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训练

2024-10-08

启发训练(通用4篇)

启发训练 篇1

虽然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几年,但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切实改变。难在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对写作的诸多限制,止于教师的批改,整个过程就是教师主观意志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完全将学生鲜活的主体性特征搁置一旁。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或摆脱不了无米下锅的困境,或走出不了空话套话的无奈,时间一长,便没有了自主意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所以激发写作兴趣刻不容缓。而激发兴趣的根本在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思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下,知识的传授少了,而学生情绪的调节及能力的培养多了,要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写作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还原与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可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于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中,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在写作中无米下锅的困境,走出空话套话的尴尬现状。

一、问题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激发,发动学生写作的引擎,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创设写作话题的情境,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写作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写作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到写作的思路。这样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如在对“静”这一话题的训练中,我提出了“同学们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的问题,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静字由“青”和“争”组成。在一个静谧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森林中。青草随风起舞,微风吹过,我站在丛丛的青草之中聆听大自然奏响的乐曲,似乎可以感觉到动植物在夏夜的联欢会,它们各自展现着自己的风采,争着闹着,想要把自己所有的才艺都展示给大家。这时便可以听到沙沙的树叶声,娓娓动听的蝉鸣声,栖息枝头鸟儿的浅啾声,以动衬静,带给人一种徜徉大自然的安怡感受。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找到了写作的思路:从这个字的结构入手,通过对组成部分的细致而深入的描摹,把握住了字的内涵,在头脑中构思出了充满诗意和韵味的画面。同时,也给他人一定的审美体验。

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发智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这样既避免了写作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写作教学课堂波澜起伏。可以反问启发,“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调动学生思维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二、事例启发

思维的发动方式有很多途径和渠道,我们要立足于课内,拓展到课外。教学中碰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千万不要错过,这正是让他们练笔的大好机会。为实现写作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电教设备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其中“举例”为发动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学生身边处处是鲜活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启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了“套中人”别里科夫种种外部的套子和内在精神上的套子后,在无情嘲讽之后也对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此我因势利导地建议大家联系现实,现代社会中也有诸如此类的“套中人”吗?布置了《我眼中的现代“套中人”》、《时代不同,套子各异》、《套子的本质》、《套子之我见》等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一抒为快。又如,学完《荷花淀》一文后,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将这一单元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祥林嫂、水生嫂、玛蒂尔德)作平行的对比,而后适时给他们布置任务,引导他们思考人物各自的性格发展和社会环境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使他们在面对作文时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深入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并努力探求其本质,让他们认识到可以用到作文中的东西丰富多彩,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创作的欲望。

三、联想启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而且是情感、意志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发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

如对“水”这一话题,学生从它的属性特点出发,进行正向和反向两方面的对比联想:“水既有纯净清新的一面,带给人们神清气爽的感觉;又有随波逐流的一面,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让我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你如何行走,都别忘了自己最初行走的姿势,别忘了做人必须坚守的本色。”这里学生由水的特点与人的某些特质相联系,由物及人,不仅拓展了思维,而且深化了话题的内涵。

又如对“思”的奇妙联想:“思”可以拆分成“田”和“心”,将它们反转过来,就可以想象成在心里有一片田地,里面栽种的花朵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事。虽然在白天它可能不会开出思想的鲜花,但在夜晚你辗转难眠时,它会散发浓郁的幽香将你包裹,时间越久,香气越醇。想象使抽象的思维具有了神奇的魔力。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只是对美的发现。我们要立足生活, 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工夫, 指导学生写作时少一些灌输, 多一些感染, 少一些说教, 多一些陶冶;要引导学生做到“三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让学生的心灵与自然、社会“对话”, 培养其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

四、情境启发

在写作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撞击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某些抽象的、空洞的、晦涩难懂的原理、概念转化为一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情境渗透到学生纯净的心扉,使学生易于接受,达到启发、感染的目的。

写作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达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目的。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写作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制造一种虚假的繁荣,而违背写作教学的初衷。要让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表现出来,让思维灵动飞扬,写出个性。

用启发发动学生写作前思维的引擎,无疑是依据其思维和认知的特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贮满奇思妙想的巨大仓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尤其要明晓他们内在的思想和情感,采用多种启发形式,发动学生思维的引擎,引起他们强烈的写作欲望,让他们不再因思维僵滞对作文望而生畏。思维插上想象和联想的双翅,推陈出新,力求思想情感和形式、语言的精练互相吻合,逐渐接近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摘要:文章探讨如何通过思维训练摆脱学生无米下锅写空话套话的无奈困境等问题, 提出可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切入途径, 从问题启发、事例启发、联想启发、情景启发四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维训练,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感悟课程与教学.

