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

2024-10-11

建筑智能(精选12篇)

建筑智能 篇1

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基本建设,更需要注重建筑物的低能源消耗,提倡节能减排。预计到下一个十年,中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国家提出鼓励发展节能型建筑,要求制定并强制推行更高标准的节能规范,因此建筑物节能和智能化的结合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绿色智能建筑是一个完整、精密的体系,而不仅仅是把房子造出来这么简单。智能建筑从立项、规划、设计、选材、建造、竣工、使用到几十年后的运维,还有使用者的习惯,都是环环相扣、层层影响的。

绿色智能建筑在保持传统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优化了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帮助其有效地安排时间、节约能源,实现电器控制、照明控制等,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在操作方面,它能够创造简便的使用方式、舒适的环境、经济实用的控制手段。

“智慧城市”是绿色智能建筑概念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扩展。可以设想,未来再将住宅、社区、写字楼、医院、银行、学校、超市、购物中心、火车站、港口、飞机场等各具特色的“智能服务建筑”、“智能小区”、“智能住宅”通过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加上市政公用领域的智能控制、城市管理领域的数字城管、城市交通领域的智能交通等,将更大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会将整个城市推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推进国家提出的“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绿色智能建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自然实至名归。这些正在实现的前景展现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领域。

绿色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产业,通常要通过智能化手段来实现,也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等特点的建筑物。兴得科技作为智能建筑行业的领头军,多年来投入大量研发力量,着力于开发绿色能耗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管理系统、基于物联技术的智能建筑运营平台等产品,这些产品系列已在多个客户案例中得到应用。

展望未来,我国绿色智能建筑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国家政策助推我国绿色智能建筑发展。近年来,财政部、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最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都在大张旗鼓地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尤其是当前国家极力推广绿色智能生态建筑,要求全面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和健康舒适要求,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筑模式必然是绿色、智能、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其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建筑节能改造。

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建设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温湿度、居住舒适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前景将会更美好。

建筑智能 篇2

(一)、施工前准备

1、熟悉并审查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

1.1、施工图纸是否完整、齐全,以及图纸的表述是否符合国家或区域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1.2、施工图纸与建筑现场在平面尺寸、标高、管线布置等方面是否一致;

1.3、施工图纸与文字说明内容上是否一致,以及施工图纸与各专业部分之间是否一致;

1.4、专业技术人员应认真阅读并熟悉施工图纸的内容及要求,把有疑问及问题整理出来,待设计院技术交底时逐一解决;

1.5、根据施工图纸中的材料、工艺、施工难度的要求,核查现有的施工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否满足工期及质量要求,并制定相应措施。

2、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交底

2.1、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持有电工作业操作证才能上岗;

2.2、所有施工技术人员入场前必须经技术交底后才能上岗,并熟悉施工图纸;

3、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3.1、与土建施工进度同步,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及步骤进行;

3.2、根据公司的施工进度合理统筹安排工程进度计划;

3.3、落实施工用水电驳接到位;

3.4、落实材料运输线路、堆放场地、材料加工场地到位;

3.5、按图纸及现场需求,核实仓库材料、设备到位情况,并核查验收是否符合设计及质量要求,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要求更换,缺少设备及辅助材料的及时提出采购到位;

4、施工人员计划安排

人员配置根据施工进度及目标,合理安排整个施工期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装人员的人数及工作周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监督、管控、施工作业各个环节密切结合,分阶段组织强有力的施工队伍,定时定量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减少工程成本。

(二)、施工程序

本工程安装施工的总体原则为:先地下后地上、先大后小、先繁后简。先重点部位、后次要部位;管线敷设依次先高后低、先主干后分支;先无压后有压的总原则。

小议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 篇3

摘 要:智能建筑为人们提供一个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种环境具有安全、舒适、便利、高效与灵活的特点,而建筑电气技术的使用,使得智能建筑的功能得以实现,并确保了智能建筑在使用中的安全节能。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电气技术;建筑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变的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东西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技术的应用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化的需求,逐步被淘汰,新的技术的补充就需要更高的性能,高性能的需求就加大了设备施工的难度,同时也需要技术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作为大部分设备应用基础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而被逐步的应用到现在的智能化建筑中。而电是一切现代化智能设备动力的源泉,它是建筑物实现智能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人们需求的大大增加,单纯的手工劳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不能适应人们的生活现状,所以在迅速增多的建筑物中都有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存在,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是人们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坚实基础。

1.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智能建筑兴起之前,建筑电气技术就已经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建筑中,建筑电气技术应用的方向众多,但是由于传统的建筑中很少会同时使用到多种弱电设备,使得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较为独立,很少会遇到需要协调不同弱电设备运行的技术问题,令建筑电气技术缺少系统间协调配合的经验。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弱电设备的结构与功能不断地复杂化,加之智能建筑的逐渐兴起,传统建筑电气技术使用方式复杂、节能效果不佳、管理效率低下、安全性不高限等缺点开始不断显现出来。智能建筑需要使多种使用功能得以共同实现,因而温控设施、空气调节设施、给排水设施、供电设施、照明设施、运输设施通信设施和安保设施等,均要实现安全可靠的不间断运行,就要求建筑电气技术解决所有设施的供电问题和设施间协调运行的问题。因此,现代化的建筑电气技术不断开拓创新,开发出了现场控制总线技术、以太网络传输技术、弱电技术、强电技术等多种实用高效的新型技术,保证了智能建筑内部的各项功能得以完整实现。

2.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

智能建筑建立在建筑技术的基础之上,将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的产物,但其具体功能的实现却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智能建筑需要依靠数量庞大的电子设备才能实现其全部建筑功能。而想要维持这些电子设备正常运转,就离不开布线技术、电源技术、屏蔽技术、抗干扰技术、防谐波技术、防静电技术以及防雷与接地技术等多项电气技术的支持。可以说,在相关的多项电子技术的背后,建筑电气技术才是保障智能建筑基本功能全部实现的基础。智能建筑中采用了数量众多的弱电系统设备,在此类设备的设计、安装于施工过程中,均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的支持。由于弱电设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干扰现象,而在智能建筑中,弱电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高于普通建筑,如果依旧对每套设备进行独立安装,不仅是对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更主要的是,大量设备之间的成复杂干扰会造成众多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而使用建筑电气技术对电子设备的安装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减少安装过程中对资源的损耗,还能够让降低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建筑电气技术的作用并不只局限于解决弱电设备之间的冲突,它同样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如帮助智能建筑实现智能化监控、加强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能力、促进智能建筑间的信息传输等。在电子监控技术方面,建筑电气设计摒弃了老式的计算机集中监控以及集散式控制的办法,转而研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在现场总线系统模拟、以太控制网络开发、网络的集成控制以及各种新兴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监控领域的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大推动了智能建筑监控技术的发展。与监控技术结合最紧密的便是安全防范技术。在安防技术发展的初期,安全防范系统中包括电视监控、通道控制、入侵报普、人员巡查、无线对讲、边界防越等子系统均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难以在同一时段内做到对智能建筑进行全面的监控。而当代建筑电气技术已经实现了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协作,大大提高了安全防范系统的严密度、可靠度和实时度,为智能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同时,随着各个子系统的相继数字化,整个安全防范系统也不断向着数字化、规模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建筑是为人们的办公和生活提供便利的人性化建筑,所以发达而完善的通信网络是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设施。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网络和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等。而网络的布设和网络间的信息传输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的支持。新兴的以太网络传输技术以其灵活的布线技术、优越的使用性能、高效的传输速率、方便的维护手段和合理的安装价格成为了当代应用最广泛的网络通信技术。通过采用以太网络进行数据传送,极大地促进了智能建筑内部的信息交流,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方便。

3.结束语

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要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做到经济节约、技术可靠、质量过关。在实际的工程中,建筑电气设计的方案应符合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合理选用新技术,保证技术的安全可靠,选用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利用新型的技术来简化系统的设计,从而减低工程造价,保证经济上的合理,降低投资的成本。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为了人们的人身安全做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接地保护工作也是必须完成的,让电气自动化系统也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的完善和更新,让它可以更好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青海.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措施[J].中国科技,2012

建筑智能 篇4

目前, 我国智能建筑还处于发展阶段, 工程建设水平和工程质量有显著提高但还不能完全尽如人意, 从一些地区调查情况来看, 智能化系统运行正常, 能够完全发挥重要作用的比例不高。由于相当一部分智能化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已引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业界各方的高度重视。

