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高生的人文素养(共8篇)
培养职高生的人文素养 篇1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 其目的是追求知识, 获取尘世幸福, 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 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 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 实现生命的意义。要知道,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只有人文精神才能驾驭科技, 使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只有人文精神才能把学生引向崇高的精神世界。
人文素养的灵魂, 就是“人文精神”, 它不是“能力”, 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惜,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 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
为什么要职高学生围绕自身的特点培养其人文素养呢?职高在很多家长眼里, 是学生中考不理想的无奈选择或者是经济条件比较差抑或是因家庭问题父母无力管教, 孩子才去选择职高。职高招收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低, 普遍缺乏自信心等, 有的浑浑噩噩混日子, 得过且过, 虚度年华, 而且很多职高生毕业后直接就业, 他们接受再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很少, 如果他们带着不健康的品德和情操进入社会, 势必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因此, 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是中职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应修炼好内功
1. 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 “亲其师, 而信其道”, 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 就越亲近和信任老师, 教师的教导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师的人格力量就越容易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 良好的思想素质、崇高的精神境界、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能力, 是其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教师只有发挥表率作用, 才能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2. 要摆正教育的重心。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比较接近于今天所说的传授专业知识;“传道”、“解惑”, 都是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应先“传道”、“解惑”, 其后才是“授业”。虽然要培养学生在非常突出的某个方面的技能, 但其他的什么都不管吗?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素养, 走入社会不能处理人际关系, 不能接受挫折, 或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 对将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3.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我们的教育方式要以贴近社会, 贴近职业, 贴近学生为原则。对职高生来讲, 在学习上对其提更高要求也不太现实。一方面, 要以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和具有一技之长为目标, 满足他们择业、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 要以对口单招继续升学为目标, 满足他们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德育工作者需要以学生的人生追求来寻找相应的突破口, 培育与“四有”新人目标相一致, 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新型人才。
二、学校教育应开展的工作
1. 品德教育。
做人的基本品德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可以开展例如“我身边的诚信”, “谈谈羞耻心”等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廉耻教育, 让学生形成做人的基本品德。素质教育强调的是首先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而做人的品德是最为重要。
2. 法制教育。
职校生在校“迟到早退、抽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经常发生, 纪律观念淡漠, 如不重视, 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可以开办青少年法制学校,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生进行法制教育, 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鉴别能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生活中, 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 甚至个别学生会纠集校外人员来校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解决冲突的技巧, 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矛盾, 最终可能导致学校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教给学生解决冲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途径: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教给学生解决冲突的技巧;利用集体会议解决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冲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 尽量用和平的非暴力的手段来解决, 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会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
3. 美学教育。
艺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一个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很能体现其品德的高尚和低下。可以广泛开展社团活动, 加强对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和管理, 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
4. 励志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主要的是, 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 做到使孩子在他最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上, 达到他的年龄所能达到的卓越成绩。”平时注意细心观察,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以肯定和表扬,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自信心。同时, 应有意识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挖掘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平时多以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立志成才的信心。
5. 实践教育。
职业学校办学具有鲜明的市场性, 这个市场性就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很多学生是抱着就业的目的来读书的, 就业说到底就是为了生存。因此, 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应以就业为导向, 尽最大努力给予学生就业方面的信息, 积极推动优秀企业进校园, 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尽早安排学生实习, 利用暑期开展实践活动, 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 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 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培养职高生的人文素养, 不是靠一两次讲座、一两次活动所能达到, 要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点点滴滴渗透, 需要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摘要:文章阐述了人文素养对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职高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 就职高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一些对教育者的要求以及学校教育应该开展的工作和建议。
关键词:职高,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张光辉.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探析.职业教育研究, 2010 (8) .
培养职高生的人文素养 篇2
人本主义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6年甚至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1Unit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
Whatarethequalitiesyoushouldfindinagreatperson?Whodoyouthinkisagreatperson?Whatqualitiesdoyouhave?Mostofthegreatpeoplearealsoimportantpeople。Butimportantpeoplemaynotalsobegreatpeople。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学会幽默,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如:
1。C: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Swimming,Ithink!
