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

2024-07-07

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精选10篇)

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 篇1

建筑智能化工程

建筑智能化分为10个子分部工程:通信网络、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管理、综合布线、智能化集成、电源与接地、住宅智能化系统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顺序:线路敷设→设备、元件安装→系统检测→竣工验收 检测元件:

1.电量变送器:电压、电流、频率、有功功率、功率因数变送器等。变换为0-10VDC(4-20MA)

2.非电量传感器:温度、湿度、压力、液位、流量传感器

3.温度传感器常用的有风管型和水管型2种。由传感元件和变送器组成,以热电阻或热电偶作为传感元件,有1kΩ镍电阻1kΩ和100Ω铂电阻等类型,变送为0~10VDC(4-20MA)信号,例如:使用4个1kΩ镍电阻检测房间平均温度,2串2并后仍然为1kΩ。采用多个传感器原件串并联,可以减少变送器的数量,降低工程投资。

现场控制器安装技术

1.现场控制器处于监控系统的中间层,向上连接中央监控设备,向下连接各监控点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2.例如:现场控制器一般安装在弱点竖井内、冷冻机房、高低压配电房等需监控的机电设备附近。

3.例如:模拟信号采用RVVP敷设,在控制器侧一点接地。数字信号采用BV导线,电源线采用RVS导线。

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检测: 1.空调与通风系统检测 2.变配电系统检测

3.公共照明控制系统检测 4.给排水系统检测

5.锅炉机组检测:出口热水温度;压力流量,热源系统功能检测,热交换系统功能检测。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检测

消防工程施工

消防工程包括: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灭火和自动喷水灭火)、干粉泡沫气体灭火系统、火灾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疏散系统、消防通信系统、消防广播系统、防火分隔设施(防火门、防火卷帘)

灭火设备:喷水灭火系统的控制,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的控制,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等管网灭火系统的控制。

消防联动控制设备: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的控制、防排烟风机、排烟阀的控制,空调、通风设施的紧急停止,电梯控制监视。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施工程序:施工准备→导管、线槽敷设→线缆敷设→绝缘电阻测试→设备安装→校线接线→单机调试→系统调试→验收

消防验收应提交的资料:

1.原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的所有《建筑公安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

2.经公安消防部门批准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施工图纸、竣工图纸

3.建筑消防设施、防火材料、电气检测等合格证明。

4.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证明 5.建筑消防设施技术测试报告 6.电气设施消防安全检测报告

7.经建设单位负责人签字认可的施工单位对隐蔽工程、固定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的安装、调试、开通记录

消防验收的组织形式: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主持,公安消防部门指挥,施工单位具体操作,设计单位参与。施工过程中的消防验收:

隐蔽工程消防验收:在被隐蔽前进行消防验收。例如,埋设道路下、地坪下的消防供水管网。敷设在墙体内的消防报警线路导管等。

粗装修消防验收→对安装的探测、报警、显示和喷头等部件的消防验收。属于消防设施的功能性验收。验收合格后,建筑物尚不具备投入使用的条件。

电梯工程施工技术

电梯的主参数包括额定载重量和额定速度。电梯的组成:机房、井道、轿厢、层站 电梯工程子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

是建筑安装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分3个子分部工程,每个子分部工程又划分为若干个分项工程:

1.电力驱动的曳引式或强制式电梯安装:进场验收,土建交接检验,驱动主机,导轨,门系统,轿厢,对重,安全部件,悬挂装置,随行电缆,补偿装置,电气装置,整机安装验收等

2.液压电梯安装:

3.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安装:进场验收,土建交接检验,整机安装验收。电梯安装的施工顺序: 1.进场验收。

2.土建工程进行检测鉴定。3.层门空洞设置防护栏杆。4.安装导轨。

5.机房设备安装,井道内配管配线。6.轿厢组装后安装层门等相关附件。

7.空载运行后负载运行,检测安全装置。8.整理记录,准备申报准用。电梯准用程序(三检制):安装单位自检试运行(自检)→制造单位进行校验和调试(厂检)→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专检)

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承担自己制造电梯的安装、维修、改造业务时,应当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电梯安装前应履行的手续和安全管理: 1.施工前书面告知。

2.书面告知应提交的材料。包括:《电梯安装告知书》;施工单位及人员资格证件;施工组织与技术方案;工程合同;安装监督检验约请书;制造单位资质证书。

3.电梯安装施工安全管理。电梯安装单位应服从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并订立合同。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要求,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验收时安装单位提供的安装资料: 1.安装许可证和安装告知书。2.作业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证。3.施工方案。

4.施工过程记录和自检报告。5.变更设计证明文件。6.安装质量证明文件。

电力驱动的曳引式或强制式电梯安装工程验收要求:

1.设备进场验收要求

2.土建交接检验验收要求 3.驱动主机的安装验收要求 4.导轨安装验收要求 5.门系统安装验收要求

6.轿厢系统安装验收要求:当距轿底1.1m以下使用玻璃轿壁时,必须在距轿底0.9-1m的高度安装扶手,且扶手必须独立固定,不得与玻璃有关。当轿厢有反绳轮时,反绳轮应设置防护装置和挡绳装置。7.对重安装验收要求

8.安全部件安装验收要求 井道、机房安全技术措施:

9.层门预留孔洞必须设有高度≧1.2米的栏杆,有临时盖板封堵机房预留孔,井道内脚手架有防火措施。

10.当相邻两层门地坎间的距离大于11m时,其间必须设置井道安全门。

11.机房及井道有防漏水保护措施。

12.井道内应设置永久电气照明,电压36v,照度≧50Lx。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要求:

1.进场验收:提供梯级或踏板的型式实验报告复印件,或胶带的断裂强度证明文件复印件;对公共交通型自动扶梯应有扶手带的断裂强度证书复印件。2.土建交接检验:

梯级或踏板上空垂直净高度≧2.3m

安装前,井道周围设栏杆或屏障,高度≧1.2m 根据厂家要求提供设备进场的通道和搬运空间

安装前,土建施工单位应提供明显的水平基准线标识。

电源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 3.电梯整机验收要求:

层门与轿门的试验时,每层层门必须能够用三角钥匙正常开启,当一个层门或轿门非正常打开时,电梯严禁启动或继续运行。

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 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电梯,电梯电源

1 当代消防类电梯的设置的范围以及数量的设计问题

根据于设置当代消防电梯的使用范围所作出的具体的规定, 是要求于公共设施建筑的消防器材保护的设计规范, 十层以及十层以上的建筑物, 十二个层以及十二层以上的单位类型住宅以及公寓楼等建筑设施, 建筑的高度均达到甚至于超过32m的公共型建筑物, 现在每一层的面积都要超过1 500m2的建筑使用面积, 当每一屋的楼面的面积超过1 500m2以及4500m2, 就应当设置两个消防类电梯, 建筑面积达到4 500多m2的建筑物, 应设置三个消防类电梯。但考虑到省钱的问题, 通常使用梯子, 消防电梯可以作为使用电梯, 来乘坐乘客以及于工作等, 但是必须要确保于消防电梯的使用功能不能改变。

2 当代消防电梯的构造以及于环境设置问题

当代消防类型电梯,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时候, 垂直传播的主要途径性能, 但是也拉着烟火通行, 如果隔火措施不当以及并没有适当的进行防火措施, 高温以及于烟气会迅速蔓延扩大至整个建筑物, 从面造成无法抑制的困难, 这样就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大大增加了火灾所造成的巨大的损失。如果消防电梯与可燃气体易燃, 可燃液体, 电线 (电缆) 离得太近的话, 不仅不安全, 而且一旦火灾, 还会威胁到其他建筑物的安全性。故而, 应当设置消防电梯要与这类物品分开, 消防电梯井室以及于相邻的电梯井, 机房, 都应该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小时的物品来区分开, 而隔断墙门, 就应当设立一流的防火门。

3 当代消防电梯电源以及电缆设计的问题

消防电梯在遇到发生火灾的时候, 应该切换到火电源, 从面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的使用。目前我们的情况是:部分的2层建筑以及于住宅双电源没有严格意义铺设, 如果发生火灾, 消防力量要求电气电路设施, 但是它可以不确保电力削减了下紧急情况下的正常使用。

