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培养

2024-08-22

诱导培养(通用12篇)

诱导培养 篇1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水平高的人, 能够体察别人的细微感受, 富有同情心, 懂得尊重, 懂得体谅, 懂得怜悯;而情感水平低的人, 则无法体察别人的感受, 自私冷漠。对比之下, 情感水平高的人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冲动。

情感是产生行为冲动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的一个特点是情境性。就是说, 人的感情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思想品德教学要针对这一特点, 有机运用实物、图片、录音、录像、表演、音乐等陶冶手段, 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唱一唱、演一演或做一做等直观手段, 再现场景,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让他们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从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 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点, 进而产生行为冲动。这时候, 教师再通过有效的方式诱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就显而见效了。

一、模拟情境表演增强情感体验, 诱导良好行为

模拟情境表演主要是再现生活, 即在课堂上创造一定的情境, 进行即兴式的可以反复多次的模拟演示活动。课堂上通过游戏、表演, 达到激荡情感的效果。《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学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小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强, 情感体验可以使思品教学由说教向情境转变, 拉近教学目标, 促进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如教思品课《有礼貌》, 通过创设“打电话”、“老师家访”、“上学”等情景表演, 让学生感受到见面互相问好的喜悦。教《亲朋友 信伙伴》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即兴的小品表演“与同学游戏发生碰撞等情景”, 感受到接受道歉后心情平复、体谅别人和得到谅解的快乐。然后, 扩大表演面, 让全班同学来演一演、说一说, 感受有礼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学会从小讲文明、有礼貌, 做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模拟情境表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时无法感受的人和事, 了解别人的感受。如教《伸出爱的手》一课, 让学生分别模拟“盲人”“聋哑人”等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 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不但使参与活动的同学获得切身体验, 也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和榜样, 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愿望。另外, 根据课文内容配上DVD乐曲, 让学生看着生动的画面, 边唱边做动作,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产生美的行为。如《我很整洁》配上《讲卫生歌》,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配上《交通安全歌》,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配上《祖国, 我的妈妈》, 《伸出爱的手》配上《爱的奉献》。因为音乐具有无以伦比的感染力, 在音乐的熏陶下, 学生思想和行为将得到升华。

二、通过判断、讨论深入情感体验, 培养良好行为

在思品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判断, 并加以讨论, 更有利于激发情感, 坚定信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 提高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实践, 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如教《要节俭 别浪费》一课时, 把学生在校园内的一些行为拍成录像, 上课时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节俭的行为, 哪些是浪费的行为, 并展开讨论:节俭行为有什么好处?浪费的行为有什么坏处?自己平时哪些地方做得好, 以后应该怎样做?节约水电、节约用纸在学生中很快达成共识。但对丢了东西不愿认领和吃剩的东西不敢打包, 很多同学都知道是浪费, 但还是没有采取行动。在讨论中, 有的同学认为丢了东西去认领很丢脸, 吃剩的东西打包显得很小气, 所以, 明知道是浪费也不打包, 也有同学认为其实是自己认识不够, 总想着别人的看法, 没坚定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学生更坚信:“节俭光荣, 浪费可耻”这一道德观点。认为节俭的行为是光荣的, 不再怕别人谈论, 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感染别人, 证明浪费的行为才是可耻的。通过判断、讨论, 不但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 更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做带来的效果是怎样的。学生深入思考, 表达真情实感, 加深认识, 深化情感, 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省和反思, 在自省反思中, 情感水平不断升高, 更加坚定已形成的道德观点, 从而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中深化情感体验, 实现良好行为

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光靠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道德观点, 产生的行为冲动, 除了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课内操作, 表演等当堂见“行”外, 还必须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巩固。如举行主题中队会, 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把道德观点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从而深化了课堂教学, 达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如学《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 带领二年级学生到平时上学放学的主要路段, 认识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 并根据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安全过马路, 通过实践, 学生解除过马路的恐惧感和麻木感, 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是安全过马路的保证, 认识到绝对不能在路上追逐, 也不能贪一时的方便横过马路和闯红灯, 知道过马路走斑马线、人行天桥和人行隧道的重要性。《品德与生活》中的《我与规则交朋友》, 教师在上课前带学生到商场、公共场所等地方去找规则, 学生深入生活, 找到很多规则, 知道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离不开遵守规则, 并懂得在合法的前提下也可以定一些有益生活的规则, 通过课前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 踊跃发言, 在“为什么要守规则”和“定规则”的环节中, 争论激烈, 你一言我一语, 在语言的刀光剑影中, 强烈的责任感已植根于学生心中。在教学“孝顺父母”的环节时, 要求学生课前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 体会父母的辛劳, 学会关心、照顾父母, 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尊重老人”的教学点时, 带领学生到幸福院看望老人, 和老人谈心, 帮老人搞卫生, 体会到老人也像小孩一样喜欢热闹, 喜欢交流, 了解到老人体弱力小, 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照顾, 从心灵深处感到尊重和关心老人是社会的进步, 爱心的普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只有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或亲自参与社会活动, 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事物的兴趣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养成文明礼貌, 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 遵纪守法, 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行为。

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牢固的道德观点, 产生行为冲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情感的体验, 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自觉地产生良好的行为。

摘要:情感是产生行为冲动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牢固的道德观点, 产生行为冲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良好行为

诱导培养 篇2

金正日球根海棠叶片组织培养诱导的研究

以金正日球根海棠(Begonia tuberhybrieda Vosa)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的诱导,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以及生长素NAA或2,4-D进行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经实验筛选出最适合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是MS+6-BA1.0~2.0+NAA0.1~0.5;脱分化的最佳激素组合是培养基MS+6-BA1.0+NAA0.5.

作 者:张凤生 樊绍翥 薛丹丹 姜淼 李健虹 王保菊 武斌 赵娜 ZHANG Feng-sheng FAN Shao-zhu XUE Dan-dan JIANG Miao LI Jian-hong WANG Bao-ju WU Bin ZHAO Na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0刊 名:黑龙江农业科学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S685.99关键词:球根海棠 组织培养 诱导

诱导培养 篇3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学生能力是指学生适合学习和青少年时代发展的各种能力,现代社会的提出的人类所共有的积极的生存条件,如终身学习、主动进行社会适应、自我情绪的调控等等,都与人的能力相关,其主观能动性不言而喻。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各种主观条件的过程,其建构的能力的结构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情感体验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能力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在学校关注的诸多学生能力中,学习能力是我们尤其重视的,过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由经验来决定,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从心理学领域科学的寻求学习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革命,它使心理学家们从关注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研究,转而开始进行良好心理构建。它“继承了人文主义心理学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某些不足,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 其目的不再是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更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研究的对象也从少数“有问题的人”转向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塞里格曼认为,当代“心理学家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十五项积极心理品质由高到低依次为:合作力、幽默风趣、爱、信念希望、友善、执着、心灵触动、谦虚、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持重、宽容、真诚、领导力、创造力。显而易见,以上积极心理品质中与学习相关的有十项之多,这些心理品质可以大量诱导大脑出现积极的波,促进思维和学习的进行。同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进行积极心理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抵御厌学情绪的发生。我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一、从教学细节上给心理进行积极暗示和诱导:

在当今世界情感匮乏的时代,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在随着时代发展,由过去的知识交流为主,变得注重情感交流,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期,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教师的角色由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变成了督促促进并为孩子把握方向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学生能够敏感的感觉老师对他的态度,是欣赏是蔑视还是漠不关心,在情感交流中报以对等的态度,从而在学习中采取或合作或抵制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和平常交流中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微笑是课堂的唯一表情,把自己对他们的期望表达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他们,在学生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时候要进行毫不吝啬的鼓励,使其心理趋向积极化。我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期望和鼓励。尤其对于学习暂不出色的学生要用眼神去暗示他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对他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注重孩子的尊严,在他勇敢的表达出现错误时,也要让他轻松的坐下。通过明确的课堂目标,大量的运用激励的语言,多采用激励的方式,使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在快乐中体会满足,久而久之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就有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每一个教师都要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其成绩和进步,抓住闪光点,定向诱导、鼓励,使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学会,我是成功者。

