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2024-07-02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精选12篇)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篇1

摘要:现代包装在各个行业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包装工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包装和环境的融合,包装的循环再利用研究却相对落后,从而造成包装工业对环境污染的加重。因此现代包装更加注重和环境的融合,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现代包装设计,环境,融合

一、引言

现代包装设计包含多种内容,从包装材料的选择到平面设计都需要经过认真详细的分析,才能够设计出符合产品特征,提升产品形象的包装设计。然而近年来我国包装设计呈现出两种极端情况,一种过分追求低质廉价,采用大量的对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的包装设计,给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过分追求精美,选择的材料昂贵,甚至出现产品的包装要比销售的产品还要贵重的情况,成为现代化的买椟还珠。比如每年到中秋过节的时候月饼的包装设计就令人眼花缭乱,往往包装的成本还要大于产品的成本,不仅仅从经济上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二、现代包装设计和环境融合分析

(一)现代包装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包装设计目的就在于销售和运输的过程中能够让产品拥有一个和产品相称的包装,因此包装设计不仅仅要具备精美,同时还具备实用性,特别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会涉及到搬运,因此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当产品进入销售环节并被消费者所使用,那么包装的作用就会完成,此时包装材料就会被丢弃,在这个背景下包装材料就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前些年使用的不可分解的塑料进行包装,就容易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现代社会对包装设计的需求同样非常明显,产品不同的包装设计往往会体现不同的产品价值,也能够反应消费者对产品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在消费领域既有实用性消费群体,也有时尚性消费群体,同时还有奢侈性消费群体,这些不同的消费者会对包装设计环节中的材料、平面设计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无论怎样的需求,当产品进入到使用阶段, 这些包装材料最终都会进入到社会环境中,如果这些包装材料的选择具有不可分解性,或者不具备循环再利用,这些都会给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因此就出现了包装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重要矛盾。

(二)现代包装设计和环境的融合

要想解决包装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关键就要从设计开始就要注重环保理念,注重和环境的融合。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出现。最早以绿色生态概念设计的洗涤用品产品,就在产品包装材料的使用上选择了天然可回收的原料,同时还具备可充式包装概念。不仅仅便于使用,同时还可以实现反复可充,有效地提升了包装的利用率,这种反复可充的设计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产品在使用后包装材料被抛弃的结果,这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近年来现代包装设计师们在绿色环保理念下的影响下, 已经开始积极改变传统的包装设计模式。在消费者和生产厂家之间,包装设计师们开始担当协调合作的角色,进一步让消费者认识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因为要想包装设计能够实现和环境的融合,除了设计师们的努力之外,消费者的支持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最终是要销售给消费者,如果消费者不接受绿色环保的包装,那么就算是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包装设计也不会被生产厂家接受, 因为这些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加强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宣传,制定绿色环保包装设计的标准,比如德国蓝天使标志早在上个世纪就被使用,象征着绿色设计标准。通过市场的大力宣传,很多包装设计师们开始创新的设计模式,从可重复使用的包装设计,到纯天然材质的包装设计,再到引入可循环利用的再生系统的环保设计模式。这些创新的包装设计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绿色包装理念的实现。基于这样的绿色理念,一种可溶解的天然材质成了包装设计师们的重要选择。粗纤维在加工之后,就能够轻便的进行包装。这些粗纤维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比如利用椰子壳设计出的包装容器,在食品包装上不仅仅具有奇思妙想的创新,同时还具有优秀的绿色环保理念。并且这些粗纤维材质相对稳定,在运输过程中也能够确保安全。

当天空中的雾霾不断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之时,生态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环保意识不仅仅要设计师们努力,同时还需要厂家、消费者以及全社会的努力。绿色包装设计模式在材料的选择和加工都会传统的包装设计具有明显的区别,从起步阶段就会花费较高的成本,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也就会产生较高的风险,这也是目前很多国家绿色包装设计不能够成为主流的重要因素,那么从长远来看,环保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意识,环保已经成为公众消费行为的组成部分,这也说明现代包装设计和环境融合的必然趋势。

三、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包装设计和环境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 在这种必然的趋势下,加强现代包装设计绿色理念的宣传, 让全社会得到认同是目前重要的宣传任务,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确保现代包装设计和环境的有效融合。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篇2

摘 要:近年来,国际上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正在加速聚敛和融合。这种聚敛性不仅是表现在技术层次,而且在组织行为的层面上亦受其影响。这是由于会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对引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融合;平衡记分卡;转让定价;信息技术;分部报告

会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的活动、技术及概念都在不断地进化和重新定义自己。会计的内外环境变化激发和促进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1 会计内部环境影响

1.1 财务会计在职能上发生变化

管理会计通常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及董事会成员使用,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决策、业绩评价和控制,面向未来是其工作的重点。财务会计主要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已经发生的业务记录进行账簿登记、定期编制财务报表、向企业外部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近年来,财务会计的职能发生了改变。投资者和管理者越来越关心面向未来的经营环境和业务状况,这推动了会计信息的前瞻性。例如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或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企业,会计师越来越为企业的战略性的决策起着支持作用。而财务会计趋向于支持决策并强调公允价值观及透明度,最根本的变化是从历史成本会计到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原则填补了投资者和企业层面的战略管理信息不对称差距。另一方面,财务会计报告启用管理报告信息增加了透明度。会计报表的纸张格式在过去占主导地位,而现在是高层管理人员能够使用在线的电子报告系统,从多个维度,获得从企业级的收入或盈利能力信息到事务级别的运营信息。虽然目前财务会计报告仍主要反映会计信息,但不断扩展的方向则侧重于长期的未来和更广泛的功能。

1.2 组织结构的改变

信息技术尤其是ERP(企业资源计划)改变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从更加宽广的视野,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重视角去理解业务流程。不仅首席财务官,即使主管会计或管理会计师,也要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角度处理业务。角色转变并不是指角色代替,只是角色扩展了。比如主管会计师,负责编制子公司向母公司报告的财务会计报表,但是报告中还是会涉及管理会计。增强的自动化处理水平及一人多角的情况促使企业减少会计人员人数,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组织结构。

1.3 激励制度的发展

在国际上,由于法律要求,高管薪酬制度的透明度逐渐增加。例如在美国和英国,薪酬报告公布了高管们是如何赢得了他们的奖励,无论是承诺发给股票作为激励的方式或其他奖金计划。因此,一些管理控制系统的要素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得以披露,奖励制度表明了高管的业绩目标,也就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及目标计划。在激励制度中,高管们被期望的业绩目标,来自于管理会计信息,而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从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激励系统作为管理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也可能会出现与期望相悖的结果,因为这可能会驱使管理者操纵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财务结果,尤其是经理人股票期权,如果股票价格发展是特别好,高管有机会因为操纵财务结果而变得极为富有。

平衡记分卡方法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激励制度。该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在工业时代,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非财务指标通常代表了国内领先、具有前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平衡计分卡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平衡无疑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这两个领域整合到形成单一的实体的最具体的标志之一。