产品规格:对于高层以及两个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电的费用, 都应当确保有能力的双电源自动切换设施, 此线路应采用敷设方式火电模式, 从而确保了消防安全的正常使用。当代消防电梯配电线路防火功能的设计应该和建筑物的发展形成一致。根据于现行的消防工程安全法, 消防电梯应该分布于高层建筑的一楼以及于地下室变电站内, 要铺设两条线, 分别位于顶层的高层建筑电梯机房内进行安装, 因而导致了消防电梯配电线路均出现很长的现象, 以及于路由器非常复杂的现象。因而, 为能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能, 消防电梯的配电线路在于使用过程中, 耐火电缆供电可靠性的具体的要求, 两电的使用方式为:铜皮防火电缆的配电线路。另外, 消防电梯配电线路的垂直敷设于电气竖井。对于消防设备配电线路绝缘层以及于非阻燃电缆及电缆敷设在竖井等, 电缆的本身具备耐火的性能, 不用需要使用金属管的保护措施, 因而, 当使用阻燃电缆敷设在同一电缆井的时候, 两者之间的中间必须要用耐火的材料来时行隔离。当建筑物受到火灾威胁的电缆电流模式, 这样的话, 可以通过电梯电缆从井道直接通过配电室电梯机房进行访问, 从而减少电缆火灾所造成的巨大威胁。

对于吊顶内电气线路的建设工作, 一般都是采用金属管以及于金属线槽布线:对于天花板内的阻燃材料设施, 应该采用于阻燃型硬质的塑料管材料, 塑料的线槽进行布线设施。

4 当代消防电梯的防烟设计的问题

当火灾发生的时候, 工人们都可以顺利的进入到相对的无烟区域内, 并且利于消防电梯的安全疏散工作, 按规范, 应当设置于消防电梯前, 应靠在外墙侧, 这样的话, 使用更有利在室外的窗口进行自然通风性, 消防电梯设置的保护的程度。当代建筑物消防电梯大堂的面积, 住宅建筑不超过45 000m2, 公共建筑是60 000多m2的建筑面积的建筑物时。发生火灾时, 为防止烟雾进入到楼梯以及于门廊等, 普通住宅建筑面积是60 000多m2, 公共建筑面积超过10m2。B类的防火门应设置消防电梯大堂设置, 在于第一层通过于提供室外的安全出口等设施, 如果条件有限时, 也应当设置为显示室外的通道, 此类消防器材长度不应超过30m, 这样也方便于消防人员迅速抵达到消防电梯入口进行工作。

当代社会, 在火灾的实践过程中, 当代消防电梯的防烟设计不断进行改进设置。消防电梯前室内空气压缩腔等设备, 都是可以提高风压的很好的方法, 从而防止烟雾扩散的客观标准。但由于正压进气口的位置以及防火门关闭等原因, 此类的方法实际的防止烟雾效果并不理想。这样通过于消防电梯和空气压缩效果可能会更加理想一些, 从而防止火灾烟雾进入到前室, 防雾的效果应该更加明显一些。

5 消防电梯前厅, 阻塞排水设计的问题

该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在一些触摸不是很详细的设计图纸以及于设计单位, 消防电梯投入使用过程, 从而避免出现此类问题。重庆市过境乐大酒店13层的火灾发生, 都是因为在屋前的消防电梯设施的原因, 无堵塞, 排水设计, 大量的水进入到普通电梯内, 普通的电梯是不能用来防火的, 消防队员们只有用来消防楼梯地板熄了火, 这样火灾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它应该同时强调消设施的升降机大堂, 电梯达到一定的坡度等, 应该增加于电梯井道特殊的排水渠等, 排水以及于收集的排水槽设施, 都可以有效地防止水进入到消防电梯内。这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消防电梯设计的问题, 但同时也是最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6 当代消防电梯的正常使用的影响因素的问题

消防电梯比较容易受到火灾破坏, 消防电梯机房一般都设于建筑物的最顶部, 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 从机房安全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的话, 都需要进行单独的防火分区的处理工作。但通过事实上发现, 由于电缆, 风管墙体裂缝等问题, 防火门不能封闭的, 一旦存在此类的问题, 当火灾发生时, 消防电梯的心脏设备非常容易受到高温作用, 从而导致瘫痪。供应的消防电梯的电源线, 一般都是通过建立强大的排水系统, 以及于良好的顶端设施, 然后再进入电梯升降吊桥设备。尽管于使用的电缆防火, 耐火性比较高, 但在建筑火灾发生时, 这是很难永久的保持正常供电的。

消防电梯对于房间的增压系统都未能有效发挥出有效的作用。消防电梯的一部分, 是不需要使用自然采光以及于自然通风, 是通过机械增压系统软件, 从而防止烟雾进入到室内。然而, 由于前面厢内防火门在发生火灾的时候, 都不能够保证封闭的机械增压故障以及于机械增压进气口的位置的正常运行, 电梯活塞效应的存在等, 都会导致有害的气体进入到消防电梯前室的穿透烟雾。消防电梯机房以及于其他电梯机房是否达到有效的防火分区要求。电梯活塞效应问题, 有利于排烟机房电梯的正常运行, 从火吸入到机房电梯井, 电梯厢, 危及到人身安全。如前壁孔在前面的房间, 感到烟火灾容易侵犯的电梯内, 消防电梯, 没有有效的防火隔间等, 防火门不能关闭消防电梯都是由烟气所造成的。

当代消防电梯非常容易到受水浸消防电梯本身不具备防水的功能性, 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的问题。当发生火灾时, 会用大量的水来进行灭火, 即使在目前的规范要求下, 还要提供了一个挡水设施, 当代消防电梯对于灭火以及抢救过程中也是非常难坚持正常使用的。

“高层建筑的消防保护设计问题”, 是以加强消防电梯的电力需求问题。对于高层以及两个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问题, 应当确保有能力自动切换到双电源供电设施, 线路应当使用发射功率铺设模式电源设施, 从而确保消防安全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国强, 李杰.建筑火灾损失的预测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992 (1) .

[2]杨则华, 白蔚君.室内空气品质对“病态建筑”的影响与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 2000 (2) .

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 篇3

消防工程师现在是比较热门的考试,在近几年内含金量会逐渐提高,所以考试的人也比较多。大家不太了解消防工程师知识点的今天可以看一下柚子分享的案例分析知识点,看下是否有一定的基础,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50045-1995)的规定,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应设消防电梯;高层建筑消防电梯的设置数量,当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1500m2时应设1台,当每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但不大于4500m2时应设2台,当每层建筑面积大于4500m2时应设3台;消防电梯可与客梯或工作电梯兼用,但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消防电梯的设置位置应便于接近和进入,其安全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防电梯宜分别设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内

(2)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其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m2。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其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0m2(3)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4)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具有停滞功能的防火卷帘(5)消防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6)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他电梯井、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Oh的不燃烧体隔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

(7)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计算确定

(8)消防电梯轿厢的内装修应采用不燃烧体材料;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应采取防水措施(9)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专用电话,并应在首层设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电梯设备对建筑空间的要求 篇4

Ⅰ类电梯:为运送乘客而设计的电梯。

Ⅱ类电梯:主要为运送乘客,同时亦可运送货物的而设计的电梯。Ⅲ类电梯:为运送病床(包括病人)及医疗设备而设计的电梯。2 电梯主参数

额定载重量:320kg、400kg、630kg、800kg、1000kg、1250kg、1600kg、2000kg、2500kg。

额定速度:0.63m/s、1.00m/s、1.60m/s、2.50m/s。3.轿厢有关规定 3.1 住宅电梯

额定载重量为320kg和400kg的电梯,轿厢只允许运送人。

额定载重量为600kg的电梯,轿厢允许运送童车和残疾人员乘坐的轮椅。额定载重量为1000kg的电梯,轿厢还能运送家具和手把可拆卸的担架。3.2 病床电梯

额定载重量为1600kg和2000kg的电梯,轿厢应能满足大部分疗养院和医院的要求。

额定载重量为2500kg的电梯,轿厢应能将躺在病床上的人连同医疗救护设备一齐运送。井道有关规定

3.1 规定的电梯井道水平尺寸是用铅锤测定的最小净空距离。允许偏差为: 当高度≤30m的井道:0~+25mm; 30m<高度<60m的井道:0~+35mm; 60m<高度<90m的井道:0~+50mm。

以上偏差仅适用于对重装置使用刚性金属导轨的电梯。3.2 多台并列成排电梯的共用井道内部尺寸按下列规定:

a)共用井道总宽度等于单梯井道宽度之和,再加上单梯井道之间的分界宽度和。每个分界宽度最小按200mm计;

b)

