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精选12篇)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1
1 新时期时代背景
十八大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了“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四化,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实现四化,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互联网应用,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应用和云计算服务。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约52%,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左右,有较大的差距。对我国来说,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历史关键阶段,只有城镇化,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市场,进一步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不能走畸形发展的老路,要警惕先行国家严重城市病的教训。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后者,无序的城镇化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公共安全恶性事件频发、交通拥塞、公共卫生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仅仅扩充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数量或改善城市局部运营系统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符合我国“十二五”城市发展的要求,促进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发展的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即是让信息化和智能化遍及到城市各个行业和领域,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高了城市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从而破解了无序发展的城市诟病,让人们生活、工作得更美好。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惠民利民、改善民生;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经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科学决策;合理利用资源、低碳环保。
2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国的城市信息化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始、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局域网LAN开始出现,随着局域网的发展,作为局域网终端的PC出现了,并促使了网上资源共享技术的发展,服务器随之出现。在此阶段中,由于城域网MAN功能上的局限,因此城市信息化的应用仅限于基层的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等。
数字城市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IP网络技术,特别是具有浏览器和Web服务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一统信息化领域的天下的局面。在本阶段中,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3S、数据库等技术渗透到城市管理、生活、产业等各个方面。
智慧城市阶段:发展于本世纪前十年的后期,物联网从互联网应用中脱颖而出,物联网是基于传感、控制技术的智能化和基于通信、网络技术的信息化两者融合的产物,物联网应用与云计算服务的急速发展,促使智能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三者的加速融合,开始进入构建“智慧城市”阶段,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延续,强调了感知、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应用的核心价值是:把这些感知和智能化应用从孤岛迈向“群”和“远”的环境;在群和远的环境中实现传感/控制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服务;实现对传感/控制系统的监控和管理。显然,物联网应用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使得城市中与传感/控制相关的行业获得了飞跃的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农畜牧业、智慧楼宇、智慧社区等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高科技的概念,且还会涉及社会、人文、管理的变革。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和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三者融合的必然结果,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不断深入、丰富内涵的长期过程。智慧城市建设一般是政府主导,企业支持,落实到行业应用。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首先是在有条件的沿海大城市启动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因为这些大城市已经具有前期数字城市建设的经验,人、技、物、财较有保障。两年来,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逐步扩展到中西部地区,遍及全国近300余个城市(包括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很多城市已把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十二五”规划。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文件和措施。
不同城市其智慧城市建设的规模和范围是有差异的。从城市规模来看分为大、中、小城市;在城市中又包括了城区和城镇;在城区或城镇内还包括了各类专业或产业园区;对于城区、镇及园区来说,还有新建和改建的区分。目前进展比较深入的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深圳、宁波、佛山等城市(区、镇或园区),在诸多建设规划中,虽然包括了一般常规的应用,但建设的重点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重点:优先低碳、节能和环保;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基于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等。
3 智慧城市建设的几个要素
智慧城市建设要素包括顶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体系架构与标准系列。
3.1 顶层规划与设计
根据本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愿景和目标,结合本城市的人、技、物、财情况,提出城市建设的近期和未来的需求,然后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和设计。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和设计是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智慧城市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统筹考虑,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个总体框架蓝图。基于框架蓝图,进一步做好智慧城市的总体设计、具体设计、具体实施以及运行管理服务。如果忽略顶层设计步骤,势必造成城市中行业、基层单元“信息孤岛”林立;不仅达不到建设目标,还浪费了人、财、时间等资源;智慧城市建设也不可持续。
3.2 指标体系
要做好智慧城市的总体设计,必须要有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规划和设计者依照智慧城市总体框架蓝图,并根据指标体系来设计整个智慧城市的总体设计方案。
在住建部发布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文件中说明了一个内容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包括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以及指标说明,对智慧城市(区、镇)建设试点申报单位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较为合理的建设范本。在第三级57个指标条款中几乎涵盖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民生、经济、决策、低碳)的全部内容,并增加了建设保障体系条款。
指标体系的实质是一个建设标准,重要性在于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提供参照,并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评估指标。
3.3 体系架构
为了实现指标体系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还必须要遵循共同的标准,即需要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支撑。首先要确定智慧城市体系架构,架构不仅体现了智慧城市功能总体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各个功能所对应标准的总体关系。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架构的主体部分由七层组成,另加两个辅助模块。叙述如下:
感知控制层自下而上包括了城市基础设施、传感/执行器、短距离通信网和网关四个子层,本层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的数据采集和自上而下的控制,并通过网关与网络传输层连接。
网络传输层包括基础网络和融合网络两个子层,本层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的传输,是城市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
数据层包括数据存储与管理、公共资源数据库两个子层,后者包括城市基础数据库和各个行业数据库,构成智慧城市的数据平台。
服务支撑层包括服务支撑、云计算服务两个子层,本层主要功能是构成云计算服务平台,支撑上面的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层包括指标体系第三级中可选的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本层主要功能是基于下层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城市的各类专业应用,并由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政策法规和信息安全两个模块保障了主体部分功能的实施。
3.4 标准系列
对应于智慧城市体系架构的各个子层和模块,引出了相应的标准系列,标准系列包括了数以千计的标准,其中包括了国际、国家、行业以及地方标准。经过梳理、整理后,提出可操作的常用的主流标准系列,提供给智慧城市咨询、设计、施工、验收、评估人员使用。
总之,为了避免城市间信息资源割裂,智慧城市孤岛林立,必须具有全国统一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一致的体系架构和标准系列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4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4.1 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
智能建筑是跨部委、多行业、多技术的集合系统,涉及城市各个行业。系统包括20~30个子系统,由常规和专业应用两大系统组成,涉及传感/控制、与传感/控制无关两类系统。智能建筑支撑绿色建筑,直接关系城市的低碳和环保。智能建筑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单体建筑、建筑群、智能社区以及智能园区。
在住建部发布的智慧城市57项三级指标体系中,直接属于智能建筑的有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等。间接的涉及诸多智慧行业,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物流、医疗卫生、给排水、燃气系统、供热系统、照明系统等。可以认为智慧城市半数以上的三级指标体系与智能建筑有关。
总之,不论智能建筑本身,还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是具有较大影响面的重要元素。
4.2 智能建筑必须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4.2.1 智能建筑行业要有统一的体系架构
目前智能建筑行业没有一致的体系架构可循,各个智能建筑项目各行其是,造成城市中众多的建筑物信息孤岛。因此,智能建筑行业需要有统一的体系架构,智能建筑体系架构应是智慧城市体系架构的一个分支,与智慧城市体系架构连接,并融入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中。
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各层的内容应与智慧城市体系架构相似,但功能上仅适用智能建筑行业。
