有肢体冲突,警察有时会不理会,有时赶来也主要以教育、调解和劝说为主。按我们一般人的想法,这是两口子吵架,打架,属于人家私事,别人也不好插手:最多只能劝劝。

相比之下,美国司法对家庭暴力的处罚程度甚至比对偷窃罪的处罚还重。如果两口子打架,女方报警,当警察到达现场后发现女方有伤痕时,会马上逮捕男方。即便女方不报警,可能警察也会找上门,因为邻居听到动静都会去报警而导致男方被捕。在国内,我们经常看见,在大街上,两口子或恋人闹别扭了,一个生气走了,另一个人追在后面拉拉扯扯的。一般人也不太理会。但在美国就会有路人报警,甚至充当证人。如果女方被打伤去看病,即使她隐瞒不说被打真相,医生怀疑是被打了,也会报警处理。

打人的人会被如何处置呢?一般会被警察带走关上上一3天,上庭听候法官的发落,再交上千美金的押金才能释放。释放以后可能也回不了家,法官可能给女方一纸保护令,保护令分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有条件的保护令允许丈夫回家,但不能再对妻子发出威胁,妻子一告,他会再度被抓。无条件的保护令则禁止丈夫回家,甚至禁止丈夫给妻子打电话,发传真,写电子邮件,还不能通过第三者同妻子接触,让你跟家庭整个隔离,这种保护令可能是一个月,几个月,甚至一年。而且如果对方没收入还得给对方付抚养费。如果是女方实行家暴,处理方法一样。

当另一半被警方带走时,受害方发现事态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加上孩子、保释金、律师费用等复杂原因,往往反悔不想起诉,不愿出庭作证或作证时改变原来的证词,但此时事情已经不是当事人能控制得了的了。即使她不想告,警方也不会随便撤销案件。因为警方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往往将其交由检察官处理,只有承办案件的检察官才有权决定是否起诉这个案件。在许多情况下,纵使受害方不出庭作证,检方也可以将警察报告作为呈堂证据,视受害者伤势及案发情形,而以轻罪或重罪起诉出手的一方。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伤到配偶,或者是因为一时之气而发生的冲突,可能会被控袭击罪,美国各个州的处罚不一样。此外,被告还必须上一年的家庭辅导课程,每星期都要上二个小时,还必须自己支付大笔课程费用。如果男人因为打老婆最后导致离了婚,男方也会输掉孩子的抚养权,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摘自《家庭之友》2011年第11期)

不完美的完美/刘墉

我有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五十岁时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现在不红了,由他捡了个剩货。”

不知道是不是话传到了他耳里。有一天,他跟我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开奔驰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买了辆三手车。”

他开的确实是辆老奔驰。我左右看看说:“三手?看来很好哇!马力也足。”

“是啊!”他大笑了起来,“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个四川人,又嫁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讲句实在话,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被我遇上了。”

我说:“别人不说,我真看不出她竟然是当年的那位艳星。”

“是啊!”他拍着方向盘,“其实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吗?我还不是千疮百孔,有过许多往事,许多荒唐。正因为我们都经历了这些,所以都成熟,都知道让,都知道忍。这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我们老了,锈了,千疮百孔,隔一阵子就需要去看医生,来修补我们残破的身躯。我们又何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瑕,没有缺点呢?看得惯残破,也是历练,是豁达,是成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啊!

(摘自《情爱卷》接力出版社)

家暴论文 篇7

在中国新闻史上, 客观报道这个概念是由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人士首先提出来。著名的《时务报》主笔梁启超在1903年提出了“报之以客观”的主张, 民国初年的名记者黄远生则进一步提出“力变其主观的态度, 而易为客观”。[2]《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也认为, 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 下笔切忌嬉笑怒骂, 要出自公心与诚意。[3]虽然各学者对新闻客观性的阐释有所不同, 其中也有纰漏之处, 但他们都共同意识到了一点, 即客观性原则之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 客观性原则从新闻理念上要求媒体报道“不偏不倚, 无私无畏”, 从操作手法上要求媒体把“事实和观点分开”, 不在新闻中穿插个人意见。当然, 鉴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和现实因素的制约, 媒体的新闻报道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近“纯客观”的过程。事实上, 客观性原则也并非要求新闻报道者要恪守纯粹的客观主义, 实现百分之一百的事实原貌呈现。那么, 什么样的报道方式才是客观的?新闻报道何以客观?以何客观?近日来, 李阳家暴事件引发了媒体的诸多关注, 本文结合对这一事件的相关报道来分析新闻的客观性。

一、“李阳家暴”事件回顾

2011年8月31日, “丽娜华的Mom”在微博在微博上中披露自己遭遇家庭暴力, 并配发数张外籍女子额头鼓包、耳朵流血及膝盖破损的照片。后经查实, 李阳和其妻子kim正是此次家暴事件中的当事人。夫妻二人的相关微博被大量转发, 粉丝数激增, 网络上各种观点杂陈, 大部分网友对李阳持批判态度, 骂李阳“不是男人”。