启发训练 篇2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读、写两个方面,而写又是主要矛盾。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写”就体现在作文上。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下功夫,不但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

一、培养兴趣

前苏联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指导学生搜集文章,变为自己的“作文集”。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了那么多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就对他们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同学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这也是一种传播,只是传播的面窄一点儿。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

启发训练 篇3

1 “排球综合练习器”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排球综合练习器整体结构包括可调节式挡板和支撑架,支撑架包括上层架、下层架、固定立柱和可调立柱,可调节式挡板通过可调立柱分别与上层架和下层架活动连接,站立平板一侧通过固定立柱与上层架连接,另一侧通过可调立柱与上层架连接。

排球综合练习器,包括可调节式挡板2和支撑架,支撑架包括上层架4、下层架8、固定立柱5和可调立柱7,可调节式挡板2通过可调立柱7分别与上层架4和下层架8活动连接,站立平板3一侧通过固定立柱5与上层架4连接,另一侧通过可调立柱7与上层架4连接,可以采用可调立柱7穿过站立平板3的方式连接。练习时,可以站在站立平板3上发、扣球;下层架8的下方设有滚轮6,上层架4上方活动连接手臂拦网9,固定立柱5和可调立柱7的上方可连接定位圈1。

教学中实际操作方法如下。

(1)可调节式挡板的高度可根据需要通过可调立柱调整,利用挡板对球的反弹,在排球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的掌握以及发、传、垫、扣球技术的串联并熟练掌握。

(2)把可调节式挡板拆卸下来,换成手臂拦网,模仿手臂拦网,手臂拦网的安装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所述的手臂拦网为胶皮和薄铁板的结合体制成的,手臂拦网的形状可模仿真人手臂拦网的情况制作成不同的形状,手臂拦网用于学生排球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应用于排球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模仿单人拦网、双人拦网以及三人拦网,加强对学生扣球技术的学习和体会。

(3)排球综合练习器下设滚轮移动灵活,教学和训练不局限于排球场地。

(4)定位圈的直径和安装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数量可设置成1~4个,用来提高学生传、垫球的准确度。

2 两种排球教学训练思路

2 . 1 思路1 主要教学内容和过程

思路1:教师首先教学生准备姿势和移动,接下来教授学生垫球(背垫球、单臂垫球、挡球)、发球、扣球(助跑起跳、原地扣球、完整扣球)、传球(顺网传球、背传)、拦网、教学比赛和临场裁判等教学内容。

思路1主要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掌握垫球技术,再学习发球技术,接下来就开始两项技术串联练习,接下来学习第三项技术扣球(原地扣球、完整扣球),进行发、垫、扣球三项技术串联练习,学习完第四项技术传球后,进行发、垫、传、扣球4项技术串联练习。

练习内容如下:垫球、发球、扣球→发、垫球串联→垫、扣串联→发、垫、扣串联→发、垫、传、扣串联→发、垫、传、扣、接拦回球串联→半场教学比赛→全场教学比赛和临场裁判实习。

2 . 2 思路2 主要教学内容和过程

思路2:教师首先教学生准备姿势和移动,接下来教授学生垫球(背垫球、单臂垫球、挡球)、传球(顺网传球、背传)、扣球(助跑起跳、原地扣球、完整扣球)、发球、拦网、教学比赛和临场裁判等教学内容。

思路2主要教学过程:学生先掌握垫球技术,再学习发球技术,接下来学习第三项技术扣球(原地扣球),最后学习第四项技术传球。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练习后,学生基本掌握发球、垫球、传球、扣球等排球技术,能熟练的运用各项技术进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对各项技术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指导学生进行发球、垫球、传球、扣球等技术串联练习。

练习内容如下:发、垫球串联→垫、扣串联→发、垫、扣串联→发、垫、传、扣串联→发、垫、传、扣、接拦回球串联→半场教学比赛→全场教学比赛和临场裁判实习。

综上所述,从排球教学和训练的规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训练实践中充分发挥“排球综合练习器”的作用,提高学生技、战术学习、掌握排球比赛规律、提高比赛意识,从而提高排球教学训练的效果。从排球技、战术运用以及排球比赛规律的特点提出有关排球教学训练新的思路和观点。

(1)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学生排球基本技术(发、传、垫、扣球技术)的串联练习,强调各项排球基本技术在比赛中的应用。

(2)教学过程方面,结合排球比赛规律和“四攻系统”(接发球及其进攻系统、接扣球及其进攻系统、接拦回球及其进攻系统、接传垫球及其进攻系统)[1],有序地安排排球基本技术串联到比赛实践中应用的有机过渡,使整个教学过程严谨有序。

(3)教学理念方面,注重在排球基本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赛意识,加快了学生学习排球基本技术的进度,提高排球教学的效果。

(4)成绩考核方面,结合“排球综合练习器”的功能和作用,尝试采用关于考核学生串联技术掌握方面的考试内容。例如测试学生的垫、扣球串联数量以及发、传、垫、扣球串联完成数量等。在传统考核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学生串联技术掌握的情况测试,用来加强学生对排球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将“排球综合练习器”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灵活应用结合传统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在教学训练中互相促进,优势互补,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灵活应用“排球综合练习器”的研究仅限于理论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排球综合练习器”在教学训练中应用的教学实验来检验“排球综合练习器”在排球教学训练实践中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启发训练 篇4

一、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1.在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 前面知识的掌握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 通过启发, 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

例如, 学习“时区与日界线”时, 讲清时区与区时的概念后, 教师让学生计算:

(1) 从东一区向东进入东八区, 时间应向前拨快几小时?

