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024-08-20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共11篇)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1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摘要】地理素养是指初中生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是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熟悉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地理教学生活化。【关键词】地理素养激趣导学艺术生活化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激趣导学,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世界的素养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知识门类,其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地理环境。若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世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探索地理世界的?d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地理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们渴望了解周围和遥远地域的地理环境。地理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这种求异心理和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地求知、探索。在激趣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亲临”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让他们体会不同地域的神奇与美妙。此外,地理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奥秘的领域,其中很多地理问题都值得研究与探索。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地理问题引入到课堂,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观察地理世界的同时,也能发现和探索地理问题。

二、初中地理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与素养《地理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走进生活、走进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亲近地理,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教育过于重视动脑,而比较不重视动手实践,虽然思维活跃了,但是接受的知识都是死的,除非用于实际的运用中。让学生学习地理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阐述一些生活现象,使地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有所增强。因此,应结合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课堂运用实例:在课堂上动手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以培养绘图能力(地图基础知识);肯德基分布调查(商业网点的布局);暑期夏令营的考察方案,包括目的、路线、景点概况、预算等,以培养考察能力(旅游活动);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为不同企业布局,培养地理评价与决策能力等。比如,在讲授时区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就会不同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一般都会有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学生熟知的历史事如件麦哲伦环球航行最后少掉了一天的航海日志以及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中最后时间多出一天两个故事中完全相反的结局为切入点,激发起学生学习时区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对克服地理学习困难的决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传统教学中,教师用粉笔写字速度慢,对于部分重点内容板书下来是很有必要的,但有些非重点内容板书就会浪费时间,课堂容量变少。而现代化教学可以简化教学程序,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大大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容量,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传授“经线和纬线”一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运用了课件演示,很快地就让学生掌握了经线和纬线的概念,东、西半球的划分等内容,同时能准确地判断出某地的经、纬度。这样既快又形象,既提高了效率又增加了容量。又如,在地理复习课上,可以用投影片把各种练习题写好,上课时只需打开投影仪,把练习题一一讲解给学生听,从而大大减少了板书的时间,课堂容量大大地增加。在复习课、练习课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表现得尤为显著。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自制课件,自制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直观。

三、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师艺术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力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存在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有了明确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才有更明确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难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充满疑问的活动过程。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的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地理学知识内容广博, 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内容, 因此, 它有着不同于一般基础学科的学科特点:即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正是由于地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 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普遍的学习困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有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地图语言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首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习惯。地图技能也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看图, 做到“图不离手, 人在图在”, 学习地理事物务必落实到地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做到脑中有图, 建立一种对地图的敏感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其在地图上对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轮廓特征、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等方面的认知与识记, 并使其掌握常规的读图方法, 如识记图例、量算距离、判断地形、读图步骤等。高中地理对图表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强图表训练, 一方面可将地理图表进行分类, 以便在读图、析图中找准图的要点,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画图,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 如多角度光照图的转换以及图文转换, 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

其次, 地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一要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二要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 善于总结归纳, 梳理知识结构, 把握地理专业名词和术语, 培养学生回答问题时, 语言要简明、扼要, 用词妥帖, 能否正确使用地理术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头脑中的概括反应。地理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整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问题, 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 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渐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1. 比较的思维方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石。根据不同的地理知识要列出不同的比较要点:

(1) 相近地理概念的区分比较:如天气与气候、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地形与地形区、水资源与水能资源、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等。通过比较,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并能灵活运用概念。

(2) 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要善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人文经济特征上的异同点, 深化认识。如日本和英国同属岛国, 它们的自然环境与经济方面有何异同;我国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差异很大, 但却存在着相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它们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同种地理事物之间差异与联系的比较:如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的差异、气团与锋面的联系。

2.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地理事物从各方面进行分解, 是从整体到局部, 综合是把地理事物各组成要素相结合, 是从局部到整体。两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只分析, 不综合, 好比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反之, 只综合, 不分析, 又会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因此, 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贯穿于地理思维的整个过程。如说明气候特征时, 可对其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进行分析, 综合在一起即为气候特征。再如学习区域特征时, 应先分析其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的特征, 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而气候要素是关键要素, 它影响其他要素特征的形成。在了解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再分析其人文状况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生产等, 即得出区域的综合特征。

