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精选12篇)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1
在当下社会, 设计是一种需求!社会的发展, 产品的丰富, 竞争的激烈, 让设计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社会并参与其中!
电子的发展, 网络的连接, 商品的层出不穷, 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代, 而物质的极大丰富, 快速发展的副作用也不断涌现:物质利益的追逐, 金钱至上的风气, 良知的逐渐丧失。人们慢慢意识到了问题的出现!可是人们已经习惯了短、平、快!这时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艺术, 需要设计, 因为它会让人们思考, 而且伴随着生活时时刻刻在警示着人们!
今天的发展的速度其实是以指数的速度飞速运行, 人们无时间顾暇太多, 甚至不再关注文字的形式, 人们开始进入了读图时代, 快速摄取信息的时代。商品的铺天盖地, 让人们的视觉缭乱!而读图的时代, 其实就是视觉的时代。产品的过剩, 竞争的激烈, 视觉设计在这个时代成为必需, 而包装设计在商品交换中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因为视觉是一种能量, 它会形成能量场, 传输给观者!观者在视觉中和商品发生关系。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 产品的超前丰盛, 对于人们来说是个视觉缭乱。而识别就是通过包装来传递。设计师通过亲身体验之后对产品进行商品包装设计, 没有亲身体验, 没有真实的感悟的包装设计是无法感动消费者, 也无法和消费者产生共鸣。这就要求设计的人文和实践。设计师在对产品亲身体验后, 内心对产品的真实体验在设计上会用视觉传达出去。对产品的真实喜爱和信任会在设计上形成视觉能量, 包装设计会以视觉能量的方式传递产品的能量信息, 传递企业的文化, 传递社会的人文观念。通过产品的连接, 包装设计以视觉的形式进入人的生活, 成为桥梁的方式把产品和消费者连接起来。
对于包装设计师来说, 他不仅仅是给产品做包装设计, 同时还肩负着社会的责任。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 我们都已意识到做人要有长远的良性循环, 与社会有益才会与己有益。设计师的虚假作品对设计师是有损而无益。好的设计师对人生是充满激情和理想, 而作品也会传递这样的能量和磁场。通过包装设计, 消费者会找到自己的需求点, 让购买和使用都会在愉悦中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实际上是产品和消费者在做交流, 根据不同的产品设计, 根据不同的消费者需求, 包装设计的风格也会随着改变。好的设计是一股清泉, 在视觉之间生成关系。设计师不是巫师, 不应该制造视觉陷阱, 让购买出现欺骗, 而应该以一种社会的救赎方式出现在当下社会。这样会让产品真实的面对大众。中国现在的商品的问题出现在诚信上, 商品的玲琅满目消费者却无从下手, 无法信任。包装的五花八门, 看起来像虚假产品的帮凶。
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包装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只做一个所谓的包装设计师, 只是沿着公司的经济利益的需求而去创作, 这样的设计师永远只有技法而没有思想, 更谈不上创造性。这种人永远都是沿着别人走过的路, 永远在别人的牵引下行动。包装设计师需要形成成熟的人类情感, 通过设计作品更好的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 而不是让自己被不良性的因素掌握自己, 通过包装设计, 积累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 在创作作品的时候通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图形上对大众传播健康、文明、进步的生活理念。艺术带动生活, 当下社会正是需要艺术工作者, 在物质的混杂丰富, 诚信匮乏的时代, 艺术工作者需要运用自己对生活, 对生命独特的敏感力, 去发现, 去触摸, 去警示大众;同时去引领大众的消费理念, 让社会的消费和购买向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 无视消费设计的扭曲而推波助澜。艺术应该是引领, 而不是被动。
一个产品的包装设计就像三棱镜, 折射出企业的文化和理念, 同时也折射出当地人民的的需求理念。包装设计是一种中介, 它介乎消费者和企业之间, 这就需要“共通感”。在托马斯——他的对《论灵魂》1的注疏里——那里, “共通感”是外在感觉的共同根源, 或者说, 是联结外在的感觉, 并给予的东西进行判断的能力, 一种人皆有的能耐2。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共通感”是一种精神品性, 是一种道德品性。当然这也是一种对共同体或社会、自然情感、人性、友善品质的爱。设计师在中介的过程中, 把产品的信息通过人性化的设计, 根据产品的功用, 利用共通感, 通过图形化的展示, 形成包装, 这样的设计理念是健全的设计感觉, 他会触及社会环境, 让消费者与产品通过视觉发生良性关系, 让消费形成良性消费, 对当下的社会会起到良性的作用, 这在现今社会发展是必须的!
摘要:设计是一种需求, 视觉是一种能量, 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把产品和消费者连接起来是一种智慧。包装设计运用了这种智慧, 针对产品, 直击当下, 因物而生, 因人而变, 通过视觉传达的专业设计给产品注入视觉能量, 达到物、人、社会、艺术的当下结合!
关键词:能量,包装,设计,当下
注释
1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425a14以下.
