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培养

2024-07-31

科学素养的培养(精选12篇)

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1

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一般包括科学的思考方式、保持对科学的新奇、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的思考方式是指明确我们生活的这个自然界中运行着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获得,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保持对科学的新奇包含了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是一些最基本的关于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这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大脑中必须经历三个过程:记忆、整理、领悟。记忆阶段是利用海绵式的思维吸收储存大量知识;整理阶段是在无意识参与下,人的大脑皮层在一个指令的驱使下,将知识整理成一个个的系统;而领悟阶段则是在实践和一定量的作业刺激下,把知识升华成为智慧。而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学生科学素养难以达成,原因很多,其中频繁的测试造成记忆的碎片化、频繁的测试造成思维的钝化是主要的因素。为改变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一、问题式课堂对话是科学素养达成的首要条件

科学素养一个基本要素是具备一定层次的科学思维,这种科学思维包含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新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和运用等能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这些思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所以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对科学思维彻底地解读,而解读这些科学思维的条件就是问题式的课堂对话。问题式的课堂对话的实质是讨论———教师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情境和问题,在平台上老师展开与学生的对话,鼓励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话题里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有一定经验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平等对话的可能。对话的目的除了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主要是能够平衡发展学生的各种科学思维。

例如初中物理电路教学中,基于问题式课堂对话,可以这样设计:

将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根剪开的导线,教师拿着这根导线问:“现在每一小组手上都有一根导线,观察一下它由哪些材料组成?”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依据以前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判断、比较,发展的是一种分析性思维的能力。然后学生很快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它是由塑料和铜丝组成的。接着教师又问:“它们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去发现、想象、生成,呈现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学生也很快明确,铜丝起到了导电的作用,塑料不能导电起到阻止导电的作用。接着教师又问:“它们这样组合起来有什么目的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依据上个问题的结论去运用,完善的是一种实用性思维。这是要让学生明确它们是既可以迅速地传递电,又能防止触电。

二、用实验串联各个知识模块是科学素养达成的重要手段

初中物理课、生物课、化学课都有大量的实验,按操作的人群分,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按目的分,有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按形式分,有模拟实验、仪器实验,等等。这些实验的用途是使学生对科学的概念、能力、情感起到记忆、整理、领悟的作用。在新课标初中所用教材中,都试图通过实验的手段,论证和探究各科尤其是物理、化学等科的内容,然而在论证和探究过程中却将一个个知识模块割裂开来,形成孤立的个体,加重了记忆的难度,不利于大脑对知识进行整理,也难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升华和领悟。例如电路的学习,一般有如表1的实验:

如果能利用一个实验把各个知识模块串联起来,那就能解决以上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也能学得轻松和愉快。实践证明确实有这样一个实验,例如在“电路”一节里就可以使用学生在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两个小灯泡(3.8伏)和灯座、一个开关、两节1号干电池、两个电池盒、导线若干。先利用一个小灯泡和其他的仪器组成一个简单电路,通过小灯泡的发光引出用电器的概念,然后拓展出生活中的常用电器,同时由这个简单电路得出电路的概念以及开路和通路,同时以手电筒的电路作为拓展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查看灯座的结构,引出绝缘体和导体的概念,同样家庭中开关、插座、护线套也是属于拓展的范畴,接下来也是利用这个电路完成4和5两个实验,而增加一个小灯泡则是第6个实验。

这样以一个主要实验为主线,其他实验为分支,把各个看似不相干的知识模块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电路的记忆、整理、领悟。

三、留白是科学素养达成的必要策略

留白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空余时间,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利用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在探索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将升华知识、领悟科学原理。

留白分为课内留白和课外留白。课内留白是教师利用课间10分钟或者是少上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实验的仪器,讨论这堂课的内容,还可以讲讲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关于自然科学的逸事。例如物理“凸透镜成像”中,教师可在课间10分钟,每一桌发两个凸透镜,一个焦距是10厘米,另一个是5厘米,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和归纳出凸透镜的成像的特点。课外留白是教师挤出课外的时间,让学生发现科学。例如,同样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内容中,教师课后可放置8台显微镜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头发、树叶等等。

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总能想出很多办法。而问题式课堂对话、用实验串联各个知识模块、为学生思考观察留白,则是针对现行教学中的弊端所采取的最好的科学素养达成的途径。

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2

1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就个人而言,个人对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业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及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提出、发现和解决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某种现象。总而言之,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科学品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

1.2 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必须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物理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既学到基础知识,也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3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3

【关键词】初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体会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许多学生感觉很难学,老师们也感到很难教。目前的科学教学中,“题海战”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许多教师认为“做的多,熟能生巧”是不变的真理。但事实证明,“题海战”的效率是低下的。学生们付出很多精力去做题,但效果不一定好,特别是在以注重考察学生能力为主的中考中,“题海战术”更显得苍白乏力。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我向来反对“题海战”。我认为,科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遵循《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年来,我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一直很少,所以学生在课外用于学习科学的时间并不多,但我所教学生在中考中的成绩都很稳定。下面我谈一谈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1 重视科学发展史教育

