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2024-10-13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共12篇)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1

新课改实施的目的是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造参与的机会。下面就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过程, 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它能生发学习激情, 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 设计趣味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要依次作为突破口, 创设化学学习的氛围,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发学化学的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2. 理论联系实际, 诱发学习兴趣。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 现代化学生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 时时补充我们生活中与化学联系紧密的事实。

3. 揭示化学之美, 巩固学习兴趣。

寓美于教, 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去感染学生, 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 (即使是理智的) 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激学生, 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 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 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

1. 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 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 在化学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 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 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2. 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 起阻碍抑制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 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 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 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 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 提高教学艺术,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 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 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 做到深入浅出, 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 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3. 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过程中, 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 化学比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 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 做到有理、有据, 以理育情。

4. 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 首先,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参与的本领。

1. 指导学生阅读。

不会阅读, 就不善于思考, 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 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 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 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 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 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 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3. 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间争论, 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 提高记忆的深刻性, 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 得出结论。

4. 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5. 鼓励学生讲解。

讲解是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的过程,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 学生更好的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更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从而加以改进。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2

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 常 宁

化学科学素养是指人认识和处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抽象与化学相关的事物本质的悟性和潜能,是化学观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化学思维、化学思想、化学能力、化学品质的和谐统一。它包括化学意识、创新能力、思维品质、化学语言四个层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笔者在实施新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主渠道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探究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变化本质、探求知识内涵。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笔者不仅利用好已有的探究环节,还充分挖掘问题情境,自行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尽可能地将科学探究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并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真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课本上提及的实验、探究、讨论的条理分析,还积极为学生设计更为生动有趣的探究实验,以便将理性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软水、硬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现象明显,在肥皂水中滴入少许发泡剂(如甘油等),然后再分别滴入蒸馏水和学生自制的硬水中,震荡,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并且在硬水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层清澈而上层为絮状物。由此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衣服在硬水中用肥皂洗过后为什么发僵”的原因。

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将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将模糊的知识梳理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目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寓化学知识于现象中、寓化学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学思维和化学思想于探讨交流中,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联系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鲜活源泉。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内容时,提前安排学生挖掘身边的“水”的存在、用途、危害、污染与防治、水资源危机等。在课堂上,学生的唇枪舌战,令笔者受益匪浅。如水的存在学生居然还想到了“存在于历史文化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行人复杂的心境”;“都江堰的水利枢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水还存在于艺术界――魅力无穷的冰雕……等等。同时也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学会了不少节约水的方法;最令师生触目惊心的是一幅幅因水的污染带来危害的照片,让大家感悟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又如在讲授“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时,也以交流的形式展示化学与生活关系,挖掘化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提升了环保意识,树立了保护家园、保护自然的信念,达到了将化学意识与化学品质的有机结合、化学意识与实际生活和谐统一的教学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生活、感受情景,激发兴趣、事半功倍。化学面对的是无限的资源,而我们处在有限的资源生活中。在无法用生动的身边事例说明问题时,图片情景不失为说明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讲授酸雨带来的危害时,展示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被腐蚀得伤痕累累,一排排黑烟滚滚的烟囱使树木枯死、满天乌烟瘴气;讲授水危机时罗布泊的消失使得楼兰古国最终在版图上消失的照片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潜意识的将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与具体的应用联系在一起。教学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化学在生活中应用及其原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展示一幅拖拉机冒黑烟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并畅谈如何才能避免以后发生的措施等感想。引导分析预防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对化学的整体认识水平,为全面培养化学素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交流是加油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从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和生活中获取知识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是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我们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要提倡每位学生学有所长,个性张扬。在教学之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提高,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首先,要注重引导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形、声等资料。收集资料不在于多,在于用心去做;不在于是否符合要求,在于敢用自己的资料与大家悉心交流。课前的搜集、课上的交流汇总,必然会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搜集材料、学会筛选内容、学会归纳总结,就必然会有新发现、新提高。那么,驾驭化学信息、形成化学思维、构建知识结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其次,要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信息的剖析,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对方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敢于设疑并通过实验等事实验证其真实性。大胆假设,认真归纳总结,就必然会得到科学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第三,为拓宽学生化学领域视野创造了条件。