共用井道各组成部分的深度与这些电梯单独安装时井道的深度相同;

c)d)底坑深度按群梯中速度最快的电梯确定; 顶层高度按群梯中速度最快的电梯确定。

3.3 相邻两层站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

层门入口高2000mm时,为2450mm; 层门入口高2100mm时,为2550mm。候梯厅尺寸

候梯厅深度是指沿轿厢深度方向测得的候梯厅墙与对面墙之间的距离。住宅楼用Ⅰ类电梯:单台电梯或多台并列成排布置的电梯,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最大的轿厢深度。这类电梯最多台数为4 台,可以并列成排布置。服务于残疾人的电梯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1.5m。

非住宅用Ⅰ类电梯、Ⅱ类电梯、Ⅲ类电梯

单台电梯或多台并列成排布置的电梯,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1.5乘以最发达轿厢深度。

多台并列成排布置的群控电梯最多台数为4台。除Ⅲ类电梯外,当电梯群为4台时,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2400mm。

多台面对面排列的群控电梯最多台数为8(4×2)。候梯厅深度不小于相对电梯的轿厢深度之和。除Ⅲ类电梯外,此距离不得大于4500mm。5 机房有关规定 5.1 机房参数 5.1.1机房面积

a)额定载重量相同的电梯共用机房最小地面面积,应等于个台电梯单独安装所需要最小地面面积之和。

b)额定载重量不相同的两台电梯的共用机房最小地面面积,应等于各台电梯单独安装所需要最小地面面积之和,再加上两台电梯井道面积之差值。

c)额定载重量不同的两台以上电梯的共用机房最小地面面积,应等于各台电梯单独安装所需最小地面面积之和,再加上最大电梯井道面积分别与其他个电梯井道面积之差值。5.1.2 机房宽度 多台电梯共用机房的最小宽度,应等于共用井道的总宽度加上最大的一台电梯单独安装时所需的侧向延伸长度总和。

5.1.3 机房深度:多台电梯共用机房最小深度,应等于电梯单独安装所需最深井道的深度加上2100mm。

5.1.4 机房高度:多台电梯共用机房的最小高度,应等于其中最高机房的高度。5.2 机房布置

5.2.1 机房布置在井道上方时,机房相对于井道(或共用井道)的横向伸出部分,可取在井道左侧,也可取在右侧。

5.2.2 单台电梯机房布置和并列成排电梯的共用机房布置为:

机房的后墙应与井道(或最深的井道)相对应的墙处在一条直线上,机房的两个侧墙之一应与井道(或共用井道)相对应的墙处在一条直线上。机房相对于井道深度方向的伸出部分应在候梯厅一侧。5.2.3面对面排列电梯的共用机房布置为:

机房深度方向的伸长超出各井道后墙的距离,一般不大于0.5m,并且与支撑曳引机的混凝土地面在一个水平面上。6 电梯所占有的四大空间及其内部构件 6.1 机房空间。

机房的主要构件有曳引机、控制柜、承重梁(或在楼板下方)、导向轮(或在楼板下方)、电源、限速器、极限开关、选层器、曳引钢丝绳锥套与绳头组合(曳引比为2:1)、曳引钢丝绳(曳引轮上)、地震报警保护器(VVVF电梯)等

机房应有足够的尺寸,以允许人员安全和容易地对有关设备进行作业,尤其是对电气设备的作业。特别是工作区域的净高不应小于2m,且:

a)在控制屏和控制柜前有一块净空面积,该面积: 1)深度,从屏、柜的外表面测量时不小于0.70m; 2)宽度,为0.50m或屏、柜的全宽,取两者中的大者。

b)为了对运动部件进行维修和检查,在必要的地点以及需要人工紧急操作的地方(见12.5.1),要有一块不小于0.50m×0.60m的水平净空面积;

供活动的净高度不应小于1.80m。

电梯驱动主机旋转部件的上方应有不小于0.30m的垂直净空距离。机房地面高度不一且相差大于0.50m时,应设置楼梯或台阶,并设置护栏。机房地面有任何深度大于0.50m,宽度小于0.50m的凹坑或任何槽坑时,均应盖住。

通道门的宽度不应小于0.60m,高度不应小于1.80m,且门不得向房内开启。供人员进出的检修活板门,其净通道尺寸不应小于0.80m×0.80m,且开门后能保持在开启位置。

对于乘客电梯,此运动间隙不得大于6mm。对于载货电梯,此间隙不得大于8mm。由于磨损间隙值允许达到10mm,层门入口的最小净高度为2m。层门净入口宽度比轿厢净入口宽度在任一侧的超出部分均不应大于50mm。在各层站地坎前面宜有稍许坡度,以防洗刷、洒水时,水流进井道。6.2 层站空间。

层站的主要构件有楼层显示器、自动层门钥匙开关、手动钥匙开关、层门(厅门)、层门门锁、层门框、层门地坎、呼梯按钮、到站钟等、6.3 井道空间。

井道空间主要有交响导轨、对重导轨、导轨支架和压道板、配线槽、对重对重轮、曳引钢丝绳、平层感应装置(遮磁板)、限速钢丝绳张紧装置、随线电缆、电缆支架、端站强迫减速装置、端站限位开关、极限开关碰轮、限速器涨绳轮、缓冲器、补偿装置、轿厢(总体)、中间接线盒、底坑检修灯等。

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

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 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m。

c)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对于用钢丝绳、链直接系住的电梯,只要每根钢丝绳或链的中心线距长方体的一个垂直面(至少一个)的距离均不大于0.15 m,则悬挂钢丝绳或链及其附件可以包括在这个空间内。

当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平衡重(如果有的话)导轨的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30 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井道下部应设置底坑,除缓冲器座、导轨座以及排水装置外,底坑的底部应光滑平整,底坑不得作为积水坑使用。在导轨、缓冲器、栅栏等安装竣工后,底坑不得漏水或渗水。

如果底坑深度大于2.50m且建筑物的布置允许,应设置进底坑的门。6.4 轿厢空间。

轿厢空间部分包括轿厢壁、架、顶、底、门,以及轿顶轮(曳引比2:1)、自动门结构、自动安全触板、门刀装置、自动门调速装置、光电保护防夹装置、轿厢招呼按钮、控制电梯功能钮、轿厢顶检修按钮及安全灯、平层感应器、护脚板、平衡链、导靴、对重、轿厢导轨用的油杯、急停按钮、安全窗及其保护开关、安全钳、轿厢超载装置、电话、绳头板等。

轿厢从顶层向上直到撞击上缓冲器时的行程不应小于0.50m,轿厢上行至缓冲器行程的极限位置时应一直处于有导向状态。

当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a)底坑中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l.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

b)底坑底和轿厢最低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0.50m,下述之间的水平距离在0.15m之内时,这个距离可最小减少到0.10m。

1)垂直滑动门的部件、护脚板和相邻的井道壁; 2)轿厢最低部件和导轨。

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 篇5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电梯使用已日益普遍。目前,不仅高层建筑安装了电梯,方便用户乘用,而且广州市大多数低层住宅也都已经安装了电梯,方便老年人上下楼,甚至2~3 层楼也安装有电梯,这体现了方便、舒适、和谐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用火、用电、用油、用天然气日益增多,引发火灾的因素也在增加。与电梯有关的火灾事故也频有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火灾蔓延路径

1.1 建筑内房间起火后,室内烟气流量增加,烟火从门窗向室外和走廊蔓延扩散,高温烟气碰到顶棚后,就沿水平方向流动,并通过楼板孔洞、各种竖井管道向上迅速蔓延,很快达到建筑最高层,产生的烟囱效应加速火灾蔓延的速度。楼房起火时烟火的竖向速度比人们的疏散速度快得多。如东京市在一幢6 层楼进行的火灾试验表明,在3 层房间点火2 min 后室内喷出烟火,距起火点30m远的楼梯间第3 min 充满烟气,第5~7 min 上面3 层楼全是烟气。由于着火层室温上升,在建筑物上层部分会产生由室内向室外的压力,建筑物下层部分则产生由室外向室内的压力,从而形成向下强对流(图1)。正是由于这种强对流“烟囱效应”的作用,建筑物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各管竖井将成为烟火蔓延扩大的主要途径,在发生火灾时就可以延烧到任意一层,在较短时间内浓烟就会笼罩整栋大楼,甚至造成重大火灾事故。火灾初期烟气水平方向扩散流动的速度为0.1~0.3 m/s ,火灾中期可达0.5~0.8 m/s ,但烟囱效应可使烟气垂直方向扩散流速可达3~5 m/s,甚至更高。

