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共12篇)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 篇1
文章通过下文对消费文化时代下室内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阐述了如何在室内设计中正确的应用消费文化。那么, 通过相关内容的论述, 从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过得帮助作用。
一、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进行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 首先能够初步的分析当前社会室内设计的发展情况, 这样, 保证很多真实的数据能够被掌握, 对于消费文化时代是如何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相关内容, 可以更好的进行分析和了解。与此同时,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设计室内环境时, 对于现阶段室内室内设计中的不科学理念还可以进行纠正, 并且, 将科学的建议给出来, 从而确保向着理智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室内设计。
二、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分析
1、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时间观
就室内设计的时间观而言, 也是因人而讲, 其中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职业习惯都会带来影响。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消费文化会严重的影响室内设计时间观。比如,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会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 在快节奏中发展与生活, 人们早已经习惯, 所以, 人们就不会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室内设计文化, 这样, 各种设计就会变成附属品, 不存在任何价值与意义, 甚至被人们冷待。
2、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的时尚性
在消费文化时代背景下, 时尚性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与标志, 人们也习惯了把时尚品味和消费连接到一起, 这样, 高消费也就形成了, 并且同时尚的概念是相符合的。由于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需要通过其余商品补充室内设计, 如此一来, 在对商品进行采购时, 就会将消费观体现出来, 而商品的好坏也是由消费的高低所决定的。所以, 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时尚性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 从而一种循环过程就渐渐形成, 最终促使室内设计的时尚性和消费有效的联系到了一起。
3、消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的空间性
就室内设计而言, 在设计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空间性, 所以, 消费文化一旦影响到室内设计, 这样, 对空间性的协调与设计就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防止用一个容器的设计过程将室内设计的空间创作和展现出来。并且, 需要严格的要求着空间性所展现出的观赏价值, 这样, 消费过程与室内设计的空间性就会紧密的联系到一起。由于只有消费才会改变空间的大小, 而且, 将用户所需的状态呈现出来。
三、消费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策略分析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 消费情况同人们的室内实际理念是紧密相联的。那么,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使二者有机的结合:
1、室内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消费文化时代下, 如何开展当代室内设计, 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室内设计同外观设计不同, 一旦设计成型, 改变会非常困难, 因此, 不管是设计观念还是设计用料, 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要充分的进行考虑。并且, 在这种背景下, 并非只有超前消费这种观念, 更多的是追求理性的消费, 因此, 对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要积极的去坚持, 更好的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2、坚持空间观与室内设计时间观相结合的观点
消费文化背景下设计室内环境, 不但对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要充分的予以坚持, 同时, 还需要协调空间观与时间观的关系。这就需要进行设计时, 室内设计师要考虑到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协调, 在有效的时间内, 令人们找到设计的精锐之处。对空间的舒适度予以了解, 进而才能够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完成室内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3、体现室内设计文化价值
在消费时代下设计室内环境, 防止单纯的追求更高的消费, 要明确, 一些候消费水平如何, 并不能将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一旦秉着消费至上的观念对室内设计文化价值的体现与发展就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室内设计初衷就会带来伤害。因此, 在设计室内环境时, 将文化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 在室内设计中, 使其可以平衡发展, 将不利影响减少, 将科学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构建起来。
4、新中式环境下的陈设
设计性陈设与功能陈设是陈设所包括的两个方面。价值性和观赏性的双重价值陈设是功能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例如器皿、织物、灯具和家具等, 在陈设中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家具可划分为设计型与实用型。坐卧类与储藏类为实用型的两个方面, 如鞋柜、衣柜、沙发、床和靠椅等。博古架和屏风等为设计型家具, 它的物品陈设能够将空间的过度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二次分割空间层次, 特别是屏风, 在应用期间能够有效的分割空间, 而且, 还拥有优越的欣赏价值。
将观赏性表现出来, 是设计型陈设的价值所在, 展现文化内涵, 从而将室内空间艺术感和层次感增强。如供应品、绘画、植物和雕塑等。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室内空间和其形体大小间具备平衡与和谐性, 从而将空间过度功效展现出来。同时, 在引入了植物后, 能够增添室内的绿意, 创造自然感和惬意的同时, 还能够将主人的处世之道衬托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文化背景下, 对人们的室内设计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文章通过上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后, 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所以,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 为了更好的构建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 并且有效的促进其发展, 文章将一定的建议为其提供了出来, 目的是为人们打造出更加理想、舒适的室内环境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张倩:消费文化下室内环境空间设计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谢晓蕾: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装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存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 篇2
津门小学五年四班班主任王倩
一、准备开会
二、队会过程:
甲:嘹亮的号角吹响了我们人生的序曲 乙:火红的队旗点燃了我们理想的火炬 甲:当我们在长廊里品读《三字经》、《弟子规》时
乙:当我们在校园内感悟“花草用色彩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这样优美的文字时
甲:当我们看到墙壁上张贴的“大型活动照片”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喜悦时 乙:当我们在不经意间触目到:今天你问候了吗?礼让了吗?帮助别人了吗?获奖了了吗?的字眼时
齐: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化——校园文化——中华文化的魅力无处不在
(一)感受诗词文化
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乙: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甲:请听朗诵《赞汉字》
甲:读千古美文,乙:做少年君子。甲 在汉语言文学中,诗词备受青睐 我国地域辽阔,风景秀丽古人用细腻的语言,华美的文字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乙 让我们欣赏宋代诗人陶弘景的诗《答谢中书书》
甲 再请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爱国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甲 诵读古诗文,让我们理解了北国的壮美,南国的清幽,边塞的辽阔,五岳的雄伟
乙 更让我们懂得了李白的豪迈,杜甫的忧国。(学生甲、乙、丙谈诗歌感受)
(二)传统节日文化
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乙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甲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乙 提起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就会想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甲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中队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请大家谈一谈 中秋节和重阳节开展的两项活动。
甲 看,在我中队已形成了人人关注节日文化,人人参与节日活动的良好氛围。乙 是啊,中华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三)班级文化
甲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创建了中队特色文化
1、班徽章计
2、班级作风
3、班级布置
4、班级活动:我是先锋和荣辱记录册 乙 在这样的中队文化氛围中,队员们把传统文化与中队文化结合起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甲 请各小队谈一谈
1、书法方面
2、手抄报
3、讲故事
4、诗海探奇
5、剪纸
(四)总结
1、同学们开了这次队会你有什么感受?
2、请中队辅导员讲话。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 篇3
关键词:图形设计;本土文化资源;形式语言;现代性转换
中图分类号:JO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2.026
图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偏重于文化学角度,强调传统图形意义的解释;还有一种则是强调图形的形态构成,认为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因此注重图形形态构成的方法和规律。显然,在图形学研究领域的这两种趋势均不可偏废。不过本文认为,在设计艺术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之际,图形设计本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问题应值得关注。
一、图形设计与现代性
本文所指图形设计的现代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是通常人们认为一个设计是否现代的一般意义上的认定,而不是局限于设计史上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图形设计的现代构成性、科技性及传播性。
(一)图形设计的现代构成性
现代设计以设计的功能性为依据,从注重装饰形式的变化发展成为“少则多”的形式,并立足于解决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物能在最大限度之内满足大众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正因为现代设计这种形式与功能的同一性,使得对于基本设计元素——点、线、面、体等抽象几何形及其构成形式的理性研究,成为现代设计的视觉基础,对现代设计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产生出设计的抽象性风格,表现在图形设计中则具体为构成性。这种由理性原则所发展而来的抽象构成性,是在适应机器工业生产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作为西方现代设计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直到今天还有着巨大影响,赫伯特·里德甚至认为:“设计是抽象艺术家的一种职能”。
究其原因,现代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设计的一个较大差异在于它在设计理论上的自觉,因为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基本在同时开始发展,所以,现代设计几乎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所追求的设计目标,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员和学生的传播迅速而广泛地确定现代性的标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包豪斯学院,由伊顿所开创的强调抽象构成的基础课程,使设计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的、非科学化的、不可靠的感觉。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功能化探索和现代设计教育整套体系的建构,给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同,以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为核心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其教育理念也是同样强调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这些都是现代平面设计理性发展的重要根源。
由于抽象构成理论完全摆脱“像”与“不像”的形式束缚,反映出图形设计对形式感追求的成熟。图形设计终于走出了自然形的束缚,在视觉传达功能上显示了自身的优势,提供了一个有高度效率的视觉体系。这种抽象地展现形态内在本质和个性表现力的形式感,应视作人类视觉形式上的革命。不同的是,在后现代语境中,抽象性的构成只是设计中的一个属性而己。
(二)图形设计的现代科技性
现代设计从一开始就依托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更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于设计技术的变化。比如工业设计,早期企业一般只要求提供造型设计、外观设计即可。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开始要求提供从使用者的调查研究到工程设计、模型制作、原形生产、人体工程学研究、电脑软件设计等完整的设计配套服务。新思想、新技术、新形式构成现代主义设计的总体特征。
