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理念

2024-09-11

启发式理念(精选8篇)

启发式理念 篇1

高中语文的课堂只有短短的45分钟,然而我们教师要教授、学生要掌握的教学任务不是这一点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东西,从而让自己的知识面能够进一步拓宽。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活动和学术讨论过程中发现,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自觉汲取知识的有效教学手段。下面,是笔者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些总结和感想。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语文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结晶,在中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现在有的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与其本身的重要性却极不相符。有些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他们认为学不学都一个样,语文水平总是没有明显进步,进而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而语文的学习水平也就越来越低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寻求更多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然而,现在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存在误差,他们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分地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学习当成了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任务,这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要想改善这种情况,使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1)提问启示法。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件事,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间进行知识交流的重要途径。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知识的碰撞,才能了解更多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们确定一个学习的方向,同时也能督促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问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就是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提问内容的思考,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刻了解。

(2)情境启示法。情境描绘是每个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一个情境描绘得越好,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越强烈。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凭借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深厚的语言功底,运用优美的文字描述向同学们展示了月夜荷塘的优美画面,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都吸引到了课堂学习中,同时又让学生根据文章来展示自己心目中荷塘与月色的交融。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也能使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更加亲近,激发学生想象的灵感。

(3)对立启示法。这里的对立当然不是指教师、学生间关系的对立,而是思想方面的对立,也可以称之为对比。首先,高中课本中选取的每个板块内的文章在某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度,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将之列出来,以引发学生对其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之间找到共同点,学到更多知识。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因素,以学生为主体,争取全面地兼顾到每个学生,万不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启发教学活动。其实,对立最明显的还是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不同的人,即使看到同一样事物,想法也多多少少会有所不同。在课堂上,学生想法的表达可以给其他学生一定的思考提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和思考。与此同时,尽管教师的教学经验极其丰富,学生们的想法仍对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完善其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了解。

三、启发教学中需注意的事项

(1)转变思维,端正师生关系。新时代的教育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好所教授的知识,还要求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出创造性思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的优点,通过自己的启发与引导,将课堂思考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从而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

(2)备课充分,课堂灵活教学。要想进行一场高效的启发式教学活动,课前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教师只有对课程、对知识有个全面了解,才能有所取舍地选取课堂教学的重点,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笔者听过这么一句话:只有不懂提问的教师,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这正体现了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的重要性,这间接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重要性还在于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想法及其他情况,教师要善于利用其进一步促进学生们的思考。

(3)善于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的使用可以让平常教学中某些无法展示的东西很好地展现出来。笔者在另一个班进行《荷塘月色》的教学时,因为身体不舒服,在网上搜取了该文章的朗读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观看。这不仅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平常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们能更加主动地进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到思考的队列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促使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充满兴趣,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型创造人才。当然,作为启发式教学的开展者,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开发启发式教学的附属教学手段,从而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及知识面的拓展。

摘要:高中是学生们即将迈向成年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中的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们掌握老师所教导的书本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们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或途径,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到更多、了解到更多。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要以培养高素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总结自己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启发,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创新人才

启发式理念 篇2

通过观看《“数与代数”领域评价理念与方法案例分析》这门课,案例分析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多启发。评价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天的相处都是对学生评价的好时机。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我不是当即全盘否定,我会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我就委婉的对他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很有道理,我便欣喜地说:“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这样的评价,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除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的评价外,加之以简单的启发性、指导性的评语,收效甚好。例如:在作业批改中,如果学生作业认真、清楚、正确率高,我就批个满分再送一朵小红花或加个简单的评语“你真棒”;如果学生作业很认真但结论是错误的,我先肯定其态度端正,在错误的地方划上曲线或在正确的地方打“√”错误的地方则不打“×”,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然后再打“√” ;如果学生作业比较特别,解题思路比较新颖,方法简便,我会以学生的名字为解法命名加以鼓励并让他发表自己的成果。另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出错原因写上不同的评语,如“第一步应先知道什么”、“先找准数量关系”、“计算时数字看清楚”等,这样学生根据提供的评语去思考,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此时的评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检查习惯的养成,评价不是为了选拔好学生,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启发式理念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启发;探究;教学策略