4.2.2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应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目前,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与智慧城市无关,城市中智能建筑孤岛林立。因此必须更新目前的版本,在新版本中应考虑国家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目标。
4.2.3 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应自顶向下
目前传统的设计理念是自下而上的,按功能需求,设计若干个子系统,然后,再考虑是否要集成,这样往往造成项目完成后子系统孤岛林立。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目标下,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必须自顶向下,首先要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目标,应在统筹的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行业体系架构下进行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
4.2.4 智能建筑系统应采用门户技术和B/S访问模式
目前,智能建筑各个物联子系统的应用越来越趋向B/S访问模式,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采用门户技术和Web服务是大势所向。不仅应用软件而且系统维管软件均要采用该技术和访问模式。门户技术和B/S访问模式是目前所有电脑、智能终端均支持的功能,可以认为,门户技术和B/S访问模式是智能建筑基层集成乃至行业走向大集成的技术底线。
4.2.5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应走向协同的集成平台建设
既然目前几乎所有的应用子系统都由IP以太网支撑,那么在构建智能建筑时,就要摒弃传统的采用OPC、ODBC技术异构网络型的集成技术,而采用IP以太网支持的VLAN技术,并进一步利用Web服务、中间件和SOA等技术构建横向协同的集成平台系统。
4.2.6 要构建智能建筑云计算服务平台
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必须走向大集成,在协同集成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行业云计算服务技术及其自主创新的产品,构建智能建筑云计算服务平台。服务完善的云计算平台提供了基础设施、应用软件和功能平台三类服务,全面支撑了智能建筑行业的各个应用。
4.2.7 应自主研发嵌入式控制器和相关集成电路
基于统一的体系架构,采用门户技术和B/S访问模式,智能建筑行业各个物联子系统的系统结构取得一致,一致的系统结构为自主研发嵌入式控制器和相关集成电路提供了机遇。嵌入式控制器优化了系统结构,促进了智能建筑行业自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在国家新四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目标的指导下,为了破解城镇化带来的各种“城市病”,智慧城市建设时不可待。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随着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广度和深度展开,智能建筑必须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这是智能建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的“梦”怎么做?笔者认为应从智能建筑的体系架构、设计标准、设计理念、访问模式、协同集成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以及嵌入式控制器七个方面来托“梦”。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2
学院:工程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0901
学号:A07090311
姓名:张丹
人工智能技术新突破
摘要: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发展的一门前沿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新兴学科以及正在发展的学科。它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又可把它看作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的出现及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很高的评价。有的人把它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技术成就。
归纳逻辑是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伴随人工智能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和归纳逻辑研究相互影响,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归纳逻辑为基础,多学科相互合作,可以建立新的机器学习系统或归纳学习系统。
关键词:人工智能发展;综合性边缘学科;归纳逻辑;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一、智能计算机的发展
1.1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归纳逻辑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人工智能与五代机的研究,所涉及的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处理方面都必然运用归纳逻辑。一些研究者试图把归纳逻辑系统带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从而找到一定的正确的方法来发展人工智能研究理论系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之一,也被认为是21 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近三十年来,人工智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2]普特南指出:“20 世纪早期逻辑领域出现的两位巨人哥德尔(Kurt Godel)和杰克斯·赫伯德(Jacgues Herbrand)对于人工智能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1936 年,由图林提出的图林机器本来是个逻辑学的概念,并非为计算机的研制而提出,但图林机器理论与冯·诺意曼的程序内存思想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逻辑学者陈波教授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将是21 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 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4]。人工智能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性质为逻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挑战,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都必将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来对人类思维过程和智能进行模拟(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研究范围非常广阔,包括问题求解、定理证明、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智能控制、智能检索等。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对归纳的模拟以及智能化早就开始,但真正受到重视而且取
得重大进展还是在专家系统与知识工程出现之后。机器学习的核心是归纳学习问题,人工智能在处理不确定性推理的手段时,无论是数值型或非数值型的,特别是其中的非单调推理,都是与归纳学习密切相关的。值得强调的是,非单调推理对不确定性推理的处理方法与归纳逻辑不同,它对归纳逻辑有很大的启发。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归纳的研究和不确定性推理密切相关,神经网络的研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并开创了新的学习模型。在专家系统中,机器学习、不确定性推理都包含了归纳推理这一要素。正是有了归纳推理,机器才能完成发现定律之类的高级智能活动与行为。20 世纪50 年代出现了对机器学习的研究,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中,对归纳的模拟研究已占据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归纳学习已经成为机器学习的核心内容。
1.2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发展
上述这些理论与发展也为基于归纳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行性条件。人们逐步认识到,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从学科发展研究逐渐趋向实际应用,从一般的思维方式方法发展到专门知识运用的重大突破。专家系统在各方面的应用也促进了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专家系统是一种在一定领域中具有专家水平解决难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它能灵活运用专家积累的经验和专门知识,求解通常需由人类专家所完成的任务(如医疗诊断)。专家系统的特点是将人类专家的知识用符号来表示,其中最受欢迎的方式是将知识表示为一套规则,如“若x 咳血,则X 很可能得了肺病”[5]。可是,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当专家系统已发展成实用的AI 技术时却面临一个重大困难,即人类专家大都很难清楚明确地表达出知识库所需要的形式规则,因为他们很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做的。因此,访谈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这就是费根鲍姆所谓的关于专业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6]。专家系统在知识获取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知识的完备性问题、多专家合作与综合问题、知识的自动获取问题、分布式知识的处理问题等。计算机获取知识的途径还主要依靠人类操作,以机器可利用的形式将知识输入到机器中。通过这种方法获取知识存在一定弊端,人们不得不探究第二条道路来解决计算机获取知识的问题,这就是机器学习。近些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的相关知识与专门技术直接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规则,而不必为如何从专家口中获得规则而感到困惑,这正是人工智能逻辑学派在机器学习研究发展中的具体目标。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发展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所谓机器学习,是指系统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某种长远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在下一次完成同一或同类工作[7]。
机器学习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计算机具有能像人类一样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建立学习的计算理论,构造各种学习系统并将之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其实质是,通过计算机的归纳与类比等方法,利用其内部现有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判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试图理解学习的过程和创造能够学习的计算机程序。一些专家认为,机器学习作为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模拟人类是如何学习和工作的,二是完成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根据人类学习的特点,机器学习的研究应向下列方向发展:
(1)建立模拟人类学习过程的学习模型,深入研究学习过程的神经生理机制和心理学本质。这不仅要用到人工智能的一般方法,而且也需要认知心理学、归纳逻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2)进行基础研究,了解人类学习速度慢、效率低的原因,发展各种学习理论,探讨
所有可能的学习方法与算法。
(3)探讨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异同及相互联系,研究知识的表示方法及自然语言的接口[8]。所以说,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归纳逻辑,有助于促使人工智能的成功应用。
二、人工智能的前沿——基于归纳逻辑的人工智能研究概述