图形设计的现代科技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伴随科技发展电脑普及带来图形设计视觉语言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脑逐渐成为设计的主要工具,设计专用软件的发展使它逐步取代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其丰富的图像处理技巧开拓了图形设计视觉语言的新境界,整体设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设计的发展,也使图形设计呈现出依赖高科技和设备的新的活力;其二是印刷技术与材料的发展带来图形设计呈现方式的变化。从雕版、活字到照相制版、电子分色、数码彩喷,从传统印刷中常规的卡纸、哑粉纸、铜版纸到特种纸,其特定的印刷原理和制版工艺、摄影方式、印刷材料、印刷设备产生出特定的印刷方法和印刷效果,加强了承印物的多样性,印刷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使电脑图形设计得以高清晰、高保真地呈现。现今,在国际各种设计比赛中,作品的印刷生产工艺水平也是评判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国际印刷技术与纸制品加工展览会,成为展示国力与技术的博览会;印刷设计学院、印刷美术设计专业或印刷设计课程成为培养专门人才、复合人才或设计师的必修之课;其三是高科技孵化新的传媒形式促使图形设计表现形式发生变革。图形设计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得以实现,高科技的发展,使媒介由单一纸质拓展为多种媒体并存: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等,不同媒介有不同的特性,图形设计依媒介不同呈现多种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因为技术缩短了手工劳动的时间,因此设计家要在观念上、在使用技术的潜力上比较高低,观念和创意日益显得重要”。技术和科技的革命给现代图形设计以动力,现代图形设计也依赖于技术和材料的创新而不断发展。现代设计就是“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不断提出解决多样化与标准化关系的新方式”。
(三)图形设计的现代传播性
科技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信息的传播,图形设计的形式语言也因时代所需更强化传播的特征,从而让使用者最大限度地缩短阅读时间,并在阅读文字或图形、图像时具有最高的准确性和最低的了解误差,进而实现相互沟通,引起互动行为。
图形设计强调自身是一种对话形式,是以物化形态来存储、传递信息,并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充斥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信息的充分释放,其实质是将所传达的信息与情感诉诸于受众的视觉。设计形态与信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物化的设计形态,也不存在没有物化的设计形态的信息。所谓视觉传达,亦即视觉信息的传达,它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经由视觉媒介将信息传达给人。
此外,图形设计形态蕴含着两种信息:显现性信息和隐含的潜在性信息。任何事物只要能成为艺术的对象,就会蕴含具体的特定意义,传递某种具体信息。一般认为,意义不是独立和外在的东
西,意义总是蕴涵于载体(或语音、或文字、或图形)之中,决不可能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所谓“有意必有形,有形必有意”,意和形实际上是一种异位而同体的同构关系。图形设计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能与现实世界的意义产生同构的艺术形式符号的活动。
当然图形设计的现代语境还必然受到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影响,并会不断产生新问题,如设计与生态、设计与环境、设计与社会和谐等等。理清图形设计的现代性特征,使我们能进一步讨论为何图形设计需要本土化,同时又需要进行现代语境中传统图形语言的现代性转换。
二、图形设计的本土化意义
(一)图形设计与现代语境
全球化的一种现实就是使我们的社会由信息和传播网络联结起来,表现这一现象的关键词是“一体化”:地理尺度的一体化,还有设计、产品和市场,甚或活动范围的一体化。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设计领域中,各种思想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融合,“今天,人们更为关注的是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社区在用什么方式接受和适应世界传播网络所传播的信息。特殊因素与普遍因素之间、国家因素与国际因素之间的谈判如何进行?特性文化还能否存活?它们能够适应吗?抑或将走向毁灭?”全球化迫使我们去考虑当代中国图形设计所面临的发展与挑战。
从文化的视角看,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当技术理性取代了人本精神的终极关怀,最终导致异化的全面统治时,为了实现人自身发展的跨越,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当前全球文化的生成正“表明文化的认同已愈来愈趋向于一种流动而多元的状态”。所以当社会愈趋理性时,虽然这是马克斯·韦伯曾预言过的“合理化”发展过程,社会也愈来愈进入“麦当劳”化的铁笼,因为“合理的系统可以用来否定人的理性”。因此,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就要求否定技术理性的绝对性和非人性,实现全球性的文化认同,使各个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真正超越地域性的存在,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流动,在这样的前提下,图形设计的本土化意义凸现出来。
传统图形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风格及其所代表的理念始终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图形设计中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也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运用传统图形符号为创意元素的图形设计在传达出具有民族文化意象的视觉信息的同时,形成富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视觉形象,这是其他任何表现形式所无法比拟和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交流全球化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图形符号的形态与意义,在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中更能显示它独特的魅力。
所以,尽管传统曾经是现代设计的死敌,现代性的文明进程甚至在其开端是与传统决裂,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和“走出东方”的思想等等,在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开始“发现东方”,是全球化的独特语境促使传统图形语言与现代设计得以紧密融合。
(二)图形设计与本土化
通常,所谓“中国视觉文化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我们在考察中国视觉文化时必须具备某种中国的本土视野和理论,但本土问题意识又是建筑在对本土问题结构的深刻体认基础上的。……中国本土问题,它们虽与西方当代文化有联系,处于全球化的背景纠葛之中,但问题的产生和语境则是完全的中国问题”。中国图形设计本土化资源的特殊文化语境和历史要求我们必需寻找和建构有效的研究模式和方法。
“本土化”一词,从语义上说,就是使某一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或特征。“本土文化的复兴反映了全球化浪潮中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重视与关爱,各种不同的本土文化对自身的维护也加速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民族现代性的本土化强调的是在现代性中坚持文化传统,具体到中国图形设计的“本土化”,大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这类图形符号。这里,中国元素指的是与西方现代文化明显不同、经过“西方”文化渗透而保留下来的中国本土的文化价值、文化生产、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
图形设计的本土化主要研究的是这些约定俗成的中国元素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民俗事理及表现形式,以及在文化传承上是如何摒弃、吸收与转换从而形成自身的合目的性。通过这些研究,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传统图形符号的价值和特征,多方面地观照传统图形符号与文化间的关系而非仅局限于外在的形式。
同时,对于图形设计来讲,本土化的要求更富有目标性,力求以鲜明的形象、民族化的特征、现代材质等达到多种设计元素的综合体现,因此,本土化的图形设计能够通过民族文化的软作用,增加现代产品的营销、竞争的文化形象,使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三)图形设计与传统图形资源
具体地说,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主要属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范畴,而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由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艺术,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传统图形是带有原创性的艺术,它构成了民间艺术的基础,正是传统图形的淳朴气息以及强烈的地方色彩深深吸引着当代设计师们。
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发展进程是历史诸因素多元决定的结果。在任何情况下,社会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动因总是由复杂的矛盾群构成,历史现象或事件从来就不只有一个原因,而是有众多原因,要全面描述某一历史时期,就必须看到历史现象的错综复杂性。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的发展也是如此,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在起作用,当然这些因素的产生原因、意义、活动场合和范围不尽相同,有些因素甚至根本不同,当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时,便对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的发展产生作用。
对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的文化价值研究,主要应该在传统民间艺术中去寻找,尽可能把各种类型来源不同的现象采纳在一起,以便对每一个现象加以充分地解释,扩大文化认识的基础,提炼表现主题精神的中国元素及形式。再读传统,我们可以再次认识到,“传统”中的个别价值和观念从“传统”游离出来之后,并没有也不可能很快地消失,它们与许多“现代”的价值及观念不但相激相荡,而且相辅相成。
因此,当我们将传统图形资源与设计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时,传统图形即成为设计的现代性生长的资源。置身于图形设计这一现代语境之中,我们一方面以中国元素的设计话语叙事方式来表达思想,一方面以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国际设计界保持一种对话的姿态,加强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我们在全球化设计的现代性语境中才会有自己的言说系统和话语权,才会避免盲目随从或断然拒绝的选择态度,从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三、图形设计与现代性转换
(一)图形设计的价值在于达成沟通
在全球化的设计艺术语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才能相互沟通和理解,以达到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呢?在这个问题上,图形符号所具有的跨文化通约性特征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张法认为:如果说文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性符号,那么,图像就是一种跨文化的符号。……它使以文化性为主转变到以全球化为主。图形设计中符号的呈现方式是形式语言,研究传统图形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应该强调对中国元素这类图形符号形式语言所构成的传统设计语境的转换研究,以寻求在不同的现代设计语境中图形符号在话语方式上如何协调一致,从而达到信息传播的通畅,并进一步相互认同和理解。
语言学家雅柯布森认为:说话者把一段话传送给受话者,要想使交际运行起来,这段话还需要有一个所指的语境,需要有一套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完全或者至少是部分共有的代码;最后,还需要有接触,接触是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一条物理通道和心理联系,它使双方能够进入并且保持交际状态。换言之,信息传播必须涉及说话者(编码者)和受话者(解码者)都能理解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具有语言的普遍现象,那就是它一定具有语言的某些结构特征,由此看来,现代设计中,图形符号运用风格各异的形式语言传播可识别最终被理解的信息,也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形式语言的某些结构特征,并构成了相互认同和理解的语言环境。
本土文化资源中传统图形形式语言的现代性转换,探寻的就是现代设计中形式语言的发生原因及结构特征,进而研究本土图形符号的形式语言在结构上实现现代性转换的可能,以期完成设计的“文化整合”。我们强调“整合”,是因为“整合”含有时间和空间二种维度。时间维度,即一种文化将自身历史上的种种特质整合到当下状态中来,成为现状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空间维度,即一种文化将异于自身的周围地区的特质整合到自身中来,亦成为现状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传统图形符号借助于与现代设计形式语言的整合,最终是使中国元素能融入现代设计的语境之中,形成以中国元素为特质的话语叙事方式,由此推进不同设计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互补。
(二)传统图形资源现代性转换的路径
本文认为存在着以下三种路径。
第一,由模仿到创造。所谓现代设计,并不纯粹等于“西方设计”,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设计在我国的兴起时间不长,纵观国际设计界,西方式的设计早已一统天下。“现代”意味着交流与沟通,而西方模式已适应了现代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因此,中国传统图形资源向现代的转换,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发生多维的联系,必须对西方设计作历史性的观察和学习。
普希金曾指出,模仿并不一定是“思想贫乏”的表现,它可能标志着一种“对自己的力量的崇高的信心,希望能沿着一位天才的足迹去发现新的世界,希望能掌握自己所尊崇的范本,并赋予它新的生命”。模仿往往是艺术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手段,对图形设计而言,现代性转换不可能凭空而生,模仿不失为一种再创造的方式。
模仿的直接结果就是受到“影响”。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图形设计中模仿也是对转换可行性进行再创造的研究过程,是将模仿对象的形式语言加以变革,以适应全球化设计语境和自身传统的需要。因此,这种再创造可以看到模仿的“有意义的影响”,它渗透在设计作品之中,并通过设计作品的形式语言再现出来。例如,日本现代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部分作品受荷兰错觉图形大师埃舍尔的影响很大,他把空间错视、图地反转等理念以视觉符号的形式重现在他的作品上,使他的作品跨越民族和语言的藩篱而具备“国际性语言”的特质。