22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1集第1题3ad2以及78题4ad1.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2
【摘要】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多数以实用性教学、工具性教学为主,使得人文素养教学呈现了一定的滞后性,而人文素养正是英语学习的精髓。本文将进一步阐述人文素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英语;作用;培养
社会文明的逐渐发展,使得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师重技能、轻素质,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人文素养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
一、人文素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升语言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很多内容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而这些多半原因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没有满足学习需求而导致的,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和能力。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学生语言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文化作为载体,同时,文化也要依靠语言才能够有表达的渠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除了要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外,还要重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等都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若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则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对语言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性作用。比如:有这样一个标题―――《NewYork:TheBigApple》,这个标题的直译是“美国:一个大苹果”,很多学生在看到文章标题的时候会产生疑问,美国和苹果有着什么关系?实际上,在其他国家的严重,美国遍地是黄金,且有非常多的发展机会,看上去像是好吃的大苹果,人人都向“咬”一口,因此,这是一个比喻性质的词语。若是学生对这样的人文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教师就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讲解该内容,且学生在看到标题的瞬间也不会直译,而是会联想到正确的意思,能够快速掌握到文章的主题,这对学生语言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2、有助于改变教学现状。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普遍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沉闷,教学效率非常低下,甚至在学生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课程出现了非常强的目的性,使语言失去了原本的人文色彩,留下的知识较为干枯的字母、语法、句法等内容,学生虽然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但是所产生的效果也是趋向于“机械化”的。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改变教学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举例,不用拘泥于备课阶段所准备的教学案例,即兴发挥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教学效果变得更好。此外,学生若是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则代表其知识面相对较广,那么在课堂上则会展现出更多的适应性,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转化。比如:在谈论“成功人士的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随意在课堂上举例,如列举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人的故事,并让学生们随堂总结成功人士的特点,学生们不仅会积极听教师所讲的名人故事,同时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甚至很多学生在课下还会主动找老师听更多的故事。由此可见,人文素养的提升能够促进语言学习的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改变教学现状,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3、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高职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自卑,或茫然,导致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帮助学生及时提高自身的英语成绩和能力,进而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人文素养的培养恰好能够改变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教材及材料中的教学案例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若是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那么代表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已经融入了非常多的西方文化元素,也就代表教师在授课时所讲述的内容将会非常易于理解。因此,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会促进知识的相互融合,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会通过正面的教学案例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促进高职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在讲解关于“money”一文的时候,淘气的学生可能会说“抢银行赚钱最快”,此时教师可以将比尔盖茨创建微软赚钱的案例讲给学生听,使其能够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赚钱的重要性。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上述内容可知,人文素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1、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可以让学生时刻处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学校及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第一,以班级为单位营造人文氛围,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精神文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班级的人文氛围中,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班级的“装扮”上也可以体现出更多的人文气息,比如:教师可以适当将与西方文化有关的图片、故事等挂在班级的文化墙上,供学生们参考,同时也能够营造更好的人文氛围。第二,在校园内建立人文休息区,这不仅仅要求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同时也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及时提供资料,并定期更新人文休息区所展示的人文精神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人文的气息。第三,校园应当要在适当的实际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或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辩论赛、口语比赛、英文历史文化比赛等,并为其设置适当的比赛主题,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及人文素养,进而让人文素养以及英语语言学习相互促进,发挥人文素养真正的作用。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以及教学效果都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实际情况中,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第一,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文化培训。教师的综合能力及文化素养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培训讲座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进行培训,或派遣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其人文素养,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将英语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身处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便于英语教学的展开。第二,教师应当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不断丰富自身中西方文化知识、了解文化背景,深度挖掘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这样会教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适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对其英语语言的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促进性作用。第三,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课外读物、课堂所需教学资料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人文内容,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英语教学有效性将会有大大提升。第四,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将人文教育更多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总而言之,人文素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促进改变教学现状、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合适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各学科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t.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J].才智,(29)
[2]李晖.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探析[J].社科纵横,2016(07)
[3]肖敏.浅析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途径[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1)
人文精神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 篇3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作为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载体,有责任、有能力积极倡导人文精神,以推动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进步的价值观的建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为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做出贡献。
人文精神存在于中外古今,人们对它的内涵有种种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关怀人类,弘扬人性。其表现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需求的关注。其二,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张扬,即马克思所说的“大写的人”。后者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人文精神。
