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诱导

2024-09-20

启发诱导(精选8篇)

启发诱导 篇1

《学记》是先秦儒家学派对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总结, 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体系严整的教育理论专著。它是《礼记》四十九篇之一, 考为战国末年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在思想渊源上,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教育学说, 与《大学》、《中庸》的思想更是一脉相承;在内容上, 《学记》首先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概括和总结了先秦时期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 为后人呈现先秦时期的完备的教学体制、丰富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我认为, 《学记》晓谕了教师“至学之难易”, 教学之“悖”之“兴”之“废”, 以及学生学习之“失”。本文将围绕“喻”这一思想来阐述《学记》的启发诱导思想。

《学记》共3处5次提到教师要能够“喻”。“喻”, 即启发诱导, 这一思想贯穿《学记》的全文。《学记》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喻”, 而且能够“善喻”、“博喻”及“罕譬而喻”, 将“喻”列为教学的根本 (“君子之教, 喻也。”) , 以及为师为长为君的基础 (“能博喻, 然后能为师;能为师, 然后能为长;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 , 足可见启发诱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 《学记》中“喻”的思想是对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朱熹注解:“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学记》进一步阐述了启发诱导的具体做法, 它既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又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学记》认为, 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启迪学生“志于道”, 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在于“辩志” (“士先志”) , 继而“逊志” (“敬孙务时敏”按《尚书》原文为“惟学逊志务时敏”①) , 进而“继志”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北宋黄裳注:“辩志, 求道之时也;逊志, 从道之时也;继志, 会道之时也。”要达到“会道”的境界, 除了教师的启发诱导之外, 学生自己首先要做到志趣坚定, 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一、反例:注入式的教学

“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夫然, 故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 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 其此之由乎!”

这一节, 《学记》全面揭露并谴责了注入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祸害, 这也为引出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做了铺垫。在注入式教学中, 教师只知照本宣科, 让学生死记硬背, 满堂灌, 急于赶进度, 并不考虑学生能否巩固所学知识, 这正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必然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埋怨老师, 进而漠视学习对人的益处。即使勉强完成了学业, 所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就忘掉。这样, 教学就收不到该有的效果。

二、矛盾的集合点:“教学相长”

对《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解释自古就有争议, 争论的焦点是“教”和“学”的主体究竟是教师还是学生, 又或者两者皆有所指。本文认为, 根据孔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思想, 可以认为此处的“教”和“学”是教师自身的修养和实践。尽管如此, 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也可用以解读师生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方面, 对教师而言, 学习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发现自身所知的局限, 从而鞭策自己去进一步探索和研习;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又不断发现自己在教学技能技巧中的缺失, 并以此鞭策自己努力进德修业。

另一方面,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教师的合理诱导和严格要求,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而产生的得与失, 又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和教法, 提高教学质量。

这里, 教育学中三个基本要素, 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记》中的教学内容“道”即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按照《大学》的要求, 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 学生是学道之人;教师通过“善喻”、“博喻”和“罕譬而喻”的方式将“道”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在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九年之时进行检查考核, 这也就产生了教学的结果反馈。

三、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

“故君子之教, 喻也: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这一节讲述的是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 但不要牵着他们走, 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要严格要求学生, 但不能用压力去推动他们学习,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感到容易;要为学生的学习开端倪, 但不能和盘托出, 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做到了这三点, 才算是善于诱导。

这里, “弗牵”、“弗抑”、“弗达”表明, 教师在向学生输送知识和道理时, 只需开一端倪, 留给学生自我体悟的余地, 任其自行思考, 不施加任何外部压力。这样, 既能顺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又能挖掘出其潜在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 这意味着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

这一节是对教师讲解“道”的言辞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应该做到语言简练而透彻, 说理微妙而精善, 举例不多但诱导得体, 这样的讲解才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顺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去探索钻研。毕竟, “老师说出来的或者做出来的, 只是表面现象。没有说出来的或做出来的才是核心, 才是精神, 这样的核心和精神需要学生自己去顿悟” (季羡林语) 。同时, 这也是对“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思想的呼应。

尽管对教师的这种言辞要求并未落实到具体的细节, 甚至近乎抽象, 但正如孟子所言:“言近而指远者, 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善道也。” (《孟子·尽心下》) 这样的要求“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食橄榄, 贵在留有余味……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 (季羡林语) , 对于任何读者来说, 这都是其意义所在。

以上即是《学记》有关“喻”即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有关论述。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评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1983.

