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2024-06-16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共11篇)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1

素养重要,科学素养更重要

——《学生科学素养读本》

读完《学生科学素养读本》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科学素养的形成将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祖国后备军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科学素养,为早日成为中国优秀主力军打下结实基础。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从自身出发不断的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期末考试结束,老师发给了我一本书。

第 1 章说人类是由爸妈而来,母亲 10 月怀胎让我们由一个小婴儿,所以生命来之不易,其次我们应学会爱,说到爱,每一个人都不会陌生,可是要正给这个词下定义,又很困难,可能因为爱是以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爱分无私的父母之爱,和神秘的男女之爱。

第 2 章说饮食是最让人最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吃到底有多重要,饮食与健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你的膳食是否平衡,一个民族的饮食结构是否科学对整个民族都非常重要,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我们都需要。食品中含有添加剂,吃下去不安全,还会发胖。

说到吃的,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动物,曾几时,动物们都快乐的生活在地球上,只因人类的贪婪,导致多种植物灭绝。

而我们的文明也随着时间而在飞速发展中。生物技术自 19 世纪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素养重要,科学素养更重要。我们小学生就 应该从小培养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2

1 农业科教片对提升农业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农业科教片对农业科学素养的提升,一方面体现在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另一方面在对从事农业的主体——农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1.1 对于农业技术成果的宣传推广

我国的农村数量虽广,但分布不均匀,加上农业产业受地缘因素的影响很大,村与村之间联系甚微,并且在习俗习惯、农业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差异性。这决定了地域之间农业技术成果很难大范围的交流推广。农业科教片充分利用了媒体的宣传作用与影响力,将农业知识的宣传普及和生动有趣的电视节目相结合,寓教于乐,取到良好的推广效益。

1.2 对于农民科学精神的培育

农民是从事农业产业劳动的主体,农业的现代化有赖于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科教片的播放可以让农民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开阔视野,解放思想。鼓励更多农民根据知识的累积与技术的提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是仅依靠长年累月的农业劳作经验开展生产活动。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及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其科学精神。其次,农业科教片中的经营方式也是农民可以借鉴的。

2 农业科教片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城乡电视频道的发展不均衡。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十分庞大。近年来的数据调查显示,农业频道数量在总体电视频道的数量中所占比重还不及1%,质量较差,相比都市频道,农业频道的节目通常制作比较粗糙。其次,农业栏目也非常少,质量良莠不齐,除了央视,基本没有农业节目在黄金时段放送,播出时间都不长,时段往往也不能占据优势。直接导致农民在对农业科教片的选择面较小。另外,我国农业科教片涉及的知识面较狭窄,内容范围太小,重合率很高。很多卫视的农业节目无论是主题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缺乏新意,也缺乏对广大农民朋友实际需求的调研与考察。有些节目内容滞后,将农业生产定位成传统的体力劳作,缺乏现代化观念,如有些农民购置了现代化机器和电子产品,但是并不会使用,也没有渠道去学习,农业科教片应跟紧时代发展,多涉及现代化设备的介绍和生产经营方式。最后,农业科教片的形式比较单一。科教片并不是单纯的纪录片,科教片可以有很多形式,如讲座、访谈、知识问答及新闻等。现在的农业科教片多数都是新闻与记录,形式大多正式而严肃,有时会给人无聊的感觉。尤其是对于一些知识水平不是很高的农民,无法理解内容,形式过于正式比较枯燥,不能足够引起农民观众的兴趣。互动类的片子较少,科教片中很少有专家学者与农民之间互动,没有互动只是单方面的输入输出易给农民带来距离感,脱离生活、脱离现实。

3 农业科教片在提升农业科学素质方面的对策

3.1 政府加强对农业科教片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科教片的投资。农业科教片既是一种媒体节目,也是一项公益事业。高额的节目费用、稀少的投资额与优质的影片效果是相悖的。要想做好一个优秀的科教片,政府必须承担起主导者角色,给予项目充分的资金支持,以维持节目的开办与运营。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让农业科教片有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3.2 改进农业科教片的内容与形式

事先调研广大农民的需求,是拍摄科教片或节目的基础。

3.3 注重推广宣传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通过细致剪辑和后期工作制作生动有趣的宣传片、预告片、广告,并经常播放,将片子的亮点广而告之,加深人们的印象、吸引人们的兴趣。在众多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推广。

4 结语

近几年,以农业科教片的形式对农业知识进行宣传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教片的意义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宝妹.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才智,2012(23).