归纳逻辑是逻辑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归纳逻辑研究或然性推理,即当其前提为真时,结论很可能为真但不必然为真。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与归纳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着,归纳、归纳方法、归纳逻辑是既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从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到培根与穆勒、莱布尼兹与布尔,他们研究演绎逻辑,同时也研究归纳逻辑。严格说来,他们所研究的与其说是归纳逻辑,还不如说是归纳方法。这集中表现在培根提出的三表法(即本质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与穆勒提出的确定现象间因果联系的归纳五法(实验五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在这一阶段,哲学家与逻辑学家、科学家(如牛顿等人)探讨过有关归纳的很多理论问题,强调了归纳方法在实验科学中的发现作用,明确提出了两种基本的归纳方法,即枚举法与排除法。同时,他们几乎都将归纳与因果性联系起来,认为在本体论上归纳必须建立在具有自然齐一性的因果性之上[9]。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归纳逻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归纳,我们日常的行为活动也离不开归纳。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和归纳逻辑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然而它的这种可能性正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动下逐渐地变成现实。20 世纪20 年代,凯恩斯将概率理论与归纳逻辑相结合,建立了第一个概率逻辑系统,这标志着现代归纳逻辑的产生。现代归纳逻辑可分成三大派别,即经验主义学派、逻辑贝叶斯主义学派与主观贝叶斯学派(频率学派、逻辑学派)和私人主义学派。
在我国,现代归纳逻辑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初。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中期,对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是逻辑学界的热点之一。学者们把归纳逻辑的相关知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归纳逻辑发展到现阶段还很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有的学者指出,为了在机器的智能模拟中克服对归纳模拟的困难,应该将归纳逻辑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器学习、不确定推理和神经网络学习模型与归纳学习中已有的成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已有的归纳学习成果上,在机器归纳和机器发现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10]。当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由数据处理转入知识处理时,对归纳逻辑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是必要的了,这是一个极有价值且极富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课题。
三、结语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3
随着IT分销行业趋于饱和、利润稀薄化现状日益突出,分销商们纷纷尝试不同的市场业务以保持增长态势,放眼望去,国内IT分销发展触角正在向多元化领域延伸。
自2009年以来,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一五”建筑节能任务的通知》要求确保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高端化和节能需求的提升,这一比例有望在2012年提升至30%。”长虹佳华董事总裁祝剑秋表示。
有鉴于此,长虹佳华成为了建筑智能化市场“吃螃蟹”的第一人。在宣布进入建筑智能化业务后,长虹佳华就携手施耐德、霍尼韦尔、APC、中兴通讯等众多厂商在全国举行巡展活动,而且不到半年就连续筹办了两次。
“到目前为止,长虹佳华的建筑智能化业务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 祝剑秋表示,长虹佳华在短期内迅速打造了十余个智能化子系统,形成了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等6大建筑智能化体系,全面满足办公、商业、文化、媒体、体育、医院等不同领域对建筑智能化的需求,即便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安防系统领域,长虹佳华也能够联合相关领域的顶尖厂商,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多种个性化解决方案。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4
会议由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智城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建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安通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了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尊宝酒店设备有限公司、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金三立视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厦门狄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江森自控有限公司、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智能分会会长黄久松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年会之所以选择在武汉召开,是因为武汉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武汉城市群和智慧城市建设蕴涵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近几年,武汉市正处在城市建设高峰,其建设规模、速度前所未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行业年会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每年年会倍受业界关注,已经打造成了具有一定魅力的行业交流平台,成为行业企业家、专家学者、广大用户及各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和参与的盛会,她传递着国家相关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最新信息。通过行业间、企业间、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吸取优秀元素,促进行业、企业稳健发展,争取更大的优异成绩。
另外,湖北省住建厅副厅长、湖北省建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张弘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前景广阔。湖北的智能建筑企业不多,欢迎大家到湖北推广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遵守《湖北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协会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做好桥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竞争,保障工程质量。
湖北省建筑业协会秘书长吴涤清在致辞中肯定了智能分会在提供政府咨询、促进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组织业内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协会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指出,如今的时代是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最好时代,他希望协会间加强合作,带领会员企业把握时代潮流,努力开拓企业交流平台,创新会员企业服务方式,挖掘会员企业急需的信息资源,为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宇林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已经走过二十年的历程,去年智能分会隆重召开了十周年成立大会,发布了《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8),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智能建筑分会已经站在了下一个十年新的发展起点上。目前,智能建筑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和专业人才队伍也在建设和成长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住建部中心工作,需要着力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也是智能建筑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各位领导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年会表现出了高度重视。
智能分会秘书长李翠萍在《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2013年工作总结与2014年工作构想》中总结了智能分会2013年的主要工作,并宣读了2014年的计划,她指出,2013年智能分会以十周年大会为契机,全面梳理了协会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了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协会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发展规划。她表示,2014年,协会将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坚持搭建平台、汇聚合力、共处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协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站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进步。
2014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分为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在主论坛上,智能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祝敬国以“校正航向,夯实基础——2013行业发展报告的解析”为题对《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8)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武汉智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志勇以“延华集团‘智城模式’探索与实践”为题,探讨了智慧城市应遵循“本土化公司+与政府合作”的商业模式;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胡瑞敏以“大数据,平安城市与智慧城市”为题为大家定义了不一样的“大数据”及其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肖必龙在主题演讲“构建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中,为大家介绍了更快速、更安全、更模块化、更节能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武汉中建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应在“设计引领发展,科技铸造未来”的主题演讲中,以丰富的案例分析了方案设计的重要性;锐捷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部副总经理江红杰以“设备网建设中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之道”为题讲述了锐捷网络设备网解决方案可以解决IP监控的视频质量不能让人满意、室外和准室外环境下交换机部署和维护麻烦的问题;惠州市尊宝酒店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以“尊宝酒店客房智能节能分析软件的应用”为题论述了酒店客房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售前方案工程师徐灵伟以“海康威视智能建筑安防综合解决方案”为题分析了安防行业的四大趋势以及海康威视安防解决方案的七大优势;上海中心大厦工程管理总部技术总监陈晖以“中央能源系统CPMS策略研讨”为题探讨了智能建筑新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志强以“最新视频科技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为题,利用视频现场演示了科达视频技术的先进性;金三立视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售前技术经理钟武以“监控视频大数据解决方案”为题分析了公司视频采集、数据管理、视频存储、数据挖掘技术在大数据中的应用;武汉安通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德宝以“数字生活与绿色智能建筑的有机融合”为题分析了绿色智慧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向;厦门狄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地产副总经理陈发梨以“通讯技术创新楼宇对讲系统——安卓时代与云服务时代新篇章”为题介绍了公司楼宇对讲和智能家居方面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演讲涵盖智慧城市、大数据、网络建设、酒店客房控制、安防、视频监控、绿色智慧建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态势,紧扣当前行业热点,为与会者了解行业全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值得关注的是,主办方还在主论坛安排了高峰面对面环节,由祝敬国主持,以“智能建筑行业如何实现从立足智能建筑到面向智慧城市的跨越”为主题邀请了黄久松、智能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公共安全组组长刘希清、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柴永茂、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黎明、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杰、H3C通信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唐国生为嘉宾展开探讨,他们分别站在协会、专家、集成商、产品商等角度提出了智能建筑企业实现向智慧城市跨越应该努力的方向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行业协会今后的工作重点。