3. 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是指从个性的地理事象归纳出具备普遍性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再用其解释特殊的地理事象的思维方法。如从学习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入手, 归纳总结出等值线判读的基本原理, 再举一反三去解读其他的等值线图。

三、建立清晰的时空概念

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就是区域性。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的基础上, 再去阐明其空间联系, 并进一步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因此, 空间定位是基础, 认识地理事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 即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有了空间定位才能有空间联系、空间想象思维。

地理教学中要通过经纬网来构建空间概念的骨架, 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板块构造图、洋流分布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等, 心中有了这张综合地图, 进行空间联系便游刃有余。

空间和时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范畴, 地理现象是随时间而发生、发展、演变的。这种变化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 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进行时空转换, 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同时间段里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

四、关注热点和生产生活实际, 形成地理观点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3

Google Earth软件(以下简称GE)是Google公司的地图搜索服务软件,能提供详细的卫星地图和3D画面,覆盖范围和用途非常广泛。利用GE,用户可从任意角度浏览到高清晰的地图,看到地面上的建筑物或地球地貌的三维图像。另外,GE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图层管理选择要在地图上显示的地理特征,更加直观明了,十分方便地获取信息。

2. 关于地理空间素养

2.1 地理空间素养的理论依据

地理空间素养是空间概念在地理素养中的重要表现及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学习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間过程、空间格局、空间上的成因联系等内容过程中,在掌握地理空间知识和形成地理空间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相关地理空间问题的内在修养,由地理空间概念、地理空间表征工具和地理空间推理三个要素组成。

2.2 七年级学生地理空间素养的教育现状及形成发展的重要性

七年级所学的地理基础概念大部分学生均能认知。例如,经纬线的判定,板块运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等。但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包括有(1)局限于平面感性认识,地理空间方向不明确;(2)难以将平面图形符号信息转化为立体图像;(3)难以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作整体、系统性的理解,规律性的知识应用能力薄弱;(4)读图获取空间位置信息不准确、地理位置分析的视角能力较弱、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不能正确把握等。

2.3 GE软件辅助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2.3.1 传统地图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素养上的局限性

传统地图等教具在培育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局限性:一、传统地图的影像欠缺真实性,仿真度不高,难以满足学生对周围地理环境感知的要求;二、传统纸质地图不具有动态性,不能随意放大和缩小,很难对任意地点在不同大小尺度时的探究;三、传统地图一成不变的呈现方式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3.2 GE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地理空间素养的优势

与传统地图工具相比,GE在培养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可视化程度强、仿真度高;(二)提高实践的可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三)突破时空限制,信息获取便利。

3. 借助GE培养七年级学生地理空间素养的具体案例

地理的事像都处于地球的三维立体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空间中,地理事像沿时间在不断变化。因此,学习地理知识关键之一,就是树立良好地理空间素养,建构好地理空间概念,并由此产生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动态发展等概念,在不断地进行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中加深与巩固。例如学习某区域,首先要了解该区域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即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继而弄清区域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水文、气候、植被等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农业部门及其主要产品、交通运输等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3.1 借助GE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以及经纬网

首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GE认真观察,明确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并在此过程中把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经纬线等一并观察。GE此三维地球仪界面会把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等特殊经纬线用粗黄线突出,且经纬度标识非常清楚。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不只是我们看到的几条,是每一个点必有一条经线和纬线经过;另外学生还可以从中发现经纬线的垂直关系。