2。C:What'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欣赏英语,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当然我这里举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实在很多处我们都能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网──英语教研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培养职高生的人文素养 篇3
职高语文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有着广阔丰富的空间,在职高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占的分量非常大,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也是对语文学科功能的最大程度彰显。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阅读品味。引导整体感悟
德国美学家谢林说:“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个别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因此,凡是未曾提高整体性观念的人,便完全没有能力阅读和评判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文章是按照一定的体式章法营构起来的能够传达一种主体精神、结构完整、首尾贯通的书面语言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感悟。
所谓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领悟其实就是“语感”。语感指对语言文字的微观感受,对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字里之意、弦外之音有一种灵敏的感受”人是感性的,语文也是感性的,语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而语感则是通向语文精神生活的必然途径,所以有人说,语感才是真正的语文的人文性。“诵读”是培养语感最好的方法,但是我们职高语文课缺少的恰恰是诵读,学生所读作品很少。上课时,除了教师范读一遍或让学生朗读一遍之外,大量的繁琐的所谓作品分析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学生搞得身心憔悴而并无多少收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感性的形象,将各自孤立的场景、人物、细节等局部,整合成有机统一的画面,从而领悟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变“单一”为“多元”。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要使“人文精神”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闪光,靠教师单一的纯讲授的教学方法恐怕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一”为“多样”,走出“纯讲授”的误区。其实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中学生自主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思想认识来进行整体的主体参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鲜活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内心感受,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熏陶感染人文精神”。
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有一次我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自己对苏轼的偏爱就想多讲了讲苏轼,在一个班讲过之后,觉得很累,突发奇想,让另一个班到网上、书上去查资料,自己去了解苏东坡,讲述《我所知道的苏东坡》,结果让我欣喜不已,学生们从苏东坡的籍贯、出生到“乌台诗案”,到被贬海南以及他与王朝云的爱情,他的为人!他的为文!他的为官,材料非常丰富,无所不包,而且对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不少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的确,在这个网络时代,网络为我们创造了给学生主动求知的良好的条件”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三、营造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时需要创设生活情境,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首先,语文教师上课要有激情。职高学生的基础相对高中生较差,有些学生不愿学习,甚至厌学,不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上课表情冷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样的课堂波澜不惊,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教育其实是需要激情的,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奉献,只有教师自身充满对事业生活的热爱,才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教师的范读是最常用也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之一,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诵所产生的作用常能超过许多平淡的讲解。有时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还可以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当然我们还可以还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和演课本剧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和性格特征。
结语
职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篇4
所谓人文精神是每个社会人都应该具备的, 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它是人类对自身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它是鼓励人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不竭动力, 同时, 更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由于职高学生面对考试的压力较小, 这就使得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迷茫、困惑和方向感缺失的现象。因此, 在职高教育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职高教育教学过程中, 与人文精神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就是语文教学, 因此, 语文教师对职高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责无旁贷的。
二、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如何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呢?哪些方面的人文素质是需要职高学生所具备的呢?我们认为广大职高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尝试:
(一)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肯定自身的价值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职高学生往往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在生活中也会有些许的自卑, 为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推荐与肯定自身价值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如《苏菲的世界》《追风筝的人》《赎罪》等名著的阅读就可以使职高学生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 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 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生活。然而仅仅靠学生自己阅读与自我价值肯定内容相关的书籍是远远不够的, 职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方向性。
(二)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认识自身尊严
对于任何人来说, 自身的尊严都应该是不可侵犯的, 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标准, 也是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人文精神素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青春期阶段的职高学生往往会存在自卑的心理, 不能够采用正确的心态和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在长期的压力下, 学生容易走向极端, 轻视自身的尊严;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尊心过强, 以至于对周围事物和他人的言论过于敏感, 也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时候职高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讲述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 还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使学生能够正视人的尊严。如教学《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时, 在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就可以将人格、尊严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尊严、维护他人的尊严。
(三)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追求自身的理想
职高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习方面除了面对的考试压力不同之外, 另外一个不同点在于职高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地面对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 这就表示职高学生比普通高中生离社会就业更进一步。然而要想在社会工作中有所建树, 远大而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 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理想目标, 引导学生追求理想,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 整个单元的教学核心是“职业与理想”, 可见职业与理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学生由于心思细腻, 过于敏感, 总是认为自己在职高学习就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建树, 然而实际上行行出状元, 只要学生能够坚定信念, 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 就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此, 在对“职业与理想”这个单元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职高教师应该围绕上述观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并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理想,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理想,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理想自然是行不通的!