(2) 有人从纽约到北京出差, 他的手表应怎么拨?拨动几小时?

(3) 有一艘游轮在太平洋上向西行驶, 在某一时刻船上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生下来了一个男婴, 过半小时后, 她又生下一个男婴, 可前面出生的男婴却管后面出生的婴儿叫哥哥,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没有什么问题, 到第三个问题时, 就感觉有点棘手了。此时教师启发学生看地图, 观察这艘船有没有经过非常重要的经线。这时学生带着教师的启迪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看书、查地图, 很快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并很快悟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重要地理知识点。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的固定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有序展开, 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2.在知识的难点处选择启发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障碍的知识点,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由教材内容本身形成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有些知识综合性强, 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 需要同时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二是因为有些知识相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理论性强、较为抽象或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三是因为有些知识相似或相近, 学生容易误解、混淆。如果教学中难点不能讲透, 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给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 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难点, 通过问题分解、直观演示、反复对比等引导启发, 降低知识难度, 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

3.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选择启发点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往往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 这就是经常所说的思维“卡壳”。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 他们的心理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 学生会因为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而感到羞愧;另一方面, 他们强烈地希望了解自己错误的原因以及知晓正确的答案。如果教师自己说出答案或请别的学生回答问题, 就会使第一个学生可能挨了批评还是不知道正确的答案, 或者虽然知道了正确的答案, 但是不知道正确答案的由来, 自己为什么错了。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 提出一系列比较简单的、层层深入的问题,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4.在学生认识的偏差处选择启发点

学生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产生的错误认识。如果在学生的答问、练习中发现了学生认识的偏差, 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正, 一定要询问学生, 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答案。经过一系列的启发策略, 学生就能够自己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偏差, 并及时进行纠正。

5.在学生观点的相异处选择启发点

对于某个事物或现象,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或者见解, 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会发生争辩, 在争辩的过程中, 他们会尽力为自己支持的观点寻求支撑, 会列举原理、别人的观点或者举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此时, 教师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施加给学生, 而要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支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然后提出一种与学生的观点相反的事实, 让学生自己理解, 去思考, 最后形成对某一种正确观点的认同, 而自主地放弃自己原先所持有的不正确观点[1]。

在学生观点的相异处选择启发点, 对于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看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挖掘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积极作用。

二、地理教学中启发形式的设计

1.归纳启发式

归纳启发式是地理启发式教学的最主要形式, 是指教学中教师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 而是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和阅读、读图、观察、实验、观测、考察、调查等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 自己得出知识的结论[2]。

2.演绎启发式

演绎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一些较难的概念、原理时, 举一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来进行分析, 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熟悉的环境,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来理解新知识, 进而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演绎启发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新知识到实例, 再从实例到新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例如, 教师在讲解恒星知识时可以举出太阳的实例, 讲解卫星知识时可以举出月亮的实例, 讲解岩浆岩知识时可以举出花岗岩的实例, 讲解沉积岩知识时可以举出石灰岩的实例, 讲解变质岩知识时可以举出大理岩的实例。

3.综合启发式

综合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 引导学生对复杂地理事象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的特征、规律与成因进行综合, 进而得出复杂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与成因。

例如, 在学习我国气候的特征时, 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中国降水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据此总结、概括、综合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因为气候特征的主要内容就是气温、降水的组合关系, 由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点, 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4.类比启发式

类比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性质、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几种同类地理事象或同一地理事象的不同方面时, 只讲一类地理事象或地理事象的某一个方面的性质、特征等, 而通过相似或相反的提示, 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类地理事象或地理事象的另一方面的性质、特征等。相似类比启发, 如南极与北极、西亚与北非、俄罗斯与加拿大、蒙古与老挝、日本与英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海洋气候等。相反类比启发, 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等。

5.比拟启发式

比拟启发式是指在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 用性质与特征相似但不同类的事物与现象打比方, 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 在讲时差的计算时, 可先让学生回忆数轴上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法, 然后把东时区比作数轴的正半轴, 把西时区比作数轴的负半轴, 则东时区可表示为1、2、……12, 零时区可表示为0, 西时区可表示为-1、-2、……-12, 时差的计算即为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时差的计算对初中生来说是新知识, 比较抽象, 直接讲述计算方法, 学生一时难以弄懂。让学生从计算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计算时差, 由熟悉的事物到新事物,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便于学生掌握。

参考文献

[1]刘丽群等.课堂教授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启发训练】推荐阅读:

启发式训练08-21

启发模式07-14

启发策略10-15

启发问题06-17

情感启发08-17

启发幼儿09-05

启发诱导09-20

启发提问09-22

启发认知10-10

启发作用11-12

上一篇:经济理论假设运用下一篇:人文建筑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