事实上,学生真正学习科学,直到初一才开始。所以,每次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我都会给学生详细讲述我国的科学发展史:我国由于长期闭关自守,不重视科学技术,从一个文明古国沦落为近代的一个落后挨打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航天技术(人造卫星、神州系列飞船、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核能技术(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核电站的自主设计和建设)、导弹技术(我国的洲际导弹可以发射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计算机科学技术(龙芯1号和2号CPU及曙光系列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生命科学(杂交水稻的培育、DNA鉴定技术的掌握、克隆技术等方面的成就)等各个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生们都能聚精会神地听,他们在了解我国科学发展史的同时,也激发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激情。

1.2 关心身边的科学,使科学教学生活化、社会化

科学教学中要经常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设问:“味精和食盐为什么要在菜烧好后放进锅里?”然后向学生讲解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钠,高温下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一种致癌物质);加碘食盐中碘酸钾受热易分解,从而会使碘散失。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生活小常识。

在教《遗传和变异》时,学习了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男性可以产生“X型”和“Y型”两种精子,而女性只能产生“X”型的卵细胞,若“X”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女,若“Y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男。从而揭开了生男生女的奥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介绍DNA鉴定技术、转基因食品和克隆技术及其应用意义。

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后,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两个人抬货物,谁的肩膀离货物近,谁承受的力就大?”设货物的重为500牛,甲乙两人的肩膀离货物的距离分别为0.4米和0.6米,引导学生以甲的肩膀为支点,算出乙肩膀所受的力。同理,算出甲受到的力。从而,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个日常常识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的能力。

科学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例子太多了。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又能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1.3 增加一些趣味性实验

课堂教学中,多做一些趣味性实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可以做“白猫变红猫”实验。在学习可燃物燃烧条件时,可以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在学习大气压时,给学生展示皮碗“吸住”墙壁的实验。在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时,给学生展示“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的实验等等。

1.4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听觉和视觉的震撼

例如,在上能量相互转化这一节时,给学生播放“神七”飞船发射的视频。在学习电流的形成时,给学生展示电流流动的动画。在上生物的适应性这一节时,给学生展示大量的生物图片及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妙。学习大气压时,通过幻灯片给学生重现当年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2.1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讲清其内涵和外延、前提条件、适用范围等,并通过适当的辨别,让学生透彻地理解。

例如,在学习了重力后,给学生提问:

一个初二学生的体重是:

(A)50千克 (B)50牛 (C)500牛 (D)5000牛

学生通过练习,能更清晰地区分质量和重力这两个概念。

在学习二力平衡这个概念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这个前提条件,使学生正确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注:这两者学生很易混淆)。

在学习固体溶解度时,要引导学生从条件——一定的温度、状态——饱和、溶剂量——100克、单位——克等四方面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对防治传染病的三条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区分,是学生感到为难的问题,经常出错。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概念。特别要注意蚊、蝇是传播媒介动物,是传染源,而不是传播途径,因为它们只会携带病原体,而不能散播病原体(病原体在它们体内不能大量繁殖)。其次,要弄清所采取的措施是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中的哪一个环节。如“学校让患流感的同学回家治疗好后,再回来上课。”这一措施,同学们经常会认为这是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其实,仔细分析,这一措施针对的对象是患流感的同学——传染源,属于控制传染源。又如,“非典”期间,要求人们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去,许多同学认为这项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其实,该措施的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健康人——易感人群,因此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在学习了呼吸作用后,引导学生辨别呼吸作用和呼吸。呼吸是指呼吸运动,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物理变化。而呼吸作用是是指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2.2 重视对知识的归纳,形成知识的层次及网络结构

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列出下表:

通过比较归纳,学生就容易掌握上述知识。

在学习生态系统后,通过辨别,使学生掌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一个知识层次结构。相似的知识层次结构还有:

染色体→DNA→基因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卫星→行星→恒星

在学习了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可以归纳出以下知识网络:

让学生写出上述有关化学方程式。

2.3 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2.3.1 重视化学用语的教学

首先,元素符号要求书写规范。其次,引导学生学会严格按化合价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再次,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其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配平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原子配偶法和得失氧原子个数相等等方法。

2.3.2 重视科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2.3.2.1 培养学生学会计算题的解题格式

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算出有关物质的质量比;物理计算题中要写出公式;各种科学量要带单位等。

2.3.2.2 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在求解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这一类计算题时,一定要使学生理解学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

