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提问

2024-09-22

启发提问(共10篇)

启发提问 篇1

提问, 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节好课, 必须有好的提问.好的提问, 对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 向学生随意发问, 简单地提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一则, 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跃, 造成学生惰性膨胀,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再则, 使部分学生随意起哄, 影响课堂纪律, 对课堂教学有负面影响.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准确明了, 难度适宜, 有思考价值.让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后能轻轻松松地回答.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 认真设疑.纵观课堂教学的设问,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复习型提问:

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组织复习, 向学生提一些复习型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要做到准确、直观.一般以检测学生的把握程度和记忆能力为主要目的.

2. 判断型提问: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设一些判断型提问.这样的提问听来简单, 实则难正确回答.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多提些"为什么".

3. 设疑型提问: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向学生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 这类问题要通过学生动脑后方能解决,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工夫.我在讲《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一内容时, 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 你怎能样去掉分式方程中的分母?

(3) 什么叫原方程的增根, 增根是怎样产生的?

(4) 你怎样检验所解整式方程的根是否为原方程的根.

4. 小结型提问:

新知识传授后, 为巩固本节课所讲内容, 教师向学生提一些小结型的问题, 这类问题要注意归纳性和概括性.

总之, 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是一门科学, 教学中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精心设疑, 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促进课堂教学.

启发提问 篇2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逐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要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深浅要适宜,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玄,如检查性提问时,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内容?二是问题细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这两个极端有共同的弊病: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前者大而玄,后者细而明,因此设计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靠船下篙,让多数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

三、问题要面向大多数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每堂课的主旨。所提的问题要精挑细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且要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

四、问题要以旧带新有利于巩固新知识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前面知识掌握不牢。继续学习就难以深入。

五、问题要有梯度

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有一定的层次感,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具有梯度,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不会中止。比如通过阶梯式问题,启发学生溯踪录源,寻求答案,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至于中止迁移。

六、提问时教师须认真听及时批判正误

学生答题圃于自己的阅历和思维能力,难免出现偏颇,教师在听答时,要有耐心,态度要和蔼,不能急躁,要让学生说完,允许学生有预想外的答案,并要容忍答语中的一些不当和错误之处,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善于利用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篇3

一、 问题要有假设性

问题要带有一定得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空间,再现真实,产生角色换位,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对文中题目展开想象

标题是一课之目,是文章的灵魂。在很多情况下,标题能够精确而明显的提示文章的基本信息,表露文章的结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文章的思想倾向。标题解读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着眼于课文标题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对标题的想象与联想,启发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活动,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教学方法。

(二)对文中人物、情节展开想象

例如,窦桂梅老师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设计:

提问: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样子,你会怎么做?……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做法。”

先让学生想象作为朋友或亲人,你会怎样安慰作者?从而引出母亲的做法,进行对比,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抓住“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进行分析,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指导学生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有的老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来点拨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二、问题要有拓展性

(一)学习新知识之前,补充资料,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先给学生补充史铁生的另一作品《合欢树》的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然后提问:“阅读这番话,你有什么想法?”让孩子从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思念以及母亲生前因为“我”内心所承受的苦,为学习新课奠定感情基调。

(二)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圆明园被毁的可惜以及对野蛮的英法联军、腐败的清政府的痛恨,她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先让学生假设情景想象,“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通过假设体验让学生更清晰地正视历史。接着她说:“但遗憾是,历史不能假设。”并给学生补充一段材料:“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一学生读课件上的补充材料:“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接着,窦老师又试图打开学生的思路:“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总之,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拓展性、假设性的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优化课堂提问, 启发物理思维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思维,注意力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倍受青睐的教学方法, 因为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撞击学生的思维的浪花, 开启学生的心扉, 开拓学生的思维。物理教学更是如此。物理知识抽象, 不易理解、掌握和运用, 如果灌输教学, 势必事倍功半, 学生只能记忆物理概念、公式等, 对物理的“理”感悟不深、理解不透彻。物理教学中, 问题教学更见其重要性。

所以, 物理教学中, 精心设计“恰如其分”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思维,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概括, 培养学生会学、善思的习惯和能力。