次月9号, 李阳回到北京, 与妻子前往派出所和心理咨询机构解决问题, 稍后李阳在他的微博上承认了自己的家暴行为并向妻子kim表达了道歉。但随后这一事件并没有朝向大众期待的和解方向前进行, 而是最终走向了法律程序。

2011年12月15日, 李阳离婚案一审开庭, 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由于是不公开审理, 媒体只能根据当事人的说法和态度进行报道, 而李阳和kim在开庭后不同的说法, 更让这一事件成为公众辩论的热点话题。整个家暴事件历时4个多月, 期间各类媒体纷纷对家暴当事人, 尤其是对高调行事的李阳展开了跟进报道。截止12月底, 仅以“李阳家暴”四字在百度上做词条搜索, 已有近万条新闻信息。

在各类报道中, 除部分媒体以当事人李阳夫妇的话语作标题, 主体内容较为客观外, 仍有许多媒体在报道此事件过程中, 受网络舆情一边倒的影响, 存在着主观断言和情绪化议论的现象。如西部网发表的新闻报道———《李阳承认家暴是彻底醒悟还是另有打算?》, 文中如此撰述:“那当时李阳的妻子KIM在微博上披露此事时, 李阳方面第一时间给予的回应是“纯属虚构”也是侥幸所为吗?或许是的, 起码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个人形象, 还有企业的整体品牌而言。前后差别看出不同了吗?是不是太有危机公关的味道?即使有, 也是正常的, 对于备受关注的人物而言, 这样的方式永远不会过时, 如果真的能够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那是好上加好。”这类记者本人的主观评判占据了整个篇幅的大部分, 议论远多于事实的陈述。事实上, 李阳本人并未第一时间回应此事, 此外, 某杂志刊发的《李阳式成功》和其他媒体报道的《李阳再为家暴争辩:处理愤怒方式需改进而已》、《李阳口出狂言“打老婆让事业更火”金星无奈力斥》、《李阳家暴毫无悔意金星怒斥李阳》、《李阳家暴成瘾》等, 主观色彩均较为浓厚,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并没有得到施行。

二、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原因探析

新闻客观性的缺失,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包括可见的显性因素, 也包括不可见的隐性因素, 而本文主要还是从主、客观因素两个层面入手分析:

(一) 新闻客观性缺失的主观原因

新闻客观性缺失的主观因素包括主观目的和个体能力两个方面:主观目的方面主要是指新闻报道者在已认识到报道存在不客观表述的情况下, 为吸引大众眼球和满足部分受众情绪宣泄的需要, 仍然刊发不客观的新闻。个体能力方面主要是指由于记者自身媒介素养的不足而导致的新闻客观性缺失, 特别是当记者无法有效适应新的媒介生态和利用新的媒介工具时。微博等社会性媒体的崛起, 不仅影响着媒介机构的内容生产, 也冲击着记者对客观性原则的秉持。此次“李阳家暴”事件之所以遭受众多媒体千篇一律的贬斥就与此有关, 不断交互、叠加的负面情绪, 经微博等社会性媒体夸张和扩大后, 就很容易引起记者在信息选择和态度倾向上的偏差。此外, 伴随着社会性媒体一同成长起来的公民记者, 虽然增强了报道力量, 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 公民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不乏许多个人的刻板成见和定势思维, 如果记者不加辨析地直接加以引用就很可能在二次传播中扩大负面影响。

(二) 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客观原因

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媒体从业者在报道过程中, 由于采写资源 (包括技术、资金等) 的局限和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制约而使新闻客观性不足。例如, 由于受访者对不同媒体机构的认可度不同,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内心开放程度和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甚至有的新闻当事人还会直接拒绝采访要求。这就对媒体的新闻报道能否深入客观有着直接显著的影响。在此次“李阳家暴”事件中, 一些媒体由于未能面对面地采访当事人尤其是李阳的妻子kim, 缺乏第一手资料, 就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自说自话、主观联想等片面报道的境地。

为适应社会性媒体不断崛起这一新的媒介生态, 许多媒介机构纷纷打起了“开源节流”牌, 这里的“开源”是指广泛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上涌现的海量信息, “节流”则指为节省报道开支, 媒介机构减少对事实的实地核查;如此这番, 记者在缺乏调查资料和报道视角的情形下, 就会被动地陷入拼凑信息和观点的泥潭, 造成报道时客观立场的缺位。

三、新闻客观性实现的多维度可能

与新闻客观性的涵义存在多种解释一样, 新闻报客观性的实现也存在多种可能性, 可以从不同的维度上进行考量。在实现新闻客观性的多种维度中既包括外在形式的维度, 也包括内容本身的维度。

(一) 新闻客观性的一维展现:中立地呈现观点

《看见》是央视2010年底推出的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节目, 其周末版主持人柴静经常会在其博客上对节目进行反思。此次“李阳家暴”事件, 柴静是唯一一个得以采访双方当事人的记者。在这期节目中, 柴静既没有像其他大多数媒体那样用道德审判的方式采访李阳, 也没有以同情的姿态去安慰kim, 而是以呈现李阳和kim双方表达的形式来实现报道的平衡。节目中, 有如下一段柴静和李阳的对话:

柴静:“家庭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位置?”

