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的养成(共6篇)
人文素养的养成 篇1
“教育是一种文化存在”, 为人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中职教育是以培养职业素养为本位的教育。职校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进行培养专门人才同时应当以人文素养为价值引领, 帮助学生在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生成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研究职业素养的价值取向, 讨论在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建立一种基于人文主义思想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教育的积极意义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个体“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自我, 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 成为善于实现自我潜能的人”[1]。人文主义教育的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 从教育的层面来看, 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 即注重人文素养、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发展。
人文素养是人成为社会人的立身之本。所谓的人文素养是指, 广泛涉猎人文知识, 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积淀能够在学生个体身上得到彰显, 从而使自身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因为,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中职学生的精神世界, 增强其精神力量, 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此外,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 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精神。最后, 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 使其情感智慧得到升华。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 尊严是一种基本的同时也是一种十分高贵的精神需求。“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尊严都应当受到尊重。人文主义教育旨在维护和逐步提高每个人的人格尊严。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诉求。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的主导, 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文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情感智慧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隐性职业素养的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在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 指出一个人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冰山。由两方面构成, 一方面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水上部分的表层特征如知识、技能等, 不能区分绩效优劣。另一部分是难以测量的水下部分如动机、特质、态度、等。水下部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能真正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主要依据。根据素质冰山理论, 个人职业素养也可看成一座冰山浮, 只有八分之一是人们看得见的部分在水面以上, 代表一个人的知识、形象、资质、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这些东西是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而冰山下隐藏的部分占到整个冰山的八分之七, 才是决定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所谓的隐性职业素养即指隐藏在水面以下的素质, 中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通常是指中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技能教育, 以及岗位所需要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以及其心理状态。它在中职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 就要重视隐性方面的内容, 因为它占有学生素养的八分之七, 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八分之一的显性素养。
学生素养的“水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 是隐性的, 即处在水面以下, 如果不加以激发, 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 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 也经常被人所忽视。然而, 如果学生的隐性素养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 那么对学生的提升将是非常巨大的, 同时对社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三、隐性职业素养呼唤人文教育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而人文主义教育是在教育视域下, 对受教育者的价值与文化引导, 对于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交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技术是不够的, 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给人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的了解和感觉, 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 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都有所了解, 才能和别的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首先, 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职业教育的属性, 决定了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有以道德品质为基础, 人文素质为依托, 从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人才。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人文精神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生长出隐性职业素养, 形成更为合理的职业能力能力结构;如此,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 还要把学生塑造成具有健全人格和深厚隐性职业素养的完整和谐发展的职业人。
其次, 创设良好的课堂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 要积极创设不仅是锻炼学生技能并且同时是人文素养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模拟工作过程的实践中学到技术技能, 并且充分意识到缺失了责任、合作、诚信、应变等人文素养, 技术技能可能就无用武之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使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相融合, 让个人的潜能在职业生涯中进一步得到发挥。
再次, 着力打造人文环境。班级、校园环境, 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感染、激励和引导作用。职校也应努力把班级、校园建成一个富有人文气息、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同时也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校园的建设中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劳动中体会创造美和感受美的幸福, 在参与中感受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活动, 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健康、高雅, 文明的环境气氛, 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最后, 用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渗透专业。在现代行业、企业管理中由于专业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为了最大化激发职员的工作热情, 在这些文化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正是这些人文精神起到了对职员感染、熏陶和引导的作用。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对职员的内在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因此在学生们还是“准职员”的时候, 就要在专业课、文化课中渗透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们形成关于行业的正确的认知, 以及产生关于企业的强大信念力量和心理力量从而形成隐性职业素养。职校学生在走向社会岗位时, 由于隐性职业素养的强大支撑, 可以发展成为完整和谐的职业人。“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通过人文教育培养的人文素养是构成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杨晓慧, 吴朝国.《关于成人意识与职业意识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第3期.
[2]温家宝.《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载人民网, 2010年3月5日.
[1]《职业教育研究》.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2009年3月号.