一、了解课堂提问方式, 为优化课堂提问奠定基础。

教学中, 一线教师都会有一个共识:同样一个物理问题, 提问的方式不同,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由此, 教师注重提问的方法方式对优化课堂提问起决定性作用, 对优化课堂结构举足轻重。要优化提问方式, 了解物理课堂常用的提问方法更见其重要性。

1.“开门见山式”提问法。所谓开门见山式提问是指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如学习“时间和位移”时, 什么叫位移?位移是个怎样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还是标量?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开门见山式。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能直接找出, 可以引领学生最快进入学习状态。

2.“诱疑式”问题法。这种提问方法的目的是以问题诱发学生思考, 可以引导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 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培养其思维习惯。如学习“时间和位移”时, 问题:为了描述质点的运动, 以“时间”和“时间间隔”进行描述, 那么对“时间”、“时间间隔”应该有新的认识, 物理学中的时间和时间间隔与我们平常说的时间和时间间隔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 带有疑问色彩, 激发学生的探究认识和求知的欲望。

3.“趣味式”问题法。所谓趣味问题法, 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身心状态, 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目的的问题教学法。如在“提桶在摆动中的机械能守恒”实验课时, 将吊起的提桶移到教师的鼻尖, 并让提桶摆动一个周期时, 学生会欢呼雀跃, 惊讶不已, 在惊呼的同时, 怀疑之色掩不住, 于是教师可以乘胜追击而提出问题:提桶摆动过程中, 机械能守恒, 是怎样守恒的, 为什么会守恒?同学们会再度陷入沉思, 饶有兴趣地对实验进行分析、探究、总结和得出结论。

提问的方式很多, 还有对比式、归纳式、伏笔式、悬疑式、层递式等, 在实际教学中, 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 采用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再好, 也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 因为反复使用会令学生生厌、枯燥无味, 经常变换提问的方式和模式, 对学生学会质疑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提问, 启发学生物理思维。

提问也是一门学问, 何时提问、以什么方式提问, 是优化课堂提问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那么, 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方式, 可以实现有效提问, 启发其物理思维。

1.把握提问的时机, 促成有效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什么时间提问, 提问的时机的把握是关键的一环。

(1) 课之伊始提问, 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之伊始, 教师的富于启发式的提问, 可以把学生吸引到物理课堂中来, 快速进入到物理学习状态。如学习“力的分解”时, 直接提问:什么是力的分解?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直接把学生引领到新课的学习中。

(2) 学生质疑时提问, 促其思考。

问题教学法虽然好用, 但不是一节课随时提问都能启发学生物理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在学生学习困倦时提出问题, 可以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质疑时巧妙的问题点拨, 可以为学生拨开迷雾, 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问题迎刃而解。

2.把握提问的方式, 促其物理思维。

(1) 生活情景法设疑, 激发兴趣。

学习《运动的描述》中的“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时, 以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地理学常识“地球的公转”, 日常常识“钟表的时针在转动”、“太阳东边升起西方落下”等等提出问题:这些都是说什么物体相对于什么参考系在运动?那么, 人们研究物体的运动为什么要参照参考系?什么是参考系等, 引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欲望和兴趣。

(2) 层递式提问, 激发求知欲。

层递式提问指的是一连串提出几个问题, 这几个问题有一定联系且相互推进。如学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时, 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速度?速度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 用比值法定义速度这个物理量, 它的物理意义和原来的概念、物理量完全不同, 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前学过的用比值表示物理量的还有哪些?这种问题的提问法, 利于学生由浅及深地进行思考, 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和探究。

为了优化课堂提问, 促使学生有效物理思维发展, 多措并举、多种提问方式交替使用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物理教学不同于语言课的语言教学, 物理教学重在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总结, 不能仅仅“教教材”, 在使用教材教的过程中, 适当引导学生走进物理世界, 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走出传统的灌输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是新课改的要求、物理大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而优化物理课堂的提问是优化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 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把握教学艺术和提问的艺术, 让提问为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效力, 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徐学海.浅谈高中物理力学问题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J].数理化学习, 2011 (12)

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 篇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那么,课堂上问题多是否就是进行了启发式教学呢?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教师教学目的性强,围绕教学目的,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当然是启发式教学。如果问题琳琅满目,问问答答十分热闹,但触不到所学知识的实处、深处,好像浮萍一般浮游无根;或者教师一按“电钮”问,学习立刻手举成林,不假思索地简单机械地回答;或者老师满堂问,不分主次、重点、难点,不管是否有疑,一味地问。凡此种种,不仅不是启发式教学,还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歪曲。