一、典型的启发探究教学策略实施步骤

1.设置情境。我们可以采用一段多媒体录像,也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个谜语,甚至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不管采用哪种手段,设置情境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要注意所设置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但同时又不能与结论有直接联系。

2.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设置的情境来提出问题,但往往并不一定能达到教师所要的答案,这就有一个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过程,一个同学的问题,可能给其他同学一个提示,使他想到关联的问题,从而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

3.作出假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开放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提不同的见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设计实验。这一过程是整个探究过程的重点,充分体现着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既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更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工作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变得极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就首当其冲了。小组设计的方案要及时地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评价。评价中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肯定,通过学生间的评价,使学生在矛盾中改正和完善自己的方案,教师要更多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时机。

5.完成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掌握班级的整体情况,并给予小组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更重视探究过程和合作学习。

6.得出结论 、讨论交流。把各组的实验情况在班上交流,对个别不同异议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要给予即时评价。

7.总结评价。最后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可以做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教师也要给予小组或学生适当评价。

二、启发探究教学策略课例展示

教学内容:《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启发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工作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策略应用: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化学能是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启发学生猜测思考大胆假设,然后分享网络视频纯果乐广告创意,鲜橙所创造的电力居然可以点亮一个广告灯箱,让同学们都惊叹鲜橙竟具有这样的“超能力”,在一片惊讶声中同学们获得了肯定的答案,化学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当学生发现化学反应有电流产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教师通过问题启发为主线,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用品,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验现象,老师汇总,引导大家讨论分析探究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动最后,教师充分肯定大家的探究结果,鼓励大家以后遇到问题,也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布置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通过水果电池的制作,会和课前引入视频相呼应,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原电池的欲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享网络视频纯果乐广告创意,鲜橙所创造的电力居然可以点亮一个广告灯箱,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理解了原电池的构成原理。通过为学生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通过这种问题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各种教学策略层出不穷,以上只是对启发探究教学策略的初步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

让我们一起来乘教改之风,搭新教材之船。相信在新型的教学策略启发下,学生一定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黄瓅编著.化学新课程中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启发式理念 篇4

关键词:启发式理念,中专数学,应用分析

在新时期, 大学在不断扩招的同时, 中专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 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 我国的中专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因为数学属于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 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 而大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等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中专生数学成绩不高。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关于启发式教学理念的具体概述

(一) 启发式教学理念的现状分析

对于现如今的中专生来说, 他们更为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 而忽略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与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 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不佳, 进而导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目前我国针对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不断的突破研究, 对教师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在目前的中专数学教学中, 以往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 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复述, 逐渐使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提不起学习兴趣, 自然就不会复习巩固, 从而无法真正地掌握与了解数学知识。

(二) 关于启发式教学理念的相关研究

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是以民主为基础的,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启发, 从而使其能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与探索。所谓启发具体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点与引导, 使学生能够带给自己启发性的学习, 而在中专数学教学中, 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使学生在已有的数学基础上消化接受新知识, 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与动脑能力,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积极地获取知识。

二、启发式教学理念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由于数学学科的理论特性及逻辑性较强以及课堂氛围相对较为沉闷枯燥, 所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两方面进行:

1.将具体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教学仅仅根据课本内容来进行, 就会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 认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自然就不会花费心思去学习,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要重视与实际的联系, 尽量为学生列举身边存在的例子,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且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 在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函数的图象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再将图象看做一个单独的图形, 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 引导学生将其看做生活的发展趋势, 图象的高低起伏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好事与坏事,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2.大多数中专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时,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直观的教学, 可以通过举例子或是借助数学道具的方式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 在讲述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体积一课时, 不要只是一味地在黑板上讲解内容,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多面图形, 从中选取一个实物进行具体讲解, 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 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中专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导致成绩并不理想, 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并寻找适当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与解题能力, 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观察, 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让其他学生仔细聆听, 听其他学生的解题思路, 从而明确自身的思考方向, 提高数学的综合水平。例如, 在学习圆的标准方程一课时,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从而发散自身的思维,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 在教学课程的不断改革创新下, 中专数学教学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就要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理念,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启发式教学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 (新课程论坛) , 2014 (14) :42.