二、从文化层次上,加大积极心理的愉悦度:

通过对学困生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注意到学困生的愉悦心理体验往往是浅层次的,为他们带来愉悦心理体验的事物和方法往往是简单的、易得到的、不持久的。与之相反,我们对学优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学优生对学习的体验是愉悦的,对于学习的收获,其情感体验是长久的,这种体验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坚持,使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倍增,并且随着习惯性和能力的形成,他开始逐步追求这种克服困难过程的体验,使这种体验正向化、愉悦化。

因此教学在初级细节教学的基础上,要把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文化的层次,引领学生体会感觉不同文化的魅力,这样学科兴趣的建立,使学生真正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增强心理愉悦度,由丝丝缕缕的愉悦感觉,变为一种文化的渴望,积极心理的建设也就由被動变为了主动。

三、从班级和学校氛围建设上,建立积极心理的诱导机制:

从一定的角度说,教育是一种人心灵的“唤醒”,运用不同的教育载体和渠道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探索、技法、挖掘、整合。使学生由被动的心理承受着变为积极的心理维护者和应对者,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同时,健全而轻松的积极心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

现代教育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空洞苍白的说教,积极的心理建设可以胜过千言万语,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更应如此,营造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环境和氛围,它是学生心理动态平衡的天然屏障,它是熨贴学生心理的港湾,在有效的心理暗示措施下,学生个体可以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我维护。进而悦纳他人、感恩他人,在不同个体的磨合中培养团队精神,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群体心理氛围。在校园生活中,利用不同的渠道和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使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维护,为个性的张扬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受抑的心灵有宣泄的地方,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受到艺术之美的滋润。

总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的建构过程处于被动的、消极的情况下,我们期望在通过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对积极心理因素的研究,改变这种教学和学习状况。通过对积极心理品质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应该开展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细节上的积极心理的影响研究,通过这些深层次的研究操作,有意识的从教学细节、文化建设、班级学校建设等方面逐步诱导积极心理的发生,鼓励积极心理的建立。

激趣诱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4

一、恰当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节课的课堂开头设计合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那就意味着这节课的成功。每堂课的开头的任务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及心理准备,使他们思有方向,求有目标,就必须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乐激趣,以趣激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建构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1. 实验探索开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物理理论的推出必须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有的课堂开头做演示实验,利用其直观性,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引入“好奇、”“求知”的境地,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自觉性。

例如学习《简单的磁现象》一课,我演示“能在竖直纸板上飞的鸟”。具体做法是:用纸片剪一小鸟(可预先涂上颜色),用透明胶布将一小铁片“绑”在小鸟未涂颜色的一面,小鸟就做好了。然后用小磁铁在硬纸板的另一面可使小鸟在竖直纸板上“飞来飞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为讲“什么是磁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习题引路开头。

学生做练习题,不但能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能打开思路,深刻分析问题的内容,通过习题引路能为学习新知识扫除一定障碍。例如:学习液体压强时,我让学生计算:在一个轻质的底面积为1平方米的圆柱形容器中装入2米深的水,求水对桌面的压强?通过计算既巩固了压强的计算,又为液体压强的计算打开了思路。

3. 小故事激发开头。

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趣味性极强的特点,适当地引入一些小故事,以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浮力》一课课堂开头可以用3分钟时间讲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

4. 常见事例开头。

知识来源于生活,利用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事例引入新课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摩擦力》一课,我先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的鞋底、轮胎上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些花纹是为了好看吗?

(2)我们家中的缝纫机为什么要经常加一些油?

(3)在搬动一些笨重的货物时,我们常在其底下垫上一些圆铁棒再推它,为什么不直接推动呢?

这些常见事例为后面讲“有益摩擦,有害摩擦”“哪个要增大、哪个要减小”奠定了好的讲述基础。

5. 复习引导开头。

温故而知新,好的复习对新课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复习旧知识,再提出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用已知的钥匙打开未知的锁。

6. 读书法开头。

教育学生重视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养成看书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主要措施,也是自学的基本功。

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物理的影响。

教师应是学生知识上的长者,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课堂上教师的话语亲切、幽默,笑容慈祥,课堂气氛和谐,学生自然会爱上物理这门学科。当然这种爱并不是袒护学生的缺点,而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优生不宠不骄,更加严格要求,对学困生不歧视,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赶上。

三、应用恰当、形象的比喻,增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

许多物理概念、规律抽象、枯燥。如应用恰当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枯燥无味的物理理论变得有趣,易懂。例如:用水流、水压类比电流、电压,用道路的长短宽窄、平坦泥泞、行人受阻的大小比喻导体的电阻取决于它的长短、横截面积和材料,等等。

四、组织学习小组,采用竞赛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

把每个班学生按学习程度和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材的需要编排难易适度的问答题,分必答题、抢答题、讨论回答题、补充回答题等形式,按组计分,定期公布,对优胜组提出表扬或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协作,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利用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力求到达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要巧妙地采用各种手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新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 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利用布置预习和检查预习的机会,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会从课文内容中找出不懂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例如:《惯性惯性现象》一节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列出如下预习提纲:(1)什么叫惯性?(2)静止的物体是否有惯性?(3)惯性与哪些因素有关?(4)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 (5) 惯性和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要求学生根据以上提纲去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

2. 加强对学生课堂听课的指导。

听课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预习、学习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听课。先听懂后笔记、先理解后记忆,获取本节重点知识,解决疑难模糊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因此,重视观察和实验是学好物理的主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从而达到建构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的目的。

4. 加强对学生课外复习指导。

复习是使学生深化概念,巩固已学的知识,贯通规律,防止遗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继续向学生输送新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加深理解,熟练运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复习,把前后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复习应使学生明确:了解什么?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会什么?使知识系统化,达到“温故而知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5. 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

作业、练习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也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业时,绝不能单纯追求练习的数量,应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忽视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等等),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给予指导,纠正其错误认识,在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深刻认识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把物理问题数学模式化,以提高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使学生做到分析问题时有理有据,解决问题时透彻明晰,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趣诱导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高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学到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和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教学理论探索, 2001, (1) .

诱导培养 篇5

作 者:齐凤慧 詹亚光 景天忠 QI Feng-hui ZHAN Ya-guang JING Tian-zhong 作者单位:齐凤慧,詹亚光,QI Feng-hui,ZHAN Ya-guang(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景天忠,JING Tian-zhong(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

诱导培养 篇6

分类号 S563.8

Effects of Explants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Induction of Adventitious Shoot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Sisal

LIU Qiaolian1) Zhu Jun1) GAO Jianming1)

ZHANG Shiqing1) CHEN Helong1) ZHENG Jinlong2) YI Kexian1,2)

(1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y and Genetic Resources of Tropical Crops,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2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CATAS, Haik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explants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induction of adventitious shoot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sisal H.11648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explant for rapid propagation was stem tip of bead bud seedling, the suitable sterilization time was 25 min, and the most suitable basic culture medium was SH. The best medium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was SH + NAA0.05 mg/L + 6-BA4 mg/L, bud differentiation rate reached 85%, and proliferation average was 18. Root could well developed in MS (SH)+NAA0.1 mg/L + 6-BA0.1 mg/L and rooting rate was up to 95%.