在解速度、密度、电功率等有关计算题时,要灵活选用合适的单位。米/秒与千米/时、克/厘米3与千克/米3、瓦与千瓦等要灵活使用,以使计算简便、准确。

在解电功率、浮力等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如计算“220V,800W”的电饭煲工作半小时,所消耗的电能时,许多同学会根据I=P/U,再根据W=UIt求解,而不知道用W=Pt=0.8Kw×0.5h=0.4Kwh这种最简便的方法。又如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I2R=U2/R,许多同学经常不知道用哪种形式求解,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串并联电路的不同特点,选用合适的形式求解。再如,轮船在海水中的排水量为1万吨,计算轮船受到的浮力(海水的密度为1.03×103Kg/m3)。大部分同学会先根据V排=m排/ρ水,再根据F浮=ρ水gV排这一绕圈子的做法,而不知道用F浮=G排=m排g=1×107Kg×9.8N/Kg=9.8×107N这一简便做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3.3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未知的知识。例如,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等特点,并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同时也熟悉了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从而打下坚实的电学知识基础。因此,教学中要设法开出全部学生分组实验,并引导学生认真练习,准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切不可舍本逐末,少做实验,多讲理论。

3.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给学生提问题、做练习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切不可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很快地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会出现我们教师常说的“屡教屡错”、“思维呆板,不知道转弯”等现象。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科书及教师等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即使学生的观点真的错了,也要耐心细致地说服,而不能轻易地打击其积极性。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否定了权威的观点,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

4.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控制变量是通过设置对照组来实现的,变量只能控制为一个的思想方法。

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课本中的探究问题,能在课堂中完成的,就当堂完成,不能当堂完成的,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同时,教师适当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去探究。

还有,对科学探究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点也很重要,也是同学们感到较为棘手的问题。这方面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培养。

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使学生热爱科学

科学课切忌枯燥乏味, 上成单纯的读、写、记、背的课。每一堂课教师都要尽量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1.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标本、挂图、模型等。

2.利用好活动基地和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 细致观察狗尾草, 用简图画出狗尾草的主要形态特征。例如:《寻访小动物》一课, 把学生带至活动基地, 划定一个范围、一棵大树、一个花坛……仔细观察这个范围里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做好调查记录。

3.种植植物, 养殖动物。例如:种植凤仙花, 并做好大约三个月的记录。种植前教师做好指导, 之后每一堂课前都要引导学生交流凤仙花的生长情况, 指导学生继续做好观察和记录。

4.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整合。例如:观看视频资料,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5.动手操作。例如:引导学生用纸造一座“桥”, 自己制作并且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6.自制教具。例如:制作一个小天平, 制作铁钉电磁铁。

7.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

二、逐步形成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思想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它重事实讲证据。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大胆质疑、一丝不苟、主动探究, 对探究结果要用科学术语精准概括, 为了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 要耐心认真重复实验,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真听取他人看法, 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科学概念, 对结论要做出合理解释的习惯。以逐步形成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思想。例如: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 出示装好冰的玻璃杯,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杯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说是杯内的冰化成的, 有的说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 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接着引导学生: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用实验证明吗?学生通过小组分析讨论达成共识, 做一组一个空玻璃杯, 一个装有自来水的玻璃杯, 一个装冰的玻璃杯的对比实验, 并设计填写完成科学记录单。最后得出结论: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有关系, 并做出解释。

三、探究学习中积累掌握一些科学技能与方法

科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科学课堂中, 使学生逐步积累一些科学技能与方法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

1.观察技能。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就通过观察大树, 使学生了解科学课中的观察与平时的随意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科学课的观察是有明确目的的, 在观察前要做好准备, 如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观察任务。运用什么方法观察, 运用感官, 利用工具……要求带好纸笔, 做好记录。

2.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实验, 尤其是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和对比实验, 掌握实验技能。在实验前, 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明确实验的目标, 实验使用的器材和材料,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的注意事项, 小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流程去做, 并做好记录。实验后要把器材洗涮干净, 放回原处。

3.动手操作技能。对于教材中适于动手操作的内容, 要准备齐全材料, 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探究学习, 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所学科学概念, 掌握相应的动手操作的技能。手脑结合, 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整理加工观察、实验信息的方法。记录不仅可以用文字, 还可以用维恩图、简图、记录表、气泡图、网状图、柱状图、流程图、循环图等形式。使用这些记录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联想、比较, 判断, 概括能力, 表达与理解能力。每一种形式都有其优点。例如:维恩图可以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 简图可以了解事物的构造。

5.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敢于提出问题, 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猜想, 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之后作出判断和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辩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听取他人的想法, 加深对科学事实的理解, 从中归纳出科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想象、分析、推理、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

四、利用课外、校外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

对于一些课堂时间不够的拓展性的实验, 可以延伸到课外继续研究,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阅读科技报纸杂志、书籍、观看电视科技节目、上网等收集积累科学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例如, 在学习《探索宇宙》一课时, 引导学生课外收集我国和其他国家探索宇宙历程的相关内容,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进程, 感受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增强自豪感、责任感, 激励他们将来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课是探索自然现象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利用每一节科学课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尊重客观事实、尊重他人、乐于动手、愿意与人合作、敢于质疑探索、敢于发表自己见解、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积极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5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小学