人文素养的养成 篇2
职业道德又叫专业品质。护士的职业道德就是护士与病人之间及工作中的协助者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和护理专业上的体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护理完整的道德规范,研究培养护士的优良职业道德的措施,以改变当前护理工作现状,发展护理专业。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护士的职业道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忠诚本职、热爱专业
护士是一种专门职业,护士的职责是通过治疗护理和预防护理为人类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护士名人曾说;“护士必须有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在医院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病人中有的清醒,有的昏迷、有的疾病缠身等。他们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及不同的身心结构。这一特定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护士工作的复杂性和服务性。要求护士具有热忱的服务态度和特殊的道德风尚,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要求护士具有高度共产觉悟和人道主义精神,做到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热爱工作、忠于工作、忠于病人,在技术上要求精益求精,在服用中要求热情奉献,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工作,献给护理事业。
二、和蔼可亲、体贴同情
人文素养的养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养成;实际作用
引言:人文素养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不可能缺少的,具有人文素养的民族才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并形成一种民族的文化。人文素质和涵养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高,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不可忽视。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缺乏人文素质和涵养的养成,就只能说是学习技术的学校,而无“高等”可言。人文素质和涵养的养成具有许多实际的有利作用,这就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寻求有效策略更好地发挥它的有利作用。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养成的现实情况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对人文素养的养成不是很重视。技术的培养在每个高等职业学校中都占据首要地位,即使有一些高等职业学校意识到人文的重要性,倡导技术和人文的双重培养,但是弱视人文素养培养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高等职业学校把以前的语文课程变成写作课,少数几个学校还有语文课,但是开课的数量也不够,有些学校甚至都不开设语文课了。至于历史课、政治课等课程,许多高等职业学校都很少会开设,或者开设了也不重视。因此,有很多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对于国外的著名著作就跟随不知所云了。有些学生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也不是很了解,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缺乏基本的人事。
而关于哲学方面培养的缺乏,使得学生没有树立逻辑思维,思辨能力不够。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在人文素养的养成方面没有做好,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对自己的未来也特别迷惘,内心世界非常空虚。没有养成较好的人文素养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好好学习,也不喜欢学习,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还会因为缺乏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文方面的素质从而不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缺乏人文素质和涵养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无法从历史角度去看待事情,无法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事情,在思考事情时会变得特别肤浅、急躁、幼稚和片面。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养成的有效策略
(一)重新建立重视人文素质涵养的教育观念。在高等职业院校,确立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清晰目标,重视人文素质涵养的地位。教育的中心思想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而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一直都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教育的根本性质应该是它隐形存在的功能,利用对学生潜在的教育促进他们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所以,高等职业学校需要改变长时间以来的培养目的,也就是只注重一个方面专门特长的培养,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技术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具备人文方面的素质和涵养,而且还具备科学的技术和精神。这样的学生是素质较高的人才,也是各个方面都发展的全才,他们今后在技术岗位上也能够表现得更好。
高等职业学校清晰地确定了目标之后,还要确定人文素质和涵养的养成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角色。人文素质和涵养的养成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要目标,有效养成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涵养,有利于把党对各个方面均得以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这也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同时是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全新探究。不仅要让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改变以往的观念,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涉猎文学、历史、政治、逻辑、哲学等多个方面的人文学科,还要潜心接受美术、音乐等艺术的熏陶和提升,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涵养,只有从思想上正视人文素质和涵养的养成的作用,才能够改变如今高等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把思想落到实处,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较熟练的技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涵养的人才,这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也是高等职业学校体现的最大价值。
(二)建立全面的人文素质涵养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需要基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和人文素质涵养养成的意义,建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全面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关于人文素质和涵养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并结合学校的具体特点,做到保证人文素质涵养课程的完整和有效,同时结合授课老师和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并顾及到职业学校和各种专业的特殊特点。在高等职业院校,养成学生较好的人文素质和涵养,首先需要加强语文的教育,而不能忽视语文课程的建设。高等职业学校还要对语文教育增加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而且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对古文方面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视,学生对古代文学缺乏了解,对此学校可以开设古文课程,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古典的文化气息。
除了通过语文教育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涵养,还可以通过历史教育完成这个工作。很多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我国历史都不是很了解,因为学校要加强我国历史的教育。如果学生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更好地了解现在,更不能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我国近代的历史在中学阶段都有教授,在高等职业教育期间,也应该重视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教育,并且把相应的历史内容联系政治教学进行教授。还有世界历史的教育在各个高等职业学校中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哲学教育也是人文素质和涵养的重要内容。哲学方面的教学材料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学校应该对哲学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努力开拓出符合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和职业学生的情况的哲学课程。逻辑学的课程也是各个高等职业学校的弱项,许多学生都没有形成逻辑方面的一般知识,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关于社会科学和艺术审美等方面的课程也需要建设,加大人文方面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让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并且通过网络开展人文课程的教学和课外活动。