启发式教学必须贯彻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根据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按特定的要求、特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有机统一体,既不能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又不能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把教与学二者分离开来。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讲解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基本训练,布置作业等等,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督促、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门扉,使他们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进入求知的佳境;在于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眼看、耳听、口说、 手写、心想,能否主动地提出疑难问题,能否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时,怎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呢?通过提问达到教学目标,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一)要重视课文内容的层次性

一篇课文在表达观点说明事物、表现中心思想时往往是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的。有时,课文的重点、难点一下子不易被学生理解、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组问题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

(二)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学生的思维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的规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设计出有浅有深、有易有难、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最后水到渠成,完成教学目标。

(三)要重视学生个人差异的层次性

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这些都要求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层次性。在有难易层次区分的问题中,可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稍差的同学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到,而且能让每个人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可以说是做到了启而有发。

二、提问要“两不”

(一)提问形式不要单一化

课堂提问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现在,不少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因此,课堂提问就要努力变单向提问为多向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疑问,还可以学生间互相发问,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不要急着要答案

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提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时间准备,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课堂提问才有效果,启发式教学才有所体现。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便于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又能使学生在“启发”下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必不可少。

启发提问 篇6

一、问题的产生形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问题的产生一般具有两种形式:其一, 问题产生的主体是教师, 是由教师结合课堂讲解, 配合课文内容所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或是教师直接利用教科书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其二, 问题产生的主体是学生, 是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刻意引导,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解答, 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从教学角度上看, 这两种问题的产生形式又是一种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由教师们去掌控。

二、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要跟随授课进度, 从课堂开篇即由问题开始, 进而导入授课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针对讲解内容再次产生新的问题, 将授课形式由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转化成为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形式, 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完成课堂学习, 并在课堂总结时对开篇问题进行解答, 或是对学生的问题回答进行验证。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不同的教学意义, 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 从正面、侧面、反面等全方位角度去诠释课文, 释放课文中的知识。

在课堂上能否把握好课堂节奏, 对教师们来说的一种极大的考验。要想做到让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前后贯通, 产生一种艺术效果, 问题的导入是关键。教师的提问要有技巧, 讲实效, 把握好课文内容的关键点, 在适当的时候切入问题, 既要做到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 又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以课文《社戏》一课为例, 针对这篇课文, 作者在做备课计划时设计了三个问题, 并在该课的开篇即对学生们提了出来。问题一:同学们请合上课本, 现在大家回忆一下, 谁还记得在上一课当中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呢?问题二:请大家说说你们都看过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作品的特点是什么呢?问题三:同学们, 当我们在作文中要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的时候, 我们该运用哪些方式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课堂学习, 看看鲁迅先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的。

在随后的教学开展过程中, 作者根据课文讲解的进度, 再次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以课文的段落为切入点, 根据课文三个层次的分段, 将课堂讲解也划分为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采用相同的问答形式, 即分段朗读——提出问题———段落讲解———解答验证。在分段朗读这个环节, 由作者带领全体学生进行段落精读, 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发挥;在第二个环节中提出问题, 问题要结合段落内容, 以段落的含义、段落中人物的特点等重要部分为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第三个环节进行段落细讲, 并通过讲解导入第四个环节,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验证。如此循环渐进, 使整堂课都处在一种积极热情的学习氛围中, 将学生们的思绪牢牢掌控在课堂范围之内, 使学生们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答中了解了课文的内涵, 吸收了教材知识。

三、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教师而言, 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即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诱导学生们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说教师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的向导, 那么问题即是开发学生自主寻路意识、指明学生人生方向的重要坐标。而对学生们来说, 教师的问题启发只存在于他们人生道路上极短的一段路程之中, 每个学生最终都将要学会独立, 因此只有自己学会发现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是他们真正人生意义的体现, 也是给自己的老师最好的报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 问题教学的意义更加重大。问题能够为学生们带来学习动力, 使学生们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 并指引他们找到正确的解答方式, 这比布置多少的家庭作业更能彰显教学效果, 因此, 这就更需要教师们开发教材中更多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问题, 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向着未来的道路上前行。

数学教师启发性提问方法研究 篇7

笔者从本地不同层次学校中选择了9位不同年龄阶段和教学风格的教师, 针对他们课堂上的启发性提问进行个别访谈, 并对访谈情况作了一些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二、调查内容状况

1. 教师提到的一些启发性策略

教师们都认识到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 激活学生探究的热情与欲望,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对如何通过提问去启发学生思维以解决问题, 各个教师在访谈中都谈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现整理如下:

T1:解决这类问题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条件下用这种方法?然后问:能否归纳出一般的方法和步骤?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T1:我还经常把学生做错的题拿出来, 让其他学生看看, 分析这样做错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

T2:这道题和哪个问题相类似?要注意什么?