职高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 而青春期阶段的学生从认知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认识的地方, 因此, 职高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 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肯定自身价值、认识自己的尊严并对自身的理想坚持追求, 不放弃!这不仅是职高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应该坚持的原则, 同时也是整个职高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茅春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J].语文天地, 2015 (29) .
[2]王秀芹.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 (中) , 2014 (10) .
培养职高生的人文素养 篇5
在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导向和目标。“新教改”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对于高校来说,必须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对人文精神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养路径,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除了要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教育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对真善美有追求,对人生有思考和探索,强化自身的终极关怀。尽管从当前高校教育来看,普遍都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给予高度重视,但当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仍然不高,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引起高校重视,分析原因,探索路径,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深入分析高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功利思想。当前一些高校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思想,缺乏对自身的有效定位,不注重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做事比较飘浮。比如个别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拜金主义,“向钱看”的思想比较严重;再比如个别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凡事都首先考虑自己,缺乏团队精神以及利他精神,这些都表明当前一些学生不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需要引起重视。二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信仰危机。尽管总体上高校学生的信仰都比较正确,但仍然有个别大学生在这方面出了问题,特别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不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政治鉴别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信仰危机。比如个别大学生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乏远大理想信念,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三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道德滑坡。当前有一些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传统美德缺乏认同感,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和认同,不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因而首先底线屡被突破。比如当前一些高校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认同别人的观念,而且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应当出现的问题,拖欠学费、骗取奖学金、伪造简历、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行为屡见不鲜。
2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新教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广大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定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既要高度重视,又要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研究、多探讨,寻求人文素养培养之路,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当有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探索人文素质培养新路径。一是要整合培养资源。在“新教改”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好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各方面的培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强在原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以思政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依托,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拓展化和多元化,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教育。比如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创业创新“双创”的要求,可以结合“双创”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比如可以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当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样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在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参与到人文教育当中,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座谈会,就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大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广泛共识,这样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再比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生活性”,要让人文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比如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旅游”、“人文体验”等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感情更丰富,进而自我提升人文素养。三是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必须在培养模式方进行创新,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同时也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开展形之有效的互动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教育工作,比如可以充分发挥移动互动网的优势,将人文素养培养融入到“互联网+”战略当中,实施“互联网+人文教育”,强化网络教学。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到社会上去学习和锻炼,了解社会现状,坚定发展信心,提升人文素养。要高度重视“引导性”教育,不能以规制为主,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逐步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这一点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四是要打造教育队伍。做好“新教改”下的人文素养教育工作,必须有专业的教育队伍,除了思政教师之外,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队伍,这样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文教育。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重视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之外,对于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也要强调人文素养教育,使他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渗透人文教育内容,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建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协同机制”,教师之间应当加强沟通,教研室之间也要经常讨论,对于“新教改”下如何做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广泛发表意见,进而能够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人文教育落到实处。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工作,坚持坚持全面教育的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与“新教改”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现状入手,积极探索培养路径,重点在于要整合培养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教育队伍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谈谈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6