[2]韩龙淑.专家型教师与熟手教师运用元认知提示语的数学课堂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6, 25 (4) :59-62.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音乐学习的启发 篇5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美”即是理念, 不论是模仿说、回忆说、灵感说、效用说、修辞学, 都被理念所统帅, 以其为理论基础。可以说, 一切事物的存在、发生、发展, 都是在理念的指引下得以实现的, 没有理念, 世界将不再真实, 一切都将是“影子”或“影子的影子”。

那么, 理念到底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它对我们音乐的学习又有何种启发呢?

首先, 从柏拉图的理念论来看,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 强调理念是事物的共性, 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一种普遍的共性, 也即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来看一下, 虽然组成音乐的每一个音摸不到, 也看不见, 但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能听得见它的声音, 并且在音乐的感染下, 还能使我们的感情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 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自己看不见或摸不到, 就否认音乐的存在。世界上没有不可认知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知的事物, 音乐也不例外。从“音乐”这个词来看, 它是音的组合形式的, 是多个音的一种抽象, 是各种不同音响组合的一种普遍的共相, 或者说是类概念、本质。由此, 我们在这里就可以将“音乐”这个概念, 等同于柏拉图的理念。这样的话, “音乐”这一概念, 便和柏拉图的理念是一种“东西” (理念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 很难作以定论) , 这便取得了“音乐概念”和理念之间的一种关系——等同关系。这种等同关系也是我这篇文章的理论根基, 我认为, 要想探讨理念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这种等同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在获得了这个根基之后, 我们便可以更深一步的探讨这一问题了。

理念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 离开了理念, 事物就不存在了。按此逻辑, 如果将“音乐概念”看成是一种理念的话, 那么, 单个的音响必然是在以音乐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加以组合, 才可以称之为音乐。因为单个的音响是不具备美的特征的。因为任何事物, 只有在理念的指导下, 才称得上是事物, 否则这一事物将不再存在。

人们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 理念是一切事物模仿的模型, 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 如:木工是根据桌子的理念来制造具体的事物——桌子的。

那么, 这种摹仿理念的学说对我们音乐学习又有何种启发呢?这也是我本篇文章正要强调的核心问题。我认为, 音乐学习者最应注意的便是理念了, 这是一种音乐的理念。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就是说, 我们不管是学习哪一种乐器, 或声乐、或舞蹈, 在我们的脑海中, 就应该有一种与自己所要学的专业相适应的好的理念, 在拥有这种好的理念之前, 我们必须要先具备一种分辨能力, 即我们要分辨出什么是美的、是好的, 什么是不美、不好的 (美与不美是相对而言的,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因此不能把它极端化, 美既是相对的, 又是绝对的) , 这个分辨能力的获得,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种是天生的, 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赋;另一种就是后天的培养, 这种培养可以是通过聆听一些音乐家的演奏与演唱来获得的。在我们具备了好的分辨能力的前提下, 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最重要的便是在大脑中储藏这些好的理念了, 只有掌握了这些好的理念, 我们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才能够达到一种好的效果。理念在这里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诱导的作用。也就是说, 我们在平时练琴或练声时, 要先在自己的大脑里过一下, 想一想, 自己在练习时要达到那种好的理念?追求的是那种音响?是哪种美?当我们心里确定下一种好的理念之后, 再在这个好的理念的指导下去练习, 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练琴目标, 我们只有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练习, 才会取得好的成绩, 正如平时所说的,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了目标, 才能有成功地希望。这里所说的目标, 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 不仅仅是技巧上的、事业上的、名誉上的目标, 它同样也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 否则, 我们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泡在琴房里, 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反而会事倍功半。

可见, 理念论在我们音乐学习中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 这种诱导作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也许, 柏拉图正是看到了音乐理念的这种巨大的诱导作用, 才贬低艺术, 特别是美术, 而唯独抬高音乐之所在吧!