比如, 在《代数》的教学中, 我提问:设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那么-p是-q的什么条件?设-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那么p是q什么条件?我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关系来“声东击西”式提问, 提醒学生注意在解题中利用好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化审题。

T3:我一般带领学生先读题, 问他们能不能读懂题目, 和他们一起分析题目条件, 看有没有隐含条件在里面。

如在《代数》的教学中, 我通过实际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先引导学生读题, 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数学信息, 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然后指导学生将实际“约束条件”进行转化, 进而针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求解。

T4:从某一条件入手, 由条件想到什么?还有从结论入手, 由结论能想到什么?也就是带领他们执果索因或由因到果。还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点和某一个问题发生关联。

T5:常规的方法中, 分析法用得比较多, 即执果索因。按照波利亚的解题四步, 我把它理解为, 第一个主要是审题, 知道要干什么, 然后计划怎么做, 这个问题和学过的问题有什么联系, 然后就是解题。

T6:我觉得代数的题目, 主要从结构上去启发, 几何题目则从图形上。

T7:一个题目拿到手, 有哪些关键语句, 怎么转化, 引导学生想是哪块的知识, 针对这些知识一般用什么方法?

T8:启发策略?没想过这个问题。

T9: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路子进行下去, 直到碰壁, 然后让他自己去比较, 优化解题策略, 当然这里要舍得花时间。比如在《几何》的教学中, 经常是学生设想的思路很好, 但是真正做时才发现很多运算非常烦, 甚至根本就进行不下去, 这样他就产生了寻找其他方法的需要。

根据教师的访谈, 我把教师提到的启发策略整理如表2。

这几位教师都没有提到反思或推广的启发性提问策略, 即便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的T5老师提及波利亚的解题四步, 也仍把启发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拟定计划阶段和实行计划阶段, 而回顾阶段则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为主。

2. 教师在启发提问中的困惑

在谈到提问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困惑时, 教师普遍的困惑都集中在“启而不发”。

T1:提出问题后, 学生回答的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然后怎么引导出正确的回答。还有, 有时候你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东西, 不知道他怎么会那样想。还有就是不知道启发性提问用什么方式问, 在哪个地方问。

T2:拿到一个题目, 学生没见过这种题型, 而且不是常规解法, 这时候不知道该怎样引导他, 启发他, 找不出更好的提问方式, 有时候自己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想。

T4:确实有困惑, 有时候问题问出来, 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答, 你想让学生往这个路上想, 结果学生答得完全不着边际。还有就是如果问得太简单, 学生马上就答出来了, 好像不需要问, 但是又觉得有必要去问, 不放心。比如我今天上课问的什么是倾斜角, 这个提问要不要问, 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需要的, 但是问了以后, 发现学生答不出来, 这能不能算是提问的困惑呢?感觉到问题太简单, 却不能不问。

T5:以为这个问题启发得很到位了, 他 (学生) 还是不明白。

T6:提问的“度”很难把握, 有时候问题涉及的空间太大了, 但如果空间小, 又没有太多的悬念。

T7:在提问的措辞和语言组织上把握不好。

T9:提的问题太不清楚, 设计上有问题。

可以看出, 教师虽然知道一些启发的策略, 但对启发的效果、对如何解决启而不发、对把握启发的“度”还是有不少教师不太有把握。

三、结果及原因分析

针对上面教师所提到的困惑, 笔者尝试分析造成困惑的一些原因。

1. 启发提问的策略不够科学

在和教师的访谈中发现, 大部分教师提问的策略不够精准, 尤其是缺乏解决启而不发的有效措施, 教师一般只能采取以下的措施。

T7:我会把题目的思路告知学生, 让学生写具体的解题过程。

T6:有时候看启发不出来, 就自己讲了。

T4:看到学生回答不出来, 就只能“自问自答”了。

2.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

调查发现, 许多教师对增加提问等待的时间感到困惑。原因在于教师有来自高考成绩、维持课堂教学进度和学生注意力等方面的压力, 教师担心等待时间太长会影响教学进度或者失去对学生注意力的控制。这些困惑和担心在教师的访谈中也常被提及。