第二,形式语言的重构。“形”是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的外形和结构。中国传统图形中蕴涵着前人的无限巧思,表现在形的创意上,其夸张的特征、意境的表现形成了中国图形设计独特的构形风格;表现在结构的创意上,S形、卐形、十字形、同形、菱形、回字、米字、九宫格、散点式、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所形成的“平视体”和“立视体”两大经营位置的方式,被公认为是中国的民族形式;这种特有的外形与结构,形成了对称、均衡、重复、条理、回转、对比、虚实相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装饰。如何将传统图形形式语言纳入到现代设计的形式语境之中,使其具有现代设计的构成性特征,西方设计中形(构形)与骨格(结构)的抽象构成形式语言的借鉴与运用,将会既维持传统图形的精神含义,保留传统图形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就是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设计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在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几何形的方圆正负形重叠,整体简洁流畅,暗合了中国古钱的形象,表达天圆地方之意,又借助于图地反转,将中国银行的招牌“中”字巧妙的凸现出来,这件设计也因此成为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第三,意义的建构。图形设计创意的最终目的自然是编码,并且期待着广大的受众。同时这种编码还不是为了传递一般的信息,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有一个持久稳定且最显著的文化根性充当链条。在设计领域,传统图形符号同文字一样同出一源,满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求,印证了人类的本质力量,具有与其他地域文化相区别的强烈的识别性和其本身的内聚性。同时,它源于人们的生活,是社会性的、整体性的、类型化的文化基础和永恒的动力。但是,如果直接照搬传统,或止于传统,就会流于古旧、没有新意,甚至摆脱不了市俗气,只有对传统进行新的演绎和建构才能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只是具体到如何在图形设计中实现传统图形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则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和捷径,我们设想:通过学科交叉性思维应是寻求转换路径的合理方法。从这个层面上看,图形设计属于视觉语言设计,相应地在很多方面也具备了语言学的特征。或许可以借助于语言学中“语言层级结构系统”的分析方法,来寻求图形设计的建构。传统图形资源的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对传统图形符号进行意义的横向拓展,通过异质图形符号间同类意义的合成或集成,深化图形意义的表达力度。二是对传统图形符号进行纵向挖掘,探求意义形成的基本视觉符号,并运用新的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在构形上寻找新的意义切入点,并构成新的语义从而完成意义的表达。
(三)现代性转换与思维方式的调整
传统图形资源的现代性转换,要求不断超越本土和国家的设计界限,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设计文化中,并通过这种全球化传播着本土设计文化和美学理念,达到全球化语境中对图形信息的相互理解与认同,这也符合本土文化资源的自然延续和内在要求,因此,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图形创意的发生方式进行分折,目的是建构现代语境中图形创意的方法论,使图形语言的现代性转换有章可寻,以便在形式语言上改变传统与现存的构成方式,并由此实现思维方式上的转换。
总体来看,中国本土图形资源的现代转换,其核心是一个本土精神与现代方法(思维方式与形式语言)的兼容问题,在操作上需要向内和向外下工夫。向内是求深化,即通过整理中国设计本土资源,把握脉络,发掘文献等基础工作,将中国传统图形构形智慧全面如实地展现出来;向外是求发展,用思辨的方式分析西方现代设计的形式语言,比较东西方构形方法的异与同,从而使转换在传承与吸收中自然而然的实现。
至此,本文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成果都是思维的凝结,有着发明者的智慧。同样,任何有价值的思维,都将得到凝结,都将得到物化。传统图形资源的构形思维方式是先辈智慧的凝结,并以物化的形式体现出中国的风格和气派。如何将这种具有“中国元素”的图形资源转换到现代设计中,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正确的选择首先是在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上,不能简单地沿用传统的重感悟、直觉和形象表达的方法,而应将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形式语言的创造性转换,使转换成为一种整体上的现代整合。
总之,现代图形的审美思维正在催生出现代图形的形式语言,这种物化的形式语言会随着时代转型的过程而慢慢沉淀稳定下来,并成为历史转型期视觉语言转型的一部分;现代性转换的途径是多元的,对本土图形资源进行现代诠释与激活的方式也将是多样的。我们应探索东西方图形语言间相互依存且呈现多元化的新形式,从文化的建构这一高度来思考图形的建构;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必须构建以自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图形语言,构建一个立足本土具有开放性的创新型图形设计体系,从而在世界新的文明进程中具有核心竞争力。
试论消费时代设计文化与人的发展 篇4
人类的灵性超越了其他生物, 他们的求索精神使人类社会一点点走进文明世界。然而,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物质的丰盛使社会进入到以消费商品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消费时代, 人文精神开始走向没落。拯救人的精神世界, 解决物质的丰盛与精神的贫瘠的矛盾, 对于人类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
一、消费文化异化了人的精神世界
所谓的“消费文化”, 是指在消费社会形态下, 为了满足以消费拉动生产的需要, 人们在商品买卖中逐步形成的重视消费, 注重商品的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权利、地位、品位等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趋势。西方社会在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利用现代媒体颇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宣传, 颠覆了大众陈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最终形成了大众认可的消费文化模式。消费, 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文化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规范, 使人变得越来越现实, 越来越功利。人们消费的商品就构成了人自身存在的标签。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 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特征就是炫耀性消费、符号消费。商品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成为了衡量地位和权力的标准。这造成了人们倾向于努力赚钱, 购买标榜身份的物品, 忙于享乐, 而大量缺乏符号价值的商品被废弃,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挥霍性浪费, 同时还导致消费者个人主义思想加剧。
在被消费文化主导的时代, 消费本身和消费者都正在被异化。在生产过剩的历史条件下, 出现了消费决定生产的一种逆转, 生产经营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消费品, 才能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也被异化了。消费者被自己的消费所支配, 依靠消费表现自己的地位, 证明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价值。消费者不再是消费的主体, 而是成为过剩商品的“消耗器”或者“消费机器”, 在消费中“虚幻”被当作“真实”, “痛苦”被当作“幸福”, “受制”被当作“自由”——正如弗洛姆指出的:“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 是一种与我们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1]“在工业化的国家里, 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 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 相反, 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2]消费本是人的生存方式, 但是现存的消费这种方式反过来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 使人类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 消费文化无疑成了一种异化的文化。
二、在现代人重拾并构建精神世界进程中设计文化的作用
现代设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 推动着生产急速发展, 同时, 也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关系, 人进入了被物“奴役”的状态。
(一) 现代设计文化
随着工业革命而诞生的现代设计, 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比较单纯的功能性的产品设计需求之后进入到了一个更广泛的发展领域。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现代设计在德国最早发展起来。1907年德国成立了“德国工业联盟”, 开始接受机械化生产, 并开展了一系列适合机械化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活动。赫尔曼·穆特修斯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 他认为“粗糙产品的制造并非因为机械制造, 而是由于机械使用者不当和我们的无能;批量化生产与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 但要有工业设计设计出生产优质产品的目标”[3]。随着经济的急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设计的观念被拓展了, 设计师在外形的创造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出现了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德国的包豪斯风格等设计风格和流派。这些设计思想不仅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要, 而且符合时代的要求。微型处理器解决了产品的功能要求, 同时伴随着“后工业”、“符号学”、“隐喻”等概念在设计领域的引入, 使得设计文化的社会作用愈加明显地显示出来。
现代设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侧影, 它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商业性以及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设计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有效地作用于人们,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追求。高尚的设计文化是社会精神与完美形式的统一。如今的人们已经意识到, 工业化进程中对于物质的无止境的追求让人们失去了对于价值的判断能力, 人们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崩溃。人们渴望通过强调文明和道德来找回在技术时代失落的理想和梦。信仰技术并不能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延续的文化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 现代设计文化的作用
当前, 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设计创新中更加注重设计美的应用, 经济的持续获益与文化的逐步投入息息相关, 商品的文化内涵与媒体宣传的统一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现代设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 现代设计文化是获得持续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21世纪的特征是消费带动生产, 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来源于商品的附加值。消费文化通过创造需求来为经济活动提供动力, 同时也是再生产的潜力。在技术差异越来越小的情况下, 产品的效益取决于消费者感知到的品牌符号的价值。品牌效应、企业文化的建立以及设计研发中技术与文化的嫁接、融合是企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商品的品牌、设计、包装以及文化内涵等所塑造出来的符号价值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 这将是未来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的主要手段。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经由“技术投资”向“设计投资”转移, 这一点早在1990年美国就有数据证明。据当时的调查, 设计每投入1美元, 产出为1500美元。在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中, 设计每投入1美元, 销售收入则高达4000美元。据科龙、美的、格兰仕等我国大型家电企业的统计显示, 设计所产生的效益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0%。浸润着设计文化的商品所体现出的人类对科技的求索, 对文化内涵的追问以及人文的关怀, 使产品具备持久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波司登公司能够占据国内羽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就是因为该公司认真研究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审美要求,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 体现出“防寒加审美”、生态美学以及抑菌、保健功能并重等设计美学理念, 因此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 现代设计文化与大众文化合流, 促进了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
在消费时代, 几乎任何事物通过设计都能成为消费品。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经过设计的商品所包围, 逐渐走向审美化。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设计文化迅速发展。简约与通俗化的设计产品, 不仅带给人们消费的享受, 也能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浸润与美感的呼唤。设计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促使人们容易受其熏染, 并将其纳入到大众文化之中, 而融合于大众文化中的设计文化会不自觉地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比如, 富有艺术设计感的文化产品能在供人们欣赏的同时起到抚慰人心、激荡人心的作用, 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推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人为核心设计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人们高尚的理想情操和价值追求, 能够提升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信心。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增长, 人们求知、求美的愿望增强, 不同人群、不同个体又有着不同的需求, 艺术文化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根植于人民大众生活之中的设计文化, 体现着对社会、对人生的体察和思考, 其产品超越平庸, 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对于提升大众文化的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设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思维取向, 一种社会的群体追求时, 其作用才会不断地呈现出来。