1.4 转让定价(Transfer Pricing)

在跨国经济活动中,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进行避税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税收逃避方法。转让定价,尤其是在大型的跨国公司,是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功能结合。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盈利中心级别),转让价格的制定,是极其重要的盈利能力分析、业务规划和控制手段。税收优化成为制定转移价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国际商务环境,政府因利益和税收方面的考虑,对企业使用不同的转让价格进行限制,使得外部财政政策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由于财务会计数据是政府征税的依据,因此,早期的限制并不像后来这么严格。

当前,转让定价应遵守公平独立交易原则(Arms length principle),主要的估价方法是基于市场价值,并被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5)定义作为跨国企业税务管理的指导,从而确保税收能够公平地在国家间分配。起初,当成本加成作为转让价格方法的使用时,价格是企业内部根据实际历史成本进行成本加成计算得出的。当没有市场产品可供参考时,形成估值的基础的仍然是实际生产成本。设计成本核算系统时,制定转让定价时要提前综合考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征税的标准。一方面,管理会计为财务会计提供成本信息以满足财务报告和税务要求;另一方面,财务会计也影响着税务筹划管理者在以管理会计为目的而进行的成本计算。

1.5 企业并购中的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由中介机构在企业的配合下,对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文档、管理人员的背景、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做全面深入的审核,多发生在企业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和企业收购以及基金管理中。尽职调查的目的是使买方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他们要购买的股份或资产的全部情况。 在适当的合并和收购调查过程中,收购者专注于审查和确保采集目标对应于买方的价值和风险预期。尽职调查包括法律、技术、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管理会计信息,如预算、预测及成本和盈利能力的分析,目前在尽职调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平的估值的需要来自管理报告系统对被收购的公司的正确认识。合并收购的重点是针对被收购的公司的能力来编制未来净现金流量,进而产生前瞻性的会计信息。有些财务分析如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预测、滚动预算等是基于实际数据的财务会计和前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在数据上要保持时间同步性,这推动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处理上进一步融合。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篇3

关键词:传统工艺;环境设计;文化性

环境设计在近年来的发展,证明了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发达地区的人们已经不局限于满足生活必要设施的物质需求,而向更能使人愉悦的精神追求的方向前进。西方化的空间概念的扩大,使现代中国环境空间过于西方化,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的眼中消逝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与人类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传统技艺在环境中的体现,以提高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并产生良性的循环。中式环境表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作为文化的表象与中国人相互作用影响着。

一、当今中国“传统”丧失的历史问题与社会条件

西方工业化的根基就是在社会产能不足的条件下解放生产力并提高效率,其面向的人群是无产阶级,从而使生活必需品从物质紧缺中解脱出来,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先进模式,中国在近一百年间也同样经历过这一阶段。在工业化进程前传统工艺就是指手工艺,如园林的花匠、石匠、木质建筑的木匠等,匠人通过手工劳动制作,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有别于当今批量化生产的预制件。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化一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技艺带动文化流失殆尽。

相比工业化,传统技艺服务的往往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中国人对于环境中物质感受来源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传统工艺的类型,这无一不体现在传统中式环境中造园景观中的石刻、建筑的斗拱,以及环境中木制物件的榫卯,苏州园林便是中式环境的重要代表。而工业化运动后,传统工艺被认为是拖累社会发展的生产形式,并从停滞转变为破坏。

当今正在发展生产力的中国,正处于一种文化与制造方式的变革阶段。近代中国由于战争和变革,多数人必须以能够生存作为基点,以致该思想一直持续至今。在文化杂糅的尴尬时期去权衡传统与现代,导致了风格的定位模糊,类似西方变革阶段的维多利亚风格。大量的新型材料与传统的思维相结合,产生混沌的风格,它既不是以全新的形式呈现,也不是传统的继承。

在近代中国战乱与西方化进程之后,当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复兴文化成为今天复兴民族最核心的一笔。

二、价值的体现:

生存价值与文化价值

在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也提倡回归传统,但均以失败告终。因为多数人还是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高昂的制作费用以及产能的低下无法满足多数人的生活基本需求。而工业的批量快速生产方式,可以满足多数人的生活。这种在发展阶段是先进的方式,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价值。

在中国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过于工业化的方式发展,丧失了传统文化价值,并产生了不清晰的风格,它们多以经济为目的的工业化“传统空间设施”。这种工业制造的产品有着传统工艺制造的外观,但是由工业化批量化制造出的“传统”产品,这完全失去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精髓。

东方建筑多以木为材料,日本对此工艺的保护始终较好。而在现代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式空间环境的重要性时,并不是从保护和继承的角度上做,而是出现了传统中式建筑外观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的实质结构是钢筋混凝土而非传统木制框架。这无疑失去了传统中式建筑的工艺性以及文化性,同时也失去了中式空间环境的自然感。这样没有文化技艺存在的仿传统现代装置(建筑、园林、室内、家具),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出当代中国。相比苏州园林是中式环境设计的代表,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人在环境中对于儒释道精神的追求。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当今社会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成比例造成的。人们一方面追求所谓高品质生活,一方面无法负担得起能够支撑高品质生活所需要的精神与物质的硬件,再加上同样对文化与技艺一知半解的图利的商人,才会产生为“伪传统中式”所需的生存环境。

对于传统技艺中木匠小物件为例,近年来迅速产生了“手串”文化。手串本称佛珠,用于佛教念佛或持咒的法器。对于制作者,传统方法是有经验的人选料、开料、手工切割、打磨。而现在部分则在市场上购买用料,以经济为主忽略材料真实性、品相等,并采用CNC(数控机床)加工,数分钟即可制作完成一个。对于佩戴者而言,由最初的法器沦为低至10元的饰品。

与其类似的是部分现代中国人所处的环境空间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也失去了应有的文化魅力。传统的建筑、园林、室内、家具都应以传统的制造技艺呈现。在云南丽江的政府与民族习俗的影响下,丽江古城依然以传统的木结构的方式建造房屋,由手艺精湛的师傅测量和设计,并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的形式,以便传承技艺和文化。与其相反的就是原本体现明显的现代主义建筑为贴合中式风格,在混凝土的建筑上盖上琉璃瓦,这样就成为讨好人们的“传统中式空间环境”。

反之,对于现代环境设计,在现代设计的批量化生产背景下应体现出现代材料、现代设计与现代技术的整体性发展与融合。以节能、环保、舒适为出发点做现代环境设计,使其以统一的时代为背景,设计现代空间。

三、中国传统工艺在传统中式环境设计中的回归

(一)文化意识的觉醒

一方面随着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稳定,另一方面是教育和网络的发展,信息已经不是以从前的形式去接收,而是主动获取,这就使“文化”通过了“大跃进”时期的瓶颈。

其实,中国开始注重自身文化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入侵。近100年的文化洗牌,使中国必须寻找传统的味道。