中国电视自90年代开始,话语权从政府下放到人民,平民意识大大加强,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受到重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最有代表性的提法。一些富有强烈责任感的电视创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百姓呼声。他们用摄像机记录了百姓们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贫困问题、住房问题、疾病问题、失学问题、下岗问题……这些,体现了普通百姓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沉重。同时,创作者们以喜悦的目光捕捉到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艰难中的努力,困顿中的乐观,对理想的追求,对道德的维护,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为屏幕增添了明媚的阳光。更为重要的是,电视传播理念从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本位思想得以确立。从电视的栏目定位、节目选题、角度选择、采访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注意以受众需要和爱好为出发点,进行各种合理有效的活动,使受众获得很大满足,体现出对受众的关怀、理解和尊重,体现出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当今的电视传播注意揭示人物的感情因素,努力表现各种各样的爱:天伦之乐、夫妻之爱、手足之情、朋友之谊。我们忘不了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中那对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老年夫妇;我们忘不了《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中为了医治女儿的尿毒症而毅然摘掉自己右肾的母亲;我们忘不了《中国人·姥姥》中被称为“姥姥”的林洁如何为孤儿们的成长而奔波、操心的历程;我们忘不了《生活空间·爱的奉献》中那个38年如一日地照顾有病老伴的老头……这种爱,扩展到社会上,就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出温煦和洽的氛围:纪录片《十字街头》中那些维护交通秩序的老年纠察队员好像是自己家里慈祥和蔼的老爷爷;纪录片《德兴坊》中那朴实亲密的邻里情谊,令人感到无比温暖……这些表现,充满了人情味。当然,爱还有更高的层次,那就是对祖国的爱,对事业的爱,对集体的爱。《东方时空》中,不管是业绩突出的知名人士,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都表现出这种爱。而当家国之爱与亲人之爱发生冲突的,总是以个人服从集体,小我服从大我,显示了传统人格中的群体意识。
电视传播一直重视崇高人格的宣传,注意树立见贤思齐的正面典型。像《东方之子》、《中国人》所展示的各路精英,为达到成功无不付出了巨大代价,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巨大气魄,充分发挥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勇斗歹徒的徐洪刚和一些抗洪英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作家史铁生双腿残废,却把困境当作催人向上的条件,用文学创作来摆脱困境,终于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丰硕成果,使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另外一种人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兴趣爱好,不因金钱或地位而改变志向,保持了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总之,电视上播出的这些人物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境界。
对于人文精神,人们往往从正面来理解,认为它是对真善美人性的赞扬,这确实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而本文认为,对假恶丑人性的批判和揭露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人性是一个矛盾体,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人的本性既非善,也非恶,而是两者兼而有之。”而另一方面,恶是暂时的、局部的。“在任何形式的恶中,其本质也是暂时的,因为它不能与全体相调和,任何时候它都会被事物的全体所修正。”为了修正恶,就要动用批判的武器。只有在与恶的搏击中,才能显示出善的光辉。假恶丑是反人文精神的,对于假恶丑无情的揭露,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真善美的人文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在当前更加需要。
今天,我们对社会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进行批判、揭露,一方面是符合民心。社会上的腐败分子和不法分子坑蒙拐骗,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害国害民,人民群众对之深恶痛绝;而蔓延甚广的不正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令人愤慨。对这些行为进行批判、揭露,大快民心,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百姓的利益,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人民群众由此看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巨大成绩,感到有了希望,更加积极地投入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对丑恶行为的揭示,将人性上升到普遍性、抽象性、哲理性的角度来认识,挖掘根源,警示他人,扬弃人的异化,达成人性的复归,促成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样就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人文精神。
电视节目中深受欢迎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集中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批判性。这里有的是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是由落后、愚味所造成,如《焦点访谈》中对农村滥建豪华坟墓、滥建寺庙的批判;有的是属于不正之风,如对于公路乱收费、非法传销活动、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揭示。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行为的揭露,真是无恶不作,无奇不有,令人触目惊心。《新闻调查》编导长江在制作《逃亡日记》时,尝试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表现出贪污公款的逃亡者心灵的孤独、紧张、痛苦:拿着一箱子钱却感到思想贫乏,连个乞丐都不如,受尽了精神折磨;时时感到有人追捕,可能死亡……作品揭示了罪犯内心的惊恐、虚弱,启示人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切莫走向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罪犯作为一个人,“原来生活中已有的亲情、友情以及人性中善的一面,不可能因为犯罪一下就抹得干干净净……如果人性还没有泯灭,也可以延续人间一切美好的亲情、友情。”这里表现了对罪犯一定程度的关怀和希望,那就是,悔过自新,复归人性。从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开放性。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电视台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4
1. 景观设计在大学校园人文文化的表达
大学校园人文文化的表达应坚持四项原则, 即整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朴实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都会积累一定的文化, 要发挥景观的作用将这些文化表达出来, 并形成各自的特色。校园环境具有整体美, 景观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应该具有整体性, 保持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
1.2 特色性原则
校园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是因为校园是吸收、创造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 使得校园具有其它城市空间所不具备的文化内涵。虽然学校的基本特征都一样, 但高校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信息, 能够使各所高校的校园景观呈现出有别于其它院校的独特气质。
1.3 朴实性原则
高校校园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 景观设计应该富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校园景观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产生影响。校园景观设计不应该过分追求华丽, 应以素雅为美, 体现出朴实、恬静、超然物外的文化氛围。重点突出学校的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 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谦虚谨、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1.4 艺术性原则
艺术是使人们通过欣赏而获得精神享受并从能受到鼓舞和收获知识。根据高校校园内的主要群体和办学宗旨, 高校校园景观的文化表达不能千篇一律的竖立雕像或者, 雕刻名言警句, 这样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无法突出学校自身的特色。因此, 要站在艺术审美的高度, 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 创作出更有内涵、更有深度的景观形象, 充分体现校园人文文化。
2. 景观设计在塑造大学校园人文文化方面的作用
2.1 突出高校办学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专业特色是表现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表现。不同的专业特色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气质, 例如清华和北大, 学科上的差别使得他们一个像严谨求实的学者, 一个像潇洒不羁的诗人。这种由专业特色形成的学校文化气质, 正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主题。其次还有考虑办学精神、校风、校训等。
2.2 巧借自然, 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校园内独特的自然景观使校园具体独特的特征, 甚至会产生独特的校园文化, 易于被人们记住。例如东南大学的六朝松, 相传是1500多年前栽植的, 历经沧桑, 现已成为东大师生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2.3 历史展示作用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脉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地域性历史文脉, 第二个层面是高校自身的历史文脉。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 使得不同地区高校的景观存在差异, 并且各高校还具有各自的历史, 因此, 每所高校都能够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景观。
2.4 展示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 不仅解决了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 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将这些科技文化成果运用到校园景观中, 对于校外来访者而言, 可以传播学校的科研成果, 展示学校的学术水平;对于校内师生而言, 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2.5 有助于化育心灵、陶冶情操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性格、美的行为和美的语言,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校是创造文化的地方, 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因此, 在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中, 要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 并通过合适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 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
摘要:校园景观设计是结合校园历史、文化、地形等因素进行环境设计与建设的过程, 将高校的文化融入校园景观, 对于展现学校的人文精神, 促进师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浅析景观设计在大学校园人文文化中的表达及作用, 提出了高校校园景观应以校园文化为精髓, 采用一定的技巧进行合理设计, 突出高校特点。
关键词:景观设计,大学校园,人文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全.领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大学软环境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4) :67-70
[2]何镜堂, 郭卫宏, 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 2004 (2) .