王砚裙

【内容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最终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科学的种子。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科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民族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创设情境着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挖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才干。例如:在上《循环系统》一课时,使用投影仪帮助教学,使其显示出血流方向,动、静脉血流情况,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学生对之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就容易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再如教学《蜡烛熄灭了》一课,上课时,先要求学生动手划火柴点燃蜡烛,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把蜡烛熄灭”,而且要求“尽可能使蜡烛慢慢地熄灭”,该怎么办?还有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最好?这样,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从培养兴趣着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进而激活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而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要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保持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 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所思所想。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并用文字、图画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三、从营造氛围着手,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上《燃烧》一课中,讲完燃烧需要两个条件——可燃物和氧气,我马上提出问题:怎样才会使火熄灭?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方法,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各抒已见:有的说用水浇灭它;有的说拿土盖在火上面;有的说可以用灭火器;有的说可以拿密不透风的容器罩在火上面;有的说可以把可燃物从火中拿开,火缺少了可燃物就会慢慢熄灭等等。其中有一位同学回答说吹气可以使火熄灭,理由是他看到点着的蜡烛是吹口气让它熄灭的。这个答案有点出乎大家的意外。我马上启发同学为什么风可以使燃烧更旺盛而吹气可以使蜡烛熄灭?同学们经过思考后马上回答出:人呼出的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这些都不是可燃物,当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足够多时,火就熄灭了。因此学生的思考往往来源于对生活实践细心的观察,学生在经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后脑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即使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也不要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也应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四、从创新思维着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

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人的知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惟一的途径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实验。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都不同,但成像的规律如何,我在课堂中不讲,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自已去探索,2 自已去挖掘其中的秘密。实验中,学生怀着高度热情地进行探索。当实验成功了,学生的心情会无比激动,学习的兴趣倍增。在这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与能力。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实践的快乐。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很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灵活地扮演好课堂内的多种角色,认真钻研各种教学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教会学生思考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学教程》,胡寅生,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马冬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小学科学教师实用手册》,周新奎,山东人民出版社。.附:

作者简介:王砚裙,女,彝族,1978年11月生,1999年毕业于玉溪师范学校,专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教以来,诚心育人,潜心钻研教材教法,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曾多次在镇小学举办的教师“教学五项技能”竞赛中获奖;2005年4月《新理念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玉溪市小学数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6年7月撰写的论文《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在云南省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竞赛中荣获贰等奖;2006年11月在新平县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小学语文学科贰等奖;2007年6月撰写的论文《浅议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在“《云南教育成果》系列活动——第四届云南省教育工作者优秀论文”征稿活动中荣获贰等奖;2007年9月、2008年9月两年都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十佳”教学能手。

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小学

编:653403 电

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6

《电磁铁》一课,主要有两大探究活动:一是制作铁钉电磁铁;二是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两大探究活动,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而?“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活动中,“线圈绕线方向与电磁铁南北极关系”、“电池连接方法与电磁铁南北极关系”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但在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两个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因此,为了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我努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操作;二是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凡事预则立”,由于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最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真正经历实验的过程

1.做好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探究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前提。

(1)实验材料的准备。我在上课前将实验需用的所有器材:指南针、铁钉、漆包线、电池准备就绪,摆放在实验桌上。

(2)实验知识上的准备。上课伊始,我首先指导学生们复习有关磁铁的性质,并且特别要求学生理解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意思。

(3)实验组织上的准备。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上课前我按6人一组,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1名记录员,并要求每一个组员必须至始至终参与实验。

(4)实验操作方法上的准备。为了使实验操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下去,在每次正式实验之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操作“演习”。经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演习”活动,学生不仅进一步熟悉了实验操作方法,而且还可以引起他们对操作活动的重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实验探索过程必须做到严肃认真。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必须密切关注着同学们的表现,我见缝插针地参与各小组的实验讨论,指导和总结实验,以保证了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以及对实验结果予以科学的分析,既是实验操作的意义所在,又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课本没有明显的办法和要求,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探索且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我采取了用表格引导,让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过程的做法,帮助他们有效探索,主动建构科学概念。

第一部分:制作铁钉电磁铁

学生探索前,我先给半分钟时间,让他们想好怎样将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缠绕在铁钉上,想好后再动手做,做好后就把做法记录表中。接下来进行电磁铁吸大头针的实验探索,做前我提醒学生不要通电时间太长,至于为什么,试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的亲身感受再做交流。此外,如果学生对线圈缠绕方法除顺时针、逆时针外,还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老师不下结论,留给学生课外实验,鼓励孩子探索)

第二部分:

(一)电磁铁有南北极

为了让实验探索的高效,同样在实验探索前我给2分钟时间让小组交流,如何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在各组交流后,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些问题参与讨论,如我常会给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指南针的北极靠近电磁铁一端有明显吸引的现象,这样能证明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吗?”讨论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科学概念。

(二)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个探索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电磁铁南北极改变有两个变量,在实验探索中我们要控制一个变量,否则是没办法实验的。然而,在实验前如老师把这个问题直接告诉学生,又失去了探索的意义,所以,在实验前我先让学生猜测,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会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证明自己猜測的实验办法,并把探索的办法补充在表格中。1.改变电池连接的正负极,线圈缠绕方向不变;2.改变线圈缠绕方向,电池连接不变。假设学生还有其它的办法,也可让学生大胆的探索,但老师要特别关注。

试论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7

一、地理科学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学生由学习、训练、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意识、情感等智能要素的综合反映。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部分。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最重要的构件, 所谓地理科学素养是学生由学习、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以及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有机要素的综合反映。大致可以概括为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方法和过程、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1) 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知识是基础, 比如地理概念、现象、分布、过程以及成因、特征、规律等内容。地理技能是关键, 包括提出问题、收集问题、整理问题、分析问题及回答问题等技能。地理能力是在地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2) 地理方法和过程。主要是指能够发现地理问题, 设计探究方法, 开展调查研究, 得到解决方案, 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见解、交流体会、反思成效的过程。这些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激发他们积极去探究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起到奠基作用。 (3)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上体会地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体会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逐步感受地理学的自然美。在情感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并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 关心周围环境和地域变化, 做到时刻关注人地关系。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迷信权威, 尊重自然。对所处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责任感, 成为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影响培养地理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1) 教育主体。在影响培养地理科学素养诸多因素中, 教育主体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教师的知识广博程度、理论水平、教学艺术以及敬业程度, 学生的性别、年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以及意志情感等因素。 (2) 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有时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 影响了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依据新课程标准, 要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改变评价与管理模式。 (3) 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生由原来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对地理知识、规律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转变成为积极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 (4) 评价方式。地理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目标多元化和手段多样化, 既关心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又侧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成为地理评价中的主体, 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5) 课程资源。地理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利用地图、资料、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完善地理教学。

三、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策略

(1) 教师的讲授是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地理教学是让学生懂得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和其他的动物、植物共同享用自然环境。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自然环境就会和人类和谐共同发展;倘若人类不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 良好和谐的自然环境就会消失, 自然灾害就会接踵而至。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剖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等环境与发展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2) “活动”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教材中的“活动”内容, 要结合实际, 紧扣“本地”具体情况, 将学生身边的“地理”融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学习城市的规划时, 可让学生讨论本地工厂企业的布局是否合理, 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技能, 又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视野”, 使学生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得到提高。 (3) 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地理“课堂”要扩大化, 校园、野外、社会、家庭、网络都可作为地理课堂。在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下, 教学活动不再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师生平等互动、生生互助合作, 学生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与小组相结合。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愉悦情怀。 (4) 开展第二课堂, 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实践证明, 学生应参加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比如生产布局、环境污染等社会调查, 这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总之,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 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意识,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出发, 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思考能力和地理科学意识, 努力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向东, 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2) .

借助科学阅读培养科学素养 篇8

一、借助科学阅读, 把握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小学科学教材涉及大量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对科学概念的教学采取灌输的方式, 学生肯定是难以理解的。有关学者在小学3-5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概念主导的阅读教学计划”研究, 结果显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因此, 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来把握科学概念。

例如, 像“胚根、胚芽、胚乳”等科学专有名词, 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以“胚乳”为例, 笔者借助了玉米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然后让他们通过阅读来对这一科学概念进行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深入了解到植物的叶有“单子叶”和“双子叶”之分,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植物自身所含养料是否被储藏在胚乳中。正是这样一个阅读过程使得学生对于科学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 学生还在阅读的过程中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拓宽了知识面, 从而构成了一种非常完善的科学概念体系, 有效提升了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可见, 在小学科学概念的教学中, 引导小学生通过科学阅读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让他们把握科学概念的本质内涵, 通过科学阅读, 才能有效地让小学生感受到科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为他们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充分地结合科学概念的要点进行有针对性阅读, 从而完成对科学概念的有效构建。

二、借助科学阅读, 理解科学原理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材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把握, 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原理具有严谨性和真实性, 学生只有把握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 才能更好地激发内心对科学知识的激情。而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有效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科学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例如, 在进行“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详尽阅读了相关理论知识, 进而引导他们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在阅读的基础上, 小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了充分的感知以后, 再组织他们用表演的方式来展现呼吸作用以及光合作用的具体表现, 在这个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由于小学生对这两个科学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把握, 因此, 就能够有效地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进行深入区别, 从而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