Keywords H.11648 hybrid sisal ; rapid propagation ; MS ; SH

剑麻是我国热区重要的纤维作物,目前我国剑麻种植面积有3万多hm2[1],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近50 a来,H.11648麻作为唯一的当家品种,虽然高产但易感斑马纹病和茎腐病,近年来还暴发有紫色卷叶病[2],严重制约我国剑麻产业的发展。

剑麻的常规育苗一般采用母株钻心、腋芽、珠芽或地下茎繁殖种苗,这些传统的育苗方法具有繁殖系数低、费时费力、易出现早花和品种退化现象,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对良种繁殖的需要[3]。选择优良母株和珠芽,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具有繁殖系数高,保持原品种特性,避免种性分离,种苗不带病毒,生长一致等优点,可使种苗生产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的目标。本试验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开展剑麻无菌种苗的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为剑麻优良种苗的高效繁育与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材料来自海南省昌江县青坎农场麻田中,品种为H.11648。选取刚出土的健康无病虫害的吸芽、3~4个月具3~4片叶的珠芽作为外植体进行试验。

1.2 方法

1.2.1 诱导芽

将选取的外植体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凉干,剥去外叶,留茎尖3 cm,于稀洗衣粉溶液中浸泡10 min后冲洗干净,凉干待接种[4]。在超净工作台上接种时,将材料用75%酒精消毒1~2 min,然后用0.1%HgCl2溶液分别浸泡不同时间(18,20,22,25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3~5次,无菌滤纸吸干,用锋利的手术刀片小心剥去鞘,留取芽茎尖1 cm左右,把芽茎尖平均纵切成块,接种于以MS、SH为基本培养基的诱导培养基中。

1.2.2 培养基的筛选

分别以MS、SH为基本培养基,在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和6BA、蔗糖30 g/L、卡拉胶6.5 g/L,pH 5.8~6.2,培养温度(28±0.5)℃,光照12 h/d,光照强度1 200 lx左右,出芽率=[外植体数(包括单芽和丛芽)/接种的总外植体数]×100%,出丛芽率=(出丛芽的外植体/接种的总外植体数)×100%,进行接种试验,寻找直接出芽效果最好的基本培养基。

1.2.3 不定芽的增殖和生根

挑选长势较好的丛生芽,于超净工作台上切去顶端,保留1.5 cm左右的不定单芽,将芽切下转入分化培养基(MS、SH为基本培养基)(表1、2),继续增殖培养,使其分化为丛生芽群,通过丛生芽的大量分化和不断继代增殖培养,使芽的数量不断增殖。

当增殖芽高2~3 cm时,分株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比较二者中芽生根快慢及生根率的高低,从而确定最佳的生根培养基。

1.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以平均值表示,所得数据用统计软件SAS9.0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消毒时间对不同外植体接种污染的影响

从图1(P<0.05)可见,0.1% HgCl2消毒时间在25 min效果最好,其吸芽的污染率为4%,而珠芽的污染率降至1%。说明外植体选材上选用珠芽,消毒时间控制在25 min效果是最好的。

2.2 两种基本培养基对芽分化的影响

3 讨论

本实验以剑麻珠芽和吸芽作为外植体,MS和SH作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激素下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采用以芽繁芽途经,诱导出不定芽,再对不定芽进行增殖培养,诱导出丛芽,为剑麻种苗的快速繁殖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试验结果表明,可通过把外植体接种到激素6-BA的浓度在1.5~4 mg/L、NAA 0.1~0.5 mg/L的两种基本培养基中,均可直接分化丛芽,但从图2、3可以看出,在编号为M7、M8、S7和S8的培养基,NAA的浓度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丛芽在培养基生长,出现玻璃化,如果在继代次数增加的同时,适当降低NAA的浓度,可以减少丛芽玻璃化率。在编号为S8的培养基中,出芽率达到85%,和李愿平等[5]报道的相比,有所增加;平均增殖倍数为18,显著高于吕玲玲等[6]报道的增殖倍数。这说明编号为S8的培养基对剑麻的诱导与增殖都是比较好的培养基。

图1、3的数据表明,在两种基本培养中,无论从诱导芽、丛芽分化还是增殖培养,SH培养基与MS培养基在相同激素相同浓度的条件下,SH作为基本培养基,诱导率、分化率,增殖率都比MS高,这说明SH培养基更适合作为剑麻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

参考文献

[1] 黄 艳. 世界剑麻生产现状未来展望[J]. 中国热带农业,2008(5):25-27.

[2] 高建明,张世清,陈河龙,等. 剑麻抗病育种研究回顾与展望[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0):1 977-1 981.

[3] 李永文,刘新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熊和平. 麻类作物育种学[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 李愿平,尚文华,揭 进,等. H.11648麻珠芽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中国麻业,2005,27(4): 184-188.

皮肤干细胞体外培养与诱导分化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标本来源:收集本院产科新生儿脐带标本25份,健康成人头发12份,及新鲜猪软骨10份。

上皮细胞培养液:参照文献[2]配制。在DMEM和F12(V∶V=3∶1)基础培养液中添加如下成分:15%胎牛血清、4 mmol/L谷氨酰胺、0.4μg/mL氢化可的松、5μg/m L转铁蛋白、1.8×10-4mmol/L腺嘌呤、2×10-11mmol/L三碘甲腺原氨酸、5μg/mL胰岛素、10 ng/mL表皮生长因子、100 u/mL青霉素和100μg/mL链霉素。以上试剂中,DMEM和F12培养基购自杭州吉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其余试剂购自美国Sigma公司。

普通消化液:0.25%胰酶以1∶1的比例加入0.02%EDTA(美国Gibco公司);抗人角蛋白19(K19)单抗(美国Biovision公司);Hanks液(杭州吉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P试剂盒及DAB试剂盒(北京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制备干细胞悬液

(1)将取得的新生儿脐带纵向剪开,用三蒸水清洗除去血液及脐带中内容物,然后将皮肤组织剪碎,用含2 000 u/L青霉素、200 mg/L链霉素及2.5 mg/L两性霉素B的无钙镁离子PBS液反复冲洗3次;(2)将冲洗干净的皮片组织置于0.25%中性蛋白酶Ⅱ中消化20 min,再置于0.25%胰蛋白酶和0.02%EDTA中,37℃消化30 min,200目金属网过滤,收获细胞悬液,1 000 r/min离心5~10 min,再用无钙镁的Hanks液洗涤离心2次,进行细胞计数;(3)将消化洗涤后的细胞加入含有15%胎牛血清、4 mmol/L谷氨酰胺、0.4μg/mL氢化可的松、5μg/mL转铁蛋白、5μg/mL胰岛素、10 ng/mL表皮生长因子、1.8×10-4mmol/L腺嘌呤、100 u/mL青霉素和100μg/mL链霉素的DMEM和F12(V∶V=3∶1)培养基中,培养瓶底用Ⅳ型胶原包被,于37℃、5%二氧化碳孵育箱中孵育,次日吸出培养液及未贴壁细胞,再加入新鲜培养液,2、3 d换液1次,细胞长至70%~80%融合时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及离心涂片,免疫组化鉴定表皮干细胞。

1.2.2 表皮干细胞的鉴定

取第2代传代培养的表皮干细胞离心涂片烤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表皮干细胞的K19表达,PBS液代替1抗作为阴性对照。

1.2.3 体外诱导分化实验

根据细胞因子及激素等物质对干细胞有诱导分化的影响,将第2代传代培养的表皮干细胞从瓶底消化至单个细胞,离心收集后制成细胞悬液,分别用诱导液A液(10ng/mL M199培养液、15%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4μg/mL地塞米松、5 ng/mL表皮生长因子、10 ng/m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B液(10 ng/mL M199培养液、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0.05 mg/mL维生素C)加入24孔培养皿内(孔内放置3、4根毛干组织或猪软骨2、3块)培养,24 h后换液,以后每2天换液1次,观察干细胞的分化情况。

2 结果

用Ⅳ型胶原黏附法分离得到约5%~10%的快贴附培养细胞,这些细胞被认为是皮肤干细胞[3],免疫组织化学K19阳性表达(图1),随着培养细胞传代数的增加,细胞体外培养增殖的速度会减慢,获得的干细胞数也会下降。原代细胞经2、3周培养会出现较明显的增殖和细胞克隆现象,并可进行传代或诱导分化培养,诱导分化培养2、3 d后发现干细胞向毛根及毛干聚集生长(图2、3),10~15 d细胞缓慢分化为毛干的毛皮质样结构,并同毛皮质融合成一体,部分干细胞围绕毛干形成隆突样物质,原细胞形态逐渐消失(图4)。在含猪软骨块的培养孔中,皮肤干细胞形态变异,形成异型样细胞,众多细胞围拢渐渐融合成片状,但未见聚集成鸟巢状集落(图5)。