[3]袁浩东.重塑大学校园景观的独特气质[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8 (4) :96-98
[4]邱玉华, 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2007 (2) .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5
【摘要】通过对人文关怀的意义以及在管理工作中缺失原因的分析,总结了管理层将人文关怀运用于管理之中,找到从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大方面加强人文关怀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管理工作;制度建设;文化建设
一、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对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欧洲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从古希腊开始的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它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把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倡导的仁爱精神是一致的。孔子的仁学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对人生价值真谛的探究,是对人的自我价值和他人价值的高度关怀,是孔子人文关怀思想的最高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阶段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深刻背景下产生的,是解决转型时期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必然要求,如何将人文关怀引进单位管理,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人文关怀严重缺失的原因
一是管理层缺乏学习,管理制度不完善,日常管理混乱。管理者对职工进行单项施压,有官僚主义作风,在工作的开展方面仅仅扮演着行政职务角色,强行或是简单粗暴的说教,双方不能相互协调。二是管理层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审时度势客观地分析职工的需求,对研究适应新时期新环境解决职工需求的方式方法,点子不多,方法不活,对不能适应单位现行的制度缺乏改革力度。三是管理者缺乏对职工的服务意识,忽视和职工开展对等的思想交流,严重打击职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四是管理者缺乏担当、形式主义,要权多,担责少,不敢直面问题,明哲保身,怕触及矛盾,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与魄力,对历史遗留问题、棘手问题与矛盾纠纷存在表面应付而不拿出实质性解决方法的现象。五是管理者好大喜功,追求表面和短期化成果,热衷于在上级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吹嘘政绩,而不注重工作本生的规律,不注重职工的思想变化。
三、加强人文关怀的途径
1.管理者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提升管理能力,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单位工作常态
首先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一个部门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刚性要求。不仅各岗位要制作出工作流程,而且单位要制定整体工作流程,明确整体流程中岗位工作节点。职工既明白自身权责,也明白在工作节点处的处理方法或对接点。这种整体而又各自保持独立的制度,既可避免权责不明带来的工作推诿、拖沓也可以避免因工作交集而导致的摩擦和纠纷,从而有效避免岗位间内部信息交流封闭或障碍造成的工作效率低的现象。其权责分明、公平、公正、公开而又具有整体观念的制度,既让职工具有充分的话语权,也参与了部门管理与监督。这种话语权是有效激发职工认同感和归宿感的方法。从刚性的制度方面而论,它是对职工个人能力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对个人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考验,最终测试出整个部门的战斗力和向心力。
其次是知人善用。《明史》曰:“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在选拔任用干部上,公平公正公开的谏才用才。对职工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分析,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扬长避短”地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建立职业自信的同时看到美好的职业前景。努力营造每个职工都能发挥自我才能的环境,促进职工的个性、才能与潜能发展,引导职工将个人发展和单位发展有机结合,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单位价值的实现相统一,引导职工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再次是创新工作方法,管理层应当大力支持设立岗位进修培训制度和定期开展岗位交流培训会,给职工提供良好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促使职工主动思考,将整合的资源内化为对岗位工作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提高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创新工作方法。
2.单位文化是工作氛围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刚性管理制度实施的内在动力
事实证明,一个单位的工作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管理层的修养和作风,完全的照章办事和简单的说教只能让人口头应允而心生排斥。如何让职工主动地承担起责任?如何让他们在单位有任何工作需要时就能毫无保留地拿出奉献精神?在刚性的制度之外,管理层更应该关注人性本身,即人的精神层次。
首先是管理者以身作则,建设和宣传单位文化。管理层对职工也要有服务精神。这种服务体现在真心、诚心、尽心地对职工的精神关怀,它涉及到职工的喜怒哀乐。人文关怀最能体现文化建设厚度,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以此为抓手,对职工思想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进行对策分析,培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启职工热情工作的动力,提升职工对工作和单位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这种看似没有具体“政绩”的建设,弥补了在刚性制度下处理问题的古板、拘泥和没人情味的缺陷。从而构建了和谐、团结、互助的大环境,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它将激发出职工工作的能动性以及奉献精神。那么“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将不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单位内部竞争也不再是上不得台面的背后小动作,而是公平、公正、公开,让人心服口服的良性“你追我赶”!人心顺服,万众一心,这样固若金汤的团队当然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其次是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纳入职工的培训工作之中。在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时,结合经济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情况、人际关系等因素对职工心理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开设压力管理、心理疏导等心理调试课程,让职工在学习中增强心理疏导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从而有效消融人与人之间的防备,让职工从心理上在单位里找到安全感,对单位同事充满信任感。
再次是坚持常态化矛盾排查和化解。定期开展谈心活动,深入群众收集意见,实现常态化沟通的长效机制,在确保交流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的同时,让职工敢讲话、敢讲真话。
这种全方位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表达了管理层对职工的人性化的立体关注和关怀,体现了管理层对个体能力和才华的重视,展现了管理层对个体思想和精神层次追求的深度理解。当每一位职工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个体的人生都洋溢着和谐,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们将达到真正的共同和谐。
参考文献:
[1]刘莹.试论人文关怀在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办公室业务》,2013(4): 32
[2]莫流水天.如何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Z].《企业管理》,2015(11)
[3]徐建文.如何加强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Z].《烟草在线》,2014(9)
论情场在大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情场 人文教育 真 善 美
一、情场的人文性
情场是人类追求情感的场所。情场的社会功能之一在于“为人类提供创造性的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真善美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以此为社会中全体人类指明社会进步的方向和人格升华的尺度”。情场的社会功能之二是“增进社会中一切人对自身正当权利的意识,激起人们为捍卫自己的权利进行合理斗争的勇气和激情”。情场功能的发挥体现了其人文性,这种人文性依靠情场动力得以实现。自古以来,人类中的圣贤、智哲所追求的关于真善美的东西,基本上都体现在人类的情场活动中。“真”主要体现为人类对自然的高尚情感,“善”主要体现为人类对社会的高尚情感,“美”主要体现为人类对他人、对自身的高尚情感,而这些活动都是对情场人文性的最好概括。只有在情场活动中,人才能真正显示出人性的精神,情场是最具人性的社会活动场。
二、大学人文教育中情场的缺失
人文教育引导人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格的完美。它为社会提供正常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人文导向。而现今的大学人文教育在其探索过程当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人文精神的缺乏、强大的功利主义、缺乏自由教育这三方面。
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我们发现我国大学精神境界的缺乏。今日的大学教学生“正确地做事”,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被过分的功利追求和短期效应所冲淡甚至悄然失落,缺失了精神和观念的大学丧失了对和谐发展的人的塑造,消解了深刻的思维和批判精神,成了一种有限的、物化的训练式教育,最终走向人文精神的缺乏。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教育视为工具,广大家长把教育视作子女谋取优厚职业的途径。“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本来是渐进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却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学生的头脑被填鸭般地塞满了诸如形式下之“器”的东西,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的通道。
自由教育强调人在本质上和目的上是一个理性的、道德的和精神的存在体,人文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而由于我国缺乏自由教育的根基,大学正在变成没有根基的培训中心。尽管大学是教育系统最为接近的一個环节,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是因为它提供社会真正需要的东西——知识、精神及拥有知识与精神的人,它必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但决不应该被社会完全同化。
这三方面内容的缺失归结起来,可以看作是情场人文性的缺乏,一种对学生整体进行人文教育的环境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情感教育氛围的缺少。
三、大学人文教育更应在以爱与美为核心的全面精神追求的情场中进行