[2]陈高岑.《学记》疏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2:136-144.

[3]陈高岑.《学记》疏议[J].南充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1:59-75.

[4]孙亚玲.《学记》四题[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0.04:51-54.

[5]高时良.学记评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1983:84.

启发诱导 篇2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毕业学生达到“能在学过的题材和语言范围内写短文和书信,意思连贯,拼写正确 ,语法用词、标点和格式基本正确”。为此,我们在高三复习的同时开展了课外英语写作活动。以写作来促进 语法、词汇和句型的复习。通过点拨、诱导、启发使学生克服了对英语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成功的乐趣和提 高了表达能力。本文以写气候为例。

一、提供范文

活动一开始,我们以BookⅡ(J.)第十五课课文The Seasons为作文的范文,先让学生阅读模仿,然后两人 一组用完整句子回答理解题。

二、归纳词语

范文中往往有大量的词汇和词语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学生板书所学有关气候的`词汇和短语。

Vocabulary of Weather Other Expressions

sunny warm cool It always rains in summer.

hot cold windy The flowers come out in spring.

rainy wet dry The best season of the year is spring.

cloudy mild fair It’s spring,the time when everything is growing.

Snowy It’s autumn,the time for peasants to get in the crops.

三、组织提纲

根据范文我们给学生一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答或两人一组进行口头作文。这组问题实际上 是口(笔)头作文的提纲,在口头作文的基础上进行书面作文。 (1)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your country? (2) What are the names of the seasons? (3) How is the weather in the winte,summer,spring and autumn? (4) What is the best season of the year? why? (5) What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y ? (6) Is there anything certain about the weather in your country?

四、补充词语

学生在根据提纲作文时需要一些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词语。教师有意识地补充扩大有关天气的词语。诸如:

He is a fair-weather friend.

&nbs

[1] [2]

★ 加强行政管理的必要性的论文

★ 英式橄榄球课必要性研究论文

★ 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初探论文

★ 高校档案人才培育研究论文

★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分析论文

★ 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必要性论文

★ 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必要性的论文

★ 国槐大苗移栽及培育技术分析论文

★ 试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论文

浅谈诱导启发式教学模式 篇3

一、诱导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程序

1.观察,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观察示范动作,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会看”。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中,神经系统处于冷化阶段,使学生通过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去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初步形成和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形成一个最初的动作表象。

在跳远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同其他同学的助跑,起跳入沙坑动作进行比较,分析有什么差异?让学生在有意注意中,使技术动作日趋准确。

2.思考,根据动作特点设疑,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会想”。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课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意识地向学生设疑并诱导,启发学生运用以学过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去积极思维,加深对新动作﹑新技术的进一步理解,获得新的概念。诱导的内容应是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提示动作的内在规律,加深对动作内部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清除多余和错误动作,逐步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

学生的观察,应紧紧围绕技术动作方法和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必须条件来进行。如,在跳高助跑起跳动作练习几次后,教师提示学生“试一试,最后一步的步幅是稍大一些跳得高还是稍小一些跳得高?起跳方向应是向前还是向上……”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的兴趣,并有侧重地去注意动作结构的组成,技术动作的重、难点,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

3.描述,通过提问,使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然后用语言来描述动作技术特征,使学生“会说”。学生经过观察,运用逻辑思维,把所观察到的直观表象,经过思考,讨论后,以语言描述的形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巩固了直观动作的动力定型,又促进了技术动作的形成,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回答出所有疑问之后,教师再深入一步发问:“跳高助跑起跳时膝关节应该是先怎样后怎样,目的是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到共同结论“是为了充分起跳……”。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后进行描述,找出动作的关键,重点,难点,并采用相应的教法组织教学。