2008年, 本刊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分别举办了以酒店、医院和机场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为主题的“IB商务沙龙”活动, 主要邀请了有关业主、设计院、系统集成商及产品厂商的专业代表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技术探讨。与会代表认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酒店、医院和机场等建筑的智能化建设在提升建筑功能、提高运营效率、保障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但从已建成的项目来看, 现有的智能化系统和设备尚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刊通过“IB商务沙龙”活动, 针对酒店、医院和机场的智能化建设进行了专项调查和采访。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初步分析以及采访问题的汇总, 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面对建筑智能化按需建设、适度发展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重点 篇5

应与基础设施层相对应,且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系统分项宜包括包括信息接入系统、布线系、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能效监管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及相配套的智能化系统机房工程;

2、布线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根据线缆敷设方式和安全保密的要求,选择满足相应安全等级的信息缆线。应根据线缆敷设方式和防火的要求,选择相应阻燃和耐火等级的缆线

3、无线对讲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根据建筑的环境状况,设置天线位置、选择天线形式、确定天线输出功率。信号覆盖应均匀分布。

4、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接收天线、室外单元设备安装空间和天线基座基础、室外馈线引入的管线等应设置在满足接收要求的部位。

5、公共广播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包括业务广播、背景广播和紧急广播;②业务广播应根据建筑物业管理的需要,按业务区域设置音源信号,分区控制呼叫及设定播放程序。业务广播宜播放的信息包括通知、新闻、信息、语音文件、寻呼、报时等。③背景音乐应向建筑内各功能区播送渲染环境气氛的音源信号。背景广播宜播放的信息包括背景音乐和背景音响等。

④紧急广播应满足应急管理的要求,经济广播应播放的信息为依据相应安全距离划分规定的专用应急广播信令。紧急广播应优先于业务广播、背景广播。

6、会议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按使用和管理等需求对会议场所进行分类,并分别按会议厅、多功能会议室和普通会议室等类别组合配置相应的功能。会议系统的功能宜包括音频扩声、图像信息显示、多媒体信号处理、会议讨论、会议信息录播、会议设施集中控制、会议信息发布等。②具有远程视频信息交互功能需求的会议场所,应配置视频会议系统终端(含内置多点控制单元)。

7、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宜由信息播控中心、传输网络、信息发布显示屏或信息标示牌、信息导引设施或查询终端等组成,并应根据应用需要进行设备的配置及组合。

8、时钟系统应符合下列功能:

①用于统一建筑公共环境时间的时钟系统,宜采用母钟、子钟的组网方式,且系统母钟应具有多形式系统对时的接口选择。

9、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监控的设备范围宜包括冷热源、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给水排水、供配电、照明、电梯等,并宜包括以自成控制体系方式纳入管理的专项设备监控系统等;②采集的信息宜包括温度、湿度、流量、压力、压差、液位、照度、气体浓度、电量、冷热量等建筑设备运行基础状态信息;

10、建筑能效监管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能超监测的范围宜包括冷热源、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给水排水、供配电、照明、电梯等建筑设备,且计量数据应准确,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宜包括安全防范综合管理(平台)和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监控、出人口控制、电子巡查、访客对讲、停车库(场)管理系统等;

12、机房工程的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机房面积应满足设备机柜(架)的布局要求,并应预留发展空间;与机房无关的管线不应从机房内穿越;

住宅建筑:

13、住宅建筑信息接入系统应采用光纤到户的方式,每套住户应配置家居配线箱。

14、越高层住宅建筑应设置消防应急广播,消防应急广播可与公共广播系统合用,但应满足消防应急广播的要求。

办公建筑:

15、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应做到公共区域元盲区。

16、行政办公建筑内应根据信息安全要求或其业务要求,建立区域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或移动通信信号屏蔽系统。

旅馆建筑智能化:

17、客房内应配置豆联网的信息端口,并宜提供无线接人。公共区域、会议室、餐饮和供宾客休闲的场所等应提供无线接人。

18、旅馆的公共区域、各楼层电梯厅等场所宜配置信息发布显示终端。旅馆的大厅、公共场所宜配置信息查询导引显示终端,并应满足元障碍的要求。

19、客房内宜配置视频点播装置。

20、智能卡应用系统应与旅馆信息管理系统联网。旅馆建筑内进入客房区的电梯宜配置电梯控制系统。

文化建筑: 图书馆:

21、会议系统应满足文化交流的需求,且具有国际交流活动需求的会议室或报告厅宜配置同声传译系统。

2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满足图书储藏库的通风、除尘过滤、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的监控要求。

观演建筑:

23、剧场的公共区域应设置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现演厅宜设置移动通信信号屏蔽系统,并应具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功能。

2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满足剧(影)院的军内宅气质量、温湿度、革开风量等环境参数的监控要求,并应满足公共区的照明、室外环境照明、泛光照明、演播室、舞台、观众席、会议室等的管理要求

2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但在剧场内、放映室、候场区和售票处等场所设置撞像机。

广播电视业务建筑:

26、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应具有公共信息发布、提示通知、形象宣传、客流疏导、广告发布等业务信息发布和内部交通导航的功能。

27、时钟系统宜以母钟为基准信号,在导控室、音控室、灯光控制室、演播区、设备机房等处设置数字显承子钟,系统时钟显示器可显示标准时间、正计时、倒计时,并可由人工设定。

28、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在演播室、开放式演播室、播出中心机房、导控室、主控机房、传输机房、候播区和资料库等处设置摄像机。

29、首层电梯出入口处宜设置速通门以及临时访客的发卡设备,应与出入口控制系统智能卡兼容。在导控室、演播室、传输机房、制作机房、新闻播出机房、主控机房、分控机房、通信中心机房、数据中心机房和节目库等处,宜设置与智能卡系统兼容的出人口控制系统。30、应设置独立的广播电视士艺缆线的竖井,按功能分别预留垂直和水平的工艺线槽,制作和播控等技术用房内缆线直采用地板下布线方式。

会展建筑:

31、展厅的公共广播系统应根据面积、空间高度、扬声器的布局等,选择扬声器的类型及功率。

3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检测会展建筑的空气质量和调节新风量的功能。展厅宜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并应具有分区域就地控制、中央集中控制等方式。

教育建筑: 高等学校:

33、学校的校门口处、教学楼、行政管理楼、图书馆、会议中心(厅)、体育场(馆)、游泳馆、学校宾馆或招待所等应配置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高级中学:

34、公共广播系统应满足学校单体建筑室内和室外不同播音内容的需求,且公共广播系统在室外公用操场播音时,应具有远距离控制播放进程的功能。初级中学和小学:

35、教室内宜根据需要配置多媒体教学终端系统,并在学校的电视演播室内配置远程电视教学接人、控制、播放等配套设备。

交通建筑:

民用机场航站楼:

36、布线系统应支持电话、内通、离港、航恩、网络、商业、安检信息、数字视频、泊位引导、行李控制等应用系统,并宜支持时钟、门禁、登机桥监测、电梯、自动扶梯及自动步梯监测、建筑设备管理等系统的信息传输。

37、时钟系统应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校时,主机应采用一主-备的热备份方式,并宜采用母钟、二级母钟、子钟三级组网方式。母钟和二级母钟应向其他有时基要求的系镜提供同步校时信号。航站楼内值机大厅、候机大厅、到达大厅、到达行李提取大厅应安装同步校时的子钟。航站楼内贵宾休息室、商场、餐厅和娱乐等处宜安装同步校时的子钟。铁路客运站:

38、信息网络系统应支持列车到发通告系统、售票及检票系统、旅客行包管理系统、旅客引导显示系统、车站应用服务系统等的运行,并应能满足车站各作业点、旅客候车区对信息通信的需求。

医疗建筑: 综合医院:

39、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信号功率应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患者的人身安全。40、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应在民院大厅、挂号及药物收费处、门急诊候诊厅等公共场所配置发布各类医疗服务信息的显示屏和供患者查询的多媒体信息查询端机,并应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互联。

体育建筑:

41、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应满足体育赛事和其他应用功能对通信的需求,并应为观众、运动员、体育赛事主办者、新闻媒体等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通信服务。

42、公共广播系统应在比赛场地和观众看台区外的公共区域和工作区等区域配置,宜与比赛场地和观众看台区的赛事扩声系统互相独立配置,公共广播系统与赛事扩声系统之间应实现互联,并可在需要时实现同步播音。

商店建筑:

43、餐厅、咖啡茶座等公共活动区域宜配置具有独立音源和控制装置的背景音乐系统。

44、公共区域宜配置信息发布显示屏,大厅及公共场所宜配置信息查询导引显示终端。

45、信息接入(含移动通信室内覆盖接入)机房宜设在建筑首层,当该建筑物有地下层时,可设在地下一层。卫星通信(包括卫星电视)天线等安装于建筑物顶部的接入机房,宜设在便于信息收发及信息缆线接入的合理部位。住宅建筑:

46、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通常监控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水泵、电表、燃气哀、热能(有供暖地区)表一般具有计量、抄收及远传功能,通常采用兼容通信接口与公用事业管理部门系统联网。

办公建筑: 行政办公建筑:

47、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应根据办公建筑中各工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工作业务实际需求配置,并预留裕量。

旅馆建筑:

48、应在旅馆内总服务台、办公管理区域和会议区域处配置内线电话和直线电话,客房、客人电梯厅、商场、餐饮、机电设备机房等区域处宜配置内线电话,在底层大厅等公共场所部位应配置公用直线和内线电话及无障碍使用方式的电话。

观演建筑: 剧场:

49、信息网络系统系统应在舞台、舞台监督、声控室、灯控室、放映室、资料室、各类技术用房、化妆间、票务室和售票处等处设置信息端口。

50、信息显示系统的终端宜设置在人口大堂、售票处和等候区。广播电视业务建筑:

51、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信息显示终端宜设置在入口大堂、底层电梯厅、电梯转换层、候播区和参观通道。

教育建筑: 高等学校:

52、学校教学楼、行政管理楼、图文信息中心、会议中心(厅)、体育场(馆)、学生宿舍、餐厅、校园休闲和流动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区域等有关场所处,应配置与公用互联网或学校信息网络相联的宽带无线网络接入设备,应满足信息设备信号数字化传输质量和管理的要求,后勤物业管理系统宜运行在学校信息专用网络上。高级中学:

53、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端口宜设置在学校的大门口处、各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图文信息中心、体育场(馆)、游泳馆、会议接待室、餐厅、教师或学生宿舍等单体建筑室内。初级中学和小学:

54、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系统端口宜设置在学校的大门口处、各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图书阅览室、室外操场、室内体育馆、游泳馆、餐厅、教师或学生宿舍等单体建筑室内。

交通建筑:

民用机场航站楼:

55、布线系统应在航站楼内旅客活动区域安装公用电话、无障碍公用电话或语音求助终端。

56、有线电视接收系统在候机厅、贵宾厅、公务机厅、办公室、值班室等处宜设置有线电视终端。

城市轨道交通站:

57、站厅层、站台层、车控室、环控室、电控室、站长室、警务室及其他与行车直接有关的办公室等处所应设置子钟;当站厅层、站台层等处设有乘客信息系统(PIS)系统显示终端时,子钟宜与PIS 系统显示终端合并设置。汽车客运站:

58、大型汽车客运站旅客公共场所宜设置多媒体自助查询系统,问询亭侧宜采用触摸屏式旅客自助查询机,且多媒体自助查询系统应接入公共信息查询网络。

医疗建筑: 综合医院:

59、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宜根据医疗工艺要求配置,系统的监控功能包括:对氧气、笑气、氮气、压缩空气、真空吸引等医疗用气的使用进行监视和控制;对医院污水处理的各项指标进行监视,并对其工艺流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有空气污染源的区域的通风系统进行监视和负压控制。

60、入侵报警系统: ①宜在医院计算机机房、实验室、财务室、现金结算处、药库、医疗纠纷会议室、同位素室及同位素物料区、太平间等贵重物品存放处及其他重要场所配置于动报警按钮或其他入侵探测装置;61、出入口控制系统: ①应根据医疗工艺对区域划分的要求,在行政办公区域、财务室、计算机机房、医技区、实验室、药库、血库、各放射治疗区、同位素室及同位素物料区以及传染病院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等处配置出入口控制系统。

谈谈智能建筑工程中建筑电气技术 篇6

关键词:智能建筑 建筑电气技术 弱电技术 建筑设计

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内部的电子设备的种类不断的增多,设计也日趋复杂化,建筑电气技术保证了所有设备互不干扰的正常运行,因而在智能建筑领域得以广泛使用。

一、建筑电气技术与智能建筑的概念

建筑电气技术是以电气工程技术为基础,融合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多元化的应用技术。它具有电气工程的明显特征,同时又吸收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因此难以将其简单的划分到电工、电子、信息或控制类别中去。建筑电气技术的内容贴近时代又极具实用性,在我国当代建筑领域,尤其是智能建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

智能建筑建立在建筑技术的基础之上,将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的产物,但其具体功能的实现却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智能建筑需要依靠数量庞大的电子设备才能实现其全部建筑功能。而想要维持这些电子设备正常运转,就离不开布线技术、电源技术、屏蔽技术、抗干扰技术、防谐波技术、防静电技术以及防雷与接地技术等多项电气技术的支持。可以说,在相关的多项电子技术的背后,建筑电气技术才是保障智能建筑基本功能全部实现的基础。

智能建筑中采用了数量众多的弱电系统设备,在此类设备的设计、安装于施工过程中,均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的支持。由于弱电设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干扰现象,而在智能建筑中,弱电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高于普通建筑,如果依旧对每套设备进行独立安装,不仅是对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更主要的是,大量设备之间的成复杂干扰会造成众多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而使用建筑电气技术对电子设备的安装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减少安装过程中对资源的损耗,还能够让降低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在电子监控技术方面,建筑电气设计摒弃了老式的计算机集中监控以及集散式控制的办法,转而研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在现场总线系统模拟、以太控制网络开发、网络的集成控制以及各种新兴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监控领域的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大推动了智能建筑监控技术的发展。

与监控技术结合最紧密的便是安全防范技术。在安防技术发展的初期,安全防范系统中包括电视监控、通道控制、入侵报普、人员巡查、无线对讲、边界防越等子系统均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难以在同一时段内做到对智能建筑进行全面的监控。而当代建筑电气技术已经实现了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协作,大大提高了安全防范系统的严密度、可靠度和实时度,为智能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同时,随着各个子系统的相继数字化,整个安全防范系统也不断向着数字化、规模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建筑是为人们的办公和生活提供便利的人性化建筑,所以发达而完善的通信网络是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设施。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网络和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等。而网络的布设和网络间的信息传输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的支持。新兴的以太网络传输技术以其灵活的布线技术、优越的使用性能、高效的传输速率、方便的维护手段和合理的安装价格成为了当代应用最广泛的网络通信技术。通过采用以太网络进行数据传送,极大地促进了智能建筑内部的信息交流,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智能建筑兴起之前,建筑电气技术就已经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建筑中,建筑电气技术应用的方向众多,但是由于传统的建筑中很少会同时使用到多种弱电设备,使得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较为独立,很少会遇到需要协调不同弱电设备运行的技术问题,令建筑电气技术缺少系统间协调配合的经验。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弱电设备的结构与功能不断地复杂化,加之智能建筑的逐渐兴起,传统建筑电气技术使用方式复杂、节能效果不佳、管理效率低下、安全性不高限等缺点开始不断显现出来。智能建筑需要使多种使用功能得以共同实现,因而温控设施、空气调节设施、给排水设施、供电设施、照明设施、运输设施通信设施和安保设施等,均要实现安全可靠的不间断运行,就要求建筑电气技术解决所有设施的供电问题和设施间协调运行的问题。因此,现代化的建筑电气技术不断开拓创新,开发出了现场控制总线技术、以太网络传输技术、弱电技术、强电技术等多种实用高效的新型技术,保证了智能建筑内部的各项功能得以完整实现。

四、建筑電气技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应该注意遵循以下事项:

1.经济方面

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要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做到经济节约、技术可靠、质量过关。在实际的工程中,建筑电气设计的方案应符合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合理选用新技术,保证技术的安全可靠,选用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利用新型的技术来简化系统的设计,从而减低工程造价,保证经济上的合理,降低投资的成本。

2.设计方面

在对智能建筑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应该做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智能建筑的功能全面、设施复杂,对设计和管理的要求较高,不同设备均有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功能和性能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想要盲目追求最新和最全是不切实际的。若片面的追求设备的先进和功能的齐全,不仅在设计上会存在意想不到的难题,还会加大项目实施的难度,并抬高投资成本,增大运行所需的费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却难以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合理的建筑电气设计应该从每个项目的基础出发,选取适合的设备和系统,采用恰当的技术,保证设备和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能够满足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也降低了运行管理的难度。