A:新生儿皮肤干细胞(×100);B:免疫组织化学K19表达阳性(×100)

A:干细胞密集生长(×400);B:干细胞向毛发聚集生长(×100)

A、B:猪软骨组织诱导后细胞出现异形性改变(×400)

3 讨论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的原始细胞,能产生至少一种以上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皮中角质形成细胞主要由3种细胞成分组成,包括表皮干细胞、短暂扩增细胞和有丝分裂后分化细胞[4],其中表皮干细胞是角质形成细胞中增殖能力最强的细胞,是潜在的多能干细胞,成为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重点之一。TU-DOR等[5]利用表皮干细胞具有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特性将其分离出来,并发现基底细胞中有4%~10%的细胞具有快速黏附性,其中45%能增殖形成大克隆。这些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构建表皮、皮脂腺等细胞。关于毛囊干细胞与表皮干细胞是否同源是近来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过去一直认为毛囊和表皮各自有独特的干细胞,现在BLANPAIN等[6]指出:这两种结构中只有一种根本的表皮干细胞,它不仅具有形成皮肤的能力,也有形成毛发、皮脂腺的能力。METALLO等[7]也认为毛囊是角朊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毛囊干细胞不仅能形成毛发,而且可形成表皮。OSHIMA等[8]指出,存在于小鼠触须毛囊外根鞘部上端的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构建表皮、皮脂腺和毛囊等所需的各种类型的细胞。从胚胎发育角度,毛囊及汗腺均由外胚层分化来的表皮干细胞产生,所以有学者认为三者是一个共同的干细胞来源,提出表皮-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概念。黄锦桃等[9]发现胚胎干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分化为表皮样、汗腺样、毛囊样和皮脂腺样结构。根据上述概念,笔者用成人毛发为诱导物使新生儿皮肤干细胞向毛发组织转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观察到,最初几天新生儿ESCs会向毛干周边移动聚集,随后逐步分化成毛鞘样结构。本组的结果支持METALLO的观点。

本实验中用细胞生长因子及条件培养基,对所分离的干细胞用猪软骨作诱导物进行诱导分化,得到异型样细胞,提示所分离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被诱导进行横向分化。试想如果能从成体皮肤、血液、新生儿脐带及脐带血中提取有效的成体或多能干细胞,在微环境的诱导下,在相关细胞及细胞外基质间的作用中调节干细胞增殖及定向分化,这将给皮肤组织工程带来新的治疗途径。总之,皮肤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很多分化机制和体外调控机制尚不明确,但皮肤干细胞对细胞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皮肤干细胞(ESCs)的培养方法,并研究新生儿皮肤干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分化。方法 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新生儿脐带获得角质形成细胞,采用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筛选ESCs并培养。在含细胞因子的条件培养基中加入人头发组织或猪软骨组织作为诱导物,对增殖的ESCs进行体外诱导培养,观察ESCs的分化状况。结果 培养的新生儿ESCs有克隆状生长现象,角蛋白K19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培养初期细胞有向毛发的毛根和毛干为中心聚集生长现象,并逐步分化成类似毛皮质的结构。结论 新生儿ESCs在含毛发组织为诱导物的条件培养基中逐步分化成类似毛干皮质的组织结构,这为体外构建毛发组织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皮肤干细胞,体外克隆,诱导分化

参考文献

[1]YANGXY,CAOBY,FENGXL,etal.Cloningand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adult goat skin stemcell sinvitro[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andReconstructiveSurgery,2003,17(2):90-93.Chinese

[2]XUEQS.Theoryand techniqueof cultural in vitro[M].Beijing:Science Press,2001:409-421.Chinese

[3]JI KH,XIONG J,FAN LX,et al.Ex vivo differentiation of 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s to skin epidermal cells[J].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ofPLA,2009,24(2):84-91.

[4]REVOLTELLA RP,PAPINI S,ROSELLINI A,et al.Epithelial stem cells of theeyesur face[J].CellProlif,2007,40(4):445-461.

[5]TUDOR D,CHAUDRY F,HARPER L,et al.The in vitro behaviourand patternsof colony formation of murineepi the lial stem cells[J].Cell Prolif,2007,40(5):706-720.

[6]BLANPAIN C,HORSLEY V,FUCHS E,et al.Epithelial stem cells:turnin governew leaves[J].Cell,2007,128(3):445-458.

[7]METALLO CM,AZARIN SM,MOSES LE,et al.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keratinocytes exhibit an epidermal transcription program and undergo epithelial morphogenesis in engineered tissue constructs[J].TissueEngPartA,2010,16(1):213-223.

[8]OSHIMA H,ROCHAT A,KEDZIA G,et al.Morpho-genesis and renewalofhair follicles from adule multipotenestem cells[J].Cell,2001,104(2):233-245.

枇杷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技园大五星、早钟6 号及龙泉1 号枇杷栽培品种的花药。从幼树及壮年枇杷植株上取不同直径为0.3~0.8 mm枇杷花蕾,在自来水中冲洗20 min,采用低温、热激、高渗透压与高速离心的方法,对花蕾进行预处理。

1.2 去绒灭菌

用手术刀片将经过预处理的枇杷花蕾表面绒毛刮去,用70%酒精浸泡30 s,后用0.5% Hg Cl2水溶液表面消毒8min,再用无菌水冲洗4~5 次,在无菌条件下拨开花蕾取出花药,同时彻底去除花丝。

1.3 预处理

低温4 ℃分别处理24、48、96、144 h,培养基中附加2.0mg/L 6-BA和0.5 mg/L 2,4-D,添加7%蔗糖和0.6%琼脂。

1.4 培养基

采用MS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培养基附加2.0mg/L 6-BA和0.5 mg/L 2,4-D,并附加不同浓度的蔗糖(0、3%、5%、7%、9%)、 葡萄糖(0、3%、7%、9%),0.6%琼脂。 不同植物激素水平和浓度(2,4-D:0.01、0.02、0.05、0.10、0.30、0.50mg/L)进行完全组合,添加7%蔗糖和0.6%琼脂。

1.5 试验过程

每个三角瓶接种20 枚枇杷花药,用无菌封口膜密封,在25 ℃下黑暗条件下培养。培养1 周后,将未污染的花药转入新鲜遇上组织诱导培养基上,每个三角瓶转入20 枚枇杷花药。培养4 周以后统计培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灭菌方式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将花药剥出以后,对花药进行灭菌处理受到的伤害较为严重,在接种后会快速褐变。对整个花蕾进行灭菌,使花药受到的灭菌剂的伤害降低。采用流水下冲洗花蕾1~2 h处理花蕾,然后用75%酒精处理30 s,0.1%升汞灭菌25~30min , 无菌水冲洗5 ~6 次后, 剥出花药, 接种污染率高达90%。将枇杷花蕾表面绒毛刮去,然后再进行处理,会使污染率明显下降5%左右。

2.2 预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没有经过预处理的枇杷花药在培养,对培养的反应差,诱导启动率诱导率低,基本产生不了愈伤组织。经过预处理后,诱导率明显提高。其中低温预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显著,对大五星枇杷诱导率达53%,龙泉1 号达56.33%,早钟6 号74%。低温预处理从24 h增加到48 h,能显著提高诱导率,但再延长,愈伤组织诱导率则会逐步下降。

2.3糖源种类和浓度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蔗糖浓度从0 增加到5%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也随之增加,其中早钟6 号枇杷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蔗糖浓度从7%到9%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出现下降趋势。

2.4激素种类、浓度和组合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在MS培养基上,或者在MS培养基中添加IBA、NAA、IAA、6-BA的不同浓度和组合,均不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添加了2,4-D后,能诱导枇杷花药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并且2,4-D浓度从0.01 mg/L增加到0.50 mg/L时,诱导率也从2.33%增加到69.33%。但在0.5~1.0 之间,处于不变状态。

3 结论与讨论

植物花药愈伤组织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该试验中,枇杷花蕾表面的绒毛给消毒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刮去绒毛后消毒灭菌能有效防止污染的发生。同时,预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起决定作用,没有经过预处理的枇杷花药几乎不能诱导脱分化及再分化。花蕾经过预处理后,诱导率显著提高,在所有预处理方法中,低温预处理效果最为显著[3,4]。

糖类种类和浓度对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愈伤组织发生时间、质地、组织学起源有显著影响。激素种类和糖类浓度均显著地影响到了愈伤组织的诱导率,2,4-D在枇杷花药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预处理对促进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机制,以及愈伤组织再分化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恢志.中国果树志:枇杷[M].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2]张日清,闻丽,刘友垒,等.低温预处理对油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6):24-28.