图1 高层建筑的烟气蔓延与压力分布烟囱效应-作用在墙壁上的压差

1.2 对多次火灾事故的统计, 死亡人数中有50 %左右是被烟气熏死的。在火灾中,人员除了直接被烧死或跳楼死亡外,其他死亡原因大都与烟气有关。主要有:一氧化碳中毒、烟气中毒、缺氧、窒息等四种原因。在烟气对人体危害中,以一氧化碳的增加和氧气的减少影响最大。但实际上,起火后这些因素往往是联合作用于人体的,这种联合作用比单独作用更具危险性。

2电梯的防火要求

2.1电梯井道的消防安全

2.1.1 电梯井道串通各层楼板,形成竖向连通孔洞。因电梯使用需上下升降,竖井不可能在各层分别形成防火分区,所以要求电梯井道采用具有210h 耐火极限的不燃烧物体做井壁,有助于防止火焰蔓延。只允许有层门、通风孔等功能性开孔,不应开设其他洞口,以使竖井和其他楼房的空间分隔开来。

2.1.2 电梯井道不允许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线路和管道,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如水管必须穿过井道,应在穿墙处设置套管,并将套管与水管的间隙用防火材料密封处理。2.1.3 井道内架设的电梯随行动力电缆和控制回路的信号线要有防水措施,防止因泡水产生漏电事故而影响灭火使用。这些电缆电线要求必须是阻燃的,其绝缘护套为不燃材料,并且强度韧性好,由于这些电缆电线要随着电梯上下运行,应当经得起磨损、弯曲和烟气的考验。

2.1.4 电梯井道顶部需设置排除高温烟热的装置,如011 m2 左右的排烟口或排烟风机等设施,可直通室外或经机房通向室外。2.2 电梯前室、机房、轿厢的消防安全

2.2.1 为防止发生火灾时烟火对建筑物内人员的伤害,保护疏散通道的畅通和无烟气或少烟气侵袭,所以楼梯间和电梯间等竖井处应设置前室。

2.2.2 电梯层门外候梯厅的前室,应设防烟火的防火门与其他区域分隔。使前室具有防烟的作用,并保证消防人员到达起火楼层后有一个较安全的地方。前室应设有消防竖水管和消火栓,以便于消防人员进入火场打开通路,顺利地实施灭火抢救受伤人员。

2.2.2.1 前室门耐火等级不低于2 级。在前室设置排烟孔将烟气排出,并设置正压送风设施,维持一定风速风压的空气流以阻挡烟气进入侵袭疏散空间。如因条件限制,前室不能采用自然排烟时应用机械排烟。

2.2.2.2 机械加压送风的部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机械送风的楼梯间或合用前室宜分别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因为二者要维持的正压不同)。(2)楼梯间的风压为50 Pa ,其加压送风口宜每隔2~3 层设一个;前室的风压为25 Pa ,其加压送风口每层一个。(3)风口采用自垂百页或常开百页风口。如采用常开百页风口时,应在其加压风机的压出管上设置止回装置。2.2.3 通常为有效防止火灾从一个防火分区蔓延到另一个防火分区,在分区之间设置防火墙。防火墙上最好不开设门窗洞口,若人员流动、采光等必须设置洞口时,需设置耐火极限1120 h 的防火门。为了保证防火门能在火灾时自动关闭,最好采用烟感、温感探测器连动的自动关门装置。

2.2.4 电梯前室应有消防专用电话、启泵按钮和报警按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以及消防烟感探测器和自动喷淋系统,防止并扑灭前室引起的火灾。2.2.5 电梯机房和轿厢的消防安全

2.2.5.1 电梯机房的供电必须为二级负荷,消防电梯应有可靠的备用电源,确保在发生火灾仍能保证消防用电。

2.2.5.2 电梯双电源的末端互投必须设在电梯配电箱内,电梯的控制电路中应有缺、断相保护和电机超温保护装置,保证发生火灾时不因高温烟火破坏电线路造成电梯故障影响使用。

2.2.5.3 轿厢应配备灭火器,并安装应急灯,并有保证供电30 min 不间断的应急电源。

2.2.5.4 电梯机房门设置一级防火门,安装消防专线电话。2.2.6 电梯司机应急措施

2.2.6.1 轿厢起火时首先安抚乘客保持镇定并停梯疏散乘客,并及时切断电梯电源,使用灭火器自救。

2.2.6.2 轿厢外部起火时,应组织乘客离梯,疏导人们走楼梯逃生;严禁在火灾层打开电梯门。应将电梯停放在火势未蔓延的楼层,用手关闭电梯轿门和层门,然后切断总电源,禁止他人使用,并与消防人员联系。如能够回到底层基站,应扳动消防盒开关,并报火警和通知值班的领导。2.2.6.3 如果共用井道的其他电梯起火,应立即将电梯运行到远离着火电梯的地方,并及时疏散乘客离梯。

2.2.6.4 当相邻建筑发生火灾时,司机也应停止电梯运行以免困人,并回到底层。2.3 普通电梯的消防安全

2.3.1 普通电梯的缝隙较多,易受烟火的侵袭,其前室、轿厢不具备防火、防水、隔离烟雾能力,所以火灾时受到火水烟雾影响,极易发生故障将电梯卡阻在井道中。竖井又是烟火蔓延的主要通道之一,运行中一旦发生停电、窜入烟火,乘梯人员极易遭到烟气呛伤,甚至发生死亡。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因乘普通电梯导致伤亡的悲剧案例。例如:1999 年底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一幢16 层学生公寓,第2 层靠近电梯的房间着火,住在3 层的几个中国留学生发现房间进烟,便乘电梯下楼查看原因,突然发生停电,几个人全被困在电梯轿厢内,再打开电梯门时,里面的人已经遇难。

2.3.2 严禁通过普通电梯运输疏散人员。普通电梯不具备疏散人员的功能,因为:(1)消防功能启动后,要切断动力和照明供电,电梯的电源无保证。(2)井道会窜入高温烟气,产生烟囱效应,使轿厢内乘客窒息或烧伤。(3)轿厢容量有限,每次只能运送十余人,限制了疏散能力。(4)在火灾中电梯很可能发生故障或停电,疏散人员被困在电梯内,无法逃脱,会有生命危险,后果相当严重。例如:美国新奥尔良市路易斯安纳大楼(17 层宾馆)第12 层客房着火,各层客人沿楼梯步行下楼逃生,只有15 层6 人乘电梯下楼,不料电梯下到12 层时突然停电,该6 人被困电梯内,当消防队员用特种工具撬开电梯门时,6 人已经遇难。日常进行消防教育时,要明确宣传发生火灾时绝对不能使用普通电梯逃生。2.4 消防电梯的使用

消防员电梯的定义是预定为乘客使用而安装的电梯,附加的保护、控制和信号使其能在火灾情况下由消防员直接控制下使用。

2.4.1 对于一幢高层建筑大楼,按照国家有关高层建筑消防规范规定,大楼内至少有一部或若干部可以用来在大楼发生火警时供消防人员使用的电梯。消防电梯必须具有耐火封闭结构、防烟前室和专用消防电源。

2.4.2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对消防员电梯的配置已做如下规定:(1)对一类公用建筑、塔式住宅楼,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住宅楼或通廊式住宅以及高度超过32m的其它二类公共建筑应设消防员电梯。(2)每层建筑面积≤1 500m,应设2台消防员电梯;1 500m≤每层建筑面积≤4 500m,应设2台消防员电梯;每层建筑面积>4 500m,应设三台消防员电梯。每个防火分区应各有一部消防电梯。2.4.3 消防电梯以额定速度从首层到顶层(中间不停层)运行时间不超过60 s ,行驶速度应与建筑高度相适应。消防电梯载重量不少于800 kg ,厅门宽度不少于018 m ,面积不少于114 m2。

2.4.4 使用消防电梯注意事项:消防队员在救火过程中应以灭火为主要任务,在消防人员操纵消防电梯时,只能在有足够的安全把握能够确保灭火顺利进行和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让楼内人员通过电梯迅速疏散逃生。

2.4.5 与普通电梯不同,消防员电梯应设计成当建筑物某些部分发生火灾时,尽可能长时间地运行。在没有火灾时,它可以用作乘客电梯。为了降低当消防员电梯用于消防员服务时入口被阻碍的风险,应限制用消防员电梯来运送废弃物或货物。电源和电路系统的可靠性是消防员电梯运行的基本保证。2.4.6 消防员电梯应设计成在下列条件下能够正确运行:

(1)当环境温度在0 ℃~+65 ℃范围内时,电气/电子层站控制装置和指示器应能持续工作一段时间,使消防员能确定轿厢位置(如:轿厢被阻滞的位置),以进行救援。该时间应与建筑物结构的要求相适应,如2 h;

(2)消防员电梯不在防火前室内的其他所有电气/电子器件,应设计成确保它们在O ℃~+40 ℃环境温度范围内能正常工作;

(3)当烟雾充满井道和/或机房时,消防员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正常机能应至少确保建筑物结构所要求的时间,如2 h。

图2 消防员电梯的使用

2.5 自动扶梯的消防安全

2.5.1 自动扶梯是建筑物楼层间连续载客效率较高的运输设备。随着高层建筑建设标准的提高,自动扶梯使用越来越广泛。

2.5.2 自动扶梯所形成的竖向相连的空间,使得数层楼空间串通,一旦某层失火,烟火会很快通过自动扶梯空间,上下蔓延,形成难以控制之势。自动扶梯所形成的竖向连通空间,形成了竖向防火分区的薄弱环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电梯本身发生火灾的原因

4.1 电梯靠主拖动机械拖动,在导轨上运行时,因未及时加润滑油,或者未清除附着在机械轴承上面的落尘、杂废物,而使机器因机械摩擦发热,引燃附着可燃物;曳引机制动器摩擦生热引燃曳引机漏出的油脂燃烧起火成灾。

4.2 对电梯电机和线路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检查制度,导致绝缘破坏,极易使隐患成灾。

4.3 电梯装饰物使用易燃材料、乘客乱扔烟头引起燃烧事故。电梯防火安全措施

5.1 加强电梯和机房的维护清理工作,认真维修保养电梯,及时清理上下机箱内的灰尘杂物。在机房或扶梯曳引机机箱增设自然或机械通风,防止机房或密闭的机箱温度过高。电机的超温保护装置应灵敏可靠。安装温度传感器或烟感探测器以防止火灾发生。

5.2 载客电梯严禁运输易燃易爆物品。货梯运输危险品时应有专人监护。5.3 自动扶梯的防火措施有:(1)在扶梯上方四周加装喷淋头,其间距为2 m;(2)在扶梯四周加装水幕喷头,其流量为110 L/s ,压力为350 kPa 以上;(3)在自动扶梯四周安装防火卷帘;(4)在出入的两对面处设置防火卷帘,非出入的另两对面设置轻质固定防火墙;(5)在楼层之间设置平面防火卷帘,以阻止火势蔓延,减少损失。

5.4 电梯和扶梯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做装饰, 在扶梯全透明有机玻璃的装饰挡板中每隔600~800mm处加装钢柱支撑。

5.5 持证维修人员应定期保养电梯,并每月进行消防功能试验检查其灵敏可靠程度,保持电梯始终处于正常完好的状态。

5.6 建议在高层建筑外安装主要由导轨和升降装置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应急消防逃生电梯。其导轨事先安装在高层建筑疏散通道窗口的外墙一侧,升降装置为便携式构造,由消防部门日常配备和维护

6结束语

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 篇6

一、消防电梯应因地制宜的设置归底层

消防电梯应在首层设供消防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高规》6.3.3.10条) , 便于消防员在第一时间对电梯进行控制、操作。在工程验收中, 特别是建筑物依照地势建设, 有多个不同标高的室外地平面时, 合理确定不同防火分区的多部消防电梯的归底层就显得尤为重要。

某市国际会议中心, 一类高层建筑, 坐北朝南, 每层设置三个防火分区, 主要出入口在南侧中部二层, 通过巨大的扇形坡道与室外地坪相连通;北侧室外地平面低于南侧, 与一层室内地平面相当;建筑东、西两侧地平面比北侧稍高。在进行消防验收时, 笔者根据此建筑设置三部消防电梯, 每个防火分区一部的实际情况。其中位于建筑物中部防火分区核心筒内的消防电梯为单独设置前室, 其归底层设置为二层, 通过不超过15 m的通道直接通向建筑物南侧主要出入口;两侧防火分区的两部消防电梯均为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 其归底层均为一层, 通过东西两侧的安全门, 直通室外。此三部消防电梯的归底层虽不在同一水平面, 但是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形的实际情况、建筑物安全出口的设置情况及消防车道的设置情况, 使得消防车在该建筑的任何方向停靠时, 消防员都能以最短的距离、最便捷的路线进入消防电梯, 完成战斗任务, 切实发挥出每部消防电梯的最大设计效能。

二、消防电梯间前室门的设置应重点考虑实用

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有停滞功能的防火卷帘 (《高规》6.3.3.10条) 。在高层建筑消防验收中, 与疏散楼梯合用的消防电梯前室的疏散门要求很明确, 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对单独设置的消防电梯前室, 虽然可以设置防火卷帘门, 但验收实例中所采用的较少, 原因有二:一是使用不方便, 消防电梯通常都兼有员工梯或设备梯的使用功能, 前室设置的卷帘门, 其开关不如平开门方便, 除非长期开敞使用, 这种情况使前室失去安全防护作用;二是不可靠, 在工程实例中, 消防电梯前室的卷帘门由于长期开启, 联动功能不可靠, 一旦发生火灾, 根本没有防护功能, 导致消防电梯失去应有的作用。

独立设置前室的消防电梯, 其前室的门设置为防火门时, 除首层多设为向疏散方向开启, 即开向室外方向, 其他楼层可以不限, (设置卷帘门都可以, 何况平开门) 。但是笔者认为除首层外其他楼层前室门向电梯方向开启为佳, 理由:在扑救火灾的特殊情况下, 消防员撤出现场时的安全、便捷, 比进入现场时更为重要, 应重点考虑撤退返回时的迅速、安全。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现行规范没有涉及到的问题, 消防电梯前室的门宜设置防止挤压水带的技术措施, 比如在门扇下方贴近地面的位置, 设置可开启的小门洞等。否则,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水带的敷设会造成前室防火门的防烟功能缺失, 很难保证消防电梯前室作为灭火、救人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整个消防电梯的整体安全性。

三、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应急照明设置

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应设置火灾事故应急照明 (《高规》第9.2.1条) , 但是如何设置却无明确规定。笔者提出如下观点:由于消防电梯井的独立设置要求, 宜把各个楼层消防电梯前室和轿厢内应急照明电源与消防电梯电源合并设置供电回路及相关联动控制线路, 而不要与各个楼层的应急照明合用回路, 且各个楼层消防电梯前室火灾事故应急照明应在消防电梯应急功能启用时同时强制点亮。这样消防电梯整个上下通道就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照度的整体救援通道, 便于救援人员在行动中根据实际需要, 便捷的选择行动楼层、及时展开救援行动。

四、消防电梯前室消火栓验收要求

消防电梯间前室应设置室内消火栓 (《高规》第7.4.6.8条) , 但是具体应该如何设置规范没有明确的规定。消防电梯前室消火栓的作用有二:一是用于消防电梯前室灭火, 以打开消防通道、便于消防人员救人和抢救财产;二是用于除前室外的其他部位的火灾扑救。同时, 规范明确规定消火栓应采用同一型号规格, 前室的消火栓与其他部位的消火栓没有区别。高层建筑主要是立足自防自救, 火灾情况下前室的消火栓常常是消防员最先使用的消火栓, 因此, 笔者认为验收时前室消火栓可计入同层消火栓总数。

通常消防电梯前室消火栓验收的标准要求是:设置两个普通室内消火栓箱, 内配置水带、水枪各一套。笔者个人认为消防电梯前室消火栓可采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 甚至根据建筑物楼层消火栓设计能“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的实际情况, 前室设置一个室内消火栓也是可以的。理由一是消防电梯前室面积狭小, 可燃物数量少, 是展开楼层灭火救援行动的桥头堡, 而非主战场;二是前室是消防救援人员和被救助人员疏散撤退的通道, 还应考虑通行便捷, 设置过多的水带水枪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疏散。

此外由于消防电梯前室面积相对狭小的特殊性, 前室内消火栓箱内配置的消防水带长度也是验收时的一个问题。对此多数建设单位按照普通室内消火栓采取统一的标准规格, 但在实际验收中, 前室按标准要求设置的消防水带过长, 非常不利于展开使用。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要对前室消防水带长度突破规范要求, 做出统一的、符合实际使用要求的规定难度确实很大, 可以根据不同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确定, 切实满足使用要求。在此提出此问题, 抛砖引玉供专家们思考讨论。