3.质量方面

首先,在工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认真审阅和校对设计图,确保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其次,操作的过程要严格遵循电气施工质量规范,采用合格的材料和设备,严禁使用伪劣产品,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

智能化建筑与建筑节能 篇7

1 智能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

1.1 智能化技术的节能地位和作用

建筑节能的本质是通过保护资源来追求人类生存目标的优化。这一过程中需要信息、控制、管理与决策, 智能化、信息化是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所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智能化技术通过自控网络和设备对控制对象实行智能化的综合管理, 即构成各个系统设备运行的指挥中枢按需进行自主、有效地监控系统设备的运行与管理。智能建筑技术突破了传统建筑设备运行单靠人工管理的方式。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 实现人工难以控制的精度和自主管理效果, 从而提高了建筑主要设备运行管理的效率, 达到节约能耗、减少人工费用的目的。

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控制对象和目的包括:

(1) 空调、卫生设备:最佳的启动控制, 最小负荷控制;外气吸入控制, 期间设定切换控制;节电运转控制, 节水程序运转控制等;

(2) 热源设备:送水温度控制, 热源台数控制;冷冻机最佳运转控制, 蓄热运转控制;

(3) 照明控制:按照明程序运转, 自动关灯控制;

(4) 电气控制:用电量控制, 停电复电时处理控制;功率因素改善控制;自备电源负荷分配控制;变压器台数控制等:

(5) 室内温度、湿度调节:温度调节——夏季保持在25℃~27℃, 冬季保持在18℃~20℃;湿度调节——夏季保持在50%~60%, 冬季保持在40%~50%。

国外许多实践证明, 真正有效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在智能建筑节能方面的投资回报期为3年左右, 远远低于建筑中的其他部分;智能建筑的运行费用和能耗比常规建筑低30%~45%。

1.2 智能建筑材料的节能作用

智能建筑材料是指具有感知、记忆、自适应和自修复等功能, 能够检测并且可以识别内外刺激强度, 响应外界变化, 按照设定的方式选择和控制响应, 反应比较灵敏、及时和恰当, 当外部刺激消除后, 能够迅速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具有生物质能的材料。通常可分为智能传感材料、智能驱动材料、智能修复材料和智能控制材料四类。

智能传感材料对诸如热、电和磁等外部信号具有监测、感知和反馈的能力。智能驱动材料对于温度、电气或磁场等变化具备产生形状、刚度、位置、固有频率、湿度或其他机械特性响应的能力。智能修复材料是模仿动物的骨组织结构和受伤后的再生、恢复机理, 采用粘结材料和基材相复合的方法, 对材料损伤破坏具有自行愈合和再生功能。智能控制材料对智能传感材料的反馈具有记忆、存储、判断和决策能力, 可控制和修正智能驱动和修复材料的行为。

上述智能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无疑为智能建筑节能提出了新的课题。例如, 光致变色玻璃。该材料类似我们常戴的变色镜。它是在两层无色透明玻璃中间夹入一层可逆热致变材料得到一种能根据光照强度自动改变颜色的智能玻璃。该玻璃从内向外看是透明的;从外往内看, 玻璃板近似于镜面。反光板在让日光透过的同时, 也最大限度地减少太阳眩光。根据太阳光线强度、室内温度、室内光线强度等参数来自动调整反光板的角度。其主要目的是提供适当的室内光, 减少眩目阳光, 最大限度减少灯光系统、供热和制冷系统的电能消耗。

2 推进建筑智能化建设

2.1 建筑智能化建设的一大任务

目前, 智能建筑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研究和承接智能建筑工程任务的单位也越来越多, 一批智能型建筑已经出现。然而, 智能建筑在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可靠性、方便性要求的同时, 建筑物使用运行能耗大大提高, 在当今能源紧缺的现实情况下, 智能建筑高能耗运行方式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智能化任务之一就是要很好地解决建筑机电和弱电系统节能的问题。智能建筑中B A系统的核心是H V A C (供热、制冷、通风、空气调节) 系统, 此部分投资比重大, 能源消耗大, 占建筑总能源消耗的5 0%以上。因此H V A C系统智能化的程度不仅是实现环境控制效果也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关键。

然而, 目前H V A C自控设计与H V A C系统设计存在脱节现象。在智能建筑中, H V A C及其自控系统的工程实施步骤大体上是建筑设计院的暖通空调专业人员进行H V A C设计, 并提出H V A C自控要求, 由自控设备厂商进行控制部分的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 并安装调试, 然后移交给物业管理部门进行运行管理。这几个环节包括了建筑设计院、设备安装、自控厂商和业主等单位。工程实施本应形成密切配合, 一环扣一环的运转, 然而, 实践表明, 目前其中各个重要环节常常脱节, 遗留后患, 给B A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节能效果带来严重的问题。

2.2 智能建筑的有效节能措施

(1) 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中央空调在整个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可以通过降低室内温度设定标准、进行最小新风量的控制、提前预冷要关闭新风等措施进行节能控制, 同时, 提倡选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空调, 主要有地温空调和燃气空调两种。

(2) 照明节能控制。科学选用优质电光源、高效率的灯具和适用的节电器来减少照明系统中的能力损失。通过科学设计照明线路及方式、照度值并进行自然光的科学利用, 也可做到照明节能。如按时间表控制模式, 地下车库的照明可按区域分为车道照明和车位照明, 按时间程序进行控制。在白天开启车道照明即可, 入夜后可开启全部的照明, 随着夜的深入, 逐步关闭车位照明及车道一半的照明;在下半夜, 仅留车道的一半照明即可, 既方便管理, 节能效果又好。其他公共区域, “楼层管理器”根据时序设置不同的状态, 如“白天”、“晚上”、“清扫”、“安全”等。

(3) 玻璃幕墙运行的节能管理。旧建筑物中的大面积玻璃幕墙, 全是高反射率的玻璃, 会造成一定的“光污染”和加大空调负荷。对于夏热冬暖地区, 隔热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主要方面。为了提高幕墙的保温性能, 减少热损失,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 是改善采光窗玻璃的保温隔热性能, 尽量选用中空玻璃, 并减少开启扇;第二, 是对非采光部分采用隔热效果好的材料做后衬墙 (如浮石、轻混凝土) 或设置保温芯材;第三, 做密闭处理和减少透风。

3 结语

总之, 智能化技术作为一种手段, 通过给建筑物赋予智慧和控制功能, 强调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 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达到有效调配、管理和控制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无论是节能的技术集成还是运行效果, 智能化系统都是建筑节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配角。要加强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和管理, 并通过照明、玻璃幕墙等的优化设计, 获得良好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文桂萍.智能建筑的节能问题及其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 (2) .

[2]孟庆钧.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 2004 (7) .

智能建筑及智能住宅的发展 篇8

1 什么是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20世纪末诞生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智能建筑在美、日、欧及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我国的智能建筑虽然晚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空前,令世人瞩目。近年来,“智能建筑”一词虽不陌生,但至今尚无统一定义,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当今科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类知识约5年就翻新20%以上,其中相当多的成果将应用于智能建筑,使其具体内容与形式相应提高并不断发展。智能大厦具有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特点,故智能建筑系“利用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并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经济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智能建筑既是一个概念,又是实际存在的建筑物。只有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而不是静止不变地分析和认识它,才能正确指导我们的工作。

2 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

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主要是三大系统的集成,即建筑环境结构系统、建筑物内的各种智能化系统、服务与管理的“人的系统”的集成。其中,智能化系统是基础设施之一,由BAS(楼宇自动化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CAS(通信自动化系统)组成,习惯称为3A系统。BAS由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与照明系统、交通管理、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组成,采用计算机监护与管理,形成了计算机网络。OAS用于建筑内各类信息共享和处理的办公自动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CAS用于实施建筑内通信方式和网络管理的通信与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同传统的建筑物相比,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1)先进的技术表现出来智能性。单个子系统依靠该系统内部先进的技术达到提高系统性能和减少人工参与的目的;

2)系统集成带来的系统整体的智能性。

对多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而言,系统整体表现出各个系统为统一目的而联合动作的效果,对外表现出系统对于在日常管理事务中由人参与下进行分析、判断、决策和处理的能力,体现出智能系统的特性。智能建筑的这个特性进一步说明,智能建筑是一个集成系统,通过对各个子系统的集成,而组成的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系统集成的部分功能来源于各子系统功能的集成,通过系统集成获得比所有子系统全部功能简单叠加更多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1+1>2的系统。通过集成使系统获得各系统间的联动控制、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以及分析、判断、决策等附加智能化功能。