可见,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 引导小学生对一些科学原理进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当他们正确把握了一些科学原理, 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而科学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原理的重要途径, 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进行针对性阅读。这样, 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才能通过自主化的科学阅读充分把握科学教材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从而为有效的科学学习做好铺垫。

三、借助科学阅读, 拓展科学视野

众所周知,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 小学生是不能利用实验以及观察等方式来获得并且理解的, 所以阅读非常重要。学生面对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点时可以采用阅读的方法进行理解和重组, 这样才能有效拓展小学生的科学视野。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悉心指导。

例如, 《我们吃什么》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非常多的关于食物的知识, 但是由于食物营养知识的复杂以及庞大, 学生日常所了解的那些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教师又不可能借助实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因此, 想要更加深入细致地学习食物营养的知识就只有通过阅读来实现。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对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与把握, 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下, 拓展小学生的视野非常重要。拓展视野与加强阅读是分不开的, 只有通过充分阅读, 才能让小学生大量地获取科学信息, 从而为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借助科学阅读, 形成科学情感

当今, 科学知识已经延伸到了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但是, 有相当多的小学生会感觉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复杂、抽象、难以理解, 因而对学习缺乏兴趣。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 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 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科学阅读才能促进小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好情感。

例如,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等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认知以及理解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阅读才能让他们可以更轻松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才能让他们对学习拥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养成自助学习以及阅读的好习惯,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速度以及教学的质量。

可见,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 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在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阅读, 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良好学习情感的形成。

在运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篇9

对于幼儿来说, 运动中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和内容, 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 每天都会做的事, 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 完全由幼儿生成的科学主题内容还是比较少的, 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捕捉契机。那么, 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教师, 在运动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呢?

一、在体育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每天都有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期间幼儿在活动中可能蕴涵着许多有趣的科技成份, 教师应该善于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感知, 善于观察、捕捉, 并适时引导幼儿探索、研究。如, 体育区域活动“打怪兽”中, 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了多种材质的“炸弹”, 让幼儿自由选择“炸弹”打怪兽, 玩了一段时间后, 组织幼儿讨论:“你打到怪兽了吗?哪种材料的“炸弹”最省力?”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各种体育器械的特征, 感知哪一种材质的“炸弹”最省力。于是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 感知各种物体的特性和优点, 体验到了不同材料的物质与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如, 纸团轻, 用的力最大;实心球重, 用的力最小。

幼儿在体育区域活动中遇到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大大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如, 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野趣, 玩车区域我们设置骑车的路线为:幼儿园门口的地砖路面—葡萄架下的木地板长廊—石子路—小山坡—跑道, 跑道上还设置了一些用报纸做的高低不同的“小桥”障碍。幼儿骑上车一会儿在石子路上紧张地握着把手颠簸着, 一会儿兴奋地欢呼着从山顶冲下来, 一会儿在跑道上用足力气蹬自行车冲过一个个障碍, 一会儿又悠闲自在地在平坦的跑道上前行。感受着在不同材质路面上骑车的不同感觉和用力的大小关系。久而久之, 他们得出从山坡上往下冲是最省力的, 骑上山坡是需要用力的, 骑过报纸障碍物也需用力的经验。

二、利用散步、远足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是一笔宝贵的学习科学的财富, 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育课堂。利用好了这笔财富, 将会对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初春, 自然界充满了生机的变化与特征, 在散步活动中, 幼儿漫步在山坡上, 寻找着春天的美景, 一阵微风吹来, 一片片红中夹黄的树叶飘落下来, 爱动脑筋的洋洋好奇地问:“以前不是说秋天才掉落叶吗?为什么春天也会掉落叶呢?”“秋天, 落叶树上的叶子会掉落下来, 那么樟树是落叶树还是常青树呢?它为什么会在春天掉树叶呢?”一时大家议论纷纷。第二天, 洋洋兴奋地告诉大家:“樟树是常青树, 它要在春天换新的树叶, 所以才会掉旧的树叶呢。”在这次不经意的散步活动中, 幼儿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 进一步感知了春天的特征, 体验了自然科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获得了对自然物的感性认识, 并在玩中随情随景对幼儿进行了一些科学探索活动, 培养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植物的热情。

当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 与自然物质环境进行对话时, 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了, 观察力越来越敏锐。在散步和秋游中我们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大气的变化, 当幼儿窃窃私语或者大声欢呼时, 良好的教育契机就产生了。如, 外出远足活动的游戏部分, 幼儿对自带的风筝特别感兴趣, 他们在玩中发现:“有了风, 风筝才能飞上天;拉风筝跑动时要迎着风风筝才能飞得高;风筝的大小和飞行的平稳性有关。”为了满足幼儿对风筝的进一步探索, 在区角活动中, 我们创设了“制作风筝”的活动环境, 提供了竹签、一次性筷子、纸、绸布等材料, 鼓励幼儿大胆制作, 通过制作风筝的形状, 比比谁的风筝能飞上天, 宽敞的活动室里沸腾起来, 幼儿研究着风筝的制作技巧 (翅膀的平衡、尾翼的角度与飞翔时平稳性的关系……) 和放飞的窍门 (尽量向上飞, 不能太用力, 拉着绳子助跑……) , 不断地思考和琢磨, 讨论尝试并改变着风筝的形状。