李阳:“只不过是千万家庭中的一个家庭而已, 没有什么位置不位置可言。”

李阳接着反问道:“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个事业强人, 我相信你会大量的时间扑在工作上, 你没有选择的。”

柴静回答:“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起到应有的爱和责任, 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

李阳:“那不是, 你只要完成你对你爸爸妈妈的责任, 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只是外人。”

柴静:“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

李阳:“最亲密也是最丑恶的关系。”

柴静:“但是如果我们要对一个陌生人, 我们要友善, 要同情和爱, 那我们对我们身边人也一样。”

李阳:“身边是一个人, 旁边是成千上万的人。”

最后柴静忍不住替kim问了一句:“那, 在她的生命中, 她跟谁亲近呢?”

事后, 柴静本人对此进行反思, 认为自己当时的心态是仍存在一定的攻防的状态, 潜意识中将自己的人生观加诸于李阳了。因而无法使对话更加深入, 使李阳不带情绪地、自然地表露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面对当事人, 记者的职责是提问与倾听, 而非充当起心理专家或法官等角色试图去改变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美国《沙瓦诺晚报》的主编马克·贝克所强调的:“无论记者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 他必须反映相关各方的意见, 而不应该把那些他认为愚蠢的、偏激的或者平淡的观点拒之门外。”[4]当记者的采访不存目的性和倾向性, 不预先下判断和让观念先行时, 那么, 即便是采访如李阳这样对抗性特征明显的受访者, 记者也能深入挖掘新闻信息, 为受众展现事实的真相。在某种程度上, 记者就像是一扇玻璃窗, 不加任何扭曲地允许所有光线进来。这样, 读者才能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二) 新闻客观性的二维展现:本真地投入其中

以往, 为遵循客观性原则, 记者往往被要求在报道事实时不附带任何个人感情。但柴静通过阅读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的著作, 在如何实现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上提炼出了另一个维度上的可能, 即“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 对生活在此侧与生活在彼侧的人都要有所感受, 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 达到平衡, 呈现出‘客观’的结果, 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5]日本留学生刺母事件发生后, 舆论首先是谴责汪晶 (化名) 挥霍无度、冷漠无情, 但当判决结果说他是精神分裂者后, 却少有媒体再进一步深入探究原委。《看见》栏目是少数中的一个, 在这期节目中, 当汪晶声称一直以来都有人在迫害他时, 柴静并没有打断他, 说这是他的乱想, 而是沉浸到他的生命中, 细问他的感受, 探寻当事人背后经纬交织的社会结构, 追溯事件的因果与必然。节目播出后, 许多观众在柴静的博客空间里纷纷留言, 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触动。由此可见, 真正的情感共鸣并非来自煽情和鼓动;新闻报道的客观也并非事实表面上的客观, 而是采访者放下自我, 将自己投入到受访者的生命历程中, 从他所处的位置来观察事情。对事实真相的一步步接近, 并不是说预先写好采访提纲和准备提问问题就可以实现的, 真正需要的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记者能在采访中根据实时的感触自然而然地调整采访策略, 践行人文关怀。

(三) 新闻客观性的三维展现:平衡地宣扬善恶

作为社会的瞭望者, 对于那些侵害公众权益的违法行径, 记者在报道时表达惩恶扬善道德立场, 不能说这是不客观;媒体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便是媒介监督。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也指出:“假使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撒谎, 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也是客观的!”[6]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放宽媒体话语权限和赋予监督权力并不意味着记者就能未经核实就发布消息或是主观情绪化地发表言论。例如, 记者微博虽然是以个人名义开通的, 但鉴于记者身份的特殊性, 记者就不宜像普通大众那样在微博上随意地发表主观看法。《体坛周报》记者马德兴的微博就曾被同行指出言论尺度过大, 在其与中国足坛有关的微博中, 不乏“真操蛋”之类的情绪化语言。长此以往, 不仅会削弱其所在媒体的公信力, 严重地还可能使社会矛盾扩大化。

(四) 新闻客观性的四维展现:逐步地揭示全貌

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报刊有机运动”理论, 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实现还应该是一个有机运动的过程, 每个阶段的报道由于侧重面不同, 单独看起来可能存在偏差和片面性, 但当媒体不断推进报道, 事实的真相也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也即是从时间发展顺序的维度为受众逐步呈现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

四、结语

客观性原则的实现不能依靠一套固定的模式, 而是要紧跟媒介生态的不断演变从多个维度上做出调整或者是探索出其他更多维度上的可能。除了媒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要践行新闻客观性原则外, 伴随着社会性媒体的崛起而壮大起来的公民记者同样也要恪守。当然, 新闻述评、编后等表达观点的体裁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属于评论范畴, 至于如何平衡观点与事实则另当别论。

摘要:本文结合近期媒体对李阳家暴事件的报道, 分析新的媒介生态下记者对新闻客观性的把握程度, 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探析导致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原因, 认为作为规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应始终为媒介机构及其从业者所恪守, 而其实现形式则可以从报道时是否中立地呈现观点、本真地投入其中、平衡地宣扬善恶和逐步地揭示全貌等多个维度上进行考量。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李阳家暴,探析,多维度

参考文献

[1]高钢.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0.