4.反复练习,在理解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做到“会做”。学生在经过观察,思考,描述后,对动作概念有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出多种方法进行练习。这些多种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接受能力的快慢,技术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强弱等情况来确定的,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分锻炼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再次启发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和错误动作?这些不同的方法各解决什么问题……”形成有条理的逻辑思路,做到有的放矢,练有实效。如:学生在跳高助跑起跳练习4~6次后,教师进行启发:“为什么同学们的起跳高度不一样?除了先天身体素质差以外,还有什么原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某动作细节,把知识技能创造性地横向沟通,纵向连贯形成体系,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继续进行观察、思考和练习,不断提出自己的技术动作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二、实施诱导启发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善于发现新旧教材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准技术动作的关键,运用精练﹑准确的示范动作,并向学生提示观察要点,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的提出要准确、到位。

其次,教师应有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设疑、诱导、启发,在充分思考之后,鼓勵学生踊跃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但不能包办代替。

善用启发诱导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篇4

1 通过多种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1 介绍教学史科, 调用学习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顺序和教学进度, 利用新课导入或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 适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史科, 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 利用数学美, 引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有意识地通过数学美, 把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 变成形象生动、简单和谐、具有美感的数学, 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启迪学生美的心灵, 培养他们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进而感染学生热爱数学, 学好数学, 增强学习欲望, 培养创造才能。

利用数学美, 可以探索解题途径、启迪解题思路、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等。

1.3 利用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利用认知冲突培养兴趣,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 教师首先提问:

A、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例说明;

B、一元一次方程中最关键的项是什么?然后在学生举的例子上添加一个二次项, 再问学生:

这还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吗?这是什么样的方程?

这时原有的“旧知”和教材的“新知”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认知冲突, 学生渴望得到答案。

老师不失时机的马上问:你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上指定的内容, 并给出自学提纲。

这样处理, 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活跃了课堂氛围, 并且还为以后学习一元高次方程的概念作好了准备。除利用教材中前后内容的联系, 引起知识上的“新旧冲突”外, 还可以利用教材中例、习题的一题多解和作业错误, 引起方法上的“繁简冲突”和思维上的“正误冲突”、“动静冲突”等,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利用爱表现的心理, 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 自我意识强。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尽量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在授新课中, 鼓励学生先读先做, 敢于向教材内容提出异议或新的见解;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 与教师进行争论;课中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 互相评价, 订正错误。在这些活动中, 学会感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因而对数学学习怀有满腔热情。

1.5 开展多种活动, 巩固学习兴趣

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沉闷和压抑, 影响学习情绪。为了创造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课外兴趣小组、计算机小组, 参加各级的数学竞赛, 办数学墙报, 开展每周一征解, 撰写数学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2 心理启发,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 突出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重视基础知识的发生过程和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激、读、议、讲、练、晓”六个环节, 核心结构是自学、启导、精练, 对于每一新授课:通过“铺垫复习”, 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桥、铺路, 扫除障碍, 激发学习欲望;通过“阅读提纲”, 引导学生自学新课内容, 认识新知识, 掌握读书方法;通过“质疑辨析”, 让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模糊不清的认识、容易忽视的问题、易犯的错误和疑点, 以及教材的难点、重点进行议论, 把新课内容弄透, 消除学习的隐患;通过“强化训练”, 使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掌握新知识和形成技能, 并及时评价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通过“归纳思考”, 指导学生系统归纳, 理清知识脉络, 在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开发思维, 发展学生智能。教学过程是两个双向信息流通的开放思维, 即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表现, 教师直接指导、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修改课前的教学设计, 又间接作用于学生。这样,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心理经历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进入一个较高层次的有序的运动过程, 实现了无序到有序的深化, 进而增强教学过程的有序度。

2.2 指导自学

指导自学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使学生学会, 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A、学习定义:开始时要求完整叙述, 能举出例子;逐步要求弄清定义中新旧概念的关系, 对定义逐步推敲, 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再进一步要求与相似的概念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 弄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B、学习定理:先要求能分清条件和结论, 知道定理的初步运用;然后要求能自行证明, 并分析证明的思路, 再进一步要求比较有关的定理并总结定理在各方便的应用。

