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认知(精选5篇)
启发认知 篇1
一、引言
语言学有很多分支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门。20世纪70年代中期, 乔治·雷可夫、马克·詹森、及朗奴·兰盖克一起创立了认识语言学, 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认知语言学涉及的内容较广, 涵盖了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它提出:由于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因此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 从基本上都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
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必然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实际应用, 因此认知语言学的提出和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触动和思考。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对于这种语言使用模型感兴趣, 并提出了很多对大学英语教学有实际意义的观点。认知语言学不仅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 还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人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
国家教委在1999年为了指导全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修订了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修订本中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结合四六级考试的特点, 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要求领会式掌握4, 200个单词 (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数量为2, 500) ;听力理解能力要求能听懂语速为每分130~150词的简短会画、谈话、报道和讲座, 并能理解其中心大意;对于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而对于国内英文报刊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 速度能达到每分钟70词以上, 并能掌握其中心思想, 对整体词汇要求为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翻译能力要求30分钟内对160词左右的短文进行英译汉, 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同时要求译文基本流畅;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的题型一般是标题作文、主题句作文或情景、图表作文等等, 要求在半小时之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 而且内容完整, 用词恰当, 语意连贯, 并能体现基本的写作技能。在2013年,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改革后的题型对学生的听、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了对主观题的测试, 重点更是放在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上。
二、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 认知对于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很多人尝试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在阅读训练中, 教师还可通过各种语义关系来指导阅读, 比如说: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搭配关系、语境语义关系等, 从而排除干扰信息, 获得更多有用的、正确信息。认知是实践的开始, 可以依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最新要求,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 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长期积累和不断实践完成的。四六级改革中唯一没变的是写作, 分值仍为15%, 但新题型的作文大多以议论文为主,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章构架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点应该在教学实践中, 重视文章的结构, 如何有效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并加以必要的论据来支撑。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和教学突破,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
(二) 英语听力教学。
学习语言首先要听得懂, 因而听力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2013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中, 听力部分的比重仍然高达35%, 题型包括8个短对话, 两个长对话, 三篇短文和一篇短文听写。听力理解对学习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很高的挑战, 因而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听力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首先要形成这个词的语音表征, 然后是利用短时记忆对词进行编码加工形成语义表征, 最后利用长时记忆完成更多的推断运用。在听力开始前,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选项进行预测, 推断出话题,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认知概念。在听的过程中, 记录下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评估,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听力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听力的进程。听力完成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估和监测。
(三) 英语阅读教学。
新的四、六级考试题型, 阅读的比重也是35%, 题型变得更加多样, 快速阅读部分变成段落信息匹配题, 要求看12个左右的段落, 然后匹配10个信息点;六级考试则是15个段落, 匹配10个信息点。同时选词填空和篇章阅读, 不仅题型更为复杂, 阅读量也比以前有了增加,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规定时间内理解文章, 准确无误地找到具体的信息点, 就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是读者利用其背景知识、语篇图式等与汉语相关的知识及现实生活知识来理解书面语的过程, 其本质上也是一种认知过程。针对新的阅读匹配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 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和结构, 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语篇结构,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