[2]孔令华.理念.规范.方法——中西方新闻客观性差异之比较[J].新闻知识, 2003 (10) .

[3]新浪博客.柴静.看见[EB/OL].http://blog.sina.com.cn/chjguancha.

[4]布鲁斯.D.伊图尔, 道格拉斯.A.安德森.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346.

[5]李晓亮.从“动车记者”看微博公共理性[N].中国青年报, 2011-08-19 (02) .

家暴论文 篇8

东丽区人民法院于3月8日受理了李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案件。申请人李某称, 被申请人冯某原在北京某部队服役。2010年2月11曰, 双方登记结婚。婚后, 双方感情始终不太稳定, 李某曾多次提出离婚, 均被冯某拒绝。2014年11月底, 冯某退役, 虽结束两地生活, 但冯某经常对李某打骂。李某于2016年2月4日在外租房, 与冯某分居。此后, 冯某多次到李某租住的房屋寻衅滋事, 并与李某及其母亲发生冲突, 李某曾报警。

东丽区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 依职权调取了派出所的相关记录, 对双方提供的证据严格审查, 询问当事人的近亲属确认有关事实后, 依据反家庭暴力法第27条的规定, 做出裁定, 并将该裁定送达双方当事人及其所在地派出所、居委会。

家暴论文 篇9

家庭暴力是亲属关系中侵犯了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日益突出的严重问题之一, 《反家暴法征求意见稿》在众望所归下的姗姗来迟, 还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部法的审批通过必定对日后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定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认真研读了《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以及我国主流学者的相关看法, 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 草案) 》 ( 以下统称“草案”) 总体上涵盖比较全面, 从第一章的总则到第六章的分则, 把相关的预防、处置、法律责任都所规定, 但总则中第3 条的规定, 在细斟慢酌下, 通过法理和法律体系分析, 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二、反家暴并非全社会“责任”

其一, 在法律体系分析下, “草案”中的第3 条规定“反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第40 条则规定“负有反家庭暴力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隐私的, 依法给予处分;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即第3 条规定反家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第40 条却特别列出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在犯上述的罪行时才需承担刑事责任, 在刑法理论中, 它属于身份犯, 即把企事业单位人员排除在外。问题来了, 既然反家暴是全社会的责任, 为什么40 条又特殊规定“负有反家暴的国家工作人员”才需承担责任呢。笔者认为, 40 条在没有另列第二款说明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负相关责任的情况下, 则可以理解为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需负刑事责任, 这与第3 条明显格格不入。

其二, 在法理分析下, 反家暴并非全社会的“责任”, 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义务”。虽然在很多法学书籍和期刊当中, 一些人会把“责任”与“义务”混为一谈, 但事实上, 在民法的基础理论当中是严格区分责任与义务的。最早追溯到古日耳曼法中, 义务和责任的内涵是分开的: 在民法领域, 义务是指当事人应当对权利人履行其给付的关系, 其行为是不受到他人强制, 而处于自愿状态, 一旦给付完成, 不可任意要求返还, 简言之, 即权利人没有强制义务人给付的权利; 而责任是指义务人应当为给付而未为给付或不完全给付时, 服从权利强制获得的关系, 只有当此种强制关系附加于义务上时, 义务关系才具有强制力。具体在债法上, 为实现民法中债的目的, 责任是具有担保的作用。这种担保作用只有在债务不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时才能表现出来。

笔者认为, 义务只是一种拘束的状态, 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而责任是义务在不履行后所呈现的结果, 即如果义务得到履行, 那么就不会发生责任问题, 而责任担保义务的实现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的, 通过诉权的方式来实现。“权利———义务———责任”是处于三个不同层面的状态, 权利对应义务, 义务不履行的后果产生责任。

回到“草案”当中, 倘若真的把反家暴规定为全社会的责任的话, 是无法实现强制履行的法律后果。正所谓“法不责众”, 国家机器只能针对社会中少数人, 即我国所述的“对少数人的专政”, 不可能做到强制全社会都去反家暴, 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因此, 全社会人民都有反家暴的义务, 这只是有约束力而非强制力, 只有那些负有反家暴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漏隐私的行为时, 国家才强制“赋予”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而其他的人员只存在于“义务”层面, 尚且达不到“责任”层面, 换言之, 此款只是提倡性规定, 并无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我认为, 在最后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第3 条应修改为“反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而第40 条可以不变。

三、小结

综上, 笔者仔细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 草案) 》, 通过法理和法律体系分析, 认为反家暴并非全社会的责任, 而是义务, 责任与义务不能混为一谈, 责任层面涉及到强制性法律后果, 不宜也不可能由全社会承担。如此而来, 对于草案总则中立法原则的剖析, 为最终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舜.制定反家暴法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 2014, 05:51-54.