[2]马宝妹.如何向电视新闻要故事[J].大众文艺,2012(8).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3

健康管理已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植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医学科技的创新体系。随着人们对健康与环境、健康与社会相关性的认识,健康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也正在汇入并共同支撑起健康管理学科的发展。

毫无疑问,健康管理的生存和发展是凭借上述的科学内涵;健康管理产业的兴起是因为国民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的提高;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与有效干预,不断寻找科学的使用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促进国民健康。这些论点,早已成为健康管理业界的共识。

但是,在健康管理蓬勃发展的热潮中,并未全面实现以上共识,现状是:重产业轻科学比较普遍;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滞后,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缺乏;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投入不够,形不成合力;理论付诸实践的技能工具和途径不多……这些已成为制约健康管理发展的瓶颈。如果一部分健康管理产业长期处于“炒概念”和“来回忽悠”的状态,公众还能相信你吗?

提高健康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是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科学素养包括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从根本上体现着健康管理机构的科学内涵。本人认为,提高科学素养首先要溯本清源,要认清健康管理是一类“医学行为”。掌握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追踪临床预防服务的新进展、关注与健康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学习使用先进的智能健康新方法新工具等,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我们认定健康危险因素、指导人们规避危险因素都应当有临床研究的证据支持,这个证据只能来自“循证医学研究”,因此要学习循证研究的方法、重视循证研究的结论;在从事循证保健活动中,既要关注功能医学检验对早期预防的贡献,也要注重疾病早期筛查项目的合理性,如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对现有临床预防服务效果复查的研究结论等。

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健康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研究,并传播成果。美国的几十所大学、中国的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疗健康管理专业,成为继续教育、培养中高级健康管理人才的基地,对此,健康管理机构应当予以大力支持。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均引入了健康管理理念,开设了健康管理机构,通过对管理医疗、管理疾病和临床预防医疗的研究和实践,发挥着创建符合中国人身体素质的健康管理学科的主力军作用;而各大健康管理机构,在学习、传播健康管理新成果、新方法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则是培育人员科学素养的最佳方式。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我们手中的健康数据、环境数据、社会数椐就是科研的最好素材。我们已欣喜地看到,部分此类研究,如:“用功能内稳态理论和健康风险分级理念,重新认识亚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社区健康网络探讨建立社区慢病的规范化管理系统”等;研究利用队列设计及分析策略,从现状评估延伸到疾病预测、健康促进和干预管理;研究利用人体和群体的健康指数分析来科学衡量健康水平等等。希望在我们的健康管理机构中,常常能听到“研究”二字,并洋溢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透视小学科学课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4

【内容摘要】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还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内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兴趣,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少年儿童正处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求知欲望强,充满好奇心,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是还缺乏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如果得不到正确教育引导,将会泯灭孩子心中的求知欲望,失去激发孩子潜能的最佳时机。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兴趣时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科学课教学时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

1.激发探究欲望。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浮力”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新鲜的鸡蛋先放入一杯水中,鸡蛋沉到了杯底,然后把这个鸡蛋放入一杯浓盐水中,结果鸡蛋漂浮到液面上。同样一个鸡蛋为什么在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漂浮呢?于是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疑问和探究的欲望,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对浮力的进一步探究。

2.创设探究氛围。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变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串联和并联”一课,上课时,先给学生准备好一块电池,两个小灯泡,若干导线,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有几种连接方法?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探究之后设计出许多不同的连接方法,我又乘机提出问题:两种连接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带着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3.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科学课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如对学生探究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由于探究方法不同,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不一定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如在学习“滑轮”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学生进行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费力,使用动滑轮有的不省力,有的省力,但不是省一半的力。这样的结论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学生实验时有滑轮的摩擦力和滑轮本身重量的影响,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实验的准确性,然后点出实验时要排除或忽略滑轮的摩擦力和动滑轮的重量的影响,再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由此也学到了一种探究的方法: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

二、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学习科学课,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深的认识。