三、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实际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的人文基础不够深厚,那么他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时候就会成为没有根的树木。除此之外,在如今的年代特别重视工具的使用,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学习人文方面的学科,养成人文素养,可以让人们意识到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想办法避免这些风险,使得技术的发展朝着有利的方向前进。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人文方面的学科,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涵养,增强他们的人文知识和技术,并促进人文精神的提升。其次,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养成人文素养,从而在人文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都有所学习,使其在学习的时候更加顺利,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因为良好的品德行为而更加顺风顺水。人文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对其他人和社会都形成深刻的关心,并且关爱人的生命,关注社会的环境。这也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是否完成教育工作,并且做得是否好的主要标准。除此之外,人文素质和涵养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进步。如果无法提高我国人民的人文素质和涵养,就算有很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没有倾注人文的精神,国家就只能是陶瓷人,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击溃。
结语: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他们在学校接受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但很多高等职业学校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如果只是注重对学生技术的教授,而忽略了对他们人文素质和涵养的养成,这样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不会有什么特别优异的成绩,到了工作岗位也不会有长期的发展和提升。这就需要高等职业学校认识到人文素质和含义的实际作用,并且寻求有效的策略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涵养,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洋,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和养成探析[J],职教通讯,2014(5):48-49
人文素养的养成 篇4
旅游业是直接对人服务的行业, 旅游人才作为直接或间接对客服务的人员, 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 又要充分照顾客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 各高职高专院校把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却常常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在旅游业中, 隶属于管理与服务“软件”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恰恰成了旅游业的软肋, 使得我国旅游业与发达国家相比, 其管理与服务水平明显滞后。所以, 旅游专业人才人文素养的修为往往成为旅游管理与服务质量优劣的关键, 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旅游职业的特点, 要求旅游专业人才能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 先做“杂家”, 后做“专家”, 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 构建比较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所以, 人文素养是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作为高职高专院校, 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旅游人才的重任, 理应把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 真正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端正关于人文素养的认识
(一)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
知识是基础, 素养是对所掌握知识的内化。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这方面有独到且入木三分的见解, 她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 是材料, 是工具, 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 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等知识之后, 通过学习本体的体验、领悟和内化, 而进一步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 “这些学科到了最后, 都有一个终极关怀, 即是对人的关怀”。
(二)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 而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及人文精神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 一切美好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人文, 首先是“人”, 其次是“文”。以人文精神为灵魂的人文素养, 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作为直接对人服务的旅游业, 重视被服务者的价值观、个人感受和尊严, 是优质管理与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一切教育行为皆围绕高考或者升学的指挥棒转, 一切教育成果皆以升学率论英雄, 虽然表面上开口必谈素质教育, 但实质上往往流于形式, 其效果无异于隔靴搔痒。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素养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所以高职高专阶段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就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重“文”轻“人”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方面, 而学校教育教学, 却表现出重前者轻后者的现象。教师及管理者一味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表现为课堂上仅就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强输猛灌, 课堂外对学生人文修养不加引导放任自流。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 鲜有纳入人文精神因素, 或者比例太小, 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拼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后果, 必然牵制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二) 重理性灌输, 轻感性体验
人文素养是在对文化知识内化吸收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内在修为, 学生接收的知识信息需要加以自身的感性体验和处理, 才能得以内化, 所以注入自身思考、领悟的情感体验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过程, 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必要的感性体验, 仅仅追求知识的传授, 说到底只能是舍本逐末, 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这也是国外教育相当重视学生主观体验的原因所在。目前,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还未能做到双管齐下, 所以收效甚微。
(三) 重课内, 轻课外
在奥地利维也纳modul旅游学校进修期间, 笔者深度体会了发达国家的旅游职业教育。学生经常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参观体验, 经典景区景点、高星级酒店、咖啡工厂、机场、特色餐厅、纪念馆、博物馆、乡村古城堡、葡萄酒庄园等等都是学生专业课要亲历的现场。在开课设计上, 做到了每一门专业课都有校外授课内容, 每一周都有校外授课计划。学生的专业课是非同一般的, 吸引眼球的, 这种课内打基础, 课外重体验的授课模式, 自然而然达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效果。而国内, 学生们基本上被动变成“钉子”,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 他们徒有羡慕的份儿, 很少有亲历体验的福气。