[2]薛宁兰.反家暴立法的宗旨及其对幸存者的救助[J].妇女研究论丛, 2014, 05:56-57.

[3]蒋姗姗.我国反家暴立法法理分析[D].苏州大学, 2014.

家暴论文 篇10

家庭暴力, 可以说是我国历史原因所导致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受到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 “君为父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影响, 丈夫打老婆、父亲打儿子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根本与法律不沾边; 全国妇女联合会曾做过相关社会调查发现, 超过25% 的妇女曾受过家庭暴力, 年均10 万个家庭由于家庭暴力而支离破碎, 90% 以上的被访问者支持《反家庭暴力法》尽快出台。《反家暴法 ( 征求意见稿) 》 (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于11 月25 日在众望所归下的开始征集各方意见, 笔者仔细研究了征求意见稿以及我国学者的相关文献, 欲对不足之处提出个人建议。

二、公共利益的界限

征求意见稿的19 条规定: “家庭暴力尚未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犯罪的, 公安机关可以书面告诫加害人不得再次实施家庭暴力, 并将告诫书抄送受害人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妇女联合会。”本人认为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其一, 公共机关是“应该”而非“可以”书面告诫加害人不得再次实施家庭暴力。在现实生活中, 一方面, 当地派出所承担的任务其实是相当繁重的, 需要进行治安巡逻、犯罪预防、户口管理、侦破等等; 另一方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 人都会选择更利于自己的行为。因此, 倘若是提倡性条款, 实务中很可能就不会走书面告诫这个较为麻烦的程序。

其二, 应该在“征得受害人同意”之后, 才可以把告诫书抄送到当地的自治组织和妇联。由于告诫书以书面的形式阐述被害人受到家庭暴力的情况, 这关系到隐私权的问题, 根据我国主流学者对隐私权的看法, 告诫书属于受害人隐私中生活秘密的一部分, 在制定反家暴法时理应要考虑到对其进行保护; 这还涉及到公权力介入与个人隐私如何协调, 也就是“公共利益”界限问题, 即把告诫书抄送受害人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妇女联合会时, 一方面应由相关部门进行统计我国家暴的具体情况, 这对立法、司法、执法的完善起到指导性作用; 另一方面, 随着法治程度不断深入, 私权的保护范围必将有所扩张, 告诫书需征得受害人同意才能抄送到当地基层组织。因此, 对于公权力介入与隐私权协调的结果,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采用兼顾当事人隐私的形式, 由公安机关对于那些不同意抄送告诫书的案件进行匿名、化名统计, 送至相关部门进行整理。“明确”公共利益的界限, 协调当事人和公共利益的矛盾, 使得此款显得更合理化和人性化。

三、举证责任配置问题

征求意见稿23 条第一款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民事案件, 应当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应改为“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为原则, 其他为例外的责任分配形式”。

在民诉证据规则中, 所谓的举证责任, 是以双方证据均不足或无法举证为前提, 如果一方证据充分的, 法院会据此直接判决。换言之, 举证责任是诉讼上无法确定某种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所必须的事实存在时, 由一方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虽然, “受害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是很容易举证的, 例如他们会向法院提交医院的病历、司法部门的伤情鉴定等, 以此来证明自己遭受到的家庭暴力的侵害”, 但事实上往往是不够的。最终得到法院的支持还需要证明伤害是由对方造成的, 即因果关系, 这往往是相当困难的。一般情况下, 被施暴者往往不会考虑到预防问题, 即在家里安装摄像头、录音笔等设备的; 而对于精神暴力, 主要表现为夫妻之间冷漠对方, 以及语言情感交流方面发生隔断、用肢体或语言侮辱对方, 甚至在无性生活或对方进行精神折磨等, 要证明自身由于对方的精神暴力造成精神损害, 这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证明责任。

因此, 我认为“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为原则, 其他为例外的责任分配形式”, 其目的是为法官审案和日后的司法解释出台进行原则性指导。仅仅规定为“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在反家暴法颁布后、相关司考解释出台前,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结果往往可能会出现一些被施暴者无法通过诉讼来达到接济效果, 这是与反家暴法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宗旨相违背的。

四、小结

综上, 笔者认为, 公共利益的界限是做到尊重被施暴者隐私的前提下收集相关数据; 针对家暴本身的特殊性和立法宗旨, 反家暴法理应把举证责任倒置作为原则性指导。如此而来, 能为日后具体司法解释和法官审判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草案) 》的颁布是我国亲属法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新突破, 但却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本文节选其中的19条和23条进行分析, 认为应明确公共利益的界限, 兼顾公权力介入与隐私权的利益协调;而针对家暴本身的特点, 反家暴法需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关键词:家庭暴力,公共利益,隐私权,举证责任倒置

参考文献

[1]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 2012, 01:108-120+178.