摘要:理念对音乐的学习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 这种诱导作用, 在我们的音乐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掌握好理念对音乐的这种诱导关系以及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对于我们音乐学习者来说, 是增强音乐修养和音乐技巧的重要途径, 也是音乐学习者能够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理念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并对音乐学习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结合柏拉图的理念论来谈一下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音乐学习,诱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布鲁斯·昂.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柏拉图.理想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启发式理念 篇6

关键词:启发潜能教育理念,班级管理,思维,实践

“启发潜 能教育”(InvitationalEducation)是由美国教育家威廉·帕凯(William Purkey)与贝蒂·希格尔(BettySiegel)所创立。这套教育理论认为人都是有能力、有价值和能够承担责任的,而教育是一种协作的活动,需要彼此的合作才能帮助学生开启他们的潜能,教育的过程与其成果是同样重要的。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所赋予的责任,以自身的活动体现其能力和存在的价值。师生双方呈现一种双向互动、流转、依存、协作的状态,欠缺任何一方都难以实现教育目标。作为班级管理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维和行为应符合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实现学生人格精神的独立。

一、以启发潜能教育理念重构班级管理思维

尊重(Respect)、信任(Trust)、乐观(Optimism)、关怀(Care)、刻意安排(Intentionality)的信念是启发潜能教育的核心理念,朴素中道出教育的真谛,面对鲜活生命的学生,班级管理思维的返璞归真才是还原教育的本真。

1. 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

尊重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任何一个人,不管其职位高低、名气大小、或贫或富、或强或弱、年龄大小、性格异同,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应该互相尊重。[1]从人格上说,师生是平等的,因此,师生相互尊重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对“师道尊严”的误解常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地位被漠视,教师以居高临下之势对待学生,忽视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当教师以无可置疑的口吻对学生发号施令,当教师把双耳束之高阁不倾听、不理会学生的陈述,当教师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学生时,教师离学生的距离已愈来愈远了,班级管理又从何谈起?更遑论有效了。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放下身段,蹲下身来倾听、感受、理解学生的诉求,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畅通师生互动沟通渠道,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相互尊重关系,以此为出发点才会有生命质量的关注,才能做到“以生为本”。

2. 信任学生的品行潜能

魏书生说:“如果没有学生的言行来帮我理解,我无法真正读懂教育学、心理学,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了。” [2]教育相长的基础是师生的互信。学生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则“信其生,授其道”。相信学生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因为人具有多元智能,是因为“教育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人与人交往活动过程的缩影,学生在班级中需要互动依存,学生所发出和接收的讯息,在质和量方面都会影响彼此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应有的态度是信任学生的品行是可以影响和引导的,相信学生的潜能能是可以启发的,眼中有生命,心中有有学生,培养和维持互助互信的心态,以以时间和精神去建立与学生足可信赖的的互动模式。

3. 乐见学生的暂时缺陷

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都具有相对未未经发掘的潜能,教师、家长担心的许多多困难、问题都可能是掩藏着的启发潜能能机会。班主任面对学业、纪律、思想、言言行等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应有的态态度是正视学生暂时的缺陷,正如十个指指头有长短,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并不意味味着学生一无是处,抱怨、悲观只能说明明我们没有擦亮眼睛,或是一叶障目,或或是固化的思维异化了学生观。观念、情情绪是有传染性的,班主任乐观的情绪态态度、积极的肯定接纳都会让处于艰难难、困惑、失败中的学生重燃希望的火种种,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 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里有爱迪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护既是为师者职业操守的体现,更是持续续传达促成学生实现奋斗目标意愿,让学学生在达致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满足感受的精神动力。学生不是产品,产产品不及格可归入废品,教育的失败则是是贻误学生的一生。教育是用心灵赢得心心灵,班主任关怀学生健康成长是“以生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诚如苏霍姆林斯斯基所说的:“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5. 刻意安排让理念着陆