C、学习公式:先要求能用语言和字母正确表达;再要求弄懂公式的推导、推导的层次和方法、公式的运用及应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和记忆方法, 并与类似公式进行比较。

D、学习例题:开始要求分析接解题的思路与关键;再要求明白解题的各步依据, 探讨有无其它解法;如果是一组相关例题, 应要求类比, 总结解题规律。但对课堂上自学慢的同学, 教师应特别加强辅导, 尽量让他们在课内完成学习任务。

2.3 精讲

所谓“精讲”, 就是启发学生动脑去“想”, 精讲的时间要短, 教师要讲到点子上, 要讲出精华, 讲得精彩,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进行“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时, 在学生自学、讨论和小结的基础上, 只需要把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讲明, 再进行变式练习即可。

启发诱导 篇5

一、启字诀,启在点子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遇到困难,产生疑惑,要求释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用实例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拿出16根小棒。问:①这些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还剩几根小棒?②能摆几个五边形?还剩几根小棒?③能摆几个八边形?还剩几根小棒?观察多出的小棒数,从中得到启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启字要点,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贵在精,要抓住学生兴趣所在、疑问所在,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才能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发字诀,发在关键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数学的魅力在于思考,思考的快乐在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关键之处,在教师适时神奇的点拨之下,从中发力,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比如:在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可出示一组例题:4×2= ,40×2= ,400×2= 。看谁算得快,并能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这时学生会在“需要的推动”下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会很快算出答案,在此时启发学生,带领学生进行比较,很快便能发现,先算第一个算式,后面的算式只要在第一个算式的基础上,末尾添上相应数量的0就可以了。发字要点,贵在教师要有耐心,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妙在教师要有灵性,在学生思维活跃期鼓励引导其不断深入,在学生思考关键处发力点拨,实现课堂思考成效的最大化。

三、诱字诀,诱在探索中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认真地观察过程中和充分的动手操作中得到启迪,从而主动思考,找到规律,感悟知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进行启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动手操作实践,把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发现可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回忆它们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让学生明确迁移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进一步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2。

诱字要点,贵在教师适时铺垫和引导,诱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导字诀,导在升华时

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当然不是,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学生年龄心理差异的一种表现。作为老师, 应当考虑到学生这种变化着的心理特点, 设计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 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有效的思维, 让这些“思维着的精神开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而不应一味形式地要求他们当堂发言。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我在对课文作了疏通后, 没有详细讲述林冲的悲剧性格, 而是提了一个看似和课文没多大关系的问题:“林冲为什么没有被大火烧死?”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大家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从各种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从林冲性格谈起, 认为他做事小心谨慎, 例如他“盖火炭”、“摸火种”, 认为草料场没有着火的可能了才放心离开草料场, 从而躲过此劫;有的学生认为是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救了林冲的命, 如果没有雪, 就没有草屋的被崩坏, 林冲身上的寒冷, 以及林冲的去沽酒, 路遇山神庙。没有雪, 就没有草厅被压倒, 林冲无处容身, 只得借宿山神庙, 从而躲过此险;也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天意, 就像书上说的这是“天理昭然, 佑护善人义士”, 认为是林冲命不该绝;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若烧死林冲就没有后面的故事安排;有的学生则认为大火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是有人想置林冲于死地, 邪恶战胜不了正义, 所以林冲没有被大火烧死……最后, 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以及我的归纳总结, 学生理解了林冲性格的特点, 也懂得了文章在结构安排上前后呼应的好处, 更看到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可谓一举多得。

这一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远比教师辛辛苦苦地分析课文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旁敲侧击指出思考的突破口, 就能较好地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其实, 到了中学教育阶段, 学生课外阅读面拓宽了, 他们的“成人感”变得特别强, 他们开始关注人生、事业以及社会问题, 并希望参与评论, 希望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期一鸣惊人。虽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但似乎人人都蕴蓄着一种力量, 智慧的火花随时会因一导火索而迸发出来。因此, 作为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 多层次, 多角度进行思维, 而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 进行设疑。