[2]张文春, 田科.寻求私权与公权的和谐[J].人民论坛, 2009, 05:38

“疯狂”李阳家暴门 篇11

“李老师,你快回来吧,还演讲什么啊,你的事已经闹得全国皆知了,我们快完蛋了……”

据李阳后来回忆,当时他的头嗡的一声响,几乎听不清电话里下属那带着哭腔的声音。他花了两个小时不停告诉自己要镇定,他必须按既定计划完成自己的演讲。于是,接下来三天,他就那么硬着头皮站在上海数百名孩子的母亲面前大讲特讲家庭教育问题,台下,听众的神情讳莫如深,一份份摊开的当地报纸赫然整版刊登着关于他的家暴事件。

9月5日,李阳的美国妻子Kim在自己名为“丽娜华的MOM”的新浪微博上,曝光了一系列关于丈夫向她施暴的图片和文字,一下子把这个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9月17日晚11点半,李阳出现在《家人》记者面前,一脸疲惫。距离双方约好的采访时间已经过了3个半小时,年轻的助理一边打呵欠一边解释,李老师今天只睡了4个小时,他刚接受了央视和搜狐等媒体长达五六个小时的专访,还不包括其他众多纸媒的电话采访。

和家暴事件曝光最初几天的缄默不同,李阳并不讳言现在如此高调是出于危机公关的考虑。“我是个把事业看得比家庭重的人,这也是我和妻子最大的矛盾所在,但它任何时候都不该成为家暴的理由。”这个自诩情商不低的男人,采访过程中数次表示忏悔,却又时时流露出对这段婚姻的不满无奈沮丧歉疚难舍等复杂情绪。

据说无关浪漫的开始

在英语教育领域一向敢说敢为、以“疯狂”著称的李阳,在家庭问题上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被人理解、如同针尖般的坦率。比如,他曾数次在公开场合称,和妻子Kim的开始并不浪漫,他那时甚至并不爱她。而这,无疑在Kim心中划上了一道久久难愈的伤口。

1998年,年轻美丽、身材高挑的美国姑娘Kim来到中国。身为英语教师的她,前往吉林一所中学考察,遇到在那里演讲的李阳。当时的李阳,年轻,身上带着一股狂热的激情,看着还挺帅。

Kim从此留在中国,做了疯狂英语的一名外籍教师。两年工作朝夕相处,两人产生了感情。她想跟李阳生一个孩子,后者却并不想。作为出名的工作狂,李阳每年坐三四百次飞机,奔波全中国,有时一天演讲三场。他忙得连睡觉、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完全顾不上考虑家庭,这也是他第一次婚姻失败的重要原因。

Kim是典型的美国姑娘性格,想好了就去做,怀孕后,孤身一人飞回美国生下了女儿。女儿两岁时,她觉得该让孩子见见爸爸了,于是回到中国。第一次见到女儿,李阳很吃惊,Kim把女儿教育得很好,刚满两岁已经会自己穿衣吃饭、读书画画。女儿的出现,激发了李阳的父爱,也促进了他和Kim感情的升温。

女儿李丽快四岁的时候,没有求婚,没有婚礼,李阳带着Kim来到美国拉斯维加斯,排了几个小时队,花五分钟领取了结婚证。随后几年,二女儿李娜、三女儿李华相继出世。

如同Kim痛恨李阳把他们的结合说得不浪漫、不相爱一样,李阳也不喜欢妻子说“你不爱我”,“一开始是不爱啊,但折腾这么多年,女儿都有三个了,这不是爱是什么?”虽然身为一个外语的传播者,李阳却坚称自己吃中国饭长大,欧美式的浪漫在他看来就是浪费时间,而他的时间又显得尤其宝贵。

李阳觉得女人才是经营家庭的主力,需要相当高的智慧。“男主外女主内”、“相敬如宾”、“一切尽在不言中”……他用了众多词汇形容自己想要的婚姻,甚至把其设想成某种可以套用的公式:“如果懂得这种婚姻艺术,娶谁嫁谁都没特别大的关系,任何人都可以建立感情。”

最好的与最坏的

Kim看到中国学校给孩子的成绩排名,回来对李阳说,她差点吓死了,这在美国是绝对不允许的,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极大的侵权和伤害。Kim未请保姆,靠自己一人照顾三个女儿。在她的精心教育下,孩子们双语流利,不看电视,喜爱读书、画画、游泳等健康娱乐,对人有礼、乐于分享,很小就会独立照顾自己和姐妹……这在李阳看来,都是妻子的闪光之处。“她对孩子的良好教育,是对我最致命的吸引力……”他毫不掩饰赞美之心,无论是私下还是公开都称她为“最伟大的母亲”。