概括起来,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有如下好处:提高建筑物的易管理性;易维护性;节约能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设备运行任务多功能化,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系统整体运作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系统整体功能。

3 智能建筑的正常运行

为了避免智能建筑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造成投资浪费,有必要归纳智能大厦运行不正常的原因:

1)概念的原因。应该认识到,智能建筑的基本起点是具有BAS中的环境能源管理系统和消防安保系统。目前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把不应该是智能建筑的建筑也称为智能建筑来进行宣传,现场参观以后,当然会对智能建筑产生误解,不仅对智能建筑的概念理解无益,更对智能建筑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其能发挥的经济社会效益产生误导。

2)设计方面的原因。电气施工设计不完善是智能建筑不能正常投入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涉及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与楼宇自动化系统(BAS)都是当前世界上的先进技术,设计单位很难一下掌握,熟悉起来要有一个过程。对选用的系统不熟悉,施工图设计就相当困难。由于系统施工图设计与产品的关系比较密切,各个厂家的产品在网络结构、产品功能及价格上差别较大,施工图设计如果选定了某一厂家的产品,往往因建设周期、资金变化等原因难以按设计定货,造成设计变更,所以施工图设计只能做到综合布线,影响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正常发挥。

3)开发商的原因。在智能建筑中,目前广为采用的综合布线系统是支持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和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等的平台。综合布线的各层设备小间的面积只有比以往的竖井小间面积大才能保证设备的安装设置,又有一定的围护空间,且有利于热源设备热量的散发。另外在水平布线方面,一般有通风与空调管道、自动喷淋消防管道、强弱电的电线电缆、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管线、共用电视天线管线、闭路监视管线、保安监控管线和大量的综合布线的桥架、线槽,因此所占用的空间自然要大。对于高标准的智能建筑要保证净高不低于2.7 m,每层的层高将达到3.6 m~4.0 m。但作为开发商,往往追求更多的建筑面积和使用空间,这无疑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困难。

4)技术力量的原因。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及对产品的熟悉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智能建筑的正常运行。接线错误,特别是因电源线与信号线接错,或地线接错引起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施工质量保证不了,接线混乱给现场调试及系统投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4 智能住宅

回顾所熟悉的住宅的变化和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建筑设计为了逐渐理解和满足电气设计的要求,从而达到有机的协调和统一而做出了很大努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家用电器的缺乏,电气设计仅仅是以照明为主,建筑师无需考虑除照明以外的电气设备的空间,因此住宅的起居室面积很小,有的甚至仅为一个过道。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以及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开始普及,建筑师在进行住宅设计时,也就开始考虑要有合适的空间摆放这些设备。如加大厨房的面积以满足厨房家用电器的需要,加大卫生间的面积以便能放下洗衣机,加大起居室的面积以便满足全家人欢聚在一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屏幕彩电、投影电视以及组合音响家庭影院、个人微机等电气设备进入家庭,必然要加大起居室的面积。可见,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住宅成为了电子化住宅,而功能各异的智能化产品的竞相开发更大程度上对智能住宅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未来的智能化产品将成为现代社会和家庭的追求。一方面家用电脑的应用普及,使人们用电脑来从事家政管理、子女教育、工作及娱乐成为一项全民性行为;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和“政府上网工程”等发展迅猛,聚集了强大的社会信息资源。家庭数字化、信息产品将由网络实现产品的内部互联,形成以功能强大的PC为控制中心,以数字化生活用品与信息化家庭设备为使用功能部件,数据通信网络、家庭智能网络等为信息传递部件,实现家庭办公、家庭教育、家庭娱乐、家政管理、家庭商务等功能的新的家庭生活形态。未来的智能住宅不单具有居住的内涵,还将形成安全、宁静、整洁、舒适、方便、绿色、多媒体信息共享的居住环境。

5 智能建筑和智能住宅发展的意义和前景

在20世纪中期,建筑领域发展之快、进步之速是几千年世界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无论是建筑的观念、设计、功能、技术均有大的进步和创新。智能建筑及智能住宅的发展,无疑对建筑领域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从设计入手,引进、推广成熟适用的新技术,借鉴成功经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其次要求厂家的智能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过硬、售后服务完善;另外对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施工质量及业主的使用、维护、管理都提出了挑战。只有在业主、设计、厂商、承包商的整体协作下,才能充分发挥智能建筑及智能住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具有高功能性、高节能性的智能化的人居环境。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现代智能建筑和智能住宅不但体现了“住”,让人住的更舒服,更重要的是将“衣、食住、行”巧妙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生存环境”。在智能建筑和智能住宅中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公、生产、采购、教育、娱乐,过现代化的生活。智能建筑和智能住宅将成为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产品的体现和象征,吸引更多的人们去开发、去研究去创造,智能建筑和智能住宅必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建筑门锁的演化与建筑智能门锁 篇9

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 锁具的发展至今约有5千年历史。锁具, 最初有牡、闭、钥、链、钤等多种称谓。出土文物中发现最早的锁具, 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仰韶文化时期即新石器时代的木锁。从西周开始出现青铜锁, 到东汉生产和使用各种材质的金属锁, 再到后来的三簧锁, 自此锁具在中华大地的发展已经非常普遍。

前阵在浙江地区, 也曾发现过明朝时期的木锁, 它采用整块的白木雕琢而成, 外观呈直颈、圆腹、圈足的宝瓶状, 表面雕刻“二龙戏珠”和“双龙捧寿”的祥瑞图案, 并在图案上镌刻阳文篆文“寿”, 底纹为滔天翻滚的海浪, 开闭时要用竹或木制的钥匙。对最早期的木锁, 现代人早已在“有之以为利”的思维中难以自拔, 认为它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锁, 并不能真正起到牢不可破的功效。人们坚信当今社会的金属锁更有安全感, 其材质坚固、设计复杂, 可以确保人身与财产的不被侵犯。早已远离古文化内涵、背弃了古汉字的今人, 无法知晓先人造锁的意义, 更无从知晓“锁”字蜕变前的修真本意。如今的锁具, 彻底成为人们囚于私心隐秘和家财羁累的第一目击者与见证人。

搁下中国门锁的历史, 再看国外门锁的起源。公元18世纪, 英国人丹尼克·波特在中国三簧锁的基础上, 发明制造了凸轮转片锁, 其锁内的金属叶片利用弹簧控制转动, 钥匙插入锁内必须先转动叶片, 并接触到锁舌缺口才能开启。19世纪, 欧洲制造商推出了更高级的凸轮转片锁与滑动转片锁, 其钥匙编号可达1600余种。1848年, 美国人耶尔发明圆柱形的销栓弹子锁, 它旋即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随后, 各种防盗锁、球形锁、执手锁等机械锁接连面世, 并在不同领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目前, 现代弹子锁的结构又有新升级, 不仅有双向、三向、四向弹子结构, 还有平面、双面、多面、双排双面、多排多面的弹子结构与组合弹子结构, 极大提高了锁具的保密性能。

当代中国门锁“大观园”

由于锁的用途和范围不断扩大, 人们开始重视锁业的生产, 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发展, 我国锁具系列产品包括挂锁、球形门锁、自行车摩托车锁、工业用锁、汽车锁、火车锁、刑具用锁、工艺纪念锁、酒店宾馆用锁等, 不同种类逾千种, 构成了我国现有的锁具文化。机械门锁发展至今, 锁芯基本结构还是叶片、弹子或复合结构, 从普通的“一”字弹子锁芯到平面电脑匙弹子锁芯, 开启原理基本不变, 但是平面电脑匙弹子锁芯中加入了防拨弹珠, 弹子结构越来越复杂, 增大了技术性开启的难度。异形弹子、叶片或复合弹子锁芯可谓门锁技术质的飞跃。