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是笔者在高层建筑消防验收工作中对消防电梯设置方面发现的问题归纳, 结合自身对相关消防技术规范的理解, 总结的一些个人观点, 希望能为今后的消防技术规范修订和消防设计、施工、验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 篇7

并且,由于消防工程机电系统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需求方面有着较多的要求,一般智能化消防工程机电系统的`设计概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保证消防工程机电系统具备较强的自动报警能力,能够为人们正确引导避难,通过利用这些高科技减少火灾险情的发生。

但是,就我国当前建筑物防火系统结构来看,尽管很多结构体都是利用防火材料进行了火灾的防范,可是一旦发生火灾时,仍旧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 篇8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提升我市中心城区既有多层居住建筑居住品质和居住舒适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心城区既有多层居住建筑加装电梯,应当遵循“业主自愿、充分协商,公开透明,兼顾各方,政府指导,自主实施”的原则,并力求与小区整治改造提升相结合。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既有多层居住建筑,是指已建成投入使用的三层及三层以上的无电梯居住建筑。

城市规划已列入拆迁改造的项目,不属加装电梯的项目范围。

第四条 中心城区既有多层居住建筑加装电梯,按区域划分实行市、区两级管理。

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做好既有多层居住建筑加装电梯项目审批的牵头组织工作,为加装电梯项目的审批提供服务,并协调各有关部门或单位做好相应工作。

第五条 住建、规划、质监、消防等部门和供水、供电、燃气、通信、有线等运营单位,以及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电梯制造安装企业等单位应在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按照简化、便民、高效的原则,做好实施项目的审批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第六条 申请既有多层居住建筑加装电梯,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用地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满足建筑结构安全鉴定要求以及有关建设规划和消防安全等规范、标准要求;

(二)经加装电梯改造居住建筑范围内的全体房屋所有权人协商一致,并已共同签署书面改造意见,属单位产权的房屋需征得产权单位的同意,出具书面意见;

(三)经业主委员会、所在社区居委会同意。

第七条 加装电梯改造居住建筑范围内的全体业主为项目的申请人,承担建设单位的权利义务。申请人应授权委托1至3名业主代表负责具体承办加装电梯项目的相关工作,也可以委托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代为办理。

第八条 既有多层居住建筑加装电梯的,申请人应做好以下前期准备工作:

(一)签订改造协议。申请人应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加装电梯初步方案、样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效果图),并征求全体业主意见,经加装电梯改造居住建筑范围内全体业主协商一致后签署加装电梯改造意见。

改造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授权业主代表或有关单位办理加装电梯项目有关审批手续,签订有关协议;2.加装电梯项目的费用预算以及资金筹集方案;3.电梯维护保养方案以及运行费用的预算;4.相关费用的分担方案;5.与不同意加装电梯的业主展开协商的情况以及解决方案等。

(二)委托建筑结构安全鉴定。申请人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屋建筑结构安全检测鉴定单位鉴定并出具检测鉴定报告。经检测鉴定达到A级的居住建筑,方可申请加装电梯。

第九条 符合既有多层居住建筑加装电梯条件的,申请人向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申请表,需业主委员会签署同意意见;无业主委员会的,需社区居委会签署同意意见;

(三)经申请加装电梯改造居住建筑范围内的全体房屋所有权人共同签署的书面改造意见,并附房屋所有权人的身份证、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复印件;属单位产权的房屋,应提交产权单位的书面同意意见,以及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复印件;

(四)房屋建筑结构安全鉴定报告;

(五)申请人委托的设计单位根据国家建设工程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设计的初步方案、样图;

(六)委托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提出申请的,应提交委托人的身份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以及被委托业主委员会证明材料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身份证明材料;

申请人应对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条 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在收到申请材料后,会同业务办理部门进行初步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全的,协调住建、规划、质监、消防等部门进行现场勘查,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会审意见。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齐的全部内容。

第十一条 各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出具论证结果。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应将论证结果及时告知申请人。

项目通过可行性论证的,有关部门应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办理有关审批手续需提供的材料。

第十二条 项目通过可行性论证后,申请人应向规划部门申请核定加装电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三条 按照核定的规划设计要求,申请人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优先选择原设计单位)按国家建设工程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加装电梯方案设计。设计方案应做到使加装电梯符合安全美观、经济实用、便于管理等要求,并采取隔声、隔振、节能等措施。

设计方案应包含设计说明(包括加装电梯的可行性、结构安全说明等)以及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和日照分析图等。

第十四条 设计方案完成后,申请人应将设计方案以及规划部门核定的规划设计要求,提交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应在收到设计方案及有关材料后协调住建、规划、质监等部门联合对设计方案进行实地审查,并出具审查结果。

经审查,设计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的,应予审查通过并出具书面意见。不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要求未予通过的,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应及时通知申请人根据审查意见修改设计方案。

第十五条 根据设计方案,加装电梯对相关业主的通风采光、建筑使用功能等产生较大影响的,除申请人已与相关受影响业主达成协议外,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应通知申请人,再次取得受影响业主的书面同意意见。

第十六条 设计方案经审查通过后,应将设计方案以及电梯拟登记单位(人)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基本信息等其他相关材料,在申请加装电梯改造居住建筑以及相邻居住建筑范围内予以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

公示期间,相关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申请人应与利害关系人进行充分协商,达成解决方案后,方可继续项目实施工作。

经公示后无异议,或利害关系人的异议问题已协商解决,或异议意见缺乏法律和事实根据的,申请人可告知建筑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十七条 申请人应向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加装电梯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部门应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对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按法定程序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既有多层居住建筑已预留电梯井的,可以不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八条 建筑设计单位应根据加装电梯居住建筑的原设计资料和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深化设计,出具各个专业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并经有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通过。

第十九条 加装电梯项目的工程施工、监理及电梯设备采购等可以不进行招标,由申请人负责选定,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符合相应的标准。

第二十条 申请人在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监理单位后,应向住建部门办理质量、安全监督登记手续,并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在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后,按规定时限完成消防设计备案,由消防部门开展备案抽查。

第二十二条 施工单位应按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组织施工,监理单位应按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工程监理。电梯安装前,施工单位应当书面告知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电梯安装过程应当经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未经监督检查或者监督检查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二十三条 电梯经检验合格,项目完工后,申请人向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第二十四条 规划验收通过之后,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应组织住建、规划、质监等部门以及设计、施工、监理、电梯制造安装等单位共同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各有关部门或单位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后出具验收结果。

第二十五条 项目验收合格的,自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应进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15个工作日内,应向住建部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项目验收不合格的,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及时告知申请人对项目进行整改。申请人应根据各部门或单位的整改意见对项目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各有关部门或单位再次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加装电梯项目经各部门或单位竣工验收通过后,申请人应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电梯使用登记手续,领取并张贴电梯使用标志。

第二十七条 加装电梯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申请人负责将完整的工程档案资料移交市城建档案馆归档,住建部门应做好指导、协助工作。

第二十八条 为确保电梯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能,业主须做好以下工作后,电梯方可投入使用:

(一)制定电梯的使用、维护、保养和管理办法;

(二)建立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预案等安全管理制度;

(三)配备持证电梯安全管理人员;

(四)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电梯维修单位或电梯制造安装企业负责电梯维保,签订维保合同,并对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制定相应培训计划。业主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等相关单位负责电梯的日常管理;

(五)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档案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特种设备使用注册登记表》,设备及其零部件、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技术文件,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有关资料、报告,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维保记录、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习记录,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报告,定期检验报告,设备运行故障与事故记录等。

第二十九条 业主委托的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其他管理人应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电梯定期检验。

电梯未经定期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或维保费用不足,或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应停止使用。

第三十条 加装的电梯产权归加装电梯改造居住建筑范围内的全体业主共有,不再调整各业主的公摊部分面积。相关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时,受让人自该房屋转移登记之日起,享有和履行原改造协议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一条 非居住类建筑(如办公、医院、学校等)申请加装电梯,可参照本办法实施,但需结合实际情况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三十二条 有关个人和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加装电梯的,按照查处违法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加装电梯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中,未按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或存在推诿拖延、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将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 篇9