大家的悉心交流、共同学习,使得学生有更为广阔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无形中将化学意识、创造能力、思维品质、化学语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系统形成科学素养提供了必要补充。第四,课后的知识拓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铺平道路,也为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总之,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是新课标为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力尽所能地让学生具备有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有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上将教学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注重从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对学生渗透科学素养思想,进而形成比较系统的化学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培养与高校化学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科学素养培养化学课程

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既有严谨完善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高校化学课教学过于注重化学理论知识的传递,而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在实验课的教学上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实验课通常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模仿操作,这种“照方抓药”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科学的思维,难以发现新现象、找到新问题,也难以感受到化学的真正魅力,甚至可能失去深入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

高校教育的特点(实用性、技能性等)决定了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知识的传授方式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形式。传统高校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往往注重化学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对化学科学实用性原则把握不够,而且不能与专业课教学内容很好协调,缺乏利用化学解决专业课程实际问题的引导,更缺乏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深层次的衔接。以至于学生可以掌握化学知识,但不会运用化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素养培养,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化学课程而言,应通过以下方面的改革,促进科学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全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改革,往往就是教材内容修订或重选。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强对化学课程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内容的修订或重选。

教学内容和课时的的确定,需要化学教师与相关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和讨论。专业教师要从专业需求的角度对化学课教师的化学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建议,化学教师还要经常进入到专业课课堂进行听课学习,以利于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立足于让学生主动求知,能发挥创造性;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在工作中应用不多的部分要减少讲授时间,将教学内容和课时集中在基础理论和必要的实验操作上;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师及学生对实验技能操作的认识,列入到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层面上来。

此外,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地运用并熟悉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案,以利于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各门课程之间脱节的现象。并且,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体现出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对化学知识需求的不同侧重点和不同要求。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的产生,依赖于学生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和他们所受的教育。因此,在高校化学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具有探索科学真理的科学品质作为培养的目标,突出化学科学情感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完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的参与欲望就愈高,自觉性就越大,在教学中就能更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氛围。例如,积极探索“问题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在高校化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同时采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CAI 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增大信息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科技含量,而且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样既有利于准确地获取化学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富有时代特色,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

实验课程是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展示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集中表现环节。化学实验课程,通常是理论知识的重现和少量“经典”化学实验的操作训练,往往缺乏培养针对性。

实验环节改革,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设计出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预习、观察、操作、总结、分析、写报告以及与人合作的全过程,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就业需要,设置针对性实验,解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如今学生学习动机复杂,但通过考核评价来引导其学习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手段,引导学生科学素养的自我培养。例如,在标准化试卷建设中要综合不同的专业需求进行考试重点设置,建立不同专业的化学试题库;在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方面,要综合参加实验的积极性、操作的训练性、与小组同学间的协调配合及对实验内容理解和操作掌握程度上综合分析评价;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方面,主要采取课堂或网络讨论、创意小制作、科学小實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科学素质培养是重视学生个性、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训练,更是对学生科学情感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化学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及网络辅助等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的激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处理相关问题并具备创新能力,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学和动脑训练、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这三个环节的课程改革,使化学课程成为学生了解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和发展科学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张云梅,龚志敏 高职化学教学现状及应对思考[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78-79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好奇心, 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是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也是人成长的起点.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只有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而培养兴趣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心理愿望.