(四) 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应该是改革中最难的部分。完型填空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一篇完整的汉语短文, 要求考生翻译成英文。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后, 考试的翻译内容将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他的认知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自身的经验和认识活动基础上, 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 从而体现出他的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和文化底蕴。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最后一个整段的汉译英, 除了学生平时多掌握词汇、短语, 对英语常用语法灵活运用外,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认识语言学的翻译观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也非常重要。
三、结语
这次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 减少了通过技巧轻易做对题的可能性, 所以学生要安下心来, 脚踏实地学习英语, 每天不断积累, 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教师应该多关注语言学的发展, 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果, 应该多从心理、认知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对于英语教学不要只停留技巧的训练上, 我们要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 还要提高与英语相关的语言、文化、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认知语言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得当, 虽说不能一下子就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但一定会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是还会给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带来新的思考, 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摘要: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 对于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出尝试性的分析, 以求这些分析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四六级考试,听读写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颖轶.认知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J].林区教学, 2009, 4
[2]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宵.元认知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13
[5]曹红艳.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2
[6]单瑜阳.从认知语言学看定语从句中「という」的功能及表现意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6
启发认知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借错启发;知识漏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63
众所周知,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互动、探索的过程,也是发现错误、弥补错误、完善认知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本该正确认知错误,并及时启发学生摆正态度探索弥补错误。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不是想办法发现错误,通过学习和认知弥补漏洞,而是有意无意地回避错误,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和见到学生错误就训斥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就是通过失败积累成功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畏失败如虎,要引导学生敢于认知错误,从错误中受到启发,从而找到解决此类问题对应的方案,如此方能及时弥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体系。鉴于此,我们就结合多年的数学课堂实践,对怎样巧用错误资源来启发学生完善认知进行以下几个角度的分析。
一、细分概念细节,修正感性认知
高中数学再难也有其原理,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对数学概念细节的分析和阐述。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描述所用的每一个字词都有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忽视、曲解,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就会出现概念模糊或错误解析。所以,笔者建议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要先能将数学概念分析透彻、掌握牢固。当然,课堂教学中,限于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概念时肯定会有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诱导,从根源上防微杜渐,修正认知。
比如许多学生遇到函数就发慌,经常考虑不周全,这就是对概念细节把握不完善。许多学生会理解成“变量y随变量x的变化而变换,那么y应该x的函数”,顺着这样的思路就会曲解用映射的思想来解决函数问题。对“对变量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模棱两可,不知所措。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典型、具体的实例来修正学生的感性认知:y=︱X︱-X,然后演示:当X取任意非负实数时,y都有唯一的确定的值0与之对应;而当X为负实数时,就变成y=-2X。通过具体的形象解释,学生就能及时更正认知上的偏差,有效完善了概念认知,为规避以后出更大的错误奠定基础。
二、归纳常见错误,规避“阴沟翻船”
当下高考数学题目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开放。包括函数、不等式等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进行分类讨论,这样才能优选出最佳答案。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听同学抱怨:“哎呀,怎么这个细节我没注意到”,为了规避这种风险,笔者就利用阶段复习,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该类题常见的错误,然后进行一一启发,帮学生打开思路,引导他们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就拿经常容易出现忽略分类讨论的二次函数来说。该部分知识点考查力度比较大,也与实际问题结合得比较紧密,需要结合定义域或值域来考虑。所以我们在学完一段知识后,就要总结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通过实际问题来诱导学生暴露错误,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看下例:当a为实数时,函救f(x)=(a-2)x2+(a-5)x-1的图像与x轴仅有一个交点,求实数a的值。