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标准”明确学生应掌握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经纬度的技能,因此,学生就需要反复训练。在此过程中,GE也能有关键的辅助作用。例如,给出若干地名,让学生在GE地球仪上判读各地点的经纬度。通过软件界面操作展示,指针所在某地分别有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相交,而该地点的经纬度读数也在界面下方完整详尽地显示。以此为例,举一反三。在本课中,本人特地将GE界面推近至我校位置上空,观察学校所处经纬度,让学生自行读出经纬度,将数据记下,再返回至地球鸟瞰图位置,让学生在GE左栏中将所记经纬度数据输入搜索栏,确定后地球会自动返回到学校上空。通过此操作,学生能理解经纬网的定位作用和意义,经纬网知识也能逐步掌握。

3.2 借助GE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GE就是一张实用性、立体感很强的教学地图。在本节一般教学中,利用GE可清楚展示各大洲大洋的绝对地理位置、轮廓以及边界,并可利用GE对特殊纬线的清晰标示,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找出特殊纬线经过的大洲和大洋。但我们不难发现,一般教学步骤存在的问题是过于重复单一情景下的大洲与大洋的分布,缺乏真实情景的变化和应用;概念性知识的再认和回忆过程过长。这对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的知识运用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建构空间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可利用GE,人为地创设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情景,在原有的教学过程和步骤基础上增加辨别、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相对位置关系的环节。

3.3 借助GE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空间分布关系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教学中,教师讲述非洲气候环境,分析非洲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那么,可将《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空白图》作为组件叠加到GE,再按需求打开经纬网、边界与地名等各要素的图层,设计活动让学生在GE中对照《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空白图的数字,填出非洲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学生借助GE及其添加组件,观察思考后可得出结论(从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方面看,非洲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呈带状且南北对称分布以及非洲各气候类型所处的纬度位置)。

结语

综上所述,GE是一个既方便又通用的工具,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只要教师去发现,结合资源备课,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GE虽然在七年级学生空间素养培育方面有不少的优势,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GE而丢弃传统的地图模型工具和忽视教学设计。传统地图依然有它简明传递地理信息的优势,地理统计图片、地理略图依然是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表述能力的重要工具。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各种地图优势加以运用。依据新课标、各课的教学目标将传统地图有效地转化为GE的相应组件,有机地与GE软件功能以及海量的地理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同时,地理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实现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4

当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科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的“知识核心时代”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化。学校已不再是简单、生硬、冷冰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为孩子今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萌芽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小学六年决定和影响人生未来的六十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追求具体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不可缺的基础素养,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的缺失会造成人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两个关键(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互为影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保驾护航”,同时这三个方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和提高,最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不能碎片化,培养语言能力要建立在一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桥梁。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单元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就是围绕核心,设计任务;围绕目标,逐步递进;围绕话题,整合内容。如在四年级下册Unit6 Shopping中,在课堂伊始就给学生呈现了购物商场的大情境,让学生了解,听懂商店名称的单词,同时能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 需求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购物。接着学习本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句型,最后还把三年级上册Unit 6 Happy birthday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创设为了开生日party根据Money Chart去超市购物的具体环境,借助超市收银单来描述购买的物品及其价格,让学生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出。同时在超市购物产生零钱之后该如何使用,引出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被不断激发,语言的输出得到更大强度的锻炼,积极思考如何合理消费,并且加强了学生按需购买的意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接触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由此体现了学科素养的价值型态,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

(二)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所谓的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进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新教材中蕴含着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内容,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素材,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具有独创性与批判性。尤其我们老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 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提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然后讲做这些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交际,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并相互依存的。而中西文化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对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在三年级上册U3 Look at my nose.中,翻阅整个单元教材,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句型How are you?及其应答I am fine, thank you./Very well, thank you.How are you? 在英语国家的交流中往往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它主要是作为寒暄或引出将要进行的话题语句。但是,中国学生通过学习,往往只会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Fine, thanks./Very well, thank you.若学生只会如此回答,在交际中是不合理的。教师应通过对输入内容的调整,让学生感受更多真实的表达,感觉很一般用All right./Not bad.感觉不太好用terrible等。同时,出于礼貌还会回问And you? 接着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情景表演,将语言内容和表达真正内化成学生以后在真实交际中可以使用的内容。