1.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是进行探究的基础。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如面对某一具体的认识对象,采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中找出有用的事实材料;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进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等等。如学习“摩擦力”时,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有的说与接触面积的光滑程度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有的说与物体的重力有关,有的说与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我总结了所有的假设后,对提出假设的同学及时表扬,然后说,我们做出了这么一些假设,我们怎样能知道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又与哪些因素无关呢?学生回答是进行实验验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实验验证呢?学生们又展开了讨论„„,考虑好了实验计划后,开始了实验探究,最后总结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得出结论,不但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创造乃至发明打下了基础。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保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典型的教学材料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例如: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条形、棒形、圆柱形、环形、马蹄形和棱形(指南针)等形状各不相同的磁铁,同时为他们提供水槽、泡沫塑料板、磁铁座、小车等器材。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发现两块或多块磁铁相互靠近时,总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学生就会紧扣学习主题,对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途径和桥梁。

3.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当学生有了足够的观察材料,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操作,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获取知识。在科学课上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使学生能控制认识对象,有目的地去探索,真正成为探索的主人。“自己想办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不给或少给提示、暗示。教师的操作过程越“放手”,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越高,因而教师要做的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是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想办法的过程是启发创造精神、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过程。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内容的课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相同内容也要有不同的标准。如在低年级教学是可采用“想一想”、“试一试”的方法,在中年级可采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到高年级阶段可先由学生设计实验,然后根据所设计的实验选择有关材料。这样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三、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内外科技活动。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

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1.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面。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网络资源,广播录像等,进行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传播,利用兴趣小组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等。这些课外活动都有效地开阔了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学习“环境保护”时,我让学生课外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材料,让学生开一个环境保护动员会,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搜集到了许多材料,并进行了交流,由此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从课本以外搜集资料的科学习惯。

2.利用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课外,学生接触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更广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小孔照相机”,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有时由于学校实验仪器不足,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就地取材,用其他替代材料在课外动手实验。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5

教学仪器两帐一卡一档案:

两帐:教学仪器明细帐、教学仪器总帐

一档案:教学仪器资料档案

(过程性资料分为六个方面: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研记录、仪器教学记录卡、学生实验报告单、实验教学经验论文、实验教学总结。)

六有:有实验教学计划、有实验教学教案、有使用仪器通知单、有实验教学记录卡、学生实验报告单、有学校领导检查实验教学记录。

1、排出各年级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一览表,印发给实验教师。

2、统筹安排各年级实验时间和班级。

3、备好实验课,做好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4、实验教师和仪器管理员共同上好实验课,组织辅导学生探究实验,解答实验中的疑问。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6

一、判断题(每题2分)1.领导和科学权威总是正确的,不能怀疑。()

正确

错误

2.科学世界观认为,科学虽然总在变化,但科学知识的主题是非常稳定的。()

正确

错误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理念。()

正确

错误

4.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

正确

错误

5.二十世纪的欧美文学,存在着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主流,其中又以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大。()

正确

错误

6.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总称。()

正确

错误

7.当去拜访他人时,一定要提前约定。要约定时间、约定地点、约定人数、约定主题、如约而至。()

正确

错误

8.如果客厅房间比较散乱,客人到后表示歉意并稍整理一下客人的座位即可,不要忙乱地收拾房间,那会让客人感到尴尬。()

正确

错误 9.乘坐轿车时,应当请位尊者最先上车、最后下车。()

正确

错误

10.轿车的前排,特别是副驾驶座,是车上最不安全的座位。因此,在社交场合,该座位不宜请女性或儿童就座。()

正确

错误

11.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正确

错误

12.民俗在制约、规范人类行为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所无法比拟的作用。()

正确

错误

13.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把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把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

正确

错误

14.练习楷书,应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下功夫。练习笔画主要解决用笔方法问题,目的是“生产合格的零件”;练习结构主要是解决笔画和部首之间的组合问题,目的是学会结构方法,掌握结构规律,从而达到将字写端正、整齐、美观的要求。()

正确

错误

15.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是孟子所创立的。()

正确

错误

16.“法”是道家的核心概念,其最初含义就是人行之路。()

正确 错误

17.《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正确

错误

18.正式场合下入座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就好,怎么舒服怎么坐。()

正确

错误

19.广义的民俗语言包括民间俗语、该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

正确

错误

20.“天人合一”思想是法家提出的人的修养指导思想。()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21.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指文学所反映的生活对于阅读者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表现为潜移默化和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