(二)工艺上的回归

中国传统工艺中的许多技艺已经开始成为了世界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文明的华夏文化中工艺、技艺无数,巧匠艺人辈出。传承和维护中国传统技艺,就是传递与发展华夏文明。

中国传统空间环境的建设需要以传统的建造方式来建设,这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中国该有的空间建设方式,在文化上更能体现并唤醒工匠精神。

(三)在环境空间中关于对待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之间的权重

现代新技术的发展是历史必然的,阻止其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停滞和倒退,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直接区别就是文化性,传统技艺申请为文化遗产是最佳方式,传统技艺应保留,现代的技术应发展。

1.扩大与加强文化遗产的地位,受历史文化影响的传统技艺文化方式仍应以固有的形式存在,如拜师学艺等传统方式,健全相关文化遗产的法律并加以保护。

2.传统方法与传统材料的结合,带有文化性特征或者针对相应人群的设计回归手工设计与建造方式,并创建传承方式与独立品牌的整体品牌文化背景。在中式环境设计中,传统园林、建筑应该回归传统建造工艺,以表达中式环境中形式与意境的和谐统一。

3.现代中国设计与传统相对比应该汲取传统的文化元素, 如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提取出云纹作为元素,并运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业手段形成富有当今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

(四)传统技艺如何存在于现代中国

优秀传统的技艺在历史上是服务于高层人士的,所以由匠人的技艺基础、艺术层次及其所运用的优秀材料导致赋予匠心的设计不会有过低的价值,所以国家以及高层人的经济扶持是保留纯正技艺文化的根基。

工具是人对于环境改造的一种媒介,推动运用现代工具可以提高传统工艺。如木材的开料、传统的手锯施工的效率与平整程度远无法符合现代的要求。人工电锯开料是结合古今的方式,一方面人工的方式体现了传统技术高超的工匠对于木材选择,切割工艺的技术文化性;另一方面,现代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符合现代人对高工艺的要求。

优秀的技艺是人的参与,也就是人-工具-产品,而非全工具化制造。传统环境中的物体,始终是以匠人为核心的制造和建造,工具的现代化是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标志,而非表象上仿古形式的“伪传统环境空间”。

四、结语

传统工艺制造的核心是手,也就是人的参与,手工制做出的物品富有灵性、温润等特性,而且在文化性上是不可替代的。制作的技术是由师傅与徒弟心手相传而来的,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同时十分富有东方文化的匠人精神。传统工艺造出的环境,时刻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拥有浓厚的东方自然韵味。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切入点,是发展匠人手中的工具,但是传统技艺的文化性的根基,是坚持不能以工具为中心、不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要求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被现代社会逐步重视,已经开始在传统技艺方面受到相比以前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并发扬匠人精神,带动传统技艺的回归,才能使优秀文明延续。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心怡.浅谈传统环境设计的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2,(03):357-357.

[3]纪书琴,刘宪东.浅析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J].北京园林, 2007,(01):17-19.

[4]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1):5-9.

[5]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J].装饰,2003,(04):4-5.

作者单位: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篇4

1.1景观

作为人们工作和居住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展现形式,其设计过程要追求景观整体观赏价值和艺术性。同时,景观设计需要考虑与周边建筑项目和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和协调统一性。在现代社会的景观理论学中,要求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视觉搭配和谐性。

1.2从本质上来讲

景观设计一般都是处在一个特定的大社会环境设计之中,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都会根据整个大环境的总统规划进行设计构思。这就使得景观设计自然而然的会与周边的环境进行顺畅的融合。并通过专业的景观评价来进行所处区域的景观体系与周边环境体系的定位。

1.3从景观设计的目的角度上来看

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之间本质上是互相映衬的作用。也就是二者是融为一体的设计目的,所以,二者其中的一个变化,很容易对另一个发生很大的协调性失调感觉。

2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2.1景观设计与大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和环境建设的不断扩展,很多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景观的设计与周边环境能成为协调一致的整体,就要保证设计理念能与周边环境的有效融合。

2.2景观设计与建筑环境的有效融合

现代的城市高楼林立,人们在经济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希望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有一个能够让自己身心放松的周边环境。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享受,在人们居住环境中起到了一种能帮助舒缓疲劳的作用。现在的建筑周边环境设计中也紧紧抓住了生活需求点,景观设计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美观性上都已经突破了传统景观的狭隘性。逐渐的打造成具有各类娱乐设施及人文景观等一些公共性质的开放场所。为此,要想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效融合就要使建筑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带有本地文化风格和风俗特征。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将周围建筑物中的环境因素为设计基础进行拓展设计,这样既可以保证固有的建筑环境景观不被破坏,又可以实现景观设计与建筑环境设计的融合性。景观设计还要充分进行色彩的搭配,为建筑环境提供富含生气和活力的设计,使景观设计能够与建筑环境有效融合。

2.3景观设计与人文环境的有效融合

景观设计在体现本地自然环境特色的同时,还要与本地人文特点有效的融合。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对本地区域的文化特色及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分析。

3结语

理想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实现自身的环境生态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形成整体的社会景观。所以,在建筑设计和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时,相应的景观设计也要根据其变化进行对应的融合性设计改变。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讲究的是与周边整体环境的交相浑映。只有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独立但又不偏离主题,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及和谐感。同时使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效的一个整体感官盛宴。

参考文献

[1]谷晓旭,李祝龙,卫巍,等.公路建筑环境色彩和谐构建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3(6):157-160.

[2]吴宇丰.简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4(12):202.

[3]黄磊.龙岩石锣鼓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5,29(9):171-173,187.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篇5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交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投与多媒体的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间题具体化、枯燥的间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I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通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关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治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名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星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名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有的现代化进程。

论绿色植物与室内环境的融合 篇6

关键词:绿色植物;室内绿化;融合

0 前言

本文从室内绿化的生态、空间、美学、怡情修身的功能及作用入手,探讨室内绿化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原则,并从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方式、布局方面对室内绿化的材料进一步细化,辅以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首先,按功能的不同将室内空间分为公共空间与居室住宅两大类,再将公共空间按办公空间、医院、酒店厅堂、餐饮空间的不同分别进行绿化应用,然后将居室空间进行了客厅、阳台、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的划分,并对不同功能空间的绿化进行不同的应用研究。