在化学教学中,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 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 都可以用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 在学到氧气的知识时, 讲述氧气发现史的故事及臭氧层的有关热点知识;在学到水、氢气的知识时, 讲述近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 氢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氢能源利用的有关报道并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在学到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时, 演示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展示自制的水分子、氧分子和氢分子模型;在学到金属材料的知识时, 展示金项链、银项链、铜导线、铝导线、铁锅、保险丝等等实物, 以及金属物理性质对照表和金属之最表;在学到金属资源的保护的知识时, 组织学生提前一周对铁钉的生锈条件进行探究, 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实验探究成果, 展示学生拍摄的铁生锈和防止铁生锈方法的图片等.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创设情境, 如“蘸有酒精的手帕为什么烧不掉?”、“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鸡蛋?”等.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使他们能主动去探究, 获取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应力求真实、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 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

二、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各种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 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 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就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 抓住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 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适时点拨,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不同的科学方法, 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例如:在学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知识时, 通过湿衣服晒干了、木条燃烧、铁生锈、玻璃破碎等日常生活现象, 以及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胆矾溶于水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化学课堂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时, 发现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针对此现象学生提问:氧气有什么性质?教师抓住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并根据自己的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此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选择不同研究课题, 组成课题组, 像科学家那样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如“土壤中有什么”等可用于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探究,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只起指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掀起探究活动的矛盾, 不断制造“问题”, 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需要经历由易到难, 由“扶”到“放”的过程, 应该循序渐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假设等, 不论多么简单可笑, 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压服, 而是要让学生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和设计实验来验证, 从而促进学生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养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

三、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培养科学意识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部分, 化学科学知识的发展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密不可分, 同时, 化学知识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与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化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 将化学与学生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相融合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可行性.

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时, 可让学生讨论与其联系的生活问题:合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废弃的现象及危害、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等;联系的社会问题:合成材料是以石油为原料, 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因种种原因产生的合成材料废弃物的量巨大, 如何保护石油资源;联系科学和技术问题:如何化解“白色污染”物, 回收、再利用废弃合成材料等.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 带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感受水污染的危害, 了解水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方法, 通过影视资料感受水资源的短缺, 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讨论节约用水的途径和措施等.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活动、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化学教学实践,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 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生活、身体健康的影响, 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认识、保护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 造福人类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在面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 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5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生的培养有更新的要求,对与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的教学设计也有了新的要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以科学的教学设计为载体,对于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21世纪以来,国际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了学生的 “核心素养” 模型: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信息技术素养、语言能力、自主发展、数学素养、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能力。高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呢我们认为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素养、各学科的基本科学素养(包括双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人文素养即内在的精神品质(包括文史政法哲艺的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信息素养、思维素养、跨学科跨情境的综合能力及实践素养、语言素养(包括人际交往、合作交流、学科用语、国际理解教育等)、道德素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如正义感、诚信、礼仪等)和身心素养(良好的体质、积极和平衡的心态等)。化学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信息素养、化学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素养、化学思维素养;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目前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以化学知识为导向,使知识本位强于能力本位。重化学理论,轻化学实践探究;重化学知识的纵向拓展,轻化学知识跨学科的横向综合。造成化学知识理论性强、抽象,教学内容陷入理论的情境中,常常脱离现实生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始终缺乏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原创能力等的培养。我们提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由重视教学“化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转向重视“学生化学核心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生成”,由重视学生“化学知识结构”,轻“学生能力” 培养,转向促进“学生化学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以生为本,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使学生主动求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优质教学是一种教学体系,以目标卓越、过程优化、效果优质为价值追求。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要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要靠教师去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要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才能因材施教,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知识的巩固、衔接、新知的学习程度,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等等。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的认知目标,但是对非认知目标则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授知识的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的内容直接与高考接轨,而很少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更很少考虑到对学生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重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运作。

二、扬长教育,实施科学化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学生在情感智能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说过:“只有当儿童不同的能力和需要得到尊重,并能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学习和表现时,他们就会学得更好,学得更有兴致,从而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多种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某方面的强项,如果我们能让教学活动设计尽可能涵盖其中的多个方面,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他强项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扬长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兼顾考虑学习能力、个性、等因素,尽可能做到实力相当,大体平衡,有助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智能和团对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如酸碱指示剂的学习可让学生采集花朵自行制作酸碱指示剂,并用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同学们探究学习。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又如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学生感觉很困难,这缘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我在这里的教学设计是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5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里会充当不同的角色。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即是充分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这时才真正体会课堂是有生命的。