在安防一网络一大数据分论坛中,来自政府机关、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和企业领导就视频安防、安防监控、信息网络、周界入侵探测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态势发表了精彩演讲;在建筑能效优化管理分论坛中,来自高等院校的专家和企业领导围绕节能、能耗计量、节能分析软件、优化控制、可持续发展、能效评估与建筑能效优化、绝对湿度控制、能源管理等介绍了众多优秀的解决方案和经典案例;在高清会议系统分论坛中,来自设计院及企业的专家领导与大家分享了会议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舞台机械系统、多话筒扩声系统、交通枢纽公共广播、高清会议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具体应用。主论坛及三个分论坛的演讲基本涵盖了智能建筑行业的各个细分专业,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实用信息。
此外,2014武汉智能建筑新技术及新产品展览会同期举办,此次展会是华中地区召开的首届智能建筑专业展览会,得到了国内外智能建筑行业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广州世荣电子、浙江一舟、广州市瑞立德、北京中创立方、星网锐捷、耐威国际、海康威视、延华智能等公司均搭建了专业化的展台,全方位展示了公司最新产品和最新技术,吸引了来自华中及周边地区的众多系统集成商、工程承包商、建筑装饰公司、建筑承建商、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房地产开发商/业主、楼宇/物业管理、市政管理、能源供应商以及批发商/经销商、行业终端用户前来咨询洽谈。通过展览会现场调查表明,76%的观众有全部或部分采购决策权,90%的参展商对本届展览会的展出效果非常满意,与会者和参展单位进行充分沟通,达到了预期效果。展会为寻求企业间的合作机会提供了平台,得到了行业企业的高度关注,各参展商表示,来年一定踊跃参与,大力支持。
会后,主办方还组织专家、企业代表分别参观了“光谷智能港”、武汉天地智能化工程、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代表们对项目采用的先进技术及达到的智能化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5
ZigBee Alliance和Wi-Fi Alliance今天宣布双方达成一项协议,双方将在针对智能电网无线网络应用的无线家庭局域网络(HAN)领域开展合作。合作最初的重点将是ZigBee Smart Energy 2.0,即面向智能电网无线网络家庭的新一代能源管理协议,其基础则是当今颇为成功的ZigBee Smart Energy Profile。通过此次合作,ZigBee Smart Energy 2.0 预计也将应用于 Wi-Fi 技术领域。
两联盟将利用各自技术的独特优势与功能,找到应用ZigBee Smart Energy 2.0的时机。这将扩大HAN在能源消耗或生产设备管理(生产设备是智能电网无线网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用途,ZigBee Smart Energy 2.0去年被美国能源部及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评选为针对HAN设备的初步可互操作标准。
Wi-Fi通信技术与ZigBee Smart Energy 2.0的结合意味着公用事业机构、厂商和能源消费者将在寻找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时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功能。双方之间的协议将有助于在智能家庭环境中将这两项通信技术进行密切整合,
该环境将包括从电表、温控器和家电到家庭娱乐设备、计算机系统和汽车等众多设备。
ZigBee Alliance主席Bob Heile表示:“ZigBee一直与Wi-Fi交互工作,使用ZigBee和Wi-Fi网关。如今,利用ZigBee Smart Energy的智能,双方获得了进一步合作以创造未来的智能家庭的机会。Wi-Fi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已成为用于家庭环境的一项重要无线网络技术。我们的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智能电网无线网络解决方案的进一步创新。”
Wi-Fi Alliance首席执行官Edgar Figueroa表示:“与ZigBee Alliance成员的合作不仅会将ZigBee Smart Energy产品扩展至Wi-Fi领域,这一合作还将有助于实现真正互连的智能家庭的愿景。根据该协议,双方代表将在智能电网无线网络活动方面向对方提供信息或建议,以加速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推出。”
最初开发的ZigBee Smart Energy是在标准ZigBee无线网络上运行,以支持智能计量和先进计量基础设施(AMI)的需求。ZigBee Smart Energy 2.0旨在支持用于数字家庭的其他网络技术,包括HomePlug和现在的Wi-Fi。低功耗的ZigBee标准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需求进行了优化,以支持强大的自动配置、自行修复的无线网状网络、扩展至大型网络、极低成本和复杂性以及最长电池寿命等特性。
智能新助手 篇6
能源分享:
手机没电也能“借”
每当“电池电量低”的提示出现在手机上,人们总免不了胆战心惊。因此,不少人总会随身携带充电宝。如今,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款名为“能源分享”的移动无线充电设备,该设备不仅可以自行充电,还可以在没有电源组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电量分享给他人。
这款设备内置铁酸盐板、线圈和铜带,整体呈正方形,与一般充电宝相比,体积小巧,可贴在智能手机或智能腕表上。没电时,人们只需把另一个有电的手机贴上去,“能源分享”就会自动从有电的手机“借”来电,为即将没电的手机充电。手机用该设备充电12秒便可以通话1分钟,充电2分钟就可以看4分钟的视频。
一般情况下,无线输电设备至少包含两个线圈:一个在电源发射器中,另一个在电源接收器中。当电流在电源发射器中流动时,它会产生电子磁场,向接收器输送电量。不过,这种电子磁场对人体有害。为了实现磁场防护,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材料,最终他们将铁氧体和铜带置于线圈背部,进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与大多数新技术一样,“能源分享”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接收的电量只有发送电量的一半。
“防剁手”手环:
乱花钱就电你
每个月总是忍不住狂买,怎么办?也许你需要这个“防剁手神器”——电击手环。手环最初是美国帕夫洛克公司推出的产品,定位是“腕上私教”——通过电击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大吃大喝。现在经过英国“智能环境”公司改良,它变成了“防剁手神器”。
这款智能手环可与用户银行账户互通,戴上它,一旦账户余额降到预设数额以下,你就会遭受255伏的电击,让你清醒过来。这款手环制造商曾利用类似产品“整治”起床困难户和网络拖延症。若用户在手表上设置6点起床,手环就会在6点时和普通的闹铃一样发出震动。若用户没有按时起床,智能手环便会进行电击。
不过请放心,智能手环释放出的电量很小,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利用电击克服用户的拖延症,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原理在于心理作用。专家表示,有研究表明,电击在临床中对部分人群(至少是儿童)具有正强化效果,而不仅仅是一种厌恶疗法。
“长眼睛”的手杖:
盲人的出行利器
英国研发出一种具备革新意义的智能手杖,有了它,视力障碍人士在行走中不但能轻松躲避障碍物,顺利抵达目的地,还能从人群中分辨出熟悉的亲人和朋友。手杖由伯明翰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它借用智能手机技术和面部识别技术,可以帮助盲人识别10米以内的熟悉面孔,同时实现定位功能。
这款智能手杖安装了面部识别摄像头和内置传感器,同时,还配备了内置SD存储卡,该SD卡可以储存大量图像资料,即熟悉的亲友照片和信息等,以此为盲人找人时提供识别基础。扫描摄像头在区域内找到熟悉面孔后,就会将此图像与储存库里的照片进行匹配,进而给手杖发出振动提示。接着,蓝牙耳机会播放音频指令,利用导航设备帮助盲人准确走向亲友。除了认出亲人和朋友,还可以合理避免与不喜欢的人打招呼,或将通缉犯的照片存入SD卡,减少盲人遇到危险的几率。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7
首先请教中国设计院的张总工。在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智能建筑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那么, 您认为智能建筑本身遇到了哪些挑战, 又有着什么样的机遇呢?
张文才ANSWER
到目前为止, 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做了400多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在这些试点中, 无论智慧城市规模的大小如何, 哪怕是一个区、一个县的建设, 都要靠各个智能建筑把它托起来。这是一个基础的平台, 所以说在这里会有一个机遇的问题——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融合。而此时面临的挑战是, 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去做。
首先是对智能建筑的改造。我们对古建筑的改造是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 但是对于智能建筑来讲, 包括对既有建筑的改造, 就不能再改造如旧了, 而是需要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达到和整个智慧城市相融合。现在所做的“互联网+”让我们把很多东西融合进入了建筑里。比如, 建筑中大量的传感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随着物联网的发展, 将来会有很多东西也不会再是通过文字来表达, 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视频图像等方式来提取。到了这个时候, 我们就会遇到了智能建筑如何与智慧城市相融合的挑战;也遇到了一个机遇, 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郭晓岩QUESTION 2
下面请同济大学的程大章教授, 分享一下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程大章 ANSWER
我来简略地讲一下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关系。
大家从事智能建筑这个行业这么长时间, 都会知道, 以往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只是带有“/T”的推荐性标准。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们在最新版的标准中终于把“/T”去掉, 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但大家回忆一下, 这些年以来有哪一届政府, 包括住房城乡建设部说过我们要大力建设智能建筑吗?在行业里, 我们的政府是从来没有这样要求的。但是在绿色建筑领域不是这样, 它的评价标准依然是“/T” (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也有很多省市要求无论智能建筑还是绿色建筑的建设都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从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对比来看, 政府对绿色建筑方面的重视程度是非常大的。发展绿色建筑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的建设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会发现在国家编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智能化”的东西少了。其中在绿色建筑里面关于智能化的条款, 也提到必须要做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因此我们会将一些要求作为控制项加入到新编标准中, 把这些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 通过条文控制项的方式得到有效体现。控制项相当于我们标准的强制条款, 即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时候, 控制项必须得到满足。此外, 也会将一些跟绿色建筑国标没有太紧密联系的常规智能化系统放在评分项。
智能化是支撑实现绿色建筑的基本手段。智能化系统可以借绿色建筑发展的势, 来发展建筑智能化。我们把绿色建筑中的大部分大型公共建设称为主动式绿色建筑, 它们基本上都包含很多智能化的措施。而小型的被动绿色建筑, 若要在今后的运营过程中体现绿色价值的话, 智能化系统也是不可缺失的。现在的绿色建筑工程推进过程中, 各级政府越来越意识到, 只有通过绿色运营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例如, 上海市建委有明确的政策, 绿色建筑运营在通过验收后, 两星级的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50元, 三星级每平米100元。所以说, 我们要以运营的效果来看绿色建筑, 而运营效果也是离不开智能化支撑的。
郭晓岩QUESTION 3
下面想问广州设计院的肖总, 您作为从事弱电设计多年的资深专家, 认为协会应该如何给设计行业本身带来很好的引领作用?