1 论绿色植物与室内环境的融合的必要性

植物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生命,花果飘香,使人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植物的形、色、质、味、枝干、花叶、果实所显示出来的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力量,引人奋发向上、热爱生活、崇尚自然。长势旺盛的植物,充满生机,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增添生机和魅力。生长于岩石、墙垣之上的植物,盘根错节,横延纵伸,显示着生命的礼赞。它是一种自然美,纯洁、朴实,即使人工剪栽,仍然自强不息。身处如此环境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室内绿化的功能与作用已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它兼具生态、空间与美学功能,还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使人们获得绿色的享受,同时由于种类繁多、经济适用,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室内绿化以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为出发点,配合整个室内环境进行设计、装饰和布置,让大自然的美融入室内环境中,使人们既能领略大自然的清新,又置身于家的温馨,达到人、室内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主要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组织、完善、美化室内空间,协调解决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一定量的植物配置,让人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不论工作、学习、休息,都能心旷神怡、悠然自得。例如,苍松翠柏,给人傲然挺立、不屈不挠之感;累累硕果的金橘,能给室内带来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兰花其香也淡,其姿也雅,境界幽远;竹则象征高风亮节;植物有四季景象,不同的景象能创造不同情调的室内气氛,给人不同的感受。

2 论绿色植物与室内环境的融合的可行性

2.1 符合美学的观赏原则

美,是室内绿化装饰的重要原则。美需要创造,如果没有美感就根本谈不上装饰。因此,必须依照美学的原理,通过艺术设计,明确主题,合理布局,分清层次,协调形状和色彩,才能收到清新明朗的艺术效果,使绿化布置很自然地与装饰艺术联系在一起。為体现室内绿化装饰的艺术美,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其体现构图合理、色彩协调、形式谐和。绿化装饰要求构图合理(即构图美)。构图是装饰工作的关键问题,在装饰布置时必须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布置均衡,以保持稳定感和安定感。其二是比例合度,体现真实感和舒适感。布置均衡包括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两种形式。人们在居室绿化装饰时习惯于对称的均衡,如在走道两边、会场两侧等摆上同样品种和同一规格的花卉,显得规则整齐、庄重严肃。与对称均衡相反的是,室内绿化自然式装饰的不对称均衡。例如,在客厅沙发的一侧摆上一盆较大的植物;另一侧摆上一盆较矮的植物,同时在其近邻花架上摆上一悬垂花卉。这种布置虽然不对称,但却给人以协调感,视觉上认为二者重量相当,仍可视为均衡。这种绿化布置的轻松活泼、富于雅趣。比例合度,指的是植物的形态、规格等要与所摆设的场所大小、位置相配套。室内绿化装饰犹如美术家创作一幅静物立体画,如果比例恰当就有真实感,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例如,空间大的位置可选用大型植株及大叶品种,以利于植物与空间的协调;小型居室或茶几案头只能摆设矮小植株或小盆花木,这样会显得优雅得体。

2.2 符合实用性原则

室内绿化装饰必须符合功能的要求,要实用,这是室内绿化装饰的另一重要原则。如果绿化完全就是为了美观,完全没有任何的实用意义,那绿色植物在室内设计中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要根据绿化布置场所的性质和功能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到绿化装饰美学效果与实用效果的高度统一。卧室是供人们睡眠与休息的场所,应突出恬静安逸、温馨典雅的特点。例如,茉莉、米兰、龙舌兰、虎皮兰、凤梨、金琥、景天树等。总之,要根据现实情况,选择设计中所用的绿色植物。也只有符合实用性原则的绿色植物,才能兼顾到其美观性和经济性。

2.3 符合经济性原则

室内绿化装饰除要注意美学原则和实用原则外,还要求绿化装饰的方式经济可行,而且能保持长久。设计布置时要根据室内结构、建筑装修和室内配套器物的水平,选配合乎经济水平的档次和格调,使室内“软装修”与“硬装修”相协调。同时要根据室内环境特点及用途选择相应的室内观叶植物及装饰器物,使装饰效果能保持较长时间。上述原则是室内绿化装饰的基本要求。它们联系密切,不可偏颇。如果一项装饰设计美丽动人,但不适于功能需要或费用昂贵,也算不上是一项好的装饰设计方案。

3 总结

人得益于植物绿化的,不仅仅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功利,更有充满活力的形象,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内心世界的慰藉。眼见绿色,心中便会泛起清新、舒畅的感受和无限遐想。室内环境中绿色有机体的存在,使环境也拥有了生命,富于灵气,充满“人情味”。植物绿化形态各异的形象,丰富多彩的颜色,千变万化的质地效果与室内环境的空间实体,与家具设备形成了趣味盎然的对比,以富有生命的自然美,增强了室内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刘松茯.西方现代建筑传入中国的前哨站——谈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和历史地位[J].建筑学报,1996(11).

[2] 段祥奂.世纪之交的璀璨瑰宝——新艺术运动建筑在青岛[J].考试周刊,2008(21).

[3] 赵前,赵鹏.关于新艺术运动文化背景的研究[J].华中建筑,2009(11).

[4] 吴涛梅,洪元.浅谈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发展与保护[J].华中建筑,2008(07).

[5] 王瑞珠.现代智利建筑[J].世界建筑,1984(04).

[6] 高峰,依杨.流畅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马迭尔宾馆[J].黑龙江史志,2010(17).

[7] 杨小复.迎接世纪末的挑战——重庆《世界建筑与中国建筑学术研讨会》后记[J].新建筑,1992(01).

[8] 穆拉,Charles Kimicil,周轮.壁纸的艺术(二十九)[J].家居主张,2013(08).

[9] 陈松.有益健康的100种室内植物[M].哈尔滨出版社,2008.

[10] 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篇7

一、三维数字艺术的特征

数字艺术的概念出现在中国设计界的20世纪8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才真正融入到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体系中,随后迅速替代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手段,拓展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新思维,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数字艺术设计也成了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三维数字艺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基于现代数字化科技发展前沿的艺术设计形式,它依赖于技术的支持来发挥技术的潜力和优势,所以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形态特征与它的技术性紧密相关,它的形态特征就是它的技术本质——数字化。因此数字化艺术一般指以“数字媒介”作为平台,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创作过程。数字化艺术具有多媒体性、交互性、延续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它开创了“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积累传递某种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唤起某种生活理想,体验某种情感、激发斗志等是三维数字化艺术的文化内涵。我们知道最古老的原始艺术文化、宗教、科学以及伦理等是融合在一起的,同样在数字化到来的今天,数字化设计艺术一旦失去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联系,将意味着数字化设计艺术的停滞或死亡。三维数字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必定依附于社会文化,同时,三维数字化艺术又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提高以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三维数字技术是一种具有沟通能力的视觉语言,能让创作者尽情反映时代的种种精神和现象。艺术家们通过对三维数字艺术的创作,将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尽情地表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的完美,并以此来宣泄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著名的艺术家J.Severtson曾经提出:“计算机被艺术家和观众拿来当作一种工具使用,它并不造成艺术,只是被用来处理一些思想上、观念上问题,而这种思想和观念才可以被称为艺术。”[1]因此,“三维数字艺术”应该是以三维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础,通过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而且三维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和创作思路。

二、“三维数字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目前,三维数字艺术与现代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三维数字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效果。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两个大的方向,3DMAX三维艺术教学是数字艺术设计体系里面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从传统的手绘效果表现到静态电脑效果图的绘制,再到今天三维动画效果的出现,设计的表现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三维数字艺术的融入,让我们的设计作品变得更为直观、生动和真实,人们通过这一媒介,真实的感受了艺术的进步和魅力。