T3:其实我很少提问, 因为时间不允许, 我也知道提问是好的, 但提问会花时间, 我怕不能完成进度。

T6:课堂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探索。

T9:启而不发时, 如果有人听课, 我会非常着急, 怕完不成教学任务。

四、反思及启示

在新课程理念下, 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 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学习, 要重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研究, 在实践中探寻切实可行的启发性提问方式, 通过教师高质量的启发,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同时, 在实践中也要不断加强自我反思, 增强提问的技巧和艺术, 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 从而通过他们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梅.当代数学“双主体”教育价值观探索.教学与管理, 2008 (11) .

[2]李碧荣, 崖榕枝.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1 (9) .

[3]孙泽瀛.数学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数学教学, 2005 (7) .

[4]王秋海.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启发提问 篇8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教学不能仅仅为了让学生储存知识, 而要不断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 进而自主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勇于探索, 创造性地对待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提问启发式主要是以教师发问为特征的, 它包括推导型、含蓄型、怀疑型、观察型、悬念型、究因型等形式。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所提出问题的处理方式, 适当的可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较难的也可以自问自答。提问启发式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 同时也兼有引导的性质。笔者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推导型提问

推导型提问是依据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推问诱答的启发方式。在数学新授课中, 如果新学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 便可运用推导型提问来进行教学。此外, 数学教学中很多公式的推导、定理及性质的证明、一些问题的求解和论证, 都可以运用推导型提问。如推导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 由于在前一节讲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因此我们可以在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 (a≠O) 后, 让学生利用配方法进行推导, 从而求出方程的根。

二、含蓄型提问

含蓄型提问是建立在学生对某一知识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背景上进而促进其思考的一种启发方式。在数学教学中, 采用含蓄型提问能够促使学生在各种正确和错误的认识中积极思索, 从而辨清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前写出一般形式后, a≠0这一条件以及在运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b2-4ac与0之间的关系这一条件。

三、怀疑型提问

怀疑型提问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 答题轻率或犹豫时所采用的一种启发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慎重地考虑自己的回答,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如给出三条线段求作三角形时, 让学生考虑构成三角形的必要条件, 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三角形三边长之间的关系。

四、观察型提问

观察型提问是教师借助直观教材引导学生观察进而提出问题的启发方式。在数学教学中, 一些知识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图形或列式就可以掌握, 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观察型提问, 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认知而形成抽象知识。如讲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可以利用教具通过圆的运动让学生观察得出:点在圆内d<r,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外d>r, 直线与圆相交d<r, 直线与圆相切d=r, 直线与圆相离d>r, 两圆 (R>r) 内含, d<R-r, 两圆内切d=r-r, 两圆相交R-r<d<R+r, 两圆外切d=R+r, 两圆外离d>R+r。

五、悬念型提

悬念型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暂不作答或暂不要求作答, 而提醒学生注意的一种启发方式。这种提问往往运用在课堂教学之初, 在由旧知识引入新课时, 或者在课堂教学结束之时。悬念型提问能够较长时间地刺激学生的思维, 因而其作用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如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把国际象棋的故事讲给学生:国际象棋发明者要求第一个格子放一粒小麦, 第二个格子放两粒小麦, 第三个格子放四粒小麦, 第四个格子放八粒小麦, 以此类推, 每格放的麦粒数是它前面一格的麦粒数的2倍, 一直到64格子为止, 国王答应将这些麦粒加起来奖给国际象棋发明者, 进而提出问题:这共有多少麦粒?一粒重0.02克的话共有多重?国王能实现他的诺言吗?把这些问题留作悬念。