一、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语文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力,它涵盖了诸多的内容,比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对于语文素养,新的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没有明显的层次感,其缺陷性是目标太多,没有深入地思考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认知和学习态度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性。在语文教学中,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意志、情感和思想予以激活,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予以深层次的培养和引导,满足学生在学习层面上的不同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二、培养与发扬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精髓。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慢慢从少年过渡到青年阶段,其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育及人格的养成,将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进程。学生在这个阶段,要经历从“学步”到“独立行走”的转变,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为适应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做好准备。要做到这些,光靠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精神上足够理性,在意志上足够坚定,有强烈的进取心、开拓和创新精神,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巴金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语文教材,选取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形质兼美,不但能熏陶人的感情,给人以愉悦的审美过程,还能启迪人们的思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眼界得到了开阔。所谓对人真、善、美的要求,就是指涵盖了能健全人性、完善人格的智育、美育、德育。所以说,学生在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跟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有很重要的联系的,语文学科应是人文学科,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灵活施教,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言语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积累自己的语言素材,需要组织学生更好地、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老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技巧和阅读感悟予以指引,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段、词句进行摘录,对这些摘录进行温习巩固,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和积累。课外阅读的内容应是多彩的,课外阅读的空间应是宽广的。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新教学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学习语文也离不开思维。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饱含情感的语言、富有艺术的语言的滋养,可以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如果语文课回避语言的学习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维的训练,那么还有哪一门学科能担负起这个责任呢?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说语文的核心价值是语言学习及与语言的学习密切相关的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章的思想情感、内容观点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素养 篇7
其实中职语文课, 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 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 它既是一门基础课, 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 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 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教育即是以人文关注为核心, 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这种教育在语文课中应很好地体现出来, 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人文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 更进一步认识到, 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 即对“人”的关怀, 脱离了对“人”的关怀, 你只能有人文知识, 不能有人文素质。现在的学生不只是中职生缺少人文素养, 即使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 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 不懂得感恩, 缺乏社会责任感, 个人主义盛行却对环保事业漠然、注重标榜自我却对公益事业漠然, 想得高工资却不想劳动, 等等。这就是缺少人文教育的产物。所以, 人文教育要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 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慢慢地使学生爱学语文, 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可采取如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古诗文诵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人留下的文化精髓, 大量的吟诵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他们吸收古代语言的营养。中职教育课程安排基本每周两节语文课, 每节课前可设计十分钟的学生口语训练时间 (由于语文课时少, 可利用每天早自习进行这样的训练) , 要声情并茂地朗诵古诗文, 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 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诵读为本, 不求甚解”, 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 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 通过反复诵读, 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 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开展一些古诗文诵读活动。即一月一次班级比赛、一学期一次赛诗会、一年一次古诗文读书节。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 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 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 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二、现代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就已经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选取的课文非常有教育意义, 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职业素质。如语文职业模块《我与地坛》一课, 作者史铁生就是很好的自知、自强教育典范, 认识自我的价值, 学会尊重生命, 珍惜生命, 教育学生去懂得人生道路上的风霜雪雨都是对生命意义的启迪, 都是我们丢弃包袱、找寻光明、重新上路的起点。由此可展开讨论, 拿学生熟悉的上春晚的旭日阳刚、农民工街舞团、西单女孩等进行立志教育, 联系自身探讨感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学习差、特困家庭、特别生等的综合体, 对于他们的人文教育就应是这样潜移默化的进行的, 而且要想办法使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时, 时时关注学生的感受, 让他们感受到与自己息息相关。