世界观

价值观

心灵

思想

22.《()》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士族人物的轶事言谈,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列子

将军传

搜神记

世说新语 23.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盛唐出现了山水田园和边塞两大诗派。下列哪位不是边塞诗人?()。

储光羲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24.宣纸的原产地是()。

浙江

四川

湖南

安徽

25.“小李杜”指()。

李白、杜甫

李白、杜牧

李商隐、杜牧

李商隐、杜甫

26.历史上哪位名人曾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了“太初历”,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司马迁

司马相如

卓文君

李广

27.世界上最早使用丝绸的国家是()。

古埃及

古印度

中国 古巴比伦

28.中国最古老的桥是()。

卢沟桥

宝带桥

赵州桥

安平桥

29.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是()。

概念论

理念论

实体论

30.“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指的是礼仪交往中的那个原则? “尊重、真诚”原则

“自律、自爱”原则

“谦和、宽容”原则

“适度、从俗”原则

31.()是中国文学中产生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诗歌

散文

小说

32.民族乐器“马头琴”是我国()的乐器。

新疆

内蒙古

西藏

宁夏

3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著名词人(D)的名句。

()柳永

陆游

秦观

李清照

34.下列哪个作品不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

《蜀道难》

《将进酒》

《行路难》

《新安吏》

35.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影响最大、被称为 “诗仙”的诗人是()。

王安石

李白

杜甫

柳宗元

3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汉书》

《后汉书》

《资治通鉴》

《史记》

37.()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和声

力度

节奏 38.公司、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一切从事商务活动者,在各种仪式或经济往来中所遵守的礼仪是()。

涉外礼仪

社交礼仪

商务礼仪

39.()是礼仪的情感基础。

尊重

自律

适度

40.“唐三彩”以()为基本釉色。

黄、褐、绿

黄、蓝、红

红、绿、紫

红、黄、绿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41.油画可以分为三类:()。

人物画

风景画

静物画

山水画

42.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又称作“角色行当”,其主要类型有()。

43.见面礼仪中,常见的西方礼节有()。拥抱礼

亲吻礼

吻手礼

合掌礼

44.隋唐时期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王弼

韩愈

柳宗元

张载

45.美术片包括()。

故事片

动画片

木偶片

剪纸片

46.彩绘艺术的载体是具()的人的身体,它是流动的、立体的艺术品。

视觉冲击

审美理念

动感

生命力

47.杜甫的 “三别”指的是()。

《新婚别》

《生死别》

《无家别》

《垂老别》 48.在做科学研究选题时要避免的因素有()。

盲目跟随

缺乏理论指导

选题虚无

前瞻性

49.以下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素养的是(方法论

专业

技术

普遍

50.按照研究的内容,科学研究可以分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7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使学生热爱科学

科学课切忌枯燥乏味, 上成单纯的读、写、记、背的课。每一堂课教师都要尽量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1.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标本、挂图、模型等。

2.利用好活动基地和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 细致观察狗尾草, 用简图画出狗尾草的主要形态特征。例如:《寻访小动物》一课, 把学生带至活动基地, 划定一个范围、一棵大树、一个花坛……仔细观察这个范围里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做好调查记录。

3.种植植物, 养殖动物。例如:种植凤仙花, 并做好大约三个月的记录。种植前教师做好指导, 之后每一堂课前都要引导学生交流凤仙花的生长情况, 指导学生继续做好观察和记录。

4.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整合。例如:观看视频资料,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5.动手操作。例如:引导学生用纸造一座“桥”, 自己制作并且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6.自制教具。例如:制作一个小天平, 制作铁钉电磁铁。

7.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

二、逐步形成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思想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它重事实讲证据。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大胆质疑、一丝不苟、主动探究, 对探究结果要用科学术语精准概括, 为了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 要耐心认真重复实验,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真听取他人看法, 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科学概念, 对结论要做出合理解释的习惯。以逐步形成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思想。例如: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 出示装好冰的玻璃杯,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杯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说是杯内的冰化成的, 有的说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 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接着引导学生: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用实验证明吗?学生通过小组分析讨论达成共识, 做一组一个空玻璃杯, 一个装有自来水的玻璃杯, 一个装冰的玻璃杯的对比实验, 并设计填写完成科学记录单。最后得出结论: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有关系, 并做出解释。