所以, 老师在课堂上的启发诱导, 对学生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 还要鼓励学生不“唯书”、“唯上”, 积极质疑、发言, 对教材作出自己的分析、鉴赏、评价, 用各种形式表达、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 最终通过老师的点评, 接受思想道德、情感审美等方面的陶冶, 同时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这样才符合当代中学生发展个性的要求, 也能满足他们参与、发表的欲望和引人注意、获得成功的要求, 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启发诱导 篇7

一、成功地导入新课是启发诱导的前提

教师开始讲课时, 首先就要想到怎样能把学生吸引过来, 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兴趣, 这样他们才能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 根据教材内容成功地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启发诱导的前提条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效果较好。

1. 运用数学思想

高中所学的“数学思想”很多, 以“数形结合”这一思想为例。授课时, 可以采用“形—数—形”的授课模式, 先从形上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然后从数上加以研究和证明, 这样既直观又严谨。例如在讲授《函数奇偶性》这一节时, 先用投影仪打出的图像, 从图像上可以看出, 在 (0, +∞) 上是单调递增的, 在 (-∞, 0) 上也是单调递增的, 然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代数上加以证明, 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从而形成“愿学”情绪, 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完成。

2. 讲小故事

在讲授新内容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故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三角函数的性质》这一节时, 可先给学生讲笛卡尔创立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有一天笛卡尔看见屋顶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下来了, 一会儿, 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 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 使笛卡尔突获灵感。他想, 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 它在屋顶上可以上下左右运动, 能不能把蜘蛛的每一个位置用一组确切数记下来?在这个想法的启发下, 笛卡尔创建了直角坐标系, 把过去对立着的两个研究对象“形”和“数”统一起来。这时再提示学生:我们研究的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研究直角坐标系中的“形”来研究, 所以这节课要研究的三角函数的性质亦通过它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来研究。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地进入课堂学习, 能对其听课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启发诱导的关键

1. 设置悬念, 诱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设置悬念, 吊起学生胃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也为学生普遍认为比较单调的数学课注入了活力。例如讲《三垂线定理》这一节时, 在读完“三垂线定理”之后, 可以给学生设置疑问:“如果定理中的条件的结论相互转换, 这个命题是真是假?”学生会很主动地自己找条件证明结论的真假。然后学生会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逆定理的内容, 以及定理和逆定理的相同点、不同点、联系。

2. 层层揭示, 鼓励学生思考

每一个数学问题在最终得出结论之前, 都会蒙着层层面纱, 学生要想揭开这些面纱, 必须做出努力。但是当他们感觉无从入手、处处碰壁时, 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时, 教师如果给予适时的提示、点化, 鼓励学生思考, 增强其信心, 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诱导 篇8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个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可谓老生常谈, 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保证。浓厚的兴趣会成为一种动力, 使得学生不断向提高语言能力的目标迈进。通过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 我认为从高一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大都英语基础比较差, 学习英语比较吃力, 他们大多数毕业后面临就业, 时时都会用到英语。苏南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开发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影响, 学生学好英语更加必要和迫切。我认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堂的组织者是教师 , 一堂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和组织正确的课堂活动。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这就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对于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来说, 热爱工作, 热情活泼, 工作认真负责发音准确 (包括说、练、唱、) , 是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典范, 语音语调及日常用语要运用恰当, 要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讲课时要声情并茂, 像导演一样让自己的作品吸引观众。

2.使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育手段是“授人以渔 , 则终身受益无穷”的具体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选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 创设一个接近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场合,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其中的乐趣, 避免机械枯燥的重复操作, 采用内容复杂但形式多样的方法, 增加第二语言信号的输入。如用小品表演、游戏比赛、唱歌等, 教学中以鼓励为主, 允许学生出错, 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使用非评判性语言, 用复述学 生话语的 方式纠正 学生的错误。

3.培养兴趣不应局限在课堂上 ,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外依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因此, 课后可补充一些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短文让学生看, 或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做口、笔头练习 , 让学生在 日常生活 中接触英 语 , 使用英语 , 让学生脱 口说英语成为一种习惯。这样, 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好的英语习惯, 增强学生的英语基础