设计文化依存于大众文化需求的结果是肤浅的形式代替了深邃的内容。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场审美化浪潮甚至将我们的灵魂和肉体一块卷了进去, 人们不再刨根究底, 而是洒脱地站在一旁尽情享受生活。当普通民众的消费文化决定设计文化乃至社会文化水平时, 这样的社会是缺失的, 是一种退步。设计文化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 有必要进行自我救赎, 促使人的本性复归, 协调人类世界中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为此, 社会的精英文化要引导设计文化向更高层次跃进, 同时, 利用设计贴近人民大众的优势激励人们对虚空的精神世界进行自我完善。设计文化对于人性的复归和人的解放意义重大。
3. 现代设计文化借助传播媒介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
现代设计文化通过传媒放大了其对大众的影响。设计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的传播受时空的局限, 对大众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弱。而广告设计, 包括平面广告、影视广告、网络广告等则对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的传播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广告对大众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宣传是产品设计文化的形象直观的再现, 设计文化通过广而告之开始被大众关注, 富有文化内涵的优秀广告更能打动消费者, 从而达到成功销售产品的目的, 有的甚至能够改变大众固有的价值观念。比如, 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塑造了成功者的范本, 大众在接受广告的同时, 也会受到广告中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广告正从单纯的叙述、告知发展为文化创意的挖掘与表达。在数字传媒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 有创意、有文化韵味的广告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大。未来的广告设计将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自身的蜕变与自我完善、世界的和谐共荣。优秀的广告创意把深层的文化内涵化为更容易理解的信息, 以商品为载体作用于大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激发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及反思。大众对广告设计文化的需求是设计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驱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 设计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文化的左右, 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解释就是, 文化只是资本升值的需要,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设计文化的发展将面临被资本发展束缚的窘境, 破除资本的魔咒是设计文化发展必走的一条艰难之路, 也是用设计文化拯救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难关。按照霍尔提出的信息的解码与重构理论, 设计文化的自我超越并非没有可能。当社会主体对信息的立场由“主导——霸权的立场”转向“协商的代码立场”, 甚至转向“对抗代码立场”[4]时, 大众就能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筛选能力, 从而解构消费文化对设计文化的桎梏, 并且激发出潜存在人们心底的对真、善、美的追求。面临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众传媒需要格外注重提高质量, 挖掘内涵, 从而更好地发挥传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设计文化的发展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并不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并不自由有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因此, 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 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爽然若失……”[5]由劳动的异化带来了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类自身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类不仅面临物的异化、资本的异化、制度的异化, 也面临着文化的异化。把人从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 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是必要的。人文素养的积淀与提升是超越现存状态、摆脱异化状态的重要手段。设计文化的精神作用同样有助于人摆脱各种异化。设计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 对社会和人的存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社会中, 设计文化在提升人性方面的作用会更加突出。设计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重视生态设计。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付出了破坏文化延续的惨重代价。生态设计是在对生态破坏的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生态设计意味着产品设计可以节约原材料、产品使用可以回收原材料, 产品使用过程中不对大自然产生破坏等。在设计中重视生态问题,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第二, 重视人性化设计。在消费时代, 人的异化和物化促使设计师更加关注人性。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产品的使用者放在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地位。人性化的产品不仅使用起来便利、舒适, 而且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设计师对消费者在精神上的体贴关怀。日本的产品设计很注重这一方面。第三, 重视个性化设计。后工业时代, 设计师在形式的创造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可以说, 个性化设计是设计师、消费者和制造商三者不谋而合的共同愿望。比如, 著名的后现代建筑师迈克尔·雷夫斯为Alessi公司设计的鸟鸣格式水壶一经推出, 即畅销不衰。而苹果公司的成功也是产品设计时尚和个性化的成功典范。第四, 重视高情感化设计。在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想象力, 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孤独感和生存方式的私人化, 因此, 设计要承担起慰人类精神和心灵的重任。比如, 青蛙设计公司提出了“形式服从情感”的设计理念, 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 还让人们感受到赏心悦目的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经验和自我意识。情感的注入有助于融化异化之坚冰。
总之, 消费时代里文化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络,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发挥设计文化的积极作用, 人的物化和异化状态就会有所改观, 甚至在条件齐备的情况下可以恢复人的自由本性。
参考文献
[1]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134页
[2]弗洛姆著.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74页
[3]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52页
[4]陆杨.大众文化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91-92页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 篇5
作者:林雅华 《光明日报》(2017年04月18日 02版)
【光明论坛】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华、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遗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追求,是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若无文化底色,何来中国特色?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结合,接续民族传承,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根本命题。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唯有接续民族传承,重塑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之坚定、意志之顽强、追求之高尚。这些红色革命文化的结晶,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红军长征为例,这一艰难历程不仅映射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解放使命,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不屈不挠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矢志不渝信念,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些共同为社会主义先进 1 文化观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红色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丰沛的历史遗产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蕴:甘于奉献的道德观、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观、不畏万难的人生观。而其中洋溢的道德理想主义,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解放使命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为什么能”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具体文化实践中的生动表达,是现代中国向世界呈现的鲜活文化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时代精神的坚定把握、对时代使命的自觉回应。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回应时代主题的过程中,创造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是鼓舞人心、凝聚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因此,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涵养底蕴、获得滋养,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聚磅礴的文化力量。
文化驱动的时代 篇6
不管怎么说,这个电动方程式给观众带来了异样的感受:一场静悄悄的方程式大赛,这在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相比F1高标准的赛道要求,FE的街道赛形式简单了不少,“选择在10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旁比赛”这个思路也比较偏重宣传性而非赛事本身。再加上北京基础设施给人的信心一贯不足,所以对精彩程度的预期可想而知。不过莽撞小伙普罗斯特被超车的时候那一个意外的阻挡,成就了首站FE最大的话题。
讲故事,向来是推广活动最好的手段。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得到流传呢?传奇的,意外的,香艳的,经典的,执着的......那些特立独行的故事正是让汽车和品牌被口口相传的载体。回望我们汽车工业发展的30年,除了合资的豪气与自主的磨难,找不到更多值得传播的故事类型。虽然一年又一年,生产与销售的数字不断创造着历史的新高,可是在我眼里,这些数字并不值得真正的骄傲。因为数字,可以创造奇迹,却不能创造文化。高速发展了30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没有自己的灵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尚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以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汽车的特色。
没有灵魂,在很大程度上提醒了我们:汽车文化的塑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既然造车都学会了,我们可以继续向已经发展了120多年的前辈们学习。最近也国内频繁地出现了一些老爷车的活动。虽然海关的监管严格依旧,但仍有企业愿意拿出一些和中国从来不曾有交集的老爷车来华,静态展示或长途驾驶,向经典的美感致敬。而每每这个时候,国内不甘寂寞的收藏者也会把珍藏的老红旗、老上海拿出来,品味一番。也是在9月,北京举办了一个地方性的老爷车展,短短两天吸引了上万观众,几十辆老车悠闲地摆在草坪上;中央舞台上,几位评委对每辆老车逐一点评......一切都和洛杉矶的圆石滩老爷车展如出一辙。平心而论,由于汽车报废制度的缘故国内许多老车都没有留下来,在草坪上展示的80年代、70年代的车,严格说不能算是“老爷车”,充其量刚过“中年”,不过聊胜于无,对于普及汽车知识、让人们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也是有作用的。通过这些并不急功近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才能慢慢沉淀下来所谓的特质,更长久地驻留在爱好者的心里。
说了赛车和古典车,其实是想说明一件事:随着我们的汽车市场走过30年这个坎儿,我们必须要在内涵上有所突破了,单纯依靠产能的提升压迫市场接受,到头来还是无法摆脱“中国人做什么,什么就便宜”的魔咒。车展上清凉的模特,无以复加的打折让利,都直接并粗暴地摧毁着汽车文化的土壤,它遮住了产品本身的能量,注定是一种短期行为。
想想法拉利为什么产量这么小还能让人一掷千金?哈雷作为一款并无日常使用价值的休闲用车,却创造出拥有上百万粉丝的独有市场。即便是空间狭小的铃木Jimny,也能依靠独特的设计和定位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这些都是文化的力量。而汽车的文化属性与产品力又息息相关。当我们的企业能够认清未来,把附着于车辆上无用的包装一层层剥去,剩下的产品和技术属性做到极致,必然会在文化认同越来越重要的当下找到共鸣。从微信、淘宝的成功可以看出端倪:文化自信心的增强注定伴随着体验的本地化,而本地化恰恰是国际大车企的短板。
所以,机会来了。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 篇7
项目面积:300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主要材料:中国黑镜面处理大理石砖、黑色木地板、爵士白大理石、稻草漆、泥土色漆、方钢、铁丝网、镜子等
摄影:蒋国兴
大木叙品设计新疆分公司——时代广场A座25-H,是设计师2013年至2014年的又一项力作。
现代办公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设计风格的办公室层出不穷。本案中,设计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办公空间。这种原创性的、新颖的设计完全改变了以往人们对现代办公室的认识。