我们清楚地看到,当艺术和三维数字图像相遇并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真实感”成为三维数字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之一。三维数字艺术在模拟“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它还可以创造出在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事物,为我们“虚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使我们达到新的视觉与心理体验。它所创造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还有更多的社会价值。

以3D外墙建筑投影为例,户外立体投影也称3D建筑投影。可分为建筑内巨幅墙面投影和建筑外巨幅墙面投影两种。由于巨幅墙面投影具有画面极其巨大,形式新颖,科技感浓郁,展示方式独特,吸引大批的观众驻足观看,同时也能震撼性的传播客户的宣传主题,目前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制作的武汉市中心百货的3D外墙建筑投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借助高端投影拼接应用,给冷冰冰的城市建筑注入新的活力,由于投影幅面超大,而且投影画面与建筑合二为一,画面与实物相结合,带给观众立体的、逼真的视觉冲击,它为我们所呈现的是全新的动态、立体建筑形象。在带给人们视觉上、听觉上震撼感受的同时,为商家在广告宣传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市场效应,对于新产品广告发布、城市形象推广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3D外墙建筑投影这一新技术的实施应用,不但是三维数字艺术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且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为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我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设计理念,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计的效果,它充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以模拟真实感、动态感、立体感为主要目的和优势的三维数字艺术介入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对建筑或景观置于真实世界时的临摹和再现,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需要通过想象,对设计师的理念和创意进行提炼、组合和加工,重新赋予它新的生命!而不是“模仿现实的形象”[1]三维数字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环境艺术设计有了新的思路和更广泛的创作空间,拓展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表现效果的枷锁,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视野来进行艺术创作。

三维数字艺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表面上是以呈现“真实”的三维效果为目的,但实质上是为了体现创作者的思想理念与创意。当三维数字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时,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三维数字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创意理念和根本,而三维数字艺术也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创意提供了更为直接和实际应用价值。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三维数字艺术的呈现,使设计更加真实、生动,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得以提升。

三、结束语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图形、图像艺术成为了视觉艺术的主流,三维数字艺术的表现方式并不是打动消费者的决定性因素,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创意才是这种艺术表现方式的根本,但是如果没有三维数字艺术的表现方式,设计将无法以更加真实和生动的形象呈现,所以,三维数字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对于体现创作者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怡君.《电脑与艺术讲义》,雄狮美术出版社,台北,1998,第5页。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第3页

[3](美)Edward Angel:《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学——自顶向下方法与OpenGL应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2011。

[4]李琦:《设计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 2011。

[5]刘昀:“数字时代的插画艺术”,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徐颂华:“中国书画艺术电子化创作的初步算法性探索——美、智能与计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篇8

关键词:教科研,一体化,传统文化,专业课程组,融合

基于研究项目的内容纵贯古今、横跨诸多领域, 因此, 在将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时, 针对其不同研究层面亦可匹配多类型课程, 因而, 扩展了与研究内容相对应的课程选择域。在此基础上, 建构围绕科研项目的课程组便成为可能。从而,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编制知识网, 全方位、立体化地理解设计学的相关专业特性;另一方面, 也为学生日后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 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自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提出“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办学原则始, 教学科研相统一成为高校的职能与任务, 成为培养学生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一体化”的概念在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卡尔多伊奇的论证下, 逐渐明确与规范, 即指“由部分组成整体, 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在此基础上,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更趋整合, 从而大幅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 进而为社会生产服务。

国内有关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多体现在: (1) 将科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 并在毕业设计选题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2) 深化校企合作, 将企业项目的研究纳入教学过程, 在提高教学内容社会价值的同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 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得以提高。在这方面, 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生云龙《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理念的制度选择》等均有论述。

国外在教科研一体化的实践方面, 亦重在以学院为本位, 在现有教学系统中, 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 将企业实习、企业项目研发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为高校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典型代表如,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此外, 根据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差异, 采用分级别的教学与研究结合模块, 如美国一些高校便依据研究类型制定对应层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方面, 肖广岭《国家科技政策与一流大学建设———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有详细阐述。

2. 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在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时, 国内外则有其共性, 即, 择取传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 并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侧面, 匹配对应课程。如汪海鸥的《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结合的实践教学》一文, 针对辽宁千山传统建筑、辽宁科技大学校园传统文化与钢铁冶金工业文化的不同特色, 择取建筑学专业相应课程, 通过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对历史与地区性文化特质的关注。此外, 亦有为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挚爱, 而开辟专题课程以实现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颜星等著《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 即根据自然与历史人文领域的不同文化资源开设专门课程, 并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考察研究地方文化传统的兴趣, 提高其民族思维特质与审美能力。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现状问题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 笔者重点针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教科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合方面, 尚存有的现状问题试作阐述。

1. 科研项目难以融入设计艺术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

纵观现阶段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除却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出较多要求的理论层次较高的学科、专业, 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教研模式以外, 诸如国内设计艺术学等相关专业, 由于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弱、科研潜力受限, 因此, 普遍存在教师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 以提升学生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构想, 难以实施的遗憾。

2. 与项目相结合的课程类型相对单一孤立

其次, 即便部分设计学专业教师前瞻性地将研究项目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但是与项目结合的课程种类相对单一, 亦即研究课题对设计教学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与广泛适用性。

3. 引导教学的科研项目缺少理论深度

另外, 就所融入研究项目来看, 亦多以实践性较强的横向课题为主, 围绕其展开的相关教学也多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展开, 而形而上学之史论类课程, 因与相关科研项目缺少互助, 因此, 学生常因其无以为用而消减对史论学习的兴趣, 进而出现史论类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相脱节的孤军奋战之象, 如此, 反而削弱了学子的科研能力与理论修养, 脱离了高校教育主旨。

三、提升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融合度的意义与途径

1. 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设计艺术是集理性的科技操作与感性的人情抒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其借助于数理逻辑思维与直觉感性思维的特质, 促使每一个将来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高校学子, 需具备多层次与宽视域的知识架构。其中哲学及其分支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所属学科的专业文理知识的网络关系, 将影响学生的设计潜力与未来的从业竞争力。因此, 将附载历史信息且需多元学科支撑, 又能与现代生活相衔接的传统文化载体, 作为引入教学与作业内容的研究项目, 则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于“旁系”知识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延伸了学生对于设计艺术的理解深度, 同时, 也能够有效避免沉湎于“故纸堆”而导致的应用价值不高、现实意义不明确的设计缺陷, 从而更好地契合应用型的教学观念。

将内涵交叉学科信息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融入课堂教学中, 又能传达出人类先祖在处理人造物与自然物之关系时的谦卑心态与向往幸福美满的正能量。这恰恰构成其历史价值以外的, 调适人类现代生活, 以及与返璞归真生活观相契合的现实意义。而设计教学的目的之一, 即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观念与和谐生活的建构能力。如此, 有望建构科研项目与设计教学的适配关系。