[3]陈红,王永清.枇杷花药培养诱导愈伤组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53-8454.

诱导培养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蝴蝶兰品种为H001。

1.2 试验设计

采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激素为NAA与6-BA, 试验设计不同激素浓度如表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外植体幼叶接种于不同激素水平的培养基, 生长明显不同。30 d时, 在MS+0.5 mg/L NAA+6.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1) , 叶片颜色逐渐发黄, 也未产生愈伤组织;在MS+0.4 mg/L NAA+5.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2) , 叶片颜色保持绿色, 但没有生长的迹象;在MS+0.4 mg/L NAA+6.0 mg/L6-BA培养瓶中 (图3) , 幼叶有新叶芽长出, 但芽体较小;在MS+0.5 mg/L NAA+4.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4) , 也同样出现了芽体, 长出新的较小叶芽;在MS+0.5 mg/L NAA+5.0mg/L 6-BA培养瓶中 (图5) , 有新芽长出, 芽体较大, 基部出现许多小的芽突起;在MS+0.4 mg/L NAA+4.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6) , 有新芽长出, 芽体也较大;在MS+0.6 mg/LNAA+4.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7) , 有新芽长出, 芽体也较大, 颜色略淡, 在MS+0.6 mg/L NAA+6.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8) , 叶片颜色保持绿色, 虽然没有死亡, 但也没有生长的迹象。

(mg/L)

经后期培养60 d观察, MS+0.5 mg/L NAA+5.0 mg/L 6-BA (图9) 上的幼叶长势较快, 而其他激素浓度配方中幼叶发生褐变或停止生长。因此, 初步认为:不同培养基配方试不同。30 d时, 在MS+0.5 mg/L NAA+6.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1) , 叶片颜色逐渐发黄, 也未产生愈伤组织;在MS+0.4 mg/L NAA+5.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2) , 叶片颜色保持绿色, 但没有生长的迹象;在MS+0.4 mg/L NAA+6.0 mg/L6-BA培养瓶中 (图3) , 幼叶有新叶芽长出, 但芽体较小;在MS+0.5 mg/L NAA+4.0 mg/L 6-BA培养瓶中 (图4) , 也同样出现了芽体, 长出新的较小叶芽;在MS+0.5 mg/L NAA+5.0

验, 以幼叶在MS+0.5 mg/L NAA+5.0 mg/L 6-BA培养基芽体生长最好, 离体培养效果最佳。

3 结论与讨论

(1) 将蝴蝶兰幼叶进行组织培养, 不同诱导培养基配方试验表明:在MS+0.5 mg/L NAA+5.0 mg/L 6-BA培养基中有新叶芽形成, 离体再生效果最佳。

(2) 在MS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浓度配比激素, 一般认为6-BA促进长芽, NAA促进生根。但由于培养基中6-BA浓度远高于NAA, 所以植物芽体丰盛, 但根的伸长效应并不明显。

(3) 虽然前期叶片也长出芽体, 但在以后的生长中, 发生褐变或停止生长, 对于造成该现象的具体原因,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以蝴蝶兰H001幼叶进行组织培养, 探讨了MS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配比的激素, 对叶片诱导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0.5mg/L NAA+5.0 mg/L 6-BA培养基中有新叶芽形成, 离体再生效果最佳。

关键词:蝴蝶兰H001,离体叶片,诱导,培养

参考文献

[1]赖艳艳, 许传俊, 陈冬茵, 等.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蝴蝶兰叶外植体褐变发生的影响[J].生物技术, 2010, 20 (2) :70-72.

[2]刘亮, 易自力, 蒋建雄, 等.蝴蝶兰丛生芽原球茎途径的组织培养[J].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8, 37 (3) :43-45.

[3]杨少辉, 季静, 王罡, 等.蝴蝶兰组织培养及水培移栽技术[J].天津大学学报, 2008, 41 (6) :709-713.

[4]陈勇, 林开县, 王君晖, 等.蝴蝶兰的快速繁殖和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 31 (1) :84-87.

[5]潘雪峰, 王安石, 李海珠, 等.利用丛生芽途径快速繁殖蝴蝶兰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 2005, 23 (1) :47-52.

[6]朱红华, 张雨.蝴蝶兰试管苗继代及生根培养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5 (5) :46-47.

诱导培养 篇10

野生鸡屎藤资源由于受到人为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面积逐渐缩小, 而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是解决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对鸡屎藤组织培养的报道较少, 仅见李任珠等[12]对海南野生鸡屎藤的愈伤诱导、植株快繁进行了研究, 对于鸡屎藤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培养、细胞悬浮培养未见相关报道。本试验研究了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培养条件, 建立了鸡屎藤悬浮培养细胞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外植体:鸡屎藤采自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校园, 经绵阳师范学院罗明华教授鉴定为茜草科鸡屎藤 (P.scandens) 。采集时间为4—5月, 取生长健壮的幼嫩茎段、带腋芽茎段、叶片为外植体接种。

(2) 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基是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6-BA、2, 4-D;细胞悬浮培养基除了不添加琼脂外, 其余成分组成和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相同。每配制1 L培养基加入8 g琼脂和30 g蔗糖, 除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正交试验外, 均调p H至5.8, 在121℃, 1.05×105 Pa压力下灭菌20 min。

(3) 仪器与设备:电子天平 (TP-213, 德国塞多利斯公司) , 高压灭菌锅 (LDZX-75KBS, 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 单人双面超净工作台 (SWCJCO, 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 全温振荡培养箱 (HZQ-160F, 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光照培养箱 (LRH-70, 上海蓝豹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NAA、6-BA、和2, 4-D均购自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1.2 方法

(1) 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将叶片与茎段、带腋芽茎段分开, 用自来水反复冲洗干净后, 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浸泡30 s, 无菌水冲洗2次。用0.1%的HgCl2进行表面灭菌处理, 所有材料灭菌时间均设6、8、10、12 min四个处理, 无菌水冲洗5~6次。将茎段和带腋芽茎段切成长约1 cm的小段, 叶片切成0.5 cm×0.5 cm左右的小块, 无菌接种至培养基上。根据接种8 d后外植体变化情况确定最佳灭菌处理时间。

确定最佳灭菌时间后, 叶片、茎段和带腋芽茎段按照最佳灭菌时间处理。接种于含有不同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中, 恒温培养箱中 (25±0.5) ℃培养, 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过程中光照强度1000~1500 lx, 光照时间12 h/d。统计分析各种诱导培养基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及愈伤组织生长情况。

(2) 鸡屎藤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采用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组合, 以诱导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进行增殖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大量增殖后, 进行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基筛选。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9 (43) (表1) , 每处理接种8瓶, 每瓶接种量0.50~0.60 g, 30 d后测定愈伤组织鲜重, 换算成每克接种量的净增重, 对结果进行极差分析。