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 (教师) 努力做到, 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 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 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没有这种交流, 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中职语文课更是这样, 要学以致用。语言交流、口语表达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以外, 要想适应社会, 就要走出课堂去实践。如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就应掌握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们可以设计一节接待模拟实践课, 指导学生结合案例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时要立足案例, 避免纯知识的讲解。可在学生阅读案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人物接待行为和接待语言的优缺点, 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如借助学习接待的语言要求和技巧, 借助表情、语气、语调等提高接待的效果, 营造良好的接待氛围。可设计一位学生在先后接待两位顾客时, 要求学生能根据顾客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购买目的, 迅速做出反应, 积极推介, 态度热情, 语言得体, 同时能够兼顾两位客人的感受, 从而圆满地完成接待销售工作。在这样的活动课中, 小组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培养热心、细心的职业态度等, 这都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支撑点。
最后, 要想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重中之重。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甚至达不到文明社会的一般要求, 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教师王栋生曾说:“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 教师的道德修养都必须高于社会的一般, 如果不能保证教师具备这样的素养, 整个社会的发展伦理必然会走向荒谬。”“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 虽然不像工农业生产的失误那样会立刻导致严重的后果, 但会隐藏在一个漫长的时期, 而当其滋蔓之时, 真是天命难回。”教师这个职业, 其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的成长’。因此, 教师的职业道德, 最基本的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
摘要:从现阶段中职语文教育现状出发, 提出中职语文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古诗文诵读、现代文阅读、社会实践三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传媒专业教育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8
一、传媒专业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本身就需要引导和塑造。
日本著名的媒介研究者林雄二郎曾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了“电视人”概念, 认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网络媒介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 可以说是典型的“网络人”。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生活伙伴、学习工具, 从网络等新媒体中, 学生可以获得各种信息, 扩大了知识面, 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现象, 缺乏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 知识较丰富, 但缺乏深度;思想较活跃, 但过于碎片化。而且网络的虚构世界, 也使学生缺少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 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少。此外,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往往父母地过分呵护会导致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淡漠等问题。然而, 浅层思维、快餐文化、碎片化语言、对现实社会甚少地关注和体验、缺乏责任意识、缺乏理想和信仰。这些都是与媒介的责任、新闻的价值追求、媒介从业者的标准背道而驰的。因此, 怎样针对“90后”的大学生进行传媒教育就为当前传媒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和要求。
2、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和媒介环境, 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问题。
从当前的社会层面来看, 效益观念日益盛行, 功利行为增多。社会阶段竞争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价值观更加现实。对物质的欲求日趋扩张, 物质越来越成为“成功”的代名词, 而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显得有些无力, 因此, 执著的追求人文理念显得越发的困难。
同时, 从当前媒体面对收视率、收听率、售卖量的巨大压力, 自然对于媒体的守望功能轻薄和怠慢。媒体娱乐之风盛行, 知音体、咆哮体、羊羔体等的盛行,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前我国媒体对文化、对思想、对道德、传统、人文等传播的弱视抑或是弱势。这对于未来的媒体从业者是一个“示范”, 更是一个“引导”,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媒体从业者们。以电视媒介为例, 媒体在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往往会偏离社会效益的轴心, 急功近利、心态浮躁, 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 从而导致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表达不甚充分。如《高龄女保洁员再遭飞车撞》 (《西安晚报》2003年11月8日) 《坐台小姐抢坐台小姐》 (《重庆晚报》2005年10月31日) 等。这些新闻标题在涉及有关城市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内容时, 并没有采取平等、审慎、同情的态度, 更多的偏重于猎奇、追求感官刺激, 对抢劫、凶杀、心理疾病等社会现象不是站在公立、平等、同情、探究的角度, 而是采取旁观和娱乐的手法来撰写, 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1]
3、传媒专业招生的生源情况加剧了人文追求的匮乏。
传媒专业在最初的招生阶段, 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公平”。这里所说的“不公平”是指不能均衡的按照我国人口的比例和阶层来获得相应比例的学生。这个问题显而易见, 比如这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在招生中, 往往是那些能支付高昂的培训费、繁杂的报考费、化妆费、服装费、交通费等费用, 还有每年1万元左右高昂的学费的家庭的孩子能够来报考这样的专业。此外, 日常生活中语音练习、气质培养等优越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的选拔标准自然而然的把很多学生排除在了选拔之外。所以, 传媒专业所招收的学生, 本身就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 那么, 他们话语的表达、观点的选取上, 自然而然地就会促使媒体成为中产阶层及其以上的代言。这些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 没有经历过苦难, 没有真实的体验过人生百态, 就很难会有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之心。