刻意安排是透过围绕方向目标,经刻意设计,目的在启发潜能的地方、政策、活动、流程和师生去实现目标和方向启发潜能教育实践理念。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利于教育实践的环境和氛围,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重要的表现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实践启发潜能教育理念,营造基于尊重、信任、乐观、关怀信念的班级文化氛围,围绕目标以人物、政策、地方、计划和过程为载体有意而为,让理念着陆、行走、看得见摸得着。

二、以启发潜能教育要素落实班级管理行动

学校和教师要落实启发潜能教育理念,创设和营造一个适宜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空间与氛围,必须透过5P(People人物、Policy政策、Place地方、Program计划及Process过程)的同时运作,互相配合,始能成效。

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涉及班级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核心对象和目标取向是学生。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班级纽带上的校园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应以严爱相济、管放相融、堵导相成的策略建立师徒式、家庭式的师生关系;学生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班级脐带上的班级中最直接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目标一致、严己宽人、相互欣赏,形成朋辈式、兄弟姐妹式的同窗关系。

人际关系状况的好坏,不仅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还取决于人们各自需要的满足程度。[3]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班主任有效作为的需求均离不开良好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视班级仅是学习场地,班主任也不再把班级权当工作场所,师生融入班级大家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 民主参与共建班规班纪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由此,班规班纪就是“班级师生、家长共同的约定”。启发潜能教育理念下的班规班纪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经过民主与集中,目的是约束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格、行为习惯。其一,班主任是制订目标方向、框架思路、主体内容的主导者。班规班纪草案经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修改、表决,再通过家长会审议,这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是让较多的人来参与决策过程,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或少数人决策的理性不足。[4]家长对规则制度的了解为今后班规班纪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班规班纪条款约定家长如何配合、参与、支持班级建设,这是家校合作的保证。其三,班规班纪的监督运行由班委会负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锻炼。

3. 建设教育性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利于课堂教学,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殿堂、精神的家园、生活的港湾有利于凝聚向心力和增强归宿感。一是在课室的整洁上下功夫,整洁的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力量和约束效力。二是在课室的美化上做文章,选择适当位置选取合适内容让学生自主布置课室,如班级活动照片、温馨提示、祝福语等,建设积极乐观、关怀信任的环境,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学生。三是在文化的引导中求实效,适度张挂正面价值取向的内容,如各种奖状奖旗、学生作品、奋发图强的班呼班号、奋斗格言等,营造一个受人尊重、富有教育意义的氛围。

有形的环境持续地对学生进行无形的良性刺激,促进理想的确立、精神的追求、文明的形成。班级环境的建设过程其实更是难得的教育过程,出自学生之手是一种收获,自然更懂得珍惜。

4. 组织多类型的体验活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达成班级建设目标和育人价值取向的管理实践活动。

首先,班主任应坚持班级常规活动,达致班级管理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其次,充分借力学校的各类活动,如校运会、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春秋游、校庆、学雷锋等,在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塑造班级精神核心、展现学生才艺、锻炼学生能力,达致人人以班为荣、班级以学生为傲的局面。最后,积极组织富于班级个性特征的体验活动,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参观探访、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班级归属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唯我独有”,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自己班级的独树一帜、精彩纷呈,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5. 公开班务张扬民主风气

班级管理过程是班级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其过程是公平、公开、公正。公平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以校纪班规为依据;公开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加隐瞒;公正是处事公允正直。班主任可以通过班务公开栏、班会课、手机短信、QQ群等方式公布除学生隐私之外的涉及班级管理的各项情况,让学生、家长及时、准确了解班级、学习、活动等状况。管理越是透明成效越是显著,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管理班级,不但可以公道处事,树立班主任“清官”的形象,而且可以简化人际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班级民主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科学、民主、法治精神。