1.重 视背诵 、默写 。

背诵是学好英语的金钥匙。背诵在英语的学习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 对于基础较差的农村普通高中生而言背诵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教师必须花大量时间在学生身上让他们理解课文, 并教给他们背诵的方法。严格督促他们对每一单元的单词、词组及课文的背诵、掌握, 并适当进行默写,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背诵与默写在学习中的作用, 从而夯实他们的基础, 提高他们的成绩。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平均分在年级名列前茅, 这都归功于默写。学生在不断的背诵、默写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英语水平。

2.重视小测试练习 ,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 心理素质较差, 经常是平时做题准确率较高, 可到考试时成绩就不理想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学生没把平时练习和考试结合起来, 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考试中。我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告诫学生做练习时要像考试一样, 战术上要重视。一些学生考试时心理负担过重, 针对这一点, 我有意识地把课堂练习当成考卷, 按正常程序进行, 让学生重视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临战能力, 使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3.重 视作业 。

由于普通高中学生的自觉性不够, 事事必须在老师的督促下进行, 因此他们的作业就成了对他们听课效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的一种检验。成绩好的学生, 作业认真, 正确率高;成绩差的学生, 作业马虎。正确率低, 针对这一现象, 我从一开始, 就对他们的作业实行严格检查, 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做完作业后, 从不检查, 我就成立检查小组, 定期检查, 让学生加深对作业的理解。

4.重视试卷的复习 。

每一张试卷都是老师的心血, 包含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 但学生往往对此不够重视。考完试后, 万事大吉, 最多只关心分数。教师不能仅仅做简单的讲解, 而要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我在教学实践中, 要求学生对每张试卷都有重新订正的过程, 强调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重点、难点, 不但在试卷上如此, 还要落实到作业中。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集对每次考试错误的题目进行订正、收集。这样, 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理解了重点, 还为以后的考试打下了基础。每到期中、期末考试, 就把这些错题拿出来, 作认真的研究、探讨, 因为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在近两年的考试中, 许多学生就是听了我的建议, 从一个英语后进生变成了英语优等生, 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设 疑启智 , 营造创新氛围 。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 层层递进, 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 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强的思考题, 或者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 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考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 既调动了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积极性, 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 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加强语言信息的 (下转第61页 (上接第94页 ) 刺激, 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2.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

传统的英语教育以教师的灌输为主, 过于强调语法教育学生往往因循守旧, 法国科学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应该指导学生发现它们, 独立的掌握它们。”因而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继承与创新过程。农村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要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教学。如在讲授公共英语教材的对话时, 我经常把对话改写成短文复述两三遍, 同时画些简笔画, 或让学生表演, 或让学生跟读, 这使得学生的兴趣很高, 记忆力得到增强学生大多能复述, 然后让学生大展所能, 把课文内容编写成对话。这样, 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感受。如讲述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时, 可让学生做一系列这样的例题:“这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地方。”学生知道用“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that I have ever seen.”这时候可 启发学生 用比较级 “No place is so beautiful as thaone.”。还有时态的转换 , 如 :“我已经学英语三年了。”可译成“I learned English three years ago.”“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three years.”或“It is three years since I learned English.”。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 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灵活。学习效率提高了, 使用英语的能力也增强了。

3.培 养发散思维 ,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

有位名人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 如:在教过去进行时, 出示一幅有关学生在学习的简笔画, 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简笔画时, 我们可以把学生在干什么遮住 一半 , 然后问 :What was the chil就会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 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 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 可以在黑板上出示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编一些内容, 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的问题, 掌握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以真正提高。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 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 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习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大胆得出有独创性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有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 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 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方面入手, 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兴趣,习惯,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启发诱导】推荐阅读:

诱导增殖05-25

全麻诱导05-30

诱导作用05-31

教学诱导06-08

诱导技术06-28

分化诱导07-09

诱导发情07-10

诱导机制07-27

胶原诱导08-14

诱导培养08-22

上一篇:高校教学管理道路下一篇:卫生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