门锁作为用来控制建筑门启闭的工具, 在建筑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门是保护公共与家庭财产的屏障, 而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门锁上, 它必须具备抵抗故意破坏、恶作剧、蓄意撬钻等非法行为。高档的机械锁与高档智能门锁, 还具备防技术开启功能, 不会轻易被其他钥匙或方式开启, 将保护私密进行到底。门锁行业因不同使用领域, 而拥有不同的功能需求, 如室内门锁用于家庭装饰, 带面板的执手锁用于卧室、书房, 不需钥匙的面板通道锁适用于厨房、厕所。同时, 金融机构或办公室的电子门锁则有时间限制功能、开门记录功能、分等级管理功能等。门锁本身除了功能还有装饰作用, 高档门锁产品用料上乘、做工精细、表面处理优良, 且整体滑美流畅。现代生活中锁具已经不单纯追求实用功能, 而是更多在乎艺术感, 以及过硬技术与服务带来的全方位品质。

技术在进步, 锁具在变革创新, 它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安全保护神, 将是一个日不落产业。有家必有门、有门必有锁, 锁具随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发展, 未来制锁行业不仅要研究新技术, 还要推动传统机械锁体的老旧翻新。当下, 门锁分为入户门锁、防盗门锁、装饰门锁、不锈钢门锁、钢木门锁、子母门锁、对开门锁、密封门锁、复合门锁、智能门锁、指纹门锁、玻璃门锁等等, 作为建筑行业重要分支的锁具产业, 全面适应社会与生活消费需求, 营造了巨大的市场规模。

科技加速智能门锁升级

建筑智能门锁是指采用生物识别、电子标签、无线遥控、电子密码等信息处理技术, 以电动方式控制机械执行启闭的建筑锁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应用, 出现了磁控锁、声控锁、超声波锁、红外线锁、电磁波锁、电子卡片锁、指纹锁、眼球锁、遥控锁等。80年代后期, 锁具行业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研发出了符合人们诉求、造型美观的机电一体化锁具。90年代的IC、TM、RF电子门锁, 其机械结构更是具有超高保密性能。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以及微电子生物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锁具行业正朝创意技术含量高的方向挑战巅峰。所谓的智能电子门锁区别于传统机械锁, 在用户识别、安全性、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 它使用非机械钥匙作为用户识别ID的成熟技术, 包括指纹锁、虹膜识别门禁、磁卡、射频卡等。其中, 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感应锁采用射频识别 (RFID) 技术, 它方便携带、操作快捷, 可存储大容量客户信息, 与传统的安防锁具相结合, 制造出安全级别高、操作简单、反应灵敏的现代智能感应锁, 广泛用于酒店、智能楼宇、现代办公楼、小区物业、停车场等。另外, 智能电子门锁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还有指纹识别技术, 例如指纹考勤系统、私人保险柜, 以及重要事业单位、银行、重点实验室的门禁系统等, 具有向更大众化产品普及应用的趋势。由于指纹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决定了指纹锁是目前最为安全的锁种之一, 它分为指纹和密码两种开锁方式。指纹开锁, 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装有全套配制和注销指纹程序, 识别步骤异常严密与精准。它还具有超低功耗设计, 待机情况下微电脑芯片处于休眠状态, 4节5号电池可正常工作一年。采用指纹活体识别技术, 每把锁可存储700多枚指纹, 可查询最近开锁的8000条记录, 识别速度小于1秒, 语音导向令操作简便, 避免了传统机械锁、识别卡锁钥匙的丢失与盗用隐患。

近年来, 高新技术融入传统锁具的革新, 让锁具的安防功能得到充分延伸与扩展, 令智能电子锁一跃成为当今高保密级别安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员, 这是任何机械锁具无法企及的。当前, 在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 智能电子锁已成为具有规模效益的重要产业。

HOLD住安全!智能门锁识别有道

智能门锁的关键为自动识别技术, 主要经历了条形码、磁卡识别、IC卡识别、生物识别的发展过程。生物识别主要有声控锁、指纹识别、静脉识别、掌形识别、虹膜、人脸识别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直接引起了智能门锁电子钥匙的更新升级。

1、磁卡识别。磁卡锁的电子钥匙即磁条卡, 以液体磁性材料或磁条为信息载体, 将液体磁性材料涂覆在卡片上, 或将磁条压贴在卡片上 (如常见的银行卡) 。由于磁卡的信息读写简单, 且卡片成本低, 从而广泛运用于金融、财务、邮电、通信、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宾馆等领域。

2、IC卡识别。IC卡是继磁卡之后的新型信息工具, 它通过集成电路存储信息, 根据安全性及存储芯片不同, 又分非加密存储器卡、逻辑加密存储器卡、CPU卡。非加密存储器卡指卡内的集成电路芯片主要为EEPROM, 一种即插即用、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的存储芯片, 它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 但不具有数据处理与硬件加密功能。逻辑加密存储器卡, 在非加密存储器卡的基础上增加了加密逻辑电路, 并通过校验密码来确认卡内数据对外部的开放级别, 但无法防范恶意攻击。CPU卡也称智能卡, 是卡内的集成电路中带有微处理器CPU、存储单元 (包括随机存储器RAM、程序存储器ROM、用户数据存储器EEPROM) , 以及芯片操作系统COS。装有COS的CPU卡相当于一台微型计算机, 不仅具有海量升级版数据存储功能, 还兼具命令处理与数据安全保护等特殊功能。

3、语音识别。语音识别, 是将一个人的声音用麦克风收集后转变为数字信号, 由识别软件来检测对比, 将处理的语音特征同参考样板作比较得出身份真伪。由于人的语音模式不具备可重复性, 而且受健康状况 (感冒鼻塞、喉咙疼痛) 影响较大, 同时也受假冒被识别者刻意模仿的影响, 所以准确性与稳定性欠缺, 产品化应用状况一直不理想。

4、指纹识别。指纹是我们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的纹路, 这些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点上各不相同, 指纹识别成为身份识别的重要证据。指纹锁是采用指纹作为输入信号, 经识别、处理相关信息来执行启闭锁具功能。它以人体指纹为识别载体, 由电子识别与控制、机械联动系统两部分组成, 还兼有数字密码开门功能, 以及应急机械钥匙开门三合为一特性。指纹锁面板采用金属一体化设计, 结构牢固、使用寿命长, 键盘及指纹窗带滑盖设计, 防尘、防水、防刮;锁体带天地杆设计, 可适用于防盗门等高防盗性能的场合;锁舌为铸钢一体化, 强度高、耐腐蚀、构造安全;锁体内采用离合器设计, 上锁时门锁把手呈游离空转状态, 能有效防止强外力破坏;电子部分则采用国内专业指纹芯片, 以及进口高档单片机作主控制芯片, 有LED数码显示及彩屏功能, 彰显人性化操作界面。

5、静脉识别。静脉识别系统, 首先通过红外线CCD摄像头获取手指、手掌、手背的静脉图像, 将静脉数字图像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静脉比对时, 采取静脉图提取特征值, 运用先进的滤波、图像二值化、细化手段对数字图像进行复杂值的匹配对比, 从而对个人身份鉴定、确认。

6、掌形识别。掌形识别技术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 它通过辨认独一无二的手掌特征来确认身份。它采用红外CCD成像获得手掌三维图像, 作为掌形特征处理的输入数据。手掌特征是手掌与手指的大小与形状, 包括长度、宽度、厚度, 以及特殊标志如痣或汗毛。

7、虹膜识别。虹膜是瞳孔周围的环状颜色组织, 它有丰富而不同的纹理图案, 构成了虹膜识别的基础。虹膜识别技术, 是通过一种近似红外线的光线对虹膜图案进行扫描成像, 并通过图案象素位置来判定相似程度。由于理论上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虹膜概率是120万分之一, 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最精确的生物识别技术。但是, 虹膜识别的设备复杂、成本昂贵、扫描距离严格 (要求7英寸范围内, 一般技术很难达到) , 故此未能在民用市场上大量普及。

8、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 而进行身份鉴别的智能技术。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已有30年历史, 主要基于可见光图像的人脸识别。但是, 它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当环境光照发生变化时其识别效果会急剧下降, 无法满足实际系统需求。解决光照问题的方案有三维图像人脸识别与热成像人脸识别, 目前这两种技术尚达不到成熟, 效果也不尽人意。最近研究出来的新解决方案, 基于主动近红外图像的多光源人脸识别技术, 它可以克服光线变化影响, 并取得了卓越的识别性能, 在精度、稳定性和速度方面超过三维图像人脸识别技术。同时, 这项技术在近2、3年兴起迅速, 令人脸识别技术愈加走向实用化。