三、在专训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我们幼儿园是一所以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 幼儿每周要参加体操、游泳、乒乓球、足球的专项训练。我们充分挖掘运动中隐含的科学资源,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幼儿感受科学的存在, 感悟科学的规律。在专训中要注意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客观事实的关注, 培养幼儿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 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游戏、实验操作收集信息, 客观地描述观察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 通过游戏、实验, 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水”的主题活动中, 结合游泳训练让幼儿在水中进行游戏和实验:将游泳板投放在小游泳池内, 供幼儿玩耍, 五颜六色的游泳板漂浮在水面上, 幼儿兴奋地抓着、扔着, 玩了几天后, 教师鼓励幼儿想办法使游泳板沉到水下, 幼儿想出了用脚踩、用手按、用身体压等方法使雪花片沉到了水下, 在游戏中, 幼儿懂得了“沉”与“浮”的概念。

在球类训练活动中, 为了让刚参加训练的幼儿熟悉球的特性, 我们先让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球弹起来, 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游戏, 幼儿最终得出:“用力拍弹得高, 力气小弹得低;用手拍在球的脑袋上球就会弹起来, 否则球就会飞出去”的结论, 体验探索的乐趣。

2. 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观察、讨论, 寻找科学的秘密

在游泳池内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尽情地嬉戏、游戏, 无意中源源和骁骁像往常一样面对面玩打水仗游戏, 骁骁经不住源源的强烈攻势, 一边用游泳板挡着一边拼命还击, 这时两人泼出的水都打在游泳板上, 神奇的现象发生了, 一旁的茗茗叫道:“游泳板站起来了, 怎么这么怪呀?”他一叫, 把大伙儿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这时, 源源和骁骁被他一叫停下了手, 游泳板顺势倒了下来。“刚才源源和骁骁在干什么才使游泳板站起来的呢?游泳板怎么会站起来呢?”我在一旁鼓励大家思考, 聪明的茗茗恍然大悟:“哦, 我知道了, 刚才他们两个对着打水仗, 把水都打在游泳板上, 游泳板就像被东西顶着一样站起来了。”“是真的吗?我们再来看看。”源源和骁骁又打起了水仗, 游泳板又站起来了, 大伙儿兴奋地欢呼起来。于是, 他们也两个两个玩起了打水仗游戏, 一块块游泳板站立在游泳池里, 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通过观察, 幼儿领悟到游泳板两边的泼水力度大小均匀能使游泳板站立起来的秘密。

3. 专训中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

在乒乓球训练过程中, 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引导, 幼儿发现了用力的大小与球的远近、高低的关系, 从而掌握了发球的技能。在体操房内训练跳远时, 幼儿又发现手臂甩得越有力跳得越远, 起跑速度越快跳得越远。

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10

首先, 物理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如何, 也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 都有权利和责任学习自然学科基础的、需要的物理知识, 培养相关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搜集整理, 就着某个物理理论知识或概念, 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现象的解读和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解读生活的兴趣。

例如关于凝结的教学当中提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 “有浓雾的早晨, 跑步对身体的健康还有益么?”这里要从雾的成因分析。雾是空气中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凝结而成的。从热学知识可知, 气体的液化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夜晚气温降低, 大量的水蒸气变成了饱和蒸汽, 但要凝结, 空气还要有浮尘, 倘若无浮尘存在, 水的饱和蒸汽压再高, 也无法凝结成小水珠, 雾也不能形成。这是气化和液化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有凝结核。空气中尘埃、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微粒成为凝结核, 有时大气污染, 雾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多些, 在有雾天气的早晨跑步, 大量吸入这些有害的物质, 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重者还会引起咽炎、喉炎、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 有的还会引起过敏性疾病。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就可以让他们科学地影响周边人的实际生活,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其次, 尊重知识的同时, 更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物理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是指系统的, 经过筛选的基础物理的现象、概念、规律、事实等;“过程与方法”是指简单的科学过程、思维过程、思想方法、物理方法、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基本的世界观、科学观、人生观, 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是物理教学的大纲规划。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接收, 使得物理教学落实到位, 教会学生自主地学习, 自愿提升自我科学素养, 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使得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法, 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科学过程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利用探究的方法,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现自身对待物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以及应用到自身的成长当中。例如在学习电势和电源电池时, 教师结合科技发展实际水平, 问学生对生物电池了解多少, 让他们收集相关信息。