情场是人类真正进入文明状态的活动场。大学的人文教育正应试着在一定程度上去创设近似于情场的一个环境与氛围,让受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由内心到行为逐步形成信仰与真、求知与善、爱与美的完美的精神境界与人格修养。
现今,多数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精神信仰危机,每天只是机械地去接受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统一的程序式的大工业经济运行模式,以应付所谓的考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仰,要教会他们认识并信仰所谓的“真”,即人性自由发展的规律,一切应当以人的最终发展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以往强调个人功利,追求的实际上是一张能转化为钱币的“证书”的应试教育转变过来,使学生能通过教,使人的个性及其天生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其次,求知与善的结合意在让我们大学生能够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社会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也当然包括科学知识)用心去探索、研究并不断地创新,用这种求知的态度在自然和社会以及文化环境中探讨自我的发展和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在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允许学生根据个性特长进行选择,发扬人的潜在能力和优势,克服不足之处。尽量避免我们教育出来的“成品”是批量生产的不合格“产品”,要在各种各样的专业课程里渗透人文精神。
最后,爱的活动是人类处于安全、和平、宁静的生命环境中,面对具有新奇、幽深、趣味、吸引等种种动人心魂的性质的事物时的一种完全自主地投射、奉献自己身心的情感活动。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师的主要神圣职责就是对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关键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要促使教师真正的投身于教育工作,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更要促使学生学会如何接受、如何施爱予人。进行爱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明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完善的品格,形成一种超越功利性的和谐的美。
参考文献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7
一、中职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职院校教育主体是学生, 基于人文关怀下的政治教育指的是以学生为本, 实现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自由发展。中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主见, 具有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针对性地向学生解惑这些根本性、本质性的问题, 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人为其归宿, 这也是人文关怀的真谛。从这一点来看, 基于人文关怀下的政治教育, 应该以中职学生的发展为其目标, 通过政治教育, 优化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 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境界, 这是中职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从理性角度出发去关心中职学生的成长, 而人文关怀更多的是从情感角度出发去关注中职学生的需求。基于人文关情加强中职学生政治教育, 有助于实现中职学生的主体性, 以中职学生为中心, 尊重中职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解决中职学生的问题, 促进中职学生的素质提高。
二、中职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
人文关怀指的是关心、尊重以及肯定人的价值性, 在进行中职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人文关怀,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健全学生的人格,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但是, 当前中职政治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忽视了中职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中职政治教育工作中, 不少中职院校教师仍然运用传统机械化教育模式, 把中职学生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教育客体, 采用“填鸭式”政治教育模式, 不重视与中职学生的思想交流沟通, 这种忽视中职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教育方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职业素质。
( 二) 忽视了中职学生的需求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 新形势下的中职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知识的渴望, 还存在许多需求, 有物质需求, 也有精神需求, 还有心理需求等等。传统中职政治教育更多强调学生的学习, 主要是书面知识的学习。许多中职院校内都会划定一些问题学生, 对于这类中职学生, 学校基本上采用规章制度来加以约束与惩戒。总而言之, 中职院校政治教育忽视了中职学生的需求, 更多强调教育的绝对服从性, 对学生的关心不够。
( 三) 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形成个人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影响的关键时期。许多中职院校还采用传统政治教育模式,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时, 更多地是讲大道理, 唱高调, 脱离学生实际的空洞式说教, 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却并未涉及。总而言之, 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空洞式政治教育, 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政治教育, 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思想、心理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比较低。
三、基于人文关怀下加强中职政治教育
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 中职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人生态度方面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为此, 在中职教育中特别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 对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 寓教于乐
在对中职学生政治教育时, 应该少一些包办和限制, 给予中职学生更多自由, 少讲一些理论抽象性知识, 多一些趣味性实践知识。政治教育不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 而是需要将师生良性互动贯穿始终。老师在进行政治教育前, 要把教材吃透, 把案例资料准备充分; 在课堂教育过程中, 要精心按照教学安排,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学有所长, 思想政治方面受到一次良好的教育。
( 二) 与学生打成一片, 用心了解学生
老师应该与学生打成一片, 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了解中职学生的所思所想, 了解中职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老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 还进行调研总结,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政治教育工作。比如通过调研, 了解到一些成绩不太好、个性比较偏激的学生, 老师应该急学生所急, 在进行政治教育过程中,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找到解决的途径, 只有确实能够解决学生困难与问题基础上的政治教育工作,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 平等交流
要对传统的政治教育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 从命令式转化成对话式, 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 老师在进行政治教育过程中, 不仅要记住自己教师职责, 注意引导学生, 使学生受到一次良好的政治教育经历, 老师更应该放下身段, 与学生打成一片,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与学生一起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从而使得思想上形成共鸣, 学生能够体会到受关怀, 受尊重, 激发学生在认知上追求更高的层次。
( 四) 人性管理
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进行人性管理, 当然, 强调人性管理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学校的规章制度。人性管理指的是在尊重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尽量满足学生在在生理、安全、情感、自我实现等需求。在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人性管理, 还包括老师要注意换位思考, 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多从正面角度, 积极评价学生的行为, 少批评与指责学生, 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老师在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一视同仁, 不以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让每个中职学生都能自由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巧英.论人文关怀对提升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 (03)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8