三、延伸课外,开展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但“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万能药,在化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通过平时的一些摸索,我找寻到了一些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较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方法1:通过对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探究,引发研究性学习。例如,“乙烯”一节中,在制备乙烯的中会产生出明显的刺激性气味,而乙烯本身是无色接近无味的气体,如果抓住这一问题探究下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并设计出除去杂质并验证乙烯存在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便在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的学习。

方法2:对课本知识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延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开研究性学习。在必修2中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我们只是学习课本上的长式元素周期表,对于其他形式的周期表学生知之甚少,认识了这点后我做了这样的安排要求学生利用课外资料、网络信息等手段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周期表。

方法3: 对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有毒原料泄漏事件、安徽有毒奶粉事件、广州假酒案事件等。

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在加深了知识学习的同时,感受了化学的丰富多彩。

总之,现代化学的飞速发展需要社会的每一分子具有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与之适应。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l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化学课教学中各环节的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教学 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课题研究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33-02

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升的几个方式

1.什么是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就是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化学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能力健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科学素养离不开化学科学素质这个因素。化学是一种自然类的科学,其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情况,其内容具备丰富性与我们的日常实际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益,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化学基本知识及其实验技能,这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其科学意识的培养及其提升,保证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升。

这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化学科学素养体系的健全,这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积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化,教师需要进行新课程理念及其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入理解,积极做好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工作,进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保证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这有赖于学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及其基本实验技能。

这意味着高中生必须掌握良好的、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理解科学事实,掌握科学规律的应用方式。这需要教师灌输好学生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深化了解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科学价值观的运作情况,做好基础问题的分析,保证其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

2.这离不开化学实验工作的开展,教师需要做好化学实验的设计及其评价工作,保证学生的高层次实验能力的提升,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其积极探索,进行困难的克服,保证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保证其良好的实验能力的提升。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保证其积极科学情感的树立,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证其社会责任感的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到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动机,生活中的化学和学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进行可利用素材的利用,联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共同解决高中化学课堂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增强。

二、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的具体细节方案

1.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进行化学史的渗透,化学史代表着一种人类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学生化学史资料的认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感悟那些伟大化学家的自身精神特质,从而激发其内心的积极性,从而进行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那些化学家们的探究精神,能够针对现实世界进行怀疑及其评判,脚踏实地的进行学习及其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其有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这就有利于教育教學效益的提升,教师需要保证自身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知识及其技能的学习,从而提升其科学素质。

2.在日常实践中,教师需要进行自身教学角色的明确,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这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毕竟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学生会模仿教师,教师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及其实践,保证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及其满足,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生动活泼、生动形象的化学研究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这需要教师做好实验的相关准备工作,做好设计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其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3.这离不开教师科学培养体系的健全,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这就需要避免传统式教学,比如避免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性的听课,要明确到师生之间良好关系树立的必要性,师生之间需要是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保证其解决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自学能力及其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

教师也要注重探究式教学方案的更新,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化学活动的科学研究中,做好科学探究的细节性的工作,进行学生自身化学兴趣的提升,保证其自身科学情感的增进,保证学生热爱高中化学知识,促进其自身的积极有效发展。这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总而言之,教师要创造科学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进行学习,确保自身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结语

通过对高中生化学科学素养培养方案的优化,更有利于满足现阶段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进行学生的科学素质应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婷.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09

[2] 王晓燕.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7

化学科学素养指的是通过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的科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 必须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而科学素养作为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迎接挑战。

2.2 教育改革目的的要求

教育改革是迎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的更加有效的教育体制的调整, 在新的教育改革中, 相关部门明确的提出了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 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执行。

2.3 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其本身的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是学生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最佳启蒙学科。

3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教学, 但是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要求来说, 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了。所以, 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 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3.2 改革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形式

3.2.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多进行一些生动的试验和情境的模拟。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化学知识。