再如在My favorite season中,我把该单元整合后分成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在Beautiful seasons的语境中,通过进行旧知整合,情感渗透,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美好;第二课时以Colorful seasons为主线,让学生在熟悉、特定、开放的语境中积累更多的语料,不仅体会四季的美好,还感受它的多姿多彩;第三课时在My favorite season的语境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真实生活的开放语境中,运用核心语言进行交流。其中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不仅再构了Seasons in Tianjin 的情景,通过学生的感受进行讨论,并且对比他们家乡的四季的变化,表达不同区域间的区别,从而更进一步的延伸到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全球气候差异的不同等,从而引导学生做旅行计划时要关注天气等。以上种种,不仅让学生能聚焦个体,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季节不只是自然的场景,它在我们的生活和活动中也是充满色彩的,进而增强学生间文化素养的提高。

(四)融合贯穿,催化学习能力,润滑情感态度 1.合作融合,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融合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它需要学生的分工与合作,也需要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用合作作为催化剂,使学生在共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时候,不断增强自己的 学习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又反过来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助推作用,让其他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合作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

2.知情融合,润滑学生的情感态度。

知情融合即认知和情感的融合。现代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认知和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情感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知情之间有层次的递进循环,最终实现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提升的过程。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准确找到教与学和谐一致的结合点,让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打动学生,引发情绪与心灵共鸣,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

在近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教育学者、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建设内涵和实施办法,强调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如何落实仍面临挑战。

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将其称之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其为“综合能力”。尽管表述各异,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来公民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3个层面対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变革需求最强烈,但难度最大、见效较慢。”一些地方的教育出现了能力学分化、人格证书化、道德标签化等现象。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有研究指出,决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父母学校能否帮其培养一系列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美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已将类似认识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但我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行动实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从整体推动教育环节深层次改革。

素养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其落实离不开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学评价。目前,教育部门和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核心素养实施路径探索。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介绍,未来核心素养将体现在高考改革中。

此外,朱永新强调,“未来社会,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提供机构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社会力量作为教育载体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核心素养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教育创新。

彭凯平指出,要特别重视社会关系教育,强调社会接触重要性。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学生可以综合利用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

8月,国务院发文首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强调促进校内外教育衔接。目前,全国已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校在课外教育引入研学等方式作为课内教育补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部分师生不久前专门前往山东,进行了为期五天四夜的明德研学之旅。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研学方案等方式,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培育。

“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游学机构代表、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介绍,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推进。此外,专家强调,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学生受教育过程信息进行追踪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落实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6

广水市实验高中 孙建华

摘 要:新课改已经广泛推行,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多融入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语文素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素养 生活情趣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广泛实验。湖北省新课程改革也启动一年多了,面对目前的语文教材模块化的内容设置,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对新课型的反应,我想谈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过去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第二,新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学习方式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新课程标准的这些改革中可以看出,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又兼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说明: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可见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来看,应该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以课文和现实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包身工》时,我就问学生“课文中包身工的生活,你们有体会吗?,他们为什么会过那样的生活呢?”学生在预习完了过后,都觉得不可思议,讨论纷纷。并且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包身工命运的悲剧在于社会制度的黑暗,同时,也跟他们知识浅,文化低有关,思想上还没有觉醒。通过这种讨论课型,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很多学生表示要好好学习,创造美好的生活。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也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生活,热爱求知,热爱读书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以生活为源点,对生活的热爱会激发我们无穷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是一个意志磨练的过程,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呢?习惯在没有养成的 时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强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训练,不靠别人教导。学习语文不再只是听讲、作笔记和写作文那样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而应是自觉的、有兴趣,能动的惯性运动。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熟读精思的习惯,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看书做笔记的习惯,读书、写作相结合的习惯等等。

熟读精思可以让学生自己参透很多深刻的疑难问题。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鲁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无数不朽的篇章。