看到该题许多学生直接上手根据二次函数的思路进行解决:当二次函数f(x)=(a-2)x2+(a-5)x-1(a为实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时,就是函数的定点在x轴时,这时存在△=(a-5)2+4(a-2)=0。求得结果是a无解。
这个过程看似天衣无缝,实际这个结果并不是完整的答案。这就是没有注意到细节,被传统的二元思维束缚了。我们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该题并没有说必须是二次函数,所以我们还要考虑(a-2)=0的情况。这时候f(x)=-3x-1,符合与X轴有只有一个交点(-,0)的要求。这样两个角度综合分析我们才能寻找到最恰当的方案。
这里我们会发现,做数学题一定要考虑周全。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就要在单元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对单元内的知识细节进行一一筛查,总结归纳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步步为营,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数学运用能力。
三、通过黑板演示,暴露典型问题
数学课上,总有一些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认知误区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设置出典型问题,选几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进行现场解答演示。这样让整个解题过程都暴露在大家眼皮下,台下的学生也会及时跟进思考,看看做题者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这样就能有效杜绝普遍性问题躲避的疑难角落,并能结合实际过程给大家剖析和讲解。比如在教学函数单调性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针对这情况我分别抽选了中下层三个层次的同学上台板演:
看下例:假如在定义域区间上是减函数,请画出示意图。这是一道最基础的题,让学生上台演示就是为深化大家的认知,杜绝出现不必要的理解歧途。我们看下面三位学生做的图,看看暴露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二次函数里对称轴是确定函数图形位置的关键,为了做准图,我们要先算出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X对=-=1-m,然后来一一分析这几个图:第一幅图画的对称轴是x=4-m,显然是忽略了函数在区间外也有一部分递减的可能,对称轴也考虑错了;第二幅图找对了对称轴,但是画出的函数在区间上有增有减,这就是没有掌握好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再看第三幅,对称轴是X对=1-m;函数在区间也是减函数,对了。
通过这样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便于发现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些错误信息反馈就能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帮助大家有效弥补知识漏洞,全面掌握数学概念和细节。
四、设置陷阱问题,启发学生深入反思
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如果教师不进行“干预”学生可能暂时遇不到。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注意搜集学生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地方。只有这样让同学们来一次“阴沟翻船”,他们才能真正重视。
在学生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时,我要求他们按常规解法进行解答,最终得到-3﹤x﹤2.5。两个结果不一致,学生蒙了。然后我们再启发他们认识到不等号两边同时约掉负数的话,不等号要换方向,所以(x+3)<0的情况没有分析到。看似如此简单的问题上出错的情况特别多,我们通过这样设置,将错出在练习阶段,就能有效弥补知识漏洞,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
启发认知 篇3
人们在儿童画中总能感到一种原始、自然、纯粹的力量, 然而, 同样是没有经过绘画训练的成年人却无法像自己年幼时那样自由舒展自己的绘画能力, 从而导致了绘画界对于儿童绘画本质的追求与回归。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 对此一般认为是由于儿童在智力、身体和观察能力上尚未发育完全, 所以对于创作出的绘画缺乏完全的控制能力。但是这一解释是对儿童画的缺乏思考的表象认识。
实际上, 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所处的视知觉发展阶段和思维结构不同所致。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批判了“儿童画的是他们认识到的, 而不是看到的”这种“唯理智论”, 进而提出了“儿童画的就是他们看见的”论断。“儿童的绘画, 既是高度概念化的, 却又完全来自于对感性世界的敏锐观察和解释。因此我们从儿童画中看不到尝试模仿的痕迹, 那些基于天真的观察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是一种再现事物之一般特征的作品, 是再现简化的结构特征的作品。儿童具有敏锐清澈的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能力, 然而这种简化的过程含有大量的独创性成分, 而且这种独创能力在每个儿童身上有所差别。因此不论看过多少幅儿童画, 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 儿童总能用几条简单的线条创造出一个全新和独特的形式。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的先驱,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 并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4 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代表对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与它之前和之后的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第二阶段是前运算思维阶段 (2-7岁) , 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 此阶段儿童思维需要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 以自己为中心, 缺乏一般性, 在思考眼前问题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7-12岁) , 此时儿童已掌握长度、质量、容积等守恒的概念;数的概念的掌握使空间和时间的测量活动成为可能;自我中心观开始逐渐削弱。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12岁-15岁) , 此阶段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 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15岁以后人的智力还将继续发展, 但总的来说属于形式运算水平, 可以认为, 形式运算阶段还可分出若干个阶段, 有待进一步研究。
假设:
由于大脑和认知的发展, 人在描绘事物时逐渐有了空间概念, 并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和世俗观念的影响, 逐渐受到“束缚”不再能用纯粹的观察方式看待一切事物。但儿童的认知过程除了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之外, 儿童的生长环境和个人属性 (家庭教育、性格等) 对于儿童画就没有影响了吗?个体的差异存在真的可以被忽略吗?认知能力的变化可以单层次的归结于儿童成长的必然性, 还是除此之外有来自其他原因导致的差异呢?