随着计算机电子、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及人们对建筑物应有的高效、舒适环境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建筑物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标准和要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智能建筑已成为适应这种需求的物业发展主流, 并已由原来的单体建筑向建筑群发展, 所涉及的领域也由原来的写字楼、高级酒店扩展到了对智能化要求更高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大型会展中心、博物馆等。此外, 智能化的住宅、医院、银行、学校、图书馆、体育馆、证券交易所等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也日益普及。

智能化建筑不仅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其“智能化建筑”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传统的理论定义智能建筑要具有“3A”特征, 即办公自动化 (OAS) 、楼宇控制自动化 (BAS) 和通讯自动化 (CAS) 。而今,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仅仅强调“3A”是狭义的, 因为“3A”只局限在弱电系统上, 而智能建筑要涉及到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机械、强电及监测、控制、通讯、管理等诸多专业, 关系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等诸多领域, 所以智能建筑实际上是多学科、多技术、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当前的智能大厦是以楼宇自控为核心, 而未来的智能大厦作为数字化社区的信息点, 其智能化系统应以信息系统为核心, 传统的楼宇自控、消防、安防等系统只是一般必需的配置。

2 智能建筑中的消防系统现状

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设计中, 一般是把自动化消防系统 (FAS) 作为楼宇自控系统 (BAS) 的一个子系统来进行设置。但由于种种原因, FAS系统总是独立于其它智能系统单独进行工程招标, 由专业施工队完成施工, 由专门的政府机关进行单独验收, 由专业公司对系统进行维修保养。

尽管这种完全独立的FAS系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 并已形成结构紧凑、性能稳定、运行可靠、价格低廉的优点, 但这种“独成一体”的封闭式FAS系统不与其它智能系统的技术和通讯交流, 与其它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力很弱, 外通性不强, 无法快速实现语音、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共享。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到FAS系统的发展, 阻碍其自身的技术革新和升级换代。进入21世纪, 虽然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在大部分领域都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 但消防自动化系统却变革甚微。

3 自动化消防与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实质就是集成化, 就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 通过系统实现综合共享, 提高服务和管理的效率。

在智能化建筑中, 虽然自动化消防系统与其它各智能化系统一样, 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但它在实现报警、显示、控制、联动功能的同时, 更应该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门禁系统、车辆出入管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IC卡一卡通系统等子系统进行综合集成, 形成一个开放的楼宇智能化系统 (BMS) 。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使BMS系统完全能够为FAS系统提供互联互通所必须的标准接口 (如RS232, RS485) 或特殊接口的协议。

这样在BMS平台上, 应能显示FAS系统的相关信息, 对FAS系统的相关机构进行联动控制。在FAS总控制台上也能显示相关的、实时的BAS系统或其它子系统的信息, 并对它们相关的机构进行联动控制。这些信息还能够通过公共网实时地传递给社区或城市的消防调度指挥中心, 如图1所示。

实现这种互联互通之后, 消防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不再满足文字、数据、图表、声音的信息传输, 而更渴望看到实时的图像传输。如当火灾探测器报警时, 消防控制中心不仅能收到文字、图形、声光报警信号, 而且联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可使报警区域的摄像机图像立即实时的显示在屏幕上, 录像机同时开始录像。这种实时的图像可最清楚、最可靠的表明火灾的真假, 火灾的准确位置和大小, 火灾现场的图像还可以通过社区局域网、城市公共网传给社区或城市的消防调度指挥中心, 从而对火灾的救援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而录像资料还可为以后的火灾事故分析提供宝贵的依据。

在目前条件下, 消防规范尚不可能像安装火灾报警探测器那样强行规定用户在某些场所必须安装摄像机, 但可以要求 (或建议) 建筑物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

(2) 安防系统参与防火和救援。

智能大楼或智能化住宅小区中, 一般在办公室或居室内都装有红外探测器和紧急呼救手动按钮, 安装这样设施的原意是为了防盗、防非法入侵。在智能化大楼或智能化住宅中, 安防系统一般都包括:红外控制系统、可视对讲或语音对讲系统、紧急呼救按钮。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可以覆盖一个房间的绝大部分面积, 且灵敏度很高。如果该房间发生火灾, 它可以立即探测到房间内是否有人, 并将这一信息自动地传给消防控制中心。被大火围困在房间内的人可以通过对讲电话与消防控制中心直接对话请求救助, 也可通过紧急呼救按钮告之自己所在的位置。大楼或住宅小区的消防控制中心, 可通过社区或城市的公共网络将上述信息传给消防指挥中心, 为其掌握火区情况实施救援行动提供支持。

(3) 门禁系统、背景音乐系统与消防系统的配合。

大型商场、超市、地下停车场, 为了管理方便和安全, 往往在疏散楼梯间的防火门上安装门禁控制的电磁锁, 只有刷卡或按密码才能通过, 但当发生火灾人们争先恐后地逃生时, 往往来不及将门打开而造成严重后果。将门禁控制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联动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消防控制中心接到报警信号后, 报警区域的电磁锁可以立即自动打开, 同时在消防控制中心的电脑平面图上显示门已打开的闪烁信号。另外, 门禁控制系统还可对电磁锁的开关状态、供电状态、故障状态进行自动快速巡查, 确保其正常工作。

许多写字楼、酒店、大型商场、机场、车站、码头等都装有背影音乐系统, 它可以完全代替消防广播系统平时播放音乐、广告、通知等, 当接到火灾报警信号后, 可立即自动转为消防广播, 音量也可自动调节。

4 消防诸环节应配合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而变革

4.1 防火设计

消防肩负着“责任重于泰山”的特殊使命。消防系统保持相对独立是必要的, 但进行防火设计时更应考虑FAS系统作为BAS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如何参与智能系统的集成。根据实际情况, 编制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FAS) 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CCTV) 、门禁管理系统 (BCS) 、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系统 (PA) 、楼宇自控制系统 (BAS) 、内部交换机系统 (PBX) 等几个系统之间的逻辑联动控制程序, 从设计上保证智能化系统能为消防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4.2 消防规范

消防规范应逐步优化和改进智能化系统与消防通讯、联动控制的内容和方式。如:消防控制中心应与智能化集成控制中心共处一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参加智能化系统集成, 消防疏散通道上的门禁系统应与消防报警系统具有可靠的联动, 闭路电视监控的图像应能在消防控制中心实时显示等。消防规范应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各种规范、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而不断完善。

4.3 消防系统的施工和验收

建议取消专门消防施工单位, 水消防系统由给排水专业施工, 防排烟系统由空调通风专业施工,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由智能化专业队伍施工, 这种专业化的分工无疑可提高施工质量, 降低施工成本。消防验收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由政府专职部门 (如消防监督部门) 执行, 但建议在验收成员中配备智能化系统集成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5 结 语

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化是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消防自动化系统作为智能建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并与其它子系统进行综合集成,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使得智能建筑的各系统能够互通互联。消防诸环节为配合智能化建筑也做了相应的变革, 相信在今后的建筑物发展中消防系统会越来越完善, 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益处和更高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斌, 田峻, 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业出版社, 2002.

[2]白卓文.火灾监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安防科技, 2003.

[3]郭维钧.智能建筑的最新发展[J].智能建筑, 2003.

[4]GBJ16-87 (2001年版) , 建筑设计与防火规范[S].