启发式理念 篇7

关键词:快乐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改革

赫伯特·斯宾塞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凭着自己自学以及喜爱独立思考的个性,写出的关于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颇深。斯宾塞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快乐的,他极力倡导快乐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他主张从情感入手,以情感为动力,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他的“快乐教育”,具有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和奇妙的开创性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孩子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斯宾塞深切地了解孩子的天性,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他能够在妥善驾驭孩子天性的同时,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纵观我国当今的教育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倡导快乐教育,势在必行。

一、快乐教育理念的诠释

(一)快乐教育的定义

所谓快乐教育,其实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大众化层面的意思则可以理解为能把死教材讲活的教育就是快乐教育。国际著名足球教练米卢先生有“快乐足球”之说,李振霞教授多年倡导并身体力行“快乐学习”法,二者可谓异曲同工。这里,都强调了“快乐”二字。[1]5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人们追求的任何目标和价值,大都希望从中获得快乐。文学泰斗钱钟书说:“希望快乐来,希望快乐留,希望快乐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人们追求快乐的愿望。人的五种需要层次学说的创立者——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永无休止地寻求越来越大的快乐是人的天性。”[2]7

快乐教育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和有很强的责任心,还要倾注极大的热情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快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会学生做人,使每个学生的童年幸福快乐,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快乐教育主张从情感入手,以情感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快乐教育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快乐的。[3]58他是按照学生的天性在快乐中汲取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使之成材。按照他的理念,对于基础知识,只要懂得,能理解就行。而且传授知识要在快乐中进行,并不看重分数。[3]59“一个人有了快乐的心情,才能有快乐的举动。快乐学习,就是要让学习变得轻松起来,让孩子像玩一样的去乐于学,爱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在其中。”[1]51

(二)快乐教育的特点

1. 以“快乐”为本

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学生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没有社会目的的,教育则是要引导学生得到“有目的的快乐”。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先让学生们快乐起来,然后再给出可行的目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提倡自由性的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在自由和快乐的教育氛围里学习。既关注了儿童的智力因素,又关注了儿童的品德、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都是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

2. 以“解放”为本

快乐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儿童中心”成为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快乐学习的理念提出来以后,将人发展机制的重点转向学习者自身,注重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快乐教育其实是肯定了学生的基本人权。可见,快乐教育的“以解放为本”,实际上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为自己存在”。“一位老教育家的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他说对孩子要坚持六个“解放”,即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去干;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自己去看;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自己去说;解放他们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干他们自己喜欢干的事情。”[4]2

3.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育上,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自身道德成长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学生的压力和困难,关心和维护学生的精神需求,坚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赫伯特·斯宾塞曾这样说:“爱,真的需要说出来。美好的情感当你说出来时,也会唤起别人同样美好的情感。所以,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遭遇不公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这样的富于人性的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以“快乐教育”理念贯穿中国学校教育改革

快乐教育的倡导者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绅士,但对这种理念接受最快,最彻底,获益最大的却是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出版后不久,美国教育界著名的“十人委员会”和“十五人委员会”很快决定对美国的大、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进行全面改革。这次改革几乎完全采纳了斯宾塞的思想,从而奠定美国近一百年来的人才优势。与之相比,斯宾塞在本土的影响和作用,则要比在美国小,并来得慢许多。这是为什么呢?英国和我国有着相似之处,他过去也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君主制国家,直到今天,英国还保持着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3]39那么,如何在中国学校教育改革中贯彻快乐教育理念呢?