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有所获的成就感。如《致橡树》中的“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我们对“土地”一般的理解就是“立场”、“信仰”“人格”等,但有学生就提出来新观点了,认为“土地”还可以理解为“家人”、“工作”等,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赞同和掌声。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但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看书做笔记的习惯也是一个好习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例如学习《捕蛇者说》揭示主旨的句子:“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在旁边批注“对苛捐杂税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等语,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在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看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读书、写作相结合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法宝。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到既广泛地阅读名篇佳作,又勤于练笔,那么写出好文章自然不是难事了。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一、物理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实际, 增强应用意识

我们知道,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又会回归于生活实践, 指导人们用于改善生活, 改造自然。所以, 要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笔者以为我们当从生活实践入手, 让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让高中物理教学课堂走向生活的广场, 这样我们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关心国家时事入手, 如当前的神九升天、钓鱼岛事件、国防力量的逐步加强等。这些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一定含有很多方面的物理知识, 我们如果能从这些事件中结合课堂知识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一定会兴味盎然, 且效果良好。另外, 作为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我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说几乎事事与物理知识相关联。拿当前事故频发的交通安全问题来说, 如果我们人人能够懂得两辆车会车时, 两车中间的压强要远远小于外面的压强, 并且, 相对速度越大, 压强越小。这些知识我们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深深懂得, 也许在解答问题、回答试卷的过程中深深懂得, 但如果我们能将其联系到实际生活, 或许车轮下的冤魂会减少许多。还有就是冲量与能量的关系, 在公路上行使时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这一物理知识的存在, 也许会挽回许多蓬勃的生命。

二、加强实验操作教学

众所周知,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要通过物理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必须得加强实验操作教学。在如何优化实验操作教学方面, 笔者以为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基本功能力训练。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 要加强每一个细节的操作把握, 包括对一些仪器仪表的数字认读, 包括对一些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另外, 要多多地提倡使用学生自制实验用具,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还可以在课外开放实验室,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来展示他们的实验能力、创新水平。当然, 在课外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实验程序, 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其次, 我们在通过实验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时, 一定要有所侧重, 包括物理内容的侧重, 这一点从近些年来高考的热门题目中就可以看出。电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内容。在复习这个系统的知识的时候, 要注意书本教材中的典型实验。在这些典型实验的基础上, 我们一定要设置种种生活情境, 让学生的实验素养与具体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通过这些典型实验的精雕细刻, 我相信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在教师精心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升华。

三、利用研究性实验, 让学生找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科学素养

目前研究性学习和观念逐渐被广大物理教师所接受。研究性实验内容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探索性物理实验, 如“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关系”等, 这些实验所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研究中非常典型的方法, 学会这些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2.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如“从电冰箱到臭氧层”“灶具的演变”“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等这些跨学科的课题, 有助于学生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物理学与现代联系的问题, 如“阿尔法磁谱仪与暗物质”“温室效应”“能源的合量开发与利用”“航天技术”等物理课题也来自于现代科技中的热点问题。4.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 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自业水的电率的测定”以及跟我们实际生活、医学卫生、家用电器的原理与使用等相联系的课题, 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所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 是各学科教师教学效果的真实体现。

四、改变学生对物理的看法, 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1. 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联系实际的机会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的魅力, 使学生认识到, 物理是活生生的、可见、可闻、可做的。

比如, 在讲授电功率时, 我找来许多家用电器的说明书, 带领学生计算各种电器每小时的耗电情况, 如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电饭煲,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很有兴趣, 并且主动参与了进来。

2. 凡是可以用实验演示的物理现象, 绝不用语言描述。

例如, 恒定电流和磁场、电磁感应等章节有大量的演示实验, 许多教师觉得没有必要做。实际上, 这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最直接的途径, 也是最能让学生接近物理的一个途径。在学习《欧姆定律》这节课时, 在平时课堂纪律最不好的一个班, 我简单的引入之后, 把仪器放在讲台上, 在黑板上画好表格, 让学生自己上来研究, 很多学生都围在讲台上一起做, 并且还有学生问我:“老师, 这怎么跟我们初中学过的内容一样呢?它应该有不同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我说我们下节课还要学习初中没有学习过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他们又问什么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我顺势给他们稍作提示, 他们又开始动手研究。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8