一、通过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文学不仅和人生有密切的联系, 和大学生的现状也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精神的学习。在现在的大学中,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降的趋势, 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出现了一些偏差, 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行为, 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 做任何事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 不愿意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无偿的贡献;在价值取向上, 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较重, 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从功利方面考虑。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心, 集体主义荣誉感和民主自豪感都较淡薄。在现在的社会中常出现大学生犯罪的事件, 如: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 就是因为人文素质的缺乏而造成的。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大学语文是最主要的课程, 大学语文能将人文精神进行快速的传播, 能够将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融入到学生学习中。在对人文素质进行教育时, 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述, 还要结合古代的经典文学, 对节操、廉耻、气节、正气等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将思想的境界得以健全和升华。新版的语文教材, 主要对我国的文学遗产和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 并涵盖了社会生活知识、哲学知识以及我国的历史知识。将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格阐述出来, 学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 对以往的历史进行批判和辩论, 受到其中的审美价值以及智慧理性的熏陶,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造成影响, 还能改变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理性的启迪, 在真实情感和感性经验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强化大学语文在人文须知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的教育中,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它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要想将大学语文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将大学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 并将语文课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道德素质是人文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文教育虽然不能促使人成为天地境界中的“天民”, 但是它至少是社会的一员, 它所产生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意义的。在《大学》中, 有这么一句话“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进行德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它改变了人们的恶劣思想。
2.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心理素质是一种精神寄托, 它是众多人才素质中唯一能动的因素, 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时, 能调节整合内部环境产生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体素质的核心, 所以对人文素质进行的教育中, 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魅力的完善是重要的内容, 它能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 让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在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 将人的心理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钱钟书的《论快乐》中, 用辩证的方法对“快乐”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的山水田园诗中, 王维、孟浩然以及陶渊明都对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进行了描述。让人们明白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放弃, 不要灰心,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这样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3.将大学语文中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培养。文学艺术中, 出现了实证性的“真”, 但是这些“真”的现象常常令人们匪夷所思, 携带着无数的问号;也出现了虚无缥缈的“假”, 但是这些“假”的现象却能为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魔力。在李白的诗词中, 出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李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夸张地描述出来。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想象力, 这些想象力不仅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 还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现代文学作品中, 有很多都是依据古文编写的, 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 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古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古文作品的翻译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二十二字将现实和作者的遭遇进行了表述, 既没有进行景色的描写, 也没有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用最简单的文字将自己最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形象思维的魔力,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 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就能将心中的感情抒发出来, 简洁有力的文字在无形之中将作者的动作、思想、神情都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摘要:现在的大学生整体素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大学语文的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语文的教育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 在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语文内容中的德育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 将大学语文的作用予以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徐洪波.高职《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探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0 (6) :67-68, 73.
[3]洪山, 杨锦鸿.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26 (3) :136-140.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9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工科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工科专业上,对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学习普遍不足,导致当前工科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积累存在较在的缺陷。当前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不容乐观,以河北高校的调查为例,在调查中发现,在工科学生中,把我国四大名著完整读完的学生还不到百分之五,在工科学生写的论文中,也广泛存在错字病句的问题。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工科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工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利于工科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原因分析
造成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科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更有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是这些原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1、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工科毕业生由于其自身所学专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专业进行学习,在毕业后也能在其所学的专业范围内找到相应的工作。同时由于其所学专业具有转强专业性的特点,各工科专业之间形成了相应的就业门槛,导致其他专业的学生很难进入其专业就业,而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对专业的要求不及工科专业,造成文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比工科更为激烈,使很多中学生在高中时就选择了工科专业,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工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导致工科学生在在人文课程方面的学习存在缺陷。
2、工科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工科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当前工科学生缺乏了解人文知识的主动性。工科学生普遍对其所学专业抱有较大的学习热情,并对其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工科学生由于在人文知识方面的匮乏,不能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作出客观的评价。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导致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又进一步导致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即,工科学生由于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接触的知识也以工科知识为主,接触到的人文知识有限,很难根据有限的人文知识对人文素养形成较为客观的判断。
3、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不足,导致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对人文课程的学习,使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影响。在当前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对于人文课程的设置较少,仅有的人文课程设置也未受到重视,比如对《中国近代史》课程的设置,虽然工科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了解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但是由于工科院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足,很多工科院校对该门课程仅停留在考核的层面,不重视教学质量,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如意。工科院校其他的人文课程设置也存在类似的情形,要么没有设置相关的人文课程,要么设置了也不重视教学效果。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在大学的第一和第二个学年安排的人文课程较为有限,而到大学的第三个年度甚至都不设置人文课程,导致工科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接触的人文知识受到限制。
三、文化社团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分析