(3) 鸡屎藤悬浮细胞系的建立:选取继代培养后质地松散、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约10 g, 转接于MS液体培养基中, 500 mL三角瓶装量150 mL, 于 (25±0.5) ℃, 120 r/min条件下振荡暗培养。20 d继代培养1次, 继代时用100目尼龙网过滤除去大块愈伤组织, 培养液按照与新鲜培养液1∶3的比例进行混合再培养。筛选分散度好、较均匀、生长快的细胞作为种子, 传代5~6次后得到性能良好的悬浮细胞系。生长曲线的测定参照江曙等[13]稍作修改, 测定细胞鲜重, 用250 mL三角瓶培养, 培养液体积为100 mL。

2 结果与分析

2.1 灭菌处理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

对外植体灭菌时间进行预试, 叶片、茎段及带腋芽茎段处理时间12 min后可见外植体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变, 均较为严重。因此, 对叶片、茎段及带腋芽茎段采用6、8、10、12 min的灭菌时间处理。接种8 d后观察发现, 12 min灭菌处理的叶片死亡率高达90%, 茎段及带腋芽茎段为80%;随着处理时间降低至8 min时, 三种外植体的死亡率均低于10%, 成活率均高于80%, 污染率均低于20%, 外植体在培养8 d后仍保持绿色;处理时间为6 min时, 污染率可达70%以上。因此, 确定叶片、茎段和带腋芽茎段用0.1%Hg Cl2处理时间均为8 min。

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1) NAA与6-BA不同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将叶片、茎段和带腋芽茎段三种外植体接种到MS添加6-BA和NAA的6种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表2为培养20 d后三种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情况。可以看出, 不同外植体均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但诱导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6-BA 1.0 mg/L+NAA 0.5 mg/L对叶片诱导率最高, 诱导率为100.0%;6-BA 1.0 mg/L+NAA 1.0 mg/L茎段诱导率最高为83.3%。叶片在接种10 d后可见卷曲, 切口组织开始膨大, 15d后有少量浅黄绿色颗粒状愈伤出现, 以后随时间延长, 愈伤组织逐渐增多。茎段接种8 d后愈伤萌动, 愈伤形成于茎段切口, 后四周形成浅黄绿色愈伤, 但形成的愈伤组织质地坚硬, 且连成一片。培养30 d后可见大量的不定根长出, 随着培养的延续, 不定根不断分支。6种处理对带腋芽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差, 最高诱导率仅为50.0%, 但带腋芽茎段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部分处理可见有芽产生, 6-BA 1.0 mg/L与NAA三种组合均有芽出现, 最高诱导率达60%。带腋芽茎段在接种10 d后可见芽的萌动, 30 d后可见芽长约3.0~5.0 cm, 平均出芽数可达2.5个。

(2) 2, 4-D与6-BA不同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 4-D与6-BA不同浓度组合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效果不同, 表3为诱导培养20 d的结果。由表可见, 6-BA与2, 4-D组合中, 6-BA 1.0 mg/L+2, 4-D 1.0 mg/L和6-BA 1.0 mg/L+2, 4-D 2.0 mg/L对三种外植体的诱导较好。叶片愈伤组织起于切口边缘, 后在叶片表面有颗粒状愈伤组织产生, 愈伤颜色为乳白色、水渍状。茎段愈伤组织起于膨大的切口边缘组织, 后茎段上亦可见浅白色的愈伤出现。带腋芽茎段愈伤组织的出现同茎段, 在诱导10 d后可见节间叶柄处组织膨大, 有少量愈伤出现, 培养30 d后均无芽的诱导。

由表2和表3比较可知, NAA和2, 4-D对外植体的诱导效果有一定的差异, NAA对叶片诱导率较高且产生的愈伤组织呈颗粒状, 疏松、易碎适合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NAA和2, 4-D对茎段的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颜色和质地有差异。2, 4-D对带腋芽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 且没有芽的产生。NAA适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带腋芽茎段的快繁。

2.3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1) 叶片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为建立良好的细胞悬浮系, 根据诱导阶段愈伤组织状态, 选择MS+NAA 0.5 mg/L+6-BA 1.0 mg/L诱导的叶片愈伤组织进行增殖培养, 培养基为MS+NAA0.5 mg/L+6-BA 1.0 mg/L。继代的愈伤组织5 d后可见新的愈伤产生, 颜色为浅黄绿色, 随着培养, 愈伤组织的量逐渐增多, 到30 d左右生长达到顶峰。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 接触培养基部分的愈伤组织逐渐褐化, 但随着培养的时间延长并不加重褐化。这可能是刚接种的愈伤组合与培养基有适应的过程。

注:叶片、茎段每处理接种32块, 带腋芽茎段接种12块, 表中的接种数为统计的未污染外植体数, 下同。

(2) 不同培养条件对叶片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将MS+NAA 0.5 mg/L+6-BA 1.0 mg/L诱导的叶片愈伤组织在诱导培养基上增殖培养3次, 得到的愈伤组织进行如表1的正交试验。表4为继代接种30 d后各处理的平均鲜重增长情况, 处理7和8的每克接种量净增重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分别为5.500 g和5.054 g, 其次为处理2, 为4.318 g。极差分析结果表明, 对愈伤组织生长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是6-BA, 其次是pH和2, 4-D, 而NAA的影响最小, 最佳培养基为MS+2, 4-D0.5 mg/L+NAA 0.3 mg/L+6-BA 0.5 mg/L, pH 5.8。

处理间愈伤组织的颜色、质地未见明显差异, 但在长势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处理7的愈伤组织长势最好, 愈伤组织颜色为浅黄绿色, 且基本成颗粒状、疏松、易分散。这可能是处理的材料均来自于叶片愈伤组织且继代次数较少有关。

2.4 鸡屎藤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根据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过程的试验结果, 选择叶片愈伤组织进行细胞悬浮培养。继代时过滤除去大的愈伤组织及细胞团, 经过5代液体摇瓶振荡暗培养, 筛选得到均一性好、生长性能优良的鸡屎藤悬浮细胞系。通过试验表明:适当降低NAA的浓度为0.1 mg/L而其它激素不变时, 悬浮细胞系更稳定。故悬浮培养基为MS+2, 4-D 0.5 mg/L+NAA 0.1mg/L+6-BA 0.5 mg/L, pH 5.8。

2.5 生长曲线测定

从鸡屎藤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曲线 (图1) 来看, 符合“S”型曲线特征。0~16 d是延迟生长期, 16~20 d是对数生长期, 20~24 d是稳定生长期, 24~32d是衰亡期, 24 d可达到最大生长量。悬浮细胞培养继代时宜选择培养了18~20 d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悬浮细胞, 此阶段的细胞生长旺盛、适应能力强。

3 讨论

鸡屎藤的叶片、茎段和带腋芽茎段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和长势较好, 最高诱导率可达100%。茎段和带腋芽茎段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较叶片愈伤组织质地坚硬、长势差。此外, 带腋芽的茎段在出愈的同时有芽的生长, 适合作植株快速繁殖的外植体。

MS为基本培养基, 6-BA与NAA, 6-BA与2, 4-D两类激素组合对三种外植体均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不同处理间的诱导率差异较大。NAA与6-BA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 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5 mg/L, 而李任珠等[12]对海南鸡屎藤嫩叶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8 mg/L, 愈伤组织诱导率100%。这可能与植株不同生境、不同取样时间等有关。

愈伤组织的增殖继代培养是细胞悬浮培养的关键步骤, 筛选得到生长旺盛、疏松易分散的愈伤组织是重点。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筛选得到MS+2, 4-D 0.5 mg/L+NAA 0.3 mg/L+6-BA 0.5 mg/L, pH 5.8为愈伤组织最佳的增殖继代培养基, 得到的愈伤组织颜色为浅黄绿色、疏松易碎。而李任珠等[12]直接采用诱导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8 mg/L即得到颜色为淡绿色、显粗粒状愈伤。这说明两种处理均适合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适时点拨;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40-04

一、给学生探究的空间,适时点拔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反对单向地灌输,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后随即就变成一个旁观者,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班级的实际情况,任由学生讨论交流,担心必要的启发点拨会招来“琐碎引导”的嫌疑。那么,教师仅仅做到抛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就够了吗?教师只要坐等一两个学生侥幸把正确答案说出来,希望借学生的口说出老师想说的话,这样做就够了吗?如果教师的功能仅此而已,那可就太简单了。当学生越说越远,甚至出现远离学习主题的时候,此时教师的点拨就非常必要了。“放羊式”的教学绝不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也不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教师精妙适当的点拨,则往往会化腐朽为神奇,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能量,使学生情感激荡,智慧迸发。

【案例1】教学《时分的认识》(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一般这样设计:课件或学具钟演示分针转动了一圈,时针转动了一大格,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在实际教学时照此执行,尤其是在教学农村小学的二年级孩子们,会造成多数学生不知所措,如此“干瘦”的教学行为收效是甚微的,对于家庭教育背景不是很好,观察力不是很强的孩子,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所村级小学上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边演示边提问:你发现时针与分针是怎样走的?