本案主要以黑色为主色调,简洁硬朗的直线条,体现了设计师既简练又熟练的设计手法。其中一楼中式的工艺方钢隔断既能把每个功能区域划分开,又可以让每个区域互相交流不至于很闭塞。一楼分为休闲时尚的会客沙发区、可供十几人工作的办公区以及一个服务台区。这三个区域看上去分开,但又像是一个整体。为了追求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分别在屋顶上喷了泥土颜色的漆,在墙面上喷了稻草漆。这些设计灵感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
二楼主要创造了一个镜像空间。为突出镜子和铁丝网材质给人的特别感受,将镜子反射的特点运用在隔断上,使本来很小的空间变得宽广,更有意境。二楼集合了设计师办公、会议、会客等功能。会客酒吧区既可以一边品酒喝茶,又营造了舒适的交谈氛围。从楼梯上去,两把中式圈椅摆在过道边上,让人立刻产生一种东方禅意的韵味。设计师办公室的圆窗设计,主要借鉴了园林的“透景”设计手法。
本案中所有软装由主案设计师本人直接参与指导,并在其他设计师一起努力下完成所有装饰。所以作为公司员工来说,参与本案更是一种生活体验和设计体验,也是一次情感的投入。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 篇8
当下艺术与现代艺术不一样, 与古典艺术不一样, 面临问题, 表达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电子产品、电话、电视、电脑, 睁开眼睛看到很多图像。作为艺术设计要表达什么, 要传递什么, 要引导什么……如何把我们的文化延续下去, 艺术工作者要有清醒的认识。作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让自己的观念和设计走在前端。
互联网介入艺术, 将为艺术带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崭新的、公共的、开放的、自由的艺术社会。在知识体系方面, 互联网能够瞬间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 实时更新我们的观念, 并且不断提示, 我们的知识体系随时滞后。在市场方面, 信息化将生产和需求中间的环节尽可能减少, 为艺术市场提供了流畅的通道, 艺术资源的垄断时代已经过去, 艺术那种“神秘”的附加值也从账单上取消;艺术品开始大众化, 进而产业化。网络时代使大众选择多元化, 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
一、艺术设计的观念要不断刷新, 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着与以往不同的生存经验
身处社会变革的前沿, 获得新环境所提供的生存体验, 艺术设计者的知识体系里面要有微博、微信, 设计的观念要处于当下时代, 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让自己的设计站在前端, 不能完全的封闭。
在这场革命中, 青年人将会成为主角, 青年人的优势完全基于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知识体系的进化。生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同样适合于社会进程:社会总是在向前进步, 而拥有新的知识结构、创造能力、想象力的人们, 才能不被新时代淘汰。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西方一个多世纪前的问题:即艺术的资本化、产业化和产品化。它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诸多弊端———价值观上的资本化, 美学上的平面化、时尚化、媚俗化, 运作上的江湖化, 而且危害甚深, 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在为此担忧。
二、网络引导审美需求, 艺术家要引导正确的审美倾向, 别让快餐化的市场导向忽悠着大众审美精神
潜在的社会倾向完全被一种可视、可听、直接通过网络的传播所掩盖。这种权力话语来自市场操纵的权威、媒体、机构。网络化的导向也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家首先是人, 然后是艺术, 最后是思想。市场需要的不是真正的个体精神和自由, 它需要的是个体的“肉身化”。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已经超越了社会和精神力量, 经济主导一切, 是一切的标准, 它无所不在。艺术创作要保持自我, 对本民族的文化继承要有自觉意识。
有记者在某画展开展仪式上问参展画家李津, 为什么要随身带着一个菜篮子, 不觉得这个土气的菜篮子跟当代艺术有冲突吗?李津很有礼貌地回答:“我20 年来不用任何品牌的包, 反而觉得这个菜篮子非常方便;另外, 我不觉得它与当代艺术有冲突, 倒是觉得这个菜篮子很有当代性, 它让我更像一个当代艺术家。
杨丽萍受邀出席云南昆明的法拉利展厅开业庆典, 手挎一个藤条菜篮子, 秒杀一切大牌包包。事后, 杨丽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这个篮子已经背了一年多, 原本是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的工具。这个独特的“挎包”刮风下雨贼惦记, 全都不防, 但那根红苗正的原生态和“爱谁谁”的态度还真叫人羡慕嫉妒恨。
我们不能说两位艺术家故意出风头, 在风靡一时的名品时代, 一切名品至上的今天, 菜篮子的出现, 起码让很多受众大开眼界, 原来那个菜篮子也可以等上大雅之堂。这种传播对社会来说是好的事情, 极简主义风格, 适用的、舒适的可以流行起来。
三、作为艺术工作者的作品展现一定要经过反复的思考, 要考虑给受众带来的心理感应, 要有广博的知识, 不能只考虑唯美而违反自然的规律。也不能只考虑功利而忘却了艺术的魅力的根本性
杨丽萍老师舞蹈《雀之恋》里通过两只孔雀相知相恋的过程, 呈现出精灵一般的美, 在丛林里, 两只孔雀慢慢靠近, 互相被吸引……这支舞是一气呵成, 非常空灵的, 尾声中, 孔雀开屏成为节目的高潮, 舞者身上华丽的羽翼和大屏幕上盛开的孔雀尾屏融合在一起。艺术创作要有生活, 虽然舞蹈确实有灵动, 空然之美, 服装的设计和最后的升华却让人感觉不是特别舒服。我们知道, 符合自然的规律, 能够开屏的是雄孔雀。孔雀中以雄性较美丽, 而雌性却其貌不扬。雄孔雀身体内的生殖腺分泌性激素, 刺激大脑, 展开尾屏。春天是孔雀产卵繁殖后代的季节。雄孔雀展开五彩缤纷、色泽艳丽的尾屏, 还不停地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 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丽, 以此吸引雌孔雀。这些羽毛绚丽多彩, 羽支细长, 犹如金绿色丝绒, 其末端还具有众多由紫、蓝、黄、红等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 开屏时反射着光彩, 好像无数面小镜子, 真真鲜艳夺目。它们身体粗壮, 头顶上那簇高高耸立着的羽冠, 也别具风度。而雌孔雀无尾屏, 背面浓褐色, 并泛着绿光, 没有雄孔雀美丽。
《雀之恋》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相恋, 服装的设计应该有区别, 不能雌雄不分, 让人误解, 春晚是一个盛大的舞台, 不能犯一个低级的错误, 母孔雀的尾巴短点, 视觉效果会更加舒服, 起码不会觉得有点累赘, 而且有了变化, 我们看到两只同性的孔雀恋得那么美, 难道是我们对同性的认可和鼓励吗? 作为设计者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影响, 虽然同性的爱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里, 已不稀罕了, 但是作为主流的艺术应该倡导的正确的恋爱观, 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原则, 而不能为了视觉艺术的唯美追求, 可以不顾及一切, 这样的创作作品是有危险的, 这种潜意思的艺术理念带来的审美体验给大众的冲击是震撼的。我想作为艺术家或是艺术群体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要有责任感。
苹果公司的标志设计罗勃? 简诺夫苹果的第二个标识是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1976 年到1999 年期间, 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识。那么, 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在英语中, “咬” (bite) 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 (Byte) 同音。1998 年, 苹果又更换了标识, 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识。设计者说因为有彩色条纹的苹果标识有可能带来种族歧视的后果, 尽管金属色的苹果标志富有现代感, 笔者还是喜欢那个彩色条纹的标志, 我们是亚洲国家, 种族歧视我们不太理解, 因为那是美国的历史, 但是设计者勇于改进的谦逊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民日报大楼因其外观和颜色被网友多次吐槽。尚未完工的大楼便成了靶子, 2013 年上半年开始, 有人把从大楼西侧拍摄的照片传到网上, 很多人吐槽说什么的也有, 也有人从远处看, 说像帆船。设计者周琦说:好的设计是抽象的, 我没有设计它像什么, 像什么一点都不重要, 大楼设计就是由一个球体拉成的, 观者可以想象它像帆船、恐龙蛋。建筑的魅力在于是它隐喻的, 有象征性, 但这不是设计者给的, 是观者的体验, 美是可以体验的。体验是和人的审美观、经验、个性相结合。“土豪金”的颜色, 金色, 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 不希望太外露。大楼完成后, 金色的保温板藏在陶棍底下, 在阳光照射下若隐若现, 晚上灯光打在金板上, 光线透出来, 会有灯笼效果, 很漂亮。欣赏作品产生共鸣才是艺术作品最后的完成, 每个人的观赏体验不同带来的艺术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艺术作品。
四、艺术批评要不受功利性驱使,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引导大众
任何涉及要大众接受的范围要有一个限度, 艺术在当代开放社会, 观念也在不断刷新, 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着与以往不同的生存经验。网络的引导审美多元化, 艺术的产业化视为艺术创作规律, 艺术家成为艺术产业的批量生产者, 不再是“唯一性”的创造者。艺术家的成功形象首先是他的市场价格, 而不是个性和思想。
霍夫曼的大黄鸭在北京不到一个月展出吸金达2 亿元, 而且在当日7 万游客北京送别大黄鸭, 可想而知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多大?媒体的喧嚷, 人们的心理被放大, 一拥而上的跟风, 审美价值当今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文艺的价值与作用主要是依靠文艺独特的审美功能发挥的, 在审美的意义上, 主客体间的关系最能得到彰显。不管是宣泄说、补偿说还是自娱说, 讨论的都是审美主体从审美客体中获得的某种满足。文学艺术这种对审美主体某种需求的满足功能, 也正是其在当下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以对大众的揣测和屈迎为出发点, 创作出符合市场口味与品位的所谓“作品”, 这虽然可以说是满足了审美客体的某种健康或不健康、积极或消极的审美需求, 但也消解和弱化了审美价值。艺术本身是超越功利和物质层面的, 但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商业化对艺术造成了致命的影响, 从根本上改造着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价值理解。
大众文化艺术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审美价值正不断趋于多元化和广泛化, 并且作为市场需求引导着艺术创作和生产, 审美价值的重构对于当今艺术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时代问题面前, 大众文化的创作者和生产者需谨慎思量与探索, 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诱惑与考验。
参考文献
[1]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文化,时代内涵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品格、价值取向和历史积淀。许多学者和高校试图更加清晰详细地描述和剖析大学文化, 发展出了诸多概念体系, 常用的就是把大学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综观这些概念体系, 虽然分析思路不同, 但是却表达同一个意思:大学文化既包含和反映着学校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 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
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办学轨迹中, 我们不难发现, 文化对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效的影响堪称广泛而深远。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人文相通, 博学与专精兼取, 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 耶鲁大学“教育不是求职, 而是为了生活”的办学宗旨, 清华因“厚德载物”涵养而成的严谨求实, 北大因“兼容并包”孕育而成的自由开放, 厦大以“南方之强”自勉自策的文化自觉。风格各异的大学文化在岁月的沥炼中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实现了文化育人的殊途同归。
一、大学文化体现历史传承性
大学的办学历史是大学精神的基因, 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世界各国的大学无不在体现办学历史上大做文章。
哈佛大学把本科生宿舍作为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把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之一用作大一新生的宿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住过的宿舍的门对面的墙上挂着罗斯福总统的画像。有的宿舍的墙壁上刻有曾经在此住过的学生姓名, 新生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获知本宿舍的“历史房客”, 宿舍已成为哈佛凝聚校友的一个重要纽带。
厦门大学对“爱国、革命、自强、科学”这四种精神的诠释和弘扬, 正是源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以及后来者自强不息复兴厦大的那些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校友为代表的科学精神等所体现的学校优良传统, 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数以千计的著名的物理学教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所在的科学馆,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才辈出, 对于后学者来说, 这些地方决不仅是学校建筑或科学研究的场所, 更是引领人生的炬坛。
二、大学文化体现育人价值观
育人价值观是大学精神层面的文化类型, 是大学办学最具有影响力的标尺。正是对育人价值观的极致追求, 才使得世界名校成为产生和汇聚世界文化精英和精髓的圣坛。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育人价值观传承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 主张培养“全才”和“通才”, 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这些思想不仅使两所大学形成了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注重学识深博与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的传统, 长期以来也成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
南京大学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培育具有创造力、领导力和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探索实施以“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为目标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 把本科四年大致划分为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实现了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 再至学生多元发展的无缝对接, 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和发展的主动权。