针对工科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工科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社团在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活跃工科院校的文化氛围,引起更多工科学生的人文艺术共鸣,培育工科学生的人文观念,提升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1、培育工科学生的人文观念
工科学生在长期的工科教育背景下,已经失去了对人文知识的兴趣,而文化社团可以让工科学生在文化社团的活动中受到人文观念的影响。文化社团把对特定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促进文化社团的成员主动的学习人文知识。通过文化社团的活动有效弥补了工科学生在长期重工科学习轻人文知识学习而导致的知识结构单一问题,弥补工科学生在人文知识上的不足,让工科学生形成人文的思想方法,并通过文化社团的活动,让工科学生主动与人交往,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2、活跃工科校园的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社团的活动,能够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首先,工科学院的文化社会团是学生根据对人文知识的爱好自发建立的,在文化社团的建设过程中,社团的学生举办活动的积极性会更强,通过大量的文化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工科学生参与到文化社团的活动中去,进一步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其次,工科学校的文化社团活动是校园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社团的活动,将对工科学生来说单调乏味的人文知识活跃地展现出来,让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接受文化社团活动所承载的人文理念;最后,文化社团活动给工科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平台,对工科学生走上社会有着重要的帮助。工科学生在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中,活跃了校园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同类型的同学参与到文化社团的活动中去。
3、引起工科学生的人文艺术共鸣
工科学生在长期的工科教育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受到了不良影响,但并不代表工科学生对人文艺术缺乏兴趣。在工科学校的文化社团活动中,能激发出工科学生对人文艺术的兴趣,引起工科学生的人文艺术共鸣。通过引起工科学生的人文艺术共鸣,激发工科学生对人文艺术的兴趣,并主动的参与到工科学院的文化社团活动中去,主动的学习人文知识,加深对人文知识的了解。
四、小结
与文科类学生相比,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对工科学生处理工作关系以及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体系都非常不利。为了改善当前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社团在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活跃工科院校的文化氛围,引起更多工科学生的人文艺术共鸣,培育工科学生的人文观念,提升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由于工科类专业要求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工科专业在设置课程时需要给专业课程设置较多的课时,设置的人文知识课程较少,同时,由于工科学生普遍存在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的问题,在课余对人文知识的关注较少,导致当前工科学生广泛存在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针对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以及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原因,通过充分发挥工科院校文化社团在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提升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纪录片在宣传中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传播思想,教育功能,人文关怀
一、人文纪录片的内涵与特点
人文社会纪录片的记录对象是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从人文的角度去展现和揭示社会现象,大体可以分为人文历史类、人文地理类、人文社会类三种。其所表现的对象包括不同的阶级与人群以及不同种族的普通人,并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体现特定群体的生活与人文意识,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揭示,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人文纪录片的观念基础是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就我国的纪录片发展情况来看,首先是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见证,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1]同时,其真实性的体现也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实现思想的传播与情感的抒写,这也是纪录片的宗旨与精神。纪录片不在于其长短,而是借助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细节,以引起观众的感悟与共鸣。
二、叙事手段的应用
叙事手段是人文纪录片的重要表达方式,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涵盖了记录、发现与选择等环节。在纪录片中运用叙事的手段,对于人和事件的表现有着较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叙事的含义,才能够表现内容的生动性与故事性,使情节的跌宕起伏。在纪录片创作中,谋篇布局与叙事技巧显得至关重要,叙事部分能否得到突出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其精彩程度。
纪实性的表达手段使得纪录片不仅更具有真实性,还能够突出编导的创作意识,从而更加吸引观众。人文纪录片有着诸多的宣传功能与作用,不仅可以传播思想、教育他人,还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等。以纪录片《高三》为例,其记录对象为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通过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突出个别人物的命运特征,探索了学生和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三、传播思想
观众对于纪录片功能的要求,从来不会停留在纪录现实的层面,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欣赏纪录片,从中获取所需的思想。一部富于思想内涵的纪录片,从来都不用担心观众的热情,关键在于其所传播的思想是否真正有价值。思想犹如茫茫大海上的灯塔、黑夜之中的闪电,引导着人们前行。作为人文纪录片,应当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为广阔的视野,不断地去发现思想、传播思想。在新媒体时代下,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收视局限,借助于强大的网络传播手段,人文纪录片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张,传播思想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提升。[2]
美国著名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所拍摄的《我们为何而战》,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对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对比,阐述了“为何而战”的主题思想以及美国参战的基本思想与策略。为自由与信念而战、以战争换取和平,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士气。近年来,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崛起》,描述了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浓缩了世界大国崛起道路历史经验教训。通过对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进行探求,诠释了大国崛起需要理性的、妥协合作的精神,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寻找未来战略。
四、教育功能
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与形式,借助于自身独特的纪实性与真实性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对历史与生活的见证。人文纪录片有着天然的教育功能与优势,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我国开展纪录片制作初期,其拍摄的目的是抵制外来有伤风化的作品,为新学教育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纪录片有着积极的战斗作用,能够在教育人民的同时,对敌人造成思想上的打击。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纪录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纪录片的教育功能越发重视。[3]
由于其纪实性和真实性的原则,使得人文纪录片有着强大的说服力。富于特点的知识与内容结构,能够吸引和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加上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进而引发和产生共鸣。通过真实的画面展示、生动的语言描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音乐的渲染,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进行思考,以获得观众的认同与接受,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教育功能的实现,应当在内容上坚持关注现实,采用适当的表述方式。同时,还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服务大众的传播意识。
五、人文关怀的体现
人文情怀的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经过逐步的发展和延伸而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更是由来已久。人文情怀的出发点是创作的主体,通过记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既是客观作用的对象,也是最终表达的目的。人文纪录片在宣传中的一项重要作用在于,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境遇以实现人文关怀来表达与体现。
当今中国正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之中,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被“价值重估”。任何的演变都会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影响,包括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价值观念。这为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来阐述人文情怀。而人文关怀的实现,应当避免刻板的说教与宣扬,要通过记录发生在观众身边的真实故事,吸引观众、激发收视热情。将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隐藏在作品中的创作思维与风格之中,挖掘小人物的内心变化,揭示精神价值与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赖黎捷.人文精神与纪录片文化景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05):12-13.
[2]任盼.新时代人文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09):50-51.
[3]刘兰.浅析人文类纪录片解说的三种风格[J].新闻世界,2014(06):43-44.
[4]胡征.并非双刃剑——关于电视记录片中的艺术表现[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60-61.