2. 拟定初步融合方案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拟从两个方面提升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融合度

第一, 择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此, 拟将内涵交叉学科信息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作为项目研究对象, 贯穿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诸门课程教学中。在这里, 姑且选择人类定居生活与农耕经济的文化载体, 并与当下城市化、城镇化社会组织形态, 形成物质空间相悖, 精神空间互补之博弈关系的传统村落建筑, 作为试行教研对象。将村落建筑的修复、整饬、改造、更新等, 融入设计史论与实践类的课程教学中。

第二, 建构相关课程组。在传统文化研究项目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 拟采用建构相关课程组的融合方式, 加强科研与教学的互助性与一体化。

对应研究对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选择相关课程基础上, 根据研究思路与研究计划, 结合研究层面的差异, 合理规划课程开设秩序、主辅关系、授课重点与作业内容, 从而以知识链与知识网的架构为最终目标, 建构与研究项目特性相适应的课程组。

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哲学、历史、美学等人文科学的浓厚兴趣, 弥补学生在建筑材料性能、建造工艺与施工构造等理科知识方面的不足。

此外, 针对研究项目较高的学术要求与交叉学科支撑的特性, 建构设计史论类与实践类课程相衔接与互通的课程组, 亦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度的知识网, 激发其对于设计理论的关注,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2 (02) .

[2]王海鸥.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结合的实践教学[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3) .

[3]肖广岭.国家科技政策与一流大学建设——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02) .

游戏环境与主题课程的有机融合 篇9

一、游戏环境的主题生成于课程

以往在确定游戏主题时, 大部分是预先设计确立的, 老师根据幼儿的经验特点, 选择一些幼儿较感兴趣的题材内容, 如较为普遍也是幼儿较喜欢的菜场、肯德基店、超市等角色游戏;区域活动的内容也是以老师的主观愿望为主的一些动手区、益智区、语言区等。游戏环境与主题课程没有直接的联系, 比较机械单一。

而现在我们的自主性区域游戏与主题教育内容的联系非常密切, 游戏环境的主题确定生成于课程内容。如在主题活动“动物王国”时, 经过与孩子们的商量讨论, 引发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游戏主题, 开展了与“动物王国”主题活动相关的‘动物服务诊所’、‘动物形象设计’、‘动物小制作’等自主性游戏, 在动手一条龙、语言区、益智区等也准备了与动物有关的一系列活动材料。一走进教室, 就象进入一个动物世界, 到处都是动物的痕迹, 这样的游戏环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动物的“亲密接触”更能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浓厚的兴趣。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在游戏中就能灵活贯通了, 如幼儿认识了老虎、狮子、乌龟、螃蟹等动物后, 在游戏时进行动物小制作就能得到启发, 做出的动物造型也较形象;在当小医生给动物看病时也能根据动物的特点, 配制动物喜欢的食物和药品, 等等, 而且随着主题活动的发展、课程的深入、和拥有的知识经验变化, 幼儿也会主动调整游戏的方法、规则, 有益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二、游戏环境的内容追随于课程

伟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前提、保证和动力。新鲜的事物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反之, 一尘不变的游戏内容会逐渐磨灭幼儿的兴趣, 为了能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我们根据课程的变化而改变游戏环境, 同时激发幼儿对新课程和新游戏的兴趣, 也起到双倍的效果。

如在“我爱昆山”主题活动时, 通过参观、收集资料等活动幼儿对昆山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有了一定了解后, 引导幼儿讨论想开设什么相关的游戏, 幼儿的兴趣很浓, 有的说开个‘奥灶馆’、有的说开‘一醉茶楼’、有的说办个‘周庄旅游区’等等, 根据幼儿的设想, 师生一起动手将原先“动物王国”主题时的‘动物制作区’改变成做‘奥灶馆方便面’;将原来的‘娃娃家’和‘动手一条龙’联合改变成‘周庄人家’, 更换添置纳鞋底、织布等具有周庄文化特色的活动, 孩子们玩起来也更有劲了。再如在“小鬼当家”主题活动时, 组织幼儿参观了奶牛场后, 孩子们十分兴奋, 要求在游戏区也开设一个牛奶场, 于是奥灶馆方便面不做了, 又养起奶牛来了, 同时做各种牛奶制品, 忙得不亦乐乎。

三、游戏环境的创设产生于课程

游戏的主人是幼儿, 每个儿童的需要是不同的, 因此, 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 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各种需要, 使他们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 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观去创设、布置自己喜欢的游戏环境, 这是一个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就是游戏区最美最自然的装饰, 如在《动物王国》综合活动中, 为体现动物大家庭的和睦相处, 幼儿首次尝试用长卷画的方法画各种动物, 结束后老师将两幅长卷画贴到了游戏区的屋顶上, 感觉非常气派, 动物世界的氛围更浓郁了。从下到上, 游戏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孩子们有关动物的作品, 有为小动物设计的像框、有自己折的小动物折纸、有为各种动物设计的不同食物、药品等, 而且这些布置的作品都是孩子们在教学活动或区域活动中产生的, 老师没有花时间特意去布置, 都是孩子们的杰作, 游戏区则是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的绝佳展台。

优化的游戏环境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发展。所谓优化的游戏环境是指有足够大的游戏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 能让孩子感受到愉悦, 能让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 能让孩子获得启示, 能让孩子学会创造, 能让孩子自主地与之发生互动, 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环境, 这样的游戏环境才是优化的游戏环境。

四、游戏环境的效果服务于课程

孩子们在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吸引着他们去探索、思考, 去参与实践, 在与环境的无数次作用中, 扑捉灵感、获得知识、习得经验。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与需要, 教师可以构建新的课程, 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 游戏环境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在“美丽的秋天”主题下产生的“农家乐”游戏中, 孩子们学做小农民, 自己种菜、磨米粉、做馒头、剪鸡蛋等, 这些现代的小农民们很有经济意识, 走出自己的家门, 做起生意来, 他们把自己的农产品拿出来卖, 或送到超市销售。吉雨宁小农民很会宣传, 她热情地给客人介绍自己的农产品, “快来卖呀, 新鲜的蔬菜, 真正的绿色食品, 不打农药, 没有污染, 又便宜!”生意非常好, 而菜场的营业员见此状也开始热情地为自己的菜做广告……抓住游戏中的这一亮点, 生成了有趣的广告、创编广告语、设计广告牌等系列综合活动, 孩子们都非常积极、投入。