3.2.2 通过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选择一些较为基础的化学读物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给同学制定或者推荐一些化学书籍或者期刊,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3.2.3 结合教材, 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材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参考资料, 也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服从对象, 所以的化学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来展开。但是在讲授教材的知识的时候, 我们不能进行机械的传授, 要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4 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中还可选择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 经教师简化、设计、编制后, 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 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 模拟一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体验, 给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而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从这里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科学技术延长了人类的双手, 拓宽了人类的视野。通过化学实验, 激发求知欲, 培养创造性思维, 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 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它奇特现象,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一旦保持下来, 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因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

在实验教学中, 通过将具体化学课题和解决此课题的科学认识过程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方法, 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 得出结论———应用规律和结论) 及上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方法。如观察的方法 (包括测量和记录) , 实验方法, 资料和事实的处理方法, 科学抽象方法, 假说方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利用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获取的信息量就大得多。

3.5 通过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和发展的。现代化学的飞速发展需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具有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与之适应。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调查;上网查资料;办化学小报;组织辩论会和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 发展其学习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 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 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 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 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 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3.6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所以, 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3.6.1 举办各种讲座。

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经过, 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 介绍当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 从而深化对科学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3.6.2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

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3.6.3 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 自己设计, 自找材料, 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如溶解时的热效应自制热盒, 自制防毒面具, 自制消毒装置等,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 使他们真正认识并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3.6.4 举行科技作品展览和评选科技作品, 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

赛, 以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还可以组织写小论文, 总结知识, 训练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和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我国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8

一、对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领会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本着以为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材撰写新颖, 力求做到让学生喜欢。首先, 情景交融。教材编写者充分的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进行考虑, 教材中插入了大量图片, 与内容情景交融、图文并茂, 改变了传统化学学习中的单调和枯燥, 教材变得形象、生动, 教材的趣味性的大大提高。其次, 学法的渗透。新教材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性的设计, 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例如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等板块的设置, 不但提出了各种问题, 也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发掘教材的设计特点, 对教材灵活的进行应用, 在此基础上传递给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主动的是思考、讨论和总结, 真正的将学习的化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掌握。

二、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在生活中也随处都能接触到化学, 如食物腐败、铁钉生锈、液化气燃烧等, 这些化学现象都是化学启蒙的良好素材。为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新教材中, 大量的选择了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物质将化学知识引导出来, 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将化学和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在新知识与学生的固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如, 在教材中涉及到空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等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质, 还有铁、铜、铝、生石灰、石灰石等金属与矿物质, 蔗糖水、食盐水等溶液, 油脂、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人体需要的化合物, 种类繁多, 林林总总, 和生活密切相关, 在新教材中涉及的非常多。这些涉及到的化学物质真实的、客观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 在学生脑海中很早就有了一定的印象。从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或现象入手,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处都存在化学, 随时都有化学,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在兴趣的驱使下,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 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化学学习的状态中。

三、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主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实验为主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开展, 能够激发起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观察和交流, 学习化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的得到提高。由此可见,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的沪教版化学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新增了诸多的实验, 提供给学生动手与操作的机会, 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的参与到实验中, 感受实验的整个过程, 在亲力亲为中体会化学的乐趣, 锻炼其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 培养其科学素养。如“铜绿”性质实验、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实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性实验、酸碱盐性质实验等, 对于这些实验, 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 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实验,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耐心的指导学生。哲学有趣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 在实验中享受化学的乐趣, 不断的提高其化学实验的能力。

四、思想教育的渗透

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在初中阶段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化学教师而言, 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化学知识, 还要让学生知道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和勇于创新, 在价值取向方面, 要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沪教版新化学教材, 始终都渗透着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思想, 尤其是对环保知识的加强, 如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人类疾病的日益增加、工业残渣的随意排放、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的危害等, 在教材中始终都有渗透。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带领学生去探求化学知识, 另一方面灌输给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从而让学生接受学好化学, 为人类的生存用好化学的思想教育。

结语

由于初中化学处于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 教师对教材务必要认真地研读, 对教材的编写体系进行把握, 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解, 对编写的意图进行领悟, 在教学中灵活的进行运用和创新, 发掘化学教材的优势所在,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詹明琦.化学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18) .