[5]贺幸辉,景慧敏.纪录片栏目的创新发展——2015年中国纪录片栏目扫描[J].当代电视,2016(05):26-27.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20-01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激发了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个人素质有所提升,情操得到陶冶,这也就是朗读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朗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它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有一种“我也在学习”的参与感,形成“我和他一样”的平等感,从而找到学习的归属感。我在教学中常常有以下的体验:一些课文,自认为比较简单,一般就会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匆匆了解后,重点进行拓展延伸的工作。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课堂四十分钟,只有部分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再加上延伸的内容往往只有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致使大多数学生沦为了“旁观者”的角色,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兴趣。像讲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文时,我原先的老方法是:简单介绍关于春联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到黑板前默写课外搜集的春联,但时时会冷场——除去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的因素,时间的限制以及对语言、文字难以驾驭也是很多学生不主动参与的原因。后来我索性让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课本上和课外搜集的十余条春联,课堂气氛反而活跃多了。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到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时代,是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比如,我们能想象一个不讲卫生、没有礼貌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突然变得温文尔雅、谦恭有礼吗?所以,学校、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责无旁贷。在这方面,朗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的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的方法是反问自己——把一天的目标说出来、读出来,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台湾推行过类似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反问自己:作业按质按量完成了吗?听从父母的话吗?与同学相处融洽吗?等等。这种大声说(读)出来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明是非、知廉耻,更容易使学生做到言行的统一。所以,朗读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在语文教材中,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文章俯拾皆是,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手段,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体验作者的心境、把握住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倾向、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这方面,朗读有着其他阅读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因为朗读更能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兴趣,更能集中注意力,更容易识记书上的内容,从而更能激发学生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史书记载,杜甫晚年隐居成都草堂时,经常大声诵读诸葛亮所作《梁甫吟》,读到动情处,每每潸然泪下。可见,朗读更能实现心灵的沟通。我在讲授《陈毅探母》这一课时,有一名学生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显得有些颓唐。经过我询问后,才知道昨天他和母亲顶嘴了,今天来读这篇课文,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的确,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用心的朗读,既能融入文中,又能审视自己。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名家美文,如清泉甘露,读来使人神清气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四、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 篇12
一、网络传播具有的主要特点
1.网络传播的互动, 有利于网络受众追求和扩展其自身自由度, 通过释放来有效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 一形成心理的和谐与平衡。比如一些极端化表达倾向影响了网络传播的和谐以及社会文明的维系。由于网络传媒快捷方便, 使得某些情绪化个性化的个人观点能够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随意极端的放纵欲望往往难以控制, 一种单向发展的滥用自由在网络中逐渐膨胀,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网络言论极端化的自由, 往往给网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表现出网民个体行为与人文精神的背道而驰。对网民自身而言, 因此, 网络传播者的重要职责, 就是要高度重视网民的精神追求, 关注个体与网络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自由与限制, 就是网络传播弘扬人文精神的起点, 也是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基本要求。在网络传播中,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技术、文化水平、趣味爱好的网民, 都有权利也有能力进行文化鉴赏、文化创造与价值判断。同时,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快节奏工作中所形成的压力, 甚至某些不满和怨气, 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得以宣泄。网民同样也能通过网络寻找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支持者、理解者, 网民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亦能在更广地范围得到的人们的认同和分享。
2.在网络传播环境中, 网络传播媒介权威身份的弱化, 客观上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引导难度。当今网络需要舆论来引导, 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弘扬。在人类发展的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当代文化所酝酿的人文精神, 不可颠覆, 被视为民族精神结晶, 它对国家及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传播相比, 表现出较大差异。传统传播中, 权威观点往往被等同于结论, 其看法往往通过纸质文本的传媒形式, 将其观点直截了当地展示在报刊杂志的头条头款, 以冲击波的形式, 强行灌输到读者的头脑中去。而网络传播则有所不同, 它很尊重网民个性化需要, 并为满足网民的某些需求而具有多种表现方式。在网络虚拟环境下, 网民的信息传播与思想表达是充分的, 也是多元的, 并且是互动的。不仅如此, 在网络互动中, “权威观点”随时会受到网民的质疑或挑战。这样权威威信的建立就很难得由外界强加进来, 权威威信的获得只能来源于网络受众发自内心的选择, 对网民能够产生着强劲而久远的影响力。从而很大程度上形成与大众传播迥然不同的民主性特色, 从而更符合网民的意愿, 更符合大众的情感需求, 也更接近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样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引导舆论的难度也就越高。
二、网络传播与人文精神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网络传播中人文精神的注入、凝聚、弘扬与传播, 具有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网络传播带来的不仅是功能上技术上的突破, 更是对文化观念的创新。网络传播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吸纳传统文化精神, 融入人文精神, 积极健康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传播不断地容纳着人们的新思想新感觉, 容纳着人们面对生活工作中种种问题的思考。网络传播不仅仅给人们带来海量的信息, 同时也打来了人们的视野, 有助于人们面对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处于从容自若的心态, 有利于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国界的网民们通过网络传媒的互动沟通, 形成一种和谐融洽, 获得一种理解与认同。
2.网络传播过程中, 传统伦理道德有时会与现代精神文明产生的冲撞。人文精神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它也随着社会而不断进化, 强调人高于物、贵于物, 强调精神重于物质。因此, 通过网络传播, 积极地弘扬人文精神, 并赋予人文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精神, 从而促进网络传播健康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这已成为网络传播能否促进社会和谐、能否促进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人文精神客观上对网络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1.人文精神能够积极引导网络传播的规范及健康发展, 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大发扬, 有利于网络传播融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 对网络传播的和谐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网民应该端正态度, 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接纳人文精神。目前, 有些网民还有偏激、片面、激进等不良倾向。事实上, 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网络传播个体的创新意识, 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出适合网络传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2.以人文精神为先导, 有效开展倡导网络文明、网络和谐的系列管理工作。各种文化潮流在网络传播中的涌现, 客观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心理、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与道德风尚。为了形成较好的网络文化发展趋势, 除了加强对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与潮流的关注, 积极构建网络文化之外, 还需要提高人们尤其是网民的整体人文素质。当前最紧迫的是选拔和大胆任用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来从事网络网络管理工作。网络传播管理过程中;逐步提高网络舆情的追踪监控质量, 逐步推介具有引领市场作用的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作品;研究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 力求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出宽松的环境, 努力研讨和构建网络传播信用机制等等。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推荐阅读:
包装作用10-03
香水的包装设计05-14
防伪包装的设计原则05-23
食品包装设计的创新08-17
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10-09
包装设计中的设计策划06-27
包装设计中的色彩06-20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07-02
包装设计的环保意识07-03
品牌包装中的色彩设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