方法:
选择四种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10岁学龄儿童:1.双亲健在并且没有离异;2.双亲中一方离世的单亲家庭;3.失去双亲并由长辈抚养长大;4.失去双亲的孤儿。每种情况有10名被试儿童。被试环境中只有被试儿童, 家长或者陪同人员不允许介入实验过程。题目设定为循序渐进的方式, 从让被试儿童单一的画出某种动物或植物到画出在一定空间、背景中的多种事物。
假设结论:
假设结论1 (最有可能)
在具体分析被试儿童的背景和该背景对该被试儿童的影响后, 对比相对应的儿童画, 每组被试结果都有所差别, 这些最终显示的差别是由于何种具体因素导致, 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因此实验假设成立。
假设结论2 (可能性较低)
不同小组间可能会有相似的实验结果, 可假定儿童认知发展的确受其生长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但是没有具体到实验中这么多的细分情况, 只需要分为几大类, 无需考虑再细分的具体情况, 实验假设成立但有值得商讨改进之处。
假设结论3 (最不可能)
每组被试的结果没有值得关注的明显差异, 被试者都几乎表现出一致的结果和思维方式, 实验假设不成立。
由此可以得到启发, 现在市场上的儿童玩具大多是按照儿童年龄层区分 (以乐高为代表) , 但是这只是一种层次的分类。同年龄层段的儿童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而这点也常常被家长和老师忽略, 可能导致某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生活的纯形式的美术教育。同时, 儿童的个性差异被忽略不利于儿童心境成长, 大可不必过早的进行整齐划一式培养。正如古希腊雅典神庙镌刻的“认识你自己”所说, 对儿童来说, 绘画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感悟的一种方式, 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可以针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儿童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 根据不同群体因材施教, 培养、鼓励表达甚至完善其认知能力, 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有所助益的。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这并不代表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否定, 更不能影响我们从该理论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摘要:在儿童画中, 充满着各种纯粹的几何形态和简洁的线条, 其中蕴含着最原始最单纯的表达方式, 这种抛弃世故的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方式甚至让许多现代艺术大师都羡慕不已。然而这种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化。传统心理学认为这种能力的退化呈现阶梯式的特征, 但是这种观点大而化之忽略了个体差异, 本文就个体因素的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实验设计, 希望可以通过对差异的关注更优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培养。
关键词:儿童画,格式塔,视觉认知能力,个体差异,儿童玩具设计
参考文献
[1][美]哈芬顿.毕加索传:创造者与毁灭者[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
[2]马尔库赛.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3]刘冬岩, 贺成立.基于视觉思维的视角解读儿童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 .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 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启发认知 篇4
中专语文教学的宗旨是, 在课堂内正规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课外甚至校外的其他相关活动, 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特别是居于首位的德育的发展, 以及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主地探索与研究, 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付诸实践, 尤为重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利用现有的一切教学资源, 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为, 引导学生观察与积累知识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 培养自主性与独立性, 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强调,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 或者运用教师提供的条件, 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独立进行对知识与经验的思考。学生应主动地自行发现知识, 并且最终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原理和规律。他注重内部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他认为, 所有学生内心都希望学习并探索从未遇到过的新颖的经验。除此之外, 他还十分重视外部动机的激励作用。例如, 奖励或者惩罚等。
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 都会存在一系列的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认知学习过程。他认为, 学习是通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实现的。除此之外, 学生还需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这样才算真正学会并掌握了知识。
二、对中专语文教学的启示
笔者通过研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探讨该理论指导下中专语文教学的发展模式, 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旨在促进中专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一) 中专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主动认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笔者也深刻意识到, 老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也就是说, 这个过程是由教学转化为学习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不是灌输式地填鸭式教学, 学生不求甚解, 死记硬背, 对学生全面发展不利。相反, 应创造条件,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独立地解决问题。通过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实现学生良好的发展, 对其今后工作与生活也有利。
课堂教学中, 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跟着老师一块感知、体验、领悟, 最终掌握知识, 达到语文课堂中渗透的道德要求。在课堂中, 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体意识。只有当学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他们才愿意积极学习。此外, 还需通过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发挥。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学生总是被当作接受知识的人。教师的教学也主要是灌输式的讲授法。教师往往依靠重复和强化, 甚至更有甚者通过体罚来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逼着学生从早到晚学习, 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 而是更多地注重最后产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学习感兴趣, 愿意去学, 是学生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应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此外, 还应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
(二) 中专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价值所在。促进学生对学科有兴趣, 需要让他真真切切地感知到这个学科的价值。其次, 当学生表现良好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可以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再次, 也应当用一些竞争的方法。研究证明, 适度的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帮助很大。学生能感到适当的压力, 而压力与动机正是促进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不仅学生之间适当竞争, 班级与班级之间、组与组之间等, 也可相互适当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三、结语