TIPS

选购门锁温馨提示

中国作为制造锁具的大国, 机械锁的市场和技术已日臻成熟与精准, 机械锁内部结构、表面处理、外观造型层出不穷、更新飞速, 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与此同时, 智能锁作为住宅与办公等领域的新兴产品, 也越来越受新潮与知识型消费者青睐。面对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的门锁, 选购时应细致考虑两大问题。

1功能要结合使用环境

不同使用环境会有不同的功能侧重点, 作为金融机构或办公室电子门锁, 必须对所有钥匙卡设定时间限制, 拥有开门记录与记忆功能, 以及分等级管理功能。在基础功能之上, 可以考虑门锁系统的扩展, 例如管理员工办公室、公用通道、专用通道、卡系统的技术接口等问题。同时, 做到实时监测房间门状态, 在紧急事件情况下控制门的自动开启。另外, 最好设置联网门锁, 以实现一卡通门禁效果。

2安全性、稳定性极为重要

门锁作为安全防范产品, 具有安全性与稳定性两大特点。关于防范技术开启, 机械锁的结构在物理性能上易被开启, 钥匙复制更是最大隐患。而电子门锁中, 磁卡因无密码限制, 其钥匙卡易被复制, 只有射频卡能彻底解决防开启问题。由于磁卡怕强磁场, IC卡怕油污、灰尘和静电, 唯独射频卡全密封、防水、防静电、防灰尘, 所以它的稳定性也相对较高, 可被当做理想首选门锁。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发展 篇10

1 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良好体现。智能建筑需要将多种技术融入其中, 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都是智能建筑所需要的技术。智能建筑的第一次兴起就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智能技术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 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这让我们更加了解智能建筑, 而在国外, 对智能建筑的定义就是合理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来更容易的对大楼进行综合管理。在现代社会中, 智能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所以我们应该对其更加的了解, 从而合理的运用这些高科技来对建筑进行管理。

建筑智能化结构主要是由三大部分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 、办公自动化系统 (OAS) 、通信自动化系统 (CAS) 。通过对建筑4个基本要素, 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 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最优化的设计, 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舒适、便利快捷、高效安全的环境空间。

2 智能建筑的特点与发展过程

智能建筑的优点就是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 相当多的人长期工作、学习和生活, 除了要舒适的生活环境之外, 更要求具有现代化办公与通信环境, 真正的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 将大部分时间节约, 从而提升效率。

智能建筑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 节能, 现代大厦中, 空调和照明系统能耗很大, 大约能够占到大厦总能耗的70%, 而智能建筑就能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下, 来进行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尽可能的利用自然气候, 最大限度的减少耗能。

(2) 能满足多种用户对不同环境功能的要求。传统建筑都是事先按给定的功能来完成的, 想要更换其功能具有相当的难度, 而智能建筑则可以帮助用户迅速而方便的改换建筑物内的使用功能或重新规划作用面积, 这样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3) 提供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中, 用户通过国际电话、电子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多种手段可及时获得全球性金融商贸情况、科技情报及各种数据库系统中的最新信息。通过国际互联通信网络 (英特网) , 可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商贸洽谈等业务活动。这就是现代化的公司或机构竞争租用或购买智能大厦原因之一。

(4) 能创造安全有利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在传统建筑中, 大多数中央空调是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往往很多疾病都是通过它来传播的。智能建筑就能够监测出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 并进行自动消毒。智能建筑的防火设施也是非常可靠的, 能够给大厦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办公环境, 所以, 智能建筑也被称为“安全健康型建筑”。

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 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足够的关于人的控制策略、被控对象及环境的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变结构特点, 可以总体自寻优, 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的能力。总而言之, 与传统的控制理论相比, 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机自动地完成其目标的控制过程, 可以在熟悉或不熟悉的环境中自动地或人─机交互地完成拟人任务, 对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处理比较完美。由于所有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或标准在制订之初都是以面向现场设备为目标的, 而不是面向企业应用集成, 因而造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不能很好地与物业信息管理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

3 建筑电气系统

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 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 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建筑电气系统是现代建筑实行智能化的核心, 它对整个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建筑布局和结构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的灵活性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等方面,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电气信号系统是建筑电气系统中专门用于传输各类信号的弱电系统。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建筑电气信号系统主要有:消防监测系统、闭路监视系统、电脑管理系统、共用电视天线系统、广播系统和无线呼叫系统等。

4 智能建筑当今社会的发展

智能建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 1984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厦———城市广场, 仅仅几十年里, 美国现已有上万座智能建筑。目前, 日本新建的大型建筑, 大概60%都是属于智能型建筑;在我国, 从20世纪90年代起, 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建和在建几十座高楼大厦都采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人们已经认识到并开始享受到智能建筑带来的方便、安全、便捷和效益。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1年底, 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2300幢。目前在建的智能建筑大厦已转向大型公共建筑, 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据相关数据预测, 21世纪以后中国的智能化建筑将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在我国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 现代建筑作为城市的信息单元, 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因此, 它的高速发展是必然趋势。

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的技术有很多种, 本文讲了其中几种最可行的技术。在不同的工作区域、不同的工作目的、手段是不相同的。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总的来说, 经济的进步也在不断刺激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所以必须要提高建筑智能化的技术, 要拥有创新的能力, 对技术的提升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提高。在理论知识方面, 更加要努力提高理论的可实践性, 有坚定的理论基础, 才能不断的提高创新技术的可行性。要学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不能分离, 提高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有利于国家整体建筑行业的进步。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利益, 更好的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这样更加有利于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志新, 李英姿, 张少军, 周渡海, 王亚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 .[1]陈志新, 李英姿, 张少军, 周渡海, 王亚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 .

建筑智能应急照明技术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应急照明;智能

现代建筑内部结构复杂,人员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火警等事故,必须快速而有序地疏散,智能应急照明技术就是因此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的应急照明包括火灾事故照明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其作用是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提供照明和疏散引导,使人们能够安全撤离危险区域或建筑物,并且在火灾发生的过程中替代停止工作的正常照明而提供照明保证,以确保重要场所的工作能够继续进行[1]。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因火灾时人员疏散不当造成的群死群伤恶性事件,其中大部分伤亡人员是由于找不到明确的逃生路线和方向,受火灾现场的烟熏致死[2]。可见,智能应急照明技术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建筑智能照明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组成

1.1 智能照明系统工作原理

智能照明系统是用于公共场所的智能消防提示指挥疏散系统,它的智能化体现在可以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联动,自动接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火灾报警信息,对探测到的火灾发生位置进行识别及分析,然后通过系统主机调整应急标志灯,同时打开消防应急照明灯具,指示远离火点的最佳疏散路线,并以声音、闪烁等方式提示火灾现场中的人员安全疏散。其原理为:首先以火灾探测和疏散设施状态为输入信息,通过烟气态势分析与疏散路径初始状态识别,运用蚁群优化算法,生成建筑空间人员疏散路径,更新疏散指示标志,实现安全、就近、均衡的疏散指示。

1.2 智能照明系统组成

智能照明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智能疏散系统控制器即控制主机;二是消防应急灯具专用应急电源;三是分配电装置;四是可调控消防应急灯具。该系统具有疏散灯具的实时监测、火灾报警的及时响应、智能疏散等功能。与传统疏散系统相比,疏散效率和安全性提高,并具有很强的智能控制能力,安全性高,集中供电节能环保,系统检修方便及可靠性高。

2 建筑智能照明系统配置要求

2.1 合理选用光源

应急照明要求有良好的光环境——光度和显色性能适宜;亮度分布合理;视野舒适。同时,应考虑到合理使用资金和节约能源,全面考虑到经济、美观、安全、牢固、方便适用、便于维护等因素。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白炽灯,这是因为其寿命短、光效低,建议只用在点燃时间短,开关频繁的场所,例如不经常有人的消防设备用房,或者是其他光源不能满足要求的场所。日光灯作为显色指数高、寿命长、节能、高效的光源,建议在不影响附近电子设备正常工作情况下使用,并在满足环境要求及装修格调的基础上作为首选光源。新型高效节能灯虽然寿命长,高效节能,显色指数高,但是其价格比较昂贵,建议只用在长期连续照明的场所。当使用一种光源不能满足光色要求时,可采用多种混光的办法。另外,建筑电气照明应根据辨别颜色的不同要求,合理选择光源的显色性。

2.2 科学配置供电方案

智能应急照明方案在选择供电方案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和需求进行分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急照明通常会考虑到冗余,其供电时间应根据消防规范要求及负荷情况,通过选配蓄电池组来满足对供电时间的要求。供电方案可采用单电源应急照明系统,也可以采用双电源供电的应急照明系统,显然后者的供电可靠性更高。