[2]寇富强.以化学为例谈学生科学素养与应试能力的辩证关系[J].学周刊, 2013 (15) .

[3]贾志明.简析初中化学教材特点构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0) .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9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科学意识,文化素养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

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就可以把化学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要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感兴趣,有足够充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是发展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化学知识的浩瀚丰富,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思维意识形成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改变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和科学感召力融合在一起,使化学教学面向社会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把那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化学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反复讲解,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以此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这些内容包括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对学生阐述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其它相关社会现象。

二、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巩固,才能找到差距,才有利于激发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能力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结果,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因为,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实施化学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做大量与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好化学知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化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会做考试题就成功地完成了这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强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重点,配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化学教学与有创新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

四、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形成科学应用意识。化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应用科学知识改变世界的意识,树立相信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思维习惯,树立为科学发展而勤奋学习的信心,通过化学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的科学实践与应用意识,这也是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一个重点。化学教学需要与素质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应用意识,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先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应知道这些化学现象中蕴含的基本的化学科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强化对生活中化学知识的敏感程度,比如,看到开发区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环境污染,看到大街上汽车排出的尾气,应该应用化学知识,思考探索如何使这些排放的气体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明确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学活学好。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深刻体验和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反面的事例,比如某地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由于乱开发和盲目上项目,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救治的方法,同时要告诉学生发展中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必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在同学们心目中逐步形成强烈的科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化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五、结束语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10

在现代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 例如积极地探讨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的本质, 从而解决和解释问题, 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在实验中所获取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领悟、体会、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如何通过实践寻求知识, 如何在实验探究中获取关键信息解决问题的本质, 从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1.实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反应一般是通过化学实验研究的, 一些明显的现象往往会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而出现, 比如溶液颜色的变化, 物质状态的改变等, 因此学生应通过各种感官全面观察实验现象 (比如闻是否有特殊气味, 听是否发出响声, 看颜色、状态、形状等是否发生变化) , 最终综合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就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论断, 这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个化学反应会同时伴随多个实验现象,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与实验目相关的现象, 例如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时, 学生用五个字, 即“浮”, “熔”, “游”, “响”, “红”总结该实验的现象, 从这些实验现象可以得出:钠密度比水的小, 熔点低, 反应放热, 有气体和碱生成。 因此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不仅能得出正确结论, 而且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

2.实验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而科学探究往往是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因此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对实施科学探究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探究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顺序的实验中, 学生对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钠、镁、铝分别与水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发现钠与冷水剧烈反应并放出氢气, 镁与冷水反应缓慢, 与沸水反应迅速, 放出氢气, 而铝既不与冷水反应又不与热水反应, 由此得出金属性强弱顺序为钠>镁>铝, 即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能力 (金属性) 逐渐减弱。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并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方法。

二、通过实验可以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提供实验条件, 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 在实践中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 例如, 在学习铁三角时, 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现象创设情境。 比如说老师可以拿出两半个苹果, 一半是刚切开的苹果, 其表面是浅绿色, 另一半是切开一段时间后的苹果, 其表面是棕黄色的, 苹果切面的颜色为什么会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 在如此情境之下, 学生就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呢?这样学生就会充满好奇心而积极地探究, 并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成功喜悦, 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探究能力。

2.化学实验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科学探究与创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因此教师应该在化学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知难而上的品格, 例如我为学生提供了石灰石和稀盐酸两种药品, 学生分组进行CO2气体的制备实验, 实验进行都比较顺利, 但有位学生提出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 我肯定了这位学生提出的疑问, 并组织学生改用浓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 结果与前面实验现象不同的是澄清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 于是我又补做了一个实验, 在紫色石蕊试液中直接滴加了几滴盐酸, 发现石蕊试液也变成了红色, 基于这个现象, 大家认真思考并归纳出:由于浓盐酸的挥发性, 从而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干扰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 且盐酸浓度越大, 反应就进行得越快, 从而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 整节课中, 学生动了, 乐了, 知识也习得了。