换句话说, 国内职业教育的课堂是固定且单一的, 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课堂是灵动又多维度的。国内“重课内、轻课外”的结果, 禁锢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这种培养模式, 不能达成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针对专业特征, 树立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
旅游服务与消费的同步性, 以及它的不可储存性, 致使服务中发生的不足无可弥补, 直接影响客人的评价, 甚至直接决定回头客和潜在客源的生成。这一点, 旅游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直接和明显, 从而导致旅游业的脆弱与不稳定。
所以, 在服务的始终, 服务者既要拼专业知识, 又要拼服务技能, 但更重要的是于无声处予以客人独特并且温情的人文关怀。比如在带团旅游期间, 默默掌握每位游客的生日, 给旅游期间过生日的游客策划一个经济实惠、意义特殊的生日PARTY, 会令其收获惊喜、毕生难忘。再比如, 在餐厅用餐的时候, 将身患残疾的游客安排在适当的地方, 不让人发现其身体的残疾。这些都是满含人性关怀的人性化服务, 它实施起来的关键是要时时、事事、处处心里有客人, 以客人的人性需求为服务之本。这种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是长期以人为本专业理念作用的结果。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 旅游专业教师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实施者, 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特性, 帮助其树立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 其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二) 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软实力
学校要通过彰显学校特色, 营造以校训为灵魂, 以校纪校风为核心, 以校园文化长廊为媒介的校园文化, 突出学校人文历史和学术追求。
学校是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注重专业宣传, 充分展示专业成果和魅力,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专业定位, 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职业人生规划, 坚定其专业理想。
(三)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建立全新的人文素养培养观
教师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高度。作为教师, 理所当然应该加强自身人文素养, 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个性张扬、精神追求上不断提高自己, 成为学生的楷模, 在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旅游专业教师, 应该促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人才, 既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水平, 走出校门步入社会, 还要成为业内的专家、行内的精英。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先导。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最直接实施者, 其观念的破旧立新, 直接影响学生的素养的养成。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以人为本, 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 仅仅把自己当成是照本宣科的说教者, 片面理解和实施“传道、授业、解惑”, 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四) 合理规划课程建设, 明确体现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课程设计是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主要体现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而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仅围绕专业和实践, 形成了“专业基础课加技能操作课”的开课格局, 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平均不超过总课时的10%, 远远低于欧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所以, 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比例, 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引进介绍国外先进思想意识和文化, 促进和帮助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正确定位。
(五) 立足课堂教学, 让旅游专业课堂富含人文精神
课堂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 要求改变传统课堂面貌, 要做到三少三多:少灌输多体验, 少代劳多引导, 少讲授多吸收。
比如讲到沈从文是凤凰古城的宣传者, 教师大可以只给出这个结论, 至于佐证材料, 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 然后自己组织语言, 最后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这样的处理, 首先避免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 在教师主导性地位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 学生逐步认识了沈从文其人其文, 了解了他乡土文学背后对故乡浓浓的情感, 知道了他如何将故乡的山水人情、民风民俗诉诸笔端, 告知天下人, 从而水到渠成达到了宣传家乡的目的。之后的讲解, 同时练习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讲解能力。这样, 一个内容兼顾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培养, 可谓一气呵成、滴水不漏。
(六) 跳出传统课堂,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和行路都是提升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 且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行路的方式多种多样,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像欧美学生那样潇洒背包出门旅行, 但在课余, 参加校内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 如礼仪表演、茶艺展示、导游讲解比赛、才艺表演等等专业和综艺活动, 都能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 能促使学生锻炼技能、提高活动能力, 提升综合素养。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学校需要践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 是要把专家或企业精英“请进来”。以专题讲座或者现场沟通见面会的形式, 让他们跟学生互动交流, 通过他们传播企业文化, 展示行业最新气象, 达到让学生了解行业、熟知行业、热爱行业的目的。旅游行业的“白骨精”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是专业教师远远不能达到的。学生对他们的艰苦创业、职场打拼充满好奇, 他们强大的气场、令人起敬的职业操守、传奇般的职场轨迹在无形中影响并指导着学生的成长与成熟。这样的讲座和见面会, 其效果是任何专业课堂所不能企及的。
其次, 是要把学生“带出去”。学校应主动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组织学生观摩或参加由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点、酒店等组织的“十佳导游”比赛、服务技能大赛,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零距离接触行业, 端正专业认识, 增进专业情感。这对于学生提前规划职业人生、提前职业岗位定位是相当具有实际意义的。
然而当前因为种种原因, 国内学生安全事故频发, 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 不敢轻易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学生有如“笼中鸟”、“井底蛙”。学校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不科学的。对于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国际旅游业来说, 学生一旦失去与外界和行业接触的机会, 最终失去的就可能是未来职场的广阔天空。
总之, 国际国内旅游业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旅游人才的竞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乎国家旅游业的竞争力, 关乎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大计。学生人文素养的修为, 直接决定人才的质量。高职高专旅游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从转变观念入手, 在各方面创造条件,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出高素质、有担当的旅游业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峰.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 2009 (7) .