一、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全国特级教师赵景瑞在《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中说:“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情感思想的教育。所以,我认为要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甚至是背诵精彩段落等,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重视阅读之后的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即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我经常鼓励学生在电影院等候的时候,不妨读读海报内容,如电影主要情节的介绍,影视方面的最新消息。又如,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关注我国航空方面发展,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国情,同时可使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积累语言。另外,我会创造各种情景,达到让学生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来积累语言的目的。这样,不仅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培养语感

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除了靠多读和教师的引导外,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首先,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课堂上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既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其次,在班内定期举办歇后语大全、成语接龙、笑话集锦等活动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当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思想主线与编故事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也常常没有章法,层次混乱,甚至词不达意。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做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四、指导运用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我在专题训练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在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渗透口头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创设交际情境。我还在班内举办有针对性的队会内容,如网络的利与弊、祖国文化知多少等专题内容,话题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記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在考试前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记录下来。我还让学生把在家帮妈妈做家务的过程记录下来,从而达到让学生乐写善说的目的,逐步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老人与海鸥》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们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有的学生回忆起曾经饲养过的小动物时,眼睛里都含着泪花。有位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自己饲养的一只猫,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和动物在生活中的趣事。这位学生说道:“真没想到,动物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好恶,有着人类的情感,只要我们真心对待它们,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学生在习作之中,运用精准的语言,吐露真情,乐在其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篇9

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能力中心论的影响,过于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单一,忽视了教学中“人”的的主体地位,造成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知识面狭窄、语文能力比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文化修养及主动积淀吸收能力差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反思,寻找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

一、兴趣是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二、习惯是关键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三、课堂是主阵地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催化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10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11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环境,需要安全、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的心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大胆出色地表现,常设良好心理、情感及环境氛围。首先是积极创设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老师真诚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表露的情感与想法,理解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其次是努力创建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通过调动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促进学生主动表现。再次是通过利用教具,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和表现的氛围。如在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时,提前一周布置,分组调查生活在水中、空中、陆地上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认真记录,并在班上交流调查结果。或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在水中、空中、陆地上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美。让学生在如此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观察,他们的主动性很快就会表现出来。

二、培养学习生物兴趣

科学兴趣是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学生原本对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沉重的记忆负担难以使学生的兴趣得以表现,甚至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逐渐泯灭。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注意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兴趣爱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使这种兴趣转化为科学学习的动力。

例如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时,首次我就教会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解剖大豆种子时,先让学生剥去种皮以后,应当先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在进行观察;然后再掰掉一个豆瓣;观察时应区分胚芽与胚根等。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

科学的学习习惯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身享用。教学中,我们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习惯的培养。

例如“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有位同学问老师,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释放氧气,那为什么晚上和连续几天都下雨,我们还能活呀?我真的很佩服他们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就先让大家帮助她分析,找答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解决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学生有了批判性思维品质后,他们就能够对生物学问题能做科学性的分析及批评,作出理性的决定。同时,在实践中当自己的意见与绝大多数同学不同时,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

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课教学,认真做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等。大量增加探究性实验,指导学生科学设计,积极动手、动脑,开展多样的生物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不仅在课堂内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开展教材中提供的所有生物探究活动,还鼓励学生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课外生物学探究。我们大力加强生物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应用,在校内加强实验室、生物园的建设,在校外与附近种植园建立合作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这样的生物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精神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很注意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够进行生物科学精神的培养。我们结合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组成和结构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学,培养学生唯物的精神;结合光合作用的发现、血液循环的发现、细胞的发现等历史过程,让学生懂得生物科学实践之上的求实精神,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圈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博爱精神的教育;结合生物科学史上一些著名科学家进行生物学探索的动人故事,对学生进行拼搏、奋斗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奋斗的科学精神。

虽然我们经过努力实践和探索,在培养学生能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离素质教育的全面目标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上一篇:学会换位思考高二作文下一篇:高二化学蛋白质1