生1:他们都向同一个方向走的。

生2:一个慢,一个快。

师提问:当分针转了一圈60个小格后停下来,你发现了时针走了多少?

生: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分针走了60个小格,是多长时间?(60分钟),同时,时针走了1大格,是多长时间(1小时),这说明了什么?

生:1小时与60分钟相等。(发现此结论的学生占一半以上)

师再次演示,让学生判断正误,然后小结:分针走60个小格,是60分,同时,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是1小时,说明1时=60分。

至此,时分关系这一教学环节才算结束。这看似有些冗长,学生对于1小时=60分钟这个关系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之下自己发现的。其教学效果远远好于演示后直接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推给学生。是否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空,要针对学生的领悟能力及家教背景,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同时也是主体,担任着“导学”的角色,这也是教师的价值所在。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不代表教师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另外,从教学内容出发,不可能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曲折中前进,教师及时恰当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快速地认清问题的本质所在,毕竟孩子们的学校生活中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数学这一门学科啊。

二、相机诱导,适时点拔

点拨不能过分,点拨不能越位。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的思维方向,找到跨越障碍的策略。点拨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雪中送碳”,只有点到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方能显示出点拨的意义。

【案例】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案例来源于特级教师黄爱华在2002年教海探航颁奖活动中的公开课教学。

在引导了学生观察洋河大曲与王子啤酒的标签后,教师这样提问:洋河大曲的酒精度是38%,王子啤酒酒精度是3.1%,从中看出什么?

生1:让人一眼能看出洋河大曲与王子啤酒的酒精度是多少?【评析:这名学生显然没有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

教师调整提问的方式:我们知道它们的酒精度,不光知道了,还要思考呀。它们为什么好比较呢?

生2:因为这两个百分数的分母都是一百。

师点拨:你们理解这个一百吗?

生3:一百就是一百份,就是把这个酒分成一百份,洋河大曲占38份。【评析:其实学生在下意识里已理解了这个百分数的意思,正是“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

师点拨:我先打断一下,你说把洋河大曲分成一百份?

生4含含糊糊地说不清楚。

师:到底什么是38?什么是100啊?(继续点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到底谁是谁的呢?

【评析:教师在此处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不断地调整问题的表述方式,使之有利于学生思考与表述。】

生5:这100表示是100毫升。

师:这100是指100毫升吗?

生6:把这瓶酒看做100份,酒精量占其中的多少份。【接近“真理”了。】

师:王子啤酒呢?什么看做100份?什么是3.1份呢?

……

三、点拨方式

1.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案例】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案例来源于2007年2月第十次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的余国栋老师的公开课教学。

教师在课要结束的时候出示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学生继续编儿歌: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师:那100只青蛙呢?

生:100只青蛙100张嘴,200只眼睛400条腿。

师:那1000青蛙呢?

生:1000只青蛙1000张嘴,2000只眼睛4000条腿。

师:谁能把世界上的青蛙都编出儿歌呢?

【评析:此处教师的提问式点拨虽有些随意,但却很适合学生的胃口。】

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听课老师大笑。显然教师用意绝不是如此)【评析:这一连串的提问就是一种举一反三的点拨方法。从学生回答看出学生在教师点拔下已想到用字母来概括,只是没有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述清楚。】

师点拨:你为什么这两处选择是a,后面眼睛与腿的只数选择的是b与c呢?

生:这些数字是不一样的。

师: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字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你能根据这种关系编出儿歌吗?

【评析:此处就是学习内容的要害处,教师在此处点拨,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的本质。】

生: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你为什么这样表示呢?

生:眼睛是只数的2倍,腿是只数的4倍。

【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

2.有针对性地直接指出。

很多易混淆之处如果点拨引导,反而会拖泥带水,纠缠不清,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方式其实质也是一种点拨,课堂教学不能灌输,但是当讲则讲,这种讲是一种告诉,而不是灌输,不少老师在这个问题上裹足不前,优柔寡断。

【案例】教学“可能性”(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案例来源于笔者的教学实践。

在这节课的课尾,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说几句话,学生回答中的“可能、一定与不可能”有时并不是数学中的概率问题,如果在此点拨,学生会摸不清头脑,不如直接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生1:2008年奥运会,我们一定会得到很多金牌。

师:这个是可能性,但不能用“一定”,你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愿望,应当用“可能”,同样其他国家也“可能”会得到很多金牌。

生:只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一定能考上大学。

师:这属于表决心,不是可能性。

生:今天天气很好,明天一定不会下雨。

师:“天有不测风云”啊,谁又能保证明天一定不下雨呢?

3.比较中进行点拨。

【案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苏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案例来源于《江苏教育》2006年第11期第40页,许飞的《没有比较,何知特征》一文,有删改。

师:关于长方形,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

生2:长方形有4个角。

生3: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长方形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关于长方形的知识,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才是长方形呢?

学生一时语塞,教师等待着,2分钟后,教师见学生还没有反应,便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五边形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知道这两个图形吗?和这两个图形相比,长方形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长方形有4条边。

生:长方形有4个角。

师:大家真善于观察!那么是不是具备了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呢?

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正是点拨引导的最佳时机。】

师:你有什么证据吗?

生1:我曾经看到过一个4条边的图形,它就不是长方形。

师:是像这样的图形吗?(师出示了3个图形:不规则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3个图形中有长方形吗?

【教师的科学点拨来源于课前充分的预设,如果课前预设这种可能性,就无法利用学生一闪而过的智慧火花。】

生:没有。

师:那和这3个图形相比,长方形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大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正”的。

师:你说的4个角都是“正”的,实际上是指的什么?

【评析:相机诱导让学生的表述与思考更加清晰。】

生2:(插嘴)4个角都是直角……

师: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师板书:4个角都是直角),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才能肯定呢?

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一量。

……

(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把长方形和不规则四边形以及梯形进行对比,找出了长方形的另一个特征:对边相等。)

4.追问式点拨。

许多学习难度较低的新知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多数情况下能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往往凭的是一种直觉,他们对其中蕴含的道理不是很清晰,教师应当在此处采用追问的方式加以点拨,促使学生的思考深入下去。

【案例】教学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案例来源于笔者的教学实践。

教师出示几个年级借书情况统计图,学生熟悉情境后,列出算式143+126,学生很快地计算出正确结果,我问:“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算呢?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学生在教师的追问点拨下逐渐触摸到三位数加法的算理。

5.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否定自主发现新知。

郑毓信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有的教师就十分注意通过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让差错显露出它的珍贵。

【案例】我在教学课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列出400×9这个式子,怎样口算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纷纷回答:

生1:4×9=36,所以400×9=3600。

生2:4个百乘9等于36个百,36个百就是3600。

生3:4×9=36,在36的后面添上两个0。

生4:40×9=360,所以400×9=3600。

生5:400×9也就是9个400相加,9个400相加就是3600。

生5用的是较为低级的相加方法,这名学生之所以这样回答,只不过是为了迎合教师,想“体现”出自己用了不同的口算方法,其实这名学生用的还是乘法的口算方法。出现这个问题,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解释如此口算的繁琐性,因为这名学生并没有体验到这一点。我是这样处理的:你能说出具体的口算过程吗?