肖建平ANSWER
工程智能设计分会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下特别针对信息智能化设计行业的协会。从信息智能化的发展来看, 最先开始, 它只是所有设计院里的一个最小的专业, 从设计的工序来讲也是排到最后面的一个专业。但是, 在工业的领域, 信息智能化专业划分非常细, 有铁路信号、通信等。在通信的设计院, 里面有更细分的专业:电源、传输、线路、交换。到了民用建筑设计院里面, 弱电基本上又是由强电在做设计。
为什么弱电会出现施工图设计和深化设计两个阶段呢?在最近的交流中, 一位同行提出, 希望弱电设计能够有4个阶段, 我很赞成这个观点。在现在民用建筑行业, 弱电的设计很难达到4个阶段, 基本上都是在初步设计阶段才开始介入的。但实际上, 弱电设计在方案阶段介入也很重要。因为弱电是一个管理的工具, 是一个被人们经常使用起来的一个管理、协助平台, 用来提升效率和管理水平。
但是, 甲方在弱电的专业人员配置、运营维护方面包括使用方面, 往往都是没有规范的。因为弱电信息智能化这个领域覆盖了通信、信息、网络、音视频控制等很多方面。它的专业覆盖范围是特别广泛的。从设备的厂家分布情况来看, 它的设备厂家分布也更复杂。它们的技术更新是最快的, 设备更新换代也一样。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来看,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里面, 每一“化”都和信息智能化是息息相关的。从绿色建筑的改造来讲, 建筑需要控制, 结构包括强电、空调、给排水, 所有的专业控制背后都需要弱电进行支撑。绿色建筑改造完成以后, 能源的计量和管理平台的综合实施也都需要信息专门化这个专业平台。在民用建筑的行业里, 弱电设计的整个份额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它的职业资格注册是没有的。所以我希望协会能够协助我们推进在信息智能化职业资格注册制度方面的工作。
弱电系统设计这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条件非常高。如果仅仅停留在做施工图设计阶段, 它跟业主在方案阶段是没法介入的, 也就不能谈出来将来的管理架构。弱电在方案的阶段做出设计, 是需要业主去强调、尽快落实管理运营模式的。如果业主在管理运营模式方面跟设计单位达不到互动和配合的话, 弱电的很多系统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最后一步交不到合适的人手上去使用, 它就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对弱电设备及其性能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一直在强调, 即使做完了深化设计, 弱电的施工设计也并不能算做结束。因为深化设计必须涉及设备的选型, 在方案阶段也要开始谈它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架构, 要协助业主把弱电的未来的管理模式、管理团队, 包括所需要的仪器仪表或者设备维护的架构要一揽子做下去。如果不去大力地支持和推行信息智能化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的话, 我觉得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来讲, 跟国家的“新四化”是相背离的, 也是没有真正的合进去的。所以, 我特别希望协会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郭晓岩QUESTION 4
华为POL全光园区解决方案正在进行推广, 下面请问华为公司的邓静涛总监, 为什么华为要用这么大的力量来拓展POL技术的市场?
邓静涛ANSWER
我简单谈一下, 华为为什么今年把全光园区, 也就是把POL作为战略方向在全球推进。
华为公司这几年在ICD行业一直处于一个舆论的中心, 但实际上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也非常清楚, 公司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同时, 公司在各个战线的发展上遇到了一些瓶颈。因此, 我们下一步就需要进入一个“无人区”去探索开发。在这个背景下, POL全光园区作为华为的一个战略方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进。
为什么要做POL呢?它的技术实际上还是POD的技术。之前, POD技术一直是用在社区、家庭等领域。现在呢, 我们想把POD技术推进到企业的园区, 包括酒店、学校, 以及我们现在所在的这种会议室等很多的建筑里面。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一种技术?因为它和传统的铜线技术相比, 有很大的优势。如程大章教授所讲, 我们智能建筑需要的运营不是一次性的, 在这个方面POL全光园区的交换机有非常大的优势。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光纤的技术, 首先我们可以实现在机房空间上的节省;在节能问题上, 无源的网络可以省电, 是一个绿色的节能。在可靠性上, 光纤的寿命是30年, 而铜线的寿命大概只有10年左右。除了绿色节能之外, POL全光园区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 比如说在建筑的成本、布线的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
当然, 华为公司只是一个设备的生产商。如果要把POL这项产业推进, 还需要我们的协会、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一起来努力的。
郭晓岩QUESTION 5
我们今天的主题有提到一个“智能建筑”的未来, 下面有请锐捷网络的丁总来谈一谈, 未来智能建筑的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问题。
丁凌云ANSWER
锐捷是一个网络设备供应商, 从工程的角度我们先来谈一个最小的模型, 它包含末端设备、中间的传输部分以及后台管控。在目前的智能建筑发展的模式下, 我们的智能建筑高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大、密度也是越来越大。这同时也意味着末端设备的数量在不断增大, 同时类型也在增多。很多年前就在讲IT化的趋势, 我们是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末端设备都去走IT网络, 实现IT化的, 这是不太现实的。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传感设备和小型化设备只能走无线网络。这样的话, 在网络连接层面, 我们还能做一些什么事情呢?我觉得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个人的想法是, 首先把IT网络做好, 还是把它扩展到住建产业。当我们把一个大型的建筑做成网络化、区域网络化的时候, 可以改变以往只能靠固定设备点的接入, 实现小型化的现场接入。还一个我们常提到的后台。现在很多的系统都在讲“云”, 借助网络, 借助其他的一些技术实现后端的云化。后端云化在数据大集中的情况下, 在管理层面下沉的时候,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跟我们的管控结合得更好。比如, 在管理端是不是有一些系统性和控制类的东西控制下层, 实施一个现场级的管控。这也是符合我们工业控制理论的。上层利用网络本身“只要有网就可以接入”的特性, 网络的带宽也是足够的。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8
在新时期和新要求下, 要想做好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工作, 就必须充分认识电气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这样才能保证电气施工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一、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概述
1. 智能建筑的基本建设理念
从现阶段我国智能建筑的基本情况来看, 大部分建筑都是根据人性化需求而修建的, 建筑内部结构系统都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方式来达到比较前卫的建筑目的, 这种建设理念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及更加适宜的环境。与此同时, 人性化理念也需要电气施工管理工作具有更高的水平。
2. 电气是施工管理的具体内容
建筑中的电气施工管理必须符合电气施工的各项要求以及制度, 在满足住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 体现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能源、资源的施工特点。这就需要在施工管理中, 加强对监督和管理工作, 保证建筑的质量能够达到预期标准。
二、新时期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在新时期背景下, 虽然我国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施工及管理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与国际上的优秀建筑相比, 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当建筑市场被智能化发展模式逐步覆盖时, 建筑市场对电气施工管理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在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发展时间较短, 某些科技水平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所以在大部分智能建筑中, 其电气施工管理的水平只是差强人意, 甚至有些电气施工管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对智能建筑的基本要求。
2. 电气施工管理中缺乏相应的规范作约束
自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建筑行业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但从智能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 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点关注这一问题的。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中, 如果施工过程中缺乏详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指导, 就很容易造成电气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和事故, 进而降低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 负责电气施工的人员队伍素质水平不高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施工工作不同于普通建筑中的施工, 负责智能建筑施工的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这样才能迎合新时期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的基本要求。但从目前负责电气施工的人员队伍构成来看, 大部分施工人员都没有掌握较强的技术水平, 也没有在上岗之间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智能建筑施工人员所掌握的技术水平等同于一般建筑的施工人员水平, 这种素质和能力造成其不能适应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的基本需求。在施工管理中还可以发现, 大部分施工管理工作都没有受到合理的监督, 也没有相关的制度来规范, 最终导致施工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
三、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的具体措施
1. 有计划的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 要想使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管理工作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就必须改进以往施工管理中的不足, 做好电气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关系到电气施工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 施工人员应该有计划、合理的做好准备工作,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2. 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1) 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
监管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 承包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专人进行现场监督, 做好对施工人员和施工环节的有效监管。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促进和引导施工队伍进行正确施工, 同时也能够为施工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而保证工程如期完工。
(2) 保证各施工队伍之间的良好沟通
电气施工需要多个施工队伍的共同配合, 如果这些队伍在施工之前没有针对工程需要来做好施工前的沟通工作, 就很容易造成施工中的错误和矛盾。要想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施工队需要对各自的施工范围进行划分和明确。同时还需要对较差领域的工作进行合理分配, 明确具体的责任和工作, 并严格按照施工计划和进度来开展施工工作。
3. 做好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 智能建筑电气施工需要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 同时需要按照严格的标准开展施工活动。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队伍需要按照图纸上的规定来进行施工, 并根据相关规章制度中的具体要求来约束施工行为, 保证各项工序都能按照具体的要求来执行。如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与图纸不相一致的施工步骤, 就需要向上级请示。当图纸有误时, 需要及时进行修改。
(2) 建立便于执行的质量规范和监督机制
质量规范机制中需要包含建筑施工质量的相关标准, 在施工过程中, 需要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和检验。如果抽样检验的材料不能达到质量标准, 则需要将材料退回或者进行整改。检查监督机制中需要包含监督和奖惩等基本制度, 检查人员应该根据工程完工时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质量来开展检查活动。
(3) 做好施工的几个主要阶段
从施工的几个主要阶段来看, 主要包括基础施工阶段对工程进行的质量控制工作、工程主体施工过程中开展的质量控制工作以及后期装修过程中对工程进行的质量控制工作。在第一阶段, 需要保证土建施工和电气施工队伍的交接与配合;在第二阶段, 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把握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合理安排工程进度, 有条理的开展施工工作;在第三阶段, 需要在保证装修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每一个施工细节, 保证整个工程的电气系统能够符合验收标准。
4. 智能建筑电气验收阶段的管理
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完工以后, 需要开展交付前的验收工作。在这一环节中, 检查人员既需要对所有电气设备性能进行全面的检查, 还需要根据图纸要求来全面检验设备的施工和运行情况。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与图纸要求不符的施工现象, 需要立刻进行整改。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验收, 最终交付使用。
四、结语
新时期, 对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工作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 必须严格遵照图纸的要求来开展电气施工工作, 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约束施工行为。施工过程中,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力争获取最优的施工质量。要以最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施工步骤, 并做好全程的监控和管理, 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延侠.小议智能建筑电气安装施工管理的对策[J].华章, 2011.