(一)宏观思维

什么是“宏观思维”呢?“宏观思维”就是对“快乐教育”贯穿教育改革始终这个问题要从一个长远的角度考虑,要有一个宽大、深远的思维,要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要看到快乐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所起到的长远意义,而不是只看短期效果。而传统上解决教育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事论事,哪里出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缺乏宏观视野。例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发生在基础教育领域,于是就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其实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仅和高等教育的选才方式有关,也和社会的人才观相连,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不用宏观思维来解决教育问题,就会导致教育“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不见实效的局面。要使某级教育或者某类教育得到进展,就必须考虑其他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二)微观实践

所谓“微观实践”,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事,例如实施快乐教育,那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教育者,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营造快乐的气氛;不把糟糕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不在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教育学生。教育者如果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就要多钻研、多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有许多教师,他的学生出现问题时,他们只知道责怪学生,却没有真正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很少给予孩子真正的关怀。这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那么,落实好微观实践有其重要的意义。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1. 更新教育观念

正如杜威所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该停止。这句话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5]55哈钦斯也认为,学习化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即人类自身的“贤,乐,善。”[6]22-23而如今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主旋律却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为了一切学生的分数,为了学生的一切分数”,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但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和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那也许意味着传统的人才选拔方法将改变。但是现行的教育观念不更新,那中国的教育状况就还是得不到根本的改善,那么如今大力提倡的所谓的“素质教育”就只是表面工作而已。

2. 转变教育目的

富尔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育出“完人”,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指向自我完善。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7]195斯宾塞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能够不教。”他认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我认为是培养他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在培养小斯宾塞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培养他的自助学习的能力所做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还要费心思得多,因为每一次他都要经过苦心的设计去培养小斯宾塞的自学能力。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快乐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的培养。使其在离开学校后还能感受到快乐教育的魅力。“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73如果不及时转变教育目的,那么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更多的阻碍。

3. 必须改革教学方式

人不是一种预设的静止不动的存在,教育也不应该用僵化的思维来看待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发展。[9]13传统的一味传授讲解式的教学方式确实应该予以改变。根据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与之相适应,他提出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模式。在这种学校里,“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相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10]11并“力求寻找与智能相匹配的教育机会,增加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能的可能性”。[10]81可以看出,这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使本来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活动变得枯燥无味。由此看来,教学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对症下药”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11]

三、结语

启发式理念 篇8

莫伯治大师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他一生创作的建筑作品多达50余项, 其中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教育部、广东省、云南省和广州市的奖项多达20多个, 这表明了莫伯治大师在中国建筑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为缅怀莫伯治大师一生建筑创作的卓著成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4年6月2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纪念莫伯治大师诞辰100周年暨《莫伯治大师建筑创作实践与理念》一书首发式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主持, 到会的领导与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全国建筑设计大师、苏州工业园区原总规划师、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时匡;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教授胡绍学;全国建筑设计大师, 中国电子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星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廷芳;南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鲍家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伯仁;海南省工商联新建项目策划总顾问、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风景园林系主任、教授艾定增;马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原首席总建筑师、北京龙泉寺居士焦毅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世界建筑》原主编曾昭奋;广州市规划局原局长施红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峰;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城市建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鲁安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宝贵造石艺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贵;广州莫伯治建筑师事务所总建筑师莫京;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副主席、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国际设计中心首席执行官路彬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审、本书主编之一吴宇江先生介绍了《莫伯治大师建筑创作实践与理念》一书的写作历程。与会嘉宾共同缅怀了莫伯治大师一生辉煌的建筑创作实践与理念, 高度评价莫伯治大师的深厚学养、高尚品德与真诚为人, 一致认为当今我国的建筑创作与创新之路仍应坚持莫伯治大师倡导的三大建筑创作理念, 这就是:城市、建筑、园林合一的整体建筑观;适用高效、经济低耗、艺术美观合一的建筑创作原则;建筑艺术形式存在着合理的多样化, 建筑创新的空间非常广阔等设计理念。总之, 就是在研究中国建筑自身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同时, 更应当探索当今世界建筑的不同理念、不同审美观和创作理论, 结合自身特有的地域和文化环境, 形成新的现代中国建筑风格。

上一篇:质量控制探讨下一篇:PKI网络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