三、探究学习中积累掌握一些科学技能与方法

科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科学课堂中, 使学生逐步积累一些科学技能与方法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

1.观察技能。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就通过观察大树, 使学生了解科学课中的观察与平时的随意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科学课的观察是有明确目的的, 在观察前要做好准备, 如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观察任务。运用什么方法观察, 运用感官, 利用工具……要求带好纸笔, 做好记录。

2.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实验, 尤其是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和对比实验, 掌握实验技能。在实验前, 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明确实验的目标, 实验使用的器材和材料,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的注意事项, 小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流程去做, 并做好记录。实验后要把器材洗涮干净, 放回原处。

3.动手操作技能。对于教材中适于动手操作的内容, 要准备齐全材料, 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探究学习, 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所学科学概念, 掌握相应的动手操作的技能。手脑结合, 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整理加工观察、实验信息的方法。记录不仅可以用文字, 还可以用维恩图、简图、记录表、气泡图、网状图、柱状图、流程图、循环图等形式。使用这些记录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联想、比较, 判断, 概括能力, 表达与理解能力。每一种形式都有其优点。例如:维恩图可以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 简图可以了解事物的构造。

5.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敢于提出问题, 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猜想, 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之后作出判断和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辩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听取他人的想法, 加深对科学事实的理解, 从中归纳出科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想象、分析、推理、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

四、利用课外、校外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

对于一些课堂时间不够的拓展性的实验, 可以延伸到课外继续研究,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阅读科技报纸杂志、书籍、观看电视科技节目、上网等收集积累科学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例如, 在学习《探索宇宙》一课时, 引导学生课外收集我国和其他国家探索宇宙历程的相关内容,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进程, 感受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增强自豪感、责任感, 激励他们将来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课是探索自然现象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利用每一节科学课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尊重客观事实、尊重他人、乐于动手、愿意与人合作、敢于质疑探索、敢于发表自己见解、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积极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培养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 动手动脑 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四、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浅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9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小学

王砚裙

【内容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最终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科学的种子。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科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民族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创设情境着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挖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才干。例如:在上《循环系统》一课时,使用投影仪帮助教学,使其显示出血流方向,动、静脉血流情况,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学生对之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就容易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再如教学《蜡烛熄灭了》一课,上课时,先要求学生动手划火柴点燃蜡烛,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把蜡烛熄灭”,而且要求“尽可能使蜡烛慢慢地熄灭”,该怎么办?还有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最好?这样,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从培养兴趣着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进而激活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而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要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保持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 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所思所想。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并用文字、图画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三、从营造氛围着手,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上《燃烧》一课中,讲完燃烧需要两个条件——可燃物和氧气,我马上提出问题:怎样才会使火熄灭?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方法,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各抒已见:有的说用水浇灭它;有的说拿土盖在火上面;有的说可以用灭火器;有的说可以拿密不透风的容器罩在火上面;有的说可以把可燃物从火中拿开,火缺少了可燃物就会慢慢熄灭等等。其中有一位同学回答说吹气可以使火熄灭,理由是他看到点着的蜡烛是吹口气让它熄灭的。这个答案有点出乎大家的意外。我马上启发同学为什么风可以使燃烧更旺盛而吹气可以使蜡烛熄灭?同学们经过思考后马上回答出:人呼出的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这些都不是可燃物,当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足够多时,火就熄灭了。因此学生的思考往往来源于对生活实践细心的观察,学生在经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后脑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即使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也不要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也应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四、从创新思维着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

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人的知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惟一的途径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实验。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都不同,但成像的规律如何,我在课堂中不讲,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自已去探索,2 自已去挖掘其中的秘密。实验中,学生怀着高度热情地进行探索。当实验成功了,学生的心情会无比激动,学习的兴趣倍增。在这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与能力。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实践的快乐。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很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灵活地扮演好课堂内的多种角色,认真钻研各种教学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教会学生思考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学教程》,胡寅生,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马冬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小学科学教师实用手册》,周新奎,山东人民出版社。.附:

作者简介:王砚裙,女,彝族,1978年11月生,1999年毕业于玉溪师范学校,专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教以来,诚心育人,潜心钻研教材教法,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曾多次在镇小学举办的教师“教学五项技能”竞赛中获奖;2005年4月《新理念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玉溪市小学数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6年7月撰写的论文《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在云南省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竞赛中荣获贰等奖;2006年11月在新平县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小学语文学科贰等奖;2007年6月撰写的论文《浅议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在“《云南教育成果》系列活动——第四届云南省教育工作者优秀论文”征稿活动中荣获贰等奖;2007年9月、2008年9月两年都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十佳”教学能手。

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小学

编:653403 电

培养科学素养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10

一、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二、如何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注重“双基”,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夯实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 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 生活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42-02

0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从概念上理解分为三个部分: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简而言之,即是学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教师是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不断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使其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个严峻的问题,下面将结合科学素养的三部分内容逐一讲述。

一、多维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库

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乐意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儿童对自然界带着天生的好奇心,希望窥见大自然的奥妙。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海洋自在遨游,走的更远。而如何呵护、培养他们的兴趣将是一个挑战。

具体培养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究。例如《物质发生什么变化》一课中先出示三个烧杯,杯中分别盛装清水、白醋、小苏打溶液,打乱后让学生辨别出清水、小苏打溶液、白醋分别是哪一杯?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思考,而当用混合方式根据变化时的现象辨别时,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第二是联系实际情况,优化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在玩中学的乐趣。

其次是教师的语言,不仅要严谨准确还要富有艺术性。比如动物单元里“口器”一说。同时也要体现精炼性。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而不是一个腔调下的平铺直叙。抑扬顿挫的语言本身就营造了一种引人聆听的奇妙氛围。在《蚂蚁》一课中运用语言的魅力串起一个蚂蚁王国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观察学习蚂蚁身体结构及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讲述时绘声绘色,有跌宕起伏的美感。当然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也要富有激励性,对学生每一个正确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答非所问的学生也要给予帮助和肯定。

最后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动机。自我满足,放任课堂,随着学生成长这种现象将愈见明显。通过多种渠道学生的科学知识库愈见丰富,会觉得课堂中所学内容过于简单而甚感无趣。这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昼夜交替现象》中,五年级学生已通过多种渠道获知昼夜交替变化源自地球的自传,利用一个猜想模拟,打碎已有的唯一论,从而引发学生好奇,脑海中出现“为什么”,进而萌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突出学生实验的主体性,如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科学探究并不是提供学生合适的实验材料,公布恰当的实验步骤,学生如牵线木偶跟着教师的思维脚印;而是要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在明确实验目标之后,从实验材料到具体的操作步骤都需要学生思考得出。比如在《昼夜交替现象》中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太阳和地球如何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具体如何操作?真正做到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其次实验探究中的科学素养还体现在规范的实验操作中。学生操作方式主要得益于对教师的模仿。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生物领域里显微镜的取镜安放,化学实验中小到滴管的使用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言传身教的表率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最后探究实验的过程强调小组合作,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而不是实验的观光客。针对这一点就要求教师针对每一个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再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评比,达到激起他们的求胜心,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

三、生活科学丰富课堂,更新认知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教学是由观察、认识、研究周围环境中的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参加各种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就是从生活实际当中寻找科学内容。是以,科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领会到科学源自生活,最终又将运用到生活中去。《物质变化》单元是让学生认识生活科学最好的实例,整个单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厨房里的科学”。在学习中学生逐步了解到原来小苏打和白醋有这么明显的现象,一个生锈的铁锅也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原理!这是对他们既有认知的一种挑衅,如此平淡无奇的事物,两两混合后会这么有趣。从而吸引学生把眼光更多的投放在身边事物上,养成因好奇而萌生的实验探究之心。

如何紧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首先在选取实验材料方面,尽可能挑选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实验材料。《沉浮》单元中的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时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最好是可以混淆学生判断力的。而在《米饭、淀粉和碘酒》中判断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同样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食材。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在通过自己的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到某种结论之后,真正的意义是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之理源自生活,最后也终将用之于生活。在这种自然的联系中,学习科学将不仅是学习一门学科知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探索,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双方思维碰撞的过程。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乐在其中,享受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事半功倍。

[ 参 考 文 献 ]

[1]武晓平.小学科学课堂激励语言-倾听[J]有效教研网.

[2]曹明亮.实践是最好的老师[J].教学经纬,2007(12),82.

[3]周彦芳.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学术纵横,2012,144.

上一篇: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陆游,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的意下一篇:创想新变化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