[2]张德建.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9
随着国家电网整体供电服务水平的逐步提升, “你用电, 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 全力打造“绿色菜乡·美丽彩虹”的服务品牌, 扩大电力市场, 满足客户用电需求, 首先就要保证电网供电可靠率和供电质量, 降低线路故障停运率。线路突然故障造成的临时停电、供电质量不高会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用电企业、科研机构、城乡交通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和损失, 而实现城乡智能配网改造, 可以提升城乡公用配电线路N-1通过率, 可以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降低线路故障停运率, 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降低影响, 提升供电服务品牌影响力。
1 城乡智能配网实施原则
1.1城乡智能配网的核心就是城乡供电线路通过实施智能化管理, 实现环网供电, 具体来说就是将两条供电线路组成一条手拉手环网, 对每条线路进行分段设置控制开关, 线路的连接点设置联络开关, 利用设备的延时进行停电区间的负荷转换。当供电线路的某一区域发生故障时, 配电系统具备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能力, 从而达到缩小停电范围和减少用户停电时间、提高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目的。
1.2 线路选择和设计首先应具备互带能力。
1.3通过实施线路分段原则, 缩小个别用户或线路故障带来的整体停电, 通过合理的线路分段数量和设置合理的分段点, 使用户享有尽可能的供电可靠性;其中干线的分段原则:负荷均等原则、线路长度均等原则、用户数量均等原则中符合具体应用条件的原则执行。
1.4选择设备具备满足当线路故障时, 能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功能。选择设备应当满足配网自动化升级的要求, 从而能够实现配网设备运行工况的远方监视和监测及与系统配合完成网络重构和负荷转带等功能。
1.5 负荷较重的分支线尽量布置分段分支开关, 以保障隔离分置故障, 保证主干线畅通。联络开关按合理的位置布置。
2 城乡智能配网的核心技术特点
2.1 就地保护功能
从配网技术发展的角度看, 随着电网改造逐步实现无油化和绝缘化, 一年内线路故障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少, 由此提出了配电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的配合采用了这样一种设想:即利用设备的智能化功能, 就地保护将故障隔离, 利用系统的集中管理功能完成负荷转移、优化等高级功能, 从而大大提高设备利用率, 并从技术层面避免了10KV复杂配网络依赖集中保护而带来的供电不可靠, 顺应了当今技术发展采用就地保护的趋势。在这里提及的城乡智能配网, 即可利用具有智能化故障查寻、就地隔离功能的故障搜查控制器FDR进行就地保护, 并隔离故障。其就地保护功能包含了时限顺送/逆送功能:时限投入、时限锁定、瞬时加压锁定、两侧电源锁定。
2.2 对配网能达到多层次的阶梯管理
杆上设备全力完成线路正常监控和故障快速处理功能, 后台系统权利完成对配网经济运行和实现整个配网的计算机管理, 使配网达到一个多层次的管理阶梯。
2.3 可利用调度监视系统
结合断路器从重合闸到再次分闸的实际及开关设定的延时时间, 计算出对应故障区段, 可迅速通知人员检修, 大大缩短了故障恢复时间。
2.4 不依赖于通信来完成事故的处理
将故障的快速实时处理功能下放到现场设备就地处理, 避免了配网中因过度依赖通信完成故障处理可能造成的配网供电大面积停电。
2.5 能满足配网经济运行
配网络将会根据应用需要进行网络重组、负荷转带等功能, 配电自动化开关将需要频繁操作倒负荷, 从而使整个配网络合理经济的运行。
3 城乡智能配网的工作原理
智能配网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压-延时方式, 对于分段点位置的开关, 在正常工作时开关为常闭状态。当线路因停电或故障失压时, 所有的开关都打开。在第一次重合后, 根据控制器设计的延时设置, 线路分段一级一级投入, 直至投到故障段后线路再次跳闸, 故障区段两侧的开关因感受到故障电压而闭锁。当所有断路器再次合闸后, 正常区间恢复供电, 故障区间通过闭锁而隔离。
对于联络点位置的开关, 在正常时感受到两侧有电压时为常开状态, 当一侧电源失压时, 该联络开关开始延时进行故障确认, 延时时间整定值为故障侧线路完成对故障确定并闭锁的时间。在延时时间完成后, 联络开关投入, 后备电源向故障线路的故障后端正常区间恢复供电。
4 城乡智能配网的效益分析
电力系统配网络投资效益是通过提高配网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达到增加电量销售、减少电量损失、减少设备损坏、减少设备维护费等目标, 同时也保证了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转, 其最终体现在增加企业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上。
4.1 社会效益分析
4.1.1 树立良好的行业风貌, 提升社会形象
在社会大力提倡优质服务的今天。行风建设、优质服务关系到电力部门的社会形象。从用户的最大利益出发, 减少停电, 提高政府和百姓对电力行业的满意度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因此, 通过智能配网的实施, 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1.2 促进电力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
智能配网使电网进入了配电自动化阶段, 是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应用由简单满足电网要求的开关功能上升到设备智能化应用的层面。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逐步完成, 将最新的计算机、通信、电力、电子技术等应用于电力工程, 使电力系统整体技术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
4.1.3 为电力系统走向市场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智能配网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 通过提供有效的电力供应, 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同时也为电力系统走向市场化打好了经济基础。
4.2 经济效益分析
4.2.1 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 节约开支
配网实现监控或监视后, 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 快速查找故障点, 缩短事故处理范围和时间, 从而提高运行、维护、检修人员的工作效率, 降低了因查找故障点而造成的人、财、物的浪费, 从而达到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4.2.2 可以提高配网运行可靠率, 经济效益明显
配网实现监控或监视后, 能及时准确的查找故障点、缩小事故范围, 及时恢复供电, 减少用户停电时间, 提高了配网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增加了供电量。
5 结论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10
同样擅长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飞利浦照明智能互联系统, 自然而然成为骏马的最佳选择, 2013年底, 飞利浦照明团队开始帮助骏马集团1号超级工厂优化原始照明设计, 一份安全、节能、高效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LED高顶棚灯具Green Perform High Bay配合Philips?Dynalite智能互联系统, 它既可实现移动感应和光感控制, 又可实现终端实时监测, 并通过DALI协议实现, 用以响应骏马集团完全信息化管理的期待, 使得其生产成本和生产管理实现全面安全、节能和高效。
超级安全:超级工厂的全能照明管家
这个被称作“超级工厂”的厂房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 内部空间高度为20米, 钢结构密集。1号超级工厂被定位为最后的加工组合站点, 行车往来很多。如果照明方面不理想, 产生阴影或其他偏差, 对安全生产会造成非常大的隐患。
所以灯具系统的选择和照明系统的管控都必须严格对待:即便是20米的高度, 飞利浦Green Perform高顶棚灯具也会将需要的光线合理地投射到台面和地面上;至于光线阴影和死角问题, 则由距地面8米高、侧柱上的辅助灯具来负责;飞利浦Green Perform高顶棚灯具会保持一种非常优良的状态工作5万小时, 在这之后, 当它的光衰逐渐达到30%以上时, Philips·Dynalite智能互联照明系统就会提醒控制人员可以考虑更换, 以保证生产链条的顺利持续进行, 避免造成工作中断、员工因用眼疲劳而导致产品不合格甚至重大事故。
节能同步高效:全新LED灯具减少60%以上能耗
是时候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工业照明了, 设计思路的转变能够带来成本和能耗的大大降低———在这个方案中, 飞利浦照明团队将400W的传统金卤灯方案提升为140W的LED照明方案, 灯具数量从492套减少到425套, 实现节能60%以上。
从飞利浦Green Perform高顶棚灯具中, 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和传统灯具相比, 飞利浦Green Perform高顶棚灯具结构设计很是精巧, 利用透镜配光而不再依靠反射;它的光输出率为98%~99%, 远高于传统灯具60%~80%的平均数据;抛弃了大罩子的轻巧外形的飞利浦Green Perform高顶棚灯具不易积灰, 还能有效的对流散热。
基于智能系统:再节能“10%~30%+大额意外支出”
显然, 通过骏马案例可以看出, 飞利浦智能互联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直接减少能源和人员的成本付出, 而随着时间推移, 智能互联系统还将愈发开始显现功效, 在不同的光照地区及不同的工况环境中, 它会在LED照明方案带来60%以上节能的基础上, 为用户再节省平均10%~30%的能耗, 实现一套方案, 双重节能。
智能电视:新生态下的新风险 篇11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运行安卓系统,能够上网、打游戏、安装多种应用智能电视机迅速升温,成为各大家电卖场的大肆宣传热点。据统计智能电视零售额渗透率从2011年1月的7.6%一路走高,到9月已经达到23.3%,这个增长速度比CRT电视向液晶电视、普通液晶电视向LED电视的过渡要快很多。2011年全年智能电视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8.87%。奥维咨询预计,2012年智能电视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万台,渗透率为27.74%,2015年智能电视出货量有望超过1.3亿,占据市场上平板电视数量的近一半。技术进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无法阻挡,电视机的智能时代正式开启。
全新的生态系统
新的市场空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吸引了IT大佬的蜂拥而入,2012年4月联想将推出全球第一台搭载安卓4.0系统和双核CPU的智能电视ideatv K91;5月前,苹果公司将推出其采用OLED面板,外形纤薄亮丽,可将iPhone、iPad作为遥控器的电视产品,Google更是在2010年就联合三星、索尼推出了自己Google TV平台。