六、究因型提问

究因型提问是教师对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的究根寻底式的追问, 这种追问一般用于有较强因果联系的知识, 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数学教学中, 究因型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理解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 提问启发式教学贯穿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 旁人谁也代替不了, 提问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中必须从实际出发, 即从学生本身知识特点出发, 又从学生理解能力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提问启发式, 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动力。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 使他们能主动地学习, 将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提问 篇9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有利于丰富物理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开放性,较为封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具有固定的答案,无论是一个或是多个固定答案,其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局限于一定范围内,难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提高。而且这种封闭的、固定的物理问题无法凸显出物理学科的特点,难以体现出物理课程的逻辑性,未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较为单一,不具备多样性,以至于教师的提问显得过于单调,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仅仅只是单方面的提出问题,却忽视了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活动,并未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至于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第三,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忽略了问题的难度,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过于简单的物理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挑战性,致使学生将物理课程看得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缺乏学习主动性; 过难的物理问题又会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提高; 第四,教师所提出的物理问题,仅仅只是考察了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没有将物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至于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加以应用,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提问的有效应用方式

( 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向学生进行提问,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学习。在实施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来提问,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电路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电路中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有什么区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计算方式是否相同。通过这种比较式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发现这两种电路形式的特征,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深入地了解电路的知识,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 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具有发散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走进信息时代》这一单元的时候,便能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式。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带来了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信息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感悟。

( 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良好的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能够通过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例如,教师在讲解《能源、材料与社会》这一章的时候,便可以询问学生能量如何进行转化,能量守恒定律表明了什么含义。通过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能源开发?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提出有效的能源开发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初中物理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学理念,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的有效作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保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高效的启发性提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主要简单地介绍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提问的有效应用方式,以保障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据此,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启发性提问教学法的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效益最大化。

启发提问 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提问;积极思维

随意性太强的提问不仅意义不大,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低效、拖沓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是我们长期以来需要研究的课题。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为问题意识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给学生自由发问的权利,不能总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不能将孩子的思维硬性拉入教案预设的轨道,而应该让学生敢想、敢说,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民主的教学作风,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询。

二、科学的评价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指南针

问题意识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激发和培养。而教师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科学的评价是指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时的方式、策略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一定的情感、倾向。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声语言(如:你提的问题我也特别感兴趣,它正好切中文章的重点,我们把它作为中心问题讨论一下,如何?)、无声语言(书面语言、默语、体态语言),通过即时性评价激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重视提问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问

学生产生了敢问、想问和乐问的心理后,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会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很多老师反映通过学生提问题这种授课方式很难,难就难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他们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甚至有的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能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1.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提问的榜样

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

2.提高“问”的水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1)针对文章的题目去提问。我们都知道,课题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眼睛,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2)针对矛盾处、空白处去提问。所谓矛盾处就是课文中引发争论,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在此切入,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在讨论、争辩中走向深刻。如《给予的故事》一课,有的同学提出矛盾问题:“究竟是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中,还是应该喝掉?”这下很多同学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表示应该喝掉,因为这个人所处的环境是沙漠,当时他饥渴难耐、濒临死亡,所以即使喝下去,我们也应该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因为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还有的同学认为,做人不应该那么自私,既然别人给你留下了纸条,说明他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不照做呢?如果真的成功了,那个人不仅可以痛痛快快喝个够,还给后来人留下了救命水,留下了生的希望。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而空白处就是学生思维拓展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他们思维在同中求异。

(3)针对课文重点、难点去提问。打蛇要打七寸,因为这是要害。问题切入也要切中要害。这要害就是课文中的重点。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就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完整的了解。抓住难点切入,就能循序渐进,化难为易,通思路,理脉络,突破难点。

(4)针对对比处去提问。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能够进行比较的内容,借助它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理解能力。

(5)从课文的中心处去提问。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句往往涉及全文内容,有的还较难理解,所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处生疑,能使课堂提问切中要害。

(6)从不懂的语句中去提问。如《和时间赛跑》中,作者因此受益匪浅,“受益匪浅”是什么意思?他受到的益处是什么?

(7)从不同角度对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提出疑问。如《赏花》一课中,有的学生提到:盲人喜欢用耳朵探索外面的世界,也许他们之中有的人并不喜欢秀子在一旁的“喋喋不休”,对于这种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敢于质疑。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标点符号、词语和修辞手法的选择运用,以及对时代背景、景物的描写等提出疑问。总之,感兴趣的,不懂或不明白的时候就要提出问题,在不断地提问中进步、成长。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面对新课程,我们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上一篇:保护产能下一篇:分户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