语言表达,小学作文素养的养成 篇5
一、重视语言表达训练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老舍先生说: “语言是写作中的最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能力,文章不仅让人无从表达思想感情,更不会有什么说服力”.作文用语言来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活动,并从中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而这一切都不能离开语言表达。因此,语言是写作文的第一要素,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凡是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会强调语言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可以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情节生动,学生可以通过复述课文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课文《三顾茅庐》《负荆请罪》《林冲棒打洪教头》等。
有研究者认为小学语文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②词汇方面的贫乏,表达语言不够生动,通篇都是“口水话”.③存在错别字,病句等现象。④作文中使用空话、套话等。而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是:①没有形成丰富的语感;②大脑中语言思维没有真正的形成;③没有正确的掌握语法知识。种种现象表明,重视语言表达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获得语感
文学家曹禺先生说: “一个人只有对语言有了强烈的兴趣,他才能更好地领略文学语言的妙境,才能体验到语言的精微之处”.实践证明,一个人对语言感兴趣,才能熟练的驾驭语言,获得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获得语感的最直接的手段。虽然新课改中倡导了很多获得语感的方法,但是朗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途径。朗读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能树立语言文字的最基本的形象,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激起了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的轻重、节奏、韵味、表情等。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以学生朗读为基础,多读、多练,学生能从朗读中悟出文字的思想内容,那么他的语感就真正的形成了。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后,()然后反复地朗读课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范读,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轻重音与语调的变化,体会朗读中的技巧,然后让学生自己自由地朗读。这样,写作文时就会潜移默化地借鉴。
三、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所谓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在作文中的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和事中的形态或特征形象地表述出来,让人在读的过程中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一般说来,描写中离不开丰富的词汇与独特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词汇是人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也是作文中亮点之一。表现手法就是通过色彩鲜明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把语言点缀的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最初学生通过朗读知道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与写作顺序,这也是对三年级语文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找出描写树木的句子,说说哪个词语用的比较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具体的任务去朗读,从而深入研读课文。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文中描写的精妙之处。通过找出文中的“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浸”等词语,在品味这些优美词语的同时领略到小兴安岭中树木茂盛的场景。通过“献出”这个词语,让人了解到小兴安岭中那丰富的物产。这样,从研读课文中描写的精妙之处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描写能力。
四、培养学生作文语言流畅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教学重点,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的要求。要培养学生作文语言的流畅,就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做起。练习说时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不要让他们养成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就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表达真情实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不爱说,或者说不好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大胆说的习惯,教师的鼓励与适当地引导是最关键的,因为小学生最在乎教师的肯定。例如:说一个人的外貌时,引导学生能否说出外貌上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避免只用单调的修饰语言来完成。如把“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个大大的鼻子,还有一张大大的嘴”进行描述。如果把它说成“他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个成龙似的大鼻子,还有一张血盆大口”.这样,通过有趣的比喻就让语言不再单调,而且没有重复感。让学生说故事是培养作文语言流畅性最好的办法,因为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词语与句子来表达,这对于作文语言的流畅起到很好的练习作用。
初中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策略 篇6
一、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气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生本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过分强调识字教育、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在语文课堂上主要采取单向性、灌输性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只能被动式的学习,对很多语文知识点只能进行机械性的背诵和记忆,这样会严重影响初中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更是难以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初中语文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以生为本,将语文教学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有效结合,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多选择人文化的教学素材和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文素质的养成。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一方面,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体系中,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教育素材,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善于应用,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最大化的发挥。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必要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整理,使其能够更好地贴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塑造和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和人格。例如,在讲授说明文《苏州园林》一课时,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就“苏州园林”的建设背景、人文故事等历史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也可以导入中国建筑艺术的鉴赏技巧等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积极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
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更多亲身实践和知识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环节,更应该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引导者或者协调者,在课堂内外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知识的价值,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激活”,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良性发展。例如,在初中语文《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在课堂上导入大熊猫、中华鲟等我们国家的珍稀动物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珍稀动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意识和积极情感;或者在此基础上导入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即调查一下学生所在地区珍稀动植物情况,让学生尝试去寻找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有效措施,实现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
四、科学评价,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初中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语文教师发挥“促进者”的职能,所以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要给予学生更多质疑权、反思权和自我评价权,减少以批评性为主的评价策略,多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有效激励,并实现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结合。具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科学的评价,多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减少终结性的评价,这是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多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积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合作精神等细节,并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评价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作文写作成果开展相互评价,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在学生当中形成相互学习、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实现学生人文素质在整体上的共同进步。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尊重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道德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初中生的学习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加快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人文素养的养成】推荐阅读:
学《教师人文素养》,做有人文素养的教师05-29
幼师的人文素养教育09-07
主题教学的人文素养11-30
培养职高生的人文素养10-30
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08-01
学生人文素养07-14
教师人文素养05-16
融合人文素养07-07
职业人文素养09-18
体育人文素养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