二、物理学科的探究意识培养科学化

学习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评价应该基于学生的过去, 重视学生的现在, 着眼学生的未来。应该关注学习的全过程, 及时地调整记录过程中有利于鼓励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可变数据。例如:对于教师物理成绩的记录, 对于一直进步的学生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发现学生的特长, 客观科学地评价, 会为学生提供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学习空间。实施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正确的判断力, 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强调从生活到物理, 再从物理到社会实际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明确提出探究活动的具体要求:不过分地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和系统,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 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实施探究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中的真实体验和感悟。鼓励创新意识的产生, 激发大胆的假设和实践能力的展示。使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善于表达和交流, 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意识。

物理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通过科技馆、博物馆、建筑展览等为物理教学素材的使用提供保障。同时为科学活动的实施提供机会和条件。但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方式, 使得物理知识在相应的领域得到恰当的使用和发挥。同时对于物理教学实施帮助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拓宽渠道, 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必需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生存的实际能力。

三、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是循序渐进的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 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 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 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构建。尊重学生的人格, 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有自己提升素养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发扬教学民主。教师不成为课堂的垄断者, 而成为“物理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 寻找机会把好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团队成员。在沟通中实施心灵深层次的对话, 达到情感的融合。使学生自主、自觉、自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开拓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 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深层次理解。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会给学生走入社会提供充电和汲取养分的机会。要培养有科学素养, 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学生, 从而使师生共同肩负起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使命和责任。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是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上, 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实际中, 发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科学价值, 使学生意识到宣传科学知识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54-01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3.27%,而加拿大的公众科学素养早在1989年就已达到4%,欧盟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1992年达到5%,美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于2007年达到25%,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公民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缺乏对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了解更是严重不足。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学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缺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1]。

一、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问题

1、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缺乏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

受历史与现实等原因影响,我国的小学教师多是师范专业毕业,科学素养相对较为薄弱,尽管部分教师通过再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但仍与教育内容和科学素养的标准存在差距。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足,导致学校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此外,教师缺乏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小学的科学课程通常由其他科目教师代教,科学课成了某些教师补充课程量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前未能做到认真备课,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照本宣科,过分注重某些知识点,未能实现课本内容与现实相结合的目标,未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部分科学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课程中,教学方法过于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未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科学教学,导致学生对枯燥的科学知识难以提起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点认识不足,导致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式,也未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逐渐感到吃力,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如相关的实验活动、课外活动等,导致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不足[2]。

3、小学生培养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不足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缺乏培养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为了升学通常会过于注重对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未能进行大量相关的科学阅读,所学的科学知识难以得到拓展,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此外,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过于相信和服从教师,完全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实验,认为教师和课本说错了就一定错了,缺乏自己思考的能力,缺乏对科学采取一种质疑的态度。

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1、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

学校应首先提高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教师和学生对科学素养培养的态度才会转变。学校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将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通过让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讲座、观看教育视频、组织教师参加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学校同时提高对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视,安排专任的科学课教师进行教学,并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对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充分备课,对科学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

2、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联系现实生活,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可通过情境设置、教师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情况,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做到及时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多所学知识能够做到贯彻了解。此外,教师在进行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开展相关的实验活动或课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乐趣,并加深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

3、注重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科学的时间有限,因此学校与教师可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学校可大量订购相关的科普书和科普杂志,提倡学生看科普书和科普杂志,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出黑板报、办科技周、举行科学竞赛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注重对学生相关兴趣的培养,如部分学生对某些野生动植物的研究感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研究,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在当前的社会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是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针对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缺乏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小学生培养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不足等问题,学校应注重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师注重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渐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于海洪.马淑杰.宋北荒.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9(03):119-123.

[2] 刘雪梅.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03):59-60.

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大胆质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在兴趣的激发, 重在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其对蕴含科学原理的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 通过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 鼓励其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如, 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沉与浮”的过程中, 当幼儿对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如何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时, 我为他们提供了硬币、石块、泡沫、纸船等多种材料, 在幼儿自由选择实验材料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确定实验方法、步骤,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大胆实践,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让幼儿带着疑问, 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 教师要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 并积极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他们参与观察活动, 逐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如, 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 我先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实验, 并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而后鼓励他们用自己带的塑料袋去进行收集空气的活动, 并给气球打气,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胆探索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 能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 进而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动手操作, 提高幼儿实践能力

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活动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当儿童操作物品时, 其通过推、拉、拍等操作, 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建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观察如何放置物品的过程中, 获得了物理知识;在对物品进行比较、分类, 形成概念时, 获得了逻辑数学知识。由此可见, 科学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操作、探索是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科学结论, 印象最为深刻, 其在探索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科学体验, 产生新的想法, 从而更乐于动手、动脑。因此,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 为他们创造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 支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有利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如, 为幼儿呈现一幅《小羊过河图》, 让幼儿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小羊过河。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通过动手操作, 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使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上一篇:转变及构建下一篇:邮件收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