2.3 应急照明控制方式

消防规范要求消防用电设备(包括应急照明设备)应采用单独的供电回路,一、二级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双电源供电。但限于供电部门行业管理的原因,绝大多数建筑物要想从市政获得两路可靠的独立电源几乎不可能,因此一些大中型建筑物及重要建筑物因消防设备多、负荷大,通常需要设置发电机组作为自备应急电源。应急照明的控制方式比较多,如“长明灯”、分散控制、集中控制、消防联动控制、灯具自身控制等。控制方式不当或者虽然控制方式能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但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迫使用户自行改变控制方式,结果导致不能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而留下隐患。因此,合理选择应急照明的控制方式非常重要。

下面对各种控制方式进行简要分析:(1)长明灯控制方式无需特别控制,虽然接线简单,但能源浪费严重,并且缩短光源使用寿命,适用于小功率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和无自然采光且经常有人停留或经过的场所及应急照明兼作值班照明的场所。(2)继电器控制方式可作为正常情况下控制灯具使用,在开关附近安装一个小型继电器,或者将多个继电器编成一组,并将继电器线圈并联后引到控制室或值班室。整幢建筑内的应急照明可以根据楼层或防火分区、疏散区域编为若干组,集中到控制室或值班室分别控制。由于这种控制方式造价低,适用于中小型建筑物,但线路不宜过长,编组不宜过多。(3)消防联动控制是通过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利用接在消防联动控制总线上的控制模块,根据火灾报警区域,自动强制接通火灾区域及相关区域的应急照明。实际上就是将继电器换成消防控制模块。这种控制方式的优点是控制灵活,在大中型建筑物特别是智能建筑内,可以将一个防火分区内指向同一疏散通道或安全出口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编为一组。这样在发生火警时,根据报警地址强制接通应急照明和除指向火警区域以外的其他灯光疏散指示标志,防止将部分人流错误地引导至火警区域。(4)专业设备用房应急照明控制。专业设备用房发生火灾时,应急照明照度不低于正常照明的照度,因此正常照明灯具在火灾情况下,一般应全部作为应急照明使用。由于这些场所由专人负责管理,他们对房间的环境、开关位置都非常熟悉,因此这些场所应急照明的控制方式可以采用普通房间的开关控制方式。(5)专用应急照明的控制。前面的应急照明均为正常照明兼作应急照明,在一些装修档次不高的场所,也可以采用专用的应急照明灯具,它们正常时不亮,火灾时接通,可以在应急照明配电箱的总开关或出线开关处进行手动控制或通过消防控制模块进行联动控制。由于平时很少接通,出现故障不易及时发现和排除,会影响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因此这种系统要求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接通试验,以检测系统的工作状态。

2.4 应急照明区域设置

建筑物的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的设置区域,应按照建筑物的特点,划分为水平疏散区域、垂直疏散区域和发生火灾时仍需工作的区域。水平疏散区域是指建筑(含交通隧道)中的疏散走道、疏散路径、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避难层(间)等。垂直疏散区域包括楼梯间(含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室外楼梯等。发生火灾时仍需工作的区域包括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有人值班的总配电室、变电所、自备发电机房及为消防系统供电的蓄电池室。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照明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特点、用户要求等合理选择,在满足消防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控制方便、节能、经济的目的,使之成为能主动准确的为疏散人群指示安全的逃生路线,远离危险、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的可靠系统。

参考文献:

[1] 冯永斌.现代建筑的智能应急照明方案[J].灯与照明,2011,35(3):19-20.

论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 篇12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建筑电气

1 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定义

随着高新技术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平民百姓家庭, 智能化建筑的概念也逐渐被人所接受, 但是大多人认为智能化建筑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建筑进行一定的控制, 从而达到一定阶段的智能化。其实这种定义是不够全面的。智能化建筑是通过遥感技术、电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一些高科技技术, 对建筑的结构、设备进行优化管理, 从而达到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目的, 使之创造出一套舒适、便捷的可以帮助人提高工作效率、生活品质的智能化建筑。而在当前的智能化建筑主要是通过自动化通信管理、楼宇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这三大系统来完成的, 而支撑这些系统运行的就是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是以电气工程作为基础, 并且结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工基础和控制基础等综合性应用。虽然建筑电气本身具有电气工程的属性, 但是因为还涵盖了其他专业的知识属性, 因此就无法简单将其归类定义, 但是建筑电气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随着智能化建筑在人们生活中不断的应用, 建筑电气技术必然会发挥出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2 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关系

目前很多人们对于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 单从字面上讲这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意义, 但是实际上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关系相当紧密, 可以说, 只有良好的建筑电气的运用, 智能化建筑才能得以发挥;反过来讲, 如果没有智能化建筑的广泛应用, 建筑电气也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在过去的建筑中, 建筑电气主要负责建筑的供配电、照明、动力、防雷、电话、闭路电视等电力支撑, 这些不过是传统的电气工程和传统的电气控制。但是对于智能化建筑而言, 建筑电气还不仅如此。智能化建筑是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电气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 而这些应用的基础就是建筑电气, 不客气的说, 没有了电, 这一些技术都白谈。智能化建筑不过是建筑电气队当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已。而随着智能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的技术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 建筑电气和智能化建筑就会变得更加紧密, 最终就会形成一个单独的总体。

3 建筑电气在智能建筑中发挥的作用

智能化建筑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 要依赖于建筑电气的良好支撑, 因此可以说建筑电气是智能化建筑的基础, 也是智能化建筑中的信息技术和建筑电气技术的有利保证。智能化建筑要想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理想状态, 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自己设备的正常运行, 而这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都需要防雷、接地、布线、信号屏蔽等各种电气技术的有效支撑。这些电气技术实际上也就是建筑电气中的一种, 因此, 建筑电气技术是保证智能化建筑发挥其功效的基础和前提。

智能化建筑要想发挥其“智能化”, 就需要在建筑中植入数量众多的弱电系统的设备, 这些设备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都需要建筑电气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众所周知, 弱电设备因为物理属性的原因, 从而会存在干扰的现象, 在智能化建筑运用中, 会需要数量众多的弱电设备, 如果将这些弱电设备都进行单独的安装, 就会产生非常多的安装费用和人力费用,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设备因为存在着相互干扰的原因, 就无法保证这些弱电设备的正常使用。但是如果利用建筑电气的技术, 就可以对这些弱电设备的安装维护工作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和安排, 不仅可以避免设备的相互干扰, 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还能够大幅降低安装过程中带来的众多的安装成本, 此外, 建筑电气技术还可以在这些弱电设备运行时有效降低能源损耗, 提高工作效率值。不仅如此, 建筑电气技术在其他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智能化建筑中进行智能化监控、在智能化建中中进行高速信息传输等。

4 未来的建筑电气技术应用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革, 功能多样化、结构精密化都成为未来发展的特点。而且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建筑电气必然会被逐渐淘汰。而智能化建筑要想实现多种功能的智能化, 例如温控设施、照明设置和安保设施等, 都要求建筑电气的安全可靠的运行。那么, 建筑电气技术就需要解决电气设备的供电和各种应用设备进行协调的问题。因此, 就需要建筑电气技术不断革新、不断完善。目前已经有了以太网络传输技术、总线控制技术以及强电、弱电技术等各种高效实用的新技术, 未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新技术的诞生, 从而对保证智能化建筑的各项功能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力量。

5 建筑电气技术注意事项

5.1 经济方面

智能化建筑中的建筑电气技术首先需要注意经济节能, 确保技术可靠并且经济。在实际应用中, 建筑电气技术要符合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去世, 尽量使用新技术来保证各项设备的正常应用, 而用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整体工程造价, 从而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5.2 设计方面

在对智能化建筑的建筑电气设计是, 要确保实事求是, 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大上”的目标。智能化建筑功能全面、设计复杂, 因此对于设计和管理都要求非常严格, 如果太盲目追求设备的先进性, 就会加大设计难度, 增大投资成本, 必然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因此在设计时要合理的使用各种技术, 保证设备、系统的正常发挥。

5.3 质量方面

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要仔细检查, 仔细审阅设计稿, 确保每个环节都是精确的。同时, 在操作时, 要严格遵守电气施工的各种规章制度, 坚决抵制质量较差的材料和产品, 从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何大成.浅议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J].中国房地产业, 2012 (11) .

上一篇:问题决策下一篇:隔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