三网融合与新学习环境的创设 篇10

我国教育遇上三网融合新时代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而持续发生变化的。教育的形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 按距离分有远程教育和面授;按工具分又可分为课堂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网络教育等;从教学形式来看, 面对一班学生采用书本、黑板进行教学, 这就是传统教育;反之, 运用现代设备、软件进行的教学则称为现代教育。我国教育经历了从纸本教育到黑板教育, 再到投影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多个阶段, 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我国传统教育媒体的特点。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 在学校课堂中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 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师生只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教与学, 由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还大力提倡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学识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师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并能享受到真实情景, 引发的情感和乐趣, 但很多时候教师的粉笔、黑板已不能表达出事物的变化过程, 如天体的运行轨迹、种子成熟剥落的过程等, 这就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难度,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传统教育媒体的共同特点就是表现力、实时性差, 不能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共享。

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现代教育突破了校园的阻隔, 将教育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优化了传统教学中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资源利用率。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幻灯片、音频、视频教程进行反复学习, 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现代媒体既可以模拟现象又可以模拟过程, 它可以多维度、多方面地去描述事物,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思维, 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主体印象。其特征是:随时随地、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 学习资源丰富且有强大的交互性。

三网融合后新媒体的特点。三网融合是现代媒体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有利于减少资金投入, 降低维护成本, 原来家里打固定电话、上网、有线电视需要3根线, 现在1根就够了。它不仅继承了原来的语音、数据、视频功能, 而且还增加了VOIP、视频邮件、图文电视和网络游戏等。三网融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3屏”融合, 即手机、电脑和电视屏幕的融合, 三者功能进行交叉。教育技术离不开新媒体的发展, 以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人们按需学习的需要。目前最为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教育手段的日趋成熟, 使得人类学习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非正式学习逐渐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将对传统学习方式和计算机网络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秉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新媒体朝着具有移动性、便携性、交互及时性、资源丰富、信息多媒体化、交流可视化和多样化等优点的方向发展, 这些优点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 在未来的协作学习实践中要想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很有必要对其协作学习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网融合下的学习环境创设

学习环境的定义。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的场所。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为了实现某种学习目标而在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它应当包括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概念, 学习环境、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是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的。 (1) 随着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过程的不断展开, 为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提供支撑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样式相比较, 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研究学习环境时, 务必要将学习过程放至崭新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考察, 这样才会避免走向静态化。

三网融合对硬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对于已经建设好电视网和监控网的部门或个人, 既为保护现有投资, 又要真正实现信息化的需求, 我们可以采用“三网融合”技术, 充分利用原有的广电网、电信网和internet网络资源, 对其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 使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样, 三网原有的优势不仅可以保留, 而且网络传输速率肯定会大大增强, 这为开创新的业务提供了基础。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建设, 要将融合后的新媒体新业务充分丰富, 使其能够为公众提供全面的、多样化的服务, 这才有利于先进文化技术的建设和传播。

三网在各地的覆盖面肯定是不均匀的, 城市中三网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要比农村大得多。广大农村, 通常只有一网或者两网接入。现在我们只需要对农村的现有网络进行改造加工, 就可以轻松呈现原来三网分别传播的内容, 从而大大提高农村网络覆盖面, 减少农村网络接入的成本开销, 促进农村文化传播。

人性化的软件环境建设。三网融合后, 新的网络将继承互联网在传播速度、互动参与、内容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点, 而且更倾向于人性化设计, 比如方便携带、交流及时、操作简易等特点, 从而极大提高了受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友好的操作界面能有效改善当前多数地区公众在文化传播中消极、被动接收的局面, 从而大大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

学习是一个情感和认知相互交融的精神世界的活动, 构建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是实现成功教育的关键, 因此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1) 目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总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达到某些目标而乐此不疲, 不断地努力。认知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 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尝试失败和模仿别人成功行为的过程, 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 (2) 因此, 每个人的学习行为本身肯定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当学习者处于某种学习环境中的时候, 其所有的学习行为都受到学习目标的指引, 寻找所需资源, 逐步解决问题。所以, 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们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学习目标, 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策略和工具等。

(2) 访问/维护。学习者是一个无限扩充的群体, 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用户, 而且同一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所以,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基本保障。然而, 任何部门或机构都无法全部承担在泛学习环境下如此庞大的学习资源建设任务。在三网融合的平台中, 每个学习者都成为学习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 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建共享学习资源, 最终形成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资源生态链。

(3) 学习资源。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 (AECT) 把学习资源定义为“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所有东西”。我国的有些学者认为, 学习资源是指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一切内外部条件。也有些专家主张, 学习资源是指一切能够与学生发生有意义联系的人、物、设施和信息的总和。根据以上思想,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三网融合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要能够被数据手套、声控或手控输入设备、头盔式显示器等方便获取, 增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 使学习好像在真实情景中发生, 以便于知识的迁徙运用; (2) 要包含丰富的以各种具体问题为核心组织的知识集群, 学习者除了可以获取特定的学习内容外, 还可以获得与某一具体问题相关的知识集合, 以促进其对某一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4) 及时交流。充分利用有效工具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交流。以前通常是建立各类网站或个人专有空间、博客等进行信息公布、协作讨论,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也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学习者可以充分地讨论、交流甚至争论, 灵活应用各种现代网络通讯手段, 使学习者能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建构知识意义, 提高协作学习的水平和效率。三网融合最典型的则是移动多媒体的发展, 比如手机除了打电话外, 还可以通过QQ聊天, 也可以在手机上查看E-mail邮件, 还可以通过手机看视频, 给学习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 实现文件、信息等的传输与共享。

(5) 反思/评价。学习环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与评价, 对学习过程中的结果、收获和效果进行反思, 且予以相应评价。反思环节主要包括个人反思和小组反思。个人反思主要是总结个人学习心得及不足, 它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 是否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是否收集到了相关资料; (3) 是否与小组成员进行了交流并最后达成共识; (4) 是否得到了他人的较高评价。而小组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益, 它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首先, 总结有益经验;其次, 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次, 在分析问题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小组活动的目标。

此外, 在三网融合语境下, 多样化、人性化的评价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习。首先,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之外, 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内部自评、组间评价、专业人士的评价等。其次, 评价方式要人性化。既要对其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又要指出其不足。这样既实现了结果的公正, 又保护了学习者的个人隐私和自尊。评价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

如何应对三网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完善, 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教育领域的科研和教学领域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一种更加直观、便捷的学习环境将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多欣喜。可是, 一流的技术并不一定会产生一流的教学效果, 要想找准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必须进行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上的变革, 有选择地去学习并勇于创新。

调整观念。新形势下, 教师应努力实现由原来的主导中心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设计者的身份转变, 更多关注学习活动及学习资源的建设,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去学习, 并且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努力学习, 踏踏实实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

改变学习方式。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 每个人都懂得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如何学习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前必须在电脑面前才能方便地去查找学习资源, 而现在只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了, 不仅方便携带, 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 随时随地把握知识和信息的最新动态。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线交流, 也可以打电话及时沟通,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三网融合将原本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提升为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加大网络信息安全力度。三网融合后, 流行于网络的木马、病毒等就会危及广电网、电信网, 比如手机病毒就呈指数级增长。据统计, 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至少430种手机病毒。在内容安全方面也面临巨大考验, 在丰富广大消费者的同时, 色情、暴力、诈骗也充斥其中。所以学习者们要有选择性地去学习, 同时要积极举报那些危害人类精神文明的垃圾信息及不良网站, 还学习者一个纯净的学习空间。另外, 国家应加大执法力度, 对破坏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罚。