生5:400+400=800,800+400=1200,1200+400=1600,1600+400=2000,2000+400=2400……

说着说着,这名学生就口算不下去了,出现了错误,其他的学生举起手。教师抓住机会点拨: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生5:我这样口算太麻烦了,还容易出错,不如直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四、为点拔积累智慧

1.充分预设,对可能生成的问题预先设想点拨的对策。

简单地说,就是当学生出现情况1,教师就采用策略A,当学生出现情况2,教师就采用策略B,当学生出现情况3,教师就采用策略C等等。这样教师就能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预案,就不会因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手忙脚乱,使精彩成为“预约”,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点拨智慧。所采用的教学对策始终会游刃有余。

2.及时记录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灵光一闪。

教师在课堂上很可能会有非常精彩的一瞬,由于课后不记录,事后很可能会烟消云散了。及时记录非常有利于个人点拨经验的积累,经验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质变上升为教学智慧。

3.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在教师还没有想出好的点拨方式方法时,先不要急于处理。也许冷静三十秒,教师就会有好的点拨方式方法涌上心头。

4.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出现,把课堂表现的空间让给学生,教师的功能是搭建一个平台。

只有真正听懂学生表述的意思,对预设外的生成性问题的性质迅速作出判断,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经常有教师误解学生的意思,这主要就是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课堂回答造成的。

【案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案例来源于《小学数学教学》2007年1~2期17页李辉的《低效交流的现象与对策》一文。

师出示如下判断题:把一张纸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½。有的学生认为对,有的学生认为是错的,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辨论。认为错的一方拿出一张纸随便撕成两份,质问对方:“这也是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½吗?那你们为什么认为是对的?”这时认为对的一方也拿出一张纸对折后平均分成两份,反问道:“这不是两份吗?这一份不是这张纸的½吗?那你们为什么认为错?”认为错的一方马上反驳:“题目没有说是平均分啊!”认为对的一方也不服:“可题目也没说不是平均分呀!”……

仔细倾听后,教师迅速地判断出两方学生都已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只不过认为对的一方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果断地这样点拨:“其实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是一致的,也就是有没有平均分这一张纸,既然题中没有说“平均分”,那我们就不能说每份是这张纸的½,不能因为有可能是平均分,就认为一定是平均分。

【评析:教师如果不注重倾听,就不能迅速地发现引发争论的根本原因,更不可能有针对性的点拨。】

诱导培养 篇12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佛甲草(Sedum lineare Thunb)采自武汉市蛇山。以佛甲草肉质茎或叶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将新鲜采摘的茎与叶片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洗洁精清洗,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2~3次;然后在无菌操作台(净化工作台,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上用75%酒精消毒30s,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5%次氯酸钠(Na Cl O)消毒20min,无菌水冲洗5次后用灭菌的滤纸吸干外植体上的水分;然后用解剖刀将茎切成5~7mm的小段,叶片切成5mm×5mm小块,再在外植体上切几个伤口,然后将其放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1.2 培养条件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培养基[11]为基本培养基,同时添加3%蔗糖,培养基p H 5.8。在植物组织培养中2,4-D是常用的生长素,它常和细胞分裂素配合调节植物的发育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在本实验中,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用6-苄基氨基嘌呤(6-BA)和激动素(kinetin Kt)。激素的配置采取2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进行(表1),培养基中添加1%琼脂高压灭菌后制备成固体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激素的正交设计方案如表2。培养温度为26℃,黑暗培养。愈伤组织块的大小用尺子进行测量。诱导率的差异显著性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4-D:2,4-二氯苯氧乙酸;6-BA:6-苄基氨基嘌呤;Kt:kinetin,激动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诱导

经激素配比试验,在配置的18种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高浓度2,4-D(2 mg·L-1)的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2,4-D(≤1mg·L-1)的培养基的诱导率;在2,4-D浓度固定的情况下,6-BA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率高于Kt(激动素,kinetin)的诱导效率(表3)。正交实验的结果表明,MS+3%蔗糖+2,4-D 2mg·L-1(单位下同)+Kt 1(A1B1激素配比)和MS+3%蔗糖+2,4-D 2+6-BA 1(A1B1激素配比)两种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分别达到70%和80%左右,差异显著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两种培养基对以茎和叶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别不大(P﹥0.05),表明茎和叶细胞对外源激素的响应具有相同的效应;A1B2和A1C2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3)。其它浓度的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低。

*P<0.05,**P<0.01.

2.2 愈伤组织继代

在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在MS+3%蔗糖+2,4-D2+Kt 1(A1B1激素配比)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生长缓慢,且有逐步褐化和死亡现象,这一现象表明该培养基虽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但不利于愈伤组织的培养和继代。接种到MS+3%蔗糖+2,4-D 2+6-BA 1(A1C1激素配比)培养基上的外植体在培养7~10d后出现膨大,此时膨大的组织仍为绿色;在培养10~20 d后在绿色膨大的边缘会长出白色的愈伤组织(图1A);以茎为外植体,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类似于叶的诱导(图1B),表明茎和叶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相同;在培养20~40 d,愈伤组织慢慢长大,呈现质地松软的浅黄色(图1C-D)。将愈伤组织转移到同一培养基上后愈伤组织生长良好,质地松软呈乳白色且生长速度较快,培养7d的体积增大率为30%左右,20d需继代1次。这一结果表明MS+3%蔗糖+2,4-D 2+6-BA 1培养基可以作为优良的继代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转移到A1B2和A1C2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生长缓慢,7 d培养的愈伤组织体积增大率仅为5%左右,继续培养15d后逐渐出现褐化现象。

A:佛甲草叶片愈伤诱导20 d;B:佛甲草茎愈伤诱导20 d;C:佛甲草叶片愈伤诱导40 d;D:佛甲草茎愈伤诱导40 d。

3 讨论

佛甲草为景天科多浆植物,首载于《图经本草》,别名佛指甲、半支连、狗牙半支、铁指甲等[4]。佛甲草是常用的民族民间中草药,具有抗肝炎、止血和清热解毒等功能。为有效挖掘和利用其潜在药用价值,需要对其进行组织培养,在实验室恒定条件下研究其药用活性成分的合成及其调控。虽然肉质多浆植物的组织培养较难成功,但本文通过激素配比试验,成功筛选到佛甲草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的培养基配方。本文的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其药用成分及其合成调控具有参考价值。同科近属植物垂盆草的组织培养已有报道[12],但佛甲草的组织培养尚未见报道。

3.1 不同激素水平对佛甲草叶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不同

植物激素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激素水平会调控植物分化和去分化的过程[13]。同时不同部位、不同生理阶段的外植体对激素刺激信号的反应类型和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这可能主要取决于外植体本身的内源激素水平,因为外源激素最终是通过内源激素水平的调整变化起作用的[14]。前人也有用MS作培养基质,研究生长素和分裂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15]。在本研究中,我们在MS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表来设计佛甲草叶和茎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并成功筛选到佛甲草叶和茎愈伤诱导和继代的培养基。由于佛甲草为肉质多浆植物,其茎和叶的愈伤组织的诱导没有明显区别(表3,图1)。实验中我们发现在2,4-D浓度固定的情况下,6-BA较之Kt来说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表3)。在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中,2,4-D的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高浓度(2mg·L-1)情况下,有利于佛甲草叶和茎愈伤组织的诱导。这一浓度可能是促进了叶和茎细胞的去分化状态。在2,4-D浓度≤1mg·L-1的情况下,不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

3.2 植物组织培养是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云物流服务平台下一篇:北方燕麦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