复旦大学从2012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本科生住宿书院建设。学生按不同学科大类和专业分到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个书院, 并在书院中度过自己的四年学习生涯。住宿书院试行师生共建, 每个书院设一位由知名教授担任的院长, 并有专职的书院导师和院系的专业导师。每所书院如何建设、管理, 将由学生自主选择和决策。为了使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能够充分交流, 书院按照大类融合和学科交叉的原则安排住宿, 力求为学生提供除了课堂教育、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
三、大学文化体现办学时代性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大学文化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踏准时代节奏, 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 才能保持充沛活力和创造力。
哈佛大学370余年发展历史是固守最初的办学理念和不断适应环境变迁的过程。哈佛最早是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办学。到19世纪后期, 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哈佛将英国大学的传统和德国大学的经验美国化, 创造出美国大学模式。
厦门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网络生活中。开展“新青年说国学”传统文化网络沙龙等活动, 引导青年师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官方微信平台“故事忆厦吧”聚焦大学精神, 推出系列专题活动, 影响较为广泛。用“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寻访、优秀集体创建活动, 推进以“感动同辈”、“感念师恩”为主题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 引导师生见贤思齐。
暨南大学呼应国家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实施“宁静致远工程”, 摈弃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 不盲目追求学术GDP, 从思想、制度、队伍、保障、协同创新等五大系统入手, 着力给专家学者创造潜心工作、静心问学、安心育人的氛围。
四、大学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力
(一) 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大学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 保存、研究、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也是大学体现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史学研究上优势突出, 与此相应的是两校培养的人才体现出较好的人文学养, 很多人成为国家管理和教育领域翘楚。以多国籍生源为特色的暨南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 暨大十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每年的新生训练营都是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熏染。每年新生开学, 召集所有新生朗诵《暨南大学学子铭》, 围绕武术、书法、民族音乐和舞蹈等传统文化项目,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 善于坚守特质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立足世界的标识。千校一面、面面俱到、面目模糊, 是大学的失败, 更是文化的灾难。哈佛大学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耶鲁大学的求真务实精神, 使得两所高校能够在坚守学校传统中不断创新发展。两所学校的发展模式告诉我们, 大学文化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 又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与时俱进的产物, 是文化基因和后天发展合力作用的结果。
五、大学文化体现文化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在政府决策咨询和社会文化引领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优势和责任。近年来, 党中央审议并通过了一系列的文件, 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
复旦大学是全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先行者, 向国家和社会做了大量的文化输出, 展现了高校应有的文化影响力。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旗下的国际问题研究院拥有美国研究中心、亚太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等众多机构, 其推出的亚太问题专报, 为中央高层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2014年, 苏州大学成立苏州东吴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简称“东吴智库”) 。一方面, 东吴智库广泛聚集学校相关学科和优秀人才等优势资源, 召开“对话苏州发展”论坛, 努力做好政府决策方案的建言者, 提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东吴智库也力求做好“顶天”与“立地”双向反哺的承载者, 在《成果要报》、《行政改革内参》等高端平台上发表研究报告近200篇, 促进了学术大繁荣,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除此之外, 在苏州大学还有一个师生团体展现出了学校应有的文化魅力。2011年, 苏州大学成立艺术教育中心, 坚持以文化育人引领高校艺术教育。自成立以来, 中心在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组织文化艺术大讲堂等方面成绩斐然。其指导的艺术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并受邀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柬埔寨王家孔子学院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 艺术团更是受到国家汉办和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的委派, 赶赴美国进行为期14天的巡演, 为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作出了应有贡献。
行走在大学校园中, 亭台楼阁、鸟语花香、人文风貌, 你所能感受得到的都是这所学校的文化。近年来, 大学文化逐渐成为评判一所学校的重要内容。如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所说, 大学文化能够真正反映大学的价值, 是大学最重要的竞争力,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办学资源。学校办学的各项数据和指标固然重要, 但唯有大学文化才能显现出一所学校的整体价值。
教书育人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文化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指引着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十三五”即将开篇, 新的历史时期, 大学文化也将表现出新的内涵和特质。这一切都植根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长于一代代师生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哲学视角及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 2008
[2]刘尧.感悟大学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3]谷贤林.校园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05
[4]谷贤林.校园观念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5]陈骏.三三制:培育领军人才成长的土壤[N].中国教育报, 2013
[6]吴春燕, 陈征, 罗发龙.暨南大学:浸润中国风盛载华夏情[N].光明日报, 2014
[7]宋旭红.哈佛与耶鲁:大学特色生成与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微时代的文化表征 篇10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等等逐渐地成为了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你没有参与其中那么你在大众看来就已经和这个时代脱节了。很多信息和资讯都是从他们开始传播的。在2009年以来微博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和趋势, 在现今的发展阶段可以说他几乎是主流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中国微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2012年10月, 相关报告显示至2011年底,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498亿, 成世界第一大国。随之而来的相关门类的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等都在迅速的发展占据着大众的视线, 全面已经走进了微时代。随着微时代的到来, 我们每天所见所感的东西都会利用微博等工具被即时性的表述和传播出去, 相应的我们每天所收集和接触到的也多是这种及时性的, 凌乱琐碎的信息和感悟。在这种即时性、零落的背后所展示出的碎片化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其他多种相仿门类的出现也更加的加深了这种碎片化。微小说使得我们的传统阅读当时被瓦解阅读的碎片化加重;微电影使得大众的视觉享受逐渐的也趋向于此。当我们在享受着微时代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必然要承受它对于我们生活的逐渐割离, 思维和思想丧失了原有的阵地逐渐的碎片化。
二、微时代的传播媒介
微时代的到来, 是大众表达模式转变的要求, 在网络这一载体之上建立起来的多种传播模式在满足微时代诉求的同时更是作为一种产业在迅速的发展建立起来。微时代的传播媒介已经不单单的局限于电脑这一传统的网络载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的普及和应用, 安卓系统、塞班系统当然还有庞大的iPhone客户端等都为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工具提供着便利的发展应用的资源和战场。手机这一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打电话和发信息的功用了, 在微时代它还是人们在微时代它提供了载体, 也正是智能手机的开发应用加速了微时代的到来。智能机满足了大众对于信息发布和沟通的及时性、即时性的要求, 并且更加的便利和快捷而且其应用的成本也是大众能够接受的水平上的。无论是电脑或是智能手机都是在网络这一框架和平台上所派生出的不同的传播和应用相应软件在载体, 只是作为传播媒介的不同模式。作为一种传播的模式, 他研发和生产的机制, 使得这一产物作为商品的属性得到确认, 作为商品投入市场是期必经之路, 在市场的运作下资本便成为了它绝对的主宰。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有着其独特的特质, 那就是碎片化的传播模式, 在满足便利、快捷、即时、原创等要求的前提下, 在符合微博、微信、微小说的要求下碎片化是在所难免的。伴随微时代所产生的新媒介不单单的改变大众的信息的传播和接受的模式, 更是在资本的推动下, 影响着大众的消费模式和需要, 加快着人们的生活节奏。
三、微时代的文化表征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必然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面对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压力, 人们的生活是需要倾诉和表达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表达意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已经的重压下人们已经对这一诉求基本放弃, 即使在大家面对面的情况下手机不离手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画面, 吃饭的时候大家现实在给饭菜拍照、上传、评论、转发等一系列的工序似乎成为了必然, 人们对面对面沟通的诉求已经被掩盖和淹没。面对这样的现象, 在让人感叹的时候更应该反思我们这个时代。
微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图。斯图尔特·霍尔在《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中通过表征的概念来阐释事物的文化意义及其来源, 并认为事物本身没有意思, 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及各种语言方式运作的文化符号所生产和建构的。解析当今生活人们的生活实质, 人们在公司或是各行业中看似是一个团结共进的整体, 但是每个人所负责的工作门类都是其中的一个小的部分, 在各个行业中, 人们所面对的都是这样的问题, 越来越精细的划分、越来越有针对性的工作, 越来有目的性的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 微时代的这种“微”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诉求的需要, 这种诉求以碎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满足了表达的需求的同时反映的是社会生活逐渐的以封闭的形式展示它的繁盛。“微”形式的书写诉求和应用形式使我们的生活不复处于整体之中, 生活的实质和整体根本不复存在, 而最终在这种“微”形式中, 我们的生命、同等的活力、生命的振奋意义被压缩在最小的单位中, 生命只是以零落的形式飘散在这个“完整”的世界中。现在很多人有了微时代种种表达的形式就放弃了就放弃了原有生命本质上应该的有的表达的形式, 通过微时代的媒介的交流取代的是我们对生活实质面对。一切都被打乱, 一切都被撕碎后逐渐随着时间飘零。的确, 我们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生活对于我们的要求或说我们对生活的期许逐渐的额被利益蒙上了物质的阴影, 我们追求的不再是长久的期待和幸福,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即时的快感和满足是大众的追求。大众已经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快餐式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最常见和熟用的模式框架。
摘要:随着近两年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等“微”表达形式的出现并占据着大众和传媒的焦点, 我们已经全面地进入了微时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深刻的社会性、文化性的表征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关键词:微时代,碎片化,表征
参考文献
我们时代的文化守望 篇11
鲁剧的崛起与神话
如果说横空出世的《大圣归来》吹响了山东电影全新起航的号角,最近热播的《大舜》是山東电视剧的又一次发力——“山影品牌,鲁剧品质”无疑是影视剧市场中“晴雨表”“良心之作”的最好佐证。
走进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大楼,走廊里最引人瞩目的非琳琅满目的奖杯莫属。事实上,不久前的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尘埃落定,由山影制作的电视剧《老农民》《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拿下多项大奖,再次呈现出鲁剧的辉煌。
这些年来,鲁剧以宏大的题材、深邃的思想和厚重大气的艺术风格打出了一块自己的品牌,有60多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80多项中央和国家级大奖,连续10年在央视各频道播出600多部优秀影视作品,成就了国内影视界中独一无二的“鲁剧现象”。
鲁剧为什么这么红?