电视的智能化打破了电视和IT的技术界限,模糊了电视机和IT的产业边界,国内电视机企业面临的生态系统变得无比复杂,系统开发商(微软、谷歌)、电脑生产商(联想)、芯片提供商(因特尔)等都挤了进来。我们不禁要问:国内电视机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企业发展会存在哪些风险?企业要如何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又要如何定位自己的战略?
电视机不同于其他产品,“屏幕”和“内容”缺一不可,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作用,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国内电视机企业处于由内容运营和电视机制造两条价值链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当中。
内容运营价值链由内容制作商、各地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电视机制造企业构成,在这个价值链条中国内电视机企业受制于国家行政政策,无权参与内容运营,完全属于从属地位,没有话语权,只是被动地遵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
电视机制造价值链则由上游原材料提供商,核心技术商(面板厂家、芯片厂家)、组装商、分销商构成,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价值链,遵从商业规则,国内电视机企业在这条价值链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充当电视机的组装商,靠规模赚取利润。
在现有的生态系统中,电视机制造技术的发展远远快于内容运营的发展,电视机完成了从CRT到液晶,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而电视内容被广电垄断,发展缓慢。国内电视机企业无法参与内容运营,而在电视机制造价值链中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则强化营销能力,一方面深化渠道建设,完成纵深的渠道布局,狠抓终端的出货速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宣传推广,塑造品牌形象,拉动销售,借助于强大的营销攻势,国内电视机企业放大规模,摊低成本,抢夺市场;同时国内电视机企业具有将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市场热点的能力,短期内赚取超额利润来弥补利润的不足。
国内电视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渠道的掌控和对市场的迅速反应。智能时代的来临,IT技术应用,IT厂家的涌入对内容运营和电视机制造两条价值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视机企业将面临全新的生态系统。智能时代,内容运营价值链发生的重大改变(见图1)和电视机制造价值链的改变(见图2)。
1.内容来源多样化。智能时代,电视内容的来源重点将多样化,重点将转向互联网。原有的电视内容运营是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电掌控的,由于体制原因,造成了电视内容的垄断性、内容有限性。近期国家对于互联网内容登录电视机不再采取明令禁止的这种“堵”的方式,而是采取发放牌照进行监督管理的“疏导”方式。这一重大转变,意味着互联网内容将大规模登录电视机。
2.内容使用的个性化。智能时代,消费者使用电视不再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接受电视内容,而是采用在线点播、主动筛选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3.内容传输的一体化。智能时代,电视内容将经由公共互联网进行传输,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实现电视内容、电话、互联网内容的一体化传输。
4.电视机功能的多样化。智能时代,电视机的功能将不断丰富,不仅能够看电视,而且能够实现在线点播、卡拉0K、打游戏、互联网访问、安卓应用、三屏互动等多样化、人性化的功能,电视机将演变成一个多功能应用的终端设备。
5.电视机核心部件构成的改变。传统电视机主要由硬件设备构成,而智能电视机则由“硬件+软件”组成;电视机的核心部件不再仅仅是面板,而变成了面板、操作系统、芯片、应用软件这四个核心部件。
6.电视机制造价值链利益的重新分配。智能时代,面板提供商不能再在利用其垄断地位来分配电视机制造价值链的利益,因为其他核心部件提供商包括操作系统、芯片等都拥有独特的地位,都希望分配电视机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利益,这将导致价值链利益的重新分配。
新生态下的新风险
中国电视机产业从诞生之初电视机制造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内容发展的速度,电视机不断升级,屏幕不断扩大,但我们的内容服务却不能及时跟进,比如现在电视机屏幕的比例是16∶9,而我们的电视源的比例却是4∶3。电视机制造快于内容运营的结果导致消费者并不能体验到电视机硬件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快感。
而在智能时代,内容的运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打破了广电对于内容的垄断,一方面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清晰度更高,另一方面改变了消费者收看电视的习惯由被动式的等待收看转变为选择性、个性化的点播,同时由于IT技术的应用使得电视功能更加多样化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电视机产业就像手机、电脑一样走上了由硬件致胜到软件为王的时代。
智能时代,国内电视机企业所处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价值体验,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国内电视机企业面对新的生态系统,同样具有新的风险,甚至可能被加速边缘化。国内电视机企业的风险来源主要有三点。
1.国内电视机企业核心技术缺失。国内电视机企业无论在内容运营和电视机生产制造这个两方面对没有核心技术优势,面板来自于日本、韩国,操作系统来自谷歌,处理器来自因特尔,而内容运营由广电、内容集成商(百视通等)、运营商把持,无论在哪条价值链上,国内电视机企业都处于价值链的末端,没有话语权。
2.国内电视机业由硬件的竞争升级为内容的竞争,改变了竞争的关键要素。在硬件时代竞争的关键要素是技术及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策略,如果一旦你错过时间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而且很难走出困境,但是如果你能坚持到下一次技术变革时期,抓住新的机会你就有可能重新崛起。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到纯平、到LED等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行业格局的一次大洗盘。国内电视机企业与外企相比虽然不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但是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投放市场,从而取得领先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市场国内企业能够与外资企业分庭抗礼的重要原因。
到了智能时代,内容的竞争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游戏,这是一个边际效益递增的行业,你的用户数量决定了一切,用户数量越多,你的话语权就越强,你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败者是没有翻身的余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惜成本的发展用户的原因。新的竞争要素就是抢夺用户数量,只有累积到足够多的用户数量才能奠定胜利的基础。
nlc202309040544
新进入电视及生态系统的谷歌、苹果深懂此道,他们最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怎么能够黏住消费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专家认为这些IT大佬将统治电视最根本的原因。
3.软件升级代替硬件升级。电视机智能时代,硬件升级的速度可能降低,主要通过软件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那么国内电视机企业就不能借助于新技术的应用,挣取短期超额利润,来提高利润水平,国内电视机企业的利润增长就会减少,这对于企业发展将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重新思考战略定位
国内电视机企业虽然要面对这些不利的因素以及新的竞争要素,但同时拥有三项重要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一是品牌资源,国内电视机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品牌已经根深蒂固,深深的印刻在消费者心中,这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这是国内电视机企业面对从IT跨进电视机产业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的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二是强大的销售资源,国内电视机企业最擅长的就是营销,具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健全的销售组织,各项销售职能齐备,能够将新产品迅速的推向市场,虽然竞争关键升级为内容,但是内容也必须以电视机为载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强大的销售资源能够为争夺客户数量奠定基础。
三是本地化运作资源,Google、苹果在中国运作智能电视最大的麻烦就是面对中国特色政策法规,比如Google的Youtube在中国是无法访问的,而国内电视机企业则深知如何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作。
智能时代的来临,改变国内电视机企业面临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风险,国内电视机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抓住这次变革的机遇,重构竞争优势,找回话语权,提高在生态系统中的产业地位。
智能时代,国内电视机企业的战略定位是实现由硬件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未来竞争的关键要素是内容,智能时代下,新的生态系统加速了内容服务的发展,弥补了长久以来的内容缺失,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价值体验,未来竞争关键要素由硬件升级为内容服务。国内电视机企业在电视机制造价值链条中无法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智能时代,电视机的生产制造价值链的核心部件增加到面板、芯片、操作系统、软件应用,而这四个核心部件都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像面板集中在夏普、三星,操作系统集中在苹果、微软、谷歌,芯片集中在因特尔,国内电视机企业与这些寡头垄断的巨头相竞争可以说毫无胜算,在电视机的生产制造价值链中国内电视机企业无法建立核心技术优势,只能成为一个组装商。