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 对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个情境感知的学习空间正向我们靠近。将来的各种设备及至商品, 都会主动向人们发射自身的信息和功能, 每一个学习者都沉浸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交织的学习环境之中。利用情境感知设备让参与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通过internet网络, 利用移动通讯设备, 共同参与协作学习乃至实现社会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色彩;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设计

基金项目:2013年度甘肃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规划与研究”(项目编号为:13YD047)。

一、从“色彩地理学”到“少数民族色彩民俗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Jean-Philippe Lenclos)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它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的跨界学科,实用性非常强。“色彩地理学”主要研究每一地域中当地民居对色彩的表现方式与景观的视觉效果,考察这些区域人们的色彩审美心理及其变化规律。在1970-1972年朗克洛教授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由市政府规划、色彩机构组织的色彩调查报告《东京色彩调查报告》。[1]朗克洛教授根据东京市区各个分区的古代标志性建筑的用色结构制定了每一个分区必须遵守的配色模式系谱,这套配色系谱为以后东京城市色彩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94年宋建明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创办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以揭示色彩现象及其成因问题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对象,并且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1999年4月,宋建明教授编著《色彩设计在法国》为我国色彩学界详细的介绍了朗克洛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业绩,这对国内同类的色彩学理论研究与色彩设计方法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李魁正教授带领研究生付爱民等多次赴云南滇西南地区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美术做田野调查之时,已经开始对色彩民俗的人文地理特性进行观察,发现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用色与本土的特色植物等自然地理因素存在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多次调查的观察积累、图像资料的比对,在郎科罗色彩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中国“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理论研究目标。这一研究体系增加了区域景观色彩特质确认过程中的色彩民俗传统的调查,将民族服饰、村社植物景观、宗教礼仪等民俗现象中的色彩审美观念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这个项目的研究后期推动了拉祜族民俗景观村的色彩形象设计和景观色彩的设计。

二、兰州新区环境色彩构成元素构思

根据兰州新区的地理、气候及人文特点,色彩规划是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环境、人文、以及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的色彩控制。少数民族色彩民俗的调研与研究成果将为兰州新区环境色彩设计提供丰富的配色思路,并且可以给出色域限定及参考范围。在整体色彩规划设计过程中,根据兰州新区的地理、气候及人文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新区环境色彩设计项目。首先解决自然环境色彩与人造环境色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来制定兰州新区的主色调。我们在选择色谱时可以考虑与周围环境色同类或者近似的色彩,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再现。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呼应色彩,从少数民族色彩民俗的调研与研究成果选取利用率较高的色彩系列,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与纯度成为主色调之一。这样既可以使新区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又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脱颖而出,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其次制定出详细的色域限定及参考范围,清晰的描述出色彩配色关系及数据。如,兰州新区产业园区的色调为暖色系,为了丰富色彩层次,从裕固族、保安族等鲜丽的民族服饰色彩获取色彩信息。可以从红色系到白色系色相的区域范围,也可以从黄色系到白色系色相的区域范围获取。最后对兰州新区各类景观及景观小品色彩配色方案制定。这个方案是整个环境色彩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也可以称之为点缀色或装饰色。交通场所色彩设计、交通工具色彩设计、户外广告色彩设计、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公共艺术色彩设计、夜景照明色彩设计等,这些景观的色彩占有面积是以点、线的形式在城市中出现,在配色方案中既可以与主色调、辅助色相统一也可以与二者相对立。当地少数民族色彩在点缀色中的出现可更进一步烘托景观意境。景观及景观小品色彩配色方案制定过程中需注意静景与动景及点缀色使用面积的严格控制。静景与辅助色调相互融合,为了突出可适当调整明度与纯度范围,而动景一定要避免视觉拥挤、缭乱。交通场所作为静景,色彩不宜过于鲜亮和抢眼,以柔和适度的色彩为宜。

在众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城市的形象应该更加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色彩是最为容易表现的一种手段和视觉符号,不要在一味的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落入没有任何自我的“平庸化”,对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将个性与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国幅员辽阔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历史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文化和景观视觉上的色彩传统地理特征。我国诸多学者、色彩设计师在了解和学习了国外的色彩学说之后,也开始积极地进入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红雨 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19-50.

[2] 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篇12

1 节能减排的涵义和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所谓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与有意识地减少排放降低能源的消耗, 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 减少一切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物的排放。可持续发展路径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两层涵义, 第一是需要, 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第二是限制, 对当前需要和后代需要的限制, 限制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甚至破坏,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节能减排正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表现, 节能减排的目标是通过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展, 向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节能减排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基本思想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的持续发展, 基本原理为生态学基本理论。综合考虑技术实施后对环境、生态的各种作用, 基本原则为即强调技术的创新和实用, 又要保证技术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达到社会效益的同时产出环境效益[1]。

2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融合途径

2.1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在工业生产中的融合

工业经济建设如果还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开发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和不能长久的, 必须实行新的经济建设战略, 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 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之路, 在工业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根据地方特色和现有资源, 合理利用,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建立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文化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型城市[2]。人类或许能够意识到片面地追求一己私利,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化工产品, 置生态环境于不顾, 大量排放的毒气、废水、废渣, 造成的大气污染、环境恶化最终将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而作为其中有机成分的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生态系统观把技术创新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下, 探求用科技开发与利用自然, 研究绿色生产、清洁能源、生态工程和资源的养护与再生, 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节能减排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首先应当降低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浪费率,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减少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减少污染严重的能源的利用[3]。其次节能减排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近年来我国华北大地的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废气严重污染了大气, 导致京津冀地区长期被雾霾笼罩, 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环境恶化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 我国为了工业发展和经济迅速增长, 粗放式的工业化模式给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有毒害气体, 也排放了大量的废水、污水, 使我国的河流、水系受到严重污染, 我国华北地区大量有毒污水被排放到地下水中, 给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节能减排在工业中的应用减少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是重中之重。

2.2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融合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首先表现在农业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有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比城市要来的严重, 从而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与浪费。其次,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导向的作用下, 我国农村的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传统的农村生产模式被取代, 换来的是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节能减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首先应当减少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控制当前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 合理保护农村水资源, 对农村的人畜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 充分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3 结语

总之, 节能减排技术的提出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是我国环境保护策略的重大进步, 既能够有效降低能源问题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 又能够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环境保护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各地频发发生的环境事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更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节能减排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保证我国环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举措, 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博庭.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节能减排”亟需与时俱进[J].四川水利发电, 2011 (12) .

[2]郭雅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 2010 (09) .

上一篇:独树一帜下一篇:转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