3.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格

化学实验探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提出的假设去伪存真。 例如在讲到过氧化钠时, 我给学生做了一个滴水生活的实验, 将水滴到里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上, 结果学生观察到棉花燃烧起来, 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向学生讲述了原因, 是由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氧气并且放出了大量热, 因此棉花燃烧起来, 于是学生明白了:要想解开事件的真相, 只有用科学的手段。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素养;培养

化学科学素养是指人认识和处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抽象与化学相关的事物本质的悟性和潜能,是化学观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化学思维、化学思想、化学能力等的和谐统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笔者在新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谈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的改善教与学。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联,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创设问题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如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情境,可以展开科学探究、讨论、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等的活动也是化学教学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到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现,都应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体现。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探究的过程、讨论的组织,练习训练的难度和量等等都应围绕两个方式的改变进行。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探究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变化本质、探求知识内涵。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仅要利用好已有的探究环节,还要充分挖掘问题情境,自行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尽可能地将科学探究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并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真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本上提及的实验、探究、讨论的条理分析,还要积极为学生设计更为生动有趣的探究实验,以便将理性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软水、硬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现象明显,在肥皂水中滴入少许发泡剂(如甘油等),然后再分别滴入蒸馏水和学生自制的硬水中,震荡,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并且在硬水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层清澈而上层为絮状物。由此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衣服在硬水中用肥皂洗过后为什么发僵”的原因。

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将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将模糊的知识梳理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目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寓化学知识于现象中、寓化学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学思维和化学思想于探讨交流中,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三、教给学生科学方法,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通过采用以下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①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②分析、研究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③得出规律性结论,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通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方法,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在对初中学生的化学教学时,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说清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要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能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例如,如今的环保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观点。

四、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揭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在演示实验观察过程中,应以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为主。一是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以免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好玩儿”,克服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盲目性;二是指导学生既全面观察,同时又要分清主次。如镁带燃烧,要让学生既观察镁带燃烧发生的强光,同时主要要求学生观察生成物的颜色,以便为后面化学变化这一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最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调动多种感观观察,更重要的是将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

(2)学生实验和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是学生实验技能形成很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那么,学生实验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基础,因此,应尽可能随教学进度拟好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要求更高,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设计方案或解题途径应尽可能让学生拓宽思路,寻找多渠道解决途径,再引导学生从环保、经济等多角度考虑,从而选择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阶段的知识或化学实验结束之后进行,同时难度要适中。如学完氧气的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总结鉴别氧气的方法,学生可以列出发下方法: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木条;③点燃的硫等。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方法③不用,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①②理论上都可以,但方法①比②更简单、方便,因此,方法①为最佳方法。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同时鉴别几种气体,通常用方法②。

(3)学生实验要规范化。对学生操作不正确,应给予及时纠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操作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必须严格要求。特别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按规范操作多练几次,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谈谈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12

一、重视行为规范对科学品质的促进作用

各人所处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层次的不同,使各人的行为有较大的差异。人的行为和品质与教育的关系密切。化学是一门极其认真严肃的科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素养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的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不同的做法,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和科学品质的培养效果显然不同。

二、守住“实验教学”主阵地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内化过程,内化过程是学生内部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材、自己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其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的能力,使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压强差实验原理应用”,教师若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主阵地作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上课前笔者请学生准备生活中有关应用压强差的实例(课外小实验形式),上课时,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考虑结果,笔者这时引出压强差的原理,使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接着,笔者将化学实验室中的有关喷泉实验的设计介绍给学生,以双孔塞配胶头滴管装置而引发压强差,从而形成美丽的喷泉(演示实验)。然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能用哪些方法替代此套装置也有相同的实验效果。学生很快就利用笔者介绍的产生压强差的原理,结合自己带来的实物,想出许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汇集了许多方案。这样,学生在实验的氛围中,不仅有效地获得了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介绍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一些超级市场将顾客门消耗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为电能用于超级市场的电能消耗。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教师可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四、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教师可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科学素养涉及的多种因素,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不断探索,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30.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114.

上一篇:肠道病毒71下一篇:随机激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