只不过,这似乎并不是Kim最希望从丈夫这里得到的评价。

家暴事件过后,李阳听从Kim的建议见了心理医生,“我现在知道了,她也许最喜欢听的是,她是个了不起的妻子,是个有魅力的女人,我还应该常常公开对她说‘我爱你’。”

但在之前,李阳自认不懂妻子的心理需求,也很少花时间去弄懂。“家值得我付出,但不能耗费我过多的精力”,他甚至很回避,觉得这是一种露骨的、没有含蓄美感的表达方式,并把他们的分歧归咎于文化差异。而这也是Kim最不愿意听到的话之一。

除此以外,“我们的婚姻是一场教育实验”、“我没时间”也是Kim心中的两根芒刺。

李阳大致记得,2004年左右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的婚姻就是一场教育实验。后来Kim表示丈夫的这种说法令她难过,随着两人冲突日益增加,她也越来越多提到这件事。然而,2009年,李阳参加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时,又旧话重提。李阳觉得他的本意是称赞妻子把孩子教育得很完美,Kim却希望能对孩子们说,父母是因为爱而结合。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把全是利刃的刀,让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李阳坚持自己的说法理性正确,却一再忽视妻子的感受,多次沟通无效,结果必然演变成争吵。

2011年,8月8日,家庭纠纷公开化的意味已经从Kim的微博中散发出来,在转发“李阳疯狂英语”一条关于家教的微博时,她评论道,“李阳,你孩子需要你的家庭教育,假单亲的孩子真可怜,同意吗?”

一年只有二三十天回家,即便家暴事件出来后,李阳仍强调事业是他的第一生命,家庭被毫不犹豫地摆在后面。他甚至直言:“我不可能为了家庭牺牲我的事业,我的目标是要帮助三亿人!”

除了没时间陪伴妻女,还常常忘记她们的生日,李阳承认这是他的死穴,同时又保持着那份大大咧咧:“我一直觉得过生日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连自己的生日也记不住。” 他一方面认同美国人对家庭的重视,默认妻子关于他家庭观念淡漠的指责,一方面又深陷外力无法自拔。

李阳的个人品牌对疯狂英语来说似乎过于强大,“我每天这么忙,养活了一大帮人”。他不是没想过改变,比如计划今明两年全面超越,在北京广州三个基地培养老师,建立300所分校……他也和妻子交流过,“但这个事说了太多年了,她看不到希望。商业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和一般夫妻一样,吵闹过后,又会想起对方的好。李阳和Kim也曾想法改善婚姻质量,比如两人单独旅游,转换负面能量。不久前,他们还共同决定,李阳不在的周末,Kim就带着孩子飞去团聚。但美好的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一发起火来,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这并不是第一次

某次,李阳手下一名高管和妻子闹别扭,整整在电话里对妻子赔了6个小时的不是。李阳一把抢过电话,大吼道:“你有完没完,你这样折磨你丈夫有意思吗?”

李阳承认自己骨子里有暴力因子,并认为这和他从小常挨父母打有关,是“一个家庭问题衍伸出了另一个家庭问题”。和他在英语教育上的“疯狂”相对的,就是他在家庭中的火爆角色。显然Kim在9月5日发出来的那些照片并非第一次家暴。聚少离多,两人通常选择电话和短信的方式争执,但也发生过几次肢体冲突。

在李阳印象里,曾有一次比较大的冲突。他不记得两人又为了什么事吵,Kim一气之下把他电脑里的文件删除了。“她知道我最在意什么,当时火就一下冲到天灵盖了”,他一巴掌扇过去,随后两人扭打起来。

距离最近这起最严重的家暴前十几天,他们就曾发生过一次小规模冲突,李阳选择了牢牢从后面将妻子抱住,阻止了事态的发生。但后来这次,他就远没这么理性了。

8月30日,从晚上8点到凌晨1点,整整5个小时,两人又就“什么时候回美国啊”等事纠缠争执。一个暴烈而可怕的念头突然从李阳心里升起,“我就想干脆了结吧,大家同归于尽……我冲过去就把她按在地上,把她的头往地上撞,撞了好多下……” 现在回忆起来,他仍为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做法感到后怕,“差点出了大事!”才3岁的小女儿李华也在场,孩子大哭着冲过来拉他。那一幕至今在李阳脑海里挥之不去,令他终生悔恨。

9月5日,无助的Kim在微博上贴出了受伤的照片和文字,曝光了在中国人眼里被称为不可外扬的“家丑”。“坦率地说,我也想过拒不承认,后来李双江之子的事出来了,关于我的事也有所降温,但我答应了妻子公开道歉,我要对我的家庭和公众作出忏悔。”