建筑工程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探讨 篇10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建筑安全准则,消防安全,亚安全区,疏散出口,火灾模拟,温度分布

近年来,商业综合体的火灾事件呈多发趋势,其功能特性决定了商业综合体具有人员密集、火灾荷载高的特点。商业综合体的消防安全性能设计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商业综合体在建造之初采用有效的消防安全性能设计,能够对消防隐患起到防范性作用,合理的设计极大提高了安全系数,有效提升了消防安全性能。

1 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概念

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基于消防安全工程学原理和基本方法,充分收集各类火灾事故的历史数据并进行分析,根据火灾蔓延的速度,结合建筑物内部特点对火灾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评估火灾风险,进行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并对防火措施展开评估,预测和定量评价建筑消防风险和危害。根据分析的数据对消防安全设计方案加以优化,通过商业综合体的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消防灾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如:建筑物防火间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通过设置防火墙等方式提高消防安全性;当建筑物的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范要求产生安全隐患时,可采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等措施。在建筑工程中实施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的优点包括:创新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法,推行新的消防技术;通过消防设计的性能优化进一步发挥建筑设计师的创造力,增强建筑设计师的责任意识;通过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可防范消防隐患,降低消防事故风险,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

2 性能化防火设计在商业综合体的应用分析

以某高层商业综合体的超大水平开敞空间为例展开防火优化设计研究。

2.1 厅型内街的空间特点和防火难点

(1)大型化趋势。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较大,采用大厅式的商业内街运营模式,面积大、距离长,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困难。表1为某高层商业综合体的疏散情况。从表1可以看到,某高层商业综合体从-1F到5F的开放式经营空间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疏散距离超规范的问题。由于商业综合体建筑物内可燃材料较多,燃烧速度快,一旦发生火灾,难以控制局面,易造成人身伤害,增加救援难度。

(2)商业综合体的不规则化设计。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为追求设计美感,多流线形设计,整体空间广阔,造型不规则,不利于消防分区设计及防火卷帘的安装,也不利于消防人员在火灾现场的救援工作和人员疏散。

(3)商业综合体的多功能化。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呈现多样化、综合性特点,除具购物功能外,还设有休息场所,兼具提供餐饮等服务的功能,有很多顾客在此驻足休息。商场空间内放置了较多的易燃物品,而且人员密度大,空间流通性差。

(4)防火卷帘大量使用的趋势。商业综合体的消防设计中大量采用防火卷帘,防火卷帘门的故障率增多,一旦发生火灾,很难保障其有效性。

2.2 性能化防火设计措施

2.2.1 挡烟措施

在商业综合体中设计挡烟设备以提高消防安全性。利用挡烟设备,如挡烟墙、挡烟垂壁等,控制火灾发生时有害烟气及烟雾流动区域,提高消防安全性。挡烟设备需采用特定的建筑材料才能有效实现挡烟目的,所用材料应为非燃烧材料。挡烟垂壁同样要采用非燃烧材料制成,其设计要根据场所的要求进行:使用可旋转的挡烟垂壁,发生火灾时启动挡烟垂壁控制开关,形成空间划分,实现挡烟操作;使用可起落的挡烟垂壁,将其放置于屋顶处,发生火灾时垂直降落到一定高度。商业综合体挡烟垂壁的设计要根据商业综合体每层的高度及空间特点来设计,要确保挡烟垂壁能够下降到一定高度,切实发挥挡烟作用。在材料的运用上务必使用高效的防火材料,并与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协调。在建筑设计时即应从安全性能化设计角度出发做好建筑设计规划工作,建筑物建设时完成施工工作。

2.2.2 设置亚安全区措施

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设置亚安全区,一旦发生火灾,能够组织人员快速离开危险区,经过相对安全的亚安全区到达安全区,实现人员的有效疏散。亚安全区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能够为人员的安全疏散赢得宝贵时间。亚安全区的应用有效缓解了消防安全压力,较为妥善地疏散了人群。基于美观和防火实用功能两个角度出发,对商业综合体的亚安全区进行了消防设计,如图1所示。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2 220m2,商业内街形成亚安全区,方便特殊情况下人员疏散。

亚安全区的设计重点在于充分考虑商业内街的作用,在店铺两侧均设置商业内街,作为亚安全区。亚安全区的消防设计应考虑防火分隔问题,对商业综合体每层内部采取合理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根据综合商业体消防安全功能及美观双重要求,采用了“钢化玻璃+喷水保护”及防火墙两种方式进行防火设计,在亚安全区设置了通道出口,确保人员能够安全撤离现场。亚安全区的设计要点是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确保人员在第一时间能撤到安全区域去,在亚安全区的设计中如使用火卷帘不利于人员撤离,应用“钢化玻璃+喷水保护”及防火墙两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亚安全区设计中应特别注重消防系统的整体设计,即使在设计中已采用了足够的防火分隔措施,也应考虑亚安全区的系统化消防设计。应设置连通的开口,防止火灾中有害气体的转移。由于亚安全区中同样存在较多的易燃烧物品,应做好消防通道的出口设计,提高人员转移的速度。对亚安全区的消防设计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一是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排烟设计;二是把中庭和步行街作为一个整体连接起来考虑消防设施的配置设计,满足排烟量设计要求;三是由于亚安全区面积较大,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装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

此外,在亚安全区的消防设计中应确保为人们提供安全疏散的环境,应采取措施提高亚安全区的安全性。充分考虑火灾负荷控制、火源控制等方面因素,减少在亚安全区的风险,加强疏散系统和疏散支持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疏散指示系统、照明系统等消防设计的细节。还应考虑亚安全区设计的面积问题,要确保面积足够容纳商业综合体内的人员安全撤离。

2.2.3 解决疏散宽度不足问题的措施

在建筑工程设计实践中,很多情况下采用借用相邻防火分区疏散出口的方式解决疏散宽度不足问题。按设计规范要求,借用疏散宽度不应超过分区疏散宽度的30%。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性能设计中,应根据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均衡调整防火分区以满足疏散宽度的要求,按规范要求设置防火隔板疏散宽度。对性能化设计方式进行论证,根据商业综合体的实际情况将疏散宽度调整到80%以上,并对设计安全性进行模拟测试,确保其设计合理性。在疏散通道中应设置防火墙,在疏散出口处应设置甲级防火门。

2.2.4 开设辅助疏散口的措施

如图2所示,在商业综合体5F电影院设计中,根据商业综合体建筑布局,电影院的防火分区都接近四层屋面。屋顶处为室外空间,安全性能较好,在四楼屋顶开设了辅助消防疏散出口,解决了宽度不足时较多人员的疏散问题,提高了人员疏散速度。

按照规范要求,商业综合体在商业内街安装了机械排烟系统,以控制区域内烟雾。设计中考虑到疏散面积问题,将中庭和步行街连接起来,并将排烟风扇安装于合理位置处。按照规定设置了亚安全区,并安装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启用了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

3 火灾模拟

对商业综合体进行了火灾模拟,厅型内街火灾场景如图3所示。假设在商业综合体首层中庭处起火,场景A起火点处消防设施运行正常,场景B和C起火点处灭火系统出现故障,场景B起火点排烟系统出现故障,场景C起火点排烟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场景A火灾规模为1.0 MW,场景B、C火灾达到4.0 MW。

图4为场景A的温度分布。可以看出,火灾规模为1.0 MW时区域中温度没有显著增加,人员疏散安全得到保证。

由于灭火系统故障,场景B、C火灾规模达到4.0MW时,场景B起火点同时出现机械排烟系统故障,中庭顶部积聚烟气,人员很难安全疏散。在场景C处,机械排烟正常运作,烟气迅速排出,人员有充足的时间疏散。

在14 MW的火灾规模下,除商铺内温度偏高外,商业内街空间温度在各楼层的温度没有明显上升。模拟至772s时,距离地面上方2m处的能见度下降到10m。计算结果表明:在发生火灾后,从首层到商业内街的温度、CO体积分数、CO2体积分数和能见度条件在人员疏散完毕前均不会达到危险状态。在火灾模拟中,场景B的火灾规模是相对较小的,但由于现场的钢化玻璃在分隔火灾中的作用失效,大量的热烟气进入亚安全区,人员无法疏散。“钢化玻璃+喷淋保护”措施是比较重要的,应加强管理水平,确保在实际火灾中发挥作用。

4 结论

从火灾场景A的模拟结果来看,商业综合体厅型内街中设置灭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员迅速撤离现场,为消防工作赢得时间。设置挡烟设备、设置亚安全区、合理设置疏散宽度、开设辅助疏散口等性能化设计措施也有效提升了消防安全性。应根据建筑特点做好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并做好消防设备的定期保养工作,以保证消防设备的运转。

参考文献

[1]姜波.大型商场火灾危害性及灭火对策[J].科技传播,2011,(17):21.

[2]王立,况凯骞.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中庭防火分隔与人员疏散[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36-39.

[3]李俊梅,李炎锋,樊洪明,等.CFD模拟课程在建环专业本科生中的教学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101-103.

[4]程冰梅,戴丰秋.大型综合商场安全疏散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8):805-807.

[5]张军,阮传生.大型商业建筑疏散问题的探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2):101-103+151.

[6]刘静.关于超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疏散情况的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2,(6):50-52.

[7]姜仕有.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现状、疏散逃生自救及防范措施[J].科学之友,2011,(23):134-135.

[8]杨淑江,倪天晓,张新.大型商业室内步行街性能化消防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4):370-374.

[9]陈南,吴迪,徐晓楠.某大型综合性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性能化评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4):362-363.

上一篇:刑以群管理学笔记下一篇:林鸣事迹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