国内电视机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够支持这种战略定位,如上所述,国内电视机企业拥有的三大资源:品牌资源、销售资源和本地化运作资源。内容服务是以用户数量为基础的,而国内电视机企业拥有的这三大资源组合起来能够迅速的增加用户数量。智能时代,彩电企业应联合捆绑内容集成商,利用强大的市场销售资源,迅速累积用户数量,同时发育自己的内容运营服务能力,最终实现由向硬件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在现实中,国内电视机企业的龙头正在探索这条道路,比如创维、海信、TCL成了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简称中智盟(STA),发展自有的内容平台;创维建立了酷开网提供内容服务;长虹与央视3D频道合作,国内电视机龙头企业正在积极的向内容服务商转型。
(编辑:周春燕 zhoucy@vip.sina.com)
在新的生态系统下,彩电企业面临新的风险,比如企业核心技术依然缺失的现状、由硬件竞争到内容竞争的发展趋势、软件升级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等。
智能时代,彩电企业应联合捆绑内容集成商,利用强大的市场销售资源,迅速累积用户数量,同时发育自己的内容运营服务能力,最终实现由向硬件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 篇12
1 智能化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存在的必要性
1. 1 建筑责任较大
建筑行业相比其他行业而言, 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害范围都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建筑工程会存在两个风险: 其一, 施工风险; 其二, 使用风险。由于建筑工程与其他工程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比其他工程而言, 更为复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无论是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 还是对于建筑技术的要求, 都相对严格。如果, 在施工过程中, 没有将具体的责任落实, 从而出现部分工作人员混日子的状况, 就极有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 出现各种失误, 如果该种失误在施工中被发现或者诱发事故, 损失相对来说还比较小; 但是, 如果该种失误没有被及时发现, 且一直到建筑完成, 也没有人发现, 那么极有可能使该建筑的风险系数提高, 一旦诱发, 可能会导致整个建筑内部的人员受到损害。因此,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 需要一开始就明确各个部分的责任, 实现责任落实, 让其在具体的操作中, 以责任作为第一要素。而智能化管理可以有效的分配责任, 落实责任, 因此, 需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之中, 提倡智能化。
1. 2 工程复杂性较强
建筑工程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工程具有复杂性。对于建筑工程来说,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涉及的内容较多, 施工工期也相对较长, 其施工工艺多样化, 施工人员较多, 在施工过程中, 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等, 这些都导致建筑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面对该种情况, 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因此, 提倡智能化管理必不可少。
1. 3 工程的延续性
一般来说, 所有的工程都是可完结的, 然而建筑工程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通常我们会将建筑工程的竣工作为终结, 也就是施工完成, 可以投入使用, 也就是说该建筑工程已经完结。然而实施上, 建筑工程在完成后, 需要投入到日常使用当中, 在使用之中,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 多半是需要前期的施工资料来进行配合, 才可以进行解决。因此,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 前期资料的整理十分关键, 中期工程的施工也非常重要, 后期维护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使用智能化管理更是必然。
2 智能化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已经适应了建筑行业的大致需求, 可以说传统建筑工程管理也是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那么, 提倡智能化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 提倡智能化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其科学性。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企业管理方式与方法都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在当前的管理工作当中, 更加注重科学的地位。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固然具有经验, 但是也具有落后性, 其落后性无法根除, 也就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根本适应了不了当前的建筑行业需求。所以, 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取缔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中, 依据现代的管理理论和当前已经得到实践的管理模式, 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 科学的管理模式, 可以将建筑工程中相对复杂的问题条理化, 使其在实践中更加便捷。目前, 常见的智能化管理方式有三种: 三角管理模式、直线管理模式、工程指挥部形式管理。
3 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措施
3. 1 建立智能化的管理制度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 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建筑工程的管理密不可分, 只有加强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管理, 才可以将其包含的各项工作快速且高质量的完成, 而在保证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 才能使其整体质量得到保证。而管理制度当中, 包含了多项内容, 这些内容, 对于施工之前和施工之中, 以及施工之后, 都具有一定的规范与指导作用。笔者认为, 要想实现智能化管理方式, 就必须要先建立智能化的管理制度。在智能化的管理制度当中, 需要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违规处罚, 以加强人们的遵守心理。一次来保证施工中的具体落实。除此之外, 智能化的管理制度, 还需要包括各项资料的储存问题, 以便于查看和使用。
3. 2 实施智能化的现场管理
智能化制度是智能化管理的一个方面, 也是其重要表现之一。然而, 要加强智能化管理, 还必须要落实智能化的管理过程。对于建筑工程来说, 智能化管理过程, 也就是施工管理。做好施工现场管理, 是智能化管理的核心。在智能化管理制度中, 会存在一些规范, 而这些规范就是对于管理实践的引导。在已经规范的责任中, 落实该种责任, 一旦发生了问题, 就可以找到对应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 一方面是追究其责任, 另一方面是强化整个团队的质量。除此之外, 对于现场管理, 还需要定时培养施工人员的技术与理念。让其施工意识和施工技术都有效提升, 唯有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做到高质量施工, 才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智能化现场管理, 实际上就是协调现场管理, 与完善现场管理, 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
3. 3 建立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不单单是一个实践性项目, 其中还会涉及到诸多理论的使用。数据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中, 会涉及到多种数据的演算和精确, 而这些数据就是后期实践中的指导。除此之外, 建筑工程施工中, 还会具有施工图纸、施工合同、质量检验证书等多种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料。这些很有可能会在建筑完工后再次使用, 因此, 笔者任务, 需要统一化建筑工程的信息管理。利用智能化的管理措施, 建立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有效的信息管理, 便于后期对于信息的使用。
4 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而高质量生活的实现, 也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建筑就是随着人们的不断追求, 也不断发展的行业, 智能化建筑工程管理, 就是行业与科技发展的衍生物。实现建筑工程的智能化, 不仅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还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重要的是, 还能保证更多使用者的安全,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行业目前管理需求的分析, 提出智能化建筑管理的应用方法, 希望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智能化
参考文献
[1]韩漪.浅析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 2013 (13) :103-104.
[2]温志良.探究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J].江西建材, 2014 (06) :284.
[3]陈袖忠.浅析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J].门窗, 2014 (05) :312.
[4]高青, 路昊明, 高敏.刍议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的应用以及管理[J]通讯世界, 2014 (15) :129-130.
[5]周新宏.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分析[J].科技风, 2012 (04) :162.
【智能建筑设计新论文】推荐阅读:
建筑智能10-11
建筑电气智能设计10-06
建筑楼宇智能12-10
建筑智能化设计10-22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09-21
智能化建筑06-24
智能建筑结构08-30
智能建筑行业10-11
智能化建筑与建筑节能论文10-22
管理建筑智能化设计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