9月9日,李阳和Kim在派出所签订了和解协议,李阳承诺:一,公开道歉;二,不再使用家暴;三,为某妇女协会象征性捐款1000元;四,接受心理咨询师帮助。

“这四件事都做了。”李阳说,此后,他和妻子接受了两次心理咨询。他的收获之一是,夫妻在激烈争吵时要先分开,让自己冷静。

9月10日,两人一起回家的路上,路人认出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Kim退后一步,和他保持距离。之前关于他们夫妻在用苦肉计炒作的新闻甚嚣尘上,Kim无法理解这个奇怪的国家。

回到家,三个女儿扑过来,紧紧拥住自己的母亲,用无声的谴责将失落的父亲晾在一边。在这次重要的家庭会议上,李阳像一个美国父亲那样向女儿致歉:“爸爸动手打了妈妈,爸爸已经跟妈妈道了歉。爸爸错了,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歉意;无论将来爸爸和妈妈是在一起还是分开,对你们的爱和照顾不会改变;如果你们有一天遇到类似的情形,一定要像妈妈这样勇敢站出来说No。”话音刚落,三个女儿就走过来抱住了他。

“孩子容易原谅自己的父母”,关于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李阳充满某种自信,这个曾通过让女儿看街上有血腥内容的交通宣传栏告诫她们注意安全的父亲,认为“平静的大海训练不出优秀的水手,我相信我们可以令她们从中走出来,并最终将坏事变成好事”。

习惯性婚姻失败者

在李阳和Kim的婚姻之前,李阳离过一次婚,女儿随前妻移民加拿大,多年未见;Kim离过两次婚,未有孩子。采访进行到尾声,看上去精疲力竭的李阳甚至用“习惯性婚姻失败者”形容他和Kim。

9月10日公开道歉后,两人的关系有所转机。第二天,李阳妹妹李宁在一篇报道中称“哥哥嫂嫂没什么大事,两人已经和好了”,却又将Kim的怒火掀了起来,有原则的她觉得这是很严重的大事。夫妇俩又争执起来,这次李阳选择赶紧离开,住进了酒店。

随后,李阳和他的公司选择了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我也恐惧对事业造成伤害。后来换了个角度去看,通过我的事,能促进家庭暴力立法、让更多家庭反省也是个好事。我感谢妻子通过这种方式让我正视这个问题,我决定不再家暴,就不会了。”

李阳直言,关于这段婚姻的走向,决定权在妻子Kim手里,“如果她想继续,我会做出改变努力适应她,如果出于精神和健康考虑,她想离婚,我也会支持”,说到这里,他吁出一口气。

而Kim却几乎拒绝了所有的访问,只勉强接受了央视的专访。在《家人》对李阳的采访过程中,他拿出几个小时前她发来的短信给记者念:“你只知道你的品牌,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那一刻,他神情沮丧,全然没有台上那个疯狂的李阳风采。

9月18日,Kim在微博上说,她邀请李阳和她一起带孩子去北海公园,他没回应。之前,她还发过一条:“你把我的电话给记者,你不爱我们。”随后,她贴上了女儿们在公园玩耍的照片,三个孩子蹲在一扇巨大的中式红门前,没有父亲的陪伴,看上去那么娇小而脆弱,惹人生怜。

9月20日,李阳在微博上祝小女儿李华生日快乐,并感谢妻子Kim的付出。其时他仍在外地工作,无法陪女儿过生。

关于这段婚姻的未来,似乎仍不明朗,显然,还需要更多的妥协、谅解、宽容、改变、时间和爱来重建。

家暴不是没文化的代名词

文/刘翔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咨询与临床心理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每年的11月25日,为联合国确定为“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据全国妇联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配偶。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1%。

近几年来,家庭暴力正在向高学历、高收入家庭蔓延。广东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发生家暴的548户家庭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11户,占20.3%;公务员家庭72户,占13.1%;月收入2000元以上家庭88户,占16%。

高学历者很多像李阳那样是个“工作狂”,这使得家庭成员情感疏远、关系恶化成为潜在的可能。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心理问题就容易显现。在有340多名网友参加的“家暴调查”中,67%的网友认为“家庭暴力与学历无关”,56%的人认为家暴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过大,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39%的人认为是“没有良好的心态”,39%的人认为是“无法协调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知识分子家庭的暴力形式以冷暴力和性暴力为主,如干涉配偶行动自由、恶意贬低、故意刁难等。有些男性知识分子会实施更为隐蔽的身体暴力,以防让外人看出来。而很多女性知识分子采取了忍耐的态度,她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婚姻失败,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而委曲求全。

链接 杜绝家庭暴力的四点专家建议

1.加强观点的一致性。共同的价值观、兴趣与爱好、性格和习惯是沟通的基础。

2.宽容与尊重:家庭生活中的冲突与分歧大都是一些小事,没有多少原则与是非问题。所以,双方都应当学会宽容,婚姻意味着让步。

3.学会管理情绪:李阳通过这次教训,学会了利用脱离接触来应对情绪的技巧,即当三句话不合要发火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没有实施暴力的机会。

【家暴论文】推荐阅读:

上一篇:图书馆建筑智能化下一篇:合作工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