“我1983年来到山影,从那时起,我们的团队就有一股正气,拍的东西全是有思想的,下的苦功也都是扎扎实实摆在那儿的,你像手榴弹炸飞机,一个人一口气杀了100多个鬼子,鲁剧不会这么干,领导那儿也通不过。”一位山影导演如是说。
这种“正气”可以解释为一种鲁剧精神的传承。
最近,古装历史巨制《大舜》开播以来,“不戏说、不狗血、三观端正”是观众给予它的符号。有人称,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小时代”“轻时代”,我们似乎更享受于从各类快餐式电视剧中得到释放。可曾几何时,我们的电视剧是有“文以载道”的创作传统的,收视之外,兼具创作者对社会的寄托、反思和情怀。
短暂的潮流和整个文明的趋势,有的时候是相悖的,能把这种相悖的东西坚守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鲁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守望者。
鲁剧里的山东精神:
寻找自己的“英雄”
一个品牌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回顾鲁剧37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松》《今夜有暴风雨》《高山下的花环》,到进入本世纪的《闯关东》《大染坊》《沂蒙》……把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审美有机地融为一体,是鲁剧的独特气质,也是鲁剧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如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芃所说,“影视传媒集团过去做的每一部戏,几乎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基本的经验就是牢牢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牢牢把握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在鲁剧中,往往能看到人物对于山东精神的塑造和呈现,包括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等等。而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多样的文化资源既为山东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沃土,又赋予了创作者关心现实的责任感。
教育家张天麟认为,两个人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英雄。对于“鲁剧”而言,立足于山东地域文化,创作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色彩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影视剧作品是形成集体风格的优势所在,也是打造“鲁剧”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制胜“法宝”。
本专题通过对鲁剧文化基因的抽丝剥茧、其领军作品和人物的深度解读、其产业化、市场化的战略创新与愿景,重新诠释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呈现大时代下我们对鲁剧的人文思考。
(本专题12-25页)
《大圣归来》启示录——
鲁剧如何记录我们这个时代?
在继承恢宏史诗叙事传统的同时,鲁剧也开始全面转型影视题材,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大舜》再到《父母爱情》《瞧这两家子》《放开我的手》《温州一家人》《马向阳下乡记》《温州两家人》等反映当代中国普通人生活的商业剧,“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
□荆棘
《大圣归来》的鲁剧灵魂
这个夏天,大概没人会想到,一只猴子搅翻了中国的大银幕。
电影《大圣归来》的结尾,孙悟空金甲如炎,披风似血,凌空而行光芒万丈。电影外,《大圣归来》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8亿大关,成为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第一部达到这个水准的国产动画。
8月4日,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联合在京为《大圣归来》举办研讨会,一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近50位名流大腕参加。据悉,这是近年为国产动画举办的最高规格的研讨会,堪称“国家大事”。
作为出品方,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圣归来》充分体现了“山影品牌,鲁剧品质”追求卓越的精品创作理念。筹备4年,制作又整整花了4年,轻松搞笑的风格之外,《大圣归来》讲述的是一个严肃主题,它有关生死和救赎,孙悟空在魔咒缠身的情况下,如何从内心深处救赎自己。这其实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鲁剧作品的人文品质和内涵,无一不是记录这个时代,代表这个时代的。
《大圣归来》在国产动画电影领域的发力,也呈现出了山东影视集团制作公司“做中国最大的内容提供商、生产商”的雄心和初心。
据山影集团副书记兼制作公司总经理王连君介绍,在公司的整体战略框架中,电影、电视剧的“走出去,引进来”、 把国内、国外生产资料和成品相互交流,盘活影视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内容。
这一次,《大圣归来》正是选择了用好莱坞公司的方式运作海外市场。“三年前拿的只是一个故事情节,后来就变成海报和样片,内容逐渐丰富。2013年春天,样片基本都出来了,第一次拿到香港去亮相,没想到亚洲区域的发行都卖出去了,收益很不错。”
据好莱坞业内人士介绍,在好莱坞,《大圣归来》这个量级的作品制作成本至少得1亿美元,这意味着这部作品的制作水准已经接近甚至可以比肩好莱坞,而该片实际制作成本大概只有1亿人民币。
“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
nlc202309022337
“今晚上在电视里找找看有没有咱。”2014年9月17日,淄川区太河镇永泉村的村民们聚在一起,等着收看将要开播的《马向阳下乡记》。这部电视剧在永泉村取景,而村里的乡亲们有不少都成了群众演员,过了把演戏的瘾。
40集城乡田园轻喜剧《马向阳下乡记》,成为鲁剧的一部突破之作。
本片通过充满喜剧色彩的乡村奇遇,讲述了小公务员马向阳如何带领着乡亲们实现“中国梦”和人生价值的故事。全剧洋溢着强烈的“齐鲁风”和幽默氛围,一改旧有的刻意搞笑逗乐的庸俗化风格,在接地气的同时,又不失清新的元素。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部处理的相当巧妙的农村戏。
“一个农村题材,当代戏,很多影视剧公司不敢碰,因为农村的事复杂,风格上很难拿捏。”而在《马向阳下乡记》中,导演和主创人员定位轻喜剧风格,同时直面当代农村的深层次问题,对于“空心村”“老人村”“幼儿村”以及土地流转等当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选择不回避、不逃避、不歪曲的创作态度,展现了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山东人务实、忠诚、守信的性格特征。
而在编剧高满堂6年磨一剑创作出的电视剧《老农民》中,也是直面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作为一部中国当代史,这部劇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文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新世纪的2008年,完整展现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
“这部戏是寻找整个民族丢失的一段记忆。尤其是现在,我们有必要回过头去看一下这段过去的生活。看下我们农民是如何走过这六十年。”高满堂说。
在中国影视制作突飞猛进的今天,“鲁剧”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动力,在王连君看来,鲁剧的厚重、大气要坚持。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电视剧的风格类型上多样化。
最近几年,山影集团在继承“鲁剧”恢宏史诗地叙事传统同时,也开始全面转型影视题材,相继推出《父母爱情》《瞧这两家子》《放开我的手》《温州一家人》《马向阳下乡记》《温州两家人》等反映当代中国普通人生活的商业剧。
网络新媒体的探索也在进行中。最近由山影制作公司创意制作的19集悬疑网剧《他来了,请闭眼》不仅让腾讯网巨资引进,甚至引来了上海电视台的橄榄枝。“过去是网跟台,现在台跟网了。”在王连君看来,新媒体的受众相对年轻,“口味挺杂”,但“山影出品”不管风格如何变化,正面的价值观和精良的品质是永远不变的核心。
“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敏锐的市场意识以及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是鲁剧成长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鲁剧始终保有充沛活力和创作实力的根本原因。
《时代》——卢斯缔造的文化帝国 篇12
《时代》杂志——美国最大的新闻周刊, 1923年创刊。有大西洋、亚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等国外版, 国外版与国内版内容基本相同, 按地区特点略有增减。杂志以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主, 并辟有多种栏目如经济、教育、法律、体育、宗教、医药、艺术、人物、书评、读者来信等。大量使用图片, 几乎每页均配有照片或图表。拥有专职编辑、兼职编辑、记者近千人, 期发行量480万份。
帝国先驱
卢斯 (1898~1967) ——美国著名出版家, 时代出版公司创始人。1898年4月3日生于中国山东蓬莱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 幼年在烟台读书, 192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1923年与哈登在纽约创办《时代》周刊, 卢斯任发行人, 哈登任总编辑。1929年哈登去世后, 卢斯兼任总编辑, 开始出版《时代》周刊国外版。其后陆续出版《财富》、《生活》等著名期刊, 组成美国最大的出版托拉斯——时代出版公司。上世纪60年代, 出版范围扩大到图书和其他出版物, 并在几十个国家开设子公司。1964年引退, 任时代出版公司编委会主席, 是美国出版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1898~1912年, 这是卢斯在中国的童年岁月。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后代, 中国一直是他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纽带, 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父辈与中国的特殊关联。1967年2月28日卢斯因病去世, 之后3月10日出版的《时代》杂志上, 这位“《时代》之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为封面人物。杂志用了这样一个标题:《Henry Luce:End of a Pilgrimage》——卢斯:朝圣的终点。
卢斯身后留下一个巨大的媒体帝国。全美销量前5名杂志中, 卢斯的杂志竟占了4个——《时代》、《生活》、《财富》、《体育博览》。早在上世纪60年代, 就有人这样评价卢斯:没人能像卢斯这样给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提供更为深刻的美国形象、以及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形象。在美国, 每三个家庭会在每周买一本卢斯的刊物, 12岁以上的美国人有94%的人知道《时代》, 卢斯的出版物与可口可乐、梦露、美元相伴, 成为美国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丘吉尔称他是美国 (当时) 最有权力的七人之一, 艾森豪威尔称他是“一个伟大的美国人”。从来没有一个并未担任任何政治职位的美国人能对美国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而这样一个世界性显赫人物最初的人生之旅则是在中国山东开始的。
从小参加弥撒、五岁学会即兴布道、虔城的传教士父母、在华传教的十几年接触……这些经历并没使卢斯选择与父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充满着对世俗生活的极大热情, 对商业与新闻有着更大的兴趣和超人的敏感, 他注定要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但在宗教信仰上, 在精神深处, 卢斯与父辈是相通的。与父母一起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在山东登州的所见所闻深深影响着他的未来。卢斯的童年生活都与教会学校密切相关, 学校的生活、父母对教育的感情投入无疑影响着卢斯的成长。在同时代人眼里, 卢斯后来实际上也在履行着教育者的职责, 他把刊物对世界的影响当作了另一性质的学校。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校长、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哈钦斯这样评价卢斯:他和他的杂志对美国人性格的影响, 比整个教育制度加在一起的影响还要大。卢斯以其新的选择和方式在一个全新领域里超过了父辈。
《时代》问世