发现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并积极探索知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能力, 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独立意义的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甚相同。原因是, 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的。与英语学科类似,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德育的渗透与发展。因此, 在课堂上, 应让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 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愿。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从内心里喜欢语文学习, 并将所学的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摘要:为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而提高中专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探讨该理论指导下中专语文教学的发展模式, 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旨在促进中专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专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启发认知 篇5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情感,情绪认知评估说
德育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 贯串人的一生,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 德育被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德育是关键、是基础, 是培养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感、塑造其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品德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上的表现。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从品德的心理结构上看, 品德可以分为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而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也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力量。可见, 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与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 而不能错误地把情感因素仅仅当成德育教育的方法。林德西的“情绪认知评估说”, 向我们揭示了情绪和情感的发生过程。道德情感的形成必须通过过去的认知活动, 以道德观念为基础, 从当前的道德情境与已有的道德观念的种种不同关系来进行认知分析, 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根据林德西“情绪认知评估说”情绪唤醒模型示意图, 我们可以看出, 对一个学生而言, 在他的情绪被唤醒、情感被激发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就是当认知比较系统发现当前的情境与过去的经验一致时, 就通过相应的神经、化学激活给予积极的反应, 否则, 将以消极的方式或按新的方式进行反应, 与此同时, 他们经受着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情绪体验。那么, 学生的这些经验 (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 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通过什么样的认知加工, 最后落实到道德行为中, 得到满意的结果呢?这时就体现出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教师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呢?
一、帮助学生丰富经验, 提高认识能力, 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讲解分析, 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 尽量传授给他们成熟的经验, 适当地对其进行养成教育, 包括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把二者进行对比和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大家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等, 都能通过教师的牵引, 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是非标准, 从而去处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青少年学生还通过大量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接受着各种社会性情感的陶冶。例如, 语文课本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 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 科学家、航天英雄们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冒险的献身精神, 一年一度震撼人心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感等, 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又例如, 历史、地理、自然课上有关祖国悠久历史文化、辽阔的国土和地理资源、美丽多妖的大自然等, 都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制作出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更能渲染课堂气氛, 感染学生。
总之,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同时, 要不断传授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促使他们的情感体验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多角度创高情境, 陶冶学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的, 由于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影响和支配, 所以,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有关教育的情境。
1. 校园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的美化。
因为学生在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时时刻刻置身于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 校园的景色、校训、标语、板报的内容, 教室、操场、食堂、宿舍等处的设备、卫生状况、装饰布置等硬件和软件建设, 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我们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2. 注重营造集体道德情感的气氛。
集体的道德情感可以表现为道德气氛, 即精神环境, 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人起陶冶、熏陶作用。班风、校风会影响到集体中几乎所有的成员。我国有关调查中发现, 具有良好而稳定班风的班集体对改造学生不良道德和行为习惯是明显的。更重要的是要在集体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反复感受, 使情感具有实际效能。小学生在班集体和少先队中, 体验到团结、友爱、互助、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等积极的情感, 交往不利会使学生体验到孤独、嫉妒、自暴自弃、不负责任等消极的情感。适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培养儿童对劳动的热爱, 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克服怯懦的不良情感, 锻炼勇敢顽强、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儿童在文艺演出中, 学习表达各种社会角色的情感;在图画、音乐活动中, 进一步发展了美感;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 与成人的情感得到交融, 他们常用社会对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 公民的责任心便油然而生。此外, 教师自身的态度及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教师可以服务于人、从自身做起, 处处给学生以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 影响学生, 爱护学生, 带动学生, 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这种情境以后, 教师就可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观其行, 听其言, 亲其师, 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