4、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忽视了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陈兵教授就曾表示, 传媒院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课程设置急功近利, 教学只满足于对操作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对基本理念和基本观念的传授, 忽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积淀, 忽视现代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公民意识的培育。背离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困难。[2]传媒教育还存在定位的缺失。比如, 目前全国与传媒相关的本科教学单位有877个, 几乎所有本科以上院校都在办传媒类专业。但联系到农村这个占中国三分之二的受众的媒体人才供应环节,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在涉农传播领域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服务农村的理念在各大院校传媒教育中并未确立, 重点院校毕业生停留在大都市, 专业类院校传媒人才毕业定位主要是进入专业传媒领域, 如法制频道、财经频道。由于我国媒体对农传播资源和投入欠缺, 媒介从业人员对农传播还停留在较强的“先入为主”的主观立场上, 对农村受众群体“新农村”建设的多方面信息需求不甚了解。一些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报道, 呈现出的多是物质生活水平极高的典型, 并不考虑农民群体的接受态度。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固执在校学习期间对农村的认识, 仍把农民置于弱势信息接收者的地位, 僵硬地把主观评价的媒体符号投放到媒介中, 从而造成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偏颇态度。[3]
二、传媒专业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倾向, 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的综合表现。曾经的一次上课经验, 让我感受到当前的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是比较匮乏的。我在当给学生上课时, 让学生描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时, 学生竟然觉得可笑;让学生描述母亲的微笑时, 学生竟然觉得煽情, 他们对高尚的审美、细微的体味观察充满鄙夷, 反而以丑为美、以异为美、以自己妄自尊大的自我欣赏为美、以外表的所谓名牌、时尚为美。审美, 包括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活动, 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也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大学生人生的全过程。因此, 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阔审美视野, 对大学生活多一些科学的合乎美学规律的审美评价, 自觉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美好, 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17世纪日本著名自然主义诗人芭蕉有一天在小路上散步, 看到一棵小花在默默地开着, 于是触动了他的怜爱情感, 写下了一首俳句:“当我细细看, 啊!一棵荠花, 开在篱墙边!”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当观看《杨善洲》的电视片时, 不禁为他的忠诚无私、崇高的品格所震撼, 心灵受到一次冲击和荡涤;当观看抢险救灾的电视直播时, 心里激起强烈的欲望, 摈弃卑微与自私, 为社会和祖国的发展去努力奋斗。美可启真、美可储善、美可怡情、美可陶冶情操。审美可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高素质修养的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人。可见, 审美活动有助于传媒专业的大学生调动自己的敏锐的感知力, 增强择善之心, 升华情感境界。
2、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性, 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关注, 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传媒人本身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性, 但这种参与是一种真诚的职业参与而不是去投机。媒体从业者应该为各个阶层发出声音, 在于是否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修正错误的诚意。我们怀念传媒批评的底层感和平民意识。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 没有平民情结, 没有对百姓的理解、支持和鼓励, 没有把深蕴在人民心中的心理的问题明白地表述出来并担当起来, 你的工作就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化的重复,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怎样让学生步入社会前, 在传媒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教育呢?第一, 传媒教育要努力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我们的媒体也不是精英的媒体, 因此, 传媒教育就应该以平常人、平常事教育学生。英雄、明星值得关注, 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更值得关注。第二, 传媒教育要明确自我定位, 对人文关怀的有清醒的认识。传媒教育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 但近年来多数院校的传媒教育缺乏人文品位, 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 因此, 应该增加中国史、中国经典研读、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人文类课程, 让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第三, 传媒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包括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有理性有激情。传媒人不应成为金钱和物质技术的奴隶, 而有责任推崇向上的人文理想、启人心智、关注弱势群体、规避个人隐私、规避报道对象及相关人员的情感和感受, 做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人。[4]
3、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做社会的守望者。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 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前世今生和价值判断。媒体的守望功能是人们所熟悉的。要做文化的守望者、思想的守望者, 成为许多媒体人的理想。诚如当年以笔为旗的“文学圣侠”张承志所言: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对于人的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何谓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生, 就是能够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窥一斑而知全豹, 有较好的整体感知和纵深感, 能够把握事物的主次, 主流发展方向;有独立精神的学生, 就是敢于质疑批判, 有敏锐的洞察力, 有主见,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有独立精神的学生, 就是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教育方式, 主动辨别吸纳扬弃知识, 不唯师, 不唯本, 主动、活泼、自然发展的学生。
在文章的结束时, 我想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教授、博导、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范以锦在总结一些年轻人为何成为令人尊敬的“年度记者”时, 提出了几点启示:
充满理想和激情, 才能有前进的动力;理想、激情与务实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功永远属于敢于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的人。我想, 这位老新闻工作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值得我们传媒教育者去思考和借鉴。
摘要:传媒教育决定着未来媒介的发展, 而当前的传媒教育存在着人文情怀匮乏的问题。本文对目前的传媒专业教育存在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阐述, 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传媒教育,人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http://wenku.baidu.com/view/95b6ea97dd88d0d233d46a65.html
[2]王文娟:《对当前传媒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访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陈兵教授》, 载于《今传媒》2011年第2期。
[3]李彬、霍速:《“新农村”话语构建中农业院校的传媒教育构想》, 载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
【培养职高生的人文素养】推荐阅读:
浅谈职高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09-02
职高数学的兴趣培养06-04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5-29
班主任给职高生的期末品德评语09-10
人文精神的培养09-13
音乐素养的培养07-26
科学素养的培养07-31
培养核心素养的教案06-17
职高生学习语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