创办一个全新刊物是卢斯和哈登共同的理想。他们结伴来到纽约, 在一幢破旧楼房里租下一间公寓, 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早在1921年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卢斯和哈顿就萌生了创办一个新闻杂志的念头, 经调查和咨询, 卢斯和哈顿了解到至今没有一个出版物在时间上适合于那些忙碌的人迅速而简便地获得信息。新杂志应将新闻浓缩, 然后将信息有系统地重新组织起来向人们传播。由此确定了办刊宗旨, 并在策划书中写道:人们不了解新闻, 乃是因没合适的出版物提供给那些时间繁忙的人们, 供他们能抽空略有了解。“我眼睛忽然发亮, 盯住一个广告的标题——退休之时。我记住了‘TIME’这个词, 一整夜都没忘。第二天早上我向哈顿建议用它作为刊物名称, 他立即赞同。”《时代》创刊带来的全新意义在于他们抓住了节约读者“时间”这一关键。对美国这个高效、紧张的社会来说, 刊物风格、形式及报道的独特性姑且不论, 仅节约读者时间这一点就具巨大市场潜力。经一年多准备, 《时代》第一期于1923年3月3日问世。
卢斯和哈顿这样表述杂志的编辑方针:《时代》感兴趣的不是刊物报道内容的多少, 而更在于它字里行间能在多大程度上进入读者的思想, 使人了解深入而充分——这即是刊物自始至终所孜孜以求的宗旨。做到“金钱不能收买事实”, “对老的、特别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对新的特别是对新观念的兴趣。”他这样表述新闻的责任:真正的新闻从业者须笃信“新闻的纯粹报道功能是至高无上的”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他良知特别要服从的。他最值得夸耀的不是造就了总统, 也不是创造了法律, 而是他勇敢地、及时地站在世界暴风骤雨般的新闻前沿, 卓有成效地将有意义的报道渗透进有活力、有教养、自由的人民心中。
《时代》创刊号的问世虽没立即引起轰动, 但也受到媒体关注。《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了两段文字报道:《时代》的目的是以尽可能短的篇幅集中一周的新闻。它用128个页码报道世界事件, 6个页码刊登广告。尽管此时重大新闻迭出, 如美国人关于禁酒令的争论、法国对鲁尔的占领、德国的抗议、联大的混乱、俄国大饥荒等, 《时代》对这些新闻的报道只需半个小时就可看完。它不是针对那些真正想了解新闻的人, 而是提供给那些乐意花上半个小时阅读而使自己不至于一无所知的人阅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时间”概念渐渐被“时代”取代,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不同的时代在《时代》上得到了呈现。
超群《时代》
分类与国际化《时代》旨在使“忙人”能充分了解世界大事, 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 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它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写给各领域专家看的, 而是写给“忙人”看的。”这样的报道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当时美国的受众市场被众多报纸占领着, 铺天盖地却杂乱无章, 让读者理不清头绪, 无法在漫天的新闻中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了解和关注的。《时代》这种报道方式不同于报纸传统的客观报道, 成为解释性报道的先驱。”
《时代》自创刊以来80几年基本没做过太大改动, 始终保持恒定的风格。栏目包括《读者来信》、《亚洲事务》、《世界望》、《商务》、《社会》、《艺术》、《电影》、《书籍》、《音乐》、《科技》、《健康》、《人物》、《随笔》、《教育》、《法律》等。读者从没注意过在这样众多领域内发生的事情。《时代》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刊登《随笔》, 进一步提高了该刊对严肃读者的吸引力。世界知名新闻周刊如美国《新闻周刊》、德国《镜报》、中国《三联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在封面设计、内部新闻分类上都借鉴了《时代》的方式。
立足美国、关注全球一直是《时代》一大特色。《时代》对新闻的关注极其敏锐, 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时代》记者的身影, 它的笔端触及到世界的每一角落, 追溯孤立事件的来龙去脉, 介绍国家版图, 援引它们的政治情况, 帮助读者克服拼读名称方面的困难, 以及使用报纸从未用过的图表等。它使复杂的国际问题个人化, 并在这一过程中打破美国新闻的框框。能做到如此广泛和国际化, 得益于它拥有着强大的采编队伍, 它在世界各地设有欧洲、亚洲、拉丁版, 并设立分社, 在亚洲设立了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印度新德里等分社, 并在众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中精心挑选出精英分子组成无坚不摧的战斗群体。冷战结束是出版业进入全球化的开始, 迎合各种读者爱好、宣扬不同主张就是期刊的优势, 出版无国界已不再是空话。
深刻性、权威性在信息时效性上, 新闻周刊无法与提供一般性资讯的电视新闻、报纸抗衡, 它的影响力来自于其信息的权威性。信息的权威性是新闻周刊综合实力的反映, 是其新闻的采集能力、分析加工能力及后期制作能力的全面体现。《时代》作为一家主流新闻周刊以无可争议的新闻业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刊物。而这种品牌的认同体现在它具有别人不易模仿、代替、超越的优势, 体现在它风格、内容上, 也体现在它的工作流程上。卢斯说: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 应回答更多问题, 让人有更多时间思考, 因而能影响更多读者。快新闻没这种功能, 转瞬即逝。《时代》的任务就是要为慢新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此外, 慢新闻比快新闻更易赚钱。
《时代》的报道详尽而权威, 通过图表、数据、贴身采访和大量幕后工作把最值得关注的东西呈现在读者眼前, 说它“掘地三尺”丝毫不为过。如《微软案特辑》, 作为世界顶尖企业, 微软公司在2000年时遇到了政府的挑战。“分割微软”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时代》调遣了精英记者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对美国政府方案提出后各方面的反应进行了详实报道。报道涉及了政府、微软、员工、大众等各方面, 充分体现了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时代》特色品牌——《年度风云人物评选》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回顾, 现在它已成新闻事业的传统, 也成为美国人的一个习惯, 并在世界引起反响。“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使创造性、指导性地推动了世界发展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自1927年推出该项评选以来受到全球关注, 并得到极大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 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1999年12月31日在20世纪最后一期《时代》中, 《时代》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 爱因斯坦以其突出的贡献在众多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
关注中国《时代》直到卢斯去世前数年对华报道才变得比较充分和客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中国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时代》也相应加大对中国报道的力度, 同时也拓宽了报道范围, 从文化、体育、教育、经济等多个层面介绍给世界。如《中国的全新盛会》指出中国加入W TO后的机遇和挑战, 并从农业、银行业、汽车业、电信业、零售业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这一事件对于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契机;《汤姆叔叔的中国》详尽介绍分析了由李嘉诚成立的Tom.com的机构设置、发展策略, 并指出在与AOL及新闻集团的竞争中, 它与中国政府具有更大亲和力, 等等。
多媒体互动互联网革命导致的传媒业整体竞争格局的变化给杂志带来了新机遇。重要的是, 随着传媒、通讯、软件、娱乐、互联网、金融资本、影视、电子工业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影响, 已不能再孤立地就杂志而论杂志, 杂志正在成为和其它类型的交流形式发生互动影响的新工具。《时代》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 从其网站上可浏览自1994年以来各期所有内容。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后, 时代杂志集团利用美国在线庞大的顾客数据库和对互联网营销的专业经验, 仅《时代》就增加了50万订户。网站曾举办过“20世纪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 《时代》为读者提供了百位候选人。其中有列宁、毛泽东、丘吉尔、罗斯福、曼德拉、毕加索、福特、盖茨、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另一吸引人的是每年一度的“封面人物”在网站上也有体现, 这里收集有自1927年以来所有《时代》封面人物的背景资料。除网络互动, 《时代》和美国有线电视网C N N的合作也非常成功, 二者共同策划制作电视节目。
服务意识读者定位是办刊的基础, 只有定位准确, 期刊才能发展自己固定的读者群, 才能形成品牌。《时代》几乎每期都刊登读者调查问卷、优惠订阅或有奖订阅卡。为方便读者, 把订单附在杂志上, 并对订阅提供相应优惠, 还为读者提供多种订购支付方式, 读者订单免邮费, 同时还会收到《时代》寄去的小礼品。《时代》第一个栏目就是《读者来信》, 足以体现它对读者的高度重视。杂志常举办读者有奖竞猜活动, 《新闻小测试》是《时代》和读者互动较有特色的栏目, 对每周新闻选出较有特色的问题让读者回答, 把答案附在后面。选材不局限在时政类新闻, 也有一些娱乐性、生活类问题。
封面人物——不停的历史车轮
《时代》问世伊始, 其赋有创新意义的封面设计给读者一种新鲜感, 这便是沿袭至今的封面人物。决定某期以人物为封面要经一番论证后选用近期新闻中的知名人物肖像, 这成了《时代》的传统。《时代》第一个封面人物是美国国会议员卡农——美国政治家, 资深众议院议员, 是位保守主义者和忠诚的共和党人。1903~1911年任议长, 人称“乔大叔”。亲历了美国从二流强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大国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帝国走向顶峰的开始。选择他作为创刊号封面人物, 吻合了卢斯关于美国的梦想。5年后, 《时代》首次出现封面年度人物, 把封面人物的传统进一步发展, 成为《时代》更加吸引人的举动, 也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瞩目的焦点。
对一个人的报道不可能涵盖一年的新闻, 但会成为那一年新闻一个难以消失的标记。他可以是政治家, 努力创造和平或走向相反方向;可以是精神领袖、军事领袖或政治强人。他不需要是位值得尊敬的人, 甚至可以是一个敌人 (如1938年封面年度人物是希特勒) , 因这些人改变了历史进程。年度人物应是时代的一个象征, 不管是好的时代或坏的时代、理性的时代或邪恶的时代、企盼的时代或充满希望的时代。80多年来, 《时代》的封面勾勒出多少世界的历史轮廓;在人人熟知的红框里, 定格了多少人类众多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丘吉尔、斯大林、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甲壳虫乐队、毕加索、挑战者号宇宙飞船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结束、柏林墙拆除……从卡农开始, 一个个新闻人物出现在《时代》封面的红框里, 固定版式和特点沿袭至今。
第一个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中国人是北洋军阀吴佩孚, 每次中国封面人物的出现都伴随着当时的风云变幻。毛泽东1949年2月首次出现, 邓小平1976年初首次出现, 接着1979、1986年两度成为年度人物, 伴随着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行程;邓小平1997年最后一次出现, 伴随着他的去世和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在长达6年空白之后, 2003年春天再次出现的是一个戴口罩的普通中国人——SAI LS肆虐神州大地……一个个中国的封面人物, 把漫长的历史断断续续地串联起来, 成为描述中国的线索, 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线索。
《时代》——卢斯奉献给世界的一部文化词典, 更是奉献给人类的一座文化殿堂。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推荐阅读:
包装设计文化08-21
企业文化形象包装设计10-15
香水的包装设计05-14
防伪包装的设计原则05-23
包装设计的人文作用05-30
食品包装设计的创新08-17
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10-09
包装设计中的设计策划06-27
包装设计中的色彩06-20
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